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魯凱族

指数 魯凱族

魯凱族(魯凱語:Drekay,書寫系統制定前慣以 Rukai 表示。)為台灣原住民,分布於台東縣、屏東縣、高雄市等縣市境內,人口約一萬三千餘人。.

97 关系: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原住民族電視台原住民族電視台節目列表卑南鄉卑南文化台灣古道台灣百合台灣雲豹夢占大鬼湖大腳仙大洪水太麻里鄉好茶村寶來藤枝纜車小鬼湖尖吻蝮射日塔屏東縣巴冷公主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三地門鄉三和村九族文化村乙未戰爭亞磊絲·泰吉華坦延平鄉初鹿部落周宗魯八八水災知本越嶺古道石板屋第16屆金曲獎瓦歷斯·諾幹芋饅頭莫那能聖地聖光神學院達魯瑪克部落荷蘭甕血腸高山族高雄市高雄人口高雄燈會藝術節譚維義魚池鄉 (台灣)魯凱語...魯凱族民族議會貴族鷹鵰麟洛戰俘營鼻笛輔仁大學校友列表霧台谷川大橋霧台鄉霧台抗日事件茂林區茂林國家風景區胡浩德舞思愛閩南裔臺灣人野百合學運臺灣臺灣原住民人物列表臺灣原住民音樂界人物列表臺灣原住民族臺灣原住民族人名臺灣史前時期臺灣同性婚姻臺灣人口臺灣荷蘭統治時期臺灣舊地名列表臺灣歷史臺灣文化臺灣族群臺東縣金峰鄉 (台灣)艷山薑艾可菊斯雲豹林鴻鳴排灣語排灣族杜牧 (歌手)梁文音森林小學民族列表沈文程泰雅族滿書雯打耳祭扇平曾陶鎔 扩展索引 (47 更多) »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Alian 96.3),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所經營的廣播電台,是台湾第一個以臺灣原住民族為主的廣播電台。簡稱原廣。該台接手原本中廣音樂網的頻率,於2017年8月9日開播。.

新!!: 魯凱族和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 查看更多 »

原住民族電視台

原住民族電視台(Taiwan Indigenous Television,缩写为TITV),簡稱原視,口頭慣稱原民臺,是中華民國第一個、並為唯一全天候以臺灣原住民族為主題的電視頻道,也是第七家無線電視台,字幕則使用翻譯成國語的中文。現位於中國電視大廈,於2014年脫離台灣公廣集團,由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擁有。2016年8月1日起正式於無線數位頻道以HD訊號播出至今。 2014年1月起,原住民族電視台改為全日24小時播出,是目前臺灣全年播放時數最多的公共廣播電視臺。.

新!!: 魯凱族和原住民族電視台 · 查看更多 »

原住民族電視台節目列表

以下為原住民族電視臺所播出的節目列表。.

新!!: 魯凱族和原住民族電視台節目列表 · 查看更多 »

卑南鄉

卑南鄉(卑南語:Puyuma;阿美語:Puyuma;魯凱語:Pinang)位於臺灣臺東縣中部,北臨鹿野鄉、延平鄉,東北連東河鄉,東濱太平洋,西鄰屏東縣霧台鄉,南接臺東市、太麻里鄉。 本鄉地處花東縱谷平原的南方,為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所夾,約60%的面積為山坡地,有卑南溪、知本溪、利嘉溪等流經鄉境,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 鄉內居民以漢人為主,另有約35%的臺灣原住民族(卑南族、阿美族、魯凱族),產業以農業為主。近年來因知本溫泉及天后張惠妹而聲名大噪,成為新興的觀光勝地,觀光業大為蓬勃發展。 地方通行語為卑南語、阿美語與魯凱語。.

新!!: 魯凱族和卑南鄉 · 查看更多 »

卑南文化

卑南文化是台灣東部新石器時期中期的史前文化,存續時間約在5200年前至2300年前,分布範圍大致包含台東平原、花東縱谷南段與東海岸南段。.

新!!: 魯凱族和卑南文化 · 查看更多 »

台灣古道

台灣古道是泛指台灣近代以前所開發的通行道路。這些古道擁有著前人生活所留下的遺跡古物及歷史印記,通常具有歷史文化及學術研究之價值。自古以來,居民為生活之需或貿易之便,得必須穿梭於林間,翻越高山峻嶺,以突破地形的障礙及距離的阻隔,即開闢了道路,連絡起各地的交通。.

新!!: 魯凱族和台灣古道 · 查看更多 »

台灣百合

台灣百合(学名:Lilium formosanum)為百合屬多年生的被子植物,為台灣特有的百合種類,因而以「福爾摩沙」作為種名,屬於四種台灣原生百合之一;另外有小葉台灣百合(Lilium formosanum var.

新!!: 魯凱族和台灣百合 · 查看更多 »

台灣雲豹

台灣雲豹(學名: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Formosan clouded leopard),貓科雲豹的一個亞種,為台灣特有亞種動物,是台灣本島少數的大型肉食野生動物之一,體形僅次於台灣黑熊。1862年首次被記錄在科學文獻上,由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發表。 台灣雲豹一直被視為是一種珍貴的野生動物,台灣原住民,如魯凱族,視獵捕雲豹為一種禁忌;魯凱族好茶部落將台灣雲豹視為他們的先祖,而排灣族認為雲豹是獵人死去後的轉世。台灣雲豹原為棲息在中低海拔闊葉林間的大型貓科動物,在土地被大量開發之後,台灣雲豹被迫遷往高山,最後的棲息地是玉山和北大武山。自80年代中期起,便無人再親眼看到野生台灣雲豹的蹤跡。經過台美生態學者合組研究團隊調查,歷經13年研究,2013年4月宣布台灣雲豹可能已經滅絕,2014年4月認定台灣雲豹已經滅絕。。.

新!!: 魯凱族和台灣雲豹 · 查看更多 »

夢占

夢占,又稱夢卜或解夢,是一種以夢境解釋作其依據的占卜術。.

新!!: 魯凱族和夢占 · 查看更多 »

大鬼湖

大鬼湖(魯凱語:Dalupalringi)是台灣南部高山湖泊,海拔2,200公尺,位於高雄市茂林區、屏東縣及台東縣交界,屬於中央山脈南段。.

新!!: 魯凱族和大鬼湖 · 查看更多 »

大腳仙

大腳仙(Taccassiangh,),簡稱Caisan,台灣荷蘭統治時期平埔族力力社頭目,屏東縣潮州鎮大腳仙林以其命名,後來傳說變成有一雙大腳的巨人許大砲。.

新!!: 魯凱族和大腳仙 · 查看更多 »

大洪水

大洪水是世界多個民族的共同傳說,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印度、中國、玛雅等文明中,都有洪水滅世的傳說。當中,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各民族的傳說很明顯有同一來源。根據基督徒的聖經記載:由於往後各民族的居住地逐漸分散,使這個傳說也變得變化多端。而另一方面,隨着历史学深入地球各民族的文化和傳說,發現這個大洪水傳說在世界各地都有流傳。许多歷史學家試圖找尋各地的傳說,並從當中找出一些历史遗跡。.

新!!: 魯凱族和大洪水 · 查看更多 »

太麻里鄉

太麻里鄉(排灣語:Tjavualji;阿美語:Tjavualji)位於台灣臺東縣東南方,北臨卑南鄉、臺東市,東濱太平洋,西鄰金峰鄉,西南連達仁鄉,南接大武鄉。 本鄉背倚中央山脈,除沿海平原外,大多為山地,海拔最高約2000公尺,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 鄉內居民包括2/3的漢人(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及1/3的原住民(阿美族、魯凱族、排灣族),地方通行語為排灣語與阿美語。 2000年的千禧迎曙光活動使本鄉聲名大噪,也為本鄉贏得了「日升之鄉」的美名。.

新!!: 魯凱族和太麻里鄉 · 查看更多 »

好茶村

好茶村(魯凱語:Kucapungane;排灣語:qucapungan)位於台灣屏東縣,為該縣霧台鄉的村里行政區劃之一。位於中央山脈大武山山區背脊面的該台灣原住民村里,分為無人常住的國定古蹟與文化景觀-好茶舊社(舊好茶)及好茶新村(新好茶)和古查布鞍(新新好茶)。.

新!!: 魯凱族和好茶村 · 查看更多 »

寶來藤枝纜車

寶來藤枝纜車是臺灣一條計畫中將會連結高雄市六龜區寶來溫泉與桃源區二集團部落之間的纜車路線。最初計畫在2005年提出,隔年進入評估階段,計畫預估全長3.65公里,沿途設寶來(囉囉埔)、美崙山、二集團、藤枝等四站;後來,高雄縣政府因用地取得問題以及未來啟用後財政負擔,使計畫無疾而終。直到2009年發生八八風災,重創寶山、藤枝等部落,使高雄縣政府決定重啟計畫,經再次評估後修正,全長改成為6.4公里,沿途設站改成為寶來、美崙山、二集團等三站。.

新!!: 魯凱族和寶來藤枝纜車 · 查看更多 »

小鬼湖

小鬼湖(魯凱語:Taidrengere),又名「巴油池」,是臺灣南部高山湖泊,海拔2040公尺,位於屏東縣霧台鄉與臺東縣卑南鄉的交界上,中央山脈南段拉嘎拉嘎爾山西南,與大鬼湖都是魯凱族的聖地。該區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是目前最有可能找到臺灣雲豹的地方,因此中華民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1988年將其劃入大武山自然保留區,而後林務局也在1992年將大、小鬼湖劃為雙鬼湖國有林保護區,以保護臺灣最原始的高山湖泊生態系。.

新!!: 魯凱族和小鬼湖 · 查看更多 »

尖吻蝮

尖吻蝮屬(學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單型蛇屬,屬下只有尖吻蝮(D.

新!!: 魯凱族和尖吻蝮 · 查看更多 »

射日塔

射日塔 (Chiayi Tower),位於臺灣嘉義市嘉義公園內,為一座高62公尺的塔式建築,共12層,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林憲德與卓建光建築師事務所共同規劃設計,有「嘉義市的新地標」之稱。原址為建於日治時代的嘉義神社,神社本殿於二戰後改為忠烈祠,於1994年4月24日受祝融之災全毀。 舊忠烈祠慘遭回祿之後,嘉義市政府原本計畫在嘉義公園內分別重建忠烈祠與新建射日塔,然而因當時兩項工程經費預算不足,遂變更設計將兩項工程結合,共用結構體與基礎,成為一體的設計以節省市府經費,並增添工程之規模。以公共造產方式,委由民間經營,先前由雲嘉廣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雲嘉電台射日塔管理中心負責營運。.

新!!: 魯凱族和射日塔 · 查看更多 »

屏東縣

屏東縣(排灣語:Qakaw;閩南語:Pîn-tong-kuān;六堆客語:Pinˇ dungˊ ian;馬卡道語:Akauw),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最南端,也是臺灣西部南北最狹長的縣份,北與高雄市為界,東過北大武山與臺東縣為界,地處熱帶地區,富有熱帶風情。 本縣產業結構上偏重農、漁業,但近年來大力推動觀光產業,紅豆、皮蛋、鹹鴨蛋、鳳梨、芒果、蜜棗、蓮霧(黑珍珠)及石斑魚、櫻花蝦、黑鮪魚、可可、洋蔥已成為屏東縣最具代表性的特產。.

新!!: 魯凱族和屏東縣 · 查看更多 »

巴冷公主

巴冷公主(魯凱語:Balenge ka abulru),又譯巴嫩公主、芭嫩公主或巴楞公主,是台灣原住民魯凱族的一個口耳相傳的古老傳說,其內容主要描述魯凱族一個部落頭目的女兒嫁給蛇郎君的故事,並曾改編為電腦遊戲。因為年代久遠而且缺乏文字記載,目前已有許多版本,也有一些家族堅稱自己就是巴冷公主的後代。這些自稱為巴冷公主後人的魯凱家族對此故事褒貶不一,有些家族並認為改編之電腦遊戲扭曲歷史之真相。.

新!!: 魯凱族和巴冷公主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魯凱族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

本文列出中華民國的主要節日與歲時,包括放假和不放假的國定紀念日與節日,以及常見的民俗節日。 紀念日及節日依據《紀念日與節日實施辦法》實施。2001年起,中華民國政府機關及公私立各級學校實行「週休二日」,即每週六、日放假。2006年中秋節假期以來,節假日如遇到週二、四等,還會採取中間上班日(週一、五)調整放假,形成至少4天連續的「彈性假期」(但擇另一星期六補班、補課)。2015年起,對公部門實施節假日與週末重疊則補假的新假期制度:若與星期六重疊,則星期五補假一天;若與星期日重疊,下星期一即補假一天。私人事業單位自2016年1月1日起亦將全面實施勞工「週休二日」,自此全面實施「週休二日」。 2015年12月31日之前,臺灣適用「雙週84工時」的勞工,放假規定大致與1998年到2001年的「隔週週休二日制」放假規定相同,不過也有與勞工約定比照公部門休假的私人事業單位。2015年5月1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勞動基準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將雙週84小時的工時上限改為單週40小時,每天工作不得超過8小時。法案三讀通過後,自2016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週休二日」,此修正案不包括《勞動基準法》第八十四條之一的彈性工時勞工。.

新!!: 魯凱族和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 · 查看更多 »

三地門鄉

三地門鄉位於台灣屏東縣北端,北臨高雄市茂林區、六龜區,東鄰霧台鄉,西鄰高樹鄉、鹽埔鄉,南接內埔鄉、瑪家鄉。 本鄉地處山地與平原的交界地帶,多屬丘陵地形,海拔在100~2159公尺之間,有隘寮溪流經鄉境,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居民以台灣原住民排灣族為主,另有部分魯凱族居民(如青葉村),近年來成為熱門的觀光勝地,並被納入茂林國家風景區。.

新!!: 魯凱族和三地門鄉 · 查看更多 »

三和村

三和村(lziuci laulauzang)為臺灣行政區劃之一,位於屏東縣瑪家鄉,夾於長治鄉、鹽埔鄉、內埔鄉之間。其位置原本是隘寮溪的荒蕪河灘地。當地居民多以排灣族與魯凱族為主。.

新!!: 魯凱族和三和村 · 查看更多 »

九族文化村

九族文化村(Formosan Aboriginal Culture Village)是一座位於臺灣南投縣魚池鄉的主題樂園,名稱由來為成立時、中華民國中央政府認定的九個臺灣原住民族。園區全區面積62公頃,是依山建造的遊樂園區,全區制高點位在觀山樓,海拔標高約900公尺。園區內部結合台灣該九大原住民族族群的各項文化特色展示,另設有多項遊樂設施及日月潭纜車,連接九族文化村觀山樓到救國團日月潭青年活動中心。.

新!!: 魯凱族和九族文化村 · 查看更多 »

乙未戰爭

乙未戰爭(1895年5月29日-1895年11月18日;)是臺灣因《馬關條約》被清政府割讓予日本後臺灣各地人民為抵抗日本接收統治而發起的戰爭。 「乙未」是指戰事爆發的1895年,因適逢農曆乙未年而得名。文獻紀載上又稱乙未之役、乙未日軍征臺之役 、乙未之變,日本方面則有臺灣平定作戰()、臺灣平定、臺灣征討()等別稱。該戰爭是以臺灣為主要發生地的戰爭中規模最大的,當時以客家族群作戰最力。 1895年5月29日,負責接收臺灣的日軍部隊從現今新北市貢寮區的澳底登陸,象徵乙未戰爭的開始。日本投入包含近衛師團等正規軍隊的三萬餘名兵力,而臺灣方面除了以臺灣民主國為主的抗日政權外,主要有臺灣人民等自發性組成的抗日義軍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P171,五南圖書公司,台北及劉永福的黑旗軍和唐景崧的廣勇等;合計正規軍約有三萬三千餘名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誌》(靖臺事略),及民兵十萬名。經過大約6個月的戰爭,臺灣民主國第一任總統唐景崧及第二任總統劉永福均逃離臺灣,被劉永福放棄的8000多名清軍和黑旗軍(約3000名)在群龍無首下慌亂的投降,日方認定臺灣民主國已經滅亡,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於11月18日向京都大本營報告:「全島悉予平定」。不過,臺灣人後續仍有一些零星的對抗日本統治的活動,尤其原住民部族的武力抗爭持續將近了20年。 乙未戰爭均造成臺日兩方的大量傷亡,日軍計有515人負傷,164人戰死。另有数千日军感染霍乱等疾病而死,死者中包含領軍的近衛師團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以及近衛師團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不過根據相關考證,日軍在傷亡名單上面採取單位互換、戰死改為病死、戰死隱瞞不報與竄改戰死地點等方式來匿報實際作戰陣亡人數,根據《靖國神社志》的資料顯示,不含病死與意外事故死亡,在臺灣戰場被抗日軍民擊斃的日軍最高可能達1,436人鐘至正、張健豐著,《乙未戰爭研究—你所不知道的台灣保衛戰》,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8年,第80-81頁。。而臺方死傷人數難以估算,依照《臺灣治績誌》論述,「各戰場遺留的屍體在七、八千人以上」;因此乙未戰事陣亡的兵士,至少有14,000人江彥震:(乙未戰爭客家再次展現義民精神),《客家雜誌》,2007年12月1日。.

新!!: 魯凱族和乙未戰爭 · 查看更多 »

亞磊絲·泰吉華坦

亞磊絲·泰吉華坦(Alice Takewatan,)出生於台灣花蓮縣,布農族人,現為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多元文化藝術團團長。"植夢人"全球故事工程計劃主持人.

新!!: 魯凱族和亞磊絲·泰吉華坦 · 查看更多 »

延平鄉

延平鄉(郡群布農語:Inpiing)是位於台灣臺東縣西部中段的一個鄉,也是該縣的5個山地原住民鄉之一。該鄉位處臺東縣西部中段,北臨海端鄉,北及東連鹿野鄉,東鄰東河鄉,西鄰高雄市茂林區、屏東縣霧台鄉,南接卑南鄉。該鄉的前身是日治時代台東廳關山郡直轄本郡各部落的蕃地之南半部(至於北半部,戰後另成立海端鄉)。該鄉地處中央山脈之上,山地佔全鄉面積的96%,且平均海拔達400公尺以上,氣候則屬熱帶季風氣候。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布農族為主,產業以農業為主。地方通行語為布農語。1968年,來自該鄉紅葉村的紅葉少棒隊,一舉擊敗日本少棒明星隊,成為台灣從艱困環境中站上國際體壇舞台的代表,聲名大噪,開啟了台灣三級棒球的黃金時代。.

新!!: 魯凱族和延平鄉 · 查看更多 »

初鹿部落

初鹿部落(Ulivelivek)位於臺灣臺東縣卑南鄉,行政區畫分上,屬於卑南鄉初鹿村,舊稱北絲鬮社,是臺灣原住民卑南族的傳統部落之一,也是卑南族八社之中,地理位置上最北邊的部落,更北方便是布農族的傳統領域。.

新!!: 魯凱族和初鹿部落 · 查看更多 »

周宗魯

周宗魯,籍貫山東膠縣,是1984年海山一坑礦災的倖存者;當時,他被困在礦坑中長達93小時並因此被迫吃人肉維生,他後來成為一位牧師。.

新!!: 魯凱族和周宗魯 · 查看更多 »

八八水災

八八水災,又稱莫拉克風災、八八風災,是2009年8月6日至8月10日間發生於台灣中南部及東南部的一起嚴重水災,肇事主因是由颱風莫拉克侵襲台灣所挾帶破紀錄的降雨量(許多地方2日的降雨量,相當於1整年份的量)。是台灣自1959年八七水災以來最嚴重的水患,期間臺灣多處淹水、山崩與土石流。其中以位於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小林部落滅村事件最為嚴重,造成474人活埋。 據中華民國政府統計,此次水災共造成681人死亡、18人失蹤。中華民國行政院宣佈8月22日至24日全國為死難者降半旗致哀。台灣各界紛紛指責政府防災救援不力,引發廣泛民怨,使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領導的國民黨政府聲望大幅滑落。最後更因追究政治責任的呼聲,直接導致劉兆玄內閣於同年9月初宣布總辭。.

新!!: 魯凱族和八八水災 · 查看更多 »

知本越嶺古道

知本越嶺古道為一條位在臺灣南部橫跨於屏東縣霧台至臺東縣知本的古道,又稱之為鬼湖越嶺古道,該古道原本為臺灣省政府新南橫公路建設計畫中的原型路廊,後續因無力維護及環保問題,至今已確認將不會貫通。路線總長約120公里。 《台灣古道特輯》,國民旅遊出版社,出版日期:1999/12/1 ISBN 9578554664 《台灣的古道》,遠足文化,出版日期:民國91年5月 ISBN 9868015421.

新!!: 魯凱族和知本越嶺古道 · 查看更多 »

石板屋

石板屋是臺灣原住民魯凱族及排灣族及少數布農族及少數泰雅族用石板建造的傳統式住屋。相傳以前下雨時房屋常會漏水,改成石板搭建後,屋頂有如鱗片般(仿自百步蛇),雨水會沿著鱗片外緣流下去,才改善漏水問題。石板屋一般使用板岩或頁岩作為建材。 Category:魯凱族 Category:排灣族 Category:房屋.

新!!: 魯凱族和石板屋 · 查看更多 »

第16屆金曲獎

16屆金曲獎由行政院新聞局於2005年主辦,本屆流行音樂專輯獎及新人獎各依演唱語言一分為四,使獎項數增至34項。入圍名單於4月15日在高雄市宣布,本屆金曲獎共有157家有聲出版業者、6,208件報名,其中137件作品入圍。頒獎典禮於5月28日晚間在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舉行,典禮由東風衛視主持轉播,主題為「Let's Party」。.

新!!: 魯凱族和第16屆金曲獎 · 查看更多 »

粽,或作--,又稱粽子,傳統以米為主的食品,並用葉子包裹於其外,其中以中國式粽為主流。中國粽更為端午節應食品之一。一般是以竹葉包裹糯米或油飯、豆沙、绿豆、红豆、眉豆、黄豆、腊肠、鹹鴨蛋、花生、栗子、玉米、冬菇、虾米、豬肉之類,並水煮或蒸熟。 起源於端午節祭祀龍或伍子胥的祭品,後來楚人为了让投江過世的屈原遺體不被鱼类所食,就以粽子投江喂鱼,另說則是直接以粽子祭祀屈原的亡魂。.

新!!: 魯凱族和粽 · 查看更多 »

瓦歷斯·諾幹

歷斯·諾幹(Walis Nokan,),漢名吳俊傑,曾使用筆名瓦歷斯·尤幹、柳翱,臺灣泰雅族作家,出生於臺中縣和平鄉Mihu部落(今自由村雙崎社區),屬於Pai-Peinox群。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畢業,曾任教於花蓮縣富里國小、臺中縣梧南國小、臺中市自由國小、靜宜大學、國立成功大學臺文所、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 瓦歷斯·諾幹早期曾用瓦歷斯·尤幹為族名,後來返回部落投入田野調查,發現名字拼音上的錯誤,而正名為瓦歷斯·諾幹。早年閱讀周夢蝶、余光中、洛夫、楊牧等詩人作品,後來受吳晟影響,開始注重勞苦大眾的生活。他最初以筆名柳翱發表第一本散文集《永遠的部落》,價值觀和文化觀接近漢人,直到1990年代開始創辦原住民文化刊物《獵人文化》和「臺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而前妻利格拉樂·阿[女烏](Liglave A-wu,1969-)也回到出生的部落推展原民文化重建工作,因此開始了創作上的改變,展現泰雅族的文學風格,並且也參與《原報》、《南島時報》、《山海文化雙月刊》等刊物的編輯工作,爭取主流之外的對話平台。曾獲多項重要文學獎,1996年以〈伊能再踏查〉獲得時報文學獎新詩類評審獎,之後出版散文集《戴墨鏡的飛鼠》,確立寫作方向。 其岳父為中國戲曲研究專家曾永義。.

新!!: 魯凱族和瓦歷斯·諾幹 · 查看更多 »

芋饅頭

芋饅頭是台灣小吃。起自魯凱族祖人流傳下來,是為上山狩獵的族人,發明出乾糧的食物,以便於攜帶與儲放。芋饅頭流傳於魯凱族的部落,用石板封閉形成密室來烘培山芋,因此吃起來軟硬適中,比一般麵包硬,但較法國麵包軟。.

新!!: 魯凱族和芋饅頭 · 查看更多 »

莫那能

列雅弗斯·莫那能(Malieyafusi Monaneng,),臺灣原住民排灣族詩人,臺東縣達仁鄉人,世稱莫那能,曾用漢名曾舜旺,臺東縣立大武國民中學畢業。長期主張台灣原住民也是中國人,主張兩岸統一所帶來的兩岸和平對臺灣原住民最有利。.

新!!: 魯凱族和莫那能 · 查看更多 »

聖地

聖地,指被視為「神聖之地」,往往是有重大作用和歷史意義之地。儒家士人中,專指和孔子等儒家聖賢有特別關係的地方,如出生地、活動地。 聖地一詞後來被各種文化、宗教、信仰等所借用,指稱與諸神仙、聖人有密切關係的所在。在中國歷史,人們也把祭祖的神龕、宗廟等視為神聖的地方,有人也稱這種地方為聖地。;古代文獻:.

新!!: 魯凱族和聖地 · 查看更多 »

聖光神學院

聖光神學院(Holy Light Theological Seminary)之神學教育起源,乃延續1910年循理會設立在中國.河南開封的開封聖書學院(Kaifeng Bible School) ;後因中日戰爭,又於1941年2月於陝西鳳翔,另開辦西北聖經書院(Northwest Bible Institute);同年10月,內地會加入陣容,便成為一所兩會合辦的學校。續因戰亂,同批外籍宣教士及部份循理會主內弟兄來台後,於1955年9月5日在台灣高雄設立聖光聖經書院(Holy Light Bible Seminary),1969年正式更名為聖光神學院。.

新!!: 魯凱族和聖光神學院 · 查看更多 »

達魯瑪克部落

Taromak-達魯瑪克部落(Taromak),又稱大南社。位於臺灣臺東縣卑南鄉,為原住民魯凱族的傳統部落,也是臺東縣內唯一的純魯凱族聚落,更是魯凱族東魯凱族群唯一的部落。行政區劃分上屬於卑南鄉東興村。其文化特色屬kalralisiya小米收穫祭、talraisi鞦韆祭及傳統alakowa男子集會所組織最為代表性。臺灣知名設計師/歌手陳世川即是東魯凱-達魯瑪克部落族人。.

新!!: 魯凱族和達魯瑪克部落 · 查看更多 »

荷蘭甕

荷蘭甕是起於荷蘭人在1602年所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泰國所燒製的青陶甕,因荷蘭人之故、稱為荷蘭甕。首先由東印度公司設在泰國的泰國棕櫚油公司,將在泰國等地以物易物交換來的棕櫚油以當地所燒制的綠色甕裝罐。之後運到台灣臺南,再轉運到南部山區的魯凱族部落「以物易物」的來換取鹿皮,而當時臺灣還有大量的野生梅花鹿群。 東印度公司拿泰國的棕櫚油換取臺灣的梅花鹿皮後,再轉銷到江戶時代的日本,作為武士的鹿皮戰服。.

新!!: 魯凱族和荷蘭甕 · 查看更多 »

血腸

血腸是香腸的一種,主要成份為動物的血,混入一些肉及脂肪。在歐洲國家,血腸主要使用豬血和牛血,羊血則較少使用,家禽的血則極少使用。.

新!!: 魯凱族和血腸 · 查看更多 »

高山族

山族是外來政權依歸化程度對台灣原住民執行分類管理所使用的稱呼。其範圍大概等同相於清朝時期所謂的「生番」,以及日本殖民當局所謂的「蕃人」、「高砂族」。中華民國政府概稱「17世紀漢人移民臺灣前即已在台灣島定居的族群」為台灣原住民族。此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定義下,高山族屬於「中華民族」,但因其治權未及台灣、蘭嶼,故其高山族官方人口數僅包含歷史因素而移往大陸各省之台灣原住民及其後裔。 與「高山族」對應的另一稱呼為「平埔族」,而這種二分法是外來政權依歸化程度對台灣原住民執行管理所使用的政治性劃分,並無任何人類學等分類根據,因此「高山-平埔」的二分法在台灣是被認為有種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色彩。 。不過,目前無論是台灣普遍社會認知,或是各政府核准的教課書籍中,仍不乏使用此分類。目前原住民族意識抬頭,近年族人都致力於打破此政治性歸類,以回復呈現傳統文化樣貌。.

新!!: 魯凱族和高山族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

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及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澎湖縣(隔海鄰接)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52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7.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三的城市。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是高雄「たかお」(Takao)的日文發音,來自於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日治時代發展為重工業林立的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素有「港都」之稱,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和經濟及交通中樞,並於2018年4月28日成為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的所在地,為臺北地區以外第一個設立中央部會的地區。.

新!!: 魯凱族和高雄市 · 查看更多 »

高雄人口

市位在台灣西南部,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總人口有2,774,323(2018年5月)。.

新!!: 魯凱族和高雄人口 · 查看更多 »

高雄燈會藝術節

會藝術節(英語:Kaohsiung Lantern Festival)由高雄市政府主辦,於元宵節期間舉行大型燈會活動。2001年臺灣燈會在高雄市愛河舉辦,作為第一次在首都臺北市以外的地方舉辦的地點之後,愛河畔的高雄燈會便成為了傳統。2008年,高雄燈會主場域由愛河延伸至愛灣,高雄燈會海上煙火更成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結合「陸、海、空」三種方式欣賞的「4D」煙火秀。高雄燈會並與臺灣燈會、臺北燈節並稱為臺灣三大燈會,活動通常為期半個月,便成為全臺最久的燈會。自縣市合併後,2011年起燈區範圍更延伸至岡山、旗山、佛光山。.

新!!: 魯凱族和高雄燈會藝術節 · 查看更多 »

譚維義

譚維義 (Frank Dennis,),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基督教傳教士與醫師,與妻子譚秀麗(Sally Dennis)一同在台灣台東縣默默為台灣人服務了三十餘年,至1994年退休。他是台東基督教醫院(Logefeil Memorial Hospital,羅吉費紀念醫院,簡稱「東基」)的創院院長,夫婦被尊稱為「譚爸」與「譚媽」,譚維義能流利使用國語、臺灣閩南語與阿美族語對話。 他在1994年獲得紫色大綬景星勳章,是第一位獲得此勳章的外國人;夫婦在2011年獲得「中華民國外僑永久居留證」,其事蹟已被寫入台灣小學生四年級的教科書當中。.

新!!: 魯凱族和譚維義 · 查看更多 »

魚池鄉 (台灣)

魚池鄉(邵語:Qabizay),原稱五城堡,位於台灣南投縣中部,北鄰埔里鎮,西鄰國姓鄉、水里鄉,東鄰仁愛鄉,南接信義鄉,名聞遐邇的觀光景點日月潭就位於本鄉。 魚池鄉為台灣原住民族-邵族的聚居地,地方通行語為邵語。.

新!!: 魯凱族和魚池鄉 (台灣) · 查看更多 »

魯凱語

bot.

新!!: 魯凱族和魯凱語 · 查看更多 »

魯凱族民族議會

魯凱民族議會(魯凱語:Kadaenganeta ka Ngungadrekai),為魯凱族之最高行政及決策機關,也是代表魯凱族族民之議會機構,主體機構現設立於屏東縣霧臺鄉,主要代表魯凱族與國家及其他族群進行談判及和解事宜,保障魯凱族人在文化、教育、土地、宗教、語言等方面的權益,於2017年4月3日成立。.

新!!: 魯凱族和魯凱族民族議會 · 查看更多 »

貴族

貴族指的是奴隶制、封建制、君主制、教会制、种姓制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特有的群体,通过血缘、姓氏等某种特有的制度来继承知识、权力、财富而形成的传统。通常贵族财富多于其他人。在現時,一些国家和地区依然有完整的贵族传统。 貴族同其他阶级的最明显区别是拥有世袭爵位或者拥有对世袭爵位的继承权,其特點是世襲以及擁有與爵位相對應的特權,受到國家政權和君主的保證。終身爵位的擁有者一般不被認為是貴族;其他勋位、荣誉称号的拥有者也不被认为是贵族。高级官僚往往可以凭借贡献获得赐爵,大多是终身爵位;军事将领可以凭借战功获得封爵或赐爵,或是世袭爵位,或是终身爵位。由貴族祖先衍生出來的家族,僅擁有貴族血統但無世袭爵位,則通常被看做是世家或士族;他們或許仍然具有崇高地位與影響力,卻因為沒有實質性的爵位和相應的特權,而成為貴族階層中的邊緣者。.

新!!: 魯凱族和貴族 · 查看更多 »

鷹鵰

鷹鵰(學名:Nisaetus nipalensis)又名--、赫氏角鷹,是一種猛禽,屬於角鷹屬。一般生活於山中的常绿森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新!!: 魯凱族和鷹鵰 · 查看更多 »

麟洛戰俘營

麟洛戰俘營,是1942年到1945年日軍在今臺灣屏東縣麟洛鄉新田村設立的台灣戰俘營,戰後曾為麟洛隘寮營區。.

新!!: 魯凱族和麟洛戰俘營 · 查看更多 »

鼻笛

鼻笛 鼻笛泛指各種以鼻吹奏的樂器,通常具有以鼻吹氣的吹口,以及用以改變音高的指孔,亦有以控制氣息改變音高。 常見在於東南亞、大洋洲、歐洲、非洲的部族。東南亞傳統文化中,認為鼻笛灌注的是生命的氣息,不如嘴巴會說謊、飲食(象徵污穢),代表著生命、誠實、純粹。.

新!!: 魯凱族和鼻笛 · 查看更多 »

輔仁大學校友列表

天主教輔仁大學校友列表,係知名輔大校友/輔大人的集成資料。本條目將校友粗分為數大類,除了特例,各分人物不重疊。 以下畢業年份係采民國紀元。 畢業系所以畢業時名稱為主。.

新!!: 魯凱族和輔仁大學校友列表 · 查看更多 »

霧台谷川大橋

霧台谷川大橋是臺灣一座公路橋樑,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與霧台鄉交界處,橫跨荖濃溪支流隘寮溪的支流隘寮北溪,承載省道台24線,是霧台鄉民的唯一聯外橋梁,也是前往阿禮瀑布、谷川部落(Kudrengere,前稱伊拉部落,Ila) 、巴冷公主部落遺址、小鬼湖等觀光景點的必經道路,橋墩高達99公尺,超越68.1公尺高的國道6號(水沙連高速公路)國姓交流道高架橋,而成為目前台灣橋墩高度最高的橋樑。.

新!!: 魯凱族和霧台谷川大橋 · 查看更多 »

霧台鄉

霧臺鄉(魯凱語:Vedai),屏東縣的山地鄉,位於台灣屏東縣東北部,地處中央山脈,地勢高聳險峻,平均海拔在1000公尺以上,是全縣地理位置最高的。可耕地極少,鄉內居民則以魯凱族為主,目前為台灣本島人口最少的鄉(不包含市轄區)。.

新!!: 魯凱族和霧台鄉 · 查看更多 »

霧台抗日事件

霧台抗日事件,或稱霧台事件、魯凱族抗日事件,是於1914年(大正3年)發生在台灣日治時期阿緱廳阿里港支廳(現屏東縣政府警察局里港分局)的一起攻擊事件,事因以阿里港支廳長脅田義一爲首的日本警察極力在當地推行「理蕃政策」,強制收繳原住民使用的獵槍,引起霧台、神山、吉露、阿禮等諸部落的不滿。脅田因回收槍枝的成效不彰,於10月7日之時抵達德文部落的駐在所,由駐在所巡官左村政勝及部落領袖慕妮陪同進行協調,雙方在10月11日發生衝突,致使數名警察遭殺害。 日本警察在10月20日組織搜查隊進駐當地,雙方出現火力衝突,魯凱族人因此而撤入山林。警察方面最終放出風聲,只要原住民肯自繳槍械,一切可以既往不咎。事件平息以後,當地駐守的警察於12月15日開始撤離。 1914年10月,阿里港支廳長脅田義一因回收槍枝成效不彰而震怒,帶數名警員前往霧台部落,在同年4月19日奉『廳訓第十四號命令』調升德文駐在所巡官的左村政勝因剛在6月5日到任不久,對霧台的情形非常熟悉,因此一同前往,在當地與族人發生衝突,皆身亡。 根據日本警察方面統計,此次事件共收繳獵槍543支、槍身89支,傷亡數字未有公佈。而包括脅田義一、左村政勝等人在內,共有11名警察在衝突中喪生。 日本方面將殉職警員安葬在德文部落南方山頭(今霧台國小司令台後方),設有一座高約2公尺的紀念碑,每逢慶典時令則前往紀念碑行禮。.

新!!: 魯凱族和霧台抗日事件 · 查看更多 »

茂林區

茂林區是中華民國高雄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該市東南方,北臨桃源區,西鄰六龜區、臺灣省屏東縣高樹鄉,東鄰臺灣省臺東縣延平鄉,南接臺灣省屏東縣三地門鄉、霧台鄉,是全國人口最少的市轄區,亦是台灣本島人口最少的三級行政區。下有萬山里、多納里、茂林里三里。 依照《地方制度法》,茂林區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為具有公法人地位的地方自治團體,與高雄市其他市轄區性質並不相同,享有相當於鄉鎮市的地方自治權,茂林區公所為其自治事項之行政機關,非高雄市政府的派出機關,並設置茂林區民代表會作為其自治事項之立法機關。 本區位處中央山脈南麓,海拔從230公尺到2700公尺不等,氣候屬典型的亞熱帶及溫帶雨林型氣候,濁口溪蜿蜒流貫區境,區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魯凱族為主,但所轄三里族語互異(多納語Thakongadavane,萬山語'Oponoho,茂林語Teldreka)。具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觀光資源及獨特的文化特色,政府遂於2001年12月正式成立茂林國家風景區,涵蓋以茂林區為主的六個行政區,成為台灣著名的觀光勝地。.

新!!: 魯凱族和茂林區 · 查看更多 »

茂林國家風景區

茂林國家風景區位於台灣高雄市與屏東縣交界處。轄區南北狹長,地處中央山脈尾端西斜面山麓,荖濃溪、濁口溪、隘寮溪穿流其中,雕琢出獨特的環流丘地形。加上魯凱族的傳統民風,營造出豐富的自然景觀與原住民文化。茂林也有著著名的紫斑蝶遷徙。 1991年11月底台灣省旅遊局正式成立茂林風景區管理所,1999年7月1日,茂林國家風景區正式成立,2001年10月時從原先茂林區擴大範圍至今高雄市桃源區、六龜區及屏東縣三地門鄉、霧臺鄉及瑪家鄉等6個鄉鎮,使得茂林風景區漸漸成為南台灣的旅遊勝地台灣的國家風景區陳永森;林孟龍/著ISBN 9867630211 2004年2月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茂林國家風景區為高雄溫泉的搖籃,各地溫泉具有不同特色,其中高雄三大溫泉均在此處-多納溫泉、不老溫泉、寶來溫泉。另外高雄著名溫泉有梅蘭溫泉、少年溪溫泉、雅爾溫泉(復興溫泉)、萬山溫泉、梅山溫泉、玉穗溫泉、高中溫泉、石洞溫泉、雲山溫泉。.

新!!: 魯凱族和茂林國家風景區 · 查看更多 »

胡浩德

胡浩德(荷蘭語:Menno Goedhart,)是一位前荷蘭外交官。作為代表派駐台灣期間因為對台灣荷蘭統治時期歷史的研究,因此決定於退休後長住台灣進行文史研究,以及台灣和荷蘭經濟與文化交流工作,已獲得台灣永久居留權。2012年,台灣媒體報導,胡浩德已搬離台灣。.

新!!: 魯凱族和胡浩德 · 查看更多 »

舞思愛

舞思愛·羔露(阿美語:Usay Kawlu,),漢名朱雅婷,台灣原住民阿美族人,第七屆《超級星光大道》的第三名,是超級星光大道歷屆中演唱最多原住民歌曲的選手。2016年2月與VOX 玩聲樂團歌手鍾宜勳結婚,2016年11月9日長女誕生。.

新!!: 魯凱族和舞思愛 · 查看更多 »

閩南裔臺灣人

閩南裔臺灣人(Hoklo Taiwanese)是臺灣最大的族群,泛指擁有漢族閩南人血統並承襲且認同閩南文化的漢族臺灣人,其所使用的主要語言為中華民國國語及臺灣閩南語。在臺灣人的組成中,祖籍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以及漳州的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其餘為廣東省海陸豐的海陸豐人以及潮汕移民後裔。 由於閩南語讀寫方法、文化認同與意識形態的不同,對於自我族群和使用語言的稱呼也有所不同。今日的臺灣閩南人若以中華民國國語自稱,多慣用「臺灣人」、「閩南人」、「本省人」等用法。桃園市政府使用閩南人一詞,並舉辦桃園閩南文化節。若以臺灣話自稱時,多以臺灣儂(Tâi-uân-lâng)、河老儂(Hô-ló-lâng)或本省儂(Pún-síng-lâng)自稱。儘管如此,隨著族群對立的消弭以及台灣本土意識的發展,無論國語或閩南語,走向自我認同為「臺灣人」的趨勢愈漸主流。至於語言方面,多數臺灣人多以臺語(Tâi-gí/Tâi-gú)或臺灣話(Tâi-uân-uē)自稱,在國語意境裡也會以閩南語稱呼之。 一般而言,在提及臺灣閩南人或閩南裔等這類詞語時,所指的通常是在1949年以前移民來台的閩南人後裔;相對地,1949年以後的閩南移民後裔,通常歸類在外省人的行列中,如文學家林語堂等;不過,廣義而言,後者也是閩南裔的臺灣人。.

新!!: 魯凱族和閩南裔臺灣人 · 查看更多 »

野百合學運

野百合學運(又稱三月學運)是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在1990年3月16日至3月22日發生的學生運動。在該次運動中,人數最多時曾經有將近6000名來自台灣各地的大學生,集結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靜坐(今自由廣場),他們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以及「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訴求。這不但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來首次大規模的學生抗議行動,同時也對台灣的民主政治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在該次學生運動後,時任總統的李登輝一方面依照其對學生的承諾,在不久後召開國是會議,另一方面也在1991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結束「萬年國會」的運作,台灣的民主化進入新階段。.

新!!: 魯凱族和野百合學運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魯凱族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原住民人物列表

本列表是關於具有臺灣原住民身分的著名人物。另,關於具有臺灣原住民身分的著名音樂界人物,請參見「臺灣原住民音樂界人物列表」。.

新!!: 魯凱族和臺灣原住民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臺灣原住民音樂界人物列表

本列表是關於具有臺灣原住民身分的著名音樂界人物。.

新!!: 魯凱族和臺灣原住民音樂界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臺灣原住民族

臺灣原住民族是指原居於臺灣的民族,由17世紀漢裔移民大規模移入前,即已定居在此的數個語言及生活方式不同之部族所構成,屬於南島民族;其中臺灣本島的所有部族為臺灣南島語群,蘭嶼上的達悟族則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的巴丹語群。由於西方早期以「福爾摩沙」一詞稱呼臺灣,在部份文獻中又被稱為「福爾摩沙人」,意即「福爾摩沙島上的居民」。目前僅16個部族為官方所承認,根據《原住民族身分法》登記之戶口統計至少約56萬多人口(2018年2月),佔臺灣人口的2.38%。 臺灣原住民族曾是臺灣的主體民族,但受外來移民數量的擴張以致居住範圍受到排擠,治權領域逐漸縮小;這些區域現今主要位於臺灣本島東部、西部山區以及蘭嶼,並由官方劃定為原住民族地區,簡稱原鄉,原住民族則享有自治權。此外,原住民族長期以來因都市化而流入各大都會區,現今已有四成六人口設籍於都會區,部分區域之族人甚至認同其現居地為原鄉而形成部落。.

新!!: 魯凱族和臺灣原住民族 · 查看更多 »

臺灣原住民族人名

台灣原住民族人名,是指臺灣島與蘭嶼島上的原住民族群所使用之人名,其現象複雜且多元,除了傳統族名文化以外,亦包涵因統治政權更迭關係而取用之外名,尤其在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被迫取用和名與漢名。至今台灣戶政雖已開放族人可選用傳統名作為本名,但因政策配套失當以及環境友善程度不佳,戶籍登記上漢名比例仍然為高,族名則依舊於民間普遍傳承。.

新!!: 魯凱族和臺灣原住民族人名 · 查看更多 »

臺灣史前時期

臺灣史前時期與歷史時期分界一般以1624年荷蘭人侵略臺灣南部後,因為傳教目的而傳入羅馬拼音給原住民書寫當時平埔族的語言前後為分界點,時代橫越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金屬器時代,而這段時期中最著名的考古發掘為臺南市新市區(舊名新港)發現的新港文。著名文化代表有長濱文化、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和十三行文化。.

新!!: 魯凱族和臺灣史前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灣同性婚姻

臺灣的同性婚姻議題與相關社會運動,起始於1980年代末期祁家威提出同性婚姻法制化的請願。現行婚姻規範法源於中華民國《民法》親屬編,當中沒有承認同性婚姻或同性結合的法律地位。 為了使同性婚姻在台灣合法化,同志團體自2012年起積極推動《多元成家立法草案》,並就現行《民法》條文不允許同性婚姻提請司法院大法官釋憲。反对人士擔心法制化後危及現行婚姻概念,故大力反對以修改《民法》的方式讓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享有相同的婚姻法源,部分認為可以另立專法來處理同性婚姻,但支持同婚的民法派認為如此形同隔離政策。现時台灣主流政党包括民主進步黨、中國國民黨及時代力量均支持同婚。 2016年11月8日,執政民主進步黨控制的立法院一讀通過《民法》親屬,亦編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並於12月26日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初審通過,全案須送朝野協商。 2017年5月24日,司法院公布釋字第748號解釋文,宣布现行《民法》未保障同性婚姻自由及平等權已屬违宪,要求行政和立法机关两年内完成相關法律之修正或制定,以保障同性婚姻的权利,成為亞洲首例。.

新!!: 魯凱族和臺灣同性婚姻 · 查看更多 »

臺灣人口

臺灣人口為23,572,415人(2018年5月官方統計),人口總增加率為1.22‰,人口之絕對多數的民族為漢族,約占總人口95%,新住民佔3.1%,16族的臺灣原住民佔2.37%,另外1%包括來自中國大陸地區的少數民族及已設戶籍之中國大陸港澳地區配偶及外籍配偶(又稱臺灣新住民)。其中漢族可再依據族群、遷移來源與風土民情而概分為同時來臺的閩南人(約70%)及客家人(約15%)參見臺灣客家。人、第二次國共內戰後來臺的外省人(約13%)三大族群。而近年來臺灣人與歐美、越南、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人民通婚,日益增加,亦有新住民之稱,長期居住已經入籍.

新!!: 魯凱族和臺灣人口 · 查看更多 »

臺灣荷蘭統治時期

荷蘭統治臺灣時期為1624至1662年間,荷蘭人與荷蘭東印度公司於南臺灣歷時38年的殖民統治,影響力遍及整個臺灣西部。若將澎湖群島與臺灣本島兩者視為一體,則可視1622年荷蘭人建風櫃尾城堡為本時期的開端。 此時正逢地理大發現,歐洲強權紛紛前來東亞貿易,並建立殖民地,而荷蘭人為建立能與明朝、日本貿易的據點,遂於1624年佔領臺灣。在荷蘭人據臺以前,臺灣本島未有嚴格定義的漢人移民,大多數皆為短期僑居的漢人。荷蘭殖民當局為了開墾土地而急需勞動力,又缺乏本國移民發展殖民地,便招引大量漢人移民臺灣。當時荷蘭人為漢人建立了適合移居的環境,漢人雖然最多不過萬人,但也提供了經濟發展所需的勞動力,而臺灣經濟就在荷漢相互依賴之下快速成長,因此有學者稱其為共構殖民。 在原住民的統治方面,起先荷蘭人以發展貿易為重,無力擴張。等到1635年起,荷蘭殖民當局對外貿易開始穩定,才發起征服行動,與麻豆社原住民部落訂定麻豆協約,確立荷蘭人為領主、原住民為封臣的封建關係。荷蘭人透過定期召開的地方會議(landdag),維繫雙方的封建關係,並任命原住民首長,確立原住民社會的正式領袖,以協助荷蘭人推行政令。透過地方會議,荷蘭人也將原本以個別村社為政治實體、彼此攻伐的原住民部落,統合成互相聯盟的聯合村(Verenigde Dorpen),置於荷蘭主權之下。荷蘭人便藉由攻擊聯合村的敵對部落,讓原住民出草,使得雙方的關係更為緊密歐陽泰 2007,頁359-362。 1640年代以後,臺灣殖民地的行政支出不斷地暴漲,收入也逐漸從轉口貿易轉移到本地稅收。為此,荷蘭人開始新增各種稅收,加上1650年後許多農民賴以維生的甘蔗業開始衰退,漢人對於荷蘭人的統治越來越不滿,引爆了郭懷一事件。事件平息之後,荷蘭人並沒有更改整個殖民地的結構,依然以剝削漢人勞力為經濟發展基礎。然而鄭成功崛起於福建沿海,為荷蘭人創建的荷漢殖民地帶來新的變數,鄭成功於1661年進攻臺灣,翌年荷蘭人為其所擊敗,退出臺灣。.

新!!: 魯凱族和臺灣荷蘭統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灣舊地名列表

臺灣舊地名係指臺灣自開發史以來出現地名至今變革皆收納,並附錄福建金馬地區地名,但不含無從考證或不存在之地名。通常舊地名泛指台灣先人原初使用地名,隨著時空轉移與行政調整後,其中又以日治時期以及戰後國民政府進行「地名雅化」政策影響甚大,因此行政調整後的多數地區捨棄舊地名而改用新地名,形成現今臺灣大眾常用之地名,故本列表將地名變化史與行政調整變革做為完整歸納,使舊地名明確指出現今所在位置。.

新!!: 魯凱族和臺灣舊地名列表 · 查看更多 »

臺灣歷史

臺灣歷史,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目前可上溯至1582年7月一場因風擱淺於福爾摩沙的船難後分別由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所寫關於在臺灣75天見聞的三篇文字記錄。至於臺灣本地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兰進佔臺灣開始。但在文獻記載之前,臺灣早已有人類活動。距今3萬年前的臺東長濱文化是考古所知的臺灣最古文化。而較晚近的新石器時代,則有較多的考古遺跡,這些遺跡屬於南島語系民族。同時,臺灣因在南島語族活動範圍的最北邊,也被認為是南島民族在語言及遺傳上可能的發源地之一,亦是分布區域的最北端。 臺灣的地理位置介於中國大陸、日本與東南亞間,是各國船隻的停泊與貨物轉運站。在17世紀;臺灣中部有一超部落的大肚王國。而荷蘭及西班牙則分別在臺灣西南部及西北部進行殖民統治。之後荷蘭人將西班牙人驅逐,統治臺灣西部的大部分。1661年4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艦進軍臺灣,迫使荷蘭在1662年2月1日簽約投降,南臺灣進入鄭式時期。在此期間漢人開始大量移入臺灣。1683年,鄭克塽歸順清朝,臺灣進入清治時期。 1894年,由於清日甲午戰爭的爆發。1895年大清帝國和日本在日本下關簽訂《马关条约》,將臺灣割讓予日本。之後,日本人以“殖民統治與資源開發”為開發臺灣之導向,同時進行如衛生、教育、法治、工商、基礎建設在內的多項建設。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日本簽署的《降伏文書》中接受盟國的《波茨坦宣言》,等同於間接接受《開羅宣言》,而《開羅宣言》要求將臺灣、澎湖、滿州歸還予中華民國.

新!!: 魯凱族和臺灣歷史 · 查看更多 »

臺灣文化

臺灣文化,由於臺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上過去兩千年的移民社會,由多樣化的人種族群所組成,且不同時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現。從最早期的南島文化、古閩越文化,到中期的海盜文化,地理大發現後的荷蘭、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帶來的早期歐洲文化,明鄭時期以後東南沿海漢族開始大規模開墾而帶來的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儒家道家和佛教等宗教開始對本區域發生影響,再到後來又混合日治時期的文化與受日本皇民化影響,20世紀中葉起受戰後歐美文化的影響,以及本地與台灣原住民的文化復興,二十世紀中後期,印尼,越南等東協國家大量移民台灣,各已超過十萬人口,對台灣多語言,文化造成豐富的碰撞 台灣文化因此具有傳統與現代的面向,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範疇逐漸確立。.

新!!: 魯凱族和臺灣文化 · 查看更多 »

臺灣族群

臺灣族群,一般分臺灣原住民族及最大族群漢族。前者分為臺灣原住民共有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邵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後為臺灣閩南人(閩南移民後裔,祖籍泉州府、漳州府等,有時被稱為福佬)、臺灣客家人、臺灣外省人三類的漢系民族。1993年,時任立法委員的林濁水及葉菊蘭首先提出「四大族群」之說。經過多年,臺灣人口中的「四大族群」的劃分已形成相當普遍的族群想像主張。惟此一劃分尚存些許爭議,因為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民族,其他的三大族群均屬於以漢族為主體者。關於族群融合或尊重,牽涉臺灣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大方向爭議。在學界,傾向社群主義者,主張「融合」對社會生命共同體的重要性,此種主張指向未來臺灣「國民民族主義」或「國族主義」之建設。傾向自由主義者則主張「尊重」,此種主張指向未來臺灣「公民民族主義」或憲政自由主義之建設。兩種意見與西方1980年代後「社群主義」對比「自由主義」的辯論緊密相關。 臺灣族群主要有漢族與原住民族,2004年的一份報告認為臺灣人口不到2%為原住民族,漢族部分則包含閩南人約70%、客家人約15%、外省人約13%徐富珍、陳信木,,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年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 1993年時若以所用母語區分,推估使用臺灣閩南語(73.3%)、「客語」(12%)、「其他漢語方言」(13%)及「原住民語」(1.7%)。 關於臺灣人口多寡的敘述所在多有,然而漢語方言中除了國語以外,閩南話(泉漳片)是臺灣最具優勢的方言,並得到臺灣話之稱。根據2008年中華民國年鑑,臺灣大概有73%的人使用閩南話。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截至2013年8月,臺灣原住民族人口數為53萬1435人(佔台灣人口總數的2.28%)。 但根據馬偕紀念醫院林媽利醫生長期在基因領域的研究,臺灣的福佬人及客家人有不少是滿清時被迫漢化的平埔族,她於2007年的DNA研究顯示,全台各族群比率約為:閩南族群73.5%,客家人17.5%,1945年之後遷台的外省族群7.5%,原住民佔1.5%。但林媽利的研究有人质疑,人類學博士陳叔倬和西拉雅文化研究者段洪坤提出其研究存有數據前後矛盾、歸類標準有選擇性、歸類方法不準確等研究方法上的錯誤。 依據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2010年至2011年的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在各大族群(單一自我認定)的分布上,「福佬人」占67.5%;「客家人」占13.6%;「中國大陸各省市人」占7.1%;「原住民」占1.8%;「中國大陸客家人」0.5%;「其他」(華僑、外國人、新移民等)0.5%;「不知道、無法回答、不願回答」1.4%,還有不認為自己屬於任何其他祖籍的「臺灣人」7.5%。2016年12月,客家委員會調查顯示,自我認定自己是客家人者,超過453萬人,占全國人口約19.3%,較2011年調查結果增加33萬人,提升1.2%,此代表民眾客家自我認同的提升,但能夠講客語的比例則降至46.8%(212萬人)。.

新!!: 魯凱族和臺灣族群 · 查看更多 »

臺東縣

臺東縣(排灣語:Valangaw;英語:Taitung County;tl),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東南方,面積僅次於花蓮縣、南投縣,為臺灣第三大縣。地理位置上,臺東縣縣境絕大部分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北回歸線通過其極北端),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南面和西面與屏東縣、高雄市以中央山脈為界,北面與花蓮縣為鄰。 由於位處熱帶氣候區且面山近海,臺東縣自然資源相當豐富;不但境內保有多處自然文化保留區,臺東縣各式特產:無論是海裡的柴魚或是平原上的釋迦,甚至是山上的茶葉、鳳梨、金針、洛神花等,無不名聞全臺。另因為開發較晚,所以臺東保留有豐富的臺灣原住民文化,縣內的阿美族、卑南族、魯凱族、布農族、排灣族、達悟族6族佔全縣人口比例三成以上,為全臺灣最高。除此之外,史前遺址的數量也是臺灣之最。另外人口密度為全臺最低,每平方公里僅62.50人。 在族群結構上,除原本定居於此的原住民外,其他居民皆為近150年陸續移居而來的移民後代。最早的漢人開拓者多是直接來自於福建省的閩南人,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部分中華民國國軍榮譽國民與其眷屬(外省人)安排在此興建眷村與定居,八七水災後西部災民部分亦遷居於此,以及部分從六堆區域遷來的客家人。因為如此眾多族群在此定居繁衍,今天的臺東成為一個多元族群文化社會。.

新!!: 魯凱族和臺東縣 · 查看更多 »

金峰鄉 (台灣)

金峰鄉(排灣語:Kinzang)位於台灣臺東縣西南方,北臨卑南鄉,東鄰太麻里鄉,西鄰屏東縣霧台鄉、瑪家鄉、泰武鄉、來義鄉,南接達仁鄉。 本鄉地處中央山脈南段,絕大部分屬山地地形,地勢崎嶇陡峭,海拔最高的北大武山達3096公尺,使本鄉發展限縮在右半邊與太麻里鄉相連的地區,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但隨海拔高度不同仍有所差異。 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排灣族為主,產業上則以農業為主,地方通行語為排灣語。 本鄉也是臺東縣5個山地原住民鄉之一。.

新!!: 魯凱族和金峰鄉 (台灣) · 查看更多 »

艷山薑

艷山薑(學名:Alpinia zerumbet),別稱艷山紅、枸薑、良恙、良姜、良薑、大良薑、大草寇、草寇、草扣、灟水月桃、月桃、玉桃、虎子花及熊竹蘭等,為薑科山薑屬植物。於台灣約有3-4種蝴蝶以艷山薑為食物來源,分別為黑弄蝶(Notocrypta curvifascia)、蘭嶼黑弄蝶(Notocrypta feisthamelii alinkara)、大白紋弄蝶(Updaspes folus)及白波紋小灰蝶(Jamides alecto)等, 黑弄蝶、大白紋弄蝶食其葉,白波紋小灰蝶則食其花序。.

新!!: 魯凱族和艷山薑 · 查看更多 »

艾可菊斯

艾可菊斯是一個台灣兩人原住民樂團,由阿美族的Suming與魯凱族的陳世川所組成。.

新!!: 魯凱族和艾可菊斯 · 查看更多 »

雲豹

雲豹(學名:Neofelis nebulosa)屬於哺乳類的貓科動物,只分布於亞洲的東南部,從最西部的尼泊爾開始,一直向東到台灣,包括緬甸和中國秦嶺以南;往南則從印度東部、中南半島開始,一直向南到马来半岛等地為止。雲豹名字由来是因为豹皮有云状斑点。 云豹是现存猫科动物中比较原始的类型。按头颅比例来算,云豹的犬齿是现存猫科动物中最长的。云豹主要以树栖动物为食。 云豹的生存目前受到严重威胁,美丽的皮毛让牠它们成为了猎取目标,目前已於台灣境內消失。.

新!!: 魯凱族和雲豹 · 查看更多 »

蛇是一类無足的爬蟲類動物,是蛇亚目(学名:Serpentes)的通称,属于爬行纲,另有其它無足的爬虫類如蚓蜥、蛇蜥等并不属于蛇亚目。 又有虵、虺、螣、蚦、蜧、蜦、长虫等別稱,根據種類也會有蝮、蚺、蟒、蝰等近義稱呼。正如所有爬蟲類有鱗目一樣,蛇類全身佈滿鱗片。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種蛇類,包括體型最短小的細盲蛇科以至最長的蟒科及蚺科。為了配合蛇類窄長的身體,成對的內臟(如肺、腎)會在蛇體前後排列,而非左右互對。 部分蛇類擁有毒性,能使被其咬擊的生物受傷、疼痛以至死亡。蛇的另一個特徵是顎部能作出廣角度的開合,因此能吞食比自己身型龐大的獵物。生物研究指蛇類大概於白堊紀時代由蜥蜴類衍生而成。現代蛇類的分類研究,大概可追溯至古新世時代。目前紀錄中最巨型的蛇類是活於古新世的泰坦巨蟒,長度達13米長,其化石被發現的年份是2009年;目前體型最細小的蛇類是卡拉細盲蛇,長度約只有10公分。 亚洲一些地区則认为他们有着魔力,因此将他们的肉用作传统药材。.

新!!: 魯凱族和蛇 · 查看更多 »

林鴻鳴

林鴻鳴(),屏東縣人,台灣原住民,有排灣族與魯凱族血統,族名赤目勒塞(Cemelesai)。歌手,以具爆發力的搖滾嘶吼唱腔聞名。.

新!!: 魯凱族和林鴻鳴 · 查看更多 »

排灣語

fix-attempted.

新!!: 魯凱族和排灣語 · 查看更多 »

排灣族

排灣族(排灣語:Payuan,正書法制定前以 Paiwan 拼寫。)為台灣原住民,大致發源於北大武山(Kavulugan)一帶,屬於南島民族。 目前居住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山區。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分布北起三地門鄉,南達屏東縣恆春鎮,東到台東縣太麻里鄉以南海岸。包括屏東縣、台東縣境內,為人口第二多之原住民族,總約十萬餘人。特以長嗣傳承制、階級制度(依不同部落包含領袖、貴族、勇士、平民等階級。)、巫術及工藝文化出名,並擁有融合並涵化其他文化之多元特質。.

新!!: 魯凱族和排灣族 · 查看更多 »

杜牧 (歌手)

杜牧(1985年5月1日-),魯凱族名:萊萊‧布里旦,在2010年參加由台視以及三立所舉辦的第五屆超級偶像的比賽。 在比賽的過程當中,多次選擇張惠妹歌曲來演唱,均拿下不錯的成績。 並且在2011年1月29日「新仇舊恨終極對決」的單元中,以一曲「鏡子聯想曲」拿下當集比賽最高分43.2並獲得當集MVP的殊榮。 2011年2月26日「超恐怖高手來襲」的單元中,成為當集唯一一位PK獲勝的選手,於2011年4月9日正式成為本屆第三名。 2015年原住民電視台所舉辦之圓夢舞台歌唱比賽,一路關斬將以純熟的技術,拿下該節目之冠軍,並且舉辦個人電視演唱會。.

新!!: 魯凱族和杜牧 (歌手) · 查看更多 »

梁文音

梁文音(魯凱語:Leheane Palray,),臺灣華語流行音樂女歌手,出生於高雄市,和春技術學院五專部應用外語科英文組畢業、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二技部應用外語系肄業(因演藝事業而辦理正式休學)。 臺灣原住民魯凱族和泰雅族混血儿,參與第二屆《超級星光大道》歌唱選秀節目,於2008年1月18日總決賽中以第二名「亞軍」佳績出道。曾在電影《海角七號》裏飾演60年前的小島友子。2009年入圍第20屆金曲獎最佳新人獎,第十五屆新加坡金曲獎榮獲最受歡迎新人獎和最受歡迎女歌手獎。.

新!!: 魯凱族和梁文音 · 查看更多 »

森林小學

森林小學(簡稱森小)是基於人本教育的理念學校。開創之初是由教育改革者、家長,教師和學者,為實現其以人為本的教育理想,在人本教育基金會策劃下建立的一所實驗性另類教育。中華民國在解嚴之後在政治、言論自由、集會自由上皆大為進步,但是國民教育之教育體制存在諸多弊病,1994年興起台灣數個民間團體號召大批民眾走上街頭推動教改大遊行活動,由於這股教育改革浪潮,並在教育部與社會輿論關注,籌辦初期亦遭遇諸多困難,政府不承認學校,多次計劃取締,但在創辦者教改理念堅持下終於創建成立,使得森林小學成為台灣民間第一所靠理念辦學的私人學校 。 森林小學是以人文與自然理念辦學的學校,並非是四周都是「森林」的學校。擁有這樣理念,即使是在在都市公園裡辦學校亦是森林小學。現在獲得社會廣泛認識,已成為理念辦學代名詞,諸多極力改革的國立學校紛紛自稱「森林小學」。亦影響到中國大陸、香港,近年出現以坚持人文理念立校的示範學校。.

新!!: 魯凱族和森林小學 · 查看更多 »

民族列表

以下世界民族列表是各民族汉语译名名称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目前世界上共有2000个民族。 ----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V W X Y Z.

新!!: 魯凱族和民族列表 · 查看更多 »

沈文程

沈文程(),出生於臺灣臺東縣卑南鄉,魯凱族(雙系),是台灣知名男演员、主持人和男歌手。.

新!!: 魯凱族和沈文程 · 查看更多 »

泰雅族

泰雅族(Atayal),屬於南島語族的一支,是在台灣的第三大原住民族群,為典型的高山民族,古有出草獵人頭習俗。現世居台灣中央山脈旁的聚落。 泰雅人分佈於台灣島上的山地高山,為南島民族之一。生活幾千年的臺灣原住民族群,分佈於北部中央山脈兩側,東至花蓮太魯閣,西至東勢,北到烏來,南迄南投縣仁愛鄉,曾是台灣原住民中分佈面積最廣的一族。 泰雅族的族名原意為「真人」或「勇敢的人」。考古學家認為在距今五千年前,泰雅族就開始在台灣活動,在濁水溪上游曾發現他們的遺址,年代約為西元前2000年至3000年間。 由於泰雅族的方言群眾多,一般將泰雅族分為兩大語系亞族,分別是泰雅亞族與賽德克族,共有二十五個方言群體。根據不同方言群泰雅族人的傳說,其祖先起源包括三個地方,首先是於雪山山脈(大霸尖山),其次是今南投縣仁愛鄉的發祥村瑞岩部落,再來是位於南投縣仁愛鄉中央山脈的白石山。後來因人口增長開始往西北方向、東部及西南方向遷移。 在日治時期,泰雅族被稱為北蕃,為台灣北部最大原住民族群,台灣南部最大族群則是被稱為南蕃的布農族。現在,泰雅族分佈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共分佈台灣北部八縣十三個鄉內。總人口數約九萬餘人,就人數而言,僅次於阿美族及排灣族,為台灣原住民族中的第三大族。 居住在新北市烏來區的泰雅族聚落,是全世界南島語系居住地中,最北方的聚落。.

新!!: 魯凱族和泰雅族 · 查看更多 »

滿書雯

滿書雯,臺灣女歌手。她是長期在餐廳駐唱的女歌手。.

新!!: 魯凱族和滿書雯 · 查看更多 »

打耳祭

打耳祭,又名射耳祭、鹿耳祭,是台灣高山原住民布農族的傳統祭儀之一,在布農語中稱為malahodaigian,為「射鹿耳」之意,是該族每年最盛大的狩獵與尚武祭典。約在每年的四、五月間由頭目召集部落裡所有男性族人到祭場舉行祭儀,女性則不能參加。祭儀的過程會經過獵前槍祭、射耳儀式、分肉與祭骨儀式,以及頌功酒宴等幾個流程,從祭典當中,亦可展現布農族的傳統服飾與音樂特色。.

新!!: 魯凱族和打耳祭 · 查看更多 »

扇平

扇平位於台灣高雄市茂林區與六龜區之間中央山脈最南端支陵帶上,三面環山,一面臨溪,行政區屬於六龜區。.

新!!: 魯凱族和扇平 · 查看更多 »

曾陶鎔

曾陶鎔(),擁有太魯閣族及魯凱族血統,綽號「大目仔」、「陶鎔大帝」、「噴火鎔」,臺灣棒球野手,目前效力於中華職棒中信兄弟隊,目前以三壘手及左外野手守備為主,偶爾也擔任游擊手。 其於2015季中選秀由中信兄弟於第十輪選中,在二軍以強打為名,一度為打擊率、打點與全壘打「三冠王」。然而因為較無守備位置,而必須在一軍從板凳出發,其亦自認守備不好,因此於2015年冬季聯盟加強磨練,期待能在未來成為球隊主將。在2017年上半季終於竄出,經常為球隊做出貢獻,使球隊在爭取季冠軍之路上能保持競爭力。.

新!!: 魯凱族和曾陶鎔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鲁凯族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