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三塊厝 (高雄市)

指数 三塊厝 (高雄市)

三塊厝是臺灣高雄市境內的一個地名,位於今日三民區西側,是三民區的地名起源。.

23 关系: 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台鳳大竹里大港埔中都 (高雄市)中都唐榮磚窯廠三塊厝車站三鳳中街三民區幸福川凹子底內惟前金區高雄市高雄市舊町名列表高雄車站鳳山縣采訪冊鹽埕埔臺灣臺灣清治時期臺灣日治時期明鄭時期愛河

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

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位於臺灣高雄市鳳山區,於民國九十三年(2004)6月7日公告為歷史建築,九十六年(2007年)公告為縣定古蹟,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8月30日公告為國定古蹟。該古蹟在臺灣日治時期為當時日本三大無線電信所之一,規模可比日本東京的船橋無線電信所,在二次大戰之後先後作為「鳳山招待所」、中華民國海軍明德訓練班使用,明德訓練班裁撤後,現由高雄眷村文化發展協會進駐代管,於週末開放參觀。.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 · 查看更多 »

台鳳

台鳳股份有限公司(英語:Typhone Inc.,簡稱:台鳳),是台灣的農產食品公司,以生產及銷售鳳梨產品而著名。由於擁有諸多地皮,也經營休閒旅遊和房地產等多角化事業。.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台鳳 · 查看更多 »

大竹里

大竹里可以指:.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大竹里 · 查看更多 »

大港埔

大港埔,為高雄市'''新興區'''的舊稱,其中心位置為今高雄市中山.中正路口、大圓環附近。.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大港埔 · 查看更多 »

中都 (高雄市)

中都是臺灣高雄市的一個地區,今日屬三民區所轄。過去中都一帶有磚仔窯、牛車寮、窯灰仔等名稱具有地方特色名稱的聚落,而「中都」之名是在1966年開闢中都街之後,才成為這一帶的稱呼。中都地區的聚落是因為日治時期的工業開發,吸引臺南北門地區與澎湖移民至此工作而形成,其中由於磚窯廠是最早開發的產業,所以在磚窯廠附近最早形成聚落。.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中都 (高雄市) · 查看更多 »

中都唐榮磚窯廠

中都唐榮磚窯廠位於高雄市三民區愛河旁,前身為「台灣煉瓦會社打狗工場」,先於民國九十二年(2003年)4月16日公告為高雄市市定古蹟,後於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3月11日公告為國定古蹟,此外在工廠東北方的倒焰窯則在民國九十三年(2004年)2月25日被公告為歷史建築。另外在附近還有一間紅磚辦公室。.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中都唐榮磚窯廠 · 查看更多 »

三塊厝車站

三塊厝車站位於臺灣高雄市三民區的三塊厝,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及過去屏東線)的鐵路車站,目前為高雄市市定古蹟。此車站為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中的車站,將會在2018年8月23日恢復客運服務。.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三塊厝車站 · 查看更多 »

三鳳中街

三鳳中街,是台灣高雄市三民區的一條街道,位於建國三路以北、縱貫線鐵路以南、中華三路以東與自立一路以西之間。三鳳中街位在日治時期屬於「-三塊厝庄-」,是一條集合南北雜貨販賣商的街道。為了因應華人過年時期辦年貨的習俗,此街於每年過年前一個月至除夕夜成為年貨大街,是此街最熱鬧的時期,人潮擁擠、水洩不通,也是各家媒體採訪的焦點,因此也有「北迪化,南中街」的稱號。1990年代之後,因各大賣場的競爭,買賣盛況大不如前,為此,各商家在與經濟部配合協助下,成立「三鳳商機促進會」,並整修改建街道的硬體景觀與設施,以拉攏人潮--。 2011年偶像劇《我和我的兄弟·恩》也在此街拍攝。.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三鳳中街 · 查看更多 »

三民區

三民區為台灣高雄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市中心中央地帶,與鼓山區、鹽埕區、新興區、前金區、苓雅區、左營區、鳳山區、鳥松區、仁武區相鄰,高雄市人口排名第二行政區。本區機關學校眾多,交通發達,高雄車站位於此區,是台鐵和捷運共站。.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三民區 · 查看更多 »

幸福川

幸福川(二號運河)是一條位在臺灣高雄市境內的小型河川,全長約5.3公里。河道兩側為高雄市的河南路及河北路,橫跨三民區、前金區、新興區、苓雅區,上游河段延伸至苓雅區,至民族路河段上方為加蓋的綠地公園;過民族路後未加蓋,並延三民區南邊界注入愛河。 高雄市政府於2010年至2011年在幸福川下游未加蓋部分進行再造計畫,以改善河道景觀及沿途環境,計畫完成後亦有許多電影在此取景(如:寶米恰恰)。.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幸福川 · 查看更多 »

凹子底

凹子底舊稱漯仔底,,亦有一說為埒底 () ,是位在台灣高雄市境內的一個區域,屬鼓山區所轄。近年因都市計畫施行而逐漸發展成為新開發的住宅及商業地帶。.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凹子底 · 查看更多 »

內惟

內惟,是臺灣高雄市鼓山區的一個老地名,名稱源自清代的「內圍社」、「內圍庄」,其範圍包括今日內惟、前峰、民族、光榮、建國、忠正、自強、龍井等里。當地居民大多來自福建的安溪、龍溪、漳州、泉州等地,以曾、吳、謝、陳、李、林為大姓。 另外,在內惟地區也有不少來自澎湖、台南和屏東的移民。.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內惟 · 查看更多 »

前金區

前金區為台灣高雄市一市轄區,位於市內西南端,市中心中央地帶,北臨三民區,西鄰鹽埕區,東鄰新興區,南接苓雅區,著名的五福商圈亦在此區。前金區在高雄市具有行政文教的功能,高雄市多個重要的地標、政府機關和文教設施都位於本區。.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前金區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

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及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澎湖縣(隔海鄰接)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52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7.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三的城市。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是高雄「たかお」(Takao)的日文發音,來自於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日治時代發展為重工業林立的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素有「港都」之稱,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和經濟及交通中樞,並於2018年4月28日成為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的所在地,為臺北地區以外第一個設立中央部會的地區。.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高雄市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舊町名列表

台灣日治時期大正14年(1925年),高雄市實施町名改正,市區劃分成14町。.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高雄市舊町名列表 · 查看更多 »

高雄車站

車站是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屏東線、高雄臨港線、與高雄捷運紅線的鐵路車站,位於高雄市三民區。該站為縱貫線與屏東線的連接點,為高雄市中心最重要的鐵路車站,也是高雄都會區與南臺灣首要的交通轉運樞紐,位於臨時前站前方的高雄公車站是多條公車線的起始站,長途客運也在周邊設有轉運站。 高雄車站現有站房是於2002年3月28日啟用的臨時站房,分有前站和後站,中間以天橋相連。因本站配合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進行改建,原有日治時代興建的前站站房被往東南方遷移82公尺保存,預定在2018年12月新地下化站房完成後遷回原處成為地標,配合縱貫線雙軌和電氣化工程興建的舊後站站房則直接被拆除。原前站站體和一月台間曾有小花園和鐵路電氣化殉職人員紀念碑,以紀念工程中殉職的人員,目前兩者皆已移至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舊高雄車站)前。 在地年輕一代的市民,將其簡稱之為「高火」,與臺北車站的「北車」有所不同,經推測源自於原高雄市公共汽車管理處為提供各高中放學前往「高雄火車站」的學生專車路線皆稱為「○○高中高火線」,而產生年輕市民稱之為「高火」的說法;隨著2014年高雄市公車民營化,高雄市政府裁撤公車處,學生專車已不復存在。 另外,評估中的臺灣高鐵屏東延伸計畫,未來可能在此設置高鐵高雄站,也會繼臺北車站、板橋車站、新左營車站、南港車站、新烏日車站成為臺灣第六個三鐵共構的車站。.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高雄車站 · 查看更多 »

鳳山縣采訪冊

《鳳山縣采訪冊》也稱為《鳳山采訪冊》,是清朝末年,台灣地方上的一份地方採訪資料,主編者為鳳山縣廩生盧德嘉,原先是官方為了修地方志而編纂,採訪工作開始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完成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但由於1895年時,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因此未及採用。 後來台灣總督府所設的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曾將此采訪冊重新抄錄後,並收藏之。.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鳳山縣采訪冊 · 查看更多 »

鹽埕埔

鹽埕埔(閩南語:Iâm-tiâⁿ-po͘),為台灣高雄市的一個區域名稱,位於鹽埕區、鼓山區交界地帶,其舊部落是高雄地區的早期聚落之一。.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鹽埕埔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清治時期

臺灣清治時期是指臺灣及澎湖由清朝統治的時期,在台灣歷史上又稱作清領時期、清據時期,從1683年清廷派施琅發兵攻滅南明勢力明鄭王朝起,至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為止,共212年,為台灣歷史到目前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分期。 清朝初期繼承明朝的觀念,視台灣為化外之地,未入版圖,明鄭王朝末任君主鄭克塽降清以後,康熙對台灣棄守問題詢問朝中官員;而朝中官員對於台灣是否收入版圖,分成兩派。反對收入版圖的官員認為:台灣遠在海外,人口稀少,防守不易,不如放棄台灣,只保留澎湖做為東南諸省的軍事屏障,把台灣島上的移民全部遷回中國大陸;贊成收入版圖官員中,以征台將領施琅的意見最為有力,認為:台灣土地肥沃,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可以擔負起防衛東南各省的戰略位置,避免台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即使需耗用國家經費,也應保住台灣。1684年,康熙在統整思考兩派意見後,接受施琅等贊成派官員意見,決定將台灣納入版圖。 清朝將台灣納為領土後,最初劃為福建省的一部分,對台灣並不積極治理,導致台灣作為法外之地,動亂頻仍;清朝禁止人民移民台灣,然而偷渡者絡繹不絕,也禁止原漢通婚,但對平埔族人採取強制漢化的政策。平埔族人若不接受漢化,除了課以重稅之外,每年還必須強制勞役。在這種殖民政策之下,經過大約一世紀的1770年代,平埔族幾乎全部被漢化了,失去了自己的語言與文字,成為今日台灣人的祖先之一。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使清廷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自此開始進行增設府縣、經濟現代化等積極建設,並於1885年將台灣建省。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在1895年4月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歷經臺灣民主國的短暫抵抗後,台灣在同年6月進入五十年的日本統治時期。.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臺灣清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灣日治時期

#重定向 台灣日治時期.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臺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明鄭時期

明鄭時期是指1662年-1683年間,由奉大明正朔的延平王鄭成功于南臺灣所建立之政權統治時期。明郑時期前後歷經鄭成功、鄭經及鄭克塽三世統治21年。 明末,战乱频起,内有流寇犯上作乱,外有满清虎视眈眈窥视中原。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农民军占领,江南地区的明朝宗室建立南明政权。1645年,弘光政权瓦解,不久之后鄭芝龙家族在福建拥立隆武帝与清兵抗争。郑芝龙降清后,其子鄭成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继续斗争,后因北伐失利,退守东南沿海地区。随着清军的不断“围剿”,鄭成功的势力范围也逐步缩小,为了寻找反清复明的基地,1661年郑成功东征,佔领荷属台湾。 明鄭為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閩南民系)政權,鄭成功登陸臺灣後將該地改名為「東都」,仿照大陆的郡县制,将赤崁地方更名“东都明京”設置承天府為地方府治行政中心,作为臺灣最高的行政机构,效仿明朝中央官制,设六官;府城分为东安、西安、宋南、镇北四坊,各设首领,管理事务;府之下设二县,承天府以北叫天兴县、以南叫万年县,同时各种民生工作也逐步展开,例如:查户口、报田产、征劳力、纳税银等。鄭成功抵臺一年後即病逝,世子鄭經與其弟鄭世襲發生政爭戰役,其間鄭經於沒有皇帝的冊立之下,接受眾臣擁立為「世藩」。 鄭經嗣位之爭後,鄭經以「世藩」身分主政,改东都为「東寧」,建都安平鎮於熱蘭遮城,經過加以翻修稱之後稱為「王城」。对内奉南明永历帝正朔,对外与占据大陆的清朝互不统属,所谓“东宁建国,别立乾坤”,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明鄭政權的有效統治地區僅限於臺灣西南部地區,其他地方則有大肚王國、大龜文王國、瑪家王國等原住民政權管轄。 郑经去世后,明郑内部爆发权力之争,馮錫範借口监国郑克臧不是郑经亲生子,拥立自己的女婿郑克塽为延平王,聯合刘国轩發動東寧之變,殺害了郑克臧,最终大权旁落,民心涣散,明郑从此一蹶不振。1682年,施琅师法郑成功收台之法,攻克澎湖岛,於1683年占领台湾,明郑结束。為防止台灣的東寧遺民以東寧王室的名義反叛,康熙帝下令将鄭成功、鄭經等郑氏在台王室陵墓悉数崛起迁葬中国内陆。 鄭成功受封明朝爵位「延平王」,在正式文告中皆謹守藩王的身份,多自稱「本藩」(Pun Poin;Pumpuan;Pún-phoan),曆法上,始終奉南明永历帝的永曆年號為其正朔,因此,永曆帝死後亦持續使用;於現存對其他政權的諸多外交文書中皆以「大明招討大將軍」的官職與「延平王」的爵位(鄭經則稱世子)作為其官方身分号召恢复明朝,有人指出明郑应为南明的延续;亦禮遇眾多流寓明朝宗室,如寧靖王朱術桂、魯王世子朱弘桓等人,並於重要冊封儀式中邀請明朝宗室於旁觀禮以維持宗藩體統。 但實際上,明郑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為皇帝或监国,國家元首即是延平王,是一個獨立行政、以延平王為實際領導者的政治實體,即使對內、外遵行明朝體制禮法的鄭經也曾經自認東寧從來不內屬中土,而是另新闢的海外領土。明太祖祖訓曾提到不征之國,要求後世不可征服內容中的藩屬國,其中台灣列屬藩屬國中的小琉球。而清世宗雍正提到乃是其父將台灣拓入中國版圖等語。.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明鄭時期 · 查看更多 »

愛河

愛河,古名打狗川、高雄川、一號運河,是一條位在臺灣高雄市境內的運河和小型河川,也是臺灣少數以「河」為名的河川,源於高雄市仁武區八卦寮,流經高雄市中心後於高雄港出海。經長期改造後,現已成為高雄市重要旅遊景點,尤其是河畔的夜景。曾在2001年和2002年兩次作為臺灣燈會主場地;也是之後高雄燈會藝術節的舉辦地點。除了固定的節慶,河畔也有常態性的街頭表演和舞台表演。.

新!!: 三塊厝 (高雄市)和愛河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