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鳀科

指数 鳀科

科為輻鰭魚綱鯡形目的其中一科,通称江鱼仔、小公鱼,是海水魚、餌料魚。這一科共17屬146種,分成2个亚科,分佈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通常也被作為供油類魚。.

174 关系: 加利福尼亞小鯷加勒比小鯷加羅林側帶小公魚側帶小公魚属占米小鯷卡彭塔利側帶小公魚卡氏小公魚印尼側帶小公魚印尼棱鯷印度側帶小公魚印度尼西亞鱭印度洋鱭印度洋棱鯷南亞棱鯷南美小鯷南非側帶小公魚南非鯷南海狮古巴小鯷台灣淡水魚類列表塞鯨塔帕斯墨西哥小鯷多絲鱭夏威夷半稜鯷大眼小鯷大西洋小公魚大西洋狼鯷大西洋鯨鯷大鱗多耙鯷太平洋側帶小公魚太平洋小鯷太平洋狼鯷太平洋鯨鯷太的黃鯽孟加拉棱鯷安得拉側帶小公魚寬帶小公魚寬帶小鯷寬頭側帶小公魚富國島小銀魚小頭黃鯽小鰭鯷尼氏側帶小公魚山口洋山東側帶小公魚島側帶小公魚巴布亞棱鯷巴甘側帶小公魚...巴西小公魚巴西小鯷巴拿馬小公魚巴拿馬小鯷丁香鱼中华小公鱼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中颌棱鳀七丝鲚亞馬遜鯷康氏側帶小公魚伐氏小公魚似鯡多耙鯷佩氏小公魚圭亞那小公魚北澳洲側帶小公魚北澳洲棱鯷刺公鯷刀魚凤鲚勃氏小公魚短口小公魚短吻小公魚短尾棱鯷短絲黃鯽短颌鲚短鰭小鯷短胸小鯷秘魯鯷突吻小鯷窄帶小鯷簡氏小公魚細身小鯷綠小鯷緬甸黃鯽美洲鯷翼鯷絲鰭小鯷瓦氏小鯷瓦氏鱭異葉公鯷特立尼達小鯷登嘉楼唐人坡白鯷百慕達小鯷Engraulidae芝芜棱鳀隆背黃鯽銀鯷菲律賓半棱鯷類小鯷裘羅鯷西大西洋小公魚馬氏小鯷馬拉巴棱鯷馬拉開波狼鯷香港淡水魚類列表高體小鯷魏氏側帶小公魚魩仔魚鯡亞目鯷魚鱷粗齒鯷貝利塞小鯷貝氏狼鯷貝拉棱鯷鳀科麥納小公魚黎氏小鯷黑鰭黃鯽黄吻棱鳀黄鲫黄河土著鱼类列表龍氏側帶小公魚阿林氏小公魚阿根廷小鯷阿根廷鯷蘇里南多耙鯷赤鼻棱鯷起司堡薩摩亞側帶小公魚藍腳鰹鳥蒂氏側帶小公魚長吻小鯷長頜鱭長頜棱鯷長體小公魚長體小鯷長體棱鯷艾氏小鯷雷氏鱭虎鯨柯氏鱭林氏鱭恆河黃鯽杜氏鱭杜氏棱鯷梭羅那小鯷棱鳀属歐洲鯷江鱼仔汕頭棱鯷汉氏棱鳀泰國側帶小公魚淺灣小鯷港海豹澳洲鯷澳洲棱鯷戴氏半棱鯷戴氏棱鯷海州擬黃鯽海蜒海氏小鯷斯塔克小鯷斯氏小鯷斯氏棱鯷斜頜棱鯷日本鯷日本淡水魚類列表擬赤鼻棱鯷懷氏棱鯷扁鰺 扩展索引 (124 更多) »

加利福尼亞小鯷

加利福尼亞小鯷(学名:Anchoa mundeoloide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東太平洋區的加利福尼亞灣北部海域,棲息深度1-36公尺,本魚體中等,吻長度約3/4眼徑,臀鰭短,體側具一條窄的銀色條紋,臀鰭軟條26-31條,體長可達12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加利福尼亞小鯷 · 查看更多 »

加勒比小鯷

加勒比小鯷(学名:Anchoa cayorum)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大西洋區,包括墨西哥灣及加勒比海沿岸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口鼻中位,吻大於眼徑,上頷長於下頷,臀鰭中等長度,體側具一銀色條紋,臀鰭軟條21-26條,體長可達11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岸,可作為食用魚或餌魚。.

新!!: 鳀科和加勒比小鯷 · 查看更多 »

加羅林側帶小公魚

加羅林側帶小公魚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太平洋的加羅林群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上頷突出,超過前鰓蓋,峽部肌肉逐漸變細,均勻地向前鰓膜後緣,腹鰭長,體側具一銀色條紋,臀鰭軟條18-20枚,體長可達6公分,棲息在沿海,喜群游。.

新!!: 鳀科和加羅林側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側帶小公魚属

侧带小公鱼属(学名:Stolephorus)是鲱形目鳀科的一属,俗称小公鱼、小江鱼、江鱼仔,主要分布于太平洋与印度洋,已知至少有20种。.

新!!: 鳀科和側帶小公魚属 · 查看更多 »

占米小鯷

占米小鯷(学名:Anchoa chamens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被IUCN列為次級保育類動物,分布於中東太平洋區的巴拿馬灣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吻短,約1/2眼徑,體側具一銀色條紋,臀鰭軟條21-24條,體長可達6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岸。.

新!!: 鳀科和占米小鯷 · 查看更多 »

卡彭塔利側帶小公魚

卡彭塔利側帶小公魚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太平洋區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及澳洲北部海域,棲息深度10-13公尺,本魚上頜突出,達到或超出鰓蓋後緣,體長可達5公分,臀鰭軟條19-20枚,棲息在沿海,喜群游。.

新!!: 鳀科和卡彭塔利側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卡氏小公魚

卡氏小公魚(学名:Anchoviella carriker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棲息深可達50公尺,本魚體纖細,吻小於1/2眼徑,體側具一銀色條紋,臀鰭軟條15-18條,體長可達6.5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河川中游,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卡氏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印尼側帶小公魚

印尼側帶小公魚(学名:Stolephorus tri,又稱印尼小公鱼,俗名公鱼)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侧带小公鱼属的其中一種鱼类。.

新!!: 鳀科和印尼側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印尼棱鯷

印尼棱鯷(学名:Thryssa encrasicholoide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印度、斯里蘭卡、印尼、汶萊、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澳洲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10.7公分,棲息在沿海,可做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印尼棱鯷 · 查看更多 »

印度側帶小公魚

印度側帶小公魚,又稱印度小公魚,俗名魩仔、白骨鱙,為輻鰭魚綱鯡形目鯡亞目鳀科的一個種。.

新!!: 鳀科和印度側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亞鱭

印度尼西亞鱭(学名:Coilia borneens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太平洋的印尼海域,本魚從頭向尾部逐漸變細,腹部圓潤,上頷短未能達到鰓蓋前,胸鰭鰭條細長,臀鰭長,並與尾鰭相連,尾鰭短小,臀鰭軟條80條,體長可達12.4公分,棲息在河口或沿海。.

新!!: 鳀科和印度尼西亞鱭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鱭

印度洋鱭(学名:Coilia ramcarat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亞洲恆河三角洲至緬甸仰光的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從頭向尾部逐漸變細,腹部圓潤,上頷短,未達到鰓蓋,胸鰭鰭條細長,臀鰭長,並與尾鰭相連,尾鰭短小,臀鰭軟條80條,體長可達25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口,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印度洋鱭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棱鯷

印度洋棱鯷(学名:Thryssa gautamiens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的印度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吻端左右眼上緣水平。頜骨適中,略微超出鰓蓋邊緣,呈橢圓形。鰓裂後面上部具暗斑;一雙背部暗線,從後頸到尾鰭延伸,臀鰭軟條34-37枚,體長可達21.5公分,棲息在沿海,可做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印度洋棱鯷 · 查看更多 »

南亞棱鯷

南亞棱鯷(学名:Thryssa polybranchial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的印度及斯里蘭卡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在後頸的一個明顯的隆起; 在眼的上面邊緣上面的吻尖。 顎骨短, 不完全或正好延伸到鰓蓋的邊緣; 第一個上顎骨細小的, 橢圓形。 在鰓裂的上半部後面的一個黑色斑塊,臀鰭軟條26-28枚,體長可達17公分,棲息在沿海,可做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南亞棱鯷 · 查看更多 »

南美小鯷

南美小鯷(学名:Anchoa spinifer)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大西洋區,從巴拿馬至巴西;東太平洋區,從哥斯大黎加至秘魯海域,棲息深度1-55公尺,本魚體延長,吻長度約3/4眼徑,上頷長,胸鰭長,體側具一條銀色條紋,臀鰭軟條21-25條,體長可達24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會游進河口淡水區域,以小魚、魚卵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南美小鯷 · 查看更多 »

南非側帶小公魚

南非側帶小公魚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莫三比克北部至南非伊莉莎白港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上頷突出,超過前鰓蓋,臀鰭短,起於背鰭基部中點,臀鰭軟條18-19枚,體長可達8公分,棲息在沿海,喜群游。.

新!!: 鳀科和南非側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南非鯷

南非鯷(学名:Engraulis capens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南大西洋的那米比亞及南非海域,棲息深度可達450公尺,體長可達17公分。.

新!!: 鳀科和南非鯷 · 查看更多 »

南海狮

南海獅(学名:Otaria flavescens)主要分佈於智利、秘鲁、乌拉圭和阿根廷沿岸,是南海獅属唯一的种类。.

新!!: 鳀科和南海狮 · 查看更多 »

古巴小鯷

古巴小鯷(学名:Anchoa cuban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大西洋區,從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至墨西哥灣北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吻部約3/4眼徑,上頷長於下頷,體側具一銀色條紋,臀鰭軟條16-21條,體長可達10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以浮游生物為食,通常作為餌魚。.

新!!: 鳀科和古巴小鯷 · 查看更多 »

台灣淡水魚類列表

台灣約有 220 種淡水魚(含河口魚類),其中約有 30 多種為台灣特有種。其中經行政院農委會公告的瀕臨絕種保育類有高身鏟頜魚和台灣鮭魚 2種,珍貴稀有保育類有台東間爬岩鰍、埔里中華爬岩鰍、台灣鬥魚和鱸鰻等 4種。 以下是台灣淡水(包含溪流、水庫、湖泊 和水壩等)及河口的魚類列表:.

新!!: 鳀科和台灣淡水魚類列表 · 查看更多 »

塞鯨

塞鯨(學名:Balaenoptera borealis)為鬚鯨的一種,又名北须鲸,為世界上第三大鬚鯨,僅次於藍鯨與長鬚鯨。牠們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域,尤其是在遠離海岸的海洋深層。塞鯨傾向避開陽光與熱帶海域,每年夏季時從寒冷或兩極的海域遷移到溫帶海域,冬季則遷移到亞熱帶海域,雖然大部分區域的遷移路線尚未完全明朗。 塞鯨身長可以達到20公尺(66英尺),體重則可達到45公噸(50短噸) 。估計每天需要900公斤的食物,主要是橈腳類動物與磷蝦,有時還包括其他的軟體動物。塞鯨的速度也是鯨魚中最快的,在短距離上可以達到每小時50公里(31英里或27節)的速度。「塞鯨」這個名稱是從挪威語的「Pollock」(青鱈)而來的,青鱈是種與塞鯨同時間出現在挪威海岸邊的魚類。 在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後期之間的大規模商業獵捕中,估計共有超過238,000條塞鯨被獵捕,而現在塞鯨已成為國際保育動物,雖然冰島與日本仍然有具有爭議的研究計劃在獵捕塞鯨。2006年時估計全球約有54,000條塞鯨,數量大約只剩大規模捕鯨活動前的5分之1。.

新!!: 鳀科和塞鯨 · 查看更多 »

塔帕斯

塔帕斯(Tapas,)是西班牙饮食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指正餐之前作为前菜食用的各种小吃,也通常作为下酒菜。塔帕斯可以是凉菜,如各式奶酪及橄榄;也可以是热菜,如裹好面糊油炸的鱿鱼,煮馬鈴薯等等。塔帕斯最初作为佐酒用的小食,然而如今在西班牙的一些酒吧裡,塔帕斯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整而复杂的菜式。各式各样的塔帕斯组合起来甚至可以成为一顿完整的正餐。.

新!!: 鳀科和塔帕斯 · 查看更多 »

墨西哥小鯷

墨西哥小鯷(学名:Anchoa ischan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太平洋區,從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至巴拿馬、加拉巴哥群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吻突出,長度約3/4眼徑,臀鰭短,臀鰭軟條15-19條,體長可達12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墨西哥小鯷 · 查看更多 »

多絲鱭

多絲鱭(学名:Coilia rebentischi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太平洋區的婆羅洲東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從頭向尾部逐漸變細,腹部圓潤,上頷短,未達到鰓蓋,胸鰭鰭條細長,臀鰭長,並與尾鰭相連,尾鰭短小,臀鰭軟條80條,體長可達15.2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口,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多絲鱭 · 查看更多 »

夏威夷半稜鯷

夏威夷半棱鯷(学名:Encrasicholina purpure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東太平洋區的夏威夷群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腹部圓,上頷尖鈍,並延伸至前鰓蓋邊緣,臀鰭短,臀鰭軟條13-15條,體長可達7.5公分,棲息在沿海、海灣、河口,可做為食用魚或餌魚。.

新!!: 鳀科和夏威夷半稜鯷 · 查看更多 »

大眼小鯷

大眼小鯷(学名:Anchoa lamprotaeni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大西洋區,包括加勒比海及墨西哥灣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吻長度約3/4眼徑,上頷骨突出,臀鰭起於背鰭基部中點,背部灰色,頭部具彩虹光彩,背鰭軟條14-15枚,臀鰭軟條19-26條,體長可達12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以浮游生物為食,通常做為餌魚。.

新!!: 鳀科和大眼小鯷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小公魚

大西洋小公魚(学名:Anchoviella perfasciat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大西洋區,從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至加勒比海、委內瑞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側扁,吻約3/4眼徑,體側有一亮銀色條紋,體白色,頭頂有綠色及金色的色彩,臀鰭軟條10-18條,體長可達11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以浮游生物為食,可作為食用魚或餌魚。.

新!!: 鳀科和大西洋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狼鯷

大西洋狼鯷(学名:Lycengraulis grossiden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大西洋區,從貝里斯至巴西的淡水及半鹹水水域,本魚體細長,吻部約2/3眼徑,背部呈灰藍色,魚鰭黃色半透明膜和黑色的尾緣,臀鰭軟條26-30枚,體長可達23.5公分,棲息沿海、河口淡水及半鹹水水域,會進行洄游,屬肉食性,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大西洋狼鯷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鯨鯷

大西洋鯨鯷(学名:Cetengraulis edentulu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大西洋區,從加勒比海至巴西北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頭大,吻短而尖,鰓條細長,背部灰藍色,腹部銀白色,尾鰭叉形,臀鰭軟條18-24條,體長可達17.1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的潟湖或河口區,能忍受鹽度的變化,以浮游生物為食,可作為食用魚或餌魚。.

新!!: 鳀科和大西洋鯨鯷 · 查看更多 »

大鱗多耙鯷

大鱗多耙鯷(学名:Anchovia macrolepidot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太平洋區,從下加利福尼亞半島至秘魯北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口鼻中位,上頷延伸至前鰓蓋,鰓蓋後緣上具有鮮明的三角投影;鰓耙細而修長,體側具一銀色條紋,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消失,臀鰭軟條26-29條,體長可達15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河口、沙底質海灣,以浮游生物為食,可作為食用魚或餌魚。.

新!!: 鳀科和大鱗多耙鯷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側帶小公魚

太平洋側帶小公魚,俗名魩仔,為輻鰭魚綱鯡形目鯡亞目鳀科的其中一種。.

新!!: 鳀科和太平洋側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小鯷

太平洋小鯷(学名:Anchoa lucid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東太平洋的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吻長度約3/4眼徑,臀鰭短,體側具一條銀色條紋,寬度約1/2眼徑,臀鰭軟條18-23條,體長可達13.2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海灣、潟湖,能忍受鹽度變化,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太平洋小鯷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狼鯷

太平洋狼鯷(学名:Lycengraulis poey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東太平洋區,從薩爾瓦多至巴拿馬海域,本魚體細長,吻部約2/3眼徑,鼻部圓鈍,頷骨適中,背部呈灰藍色,腹部銀白色,尾鰭黃色具黑色邊緣,臀鰭軟條21-24枚,體長可達20.5公分,棲息沿海、河口,會進行洄游,屬肉食性,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太平洋狼鯷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鯨鯷

太平洋鯨鯷(学名:Cetengraulis mysticetu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太平洋區,從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至秘魯北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頭大,吻短而尖,約2/3眼徑,頷骨適中,前端尖,鰓條細長且多,尾鰭叉形,臀鰭軟條17-24條,體長可達18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的泥底質海域,能忍受鹽度的變化,以浮游生物為食,可作為食用魚或餌魚。.

新!!: 鳀科和太平洋鯨鯷 · 查看更多 »

太的黃鯽

太的黃鯽(学名:Setipinna taty),為輻鰭魚綱鯡形目鯡亞目鳀科的其中一種。.

新!!: 鳀科和太的黃鯽 · 查看更多 »

孟加拉棱鯷

孟加拉棱鯷(学名:Thryssa spiniden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的孟加拉灣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吻尖,眼上緣水平。上頜適中,突出一點超越鰓蓋,臀鰭軟條41-45枚,體長可達16.5公分,棲息在沿海,喜群游。.

新!!: 鳀科和孟加拉棱鯷 · 查看更多 »

安得拉側帶小公魚

安得拉側帶小公魚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印度、澳洲、印尼、巴布亞紐幾內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細長,上頜尖指出,達到或超過前鰓蓋,上頜尖端附近縮進後凹,後緣。臀鰭短,起於背鰭基部中點,臀鰭鰭條17-18枚,體長可達5公分,棲息在沿海,喜群游。.

新!!: 鳀科和安得拉側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寬帶小公魚

寬帶小公魚(学名:Anchoviella lepidentostole)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南美洲奧里諾科河三角洲至巴西Ponta da Cotinga海域,棲息深度1-50公尺,本魚體細長,吻約2/3眼徑,臀鰭長,體側有一寬銀色條紋,臀鰭軟條19-26條,體長可達11.6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或河口,以浮游生物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寬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寬帶小鯷

寬帶小鯷(学名:Anchoa hepsetu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大西洋區,從加拿大新斯科細亞至南美洲烏拉圭海域,棲息深度1-70公尺,本魚體延長,吻突出,長度約3/4眼徑,幾乎到達鰓裂,臀鰭起於背鰭基部中點,體側具一條寬的銀色條紋,背部綠色,頭部偏黃色,腹部銀白色,背鰭軟條14-17枚,臀鰭軟條20-24條,體長可達15.3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能忍受鹽度變化,以浮游生物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寬帶小鯷 · 查看更多 »

寬頭側帶小公魚

寬頭側帶小公魚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太平洋區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及澳洲北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上頷突出,到達或超過鰓蓋後緣,腹部略圓,體長可達4.2公分,棲息在沿海,喜群游。.

新!!: 鳀科和寬頭側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富國島

富國島(),又名玉島 (),柬埔寨稱爲国多岛(),是越南實際控制的最大島嶼,目前行政區劃上屬於越南堅江省富國島縣管轄。 越南與柬埔寨就富國島主權歸屬問題有糾紛。1982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之后,越南的傀儡政权柬埔寨人民共和国曾表面上与越南达成解决争端的协议,但后来并未正式签署。柬埔寨至今仍宣称对富国岛的拥有主权。.

新!!: 鳀科和富國島 · 查看更多 »

小銀魚

#重定向 鳀科.

新!!: 鳀科和小銀魚 · 查看更多 »

小頭黃鯽

小頭黃鯽(学名:Setipinna brevicep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太平洋區的印尼蘇門答臘、婆羅洲海域,本魚頭短,背部略微隆起,下頷較長,口斜,臀鰭長,延伸至尾柄,臀鰭軟條59-64,體長可達24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口,會進行洄游,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小頭黃鯽 · 查看更多 »

小鰭鯷

小鰭鯷(学名:Papuengraulis micropinn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太平洋區的阿拉弗拉海海域,本魚體延長,腹部圓潤,從頭部至尾部逐漸變細,上頷短,臀鰭長延伸至尾柄部,臀鰭軟條51-57枚,體長可達12公分,棲息沿海,會進行洄游,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小鰭鯷 · 查看更多 »

尼氏側帶小公魚

尼氏側帶小公魚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太平洋的加羅林群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上頷突出,到達前鰓蓋,腹部圓潤,峽部肌肉逐漸變細,均勻地向前鰓膜後緣,腹鰭長,體側具一銀色條紋,臀鰭軟條20枚,體長可達7.4公分,棲息在沿海,喜群游。.

新!!: 鳀科和尼氏側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山口洋

山口洋市(別稱:千廟之城)(印尼語: Kota Singkawang)是位於印度尼西亞西加里曼丹省北部的濱海城市,在西加省首府坤甸以北145公里,為西加省第二大城。由於山口洋有大量華人,因此也是印尼有名的中國城。山口洋這名稱是由當年的客家人移民所取,他們看到有山、港口和海,於是便取名為山口洋,而Singkawang這印尼語名字也是由山口洋音譯而成。.

新!!: 鳀科和山口洋 · 查看更多 »

山東側帶小公魚

山东側帶小公魚(学名:Stolephorus shantungensis)为輻鰭魚綱鯡形目鳀科側帶小公鱼属的鱼类。在中国,分布于山东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山东惠民、烟台,體長可達5.8公分。.

新!!: 鳀科和山東側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島側帶小公魚

島側帶小公魚,又稱島嶼小公魚,俗名魩仔,為輻鰭魚綱鯡形目鯡亞目鳀科的一種。.

新!!: 鳀科和島側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巴布亞棱鯷

巴布亞棱鯷(学名:Thryssa rastros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飛河流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上頜短,沒有完全達到前鰓蓋後的邊界;超上頜短,不超過一半的長度第二。背後沒有鰓裂上部的黑色區域,臀鰭軟條12-13枚,體長可達12公分,棲息在溪流、沼澤、湖泊,可做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巴布亞棱鯷 · 查看更多 »

巴甘側帶小公魚

巴甘側帶小公魚(学名:)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度、馬來西亞、印尼、香港、台灣、柬埔寨、汶萊、新加坡、泰國、越南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上頷突出,到達或超過前鰓蓋,上頜尖端附近縮進後凹,體長可達10公分,棲息在沿海,喜群游,可作食用魚。.

新!!: 鳀科和巴甘側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巴西小公魚

巴西小公魚(学名:Anchoviella natterer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南美洲巴西亞馬遜河河口流域,本魚體延長,吻長,上頷短,其前端方形,臀鰭長,體側有一模糊的銀色條紋,臀鰭軟條28-29條,體長可達5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河口區,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巴西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巴西小鯷

巴西小鯷(学名:Anchoa januari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南大西洋的巴西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吻長度約1/2眼徑,臀鰭軟條19-22條,體白色,腹部銀白色,體長可達7.5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巴西小鯷 · 查看更多 »

巴拿馬小公魚

巴拿馬小公魚(学名:Anchoviella balboae)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東太平洋的巴拿馬海域,本魚體細而側扁,吻短,上頷短,胸鰭相當長,鰭條延伸至腹鰭,臀鰭軟條17-23條,體長可達7.2公分,喜群游。.

新!!: 鳀科和巴拿馬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巴拿馬小鯷

巴拿馬小鯷(学名:Anchoa panamens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太平洋區的巴拿馬灣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吻長度約3/4眼徑,臀鰭長,體側具一條窄的銀色條紋,寬度約等於眼徑,臀鰭軟條28-35條,體長可達12.5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巴拿馬小鯷 · 查看更多 »

丁香鱼

#重定向 鳀科.

新!!: 鳀科和丁香鱼 · 查看更多 »

中华小公鱼

中华小公鱼(学名:Stolephorus chinensis)为鳀科小公鱼屬的鱼类,俗名公鱼,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中國、香港、台灣、馬來西亞、柬埔寨、新加坡、泰國、越南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上頜突出,達到前鰓蓋,腹鰭沒有達到背鰭起點,臀鰭短,體長可達9公分,臀鰭軟條18-20枚,棲息在沿海,喜群游。.

新!!: 鳀科和中华小公鱼 · 查看更多 »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

中国的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根据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之需要而制定,旨在保护水产种质资源的一份名录,总共收录166个水生经济物种。.

新!!: 鳀科和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 · 查看更多 »

中颌棱鳀

中颌棱鳀(学名:Thryssa mystax)为鳀科棱鳀属的鱼类,俗名范多。分布于朝鲜、印度、缅甸、马来亚、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南海、东海、黄海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主要生活于浅海,本魚顎骨長,延伸到或幾乎到第一個胸鰭鰭條的基底;第一個上顎骨橢圓形,細小。在內緣上下鰓耙有鋸齒甚至而不是形成一叢,在鰓裂的上半部後面具一個黑色斑塊,體長可達15.5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口區,喜群游,屬肉食性,可做為食用魚。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拉巴尔。.

新!!: 鳀科和中颌棱鳀 · 查看更多 »

七丝鲚

七丝鲚(学名:Coilia grayii)为輻鰭魚綱鯡形目鳀科鲚属的鱼类,俗名凤尾鱼、马鲚、白鼻、马刀、黄鲚。分布于菲律宾以及东海南部以南各海河口一带,可上溯洄游到珠江水系的较大支流等,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從頭部至尾部逐漸變細,胸鰭具7個細絲,體長可達25公分,属于洄游性鱼类,繁殖期沿河口上溯洄产卵。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海。.

新!!: 鳀科和七丝鲚 · 查看更多 »

亞馬遜鯷

亞馬遜鯷(学名:Amazonsprattus scintill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也是亞馬遜鯷属唯一物种,分布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體長可達2公分,屬肉食性,以枝角類、昆蟲幼蟲等為食。.

新!!: 鳀科和亞馬遜鯷 · 查看更多 »

康氏側帶小公魚

康氏側帶小公魚(学名:Stolephorus commersonnii),又名康氏小公鱼、孔氏小公魚、魩仔、公鱼,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

新!!: 鳀科和康氏側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伐氏小公魚

伐氏小公魚(学名:Anchoviella vaillant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南美洲巴西舊金山河流域,本魚體延長而側扁,吻略小於眼徑,臀鰭適中,體側有一銀色條紋,臀鰭軟條17-22條,體長可達6.8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河川中游,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伐氏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似鯡多耙鯷

似鯡多耙鯷(学名:Anchovia clupeoide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大西洋區,包括安地列斯群島、千里達、委內瑞拉至巴西里約熱內盧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吻短而尖,上頷延伸至前鰓蓋,體側具一銀色條紋,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消失,臀鰭軟條25-32條,體長可達30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河口、紅樹林、潟湖,以浮游生物為食,可作為食用魚或餌魚。.

新!!: 鳀科和似鯡多耙鯷 · 查看更多 »

佩氏小公魚

佩氏小公魚(学名:Anchoviella perez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南美洲奧里諾科河河口流域,體長可達3.6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河口區,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佩氏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圭亞那小公魚

圭亞那小公魚(学名:Anchoviella guianens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南美洲奧里諾科河及亞馬遜河流域,本魚體延長,吻約1/2眼徑,臀鰭短,體側有一寬銀色條紋,寬度約1/2眼徑,臀鰭軟條14-18條,體長可達9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溪流,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圭亞那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北澳洲側帶小公魚

北澳洲側帶小公魚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澳洲北領地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細長,前鰓蓋凸,後緣圓。峽部肌肉逐漸變細,臀鰭鰭條16枚,體長可達7.2公分,棲息在沿海。.

新!!: 鳀科和北澳洲側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北澳洲棱鯷

北澳洲棱鯷(学名:Thryssa marasriae)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太平洋區的澳洲北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顎骨短,延伸到前鰓蓋的後部邊緣;偽鰓中等,背鰭起點之前有一個擴散的黑色鞍狀斑塊;沒有在鰓裂後面的黑色斑塊,臀鰭軟條26-28枚,體長可達6.9公分,棲息在沿海。.

新!!: 鳀科和北澳洲棱鯷 · 查看更多 »

刺公鯷

布氏半棱鯷(学名:Encrasicholina punctifer),又稱刺公鯷,俗名魩仔、白鱙,為輻鰭魚綱鯡形目鯡亞目鳀科的一種。.

新!!: 鳀科和刺公鯷 · 查看更多 »

刀魚

刀魚(学名:Coilia nasus),又称凤尾鱼、长颌鲚、刀鲚、江鲚、毛鲚、鮆(音同“兹”),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韓國、中國黃海、東海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從頭向尾部逐漸變細,腹部圓潤,上頷長,幾乎到達胸鰭基部,胸鰭鰭條細長,有6個長的細絲並超過腹鰭,臀鰭長,並與尾鰭相連,尾鰭短小,臀鰭軟條80條,體長可達41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口,可以忍受淡水,可作為食用魚,与河豚、鲥鱼并称为中国长江三鲜。.

新!!: 鳀科和刀魚 · 查看更多 »

凤鲚

凤鲚(学名:Coilia mystus)为輻鰭魚綱鯡形目鳀科鲚属的鱼类,俗名凤尾鱼、烤籽鱼、籽鲚、子鲚、馬齊魚。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海、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沿海等,属于河海洄游性鱼类。其溯河产卵洄游。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沿海。 凤鲚尾部分叉状,呈红色,尖细窄长,酷似凤尾,故得名。.

新!!: 鳀科和凤鲚 · 查看更多 »

勃氏小公魚

勃氏小公魚(学名:Anchoviella blackburn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大西洋的加勒比海海域,棲息深可達50公尺,本魚體纖細,吻小於1/2眼徑,臀鰭長,體側具一銀色條紋,臀鰭軟條22-24條,體長可達3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潟湖,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勃氏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短口小公魚

短口小公魚(学名:Anchoviella juruasang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體長可達5.3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溪流,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短口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短吻小公魚

短吻小公魚(学名:Anchoviella brevirostr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大西洋區,從委內瑞拉至巴西海域,棲息深度1-50公尺,本魚體延長而側扁,吻短,約1/2眼徑,上頷短,臀鰭軟條15-17條,體長可達9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河口,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短吻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短尾棱鯷

短尾棱鯷(学名:Thryssa brevicaud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太平洋區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及澳洲北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7.5公分,棲息在沿海。.

新!!: 鳀科和短尾棱鯷 · 查看更多 »

短絲黃鯽

短絲黃鯽(学名:Setipinna brevifil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亞洲印度的恆河流域,體長可達26公分,棲息在溪流,會進行洄游,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短絲黃鯽 · 查看更多 »

短颌鲚

短颌鲚(学名:Coilia brachygnathus)为輻鰭魚綱鯡形目鳀科鲚属的鱼类,俗名毛鲚、毛刀鱼,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等,一般栖息于淡水以及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洞庭湖、汉口。 本魚從頭部至尾部逐漸變細,腹部圓潤,臀鰭長並和尾鰭相連,尾鰭小,臀鰭軟條80枚,體長可達27公分,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短颌鲚 · 查看更多 »

短鰭小鯷

短鰭小鯷(学名:Anchoa lyolep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大西洋區,從美國紐約州至巴西海域,棲息深度1-54公尺,本魚體延長,體側具一條銀色條紋,頭部具彩虹色光彩,背鰭軟條14-16枚,臀鰭軟條21-23條,體長可達12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岸,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短鰭小鯷 · 查看更多 »

短胸小鯷

短胸小鯷(学名:Anchoa pectoral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南大西洋區的巴西海域,棲息深度1-22公尺,本魚體延長,吻短,胸鰭大,超過腹鰭基部,體側具一條銀色條紋,寬度小於眼徑,臀鰭軟條22-25條,體長可達6.8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短胸小鯷 · 查看更多 »

秘魯鯷

魯鯷(学名:Engraulis ringen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南太平洋區的秘魯海域,棲息深度3-80公尺,本魚體細長,吻部突出,背部亮藍色或綠色,腹部銀白色,體側具一條銀色條紋,隨年齡成長而逐漸消失,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沿海、河口,會進行洄游,以浮游生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秘魯鯷 · 查看更多 »

突吻小鯷

突吻小鯷(学名:Anchoa curt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太平洋區,從加利福尼亞灣至秘魯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吻部約3/4眼徑,上頷長於下頷,體側具一銀色條紋,臀鰭起於背鰭基部中點,臀鰭軟條19-23條,體長可達6.4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或河口,以浮游生物為食,通常作為餌魚。.

新!!: 鳀科和突吻小鯷 · 查看更多 »

窄帶小鯷

帶小鯷(学名:Anchoa colonens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大西洋區,包括加勒比海、南美洲北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吻短,約3/4眼徑,體側具一銀色窄條紋,臀鰭軟條17-21條,體長可達14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淺水處。.

新!!: 鳀科和窄帶小鯷 · 查看更多 »

簡氏小公魚

簡氏小公魚(学名:Anchoviella james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南美洲奧里諾科河及亞馬遜河流域,本魚體細長,吻約1/2眼徑,上頷極短,其前端鈍圓,體側有一寬銀色條紋,臀鰭軟條16-21條,體長可達4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溪流,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簡氏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細身小鯷

細身小鯷(学名:Anchoa parv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大西洋區,包括加勒比海及南美洲北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吻長度約1/2眼徑,臀鰭短,體側具一條窄的銀色條紋,臀鰭軟條17-22條,體長可達6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潟湖,以浮游生物為食,可作為食用魚或餌魚。.

新!!: 鳀科和細身小鯷 · 查看更多 »

綠小鯷

綠小鯷(学名:Anchoa delicatissim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太平洋區,從美國加州長堤至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灣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吻部約3/4眼徑,上頷長於下頷,體側具一銀色條紋,臀鰭軟條20-25條,體長可達8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海灣或河口,以浮游生物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綠小鯷 · 查看更多 »

緬甸黃鯽

緬甸黃鯽(学名:Setipinna wheeler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亞洲緬甸的淡水及半鹹水水域,體長可達18.5公分,棲息在河川、河口,能忍受鹽度變化,會進行迴游,屬肉食性,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緬甸黃鯽 · 查看更多 »

美洲鯷

美洲鯷(学名:Engraulis mordax)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北太平洋區,從加拿大溫哥華島至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300公尺,本魚吻突出尖,上頷骨適中,體側具一銀色條紋,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消失,背鰭軟條14-19枚,臀鰭軟條43-47枚,體長可達24.8公分,棲息沿海、河口,會進行洄游,以浮游生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美洲鯷 · 查看更多 »

翼鯷

翼鯷(学名:Pterengraulis atherinoide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及南大西洋區,從委內瑞拉至巴西的淡水水域,本魚吻短,約2/3眼徑,上頷圓鈍,胸鰭大,鰭條超過腹鰭基部,體側具一銀色寬條紋,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河川,會進行洄游,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翼鯷 · 查看更多 »

絲鰭小鯷

絲鰭小鯷(学名:Anchoa filifer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大西洋區,包括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委內瑞拉、巴西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35公尺,本魚吻長,幾乎達到鰓裂,胸鰭鰭條長,體側具一條銀色條紋,臀鰭軟條17-21條,體長可達12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以浮游生物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絲鰭小鯷 · 查看更多 »

瓦氏小鯷

氏小鯷(学名:Anchoa walker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太平洋區,從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至巴拿馬海域,棲息深度可達40公尺,本魚體延長,吻長約3/4眼徑,胸鰭大,前端超過腹鰭,體側具一條銀色條紋,臀鰭軟條23-32條,體長可達12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以浮游生物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瓦氏小鯷 · 查看更多 »

瓦氏鱭

氏鱭(学名:Coilia neglect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從頭向尾部逐漸變細,腹部圓潤,上頷幾乎到鰓蓋,胸鰭鰭條細長,臀鰭長,並與尾鰭相連,尾鰭短小,臀鰭軟條80條,體長可達17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口,可以忍受淡水,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瓦氏鱭 · 查看更多 »

異葉公鯷

尖吻半棱鯷(学名:Encrasicholina heteroloba)又稱異葉公鯷、尖吻小公鱼,俗名魩仔、白鱙,為輻鰭魚綱鯡形目鯡亞目鳀科的其中一種。.

新!!: 鳀科和異葉公鯷 · 查看更多 »

特立尼達小鯷

特立尼達小鯷(学名:Anchoa trinitat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大西洋區,包括千里達、委內瑞拉北部、哥倫比亞等海域,棲息深度1-2公尺,本魚體延長,吻長小於眼徑,體側具一條銀色條紋,臀鰭軟條23-27條,體長可達14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以浮游生物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特立尼達小鯷 · 查看更多 »

登嘉楼唐人坡

登嘉楼唐人坡(马来语:Kampung Cina,爪夷文:كامڤوڠ چينا,白话字:tn̂g-lâng-pho)是一个位于马来西亚登嘉楼首府瓜拉登嘉楼的唐人街,坐落于万达路(Jalan Bandar,前称Jalan Kampung Cina)及瓜登市中心靠近即将流入南海的登嘉楼河。登嘉楼唐人坡是东南亚最早的华人聚集地之一,而区内有庄严的旧式住宅、寺庙、店屋和商业场所。该唐人坡规模小,但其道路两旁皆有丰富多彩的复古商店。 瓜拉登嘉楼唐人街在十九世纪末由当地华社创立。它曾经是当地的商贸枢纽,并帮助瓜拉登嘉楼升格为今日的繁荣和平。华人先贤根据其家乡的模样建造传统商店。该建筑物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纪念碑观察计划宣布为遗产,并每年资助该地进行保护。.

新!!: 鳀科和登嘉楼唐人坡 · 查看更多 »

白鯷

白鯷(学名:Engraulis albidu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地中海的法國南部及亞德里亞海海域,體長可達9.4公分。.

新!!: 鳀科和白鯷 · 查看更多 »

百慕達小鯷

慕達小鯷(学名:Anchoa choerostom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大西洋區的百慕達群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中等,吻短,約3/4眼徑,體側具一銀色條紋,臀鰭軟條19-22條,體長可達7.5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岸。.

新!!: 鳀科和百慕達小鯷 · 查看更多 »

Engraulidae

#重定向 鳀科.

新!!: 鳀科和Engraulidae · 查看更多 »

芝芜棱鳀

芝芜棱鳀(学名:Thryssa chefuensis),又名煙台棱鯷、突鼻仔、含西,为鳀科棱鳀屬的鱼类。分布于台湾岛等。本魚顎骨短,不達到背面超過前鰓蓋的後部邊緣,下鰓耙有不明顯地被形成一叢的鋸齒,臀鰭軟條25-31枚,體長可達10.7公分棲息在沿海海域,喜群游。.

新!!: 鳀科和芝芜棱鳀 · 查看更多 »

隆背黃鯽

隆背黃鯽(学名:Setipinna paxton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的西澳大利亞北部海域,體長可達11公分,棲息在沿海,會進行迴游。.

新!!: 鳀科和隆背黃鯽 · 查看更多 »

銀鯷

銀鯷(学名:Engraulis eurystole)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大西洋區,從美國佛羅里達州至密西西比州、委內瑞拉至巴西北部海域,棲息深度124-282公尺,體長可達15.5公分,棲息沿海、河口,能忍受鹽度的變化,會進行洄游,以浮游生物為食,繁殖期在每年7、8月,可做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銀鯷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半棱鯷

菲律賓半棱鯷(学名:Encrasicholina oligobranchus),又名寡鰓公鯷,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太平洋區的菲律賓海域,本魚體延長,腹部圓,上頷尖突,臀鰭短,臀鰭軟條15條,體長可達6.2公分,棲息在沿海。.

新!!: 鳀科和菲律賓半棱鯷 · 查看更多 »

類小鯷

類小鯷(学名:Anchoa anal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太平洋區的墨西哥沿岸海域,棲息深度1-2公尺,本魚口鼻中位,胸鰭長超過腹鰭基部,體側具一銀色條紋,體長可達10公分,棲息在河口或潟湖,屬肉食性。.

新!!: 鳀科和類小鯷 · 查看更多 »

裘羅鯷

裘羅鯷(学名:Jurengraulis juruens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本魚體細長,吻部尖而長,鰓耙細長,體上半部為橄欖色,下半部銀白色,上面吻墨綠色,魚鰭淡橙色,臀鰭軟條20-22枚,體長可達16公分,棲息河川中上游,會進行洄游,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裘羅鯷 · 查看更多 »

西大西洋小公魚

西大西洋小公魚(学名:Anchoviella cayennens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大西洋區,從委內瑞拉至巴西海域,棲息深度1-50公尺,本魚體延長而側扁,吻短,約1/2眼徑,上頷短,體側有一寬銀色條紋,寬度約3/4眼徑,臀鰭軟條12-14條,體長可達13.5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能忍受鹽度的變化,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西大西洋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馬氏小鯷

氏小鯷(学名:Anchoa marini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南大西洋區的巴西及阿根廷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0公尺,本魚體延長,吻的長度約等於眼徑,頷骨相當長,體深藍色或綠色,體側具一條寬的銀色條紋,頭部具彩虹色光彩,背鰭軟條12-13枚,臀鰭軟條20-24條,體長可達14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岸,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馬氏小鯷 · 查看更多 »

馬拉巴棱鯷

拉巴棱鯷(学名:Thryssa malabaric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包括安達曼群島、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吻尖,顎骨中等;第一個上顎骨小,呈橢圓形; 頜齒小。在鰓裂的上半部後面的一個黑色斑塊;在頰、鰓蓋、顎骨與偶鰭上具小的斑點; 鰓弓帶淡紅色的橘色,在鰓蓋黃色與黃金之內;臀鰭的內側深黃色,邊緣微白色,臀鰭軟條34-38枚,體長可達17.5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口區,可做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馬拉巴棱鯷 · 查看更多 »

馬拉開波狼鯷

拉開波狼鯷(学名:Lycengraulis limnichthy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南美洲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流域,體長可達12.8公分。.

新!!: 鳀科和馬拉開波狼鯷 · 查看更多 »

香港淡水魚類列表

香港約有167種淡水魚類:.

新!!: 鳀科和香港淡水魚類列表 · 查看更多 »

高體小鯷

小鯷(学名:Anchoa compress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東太平洋區,從美國加州Morro灣至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吻約3/4眼徑,體側具一銀色條紋,臀鰭軟條27-341條,體長可達13.3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海灣,以浮游生物為食,通常作為餌魚。.

新!!: 鳀科和高體小鯷 · 查看更多 »

魏氏側帶小公魚

魏氏側帶小公魚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安達曼群島、孟加拉、印度、斯里蘭卡、台灣、泰國、印尼、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汶萊、澳洲、斐濟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上頜尖指出,達到前鰓蓋,後部邊緣圓潤,臀鰭軟條18-20枚,體長可達9.4公分,棲息在沿海,喜群游,可做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魏氏側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魩仔魚

魩仔魚,一般可分為淡水魚魩仔魚與海水魚魩仔魚兩類。根據臺灣大學王友慈博士指出,魩仔魚非指一種魚類,而是指的是鯷魚類和沙丁魚類的魚苗的總稱,若撈捕作業不正確有可能撈到數十至一百五十種類的魚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表示主要是由鯷科、鯡科、或蝦虎魚科等不同魚類之仔稚魚組成,由於魩仔魚捕撈時可能會抓到其他種類的魚苗(混獲 bycatch),混獲率根據海域、季節不同,從1%以下到將近20%都有可能,某些特殊條件下甚至高達76.65%。在花蓮近海及河口以撈補魩仔魚為名,對日本禿頭鯊、褐吻蝦虎魚、大吻蝦虎魚、曙首厚唇鯊等洄游性蝦虎的洄游性魚苗進行的捕撈,也影響到東部洄游性蝦虎的生態 。在台東,日本禿頭鯊魚苗由於過度撈捕而造成數量銳減,台東縣政府因而宣布由2014年開始連續禁捕三年。.

新!!: 鳀科和魩仔魚 · 查看更多 »

鯡亞目

鯡亞目為輻鰭魚綱鯡形目的一個亞目。.

新!!: 鳀科和鯡亞目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鳀科.

新!!: 鳀科和鯷 · 查看更多 »

鯷魚

#重定向 鳀科.

新!!: 鳀科和鯷魚 · 查看更多 »

鱷粗齒鯷

鱷粗齒鯷(學名:Lycothrissa crocodilu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一種,分布於亞洲泰國、寮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尼的淡水流域,本魚體延長,腹部圓潤,上頷短鈍,下鰓耙短,胸鰭黑色,尾鰭黃色具黑色邊緣,臀鰭軟條44-48枚,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河流、湖泊,會進行洄游,屬肉食性,以小魚、昆蟲及甲殼類為食。.

新!!: 鳀科和鱷粗齒鯷 · 查看更多 »

鲚(学名:Coilia ectenes)为鳀科鲚属的鱼类,俗名鲚鱼、长颌鲚、刀鱼。分布于朝鲜和日本以及东海、黄海和勃海、以及通海江河如闽江-海间各江河的中下游等海域,一般到近海索饵洄游,在长江流域亲鱼2 月中旬由海入江繁殖以及到长江中下游干支流及附属湖泊中产卵。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上海。.

新!!: 鳀科和鲚 · 查看更多 »

貝利塞小鯷

貝利塞小鯷(学名:Anchoa belizens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美洲貝里斯、瓜地馬拉的淡水水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口鼻中位,吻大於眼徑,上頷長於下頷,體側具一銀色條紋,臀鰭軟條23-28條,體長可達5.8公分,喜群游,棲息淡水水域。.

新!!: 鳀科和貝利塞小鯷 · 查看更多 »

貝氏狼鯷

貝氏狼鯷(学名:Lycengraulis batesi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南美洲奧里諾科河及亞馬遜河流域,本魚體細長,吻部約3/4眼徑,上顎適中,約到達前鰓蓋邊緣,體側具有銀色條紋,臀鰭軟條26-30枚,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河川中下游,會進行洄游,屬肉食性,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貝氏狼鯷 · 查看更多 »

貝拉棱鯷

貝拉棱鯷(学名:Thryssa baelam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紅海、東非、阿拉伯海、安達曼海、暹羅灣、印尼、澳洲、巴布亞紐幾內亞、所羅門群島、日本、菲律賓、東加、萬那杜、關島、法屬玻里尼西亞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腹部圓潤,胸鰭基部下方或後面結束,上頜短,達到超越前鰓蓋前的邊界,臀鰭軟條27-30枚,體長可達16公分,棲息在沿海、海灣、潟湖,喜群游,可做為食用魚或餌魚。.

新!!: 鳀科和貝拉棱鯷 · 查看更多 »

鳀科

科為輻鰭魚綱鯡形目的其中一科,通称江鱼仔、小公鱼,是海水魚、餌料魚。這一科共17屬146種,分成2个亚科,分佈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通常也被作為供油類魚。.

新!!: 鳀科和鳀科 · 查看更多 »

麥納小公魚

麥納小公魚(学名:Anchoviella manamens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南美洲委內瑞拉、蘇利南、蓋亞那的淡水流域,本魚體細長,吻約1/2眼徑,上頷極短,其前端鈍圓,臀鰭短,體側有一銀色條紋,臀鰭軟條15-18條,體長可達2.5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溪流,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麥納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黎氏小鯷

黎氏小鯷(学名:Anchoa argentivittat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太平洋區,從加利福尼亞灣至厄瓜多沿岸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口鼻中位,吻長,約略等於眼徑,體側具一銀色條紋,臀鰭軟條14-17條,體長可達10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岸,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黎氏小鯷 · 查看更多 »

黑鰭黃鯽

黑鰭黃鯽(学名:Setipinna melanochir)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太平洋區,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印尼的淡水、鹹水水域,本魚頭短,背部略微隆起,下鰓耙鋸齒相當大,高低不平,下頷較長,口斜,胸鰭及臀鰭長,臀鰭軟條45-53枚,體長可達33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川,會進行洄游,屬肉食性,以小魚、昆蟲等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黑鰭黃鯽 · 查看更多 »

黄吻棱鳀

吻棱鳀(学名:Thryssa vitrirostris)为鳀科棱鳀属的鱼类。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非洲南部、紅海、東非、波斯灣、巴基斯坦、印度、印尼、台灣、香港、汶萊等海域,本魚上頜骨長,達到超出基地第一胸鰭鰭條,頷骨橢圓形。後面鰓裂上部的暗斑;內鰓腔明亮的橙色,臀鰭軟條31-40枚,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沿海,可作為食用魚或餌魚。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納塔爾。.

新!!: 鳀科和黄吻棱鳀 · 查看更多 »

黄鲫

鲫(学名:Setipinna tenuifilis)为輻鰭魚綱鯡形目鳀科黄鲫属的鱼类,俗名毛扣、婆迹、鸡毛、毛鱼。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朝鲜以及中国沿海等,一般生活于近海生活,體長可達22公分,可做為食用魚。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Ponicherry、马六甲。.

新!!: 鳀科和黄鲫 · 查看更多 »

黄河土著鱼类列表

以下有关黄河水系(含支流)土著鱼类的列表,(除特别标明的个别鱼种)主要依据2015年及2017年出版的《黄河鱼类志》李思忠,,水产出版社,2015年,ISBN 9789578596771;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7年,ISBN 9787567015371。外来引入鱼类物种未记在内。.

新!!: 鳀科和黄河土著鱼类列表 · 查看更多 »

龍氏側帶小公魚

龍氏側帶小公魚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為次級保育類動物易危物种,分布於中西太平洋的菲律賓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上頷突出,到達或超過前鰓蓋,上頜尖端附近縮進後凹,臀鰭短,臀鰭軟條17-18枚,體長可達5.3公分,棲息在沿海,喜群游。.

新!!: 鳀科和龍氏側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阿林氏小公魚

阿林氏小公魚(学名:Anchoviella allen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本魚體纖細,吻約3/4眼徑,上頷短,臀鰭相當短,體側具一銀色條紋,臀鰭軟條15-18條,體長可達8.8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湖泊及溪流,以浮游生物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阿林氏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阿根廷小鯷

阿根廷小鯷(学名:Anchoa tricolor)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南大西洋區的巴西及阿根廷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吻長而尖,約3/4眼徑,臀鰭短,體側具一條銀色條紋,臀鰭軟條16-22條,體長可達11.8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以浮游生物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阿根廷小鯷 · 查看更多 »

阿根廷鯷

阿根廷鯷(学名:Engraulis anchoit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南大西洋區,從巴西里約熱內盧至阿根廷海域,棲息深度30-200公尺,本魚吻突出而尖,直徑約3/4眼徑,到達前鰓蓋前緣,口具小細齒,背部藍黑色,腹部白色,魚鰭透明,背鰭軟條15-16枚,臀鰭軟條17-21枚,體長可達17公分,棲息沿海海域,每年夏季及冬季會進行洄游,以浮游生物為食,為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

新!!: 鳀科和阿根廷鯷 · 查看更多 »

蘇里南多耙鯷

蘇里南多耙鯷(学名:Anchovia surinamens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南美洲的千里達、蘇利南至巴西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吻尖,上頜短,先端鈍,未能達到下頜關節,直徑約1/3眼不落後結束前,上頜第二個延伸子鰓蓋後緣角,而不是形成一個三角形的投影;鰓耙細而修長,背部高,胸鰭長,體側具一銀色條紋,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消失,臀鰭軟條20-25條,體長可達15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河口、沙底質海灣,以浮游生物為食,可作為食用魚或餌魚。.

新!!: 鳀科和蘇里南多耙鯷 · 查看更多 »

赤鼻棱鯷

赤鼻棱鯷(学名:Thryssa kammalensis),又稱赤鼻綾鯷,俗名突鼻仔、含西,為輻鰭魚綱鯡形目鯡亞目鳀科的其中一種。.

新!!: 鳀科和赤鼻棱鯷 · 查看更多 »

起司堡

起司堡(英語:Cheeseburger)是指夾有乾酪的漢堡,通常是將一般乾酪切成片狀並放在漢堡排上方而成;不過起司漢堡也可以藉由添加不同菜色或者在組合方式上做出改變,例如常常便會另外加上生菜、番茄、洋蔥、酸黃瓜(Pickled cucumber)、芥末醬、蛋黃醬、番茄醬或者是鹽和黑胡椒等。通常切成片狀的乾酪夾在剛出爐經過烹調的漢堡排後夾入,在遇到漢堡排的肉後乾酪往往會遇熱而融化,有時候也會使用磨碎過後的乾酪。 一般速食餐廳中普遍使用的是加工乾酪(Processed cheese),但也有些起司堡則使用如切達起司、瑞士乾酪、馬蘇里拉起司、藍乾酪、辣傑克起司(Pepper jack cheese)等食材,另外為了配合宗教上的要求也有時候會改使用模擬乾酪。 依據所使用的乾酪種類或者數量不同可能讓漢堡本身的營養價值有所改變,例如1片切達起司的營養成分可以讓起司堡增加95卡路里的熱量以及4.5克的飽和脂肪。而以一個麥當勞所販售的起司堡來說,大約有20%以上的卡路里、33%的脂肪以及25%以上的蛋白質。一些大型的連鎖速食店有時則會將起司堡另外取名以區分品牌形象,例如連鎖店漢堡王便將起司堡命名為「華堡」進行販售。起司堡在以美國為首的速食餐廳內普遍獲得一定程度的好評,並且許多餐館將其作為平時主餐或者菜單的菜色之一,並常常搭配馬鈴薯條、煎蛋或者沙拉食用。包含不同變種在內起司堡已經是連鎖速食店中最為流行漢堡商品,其中在2009年時在美國便有將近13億美元的收入。.

新!!: 鳀科和起司堡 · 查看更多 »

薩摩亞側帶小公魚

薩摩亞側帶小公魚(學名:Stolephorus apiens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斐濟、薩摩亞、菲律賓、密克羅尼西亞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體長可達6公分,棲息在沿海,喜群游,可作食用魚或餌魚。.

新!!: 鳀科和薩摩亞側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藍腳鰹鳥

藍腳鰹鳥(學名:Sula nebouxii)是一種鰹鳥。牠們棲息在熱帶及亞熱帶的太平洋島嶼,當中最著名的有厄瓜多爾的科隆群島(加拉帕戈斯群島),亦是查爾斯·達爾文首次對藍腳鰹鳥進行廣泛研究的地方。 藍腳鰹鳥的種名得名自法國博物學家 Adolphe-Simon Neboux,他對於19世紀中葉在加拉巴哥群島的鳥類學研究有很大的貢獻。.

新!!: 鳀科和藍腳鰹鳥 · 查看更多 »

蒂氏側帶小公魚

蒂氏側帶小公魚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尼蘇拉威西北部海域,體長可達7.7公分,棲息在沿海,喜群游。.

新!!: 鳀科和蒂氏側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長吻小鯷

長吻小鯷(学名:Anchoa nasu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太平洋區,從加利福尼亞灣至秘魯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吻長度約3/4眼徑,體側具一條的銀色條紋,臀鰭軟條20-25條,體長可達14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以浮游生物為食,可作為食用魚或餌魚。.

新!!: 鳀科和長吻小鯷 · 查看更多 »

長頜鱭

長頜鱭(学名:Coilia macrognatho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亞洲馬來西亞、婆羅洲西部、普吉島的淡水半鹹水水域,本魚從頭向尾部逐漸變細,腹部圓潤,上頷長,超過胸鰭基部,胸鰭鰭條細長,有6個長的細絲,臀鰭長,並與尾鰭相連,尾鰭短小,臀鰭軟條80條,體長可達26公分,棲息在溪流、河口,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長頜鱭 · 查看更多 »

長頜棱鯷

长颌棱鳀(学名:Thryssa setirostris),俗名突鼻仔、含西,为鳀科棱鳀属的鱼类。分布于非洲东岸、红海、印度、马来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玻里尼西亚、台湾岛以及南海和东海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太平洋,Tanna岛、新赫布里底群岛附近。.

新!!: 鳀科和長頜棱鯷 · 查看更多 »

長體小公魚

長體小公魚(学名:Anchoviella elongat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大西洋區,從貝里斯至哥倫比亞東北部海域,本魚體延長而側扁,吻約2/3眼徑,臀鰭長,體側有一寬銀色條紋,寬度約3/4眼徑,臀鰭軟條12-14條,體長可達11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能忍受鹽度的變化,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長體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長體小鯷

長體小鯷(学名:Anchoa exigu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太平洋區,從加利福尼亞灣至巴拿馬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細長,頷骨突出,吻長約3/4眼徑,臀鰭短,體側具一條銀色條紋,臀鰭軟條16-19條,體長可達6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長體小鯷 · 查看更多 »

長體棱鯷

長體棱鯷(学名:Thryssa stenosom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的孟加拉灣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吻尖,上頜長,延伸到胸鰭基部或略有超出,呈橢圓形,下顎具大牙齒。背後沒有鰓裂上部的暗斑;一雙暗線沿背部,臀鰭軟條40-45枚,體長可達15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口,喜群游。.

新!!: 鳀科和長體棱鯷 · 查看更多 »

艾氏小鯷

艾氏小鯷(学名:Anchoa eigenmanni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東太平洋區,包括尼加拉瓜、巴拿馬及哥斯大黎加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吻部約3/4眼徑,上頷長於下頷,臀鰭長,體側具一銀色窄條紋,寬度約1/2眼徑,臀鰭軟條24-29條,體長可達8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艾氏小鯷 · 查看更多 »

雷氏鱭

雷氏鱭(学名:Coilia reynald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的印度、緬甸、斯里蘭卡、越南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從頭向尾部逐漸變細,腹部圓潤,上頷短,未達到鰓蓋,胸鰭鰭條細長,約有13個細絲,臀鰭長,並與尾鰭相連,尾鰭短小,臀鰭軟條80條,體長可達15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口,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雷氏鱭 · 查看更多 »

虎鯨

虎鲸(學名:Orcinus orca, 英語:Killer whale 或 Orca)為齒鯨小目中海豚科下体型最大的海洋物種,又稱為殺手鯨、殺人鯨、逆戟鲸。地球上的所有大洋中都有虎鲸生活,且為全球性分佈,除了在波罗的海、黑海及北冰洋部分地区,在冰冷的南北極地区,溫帶亞熱帶到热带海域都有分布。 虎鲸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食肉动物,位於海洋食物链的最頂端,食性廣泛,但不同生態型的虎鯨會對應相當專一的食性,例如居留型虎鯨幾乎只吃鱼类,某族群的虎鯨只吃海豹, 另外還有遷徙型虎鯨群则会猎杀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包括海豹、海狮、海象,甚至是鲸目的其他物种(如海豚)與大型鯨魚。現今世界上有五類不同外型與生態習性特徵不同的虎鯨,是否可分成单独的种族和亚种仍在討論中。虎鲸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居留型的虎鯨會形成非常稳定的母系社會家族。虎鲸的一些复杂社会行为、捕猎技巧和声音交流,被认为是虎鯨拥有自己的文化的证据。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虎鲸的保护状况列为数据不足。虽然虎鲸不是濒危物种,但是某些地域的族群还是因为食物匮乏、海洋主題公园的捕捉、渔业的冲突、噪音污染、水污染、航运船只、过多的观鲸船只和栖息地丧失等等原因受到極大的威胁。 一般认为,野生的虎鲸不会威胁人类的安全,Carwardine, Mark (2001) "Killer Whales" London: BBC Worldwide Ltd., ISBN 0-7894-8266-5 而人工飼養的虎鲸至今约有約有20攻击人类的記錄。2010年,虎鲸提利康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海洋公園袭击訓練師,導致訓練師溺死。.

新!!: 鳀科和虎鯨 · 查看更多 »

柯氏鱭

柯氏鱭(学名:Coilia coomans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太平洋的印尼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從頭向尾部逐漸變細,腹部圓潤,上頷短未能達到鰓蓋前,胸鰭鰭條細長,有10個或11個長的細絲,臀鰭長,並與尾鰭相連,尾鰭短小,臀鰭軟條80條,體長可達12.3公分,棲息在河口或沿海。.

新!!: 鳀科和柯氏鱭 · 查看更多 »

林氏鱭

林氏鱭(学名:Coilia lindman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亞洲越南、泰國、印尼蘇門答臘的淡水流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從頭向尾部逐漸變細,腹部圓潤,上頷長,胸鰭鰭條細長,有6個長的細絲,臀鰭長,並與尾鰭相連,尾鰭短小,臀鰭軟條80條,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河川溪流,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林氏鱭 · 查看更多 »

恆河黃鯽

恆河黃鯽(学名:Setipinna phas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亞洲印度及孟加拉恆河及緬甸的淡水流域,本魚體延長,腹部圓潤,胸鰭透明,鰭絲長,臀鰭鰭條66-78枚,體長可達40公分,棲息在河川、河口,能忍受鹽度變化,會進行迴游,屬肉食性,以橈腳類、小型甲殼類等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恆河黃鯽 · 查看更多 »

杜氏鱭

杜氏鱭(学名:Coilia dussumier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及越南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從頭向尾部逐漸變細,腹部圓潤,上頷短,胸鰭鰭條細長,有6個長的細絲,體具有黑色細點,臀鰭長,並與尾鰭相連,尾鰭短小,臀鰭軟條80條,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在河口或沿海,可以容忍鹽度的變化,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杜氏鱭 · 查看更多 »

杜氏棱鯷

杜氏棱鯷(学名:Thryssa dussumieri),俗名突鼻仔、含西、西姑鱼,為輻鰭魚綱鯡形目鯡亞目鳀科的其中一種。.

新!!: 鳀科和杜氏棱鯷 · 查看更多 »

梭羅那小鯷

梭羅那小鯷(学名:Anchoa mundeol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東太平洋區,從墨西哥索諾拉至巴拿馬灣海域,棲息深度1-36公尺,本魚體中等,吻長度約3/4眼徑,體側具一條窄的銀色條紋,寬度小於眼徑,臀鰭軟條27-33條,體長可達12.5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梭羅那小鯷 · 查看更多 »

棱鳀属

棱鳀属(学名:Thryssa)是鲱形目、鳀科的一属鱼类。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生活于近海中上层。 包括:.

新!!: 鳀科和棱鳀属 · 查看更多 »

歐洲鯷

歐洲鯷(学名:Engraulis encrasicolu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大西洋區,包括地中海、黑海、亞速海、挪威至南非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400公尺,本魚吻突出,上頷短,前端圓鈍,體側具一銀色條紋,隨年齡增長而消失,背鰭軟條16-18枚,臀鰭軟條13-15枚,體長可達20公分,棲息沿海、河口,能忍受鹽度的變化,會進行洄游,以浮游生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或餌魚。.

新!!: 鳀科和歐洲鯷 · 查看更多 »

江鱼仔

#重定向 鳀科.

新!!: 鳀科和江鱼仔 · 查看更多 »

汕頭棱鯷

汕頭棱鯷(学名:Thryssa adelae)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的台灣及中國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上頜骨長,達到超出基地第一胸鰭射線的;首超頜骨小,呈橢圓形,背後鰓裂上部有暗斑,臀鰭軟條34-41枚,體長可達11公分,棲息在沿海,喜群游,可做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汕頭棱鯷 · 查看更多 »

汉氏棱鳀

汉氏棱鳀(学名:Thryssa hamiltonii)为鳀科棱鯷屬的鱼类,俗名含梳、须多、含茜。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印半岛、印度、朝鲜、台湾岛以及南海、东海等海域,棲息深度10-13公尺,體長可達27公分,棲息在沿海及河口區,屬肉食性,以橈腳類、多毛類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新!!: 鳀科和汉氏棱鳀 · 查看更多 »

泰國側帶小公魚

泰國側帶小公魚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孟加拉灣、暹羅灣、爪哇海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上頷突出,超過前鰓蓋,臀鰭短,臀鰭軟條18-19枚,體長可達7.5公分,棲息在沿海,喜群游,可做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泰國側帶小公魚 · 查看更多 »

淺灣小鯷

淺灣小鯷(学名:Anchoa mitchill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大西洋區,包括美國佛羅里達州、墨西哥灣、加勒比海等海域,棲息深度1-36公尺,本魚體修長,吻長度約1/2眼徑,上頷骨相當長,體側具一條寬的銀色條紋,臀鰭軟條23-31條,體長可達10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潮間帶泥底質海域,以浮游生物為食,可作為食用魚或餌魚。.

新!!: 鳀科和淺灣小鯷 · 查看更多 »

港海豹

港海豹(學名:Phoca vitulina)是分佈在北半球溫帶及極地海域的海豹。牠們出沒於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海岸水域,與及波羅的海及北海,是分佈最廣的鰭足類。 港海豹呈褐色、黃褐色或灰色,吻呈V狀。成年港海豹長1.85米及重132公斤。雌海豹比公海豹長壽,可以活到30-35歲,雄性的壽命為20-25歲。牠們只會留在熟悉的環境,一般都是陸上掠食者不能到達的岩石地區,且有足夠的魚類食物供應。公海豹會在水中為交配而打鬥,雌海豹會與較強壯的公海豹交配。每次只會生一胎,由雌海豹哺育。幼海豹出生後幾小時內就懂得游泳及潛水,生長速度很快。牠們身體上有鯨脂來保暖。 港海豹全球數量約為40-50萬隻,某些地區的亞種正在瀕危。捕獵海豹現已全面禁止。.

新!!: 鳀科和港海豹 · 查看更多 »

澳洲鯷

澳洲鯷(学名:Engraulis austral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南太平洋區的澳洲及紐西蘭海域,棲息深度31-70公尺,體長可達15公分,棲息沿海海域,每年冬季及初春會進行洄游,以浮游生物為食,可做為食用魚或餌魚。.

新!!: 鳀科和澳洲鯷 · 查看更多 »

澳洲棱鯷

澳洲棱鯷(学名:Thryssa aestuari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及澳洲北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上頜骨長,達到超出基地第一胸鰭射線的;首超頜骨小,呈橢圓形,背後鰓裂上部有暗斑,臀鰭軟條30-34枚,體長可達11公分,棲息在沿海,喜群游,可做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澳洲棱鯷 · 查看更多 »

戴氏半棱鯷

戴氏半棱鯷(学名:Encrasicholina devis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阿拉伯海、波斯灣、巴基斯坦、印度、緬甸、越南、中國、台灣、柬埔寨、菲律賓、澳洲、馬來西亞、印尼、關島、密克羅尼西亞、帛琉、新喀里多尼亞、東加、斐濟等海域,棲息深度10-13公尺,本魚體延長,腹部圓,上頷尖突,體側具一亮銀色條紋,背部灰色,腹部白色,臀鰭軟條15-17條,體長可達8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口地帶,可作為食用魚或餌魚。.

新!!: 鳀科和戴氏半棱鯷 · 查看更多 »

戴氏棱鯷

戴氏棱鯷(学名:Thryssa day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從印度西部至巴基斯坦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吻尖眼的水平集中稍微向上。顎骨長,延伸到胸鰭基底;第一個上顎骨細小,呈橢圓形;顎中的牙齒增大。第一個胸鰭鰭條的頂端延長變成一個短的絲狀突起了。鰓弓帶淡紅的橘色,基鰓骨黑色,鰓蓋之內白黃色或金色,體長可達21.5公分,臀鰭軟條41-46枚,棲息在沿海。.

新!!: 鳀科和戴氏棱鯷 · 查看更多 »

海州擬黃鯽

海州擬黃鯽(学名:Pseudosetipinna haizhouensi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北太平洋的中國海域,體長可達17.1公分,棲息沿海,會進行洄游,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海州擬黃鯽 · 查看更多 »

海蜒

#重定向 鳀科.

新!!: 鳀科和海蜒 · 查看更多 »

海氏小鯷

海氏小鯷(学名:Anchoa heller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大西洋區,包括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委內瑞拉、巴西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吻長度約等於眼徑,體側具一條銀色條紋,臀鰭軟條17-21條,體長可達8.5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海氏小鯷 · 查看更多 »

斯塔克小鯷

斯塔克小鯷(学名:Anchoa starks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太平洋區,從薩爾瓦多至厄瓜多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吻長度約3/4眼徑,臀鰭短,體側具一條銀色條紋,隨年齡成長而逐漸消失,臀鰭軟條16-22條,體長可達7.7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斯塔克小鯷 · 查看更多 »

斯氏小鯷

斯氏小鯷(学名:Anchoa scofield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東太平洋區的墨西哥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體延長,吻長度約3/4眼徑,臀鰭中位,體側具一條窄的銀色條紋,臀鰭軟條21-25條,體長可達6.2公分,喜群游,棲息在沿海,以浮游生物為食。.

新!!: 鳀科和斯氏小鯷 · 查看更多 »

斯氏棱鯷

斯氏棱鯷(学名:Thryssa scratchley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新幾內亞及澳洲北部的淡水、半鹹水水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上頜短,僅達前鰓蓋;第一超關於第二三分之二的上頜前邊界,頸背或背後上部鰓裂沒有黑色斑點,臀鰭軟條35-42枚,體長可達40公分,棲息在溪流、河口、潟湖,可容忍鹽度較低的水域,屬肉食性,以甲殼類、小魚、昆蟲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斯氏棱鯷 · 查看更多 »

斜頜棱鯷

斜頜棱鯷(学名:Thryssa purava)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包括緬甸、孟加拉、印度、斯里蘭卡及巴基斯坦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頜骨適中,大多數中途胸鰭基部突出;第一超頜骨小而斜口角度,下頜牙齒略有擴大。鰓裂和淡淡的暗線沿背部的上部後面的一個模糊的暗斑,臀鰭軟條38-44枚,體長可達15.5公分,棲息在沿海、河口區,可容忍鹽度較低的水域,可做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斜頜棱鯷 · 查看更多 »

日本鯷

日本鯷(学名:Engraulis japonicus),又名青带小公鱼,俗名鯷、苦蚵仔、鰯仔、片口、鱙仔,又有抽条、离水烂、小銀魚、海蜒等叫法,為輻鰭魚綱鯡形目鯡亞目鳀科鳀属的其中一種鱼类。.

新!!: 鳀科和日本鯷 · 查看更多 »

日本淡水魚類列表

日本約有近600種的淡水、汽水(半海水)魚類;其中外來種約有50種,原生種則有約550種。分布於河口的魚類仍需要更詳盡的調查,估計可能將現有的種類倍增,即1000種以上的種類存在。.

新!!: 鳀科和日本淡水魚類列表 · 查看更多 »

擬赤鼻棱鯷

擬赤鼻棱鯷(学名:Thryssa kammalensoides)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洋區的印度東部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顎骨短,頂端尖的而且正好對鰓蓋的邊緣達到;第一個上顎骨不存在,在下鰓耙上的鋸齒不形成一叢。體具一黑的鞍狀斑,延伸至在鰓裂的上半部後面的區域的後頸上,臀鰭軟條31-32枚,體長可達11.2公分,棲息在河口區,可做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擬赤鼻棱鯷 · 查看更多 »

懷氏棱鯷

懷氏棱鯷(学名:Thryssa whiteheadi)為輻鰭魚綱鲱形目鳀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波斯灣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公尺,本魚吻尖,頜骨溫和,其尖端超越鰓蓋邊緣;背後上部鰓裂缺且具有非常模糊的斑點,臀鰭軟條40-43枚,體長可達15.8公分,棲息在沿海,喜群游,可作為食用魚。.

新!!: 鳀科和懷氏棱鯷 · 查看更多 »

扁鰺

扁鰺(學名Pomatomus saltatrix),又名藍魚或藍鯥,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游釣魚。它們是扁鰺科下的唯一物種。在南非誇祖魯-納塔爾省,扁鰺是被禁止商業性出售,且在10月至11月為休漁期。.

新!!: 鳀科和扁鰺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小公鱼属鮆科鯷科鳀属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