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齊泰

指数 齊泰

齊泰(),本名德,獲明太祖賜名泰,字尚礼,号南塘,直隸溧水縣(今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人,明初官員。 齊泰为洪武进士,历任礼、兵二部主事、兵部郎中、左侍郎。明太祖临终时,齐泰被招去接受顾命。建文帝即位后,晋升兵部尚书,与黄子澄建議削藩。结果引发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夺得帝位后,将齊泰逮捕并处死。清乾隆年間,高宗為建文諸臣平反,齊泰追諡忠敬。.

38 关系: 壬午之难姚廣孝中國宰相列表中国历史建文建文帝建文改制弘光帝張信 (鄖國公)徐輝祖續英烈傳真定之戰靖难之役超級紅人榜蹇義黃子澄黃觀齐姓郑和下西洋 (电视剧)耿炳文李家聲李景隆杨文 (洪武总兵)東昌之戰永乐盛世洪武三十二清君侧成吉思汗 蒼狼與白鹿IV明史明史人物列表明朝明朝七卿年表明朝解元列表明朝歷史明成祖方孝孺承運傳招魂 (小說)

壬午之难

壬午之难发生于1402年,是中国明朝时期,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获胜后杀害忠于建文帝大臣的事件。朱棣攻破南京后,建文帝朱允炆焚宫自尽,朱棣随后即位。而建文一朝,朝臣600余人,只有29人投降。朱棣勃然大怒,对建文帝臣属开展清算和镇压,忠于建文帝的大臣被杀者一百二十人,更有甚者灭方孝孺十族,坐死者达八百七十三人。当时为中国农历壬午年,故称壬午殉难。。.

新!!: 齊泰和壬午之难 · 查看更多 »

姚廣孝

姚廣孝(),幼名天僖,賜名廣孝,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庵號獨庵(獨菴),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通稱姚道衍。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江路(明为南直隶苏州府)長洲縣(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元末明初政治人物、禪宗僧人、詩人,明成祖靖难之役的謀臣之一。.

新!!: 齊泰和姚廣孝 · 查看更多 »

中國宰相列表

*本篇應指歷代最高官職者,並非單指「宰相」一職。.

新!!: 齊泰和中國宰相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新!!: 齊泰和中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建文

建文(1399年-1402年6月)为中國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允炆的年号,共四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后不承认建文年号,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明神宗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下詔恢復建文年號。 值得注意的是,明成祖一直没有明诏宣布革除建文年号。一些学者认为革除年号不是朱棣的本意,而只是臣下所为。也有人认为明成祖通过重修《太祖实录》和修纂《奉天靖难记》对建文朝历史肆意篡改,实际上相当于革除了建文年号,只是又不愿亲自公开实施而承担历史责任。.

新!!: 齊泰和建文 · 查看更多 »

建文帝

明惠宗朱允炆(),或稱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代皇帝,年號“建文”,明太祖朱元璋之孫。在位期間進行一系列寬政、削藩的改革,史稱“建文改制”。由於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攻入南京應天府,是為明成祖,惠宗隨後下落不明。大臣梅殷諡其為「孝愍皇帝」,上廟號「神宗」,但不被成祖承認,故不使用。直到南明時,弘光帝追谥其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清高宗乾隆元年,高宗追谥其為「恭閔惠皇帝」,故也作「明惠帝」。.

新!!: 齊泰和建文帝 · 查看更多 »

建文改制

建文改制是明惠宗朱允炆、方孝孺等人推行的改革,主要改善明太祖重武重軍事的政策,提升文人政治、削除藩王勢力。惠宗受孝孺的影響,悉去太祖苛酷專濫之政,減輕江浙重賦,開廣言路,虛心納諫;並且在黃子澄與齊泰協助之下實施削藩政策。惠宗的改革大多是託古改制,具有理想性質姜公.

新!!: 齊泰和建文改制 · 查看更多 »

弘光帝

明安宗朱由崧(),又稱弘光帝,為南明首位皇帝,原為福王。朱由--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堂兄弟,福忠王朱常洵之子。思宗殉国後,朱由--在南京即位,改元弘光,在位僅一年。弘光元年清军南攻,朱由--被俘,押往北京,翌年被處決。南明永历帝为其上庙号安宗,谥号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溫恭仁孝簡皇帝。.

新!!: 齊泰和弘光帝 · 查看更多 »

張信 (鄖國公)

张信(),河南行省鳳陽府臨淮縣(今安徽省凤阳縣)人。明朝初年政治人物。.

新!!: 齊泰和張信 (鄖國公) · 查看更多 »

徐輝祖

徐輝祖(),初名允恭,明朝開國功臣徐達長子,母谢氏,以嫡子袭封魏国公。.

新!!: 齊泰和徐輝祖 · 查看更多 »

續英烈傳

《續英烈傳》,作者明代紀振倫,明萬歷刊本,五卷三十四回。敘述明朝靖難之變。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太孫朱允炆繼位,國號建文。朱允炆即帝位後,開始與齊泰、黃子澄商量削藩,引起燕王朱棣不服起兵叛變之故事。.

新!!: 齊泰和續英烈傳 · 查看更多 »

真定之戰

真定之戰發生於明朝建文元年八月(1399年),是靖難之役時在真定(今河北正定)進行的一場戰役。 明太祖晚年殺戮功臣太甚,導致明惠帝手下缺乏將才可用,建文元年七月(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朝廷僅能派65歲的長興侯耿炳文率兵北上討伐,佩征北大將軍印,號稱30萬人(實際上仅13万)。耿炳文率領的中央軍在八月十二日駐真定,其部下潘忠、楊松率兵駐鄚州(在今河北任丘),以先鋒9000人據守雄縣。燕軍趁中秋之夜突襲雄縣,又擊敗了援兵,潘忠、楊松被執,燕軍攻陷鄚州。此時中央軍主力屯于滹沱河南北两岸,朱棣遂遣还耿部降将张保謠傳燕軍將下真定,诱其南岸屯军移营北岸。耿炳文移營時,燕軍前來攻擊,結果中央軍大敗,部將李堅、甯忠、顧成被執,斬首3萬餘級,获马2万餘匹。炳文殘軍入真定城,堅守不出。朱棣攻城三日,一直沒有攻下,於是對諸將說:「攻城下策,徒曠時日,鈍我士氣。」遂解圍而去。敗訊傳至南京,惠帝接受黃子澄的建議,撤換耿炳文,以曹國公李景隆接任,齊泰堅決反對,但惠帝不聽,調兵五十萬人伐燕,結果仍是屢戰屢敗。 Category:明朝战役.

新!!: 齊泰和真定之戰 · 查看更多 »

靖难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間发生的内戰。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續三年。建文帝缺乏謀略,任用主帥不當,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以燕京(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 歷史上藩王造反成功者還有南梁時的侯景、馬楚時的馬希萼等人(因割據政權的中央政府軍力有限),但大一統王朝則惟此一例,絕無僅有。.

新!!: 齊泰和靖难之役 · 查看更多 »

超級紅人榜

《超級紅人榜》是三立電視的歌唱選秀節目,由--與蔡昌憲、許志豪 聯合主持,三立電視製作,製作人為張玉川、謝孟芬,2010年11月7日開播。三立台灣台每週日18:30~20:00播出,當日22:00~23:30及週六10:30~12:00重播。在歌唱選秀部分以外,有小單元〈大來賓時間〉訪問資深歌手或樂師。.

新!!: 齊泰和超級紅人榜 · 查看更多 »

蹇義

蹇義(),原名蹇瑢,字宜之,四川行省重慶路巴縣(今重慶市)人。明朝永樂、洪熙、宣德年间重臣、进士出身。 蹇瑢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中进士,为朱元璋赐名“义”。建文年间,官至吏部右侍郎。永樂年间,晋升吏部尚书,并负责辅导皇太子朱高炽。洪熙年间,晋升少师,此后受明仁宗、明宣宗所倚重。明英宗即位后逝世。.

新!!: 齊泰和蹇義 · 查看更多 »

黃子澄

黃子澄(),江西分宜县(今大冈山乡大坑村)人,名湜,字子澄,以字行。明初官員,官至翰林学士。 黃子澄於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時考取了會試第一,历任編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伴讀東宮。明惠帝即位后,兼翰林學士之職,與齊泰共同建議削藩。結果引發燕王朱棣在建文元年(1399年)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奪得帝位後,將黃子澄逮捕并处死。.

新!!: 齊泰和黃子澄 · 查看更多 »

黃觀

黃觀(),原姓許,字伯瀾,尚賓,明神宗时追谥文贞。江浙行省池州府貴池縣(今安徽貴池)人。明初狀元、政治人物。.

新!!: 齊泰和黃觀 · 查看更多 »

齐姓

齊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87位。.

新!!: 齊泰和齐姓 · 查看更多 »

郑和下西洋 (电视剧)

《鄭和下西洋》又名《大航海》,是2009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出品的电视剧。根据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改编,共50集,罗嘉良、唐国强、于小慧、杜雨露主演。.

新!!: 齊泰和郑和下西洋 (电视剧) · 查看更多 »

耿炳文

耿炳文(),濠州(今安徽鳳陽)人,中國明朝开国军事将领,官至大将军,以功封長興侯。.

新!!: 齊泰和耿炳文 · 查看更多 »

李家聲

李家聲(Dickson Li Ka Sing,),香港無綫電視基本藝人合約演員,在1987年第十三期無綫電視藝員訓練班畢業後加入無綫電視。至今已參與拍攝超過六十部無線劇集。1993年曾服務亞洲電視.

新!!: 齊泰和李家聲 · 查看更多 »

李景隆

李景隆(),小名九江,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子,襲父爵封曹國公。靖難之役時,為建文帝大將,屢屢敗於燕王朱棣。朱棣南下時,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開金川門投降,建文帝失蹤,燕王朱棣即位。永乐二年(1404年),被削爵圈禁,永乐末年去世。.

新!!: 齊泰和李景隆 · 查看更多 »

杨文 (洪武总兵)

杨文(),南直隶和州含山县(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人,明朝开国将领,官至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曾任广西、北平、辽东等地总兵官。洪武年间,两次率大军南下平乱有功。“靖难之役”时讨伐燕王,兵败被俘,燕王怜其开国老臣不杀,永乐四年(1406年)去世。.

新!!: 齊泰和杨文 (洪武总兵) · 查看更多 »

東昌之戰

東昌之戰是明朝靖难之役的一部分。.

新!!: 齊泰和東昌之戰 · 查看更多 »

永乐盛世

永乐盛世是明朝明成祖朱棣統治时期(1402-1424)所出現的盛世,而明成祖统治期间以永乐作為年號。.

新!!: 齊泰和永乐盛世 · 查看更多 »

洪武三十二

《洪武三十二》(Relic of an Emissary)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古裝宮廷劇集,全劇共30集,由馬德鐘、謝天華、徐子珊、陳鍵鋒及江若琳領銜主演,並由陳山聰及陳展鵬聯合主演,以及由黃偉聲擔任監製。此劇為2011無綫節目巡禮劇集之一。.

新!!: 齊泰和洪武三十二 · 查看更多 »

清君侧

清君侧是古代汉字文化圈的一個政治性名詞,其主要涵義為「清除国君身旁的乱臣贼子」,最早發源於中國。該名詞最早见于中國經書《公羊传》中“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通常作為政變起事者強化其正當性使用。清君側也稱「凊(音同淨)君側」,意為「清除君王身旁的的奸邪小人」。然而从历史上来看,相当一部分打着“清君侧”旗号的起事,结果都是“君”和“侧”同时被清除。.

新!!: 齊泰和清君侧 · 查看更多 »

成吉思汗 蒼狼與白鹿IV

是日本光荣公司發行的遊戲軟件,是以蒙古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為中心的回合制戰略遊戲。同系列遊戲自1985年推出第一作起,共推出四作。本作為此系列的第四代,於1998年發售。1999年,推出該作的威力加強版(PK版)。.

新!!: 齊泰和成吉思汗 蒼狼與白鹿IV · 查看更多 »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書共三百三十二卷,計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记明代史事,起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迄於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新!!: 齊泰和明史 · 查看更多 »

明史人物列表

明史人物列表是《明史》中的人物列表,根据章节依次排列。明史为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为清朝张廷玉等人耗时一百余年、历经三代、四次大型修纂而成。其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它记载了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到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该史也包括部分朱元璋起兵时至立国号前的一些人物故事,但内容不完全涉及南明王朝一些史事人物。.

新!!: 齊泰和明史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齊泰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朝七卿年表

明朝七卿年表,即尚书与都御史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与都察院的最高长官。除短暫的明朝中書省時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二品,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长官。 明朝吏部尚書、户部尚書、礼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工部尚書、都御史,往往與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寺卿合稱“九卿”。明朝時,重臣任擇須由九卿及外省巡撫、總督公開舉薦,此為廷推。各部司不能單獨決定的國家大事、要事,須經七卿、九卿公決,此為廷議。而由三法司無法決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開會定獄,此為廷鞠或園審。七卿與明朝內閣構成了明朝的行政權力中心與決策核心。 此表不包括明朝南京尚書與都御史年表。.

新!!: 齊泰和明朝七卿年表 · 查看更多 »

明朝解元列表

本表按年份、科次列舉明朝(包括南明)各省鄉試第一名(解元)。.

新!!: 齊泰和明朝解元列表 · 查看更多 »

明朝歷史

明朝历史,在中國歷史學家的定義,自1368年朱元璋金陵稱帝為始,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為止的历史情況 。但是明朝的餘絮有1662年滅亡的南明諸王與1683年滅亡的臺灣明鄭王朝。 明初武功極盛一時,明太祖朱元璋立國江南,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北伐中原,最終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並逐步從戰亂中恢復國力,史稱洪武之治,又利用胡藍黨獄铲除权臣,以斷後患。明太祖的繼承人明惠帝在位時爆發靖難之變,燕王朱棣最终获胜,朱棣改元永樂,史稱明成祖。明成祖時曾北進蒙古,南征安南,令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致萬邦來朝,史稱永樂盛世。其後的十一年在明仁宗和明宣宗的治理下,大明國力達到頂峰,史稱仁宣之治。宣宗之子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一时「海內清平」。 至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皇太后去世,明英宗僅十五歲,宦官王振趁機開始擅權;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但名臣于謙另立明景帝,並擊退了瓦剌,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瓦剌於是送還了英宗,但英宗從此被景帝軟禁。數年後,英宗利用奪門之變復辟,并廢除自明太祖時殘酷的殉葬制度,並逐漸任賢用人使朝政有所轉機。英宗之子明憲宗繼位後,初年勵精圖治但後期寵幸万贞儿及閹宦汪直國力日衰。明孝宗統治的弘治年間,明朝君臣同心協力,國家呈現中興氣象,史稱弘治中興。 到了正德、嘉靖两朝虽然开创了嘉靖革新的局面,后世后期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並面臨蒙古、倭寇兩大外患。明穆宗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明神宗萬曆朝初期在名相張居正的輔政之下曾一度中興。後世計當時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可稱世界第一。惟至萬曆朝中期始,因立太子之爭,君臣關係緊張,終致皇帝怠政、官員腐化,關外女真興起,明朝開始走向衰敗。但萬曆年間,明朝仍取得了明緬戰爭的勝利、援助朝鮮擊敗日本的勝利。神宗去世后,儿子朱常洛登基,年号泰昌,史称明光宗。而光宗在位仅一个月去世,由儿子朱由校即位,年号天啟,也就是明熹宗。少年皇帝明熹宗事事信賴太監魏忠賢,加快了明朝腐敗的進程。 至崇禎年間,臣子黨爭激烈,皇帝決策失准,诛殺袁崇煥,後金軍隊突破長城,五入關內燒殺搶掠。又遇連年災荒疫疾,民不聊生,各地爆發民變,叛降數易,官兵疲於奔命。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之下,明朝仍取得了寧遠大捷擊傷努爾哈赤,取得料羅灣海戰的勝利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隊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隨後清朝軍隊在原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領下入關擊敗大順軍,但由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的若干個南明政權延續了數十年,忠於明朝的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取得臺灣作為反清基地,是謂明鄭王朝。直到1683年清軍佔臺,明廷餘絮完全滅絕。.

新!!: 齊泰和明朝歷史 · 查看更多 »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或稱永樂帝,是明朝第三任皇帝,公元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 明太祖皇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洪武三十二年或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削藩,燕王遂發動靖难之役,起兵奪位,經過三年的战争,最終胜利,殺害方孝孺,驅逐其姪建文帝奪權篡位自封為帝。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使北京至此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至今。此外他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另外,他加強太祖以來的專制統治,強化錦衣衛並成立東廠,此外,他在位期間重用宦官,也促成明朝中葉後宦官專政的禍根。 明成祖崩逝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嘉靖帝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新!!: 齊泰和明成祖 · 查看更多 »

方孝孺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南明弘光帝追谥文正,浙江寧海縣(今属浙江宁波市)人。齋名遜志齋,蜀獻王朱椿改之為正學,故世稱正學先生。明朝建文年间重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宋濂、劉基合稱「明初散文三大家」。后因参与组织削藩,靖難之變後拒绝与朱棣合作,被朱棣诛十族。.

新!!: 齊泰和方孝孺 · 查看更多 »

承運傳

《承運傳》明萬歷年間刊本,四卷四十則。以朱棣奪權為體材,為史上最有名的「靖難之役」。本書主旨在歌頌燕王朱棣的博大、英勇、果斷、斥責建文帝的近臣齊泰、黃子澄等人。.

新!!: 齊泰和承運傳 · 查看更多 »

招魂 (小說)

《招魂》是科幻小說作家倪匡的作品之一,衛斯理系列編號64。該小說於1987年12月31日完成,並在1989年4月1日出版。據顯示,《招魂》一書的內容本由倪匡的好友葉李華提出,葉提出某科學家把金庸筆下的角色通過電腦製作成真正的人類,但由於倪匡認為此舉一則有違版權,二則深知難及金庸,故選用類似的故事內容。.

新!!: 齊泰和招魂 (小說)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齐泰齊德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