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46 关系: 劉仕諤,南宋官制,南都太子案,卓秉恬,司儀,司马恂 (三国),吳孝銘,吳玉綸,吴溆,吉夢熊,夏原吉,大鴻臚,姚締虞,孟邵,孝哀悊皇后,孫日萱,孙忠,宋朝,宋文運,少卿,崔文升,左懋第,不空,中國對外關係史,中国外交部 (消歧义),中国宗教史,中国传统建筑,东交民巷,九卿,九寺,序班,康紹鏞,仁宣之治,仁和公主,仪制清吏司,延茂,会同四译馆,张鲸 (明朝),張世恩 (光緒進士),張應詔,彭蕴章,從九品,從五品,從八品,從六品,徐用仪,徐樹銘,御藥房,俄国使馆旧址,北京中山公园,... 扩展索引 (96 更多) »
劉仕諤
劉仕諤(),一作刘谔,浙江山阴人,明朝政治人物、探花。.
查看 鸿胪寺和劉仕諤
南宋官制
南宋官制,沿用北宋官制。丞相制度與金朝相互影響,元朝沿用。 宋徽宗時以太宰、少宰為宰相,宋欽宗恢復了元豐官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作為宰相。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廢除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書左丞、尚書右丞的名目,以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為宰相;參知政事作為副相。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尚书左仆射改為左丞相,尚书右仆射改為右丞相、丞相兼枢密使成為常例。 殿阁大学士,除了北宋原有的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龙图阁,新设敷文阁、焕章阁、华文阁、宝谟阁、宝章阁、显文阁。南宋初年,谏院不隶属于中书省门下省两省。礼部尚书不常设,户部侍郎、礼部侍郎各二人。南宋将九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卫尉寺、太仆寺、宗正寺、大理寺、司农寺、太府寺)改为五寺,光禄寺、鸿胪寺并入礼部,卫尉寺并入工部,太仆寺并入兵部,宗正寺卿不常设。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中都水监并入工部。宋高宗时设立御前五军,称之为神武军,隶属于枢密院,后来改属殿前司。地方路级行政区的长官:转运使司称之为漕司,提刑按察司称之为宪司,提举常平司称之为仓司,经略安抚司称之为帅司。小县不再设立县丞,由主簿兼任。.
查看 鸿胪寺和南宋官制
南都太子案
南都太子案,又稱崇禎太子案,是南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的在南都金陵發生的一宗案件,南都三案之一。 弘光元年二月,鸿胪寺少卿高梦萁秘奏:崇禎帝太子朱慈烺出現在浙江。三月初一,弘光帝朱由-崧-令太監李继周往浙江一探究竟,并將他带回安置在太平門內的興善寺。朱由--又派二名太監辨識,二名公公見到太子,抱头恸哭,解下衣衫為儲君禦寒,隨即如實飛報弘光帝。朱由--大怒:「真假未辩,何得便尔」,將二名太監滅口,又殺李继周。原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也来探视,覺得太子是假,前太子讲官王铎則一口咬定太子是假。此時文武百官紛紛趕赴興善寺,“踴躍趨謁”。弘光元年三月二日,弘光帝正式舉行對質,以辨別太子真偽。太子講官劉正宗與這位自稱太子者互相進行了多次問答,結果太子在講學的細節上一無所知。甚至還對劉正宗發怒,聲稱:“你要說假的便是假的好了。”馬士英也舉出了此人身份的多處疑點,比如在性格上,真太子比較忠厚,而自稱太子者則機變百出。崇禎帝之女寄養於周奎家且尚健在,自稱太子者則說她已經死了。等等疑點,都不能使人信服。最後在馬士英的建議下找來另一名講官方拱--來辨認太子。三月九日,方拱--面見太子後當即斥責太子為偽裝。但之後太子向他問安時,卻又退到人群之中,掩面不答。朱由--只得將太子交付锦衣卫冯可宗处看管。太子遭收獄,掀起軒然大波,“南京士民”皆“譁然不平”。江防督撫袁繼咸、寧南伯左良玉、廣昌伯劉良佐等大臣上疏抗爭。左良玉甚至起兵東下,聲稱“清君側”,但左不久病逝。 據《明史》、《罪惟錄》所載,這位太子也是偽裝的。閹黨楊維垣聲稱此人乃狀貌酷似太子的高阳人王之明。王之明是驸马王昺之侄孙,故也瞭解一些宮廷之事。弘光滅亡後,南京百姓將太子從監獄中釋放出來,并抓住之前認定太子為偽裝的王鐸,王鐸解釋說否定太子是馬士英的意思,他只是按意思辦事罷了。而多鐸進入南京後也對太子十分尊重。這位疑似太子者最終在北京與弘光帝一起被處決。.
查看 鸿胪寺和南都太子案
卓秉恬
卓秉恬(),字靜遠、靜波,號海帆,四川華陽縣(在成都市境)人,清朝大臣。 嘉慶七年(1802年)壬戌科進士,殿試位列三甲第七十三名,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檢討。嘉慶十八年(1813年)任山東道監察御史,次年改吏科給事中。歷升工科掌印給事中、鴻臚寺少卿、順天府府丞、奉天府府丞、太僕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太僕寺卿、太常寺卿等職。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兵部尚書,歷戶部、吏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協辦大學士;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拜文淵閣大學士;道光三十年(1850年),晉武英殿大學士。仕嘉慶、道光、咸豐三朝,垂五十餘年,未嘗外任,為官清正嚴謹,作風敢言,皇六子奕訢師傅。鴉片戰爭爆發,上疏力主禁煙。咸豐五年(1855年),卒於任內,贈太子太保,諡文端。.
查看 鸿胪寺和卓秉恬
司儀
司儀(Master of ceremonies, emcee 或 MC)是指國家、宗教、民俗、舞台、大會等典禮的場合,負責禮儀儀式進行程序的主持人,中國古代又稱為「贊禮」。司儀的襄助稱為「襄儀」,又稱為「禮生」,負責配合司儀的口令進行引導動作。 現在,一般也有將電視臺、、節目和宴會主持人、新聞發佈會主播、廣播電台播音員、、拍賣會拍賣師、會議主席稱為司儀,是 MC 的關聯詞語——microphone controller。.
查看 鸿胪寺和司儀
司马恂 (三国)
司馬恂,字显達,河内温(今河南省温縣)人,西晉宗室,晉宣帝司馬懿的五弟。司馬恂在曹魏任鸿胪丞,司马恂长兄司马朗字伯达,次兄宣帝司马懿字仲达,三兄司马孚字叔达,四兄司马馗字季达,六弟司馬進字惠达,七弟司馬通字雅达,幼弟司馬敏字幼达,都在当时知名,故号称为“八达”。西晉建立之前去世,其子司马遂为济南王。.
查看 鸿胪寺和司马恂 (三国)
吳孝銘
吳孝銘(),字伯新,江蘇陽湖縣(今常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吳孝銘於嘉慶十四(1809年)中式己巳恩科二甲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工部主事。充任軍機章京。累遷工部郎中。历官鸿胪寺少卿、江西學政、光禄寺少卿、通政司参议、顺天府丞等職,仍留直军机处。道光十四年(1834年),擢太仆寺卿,出督福建學政,遷太常寺卿,再迁宗人府丞。因母喪丁憂歸里,哀毀致病,服闕回京後不久即因病辭職,卒於家中。《清史稿》有传。.
查看 鸿胪寺和吳孝銘
吳玉綸
吴玉纶(),字廷韩、香亭、廷五,号蓼园,河南光州(今潢川县)人。清朝政治人物。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历任贵州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鸿胪寺少卿、光禄寺卿、太常寺卿、左副都御史、福建学政、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内阁学士等职。 著述有《香亭文稿》十二卷、《香亭诗稿》六卷。.
查看 鸿胪寺和吳玉綸
吴溆
吴溆(),唐朝濮州濮阳县人,唐朝外戚、官员,唐代宗母章敬皇后吴氏之弟。 他的祖辈和父亲吴令珪都是今四川一带的县令和县丞之类的小官。姐姐吴氏因父亲犯罪而没入掖庭,后成为皇子李玙(即唐肅宗)的姬妾,生下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其外甥唐代宗开始大封母族,家族由此兴盛。吴溆以盛王府参军,拜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詹事,与弟弟吴凑俱封濮阳郡公。不久,迁鸿胪少卿、金吾将军。建中初年,唐德宗以舅公吴溆为大将军。吴溆循循有礼让,无倨气矜色,见重朝廷,时以为材当所位,不自戚属者。 泾原兵变,吴溆从幸奉天,卢杞、白志贞请德宗派人诏谕朱泚。德宗问手下大臣,大家都害怕去。吴溆请命去长安,说:“陛下不以臣亡能,愿至贼中谕天子至意。"唐德宗大喜。吴溆退朝后,对人说道:"吾知死无益而决见贼者,人臣食禄死其难,所也。方危时,安得自计?且不使陛下恨下无犯难者。”朱泚已经打算当皇帝,留吴溆于客省,将他杀害。唐德宗追赠太子太傅,谥曰忠,赐其家实封二百户,一子五品正员官,弟弟吴澄、吴凑,子吴士矩。另一子朝议郎、行大理司直、临濮县开国男吴士平,有墓志。.
查看 鸿胪寺和吴溆
吉夢熊
吉夢熊(),字毅扬,号渭崖,又号研经老人,江蘇省丹陽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丁丑科二甲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改廣東道監察御史。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升兵科給事中。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任鸿胪寺少卿、升光禄寺少卿,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任通政司参议,尚书房行走,升太仆寺少卿、通政司副使,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升顺天府尹。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迁太仆寺卿,并提督福建學政。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任内阁侍读学士,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诏与千叟宴。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补太仆寺卿,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任通政使,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再任福建学政。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告病回籍,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卒,年七十四歲。嘉庆八年(1803年)入祀江南乡贤祠。.
查看 鸿胪寺和吉夢熊
夏原吉
夏原吉(),字維喆。祖籍江西德興,居於湖廣行省潭州府湘陰縣縣城夏家橋。明朝初期官員,長期擔任戶部尚書。 夏原吉早年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建文年间,任户部右侍郎,后充采访使。靖难之役后,为户部尚书,与蹇义并称于世。此后又相继辅佐明仁宗、明宣宗,政绩卓越。宣德五年(1430年)逝世,赠太师,谥忠靖。.
查看 鸿胪寺和夏原吉
大鴻臚
大鴻臚是中國古代官名,秦代時稱典客,漢景帝中六年時改名大行令,至漢武帝太初元年時改名為大鴻臚,為掌理「蠻夷」事務,亦即外交事務的機構,下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王莽一度將之改為典樂,魏晉南北朝時此單位有時設置有時廢除,至北魏時尚有此官,隋代以後廢除,改为鴻臚寺卿,但所職掌職務已有所不同,作为鸿胪寺主官的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
查看 鸿胪寺和大鴻臚
姚締虞
姚締虞(),字歷升,號岱麓,湖廣黃陂縣(今湖北省武漢市黄陂区)人,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四川巡撫。.
查看 鸿胪寺和姚締虞
孟邵
孟邵(),字鷺洲,中國四川中江縣人,清代官員。.
查看 鸿胪寺和孟邵
孝哀悊皇后
懿安皇后(孝哀悊皇后)(),张姓,祥符人,父張國紀,明熹宗皇后。.
查看 鸿胪寺和孝哀悊皇后
孫日萱
孫日萱(),字春叔,安徽徽州府休寧縣人。清朝政治人物。 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道光十一年(1831)任廣東鄉試副考官,次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道光十四年(1834年)主陝西鄉試。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陝西道監察御史,次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戶部銀庫查庫御史、鴻臚寺少卿宣宗成皇帝實錄,390卷,1011-1012:刑部奏、严审库丁舞弊一案。得旨、此案库丁张诚保。于伊兄张亨智为子交捐银两。辄敢起意虚报平数。盗回四千两之多。著依议斩监候秋后处决。张亨智以已革库丁。为子朦混报捐。分赃独多。情节较重。著发往新疆给官兵为奴。遇赦不准减免。仍照议暂行羁禁。在逃之库书徐汇川。库丁孟三。著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五城一体严拏务获。送部归案审办。前任查库御史宜崇。解任银库部中荣庆。在库监平。毫无觉察。著即行革职。前任查库御史鸿胪寺少卿孙日萱。解任银库员外部伊赍斯欢。裕馨。司库玉振。虽未眼同平兑。咎亦难辞。俱著交部严加议处。,旋即革職。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因戶部庫丁舞弊一案牽連,交部嚴加議處。 太平天國興起後,勢如破竹。孫日萱在籍籌辦團練。咸豐五年(1855年),太平軍攻徽州府城,孫日萱與前太平府學教授杨惺予收集潰散,竭力堅守。城破,孫日萱在北門戰死。光緒三年(1877年),朝廷下旨在河南建立專祠,在休寧捐建專.
查看 鸿胪寺和孫日萱
孙忠
孙忠,字主敬,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邹平县人,孝恭章皇后孙氏的父亲,明英宗的外祖父。 本名孙愚,以永城主簿督役营建天寿山皇陵,升为鸿胪寺序班,选他的四女入皇太孙朱瞻基的内宫。朱瞻基即位为明宣宗,册封其女为贵妃。孙愚改名为孙忠,为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宣德三年(1428年)皇后胡善祥被废,孙氏封为皇后,孙忠封会昌伯。孙忠请求回乡,明宣宗赐御制诗,命太监同行。回京后,皇帝皇后亲自慰劳。他的妻子董元貞数次被召入宫,赏赐不绝。明英宗正统年间,皇后为皇太后。每逢生日,太后遣使犒赏他全家。宦官王振专权,祭酒李时勉犯法服役,孙忠附奏,太后对英宗说,李时勉获释。他的家奴贷钱给百姓,利息是本金的数倍,百姓不堪,向朝廷投诉,言官纷纷弹劾。朝廷让家奴戍边,不问孙忠之过。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孙忠卒,赠会昌侯,谥康靖。英宗复位,加赠太傅,安国公,改谥恭宪。成化中再赠太师、左柱国。.
查看 鸿胪寺和孙忠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查看 鸿胪寺和宋朝
宋文運
宋文运(),字开之,直隶南宫縣人。清初政治人物。 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进士,授山东滋阳县知县,改刑部主事,再迁吏部郎中。為官清正不阿。 康熙十八年(1679年),通过魏象枢退荐,擢为鸿胪寺少卿,升光祿寺卿、順天府府尹。累升刑部侍郎。因病乞休,加太子少保致仕。卒谥端悫。《清史稿》载,康熙帝在其死后许久,仍“谓文选司事要,文运操守声名,无能及之者”。.
查看 鸿胪寺和宋文運
少卿
少卿為中国古代官制之一。 在清朝,為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等中央部門的副首長。上級首長為卿。.
查看 鸿胪寺和少卿
崔文升
崔文升,明朝宦官。 崔文升初为明神宗郑贵妃宫中内侍太监。明光宗即位,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掌管御药房。光宗得病,他进大黄药,于是病情加剧,不能视朝。外廷都说崔文升受贵妃指派,有异谋。给事中杨涟以为是崔文升误用伐药。明光宗后来服用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的红丸,驾崩。于是廷议论罪,将他贬谪南京。明熹宗天启年间,魏忠贤起用崔文升为总督漕运兼管河道。明思宗即位,召还北京,不久被御史吴焕弹劾,他和同党在宫门外号哭,明思宗大怒,将他和这些同党杖责一百,斥充南京孝陵净军。.
查看 鸿胪寺和崔文升
左懋第
左懋第(),字仲及,號蘿石,乾隆时追谥忠贞,山東萊陽縣(今萊陽市)人。官至兵部右侍郎。弘光朝任使者,赴北京与清朝谈和,被扣押,不肯投降,被斬首。後人稱“明末文天祥”。.
查看 鸿胪寺和左懋第
不空
不空(अमोघवज्र Amoghavajra,),音译为阿目佉跋折罗,意译为不空金刚,汉传密宗的祖师。.
查看 鸿胪寺和不空
中國對外關係史
中國對外關係史指历史上属于中国范畴的所有国家和其他国家交往的历史。 注意:“中国”是个历史概念,指“自称为天下中心的地方”,在不同时期,其所指地理范围、民族构成未必相同,具体参见国家名称。中国历史典籍和传说多以各政治家的言论汇集而成,一般对年代、地理、民族的相对说明极少,对重要的民风、经济、宗教也很少叙述,族名、国名历史上多次重复,如用“周”、“唐”、“汉”、“秦”等,一般都与春秋战国古国重复命名。 2000多年前的中国以丝绸之路来和中亚、欧洲相互交流。唐朝的繁荣时期,长安成为当时世界的最重要城市之一,宽容地接受世界各地而来的文化。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清朝时,英国使者带礼品到中国来为乾隆皇帝祝寿时,被中国当以“朝贡”对待,并因英国从东部海路过来,而称之为“英夷”。 中国对世界的看法,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中国被迫正视自己的衰败与西方强大的军事、科技实力。.
查看 鸿胪寺和中國對外關係史
中国外交部 (消歧义)
中国外交部可能指:.
中国宗教史
中国宗教史,自汉代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国家正统指导思想。虽然有些朝代有崇道、或者崇佛的时期,但是任何一个宗教都没有能力形成象西方和中东那样的一教独尊,政教合一的局面。.
查看 鸿胪寺和中国宗教史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传统中國建築更加塑造了整個東亞的建築體系,朝鮮、越南、蒙古、西藏、琉球、日本等地區均受中國傳影響。.
查看 鸿胪寺和中国传统建筑
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原名东江米巷,是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条胡同,胡同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1552米(与东长安街平行并大致等长),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现已改为道路。.
查看 鸿胪寺和东交民巷
九卿
九卿是秦汉时期的中央政府九个主要的官职,通常也以此来表示整个朝廷。分别是:奉常(汉景帝改太常)、郎中令(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东汉时复旧)、卫尉、太仆、廷尉、典客(汉改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汉武帝时改大司农)、少府。 魏晋起,九卿职任转轻,政务转由尚书台诸曹办理。梁武帝在天監七年(508年)改置十二卿:.
查看 鸿胪寺和九卿
九寺
九寺,秦漢到宋元,中国官制中九个中央政府事務執行機关。.
查看 鸿胪寺和九寺
序班
序班為中國古代文官官職名。在清朝之位階為從九品。序班職能通常是負責朝會和宴饗等禮節有關,為配置於鴻臚寺或會同館官署之基層官員。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查看 鸿胪寺和序班
康紹鏞
康紹鏞(),字蘭皋,又字鎛南。山西省太原府興縣(今屬呂梁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鸿胪寺和康紹鏞
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三楊)、夏原吉、蹇义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使他们在位的十一年期间(1424年至1435年)成为明代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代。 朱棣去世後,太子朱高熾即帝位,是為仁宗,改元洪熙。仁宗時“停罷採買,平反冤濫,貢賦各隨物資產,陂池與民同利”,他赦免了惠宗時的舊臣和成祖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洪熙一朝僅短短一年,仁宗即行去世,其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宣,改元宣德;宣宗御駕親征,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安抚赵王,稳定了国内形势。 清修《明史》稱仁宣之治為:“官吏稱職,政治清平,綱紀嚴明,倉庫常滿,百姓安居樂業,遇災多救不為害。此治理是明朝開國六十年后遇到的盛世,民氣得以漸漸舒展,整個王朝也有蒸蒸日上治平的氣象了。”學者谷應泰亦將仁宣之治與周朝的“成康之治”、漢朝的“文景之治”相提並論。.
查看 鸿胪寺和仁宣之治
仁和公主
仁和公主(),明朝公主,明憲宗长女,母王顺妃。 弘治二年(1489年),公主下嫁鸿胪寺少卿齐佑之子齊世美。两人生有五个儿子。 公主结婚次年,明孝宗贈公主三河县庄地二百一十五顷。弘治十七年(1504年),赐仁和长公主武清县利上屯地二百九十四顷。正德十四年六月,升公主的长子齐良为正四品指挥佥事,四个小儿子为从五品副千户、所镇抚。 嘉靖二十三年,公主去世。推测享寿当在70岁以上。.
查看 鸿胪寺和仁和公主
仪制清吏司
仪制清吏司,礼部官署名称。 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礼部总部设仪部,设仪部郎中正五品、仪部员外郎从五品、主事各一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改为仪制清吏司。管理礼文、宗封、贡举、学校。设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三人,洪熙元年(1425年),南京礼部也设仪制清吏司。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沿置仪制清吏司,设郎中三人,满洲二人,汉族一人;员外郎四人,满洲三人,汉族一人;主事二人,满洲一人,汉族一人。以及笔帖式、经承若干人。下设建言科、王府科、印信科、学政科、火房,分别办理各项事宜。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鸿胪寺和主客司并入仪制清吏司。宣统元年(1909年)为溥仪避讳,改名典制清吏司。宣统三年(1911年)改属典礼院。.
查看 鸿胪寺和仪制清吏司
延茂
延茂(),杜氏,内务府汉军正白旗人,諡忠恪,清朝官員。.
查看 鸿胪寺和延茂
会同四译馆
会同馆、四夷馆、四译馆、会同四译馆是中国元、明、清三朝朝廷专司接待来华朝贡使者的官方机构。在对外交涉的过程中为了言语上沟通的方便,特别编纂了多部《华夷译语》辞书。.
查看 鸿胪寺和会同四译馆
张鲸 (明朝)
張鯨(),杭州人,明神宗時的司禮監權閹,他扳倒了权势熏天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冯保,並且阻止了张居正的改革。在協助明神宗清算張居正與馮保之後取代冯保掌握司礼监及东厂。張鲸性刚果,帝倚任之。最后充军而死。.
查看 鸿胪寺和张鲸 (明朝)
張世恩 (光緒進士)
張世恩(),后改名張仁黼,字劭予,河南省光州固始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其子張瑋是宣統三年的進士。 光緒二年,登進士,改庶吉士。光緒三年,任翰林院編修。光緒十年,改上書房行走、授溥倫溥侗讀、光緒十一年,提督湖北學政。光緒十五年,載濟讀、文淵閣校理。光緒十八年,任國子監司業。光緒十九年,任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左中允、司經局洗馬,后任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講。光緒二十一年,任翰林院侍讀。光緒二十二年,改鴻臚寺卿。次年,任四川正考官。光緒二十四年,任奉天府府丞光緒二十七年,任順天府府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署兵部右侍郎。次年任考試提督衙門筆帖式、驗看月官、朝審大臣。光緒二十九年,任磨勘試卷大臣、閱卷大臣、讀卷大臣、江西正考官。光緒三十年,任揀選官、從耕大臣。次年,任搜檢大臣、覆檢朝審大臣、兵部右侍郎、學部左侍郎。光緒三十二年,任工部右侍郎、法部右侍郎。光緒三十三年,任大理院卿、吏部右侍郎、漢經筵講官。.
張應詔
張應詔可以是下列人物:.
查看 鸿胪寺和張應詔
彭蕴章
彭蘊章(),字琮達,一字詠莪,號小園,别號澗東墨客,晚號詒谷老人,江蘇長洲(今蘇州)人。.
查看 鸿胪寺和彭蕴章
從九品
從九品是中国、朝鮮、越南、琉球古代官位的一个级别,属于次于正九品、高于未入流的官员,在多数朝代为基层的官员。.
查看 鸿胪寺和從九品
從五品
從五品是中国、朝鮮、越南、琉球古代官位的一个级别,属于次于正五品、高于正六品的官员,在多数朝代为管县区域的官员。在中國古代,五品位階是身份地位一個重要分水嶺,從五品稱「通貴」,正五品稱「貴人」,升至五品以上官職才算是躋身社會上流階層之列。.
查看 鸿胪寺和從五品
從八品
從八品是中国、朝鮮、越南、琉球古代官位的一个级别,属于次于正八品、高于正九品的官员,在多数朝代为县级官员的属官。.
查看 鸿胪寺和從八品
從六品
從六品是中国、朝鮮、越南、琉球古代官位的一个级别,属于次于正六品、高于正七品的官员,在多数朝代为县级的官员。.
查看 鸿胪寺和從六品
徐用仪
徐用儀(),字吉甫,別字筱雲,浙江海鹽人。清朝政治人物,「庚子被禍五大臣」之一。.
查看 鸿胪寺和徐用仪
徐樹銘
徐树铭(),字寿蘅,湖南省長沙府長沙縣(今屬長沙市)人。清朝後期政治人物、翰林。.
查看 鸿胪寺和徐樹銘
御藥房
御藥房,是中国明朝、清朝设立的管理宫廷药品的专门机构。梁峻、梁淳威,御药房考略,中医文献杂志2007年02期.
查看 鸿胪寺和御藥房
俄国使馆旧址
俄国使馆旧址,位于今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先后是俄罗斯帝国及苏联驻华使馆旧址,现已无存。 俄国使馆旧址以西为俄国兵营旧址,位于今东交民巷29-35号。遗留至今的部分建筑以“原俄国使馆武官处”之名被列为北京市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
查看 鸿胪寺和俄国使馆旧址
北京中山公园
北京中山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南面,天安门西侧,于故宫一墙之隔。它原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一起沿袭周代以来“左祖右社”的礼制建造。中山公园现占地23万平方米,是—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
查看 鸿胪寺和北京中山公园
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一组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通称为“圆明三园”,占地350公顷,约合5,200亩。圆明园规模宏伟,融会了各式园林风格,运用了各种造园技巧,再现诗画意境,被大多数中国园林学家认为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被当作是中国古典园林平地造园、堆山理水集大成的典范。清朝时一些在中国的外国传教士参观圆明园之后将其称作“万园之园”。 1860年,圆明园在英法聯軍之役中被焚毁,历经战乱劫掠,现時仅存遗址。在中國政府成立圆明圆管理处后开始实施保护与利用。於1979年將其列入為文物保护单位,於1988年,圆明园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圆明园遗址中部和东部成立了圆明园遗址公园。2008年7月29日,圆明园管理局宣布,开放九州景区。至此,圆明园开放了全园的4/5。.
查看 鸿胪寺和圆明园
僧錄司
僧錄司,中國、朝鮮古代朝廷的中央機構之一,為管理佛教僧侶的機構。 中國宋代始設,為鴻臚寺所屬,有左、右街僧錄司,掌寺院僧尼帳籍及僧官補授。後廢止鴻臚寺,遂將左右僧錄併入禮部。明代沿用。 朝鮮王朝初期亦設僧錄司,至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朝鮮世宗始廢止僧錄司之職。 Category:明朝礼部 Category:明朝佛教.
查看 鸿胪寺和僧錄司
周啓嶲
周啓嶲,字立五,號節人,江南宜興人。清初政治人物。 周啓嶲於順治四年(1647年)中式丁亥科二甲第二名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内弘文院編修,官至鴻臚寺少卿。著有《澹木齋文集》、《澹木齋詩集》。.
查看 鸿胪寺和周啓嶲
和聲署
和声署為中國古代官署,原为明代之教坊司,以乐户充任,设有奉銮、韶舞、司乐等官。清雍正初,除乐户籍,另选乐工,改设和声署。乾隆初置署正、署丞、待诏等官,均以礼部、内务府、太常寺、鸿胪寺等官兼摄。 在清朝,和聲署與太常寺相同,主要任務為中國古代掌管宗廟祭祀的機構,並負責負責宮中慶賀燕饗之樂。而官署內設奉銮等職。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署廢除,宮廷樂曲亦隨之沒落。.
查看 鸿胪寺和和聲署
唐名 (日本稱號)
唐名是日本律令制下的一些與中國相應的官職名、部門名。 8世紀前期,《大宝律令》、《養老律令》頒佈,整備二官八省以下職制,制定百官的職名,以唐式職名作為部署名的一種雅稱。沉醉唐風文化的藤原仲麻呂(惠美押勝)掌握政權。天平宝字2年(758年),將所有官職強行改為唐名(仲麻呂自行新設的紫微中台相等於皇太后宮職稱為紫微令)。天平宝字8年(764年)仲麻呂失勢後回復舊稱,之後被用作於官職的別名及雅稱。奈良時代後半至平安時代出現各種的令外官,唐名再被使用(設立藏人頭、檢非違使等令外官)。 唐名按照官職的身份、職能,置換對應中國歷朝的官名,由於中國不同朝代對相同或相若的官職有不同名稱,有時一個職位會有多個唐名。 這些唐名,與中国王朝職制並非完全一致,亦並非根據官職的名字,很多官職都有多個唐名,相對不同官職有相同唐名的亦不少。在除目上朝廷正式官位並無記載。在書簡、日記、漢詩、軍記物等非正式文書經常被使用。明治時代內閣制度成立後,律令制名實並亡,然而新設的內大臣(律令制下內大臣的不同職位)稱「内府」、枢密院稱「枢府」,根據唐名傳統的命名方法剩下的簡稱仍然存在。總理大臣簡稱為「首相」、外務大臣簡稱為「外相」,到現在仍然存在唐名。.
唐六典
《唐六典》全称《大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质的法典。 唐玄宗时官修,旧题「御撰」、李林甫等奉勑注,实为眾多集賢院學士在歷任宰相兼學士知院事者領銜主修下,歷經十多年而成。該書自開元十年(722年)中書舍人陸堅被旨修六典開始,歷經张说、蕭嵩、张九龄,於李林甫知院事任內的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方撰成進上,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会典,所载官制源流自唐初至开元止。 六典之名出自周礼,原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后世设六部即本于此。全书30卷,以三师、三公、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十二卫以至地方三府、督府、州县等为目,详述其职官品秩,并注周秦至唐以前的官制沿革。《直齋書錄解題》引韋述《集賢記》注:“開元十年,起居舍人陸堅被旨修是書,帝手寫白麻紙六條曰理、教、禮、政、刑、事,令以類相從,撰錄以進。張說以其事委徐堅,思之經歲莫能定。又委毋煚、徐欽、韋述,始以令式入六司,其沿革併入注中。後張九齡又委苑咸,二十六年奏草上。” 本书收入许多唐代诏令,涉及均田、赋役、物产、土贡、户等、差科、屯田等制度,反映了唐代政治经济状况,颇有参考价值。《通典》、《舊唐書》、《新唐書》編撰時多採《唐六典》史料。 《直齋書錄解題》引用韋述的說法,《唐六典》在開元時期長期不使用,僅置於集賢書院。范祖禹也認為“唐六典雖修成書,然未嘗行之一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唐人所說,當無訛誤”,承認韋述的說法,又說“疑當時討論典章,亦相引據,而公私科律則未嘗事事遵用”,認為《唐六典》並非全未實行。.
查看 鸿胪寺和唐六典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查看 鸿胪寺和唐朝
凤林镇 (江山市)
凤林镇是中国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下辖的一个镇。位于江山市西南部,面积94.3平方公里,人口4.1万人。.
內閣侍讀學士
內閣侍讀學士,清代內閣屬官。額設滿四人,蒙古二人、漢二人。秩從四品。滿、漢缺以通政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鴻臚寺少卿、六科給事中、都察院御史及理事官、郎中等官升用;蒙古缺以蒙古給事中,御史、郎中等升用,亦均可由內閣侍讀、中書補授。初兼太常寺卿銜,後停。掌章奏翻譯,校閱等事。分隸於滿本房、漢奉房、蒙古房各機構理事。 Category:清朝官制 Category:內閣侍讀學士.
查看 鸿胪寺和內閣侍讀學士
皇明贡举考
《皇明贡举考》,是由明朝南京鸿胪寺卿张朝瑞撰写的一部名录,该书共九卷。.
查看 鸿胪寺和皇明贡举考
王守仁
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号阳明子,諡文成。浙江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赠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因他曾在贵阳修文阳明洞天居住,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後世一般称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查看 鸿胪寺和王守仁
礼部
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時開始設立,在《周礼》中相当于春官,其長官禮部尚書,有时以“大宗伯”为代称。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禮部,其首長為禮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禮部改稱禮曹,首長改稱禮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禮部的機構。.
查看 鸿胪寺和礼部
程鍾彥
程鍾彥(),字驥超,號芥亭,室名南村草堂,浙江省嘉善人,清朝政治人物、詩人、經學家,進士出身。.
查看 鸿胪寺和程鍾彥
章朴
朴,浙江宁海人,明朝政治人物。 永樂二年(1404年),其中进士甲申科二甲第十七名,后選為翰林院庶吉士,編撰永樂大典。方孝孺死后,章朴收藏方的文集,而被逮捕。獄中,與鴻臚寺序班楊善關押在一起,二人相熟,章朴透露家中還有孝孺文集未及銷毀。楊善將其舉報,章朴因此被殺,而楊善得以復官。章朴弟宗简击鼓,愿以身代罪,一并被诛。.
查看 鸿胪寺和章朴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又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是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1839年9月4日)至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期间,清朝和英国因為港脚商人以飞剪式帆船在广东沿海武装公开贩运鸦片而爆发的战争。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道光十九年 (1839年) 清帝國钦差大臣林則徐奉道光皇帝圣旨於广东东莞收繳鴉片,先於虎门销烟,接着道光帝下旨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英国为打开中国国门而发起战争。战争以英国远征舰队炮击广东九龙为起点,最后以清朝失败,及以签订《南京条约》告終。这场战争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闭关大门,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年.
查看 鸿胪寺和第一次鸦片战争
管幹貞
管幹貞(),改名幹珍,字松崖,又字陽復、暘復、陽夫,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今屬常州市武進區)人。清朝政治人物、書畫家,專長花鳥畫。.
查看 鸿胪寺和管幹貞
紅丸案
紅丸案是直接關係到中國明朝光宗皇帝朱常洛死亡的一起宮廷疑案,被稱為明末三案之一。.
查看 鸿胪寺和紅丸案
罗典
罗典(),字微五,号慎斋,清朝晚期著名学者,岳麓书院山长。湖南湘潭人。.
查看 鸿胪寺和罗典
翁方綱
翁方綱(),字忠敘,一字正三,號覃谿,晚号苏斋,順天府大興縣(今屬北京市)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
查看 鸿胪寺和翁方綱
終姓
终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44位。在现代是极罕见的姓氏。.
查看 鸿胪寺和終姓
甲申十同年圖
《甲申十同年圖》是一副中國明朝弘治年間的十位朝廷重臣的群像,作於弘治十六年(1503年)。圖爲絹本,設色,縱高48.5釐米,橫長257釐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十位大臣分別爲: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李東陽、都察院左都御史戴珊、兵部尚书刘大夏、刑部尚书閔-珪-、工部尚书曾鑑、南京戶部尚書王軾、吏部左侍郎焦芳、戶部右侍郎陳清、禮部右侍郎谢铎和工部右侍郎張達。十人均爲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甲申科進士,有同年之誼。在中式近四十年之後,十人亦均身居高位,其中李東陽等九人在北京朝中,王軾則在南京任職。弘治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適逢王軾來朝,十人在閔--宅第聚會,其後特請畫工繪製群像,并各自題詩紀念。 當時,畫作總共繪製了十份,藏於各家。現僅存孤本,爲閔家所留,清嘉慶年間由法式善獲得,流傳至今。畫作人物栩栩如生,景物简练有序,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杨丽丽 中国文明网.
查看 鸿胪寺和甲申十同年圖
監察御史
监察御史,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御史的一種,隋朝开始设置。為制衡行政機構主官的非常派朝廷或地方官員。監察御史不僅可對違法官吏進行彈劾,也可由皇帝賦予直接審判行政官員之權力,並對府州縣道等衙門進行實質監督,也可在監察過程中對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防範公家官吏侵害人民權益、或者是成為貪贓枉法的貪官污吏。 類似於近代世界各國的督察處、政風室、ICAC、查貪局、清廉會、廉政署、監察院等等。.
查看 鸿胪寺和監察御史
盧蔭溥
盧蔭溥(),宇南石,號霖生,山東德州人,清朝大臣,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從政五十餘年,歷任吏、戶、禮、兵、刑、工各部尚書。.
查看 鸿胪寺和盧蔭溥
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21公里处,北依邙山,南临洛河,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建立之后,中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目前,白马寺占地面积约为200亩,根据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规划,白马寺的面积将达到1300亩,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佛寺。.
查看 鸿胪寺和白马寺
隋朝官制
隋朝官制,上承魏晋南北朝的制度,而有大幅度之改革,在组织上比较完备。职掌、品级、俸、禄的规定也比较具体,是秦汉以来官制的一个总结。对于之后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的官制有重大影响。但是,中枢虽五省分设,除了尚书省无事不总以外,其他各省,职掌并不十分明确,直到唐太宗的时候,才建立了分工明确的三省制度。.
查看 鸿胪寺和隋朝官制
韋謙恆
韋謙恒(),字慎旃,號約軒,安徽蕪湖人。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鸿胪寺和韋謙恆
道錄司
道錄司,中國古代朝廷主管道教事务的中央機構之一。 北周、宋时有左、右街道录院,掌道教事务,先属鸿胪寺,政和六年(1116年)改属秘书省。明洪武十五年(1382)始置,属礼部。遷都後地点在北京烟袋斜街广福观。設左、右正一二人(正六品),左、右演法二人(從六品),左、右至靈二人(正八品),左、右玄義二人(從八品)等道官。在清朝,主要處理道教宣揚事宜。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機構廢除。 清代道錄司的位階體制皆改良自明朝,主官称正印、副印,下设左右正二人、左右演法二人、左右至灵二人、左右玄义二人等。各省则府置道纪司,州置道正司,县置道会司。.
查看 鸿胪寺和道錄司
行人 (官职)
古时朝廷设名为行人的官职,专司外交事务,大概是在秦统一六国前的官职。这里的行,指外交使节的行为举止。 行人之名始見於《周禮》。.
查看 鸿胪寺和行人 (官职)
裴世清
裴世清,生卒年不详,隋代文林郎(日本说他是鴻臚寺卿),曾经受隋煬帝派往倭国宣谕。北史与唐書叫他裴清。 大业四年九月,为回覆多利思比孤,派裴世清等十三人出使倭国回礼。在百济渡海最后在竹斯国登陆,小德阿輩台帶數百人出迎,十天后大礼哥多毗带二百騎出迎。推古天皇欢迎他,之后宣諭。之后向他问礼,翌年一月他表示朝命完成準備回国。推古女皇设宴欢送,派小野妹子为正使,吉士雄成为副使,通事鞍作福利与学生高向玄理陪他回国,向煬帝入贡的八个学生也是遣隋使。 category:隋朝政治人物 category:河東裴氏 category:裴姓.
查看 鸿胪寺和裴世清
西大街 (西安)
西大街是西安的一条仿古大街,是西安传统的商品交易、旅游休闲街区之一。西大街现在是西安最著名的商业街之一,也是以钟楼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之一。.
查看 鸿胪寺和西大街 (西安)
馬昂
昂(),字景高。祖籍河南祥符縣,後移籍滄州。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太子少保、戶部尚书。.
查看 鸿胪寺和馬昂
許廓
許廓(),字文超、許之,襄城人,明朝官员,官至兵部尚書。 建文元年(1399年),鄉試中舉。永樂五年(1407年),授錦衣衞經歷,不久升工科給事中,后遷鴻臚寺左寺丞。永樂十年(1412年),升任工部右侍郎。永樂十二年(1414年),朱棣北征時候,負責督餉。次年,負責提督神木廠,建造北京城,竣工后特賜宴勞。洪熙元年(1425年),進工部左侍郎。宣德五年(1430年),負責賑災河南饑荒,期間復業者數萬戶。宣德六年,任兵部尚書。次年七月,任內去世,年五十六。.
查看 鸿胪寺和許廓
高濂
高濂(),字深甫,號瑞南,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明萬曆年間的名士、戲曲家、養生家及書籍收藏家。 工詩詞及戲曲,藏書豐富,「少嬰贏疾,複苦瞶眼」,高濂喜歡談醫道,重養生,咨訪奇方秘藥,用以治療贏疾,眼疾遂愈。曾在北京鴻臚寺任官,後隱居西湖。 高濂平生著作甚豐,主要有《玉簪記》、《節孝記》、《遵生八箋》、《草花譜》、《野蔌品》、《四時幽賞》、《四時逸事》、《藝花譜》、《蘭譜》等。 K K L.
查看 鸿胪寺和高濂
鳴贊
贊為中國古代文官官職名。在清朝之位階為從九品。鳴贊職能通常是負責朝會和宴饗等禮節有關,為配置於鴻臚寺官署之基層官員。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查看 鸿胪寺和鳴贊
鴻臚
鴻臚可以是下列意思:.
查看 鸿胪寺和鴻臚
趙開心
趙開心(),字靈伯,號洞門,湖廣長沙(今湖南)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崇禎七年(1634年)進士,官至兵部員外郎。明亡後降清。順治元年(1644年)授陝西道監察御史、巡視南城。順治二年(1645年)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順治八年(1651年)升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都察院左都御史。順治九年(1652年)因其子趙而忭以南明隆武鄉試舉人身份參加清朝會試一事被參劾革職。 順治十一年(1654年)改太僕寺卿。順治十二年(1655年)任戶部右侍郎。同年,降太僕寺丞、後改太僕寺少卿、協理兵部督捕事。次年,任鴻臚寺右少卿。順治十六年(1659年)任太僕寺少卿。康熙二年(1663年)以工部尚書銜,任總督倉場、戶部右侍郎。.
查看 鸿胪寺和趙開心
麟魁
麟魁(),字梅谷,索綽羅氏,滿洲鑲白旗人,晚清大臣。.
查看 鸿胪寺和麟魁
黃叔琳
黃叔琳(),字崑圃,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人。清朝政治人物、學者。弟黃叔璥為首任臺灣御史。.
查看 鸿胪寺和黃叔琳
黃景仁
黃景仁(),字仲則,為文以黃仲則署名,清代詩人。.
查看 鸿胪寺和黃景仁
黄爵滋
爵滋(),字德成,号树斋,江西宜黄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鸿胪寺和黄爵滋
齊世美
齊世美,明朝山西大同府人,明宪宗的大女儿仁和公主的丈夫。 齐世美是鸿胪寺少卿齐祐之子。弘治二年(1489年),明孝宗选齐世美尚仁和长公主,为驸马都尉。弘治年间,祭祀明太祖、明太宗等皇帝皇后礼仪多由齐世美代行。齊世美性不好学习,为人骄侈,纵于酒色,有时经年不朝。弘治十六年(1503年)七月甲申驸马都尉齐世美卒,明孝宗辍朝一日,赐祭葬如例。他和公主两人生有五个儿子。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明武宗升公主的长子齐良为正四品指挥佥事,四个小儿子为从五品副千户、所镇抚。.
查看 鸿胪寺和齊世美
迎賓館
迎賓館即是達官顯貴用以接待、設宴賓客的招待所(英語:Guest house),其中國家政府接待訪客或外賓所使用於外交的迎賓館多半稱為「國賓館」(英語:State Guest house),類似中國古代負責接待朝貢使節的禮制機構鴻臚寺,近代如釣魚臺國賓館、圓山行館、布萊爾宮、青瓦台迎賓館、百花園國賓館等;觀光產業接待外賓的迎賓館稱為「飯店」、「酒店」或「旅館(舍)」。 另外也可以指特定建築:.
查看 鸿胪寺和迎賓館
錢樾
錢樾(),字黼棠,浙江嘉善縣人。清朝政治人物。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典陝西鄉試,四十八年(1783年)出督四川學政。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入直上書房。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六十年(1795年)兩任江西鄉試副考官。 嘉慶元年(1796年)出督廣西學政,累擢翰林院侍讀學士、少詹事,兼署國子監祭酒。嘉慶四年(1799年),還京,驟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同年出督江蘇學政。時吳縣知縣甄輔廷懲治諸生糾紛,擬罪過當,學政平恕不分事實,斥革生員二十五人。仁宗解平恕任,命錢樾接替,平息事態。 嘉慶五年(1800年),調吏部侍郎,任滿回京,調戶部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又調吏部。嘉慶九年(1814年),因失察書吏舞弊,降內閣學士。其上疏置辯,部議革職,加恩賜編修。嘉慶十年(1805年),擢鴻臚寺少卿,督山東學政。累遷大理寺少卿、內閣學士。因母喪丁憂歸里。守喪結束後,託病不出。嘉慶二十年(1815年)卒。.
查看 鸿胪寺和錢樾
范坦
范坦(),字中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北宋戶部侍郎、淮南東路及江南西路安撫使,過身時六十二歲。其曾祖父乃振武軍節度使范雍,祖父為范宗傑曆兵部員外郎、史館直學士及陝西轉運使,其父范子奇曆任鄭州知州、慶州知州及環慶路安撫使。.
查看 鸿胪寺和范坦
范大澈
范大澈(),明朝藏书家、收藏家。字子宣,号讷庵,别号南海钓者、句章灌园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是藏书家范钦的侄子。.
查看 鸿胪寺和范大澈
范姓
范姓是一個東亞文化圈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6位。.
查看 鸿胪寺和范姓
胡家玉
胡家玉(),字小蘧,號夢輿老人,江西新建縣联圩乡人。清朝官員。.
查看 鸿胪寺和胡家玉
胡侍
胡侍(),字奉之,一字承之,號瀠溪,陝西都指揮使司寧夏衛(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祖籍直隸溧陽(今江蘇),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鸿胪寺和胡侍
郇㫋
郇㫋,南直隶淮安府沭阳县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曾祖郇存義,祖父郇惟禮。洪武二十九年,應天府鄉試第三十九名中舉。建文二年,會試第九十九名,殿試登庚辰科進士二甲第八名,授給事中,后官至鴻臚寺少卿。.
查看 鸿胪寺和郇㫋
赵九成
赵九成,明朝弘治年间围棋国手 。浙江鄞县人。.
查看 鸿胪寺和赵九成
邵基 (清朝)
邵基,字学阯,号思蓼。清朝政治人物,历康雍乾三朝,曾任江苏巡抚。浙江鄞县人。.
查看 鸿胪寺和邵基 (清朝)
蔡之定
蔡之定(),字麟昭,号生甫,晚号积谷山人,浙江德清人。 乾隆十年十二月十二日生。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嘉庆元年(1796年)散馆授编修,历任高宗实录馆总篡,升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嘉庆十九年(1814年),因建议以纸币代银,以“妄言乱政”降鸿胪寺少卿。晚年,主讲钟山、蕺山两书院。 蔡之定擅书法,时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号称“四大书家”。道光十四年(1834年)九月初八卒。.
查看 鸿胪寺和蔡之定
蔣冕
蔣冕(),字敬之,一字敬所,號湘皋。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桂林府全州(今廣西全州鎮北門一帶)人。明朝弘治、正德兩朝及嘉靖前期重要政治人物,曾任内阁首辅。.
查看 鸿胪寺和蔣冕
鄧承修
鄧承修(),字铁香,号伯讷,汉族,廣東惠阳县淡水人。清朝官員。.
查看 鸿胪寺和鄧承修
陳選
陳選(),字士賢,號克菴,浙江臨海縣(今臨海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官至廣東左布政使。.
查看 鸿胪寺和陳選
林壽 (永樂丙戌進士)
林壽,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永樂三年,福建乙酉乡试中舉。永樂四年,登丙戌科會試中進士,授鸿胪寺丞。.
李可灼
李可灼(),中國明朝官員,在鴻臚寺丞任內因對患病的泰昌帝朱常洛進獻藥物,而成為由泰昌帝暴斃而起的「紅丸案」中的關鍵人物。.
查看 鸿胪寺和李可灼
李友棠
李友棠,字苕伯,又字西華,號適園,江西臨川人,清朝官員。 乾隆十年(1745年)乙丑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改福建道監察御史。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以刑科掌印給事中提督福建學政,并任巡視臺灣監察御史。歷升鴻臚寺少卿、太僕寺少卿、光祿寺卿、宗人府府丞、內閣學士等職。官至工部右侍郎。曾任四庫全書館副總裁。.
查看 鸿胪寺和李友棠
李端遇
李端遇()字小岩,号青渠散人,山东安丘人。清朝官员。孔祥吉、村田雄二郎,日本机密档案中的白云观与高道士,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查看 鸿胪寺和李端遇
梁思問
梁思問,后改名梁僧宝,字伯乞,廣東順德府杏坛镇麦村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咸豐九年(1859年)己未科進士,授禮部主事,后升任禮部員外郎、郎中,兼軍機處行走,后升任監察御史、鴻臚寺少卿。.
查看 鸿胪寺和梁思問
楊善
杨善(),字思敬,北直隸大兴县(今北京市)人。明朝禮部尚書。善辩,曾不理明景帝敕命,以自己的口才說服了瓦剌太師也先,迎回了被俘虜的明英宗。明英宗回國後,又參與奪門之變,復辟了被軟禁的明英宗,贈興濟侯,謚忠敏。.
查看 鸿胪寺和楊善
楊書香
楊書香(),字心齋,號慧堂,一號芸坪,直隸武邑縣人。清朝官員,進士出身。.
查看 鸿胪寺和楊書香
正九品
正九品是中国、朝鮮、越南、琉球古代官位的一个级别,属于次于從八品、高于從九品的官员,在多数朝代为基层官员。.
查看 鸿胪寺和正九品
正六品
正六品是中国、朝鮮、越南、琉球古代官位的一个级别,属于次于從五品、高于從六品的官员,在多数朝代为管县区域的官员。.
查看 鸿胪寺和正六品
段續綸
段續綸為中國清朝官員,本籍中國直隸。鴻臚寺書吏出身的段續綸於1750年(乾隆15年)接替虞文桂,於台灣台北地區兩度擔任八里坌巡檢一職,是大台北地區的地方父母官。.
查看 鸿胪寺和段續綸
毕渐
漸(),字之進。荊州潛江(今湖北潛江)人。 天圣七年(1029年)出生,紹聖元年(1094年)甲戌科狀元,授左宣义郎签书山南东道节度判官,历任太常寺、鸿胪寺少卿,绍圣二年(1095年)出任襄阳幕僚。元符二年(1099年)通判潭州,徙知兖州,入京任膳部員外郎,出知荆南府兼提點刑獄。晚年在荆州任上去世,卒年不詳。《宋史》无传。.
查看 鸿胪寺和毕渐
汉传佛教
漢傳佛教,指以漢字記載經典或漢字文化圈的佛教,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形成世界上現存的三大佛教傳統。漢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大陸、朝鮮半島、台灣、日本與越南等地。 印度的聲聞佛教與大乘佛教經西域傳入中原地区,再經由中國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形成以漢譯經典為本的汉传佛教。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自唐密在汉地消亡后,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與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不同。漢傳佛教和其他各系佛教最大的差別主要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素食、戒疤,南傳佛教不認同「南無阿彌陀佛」之用語,素食和戒疤也是漢傳佛教獨有,並非印度佛教的戒律。.
查看 鸿胪寺和汉传佛教
沈光祚
沈光祚,字延甫,明朝浙江仁和人,明神宗萬曆二十三年進士,曾任河南開封府推官、順天府府尹,追贈工部侍郎。明末東江總兵毛文龍之舅父。.
查看 鸿胪寺和沈光祚
洛阳历史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核心发祥地,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元代以前,洛阳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的天然法定都城,大一统的王朝多以洛阳为首都或陪都,割据政权也均以进入洛阳作为逐鹿的目标和自身正统性的象征,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承载了中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元代以后因战乱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洛阳地位有所下降,退化为中部地区一个普通县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折射了中国各地方在农业社会晚期的普遍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洛阳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和工商业发展都有较大的飞跃,成为以重工业制造和历史文化旅游闻名的重要城市,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反映了一个内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历程。.
查看 鸿胪寺和洛阳历史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查看 鸿胪寺和洛阳市
淳亲王府
淳亲王府是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4号院内的清朝淳亲王允祐及其后人的府第。后来该府及周边地区在清朝末期被改建为英国驻华使馆。.
查看 鸿胪寺和淳亲王府
渤海国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于公元698年到926年,以靺鞨族人的粟末部人为主体民族,沿袭“古肃慎国”的民族基础而建立的君主制、多民族政权,建国者大祚荣。渤海国的前身为各时期的“肃慎”、“挹娄”、“勿吉”等地方民族政权。 渤海国建国后受唐册封,唐王朝在黑水靺鞨居住地牡丹江流域置忽汗州,设忽汗都护府,亦称“渤海都护府”,册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史称“渤海王国”;中国史籍《新唐書》称之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所统治的领土在极盛期时,曾包括今嫩江至松花江河道一线以南的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吉林省大部、辽宁省、滨海边疆区的南半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查看 鸿胪寺和渤海国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查看 鸿胪寺和清朝
清朝官员服饰
清朝官员服饰是指在清朝政府中有正式职位官员的官方着装,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清政府对官员的办公着装有着明确的限制,不同品级有不同的着装,不能自行更改装束。后金天命六年(1621)初定补服制度,顺治年间有改动,至乾隆朝定制无改。补服形式比袍短又类似褂但比褂要长,其袖端平,对襟,所以或称“外褂”、“外套”、“马褂”。补服都是玄色(因避玄燁諱稱石青色),衣料为云缎。清代官服是對襟馬褂,前胸的補子一分為二。皇帝、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固伦额附及其皇太后下至七品命妇皆为圆补,镇国公以下及文武百官皆为方补。.
查看 鸿胪寺和清朝官员服饰
清朝官職表
清朝官職表列舉出清代乾隆以後的官職,分為文官、武官,官階高低由秩品來區分。本表所列官職限於中央和行省地區。蒙古各盟、旗之官制參見清代蒙古官制;新疆回部各地官制參見伯克制;西藏官制參見駐藏大臣及噶廈;青海地區官制參見西寧辦事大臣。.
查看 鸿胪寺和清朝官職表
湯先甲
湯先甲(),字萼南,號辛齋。江蘇省蘇州府宜興縣(今無錫市宜興市)人,清朝政治人物、詩人、史學家、書法家。.
查看 鸿胪寺和湯先甲
潘賜
潘賜,字文錫,號容庵。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建寧府浦城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 永樂二年,其中進士三甲第二百三十一名,授行人司行人,出使日本,並攜回日本國王源道義的《進歸化書》、《永樂大典頌》。后入史館,轉為鴻臚寺少卿。再次出使日本,回國后任江西右參政,因事連坐被罷免。洪熙初年,再次啟用為南京刑部主事。宣德年間,任鴻臚寺少卿,再次出使日本。后死於任上,賜“操履方正”。著有《竹梅篇》、《皇华胜览》、《容庵文集》。.
查看 鸿胪寺和潘賜
朱容藩
朱容藩(),是明朝楚王的远支后裔;少年無賴,张献忠的军队攻陷楚王府,朱容藩逃入左良玉軍中,冒稱「郡王」。諸將都讨厌他,于是逃向南京;賄赂馬士英,請任命他以鎮國將軍監督楚營,差点激起兵變。李自成餘黨进入湖广,他再入大顺军中自稱「楚王世子」;大顺将领开始很高兴,欲立為王。后来怀疑朱容藩作假,乃止。 1646年冬十一月,永曆帝继位;朱容藩赴永曆帝的行在,将大顺军中情形说的十分详细。丁魁楚相信了,推薦於朝;永曆帝命朱容藩掌宗人府事。朱容藩和四川人兵科给事中程源請经略四川,永曆帝加程源太常寺少卿,經理三省;朱容藩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川東軍務。后来永曆帝逃至桂林,朱容藩覬覦入閣,受命不立刻出发;私自暗示給事中唐諴上疏弹劾丁魁楚私逃,说「扈從單弱,如容藩、程源皆系擁戴重臣,不宜出外。」永曆帝一直讨厌朱容藩,怒曰:『爾等又欲擁戴容藩邪』!削除容藩職务,將要誅杀他。朱容藩賄賂內監龐天壽,请太后謂求情,赦免了他,官復原职。 朱容藩遂从辰州至施州衛,入四川,假稱楚王世子天下兵馬副元帥。適鄖陽守將王光興為清兵所敗,不知他是假的,以其眾二萬人归附,李占春、于大海兩將也归附了。清兵由重慶順流而下;1647年秋七月,朱容藩命李占春、于大海在萬縣之湖灘截擊;清兵失利,逃向川北。 朱容藩得三營兵,遂自稱監國,鑄副元帥金印佩带。改忠州為大定府,號府門為承運門,稱居所為行宮;設祭酒、科道、鴻臚寺等官。封王光興、李占春、于大海、楊朝柱、譚宏、譚文、譚詣、楊展、馬應試為侯伯,以張京為兵部尚書、程正典為四川總督、朱運久為湖廣巡撫。 十一月,夔州臨江有天字城,容藩改為「天子城」,封石砫酉陽土官為伯,掛將軍印;廝養蠻獠,授監軍、總兵之職。因战乱交通不便;諸將士不知永曆帝所在的,都歸附了朱容藩。堵胤錫率馬進忠由施州衛乘舟入蜀,見到朱容藩,斥责他。容藩说:「聖駕播遷,川中不知順逆;聊假名號彈壓之耳!」胤錫斥道:「容藩公自己就是逆臣,怎么能使叛逆降服!」川東文武这才知道容藩名號是假的,多行解散。督師呂大器至涪州,李占春來拜謁;呂大器看着朱容藩给他的官銜大笑:「副元帅,非親王、太子不敢稱。天子在上,何國可監;此人反叛明矣!爾等受其官,必不免罪!」李占春说:「討叛以贖罪,怎么样?」呂大器同意了。李占春整師至天字城,容藩敗走夔州;藏在草舍中,為土民擒獻,被斬杀。.
查看 鸿胪寺和朱容藩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讳元璋。曾名朱兴宗、朱重八,投军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字国瑞,生於濠州钟离县 。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据说法号如净。 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後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後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領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後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
查看 鸿胪寺和朱元璋
有泰
有泰()字梦琴,蒙古正黄旗。清朝官员,曾任驻藏大臣。平措达吉、中德吉、旺宗、次旺、达瓦,驻藏大臣有泰评述,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2期.
查看 鸿胪寺和有泰
惠阳崇雅中学
崇雅中学是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的一所公办重点中学,前身是创办于1889年的崇雅书院,是广东省百年老校之一,也是惠州市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
查看 鸿胪寺和惠阳崇雅中学
戎上德
戎上德,字聿修,浙江鄞县人,祖籍江蘇蘇州,清初政治人物。.
查看 鸿胪寺和戎上德
戴均元
戴均元(),字修原,號可亭,江西大庾縣(今大余縣)人,祖籍安徽休寧隆阜,清朝大臣,居官五十餘年,歷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 狀元戴衢亨之叔父。乾隆四十年(1775年)進士,點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歷任四川學政、鴻臚寺少卿、光祿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山東學政、刑部侍郎、戶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御史、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管理三庫大臣、協辦大學士、上書房總師傅、文淵閣大學士、實錄館總裁、太子太師。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嘉慶帝崩,戴均元與托津、盧蔭溥撰寫遺詔,因有「高宗降生於避暑山莊」之語,大學士曹振鏞指軍機擬遺詔犯了「重大錯誤」,道光帝嚴懲戴均元降四級留任,逐出軍機。道光元年(1821年),與莊親王綿課、協辦大學士英和監修寶華峪萬年吉地。道光七年(1827年),陵寢完工,孝穆成皇后入葬。翌年,地宮滲水一尺七寸,帝震怒,嚴譴在事諸臣,褫戴均元職,逮京治罪,擬重闢,念其耄老,免罪釋歸。道光二十年(1840年),卒於大庾,享年九十五。 戴均元主持撰寫皇帝《實錄》與《起居注》,纂輯《明鑒》,草擬《科場條例》,在學問上頗有建樹。.
查看 鸿胪寺和戴均元
戴璐
戴璐(),字敏夫,號菔塘,浙江烏程(今屬湖州市)人,清朝官員,進士出身。.
查看 鸿胪寺和戴璐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查看 鸿胪寺和明朝
明朝官職表
明朝官职表,旨在列舉明朝洪武年以後的官職及秩品,本表依個部門排序。 超品秩的明朝公爵、侯爵、伯爵等功臣及外戚的职位,请参见明朝公爵列表、明朝侯爵列表、明朝伯爵列表、明朝郡公、郡侯、郡伯、縣子、縣男列表等。.
查看 鸿胪寺和明朝官職表
明朝皇子誕生儀
明朝皇子诞生仪是为庆贺皇帝子嗣诞生的一种明代礼仪制度。这项制度是依据《礼记》中关于国君生子的记载而制定的。在明代早期,这项制度初步形成,但具体制定为成型的礼制则是始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萬曆十年(1582年)曾对该制度有过修订。.
查看 鸿胪寺和明朝皇子誕生儀
明朝政治
明朝政治,是明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查看 鸿胪寺和明朝政治
明末三案
明末三案,是中国明朝末期宫廷中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总称。这三起事件引發了滿朝士大夫互相侵軋,故有“三大案”之称。事實上早在三大案之前,明神宗萬曆年間還有二書二楚四案,即兩次妖書案,兩次楚藩案,這些案件表面上的問題都是所謂的「國本之爭」,但實際上是激烈的東林黨爭,直到南明滅亡為止。.
查看 鸿胪寺和明末三案
方从哲
方從哲(),字中涵,直隸大興(今豐台區)人,祖籍浙江德清,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鸿胪寺和方从哲
文碩
文碩,姓費莫氏,字俶南,清朝满族官員。 他任駐藏大臣期間,西藏政府在隆吐山設哨卡,阻斷藏印交通,引起英屬印度抗議藏軍越界。他支持西藏政府「隆吐山屬於西藏」的主張,反對清廷要求藏人撤卡,清廷將他調職,印度交涉無效後發動隆吐山戰役,藏軍戰敗。清廷派升泰為駐藏大臣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劃定邊界,承認隆吐山屬於錫金,錫金為英國的保護國。.
查看 鸿胪寺和文碩
日本經濟史
本条目對日本的經濟活動的歷史進行簡要概說。.
查看 鸿胪寺和日本經濟史
曹履泰 (清朝)
曹履泰(),字曙珊,南康府都昌縣人。清朝官员。.
查看 鸿胪寺和曹履泰 (清朝)
曹毓瑛
曹毓瑛(),字子瑜,號琢如,江蘇江陰人,晚清大臣。 道光十七年(1837年)拔貢,授兵部七品小京官,升主事,充軍機章京。二十三年順天府舉人。咸豐年間,端華、肅順擅政,曹毓瑛獨不附。十一年,英法聯軍兵犯京師,咸豐帝避走熱河,欲擇一章京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曹毓瑛資歷最深,惟自甘退讓,焦祐瀛遂越次擢用。辛酉政變中,向恭王奕訢等人輸誠,扳倒肅順等顧命大臣,立下大功。十一年,以鴻臚寺少卿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旋遷大理寺卿。同治元年,去「行走上學習」字。二年,遷工部左侍郎。二月,轉兵部左侍郎。四年,遷左都御史。十一月,轉兵部尚書。五年卒,贈太子少保,諡恭愨。.
查看 鸿胪寺和曹毓瑛
晏斯盛
晏斯盛(),字虞際,號一齋,室名楚蒙山房。江西省臨江府新喻縣(今新余市)人,清朝政治人物、詩人、經學家,專長易經。.
查看 鸿胪寺和晏斯盛
景泰帝
明代宗朱祁鈺(),或稱景泰帝,年號景泰,明憲宗追諡其為「恭仁康定景皇帝」,弘光帝上庙号「代宗」,谥号「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明朝第7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明宣宗皇次子,母親是賢妃吳氏。.
查看 鸿胪寺和景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