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黃百韜

指数 黃百韜

黃百韜()又作佰韜,一名伯韬,字焕然,号寒玉,原名黃新,天津府人(今天津市)祖籍廣東省嘉應州(今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高级将领,徐蚌会战時與解放軍作戰,戰敗後自杀殉国。.

57 关系: 南麻戰役區壽年大決戰孟良崮戰役宋时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六集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七集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三集团军中華民國國軍中的中共間諜列表中華民國陸軍特戰指揮部中華民國歷史三大战役張克俠張靈甫何基灃何成濬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忠烈祠 (臺灣)國軍十大王牌軍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周镐 (民国)兖州战役王建安王必成 (中将)碾庄战役第二次国共内战粟裕烈士百韜橋莱阳战役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顧祝同风云年代解放 (电视剧)许还山豫东战役贾汪起义黃姓黄佰韬迟浩田邱清泉金西守備大隊雙堆集戰役陶勇陈士榘抗日戰爭時期國共戰役列表李弥李文忠墓杨斯德梅州市...淮海战役济南战役浙赣战役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整编军1940年代中国1943年中国 扩展索引 (7 更多) »

南麻戰役

南麻戰役是1947年7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華野) 為殲滅國民革命軍整編第十一師而在沂蒙山區北端的南麻發生的一次激烈戰鬥。 此次戰鬥歷時一個星期,雙方為围殲和反围殲。最終,中共因連續進攻十天,未能攻克兩地,傷亡達2.1萬多人,被迫撤退。 對於華野,此次戰鬥使得他們丟失臨沂山區根據地,進入最困難一段時期。對於國軍,這次戰鬥使得魯中戰局變得對他們有利,從而成功達成南北兵團在膠濟線會師目的。 1947年胡璉率整編第十一師7個團攻佔魯中南麻為中共華東野戰軍4個縱隊圍攻六晝夜,堅守陣地不失,攻堅華野部隊傷亡慘重。南麻战役是国军在1947年春夏山东重点进攻标志点。自南麻战役之后,国军控制胶济铁路,但未越过黄河继续往北进攻。而整编第十一师沿着铁路线运往中原地区参战,重点进攻不了了之。.

新!!: 黃百韜和南麻戰役 · 查看更多 »

區壽年

區壽年,字介盾,广东省罗定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舅舅是蔡廷鍇。.

新!!: 黃百韜和區壽年 · 查看更多 »

大決戰

《大決戰》是八一電影製片廠于1980年代中期開始拍摄的关于第二次国共内战三大战役系列電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部電影的合稱,影片於1990年代初期方始殺青,并於1991年上映。.

新!!: 黃百韜和大決戰 · 查看更多 »

孟良崮戰役

孟良崮戰役是1947年5月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在山东省中部沂蒙山区的一次重大战役。陈毅、粟裕指挥的解放军华东野戰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张灵甫指挥的全副美式装备“王牌模范师”整编七十四师被完全消灭,师长张灵甫阵亡。.

新!!: 黃百韜和孟良崮戰役 · 查看更多 »

宋时轮

宋時輪(),出生於湖南醴陵北乡黄村,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级将领、上将。 宋时轮早年就读于黄埔军校,红军时期出任红三十军和红二十八军的军长,参与过长征,曾有过三次入党的经历。抗日战争时期出任八路军七一六团团长和第四纵队司令员;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出任华野十纵司令员和第三野战军九兵团司令员,参与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1950年,宋时轮率部参与朝鲜战争,指挥长津湖战役,击退美陆战一师。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宋时轮后来担任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軍事科學院院长等要职。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新!!: 黃百韜和宋时轮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六集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六集团军,隶属西部战区陆军,军部驻地青海省西宁市。.

新!!: 黃百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六集团军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七集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七集团军,1985年編成。原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51002部队,现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66267部队。隶属中部战区陆军,军部驻地山西省太原市。.

新!!: 黃百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七集团军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三集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三集团军,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81032部队,军部驻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新!!: 黃百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三集团军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國軍中的中共間諜列表

潛伏於中華民國國軍中的中共間諜列表,是一份紀錄了潛伏於中華民國國軍,或曾被中國共產黨聲稱或承認,为中共進行間諜行為的人物列表。 以下列表以現今可查知時間為準,正確的間諜活動或洩漏機密時間可能早於或晚於以下所歸類的年份。.

新!!: 黃百韜和中華民國國軍中的中共間諜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陸軍特戰指揮部

中華民國空降特戰部隊(Airborne Paratrooper, Republic of China 或 R.O.C. Army Aviation and Special Forces Command),起源於1944年(民國33年)1月1日,抗日戰爭步入另一階段,國軍捷報頻傳之際,最高當局基於軍事需要,於雲南昆明成立傘兵第一團 (中央社、2012年4月8日),首任團長為李漢萍將軍。此時傘兵部隊之規模始稍具雛形;為了保密之考量,對外代號稱為「鴻翔部隊」 (組織沿革史) - 陸軍航空特戰部隊特展 - 國軍歷史文物館,期間:2005年2月21日~2005年4月30日。 鴻翔部隊剛成立之初,由於缺乏裝備及訓練器材,除了一般步兵基本戰鬥訓練外,只能著重於體能方面的加強;直到1945年(民國34年)1月,傘兵第一團在美軍顧問的建議下,由連營制改為隊制,並開始由美軍協助裝訓傘兵,至此,傘兵部隊的建軍才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1945年4月8日,為了配合盟軍反攻,將傘兵第一團擴編為陸軍突擊總隊,同時成立傘兵學校與接收武器裝備,才正式具備作戰能力。因此,後來政府以此明定每年的4月8日為「傘兵節」,藉以紀念國軍空降部隊的成立。.

新!!: 黃百韜和中華民國陸軍特戰指揮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歷史

中華民國的歷史始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为首任临时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溥儀退位.

新!!: 黃百韜和中華民國歷史 · 查看更多 »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中華民國政府称为三大会战,指的是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間,中国人民解放军與中華民國國軍之間第二次國共内戰中的三次關鍵戰役。三次战役是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与平津战役,均以中國共產黨的胜利告终。 1947年7月,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軍事》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5月,第472頁,ISBN 7500002424。由1948年起,解放軍在三大战役结束后,國軍損失超過150万,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中國国民党在中國大陆的统治逐漸崩溃。而中國共產黨勢力經年累月積攢之優勢完全顯現,開始向全中國进一步进军。以至1950年打下海南島與西康,中國共產黨統治整個中國大陸。.

新!!: 黃百韜和三大战役 · 查看更多 »

張克俠

張克俠(),原名張樹棠,河北獻縣侯陵屯村人,西北军将领,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副部长。.

新!!: 黃百韜和張克俠 · 查看更多 »

張靈甫

張靈甫(),名鍾麟,字靈甫,後以字行。陝西西安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将领。抗日戰爭时任职于獲頒贈「抗日鐵軍」、「飛虎旗」及「第一武功狀」的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所属部队,被蔣介石譽為「模範軍人」。在抗日戰爭中因為一腿重傷仍堅持作戰又名「跛腿將軍」、「鐵血將軍」。抗日战争後任整编七十四师師長。1947年5月,在第二次国共内战的孟良崮战役中阵亡。.

新!!: 黃百韜和張靈甫 · 查看更多 »

何基灃

何基灃(),字芑蓀,直隸(今河北)藁城人。原国军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员。.

新!!: 黃百韜和何基灃 · 查看更多 »

何成濬

何成濬,又名季刚(亦说季哲),派名光镛。字雪竹,初字雪舟。湖北随州厉山何家畈龚家湾人。1882年6月20日(清光緒八年五月初五)出生。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被誉为天才的说客和杂牌军的天才领袖。與劉鎮華(字雪亞),陳調元(字 雪暄)并稱為“三雪”。.

新!!: 黃百韜和何成濬 · 查看更多 »

徐州剿匪總司令部

1948年6月29日,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改為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簡稱徐州剿總),由劉峙任總司令,孫震為副司令。李樹正為參謀長。1948年8月12日,蔣特派馮治安、劉汝明、杜聿明為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全十二卷,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加上李延年、韓德勤和孫震等,副總司令共六人。徐蚌會戰後,徐州剿總由於損失大部份兵力而撤銷。.

新!!: 黃百韜和徐州剿匪總司令部 · 查看更多 »

忠烈祠 (臺灣)

忠烈祠是奉祀為中華民國殉職,並有其重大忠貞事蹟且足資衿式的國軍官兵、警察及人民的祠廟。臺灣各地的忠烈祠均起自1945年國民政府代表同盟國接管臺灣後,目前共約廿餘座,由各縣市民政局管理居多,各縣市大都有一處;大部分是利用日治時期原有神社,就地改建成中式宮殿式建築,僅少部分建物外觀仍保有神社舊貌。 中華民國政府對於有功於國家的烈士褒揚與紀念行動,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當時設有專責機構,而黃花崗紀念墓園,但至1933年9月13日首次有紀念烈士的直接關係法令。到了1936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訂定出「各縣設立忠烈祠辦法」,「忠烈祠」一詞才被廣泛地使用。設立用意是政府經由建造坊塔,表彰、褒揚與紀念抗戰烈士的忠烈行動,藉以塑造國民典範、並建立國民共通歷史記憶。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縣級以上的神社因建築宏偉,大多直接改建為忠烈祠,作為祭祀國民革命的先賢先烈的場所。隨後,各地政府為了配合法令消除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痕跡,紛紛拆原神社舊有建築,將其改建為中國宮殿式建築。 在臺灣的忠烈祠建物有正殿、牌位等設置,其入祀典禮及祭祀會按照「國家祭典標準」舉行。各地忠烈祠每年均分別於3月29日青年節及9月3日軍人節的春、秋兩次國殤中,依《忠烈祠祀辦法》舉行春祭及秋祭。首都忠烈祠由中華民國總統主祭,典禮相當隆重且莊嚴,中華民國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新!!: 黃百韜和忠烈祠 (臺灣) · 查看更多 »

國軍十大王牌軍

國軍十大王牌軍指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革命軍內作戰力最堅強、裝備最精良的十支部隊:分別為國軍「五大主力」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整編七十四師、整編十一師,以及其餘戰力僅次於五大主力的第二軍、第七軍、整編二十五師、第八軍、第三十五軍、第五十二軍。「五大主力」的稱呼最早是在1946年的「軍事整編會議」上被提出,各軍基本上全為美式裝備部隊。 在1947年起的國共內戰中,國軍十大王牌軍多被消滅,各高級將領多被俘或戰死。.

新!!: 黃百韜和國軍十大王牌軍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第五軍

國民革命軍第五軍是中國國民革命軍的其中一個番號,曾先後用在多支部隊身上。最先使用第五軍番號的是原「福軍」。抗戰開始後1939年後以第二百師為骨幹建立的第五軍,軍長杜聿明,成為抗戰時聲名顯赫的部隊,曾編入征緬軍進入緬甸作戰。抗戰勝利後第五軍為國軍五大主力之一。1949年於-zh-tw:徐蚌會戰;zh-cn:淮海战役; zh-hk:淮海戰役;-中被殲滅(即邱清泉兵团)。之後重建,撤往金門。.

新!!: 黃百韜和國民革命軍第五軍 · 查看更多 »

周镐 (民国)

周镐(Zhōu Hào,)字治平,湖北省罗田县人。军统间谍,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新!!: 黃百韜和周镐 (民国) · 查看更多 »

兖州战役

兖州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在其司令员许世友的指挥下为夺取中华民国国军所守卫的山东兖州进行的一次战役,发生于1948年夏季,战役分攻城和打援两部分,最终以解放军攻克兖州而结束。 中华民国国防部原定由黄百韬为师长的整编第25师救援兖州,但由于同时发生的豫东战役中区寿年兵团被粟裕围困,因此黄兵团被急转用于豫东,此举虽挽救了区兵团中的整编第72师2个旅(区寿年兵团部、整75师全部、整72师16旅仍被歼),但代价是孤立无援的兖州于7月12日陷落,自此,津浦路济南到徐州段所有城镇全部陷落共军之手,国军第二绥靖区王耀武部10万人被完全孤立,2个月后在济南战役中被全歼。此役,解放军共计歼灭国军2.8万余人,俘虏国军整十二军中将军长霍守义、副军长熊仁荣等8名将官,国军此役总指挥,第十绥靖区中将司令李玉堂化妆潜逃。.

新!!: 黃百韜和兖州战役 · 查看更多 »

王建安

王建安()原名见安,湖北红安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國上將。 王建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黄麻起义。后担任红三十军88师政委、红四军政委,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副指挥、鲁中军区司令员。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东线兵团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八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等职。.

新!!: 黃百韜和王建安 · 查看更多 »

王必成 (中将)

王必成(),湖北麻城乘马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新!!: 黃百韜和王必成 (中将) · 查看更多 »

碾庄战役

庄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淮海战役中第一阶段的战役。黄佰韬(黃伯韜、黃百韜)率领的国军第7兵团在江苏邳县碾庄圩被解放军围歼。它是一场决定性战役,从某种意义上讲碾庄战役决定了淮海战役的结局。.

新!!: 黃百韜和碾庄战役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国共内战

二次国共內战發生於1945年至1949年間 ,是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国军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间为争夺中国统治权而进行的内战。 抗日戰爭結束后,摩擦不斷的國共雙方開始在重慶展開談判並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然而谈判很快破裂,内战全面爆发。在戰爭初期,國軍一度取得全面優勢,佔領中共所控制的張家口和延安等戰略要地。然而到1947年初,在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成功政策幫助下,解放军逐步取得戰爭主動權,開始局部反攻以對抗國軍的重點進攻。及至1947年中,在挺進大別山後,中共更完全取得整場戰爭的主動權,戰局至此逆轉。解放軍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中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擊敗國軍,渡過長江,並在控制中国大部分地区後,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则退往臺灣,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相隔台灣海峽对峙,並長期在中國大陸(尤其是福建省)沿海爆發衝突,互有勝負。1979年後,海峽两岸关系才開始缓和,至此兩岸雙方再未發生戰事。迄今,内战戰火虽已停止,然而随着两岸政治情勢的变化,军事紧张局面亦时有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交戰雙方至今從未有正式的停戰協定或和約,因此廣義的來說,目前海峽兩岸仍然處於戰爭狀態。.

新!!: 黃百韜和第二次国共内战 · 查看更多 »

粟裕

粟裕(),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以字行,湖南会同人,汉化的侗族后裔。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晚年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副国级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位于开国十位大将之一,并被同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粟裕曾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与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之后进入井冈山,参与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历任红军第一军营长、师长,第七、第十军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参与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参与抗日战争。后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参与指挥黄桥战役。皖南事变后,历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中央苏中、苏浙区委书记。后兼任第六师师长,并参加车桥战役。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历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委,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兼第二副政委。任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与陈毅、刘伯承参加指挥苏中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上海战役等。曾参加指挥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科院副院长、第一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十一屆中央委员。粟裕于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期间遭到不合理批判,直至其去世十年后的1994年方才被完全平反。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84年2月5日,粟裕在北京逝世。.

新!!: 黃百韜和粟裕 · 查看更多 »

烈士

士,是一种对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或捨身取義者的荣誉称号。 在中華民國方面,一開始乃指稱參與推翻清朝統治而犧牲的革命家,如陸皓東、史堅如、秋瑾、林覺民、鄒容等。後來擴及北伐、抗日戰爭、國共戰爭等役的犧牲人士,如張自忠、高志航、薩師俊、戴安瀾、張靈甫、黃百韜、梁敦厚、熊其佬、邱清泉、吉星文、喻英奇等將領。 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1980年6月4日國務院發布的《革命烈士褒揚條例》,“革命烈士”称号由人民政府授予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人;获得革命烈士称号的,由民政部向其家属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2011年7月20日,國務院第164次常務會議通過,《烈士褒揚條例》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2011年8月1日,《烈士褒扬条例》施行,《革命烈士褒揚條例》同時廢止,革命烈士称号改為“烈士”。201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施行。 比照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革命烈士的敬奉除了互相敵對立場的差異之外(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追认的朱瑞、葉挺,中華民國政府認其為亂黨),在對於中國抗日戰爭的犧牲人員中,敬奉的對象是一樣的,如張自忠、戴安瀾、趙登禹等軍事將領。 不僅中國,世界各國(尤其以軍事鬥爭勝利而執政的政權)都有對建國先烈的尊稱,例如:法國會針對法國大革命時期推翻王政的人物而敬奉;大韓民國會紀念在抗日與韓戰中戰死的人士;美國則是尊奉獨立戰爭為對抗英軍而戰死的軍人、與南北戰爭中聯邦軍方面的犧牲軍事人物。.

新!!: 黃百韜和烈士 · 查看更多 »

百韜橋

橋,台灣公路橋樑之一,位於宜蘭縣大同鄉太平村棲蘭山莊以北三公里,省道台七甲線(中橫公路宜蘭支線)0公里處,省道台七線(北橫公路)86.6公里處,屬於廣義的棲蘭地區,海拔約320公尺。該橋跨越排骨溪。原為北橫公路東端終點,今為中橫宜蘭支線北端起點。橋名「百韜」,為紀念國共內戰之中,徐蚌會戰戰敗自殺的國軍將領黃百韜而命名。.

新!!: 黃百韜和百韜橋 · 查看更多 »

莱阳战役

莱阳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解放军在山东省莱阳县取得胜利的一场战役。.

新!!: 黃百韜和莱阳战役 · 查看更多 »

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

這是中華民國「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該勳章於1929年開始授與,至2017年止,共有211獲獎者。.

新!!: 黃百韜和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 · 查看更多 »

顧祝同

顧祝同(),字墨三,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江蘇省涟水縣人,曾任江蘇省政府主席、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國防部長。.

新!!: 黃百韜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风云年代

是2016年中国内地的虛構戰爭电视剧,由劉雪松执导,張鐸、楊明娜、徐百卉、石文中、李亞天、林棟甫、原子霏、胡祿仁等主演。於2016年7月2日中國央視第8頻道首播.

新!!: 黃百韜和风云年代 · 查看更多 »

解放 (电视剧)

《解放》是一部于2009年上映的中国大陆电视剧,该剧以第二次国共内战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为争夺政权而展开的民族内战。.

新!!: 黃百韜和解放 (电视剧) · 查看更多 »

许还山

许还山(),江西乐平人,中国大陆演员、导演。.

新!!: 黃百韜和许还山 · 查看更多 »

豫东战役

-- 豫东战役,亦称开封睢杞战役,黄泛区会战,是中国第二次国共内战在中原地区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兵团作战。 1948年6月至7月,华东野战军西线部队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出其不意地攻占河南省会开封,并在睢县杞县地区歼灭区寿年兵团。华东野战军在战役第一阶段全歼开封守军整编第66师等,在战役第二阶段歼灭区寿年兵团部及整编75师等,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和师长沈澄年,在战役第三阶段给予黄百韬兵团以打击后成功撤退,并在之后不久发动济南战役,攻占济南,全歼第二绥靖区。.

新!!: 黃百韜和豫东战役 · 查看更多 »

贾汪起义

贾汪起义也稱為賈汪投共,是中国第二次国共内战中淮海战役初期,由中国共产党策划在中华民国国军内部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倒戈。.

新!!: 黃百韜和贾汪起义 · 查看更多 »

黃姓

黃姓是漢字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6位,中國大陸第七大姓。黃姓人口在廣東省最多,佔全國黃姓總人口的約19%。黃姓在廣東、香港和澳门為第二大姓;在广西為第一大姓;在福建、台灣為第三大姓。在韓國、朝鲜亦有黃姓,羅馬轉寫為Hwang。.

新!!: 黃百韜和黃姓 · 查看更多 »

黄佰韬

#重定向 黃百韜.

新!!: 黃百韜和黄佰韬 · 查看更多 »

迟浩田

迟浩田,中国山东招远人,汉族;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合成系毕业,大专文化。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88年晉升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曾任中共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等職務。.

新!!: 黃百韜和迟浩田 · 查看更多 »

邱清泉

邱清泉(),學名青錢,字雨庵,浙江省温州永嘉縣蒲洲鄉人,黄埔軍官學校工兵科第二期、德國柏林畢業;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抗戰期間曾任新編第二十二師師長與第五軍軍長,參與崑崙關戰役與滇西缅北战役。抗戰勝利後參與國共內戰,為第二兵團司令,在淮海战役(又稱徐蚌会战)中陣亡。頗能近體詩,人稱「將軍詩人」。又由于邱清泉为人桀骜不驯,和同僚、上司向来关系不良,而且作战风格大胆泼辣,亦被称为“邱疯子”。.

新!!: 黃百韜和邱清泉 · 查看更多 »

金西守備大隊

金西守備大隊,為中華民國陸軍曾經駐守於金門地區的陸軍部隊,曾經編配在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目前已和金東守備大隊合併為金門守備大隊。隊名「班超部隊」。前身為陸軍步兵第一二七師.

新!!: 黃百韜和金西守備大隊 · 查看更多 »

雙堆集戰役

双堆集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中華民國國軍之间的一场战役,它是发生在中国华东地区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是淮海战役的一个组成部份。.

新!!: 黃百韜和雙堆集戰役 · 查看更多 »

陶勇

陶勇(),原名张道庸,安徽霍邱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新!!: 黃百韜和陶勇 · 查看更多 »

陈士榘

-- 陳士榘()湖北省荆门人、出生於武漢新軍軍營,祖父為清軍行伍。中國人民解放軍开国上将。 陈士榘参加秋收起义,曾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教导队区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排长、副连长、副营长、副大队长,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参谋处处长、参谋长,红一军团第四师参谋长,红三十军代军长,红一军团随营学校校长,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参谋长,晋西支队司令员,115参谋长,滨海军区司令员。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参谋长兼西线兵团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兼第八兵团司令员和南京警备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部长、教育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等职。.

新!!: 黃百韜和陈士榘 · 查看更多 »

抗日戰爭時期國共戰役列表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期间,中共根据地不断扩大,加强国共两党的互相猜忌,国共之间的冲突间接不断。共军以“国民党顽固派”之名义打压国军势力。.

新!!: 黃百韜和抗日戰爭時期國共戰役列表 · 查看更多 »

李弥

李彌(),字炳仁,號文卿,雲南騰衝人,中華民國陸軍中將,為泰北孤軍最早的領導者。.

新!!: 黃百韜和李弥 · 查看更多 »

李文忠墓

李文忠墓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外蒋王庙街6号,徐达墓东北,坐西朝东,为明代开国功臣、岐阳王李文忠的墓葬,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墓前为神道,其上依次为石望柱(八面棱形石柱)、石马、石羊、石虎、武将和文臣各一对,其中右侧石马为成品,配有马夫,左侧石马则为半成品。神道碑与其他明功臣墓通常立于最前端的方式不同,立于神道左前侧(北面)约30米处并面向神道,碑上为洪武十九年(1386)董伦所撰碑铭。中为享殿前门遗址和享殿遗址,台基均以城墙砖砌筑,从遗留柱础判断,享殿前门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享殿为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后为墓冢,冢前为其十八世孙李永钦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的“明岐阳王神道”碑。墓后山有民国所葬黄百韬墓。.

新!!: 黃百韜和李文忠墓 · 查看更多 »

杨斯德

杨斯德()今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镇杨行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新!!: 黃百韜和杨斯德 · 查看更多 »

梅州市

梅州(官方音译:Meizhou,传统外文[邮政式拼音]:Meichow、Kayi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粤、闽、赣三省交界處,东北部与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市接壤,西北部与江西省赣州市相连,南部与广东省的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广东省河源市接壤。全境地理座标位于东经115°18'至116°56'、北纬23°23'至24°56'之间,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 梅州市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更是全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在第十二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梅州獲尊为“世界客都”。 梅州名称由来有所争议。有说当地多梅,有“十里梅花”之称;據清康熙《程鄉縣志》说此地为汉初将領梅绢之封邑。但这些说法均未有确切依据。而据《光绪嘉应州志》,梅州是因本地有“梅峰”山、“梅溪”水而得名。.

新!!: 黃百韜和梅州市 · 查看更多 »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的“三大战役”之一,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中華民國國軍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防區。由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時期,解放軍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对國軍一次战略性进攻戰役。 戰役历时65天,解放軍殲滅國軍5个兵团和1個綏靖區部隊,計22个军56个师,共55.5万人(其中俘虏32万余人,毙伤17万余人,投降3.5万余人,變節改编2.8万人;国军将领被俘124人,阵亡6人,投降22人,叛變8人。被消灭国军统计中还不包括溃散和逃亡人数),此外還击退由蚌埠方面屢次北援之第六、八兩個兵團。國軍方面,由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刘峙及副總司令杜聿明指揮,造成解放軍伤亡13.4万人。此战役被中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方面称为「徐蚌--会战」(徐州、蚌埠),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为「淮海--战役」(淮阴、海州)。.

新!!: 黃百韜和淮海战役 · 查看更多 »

济南战役

济南战役,國民黨稱濟南會戰,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次戰役。1948年9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华东野战军发动了济南战役,9月24日攻佔济南。.

新!!: 黃百韜和济南战役 · 查看更多 »

浙赣战役

浙赣战役為中國抗日戰爭中期的大型戰役之一,地點是在中國浙江、江西二省,起始時間為1942年5月中旬。6月14日,日軍攻陷浙贛鐵路全線,7月國民革命軍反撲,戰役結束後除了金華、義烏兩地之外,浙贛線恢復發起日之前態勢。.

新!!: 黃百韜和浙赣战役 · 查看更多 »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发表于1948年12月17日,全文由毛泽东起草,是以人民解放军中原和华东两司令部的名义向杜(聿明)邱(清泉)李(瀰)所部发出的广播稿。劝降书发出后不久,淮海戰役即结束。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已经完成了遼瀋戰役,已经完全控制整个东北,并且,是役使国共两方力量发生扭转,一方面中華民國國軍被歼约47万,而解放军兵员数量猛增,并在数量上占优势。而另一方面,解放军也缴获大批美国武器装备。 截至12月17日,国軍已经损失黄伯韬、黄维、孙元良三个兵团,冯治安一个绥靖区、十四个军、三十四个师、一个快速纵队。另外,邱清泉、李瀰两兵团也已经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国军大约损失四十万,约占投入到淮海战役的军队的一半。中共已经控制了陕州以东的全部陇海铁路和蚌埠以北直到天津以南的全部津浦铁路。而在12月16日,中共已经暂缓了对杜邱李集团的军事行动。当时的战场局势是李瀰兵团被困在青龙集、邱清泉兵团被困在陈官庄、杜聿明总部被包围在永城东北李石林,这三个部队被围困的地区不过是纵横不过二十里的地区。并且机械化部队也因为军民挖掘壕沟而无法进行推进突围。 迫于寒冷和饥饿,以及解放军的劝降,大约有一万余国軍士兵投降。1949年1月6日下午三时,解放军的劝降期结束,华东野战军以25个师分东、南、北三个集群,对处于包围圈中的国军残部发起总攻,另以11个师加2个独立旅外围兜截溃兵俘虏,中原野战军作为总预备队。战至1月10日上午十时,包围圈内17.6万国军全军覆没,杜聿明被俘,邱清泉阵亡,李弥于乱军中逃生。至此淮海战役全部结束。 淮海战役解放军共歼灭国军一个“剿总”前进指挥部、五个兵团司令部加一个绥靖区司令部、二十二个军,56个师,连同特种部队,非正规军及后方机关等共五十五万五千人。並俘虜了杜聿明。解放军控制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并能直接威胁中華民國首都南京。.

新!!: 黃百韜和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 · 查看更多 »

整编军

整编军是中国国民革命军在1946年3月至1948年8月,由若干整编师组成的军事单位,指挥官为整编军军长。.

新!!: 黃百韜和整编军 · 查看更多 »

1940年代中国

中國1940年代可說是歷史轉折的年代。在這段時間,中國長期處於戰爭情勢之中。1940年代起始,中国抗日战争仍艱苦進行。到了1940年代中期,中國除了獲得戰爭最後勝利喜悅外,也充滿大國崛起憧憬。1943年廢除不平等條約,而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與同盟國家並肩作戰,因而獲得更多外援和國際支持,亦為國家發展開創新機。1900年起始的中國革命,最終由中國共產黨取得最後勝利,並告一段落。.

新!!: 黃百韜和1940年代中国 · 查看更多 »

1943年中国

没有描述。

新!!: 黃百韜和1943年中国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黄伯韬黄百韬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