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鹦鹉螺

指数 鹦鹉螺

鹦鹉螺,海洋软体动物,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北至日本南方,南至大堡礁,西至安達曼海,東至斐濟等地區均有發現。位於鸚鵡螺主要產地的法屬新喀里多尼亞,還以鸚鵡螺做為國徽的主要圖案。鹦鹉螺是四大名螺之一。 現存种群数量少。因生活環境須有數個大氣壓的水壓,故难人工饲养。 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在帕劳共和国内的深海中尚有鹦鹉螺的栖息地。.

目录

  1. 41 关系: 南極甲龍屬古生代可可尔鹦鹉螺太平洋船蛸头足纲奥陶纪小學校際通識大賽2017上海自然博物馆中華民國三叠纪志留紀圓齒龍剑桥大学露西·卡文迪许学院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角螺线牛津大學格林坦普頓學院直角石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蟬3301菊石目諾氏船蛸貝類鳥羽水族館鹦鹉螺科黄金分割率软体动物船蛸薄板龍屬闊船蛸NautilidaeNGC 6210核競賽棱菊石目波角石活化石洛克人X 指令任務新喀里多尼亞國徽新頭足綱旗津貝殼博物館旋乌贼目

南極甲龍屬

南極甲龍屬(屬名:Antarctopelta)意為「南極洲的盾甲」,是種甲龍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南極。南極甲龍的體型中等,身長不超過4公尺,同時具有結節龍科與甲龍科的特徵,使牠們難以準確地分類。目前唯一的標本是在1986年發現於詹姆斯羅斯島,是第一種在南極洲發現的恐龍,但卻是繼冰脊龍之後,第二種被命名的南極洲恐龍。目前只有唯一種,奧氏南極甲龍(A.

查看 鹦鹉螺和南極甲龍屬

古生代

古生代(Paleozoic,符号PZ)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代,开始于同位素年龄542±0.3百万年(Ma),结束于251±0.4Ma。 古生代是显生宙的第一个代,上一个代是元古宙的新元古代,下一个代是中生代。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其中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又合称早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 古生代意為遠古的生物時代,持續约3亿年。對動物界來說,這是一個重要時期。它以一場至今不能完全解釋清楚的進化拉開了寒武紀的序幕。寒武紀動物的活動範圍只限於海洋,但在古生代的廷續下,有些動物的活動轉向乾燥的陸地。古生代後期,爬行動物和類似哺乳動物的動物出現,古生代以迄今所知最大的一次生物絕滅宣吿完結。 早古生代稱為無脊椎動物時代。 晚古生代稱為魚類及兩棲類時代。.

查看 鹦鹉螺和古生代

可可尔鹦鹉螺

可可尔鹦鹉螺(学名:Nautilus cookanum)是一种已灭绝的鹦鹉螺,生存于始新世晚期,其化石发现于华盛顿的Hoko river formation,.

查看 鹦鹉螺和可可尔鹦鹉螺

太平洋船蛸

太平洋船蛸(學名:Argonauta pacifica),是一種遠洋章魚。本物種的雌性,就像其他船蛸一樣,製造薄紙般的的卵殼以便於章魚盤繞在內,就這方面而言非常像是一個鸚鵡螺居住在它的貝殼裡(由此而得一個稱呼:「紙鸚鵡螺」,英語:Paper nautilus)。貝殼全長通常是在大約 150 毫米,然而例外的標本可以超過 200 毫米;世界紀錄尺寸是 220.0 毫米。 太平洋船蛸的分佈似乎是十分有限的:在西墨西哥周圍狹窄的水域,特別是在加利福尼亞灣。由於這項理由,它是被考慮過的罕見船蛸之一,此外還有偏口船蛸和諾氏船蛸。 這一物種的身分存疑。需要更進一步地研究來判定是否為一個有效物種或是其它分類上的一個同種異名。 太平洋船蛸的模式標本採集自加州沿海地區,存放於華盛頓美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

查看 鹦鹉螺和太平洋船蛸

头足纲

头足纲(学名:Cephalopoda)是软体动物门的一个纲。化石种在一万种以上,现仅存786种,主要是各类乌贼和章鱼。头足纲动物为全部海生,肉食性,身体两侧对称,分头、足、躯干三部分。头部发达,两侧有一对发达的眼。足着生于头部,特化为腕和漏斗,故称头足类。漏斗位于头部腹面,在头和躯干之间。原始种类具有外壳,现存种类则多是内壳或无壳。鳃为羽状,一对或二对,心耳和肾的数目和鳃一致。口腔具有颚片和齿舌。神经系统集中,感官发达。循环系统为闭管式。直接发育(无需变态)。 頭足綱可分為兩個到四個亞綱,其中現存兩個亞綱。一個是蛸亞綱(Coleoidea)又稱為二鰓亞綱,外殼已經消失或是內化。此亞綱包括章魚、烏賊、鱿鱼等。另一個是鹦鹉螺亚纲(Nautiloidea)又称為四鳃亚纲,外殼依然存在,此綱包括鸚鵡螺等。另有已滅絕的菊石亚纲(Ammonoidea,也可以分类為四鳃亚纲)和箭石亞綱(Belemnoidea)。 頭足綱分布在所有海域的所有深度,目前沒有發現適應淡水的種類,但有些能夠適應不同鹽度的水。.

查看 鹦鹉螺和头足纲

奥陶纪

奥陶纪(Ordovician,,符号O)是地质时代中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4.9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奥陶”(Ordovices)之名來自英国威尔士一古代凯尔特人部落,后被地质学家用来作地质年代名。中文名称源自旧时日本人使用日语汉字音读的音译名“奥陶纪”(音读:オードーキ,罗马字:ōdōki)。奥陶纪可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

查看 鹦鹉螺和奥陶纪

小學校際通識大賽2017

小學校際通識大賽2017(Primary School Quiz 2017)是香港電台及全港青年學藝比賽大會合辦的小學問答比賽。比賽內容圍繞學科、語文、音樂、時事、國情知識、資訊科技、生活通識及動作遊戲等,以測試學生全面的才能。由林溥來、黃凱琳主持問答題、主持動作題及杜小喬主持睇片環節。.

查看 鹦鹉螺和小學校際通識大賽2017

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北京西路510号,于2015年4月18日开馆,4月19日对公众开放。上海自然博物馆21世紀初行政上併入上海科技馆,改稱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查看 鹦鹉螺和上海自然博物馆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查看 鹦鹉螺和中華民國

三叠纪

三叠纪(Triassic)是2.5亿至2亿年前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其误差在正负数百万年。 三叠纪的名称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提起的,他将在中欧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以及其间的红色的三层岩石层统称为三叠纪。今天,三叠纪被分成更多亚层。 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沙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今天一般认为当时在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因为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只有在西欧比较丰富。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分的。 由于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开始,因此其生物开始时分化很厉害。六放珊瑚亚纲是这时候出现的,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种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可能也是这时候出现的。.

查看 鹦鹉螺和三叠纪

志留紀

志留紀(Silurian)是地质时代表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4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 志留系一名源于威尔士地区一个古老部族。1835年,英国R.I.莫企逊,在威尔士地区建立了广义的志留系,对岩系作了划分,用笔石与壳相化石进行对比。1879年,把莫企逊广义的志留系下层命名为奥陶系。中文名源自旧时日本人使用日语汉字音读的音译名“志留纪”(音读:シルキ,罗马字:siruki)。.

查看 鹦鹉螺和志留紀

圓齒龍

圓齒龍(Globidens)意為「球狀牙齒」,是滄龍科的一個屬。 圓齒龍是屬於中型的滄龍類,身長為6公尺,擁有流線型的身體、扁平的尾部與強而有力的下頜。圓齒龍的牙齒與其他滄龍類非常不同,它們是呈現球狀的。大部分的滄龍類都具有尖銳的牙齒,適合獵捕魚類或頭足類;後期滄龍類的牙齒較適合撕裂獵物。雖然其他滄龍類也有能力用牙齒去壓碎軟體動物的硬殼,不過圓齒龍擁有更特殊的能力,牠們擁有半圓狀的牙齒,更適合捕食烏龜、菊石類、鸚鵡螺與貝類。就像滄龍一樣,圓齒龍擁有密切接合的下頜與堅硬的頭部,這些特徵無疑是非常適合去咬破軟體動物的硬殼。 體型較小的Carinodens,被認為是圓齒龍的姐妹分類單元。.

查看 鹦鹉螺和圓齒龍

剑桥大学露西·卡文迪许学院

剑桥大学露西·卡文迪许学院(英语:Lucy Cavendish College, Cambridge)是剑桥大学的一个学院。 学院拥有220名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占一半。该学院是剑桥大学三所女子学院之一,其他两所是纽纳姆学院和默里·爱德华兹学院。 学院于1965年由一批剑桥大学的女性研究员和讲师建立,她们对女性在大学内没有代表权持有异议。学院原先的名字是露西·卡文迪许学院协会,于1970年转移到现在的位置,并于1986年获准更名为露西·卡文迪学院。学院于1997年成为剑桥大学正式的学院。 该学院以露西·卡文迪许(1841-1925)命名,她是女性教育改革的先驱。.

查看 鹦鹉螺和剑桥大学露西·卡文迪许学院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九条規定受到法律保護的野生動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于1988年12月10日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国务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林业部、農業部發佈、施行。該名錄中共有330多種,一級保護動物較二級保護動物為少,共90多种。 列入該名录的动物有:.

查看 鹦鹉螺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等角螺线

等角螺线、对数螺线或生长螺线是在自然界常见的螺线,在极坐标系(r, θ)中,这个曲线可以写为 或 因此叫做“对数”螺线。.

查看 鹦鹉螺和等角螺线

(亦称眼睛、目、)是視覺的器官,可以感知光线,轉換為神經中電化學的脈衝。比較复杂的眼睛是一個光學系統,可以收集周遭環境的光線,藉由虹膜調整進入眼睛的強度,利用可調整的晶状体來聚焦,投射到对光敏感的视网膜產生影像,將影像轉換為電的訊號,透過视神经傳遞到大腦的视觉系统及其他部份。眼睛依其辨色能力可以分為十種不同的種類,有96%的動物其眼睛都是複雜的光學系統。其中软体动物、脊索動物及節肢動物的眼睛有成像的功能。 微生物的「眼睛」構造最簡單,只偵測環境的暗或是亮,這對於昼夜节律的有關。若是更複雜的眼睛,視網膜上的感光神经节细胞沿著傳送信號到來影響影响生理调节,也送到控制。.

查看 鹦鹉螺和眼

牛津大學格林坦普頓學院

格林坦普頓學院(Green Templeton College)是英國牛津大學的學院之一,是大學中最年輕的學院,成立於2008年10月1日,由牛津大學格林學院和牛津大學坦普頓學院合併而成。 格林坦普顿学院只招收研究生,学院设有单独的公共活动室供学院学生与教员之间交流。学院主要招收社会科学,医学、管理学以及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学院坐落于原格林学院校址北牛津伍德斯托克路(Woodstock Road),学院的中心是创建于18世纪的雷德克里夫天文台, 学院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格林学院有正式交流关系,这两所学院的名字都是为了纪念塞西尔·霍华德·格林爵士。.

查看 鹦鹉螺和牛津大學格林坦普頓學院

直角石

角石(學名:Orthoceras)是一屬已滅絕的鸚鵡螺類。其化石在歐洲非常普遍。牠們在海中是活躍的泳者,游泳時殼呈水平狀,以觸手捕捉小動物為食。.

查看 鹦鹉螺和直角石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簡稱K-T事件、K-T滅絕),又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簡稱K-Pg事件、K-Pg滅絕),是地球历史上的一次大規模物种滅絕事件,約發生於6600萬年前,中生代白堊紀與新生代第三紀之間,並導致當時地球上的大部分動物與植物消失,包含非鳥類恐龍在內。這個事件因為造成大部份恐龍滅亡與哺乳動物的興起而聞名,但是綜觀地球歷史,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滅絕了當時地球約90%的生物种类,才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生物集體滅絕事件。 由於國際地層委員會不再承認第三紀是正式的地質年代名稱,而由古近紀與新近紀取代,因此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又可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 在白堊紀與第三紀的地層之間,有一層富含銥的黏土層,名為白垩纪-古近纪界线。恐龍(不包含鳥類)的化石僅發現於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下層,顯示牠們在這次滅絕事件發生時(或之前)迅速滅絕。有少部份恐龍化石發現於白垩纪-古近纪界线之上,但這些化石被認為是因為侵蝕等作用,而被帶離原本的地點,並沉積在較年輕的沉積層。除了恐龍以外,滄龍科、蛇頸龍目、翼龍目、以及多種的植物與無脊椎動物,也都在這次事件中滅絕。哺乳動物與鳥類則存活下來,並輻射演化,成為新生代的優勢動物。 大部分的科學家推測,這次滅絕事件是由一個或多個原因所造成,例如:小行星或彗星引起的撞擊事件、或是長時間的火山爆發。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等隕石坑以及德-干-暗色岩的火山爆發,與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時間相近,被認為最有可能與這次滅絕事件的主因。撞擊事件或火山爆發將大量灰塵進入大氣層中,遮闢了陽光,降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進而對全球各地的生態系造成影響。但也有少數科學家認為,這次滅絕事件是緩慢發生的,而滅絕的原因是逐漸改變的海平面與氣候。.

查看 鹦鹉螺和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蟬3301

蟬3301(Cicada 3301)是人們對一個曾六次發佈一系列謎題與另類實境遊戲,可能以此公開招募密碼破譯員或語言學家的組織的稱呼。第一輪於2012年1月4日開始,持續約一個月。第二輪在隔年的同樣日子起始,接著的第三輪則在2014年1月4日被確認在Twitter上發佈新線索後進行。組織宣稱其目的是希望通過一系列的複雜難題來招請「聰明人」。2015年1月4日時,組織沒有新的活動,明年同樣時間其Twitter則出現新的線索,意味著解謎重開。在2017年4月,另一個內容為「提防虛假的路線,時刻從7A35090F驗證PGP簽名」(Beware false paths.

查看 鹦鹉螺和蟬3301

菊石目

菊石目(學名:Ammonitida)是一目已滅絕的頭足類,為菊石中較高等的一類。牠們是非常好的指準化石,往往能連結起所在的地層與地質年代。菊石目的近親並非現今外觀相似的鸚鵡螺,反而是八爪魚、烏賊及魷魚等鞘亞綱。 菊石目的化石殼一般呈平旋狀,但也有呈垂直螺旋狀及非螺旋狀。老普林尼稱菊石目為「阿蒙的角」,因其殼的形狀像埃及神話阿蒙所配帶的羊角,其學名亦是以此來取的。其下的屬亦多以希臘文「角」的字根來結尾。.

查看 鹦鹉螺和菊石目

諾氏船蛸

諾氏船蛸(学名:Argonauta nouryi),是一種遠洋章魚。 本物種的雌性,就像所有船蛸一樣,製造薄紙般的卵殼以利於章魚盤繞在內,就這方面來說很像是一個鸚鵡螺居住在它的貝殼裡(由此而得一個稱呼:「紙鸚鵡螺」,英語:Paper nautilus)。貝殼全長通常是在大約 80 毫米 ,然而例外的標本可以超過 90 毫米 ;世界紀錄尺寸是 95.5 毫米。 諾氏船蛸最為人所知的分佈水域是北美洲西岸海面,從巴拿馬到下加利福尼亞州。然而同樣地也有報告說在西南太平洋,遠達珊瑚海。它是考慮過的船蛸屬物種中最稀有的其中一種,這樣再組合了美學上喜歡的狹長型天然貝殼,透過貝類學,使得諾氏船蛸成為最受歡迎的船蛸種類之一。 諾氏船蛸的模式標本採集自馬克薩斯群島附近,模式存放處目前不詳。.

查看 鹦鹉螺和諾氏船蛸

貝類

貝類一詞一般是對於具有殼之軟體動物的一種泛稱,在生物分類學上包含雙殼綱(雙殼貝)、大部份的腹足綱(海生:螺;陸生:蝸牛)、多板纲(石鳖)與掘足纲(角贝),而如鸚鵡螺這類头足纲動物有時也稱為貝類。.

查看 鹦鹉螺和貝類

鳥羽水族館

鳥羽水族館(TOBA AQUARIUM)是一間位於三重縣鳥羽市,以世界屈指可數的規模自豪的水族館。一共有12個重現自然環境的區域,並在其中飼養、展示了850種20000隻海洋與河川中的生物。 其通道並未規劃固定的觀賞順序,遊客可以自由選擇參觀順序,而通道全長約有1.5km。 在該水族館附近,昔日曾建有鳥羽城。.

查看 鹦鹉螺和鳥羽水族館

鹦鹉螺科

#重定向 鹦鹉螺.

查看 鹦鹉螺和鹦鹉螺科

黄金分割率

黃金比例,又稱黄金分割,是一個數學常數,一般以希腊字母\phi表示Richard A Dunlap, The Golden Ratio and Fibonacci Numbers,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1997。可以透過以下代數式定義: 這也是黃金比例一名的由來。 黄金比例的準確值為\frac,所以是无理数,而大約值則為(小數點後20位,): 应用时一般取1.618,就像圆周率在应用时取3.14一样。 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而且呈現於不少動物和植物的外觀。現今很多工業產品、電子產品、建築物或藝術品均普遍應用黄金分割,展現其功能性與美觀性。.

查看 鹦鹉螺和黄金分割率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门(学名:Mollusca)屬於無脊椎動物,就其物種多樣性而言,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門,僅次於節肢動物門,其已確認的物種數量估算從8.5萬種到十萬多種 不等。软体动物能適應許多不同環境,分布广泛,从寒带、温带到热带,从海洋到河川、湖泊,从平原到高山,陆地、淡水和咸水多種棲息地中都有大量成员,例如蜗牛、河蚌、海螺、乌贼等物種。而在海洋生物當中,比重佔23%的軟體動物更在所有動物排第一位。 軟體動物型態、習性差異甚大,最大的软体动物大王乌贼的腕展开可达12公尺 ,最小的螺类卻僅有1厘米長。但是牠們有共同的基本特征,身体無內骨骼且軟,大多数不分节,身體結構可分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4个部分。部分軟體動物的外套膜會分泌出钙质的硬壳保护身体。外套模的形狀因種類而不同。除了成年期的腹足动物之外,軟體動物的的壳体都是左右对称的。 软体动物大多有壳,如田螺、文蛤等貝類;少數在陸地上的則有蜗牛、蛞蝓;章鱼、烏賊、海蛞蝓的外殼已消失;软体动物多数靠一条肉脚向前滑动,以此移动自己的身体,很多都有一个盘绕的外壳来保护蜗在里面的柔软的身体。.

查看 鹦鹉螺和软体动物

船蛸

船蛸屬(Argonauta;船蛸科中唯一的現生屬),是一類遠洋章魚。牠們也被稱為「紙鸚鵡螺」,指的是唯有雌性個體才能分泌的超薄卵盒,該構造與現在的鸚鵡螺不一樣,船蛸缺少填充氣體的腔室,亦並非真正的頭足綱貝殼。原文:...,以供儲卵之用,而非真正的貝殼。一旦卵孵化完畢,『殼』就被丟棄。」然而更確切地說,這項發展對船蛸而言是獨特的創新。 船蛸可見於全世界的熱帶與亞熱帶海域,棲息在開放水域。如同許多章魚一樣,牠們具有近圓球形的身體、八隻腕足而不具備肉鰭。不過,和一般章魚不同的是,船蛸生活在海水--層而不是在海床上。本屬物種具有較大的眼睛與較小的末端網狀組織的特徵。漏斗和外套膜閉鎖器是該分類單元的一項主要的判斷特徵,它在外套膜是以似結瘤的軟骨所構成,並且在漏斗處一致下降。船蛸缺少水孔,這點也與近緣關係的快蛸屬與水孔蛸屬相異。 船蛸的名稱由來,典故來自於希臘神話當中亞哥號的英雄們(Ἀργοναῦται Argonautai,Argonautae)。這個神話航海故事描述希臘英雄們搭乘亞哥號(Argo)去尋找金羊毛。英語「argonaut」的意思是「在亞哥號上的水手」,正如同「宇宙中的水手」太空人被稱為astronaut是一樣的。詞尾-naut本身就是水手之意。而「nautilus」為古希臘語的「ναυτίλος」,意思正是「船員」,因為從前曾有人將船蛸想像成是使用自身的腕足在水面上航行。珍珠鸚鵡螺的名稱「nautilus」之後也和船蛸用相同的典故命名的,不過這兩個生物雖然被稱為鸚鵡螺和紙鸚鵡螺,然而生物學上兩者歸類為不同目。.

查看 鹦鹉螺和船蛸

薄板龍屬

薄板龍(屬名:Elasmosaurus)又名薄片龍,意思為“薄板蜥蜴”,因為牠骨盆裡的板狀骨頭而得名,生存於晚白堊紀,是種有極長頸部的蛇頸龍類。.

查看 鹦鹉螺和薄板龍屬

闊船蛸

闊船蛸(學名:Argonauta hians),中國大陸稱錦葵船蛸,也称舡鱼,属头足纲船蛸科的物種。 通俗名稱源自於褐白色的卵盒,中國廣東地區稱呼它為「灰海馬巢」。本物種的雌性,就像所有船蛸一樣,製造薄紙般的卵盒以利於章魚盤繞在內,就這方面來說很像是隻鸚鵡螺居住在它的貝殼裡(由此而得到一個稱呼:「紙鸚鵡螺」)。卵盒具有寬闊的龍骨,帶給了它方形外觀的特徵,少量圓形的結瘤順著龍骨分佈,並且較少有超過 40 條平滑紋脈橫越卵盒的側邊。卵盒全長通常是在大約 80 毫米,然而例外的標本可以超過 120 毫米;世界紀錄尺寸是台灣產的 121.5 毫米標本。.

查看 鹦鹉螺和闊船蛸

Nautilidae

#重定向 鹦鹉螺.

查看 鹦鹉螺和Nautilidae

NGC 6210

NGC 6210是一個位於武仙座的行星狀星雲;距離地球約6500光年。該星雲形狀像一隻烏龜,中心是瀕死的白矮星。1825年由俄國天文學家瓦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發現。.

查看 鹦鹉螺和NGC 6210

核競賽

核競賽是指冷戰其間,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靠發展核武器來嚇怕對手,並由核潛艇、洲際導彈、核彈等層面較量,是冷戰其間最主要的軍備競賽,而中國、法國和英國也參與了部分。.

查看 鹦鹉螺和核競賽

棱菊石目

棱菊石目(Goniatitida)是一群已經滅絕的菊石亞綱生物,與烏賊、章魚關係較接近,與鸚鵡螺關係較遠。棱菊石目最早出現在泥盆紀早期(大約4億年前),興盛於石炭紀與二疊紀,最後於古生代末期,約2億4500萬年前滅絕。 所有的棱菊石類都擁有外殼,硬殼內部被隔板分隔成獨立的殼室,殼室裡可能都充滿著氣體。大部分的棱菊石類直徑都小於15公分,甚至常常小於5公分。棱菊石類的外殼通常都具有螺旋狀的花紋,與中生代的菊石類不同。中生代的菊石類外殼大部分只有部分螺旋花紋,有些種類甚至沒有螺旋花紋。.

查看 鹦鹉螺和棱菊石目

波角石

波角石(學名:Cymatoceras)是一屬已滅絕的鸚鵡螺類。牠們可說是最常見的鸚鵡螺類化石之一,尤其以產於馬達加斯加的波角石最為著名。.

查看 鹦鹉螺和波角石

活化石

活化石,又稱孑遺生物,是指任何生物其類似種只存在於化石中,而沒有其他現存的近似種。這些種類曾經從主要的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並保留過去原始的特性。活化石定義是一般先發現化石再發現活體,或活體與確認的化石屬同一種且同時存在。物種起源久遠,在新生代第三紀或更早有廣泛的分佈,而目前大部分物種已經因地質、氣候的改變而滅絕,這些現存植物的形狀和在化石中發現的植物基本相同,保留了其遠古祖先的原始形狀。且其近緣類群多數已滅絕,比較孤立,進化緩慢的植物便可稱為孑遺植物或活化石,並不是單從植物年齡而決定。.

查看 鹦鹉螺和活化石

洛克人X 指令任務

是日本Capcom公司製作並於2004年7月29日販賣的電子角色扮演遊戲,遊戲平台為PlayStation 2和GameCube。本作是洛克人X系列遊戲的外傳故事,X系列大部分都是動作遊戲,但本作是該系列第一款、也是目前唯一一款角色扮演遊戲。.

查看 鹦鹉螺和洛克人X 指令任務

新喀里多尼亞國徽

新喀里多尼亚国徽為繪有新喀里多尼亚特产:鸚鵡螺圖案的盾徽。鸚鵡螺後方則是新喀里多尼亞原住民卡奈克人傳統房屋的屋頂裝飾「箭岭」,以及產於當地的南洋杉。 Category:法国象征 Category:新喀里多尼亞 D.

查看 鹦鹉螺和新喀里多尼亞國徽

新頭足綱

新頭足綱(學名:Neocephalopoda)是一組頭足綱的軟體動物,包括有鞘形亞綱和鞘形亞綱所有生物,包括所有頭足綱內所有已滅絕、但比較接近鞘形亞綱的物種;比較接近鸚鵡螺亞綱的,則被歸類到舊頭足綱(Palcephalopoda) 。目前地位未定。從今日的角度來看,新舊頭足綱的分別很明顯,但若我們單單從新頭足綱的化石去看,就可以看到當中的轉變。.

查看 鹦鹉螺和新頭足綱

旗津貝殼博物館

旗津貝殼博物館位於高雄市旗津區旗津三路、旗津海岸公園遊客中心二樓,以貝殼和螃蟹的收藏而聞名。.

查看 鹦鹉螺和旗津貝殼博物館

旋乌贼目

旋乌贼目(Spirulida)是一类深海中的头足类动物,包括一个现存的物种()和几个已灭绝的类群。其体内均有一个类似于鹦鹉螺壳的螺旋状的乌贼骨,身体顶端有荧光发光器以诱惑猎物,最顶端还有两个较小的鳍。旋乌贼目共有十只腕足,其中八只较为短小,另外两只很长的腕足被用于捕食,在遇到危险情况时会将眼睛和腕足藏进头中。.

查看 鹦鹉螺和旋乌贼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