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

指数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

大西洋奴隶贸易,或称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是指16世纪至19世纪时期(也有人认为早至15世纪,并持续至20世纪),在环大西洋地区将非洲大陆人民作为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美洲大陆殖民地地区的一种贸易。奴隶的来源主要是非洲西部和中部,黑人被欧洲人通过贸易或袭击、绑架等手段抓获贩往美洲大陆。这一贸易活动在近代也被称为黑奴贸易,然后实际上这一说法并不妥當,因为早在中世纪之前,就有黑奴的贸易活动出现了所以应当加上跨大西洋字样。 奴隶贸易者包括(根据规模排序):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和美国人。部分贸易者在非洲的海岸拥有前哨,前哨有他们收买的当地的部落首领为他们提供奴隶。在长达约400年的带有强烈殖民主义色彩的黑奴贸易中,目前估计约有1200万人从非洲运到美洲的奴隶,部分学者得到的数据相对更高,尤其是从非洲得到的。将航运死亡的一千万人计算入内后,非洲人口损失数据可以达到三千万.

目录

  1. 20 关系: 历史上的种族灭绝叶玛亚吉尔·埃阿尼什大西洋奴隶贸易奇異恩典宗号船大屠杀人種弗里敦北美洲历史美国历史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马达加斯加跨大西洋奴隶贸易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蓄奴州与自由州英国世界遗产列表J·迈克尔·塞弗特杜阿拉汤姆叔叔的小屋性奴隸

历史上的种族灭绝

“灭绝种族系指蓄意全部或局部消灭某一民族、人种、种族或宗教团体。”这是《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下文简称“《公约》”)为种族灭绝下的定义。种族灭绝英文“genocide”一词最早由拉斐尔·莱姆金在1944年提出。《公约》中列举了构成种族灭绝之行为:“杀害该团体的成员; 致使该团体的成员在身体上或精神上遭受严重伤害; 故意使该团体处于某种生活状况下,以毁灭其全部或局部的生命; 强制施行办法,意图防止该团体内的生育; 强迫转移该团体的儿童至另一团体。” 《公约》序言写道:“灭绝种族系国际法上的一种罪行,违背联合国的精神与宗旨,且为文明世界所不容,认为有史以来,灭绝种族行为殃祸人类至为惨烈, 深信欲免人类再遭此类狞恶之浩劫,国际合作实所必需。” 界定任何历史事件是否构成种族灭绝并非易事,其可能仅为犯罪或非人道的行为。几乎每一起被指控为种族灭绝的案件中,由于观点和立场的不同,对于事件细节和事件解释都会存在激烈的争议,甚至于对事实的描述也可能大相径庭。.

查看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和历史上的种族灭绝

叶玛亚

叶玛亚(約魯巴語:Yemoja),是裡主要的女水神。她是一位,而且也是眾奥里莎之母,生了14位約魯巴的神與女神。經由跨大西洋黑奴貿易期間的文化交流,她經常被融合為或其他的天主教貞女瑪利亞形象。 葉瑪亞經常被描繪成一個美人魚,並與月亮、水和女性的奧秘相聯繫。她是婦女的保護者。她管理與婦女有關的一切,包括分娩、受孕、育兒、兒童安全、愛和康復。她監督深層秘密、古老的智慧、月亮、海貝和集體無意識。根據神話,當她的水域破壞時,造成了巨大的洪水,形成河流和小溪,而且第一個人類是從她的子宮創造出來的。.

查看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和叶玛亚

吉尔·埃阿尼什

吉尔·埃阿尼什(Gil Eanes或Gil Eannes)是15世纪葡萄牙航海家和探险家。 埃阿尼什的传记鲜为人知。埃阿尼什是为葡萄牙恩里克王子效力的最早一批航海家之一。他从拉古什出发,沿非洲大陆西岸进行了多次航行。1433年,他沿非洲大陆海岸一直航行到了加那利群岛。1434年,他成功穿越非洲西岸危险的博哈多尔角并成功返回,这一壮举改变了他的人生。博哈多尔角暗礁密布,海水呈现红色,且气候恶劣,在埃阿尼什成功穿越之前,欧洲普遍传言那里是一片黑暗的绿海,是世界的边缘,是无法逾越的“魔鬼之海”。成功开辟穿越博哈多尔角的航线标志着欧洲人攻克了地理大发现道路上十分关键的一个难关,也宣告了葡萄牙对非洲大陆探险开拓的全面开始,使葡萄牙在南大西洋的殖民开拓中取得了先机。1435年,埃阿尼什又和阿方索·贡萨尔维斯·巴尔达亚一起,航行到了博哈多尔角以南144公里(一说240公里)的非洲海岸,成为最先航行到北回归线以南地区的欧洲人。 吉尔·埃阿尼什还是黑奴贸易的先驱者,他在非洲西岸的探险中,曾进行了多次的黑奴抓捕活动,并将这些强壮的黑人带回里斯本销售以赚取利益。.

查看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和吉尔·埃阿尼什

大西洋奴隶贸易

#重定向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

查看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和大西洋奴隶贸易

奇異恩典

〈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于1779年创作,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具基督教特色的聖詩之一。歌詞為英国诗人及牧师约翰·牛顿 (1725-1807)所填,出現在威廉·科伯(William Cowper)及其他作曲家创作的赞美诗集《》的一部分。.

查看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和奇異恩典

宗号船大屠杀

1781年11月29日,英国运送奴隶的船只“宗船号”上133名非洲奴隶遭到残忍杀害。宗船号的拥有者-总部位于利物浦的格雷格森财团,将其用于大西洋沿线的黑奴贸易。在当时,奴隶经常被当成货物对待,并以货物的名义投递保险。由于航行失误,宗船号上的饮用水严重不足,于是船上的工作人员将奴隶扔进大海任其淹死,以此来确保船上其他乘客的生命安全,事后还骗取保险公司的赔偿,试图减少损失。 宗船号到达牙买加的黑河码头后,船只所有人向保险公司汇报了其损失的奴隶数目,并要求获得赔偿,但保险公司拒绝赔偿,于是船只所有人将保险公司告上了法庭(案件编号:格雷格森 吉尔伯特(1783)3号文件 编号KB232)然而最终不知什么原因,法庭判定这起故意杀害奴隶案性质合法,要求保险公司对宗船号进行赔偿。法院法官、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曼斯菲尔德伯爵极力反对,认为航行失误才是此次杀戮的关键所在。 在第一次审判中,重获自由的奴隶艾奎阿诺讲述了此次大屠杀,这引起了反奴隶运动者格兰维尔.夏普的注意。夏普主张对宗船号上的船员判处谋杀罪,但最终并没有成功。由于法律上的各种争端,这次大屠杀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公众注意,激起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废奴主义运动,而宗船号事件也被认为是黑人奴隶贸易走向新世界的过程中发生的一起骇人听闻的惨案。 1787年一个致力于废除奴隶贸易的非宗教社团成立,第二年议会通过了第一个修正奴隶贸易的法案,来控制每条船上的奴隶数量。1791年,议会禁止通过将奴隶扔下船来获得保险公司赔偿的行为。宗船号大屠杀也成了艺术与文学的创作题材。伦敦于2007年纪念了该次大屠杀,同时也纪念英国奴隶贸易运动200周年,奴隶贸易运动最终废除了黑人奴隶贸易。而在牙买加的黑河,这个奴隶们本该下船的港口, Understanding Slavery Initiative website, 2011,人们建了一座纪念碑来悼念宗船号大屠杀事件中被杀害的黑人奴隶。.

查看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和宗号船大屠杀

人種

人種(Race),是在体质形态或遺傳特徵上具有某些共同特色的人群,划分时可以根據外在特征(如肤色、髮色、面部骨骼结构等)、基因、以及自我认同为标准。人種这一概念以及种族的具体划分都是具有相当争议性的课题,其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差异,种族的概念也牵涉到诸如社会认同感以及民族主义等其他范畴。 20世纪以前,科学家普遍认为,人类分为若干个本质主义方式划分的(即以不可缺的特征来划分的)人種,如尼格罗人种(黑种人)、蒙古人种(黄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等。但自1940年代起,演化科学家开始淘汰这种理论。另外,种族长期以来理解为一种科学分类,即将种族视为一个分类的层次,如将种族等同于亚种;但1960年代起,群体遗传学研究中新出现的数据以及模型也使一些科学家开始质疑这种理解,而转而以群体、特征线等其他概念来研究人类内部的差别。1990年代以来,基因体学以及分支系统学研究中新出现的数据和模型也使科学界对人类起源有了新的认识,使一些科学家转而用世系而非特征来定义种族的划分,并且认为种族应该理解为模糊集合,统计群体,或广义的家族。 有许多演化学家以及社会学家认为,基于近年来的生物学研究结果,任何对于人类种族的定义,都缺乏科学分类的严谨性和正确性;人種的定义是不准确的,随意性的,政治化的,约定俗成的,随文化视角的差异而变化,种族应该视为一种社会建构。但也有其他科学家认为,人種概念并非毫无根据,人種概念和多位点基因数据之间的确有关联,而试图摒弃人種概念的真正动机,主要为政治原因而非科学。 目前,各个学科对于人種是什么,是否存在,到底有几个,应该如何定义,如何理解,如何分析等问题,尚无定论或共识。.

查看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和人種

弗里敦

弗里敦(Freetown),塞拉利昂首都,经济、文化中心。位於大西洋岸邊的弗里敦半島(Freetown Peninsula),2004年人口有1,070,200人。它不仅是塞拉利昂主要出口港口,更是西非最大的天然良港,其經濟主要與港口有關。弗里敦主要工業包括鑽石切割和食品工業。.

查看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和弗里敦

北美洲历史

北美洲历史是北美洲地区人类既往的活动。普遍认为,人类跨越白令海来到北美洲的时间,是大约17,000年至40,000年前 。但近年来的发现表明,北美洲最早的人类活动,可能还要向前追溯90,000年。从最早的人类抵达北美开始,人类的活动范围逐渐蔓延到整个北美大陆,从因纽特到阿兹特克和玛雅,都分布有简易的人类定居点,甚至是早期的城镇。这些孤立社群发展出了他们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而文明之间的交流则相对有限。而后来同大洋彼岸的亚欧之间的的贸易活动和武装冲突,改变了北美族群间孤立的局面。 进入大航海时代后,欧洲人陆续到达美洲,并开始殖民。虽然有证据显示維京人在至少500年前就已经到达北美,但哥伦布仍是欧洲公认的最早发现新大陆的人。此后,欧洲人涌入美洲,使得当地人不堪重负,北美成为欧洲的政治竞争舞台,几乎被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瓜分。在今天的北美文化中,殖民的烙印清晰可见。 欧洲各方势力在北美洲抢夺资源,而资源分配的不均导致了随之而来的战争。但与此同时,这些欧洲的殖民地也逐渐萌发了独立思想。美国革命和墨西哥独立战争等革命运动产生了新兴的独立国家,这些国家成为了北美洲新的政治主导力量。1867年加拿大的联邦成立,展现了北美洲全新的现代政治面貌。 从19到21世纪,北美洲国家与其他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虽然冲突时有发生,但是北美大陆大体保持了安定和平,国际开放商业贸易合作频繁。但现今自由贸易区、拉丁美洲移民和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北美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查看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和北美洲历史

美国历史

美国历史由多個時代组成,美国原為英國殖民地,在独立之后後逐漸興起,成為当今世界上有较大影響力的超級大國。.

查看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和美国历史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年 - 1714年)是因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絕嗣,法兰西王國的波旁王室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為爭奪西班牙帝國王位,從而引發的一場歐洲大部份君主制國家參與的大戰。.

查看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马达加斯加

达加斯加共和国(Repoblikan'i Madagasikara ;République de Madagascar),简称马达加斯加,前称,是一个位于非洲东南部近海的印度洋岛屿国家,该国包括马达加斯加岛(世界第四大岛)及其周边多个比较小的岛屿。冈瓦那超大陆在早侏罗纪解体后,马达加斯加岛在约8800万年前从印度板块分裂,当地的原生动植物因此得以在相对隔离的自然条件下演化。马达加斯加也因此成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90%的野生动植物都是该国独有。但是,岛上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也日益受到迅速增长人口侵占的威胁。 公元前350年到公元550年间,南岛民族从婆罗洲乘浮架独木舟前来,马达加斯加开始有人类定居。公元1000年左右,班图人穿越莫桑比克海峡移居此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多个族群陆续前来当地定居,每个族群都在地方文化中留下持久的风景线。马达加斯加族群通常可以划分成18或更多个较小的族裔团体,其中又以中部高地的梅里纳人所占规模最大。 马达加斯加岛曾长期由零散的社会政治联盟统治。从19世纪开始,岛上大部分地区都由一系列的伊默里纳贵族统一成马达加斯加王国加以统治。1897年,该岛成为法兰西殖民帝国的一部分,君主政体随之土崩瓦解,之后一直到1960年才获得独立。独立后的马达加斯加称为共和国,先后经历四大宪政时期。1992年起,该国开始正式由以首都塔那那利佛为中心的宪政民主政体统领。但是,经选举上台的总统马克·拉瓦卢马纳纳在2009年的民众起义中被迫辞职,总统权力于2009年3月移交安德里·拉乔利纳,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此举乃是一场政变。 截至2014年4月,马达加斯加人口刚超过2300万,其中90%日均收入不到2美元。该国有两种官方语言,分别是马达加斯加语和法语。生态旅游和农业是该国的支柱产业,对教育、卫生和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投资则都是马达加斯加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在拉瓦卢马纳纳的统治下,这些投资使该国经济大幅增长,但利益的分配存在失衡,导致贫困人口和中层阶级间因生活成本的逐渐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下降而关系紧张。.

查看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和马达加斯加

跨大西洋奴隶贸易

#重定向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

查看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和跨大西洋奴隶贸易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

大西洋奴隶贸易,或称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是指16世纪至19世纪时期(也有人认为早至15世纪,并持续至20世纪),在环大西洋地区将非洲大陆人民作为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美洲大陆殖民地地区的一种贸易。奴隶的来源主要是非洲西部和中部,黑人被欧洲人通过贸易或袭击、绑架等手段抓获贩往美洲大陆。这一贸易活动在近代也被称为黑奴贸易,然后实际上这一说法并不妥當,因为早在中世纪之前,就有黑奴的贸易活动出现了所以应当加上跨大西洋字样。 奴隶贸易者包括(根据规模排序):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和美国人。部分贸易者在非洲的海岸拥有前哨,前哨有他们收买的当地的部落首领为他们提供奴隶。在长达约400年的带有强烈殖民主义色彩的黑奴贸易中,目前估计约有1200万人从非洲运到美洲的奴隶,部分学者得到的数据相对更高,尤其是从非洲得到的。将航运死亡的一千万人计算入内后,非洲人口损失数据可以达到三千万.

查看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和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

蓄奴州与自由州

蓄奴州是指美國內戰前认为奴隸制度合法的州份,相對的自由州是指禁止輸入奴隸或隨時間逐漸消除奴隸制度的州份。 奴隸制度問題是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之一,隨後於1865年亦根據美國憲法第十三修正案而廢止。.

查看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和蓄奴州与自由州

英国世界遗产列表

英国世界遗产列表是列出英国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名為世界遗产的列表。目前英国共有28处世界遗产,其中17個在英格蘭、4個在蘇格蘭、3個在威爾士、1個在北愛爾蘭,海外領土的百慕達、皮特凱恩群島、聖赫勒拿分別各有1個。 1986年,圭內斯郡愛德華國王的城堡和城牆、达勒姆城堡和座堂、巨人堤道及堤道海岸、铁桥峡谷、圣基尔达、巨石阵、埃夫伯里和相关地点群、包括方廷斯隐修院废墟的斯塔德利王家公园同时列入世界遗产,开启了英国世界遗产的先河。随后又有多处世界遗产列入,最近被列入的是2009年的庞特基西斯特输水道及运河。.

查看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和英国世界遗产列表

J·迈克尔·塞弗特

J·迈克尔·塞弗特是纪录片电影导演,出生于德国。代表作有《出租拉斯塔》(Rent-a-Rasta)、《再见哈瓦那》(Bye Bye Havana)。在亚特兰大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中,《再见哈瓦那》被授予最佳后期制作奖(2006年),《出租拉斯塔》被授予最佳导演奖(2007年)。.

查看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和J·迈克尔·塞弗特

杜阿拉

杜阿拉(英語、法語:Douala)是喀麦隆最大的城市,喀麦隆利托拉省的省会。同时是喀麦隆最大的港口,港口位于西南沿海平原,距大西洋25公里。宽阔的武里河和大西洋相连,形成一个天然良港。城市拥有一个主要的机场杜阿拉机场离市区12公里,杜阿拉是喀麦隆的「金融之都」,手握国家的出口命脉,是喀麦隆全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及交通枢纽,主要工业和出口有石油,可可和咖啡,这些物品很多都出口去乍得。 城市建在武里河沿岸,两岸由BONABERI桥作连接。城市的人口在1991年时有160万,而现今已经突破了200万,城市的气候炎热潮湿。.

查看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和杜阿拉

汤姆叔叔的小屋

《汤姆叔叔的小屋:卑贱者的生活》(Uncle Tom's Cabin; or, Life Among the Lowly),又译作《黑奴籲天錄》、《汤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斯托夫人)於1852年发表的一部反奴隶制的小说。这部小说中关于非裔美国人与美国奴隶制度的观点曾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激化了导致美国内战的地区局部冲突。 出生于康乃狄克州的斯托夫人,是的一名教师,同时,她也是一位积极的废奴主义者。全书以久经苦难的黑奴汤姆叔叔(Uncle Tom)的故事為中心,在旁及他周圍人——均为奴隶与奴隶主——的经历。这部深刻地描绘出奴隶制度残酷的本质;并认为基督徒的爱可以战胜由奴役人类同胞所带来的种种伤害其中提到这是一部关于“奴隶制度的破坏力与基督徒之爱战胜它的能力”(destructive power of slavery and the ability of Christian love to overcome it…)的小说.其中认为,这部小说想要传达的主要信息之一是“惟有用基督徒的爱才能化解奴隶制的危机”(The slavery crisis can only be resolved by Christian love).其中引用简·汤普金斯(Jane Tompkins)的话提到,斯托夫人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是要通过“基督徒的爱的拯救力量”(saving power of Christian love.)去摧毁奴隶制度本身.引用的话出自:在这篇评论中,Tompkins还认为“斯托将她的作品设想为一种工具,一种能让世界不再受武力所控制,而由基督徒的爱来决定其秩序的工具”(Stowe conceived her book as an instrument for bringing about the day when the world would be ruled not by force, but by Christian love.)。 《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是19世纪最畅销的小说(以及第二畅销的书,仅次于最畅销的书《圣经》),并被认为是刺激1850年代废奴主义兴起的一大原因。在它发表的头一年裡,在美国本土便销售出了三十万册。《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致在南北战争爆发的初期,当林肯接见斯托夫人时,曾说到:“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后来,这句话为众多作家竞相引用。 《汤姆叔叔的小屋》以及受其启发而写作出的各种剧本,还促进了大量黑人刻板印象的产生,不少的这些形象在当今都为人们所熟知。譬如慈爱善良的黑人、的原型、以及顺从、坚忍并忠心于白人主人的汤姆叔叔。最近几十年来,《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这些消极成分,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本书作为“重要的反奴隶制工具”的历史作用。.

查看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和汤姆叔叔的小屋

性奴隸

性奴隸簡稱性奴,指被強逼進行性交,以供控制者淫慾,為被視為洩慾工具的人。古代的貴族、統治者常有性奴隸,有些是罪犯,有些是因為家貧而賣身為奴隸。一般的奴婢也常會被主人性侵犯,成為性奴隸。但有些受到主人特別寵幸或生下兒女的寵婢有可能成為妻妾,也有可能不會。 戰俘也常會被視為性奴隸,亦有人拐帶兒童充當性奴隸,強逼他們賣淫或供自己或他人淫慾。.

查看 黑奴贸易 (跨大西洋)和性奴隸

亦称为 跨大西洋黑奴貿易,非洲奴隶贸易,黑奴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