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鴨嘴龍超科

指数 鴨嘴龍超科

嘴龍超科(Hadrosauroidea)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個超科或演化支,包含了鴨嘴龍科與牠們的近親。許多原始鴨嘴龍超科動物,例如有帆狀物的豪勇龍,傳統上被列為並系群的禽龍科。隨者親緣分支分類法的研究,傳統的禽龍科已經被解散,可能只剩下禽龍與最接近禽龍的近親。.

目录

  1. 49 关系: 原巴克龍屬原賴氏龍屬原櫛龍屬南陽龍屬古鴨龍屬双庙龙始鸭嘴龙小貴族龍屬小鴨嘴龍屬嶼峽龍屬巴克龍屬庫姆納龍屬似凹齿龙匙龍列弗尼斯氏龍屬冠長鼻龍屬公婆泉龍短冠龍屬獨孤龍屬破碎龍屬福井龍屬禽龍屬禽龍類眾神花園龍屬特提斯鴨嘴龍屬牙克煞龍屬直拇指龍類青島龍屬馬鬃龍屬計氏龍屬高吻龍屬譚氏龍屬豪勇龍屬鴨嘴龍形類鴨嘴龍科鴨頜龍黑亞瓦提龍屬錦州龍屬闊步龍屬雪松山龍屬雙芽龍屬Hadrosauroidea暹羅齒龍屬柱齒龍恐龙正骨龍屬泥隱龍屬新龍屬日本龍屬

原巴克龍屬

原巴克龍屬(Probactrosaurus)是種早期禽龍類鴨嘴龍超科恐龍。原巴克龍生存於早白堊紀的中國。.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原巴克龍屬

原賴氏龍屬

原賴氏龍屬(學名Eolambia)是禽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中期的美國。 在1992年,Carole Jones夫婦在猶他州艾麥里縣的Castle Dale市郊發現一處化石挖掘地點,這個採石場之後以Carole為名。在1994年,古生物學家詹姆士·柯克蘭(James Ian Kirkland)在該地點發現了一些真鳥腳類的化石。 在1998年,詹姆士·柯克蘭等人將這些化石正式敘述、命名。模式種是Eolambia caroljonesa,屬名是由古希臘文的「ηως」(意即破曉、開始)以及賴氏龍所構成,意指原賴氏龍是早期的賴氏龍亞科;賴氏龍本身是以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劳伦斯·赖博(Lawrence Lambe)為名。種名則是以發現化石挖掘處的Carole Jones女士為名。在被正式被命名前,曾在一些文獻裡以"Eohadrosaurus caroljonesi"出現。正式發表研究時,曾參考Michael Skrepnick的命名建議。同年,柯克蘭也命名了始鴨嘴龍,但兩者目前被認為可能是同一物種。 正模標本(編號CEUM 9758)是一個部分頭顱骨,發現於雪松山組(Cedar Mountain Formation)的Mussentuchit段,地質年代可能約9850萬年前,相當於森諾曼階;而稍早的年代測定則估計約為阿爾比階晚期。除此之外,還發現許多部分身體骨骼,來自於成年與未成年個體,以及蛋化石與胚胎化石。總計來自於至少11個個體,大部分是身體骨骼。 正模標本的頭顱骨長而平坦,長度約1公尺,柯克蘭推測身長約9公尺。在2010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原賴氏龍屬

原櫛龍屬

原櫛龍屬(屬名:Prosaurolophus)又名原蜥冠龍、原蜥嵴龍、原蜥冠鱷,意為「原始櫛龍」,是因冠飾與較晚期的櫛龍類似而得名。原櫛龍是種鴨嘴龍類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目前已經發現2個種與至少25個個體,包含頭顱骨與骨骼,但化石整體仍不明確。原櫛龍身長約9公尺,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恐龍公園組與美國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年代為上白堊紀的晚坎潘階,約7600萬到7500萬年前。原櫛龍最顯著的特徵是由鼻骨形成的小型堅硬冠飾,在眼睛前方突出。 模式種是巨原櫛龍(P.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原櫛龍屬

南陽龍屬

南陽龍屬(屬名:Nanyangosaurus)是鴨嘴龍超科的一屬,是種先進禽龍類,禽龍類後來演化出真正的鴨嘴龍類。南陽龍生存於早白堊紀的中國。 在1994年,牠們的化石於中國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發現。模式種是諸葛南陽龍(Nanyangosaurus zhugeii),是由徐星、趙喜進、董枝明、李占扬、黄万波、吕君昌等人在2000人命名。屬名意為「南陽的蜥蜴」;種名則是以三國時代人物諸葛亮為名,他在出世以前曾待在南陽地區。 正模標本(編號IVPP V 11821)發現於桑坪組,地質年代相當於阿爾比階,化石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缺少頭顱骨,包含:八節後段背椎、六節薦椎、36節尾椎、部分坐骨、以及前肢與後肢骨頭。 南陽龍是種中型鳥腳類恐龍,股骨長51.7公分,身長估計約4到5公尺。前肢相當長,具有長手掌。手掌的第一指、第一掌骨沒有保存下來,研究人員推測,南陽龍生前就可能沒有拇指,不類似其近親。 根據親緣分支分類法分析,南陽龍是鴨嘴龍超科的原始物種,比原巴克龍還原始,是鴨嘴龍科的近親。.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南陽龍屬

古鴨龍屬

古鴨龍屬(學名:Huehuecanauhtlus)意為「古老的鴨」,是鳥腳下目鴨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目前只有唯一種,模式種提奎丘古鴨龍(H.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古鴨龍屬

双庙龙

雙廟龍(屬名:Shuangmiaosaurus)是鳥臀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阿爾比階)的中國,約1億年前Carpenter, K. and Ishida, Y. (2010).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双庙龙

始鸭嘴龙

始鴨嘴龍(屬名:Protohadros)意為“第一種鴨嘴龍類”,又名原鴨嘴龍,是晚白堊紀(森諾曼階)恐龍的一屬。始鴨嘴龍屬於禽龍類,是存活到很晚的原始鴨嘴龍類。牠們的化石發現於德州。模式種是伯德氏始鴨嘴龍(P.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始鸭嘴龙

小貴族龍屬

小貴族龍屬(學名:Kritosaurus),又名克里托龍,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300萬年前。小貴族龍身長10公尺,體重2到3公噸,牠的化石並不齊全,但在分類歷史上卻很重要。牠的學名意思是「分離的蜥蜴」,但卻有時因牠的鷹鈎鼻而誤譯為「貴族蜥蜴」,最初標本被發現時,鼻部是關節脫落的碎片,因此原先被重建成扁平的。牠的分類歷史很曲折,涉及了格里芬龍、阿納薩齊龍及納秀畢吐龍,這個分類的混亂狀況需要發現更多小貴族龍的化石才能解決。除了缺乏化石外,牠亦一直被認為是格里芬龍的異名,故牠要到1990年代才出現在書本之上。.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小貴族龍屬

小鴨嘴龍屬

小鴨嘴龍屬(學名:Microhadrosaurus)是一屬鴨嘴龍科恐龍,化石從中國廣東的南雄盆地發現,年代屬於上白堊紀的坎帕階或麥斯特裡希特階。雖然從牠的名字就可知牠是小型的鴨嘴龍科,但其實發現的只有幼體遺骸,而成體的大小就不得而知了。.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小鴨嘴龍屬

嶼峽龍屬

嶼峽龍屬(學名:Labocania)是種獸腳亞目恐龍,可能屬於暴龍超科。化石是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發現,生存於7千萬年前上白堊紀的坎帕階。 在1970年夏季,國家地理協會與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組成聯合挖掘團隊,由地質學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 J.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嶼峽龍屬

巴克龍屬

巴克龍屬(學名:Bactrosaurus)意為「棍棒蜥蜴」,是草食性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東亞,距今約7000萬年前,被認為是最早的鴨嘴龍超科之一。雖然化石不夠完整,巴克龍是研究最多的早期鴨嘴龍類之一"Bactrosauru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巴克龍屬

庫姆納龍屬

庫姆納龍屬(學名:Cumnoria)是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位於禽龍類的原始位置。庫姆納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的歐洲。.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庫姆納龍屬

似凹齿龙

似凹齒龍(屬名:Pararhabdodon)意為「類似凹齒龍」,是種衍化的鴨嘴龍超科,或是基礎鴨嘴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西班牙的Tremp地層,年代為上白堊紀的馬斯垂克階。似凹齒龍的化石大部分為脊椎,並且因為牠們的分類歷史而著名。.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似凹齿龙

匙龍

匙龍(學名:Koutalisaurus)意為「湯匙蜥蜴」,意指齒骨的形狀。匙龍是鴨嘴龍科的一屬。化石為一個幾乎完整的齒骨,發現於西班牙萊里達省Abella de la Conca鎮附近的Tremp地層,年代為上白堊紀的馬斯垂克階。這個齒骨原先被歸類於似凹齒龍Casanovas, M.L, Pereda-Suberbiola, X., Santafé, J.V., and Weishampel, D.B.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匙龍

列弗尼斯氏龍屬

列弗尼斯氏龍屬(屬名:Levnesovia)是鴨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烏茲別克斯坦。牠們是巴克龍的近親。模式種是河中地列弗尼斯氏龍(L.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列弗尼斯氏龍屬

冠長鼻龍屬

冠長鼻龍屬(學名:Lophorhothon)是一種小型、研究有限的鴨嘴龍科恐龍,化石是在1940年代發現於美國阿拉巴馬州達拉斯縣的一處露頭,屬於Mooreville白堊組的下層,地質年代為坎潘階早至中期。冠長鼻龍是第一個發現於阿拉巴馬州的恐龍。 在1960年,沃·蘭斯頓(Wann Langston)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奇特冠長鼻龍(L.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冠長鼻龍屬

公婆泉龍

公婆泉龍屬(屬名:Gongpoquansaurus)是鴨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全長約6公尺,屬中型鴨嘴龍類。公婆泉龍生存於白堊紀中早期,化石發現於中國甘肅北部的酒泉市馬鬃山鎮(位於今肅北公婆泉恐龍地質公園內),該地在地質學上位在公婆泉盆地內,因而得名。.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公婆泉龍

短冠龍屬

短冠龍屬(學名:Brachylophosaurus)是鴨嘴龍科的一屬中型恐龍。牠的化石有幾組骨骼,是從美國蒙大拿州及加拿大艾伯塔省的朱迪斯河組骨床中發現,生存年代估計是約於7650萬年前。.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短冠龍屬

獨孤龍屬

孤龍屬(屬名:Secernosaurus)是種草食性鴨嘴龍類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化石發現於阿根廷。 模式種是S.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獨孤龍屬

破碎龍屬

龍屬(學名:Claosaurus)是原始鴨嘴龍科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桑托階)的北美洲。屬名意為「破碎的蜥蜴」,牠被這樣命名是因牠的化石在發現時是很零亂的。.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破碎龍屬

福井龍屬

福井龍屬(學名:Fukuisaurus)是鳥腳下目鴨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日本。 福井龍的化石是一個頭顱骨,是在1989年被發現於福井縣勝山市北谷町,屬於北谷組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模式種是手取福井龍(F.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福井龍屬

禽龍屬

禽龍屬(学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下目的禽龍類,是大型草食性動物,身長約10公尺,高3到4公尺,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動物,或是協助進食。 禽龍的化石多數發現於歐洲的比利時、英國、德國。牠們主要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到早阿普第階,約1億2600萬年前到1億2500萬年前。禽龍的演化位置大約位於行動敏捷的稜齒龍類首次出現,演化至鳥腳下目中最繁盛的鴨嘴龍類,這段演化過程的中間位置。禽龍與年代更晚的鴨嘴龍類,共同屬於禽龍類演化支。 禽龍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發現,並在1825年由英國地理學家吉迪恩·曼特爾進行描述與命名。在過去的研究歷史中,有許多化石被歸類於禽龍,年代橫跨侏儸紀啟莫里階到白堊紀森諾曼階,範圍廣達歐洲、北美洲、亞洲、以及北非。但根據近年研究,這些化石多被歸類於其他屬,或是建立為新屬。目前的唯一有效種是貝尼薩爾禽龍(I.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禽龍屬

禽龍類

禽龍類(Iguanodontia)是群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中侏儸紀到晚白堊紀,著名屬包括:彎龍、卡洛夫龍、禽龍、豪勇龍、以及鴨嘴龍科...等。禽龍類是第一批發現的恐龍之一。牠們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在白堊紀晚期成為多樣性、分佈廣泛的恐龍。不同於早期的鳥腳類恐龍,禽龍類的上頜末端沒有牙齒。原始的禽龍類(例如橡樹龍)體型小而輕型,可用高速奔跑來逃離掠食動物。禽龍類是相當大的恐龍,有些(例如山東龍身長可達15公尺,重可達10噸以上)體型上接近最大的獸腳類恐龍。.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禽龍類

眾神花園龍屬

花園龍屬(學名:Theiophytalia)又譯神園龍,是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化石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地質年代約1億1200萬年前,相當於白堊紀早期的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交界。.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眾神花園龍屬

特提斯鴨嘴龍屬

特提斯鴨嘴龍屬(學名:Tethyshadros)是鴨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義大利。.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特提斯鴨嘴龍屬

牙克煞龍屬

牙克煞龍屬(學名:Jaxartosaurus)是鴨嘴龍科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牠的化石發現於哈萨克斯坦及中國。牠的外表類似冠龍,有一個像頭盔的大型頭冠,可以用作呼叫自己的同伴,或是作為視覺辨認物。 模式種是鹹海牙克煞龍(J.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牙克煞龍屬

直拇指龍類

拇指龍類(Ankylopollexia)是禽龍類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的各大陸。這個演化支包含:彎龍、禽龍、豪勇龍、鴨嘴龍科。直拇指龍類是群大型草食性恐龍,某些物種可生長至15公尺,接近某些大型獸腳類恐龍,例如山東龍。 在1986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建立直拇指龍演化支,以包含彎龍科、硬棘龍類。名稱意為「堅挺的拇指」,意指圓錐狀的拇指指爪,保羅·塞里諾認為這代表這演化支的共有衍徵。.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直拇指龍類

青島龍屬

青島龍屬(屬名:Tsintaosaurus)是種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中國鴨嘴龍科恐龍。牠們身長約10公尺,高度為3.6公尺,體重約3公噸。模式種是棘鼻青島龍(T.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青島龍屬

馬鬃龍屬

鬃龍屬(學名:Equijubus),是鴨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阿普第階的中國西北部。模式標本是被發現於中國甘肅省的馬鬃山。.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馬鬃龍屬

計氏龍屬

計氏龍屬(學名:Gilmoreosaurus),又稱吉爾魔龍或計爾摩龍,是下白堊紀的一屬恐龍。計氏龍可能是屬於鴨嘴龍科或禽龍類,其化石發現於蒙古國的二連組(Iren Dabasu Formation),地質年代相當於7000萬年前。牠的學名是為紀念美國古生物學家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Whitney Gilmore)而定的。.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計氏龍屬

高吻龍屬

吻龍屬(學名:Altirhinus)是鴨嘴龍超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下白堊紀的蒙古。高吻龍是雙足行走的草食性恐龍,但在攝食時則可以四足站立的。整個身長由鼻端至尾巴可能約8公尺。在2010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估計其身長約6.5公尺,體重約1.1公噸。單是頭顱骨就有760公分長,高吻龍有寬廣的口鼻部,鼻端上有一個明顯的高拱,高吻龍亦因此得名。 高吻龍是於1998年被命名,名字是由拉丁文的「altus」(意即「高」)及古希臘文的「rhinos」(即「鼻子」的意思)。當中只有一個種,學名為「A.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高吻龍屬

譚氏龍屬

譚氏龍屬(屬名:Tanius)是種鴨嘴龍超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中國。模式種是中國譚氏龍(T.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譚氏龍屬

豪勇龍屬

豪勇龍屬(屬名:Ouranosaurus),又名無畏龍,意為“勇敢蜥蜴”,是種奇特的禽龍類,生存於早白堊紀(早阿普第階),約1億1000萬年前的非洲。豪勇龍身長7公尺,重達2.5噸。在1966年與1975年,法國古生物學家菲利普·塔丘特(Philippe Taquet)在尼日阿加德茲Gadoufaouna沉積層發現了兩個完整化石,屬於艾爾雷茲組(Elrhaz Formation),並在1976年正式敘述、命名。.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豪勇龍屬

鴨嘴龍形類

嘴龍形類(Hadrosauriformes)是鳥臀目禽龍類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白堊紀早期到晚期,分佈於亞洲、歐洲、非洲、美洲等地。.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鴨嘴龍形類

鴨嘴龍科

嘴龍科(Hadrosauridae)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科,是一群繁盛的草食性恐龍,包括著名的埃德蒙頓龍、副櫛龍,化石發現於亞洲、歐洲、以及北美洲的下白堊紀地層。牠們是上侏儸紀/下白堊紀禽龍類的後代,並擁有類似的體型。 鴨嘴龍科可分為兩個亞科。賴氏龍亞科(Lambeosaurinae)頭頂有大型冠飾或管狀物,體型較為輕型。鴨嘴龍亞科(Hadrosaurinae)頭頂缺乏冠飾或管狀物,少數物種有堅硬頭冠,身體較大。.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鴨嘴龍科

鴨頜龍

龍(學名:Penelopognathus)是禽龍類鴨嘴龍超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化石是一個破碎的右齒骨化石,發現於蒙古的Bayin-Gobi地層。模式種是魏氏鴨頜龍(P.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鴨頜龍

黑亞瓦提龍屬

黑亞瓦提龍屬(學名:Jeyawati)是鳥腳下目鴨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 正模標本(編號MSM P4166)只有部分頭顱骨、脊椎、肋骨碎片,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Moreno Hill組地層,地質年代約9700萬年前,相當於土侖階。在2010年,這些化石被命名為新屬,模式種是J.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黑亞瓦提龍屬

錦州龍屬

錦州龍屬(屬名:Jinzhousaurus)是禽龍類鴨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白堊紀。牠們的化石發現於中國,並發現了一個接近完整的骨骸。錦州龍首次由汪筱林與徐星在2001年描述、命名。模式種是楊氏錦州龍(J.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錦州龍屬

闊步龍屬

闊步龍屬(學名:Hypsibema)是鴨嘴龍超科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坎帕階的北美洲,約7500萬年前,但目前對其所知甚少。牠的化石是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及密蘇里州發現。雖然在密蘇里州發現的化石最初被認為是屬於小型的蜥腳下目,但目前推測牠是屬於鴨嘴龍超科。 模式種是粗尾闊步龍(H.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闊步龍屬

雪松山龍屬

雪松山龍屬(學名:Cedrorestes)可能是種基底鴨嘴龍科恐龍,生存於早白堊紀的猶他州。 屬名意為「雪松山脈的居民」,是以化石發現地雪松山脈組為名。化石是個不完整的骨骸,年代為巴列姆階。.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雪松山龍屬

雙芽龍屬

雙芽龍屬(學名:Diclonius)是種晚白堊紀的鴨嘴龍類恐龍。化石發現於北美洲蒙大拿州的茱蒂斯河組(Judith River Formation),只有一顆牙齒。屬名意為「雙重芽」,意指牙齒的兩個齒根。在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的同一份研究中,他同時命名了獨角龍 (Monoclonius),意為「單一的根部」,科普特地為牠們取相對的名稱。他認為雙芽龍有兩副牙齒,一副用來咀嚼,另一副則是備用牙齒;而獨角龍咀嚼時只能用一副牙齒。在當時,科普認為獨角龍、雙芽龍都是鴨嘴龍類。 模式種是D.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雙芽龍屬

Hadrosauroidea

#重定向 鴨嘴龍超科.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Hadrosauroidea

暹羅齒龍屬

暹羅齒龍屬(學名:Siamodon)是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東南亞。暹羅齒龍等原始鴨嘴龍超科恐龍的發現,支持鴨嘴龍超科起源於亞洲,並擴散到其他大陸的理論。.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暹羅齒龍屬

柱齒龍

柱齒龍(學名:Cionodon)是種鴨嘴龍類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科羅拉多州。模式種是C.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柱齒龍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恐龙

正骨龍屬

正骨龍屬(屬名:Orthomerus)意為「筆直的股骨」,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的荷蘭,可能還有烏克蘭。正骨龍目前是種研究不多的屬,在過去曾與研究較深的沼澤龍合併。.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正骨龍屬

泥隱龍屬

泥隱龍屬(學名:Glishades)是鳥腳下目鴨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正模標本(編號AMNH 27414)是兩個部分前上頜骨,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Two Medicine Formation)。在2010年,Albert Prieto-Márquez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 是艾瑞克森泥隱龍(G.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泥隱龍屬

新龍屬

新龍屬(學名:Neosaurus)是種研究有限的盤龍目,屬於楔齒龍科。新龍生存於二疊紀早期,是異齒龍的近親,但體型較小,身長約1公尺。新龍的化石發現於法國汝拉省。 鴨嘴龍超科闊步龍的一種,密蘇里闊步龍(H.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新龍屬

日本龍屬

日本龍屬(屬名:Nipponosaurus)屬於鴨嘴龍科的賴氏龍亞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亞洲。 正模標本(編號UHR 6590,登記於北海道大學名內)是在1934年11月發現於樺太廳(現在的庫頁島),川上炭鑛在建設一家醫院時發現這些化石,而在1937年夏季發現了另外的化石。在1936年,北海道大學的長尾巧教授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薩哈林日本龍(N.

查看 鴨嘴龍超科和日本龍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