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黃錫凌

指数 黃錫凌

黃錫凌,專研粵語的語言學家,以《粵音韻彙》一書聞名。 就讀於廣州的嶺南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41年出版《粵音韻彙》,1949年到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進修,學習西方的語言學研究方法。1951年到香港,在香港大學出任當時新成立的語言學校首任校長,教授粵語,直至去世,曾為該校撰寫兩部教科書:Cantonese Conversation Grammar 和 Intermediate Cantonese Conversation,分別在1963、1967年由香港政府印務局出版。.

目录

  1. 11 关系: 劉殿爵古無輕脣音古無正齒音岭南大学 (广州)嶺南大學 (香港)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粵音韻彙粵語寬式國際音標粵語正音運動黃錫凌羅馬拼音歐德理

劉殿爵

劉殿爵教授,Hon LLD,Hon DLitt,MA,BA( Professor Din Cheuk Lau,),香港語言學家、翻譯權威和哲學家,在1963年至1979年間翻譯成的《道德經》、《孟子》及《論語》英文版獲國際學術界公認為標準譯本。 畢業於香港大學的劉殿爵,在1950年至1978年間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任教中文及中國哲學,前後凡二十八年,1971年他成為英國歷來首位出任中文講座教授的華人。劉殿爵在1978年改到香港中文大學執教,在中大度過三十二年的教研生涯,1980年至1983年兼任文學院院長,另外在晚年為先秦兩漢和魏晉南北朝的古籍文獻編製逐字索引。中大和港大先後在1975年和1989年向他頒授榮譽博士學位,表揚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劉殿爵是粵語正音運動中提出粵語「正音」和「正讀」的學者之一,但相關主張引起不少爭論,學術界也始終未能達成共識。.

查看 黃錫凌和劉殿爵

古無輕脣音

古無輕脣音,為清代錢大昕(1728年-1804年)提出之音韻學概念,說明在秦漢時期聲母系統中沒有輕脣音,唐末出現輕唇音在上古均屬於重脣音。.

查看 黃錫凌和古無輕脣音

古無正齒音

古無正齒音,是指中古前期有兩組正齒音,把它們分別稱為「照二」「照三」。「照二」是莊系,即莊、初、崇、生四個聲母;「照三」是章系,即章、昌、船、書、禪五個聲母。錢大昕研究所得,認為上古沒有正齒音,故出現「照三歸端」、「照二歸精」二說。 黃侃(1886年-1936年)在《黃侃論學雜著·聲韻略說》指出「由精而變者,曰莊;由清而變者,曰初;由從而變者,曰床;由心而變者,曰邪,曰疏。」即是「照二歸精」之說,中古前期出現的莊、初、崇、生四個聲母上古時歸於精、清、從、心四個聲母。 錢大昕(1728年-1804年)在《十駕齋養新錄·卷五·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指出「古人多舌音,後代多變為齒音,不獨『知徹澄』三母為然也。」由於不同的上古聲母,隨著時代的演變,會出現不同的聲母。正齒音「章」「昌」「船」「書」「禪」,即屬「章」系的聲母在中古前期出現,上古時這些正齒音接近舌頭音「端」「透」「定」。《水滸傳.

查看 黃錫凌和古無正齒音

岭南大学 (广州)

岭南大学是在美國美北长老会海外差会同意下,1888年于中國廣州创立的一所不隸屬於任何教派的基督教大學嶺南大學嚴格而言並不是一所「教會大學」,它以基督精神為教育宗旨,但不隸屬於任何教派。 嶺南大學前身格致書院雖然是由美北長老會同意下創立,其主要教員亦為美北長老會廣州佈道團成員,但在正式開校之前,即1886年「嶺南基金會」成立時已脫離長老會自立。書院僅與長老會保持聯繫,卻不必聽命於教會,而是受「嶺南基金會」管轄(後來大學成立校董會管理校政,「嶺南基金會」保留贊助人身份)。校董會內成員亦包括其他教派人士,如倫敦会佈道團、英國循道会佈道團、美國公理会佈道團等。 大學資金主要來自在美加及東南亞的籌款(特別是來自華僑的捐款)。鍾榮光於1927年嶺南大學收歸國人自辦時亦稱:「本校並非美國政府所供給,亦非某一個教會所管轄。開辦之始,不過美國幾位熱心基督教人,欲以世界實用之科學,造成中國領袖之人才,加以幾分基督犧牲為人之精神,使學生不至自私自利。」詳參李瑞明編(1997)《嶺南大學》及,為民國時期13所中國基督教大學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2年的中国高校院系調整,与原国立中山大学合并组成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校區遷至原嶺南大學康樂園校址。1967年,「嶺南教育擴展會」以「嶺南書院」名義在香港復校,並在1999年復稱嶺南大學。.

查看 黃錫凌和岭南大学 (广州)

嶺南大學 (香港)

嶺南大學(Lingnan University),簡稱嶺大,位於香港屯門虎地,是香港唯一一所公立博雅大學,以傳承博雅教育傳統及發展優質教學為目標。大學於2012年正式加入世界博雅學府聯盟,並於2014年成為香港首間並唯一一間為100%本科生提供四年全宿的大學,而逾80%本科生可以前赴遍佈約 40 個國家的 180 多所海外夥伴院校當交流生。嶺大亦採用小班教學及雙向互動教學模式,師生比率為1:10,致力實踐博雅教育理念。 嶺南大學於2015年獲美國《福布斯》評選為「亞洲十大頂尖博雅學府」之一。根據QS世界大學排名,嶺大在世界大學排名2018上榜並入選600強,嶺大於2018年QS亞洲大學排名位列100,香港八間教資會資助院校中有七間同時打入QS世界大學排名及QS亞洲大學排名,嶺大是香港七間同時登上兩個QS綜合排名的大學之一,另據報全中國137間登上QS綜合排名的大學之一(前700強),因此教資會只有一間院校未能上榜;學術排名方面,人文藝術位列全球212名,哲學位列全球101-150名,而現代語文位列全球151-200名。 嶺大亦於2016年與倫敦大學學院、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共十所世界級大學聯手,創建全球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全球高等教育中心」(Centre for Global Higher Education),獲英國撥款超過600萬英磅支持,而嶺大是香港唯一一所夥伴院校。.

查看 黃錫凌和嶺南大學 (香港)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于1988年,是中山大学的三个经管类学院之一,以经济学为强势学科。 2015年学院通过了AACSB、AMBA和EQUIS国际认证,成为国内第三家获得三认证的商学院。 截至2013年9月,学院为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单位之一,拥有金融学、财政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物流管理6个本科专业,以及中美合作EMBA(CHEMBA)、中法合作MBA两个外国学位项目。.

查看 黃錫凌和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

粵音韻彙

《粵音韻彙》是中國首部用國際音標記錄、研究粵語的著作,著者是黃錫凌。1941年由上海中華書局發行初版,1957年3月中華書局香港分局重印出版。1979年4月重排發行,1981年1月重排本再次重印,至今仍很容易在香港的書局中找到。 《粵音韻彙》全書共117頁。正文包括檢字索引、範例、粵語韻目表、粵音韻彙檢字、廣州標準音之研究等內容;卷首有容肇祖撰寫的序言,卷末有兩個附錄:一是《粵音羅馬字注音新法建議》,二是本書的英文導論和《書中使用音標說明》(英文)。 《粵音韻彙》以廣州音53個韻母為經、19個聲母為緯。書中以「粵語寬式國際音標」為注音系統,按韻母中的主要元音依次排列,同韻的字依聲母順序排列,同韻同聲的字再按聲調排列。一字多音的則加上簡單註解,如在gau下的「校」注「校對」,tsai下的「差」注「差使」。變調、讀書音、口語音、今讀、舊讀以及少數冷僻的字也分別加以註釋。 《廣州標準音之研究》一章,詳細敘述了廣州音的有關問題,著力於揭示語音變化的情況及其規律,對於聲調的複雜變化和分析尤為透闢。 本書成稿於粵語研究尚處草創的時代,以其記音準確、立論精當、敘述詳盡、易查易懂而獲得語言學界好評,對幾十年來粵音研究影響較大。 1996年開始,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人文電算與人文方法研究室粵音電子字典組建立《粵音韻彙》網上版,提供粵音、漢字雙向查詢,並增加聲音系統,使用十分方便。.

查看 黃錫凌和粵音韻彙

粵語寬式國際音標

粵語的寬式國際音標標記是由黃錫凌在其權威性粵語研究著作《粵音韻彙》中初次使用。時至今日,香港學生常用的《中華新字典》、《商務新字典》等字典仍採用這套拼音系統。香港教育署並以此系統為基礎,發展了比較適合一般人使用的「教育學院拼音方案系統」。 寬式標音法的基本原理是,有些音素上的些微差別,是因口音變化而成,對該語言系統並不構成整體性的影響,一般人可以合併這些差異,把它視作同一音位。經過這種系統性的分析,一般人可以使該語言的標示着重大體上的「音位」(英語:phoneme)而不去過分着重細節上的「音素」(英語:phone)。粵語的國際音標(寬式),就是根據趙元任的理論,對粵語音位作出分析後而創作的一種寬式標音法。 相對「寬式」的是「嚴式」標音法,指着重準確標出細微語音(即音素)差別的標音法。粵語的嚴式,泛指比寬式較嚴的標音。因不同學者對粵語語音的不同理解,「嚴式」並不是一種特定的標音,而是不同學者對於不同人所講的同一句說話,可能會標出不同的「嚴式」標音。.

查看 黃錫凌和粵語寬式國際音標

粵語正音運動

粵語正音運動,指香港從1970年代開始到現在的一連串獨立但亦相關連的所謂「矯正」發音的運動,於1970年代至1980年代期間,運動只是針對香港傳媒的粵語懶音及錯讀,到了1990年代至21世紀初,由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前電視藝員何文匯博士所提倡的粵語正音運動,因為要求了以古代韻書的切音取代目前通行的粵語讀音,而被不少教師指出是一種矯枉過正的學說。現時,支持和反對的兩大陣營仍然在對壘中。在學術界的朗誦及教學方面,支持者有不少;香港傳媒尤以無綫電視及亞洲電視皆作支持;但是在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此學說未有很大程度的支持。 明代著名音韻學者陳第在《毛詩古音考‧自序》(毛詩即《詩經》)中,提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的觀點,另外《讀詩拙言》謂「一郡之內,聲有不同,繫乎地者也;百年之中,語有遞轉,繫乎時者也」的見解,值得我們就正音運動這個問題上作為參考。 本文以教育學院拼音方案標示字音。.

查看 黃錫凌和粵語正音運動

黃錫凌羅馬拼音

黃錫凌羅馬拼音是一個由專研粵語的語言學家黃錫凌設計的粵語羅馬化方案,並與粵語寬式國際音標一起被刊載於《粵音韻彙》中的附錄《粵音羅馬字注音新法建議》。.

查看 黃錫凌和黃錫凌羅馬拼音

歐德理

歐德理(德語: Ernst Johann Eitel / Ernest John Eitel),(),德國人。 1838年, 歐德理出生於德國的符騰堡。1860年,圖賓根大學文學碩士畢業。1879年, 加入香港政府, 香港歷史上第一位入英籍的外國人。1897年退休, 並移居澳洲任牧師。1908年辭世, 終年70歲。他是殖民地年代香港政府中文秘書的華人事務專家、「中國通」,編有中英字典、廣東話發音專書,愛好中國風水,曾任洋務參贊,香港最高法院傳譯員,對保良局的成立有貢獻。在軒尼詩港督年代,他比伍廷芳更早入英籍。.

查看 黃錫凌和歐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