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8 关系: 台灣鳥類列表,夏威夷鳥類列表,已灭绝动物列表 (近现代),中国雀形目鸟类列表,凤头雀嘴鹎,短脚鹎属,灰短脚鹎,灰眼短脚鹎,紐西蘭鳥類列表,紅嘴黑鵯,紅花風鈴木,红耳鹎,纹喉鹎,纵纹绿鹎,绿翅短脚鹎,白喉冠鹎,白喉红臀鹎,白環鸚嘴鵯,白頭鵯,白頰鵯,菲律賓鳥類列表,非洲羽須鵯,领雀嘴鹎,馬祖鳥類列表,馬達加斯加鳥類列表,香港鳥類列表,觀霧寬尾鳳蝶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越南鳥類列表,鹎属,鹿角溪人工溼地,軍艦岩,黃冠鵯,黑头鹎,黑喉红臀鹎,黑冠黄鹎,黑短脚鹎,黄绿鹎,黄臀鹎,黄腹冠鹎,關渡自然公園,臺灣動物特有種列表,雀下目,雀形目,Pycnonotidae,栗背短脚鹎,栗耳短脚鹎,棕耳鵯,日本鳥類列表。
台灣鳥類列表
台灣在世界動物地理分區上屬於東洋區和舊北區的交會地帶,有87科653種鳥類曾被記錄,其中有27種為台灣特有種。 台澎地區和金馬地區的鳥類生態有相當程度的差異,請另見金門鳥類列表和馬祖鳥類列表。.
查看 鹎科和台灣鳥類列表
夏威夷鳥類列表
夏威夷在世界動物地理分區上屬於大洋區,約有300種鳥類被記錄。由於與其他大陸的隔離,因此有許多特有種鳥類。夏威夷約有71種特有種或特有亞種被記錄,其中23種已絕種,餘下的48種有30種被美國魚類和野生生物管理局列入瀕危或受威脅的行列。棲地的消失和鳥類疾病被認為對夏威夷的特有鳥類有最大的威脅。 夏威夷有1個特有鳥科 - 管舌鳥科 Drepanididae。.
查看 鹎科和夏威夷鳥類列表
已灭绝动物列表 (近现代)
已灭绝动物列表列出16世纪以后的已记录的已灭绝动物(包括亚种和变种)以及其名称(中文名称和拉丁学名)、命名者与命名年代、已确认的该物种最后一次观察记录时间和该物种分布地。 注:表格中标有*中的物种为是否为有效物种存疑物种.
中国雀形目鸟类列表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最东端,在动物地理分区上以秦岭-淮河一线划界,分属古北界和东洋界。鸟类资源丰富,根据中国鸟类学者郑作新的研究,中国共有鸟纲生物1253种,以下列表依据鸟类传统分类系统归类和排序,列出了历史上在中国有观测记录的雀形目鸟类,其中包括在区内繁殖、越冬、迁徙过境的鸟类,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在区内的漂鸟、迷鸟、和笼养逃逸并在区内繁殖成功的鸟种,查阅中国的非雀形目鸟类请参阅中国非雀形目鸟类列表.
查看 鹎科和中国雀形目鸟类列表
凤头雀嘴鹎
凤头雀嘴鹎(学名:Spizixos canifrons)为鹎科雀嘴鹎属的鸟类,俗名印度圆嘴布鲁布鲁、凤头鹦嘴鹎。分布于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泰国、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等地,多见于海拔1200-2800米左右的山地阔叶林、次生稀树灌丛、草地稀树灌丛、沟谷林以及有时也见于寨边田园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阿萨姆卡因Khasi山脉和贾因提亚Jaintia山脉。.
查看 鹎科和凤头雀嘴鹎
短脚鹎属
短脚鹎属(学名Hypsipetes)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雀形目鹎科中的一个属。 短脚鹎属包括:.
查看 鹎科和短脚鹎属
灰短脚鹎
短脚鹎(学名:Hypsipetes flavala)为鹎科短脚鹎属的鸟类,俗名粟背短脚鹎。分布于印度沿喜马拉雅山脉东抵中南半岛、南达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多生活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山地和平坝的雨林、次生阔叶林、沟谷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林缘以及或栖于山村附近路边树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Sub-Himalayan山脉。.
查看 鹎科和灰短脚鹎
灰眼短脚鹎
短脚鹎(学名:Hypsipetes propinquus)为鹎科短脚鹎属的鸟类。分布于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等地,主要生活于热带海拔1000米以下开阔的次生林、也见于山坡平坝的灌丛间以及尤喜活动于果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北部莱州PaMou。.
查看 鹎科和灰眼短脚鹎
紐西蘭鳥類列表
紐西蘭在世界動物地理分區上屬於澳洲區。由和澳大利亞大陸一樣在早期與其他大陸分離,因此特有種 (67種)。約有340種鳥類被紀錄。 紐西蘭有3個特有鳥科 - 刺鷯科(Acanthiittidae)、垂耳鴉科(allaeidae)和無翼鳥科(Apterygidae)。 除了三種蝙蝠 (現存兩種) 以外,紐西蘭沒任何原生哺乳動物,因此紐西蘭的鳥類極端特化,並占據了生態系統的所有位置;如恐鳥扮了鹿或牛的角色,紐西蘭鷹 (哈斯特鷹,有史以來最大的猛禽) 則扮演了豹或虎的角色。 當人類在800年到1300年到達紐西蘭後,這個獨特的生態系統開始瀕臨危機。數個鳥類種類被獵至絕滅;然而,大部份的破壞由人類帶來的其他哺乳動物所造成,尤其是老鼠,另外還有狗、貓、鼬、刺蝟和澳洲袋貂等,對於無法飛行的鳥類(特別是地面鳥類)最具有絕滅的危機。 約2/3的鳥類絕滅發生在毛利人到來之後,其他的則發生在白人到來後。.
查看 鹎科和紐西蘭鳥類列表
紅嘴黑鵯
紅嘴黑鵯 (學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屬於雀形目鵯科。棲息地從馬達加斯加、印度洋島嶼到亞洲的南部熱帶區印度、斯里蘭卡東部、中國南部與台灣。 在廣大的地區中有數種亞種,大部份是身體羽色的差異。 此鳥種可發現於闊葉樹森林和耕地區,築巢於樹木或灌木,一鳥窩有2至4個蛋。 紅嘴黑鵯身長約24至25公分,有長尾巴,身體羽毛則依各亞種從灰黑色到黑色皆有,而指名亞種的頭部甚至為白色。嘴和腳為紅色且頭部有黑色鬆冠羽。 公母鳥外型相似,亞成鳥無黑色鬆冠羽。 紅嘴黑鵯的食物有種子和昆蟲,經常成群或棲或飛尋找食物。特別是喜歡莓果。紅嘴黑鵯相當喧鬧,常發出大聲的“喵-、喵-”或“小氣鬼、小氣鬼”或“嘰喳、嘰喳”叫聲。.
查看 鹎科和紅嘴黑鵯
紅花風鈴木
紅花風鈴木(Tabebuia rosea),又稱洋紅風鈴木,是一種新熱帶界的樹種,樹高可達30公尺,直徑可達1公尺。在哥斯大黎加,此樹被称為“Roble de Sabana”,即西班牙語中「草原中的橡樹」。因為其開花的欣賞價值,这种树經常在伐木區域得以保留。Hernan Rodriguez Navas.
查看 鹎科和紅花風鈴木
红耳鹎
红耳鹎,(學名:Pycnonotus jocosus),又名髻士丁,红颊鹎,俗名高髻冠、高鸡冠、高冠鸟、黑头公、紅屎忽、GEL頭雀、MK雀等。.
查看 鹎科和红耳鹎
纹喉鹎
纹喉鹎(学名:Pycnonotus finlaysoni)为鹎科鹎属的鸟类。分布于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一般生活于不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来西亚马六甲。.
查看 鹎科和纹喉鹎
纵纹绿鹎
纵纹绿鹎(学名:Pycnonotus striatus)为鹎科鹎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泰国、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等地,主要栖息于海拔约1200-2700米、一般活动于沟谷阔叶林以及喜在乔木冠部活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查看 鹎科和纵纹绿鹎
绿翅短脚鹎
绿翅短脚鹎(学名:Hypsipetes mcclellandii)为鹎科短脚鹎属的鸟类,又名麦克氏短脚鹎,俗名绿膀布鲁布鲁。分布于印度至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主要栖息于海拔约2300米以下的次生阔叶林、混交林、松、杉针叶林以及也见于溪流河畔或村寨附近的竹林、杂木林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阿萨姆。.
查看 鹎科和绿翅短脚鹎
白喉冠鹎
白喉冠鹎(学名:Criniger pallidus)为鹎科冠鹎属的鸟类。分布于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等地,常见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山谷、溪畔的开阔次生阔叶林、季雨林、雨林或平坝散生树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岛。.
查看 鹎科和白喉冠鹎
白喉红臀鹎
白喉红臀鹎(学名:Pycnonotus aurigaster)为鹎科鹎属的鸟类。主要生活于森林、竹林以及开阔的乡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查看 鹎科和白喉红臀鹎
白環鸚嘴鵯
白環鸚嘴鵯為小型鵯科鳥類,體長大概十五公分,因頸部有一明顯白環而得名,喙部米黃色,頭部黑色,身體呈黃綠色。生活在中低海拔的山區,但是從平原丘陵地到山上都可發現牠們的蹤跡。叫聲為:“追丟-對 追丟-對”。平常僅停棲在樹枝、樹幹。個性非常隱密。.
查看 鹎科和白環鸚嘴鵯
白頭鵯
白頭鵯(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 或 Chinese bulbul),又名--、白頭鵠仔(pe̍h-thâu-khok-á),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為鳴禽,冬季北方鸟南迁為候鸟,台灣亞種于台湾为留鳥,平均壽命約10到15年。白頭翁常見於東亞,台灣宜蘭平原,中國大陸則是在長江南部的大多地區,以及香港、琉球群島(八重山群島、沖繩等),性活泼,不甚畏人。食昆蟲,種子和水果,屬雜食性,雄鳥胸部灰色較深,雌鳥淺淡,雄鳥枕部(後頭部)白色極為清晰醒目。.
查看 鹎科和白頭鵯
白頰鵯
白頰鵯(學名Pycnonotus leucogenys)是鵯科下的一種鳴禽。它們分佈在阿富汗、不丹、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伊拉克、塔吉克斯坦及沙地阿拉伯。 白頰鵯雛鳥若與人一起生活,則會變得對人類友善。.
查看 鹎科和白頰鵯
菲律賓鳥類列表
菲律賓約有600種鳥類曾被記錄,特有鳥種豐富,其中約有1/3的種類(約180種)為特有種。 菲律賓的生物相在相當程度上偏向西馬來群島,因此在生物地理分區上被劃入東洋區;但菲律賓除了巴拉望島及其周邊島嶼以外,其他地區都未曾和亞洲大陸相連,因此也有人認為菲律賓屬於東洋區和澳大拉西亞區之間過渡的華萊士區。 菲律賓有一個特有鳥科 - 紋旋木雀科 Rhabdornithidae,其中包含3個鳥種。.
查看 鹎科和菲律賓鳥類列表
非洲羽須鵯
非洲羽須鵯(學名:Pycnonotus barbatus),又名園鵯、羽冠鵯或黑眼鵯,是鵯科下的一種鳥類。它們是留鳥,廣泛分佈在非洲。.
查看 鹎科和非洲羽須鵯
领雀嘴鹎
领雀嘴鹎(学名:Spizixos semitorques)为鹎科雀嘴鹎属的鸟类,俗名羊头公、中国圆嘴布鲁布鲁、绿鹦嘴鹎、青冠雀。分布于台灣、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四川、云南、陕西、东抵河南、长江以南的华南大陆等地,多栖息于平原和山地的薮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州北岭。.
查看 鹎科和领雀嘴鹎
馬祖鳥類列表
島嶼因地處中國大陸邊緣,鳥類分佈接近中國大陸華南地區,有別於臺灣。且因列島位居中國大陸弧形沿岸中段,是遷移性候鳥南來北返的中繼站,其中鷗科夏候鳥類為數眾多,在2000年時更發現了「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引起國際關注。 根據近年來累計調查結果顯示,馬祖地區的鳥類計有20目56科286種,其中留鳥16種佔百分之6,冬候鳥31種佔百分之11,夏候鳥14種佔百分之5,過境鳥222種佔百分之78,迷鳥1種,外來種2種。顯示馬祖地區鳥類的組成,遷移性的候鳥是其主要的族群。.
查看 鹎科和馬祖鳥類列表
馬達加斯加鳥類列表
達加斯加在世界動物地理分區上被認為屬於衣索比亞區。 馬達加斯加在約1億6500萬年前與非洲大陸分離,又在約7000萬年前與印度大陸分離。生物相與其他大陸有相當程度的不同,因此曾被稱為世界第八大陸。約有300種鳥類被記錄,其中約一半為特有種。 馬達加斯加及其鄰近島嶼有5個特有鳥科 - 擬鶉科 Mesitornithidae、地鴗科 Brachypteraciidae、裸眉鶇科 Philepittidae、鉤嘴鵙科 Vangidae和鵑鴗科 Leptosomatidae。 人類約在2000年前抵達馬達加斯加,並從非洲大陸帶來了當地動物,並造成一些本土生物的滅絕,其中多是大型動物,如象鳥 (Aepyornis maximus)。.
查看 鹎科和馬達加斯加鳥類列表
香港鳥類列表
以下是香港的鳥類:.
查看 鹎科和香港鳥類列表
觀霧寬尾鳳蝶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觀霧寬尾鳳蝶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Guanwu Broad-tailed Swallowtail Major Habitat)為中華民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於2000年公告成立的自然保護區,是臺灣首座以保育昆蟲為目的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第39頁,台灣,行政院農委會。,素有「國蝶」之稱的台灣寬尾鳳蝶 ,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5年11月18日。。.
越南鳥類列表
越南總共有848種原生的野生鳥類,其中有14種為特有種。而隨著許多地區不斷發現新物種,這個數字仍有可能攀升。越南全國都有不同的鳥類分布,除了少數幾種貓頭鷹、夜鷹以外,幾乎大部分都是日行性。安南山脈的濕常綠林及其他地區的熱帶雨林是稀有鳥種分布的大本營,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則為水鳥的重要棲地。由於地處熱帶地區終年氣候溫暖,越南也成為許多候鳥理想的渡冬地點。越南的野生鳥類面臨嚴重的獵捕壓力,除了做為食用外,民間也盛行飼養野鳥做為觀賞、玩樂或宗教放生等用途。.
查看 鹎科和越南鳥類列表
鹎属
鹎属 (Pycnonotus)(学名Pycnonotus)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雀形目鹎科中的一个属。 鹎属包括:.
查看 鹎科和鹎属
鹿角溪人工溼地
鹿角溪人工溼地,為台灣新北市樹林區的一個人工溼地,位於大漢溪與其支流鹿角溪匯合處。該地原為廢棄之垃圾場,嚴重污染河川,整建後以濕地為主體,利用水生植物及自然淨化工法進行大漢溪水質淨化工程,同時營造溼地生態環境。.
查看 鹎科和鹿角溪人工溼地
軍艦岩
軍艦岩為台北市北投區烏尖連峰西南股唭哩岸山段,靠近石牌、天母的小山丘,台北市政府圖根點481號,為國立陽明大學校地,山下有台北榮民總醫院、內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一總隊,是台北市20條親子登山步道之軍艦岩親山步道之主要景點。.
查看 鹎科和軍艦岩
黃冠鵯
黃冠鵯(Pycnonotus zeylanicus)是分佈在汶萊、印尼、馬來西亞、緬甸及新加坡的鵯屬。牠們棲息在亞熱帶或熱帶低地的潮濕森林、紅樹林、潮濕叢林、農地、種植林及花園,但卻受到失去棲息地的威脅。.
查看 鹎科和黃冠鵯
黑头鹎
黑头鹎(学名:Pycnonotus atriceps)为鹎科鹎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多见于乔木枝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查看 鹎科和黑头鹎
黑喉红臀鹎
黑喉红臀鹎(学名:Pycnonotus cafer)为鹎科鹎属的鸟类,俗名黑头公、红臀鹎。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中南半岛、爪哇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多栖息于海拔约1900米以下开阔的山坡或平坝的次生阔叶林、灌木草丛、村寨庭园或村落附近的杂木林缘以及也见于季雨林、雨林或沟谷林缘。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至Baker时代。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查看 鹎科和黑喉红臀鹎
黑冠黄鹎
黑冠黄鹎(学名:Pycnonotus melanicterus)为鹎科鹎属的鸟类。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东抵中南半岛、南达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等地,多栖息于平坝至海拔1200米左右的雨林、沟谷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或坝边林缘。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
查看 鹎科和黑冠黄鹎
黑短脚鹎
黑短脚鹎(学名:Hypsipetes madagascariensis)为鹎科短脚鹎属的鸟类,又名黑鹎,俗名山白头、白头公、白头黑布鲁布鲁。分布于非洲、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长江以南各省等地,主要生活于海拔500-1000米山林高大乔木上以及随季节变化发生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现象。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达加斯加,故又被称为马岛短脚鹎、马岛黑鹎。.
查看 鹎科和黑短脚鹎
黄绿鹎
绿鹎(学名:Pycnonotus flavescens)为鹎科鹎属的鸟类,俗名圆尾绿鹎。分布于自印度、孟加拉、向东至缅甸、老挝、越南、泰国、南抵加里曼丹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一般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平坝的次生阔叶林、稀树草丛、觅食于高大乔木、小乔木、灌木以至茅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若开地区。.
查看 鹎科和黄绿鹎
黄臀鹎
臀鹎(学名:Pycnonotus xanthorrhous)为鹎科鹎属的鸟类。分布于缅甸、老挝、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陕西、河南、长江流域以南、西至四川、西藏、云南以东大陆地区等地,多见于海拔约2500米以下的平坝、低山至中山带的沟谷林、混交林和次生阔叶林缘,也见于灌木丛、稀树草丛、草地灌丛、针竹混交林或竹丛中以及或活动于村寨农田附近的薮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
查看 鹎科和黄臀鹎
黄腹冠鹎
腹冠鹎(学名:Criniger flaveolus)为鹎科冠鹎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多生活于海拔约1600米以下的次生阔叶林、季雨林或沟谷林以及活动于乔木或灌木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查看 鹎科和黄腹冠鹎
關渡自然公園
渡自然公園 (英文:Guandu Nature Park)位在淡水河與基隆河匯流處東岸關渡堤防內,為一個具有保育、教育、研究等多功能的自然公園,南臨的基隆河口濕地劃歸為關渡自然保留區(英文:Guandu Nature Reserve)。兩者同為臺北市轄區內碩果僅存的濕地環境與候鳥棲地,亦是關渡平原的一部份。.
查看 鹎科和關渡自然公園
臺灣動物特有種列表
本列表中的物種包括台灣特有種及台灣特有亞種,地域上的分布包括台灣、綠島、蘭嶼、澎湖、金門、馬祖。.
查看 鹎科和臺灣動物特有種列表
雀下目
下目(学名:Passerida)是鸟类DNA分类系统中雀形亚目(鸣禽亚目)的两个下目之一(另一个为鸦下目)。研究表明鸦下目并不是一个单系群,而雀下目则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演化支。.
查看 鹎科和雀下目
雀形目
形目(学名:Passeriformes),是鸟纲中的一个目。多样性非常高,有5400个种左右,占鸟类种数的一半。 雀形目的鸟类鸣肌鸣管发达,多啼声婉转,通常所说的鸣禽就是指這一目的鸟。雀形目鸟善于筑巢,雀形目鸟类多为晚成雏,常有复杂的占区、营巢、求偶行为。体形大小不一,大者如鸦科部分种类体长可达50cm以上,小者如鹟科莺亚科部分种类体长仅6-7cm。 在雀形目中大部分都是候鸟,留鸟少。.
查看 鹎科和雀形目
Pycnonotidae
#重定向 鹎科.
栗背短脚鹎
栗背短脚鹎(学名:Hypsipetes castanonotus)为鹎科短脚鹎属的鸟类,俗名灰短脚鹎海南亚种,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岛中部,在香港,一年四季都可見到牠的蹤跡,以大埔滘為主要聚居點。.
查看 鹎科和栗背短脚鹎
栗耳短脚鹎
栗耳短脚鹎(学名:Hypsipetes amaurotis)为鹎科短脚鹎属的鸟类。分布于日本、朝鲜、台灣、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河北、浙江、上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查看 鹎科和栗耳短脚鹎
棕耳鵯
棕耳鵯(学名:Microscelis amaurotis)为鵯科棕耳鵯屬下的一个种。.
查看 鹎科和棕耳鵯
日本鳥類列表
日本在世界動物地理分區上絕大部份屬於舊北區,除了琉球群島屬於東洋區外。約有600種鳥類被紀錄,其中有13種為特有種,7種為只在日本繁殖的種類。 根據日本鳥學會的分類:.
查看 鹎科和日本鳥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