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9 关系: 南方朔,台灣媒體史,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灣獨立運動,台灣鐵路管理局司機員罷工事件,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新浪潮電影,台灣日報,台獨左派,台湾地下电台,吳三連,吳乃仁,大學法改革促進會,大圓環,天道盟,姚人多,孫運璿,對中國國民黨的批評與爭議,中壢事件,中山堂事件,中國青年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代表獨立候選人,中華民國媒體,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史,中華民國歷史,中華民國政治,三七事件,一党制,康寧祥,人事室第二辦公室,人間雜誌,建國黨,廖學廣,廖永來,張博雅,張金策,張溫鷹,彭百顯,彭明輝 (工程學家),何東洪,余英時,國民黨反動派,國民黨四公子,嘉義市,周慧瑛,傅正,军队政治工作学,勞工公園 (前鎮區),勞政武,... 扩展索引 (159 更多) »
南方朔
王杏慶(),筆名南方朔,出身臺灣臺南市,是一位臺灣作家、詩人、評論家及新聞工作者。2007年得到中國文藝協會頒發的中國文藝獎章文學評論獎。.
查看 黨外運動和南方朔
台灣媒體史
台灣媒體的歷史,可追溯至清领时期,在日治時期奠定了報業、廣播業基礎。戰後之初,媒體環境一度相對寬鬆,但在二二八事件後,言論自由高度緊縮。在解嚴之前,臺灣新聞自由狀況甚差。在1987年解嚴之後,政府於1988年開放報禁,並在1993年先後完全開放廣播頻率和有線電視,臺灣媒體業隨之急速發展。雖然臺灣現在擁有自由的媒體環境,但由于媒體數量多而導致的惡性競爭,以及政治勢力從未徹底退出媒體界,使媒體亂象叢生,引發社會的不安,也提出不少反省淨化的要求。.
查看 黨外運動和台灣媒體史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英文: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WUFI;白話字:Tâi-oân To̍k-li̍p Kiàn-kok Liân-bêng),簡稱台獨聯盟或獨盟,是一個推動台灣獨立運動的組織。1970年由四個海外獨立運動團體:日本台灣青年獨立聯盟(1960年成立,委員長辜寬敏)、加拿大台灣人權委員會(1964年成立)、美國全美台灣獨立聯盟(1966年成立,當時主席為蔡同榮)和歐洲台灣獨立聯盟(1967年成立)與國內台灣自由聯盟共同組成世界性台灣獨立聯盟。成為在海外勢力最大的台灣獨立運動組織。.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簡稱台獨,是台灣的政治思想之一,其主要目標是透過制定新憲法等方式,建立一個屬於台灣住民的獨立主權國家,與謀求兩岸統一的「統派」相對。實際上依照理論與目標的不同,還可細分為傳統台獨、華獨、台獨左派等流派。 台灣獨立運動面臨著種種的政治現實與國際角力,外部除須與美日兩大盟邦建立互信的軍事同盟關係,還須克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干涉與經濟施壓,而如何解決台灣內部在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上的多元與矛盾(統派)也是另一項難題。台灣獨立運動也透過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去中国化、強調台灣主體性等方式表現。.
查看 黨外運動和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鐵路管理局司機員罷工事件
台灣鐵路管理局司機員罷工事件發生於1988年5月1日,為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之後的第一件大規模的工運罷工事件,也是1950年代後至今台灣最大的罷工事件。該罷工事件參與者為台灣鐵路管理局所轄,俗稱「火車司機」的機車「司機員」,罷工人員約有1400人。 就近因言,該次罷工事件導火線為行政院相關部會將公務員兼具勞工身分的火車司機認定為公務員,以致不遵守《勞動基準法》規定,苛扣火車司機「加班費」。.
台灣鄉土文學論戰
台灣鄉土文學論戰(1977年-1978年)是一場從1970年代初期開始,關於台灣文學之寫作方向和路線的探討,特別是在1977年4月至1978年1月之間,關於這個議題的討論,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一般稱之為「鄉土文學論戰」。--面上,這是一場關於文學之本質應否反映台灣現實社會的文壇論爭,但是在實質上,這場論戰卻是「台灣戰後歷史中一次政治、經濟、社會、文學的總檢驗」(陳明成 2002,40)。1 事實上,類似的論戰在1930年代日治時期的台灣也發生過,所以有人將1930年代的論戰稱之為「第一次鄉土文學論戰」,而將1970年代的論戰稱之為「第二次鄉土文學論戰」。不過,本文將用「台灣話文論戰」來指涉1930年代的那次論戰,而以「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來指涉1970年代的這次論戰。.
台灣本土化運動
臺灣本土化運動(Taiwanization)是指臺灣強調在地的歷史、地理、文化、及主體意識的一種運動,以發揚臺灣本土文化和文化層面的去殖民化為主要宗旨。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並沒有一個特定的發展期間,在不同時代背景之下有著不同層面的意涵,但自從1980年代末期解嚴以來的一連串發展尤為明顯,直到今日仍在進行中。影響層面擴及台灣的文化發展、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多方面的變遷,官方或民間自行發起的各種活動都促成此種變化快速的推廣。另一方面,反對者指稱該運動事實上是一種「去中國化」,認為其目的是想促使台灣從基本的文化社會根源脫離中國的影響,並常將其與臺灣獨立運動相提並論,但事實上,台灣本土化運動是將漢文化視為臺灣文化的一部分,並非全盤去除。.
查看 黨外運動和台灣本土化運動
台灣新浪潮電影
台灣新浪潮電影,亦稱台灣新電影運動或台灣新電影,為1980年代至1990年代左右,由台灣新生代電影工作者及電影導演所發起之電影改革運動。電影主要呈現寫實風格,其題材貼近現實社會,回顧民眾的真實生活,由於形式新穎、風格獨特,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
查看 黨外運動和台灣新浪潮電影
台灣日報
《台灣日報》(Taiwan Daily),簡稱《台日》,公司全名為台灣報業股份有限公司,為台灣的一份綜合性日報,1964年10月25日創刊,2006年6月6日停刊。最後一任董事長為顏文閂,總社曾設於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88號8樓(義美食品總部同棟),總社最後社址位於台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三段361號「台日大樓」。.
查看 黨外運動和台灣日報
台獨左派
台獨左派,又稱左派台獨、台獨左翼、左翼台獨,簡稱左獨、獨左,是台灣獨立運動(台獨)參與者中偏向社會民主主義、進步主義等左派政治及經濟思想的派別。左派早年在台灣並不活躍,甚至誤與共產主義畫上等號,因此聲勢遠不及久居台獨主流地位的「台獨右派」,即華獨一系;但近幾年來因全球經濟大衰退與兩岸全面三通(包括開放中資與中客直接來台),使得台灣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思潮在台灣社會走向主流,加上對華獨的不積極感到失望,台獨左派於青年知識份子場域的討論度逐漸上揚,尤其是2014年太陽花學運發生後。 現時活躍的台獨左派團體有時代力量、社會民主黨、自由台灣黨、基進黨、綠黨等,他們除了在社會及經濟議題上持左傾立場,也對轉型正義、婚姻平權等涉及公平正義的社會議題高度關注;政治上出於台獨主張,與民進黨等被視為台獨右派的團體合作,但又保持一定距離。.
查看 黨外運動和台獨左派
台湾地下电台
台湾地下电台产生于二十世纪90年代,在中国国民党处于大众媒体绝对优势地位的情况下,为了在选举时让更多的民众听到自己的声音,民主进步党等反对党纷纷设立地下电台,宣传政见,号召选民投票支持。 在台灣,廣播電台的主管機關為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早年為行政院新聞局)。早年中國國民黨長期執政時代,廣播電台頻道分布不均,為掌控媒體而佔有多數的頻率,扼殺媒體自由;1990年代起,因而有地下電台的興起,節目大多以批評時政為主。2000年後,政府開放小功率電台申請設立,部份地下電台因此合法化。為增加營收,除了政論節目外,地下電台的節目大多進行商品販賣,尤其以藥品為主;但部份藥品未經檢驗,含有各種不明成分對人體有害,造成不少非法藥物氾濫的情況發生。在台灣中南部農村地區,出現不少因服用非法藥品而導致腎臟病變需洗腎的案例。迄今台灣街頭仍有所謂的「電台指定藥局」,而這些藥局的主要宣傳媒介都以地下電台居多,尤其是病入膏肓的老年聽眾很容易受到電台蠱惑與誤導而誤買誤用藥物,造成長遠的身心傷害。.
查看 黨外運動和台湾地下电台
吳三連
吳三連(),臺灣政治人物、報人。臺南學甲人,東京商科大學(今一橋大學)畢業。日治時期曾當過《每日新聞》記者、參與《台灣新民報》。戰後出任國大代表、臺北市長、臺灣省議會議員,為日治時期與戰後臺灣政治民主化運動、臺灣本土化運動、及社會運動的重要先驅人物。 吳三連亦曾參與創辦台南紡織及《自立晚報》,在臺灣教育上,吳三連也是南台工專(今南台科技大學)、天仁工商、延平中學等三所學校之共同創辦人。.
查看 黨外運動和吳三連
吳乃仁
吳乃仁(),臺灣台中市人,政治人物。曾在戒嚴時期就投入黨外運動,是民主進步黨新潮流系内的大老,與邱義仁、林濁水和洪奇昌等齊名,合稱四位大老。曾多次出任民進黨秘書長。與邱義仁為好友,被黃信介稱為「二粒土豆仁」。.
查看 黨外運動和吳乃仁
大學法改革促進會
大學法改革促進會,簡稱大革會,是臺灣第一個跨校學生運動聯合組織,由臺灣11所大學的學運組織於1987年7月18日成立,主要訴求是推動修正《大學法》,促進校園民主化。大革會透過舉辦座談會、發傳單與發起校園街頭抗議,向政府、社會與學校表達訴求,象徵臺灣學生運動由地下轉進地面。不過,由於成員理念分歧,大革會最終於1988年2月28日解散,並改組為「民主學生聯盟」。.
大圓環
大圓環,又稱大港埔圓環,是位於台灣高雄市新興區中山路與中正路交叉處的圓環路口,後來衍申為該地地名,當地公車站亦以此命名,中正三路與四路在此相接。相對於大圓環,位在中正路與中華路口的圓環稱為「小圓環」。.
查看 黨外運動和大圓環
天道盟
天道盟,台灣三大犯罪組織地方勢力最深厚的角頭聯盟。就其成員出身來看,屬於台灣在地幫派。除了台灣本土外,天道盟在海外均有活動,包括亞洲其他國家及美國等。估計在台灣約有數千名活躍的角頭份子、以及數萬名的合伙關係人。.
查看 黨外運動和天道盟
姚人多
姚人多(),臺灣外省人,籍貫浙江,出生於臺灣臺中,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及社會學家,研究歷史社會學,主要領域為日本殖民臺灣史與傅柯理論,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姚為民主進步黨黨員,曾任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以及總統府副秘書長,現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
查看 黨外運動和姚人多
孫運璿
孫運璿()是中華民國政治家、技術官僚、工程師,籍貫山東省蓬萊縣。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二戰後受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派任至臺灣修復電力,曾前後擔任臺灣電力公司總經理、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經濟部部長與行政院院長。在臺灣素有「永遠的行政院長」之稱。在將近20年的部長與行政首長的任內,他推行十大建設,與李國鼎共同促進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成立,規劃臺灣早期科技政策;被許多人認為不僅是臺灣科技產業之主要奠基者,也堪稱是「臺灣經濟的推手」《孫運璿傳》,楊艾俐著,天下雜誌社,1989年4月10日初版,ISBN 978-957-9079-01-3之一,也是臺灣經濟貢獻重要人物之一。 1984年2月24日,時任行政院長孫運璿因罹患腦溢血而一度病危,不久因身體狀況不理想而辭職下臺。經過漫長的恢復,孫運璿中風後的病情仍不甚理想,只能以輪椅代步。儘管喪失了部份語言和行動能力,且已淡出政治圈,他仍然受到中國國民黨乃至臺灣政壇內的景仰,曾於4年內以國民黨大老身份,兩度替該黨總統候選人連戰站臺助選。2006年2月,他因併發症於臺北市病逝,享壽92歲。.
查看 黨外運動和孫運璿
對中國國民黨的批評與爭議
中國國民黨從1895年其前身興中會成立以來,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本條目介紹中國國民黨在發展歷程中的出現的重大批評聲音和爭議事項。.
中壢事件
中壢事件,是197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中,由於中國國民黨在桃園縣長選舉投票過程中作票,引起中壢市市民憤怒,群眾包圍桃園縣警察局中壢分局、搗毀並放火燒毀警察局、警方發射催淚瓦斯以及開槍打死青年的事件。中壢事件被認為是臺灣民眾第一次自發性地上街頭抗議選舉舞弊,開啟爾後「街頭運動」之序幕。 《新新聞》於2014年訪問到一位自稱當年為警備總部的便衣憲兵,擔任教育班長,混在群眾裡面搞破壞,以及搧風點火鼓動群眾,帶六個兵縱火燒中壢分局跟中壢消防局,並帶兵將雲林、嘉義榮民之家的人頭資料抄過來入籍桃園縣,調了二十幾萬人的資料,投票當天由士兵代為投票的情事,並於事後得到三千元的加給金。.
查看 黨外運動和中壢事件
中山堂事件
中山堂事件是1978年12月5日時,因為《中華民國國歌》所引發的一起政治衝突事件。其中在1978年年底臺灣將舉辦中央民意代表之選舉,當時黨外運動人士籌組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並且前往各地為黨外候選人助選;同時也提出「十二大政治建設」作為黨外候選人的共同政見,這包括有國會全面改選、省長及院轄市市長直接民選、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及報禁、司法獨立和軍隊國家化等要求。之後黨外人士決定成立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總部,並且由立法委員黃信介擔任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總部的總聯絡人。在1978年12月5日下午2時,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在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召開「全國黨外候選人座談會及中外記者招待會」。 其中分別由立法委員黃信介、彰化縣國民大會代表候選人姚嘉文以及臺灣省議員黃玉嬌共同主持,並且邀請康寧祥、張俊宏發表題目《黨外人士對國家及人民的責任》和《新生代與民主政治》之專題演講;而參加座談會者包括有臺灣省議員、臺灣各地民意代表候選人、中外記者及各界人士,共計約有500人左右。而這次於中山堂召集全國黨外候選人座談會及中外記者招待會,成為中國國民黨撤往臺灣以後首次黨外人士一同聚集的最大規模之公開活動。然而在座談會開始並且準備唱《中華民國國歌》時,擔任司儀的蕭裕珍要求在場與會人士將歌詞中的「吾黨所宗」改為「吾民所宗」,以表示三民主義為中華民國人民共同信奉的主張、而並非只有中國國民黨擁有這一思想。 但是修改歌詞的要求隨即引起未受邀請而在場的《疾風雜誌》負責人勞政武、蕭玉井等人出面抗議,進而在中山堂內因為意識形態衝突而發生爭吵。之後勞政武因為試圖上臺發言而引起會場騷動,最後勞政武等人被一群支持黨外運動的群眾帶出場外。在這之後,黨外運動的集會活動為了避免再度發生因為修改歌詞所發生的糾紛,因此不再依照過往程序安排唱《中華民國國歌》的儀式。另外,由於黃信介在這次記者會上針對開放黨禁的正當性進行說明時,因為批評中國民主社會黨及中國青年黨是「國民黨廁所裡的花瓶」,.
查看 黨外運動和中山堂事件
中國青年黨
中國青年黨,是中華民國的一個政黨,簡稱青年黨,由曾琦、李璜、胡國偉等一群意識形態偏向國家主義的留學生,1923年在法國巴黎郊外玫瑰城共和廳創立。青年黨曾是中國現代史上僅次於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第三大政黨,1949年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在戒嚴時期,青年黨於國民大會與立法院中有席次,但因內部派系林立,外受中國國民黨分化控制,與中國民主社會黨等在野黨派並無法有效制衡執政黨,但加入青年黨等合法政黨,成為黨外人士進入政壇的方式之一。在1987年黨禁解除之後,部份黨員分裂另組政黨,而具有影響力的台籍人士,如游錫堃、陳菊等,則轉入民主進步黨。1990年代初期,中華民國國會全面改選後,青年黨喪失國會席次,從此失去在臺灣政壇的影響力。.
查看 黨外運動和中國青年黨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代表獨立候選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代表獨立候選人是指199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的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背景的人大代表候選人。不過,這些獨立候選人中成功當選的人卻被認爲是「屈指可數」。另外,立場親中共的媒體也對他們的動機提出了質疑。.
中華民國媒體
中華民國媒體,泛指在中華民國的報紙、電視、電臺、網路等媒體。目前指的是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的報紙、電視、電臺、網路等媒體。.
查看 黨外運動和中華民國媒體
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史
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史是指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雙邊之關係史。随着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后,实际上與台灣的关系重疊。.
中華民國歷史
中華民國的歷史始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为首任临时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溥儀退位.
查看 黨外運動和中華民國歷史
中華民國政治
中華民國政治是指於1912年創建中華民國政府,期間在大陸時期經歷了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並在行憲後於1948年正式改組,1950年遷至臺灣地區後運作至今。.
查看 黨外運動和中華民國政治
三七事件
三七事件,亦名東崗事件、或東崗慘案,是一宗發生在1987年3月7日,中華民國國軍小金門守軍射擊並屠殺無武裝的越南難民船事件。郝柏村於2000年出版的《八年參謀總長日記》中證實事件中的越南難民十九屍二十命全部遇害,但有在場士官見證不止此數。.
查看 黨外運動和三七事件
一党制
一党制(one-party system)、单党制(single-party system)或一黨專政是單一政黨壟斷政治與軍事權力,並透過憲法、軍警、特務等各種制度內外之手段,長期將其他勢力排除於政治權力外的国家。这类国家一般为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或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第一个一党制国家为1878年-1980年的西非国家利比里亚的真辉格党,长达102年。 傳統上以「政黨的數目」爲標準來判定一個國家是一黨制、兩黨制或多黨制,但此判定標準据台灣学者葛永光指出不充分,例如一黨領導的共產黨還實施黨內民主,內部派系眾多,存在一黨多元的系統,兩黨國家卻小黨林立抵制國會,又如歐洲多黨聯合執政良久沒有競爭的情況也很常見。 法理上的一党制国家為威权体制的一種,和其他个人独裁、军事独裁、绝对君主制等比較,有助於理解民主转型之不同途徑。.
查看 黨外運動和一党制
康寧祥
康寧祥(),臺北市萬華區人,是自1970年代之後臺灣新一代崛起的本土政治人物。康寧祥也是少數與蔣經國有過來往與交情的臺籍政治人物之一。.
查看 黨外運動和康寧祥
人事室第二辦公室
人事室第二办公室,简称“人二室”,是台湾戒严时期各政府机关、学校、公营事业机构以及部分民营企业设立的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保密防谍”、监控所在单位工作人员的思想言行。.
人間雜誌
《人間》雜誌(1985年11月-1989年9月,共47期),簡稱《人間》,是由臺灣左翼作家陳映真創辦的報導文學雜誌。該雜誌以富有特色的報導攝影、深入追求真相的文學描述及豐富的社會關懷形成其獨特風格,並深刻影響臺灣在1980年代蓬勃興起的學生運動及社會運動。.
查看 黨外運動和人間雜誌
建國黨
建國黨 ,是臺灣的政黨之一,1996年10月6日成立,黨員主要是從民主進步黨分裂出來的台灣獨立運動成員。.
查看 黨外運動和建國黨
廖學廣
廖學廣(),台灣當代的政治人物,出生於臺北縣汐止鎮(今新北市汐止區)。.
查看 黨外運動和廖學廣
廖永來
廖永來(),台灣詩人、政治人物。出生於彰化縣二林鎮。 1976年廖永來畢業於台中師專,後於台中縣坪林國小任教;期間開始以筆名廖莫白寫現代詩,得到吳濁流文學獎與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兒童文學獎。 1980年代,廖永來從事黨外運動,並參與環保運動與農民運動,包括反杜邦事件、反核運動。 1987年,廖永來因參與反對《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法》運動,而被開除教職。 1989年,廖永來代表民主進步黨於台中縣參選台灣省議員,以台中縣第一高票落選,是台中縣第一位加入新潮流系的民主進步黨黨員。 1992年,廖永來當選第2屆立法委員,後於1995年落選。 1997年,廖永來當選第13屆台中縣長,並主導反拜耳事件;2001年,角逐連任失利。2007年5月11日,反賄選研究室負責人王洲明披露,1997年廖永來接任台中縣長,有人出書以「紅包來」一詞影射廖永來收賄,卻未聞廖永來作出任何解釋或說明,2001年廖永來當然連任失敗;廖永來下台四年後,台中縣民「恐怖記憶猶新」,導致2005年形象清新的民進黨台中縣長候選人邱太三在全縣21個鄉鎮市全部慘敗「時任總統的陳水扁貪污舞弊案應該是重創民進黨的原因,也掀開假面民進黨的真面目」。 2002年,廖永來曾任行政院中部辦公室執行長、台灣省政府委員、台灣省政府委員兼副主席等公職。 2013年1月31日,廖永來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說,這幾年他常往來中國大陸,不論是旅遊或是拜訪經商的友人,每去一次大陸,他對大陸巨大改變的印象就更加深刻,尤其在經濟發展上更是令人驚嘆;民進黨成立「中國事務部」,卻提不出工作內容、具體作法與目標,形同虛設,沒有發揮作用,非常可惜。 2013年5月4日,廖永來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搞政治不能只談理想,更要考量現實、甚至是背後的拳頭;台灣人口有6、7成是中產階級,這些人要的是維持現狀的安定生活而不是動亂;台獨基本教義派還停留在街頭抗爭的激烈手段,這會嚇跑一大堆人;而且台獨人士不會創造新議題或新史觀以開拓新路線、爭取更多支持者,只會搞些膚淺的動作,有如義和團,令人遺憾,最終會成泡影。 2013年8月16日,廖永來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說,從陳水扁擬向民進黨申請重新入黨時,他就反對陳水扁再次入黨;民進黨卻讓陳水扁再次入黨,這與創黨時所標榜的「清廉、愛鄉土」背道而馳,黨的理想性已蕩然無存;民進黨此時讓陳水扁再次入黨,等於再次向臺灣社會提醒陳水扁曾經做過的事,對民進黨也是一種傷害。 2013年10月14日,廖永來接受中評社訪問時批評,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放著正事不管,反而做些讓中國國民黨更加團結的無聊之舉,例如發動不可能在立法院通過的倒閣案;民進黨不處理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關說案,「這對社會如何交代得過去」;如果蘇貞昌想要藉由連任黨主席尋求參選2016年總統選舉,請蘇貞昌打消念頭,在總統與黨主席之間二擇一才能專心做好每件事;也請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好好規劃2016年大選,不要參選2014年民進黨主席選舉。.
查看 黨外運動和廖永來
張博雅
張博雅醫師,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出身日治臺灣臺南州嘉義市醫師世家,畢業於高雄醫學院、留學取得醫學博士,曾任嘉義市長、衛生署長(李登輝政府)、內政部長(陳水扁政府)、中選會主委(馬政府),現任監察院長(橫跨馬、蔡政府),是史上首位女性五院院長。母親許世賢、胞姊張文英皆為黨外人士,母女三人均曾任嘉義市長。 張博雅生於日治臺灣臺南州嘉義市,母親許世賢是臺南市人,父親張進通則是嘉義縣溪口鄉人,張博雅與其父母、胞姊張文英均為醫師。 張博雅歷任多項官職,亦是唯一自李登輝政府、陳水扁政府至馬英九政府均曾任閣員的政治人物。張博雅曾任的官職包含嘉義市市長、衛生署署長、內政部部長兼臺灣省主席、中央選舉委員會主任委員等,以及世界和平婦女會台灣總會理事長、亞洲選舉官署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Asian Election Authorities,AAEA)主席等名譽職務。.
查看 黨外運動和張博雅
張金策
張金策(),台獨左派人士,出生於台灣宜蘭縣礁溪鄉,與張光熾為遠親叔姪但來往甚密。淡江文理學院(淡江大學前身)中文系畢業。曾任中學中文教師、礁溪鄉鄉長、《台灣政論》副總編輯。.
查看 黨外運動和張金策
張溫鷹
張溫鷹(),臺灣政治人物、執業牙醫師、政治受難者、民主進步黨創黨黨員及教師,出生於臺中市中區。民進黨籍美麗島事件受難者,中山醫學大學牙醫學學士、台北醫學大學口腔外科碩士。曾任台灣省省議員、台中市市長、內政部政務次長、總統府國策顧問、臺中市私立新民高級中學護理老師、國立中興大學緊急救難隊指導教師,現職牙醫師等職。.
查看 黨外運動和張溫鷹
彭百顯
彭百顯,臺灣政治人物,南投縣國姓鄉人。.
查看 黨外運動和彭百顯
彭明輝 (工程學家)
彭明輝,臺灣作家、社會評論家。新竹中學畢業、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學士、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所碩士、英國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學系榮譽退休教授。彭明輝關注臺灣農業與發展問題,著有《台灣糧食危機關鍵報告》、《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等書。.
何東洪
何東洪,臺灣嘉義市人,社會學者、音樂評論者,現任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學系(學士),在蘭卡斯特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
查看 黨外運動和何東洪
余英時
--英時(),天津人,祖籍安徽潛山,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會院士,引領中華民國思想史研究數十年,他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在美國,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首屆唐獎「漢學獎」得主。 余的研究範圍縱橫三千年中國思想史,是一位「追求純粹的學人」,以史學家的敏銳透射現實,儘管「一生禍盡文字出」,他仍堅守傳統知識份子一種「單純的倔強」。他自稱對政治僅只「遙遠的興趣」,但時常發文評論時政、文化,積極聲援兩岸民主運動及中國人權,包括香港、台灣的公民抗命,他認為中國共產黨將「很快」垮台。 唐獎的頒獎理由形容余氏「深入探究中國歷史、思想、政治與文化,以現代知識人的身份從事中國思想傳統的詮釋工作,闡發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論述宏闊、見解深刻,學界久已推為海內外治中國思想、文化史之泰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傳統學者治史之宗旨,余先生以其研究撰述與人生實踐,對此語做了最佳的現代詮釋。.
查看 黨外運動和余英時
國民黨反動派
國民黨反動派,是中国共产党對蒋中正等人领导下的中國國民黨右派及國民政府當權派的贬称。.
查看 黨外運動和國民黨反動派
國民黨四公子
國民黨四公子,為1970—1990年代臺灣政壇的用詞。四公子之稱始於1978年,黨外運動人士康寧祥比附於「戰國四公子」,暗喻四人為中國國民黨政要的兒子,且四人均在美國受高等教育,是將來接班的四大人選。 國民黨四公子為連戰、錢復、陳履安與沈君山。四人皆出生於中國,其中連戰父祖屬台灣半山仔,其餘三人皆籍貫中國大陸的外省人。.
查看 黨外運動和國民黨四公子
嘉義市
嘉義市(Ka-gī-chhī、鄒語:maibayu),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市,位於臺灣本島西南部的都市,地處嘉南平原北端,全市在北回歸線以北(但極靠近北回歸線),嘉義都會區的中心城市,也是南部第三大城市。全境除東部屬丘陵地帶外,其餘為平原,地勢由東向西緩降。外圍由嘉義縣環繞,古名「諸羅山」,係源自平埔族原住民洪雅族社名之譯音及因嘉義東方諸山羅列,又名「桃城」,因清治時期興築之古城形如桃而得名。 嘉義市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過往曾因林業的發展而繁榮。由於發展歷史甚早,市區內留有不少古蹟,形成重要觀光資源。地方特產方面,則以火雞肉飯、方塊酥、阿里山羊羹、雪花餅、小饅頭、甘藷、鳳梨酥最為人所知。文化活動上,日治時期以繪畫最為著名,曾有「畫都」之美譽,代表人物有陳澄波等人;近年來則以國際管樂節、覺醒音樂祭最為興盛。在政治上,市長長年由源於黨外運動的「許家班」掌握,故有「民主聖地」之稱,唯隨著中國國民黨籍黃敏惠的當選,政治勢力亦有所轉變,升格為省轄市後,一至八屆市長(正任)皆由女性擔任,在臺灣政壇相當特殊,直到第九屆市長由民主進步黨籍涂醒哲當選,成為嘉義市升格省轄市後首位男性民選市長(首位男性市長為接替許世賢擔任代理市長的省府委員江慶林)。.
查看 黨外運動和嘉義市
周慧瑛
周慧瑛,中華民國(臺灣)政治人物,臺北市人。北一女中畢業、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班肄業。.
查看 黨外運動和周慧瑛
傅正
正在東吳大學政治學系講授選舉制度的傅正 傅正(),出生於江蘇省高淳縣,號中梅,是一位中華民國政治家、政論家。亦是臺灣民主進步黨早期的創黨元老之一。1940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46年就讀上海大同大學經濟系,之後轉入武漢大學政治系。1950年抵臺。並參加投稿雷震的《自由中國》,曾為文批評蔣介石第三度連任總統。.
查看 黨外運動和傅正
军队政治工作学
军队政治工作学是研究军队政治工作的一门学科。所謂軍隊政治工作,也時稱政治作戰、政戰體系、政工體系等,內容包括對軍隊內部的控管,及對敵心理作戰等。政戰(政工)制度源起於蘇聯共產黨在蘇聯紅軍中設置的政治委員,後期的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紛紛仿效。一開始「軍隊政治工作」,主要作為軍隊裡的思想檢查工具。但隨著時代演進,政戰人員的角色也有所轉換。.
查看 黨外運動和军队政治工作学
勞工公園 (前鎮區)
前鎮勞工公園位於高雄市前鎮區,總面積約7.3公頃,是臺灣一座以勞工為主題的公園,其內包含了勞工教育生活中心(原名勞工育樂中心)、前鎮游泳池、壘球場、老人活動中心等設施,及高雄捷運紅線之工殤紀念碑與青年雙手碑等纪念碑。週邊有假日花市。.
勞政武
勞政武(),自號文本居士,生於中國廣東省開平縣,在台灣長大,曾受教於南懷瑾。現任台灣桃園市楊梅區「淨名文化中心」創辦人、廣東省開平市「鳳儀實驗觀光農場」董事長、中國人反獨護國大同盟秘書長。其妻陳元平。 勞政武反對台獨,且近年來因為反對台獨的緣故,而走向「寧共毋獨」的立場。.
查看 黨外運動和勞政武
四不一沒有
四不一沒有是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在2000年5月20日第十任總統的就職典禮上發表的“只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本人保證在任期之內,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这是陈水扁政府針對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的重要言論,亦曾是陳水扁代表當時作為執政黨的民主進步黨對中國大陸政府就兩岸立場的明確表態。.
查看 黨外運動和四不一沒有
王志慧
王志慧(),小名小屯,河北人,台灣知名已故作家與黨外運動人士李敖的妻子。.
查看 黨外運動和王志慧
王醒之
王醒之(),社會運動人士,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台灣政治人物王拓之子,曾任春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臺北市產業總工會秘書、中華電信工會北三分會秘書、基隆市偉聯運輸工會秘書、中國時報員工自救會顧問、臺北市政府勞資爭議仲裁委員。 目前為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勞資爭議獨任調解人、人民火大行動聯盟發起人、基隆市失業勞工保護協會理事、暖暖要幸福行動聯盟召集人(基福公路交通衝擊爭議)、我愛番仔澳灣連線發言人(台電興建卸煤碼頭爭議)。現住基隆市暖暖區。.
查看 黨外運動和王醒之
王雪峰 (臺灣)
王雪峰,台灣政治人物。出生於台北市。 王雪峰為黨外運動重要成員王昆和之女,早年考取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後轉入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就讀。王雪峰就讀大學期間曾經參與學生運動,擔任過台大學生代表聯合會副主席,並且為「大學法改革促進會」的創始人之一;王雪峰也曾經在520事件中遭到軍警攻擊與拘留。之後王雪峰前往美國康乃爾大學攻讀並取得法律碩士,之後進入哈佛大學法學院進行研究。 王雪峰返台後於1991年代表民主進步黨於台北市參選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並且當選;之後出任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社會運動部副主任,1995年當選第三屆立法委員,並且於1998年、2001年連任。 2002年,王雪峰與學生運動時期的夥伴王作良結婚,退出政壇。 2009年4月,有台灣媒體報導王雪峰與王作良在臺北縣新店市山區住處附近拾荒維生;當時王雪峰說,拾荒沒什麼不好,她也不介意旁人認出她,但她也希望外界幫她找工作。 2009年10月15日,王雪峰搭乘救護車前往醫院驗傷後至警察局報案,王雪峰胞弟王博昱指稱王雪峰自2007年起就已遭王作良施暴。2009年10月16日,王作良說,他們15日當天只有爭執,他並未打王雪峰,而王雪峰偶爾也會動手打他;他說,他確實曾在2007年底打過王雪峰,王雪峰有去醫院驗傷和至警察局備案,但王雪峰已經選擇原諒且決定不提告;他說,基於基督教信仰,他與王雪峰不會離婚,他也會妥善照顧健康狀況不佳的王雪峰。 W王 W王 W王 W王 W王 W王 W王 W王 W王 W王 X雪.
王桂榮
王桂榮(Wang Kenjohn,)臺灣企業家,生於日治台灣台北州台北市大稻埕(今台北市大同區),曾目睹圓環緝菸事件(二二八事件導火線),移民美國,擁有中華民國與美國雙重國籍。他熱心於台灣公益與黨外運動,設立了有「台灣諾貝爾」稱號的台美基金會, 也是台灣人公共事務會的創辦人之一,。1988年,曾獲美國總統雷根頒授「亞太裔十年成就獎」得主之一。.
查看 黨外運動和王桂榮
王拓
王紘久(),筆名王拓,是一位出生於臺灣基隆八斗子的臺灣鄉土文學作家及政治人物。 他在黨外運動時期開始參與台灣民主運動,並於美麗島事件中入獄,後參與工黨與民主進步黨,曾任民進黨秘書長。他在民進黨內原屬美麗島系,曾加入正義連線與新潮流系的運作。他曾擔任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第三、四、五屆立法委員,第10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查看 黨外運動和王拓
簡錫堦
簡錫堦(),中華民國政治人物,黨外運動十八飛鷹之一,曾任民主進步黨新潮流系政協委員,亦曾代表民主進步黨以全國不分區當選為第三、四屆立法委員。.
查看 黨外運動和簡錫堦
紫藤廬
紫藤廬,是一座二層樓的日式建築,由木頭、磚塊砌成,門外附有庭院,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紫藤廬原爲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高等官舍。中華民國財政部接收後,做為公家宿舍,以供時任關務署署長周德偉所用,名“尊德性斋” 葛维樱 三聯生活週刊。1990年代之前,紫藤廬曾是文藝界、黨外運動等人士的聚會場所。此期間由周德偉之子周渝接管,改成爲茶館,因其庭院中生有三棵紫藤而取名“紫藤廬”,運營至今。 中新網現爲臺北市的市定古蹟,屬於臺北市文化資產的一項,由臺北市文化局所屬管轄。.
查看 黨外運動和紫藤廬
紀萬生
紀萬生(),前《美麗島雜誌》總編輯,曾為南投縣立埔里國民中學國文老師。早年投入黨外運動,1972年上萬言書力促教改、痛陳當時台灣教育界的貪腐。1979年為美麗島事件受刑人之一,服刑達4年6個月,並曾經被連續刑求一個多月。出獄後第三天,仍繼續投入政治運動,因而備受黨外人士敬重。1987年台灣解嚴以後,淡出政治活動,未再參與美麗島事件紀念活動。2000年代獻身佛教現代化、遊走山林廟寺,並且教導921大地震災後失學的小學生。 199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民主進步黨在台中市提名洪奇昌、劉文慶、陳陽德與紀萬生參選,林俊義呼籲台中市的選民支持洪奇昌與劉文慶,結果洪奇昌與劉文慶均當選;紀萬生認為林俊義「公然殘殺自己同志」,揚言控告林俊義。 2003年10月22日,因腎結石住院的民主進步黨秘書長張俊雄由副秘書長李應元代發聲明懇請黨內同志「回首來時路,要能夠沉得住氣」,其中提到,當年他以辯護律師身分去探視美麗島事件被告,他見到紀萬生滿身傷痕、面容枯槁、被折磨得不成人形,因此他決定不把自白書拿給當事人看,因為那樣的自白書是人性的摧殘、是歷史的偽造。 2004年10月2日,紀萬生在《自由時報》專訪中表示,看著昔日革命同志出走後的轉變令他感嘆,過去崇高理想者淪為政黨利益的縱橫家,即便成就能如蘇秦、張儀,充其量也不過是街頭賣藥、舌粲蓮花的「王祿仔仙」(賣假藥,招搖行騙的人);而他不想步人後塵,也不想熱臉貼冷屁股,所以牢騷歸牢騷,不會直接向高層建言。 2006年7月13日,紀萬生在TVBS頻道政論節目《2100全民開講》的電話連線中批評,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就像市井無賴,從黨外運動時期就一直說謊,現在更把總統府變成金光黨;台灣的檢調大多淪為陳水扁的捍衛者,他將發動大規模群眾抗爭,到法務部部長施茂林、法務部調查局局長葉盛茂等檢調高層家門口抗議。 2006年7月14日,紀萬生批評,台灣社等「本土社團」為陳水扁護航、討好陳水扁,「台灣苦難時,你們在哪?讀聖賢書,所學何事?」他又說,當權者必須為其家人貪贓枉法的行為負責,「現在已到了臨界點,台灣陷入危險沉淪的境界。只有把扁政府這個病灶去除,台灣才有希望。」 2006年7月15日,吳乃德、紀萬生、張富忠、范雲、吳介民、黃長玲、吳叡人、李丁讚、林國明、徐斯儉、陳明祺、郭宏治、陶儀芬、黃洛斐與簡錫堦共同發起親綠學者715聲明〈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我們對總統、執政黨和台灣公民的呼籲〉,呼籲陳水扁辭職下台。 2006年7月16日,紀萬生說,只有陳水扁下台,民主進步黨才能改革及重生,否則民主進步黨一定在2006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慘敗;他也質疑,雖然陳水扁之女婿趙建銘因內線交易被求刑8年,但藥商回扣案、趙建銘之母簡水綿涉入內線交易案都沒辦,所以他對司法當然會有意見,假如司法繼續不公義,他不排除發動群眾抗爭;但他澄清,他並沒有指摘陳水扁貪腐,他是針對趙建銘,因為趙建銘被交保後依然態度傲慢,讓人覺得貪贓枉法、作威作福。 2006年7月17日,紀萬生批評,陳水扁身為公眾人物,發生事情卻躲在牆角,還想欺騙人民以搏取同情,「陳水扁一直打廉價的悲情劇,演這個悲情劇,像他的家庭、女兒如何可憐,太太如何可憐,這是非常廉價的悲情劇」;他說,陳水扁像魔術師,陳水扁執政6年來只把「本土」當成道具,他不知道陳水扁下台會不會更好,「但不下台保證會更壞」;同日晚間,紀萬生在《2100全民開講》的電話連線中宣稱,趙建銘涉及的內線交易不只台開案,還拿了1萬張國票金控股票,「他對國票金不但主導,他去脅迫人家。這個我們證據都非常充分呀。現在甚至於高層,跟他岳父——就是跟總統——很要好的人,都受到他的脅迫」;同日,國票金控總經理陳明仁強調,本年6月9日國票金控召開股東會前曾清查股東名冊,均無趙建銘及其父趙玉柱、其母簡水綿相關人等持股紀錄。2006年8月18日,趙建銘表示,紀萬生說他有1萬張國票金控股票,這是子虛烏有,他不排除控告紀萬生。 2008年8月25日,紀萬生在《2100全民開講》說,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曾帶電腦到玉山官邸拜訪陳水扁之妻吳淑珍,拿著財務報表談判後謝事宜。2008年8月26日,遠東集團發表聲明稿批評,紀萬生僅憑匿名消息來源就放言高論、編造故事,肆意傷害他人名譽,已構成誹謗罪嫌;遠東集團已請律師函請紀萬生更正言論,若未獲紀萬生善意回應,將對紀萬生提起刑事告訴並請求民事損害賠償。 2011年7月17日,針對民主進步黨2012年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候選人提名爭議,紀萬生表示,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陷入「權力的迷失」,民主進步黨的危機處理「只結痂、沒化膿」,蔡英文應運作讓不適任的人自動請辭;紀萬生說,黨內開民主倒車、由一人決策時就是災禍的開端,聰明的人就應拒絕,但蔡英文沒有預知是禍不是福,顯示蔡英文的睿智與格局都不夠。民主進步黨發言人鄭文燦回應,會虛心反省,但指控必須拿出證據;他也說,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候選人名單經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執會)通過,這是黨內多數共識,絕非「權力的迷失」。 2011年12月1日,紀萬生在《自由時報》專訪中表示,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執政以來,民生、經濟等各方面不僅沒有改革、反而更向下沉淪,領導力、決策力、執行力不及格,是「顢頇無能加三級」。 2012年3月21日,紀萬生在《2100全民開講》的電話連線中說,民主進步黨全黨連署救陳水扁,跟著陳水扁家族不知悔改,是「集體戀屍癖」;而他也用自己的名義說:「陳水扁的攝護腺絕對沒問題!」 2012年9月11日,紀萬生在中評社的專訪中說,如果陳水扁尚未病入膏肓,他反對讓陳水扁保外就醫,「陳水扁想要保外就醫,他必須先自救,自己要努力懺悔,先把不是他的錢還出來,這樣人民可能還會同情他」,但陳水扁至今沒有道歉、也沒有把錢吐出來;他也說,陳水扁之子陳致中現在還住在豪宅、過著奢華生活,出來選舉還打著陳水扁旗幟、讓民主進步黨提名的候選人郭玟成落選,如果陳水扁這樣的人能出來,社會就沒有是非。 2013年3月31日,紀萬生說,如果內政部讓涉入貪汙案獲交保的南投縣長李朝卿復職,他將號召跨黨派的「保護人民生存軍」包圍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與南投縣政府抗議,直到李朝卿下台。.
查看 黨外運動和紀萬生
綠島觀音洞
綠島觀音洞,是位於臺灣臺東縣綠島鄉公館村的鐘乳洞,為當地人的信仰中心。.
查看 黨外運動和綠島觀音洞
綠黨 (臺灣)
綠黨,又称臺灣綠黨,初名綠色本土清新黨,成立於1996年1月25日,但不久後即改名綠黨。其定位為公民社會開放的參政平台,鼓勵具有共同政治理念、價值與目標的積極公民加入;名稱中之「綠」係指「綠色政治」,而非民主進步黨所屬之「泛綠陣營」,綠黨的政治主張包含環境保護、生態平衡、注重草根民主、堅持社會平等與世界和平;除此之外,臺灣綠黨亦注重與各國綠黨和環境保護組織的交流,不但是亞太綠色聯盟(Asia-Pacific Green Network)的重要發起團體之一,也於2010年主辦第二屆亞太綠人大會。 在選舉方面,因長期關心勞工、弱勢、環保議題等,得以在社會上維持一定的影響力,直至2006年參選臺北市議員後,在數次的選舉中得票數始顯著成長,後更於2012年立委選舉上超越新黨取得第五高政黨票。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與社會民主黨組成「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參選,區域及不分區立委候選人得票雖有長進,但依然全軍覆沒。.
查看 黨外運動和綠黨 (臺灣)
美麗島 (歌曲)
《美麗島》是一首創作於1970年代的台灣校園民歌,歌詞由淡江大學教授梁景峰改編自詩人陳秀喜1973年的詩作〈台灣〉,由李雙澤作曲。被楊祖珺收錄在其1979年發行的專輯《楊祖珺》之中,隨後被行政院新聞局列為禁歌。.
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或稱高雄事件,當時為一黨專政的蒋经国政府稱此為「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是於1979年12月10日的國際人權日在台灣高雄市發生的一場重大衝突事件。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運動人士,於12月10日組織群眾進行遊行及演講,訴求民主與自由,終結黨禁和戒嚴。期間有一些理小平頭配戴青天白日徽章的二十餘歲不明人士混入群眾中朝演講者投擲雞蛋進行挑釁。外圍的鎮暴部隊則將群眾完全包圍住,並往裡面釋放催淚彈,以及照射強力探照燈激化民眾,並逐步縮小包圍圈,終至引爆警民衝突。事件後,警備總部大舉逮捕黨外人士,並進行軍事審判,為台灣自二二八事件後規模最大的一場警民衝突事件。 美麗島事件發生後,許多重要黨外人士遭到逮捕與審判,甚至一度以叛亂罪問死,史稱「美麗島大審」。最後在美國國會議員及國際人權組織的關切、各國媒體來台採訪,以及各界的壓力下,除事件总指挥施明德判無期徒刑外,其餘皆以有期徒刑論處。 此事件對台灣往後的政局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台灣民眾於美麗島事件後開始關心台灣政治。之後又陸續發生林宅血案(1980)、陳文成命案(1981)、江南命案(1984)撼動國際社會,使國民黨政府不斷遭受國際輿論的壓力以及黨外勢力的挑戰,之後國民黨漸漸不再稱呼黨外人士為野心陰謀份子,並逐漸放棄一黨專政的路線以應時勢,乃至於解除持续38年的戒嚴、開放黨禁、報禁。伴隨著國民黨政府的路線轉向,台灣主體意識日益確立,在教育、文化、社會意識等方面都有重大轉變。 美丽岛事件的七位受刑人中,除林弘宣之外,其他的六位受刑人在出狱后都曾担任民主进步党的党主席或者代理党主席。吕秀莲是中华民国首位女性副总统,陈菊是中华民国首任民选女性直辖市长以及现任的总统府秘书长,姚嘉文是首位民主进步党籍的考试院院长,黄信介是民主进步党首位连任两届并做满任期的党主席,许信良是首位曾经退出民主进步党的前任党主席,施明德是民主进步党历任党主席中在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坐牢最久者,林义雄是带领民主进步党走向执政的党主席,张俊宏曾任海峡交流基金会副董事长。.
查看 黨外運動和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系
美麗島系是臺灣政黨民主進步黨內部的派系之一,主要由過往參與《美麗島雜誌》與美麗島事件的黨員組成。其主張提倡選舉參政、議會路線,試圖以此作為取得政策影響力的途徑,認為臺灣人民「有主張獨立或統一的自由」,並認為也需兼顧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美麗島系曾設置智庫“台灣政治經濟研究室”,黨外運動雜誌《南方雜誌》創辦人呂建興(自覺運動人物)曾任主任研究員。 美麗島系在民主進步黨創黨初期與新潮流系為兩大主流派系,以黃信介、許信良、張俊宏等美麗島事件當事人為其代表,-余-陳月瑛、陳文茜也是知名的成員。1983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黨外運動新生代吳乃仁、邱義仁、林世煜等透過黨外雜誌《生根》(即原《深耕》雜誌)推出的“美麗島系統連線”候選人獲得大勝,以康寧祥為首的黨外運動主流系統慘敗,“黨外四人行”中的康寧祥、張德銘、黃煌雄均落選。 隨著1999年5月許信良退黨、1999年11月黃信介逝世等因素,美麗島系逐漸沒落,其成員大多轉入新世紀國會辦公室和新動力國會辦公室。 1997年,美麗島系的許信良結合新潮流系參選1998年民主進步黨主席選舉,與同為美麗島系、也想參選黨主席的張俊宏嚴重交惡,許張二人還引發一段「割袍斷義」的風波;後來張俊宏以一票之差落選民主進步黨中央執行委員,也失去競選黨主席的資格。 1998年底,美麗島系部分成員不滿許信良的主張大膽西進及主張民進黨與國民黨合作,以張俊宏為首的美麗島系部分成員脫離美麗島系、另組新世紀國會辦公室;1999年5月許信良退黨參選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後,美麗島系其他成員另組新動力國會辦公室,美麗島系正式結束運作。 2001年8月25日,作家李敖說,美麗島事件後,美麗島人都坐牢,美麗島人的律師卻在戰場上撿戰利品;美麗島人只剩呂秀蓮在政治舞台上,陳菊位置較小,「其他則都不見了」。 2016年7月1日,前民進黨青年發展部主任周奕成說,「民進黨的傳奇,在美麗島、陳水扁之後就沒有了」。 2017年3月17日,國立中山大學退休教授陳茂雄說,以前美麗島系獨大時,民進黨內也產生反美麗島系聯盟促使美麗島系萎縮;反美麗島系聯盟的成功,是因為當時民進黨初選制度採計黨員投票,反美麗島系聯盟所擁有的黨員當然比美麗島系多,因而壓下美麗島系。 2017年5月24日,前民進黨立法委員蔡啟芳爆料,民進黨長期被新潮流系與美麗島系把持,要當黨主席的人必須看這兩個派系的臉色,因為這兩個派系在全國各地皆有經營黨員、代繳黨費等,所以各地方黨部主任委員或黨代表不是新潮流系、就是美麗島系,「而這兩個派系又皆是親中的派系,金錢方面當不虞匱乏」。同月25日,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回應,民進黨過去因中下階層黨員較多而有些公職人員幫忙代繳黨費,但是繳黨費制度已經改了很多年,現在一年黨費新臺幣300元多是黨員親自去繳。.
查看 黨外運動和美麗島系
美麗島雜誌
《美麗島》雜誌,創刊於1979年8月,是台灣黨外運動時期的機關刊物,其組織型態以社務委員的型式組成,多達61人,網羅了全臺各地的黨外人士,以黃信介為發行人,許信良為社長,黃天福、呂秀蓮為副社長,張俊宏為總編輯,施明德為總經理。雜誌社成員於同年引發的美麗島事件是台灣歷史上的最重要政治事件之一。.
查看 黨外運動和美麗島雜誌
羅文嘉
羅文嘉,臺灣民主進步黨政治人物,客家籍(桃園市新屋區),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畢業,曾任立法委員、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現返桃園定居,除培育稻米外,並擔任水牛出版社社長。.
查看 黨外運動和羅文嘉
疾風 (雜誌)
《疾風》是台灣戒嚴時期一本中國國民黨極右派的政論月刊,主要目的在於對抗黨外運動。1979年7月7日創刊,創辦人是沈光秀、勞政武等,總編輯為李勝峯,社務委員還有雷渝齊、許承宗、蕭玉井等人。1979年9月8日,《美麗島雜誌》在台北市中泰賓館舉行創刊酒會,《疾風》雜誌社成員在外舉行「聲討國賊陳婉真行動大會」,造成兩方對峙衝突,是為中泰賓館事件。1980年8月,《疾風》第12期遭停刊一年,而後由政論月刊《龍旗》接棒。 小說家廖蕾夫(廖風德)、新黨主席郁慕明、新黨副主席李胜峰,也曾參與這個雜誌。.
查看 黨外運動和疾風 (雜誌)
田孟淑
孟淑,台湾党外运动参与者,人称田媽媽。在國民黨一黨專政時代,与先生田朝明在生活裡實踐聖雄甘地的不合作運動,因對受難者疏財仗義而贏得尊敬。詳見紀錄片《牽阮的手》。 1979年9月8日,《美麗島雜誌》在臺北市中泰賓館舉辦創刊酒會,突然被保安警察重重包圍,有人喊著要歌手楊祖珺唱她的歌〈美麗島〉帶領大家衝出去,於是楊祖珺帶領大家唱〈美麗島〉,沒想到田孟淑在楊祖珺背後用臺灣閩南語罵「別唱那豬仔歌啦」,楊祖珺十分不滿;2012年1月,楊祖珺提到此事,並說「民進黨是我們一手催生的;可是對現在的路線和福佬沙文主義,我痛恨死了」,暗批田孟淑是福佬沙文主義者。.
查看 黨外運動和田孟淑
田朝明
朝明()台南縣山上鄉人,台灣民主運動參與者,因長年支持政治、人權運動與獨立運動,黨外素稱人權醫師、田爸爸。.
查看 黨外運動和田朝明
無天禪寺
無天禪寺,原名無天寺,俗稱李師科廟,又曾名順天寺,是位於臺灣新北市新店區花園新城社區附近的佛寺,以將李師科當門神而著名。.
查看 黨外運動和無天禪寺
無黨籍
無黨籍,或稱無黨派、獨立人士,是指不屬於任何政黨的公職人員或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在選舉時又稱為獨立候選人,在中国大陸稱之為無黨派人士。值得注意的是,無黨籍人士並不代表其沒有政治傾向。.
查看 黨外運動和無黨籍
牽阮的手
是一部由紀錄片導演莊益增(臺大哲學系畢)與顏蘭權(留學英國的電視電影製作碩士)夫妻花五年時間共同執導的臺灣電影,於2010年完成,2011年公映。故事紀錄同樣出身臺南的社運人士田朝明醫師與田孟淑夫婦橫跨長達六十幾年的深情與大愛,也透過兩人長期投入台灣民主運動呈現出臺灣半個多世紀的民主發展歷史,及對臺灣這片土地堅持永續的熱愛。.
查看 黨外運動和牽阮的手
韓良露
韓良露(),生於台灣高雄,籍貫中國江蘇,是台灣著名作家、美食家、記錄片導演、廣播節目主持人與文化推廣者。 書寫主題包括美食、電影、音樂、旅行、觀星卜相等,曾獲金鐘獎最佳新聞節目、行政院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臺北文學獎文學年金等獎項。.
查看 黨外運動和韓良露
莫那能
列雅弗斯·莫那能(Malieyafusi Monaneng,),臺灣原住民排灣族詩人,臺東縣達仁鄉人,世稱莫那能,曾用漢名曾舜旺,臺東縣立大武國民中學畢業。長期主張台灣原住民也是中國人,主張兩岸統一所帶來的兩岸和平對臺灣原住民最有利。.
查看 黨外運動和莫那能
萬年國會
萬年國會,是指中華民國1947年所選出的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監察委員等中央民意代表,官方稱為「第一屆資深中央民意代表」簡稱「資深中央民代」、「資深民代」,民間暱稱為「老國會」、「老代表」、「老法統」等。1947年(民國36年)中華民國憲法施行後,1949年國共內戰失敗,國民黨政府敗退來臺後,停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故此屆中央民意代表長期未曾改選,不斷自我延任,任期居然長達四十多年,因此被施明德在內的民主派及黨外人士譏為「萬年國會」,朱高正甚至直言為「老賊」,直到李登輝執政的1992年才全面改選,解除萬年國會的畸形現象。.
查看 黨外運動和萬年國會
顏錦福
顏錦福(1938年—),臺灣嘉義市人。民主進步黨的發起人之一,曾任立法委員。女兒顏聖冠為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屆台北市議會議員。.
查看 黨外運動和顏錦福
補破網
補破網,是1948年王雲峰作曲、李臨秋填詞的臺語歌曲,是同名戲劇的主題曲。「補破網」無疑是指當時戰後百廢待舉的社會宛如一張「破網」,需要一針一線地縫補起來。 本曲在臺灣戒嚴與白色恐怖時期,與《望你早歸》、《媽媽請妳也保重》、《望春風》以及《黃昏的故鄉》等並列臺獨及黨外運動勢力的五大精神歌曲,也因此使它被中國國民黨政府列為一首禁歌。政府的說法是,「補破網」歌詞暗指政府無能導致人民生活困苦,而遭禁。.
查看 黨外運動和補破網
褚德三
褚德三,國立交通大學退休教授、物理學家,籍貫台灣台北市。.
查看 黨外運動和褚德三
褒揚令
褒揚令,是中華民國政府依據法律表揚對國家有巨大貢獻之國民所發之正式文告;「褒揚」是法律行為,需依法定程序核定施行。.
查看 黨外運動和褒揚令
許信良
許信良(),生於日治臺灣新竹州中壢郡中壢街(今桃園市中壢區)。许信良是台湾早年反对派运动重要領導人与代表人物之一。许信良曾先后担任台湾省议会议员、桃園县縣長、民主进步党主席和总统府资政。.
查看 黨外運動和許信良
許國泰
許國泰,中華民國(台灣)政治人物,黨外運動人物,曾經代表民主進步黨任職立法委員,為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胞弟。 2018年4月14日,許國泰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民進黨應該培養中國國民黨競爭而不是打壓,政黨競爭應該是要平起平坐,「如果沒有,就不是我支持的民進黨」;如果執政者推行改革使人民生活變得更差,改革就是不對;檢驗執政黨的唯一標準是有無改善人民生活,如果每個政黨執政結果人民生活一樣差,難怪基層人民會想「中國大陸來管也沒有什麼不好」。.
查看 黨外運動和許國泰
許陽明
許陽明(),台灣臺北縣新莊鎮(今新北市新莊區)老街五十六坎出生,臺灣政治人物,曾任《首都早報》副社長、民主進步黨機關報《民進報》總編輯、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民主進步黨副秘書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台南市副市長。妻立法委員管碧玲。.
查看 黨外運動和許陽明
許昭榮
許昭榮 (Khoo, Chau Ing)(),台灣屏東縣人,前台籍日本兵及中華民國海軍的退伍軍人。台灣前國軍退役軍人暨遺族協會前任會長。台灣獨立運動參與者,生前不斷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國共內戰的台籍日本兵、台籍國軍、台籍共軍的權益奔走,2008年5月20日因抗議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籍老兵暨遺族不聞不問而自焚身亡。.
查看 黨外運動和許昭榮
言論自由日 (臺灣)
言論自由日是中華民國(臺灣)的國定紀念日,在2016年12月22日由行政院宣布定於4月7日,目的在紀念黨外政論雜誌《自由時代周刊》創辦人鄭南榕為追求言論自由而奉獻犧牲的精神。該紀念日的制定,起源於《自由時代周刊》於1988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刊登「臺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宣揚臺灣獨立運動;身為該雜誌創辦人兼總編輯的鄭南榕,因此被國民黨政府指控意圖分裂國土,而在1989年1月21日接到法院的叛亂罪到案傳票。他為了「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這也是該雜誌的重要口號)的理念,於1989年4月7日在雜誌社內拒捕自焚殉道身亡。, 鄭南榕基金會.
詹益樺
詹益樺(),台灣嘉義縣竹崎鄉人,民主進步黨基層黨工,台灣獨立運動參與者,他的朋友都暱稱他為「阿樺」。1989年5月19日在參加鄭南榕喪禮時,詹益樺帶著預藏的汽油在總統府前引火自焚,自殺身亡,繼鄭南榕之後以自焚履行自己「台灣獨立」的政治理念。他的朋友曾心儀在他過世後所出版的紀念專書中,明確地稱詹益樺為「台灣建國烈士」。.
查看 黨外運動和詹益樺
高玉樹
玉樹(),臺灣臺北市興雅庄車層(今屬大安區延吉街)人,政治人物,早稻田大學機械學士,在臺灣戒嚴時期曾以黨外身份兩度當選民選臺北市(省轄市)市長,任期總計六年餘,而於臺北市改制為直轄市,又出任第一任官派臺北市(直轄市)市長,任期近五年,對臺北市市政貢獻極多。臺北市長卸任後歷任交通部部長、政務委員、總統府資政。.
查看 黨外運動和高玉樹
高雄市歷史
有所記載的历史可遠溯至荷屬時期前的明朝,而高雄原名包括有打狗與打鼓等,在明代與清代兩朝文獻中上述二種用法都曾被採用;至於「高雄」一詞,則是在日治時期所命名。 14世紀以前,打狗嶼本為臺灣原住民族平埔族西拉雅(Siraya)族的分支馬卡道(Makatau)族的居住地。15世紀左右,此地的馬卡道族為抵禦來犯的海盜,以遍植刺竹的方式作為防禦工事,,並將地名取為「竹林」(Ta-kao),由於發音似漢人語言中的「打狗」(Ta-kau),故被漢化譯稱「打狗」或「打鼓」。荷蘭東印度公司則稱此地為Tankoya,稱打狗港為Tancoia;此外日本古代稱呼台灣為「高砂」,也與高雄的古稱「打狗」有關。台灣日治時期後,因「打狗」(Ta-kau)音近京都附近的的日文發音,且台灣總督府官方覺得其原名不雅,故改名「高雄」。 據目前考古調查,打狗地區有人類活動的紀錄可追溯到在約7000年前。而正式明文記載的文獻則是出現在1603年(明神宗萬曆卅一年),當時明朝將軍沈有容,率水師到澎湖台灣追剿倭寇,隨軍福建人陳第著《東番記》,稱高雄為「打狗嶼」。.
查看 黨外運動和高雄市歷史
謝三升
謝三升(),台灣台南縣學甲鎮(今臺南市學甲區)人士,台灣民主進步黨籍已故政治人物,曾任台灣省議員,台灣戒嚴時期於台灣省議會與蘇貞昌、游錫堃合稱為「黨外鐵三角」。.
查看 黨外運動和謝三升
謝長廷
謝長廷(),臺灣政治人物、律師、外交官。生於臺北市延平區打鐵街(今大同區赤峰街,屬大稻埕)人,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民主進步黨的創黨十人小組之一,也是民主進步黨黨名命名者、黨綱起草人。現任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法律上的官銜為中華民國駐日本大使)。曾任臺北市議員、立法委員、高雄市市長與行政院院長。 根據謝家族譜,謝長廷的祖籍是漳州府詔安縣,和陳水扁、李應元等人為同鄉。而謝長廷有幾位女性祖輩,族譜上載明出生地是「番社」,因此推斷謝長廷有臺灣原住民族的血統郭瓊俐,《》(台北,布克文化,2005),p48~49。 2007年擔任民進黨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的總統候選人,2008年總統大選中敗選後,隨即宣佈退出政壇界,並創設成立台灣維新基金會。謝長廷在兩岸關係上認為,中華民國憲法為一個中國,不能迴避這個憲法各表的問題,行政院院長任內也提出「和解共生」的理念。。.
查看 黨外運動和謝長廷
谷名倫
--名倫,台灣早期演員。.
查看 黨外運動和谷名倫
費希平
費希平,中華民國政治人物,遼寧省遼中縣人,國立北平大學(已併入北京大學)政治經濟學--畢業。 费希平是中华民国第一屆立法委员,亦是台灣第一个反对党民主進步黨的創党成员,但后因國會全面改選運動與其終身職立委的身分有所衝突,加上民進黨主席黃信介操之過急,對其退職一事運作形成逼宮之勢,因此在1988年7月19日民進黨中常會後,發表不滿民進党的台獨傾向的聲明,並憤而退黨。其退黨後曾短暫持續兩岸和平工作,退職後則被家人接到美國洛杉磯,並於2003年2月逝世。.
查看 黨外運動和費希平
黨外
外可以指:.
查看 黨外運動和黨外
黨外運動
外運動,一般指臺灣的政黨民主進步黨在1986年成立之前,非國民黨人士以類似政黨形式進行之民主運動。因當時一黨執政之中國國民黨政府實施戒嚴和威權統治,剝奪及打壓人民集會與結社自由,亦包括組織政黨。反對派及獨立人士在尚未成立政黨前,以黨外(Tóng-goā)為名,推動台灣民主。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黨外運動領袖主要是反國民黨的人士,並不等同于台灣獨立運動的支持者。 「黨外」,指的是國民黨之外的參政人士。而「黨外」一詞大量的使用,則約自康寧祥、黃信介開始。.
查看 黨外運動和黨外運動
黃偉哲
黃偉哲(Huang Wei-cher,),中華民國(臺灣)政治人物,現任民主進步黨籍臺南市選區立法委員,曾任陳定南、盧修一、葉菊蘭助理。醫師之子,生於臺南縣七股鄉(今臺南市七股區),畢業於建中、臺大,取得美國耶魯、哈佛雙碩士。 2016年立法委員選舉,以76.47%得票率、146,414票壓倒性票數,當選立法委員,得票率是全台立委候選人最高者,也是當屆選舉台灣本島第一個自行宣布當選的候選人。 2018年民進黨台南市長初選,黃偉哲以近42%的支持度,勝過其他五位初選參選人。 黃偉哲包含自己,一共有五個兄弟姊妹,除妹妹黃智賢及弟弟蘇紫雲外,皆無參與政治事物;而黃偉哲亦與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為堂兄弟。.
查看 黨外運動和黃偉哲
黃信介
黃信介(),本名黃金龍,臺北市大龙峒(今屬大同區)人。美麗島事件主要人物,民主進步黨第三屆及第四屆黨主席,臺灣民主運動與黨外運動先行者,對抗威權的民主運動領袖。其為台灣的社會運動參與者與政治人物連溫卿外甥。其父為黃火炎,母為連好。1954年與大稻埕張亦泰布莊千金張月卿結婚。.
查看 黨外運動和黃信介
黃順興
黃順興(),臺灣彰化縣彰化市人,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無黨籍。為台灣早期黨外運動人士。曾當選中華民國臺東縣議員、第五屆臺東縣長,後在台灣省第三選區(中中彰投)當選為第一屆第一、二次增額立法委員。後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查看 黨外運動和黃順興
黃越欽
黃越欽(),臺灣法律學者,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法學博士,長期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法律學院,1990年成為勞工研究所的創所所長,專研勞動法。1993年出任監察委員,1999年至2003年轉任中華民國司法院第七屆大法官。卸任後仍任政大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 2009-02-06, 國立政治大學, 2009-02-08.
查看 黨外運動和黃越欽
黃輝珍
黃輝珍(),台灣彰化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曾任《中央日報》發行人兼社長、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主任、行政院政务委员、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外界普遍認為黃輝珍為前總統李登輝在任內特意培植的本土政治菁英。2008年卸下政務官工作以後,黃輝珍自我調適其角色作為,從過去的公部門從政人物,轉型為今天的智庫領導,發揮了與時俱進的特色,致力於帶領智庫的產經官學研有識之士,著重公共政策的探討,為深化台灣社會的公民意識,持續做出服務和付出。.
查看 黨外運動和黃輝珍
黃智賢 (作家)
黃智賢,原名黃瓊賢,臺南人,現任政治評論員、中天娛樂台《夜問打權》主持人、作家。.
齊世英
齊世英(),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原籍遼寧鐵嶺。.
查看 黨外運動和齊世英
龍的傳人
《龍的傳人》是台灣音樂人侯德健的著名作品,成於1978年12月16日。原唱者為臺灣民歌歌手李建復。.
查看 黨外運動和龍的傳人
辜寬敏
辜寬敏()是台灣企業家及台獨運動工作者,為鹿港辜家成員。他是民主進步黨的資深黨員,也曾擔任日本台獨運動團體台灣青年會的委員長。他曾創設經營《台灣春秋》、《日本文摘》、《黑白新聞週刊》等雜誌刊物,並曾出資贊助日本台獨刊物《台灣青年》。前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資政辜振甫為其同父異母兄長。.
查看 黨外運動和辜寬敏
郁慕明
郁慕明(),生於上海市,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為新黨黨主席。.
查看 黨外運動和郁慕明
郭雨新
郭雨新(),字--雲,臺灣宜蘭市人,臺灣政治人物。日治時期於台北州立宜蘭農林學校(今改制為國立宜蘭大學)臺北帝國大學(今改制為國立台灣大學)農林專門部畢業。戰後為臺灣省議會「五龍一鳳」之一,也是黨外運動元老之一。被稱為「黨外祖師爺」。後因與林榮三之間的選舉爭執,赴美不返,病逝於美國華府。 其子郭時南為現任駐希臘代表,曾任宜蘭市市長、駐斐濟代表、駐新加坡代表等職。 1969年陳菊曾擔任郭雨新的秘書。.
查看 黨外運動和郭雨新
蘇煥智
蘇煥智(),中華民國(臺灣)執業律師、政治人物,末任臺南縣縣長。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士,輔仁大學法研所碩士。出生於臺南縣七股鄉(今臺南市七股區)。.
查看 黨外運動和蘇煥智
蘇東啟
蘇東啟,臺灣政治人物,生於日治臺灣臺南州北港郡北港街。北港公學校畢業後負笈日本,就讀東京關東中學,後考入日本中央大學政治系,並曾與朝鮮人門野、鄭孝根密議在日本展開抗日行動。是臺灣黨外民主運動與獨立運動先驅。.
查看 黨外運動和蘇東啟
蘇治芬
蘇治芬(),臺灣政治人物,出身於政治家族,生於雲林縣北港鎮,曾任民主進步黨雲林縣選區國民大會代表及立法委員,不過在2004年的立法委員選舉時,她沒有參選連任。2005年當選雲林縣縣長,2009年連任,為雲林縣首位非中國國民黨籍及首位女性縣長。2015年3月4日民進黨2016選舉對策委員會開會,民進黨前主席、選對會顧問謝長廷成功勸進雲林縣前縣長蘇治芬參選2016年雲林第一選區立法委員。.
查看 黨外運動和蘇治芬
蘇洪月嬌
蘇洪月嬌(),生於日治臺灣臺南州北港郡北港街,臺灣政治人物,擔任民意代表長達三十三年,是臺灣黨外民主運動先驅。.
查看 黨外運動和蘇洪月嬌
蘇慶黎
蘇慶黎(),出生於台北市,台灣共產黨重要領袖蘇新之女,台灣黨外運動與社會運動參與者。.
查看 黨外運動和蘇慶黎
葉廷珪 (臺灣)
葉廷珪(),日治時期曾名葉山嚴。台灣政治人物,出生於台南市。台灣日治時期曾任台南市會議員。戰後曾經三次出任台南市市長。 葉廷珪出身府城世家,在臺南市開放民選後,曾五度參選臺南市長、三度當選市長,成為台灣地方自治史上的特有現象(同樣五度參選縣市長選舉三次當選者只有前台中縣長林鶴年)。而葉廷珪在選舉中多次無黨籍為號召,也成為台南市早期黨外運動的指標人物。.
邱義仁
邱義仁(),生於臺灣臺南,政治人物,民主進步黨創黨人物之一,曾任民主進步黨秘書長,在民進黨新潮流系與林濁水、吳乃仁、洪奇昌並稱的大老級政治人物,由於擔任過府院黨四大秘書長而有「永遠的秘書長」之稱,為人精於謀略策劃,是民主進步黨過去社會運動和選舉的軍師型人物。在陳水扁政府時期出任行政院、總統府和國安會秘書長、行政院副院長等職,在行政院副院長任內捲入巴紐外交公款侵吞案而辭去職務。現任台灣日本關係協會會長、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查看 黨外運動和邱義仁
蔡仁堅
蔡仁堅(),臺灣的文史工作者及政治人物,前新竹市長、新竹市議員、國大代表。現從事文史研究及地方關懷工作。.
查看 黨外運動和蔡仁堅
蔡式淵
蔡式淵,嘉義縣朴子市人,中華民國(台灣)政治人物,臺灣大學畢業、美利堅大學心理學博士,曾代表民主進步黨在台北市選區當選為第一屆增額國大代表,及嘉義縣第二、三屆立法委員。 1994年擔任立法委員時,針對屏東縣議會議長鄭太吉涉嫌殺人案提出質詢,並向黑道宣戰,得到不少喝采。有一天,蔡式淵在嘉義縣新港鄉一家餐廳吃飯,逐桌向客人敬酒時,有一桌全是年輕人,一看到他就說「你是我們的偶像」、「氣魄好」,還有人問他有沒有穿防彈衣;也有立委表示要當他的「治喪委員」。《天下雜誌》在隔年3月刊出長達6頁〈人物特寫:蔡式淵單槍挑戰黑道〉指出:「案發後,檢警單位懾於鄭太吉的影響力,並沒有採取積極的偵辦行動…沒有人敢挺身而出…案發三天後,蔡式淵在對行政院的緊急質詢中首先指名道姓、直指鄭太吉涉嫌此案。在輿論大譁下,檢警單位才開始積極偵辦行動,並使台灣政壇黑道問題嚴重的事實再度浮上檯面。」 1998年底立法委員選舉競選連任,但未當選。 他與林正-杰-、張富忠、蔡仁堅、楊祖珺於民進黨內屬於「前進系」(黨外運動雜誌《前進周刊》出身者),並於2000年1月接受時任新竹市長蔡仁堅的邀請擔任新竹市政府教育局局長。 2002年,時任總統陳水扁提名他為考試院第10屆考試委員,經立法院投票通過後,自9月1日起上任,任期6年,到2008年9月1日。2008年6月,總統馬英九提名他連任第11屆考試委員,在7月11日獲得立法院同意,在2008年9月1日展開第二個任期。於2014年9月1日卸任。 他擔任考試委員後,依照民進黨黨章,黨員擔任大法官、監察委員和考試委員等必須「獨立行使職權」的公職人員都要「註銷黨籍」(卸任才能聲請回復黨籍,而且不一定通過),所以他和任期到2008年9月1日的第10屆院長姚嘉文都不是黨員。 2008年6月17日,他到美國在台協會填I407表格申請放棄綠卡(美國永久居留權)。。 他著有《完全黑金檔案》等書,譯作有《心理治療案例選粹》(合譯)等,另與楊祖珺合譯《綠色的抗議:西德綠黨及全世界的綠色運動》。.
查看 黨外運動和蔡式淵
蔡潔生
蔡潔生(Chhoà Kiat-seng;),生於日治台灣阿緱廳枋山支廳楓港區楓港庄(今屏東縣枋山鄉楓港村),是帶有排灣族血統的福佬客家人,知名企業家,曾多次捐助台灣黨外運動。.
查看 黨外運動和蔡潔生
蔣經國
蔣經國(),字建豐,生於大清浙江省寧波府奉化縣,曾任中華民國總統、陸軍二級上將,國際知名反共人士。他是蔣中正與毛福梅所生的獨子。1925年至1937年在蘇聯期間,蔣經國接受正統馬列主義教育。回国后他成為三民主義忠實信徒。1939年,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區(贛南地區)行政督察專員,以建設「新贛南」著名於時,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籌備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江西支團部,並擔任幹事會幹事長。1944年至重慶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二戰後,為外交部特派員,與蘇聯方面交涉中国东北地区事務。1948年8月至10月,一度任經濟管制委員會委員,督導上海經濟。 1952年為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出任救國團主任。1956年,主持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成立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率隊開闢中橫公路等台灣地區交通、民生建設。1975年蔣中正逝世後的中國國民黨主席(繼蔣中正成為首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任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成為中國國民黨最高領導人;1972年至1978年擔任行政院院長,為中華民國最高行政首長),1978年起接任中華民國第六、第七兩任總統,於1988年1月13日總統任內逝世。當時蔣經國在台灣主政期間推行十大建設。蔣經國在國際上孤立情勢中,大大發展中華民國經濟,解除多年之戒嚴,促進政治民主化。.
查看 黨外運動和蔣經國
蔣經國紀念
蔣經國在台灣廣泛營造出平易近人形象。其中有關其溫和形象經常被中國國民黨提及,許多泛藍支持者承認蔣經國努力發展台灣經濟和政治開放,對台灣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黨外運動及之後泛綠陣營對蔣經國意見較含蓄。一些長期支持政治自由者認為,雖然蔣經國晚年解除台灣省戒嚴令,但是蔣經國大部分統治時期仍是對臺灣實施威權統治。在陳水扁當選總統後,則下令開始去蔣化,移除過去擺設蔣經國的畫像。 而「蔣經國」的名稱也常在臺灣道路等相關命名中出現,例如桃園市桃園區經國路、新竹市經國路、臺中市大甲區經國路,但數量遠不及以其父所命名之中正路。此外尚有中華民國空軍F-CK-1經國號戰鬥機、嘉義市東區經國新城團結愛國眷村社區、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桃園市立經國國民中學、東南科技大學經國圖書館等。.
查看 黨外運動和蔣經國紀念
鄭南榕
鄭南榕(),臺灣政治人物、時事評論者,同時也是臺灣政治雜誌出版者及持不同政見者,主張爭取全面的言論自由、支持臺灣民主化且致力推動臺灣獨立運動。鄭南榕為外省人第二代,祖籍福建福州,與客家籍妻子葉菊蘭定居臺北市,經歷多次創業挫折;1981年轉為自由作家,開始接觸政治議題,並為黨外運動雜誌撰寫文章。 中華民國仍處於動員戡亂時期的1984年,鄭南榕與友人創辦了黨外運動雜誌《自由時代周刊》,大力批評時政,獲得不少社會民眾迴響。之後鄭南榕更以雜誌社為基地,多次發起要求民主化改革的活動,逐漸成為黨外運動的重要人物。而在解除戒嚴後,鄭南榕仍反對當時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一黨獨大政府對於自由思想訴求的壓制,並且多次公開表示支持臺灣獨立運動。1988年,鄭南榕更進一步在雜誌上刊登了許世楷的《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 1989年,鄭南榕因涉嫌叛亂被傳喚出庭,但他拒絕被警方拘捕。鄭南榕認為臺灣獨立的主張也是《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並表示「國民黨不能逮捕到我,只能夠抓到我的屍體。」隨後將自己關在《自由時代周刊》雜誌社內,並準備汽油,彰顯抵抗意圖;是年4月7日清晨,警方向雜誌社發動攻堅行動時,不願被逮捕的鄭南榕點燃汽油,自焚身亡。 其自焚事件立刻引起迴響,另一名類似主張者詹益樺在鄭南榕出殯期間,於「介壽館」前自焚身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對當年度舉辦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有所影響。外省第二代鄭南榕引火自焚的舉動,讓他被許多臺獨主義者尊稱為「言論自由殉道者」、「臺灣建國烈士」或者是「臺灣獨立建國之父」等。鄭南榕的妻子葉菊蘭後來繼續從事政治,並擔任過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客家委員會主委和行政院副院長。2016年12月,林全內閣將鄭南榕逝世日定為「言論自由日」,以紀念鄭南榕捨身捍衛言論自由,並希望讓民眾瞭解言論自由的意義與價值。.
查看 黨外運動和鄭南榕
鄭宇恩
鄭宇恩(),臺灣臺北縣人,現居新北市淡水區,民主進步黨政治人物,現任第二屆新北市議會市議員。.
查看 黨外運動和鄭宇恩
鄭余鎮
鄭--鎮(),台灣的政治人物,新北市新莊區人,曾任立法委員,卻因婚外情導致其政治生命的結束。.
查看 黨外運動和鄭余鎮
鄭運鵬
鄭運鵬(),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生於台北市,為民主進步黨籍第六屆及第九屆立法委員。.
查看 黨外運動和鄭運鵬
重北輕南
重北輕南、又稱為南北失衡、南北經濟差距,主要指的是以台灣南部為首的台灣中南部、東部與離島等民眾對於中央政府在區域資源投資建設上長期存在著分配不均、不公的弱勢感受。 研究顯示,台灣1980年代至今的政治改革,存在著重北輕南的問題,也就是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的發展成果及重心始終為台北市及北台灣享有,其他地方所獲得之「台灣長久以來經濟發展的果實」與台北市相較之下不成比例。這樣的問題使得許多地方政府的財源仰賴中央政府給予或舉債,缺乏地方自主財源。中國大陸的學者認為這與中國大陸沿海省份與北京市的中央-地方關係相形失色。 根據統計從1980年到2012年間,北部縣市總人口增加368萬,中部縣市增加114萬,南部縣市增加86萬,長期的趨勢是南部人口成長比中部低,中部又比北部低,人口成長的趨勢和距離首都台北市的遠近成反比,此現象被認為是與中央政府整體國土規劃與產業布局的結果有關。 臺灣南北在經濟與其他方面發展上的差距有中國國民黨長期重北輕南政策的影響。中國大陸的學術研討文認為馬英九政府雖曾採取措施力推南臺灣經濟發展以扭轉重北輕南政策造成的後果,但相關承諾的建設仍有跳票,導致「重北輕南」持續為反對派及產業界人士所詬病。.
查看 黨外運動和重北輕南
自由之愛運動
自由之愛運動,是臺灣1980年代第一場大型學生抗爭運動,由國立臺灣大學學生發起。原本保守、封閉的臺大校園在自由之愛運動後,逐漸開放學生參與校務、成立學生會,讓學生自由發表言論。同時,有別於早期的學生運動,自由之愛運動將抗爭標的拉高至大學改革層次,在臺灣學生運動史上有著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
查看 黨外運動和自由之愛運動
自焚
自焚是自殺的一種极端形式,自焚者經常會使用汽油或煤油烧死自己,古時用木炭或跳火山。是自殺方法中痛苦最強烈,死狀最悽慘的其中一種。自焚会造成严重的表皮和呼吸道烧伤,因此幸存者的后遗症状比其他自杀幸存者要严重得多。 在某些狀況下公開自焚,通常是一些人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观点,比如抗议政府決策不公,對法律案件有所執疑,遭受冤屈等。例如曾在越南戰爭時期反對南越政府迫害而自焚的釋廣德等僧侶,而後演變成佛教徒危機,造就全越南輿論的憤慨,最後楊文明將軍發動1963年南越政變,捕杀吴廷琰。在其他各國也有類似事件,韓國有同樣為反政府運動而自殺的學生,而日本為爭取改善基層工人階級待遇的釜崎共鬥會議幹部,都採用了自焚自殺而引起了社會的注目。在台灣,黨外運動人士鄭南榕與詹益樺等曾為了追求言論自由,向國民黨政府自焚抗議。 2010年,26歲的突尼斯年輕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失業被迫當無照小販,遭受執法人員的濫用暴力,於是自焚以抗議,揭開了茉莉花革命與阿拉伯之春的序幕。 2005年西藏的僧人也曾以自焚方式反抗;西藏流亡政府声称:自2011年起至2014年9月,已有132位僧侶或藏人以自焚的方式反对中共政府,其中约至少113人死亡,被西藏女作家唯色稱為「是近代史上最偉大最慘烈的政治抗議浪潮。」而中共喉舌媒体《环球时报》则声称:是一家名为“哲瓦在线”的网站煽动藏区年轻僧人自焚,2012年一年内藏区发生76起自焚事件。而2009年以前,“哲瓦在线”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美国政府下属的。一段时间后,达赖喇嘛的亲信、前任驻北美代表、“哲瓦在线”的创建人土登桑珠又为“哲瓦在线”找到了新的资金提供者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以“人权沟通项目”的名义给“哲瓦在线”每年5万美元的经费。.
查看 黨外運動和自焚
臺南市立體育館
臺南市立體育館位於臺灣臺南市中區(今中西區),落成於1970年、1991年拆除。.
查看 黨外運動和臺南市立體育館
臺灣省籍情結
所謂的省籍情結,是指在194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台灣之後,在台灣出現的族群間爭議。中華民國政府在身份證記錄上,會記錄每個人所屬的籍貫。被登記為台灣省人的,稱本省人。而外省人指其籍貫登記為中国大陆各省、非台灣省的人,通常這個族群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中華民國政府來到台灣的中國大陆人及其後代。 由於生活習慣、歷史記憶、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同,常導致兩種族群發生排斥。 不過在1980年後出生的台灣年輕世代,由於身受西化和民主化的影響,省籍情結已經沒有老一輩那麼濃厚,即使是在台出身的外省第二或第三代現在也都以本省或台灣人自居。.
查看 黨外運動和臺灣省籍情結
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諮議會(簡稱省諮議會)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省政諮詢機關,位於臺中市霧峰區,其前身為「臺灣省議會」,乃臺灣實施精省前的最高民意機關。在立法院於1992年全面改選前,1954年起實行地方自治,臺灣省議會議員直選是臺灣民眾可以參與到的民意機關常態選舉中位階最高者。 1998年精省後,其主要工作為管理臺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省議會時期之檔案、公報、議事錄以及地方自治事務研究發展。 目前,臺灣省議會原址已命名為「臺灣省議會紀念園區」,除了臺灣省諮議會之外,立法院中部辦公室與議政博物館亦位於園區內。.
查看 黨外運動和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戒嚴令
《臺灣省戒嚴令》,正式名稱為《臺灣省政府、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佈告戒字第壹號》,是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於1949年5月19日頒佈的戒嚴令,宣告自同年5月20日零時(中原標準時間)起在臺灣省全境實施戒嚴,至1987年由總統蔣經國宣佈同年7月15日解嚴為止,共持續38年又56天。此戒嚴令頒布時的臺灣省轄區包含臺灣本島與周邊附屬島嶼、以及澎湖群島。 而金門、馬祖,直到1992年11月7日,國防部才宣布金門縣解除戒嚴,正式結束長達四十三年之久的戒嚴與實施三十六年的戰地政務實驗。 這是臺灣第二次實施戒嚴,第一次戒嚴是二二八事件發生時,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儀所發布。在臺灣歷史上,該戒嚴令實行的時期又被稱為「戒嚴時代」或「戒嚴時期」。.
查看 黨外運動和臺灣省戒嚴令
臺灣省戒嚴期間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辦法
《臺灣省戒嚴期間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辦法》公佈於1953年7月,為《台灣省戒嚴令》子法之一,衍申自中華民國《戒嚴法》第十一條中的「……取締言論、講學、新聞雜誌、圖畫、告白、標語暨其他出版物之認為與軍事有妨害者。……」,頒布者亦為因為國共內戰、從中國大陸撤退至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除了該辦法外,相關查禁法源尚有《出版法》、《出版法施行細則》、《社會教育法》、《戒嚴法》、《台灣地區戒嚴時期出版物管制辦法》、《刑法》,其目的也均相同。隨著戒嚴令的解除,此管制辦法亦在1987年7月15日宣告廢除。.
臺灣環境運動
本條目所列之臺灣環境運動,係指發生於臺灣歷年來的重大環境事件、環保行政機關沿革、重要環境法案、環境運動發展過程。.
查看 黨外運動和臺灣環境運動
臺灣選舉
中华民国的選舉制度與架構則來自《中華民國憲法》,其中第二章「人民之權利義務」第17條載明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此外,該法並在國民大會、立法、監察、地方自治制度、省縣及選舉等相關章節,提供臺灣選舉的母法根源。1991年4月起,臺灣歷經7次修憲,修憲後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成為臺灣選舉的另一法理基礎。此外,臺灣於2003年底成為東亞第一個立法保障公民投票權的地區,依公民投票法進行的公民投票亦屬廣義選舉與直接民權之一環。直接民選的總統與國會與公投是中華民國主權獨立自主、政治自由民主、社會開放進步、政府依法行政、全民監督政府施政與公僕表現的重要象徵與方式。.
查看 黨外運動和臺灣選舉
臺灣電視史
電視被世人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最重要發明之一(亦為爭議最多者)。電視的誕生,使文字、圖像和聲音能夠同時展現在人們面前,打破無線電廣播和報紙之侷限,迅速成為主要媒體之一。台灣電視事業發展較歐美國家為晚,遲至1962年始有第一家正式的電視台成立;但台灣電視事業發展快速,彩色化的時間則位於世界前列。在解嚴之前,電視產業長期被老三台所寡占;解嚴後頻道數量如雨後春筍般急速成長,但亦帶來負面效應,甚至不少民眾認電視為社會亂源之一。.
查看 黨外運動和臺灣電視史
臺灣歷史
臺灣歷史,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目前可上溯至1582年7月一場因風擱淺於福爾摩沙的船難後分別由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所寫關於在臺灣75天見聞的三篇文字記錄。至於臺灣本地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兰進佔臺灣開始。但在文獻記載之前,臺灣早已有人類活動。距今3萬年前的臺東長濱文化是考古所知的臺灣最古文化。而較晚近的新石器時代,則有較多的考古遺跡,這些遺跡屬於南島語系民族。同時,臺灣因在南島語族活動範圍的最北邊,也被認為是南島民族在語言及遺傳上可能的發源地之一,亦是分布區域的最北端。 臺灣的地理位置介於中國大陸、日本與東南亞間,是各國船隻的停泊與貨物轉運站。在17世紀;臺灣中部有一超部落的大肚王國。而荷蘭及西班牙則分別在臺灣西南部及西北部進行殖民統治。之後荷蘭人將西班牙人驅逐,統治臺灣西部的大部分。1661年4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艦進軍臺灣,迫使荷蘭在1662年2月1日簽約投降,南臺灣進入鄭式時期。在此期間漢人開始大量移入臺灣。1683年,鄭克塽歸順清朝,臺灣進入清治時期。 1894年,由於清日甲午戰爭的爆發。1895年大清帝國和日本在日本下關簽訂《马关条约》,將臺灣割讓予日本。之後,日本人以“殖民統治與資源開發”為開發臺灣之導向,同時進行如衛生、教育、法治、工商、基礎建設在內的多項建設。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日本簽署的《降伏文書》中接受盟國的《波茨坦宣言》,等同於間接接受《開羅宣言》,而《開羅宣言》要求將臺灣、澎湖、滿州歸還予中華民國.
查看 黨外運動和臺灣歷史
臺灣民主化
臺灣民主化,是指臺灣由非民主政體轉型到自由民主制的過程,其中包括以追求民主化與鞏固民主為目標的社會運動與政治改革。在乙未戰爭期間,曾成立台灣民主國,但並未建立民主政體。追求民主政體的運動,最早起源於日治時期,台灣民眾要求擁有與日本人平等的政治民主權利。至中華民國時期,最早有二二八事變,隨後發生一系列的政治抗爭,包括黨外運動、橋頭事件、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等,最終中華民國政府解嚴,解除黨禁,國民大會及立法院全面改選。.
查看 黨外運動和臺灣民主化
雲林縣
雲林縣(Hûn-lîm-koān;Yùn-lìm-yen)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有「農業首都」之稱,位於臺灣本島中部偏南,西邊濱臨臺灣海峽,東邊以斗六丘陵與南投縣相隔,南邊以北港溪、石龜溪與嘉義縣相鄰,北邊以濁水溪與彰化縣相鄰,共有1市5鎮14鄉,縣政府設於斗六市。荷治時期,雲林為荷蘭東印度公司之海防要塞。1622年明朝海盜顏思齊與其部將鄭芝龍等登陸大笨港地區,為臺灣最早的大陸漢族移民拓墾。雲林縣大部縣域位處臺灣西部的嘉南平原上。特產有文旦、茂谷柑、雲頂茶、酸菜、西瓜、木瓜、甜瓜、軟枝楊桃、濁水米、醬油等。山區的古坑鄉發展出咖啡產業。雲林縣以農漁業、糖業為主要產業,青壯年人口外移,第二、三級產業在臺灣西部各縣市中規模較小,然而縣內有全國最大的石化工業區。.
查看 黨外運動和雲林縣
集體回憶
集體回憶,或集體記憶,是一種概念,最初由法國社會學家霍布瓦克(Maurice Halbwachs)在1925年首次完整地提出,以跟個人記憶區分開。 集體回憶是在一個群體裏或現代社會中人們所共享、傳承以及一起建構的事或物;這個討論由阿斯曼(Jan Assmann)延續,他寫下了《Das kulturelle Gedächtnis》(文化記憶),較近期的學者如保羅‧康納頓(Paul Connerton)的著作《社會如何記憶》,把這個概念再伸延,認為人類的身體就是記憶的保留和繁衍這種集體過程所進行的地方,而皮埃爾·諾哈(Pierre Nora)研究地方與空間(lieux de memoire - 記憶的場所)在集體回憶中的角色有很大的貢獻;他說:「一個『記憶的場所』是任何重要的東西,不論它是物質或非物質的,由於人們的意願或者時代的洗禮(英譯為the work of time)而變成一個群體的記憶遺產中標誌性的元素(這裏所指的是法國社會)。.
查看 黨外運動和集體回憶
陳幸妤
陳幸妤(),臺南官田人,生於臺北市,中華民國第10、11任總統陳水扁長女。國立陽明大學牙醫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臨牙所碩士。台灣母乳協會榮譽會員、代言人。.
查看 黨外運動和陳幸妤
陳俞融
陳俞融(),臺灣台中市人,中華民國民主進步黨籍政治人物,前台中市市長張溫鷹女兒。現任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國際事務部副主任、民進黨台中市黨部執行委員、亞洲自由民主青年聯盟秘書長、台灣國際職業婦女協會青年會副會長。.
查看 黨外運動和陳俞融
陳嘉君 (社運人士)
陳嘉君,台灣社會運動人士,出生於台中市,是施明德的現任配偶,兩人育有二女施蜜娜和施笳。现为施明德文化基金会董事长。 美麗島事件後,僅是幼年時期的陳嘉君已開始隨父到各地當時被稱作「黨外運動」的野台演講,而後開始接觸大量的黨外雜誌。陳嘉君畢業於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後赴法國巴黎第五大學攻讀文化社會學,取得碩士學位。她從事台灣白色恐怖時期之歷史研究長達二十多年,關心人權及轉型正義等議題不遺餘力,勇於對抗僵化的觀念與體制,曾參與野百合學運、百萬人民反貪腐運動等社會運動,為正義及弱勢團體發聲,近期致力於推動多元成家法案成立、婚姻平權(同性婚姻合法化),且持續地關心與人權相關的各項議題。現職為施明德文化基金會執行董事暨出版總編輯、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理事、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高中階段非學校型態教育審議委員。.
陳唐山
陳唐山(Mark Chen Tang-shan;白話字:Tân Tông-san,),生於日治臺灣臺南州鹽水街(今臺南市鹽水區),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氣象學家,民主進步黨籍,曾任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研究員、外交部部長、國安會秘書長、總統府秘書長、立法委員等。 其於1975年至2007年期間任職於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從事氣象學研究,曾投入研發靜止環境觀測衛星SMS-1,乃全球首批投入氣象衛星的研究人員之一,並透過偵測南極臭氧层空洞等。留學期間,同時參與黨外運動,推動台灣民主化,為臺灣獨立運動的主要參與者。在國民黨獨裁戒嚴時代長期列名海外黑名單中,乃至雙親過世時仍無法返回台灣。1992年當選僑選立法委員,1993年當選台南縣長到2001年卸任。2004年到2006年出任外交部長。2012年立委選舉中,陳唐山獲民進黨徵召參選臺南市第五選區立委,擊敗對手李全教當選立委。也是第8屆立委中年紀最大者。.
查看 黨外運動和陳唐山
陳真 (消歧義)
陳真可以指:.
陳裕鑫
陳裕鑫(),台灣記者,現任台灣《蘋果日報》社長。出身學運世代,曾任職《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新新聞》等,前《新新聞》、《明日報》、《勁報》、台灣《蘋果日報》總編輯,前壹電視總編輯與聯席總裁。.
查看 黨外運動和陳裕鑫
陳鼓應
陳鼓應(),福建省長汀縣人,臺灣知名哲學學者,台大哲學系事件參與者之一。.
查看 黨外運動和陳鼓應
陳重光 (1945年出生)
陳重光,別名陳南天,現任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出生於中華民國湖北省老河口,台灣基隆市人(與父親同),是台灣獨立運動的重要角色。 2012年6月7日,台獨聯盟選出陳南天擔任主席,接替逝世的黃昭堂。2013年9月,陳南天經投票後續任。.
陳水扁
陳水扁(),暱稱阿扁(tl),生於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南縣官田鄉西庄村(今臺南市官田區西庄--),海商法律師出身,第十、十一任中華民國總統(2000年-2008年)。歷任民主進步黨主席、臺北市議會議員、立法委員、臺北市市長等職。由於涉及龍潭購地案而被判刑20年,三審定讞發監執行,2015年1月5日核准暫時出獄,保外就醫至今。實際上結束其長達六年的监禁。 陳水扁在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以39.3%得票率當選為行憲後首次政黨輪替的直接民選總統,结束了中國國民黨在台灣五十五年的長期執政,並於就職演說上提出四不一沒有;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他取得50.11%的得票率,以0.22%差距獲得連任。任內推動一邊一國、台灣正名運動以及台灣入聯運動,在經貿方面則採用「南向政策」的經貿架構。.
查看 黨外運動和陳水扁
陳永興
陳永興(),台灣的政治人物與醫師,高雄市人。.
查看 黨外運動和陳永興
陳明忠
明忠(),1929年出生于日治高雄州冈山郡一个大地主家庭。台灣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黨員,黨外運動與社會運動參與者,推动兩岸和平统一,反对台独。.
查看 黨外運動和陳明忠
林希翎
林希翎()女,原名程海果,生于上海,是中国少数未获改正的右派分子之一。.
查看 黨外運動和林希翎
林世煜
林世煜(Michael Lin,),生於台灣台南市安平區,在1980年代加入台灣黨外運動,曾擔任《八十年代》雜誌編輯、《深耕雜誌》總編輯。.
查看 黨外運動和林世煜
林弘宣
林弘宣(),臺灣台中人,黨外運動人士,美麗島事件受難者,有別於和其他美麗島受難者,出獄後始終和政治保持一定的距離。2015年9月18日,林弘宣被發現昏迷在自家浴室。送醫後,於9月25日凌晨1:38分離世,享壽73歲。.
查看 黨外運動和林弘宣
林義雄
林義雄()是台灣政治人物,出生於臺灣宜蘭縣五結鄉,自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畢業後擔任律師。1976年承辦國民黨選舉舞弊官司後開始接觸政治,1977年進一步以無黨籍身分當選臺灣省議會議員,在1970年代的臺灣黨外運動中發揮極大影響力。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後遭到中國國民黨逮捕,隔年軍事審判期間遭遇林宅血案,母親和雙胞胎女兒遇害,長女林奐均重傷。林義雄最後被判處12年有期徒刑,出獄後前往美國取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林義雄成立了慈林教育基金會以培養社會運動人士,並創立核四公投促進會長期關注核電廠問題。1996年參與民主進步黨黨內總統初選,但被彭明敏擊敗。1998年4月18日當選第一位由黨員直接選舉的民主進步黨主席。在其任內陳水扁在2000年當選中華民國總統,完成台灣首次政黨輪替。林義雄於同年4月20日辭去主席職位,轉而關注公眾議題,特別是核四公投和立委席次減半運動等。2004年時以禁食抗議方式促使陳水扁政府推動修憲案,進而讓立法委員席次減半。2006年時因堅持理念離開當時仍執政的民主進步黨。2014年時林義雄籌組成立新政團,成為公民組合的推動者之一。林義雄長期號召「核四公投,千里苦行」行動,在2014年時以禁食抗議的方式迫使馬英九政府宣布龍門核能發電廠停工,常在反核遊行時戴斗笠,因此又被鄉民稱為斗笠人。.
查看 黨外運動和林義雄
林榮三
林榮三(),是一位生於日治時期臺灣臺北州新莊郡鷺洲庄水湳(今新北市蘆洲區水河--)的企業家與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前監察院副院長、監委、一屆增額立委,並創辦聯邦企業集團(該企業為三重幫成員)。2010年,他在臺灣40富豪榜裡被評選為第8名。他也是為臺灣著名報紙《自由時報》的創辦人。.
查看 黨外運動和林榮三
林正杰
林正杰(),生於台灣雲林縣,籍貫中國福建漳州東山縣。政治人物,早期曾為中國國民黨籍,參與「黨外運動」,為民主進步黨創始黨員之一,有「街頭小霸王」之稱。後於1990年退出民主進步黨。2016年恢復中國國民黨籍。 曾經擔任台北市議員,任內與陳水扁、謝長廷被稱為「黨外三劍客」。後出任新竹市副市長、中華民國立法委員、中華統一促進黨主席、紅衫軍自主公民協會第一任理事長。.
查看 黨外運動和林正杰
林濁水
林濁水(Lin Cho-shui,),原名林宗耀,臺灣南投埔里人,政大東語系學士,台灣戒嚴時期黨外運動人士、民主進步黨新潮流系元老,有「台獨理論大師」之稱。.
查看 黨外運動和林濁水
林昶佐
林昶佐(英文名 Freddy Lim Tshiong-tso,),生於臺北市;綽號「鬼王」、「佛來敵」、「佛敵」、「飛踢」、「肥迪」等,長期支持台灣獨立。。現任中華民國時代力量臺北市第五選舉區(中正區、萬華區)立法委員,重金屬搖滾樂團「閃靈」主唱,並與美國搖滾明星Marty Friedman合組樂團鐵色克隆X。曾任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會長,現任台灣美國國會聯誼會副會長、台灣國會西藏連線會長,於2017年獲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評鑑為優秀立委。獲臺灣國家文化總會總統文化獎、英國、英國搖滾雜誌讀者票選全球最佳主唱之一、西藏音樂獎最佳國際援藏藝人獎等。 2018年獲由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舉辦之廖述宗教授紀念獎,以鼓勵對於台灣的人文、科技、社會有卓越貢獻的個人或團體。.
查看 黨外運動和林昶佐
林書揚
林書揚(),臺灣臺南市麻豆區人,勞動人權協會第三任會長與勞動黨榮譽主席。 林書揚出身麻豆林家被稱為「臺灣三大林家」之一,由於家族參與過臺灣文化協會等台灣自覺運動,對於林書揚的左派意識與民族意識有相當大的啟蒙。林書揚就讀於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時,便大量閱讀馬克思等人的著作。 1945年,林書揚畢業於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但是未能升學;而此時由於大量左派思潮書籍進入台灣,林書揚也組織相關的讀書會以匯集同志。在1950年的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麻豆支部案中,林書揚被捕,判處無期徒刑,一直到1984年才釋放,長達三十四年零七個月,與李金木兩人是台灣史上坐牢最久的政治犯。出獄後的林書揚成為島內社會主義統一派夏潮系的領導人之一。 1986年,林書揚發起成立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有一千餘人參與。1987年,林書揚創辦黨外運動刊物《前方》,強調以工農兩階級為基礎的階級路線;該刊基於階級立場,對當時試圖抹煞社會內部階級差異的「民間社會論」(或稱「民間哲學」)展開了最早的批判。隨後林書揚參與創建了工黨,並在夏潮系離開工黨之後,於1989年參與創建了勞動黨。林書揚歷任勞動黨副主席、勞動黨榮譽主席、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會長、勞動人權協會會長、中國統一聯盟主席。 2012年10月11日晚間23時50分,林書揚在北京逝世。.
查看 黨外運動和林書揚
李勤岸
李勤岸(),臺南市新化區(大目降)人,原名李進發,也用過慕隱、牧尹和大目降等筆名發表華語散文及詩,1982年正式將筆名及本名改為李勤岸。曾任美國哈佛大學台語課程教授。是美國夏威夷大學語言學博士及台灣語文拼音方式整合計畫的主持人,是台語改革進化史上的關鍵人物之一。.
查看 黨外運動和李勤岸
李雙澤
李雙澤(),籍貫福建晉江,畢業於國立師大附中、淡江大學。畫家、作曲家、民歌歌手,與胡德夫、楊弦被共尊為台灣校園民歌運動的催生者。.
查看 黨外運動和李雙澤
李敖
李敖(),字敖之、幼名安辰,自稱李大師。台灣历史学家、文学家、作家、政治評論家、政治人物、文化批評者、中國近代史學者。生於满洲国时期的哈爾濱市,籍貫吉林扶餘,祖籍山東濰縣,李敖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肄業、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業。公開活動常身著一件自稱是价值12000元新台币的名牌紅色夾克,成為他的象徵。李敖情史非常豐富,也曾因此帶來個人爭議。 李敖成名於20世纪60年代,當時在《文星》雜誌上為胡適辯護,反對中國傳統文化,力主全盤西化,掀起中西文化論戰。早年少谈当代政治议题;後來才逐漸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20世纪70年代走入政治運動,曾因捍衛言論自由,反抗國民黨對黨外異議人士的迫害,而成為政治犯,服刑5年8個月。解嚴後,多次參選,曾任立法委員,卸任後逐漸轉往中國大陸發展,除研究、寫作、教學外,積極從事評論。李敖有濃厚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思想,自認反蔣、反日、反美、反台獨、反國民黨、反民進黨。晚年倾向于赞美中國共產黨,以及兩岸統一,但他曾批評和諷刺中國共產黨的言論自由問題。 2018年3月18日上午10時59分,李敖在台北市榮民總醫院因腦瘤病逝,享年83岁。.
查看 黨外運動和李敖
梁肅戎
梁肅戎(),遼北省昌圖縣(现辽宁省昌图县)人,日本明治大學法學博士,律師。曾任中華民國立法院立法委員、立法院院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總統府資政。.
查看 黨外運動和梁肅戎
梅可望
梅可望() ,字孝思,生於中華民國湖南省臨湘縣桃林鎮鍾梅村,政治人物、教育家。曾任東海大學、中央警官學校等校校長,以及台灣促進中國現代化基金會董事長。.
查看 黨外運動和梅可望
楊碧川
楊碧川(),台灣作家、社會主義研究者、歷史研究者、台獨左派人士,筆名楊默夫、高伊哥,新竹市人。.
查看 黨外運動和楊碧川
楊祖珺
楊祖珺,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傳播研究所哲學博士,臺灣校園民歌重要推手,為黨外運動雜誌《前進周刊》創辦人、民主進步黨創黨元老、雜誌《海峽評論》發起人。曾任臺北市晚晴婦女協會理事長、《海峽評論》社長、夏潮聯合會評議委員、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記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查看 黨外運動和楊祖珺
楊木萬
楊木萬(),臺灣環境運動及政治人士,曾任臺北縣土城市(今新北市土城區)市民代表、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籌備會會長、看守土城愛綠聯盟理事長、土城自然景觀保護協會理事長、土城市生態保育協會理事,為當地著名的環保推廣人士。其市民代表任內曾積極倡議廚餘回收,2000年時土城市之廚餘回收率位居全國第一。臺北縣升格直轄市後,楊木萬則在2014年的地方選舉中代表臺灣綠黨參選新北市議員。2014年11月參選新北市議員失利之後,持續關注地方環境保護運動以及農民運動。.
查看 黨外運動和楊木萬
橋頭事件
橋頭事件,為發生於1979年1月22日於台灣高雄縣橋頭鄉(現在的高雄市橋頭區)的示威遊行活動,為國民政府在台灣實施戒嚴三十年以來第一次的政治示威活動。.
查看 黨外運動和橋頭事件
民主香腸
民主香腸,並不是一種食物,而是稱呼在台灣各種政治集會場合出現的香腸攤,但現在也擴大稱呼其他隨政治場合出現的小吃、政治周邊商品攤商。.
查看 黨外運動和民主香腸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是臺灣主要政黨之一,也是繼日治時代的臺灣民眾黨之後第一個實際參政的臺灣本土政黨,為現時中華民國的執政黨。成立於1986年,由黨外運動各團體於戒嚴與黨禁解除前整合而成;2000年首度執政,實現臺灣及中華民國歷史上首次政黨輪替,2008年下野;直到2016年大選勝出後,由蔡英文執政,並首次達成同時掌握行政以及立法部門的「完全執政」地位。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與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查看 黨外運動和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主要派系列表
本表列出民主進步黨黨內主要派系名單:.
民主進步黨黨旗
民主進步黨黨旗是台灣政黨民主進步黨的代表旗幟,設計者為藝術家歐秀雄(筆名「官不為」)。《民主進步黨黨章》第一章第二條規定:「本黨黨旗定為綠底白十字,中間鑲以綠色台灣圖案。」1986年民進黨成立後即沿用為黨旗至今。.
查看 黨外運動和民主進步黨黨旗
民主進步黨歷史
民主進步黨于1986年9月28日在中华民国臺北市成立。1989年县市长选举中当选6席,1997年县市长选举中当选12席。2000年赢得总统大选,实现“政党轮替”。2004年获得连任,深化台湾的民主改革。2008年败选后成为在野党。2016年赢得总统和立法院大选,实现全面执政。.
查看 黨外運動和民主進步黨歷史
民主派
民主派(Democrats)字面意思是支持民主制度的人士,而其對應英文Democrat可指支持民主制度的人士,或民主党人、民主党党員。.
查看 黨外運動和民主派
民主戰車
民主戰車,是臺灣自黨外運動時期即常出現在街頭示威抗議或競選活動的「廣播車」與集會遊行指揮車。這類車子通常由小型貨車改裝而成,在車子上裝上高功率的擴音設備之後,使得集會遊行的領導者可以站上車子使用擴音設備,並對集會遊行的群眾隊伍下達各種指示,例如要求喊各種不同的口號、走到某個定點後採取特定行動,或是藉由演說激勵群眾的士氣等。專門針對司法議題者亦特稱為「司法戰車」。.
查看 黨外運動和民主戰車
民眾日報
民眾日報(英文:The Commons Daily)創立於1950年,為台灣的綜合性日報,與《台灣時報》、《台灣新聞報》並稱「南台灣三大報」,總社設在高雄市三民區。《民眾日報》1950年由李瑞標創立於基隆市,由於資金不穩,屢傳易主。1953年,《民眾日報》受到基隆市政府控告,發生過經營權和發行權的爭奪事件,之後由李哲朗出任董事長,並於1978年將報社總部遷往高雄市,成立「民眾日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查看 黨外運動和民眾日報
民視楊憲宏調職爭議
民視楊憲宏調職爭議,又稱為民視楊憲宏事件、民視楊憲宏案,是1997年9月19日臺灣爆發的民間全民電視公司(民視)第一個爭議案件,起因是民視新聞部經理楊憲宏被民視當局以不正當方式取得的電話竊聽錄音帶調離原職、改調董事長特別助理,輿論譁然。由於當時民視董事長蔡同榮長期擔任民主進步黨(民進黨)中央常務委員及立法委員,本案讓長期推動「黨政軍退出媒體」的臺灣社會運動人士開始注意到政治人物「介入媒體」甚至「經營媒體」的問題,故本案不能視為單純的電視臺內部人事鬥爭。.
江炳興
江炳興(),臺灣臺中大里人,畢業於臺中一中,陸軍軍官學校第33期學生,基督教徒。因參與臺灣獨立運動入獄,後因策畫與其他政治犯共同劫械越獄(許多獄中政治犯與支持者稱為「起義」)、並聯合獄外人士武裝革命推翻國民黨政府而再次遭逮捕,後由總統蔣中正親自批示槍決,是為「泰源事件」。這是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第一件已達付諸行動階段的武裝革命,也是臺灣戰後時期繼1958年海軍士官學校校友臺獨案、1958年黃埔軍校臺籍校友臺獨案、1961年「蘇東啟案」等大小案件後再一次計畫以武力號召臺灣獨立的事件。,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2, 自由時報, 2011-7-4 江炳興被資深臺灣獨立運動人士史明等讚為「革命烈士」、「建國烈士」或「泰源烈士」等。由台灣文史政治學界以紀念為台灣付出、犧牲生命的義人為宗旨的「台灣英雄館」即將其列入。參與白色恐怖受難者口述訪談的黨外文史工作者林世煜則將其譽為「自高中時代就決死志,歷十數年不動搖的人格者。」林世煜,, 想想 Thinking Taiwan, Oct 16, 2012.
查看 黨外運動和江炳興
江霞
江霞,本名廖瑛瑛。出生於新北市瑞芳區九份,台湾女歌手、女演員。.
查看 黨外運動和江霞
江春男
江春男,台中市豐原區人,台灣記者、作家、政治評論人,筆名司馬文武。.
查看 黨外運動和江春男
游錫堃
游錫堃(),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宜蘭縣冬山鄉太和村客家人,歷任台灣省議員、宜蘭縣縣長、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院長及民進黨主席等職。是民進黨突破黨禁“圓山組黨”的策劃者。 宜蘭縣長任內揭櫫“文化立縣”,成為“台灣文藝復興”的起點,任滿前獲遠見雜誌1996、1997台灣民情報告23縣市評比連續兩年全國第一名。之後他上任成為台灣出生最年輕的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長,第一位曾任民選縣長的行政院長;組成1996年總統民選以後迄今任期最長的內閣。行政院長任內推動“挑戰2008國發計畫”,促進台灣“工業經濟”轉型為“知識經濟”;完成“金融改革”使台灣“金融逾放比”符合國際標準;貫通雪山隧道、完成員山子分洪道等重大建設。被譽為1996年後最有治績的行政院長,當時施政滿意度更高達六成四。 2007年擔任民進黨主席時,推動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2014年以出身宜蘭且長達21年沒參與選舉的資歷,到新北市挑戰當時國民黨聲勢頗高的在任市長朱立倫,最後出乎意料拉距到只差2萬4528票(1.28%)沒能勝選。.
查看 黨外運動和游錫堃
朱高正
朱高正,台灣雲林縣人,暱稱民主戰艦,中華民國前立法委员,民主進步黨早期代表性政治人物之一。 朱高正雖然是民進黨的創黨人之一,但他因反對台灣獨立運動及民進黨的台獨黨綱而退出民進黨,之後出走創立中華社會民主黨,但屢次參選均慘敗,後加入新黨,最終被新黨開除。.
查看 黨外運動和朱高正
望你早歸
《望你早歸》(台羅:Bāng Lí Chá Kui)為台灣戰後一首十分知名的台語歌曲,由楊三郎作曲、那卡諾作詞,原唱者為紀露霞。本曲至今仍廣為傳唱,由眾多台灣男女歌手先後翻唱,堪稱台語歌曲的經典之作。.
查看 黨外運動和望你早歸
戴國煇
戴國煇(),臺灣桃園平鎮客家人,臺灣近代歷史學家,首開七十年代研究霧社事件、二二八事件風氣之先,也最早提出「臺灣主體性」一詞。曾任日本文部大臣外籍諮詢委員、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去世後,其遺孀林彩美整理其藏書、手稿,於2011年4月14日發表為《戴國煇全集》共二十七冊。.
查看 黨外運動和戴國煇
新潮流系
新潮流系(簡稱新系),是民主進步黨的派系,要角包括陳菊、賴清德、蔡其昌、鄭文燦、邱太三、 陳金德、段宜康等。 早期主張「社會民主路線」,並試圖與勞動階層、社會運動團體結合,影響政策的制定與施行;主張「群眾路線」,防堵具有公職人員身分的政治人物在黨外運動和民進黨的領導和影響力(新潮流系成員早期因多從黨外雜誌編輯與社會運動途徑參與政治,未參加選舉成為候選人,故多無公職人員身分);並以台灣「島內的台灣獨立運動者」(和海外的台獨運動區別)的面目出現,推動民進黨增訂台獨黨綱。黑名單解禁後,從海外回台灣發展的台獨聯盟在台灣的發展者如張燦鍙,也和新潮流保持合作關係。民進黨在2006年決議「解散派系」後,新潮流系在名義上已經解散,但實際上在2008年轉型為台灣新社會智庫,以另一種型態存續。.
查看 黨外運動和新潮流系
施儒珍
施儒珍(),是一位出生於新竹香山的左派異議人士。他曾任職於新竹州廳及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新竹檢驗所,並曾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黨在臺地下組織等團體。他在臺灣白色恐怖時期遭當局追緝,並於隨後在家人協助下展開長年躲藏生活直至過世;他的這段經歷曾被黨外媒體以「臺灣版的安妮·法蘭克」之名宣傳。.
查看 黨外運動和施儒珍
施明德
施明德()是台灣歷史上重要的政治家、革命家、異議人士、人權護衛者、政治犯和作家,被稱為“台灣的曼德拉”。 台灣高雄市人,畢業於高雄中學和陸軍砲兵學校。施明德是台灣黨外運動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曾擔任立法委員、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和民主進步黨中央委員會主席,被尊稱為施主席。 施明德曾在蔣中正、嚴家淦、蔣經國和李登輝這四位總統任內,三次以政治犯的身份入獄,兩次被判處無期徒刑,累計坐牢時間二十五年半。曾參與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並擔任美麗島事件總指揮。 1995年聯合新黨參選立法院長以一票之差敗於國民黨的劉松藩。 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後退出民進黨。 2006年發起紅衫軍反貪倒扁運動,並擔任紅杉軍運動指揮部的總指揮,被尊稱為施总指挥。2015年5月21日,宣布以無黨籍身份参加2016年总统大選,但因未達到連署30萬份的連署書門檻而宣布退選。.
查看 黨外運動和施明德
文魯彬
文魯彬(Robin J. Winkler,)是台灣知名的環保運動參與者,台灣綠黨中央評議委員。他的職業是外國法事務律師。 文魯彬原籍美國,,1977年至台灣居住,2003年8月放棄美國國籍,2003年11月歸化為中華民國國民。文魯彬創辦博仲法律事務所,負責外國法事務(美國)。.
查看 黨外運動和文魯彬
憲法各表
憲法各表(Two Sides, Two Constitutions)是由前民主進步黨主席謝長廷提出的政治主張,主張以《中華民國憲法》(含《憲法增修條文》)治理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治理大陸,兩岸對等,互不隸屬,依憲法有特殊關係。立場接近於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兩國論)。 謝長廷強調,憲法各表與一中各表的不同在於,憲法各表強調兩岸在現實上不相隸屬,但依憲法有特殊關係;而一中各表則不承認對方擁有主權。他希望以《中華民國憲法》來作為台灣共識的核心,以突破兩岸關係。 這個主張最早稱為憲法一中,因與馬英九提出的主張名稱相近,後改稱憲法共識,又改為憲法各表。謝長廷認為可以憲法共識作為台灣內部共識,對外則用憲法各表來定位兩岸關係。但目前仍然在討論中,未形成民主進步黨的政治主張。.
查看 黨外運動和憲法各表
曾心儀
曾心儀()本名曾台生,是台灣女性作家與台灣獨立運動參與者。.
查看 黨外運動和曾心儀
113人民火大一路嗆馬大遊行
113人民火大一路嗆馬大遊行,簡稱113嗆馬遊行、火大遊行,是2013年1月13日民主進步黨舉辦的向馬英九政府抗議的遊行,以「要生活、要民主、要改革」為口號,以「換內閣、反媒體壟斷、召開國是會議」為主要訴求。但諷刺的是,這場大遊行所招來的對民主進步黨的批評多於對馬英九政府的批評。 2013年1月13日,為了表達對馬英九政府施政的不滿,民主進步黨在臺北市舉行「人民火大、一路嗆馬」大遊行,群眾高喊「罷免馬英九」、要求「換立委、換總統、換政策、換內閣」。民進黨黨公職動員民眾參與,也串聯民間社團響應,包括「青年大隊」、「原住民勇士大隊」、「退休軍公教支持改革大隊」等各有特色的火大隊伍都登場。民進黨估算,參加這場大遊行的民眾人數超過二十萬人。.
1898年臺灣
1898年臺灣進行行政區劃調整,改行三縣三廳制。同年由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開始進行了第一次科學性的土地調查,範圍主要是臺灣西部平原。該年8月,於臺灣中部發生「戊戌大水災」。而在年底時,於今天高雄市橋頭區發生了六班長清庄事件。.
查看 黨外運動和1898年臺灣
1900年臺灣
1900年臺灣的臺東廳增設了出張所.
查看 黨外運動和1900年臺灣
1901年臺灣
1901年臺灣進行行政區劃調整,改行二十廳制。.
查看 黨外運動和1901年臺灣
1904年臺灣
1904年臺灣.
查看 黨外運動和1904年臺灣
1922年臺灣
1922年臺灣進行〈臺灣教育令〉的修改,實施日臺共學制。.
查看 黨外運動和1922年臺灣
1923年臺灣
1923年臺灣年初實施〈治安警察法〉,於年底發生治警事件。.
查看 黨外運動和1923年臺灣
1926年臺灣
1926年臺灣舉辦了中部臺灣共進會。.
查看 黨外運動和1926年臺灣
1927年臺灣
1927年臺灣政治、文化界發生了臺灣文化協會的分裂與臺灣民眾黨的成立。.
查看 黨外運動和1927年臺灣
1931年臺灣
1931年臺灣發生了第二次霧社事件。.
查看 黨外運動和1931年臺灣
1941年臺灣
1941年臺灣設立了皇民奉公會,並進行第三次的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指定,年底在臺南州發生地震。.
查看 黨外運動和1941年臺灣
1950年-195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1950年-195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是臺灣戰後時期地方自治的開始,在蔣中正於1950年3月宣布「復行視事」回任總統、6月韓戰爆發後,即由留學美國的政治學博士、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的吳國楨推動。這項選舉也是對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於1947年3月7日向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所提解決問題之《三十二條處理大綱》中政治方面根本處理的要求之一「縣市長於本年六月以前實施民選」的遲來回應。 這項全臺首屆縣市長選舉將臺灣省各縣市分成八期辦理,共選出縣市長21人,任期3年。投票作業於1950年8月12日至1951年7月29日期間在全臺灣省各地投票所進行,投票率高達79.6%。最後,在21位縣市長席次中,花蓮縣縣長選舉由中國民主社會黨的楊仲鯨勝出,臺北市、臺中市、臺南市等3席由無黨籍人士贏得,而其餘17席皆由中國國民黨取得。不少這次選舉的當選人與參選人成了各縣市地方派系形成的代表人物。 這是繼日治時期1935年與1939年的臺灣頭兩次地方選舉後再度舉行以全臺為規模之選舉,也是第一次不限資格的普選,自此定期舉行的改選與1954年起的臺灣省議會議員選舉也為爾後的黨外運動提供平台,奠定了日後1969年首次國會議員增補選、1991年-1992年國會在臺全面定期改選、1994年首次省長暨直轄市長選舉、1996年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直接民選、2004年公民投票等民主化進程的基礎。.
1980年代臺灣
1980年代臺灣在臺灣歷史上佔有一個重要的地位,在這10年間,中國大陸、香港等鄰近地區經濟起飛,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與南韓,香港及新加坡合稱。 在政治方面,80年代中期戒嚴令的解除,更展開了民主化和本土化的浪潮。 在財政方面,1982年開始發行第四套橫式新台幣,以取代用了近三十年的第三套橫式新台幣。 在娛樂方面,由於電視機逐漸普及,三家無線電視台將節目推陳出新,許多節目順時勢而生,特別是八點檔時段(該時段又被稱為黃金八點檔)。.
1985年8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1985年8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8月31日.
1986年民主進步黨主席選舉
1986年民主進步黨主席選舉,正式名稱為民主進步黨第一屆主席選舉,正式投票日是1986年11月28日。在民主進步黨創黨兩個月之際,再加上距離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第5次增額)已經時日不多,而戒嚴尚未解除,黨禁尚未開放的情況下,首屆黨主席選舉必須馬上舉行。江鵬堅成為民主進步黨的創黨主席。.
1992年基隆客運罷工事件
1992年基隆客運罷工事件,簡稱基隆客運罷工案,是1992年6月臺灣發生的基隆客運員工罷工事件,由基隆客運產業工會發動。此次罷工間接促成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工委會)的成立。.
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於1996年3月23日舉行,是中華民國建國以來第一次總統、副總統的公民直選,也是動員戡亂時期結束後的第一次總統、副總統選舉,為繼1993年新加坡總統選舉之後,華人地區第二個、兩岸四地第一個以直接選舉的方式產生國家元首。當屆選舉共有四組候選人參選,雖執政的中國國民黨面臨部分黨員出走參選,但在當時發生台海飛彈危機的推波助瀾下,最終投票率為76.04%,由中國國民黨提名的李登辉、連戰當選,於同年5月20日於台北市總統府就職中華民國第九任正、副總統。.
2012年2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12年2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2月28日.
2014年中華民國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
2014年中華民國直轄市長選舉及201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是2014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又稱「103年九合一選舉」)的一部份,於2014年11月29日舉行,包含直轄市自治法施行以來的第6屆直轄市長選舉,以及地方自治實施以來的第17屆縣市長選舉。 本次選舉為首次直轄市長、縣市長同時改選,投票率約為67.59%,在22個直轄市、縣市長席次中,民進黨取得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4個直轄市及基隆市、宜蘭縣、新竹市、彰化縣及濁水溪以南各縣市與離島之澎湖縣,共計13席;國民黨取得直轄之新北市及新竹縣、苗栗縣、南投縣、臺東縣與離島之連江縣,共計6席;臺北市、花蓮縣、金門縣分別由無黨籍柯文哲(參選後與民進黨協調)、傅崐萁(親民黨背書)、陳福海(親民黨背書)勝出。 本次選舉有十三位現任者爭取連任,除了臺中市市長胡志強、桃園縣縣長吳志揚(參選改制後的桃園市市長)、新竹市市長許明財、金門縣縣長李沃士、連江縣縣長楊綏生連任失敗外,其餘八位地方首長皆順利連任。.
2015年9月逝世人物列表
2015年9月逝世人物列表,是用于汇总2015年9月期间逝世人物的列表。.
2018年中華民國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
2018年中華民國直轄市長選舉及2018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是2018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又稱「107年九合一選舉」)的一部份,於2018年11月24日舉行,包含直轄市自治法施行以來的第7屆直轄市長選舉,以及地方自治實施以來的第18屆縣市長選舉。當選人將於該年12月25日行憲紀念日就職。.
519綠色行動
519綠色行動,為1980年代台灣要求解嚴的政治運動。 自從1949年5月19日以來,國民政府於台灣實行台灣省戒嚴令,並且以動員戡亂時期的法律作為最高法律,《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的自由權與人權都受到嚴重限縮。鄭南榕、江鵬堅等黨外運動人士推動519綠色行動,以「紀念台灣戒嚴日」為由,要求國民政府解嚴。而且鄭南榕也以其《自由時代雜誌》為519綠色行動作宣傳。 1986年,受到當時亞洲民主化運動興起的影響,鄭南榕期望能籌辦活動以突破戒嚴體制。同年2月,鄭南榕開始和江蓋世、江鵬堅等黨外運動人士策畫可能的活動。最終決定於5月19日發起主張解除戒嚴的519綠色行動,抗議中國國民黨政府在臺灣實行臺灣省戒嚴令長達37年。隨後,鄭南榕開始於雜誌社討論活動進行方法,並且在每期《自由時代周刊》登上廣告宣傳。儘管當時一些人認為受到戒嚴體制的影響將僅有少數人會出面在指定時間參與活動,不過鄭南榕仍然不斷透過雜誌進行宣傳,甚至發起臺灣各地的串連活動。 1986年5月19日,鄭南榕等人依照計畫以「紀念台灣戒嚴日」為由,於台北市艋舺龍山寺聚集數百名群眾,被鎮暴警察以人牆層層包圍。包括陳水扁、謝長廷等黨外運動重要人士皆前往現場,示威民眾則是直接靜坐抗議並且與警方對峙長達12個小時。這次事件成功讓《時代》和《新聞週刊》等國際新聞媒體的關注,開始報導臺灣黨外運動人士提出的訴求,並且為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帶來一定的壓力。而當時擔任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的汪道淵一方面指責鄭南榕「亂來」,另一方面卻又表示:「鄭南榕是不是台灣人,要不然他為什麼要反對戒嚴?」 此一行動在當時也被認為是黨外運動激進派不滿黨外公政會主導人事與國民黨方面溝通時,採取較為妥協、軟弱的立場。1987年5月19日,國民黨雖然提出制定國家安全法,再行解嚴的主張,但不為反對人士所接受。因此當年的5月19日民主進步黨在臺北市國父紀念館舉行抗議活動提出「只要解嚴、不要國安法」、「解除戒嚴、人人有責」及「百分之百解嚴」等口號,延續1986年五一九綠色行動的主張,要求當局「100%解嚴、100%回歸憲法」,這兩次活動都造成相當的震撼。 1987年7月15日,國民政府宣佈解除長達37年的戒嚴;主張解嚴的519綠色行動也正式走入歷史。 2007年6月25日,當時已執政的民進黨政府決定將在該年7月14日舉行「重返台北龍山寺活動」,回顧當年群眾要求解除戒嚴卻遭鎮暴警察包圍的肅殺氣氛。7月14日當天,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及總統陳水扁等人對龍山寺前廣場的民眾致詞,率領黨公職披上寫有「519綠色行動」、「取消戒嚴」的白布背心,坐在當年靜坐要求解嚴的龍山寺門口,重溫當年黨外人士發動的第一次集體挑戰戒嚴行動;最後由陳水扁率眾人拉起「戒嚴就是軍事統治」的抗議布條,在眾人高喊「取消戒嚴」聲中,共同推開象徵禁錮的鐵門。.
查看 黨外運動和519綠色行動
5月19日
5月1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39天(闰年第140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6天。.
查看 黨外運動和5月19日
亦称为 黨外 (臺灣),黨外公政會,黨外公職人員公共政策研究會,黨外民主運動。
,四不一沒有,王志慧,王醒之,王雪峰 (臺灣),王桂榮,王拓,簡錫堦,紫藤廬,紀萬生,綠島觀音洞,綠黨 (臺灣),美麗島 (歌曲),美麗島事件,美麗島系,美麗島雜誌,羅文嘉,疾風 (雜誌),田孟淑,田朝明,無天禪寺,無黨籍,牽阮的手,韓良露,莫那能,萬年國會,顏錦福,補破網,褚德三,褒揚令,許信良,許國泰,許陽明,許昭榮,言論自由日 (臺灣),詹益樺,高玉樹,高雄市歷史,謝三升,謝長廷,谷名倫,費希平,黨外,黨外運動,黃偉哲,黃信介,黃順興,黃越欽,黃輝珍,黃智賢 (作家),齊世英,龍的傳人,辜寬敏,郁慕明,郭雨新,蘇煥智,蘇東啟,蘇治芬,蘇洪月嬌,蘇慶黎,葉廷珪 (臺灣),邱義仁,蔡仁堅,蔡式淵,蔡潔生,蔣經國,蔣經國紀念,鄭南榕,鄭宇恩,鄭余鎮,鄭運鵬,重北輕南,自由之愛運動,自焚,臺南市立體育館,臺灣省籍情結,臺灣省諮議會,臺灣省戒嚴令,臺灣省戒嚴期間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辦法,臺灣環境運動,臺灣選舉,臺灣電視史,臺灣歷史,臺灣民主化,雲林縣,集體回憶,陳幸妤,陳俞融,陳嘉君 (社運人士),陳唐山,陳真 (消歧義),陳裕鑫,陳鼓應,陳重光 (1945年出生),陳水扁,陳永興,陳明忠,林希翎,林世煜,林弘宣,林義雄,林榮三,林正杰,林濁水,林昶佐,林書揚,李勤岸,李雙澤,李敖,梁肅戎,梅可望,楊碧川,楊祖珺,楊木萬,橋頭事件,民主香腸,民主進步黨,民主進步黨主要派系列表,民主進步黨黨旗,民主進步黨歷史,民主派,民主戰車,民眾日報,民視楊憲宏調職爭議,江炳興,江霞,江春男,游錫堃,朱高正,望你早歸,戴國煇,新潮流系,施儒珍,施明德,文魯彬,憲法各表,曾心儀,113人民火大一路嗆馬大遊行,1898年臺灣,1900年臺灣,1901年臺灣,1904年臺灣,1922年臺灣,1923年臺灣,1926年臺灣,1927年臺灣,1931年臺灣,1941年臺灣,1950年-195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1980年代臺灣,1985年8月逝世人物列表,1986年民主進步黨主席選舉,1992年基隆客運罷工事件,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012年2月逝世人物列表,2014年中華民國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2015年9月逝世人物列表,2018年中華民國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519綠色行動,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