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魯郡

指数 魯郡

魯郡,中國古代郡、國名。.

70 关系: 劉交劉彊劉琰司馬馗吳國 (漢朝)孔扶宋武帝寒朗山东历史山东行政区划史山陽郡嶧縣东平街道东汉行政区划东晋行政区划三国行政区划京東西路庾希張遼彭城郡徐州 (三国至明朝)徐州刺史部徐圓朗後趙州郡列表嘉祥县先秦行政区划石渠議奏秦始皇秦朝秦朝行政区划索靖申恬隋朝行政区划萧坦之项羽须昌县颜姓褚裒西汉行政区划西漢經學傳承列表西漢藩國列表西漢藩王列表西晉豫州行政區劃鮑永豫州 (古代)鲁国鲁国 (消歧义)连云港市赣榆历代沿革列表...赣榆大事纪年列表赣榆区柴武東漢藩王列表東海郡桓少君桓溫北伐梁山县楚漢之際諸侯疆域江淮民系江淮文化汶上县沭阳县泰山郡會稽郡新湖镇 (东平县)无盐县曹魏曹魏行政區劃晉朝行政區劃 扩展索引 (20 更多) »

劉交

劉交(),字游,沛郡丰邑人,漢高祖劉邦之弟,被封為楚王,諡號楚元王。劉交是荀子的學生浮丘伯門下弟子,他為《詩經》作傳注,號稱《元王詩》。.

新!!: 魯郡和劉交 · 查看更多 »

劉彊

劉彊,東漢光武帝嫡長子,初立為太子,後改封為東海王,諡號東海恭王,於43年-58年,在位16年。(《後漢書》本傳作在位18年,仍將東海王劉陽在位年數計入) 東漢建武二年(26年),其母郭聖通被立為皇--,劉彊為皇太子。建武十七年(41年)郭皇后被廢,劉彊心中不安,請求光武帝改封他為藩王。光武帝最初不忍心這樣做,終於在建武十九年(43年)六月封劉彊為東海王,建武二十八年(52年)就國。因為劉彊不是因過錯而被廢,去就有禮,所以光武帝允许他用皇帝仪仗,还特別加大封地,「兼食魯郡,合二十九縣」。劉彊於漢明帝永平元年(58年)五月病逝,終年三十四歲。有女沘阳公主。 東漢末年的幽州牧劉虞為其後代。.

新!!: 魯郡和劉彊 · 查看更多 »

劉琰

劉琰(),字威碩,豫州魯國人。.

新!!: 魯郡和劉琰 · 查看更多 »

司馬馗

司马馗,字季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西晉宗室,司馬防的第四子,司马懿的四弟,与大哥司马朗(字伯达)、二哥司马懿(字仲达)、三哥司马孚(字叔达)、五弟司马恂(字显达)、六弟司马进(字惠达)、七弟司马通(字雅达)、八弟司马敏(字幼达)作为有名望的士大夫家族,被称为八达。 司马馗在曹魏官至魯國國相,封东武城侯,死后谥戴、贈太常。.

新!!: 魯郡和司馬馗 · 查看更多 »

吳國 (漢朝)

吴国,原称荆国,西汉时期封国。 前201年,刘邦将楚王韩信贬为淮阴侯。楚国一分为二:东阳郡、鄣郡、吴郡为荆国,以从兄刘贾为荆王;薛郡、东海郡、彭城郡为楚国,立弟弟刘交为楚王。前196年,刘贾被英布所击杀。次年,改荆国为吴国,刘邦封二哥刘喜的儿子刘濞为吴王。前154年,吴王刘濞领头挑起吴楚七国之乱,被汉景帝平定,刘濞被杀,吴国国除。 Category:西汉藩国 Category:江苏古代行政区划 Category:前190年代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前150年代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魯郡和吳國 (漢朝) · 查看更多 »

孔扶

孔扶,表字仲淵,魯國(今山東省曲阜市)人,东汉时期的大臣。 孔扶是孔子的十九代孫。官至太常。漢順帝陽嘉二年(133年)五月十九,司空王龔免職後,六月初二,孔扶被任命为司空。陽嘉三年(134年),因為旱災,周舉上疏批評朝政,十一月十一,司徒劉崎、司空孔扶被免職,十一月十四大司农黃尚接替为司徒,光祿勳王卓接替為司空。建宁元年(168年)三月十八日至四月十一日,谒孔子冢。.

新!!: 魯郡和孔扶 · 查看更多 »

宋武帝

宋武帝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彭城綏輿里(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区)人,東晉末年至南北朝初期的軍事家、政治家,南北朝時期劉宋開國皇帝。早年出身十分貧寒,劉裕最初為北府將領孫無終的司馬,在孫恩之亂中展現其軍事才能,及後更發起義軍擊敗篡位的桓玄,恢復了東晉政權,並獲得了極高名望,並在不久之後掌握朝權。 劉裕趁南燕内讧之际而出兵滅燕,隨後又平定了盧循之亂,以及消滅了劉毅、諸葛長民及司馬休之等異己,鞏固了在東晉國內的地位。接著又乘後秦内乱而北伐,收復了洛陽及關中地區,受封宋公並得九錫,終篡奪了東晉政權,建立劉宋,開始了南北朝時代。.

新!!: 魯郡和宋武帝 · 查看更多 »

寒朗

寒朗 ,字伯奇,魯國薛縣人(今山東省微山縣)人。東漢清河太守。.

新!!: 魯郡和寒朗 · 查看更多 »

山东历史

山东是汉文明发祥地之一。现已发现最早的山东古人类“沂源人”距今约40-50万年。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时期遗址在山东的发掘也显示了当时山东地区文明的高度发展。虞夏商时期,山东的东夷人创造了灿烂文化,并且与夏王朝不断的发生冲突和融合。早在夏代,山东地区已经进入了奴隶制社会,活跃于山东的商部落最终建立了商朝。周代,齐鲁等封国多年经营,山东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都领先于当时的其他地区。秦朝大一统,山东历史融入整个中国历史之中。.

新!!: 魯郡和山东历史 · 查看更多 »

山东行政区划史

山东行政区划史介绍山东地区行政区划变迁。.

新!!: 魯郡和山东行政区划史 · 查看更多 »

山陽郡

山陽郡,或為山陽國、昌邑國,是中國古代郡、國名。西漢置,在今山东省境。.

新!!: 魯郡和山陽郡 · 查看更多 »

嶧縣

嶧縣,山東省舊縣名。故治在今棗莊市嶧城區,為舊嶧縣治所。.

新!!: 魯郡和嶧縣 · 查看更多 »

东平街道

东平街道,全称东平街道办事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位于东平县中部,由原东平镇2010年6月改制而来,为中共东平县委和东平县人民政府驻地。 东平街道面积1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00公顷,常住人口17万余人,是东平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镇级行政单位,也是“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山东省“省级文明乡镇”。.

新!!: 魯郡和东平街道 · 查看更多 »

东汉行政区划

东汉行政区划,在汉光武帝时确定,基本沿用西汉行政区划的郡县制为实体、州刺史部为监察的体制,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刺史部。与西汉的主要区别是正式将司隶校尉部与其余十二州并列,将北方的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将南方的交趾刺史部改名为交州。.

新!!: 魯郡和东汉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东晋行政区划

東晉政區襲承西晉,也是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其特點是州郡越分越多,轄區縮小。西晉末年,大量流民南渡。東晉朝廷為了安撫僑民及僑姓世族,以原籍州郡縣名寄治別處,而無實地,此即僑州郡縣。等到安定後實施土斷,使其州郡領有實地,戶籍和賦役與一般州郡縣相同。 東晉政區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由於外族入侵與晉軍北伐,北疆時常變動;四川先後出現成漢、譙蜀等國;東南疆域大致固定。晉元帝時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帶。成漢佔據四川,於347年被桓溫滅。桓溫發動三次北伐,一度收復山東及河南地區,後敗於前燕而止。前秦屢次入侵東晉領土,此時東晉僅剩揚、荊、江、廣、交、豫、徐、兗、益、寧七州,及兗、青、冀、司、幽、--、益等僑州,共十五州。383年淝水之戰,前秦慘敗。隔年謝玄北伐,成功收復黃河、秦嶺以南地區。之後東晉內亂,桓玄篡位,譙蜀獨立,疆域萎縮。劉裕崛起後攻滅譙蜀並發動兩次北伐,收復四川、山東、河南及關中地區。然而劉裕因故返京,將領內亂,夏人入侵,關中得而復失。此時東晉領有揚、北徐、豫、江、北青、司、荊、北雍、東益、寧、交、廣、北--、北冀、梁、徐、北兗等十七州,及幽、冀、東秦、青、--、兗、秦、雍等僑州,共二十五州。.

新!!: 魯郡和东晋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三国行政区划

三国行政区划,大体上保留了东汉末年形成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

新!!: 魯郡和三国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京東西路

京東西路是中國宋朝(960年-1279年)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地處北宋首都東京開封府的東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初置京东西路安抚使。熙宁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东路为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升為大都督府。政和四年(1114年)),移安抚使于南京应天府。 北宋的陪都南京应天府,也称“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市)為京東西路的首府。 北宋時,此地為宋朝重要的文化地區。南宋建炎衣冠南渡,京東西路建制撤銷,但該地仍為宋金交戰的主戰場之一。.

新!!: 魯郡和京東西路 · 查看更多 »

庾希

庾希(),字始彥,穎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東晉中書監庾冰之子,東晉官員,官至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後因庾氏被大司馬桓溫誣陷謀反而出逃,及後庾希在京口(今江蘇鎮江)舉兵討伐桓溫,終失敗被殺。.

新!!: 魯郡和庾希 · 查看更多 »

張遼

張遼(),字文遠,并州雁門郡馬邑縣(今中国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大夫庄)人,原為西漢聶壹後人,因避怨而改姓。三國時期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之首;官至前將軍,諡號為剛侯。活躍於東漢末年,曾跟隨丁原、董卓、呂布等軍閥,後隨曹操。公元215年,與李典、樂進以少量兵馬駐守合肥城,面對東吳孫權親征大軍,以寡勝眾,令孫權無功而返,甚至幾乎擒住孫權。中國著名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威震逍遙津」情節,便是以此事為藍本。.

新!!: 魯郡和張遼 · 查看更多 »

彭城郡

彭城郡,或為楚國、楚郡、彭城國,中國古代郡、國名。.

新!!: 魯郡和彭城郡 · 查看更多 »

徐州 (三国至明朝)

徐州,中国古代的州。 秦朝时属泗水郡。 西汉武帝时,置徐州刺史部,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和山东省东南部地区,辖楚国(彭城郡)、泗水国、东海郡、临淮郡、琅邪郡、鲁国(薛郡)、江都国、广陵国凡三郡三国,治所在彭城县(今徐州市区)。 东汉时徐州辖东海国(东海郡)、琅邪国(琅邪郡)、彭城国(楚郡、楚国)、下邳国(临淮郡)、广陵郡、利城郡、城阳郡、东莞郡、东安郡、东城郡凡五国六郡,治所在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 三国曹魏时徐州辖彭城国、东海国、下邳郡、广陵郡、琅邪郡、城阳郡凡两国三郡,并移治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 西晋时,徐州辖彭城国、下邳国、东海国、淮陵国、琅邪郡、东莞郡、广陵郡、临淮郡、兰陵郡、东安郡四国六郡,治所在彭城县(今徐州市区)。 东晋初失淮北地于后赵,治所南迁。义熙七年(411年),治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晋末收复原徐州,改原来的徐州为北徐州,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改徐州为南徐州,恢复北徐州为徐州。六朝时徐州辖区变更频繁,东晋、北朝以后辖境缩小。 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后,置徐州,辖彭城、鲁、琅邪、东海、下邳凡五郡。 唐朝时,属河南道。又曾改为彭城郡。户六万五千一百七十,口四十七万八千六百七十六,下辖七县:彭城县、萧县、丰县、沛县、滕县、宿迁县、下邳县。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割下邳县置淮阳军,并以宿迁县属之。原属京东路,元丰元年(1078年),割属京东西路。崇宁时户六万四千四百三十,口一十五万二千二百三十七。贡双丝绫、、绢。下辖五县:彭城县、沛县、萧县、滕县、丰县;二监:宝丰监、利国监。 地入金朝后,徐州属山东西路,贞祐三年(1215年)九月,改隶河南路。户四万四千六百八十九。辖三县:彭城县、萧县、丰县。 元朝至正时升为徐州路,后又降为武安州,属归德府,领一县:萧县。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属中都临濠府,十四年(1471年)十一月置徐州直隶州,直属直隶京师,永乐后属南直隶,辖四县:丰县、沛县、萧县、砀山县,治所位于今徐州市区。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徐州直隶州改为徐州府,辖丰县、沛县、萧县、砀山县、铜山县、睢宁县、宿迁县、七县,1散州邳州,治所位于今徐州市区,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市区和萧县、砀山县。 中华民国初年废徐州府,以清末徐州府区域置徐州道,治所在铜山县(今徐州市铜山区),辖铜山、丰县、沛县、萧县、砀山、邳县、宿迁、睢宁凡八县。 汪伪政权始设徐州市。 今为江苏省的地级市。.

新!!: 魯郡和徐州 (三国至明朝) · 查看更多 »

徐州刺史部

徐州刺史部,是漢朝十三州刺史部之一,州治在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漢代州域範圍大致是今日的山東省東南部、江蘇省長江以北及安徽省東北角。.

新!!: 魯郡和徐州刺史部 · 查看更多 »

徐圓朗

徐圓朗(),隋末兗州人(今屬山東)。 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魯郡(今山東省兖州市)徐圓朗起義,後依附李密。李密敗,歸竇建德。武德二年七月(619年)徐圓朗歸降唐朝。唐政府封他為魯郡公,拜為兗州總管。武德四年(621年)劉黑闥等人在漳南起兵時,曾與徐圓朗密謀,相約反唐。武德四年(621年)八月,徐圓朗扣留受命安集河南的唐將盛彥師,起兵反唐,與劉黑闥相呼應,發兵圍攻任瑰所在的虞城(今河南省東部)。武德六年(623年)李建成攻滅劉黑闥,徐圓朗聞得黑闥死,棄城逃走,為人所殺。山東盡平。.

新!!: 魯郡和徐圓朗 · 查看更多 »

後趙州郡列表

在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的南匈奴貴族劉淵麾下,屢立戰功,勢力強盛,控有晉朝的冀州,名義上臣屬於匈奴漢國,實際上已經割據自立。漢昌元年(318年),國丈靳準殺死隱帝劉粲奪權,自立為漢天王。十月,鎮守長安的劉曜北上討伐靳準,族滅靳氏,遷都到長安。與此同時,石勒亦參與討伐靳準,後來試圖挑起城中變亂促其投降的計劃失敗,導致靳明掌權並倒向劉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陽城。光初二年(319年)十一月,石勒在襄國(今河北邢臺)自稱王,稱趙王元年,史稱後趙。 趙王五年(323年),石勒派石虎攻滅割據青州的曹嶷,盡有青州。六年(324年)後趙擴展至淮河流域,東晉退至淮水之濱,徐州淮水以北陷於後趙。七年(325年)東晉司、兗2州全境及豫州大部全入後趙,太和元年(328年)南侵東晉至淮南及沔水流域一帶。同年劉曜親征洛陽,為石勒所擒;二年(329年)石勒滅前趙,關隴地區大部和弘農、上洛郡等地為後趙所有。次年(330年)石勒稱帝。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從子石虎篡位,335年,遷都鄴(今河南安陽北至河北臨漳南)。建武四年(338年)燕王慕容皝與後趙帝石虎聯軍滅段部鮮卑,幽州之地全入後趙。史稱後趙強盛之時,「其地南逾淮、漢,東濱於海,西至河,西北盡燕、代」。 石虎在位時期,東晉復奪沔水流域一帶。太寧元年(349年),後趙爆發梁犢領導的雍涼戍卒舉兵,一度攻克後趙長安,有眾40餘萬。石虎卒,其子為爭帝位互相殘殺。石虎養孫冉閔盡殺石氏子孫及羯胡,控有洛、豫、徐、荊4州及魏尹、廣平郡、冀州南部。次年自立為帝,建立冉魏。與此同時雍、秦2州及汲郡、河內郡、黎陽等為前秦控制,幽、營2州及冀州西部入前燕,青州入段龕,涼州入前涼,朔州復為羌胡佔據,淮南入東晉。後趙僅能控制司隸的襄國郡、并州、兗州、豫州、徐州、荊州、冀州部分地區。永寧二年(351年)四月,石祗被殺,後趙亡。永興三年(352年)四月,前燕俘虜冉閔,冉魏亡。.

新!!: 魯郡和後趙州郡列表 · 查看更多 »

嘉祥县

嘉祥县是中国山东省济宁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973平方千米,2008年人口为81.9万。.

新!!: 魯郡和嘉祥县 · 查看更多 »

先秦行政区划

先秦行政區劃,範圍是從遠古至秦朝統一九州的這一段時間,由於年代久遠,其地方行政只能大略緒述。而九州是漢族傳統地理區劃,又稱為「漢地九州」。.

新!!: 魯郡和先秦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石渠議奏

石渠議奏是中國西漢的漢宣帝于甘露三年(前51年)在石渠閣召集的讲论五经同異的學術會議的奏疏辑成之總稱。据《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載,所辑議奏共有一百六十五篇,今皆佚。唐朝杜佑《通典》中保存了其中若干片断。.

新!!: 魯郡和石渠議奏 · 查看更多 »

秦始皇

始皇()嬴政,趙氏,時稱秦王政和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史記索隱】莊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孫也,名子楚。按:戰國策本名子異,後爲華陽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之專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過重,是秦朝在他死後3年速亡之一原因。.

新!!: 魯郡和秦始皇 · 查看更多 »

秦朝

朝(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首个大一統中央集权的帝國。秦朝皇室為嬴姓,所以史書又称嬴秦。秦朝源自周朝諸侯國秦國。前770年,秦地君長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時有功,受封於关中平原,建立秦國。战国時期,秦國根据礼记总结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輪”的社会现状,推行车辆统一道路,书籍统一文字,行为统一伦理,并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实施商鞅变法,成為天下第一強國。前230年至前221年,到秦王嬴政陸續攻滅其他六個主要諸侯國,一統中原,史称秦朝。 秦王政建立秦朝後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從此中國有了皇帝的稱號,並且發起一系列的改革以鞏固帝國。而後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使得領土約等同中國本土。疆域為東起遼東,西至臨洮,北抵長城,南達象郡(今越南北部)。雖然秦朝外表十分強盛,但由於秦始皇集權、過度發展、嚴重勞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讓天下百姓飽受苛政之苦而想要叛變。秦二世繼位後,秦廷被掌權的趙高掌控而混亂不堪。此時秦末民變爆發,六國有力的軍人各自復國,雖然秦將章邯努力平亂,但秦將王離於鉅鹿之戰被楚將項羽擊敗,秦軍主力投降。前207年十月,新任秦王子嬰於咸陽向民變領袖劉邦投降,後項羽率軍抵達關中,殺死秦王子嬰,焚燒咸陽宮,秦朝於秦始皇死後3年滅亡。而後至西漢統一全國之期間稱秦漢之際,又稱西楚時期。西楚霸王項羽重建封國制體系,分封十八諸侯。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劉邦、田榮等諸侯繼而起兵反抗,演變成楚漢戰爭。前202年劉邦擊滅項羽,受諸侯擁戴為漢帝,建國漢,開啟漢朝。 秦朝為了鞏固遼闊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與改革。政治制度建立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取代过去不同诸侯豪门的爵位制度。法律基本延續秦國法律,增加了皇帝握有生殺大權,丞相僅僅是輔佐。防务方面,興建長城以鞏固北方,毀六國長城與城墩等防禦工事,沒收天下百姓武器,鑄成十二金人,先後五次東巡以安定關東各地區 。交通方面,興建馳道與靈渠等交通要道以便軍隊前往各地平亂,也有利各地區運輸物資。經濟方面,秦朝延續商鞅變法的政策,推行重農輕商,鼓勵農民增產糧食,甚至有機會獲爵位。工商業方面統一貨幣(秦半兩)與度量衡,實行鹽鐵專賣,但不完全禁止商業,也鼓勵如經營畜牧業的烏氏倮與丹砂的巴地寡婦清等商人。 文化思想的部分,秦朝的政治思想以法家為尊,推行融合「法、術、勢」的君主專制,另有發揚陰陽家的五德始終說以神化皇帝。宗教以傳統崇拜上帝、祖先、山神、河神等眾神以及巫術、占卜與占星等,而神仙方術之術受秦始皇所迷信。為了箝制人民叛亂思想、统一中央集权思想、報復欺騙秦始皇的方士們,先後發生焚書坑儒事件,這是先秦文化與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朝的建立使中國由一個抽象的地理名稱轉為具體的大一統帝國,為融合中原文化、秦文化、荊楚文化與齊魯文化等等文化打下基礎,使得「秦」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其遺留下來的驪山秦始皇陵與秦始皇兵馬俑也受後世史學家注目,其中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新!!: 魯郡和秦朝 · 查看更多 »

秦朝行政区划

朝自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建立秦王朝以後,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分封制,廢除諸侯;行政區域管理上推行單一郡縣制,立郡縣,分天下為36郡;其後南併五嶺以南之南越地,北取陰山以南地。疆域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

新!!: 魯郡和秦朝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索靖

索靖(),字幼安,晉朝敦煌人。家族世代為官。晉朝官員及書法家。.

新!!: 魯郡和索靖 · 查看更多 »

申恬

申恬(),字公休,一說道獻《太平御覽·卷634》引徐爰《宋書》:「申恬字道獻。少懷貞恪,志業介然。拜殿中將軍,禁省八載,不休急,時莫之比。」,魏郡魏人。南朝宋將領,在宋多次到州郡任職,都因其善於治理人民而有政績。.

新!!: 魯郡和申恬 · 查看更多 »

隋朝行政区划

隋朝行政区划,在该朝短暂的历史中仍发生两次重大变化。隋文帝杨坚基本统一天下后,鉴于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州郡县三级制已经混乱不堪,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不久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从形式上恢复到了秦朝时的架构。.

新!!: 魯郡和隋朝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萧坦之

蕭坦之(),中国南朝齐皇族,封臨汝侯,表字君平,南蘭陵郡蘭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齐武帝族子。祖父是萧道成的堂弟萧道济,武進县令蕭欣祖的儿子。.

新!!: 魯郡和萧坦之 · 查看更多 »

项羽

項羽(),名籍,字羽,以字行,楚国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朝末年西楚軍事家,政治家。 楚国名將項燕之孫,七歲後隨叔父項梁遷吳中,秦末民变期间在会稽郡治所吴县(今江苏苏州)起兵反秦 ,被楚後懷王封為魯公。前207年鉅鹿之戰中,項羽統率楚軍五萬大破秦軍五十萬,決定秦朝覆亡之勢,秦三世自降為「秦王」,不再稱「皇帝」。項羽起兵三年,即率領山東六國諸侯滅秦,分封天下,政由羽出,自封「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年僅二十五歲。 前206年,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項羽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未能重用范增、韓信、陳平,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前202年,項羽在垓下之战為劉邦指揮諸侯六十萬聯軍所敗,突圍至烏江後,自刎而死。 項羽被譽為中國历史最为勇猛的将领,史學家稱“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亦認為「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新!!: 魯郡和项羽 · 查看更多 »

须昌县

须昌县,中国古县名。 秦朝置,治所在今山东省东平县须城镇西北。属薛郡。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改置为须昌侯国。景帝五年(前152年)国除仍为须昌县。属东平郡。东汉及三国魏属东平国。西晋为东平国治。东晋又属东平郡。北齐移治无盐城(今须城镇东南),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移还旧治。仍属东平郡。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避先祖李国昌名讳,改须城县。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因黄河决口,徙治今东平县州城街道,而须昌故城遗址已淹没于今东平县城西北东平湖中,现为东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新!!: 魯郡和须昌县 · 查看更多 »

颜姓

顏姓也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43位。 来自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数据库数据,颜姓人口数量大陆排名第112,约170万,.

新!!: 魯郡和颜姓 · 查看更多 »

褚裒

褚裒(),字季野,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東晉外戚,官至征北大將軍、徐兗二州刺史。曾經領導北伐,但失敗而回,不久憂憤得病而死。.

新!!: 魯郡和褚裒 · 查看更多 »

西汉行政区划

西汉行政区划,由于社会文化和民俗等背景和政治形势;不同于秦帝国的郡县二级的建制。而且汉武帝刘彻首创的以州刺史部为监察区的做法,发展到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第一次出现了古代中国史上的州郡县三级建制,给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新!!: 魯郡和西汉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西漢經學傳承列表

《漢書·卷八十八·儒林傳第五十八》載中國西漢經學重要人物及傳承。玆据此傳撰成下表。籍貫及人名等皆本該傳原文。“皇帝”指與官職對應者;官職采人物的最高官職,待查者暫錄儒林傳所舉官職於此。《史記·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第七》亦載有儒家早期傳承情況,讀者可加以參考。.

新!!: 魯郡和西漢經學傳承列表 · 查看更多 »

西漢藩國列表

本表概述中國西漢時期各藩國之立廢、治所與轄境變遷等情況。各國世系請見西漢藩王列表。凡有除國者,皆在該國項下分列小項,並作説明。.

新!!: 魯郡和西漢藩國列表 · 查看更多 »

西漢藩王列表

《漢書·卷十九·百官公卿表第七》載,“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衆官,羣卿大夫都官如漢朝。景帝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愽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武帝改漢內史為京兆尹,中尉為執金吾,郎中令為光禄勳,故王國如故。損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僕曰僕,秩亦千石。成帝綏和元年省內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本表列出西漢所有的諸侯王。凡因謀反、犯罪、無後等各種原因而除國者,若此後又立同名國,則另立新表格於其下。凡諡號僅列王號、侯號者,為因謀反、犯罪等原因而無諡號。在位年數不足一年者,按一年計算。.

新!!: 魯郡和西漢藩王列表 · 查看更多 »

西晉豫州行政區劃

豫州是曹魏舊州,州治所在陳縣(今河南省淮陽縣)。範圍在今河南省京廣鐵路以東的大部,山東省西南部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南端一路深入至湖北省長江北岸的廣濟縣。.

新!!: 魯郡和西晉豫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鮑永

鮑永,字君長,上黨屯留(今山西屯留南)人。.

新!!: 魯郡和鮑永 · 查看更多 »

豫州 (古代)

豫州,原為九州地理區劃之一,而作为实际的行政区划,开始于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将全国除中央之外的地域分为十三个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辖境约今淮河以北、南北汝河流域以东的豫东、皖北与江苏丰、沛两县地。但这里的州刺史部只是监察区,并无治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 东汉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域,其中豫州治所为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辖区在河南东部和安徽西部,下辖颍川郡、汝南郡2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4国。 三国的曹魏时期,豫州的治所在安城县(今河南正阳县东北、南汝河西南岸)。下辖颍川郡、陈郡、鲁郡、汝南郡、谯郡、弋阳郡、阳安郡、襄城郡、汝阴郡9郡,以及梁国、沛国2国。西晋时期,豫州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县),下辖10个郡国。东晋治所屡有迁徙,辖境伸缩无常,最大时有今苏、皖长江以西,望江以北的淮河南北地区。 十六国前赵移治许昌县(今河南许昌市东);前秦改豫州为东豫州,另置豫州治洛阳县(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南北朝时期,州的数量增多,地域缩小,南朝宋设有南豫州,治所在姑熟(今安徽当涂),南朝齐除南豫州外,还另设有豫州,治所在寿春(安徽寿县)。北魏初改豫州为洛州,另改司州为豫州,治上蔡县(今河南汝南县)。北周改名舒州。后又改为溱州。 隋朝初年,复为豫州,大业初又改名为蔡州,另置豫州治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三年(607年)改为河南郡。唐初复置豫州,治汝阳县(今河南汝南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汝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豫州。宝应初又改为蔡州。 Category:五胡十六国的州 Category:北朝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河南的州 Category:760年代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魯郡和豫州 (古代) · 查看更多 »

鲁可以指:.

新!!: 魯郡和鲁 · 查看更多 »

鲁国

鲁国,是周朝的一個姬姓諸侯國,為周成王的四叔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国。鲁国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歷時八百餘年。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西南部,國力鼎盛時期勢力遍及河南、江蘇及安徽三省。另外,魯国亦是孔子的出生地。.

新!!: 魯郡和鲁国 · 查看更多 »

鲁国 (消歧义)

鲁国可能是指.

新!!: 魯郡和鲁国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连云港市

连云港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江苏省北部,东临黄海,北接山东省日照市,西北接山东省临沂市,西接江苏省徐州市,西南接江苏省宿迁市和淮安市,南接江苏省盐城市。连云港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也是江苏沿海开发的主战场。.

新!!: 魯郡和连云港市 · 查看更多 »

赣榆历代沿革列表

本列表所列的是赣榆地区在历史各个时期的地理范围、行政区划沿革情况。.

新!!: 魯郡和赣榆历代沿革列表 · 查看更多 »

赣榆大事纪年列表

本列表所列的是赣榆地区在历史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新!!: 魯郡和赣榆大事纪年列表 · 查看更多 »

赣榆区

赣榆区,秦汉时写作赣揄,古称怀仁、竹庭,又称榆城,常被简写作干于,是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下辖的一个区。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之一。位于江苏省东北角的苏鲁交界处,海州湾畔,东临黄海,西接沂蒙山南麓,北通滨海名城青岛,南襟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隔海与日本、朝鲜半岛相望,有“黄海明珠”、“徐福故里”之美名。总面积1363平方千米,辖15个镇,沿海、平原、山区各占三分之一。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为94.94万人。 赣榆历史悠久。上古属东夷,“赣揄”的地名始见于秦代,当时已置县,历史上数易其名,南北朝至金朝初期称怀仁县,1945年中共为纪念抗日名将符竹庭而更名为竹庭县,1950年恢复原名。2014年7月赣榆县撤销,设立连云港市赣榆区。赣榆人文荟萃。孔子及其高足子贡曾印屐夹谷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齐鲁夹谷之会;秦始皇两度莅境,鞭石成桥登秦山岛;千古东渡第一使者——秦代方士徐福从这里浮海东去;北宋科学家沈括登赣榆之山,东望大海,观“天地日月之游动出没”。赣榆地处苏鲁交界,与山东省的日照、莒南、临沭接壤,人际交往密切,语言风俗相近,历史上受齐鲁文化影响深远,形成了以齐鲁文化为母体,兼容淮海文化,历史积淀厚重而又不乏灵秀。.

新!!: 魯郡和赣榆区 · 查看更多 »

柴武

柴武(),或說陳武,西漢軍事人物,祖籍陳郡阳夏县,薛郡(今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人,以功封棘蒲侯。諡剛。死後葬於欒城。.

新!!: 魯郡和柴武 · 查看更多 »

東漢藩王列表

東漢藩王列表列出在玄漢、東漢時期冊封的諸侯國所有藩王。本表各王在位年份,依《史記》、《漢書》各表體例,以各藩王初封、復封、改封之年作為元年開始計算,繼位者以前任藩王去世之年的隔年作為元年開始計算。凡因謀反、犯罪、無後等各種原因而除國者,若此後又立同名國,則另立新表格於其下。凡諡號僅列王號者,為因謀反、犯罪、貶位等原因而無諡號。在位年數一年以上者計入,不足一年者不計入。.

新!!: 魯郡和東漢藩王列表 · 查看更多 »

東海郡

東海郡,一名郯郡、東晦郡,中國古郡名。 秦代始置,郡治在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西漢時其轄境在今山東省臨沂市與江蘇省北部、安徽省天长市一帶,屬徐州刺史部。東漢、三國魏置東海國。西晉復置郡。南北朝時為雙方爭奪之地。東魏置海州。隋初廢,大業中復置郡,治朐山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海州為東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海州。.

新!!: 魯郡和東海郡 · 查看更多 »

桓少君

桓氏(),字少君,西漢鮑宣之妻。.

新!!: 魯郡和桓少君 · 查看更多 »

桓溫北伐

桓溫北伐,是東晉時期將領桓溫分別於354年、356年及369年發動北伐北方十六國的戰役。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復洛陽,其餘兩次皆被擊退,成效不大。.

新!!: 魯郡和桓溫北伐 · 查看更多 »

梁山县

梁山县在中国山东省西南部、东平湖西、黄河南岸,为济宁市西北的一个县,邻接河南省。 县境内有梁山,即小说《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为《水浒传》的发源地。其境内的水泊梁山景区为中国国家4A级景区。 梁山县还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梁山功夫(子午门功夫)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 魯郡和梁山县 · 查看更多 »

楚漢之際諸侯疆域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十月,沛公劉邦攻入關中,秦王朝覆滅。二月,項羽劃地分封滅秦有功將領、舊六國貴族及秦朝降將等18人為王。楚漢之際諸侯疆域以秦郡為基礎上劃定,連續數年混戰,期間行政區的建制少有變動。.

新!!: 魯郡和楚漢之際諸侯疆域 · 查看更多 »

江淮民系

江淮人,即江淮民系,或為下江民系,一般指稱说江淮官话(「江淮方言」、“江淮话”或“淮官”)的汉族民系,主要分布于江苏省中部、东北部、西南部;安徽省中部、东南部部分地区;湖北省东部;浙江、江西局部地區。人口大约7000万。由於在中國歷史上的南北對峙時期,江淮地區一直是軍事爭奪的重點。文化上,江淮文化是南方文化中最靠近北方文化区域的,兼有南北的文化特征。江淮官话亦同時具有來自吳語、贛語、中原官話等多種方言的。.

新!!: 魯郡和江淮民系 · 查看更多 »

江淮文化

江淮文化是指以今江苏省、安徽省中部为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其间居民被称为江淮民系,是使用江淮官话(「江淮方言」、“江淮话”或“淮官”)的汉族民系之一,主要分布于江苏省中部、东北部、西南部;安徽省中部、东南部部分地区;湖北省东部;浙江、江西局部地區。人口大约7000万。由於在中國歷史上的南北對峙時期,江淮地區一直是軍事爭奪的重點,江淮民系具有典型的“南蠻北侉”居中心態。在文化上,江淮文化既不屬於典型的北方文化、也不屬於南方文化,而是一種南北混合的文化類型。江淮官话亦同時具有來自吳語、贛語、中原官話等多種方言的。.

新!!: 魯郡和江淮文化 · 查看更多 »

汶上县

汶上县是中国山东省济宁市所辖的一个县,西邻京杭大运河。.

新!!: 魯郡和汶上县 · 查看更多 »

沭阳县

沭阳县,简称沭,是一个位于中国东部、江苏省北部的城市,江苏省三个试点省直管县之一。因位于沭水之阳而得名,有“花乡”的美誉。沭阳经济综合竞争力较强,位列中国百强县47位。.

新!!: 魯郡和沭阳县 · 查看更多 »

泰山郡

泰山郡,一作太山郡,中國古郡名。西漢始置,其轄地在今山東省泰安市、萊蕪市及淄博市南部、臨沂市西北部、濟寧市東北部一帶。郡治在博縣(縣治在今泰安市泰山區東),後徙治奉高縣(今泰安市岱岳区范鎮南)。東漢、魏晉仍之。北魏時徙治鉅平縣(縣治在今泰安市岱岳区南)。北齊改泰山郡為東平郡,治博平縣(博縣)。隋初廢。.

新!!: 魯郡和泰山郡 · 查看更多 »

會稽郡

會稽郡,中國古郡名。秦置,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城區),轄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漢初曾為韓信楚國、劉賈荊國、劉濞吳國領地。七國之亂後復置會稽郡。西漢末年,會稽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江蘇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區,是當時轄境最為廣闊的一郡。隸屬于揚州刺史部。東漢中期,分會稽郡浙江以北諸縣置吳郡。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縣(在今浙江紹興城區),領十五縣。三國吳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部)、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浙江衢州、金華一帶)。西晉至南朝末年,會稽郡僅轄今紹興、寧波一帶。隋文帝滅陳,廢會稽郡,置吳州。隋煬帝改吳州為越州,後又改為會稽郡。唐初置越州,玄宗改越州為會稽郡,肅宗時復為越州。.

新!!: 魯郡和會稽郡 · 查看更多 »

新湖镇 (东平县)

新湖镇,是下辖的一个行政建制镇。位于东平县西南部,由原新湖乡于2011年改制而来。.

新!!: 魯郡和新湖镇 (东平县) · 查看更多 »

无盐县

无盐县,中国古县名,位於今中國山东省东平县东部无盐村附近的无盐故城。 战国时期,齐国将被吞併的鄣国、宿国置为无盐邑。秦朝置无盐县,属薛郡。汉朝,无盐县先后属梁国、济东国、大河郡,后来属东平国至东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南北朝时期,北齐将无盐县并入须昌县。至此,无盐结束了作为县级以上地名的历史。 因战国时期鍾離春来自这里,人们也称她为无盐。 Category:秦朝县份 Category:汉朝县份 Category:曹魏县份 Category:西晋县份 Category:五胡十六国县份 Category:北魏县份 Category:东魏县份 Category:北齐县份 Category:后唐县份 Category:山东古代县份 Category:泰安行政区划史 Category:东平县.

新!!: 魯郡和无盐县 · 查看更多 »

曹魏

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8日,史称曹魏、魏朝)。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据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篡漢為魏,因承繼漢朝,故具法統地位。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卞氏为魏国王妃,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时便以「魏」為國號。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稱「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權。 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政權,灭蜀汉前疆域達到近300萬平方千米。263年,魏軍攻滅蜀汉,同年佔領廣州,至此曹魏疆域達到全盛,约400萬平方千米。由於曹魏盤踞中原,所以這區人口也是最多。期間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新!!: 魯郡和曹魏 · 查看更多 »

曹魏行政區劃

曹魏行政區劃,為東漢末年至265年晉代魏的45年期間,曹魏統治區的行政區變化情形的過程。.

新!!: 魯郡和曹魏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晉朝行政區劃

晉朝承襲曹魏領土,統一後領有孫吳疆域。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肅、雲南,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西晉政區制度承襲東漢末期的制度,為州郡縣三級制。於三國曹魏時期有司、豫、兗、青、徐、冀、幽、--、雍、涼、荊、揚十二州,滅蜀漢後分益州置梁州。265年西晉代曹魏後,分雍、涼、梁三州之地設秦州,後分益州地設寧州,後分幽州地設平州。280年滅孫吳後得荊、揚、交、廣四州,並將荊、揚兩州與原曹魏荊、揚兩州合併,共十九州。秦州、寧州曾經廢止,後來復置。291年分荊、揚州地設江州,307年分荊、江州地設湘州,至此共二十一州。州以下分郡、王國。晉武帝防止野心世族篡位,制定分封制,依人口多寡封國諸王,有大國、次國、小國三種類型(詳見晉朝藩王列表)。但諸王僅得租稅,王國如同郡縣。諸王的軍權,主要來自鎮守之地。郡、王國以下為縣。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至於公國、侯國,其地位同縣。 東晉政區襲承西晉,也是實行州郡縣三級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轄區縮小。西晉末年,大量流民南渡。東晉朝廷為了安撫僑民及僑姓世族,以原籍州郡縣名寄治別處,而無實地,此即僑州郡縣。等到安定後實施土斷,使其州郡領有實地,戶籍和賦役與一般州郡縣相同。 東晉政區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由於外族入侵與晉軍北伐,北疆時常變動;四川先後出現成漢、譙蜀等國;東南疆域大致固定。晉元帝時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帶。成漢佔據四川,於347年被桓溫滅。桓溫發動三次北伐,一度收復山東及河南地區,後敗於前燕而止。前秦屢次入侵東晉領土,此時東晉僅剩揚、荊、江、廣、交、豫、徐、兗、益、寧七州,及兗、青、冀、司、幽、--、益等僑州,共十五州。383年淝水之戰,前秦慘敗。隔年謝玄北伐,成功收復黃河、秦嶺以南地區。之後東晉內亂,桓玄篡位,譙蜀獨立,疆域萎縮。劉裕崛起後攻滅譙蜀並發動兩次北伐,收復四川、山東、河南及關中地區。然而劉裕因故返京,將領內亂,夏人入侵,關中得而復失。此時東晉領有揚、北徐、豫、江、北青、司、荊、北雍、東益、寧、交、廣、北--、北冀、梁、徐、北兗等十七州,及幽、冀、東秦、青、--、兗、秦、雍等僑州,共二十五州。.

新!!: 魯郡和晉朝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南魯郡北魯郡薛郡魯國 (漢朝)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