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魏国 (战国)

指数 魏国 (战国)

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1年(一说:公元前339年)魏侯罌(即後來的魏惠王)从安邑(一说: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243 关系: 劇辛十二诸侯年表十二连城南越国古文经召陵区史記人物列表史記地名考史记司馬錯后梁启封县启封故城吴起大兵小將大秦帝国之崛起大梁城太子喜太子申孙膑宣太后安阳市安陵君安陵國少子挚尋秦記山东 (古代)屈匄上郡中山国中山王墓中國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中國建築中国历史中国统一中国首都中国货币史中期 (秦国)七国象棋三家分晋三门峡市三晉伐齊之戰三晋乐羊乐毅乐毅墓平吳大誥庞姓...庞涓令尹仇液伊阙之战张唐信姓信陵君圍魏救趙匡城故城北魏刘邦周朝周朝諸侯國君主列表周朝諸侯國列表哀王唐眜商丘市商鞅內史 (秦漢行政區)公子卬 (魏国)公子倾公子高 (魏国)公子赫公子虔公子池公子政公孫喜六国年表元姓先秦王后及妃嬪列表先秦行政区划前247年前293年前365年前370年前3世纪前403年前422年前427年国家分裂四书五经知果石申石话实说石氏星經王徽 (京兆)王稽王賁碭郡禹貢禽滑釐秦太上皇秦嬴 (晋国)秦孝公秦孝文王秦國君主列表秦出公秦国秦灭六国之战秦簡公秦献公秦靈公秦武王秦朝秦惠公 (戰國)稷山县纵横家绛县田忌田需田文甘茂焦作市燕国畢公高畢萬白起芒季韩城市韩侈韩国 (战国)韩珉韓共侯韓王信遠交近攻荀子菏泽市華國須賈頓弱西魏国西門姓西門豹西河郡 (魏國)諸夏高熲鬼谷子魏取魏安釐王魏國 (西周至春秋)魏王假魏章魏絳魏襄子魏襄王魏豹魏齐魏舒魏桓子魏武卒魏武子魏武侯魏滅中山之戰魏惠王魏成魏昭王魏文侯魏悼子魏景湣王趙烈侯趙成侯鹤壁市齊康公范县范雎郭开郑安平赵国薛国門客蒙骜蒙武邺城遗址鄭袖陳餘陘城之戰LGBT歷史人物列表抚顺市暴鳶李牧李斯李悝李悝变法東郡桑丘之戰桂陵之战棘蒲之戰楚国楚肅王楚汉战争楚懷王楼观台樗里子殷国 (楚汉战争)永济市汲塚書河北省河內郡 (中國)河西河西之战 (战国)法典法经洛阳市濟西之戰濁澤之戰濉河成阳君戰國戰國策戰國縱橫家書戰國歷史年表战国七雄战国四公子我家是戰國春申君浚仪县 (秦国)济阳县 (西汉)新垣衍悼太子 (秦国)扁鹊景翠景監智寬智开晉鄙晉陽之戰晋国晋烈公晋静公晋文公 扩展索引 (193 更多) »

劇辛

劇辛(),又称剧子、处子,戰國時期燕國將領,前242年入侵赵国时被庞煖擒杀。.

新!!: 魏国 (战国)和劇辛 · 查看更多 »

縣,在汉语中为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在中国先秦时代作为地名出现,至春秋战国时演变为行政区名称,并沿用至今。成为漢字文化圈传统意义上和法律地位上的地方行政單位名稱,歷史悠久。不過在今日的日本,縣是國家最高等級行政區。.

新!!: 魏国 (战国)和县 · 查看更多 »

十二诸侯年表

十二诸侯年表是司马迁所作《史记》的卷十四,位于三代世表和六国年表之间,是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至东周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之间周和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十三个诸侯国的年表。.

新!!: 魏国 (战国)和十二诸侯年表 · 查看更多 »

十二连城

十二连城是位于河南省长葛市老城镇的东周古遗址,据考证它是东周魏国时建的一段防御“长城”。2013年5月,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 民国十九年《长葛县志》称:“十二连城在县(老城)西北五里,形势弯环,连绵不绝,故曰连城。”.

新!!: 魏国 (战国)和十二连城 · 查看更多 »

南越国

南越国,又称为南越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或南粤班固:《汉书》卷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在越南又称为赵朝,是约前204年至前112年《史记》和《汉书》记载的时间为元鼎六年冬,元鼎六年换算成公元纪年应为前111年,但由于汉朝以十月为岁首,冬为一年开始,《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載為「元鼎六年冬十月,行东,将幸缑氏,至左邑桐乡,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依《新编中国三千年历日检索表》,元鼎六年冬十月是儒略曆公元前112年11月14日—12月13日。存在于岭南地区的一个国家,国都位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疆域包括今天中国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广东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广东百科全书》,第101页。王赓武主编:《香港史新编》(上),第28页。肖一亭:《珠海、澳门史前史的重建》,《东南文化》1998年第4期,第108页。。南越国是秦朝将灭亡时,由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后于约前204年建立。前196年,赵佗向西汉皇帝刘邦称臣,南越国成为西汉的一个“外臣”。约前183年,南越国与西汉交恶,赵佗开始称帝,其后,闽越、夜郎、同师等国皆臣属于南越国,南越国的势力影响范围扩张至顶峰。前179年,南越国与西汉修好,赵佗再次向西汉皇帝汉文帝称臣。前113年,南越国第四代君主赵兴因向西汉请求“内属”,而和丞相吕嘉发生争议。吕嘉杀死赵兴,立其兄赵建德为新君主,并与西汉对峙。前112年,西汉君主汉武帝出兵10万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并在同年将南越国灭亡。南越国共存在93年,历经五代君主。 南越国的建立保证了秦末乱世时岭南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使岭南免遭战乱之苦。来源于秦朝中原地区的统治者,带来了中原发达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使岭南落后于中原的政治、经济现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南越国君主推行“和集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移民和南越国各土著部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并使中原文化和汉字得以传入岭南地区,使岭南文化既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又得到了发展。.

新!!: 魏国 (战国)和南越国 · 查看更多 »

古文经

古文經,乃是指以古代文字所寫的儒家經書,孔子家族與其他人,所藏的六國古文字本儒家經書,後延伸出了古文經學。.

新!!: 魏国 (战国)和古文经 · 查看更多 »

召陵区

陵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漯河市下辖的市辖区。面积405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48万。邮政编码462300,区政府驻人民东路。 目前下辖:翟庄街道;召陵镇、邓襄镇、老窝镇和万金镇;姬石乡、青年村乡和后谢乡。 魏国在境内建立了召陵邑。是东汉许慎的故乡。.

新!!: 魏国 (战国)和召陵区 · 查看更多 »

史記人物列表

没有描述。

新!!: 魏国 (战国)和史記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史記地名考

《史記地名考》是著名歷史學家、國學大師錢穆撰寫的一部考據性著作。.

新!!: 魏国 (战国)和史記地名考 · 查看更多 »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新!!: 魏国 (战国)和史记 · 查看更多 »

司馬錯

司馬錯,秦惠文王時期將領,周程伯林父之后,秦國夏陽(陝西韓城)人,学属纵横家,亦能領兵戰鬥。秦灭蜀战役的统帅。.

新!!: 魏国 (战国)和司馬錯 · 查看更多 »

后梁

後梁(907年-923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皇朝。自907年梁太祖朱温篡唐称帝建國至923年11月19日梁末帝亡国于后唐,历时17年。因为皇帝为朱姓,为与南北朝时的南梁区别,故又称朱梁。.

新!!: 魏国 (战国)和后梁 · 查看更多 »

启封县

启封县,中国古县名。 春秋时期,为郑国辖地。郑庄公(前757年-前701年)时,大将郑邴在此建城。以“启拓封疆”之意名“启封”,即启封城,城池遗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战国时期,启封城属魏国,在都城大梁城的南部。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国将军王贲攻破大梁,魏国灭亡。秦国在此地置启封县,属三川郡。西汉初年,属河南郡。汉景帝(前157年—前141年)时,为避汉景帝讳,改名开封县。.

新!!: 魏国 (战国)和启封县 · 查看更多 »

启封故城

启封故城或称启封城,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开始建筑的古城,城池遗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朱仙镇。 郑庄公(前757年-前701年)时,郑邴建城,以“启拓封疆”之意名“启封”。后,城归魏国,北部为魏国都城大梁城。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国将军王贲攻破大梁,魏国灭亡。秦国在此地置启封县。西汉时,启封县改名开封县。隋朝建成大运河后,启封城地位下降,今开封城兴起。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开封县省入浚仪县。贞观年后,启封城便再无修缮。延和元年(712年),以浚仪县、尉氏县复置开封县。同年汴州治所移至汴州城。后,启封城逐渐废弃。 据考证,城外西侧为荥阳郑氏的家族墓地。1986年,以启封故城的名称被开封县人民政府列为开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中国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

新!!: 魏国 (战国)和启封故城 · 查看更多 »

吴起

吳起(),中國戰國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衞國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 吴起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取秦国的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但吴起的变法损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他本人也遭到了旧势力的报复。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后,楚国贵族发动兵变杀害吴起。 吴起著有《吴子兵法》一书,由于他在军事理论上的贡献,后人将孙武、吴起并称为“孙吴”。唐肃宗时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追尊吴起为广宗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司马迁著《史记》时,将孙武和吴起合立于《孙子吴起列传》。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时,将李悝和吴起合立于列传中。.

新!!: 魏国 (战国)和吴起 · 查看更多 »

大兵小將

,2010年上映的電影,成龍編劇兼主演、丁晟導演。電影由2009年2月在中國大陸開拍,直至2009年12月殺青。本部電影故事源自成龍二十年前的構想。.

新!!: 魏国 (战国)和大兵小將 · 查看更多 »

大秦帝国之崛起

,由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投资,西安曲江大秦帝国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制作的中国大陆古装剧,导演丁黑,宁静、邢佳栋、张博等人主演,2011年4月杀青。本劇讲述宣太后芈八子和儿子秦昭襄王嬴稷的权力更迭,於2017年2月9日,在央视一套首播。.

新!!: 魏国 (战国)和大秦帝国之崛起 · 查看更多 »

大梁城

大梁城,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即今河南省开封市。魏国迁都大梁的时间史书普遍有两种看法:《史记》和《资治通鉴》认为是魏惠王31年(公元前339年),《竹书纪年》认为是魏惠王9年(公元前361年)。 前365年,魏惠王迁都于此,并筑梁城。为区别于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和南梁(今河南省临汝县),命名为“大梁”。又因城北的人工沟渠浚仪渠(或浚水),称浚仪。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国将军王贲领兵攻打魏国。秦军引河沟水灌大梁城,三月而城坏,魏王假请降,魏国灭亡。秦国在此地置浚仪县。 城池遗址在河南省开封市的地下,距地表12米多,具体范围尚未查明。据考证应与现存的开封城墙部分重合,稍偏西北。.

新!!: 魏国 (战国)和大梁城 · 查看更多 »

太子喜

太子喜,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晋烈公之太子。 烈公十三年(前403年)三家分晋:魏国、韩国、赵国被周天子承认为诸侯国,魏国控制晋国。烈公二十三年(前393年),太子喜出奔外国;烈公死后,太子喜的弟弟即位为晋孝公(晋桓公)。.

新!!: 魏国 (战国)和太子喜 · 查看更多 »

太子申

太子申(),中国战国时期魏惠王之子,名申。马陵之战遭到田忌、孙膑俘虜,處死。.

新!!: 魏国 (战国)和太子申 · 查看更多 »

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活躍於战国中期(前4世紀)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稱孙膑。 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齐国的霸业。明末清初有以孙膑、庞涓生平为原型的历史小说《孙庞斗志演义》,使孙庞斗智的故事广为流传。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新!!: 魏国 (战国)和孙膑 · 查看更多 »

宣太后

宣太--(),芈姓,又称芈八子、秦宣太--。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中國第一位號為「太后」者。.

新!!: 魏国 (战国)和宣太后 · 查看更多 »

安阳市

安阳市,古称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北部。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有3300多年的建城史,500年建都史,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以世界文化遗产殷墟而闻名,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安阳的建都史除在殷建都的商朝外,还有在邺建都的六个中国魏晋南北朝政权,为“七朝古都”。 安阳是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以及京港澳高速公路上处于石家庄与郑州之间的重要城市,西倚太行山,北临漳河,洹河从市区北部蜿蜒而过。现下辖4区、1县级市、4县以及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7,352平方公里,人口511.7万。2009年成为国家园林城市。2011年成为国家卫生城市。.

新!!: 魏国 (战国)和安阳市 · 查看更多 »

安陵君

安陵君是戰國时期時一个小國的君王,该国受魏國封地。與江乙同時,有知時之稱。在《戰國策魏策四》有另二則安陵君的記載:魏攻管而不下《戰國策》卷二十五 魏策四。、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戰國策》卷二十五 魏策四。。.

新!!: 魏国 (战国)和安陵君 · 查看更多 »

安陵國

安陵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今在河南省鄢陵县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庸,《战国策·楚策》唐雎不辱使命即讲述安陵国与秦国的故事。 Category:河南历史政权 A安.

新!!: 魏国 (战国)和安陵國 · 查看更多 »

少子挚

少子挚,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第一代魏文侯的儿子。 前406年,魏文侯灭中山国,命长子击守中山。三年后,长子击为太子,魏文侯封少子挚为中山君。.

新!!: 魏国 (战国)和少子挚 · 查看更多 »

尋秦記

《尋秦記》是作家黃易的一部以第三人稱寫成的穿越玄幻小說,並將科幻素材融入武俠故事,為華文穿越小說始祖。整部小說共有25卷(其後出了修訂珍藏版,共有6本),小說先後於2001年及2018年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及網絡劇。.

新!!: 魏国 (战国)和尋秦記 · 查看更多 »

山东 (古代)

《史记· 秦始皇本纪》 --> 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國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由于战国七雄之中,除秦國以外的韩、赵、魏、楚、燕、齐六国都在崤函以东,故也有“山东六国”之称。 战国之后的秦、汉等所称的“山东”一般也是指的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 到唐宋年间,“山东”则主要指太行山以东的广大黄河流域。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山东省,以及河南省的部分。但唐代末年,就已经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 金代,设立“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两行政区,“山东”开始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划概念出现。之后,明代设“山东行省”,后改“山东承宣布政司”,中国广播网,2005年4月13日,清朝设“山东省”沿用至今。.

新!!: 魏国 (战国)和山东 (古代) · 查看更多 »

屈匄

屈匄(),一作屈丐,《战国策》作屈盖。《战国策·卷四·秦策二·甘茂约秦魏而攻楚》:甘茂约秦、魏而攻楚。楚之相秦(应为拒秦)者屈盖,为楚和于秦,秦启关而听楚使。战国时期楚国将领,于丹阳之战战败身亡。.

新!!: 魏国 (战国)和屈匄 · 查看更多 »

上郡

上郡為戰國時期魏國所置。 秦惠王十年(前328年),魏國獻上郡15縣與秦,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膚施縣(在今陕西省榆林市南)。西漢、東漢時沿置,郡治未變。漢靈帝末,因羌胡大擾而遷徙,曹魏時與其他郡縣併為新興郡。隋朝時鄜城郡改名為「上郡」,唐朝以後成為歷史名詞。.

新!!: 魏国 (战国)和上郡 · 查看更多 »

中山国

中山国,姬姓,春秋戰国時白狄的一支——鮮虞仿照東周各諸侯國于公元前507年建立的國家,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带,中山國當時位於趙國和燕國之間,都于顧,後遷都于靈壽(今中國河北省靈壽縣),因城中有山得國名。 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二十年)為魏將樂羊第一次攻滅。至遲到公元前380年左右,中山桓公復國。中山王其間,北攻燕國,南侵趙國,國勢大為強盛。至中山王𫲨𧊒,屢屢遭趙國攻伐,領土大為縮小。公元前296年最終為趙國所滅。.

新!!: 魏国 (战国)和中山国 · 查看更多 »

中山王墓

中山王墓是中國河北省平山縣出土的戰國時期中山國陵墓,中山國是春秋戰國時鮮虞仿照東周各諸侯國建立的國家。1974年河北省文物管理處在平山縣三汲鄉的南七汲村發掘一號、三號、四號、五號和六號等戰國時期墓葬,也出土了為數龐大的車馬坑與陪葬墓,並同時發現中山國的都城靈壽古城,發掘出的文物都具有北方民族文化特色,與戰國晚期的趙國、魏國文物相近,但又出現許多反映遊牧民族的帳幕構件、具有明顯北方少數民族文化風格的青銅飾品,在世界各國展出時造成不小轟動。.

新!!: 魏国 (战国)和中山王墓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魏国 (战国)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

《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台湾作家柏杨编,1977年12月星光出版社出版。共974页。1990年代起由远流出版公司出版。大陆版於1986年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大32开,395页,上下两册。 全书采用家谱与年表相结合的形式,将中国自三皇五帝至伪满洲国的君主王朝的世系皇族以史表形式列出。每表都注明公元纪年。是作者为自己编写的《中国人史纲》、《柏楊版資治通鑑》所作的工具书。本书为研究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提供了方便。本书包括序表(历代王朝关系位置表、历代王朝国号表、历代帝王数表、历代立国年数表、历代帝王籍贯表、历代建都表、建都分布表)、帝王篇、皇位世系篇、皇后篇、亲王篇、公主篇、草莽帝王表、历代年号表,统计出中国历史83个王朝(政权)、559位帝王。.

新!!: 魏国 (战国)和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 · 查看更多 »

中國建築

中國建築,亦作中華建築、漢式建築、中國式建築,以斗拱和屋簷為最大特點。與韓國建築、朝鲜建築、琉球建筑、日本建築、越南建築同屬東亞建築系列。.

新!!: 魏国 (战国)和中國建築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新!!: 魏国 (战国)和中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统一

中國統一,是指將中國人居住地區构成一个統一国家的概念。这个概念各地中国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解。歷史上中國政權的統一,多數是北方政權統一南方政權。現今主要的「中國統一」意即将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的中國大陸地區和港澳地區,與中華民國統治的台澎金馬地區(個別管制領域)統合成一个統一的主權國家和國家政權,即中國,結束自1946-1949年國共內戰及1949年中共建政造成的海峽兩岸分治局面。.

新!!: 魏国 (战国)和中国统一 · 查看更多 »

中国首都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城市都曾經成为過中国的首都,也有更多的城市曾经成为中国某一地区所成立国家的首都。.

新!!: 魏国 (战国)和中国首都 · 查看更多 »

中国货币史

中国货币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多种通用货币。中国於公元九世纪发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纸币——交子。到了元代,中国发行了世界上第一种法定货币——钞。.

新!!: 魏国 (战国)和中国货币史 · 查看更多 »

中期 (秦国)

中期,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辩士。 秦武王和他争论,失败后大怒,中期从容离开。有人劝说秦王,中期幸亏遇见明主,要是遇见桀纣就被杀了。所以,武王没有治罪。秦昭王时,秦王问韩国、魏国跟原来比强吗,如耳、魏齐比孟尝君、芒卯贤德?大家做出否定的回答。秦王说,原来孟尝君、芒卯率领当年的韩魏军队打秦国,都没什么效果。何况如耳、魏齐率领现在的韩魏军队。中期推瑟回答,当年智伯傲慢,轻视韩魏,韩康子、魏桓子互相用肘足提醒,而被灭亡。现在秦国之强不如智伯,现在正是肘足之时,君王不要懈怠。.

新!!: 魏国 (战国)和中期 (秦国) · 查看更多 »

七国象棋

七国象棋,亦称七国象戏。是中國象棋變體的一种。下棋时利用围棋盘,模拟中国的战国七雄,由七人对局。七国象棋据传是北宋司马光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两人对局的象戏进行改革而设计成的,並流传到朝鲜和日本,是德川家治喜歡的棋類。.

新!!: 魏国 (战国)和七国象棋 · 查看更多 »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東周時代,晋国被韩、赵、魏三氏族等晉大夫勢力所瓜分的事件。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始封三家为諸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一般情況以本年作為戰國元年。.

新!!: 魏国 (战国)和三家分晋 · 查看更多 »

三门峡市

三门峡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东接洛阳市,南界南阳市,西与陕西省渭南市、商洛市相邻,北隔黄河与山西省运城市相望。地处豫西山区和黄土丘陵地带,市区位于黄河南岸,洛河和涧河流经境内。总面积9,936平方公里,人口224.65万。三门峡是陇海铁路上重要的城市,伴随着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

新!!: 魏国 (战国)和三门峡市 · 查看更多 »

三晉伐齊之戰

三晉伐齊之戰是中國戰國時代初期的一場大規模戰爭。前後耗時2年,以三晉勝利而告終。是役齊康公被聯軍所俘虜,與三晉之君一起朝見周天子。齊康公並請求封三晉為諸侯。次年,九鼎聲響,三晉成為了諸侯。.

新!!: 魏国 (战国)和三晉伐齊之戰 · 查看更多 »

三晋

三晋,原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的趙國、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后演变为中国山西省的别称。.

新!!: 魏国 (战国)和三晋 · 查看更多 »

乐羊

乐羊,中山国人,战国时魏国的大将。是乐毅先祖。.

新!!: 魏国 (战国)和乐羊 · 查看更多 »

乐毅

乐毅(生卒年不詳),燕國的著名軍事家,輔佐燕昭王;曾攻下齐国70余城,封昌国君,後被赵国封望诸君。是東周戰國時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新!!: 魏国 (战国)和乐毅 · 查看更多 »

乐毅墓

乐毅墓,俗称将军墓,位于河北省邯郸县东代召乡大乐堡村,为战国名将乐毅之陵墓。 乐毅是战国名将,公元前284年,乐毅受命联络秦、韩、魏、赵、燕五国兵马大胜强齐,乐毅一直住在邯郸县大乐堡村,在大乐堡村内,乐毅练剑房石、磨剑池遗迹仍存,古赵十景之一的“剑池新月”更是一绝。乐毅死后,赵孝成王用玉匣作棺,厚葬他于现存的墓地,墓前有石狮、石牌坊,墓地占地达2公公顷。乐毅墓多次重修,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邯郸县知县郑方坤大修一次重植松柏数百株,亲书石碑“战国望诸君乐毅之墓”,并撰写“悼望诸君墓”词历代不少帝官、文人前来祭奠乐毅将军。乾隆帝几次下江南都到墓前凭吊,段祺瑞、袁世凯也都拜过其墓,唐代韩愈、柳宗元都在墓前留下祭文,民国时期也修整过乐毅墓,并围出2亩地为墓区。 乐毅墓原有较大的封土,后被村民挖土,逐渐变小。现存封土高1.5米南北8米,东西6米。1990年用砖垒砌,并立标志牌。乐毅是战国十大名将之一,战国时期名声显赫,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对研究战国历史、政治、文化军事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乐毅墓于2008年10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 魏国 (战国)和乐毅墓 · 查看更多 »

平吳大誥

《平吳大誥》(Bình Ngô đại cáo),越南古代的重要政治文告,作者是越南後黎朝的開國功臣兼文人阮廌,以漢語文言文寫成。該文是在明朝佔領越南結束時,抗明勢力中的黎利已擊敗明軍,取得勝利,為宣示大越國(越南)脫離明朝統治、建立後黎朝的統治而寫的。《平吳大誥》全文貫穿著民族情感及去暴安民的思想,既在政治上具有重要含義,亦在文學上有相當成就。在越南後世,《平吳大誥》有「千古雄文」、「第二個獨立宣言」等稱譽。.

新!!: 魏国 (战国)和平吳大誥 · 查看更多 »

庞姓

姓為漢姓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20位。.

新!!: 魏国 (战国)和庞姓 · 查看更多 »

庞涓

涓,活躍於戰國中期(前4世紀)军事家,魏將,孙庞鬥智故事的主角之一,曾為魏國將軍,因妒賢,迫害同學孙膑,斬其足,黥其顏,孙膑逃至齊國。前354年在桂陵之戰被孙膑俘虜,透過調停後釋放。但前342年馬陵之戰敗於孫臏,陣亡。.

新!!: 魏国 (战国)和庞涓 · 查看更多 »

令尹

令尹,即楚國宰相。一說其名源於伊尹,但亦存爭議。 楚武王時設置令尹,入則領政、出則統軍。直到楚國被秦國所滅,令尹一直是楚國的最高官職,兼有中原諸侯國相、將的權力。令尹一般都由楚王的親族出任,非王族擔任令尹的,可考證的只有楚文王時的彭仲爽(申國平民),以及楚悼王時的吳起(魏國將軍)兩人而已。 楚国行政官制多以“尹”为名,令尹执一国之柄,为百官之长;军事官制以柱国为名,上柱国执一国之军,为各军之长。令尹、柱国居上卿之位,多由楚国的公族成员及其后裔充任。.

新!!: 魏国 (战国)和令尹 · 查看更多 »

仇液

仇液,又作仇郝,战国趙國人,宋国的相国。 前306年,仇液奉趙武靈王命令出使韓國。前298年,秦昭王攻楚國,取得析(今河南西峡)十六城,赵國楼缓入秦國为相。齐國、魏國、韩國攻秦至函谷关。楚國想和齐國结盟,魏國劝说赵國、宋國同齐國、魏國、韩國三国联合,以孤立秦国。赵國拉拢宋国,便以仇郝相宋,赵國、秦國、宋國聯盟,對抗齐國、魏國、韩國的联盟。前295年,秦國免除楼缓,宋康王也免除仇液。一說,趙國認為楼缓開始不利於己,讓仇液到秦國,仇液用門客宋突的計策,使秦國免除楼缓用魏冉為相。.

新!!: 魏国 (战国)和仇液 · 查看更多 »

伊阙之战

伊闕之戰是前293年秦国将领白起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镇)擊敗魏、韩、东周三国联军,擒杀联军主将公孫喜的战役,此战秦国共斩首敌军24万。.

新!!: 魏国 (战国)和伊阙之战 · 查看更多 »

张唐

张唐,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秦国将领。.

新!!: 魏国 (战国)和张唐 · 查看更多 »

信姓

信姓是中文姓氏之一。.

新!!: 魏国 (战国)和信姓 · 查看更多 »

信陵君

信陵君(),名无忌,中国战国时代魏国人,是魏昭王的儿子,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後世亦稱魏公子。信陵君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魏安--王时期官至魏国上将军,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或稱“養士四公子”)。.

新!!: 魏国 (战国)和信陵君 · 查看更多 »

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二計。原文注釋為:「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此計之意思是:.

新!!: 魏国 (战国)和圍魏救趙 · 查看更多 »

匡城故城

匡城故城,又名承匡故城、匡城,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匡城乡匡城村西北,为一座东周宋国城池遗址,2008年被列为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匡城始建于春秋时期,为宋国西部边邑,战国时并入魏国,秦灭魏时于此地置县,后因此处地势低湿,移县城于襄陵(今睢县县城),匡城遂废,现仍留有城垣数百米。 传说“孔子畏匡”即在此地发生(一说在河南长垣)。.

新!!: 魏国 (战国)和匡城故城 · 查看更多 »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新!!: 魏国 (战国)和北魏 · 查看更多 »

刘邦

汉高帝劉邦(),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蘇徐州丰县)人。秦末汉初的政治家、軍事家。刘邦从沛县起兵反秦,被萧何、曹參、樊哙等人拥立,自稱沛公,后投奔楚項梁,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约,破武关,秦王子婴降。秦国灭亡后,项羽分封入关诸侯有功者,封刘邦為汉王。楚汉战争中,劉邦擊敗項羽獲勝,統一自秦亡後的天下,於西元前202年稱帝,史称西漢,為漢朝开国皇帝,駕崩於西元前195年,在位7年,死后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五月丙寅,葬长陵。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庙。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史稱汉高帝。太祖為其正式廟號,而史書多稱呼 「漢高祖」。.

新!!: 魏国 (战国)和刘邦 · 查看更多 »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襲王朝,分為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並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着後世(2007年):《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引言〉,第1頁。。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時期(前476年-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各國,建秦朝(2007年):《春秋史與春秋文明》〈引言〉,第1頁。(2007年):《戰國史與戰國文明》〈引言〉,第1頁。。 周人崛起於周原,在鞏固國力後於武王伐紂滅商朝建立西周。三監之亂的危機,於周公東征後平定,並且藉由大量分封諸侯來穩定東土。西周國力於成康之治時達到顛峰,在昭穆時期持平。共懿孝夷時期國勢漸衰,最後發生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宣王中興只是西周的迴光返照,宣王後期周室混亂,最後於周幽王發生犬戎之禍,西周亡。東周時,平王東遷使周室核心以成周為主,周室與諸侯作戰失敗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經一去不返。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運動產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戰國時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斷,戰國七雄彼此合縱連橫。周室最後被秦國廢除,七雄最後也由秦所統一。 周朝的中央權力為王權,周王是周室的最高權力者,也是諸周族的宗主。由上至下縱切為君臣關係的封建制度,由尖至錐的橫切為血源關係的宗法制度,再以禮樂制度與井田制鞏固整個尖錐,維繫周王與諸侯國、官員、國人、野人的關係。春秋中葉後禮樂崩壞,典章制度逐漸瓦解。思想逐漸走向諸子百家。 周朝是以周族為代表和主體的華夏族語周邊諸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時期。自西周實行分封制後,中原華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國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區性文化。周朝從文字產生到春秋中葉,書面文學逐漸形成,古代散文由句而篇,由簡而繁的過程。詩經中的作品顯示四言詩日漸成熟。西周青銅器具有樸素、寫實的風格,聞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與《虢季子白盤》等等。.

新!!: 魏国 (战国)和周朝 · 查看更多 »

周朝諸侯國君主列表

以下的列表列出中国東周春秋戰國各諸侯國的君主。.

新!!: 魏国 (战国)和周朝諸侯國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周朝諸侯國列表

周朝諸侯國列表為中國歷史上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及各諸侯國的姓氏、位置、爵位、開始滅亡年限、滅國者和資料來源等簡要情況的彙編。.

新!!: 魏国 (战国)和周朝諸侯國列表 · 查看更多 »

哀王

哀王,中国君王(国王或诸侯王)的谥号:.

新!!: 魏国 (战国)和哀王 · 查看更多 »

唐眜

唐眜(),《吕氏春秋》作唐蔑,《战国策》作唐明,误作为唐昧。战国时期楚国将领,于前301年的垂沙之战战败身亡。.

新!!: 魏国 (战国)和唐眜 · 查看更多 »

商丘市

商丘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东部。东界安徽省淮北市、宿州市,南邻周口市与安徽省亳州市,西接开封市,北临山东省菏泽市。地处黄河与淮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惠济河、大沙河、包河、沱河、浍河等流经。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人口727.39万。商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火文化的发源地,商人、商业、商文化“三商”之源。交通发达,陇海铁路和京九铁路在此交汇。.

新!!: 魏国 (战国)和商丘市 · 查看更多 »

商鞅

商鞅(),中國戰國時代政治家、统帅,法家法派代表人物。衞國國君的後裔,姬姓,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早年学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颁布求贤令后由魏入秦,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法律、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军收复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部分失地。但商鞅在变法改革过程中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打击旧贵族,招致極大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旧贵族势力的报复,最终身亡。 商鞅及其变法对法家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法家学派后人將商鞅的言行與思想及其后学著作汇编成《商君書》。司馬遷著《史記》時,为商鞅單獨立《商君列傳》。此外,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王蘧常著《秦史》時,都將商鞅和其門客尸佼合立於《公孙鞅传》。.

新!!: 魏国 (战国)和商鞅 · 查看更多 »

內史 (秦漢行政區)

內史原本為周代官名,秦代時延襲,並掌管治理京畿地區(即京師),後逐漸掌握地方行政,並軟此而成為地方行政區名。秦內史地位相當於西漢時的三輔(即京兆尹、右扶風、左馮翊),治所咸陽。漢初分置為渭南郡、河上郡、中地郡,至高帝九年(前198年)合為內史。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分左、右內史。漢武帝時右內史改置京兆尹,左內史改置左馮翊、右扶風。.

新!!: 魏国 (战国)和內史 (秦漢行政區) · 查看更多 »

公子卬 (魏国)

公子卬,生卒年不详,姬姓,魏氏,名卬,战国时期魏国公子。.

新!!: 魏国 (战国)和公子卬 (魏国) · 查看更多 »

公子倾

公子倾,是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第一代国君魏文侯之女。 大約前430年代,魏文侯想要滅亡中山國。常庄谈對赵襄子說:「魏滅中山,一定也要滅赵。公何不请公子倾作為你的正妻,把她封到中山,這樣中山就恢復了。」。.

新!!: 魏国 (战国)和公子倾 · 查看更多 »

公子高 (魏国)

公子高,中国战国时期魏国魏惠王的儿子。 前334年,公子高在楚国为人质,魏惠王想要见在齐国的太子鸣,让朱仓劝齐王不要让楚国先拥立了公子高。前323年,楚国昭阳攻打襄陵,欲使魏王以公子高为储君。.

新!!: 魏国 (战国)和公子高 (魏国) · 查看更多 »

公子赫

公子赫,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的王子。 前342年,魏惠王的太子申率領龐涓进攻齐国,是為馬陵之戰,太子申被孫臏俘杀,第二年,魏国以公子赫为太子。 《战国策·魏策二》有公子理,门客劝他向父王阻止太子申出征,太子申成功他可以邀名,失败就可以继任太子。前336年,魏太子鸣作为政治人质到齐国,太子鸣、公子理和公子赫可能是同一人。最后继承魏惠王王位的是公子嗣(魏襄王)。.

新!!: 魏国 (战国)和公子赫 · 查看更多 »

公子虔

公子虔,生卒年不详,嬴姓,名虔,战国时秦国公子。.

新!!: 魏国 (战国)和公子虔 · 查看更多 »

公子池

公子池,嬴姓,秦国公子,马非百《秦集史》认为他是秦惠文王的儿子。 《战国策·秦策》记载,齐国、韩国、魏国攻函谷关,秦昭襄王想割让函谷关外的三城向三国讲和,问计公子池。公子池说:“割让不割让,你都会后悔。割让三城,三国退兵,大王会可惜三城轻易失去。如不割让,三国攻入函谷关、危及咸阳,大王后悔早割让三城就好了。”秦昭襄王说:“我宁因割让三城而悔,也不愿因三国危及咸阳而后悔。”派公子池割让三城。 《战国策·赵策》记载,赵国、秦国伐齐国,齐国和赵国私下和解。公子池出使赵国,表示不满。公子池支持秦昭襄王讨伐韩国,震慑韩国割让上党之地。.

新!!: 魏国 (战国)和公子池 · 查看更多 »

公子政

公子政,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的太子。 魏襄王把公子政送到秦国做人质。前313年,秦惠文王将公子政送回魏国,魏襄王立公子政为太子。前296年,魏襄王死后,公子遫即位,就是魏昭王。.

新!!: 魏国 (战国)和公子政 · 查看更多 »

公孫喜

公孙喜(?- 前293年),又稱犀武,戰国時期魏國将領。.

新!!: 魏国 (战国)和公孫喜 · 查看更多 »

六国年表

《六国年表》是中國西漢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所編纂的《史记》卷十五,是表系列的第三卷,位于十二诸侯年表之后,记载了从东周周元王元年(前476年)到秦二世死(前207年)之间周和战国七雄的重大历史事件。虽然除周以外年表共记载了七个诸侯国,但该年表以六国为名,意指秦國以外的戰國七雄。.

新!!: 魏国 (战国)和六国年表 · 查看更多 »

元姓

元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1位。.

新!!: 魏国 (战国)和元姓 · 查看更多 »

先秦王后及妃嬪列表

先秦王后及妃嬪列表列出中國歷史上先秦所有的君主配偶。.

新!!: 魏国 (战国)和先秦王后及妃嬪列表 · 查看更多 »

先秦行政区划

先秦行政區劃,範圍是從遠古至秦朝統一九州的這一段時間,由於年代久遠,其地方行政只能大略緒述。而九州是漢族傳統地理區劃,又稱為「漢地九州」。.

新!!: 魏国 (战国)和先秦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前247年

没有描述。

新!!: 魏国 (战国)和前247年 · 查看更多 »

前293年

没有描述。

新!!: 魏国 (战国)和前293年 · 查看更多 »

前365年

没有描述。

新!!: 魏国 (战国)和前365年 · 查看更多 »

前370年

没有描述。

新!!: 魏国 (战国)和前370年 · 查看更多 »

前3世纪

前300年至前201年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前3世纪。 秦始皇統一中國,制定度量衡標準,統一文字,對中國文化影嚮深遠。與此同時,匈奴勢力亦達至高峰,與中國之間的衝突亦隨之升級,引致日後的民族大遷徙,影響達數個世紀。阿育王提倡佛教,對印度以至整個亞洲影響深遠。在歐洲,雖然亞歷山大大帝的繼業者在帝國內互相爭奪,但希臘文明持續影嚮帝國內各民族。兩次布匿戰爭奠定了羅馬崛起的基礎。.

新!!: 魏国 (战国)和前3世纪 · 查看更多 »

前403年

没有描述。

新!!: 魏国 (战国)和前403年 · 查看更多 »

前422年

没有描述。

新!!: 魏国 (战国)和前422年 · 查看更多 »

前427年

没有描述。

新!!: 魏国 (战国)和前427年 · 查看更多 »

国家分裂

政治上的國家分裂是指國家的主權受到另一政治實體干擾而無法於部份地區正常運作。此一情況往往會受到各種地方分裂主義壓力或強權國家壓力而促使其地區實行獨立。政治上的分裂是相對於「政治統一」而言。.

新!!: 魏国 (战国)和国家分裂 · 查看更多 »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詩經》、《尚書》、《礼记》、《周易》和《春秋》。 在戰國時原有「六經」的說法,為《詩》《書》《禮》《樂》《易》《春秋》,排列顺序为《庄子》的《天下》《天运》两篇的文内顺序,被出土郭店楚简所记“六经”名与顺序印证。秦始皇焚书,除《周易》作为术数之书得以幸免,其余四种皆毁。汉初,汉儒凭记忆与民间幸存之书恢复内容,汉武帝接续文景时已定官学的三种,将其全部定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五经之名正式确定。汉代整理的“五经”,如果按《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排列,六种为《易》、《书》、《诗》、《禮》、《樂》、《春秋》,以及《论语》、《孝经》、《小学》(汉代习称“五”,一般不包含“《乐》”)。六經中的《樂經》很早就亡佚了,《樂經》在汉代是否存在至今有争议,《漢書·藝文志》中無此書的記載。.

新!!: 魏国 (战国)和四书五经 · 查看更多 »

知果

知果,中国战国时期晋国知氏的族人。 知宣子打算立知瑤為繼承人,知果勸諫以知宵為繼承人,並說以知瑤儀態不凡、箭術高超、技藝出眾、巧文善辯、堅毅果決的五大優勢欺壓人、而殘酷不仁的思想行事(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最終必致知氏滅亡。知宣子不聽。 前453年,晋阳之战,知果发现赵襄子的家臣张孟谈联合韩魏,劝智伯瑤小心,智伯瑤不以为意。知果于是改为辅氏,脱离知氏。赵氏于是联合魏氏、韩氏三家灭智,智伯瑶被杀,智氏族人或被杀,或流落外国,只有知果(辅果)幸免于难。.

新!!: 魏国 (战国)和知果 · 查看更多 »

石申

石申,一名石申夫,公元前4世纪魏国人,战国天文学家、占星家,著有《天文》八卷。《史记·天官书》记载战国时期的著名天文学家云:“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晋书·天文志上》则进一步说:“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裨湛,宋有了韦,齐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著天文,各论图经。”《史记正义》引南朝梁阮孝绪的《七录》说,“石申,魏人,战国时作《天文》八卷也。”.

新!!: 魏国 (战国)和石申 · 查看更多 »

石话实说

《石话实说》是石家庄广播电视台于2011年播出的一档旨在普及石家庄市所辖范围历史的文化宣传兼科教讲座式节目,在中国大陆城市电视台推出的第一部大规模发掘、拯救城市文化精髓的大型电视系列节目,也是第一部用讲座形式书写的电视讲坛版石家庄通史,一定程度上开创了用电视讲座形式书写城市通史的先河。节目的第一部名为《石话实说-石家庄的100个故事》从2011年1月15日开始播出,2012年1月14日播放完毕。 2012年5月10日,石话实说系列节目第二部--百集系列文化节目《石话实说——石家庄的100个村庄印记》(原称"100个名村名镇")在井陉县河北历史文化名镇天长镇宋古城大南门举办了开机仪式.

新!!: 魏国 (战国)和石话实说 · 查看更多 »

石氏星經

原名《天文》,西漢以後被尊稱為《石氏星經》。由戰國時期魏國天文學家、占星家石申所著,共八卷,原著已失傳。.

新!!: 魏国 (战国)和石氏星經 · 查看更多 »

王徽 (京兆)

王徽(),字昭文,封爵琅琊侯,谥号贞,唐朝官员,唐僖宗年间为宰相。.

新!!: 魏国 (战国)和王徽 (京兆) · 查看更多 »

王稽

王稽(),战国时期秦国人。王稽任谒者时奉命出使魏国,帮助范雎逃往秦国。范雎出任国相后,王稽被举荐为河东郡郡守,后因私通诸侯之罪遭处死后弃市。.

新!!: 魏国 (战国)和王稽 · 查看更多 »

王賁

王賁(「賁」音同「奔」,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將領王翦之子。.

新!!: 魏国 (战国)和王賁 · 查看更多 »

碭郡

碭郡,中國古郡名。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國,以魏國東部置碭郡。因其境内有碭山(今芒砀山)而得名。郡治在碭縣(今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封彭越為梁王,以碭郡置梁國,其地在今河南省東部、山东省西南部與安徽省北一帶。國都為定陶縣。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彭越謀反,改封皇子劉恢為梁王,領碭郡、東郡,都睢阳。文帝元年梁國除為郡。三國魏時改梁國為梁郡。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復置碭郡,郡治在下邑縣(在今碭山縣東)。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廢。 Category:秦朝的郡 Category:西汉的郡 Category:北魏的郡 Category:东魏的郡 Category:北齐的郡 Category:安徽的郡 Category:山东的郡 Category:河南的郡.

新!!: 魏国 (战国)和碭郡 · 查看更多 »

禹貢

《禹貢》是《尚書》的一篇,出自漢族先民之手,敘述中國古代地理方物兼均稅的作品。.

新!!: 魏国 (战国)和禹貢 · 查看更多 »

禽滑釐

禽滑釐(拼音:qín gǔ xī;注音:ㄑㄧㄣˊ ㄍㄨˇ ㄌㄧˊ),字慎子,是戰國時期魏國人,墨子弟子。.

新!!: 魏国 (战国)和禽滑釐 · 查看更多 »

秦太上皇

莊襄王(),《水经注·卷十九·渭水下》作秦莊王,《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雍州》作秦襄王。名子楚,《战国策》记载原名子异、异人,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孝文王之子,在位3年。.

新!!: 魏国 (战国)和秦太上皇 · 查看更多 »

秦嬴 (晋国)

嬴,秦国宗女,晋幽公的夫人。 当时,韩国、赵国、魏国势力强大,晋国之地,只有绛和曲沃。晋幽公与妇人私通,被盗贼杀死。《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晋世家索隐》记载是夫人秦嬴在高寝之上杀死的晋幽公。《史记·六国年表》称魏国杀死晋幽公。.

新!!: 魏国 (战国)和秦嬴 (晋国) · 查看更多 »

秦孝公

孝公(),《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献公之子,西元前361年-西元前338年在位,共24年。 秦孝公在位期间致力于恢复秦穆公时的霸业,他因此颁布著名的求贤令,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将秦国改造成为富裕强大之国,为秦国将来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新!!: 魏国 (战国)和秦孝公 · 查看更多 »

秦孝文王

孝文王(),又称安国君,《史记索隐》记载名柱,《广弘明集》引《陶公年纪》记载名式,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昭襄王之子,在位仅三天 。.

新!!: 魏国 (战国)和秦孝文王 · 查看更多 »

秦國君主列表

國君主是指中國先秦時期秦國的君主,為嬴姓。自非子被周孝王封为附庸開始,到前771年秦襄公正式由周平王列为诸侯,共经历5代君主;自秦襄公被列为诸侯到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共经历31位君主(包括秦始皇)。其中在位期間最長的是秦昭襄王,共56年;在位最短的是秦孝文王,仅1年。而享有谥号的秦静公和秦夷公,均未继位便去世。因史料记载不全,表格空档处为空缺记载。 据司马迁记载,嬴秦的先祖为伯益,至蜚廉时期有恶来、季胜二子,分别为秦国和赵国的先祖。恶来五世孙非子,因善于养马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历经公伯、秦侯、秦仲、秦庄公五代君主,至前771年,秦襄公因援助周平王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进入春秋时期,从秦襄公到秦穆公九代君主,秦国国力得到发展和巩固。秦穆公时期称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去世后,秦国国力逐渐走向衰落。进入战国时期,秦国历经多代君主继承混乱,国力衰弱,经常遭受近邻魏国的攻击。至秦孝公继位后任用商鞅变法,国力轉強,秦伯嬴駟在西元前324年開始稱王,最终在秦王政时期兼并六国,建立秦朝。但大一统的秦朝仅仅维持了15年,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宣告灭亡。 秦国君主的继承制遵循了西周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国君在生前册立储君。秦国自秦襄公被封为诸侯,至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非亲子继位的君主仅有秦德公、秦成公和秦穆公(中间包括不享国的秦静公和秦夷公)。但由于若干庶长把持国君的废立,造成多代秦国君主非正常继位,包括秦出子、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秦献公和秦昭襄王。.

新!!: 魏国 (战国)和秦國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秦出公

出公(),《世本》作秦少主,《吕氏春秋》作秦小主,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惠公之子,在位2年。.

新!!: 魏国 (战国)和秦出公 · 查看更多 »

秦国

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嬴姓,趙氏。认为秦先祖蜚廉是商朝末年纣王的宠臣。据清华简《系年》的第三章,周初三监之乱平定后,蜚廉“东逃于商奄氏。成王伐商奄,杀蜚廉,西迁商奄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鉴于秦人和奄国同姓,同主少皞,李学勤先生认为秦人始祖可能起源东方,在西周初年被谪戍西方。据,西周周孝王因秦祖先非子善养马,因此将其封於秦,作为周朝分封国。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獲封为诸侯,為伯爵地位,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国。周朝给其封地在今甘肃河东地区到陕西一带。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今甘肃天水到陇南一带)建都近300年。雍城遗址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國與西戎、義渠之間有通婚、結盟的關係,秦國崛起後,這些勢力皆被併入秦國。战国时期,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为秦滅六國奠定基础。嬴政在前221年,統一諸夏,秦始皇使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君主制帝國,秦帝国较西方的罗马帝国还要早兩百年。.

新!!: 魏国 (战国)和秦国 · 查看更多 »

秦灭六国之战

-- 秦灭六国之战,指中國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的秦国進行消灭山東六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从前235年攻打趙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5年的时间,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中国歷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新!!: 魏国 (战国)和秦灭六国之战 · 查看更多 »

秦簡公

簡公(),名悼子,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怀公之子,秦昭子之弟、秦灵公之叔,在位15年。 秦简公在位期间,被魏国夺取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国力进一步衰落。.

新!!: 魏国 (战国)和秦簡公 · 查看更多 »

秦献公

公,《世本》作秦元献公,《越绝书》作秦元王。《史记索隐》记载名师隰,《吕氏春秋》记载名连,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灵公之子,在位23年。 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失地的战争。秦献公的时期的改革虽然不彻底,但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基础。.

新!!: 魏国 (战国)和秦献公 · 查看更多 »

秦靈公

公(),《史记·秦始皇本纪》作秦肅靈公,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懷公之孙、秦昭子之子,在位10年。.

新!!: 魏国 (战国)和秦靈公 · 查看更多 »

秦武王

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作秦悼武王,《世本》作秦武烈王,《越绝书》作秦元武王;《史记索隐·秦本纪》记载名蕩,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惠文王之子,在位4年。.

新!!: 魏国 (战国)和秦武王 · 查看更多 »

秦朝

朝(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首个大一統中央集权的帝國。秦朝皇室為嬴姓,所以史書又称嬴秦。秦朝源自周朝諸侯國秦國。前770年,秦地君長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時有功,受封於关中平原,建立秦國。战国時期,秦國根据礼记总结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輪”的社会现状,推行车辆统一道路,书籍统一文字,行为统一伦理,并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实施商鞅变法,成為天下第一強國。前230年至前221年,到秦王嬴政陸續攻滅其他六個主要諸侯國,一統中原,史称秦朝。 秦王政建立秦朝後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從此中國有了皇帝的稱號,並且發起一系列的改革以鞏固帝國。而後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使得領土約等同中國本土。疆域為東起遼東,西至臨洮,北抵長城,南達象郡(今越南北部)。雖然秦朝外表十分強盛,但由於秦始皇集權、過度發展、嚴重勞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讓天下百姓飽受苛政之苦而想要叛變。秦二世繼位後,秦廷被掌權的趙高掌控而混亂不堪。此時秦末民變爆發,六國有力的軍人各自復國,雖然秦將章邯努力平亂,但秦將王離於鉅鹿之戰被楚將項羽擊敗,秦軍主力投降。前207年十月,新任秦王子嬰於咸陽向民變領袖劉邦投降,後項羽率軍抵達關中,殺死秦王子嬰,焚燒咸陽宮,秦朝於秦始皇死後3年滅亡。而後至西漢統一全國之期間稱秦漢之際,又稱西楚時期。西楚霸王項羽重建封國制體系,分封十八諸侯。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劉邦、田榮等諸侯繼而起兵反抗,演變成楚漢戰爭。前202年劉邦擊滅項羽,受諸侯擁戴為漢帝,建國漢,開啟漢朝。 秦朝為了鞏固遼闊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與改革。政治制度建立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取代过去不同诸侯豪门的爵位制度。法律基本延續秦國法律,增加了皇帝握有生殺大權,丞相僅僅是輔佐。防务方面,興建長城以鞏固北方,毀六國長城與城墩等防禦工事,沒收天下百姓武器,鑄成十二金人,先後五次東巡以安定關東各地區 。交通方面,興建馳道與靈渠等交通要道以便軍隊前往各地平亂,也有利各地區運輸物資。經濟方面,秦朝延續商鞅變法的政策,推行重農輕商,鼓勵農民增產糧食,甚至有機會獲爵位。工商業方面統一貨幣(秦半兩)與度量衡,實行鹽鐵專賣,但不完全禁止商業,也鼓勵如經營畜牧業的烏氏倮與丹砂的巴地寡婦清等商人。 文化思想的部分,秦朝的政治思想以法家為尊,推行融合「法、術、勢」的君主專制,另有發揚陰陽家的五德始終說以神化皇帝。宗教以傳統崇拜上帝、祖先、山神、河神等眾神以及巫術、占卜與占星等,而神仙方術之術受秦始皇所迷信。為了箝制人民叛亂思想、统一中央集权思想、報復欺騙秦始皇的方士們,先後發生焚書坑儒事件,這是先秦文化與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朝的建立使中國由一個抽象的地理名稱轉為具體的大一統帝國,為融合中原文化、秦文化、荊楚文化與齊魯文化等等文化打下基礎,使得「秦」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其遺留下來的驪山秦始皇陵與秦始皇兵馬俑也受後世史學家注目,其中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新!!: 魏国 (战国)和秦朝 · 查看更多 »

秦惠公 (戰國)

惠公(),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簡公之子,在位13年。.

新!!: 魏国 (战国)和秦惠公 (戰國) · 查看更多 »

稷山县

稷山县是中国山西省运城市所辖的一个县,地处山西省西南部,位于运城市北部,距离太原市410千米,距运城市85千米。东靠新绛,西临河津,南以稷王山和闻喜、万荣接壤,北为吕梁山与乡宁相连。总面积为680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为33万人。 境内主要交通线路有京昆高速公路、侯西铁路、108国道、台运省道等。 稷山古属冀州,春秋属晋、战国属魏,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设置高凉县,公元598年改称稷山县至今。 特产有稷山板枣。.

新!!: 魏国 (战国)和稷山县 · 查看更多 »

纵横家

纵横家,是中國战国时期連合政軍外交聯盟的一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十家”之一。縱橫家出現於戰國至秦漢之際,多為遊說策辯之士,可稱為中國史上最早之外交政治家。他們的出現主要是因為當時列國割據分爭,需要在國力富足的基礎上,利用聯合、排斥、威逼、利誘不戰而勝,或輔之以兵法以較少的損失獲得最大的收益。縱橫家朝秦暮楚,事無定主,反覆無常,策計劃謀多基於國際現實政治要求。合縱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孫衍和蘇秦,連橫派的主要代表是張儀。.

新!!: 魏国 (战国)和纵横家 · 查看更多 »

绛县

绛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南部、涑水河上游,是运城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968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为27万人。.

新!!: 魏国 (战国)和绛县 · 查看更多 »

田忌

忌(?-?),也作陈忌,即陳臣思,中國战国时期齊國公子,約為公元前340年,孫臏逃亡到齊國時,田忌賞識孫臏的才能,收為門客。在一次賽馬時,孫臏向田忌提出了以下馬對上馬,以上馬對中馬,以中馬對下馬,此即「田忌賽馬」。 公元前354年,發生桂陵之戰,魏國攻打趙國,齊國派兵相助,田忌為司令,孫臏為參謀,結果孫臏以「圍魏救趙」的兵法大勝。 公元前341年,發生馬陵之戰,魏國攻打韓國,趙國派兵相助。齊軍救韓,以田忌為元帥,孫臏為軍師,孫臏仍進軍魏都大梁,用「減灶之計」,讓魏軍大將龐涓輕敵深入,中埋伏而陣亡,元帥太子申被斬殺,齊國大勝回师,田忌以军功封徐州,赐子爵,升中大夫。同年年底,被齊相鄒忌用反間計陷害,田忌無法澄清,逃亡楚國,楚王封于赣北江南邑,并任大夫。前333年随楚威王攻越,杀越王无彊,并镇守会稽,迁五大夫,楚怀王即位后去职,回歸封地;前319年齐宣王即位后,回齐国,又升上大夫,前314年随齐王伐燕,回师时病死。(根据山东滕州徐氏族谱).

新!!: 魏国 (战国)和田忌 · 查看更多 »

田需

,战国时期齐国人,一作陈需、田繻。 他主张和楚国亲近,借楚国的力量在魏国为相,约楚国合纵讨伐秦国。在魏国和公孙衍不和,前310年,在魏国去世。引起张仪、孟尝君和公孙衍竞争相位。.

新!!: 魏国 (战国)和田需 · 查看更多 »

田文

文可以指:.

新!!: 魏国 (战国)和田文 · 查看更多 »

甘茂

茂(),中國戰國時期楚國下蔡邑(今安徽省蚌埠市鳳台縣)人。戰國中期秦國名将。 曾在下蔡監門史举就學,習百家之說。後通過張儀、樗里疾的引荐到秦惠文王處。秦惠文王對其颇為满意,遂拜之為將。周赧王三年(前312年),秦、韓、魏三國合攻楚,楚國大敗。秦國佔領了楚國的漢中,甘茂參與其中,輔助左庶長魏章略定漢中地。後遭向寿、公孫奭讒毁,在攻魏國蒲阪時投向齊國,在齊國任上卿。十年(前305年),為齊國出使楚國。秦王想讓楚國送還甘茂,為楚所拒。後卒於魏國。.

新!!: 魏国 (战国)和甘茂 · 查看更多 »

焦作市

作市,古称山阳、怀州、怀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地处黄河中下游北畔,是焦太线-焦柳线上重要的城市,属于中原城市群。全市总面积3,973平方公里,人口353.4万,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焦作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现存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焦作人文荟萃,是司马懿、韩愈、李商隐及竹林七贤山涛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太极拳的发源地。焦作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20世纪初期,英国人开始在此大规模开采煤矿,焦作成为“煤城”。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焦作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太极故里·山水焦作”为口号转向发展旅游经济,形成了云台山、青龙峡、青天河、神农山等多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社会经济的成功转型被称为“焦作现象”。.

新!!: 魏国 (战国)和焦作市 · 查看更多 »

燕国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国時期在中国北方的一個姬姓諸侯国,也作酀国、匽国或郾国,為戰国七雄之一,传国43王800年,於前222年被秦国消滅。.

新!!: 魏国 (战国)和燕国 · 查看更多 »

畢公高

毕公高,姬姓,名高,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朝初年重臣。.

新!!: 魏国 (战国)和畢公高 · 查看更多 »

畢萬

萬,姬姓,毕氏,周文王庶子毕公高的后裔,春秋時期晋国的大夫。 畢萬在晉獻公之下任事。晉獻公十六年,晉國以「趙夙為御,畢萬為右」,攻滅了小國霍國、耿國、古魏國,晉獻公把魏(今山西芮城县附近)封給畢萬,並封他為大夫。 晉獻公去世後,四子爭立為國君,引發內亂。畢萬生芒季,芒季子魏犨跟随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是五贤之一,返国后继承魏氏。.

新!!: 魏国 (战国)和畢萬 · 查看更多 »

牛(学名:Bovini),即是牛族,為牛亞科下的一個族,牛族的成员都是大到极大的草食性动物,其中包括对人类非常重要的黄牛、水牛和牦牛。最大的野生牛族成员是非洲水牛和美洲野牛。这一族一般统称为牛。有一部份的牛被人類做為家畜。.

新!!: 魏国 (战国)和牛 · 查看更多 »

白起

白起(),《战国策》作公孙起,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餘座,歼灭近百萬敵軍,未嘗一敗,被封为武安君。白起一生有伊闕之戰、鄢郢之战、華陽之戰、陉城之战和長平之戰等輝煌勝利,《千字文》将白起与王翦、廉颇和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名将。.

新!!: 魏国 (战国)和白起 · 查看更多 »

芒季

芒季,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魏氏的领袖,毕万之子。承襲父亲毕万擔任魏氏的领袖,仕晋献公。芒季死后,儿子魏武子魏犨继位。《史记·魏世家》认为,毕万就是魏犨的父亲,没有芒季一代。.

新!!: 魏国 (战国)和芒季 · 查看更多 »

韩城市

韩城市,位於中国陕西省东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重要的能源工业城市。现在是陕西省省直辖县级市。.

新!!: 魏国 (战国)和韩城市 · 查看更多 »

韩侈

韓侈(),中国战国时期韩国人。又作公仲侈、公仲朋(韩朋)、韩冯。 前317年,秦国在修鱼击败韩赵魏,他主张讨好秦国,韩王却依从楚国。他奉命韩珉出使秦国,请帮助韩国攻打魏国。韩国相国韩珉死后,韩辰继任韩珉。魏国请求韩辰惩罚韩侈,说秦国尊重韩珉接纳韩侈,韩珉已死,秦国不会为韩侈得罪魏国。韩侈把事情告诉了秦王,说自己要隐居山中。秦王任命他为客卿。.

新!!: 魏国 (战国)和韩侈 · 查看更多 »

韩国 (战国)

韓國是中國战国七雄之一,也作乾国,出自晉國宗室,姬姓。後世历史學家將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平陽(今山西临汾),灭郑国后则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新!!: 魏国 (战国)和韩国 (战国) · 查看更多 »

韩珉

韓珉(),中国战国时期韩国人。《战国策》又作公仲珉,《史记》作韩聂,《战国纵横家书》作韩量。 前286年,被齐闵王任命为齐国相国,率领齐军攻打宋国。他在韩国为相时,命韩侈出使秦国,请帮助韩国攻打魏国。韩珉死后,韩辰继任韩珉。.

新!!: 魏国 (战国)和韩珉 · 查看更多 »

韓共侯

韓共侯(),《史記》於韓世家作懿侯,于六國年表作莊侯,名若山,或單稱若《韓世家》索隱引《紀年》。,戰國時期韓國君主。.

新!!: 魏国 (战国)和韓共侯 · 查看更多 »

韓王信

韓王信(),姬姓,韓氏,名信,為免與同時期另一名將,後封淮陰侯的韓信混淆,故通稱韓王信。他是秦末漢初將領,西漢初年被劉邦封為韓王,後投降匈奴,前196年與漢軍作戰時被柴武所殺。.

新!!: 魏国 (战国)和韓王信 · 查看更多 »

遠交近攻

「远交近攻」是兵法「三十六计」的一计。原文为:「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腋。范雎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原文為:「形格勢禁,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战国时代,范雎曾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希望秦国将地理位置较近的韩国、魏国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地理位置较远的齐国等国保持良好关系,这样就可以「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这样的战略也使得秦国可以兼并其他六国,成为统一的秦朝政权。 释义:「远交近攻」意为结合远方势力以攻打临近国家或敌人 Category:成语 Category:战国军事 Category:战国政治 Category:外交政策.

新!!: 魏国 (战国)和遠交近攻 · 查看更多 »

荀子

荀子(),名荀況,受尊稱為荀卿,因漢代人避漢宣帝劉詢的諱,又稱孫卿,中國戰國時代儒家學者和思想家,趙國人,曾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楚國蘭陵令,到趙國、秦國遊說諸侯,宣揚儒學和傳授六經,批評子思、孟子等其他儒者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學派,有韓非、李斯等弟子,著作後世編為《荀子》一書。荀子祖述孔子,重視道德倫理,提倡仁義、禮義和忠信,集先秦禮論之大成,重視以禮修身和禮制教育。他相信性惡論,人與生俱來本無道德,若放縱情欲不加節制,將互相仇恨和鬥爭;道德價值是後天人為建構的,由聖人創造,以規範和美化人性。荀子重視人的理性和學習能力,認為善行是後天學習而得的,人人都有學習禮義的能力;君子應憑著個人修養,鍥而不捨的努力,日積月累養成美德。政治上荀子提調尊君,強調君主確立社會秩序與道德教化的作用,彰顯儒家的聖王理想與政教合一的觀念。荀子主張任用賢能,國君把政務交與大臣處理;國家要控制思想,打擊異端邪說,以法律補充禮制以維繫社會秩序。自然論方面,荀子傾向唯物主義,認為天地並無意志,不信天人感應和鬼神之說,提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荀子受譽為一代大儒,地位崇高,對後世特別是漢代的儒學思想與政治文化影響頗深,在宋、元、明三朝曾從祀於孔廟;但因其性惡論及曾抨擊孟子,自宋代以來也受不少儒者批評,被視為孔門異端和法家先驅。.

新!!: 魏国 (战国)和荀子 · 查看更多 »

菏泽市

菏泽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下辖的地级市,古称曹州。以水名称县,始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州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也是水滸傳中梁山泊所在地。也是曹州教案所在地。.

新!!: 魏国 (战国)和菏泽市 · 查看更多 »

華國

华国,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 周幽王时,史伯对郑桓公提及华国。西周末年,郑国灭华国,改为城邑。春秋战国时期,华邑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北,又称华阳城,战国时属于韩国,后来属于魏国,前273年(秦昭襄王三十四年),白起攻打魏国,攻克华阳。 秦人稱華陽君羋戎為華侯。.

新!!: 魏国 (战国)和華國 · 查看更多 »

須賈

賈,戰國時期魏國的官員,在魏昭王時擔任中大夫。 須賈出使齊國,與門客范雎同去,但聽說齊襄王賞識范雎,須賈因而向宰相魏齊誣告范雎是齊王的間諜,魏齊重笞范雎,范雎身受重傷,只好裝死,被丟在廁所中,最後,范雎在鄭安平與秦國使臣王稽的幫助下逃到秦國,化名為張祿,做了秦昭襄王的相國。 范雎鼓動秦昭襄王征討魏國,魏派中大夫須賈赴秦議和,范雎藉機與須賈相見,並欺騙須賈說,自己獲救未死,但極其潦倒,在秦國打零工維生。須賈誤信,對范雎的遭遇甚感同情,送給范雎一件綈袍。最後范雎揭露真實身分,告訴須賈,自己是堂堂的秦國宰相,故意測試須賈,既然須賈還有一點仁義之心,就不殺須賈了。而後范雎命令兩個囚犯,拿馬飼料餵食須賈,如同餵馬一般,加以羞辱。 范雎羞辱完須賈之後,要須賈回魏國,命魏王斬殺魏齊,否則秦兵將血洗大梁。.

新!!: 魏国 (战国)和須賈 · 查看更多 »

頓弱

頓弱,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秦朝人。 頓弱说“天下有有其实而无其名者、无其实而有其名者、无其名又无其实者,大王知道吗?”秦王说不知道。顿弱说有其实而无其名的是商人,无其实而有其名的是农夫,无其名又无其实者是大王你。已立为万乘,无孝之名,以千里养,无孝之实。威严不能加于山东六国,却加于母亲赵姬。秦王问山东六国可以兼并吗。顿弱说:“韩国,天下之咽喉;魏国,天下之胸腹。大王给臣万金游历列国,让韩、魏把社稷之臣派到秦国,韩、魏跟从,天下可图。”秦王说:“寡人国贫,恐怕不能供给。”顿弱:“天下非合纵就连横。连横成则秦国为帝,合纵成则楚国为王。秦国为帝,得到天下供养;楚国为王,就是大王有万金,也不是你自己的了。” 秦王同意。资助他万金,使他东游韩、魏,其将相被派到秦国;北游燕国、赵国,使李牧被杀。齐国入朝,四国毕从,顿弱的功劳。.

新!!: 魏国 (战国)和頓弱 · 查看更多 »

西魏国

西魏国,中国楚汉之际时期封国。 前208年,魏咎在临济复兴魏国,被章邯所灭。九月,其弟魏豹称魏王。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将魏国一分为二,以司马卬为殷王,魏王魏豹迁移为西魏王,都城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以满足项羽占领魏国故地。前205年九月,韩信灭西魏,西魏国为河东郡、上党郡。 Category:诸侯国 (项羽) Category:山西古代行政区划 Category:前206年建立 Category:前205年废除.

新!!: 魏国 (战国)和西魏国 · 查看更多 »

西門姓

西門姓為漢字複姓。西門姓來源於春秋時期,當時鄭國有一位大夫居住於城的西門,其子孫便以「西門」為姓。有些後代改為現在少見的西姓。.

新!!: 魏国 (战国)和西門姓 · 查看更多 »

西門豹

西門豹(),中國戰國時代魏國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政治家及水利專家,曾立下赫赫战功。魏文侯在位期間,受翟璜推薦擔任鄴令,而河內稱治。西門豹一生最著名的功績就是鄴令任內,破除了「河伯娶婦」的習俗,又帶領民眾開鑿了十二條運河,引河水灌溉民田,是为西门豹渠。 《韩非子》、《史記.滑稽列傳》、《论衡》、《战国策》、《淮南子》、《说苑》等书都記載有西門豹的事迹。褚少孙补《滑稽列传》稱其“名闻天下,泽流后世”。.

新!!: 魏国 (战国)和西門豹 · 查看更多 »

西河郡 (魏國)

西河郡或河西郡,中國戰國時期魏國所置,後併入秦國之中,大約今陝西渭南一帶。.

新!!: 魏国 (战国)和西河郡 (魏國) · 查看更多 »

諸夏

諸夏,最初是指與周王朝同姓的諸侯。.

新!!: 魏国 (战国)和諸夏 · 查看更多 »

高熲

(),字昭玄,一名敏,渤海郡蓨县(今中国河北省景縣)人,其父高宾为独孤信赐姓独孤氏,因此又称独孤颎,为隋朝宰相执政近20年,其子是杨勇的女婿,后因反对废太子杨勇并得罪独孤皇后,遭隋文帝猜忌,被免官为民,不久后又免去齐国公爵位。隋炀帝时,被起用为太常卿。大业三年,见炀帝奢靡,甚为忧虑,有所议论,为人告发,与贺若弼同时被杀害。诸子遭到流放。.

新!!: 魏国 (战国)和高熲 · 查看更多 »

鬼谷子

谷子(生卒年不詳),大約活躍於戰國中期(前四世紀)的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政治家、外交家、阴阳家、预言家,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

新!!: 魏国 (战国)和鬼谷子 · 查看更多 »

魏可以是指:.

新!!: 魏国 (战国)和魏 · 查看更多 »

魏取

魏取,中国春秋時代晋国的武将、政治家,魏氏第六代领袖。姬姓,魏氏,名取、谥号简。魏献子魏舒之子(称魏襄子魏曼多是魏献子之子)。史称魏简子。魏取死后,儿子襄子魏曼多继位。.

新!!: 魏国 (战国)和魏取 · 查看更多 »

魏安釐王

魏安--王,或作魏安禧王、魏安僖王,原名魏圉,魏昭王之子。 前277年,其父魏昭王魏遫逝世,繼任魏王。 前276年,秦國武安君白起攻取二個城市;封其弟魏無忌為信陵君(今河南寧陵)。 前275年,秦相國兼穰侯魏冉率軍進攻,韓軍赴援敗戰折損四萬人,韓將暴鳶投奔國都大梁;國府割讓八個城市求和,魏冉不理再度進攻,敗魏將芒卯,佔領北宅,包圍國都大梁,國府割讓溫城求和。前274年,警覺到局勢緊張,與齊國再訂南北合縱同盟,秦國反應強烈,魏冉再進攻奪取四個城市,殺四萬人。 前273年,與趙國聯合攻擊韓國,包圍華陽;秦相國魏冉在韓使陳筮遊說下,會同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陽率軍急行八天,赴華陽擊敗芒卯軍,三員大將遭俘,被殺十三萬人;大臣段干子請割南陽予秦求和,蘇代進言諫阻,遂決議不納蘇代之諫以割讓南陽求和,而集中力量保衛修武。同年白起進攻魏國,孟嘗君田文舉薦芒卯為主帥,白起在華陽大敗魏軍,芒卯戰敗而逃,田文失勢後,他的許多門客投奔魏無忌門下。 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形勢危急。趙國平原君的妻子是魏無忌的姐姐,平原君請求魏國救援,魏安--王懼怕秦國,不敢進軍。魏無忌請求如姬從魏安--王的臥室內竊出晉鄙的兵符,晉鄙見了兵符,表示懷疑,隨行的朱亥用鐵椎殺死晉鄙,強行奪權,以精兵八萬開赴前線,一舉擊潰秦國,解除了邯鄲之圍。魏安--王任命魏無忌為上將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 前243年,安--王與魏無忌同年病死。 《韩非子·有度第六》稱「魏安--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卫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王死而魏以亡。」儼然中兴之主。.

新!!: 魏国 (战国)和魏安釐王 · 查看更多 »

魏國 (西周至春秋)

魏国,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封给毕国後裔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毕国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 魏国最初国土为现在山西芮城县和陕西大荔县一带。魏国原为商朝时的芮国,西周分封时改为“魏”、“芮”二国。“魏”是“大”的意思(《史记》:“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诗经·魏风》之“魏”,既是指此魏国。在晋献公的时候晋国曾经有过一次规模比较大的兼并战。周惠王十七年(前661年),魏国为晋国灭亡。晋献公灭魏后,以魏地赐给毕万作为采邑,于是毕万就改氏为魏,是晋国魏氏的由来。毕万之孙魏犨因跟随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为大夫,称魏武子。前445年的三家分晋事件中,魏氏自立为诸侯,建立魏国。.

新!!: 魏国 (战国)和魏國 (西周至春秋) · 查看更多 »

魏王假

魏王假(),原名魏假,魏景湣王魏增之子。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將王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樑城,水淹三月,城內死傷無數,魏王投降,魏國滅亡,凡八傳,歷九君。 《資治通鑑》記錄魏王假投降後遭處死。但在《史記》中並無記錄投降後的下落。.

新!!: 魏国 (战国)和魏王假 · 查看更多 »

魏章

魏章,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秦国将领。.

新!!: 魏国 (战国)和魏章 · 查看更多 »

魏絳

魏絳,中国春秋時代晋国的武将、政治家,魏氏第四代领袖。姬姓,魏氏,名絳、谥号昭、庄。魏犨之孙,魏悼子之子(系本称魏絳是魏犨的幼子)。历仕晋悼公、晋平公。史称魏昭子、又稱魏庄子。 前573年,晋悼公即位時,魏絳因为勇敢被提拔为中軍司馬。前570年,晋悼公会盟諸侯,悼公的弟弟扬干搅乱队列,魏絳杀了替扬干驾车的人。悼公大怒:“合诸侯以为荣,今辱吾弟!”将诛杀魏绛。士鲂、张老劝说悼公,悼公读魏绛辩解之书:“日君乏使,使臣斯司马。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従,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悼公体会到了魏绛忠于职守,重赏了魏绛、士鲂、张老。前569年,魏絳昇格为新軍佐。同年冬,戎狄与晋講和,魏絳使戎、翟亲附,晋国再于諸侯中称霸。 晋悼公表彰魏絳的功績,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安邑成为魏氏发展的中心。前559年,悼公去世,继续辅佐晋平公。前555年,参与討伐齐国,死后,儿子魏舒继任魏氏领袖。.

新!!: 魏国 (战国)和魏絳 · 查看更多 »

魏襄子

魏襄子,名叫魏侈,又名魏曼多、魏哆,是战国时期晋国大夫,魏氏领袖。魏襄子和范昭子(范吉射)都很讨厌对方。前497年,范昭子與中行寅(中行文子),不服趙鞅(趙簡子)殺死邯鄲大夫趙午,攻打趙氏。趙鞅遂聯合魏侈、知躒(知文子)、韓不信(韓簡子),反擊范氏、中行氏。士吉射與中行寅失敗,逃至朝歌。 他的儿子魏桓子與韩康子,奉知伯瑶之命去征討赵襄子,但卻倒戈,與趙氏同盟攻殺了知伯瑶,史稱三家滅知,瓜分了知伯领地,成為三家分晉的序曲。.

新!!: 魏国 (战国)和魏襄子 · 查看更多 »

魏襄王

魏襄王(?─前296年),姬姓,魏氏,名嗣,魏惠王之子。魏襄王元年(前318年),魏、韓、趙、楚、燕五國合縱攻秦,不克而返。惠施為魏出使楚國。前296年魏襄王薨,子昭王立。 西晉太康二年(279年),汲郡人不准發魏襄王墓(或言--塚),得竹書數十車。這些竹書包括了魏襄王時期魏國人撰寫的史书《竹書紀年》以及《穆天子传》、《琐语》等书,《竹書紀年》較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更準確。.

新!!: 魏国 (战国)和魏襄王 · 查看更多 »

魏豹

魏豹(?-前204年),原魏国公族,秦末民變時的六國群雄之一。魏咎之弟,魏咎敗死後繼承兄位,立為魏王,後被項羽封為西魏王。,後因叛服無常,被漢御史大夫周苛所殺。夫人為薄姬。.

新!!: 魏国 (战国)和魏豹 · 查看更多 »

魏齐

魏齐,战国时期魏国的公子,在魏昭王时担任相国。 魏國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嫉妒副使范雎,遂向魏齐诬告范雎向齐国泄密,魏齐重笞范雎,范雎身受重傷,只好装死,被丢在厕所中,宾客朝他身上撒尿,最後,范雎在郑安平與秦國使臣王稽的帮助下逃到秦国,化名為張祿,做了秦昭襄王的相国,立志要向魏齐复仇,甚至揚言血洗大梁。 魏齐害怕被范雎報復,逃到赵国平原君处,秦昭襄王邀平原君出使秦國,卻將平原君軟禁,以威胁赵孝成王。魏齐与虞卿逃回魏国,想通过信陵君到楚国去。信陵君畏秦,犹豫未肯见,魏齐得知信陵君不愿見自己,遂自刎而死,趙國將魏齐頭顱梟首,函送秦國。.

新!!: 魏国 (战国)和魏齐 · 查看更多 »

魏舒

魏舒(),中国春秋時晋国的武将、政治家,魏氏第五代领袖。姬姓,魏氏,名舒(《世本》名荼)、谥号献。魏昭子魏絳之子(称魏献子是魏絳之孙,魏嬴之子)。历仕晋平公、晋昭公、晋頃公。史称魏献子。 魏絳在平公即位後引退,魏舒担任魏氏领袖。当時晋国大夫士匄、欒盈争权,魏絳和欒盈的父亲欒黶为下軍佐,関係親密,魏舒处于两難立場。 前550年四月,欒盈政治斗争失败,投奔齐庄公。齐庄公派他攻击晋国。欒盈联络魏舒为内应,在欒盈的武士督戎被士匄的武士斐豹击败后,士匄子士鞅劫持了魏舒,魏舒知道欒盈大势已去,投靠了士匄阵营,結果欒盈敗死。 魏舒担任上軍佐,与趙武、韓起掌握晋国军事。前541年,对北狄的太原之战,魏舒向上军将中行吴建议将战车兵改为步兵,中行吴采纳了他的建议,大败狄軍,这是中国车战向步战转变的划时代的标帜。 前514年,正卿、中軍将韓起病死,次卿魏舒继任。魏舒和趙鞅等六卿,灭掉了公族的羊舌氏(叔向家族)、祁氏(祁奚、祁午家族),瓜分了他们的土地,魏氏势力更加巩固。 正卿、中軍将魏舒处在人生巅峰,前509年,魏舒召集列国大夫于狄泉(在今河南洛阳)为成周筑修城墙。他把筑修城墙的事交给韩简子和原寿过,自己到大陵泽(今河南获嘉县西北)打猎,放火烧荒,回来死在宁(今河南获嘉县西),儿子魏取继任魏氏领袖。.

新!!: 魏国 (战国)和魏舒 · 查看更多 »

魏桓子

魏桓子(?─前446年),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魏氏世族的領袖,魏襄子魏侈之子。曾與韓康子、趙襄子合滅了晉國執政智伯,是為三家滅智。 智伯威逼魏桓子、韓康子割讓領地一百里得手後,卻向趙襄子索地遭拒。於是智伯命韓康子與魏桓子出兵,合攻趙襄子,水淹趙氏。但卻因為受到智伯的恐嚇威脅,加上趙氏家臣張孟談的說詞,韓魏兩家於是倒戈,幫助趙氏,敗滅智伯,瓜分了智伯的食邑,是為晉陽之戰。晉陽之戰亦是日後「三家分晉」之基礎。.

新!!: 魏国 (战国)和魏桓子 · 查看更多 »

魏武卒

魏武卒,是由戰國初期魏國名將吳起建立的一支重甲步兵軍團。當時魏國與秦國不斷反復爭奪河西之地,吳起任魏國上將軍後,為了提升軍隊素質,創立了這支日後聲威赫赫的重甲步兵團。 戰國250余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吳起任河西守將進行軍事改革,訓練了令天下談之色變的魏武卒。魏所處的中原地區開發較早,生產力先進,人口眾多、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由於路網縱橫、交通便利所以天下物產雲集從而使商業繁榮、制作業發達。戰國時,鐵器已逐漸推廣使用。當時天下的冶金中心均在韓魏。魏國由以兵器制作業發達而稱雄於當世。魏軍以逐步采用鐵制兵器代替青銅兵器,史稱魏軍甲兵犀利。魏國選練武卒,均為重裝步兵,披重鎧、持戈配劍、背弓弩、跨矢囊。可以說是裝備精良。鐵制兵器的使用對魏武卒的誕生產生巨大影響,如果沒有強大冶金工業及兵器制作業的支持,以如此裝備武裝到單兵是難以想象的。.

新!!: 魏国 (战国)和魏武卒 · 查看更多 »

魏武子

魏武子 (生卒年不详)。姬姓,魏氏,名犨,谥武,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是辅佐晋文公称霸的“五贤士”之一,芒季子,毕万孙,以勇力闻世。.

新!!: 魏国 (战国)和魏武子 · 查看更多 »

魏武侯

魏武侯(? - 前370年)中國戰國時魏國統治者。名擊。前396年繼魏文侯位,前370年卒。.

新!!: 魏国 (战国)和魏武侯 · 查看更多 »

魏滅中山之戰

魏滅中山之戰發生於戰國時代初期(前408年至前406年)期間,魏國攻滅中山國的一場戰爭。.

新!!: 魏国 (战国)和魏滅中山之戰 · 查看更多 »

魏惠王

魏惠王(前400年-前319年),原名魏罃或魏嬰,魏武侯之子,生於魏文侯四十七年(前400年),全谥为魏文惠王或魏惠成王,通稱魏惠王,戰國時期魏國的第三代君主,在位期間為前370年-前319年。在位时期魏国由盛至衰。《孟子》一書中又稱其為梁惠王,《莊子》中稱文惠君。.

新!!: 魏国 (战国)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魏成

魏成,中国战国时期魏国政治人物,魏文侯的弟弟,魏驹之子。魏文侯让李克拿定是魏成还是翟璜为相。最后是以魏成为相。翟璜不服,质问李克,说自己推荐了吴起、西门豹、乐羊、屈侯鲋和李克五位大臣。李克说魏成推荐的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都是帝王师,不是他这样的臣属能比的,翟璜向李克道歉。.

新!!: 魏国 (战国)和魏成 · 查看更多 »

魏昭王

魏昭王(?─前277年),名魏遫,魏襄王之子。孟嘗君奔魏,魏昭王以為相,與諸侯共伐破齊。魏昭王十二年,燕昭王悉起燕國之兵,以樂毅為上將軍,直取齊國七十餘城。魏昭王的小兒子,公子魏無忌,是魏安--王的異母的弟弟,也就是所謂戰國四公子中的信陵君,以養士出名。前277年,魏昭王薨,子安--王立。.

新!!: 魏国 (战国)和魏昭王 · 查看更多 »

魏文侯

魏文侯(),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中国戰国時魏国統治者。姬姓,魏氏,名斯。周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繼魏桓子位,周威烈王二年(前424年)稱侯改元,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与韓、趙兩家一起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是為三家分晉,周安王六年(前396年)卒。 魏文侯是魏武侯的父亲,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后来的秦孝公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 魏文侯被司馬遷歸于《史記·儒林列傳》,被贊為“好学”。魏文侯經常向孔子的弟子子夏以及再傳弟子田子方、段干木等請教。又拜法家的李悝為宰相,以“食有勞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当”為原則實行變法。魏国經過變法国勢強盛,先後以樂羊為将败中山国,以吳起為将攻取秦国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間)五城。以西門豹為鄴令,以北門可為酸棗令,以翟璜為上卿,改革政治,興修水利,成為戰国初期的強国。.

新!!: 魏国 (战国)和魏文侯 · 查看更多 »

魏悼子

魏悼子,名字失考,春秋时晋国大夫,魏氏第四代领袖,魏国先祖,魏武子之長子,廚武子魏錡、「結草銜環」的典故中打敗秦將的魏顆之兄、魏昭子魏絳之父(生卒年不详)。 《史记》記載:十九年反,重耳立为晋文公,而令魏武子襲魏氏之后封,列為大夫,治於魏。生悼子。魏悼子遷徙治霍(今山西霍州)。生子魏絳。.

新!!: 魏国 (战国)和魏悼子 · 查看更多 »

魏景湣王

魏景湣王(?─前228年),又稱魏景愍王,簡稱魏景王或魏愍王,原名魏增,字午,魏安-釐-王之子。魏景湣王元年(前242年)秦拔魏二十城,以為秦東郡。魏景湣王遣人出使趙國,與其結盟,並提出抗秦合縱。趙、韓、魏、楚、燕組成聯軍,共推趙將龐煖為帥。魏景湣王十五年(前228年)景湣王死,其子魏王假即位。.

新!!: 魏国 (战国)和魏景湣王 · 查看更多 »

趙烈侯

趙烈侯(),是中國戰國時期趙國的君主,原名趙籍,趙獻侯之子。 在位時用公仲連、牛畜、荀欣、徐越等人,為政待以仁義,約以王道。當時中山國的騎兵猛烈攻擊趙國,烈侯聯合魏文侯,打擊中山,後遷都邯鄲。趙烈侯六年(前403年),與韓、魏並立為諸侯。周安王二年(前400年)趙烈侯卒,其子年幼,由弟武公代政。.

新!!: 魏国 (战国)和趙烈侯 · 查看更多 »

趙成侯

趙成侯()是中國戰國時期趙國的君主,姓趙,名種,趙敬侯之子。前372年,趙成侯在邢地(今河北邢台漿水村附近)高築檀台,以朝諸侯。因在邢地建檀台,故名邢台。前353年,魏國派大將龐涓帶兵攻打趙國,圍趙都城邯鄲。齊使田忌、孫臏救趙,敗魏於桂陵。趙成侯二十四年(前351年),魏惠王與趙成侯在邯鄲城南的漳水會盟,趙成侯被迫接受屈辱條約。.

新!!: 魏国 (战国)和趙成侯 · 查看更多 »

鹤壁市

壁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市境东、西、北三面皆被安阳市包围,南面与新乡市邻接。地处太行山脈东南之丘陵与平原区间,卫河及淇河为境内主要河流。鹤壁是河南省重要的煤炭城市,因煤而兴。全市总面积2,140平方公里,人口160.6万。.

新!!: 魏国 (战国)和鹤壁市 · 查看更多 »

齊康公

齊康公,姜姓,名貸。最後一任姜齊國君,在位時淫於酒色,以田完的後代田和為相,後田氏代齊。 周威烈王廿三年(前404年),三晉趙氏、魏氏、韩氏伐齊至長城,俘虜齊康公,朝見周天子,請求冊封為諸侯。 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齊康公被田和放逐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後來唯一的食邑也被收回,康公只好在鈄坡上挖洞為灶;而田和自立為田齊國君,是為齊太公。 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周天子任命田和为诸候。 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年)齊康公死,隔年齊威王出生。 現今山東省煙台芝罘島老爺頂有康公墓。.

新!!: 魏国 (战国)和齊康公 · 查看更多 »

范县

范县位于中国河南省东北部,是濮阳市下属的一个县,旧属山东省。范县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南临黄河,与山东省鄄城县相望,北依金堤,和山东莘县接壤,东毗台前县,西接濮阳县。县政府驻城关镇金堤以南的新区。面积610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52万。邮政编码457500,区号0393。.

新!!: 魏国 (战国)和范县 · 查看更多 »

范雎

范雎(),又作范睢、范且,字叔,化名為张禄,中国战国时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昭襄王宰相。封地在应城(今河南鲁山东),所以又称为应侯。.

新!!: 魏国 (战国)和范雎 · 查看更多 »

郭开

郭开,生卒年不详,战国末年赵国奸臣,历仕赵悼襄王、赵王迁两代君主,因谗言陷害赵国名将廉颇、李牧害赵国灭亡。.

新!!: 魏国 (战国)和郭开 · 查看更多 »

郑安平

郑安平(),《吕氏春秋》作郑平,战国时期魏国人。郑安平曾帮助范雎逃往秦国,范雎出任秦国国相后,郑安平被举荐为将军,后因邯郸之战被赵军包围而投降赵国,被封为武阳君。.

新!!: 魏国 (战国)和郑安平 · 查看更多 »

赵国

赵国,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也作勺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韩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新!!: 魏国 (战国)和赵国 · 查看更多 »

薛国

薛国,夏商周三代东方的一个诸侯国,前段时间由任姓家族统治,后段时间由田齊的妫姓(田氏)家族统治。历经千余年。.

新!!: 魏国 (战国)和薛国 · 查看更多 »

門客

客,又稱食客,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盛行的一種職業。當時的貴族為了鞏固其地位,都會專門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其門下的,他們都收留下來,並供養他們,這些被供養的人就稱「門客」。門客會為他們的主人服務效勞,如出謀獻計、預卜前程、趨吉避凶等。此外,貴族們在遠行時或會見重要人物時,也會隨身帶著門客,以便隨時可以為其效勞。 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下的門客更是以千計。其中據說,孟嘗君門下更是“食客三千”,這些門客有各式各樣的本領和才學,但也有許多是如魚目混珠、濫竽充數,沒有實質本領的。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認為孟嘗君那些「雞鳴狗盜」之徒(門客)不配稱「士」。高明之士也不到孟尝门下,不愿和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为伍。 呂不韋當相國後,也學孟嘗君招收了大批門客,其中有不少是來自列國。並組織其門客一起編寫了《呂氏春秋》。.

新!!: 魏国 (战国)和門客 · 查看更多 »

蒙骜

蒙骜(),《戰國策》中作蒙傲,中国战国时秦国名将。官位和爵位达到上卿。子蒙武,孙蒙恬、蒙毅也都是秦国和秦朝的名将。.

新!!: 魏国 (战国)和蒙骜 · 查看更多 »

蒙武

蒙武(生卒年月不详),中国战国时秦国名将。祖居齐国,父蒙骜、子蒙恬及蒙毅皆为秦名将。.

新!!: 魏国 (战国)和蒙武 · 查看更多 »

邺城遗址

邺城遗址或称邺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由南北两座相连的城池组成(即邺北城、邺南城)。邺北城自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由曹操在旧城基础上开始营造。是为曹魏五都之一。后为后赵、冉魏、前燕都城。东魏时,兴建邺南城。为东魏、北齐都城。 邺城主体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20公里的漳河北岸,在今河北省临漳城区20公里,距河南省安阳市主城区18余公里。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北城、邺南城、铜雀台)和河南省安阳市东北(曹操高陵、西门豹祠)。1988年,以邺城遗址之名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邺城旧址附近,即临漳县及相邻的磁县和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交界处,还经常有重要的东汉與魏晋南北朝相关的考古學发现。.

新!!: 魏国 (战国)和邺城遗址 · 查看更多 »

鄭袖

鄭袖,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寵妃,封為南--,其子楚頃襄王。 鄭袖姿色豔美且善妒,性格聰慧狡黠,陰險惡毒,極有心計,深得楚懷王的寵愛,並產下兩子一女。一日,魏王送給楚懷王一名美女魏美人,楚懷王視魏美人為寵妃,鄭袖因此而失寵,這立即引起了鄭袖的嫉妒,於是她便想了一個毒計,來陷害魏美人,有天鄭袖告訴魏美人楚王不喜歡她的鼻子,於是魏美人見到楚王都要掩著鼻子。後楚王問於鄭袖道:“美人見寡人輒掩鼻,何也?”鄭袖答道:“嫌大王體臭,故惡聞之。”楚王大怒,命割除魏美人之鼻,袖遂專寵。嬖臣靳尚勾結鄭袖,兩人內外用事,又設計陷害屈原被放逐,楚國國事日非。 一说郑袖和南--是两个人,南--为王--,郑袖为宠姬,王--只有一人,“南”应为王后姓氏,非封号。《战国策·楚策三》有“南--郑袖贵於楚”之语。《战国策》又说“南--以千金,郑袖(亦)以五百斤,”楚怀王也说“吾固以为天下莫若是两人也。”《战国策·楚策四》:“楚王--死。”鲍彪《战国策注》云“自张仪拘时,独言郑袖则--死久也矣。”郭沫若认为郑袖和南--是一个人。 應該是不同人 Category:楚国君主配偶 Z.

新!!: 魏国 (战国)和鄭袖 · 查看更多 »

陳餘

陳餘(),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秦末漢初代王兼趙國太傅,井陘之戰失敗,被劉邦殺死。.

新!!: 魏国 (战国)和陳餘 · 查看更多 »

陘城之戰

城之戰發生於前264年,戰國時代秦國攻打韓國的一場戰爭。 魏國人范雎因受魏國相國魏齊迫害而逃往秦國。到了秦國,范雎以客卿身份向秦昭襄王進言,針對穰侯魏冉屢次帶領秦軍跨越韓、魏兩國進攻齊國,勞師動眾卻又收穫很小的缺點,向秦昭襄王提出了著名的遠交近攻的策略。即是以恩威並用的辦法親近魏、韓兩國,威脅楚、趙兩國,迫使齊國恐懼後主動依附秦國,待齊國依附後,然後再向臨近秦國的韓、魏兩國發動進攻,拓展土地。秦昭襄王採納范雎的建議,對臨近的韓、魏兩國發動進攻。 前264年,秦昭襄王命武安君白起進攻韓國的陘城(今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東北),接連攻拔韓國陘城等九座城邑,斬殺韓軍五萬,此戰是為陘城之戰。次年(前263年),白起又率軍封鎖了南陽太行山道。前262年,白起再攻拔韓國野王,切斷了上黨郡同韓國本土的聯繫。上黨郡守馮亭只好向趙國投降,引發秦、趙兩國之間著名的長平之戰。.

新!!: 魏国 (战国)和陘城之戰 · 查看更多 »

LGBT歷史人物列表

本列表收錄歷史上的LGBT人物及其相關歷史事件。很多文明或社會都存在過同性別間的親密關係,就靈長目動物和當代原始社會存在同性親密關係的事實來看,在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同性之間的性關係應當就存在了(像是對遺址出現雕刻圖案的其中一種解釋是:兩名男性間的性愛活動)。 歷史人物是否为同性戀或雙性戀,時常是人們熱烈爭辯的話題。然而關於这方面的確切資訊卻很少,人们只能利用有限的证据来推斷或詮釋。列表人物的列名,是以親密情感或性關係來推測,從現代的標準來看不一定會被认为是同性恋或雙性戀。 親密情感可能是浪漫友情的展現,未必涉及情慾關係。性關係的發生不必然表徵性傾向和情慾品質,而可能是迫於生計的賣淫,迎合社會形象成家生子,或士人表現灑脫風流的一時享受。經驗過同性或異性性行為的歷史人物,並不能確定該個體符合現代觀點下「同性戀」、「雙性戀」的身份認同。不過由於過往歷史對LGBT的形成有所影響,同性之間的情慾和親密友誼,仍是LGBT歷史的重要面向。 本列表按照時代先後排序,收錄公元1900年前逝世的歷史人物,二十世紀以及之後的LGBT人物請見LGBT人物列表。.

新!!: 魏国 (战国)和LGBT歷史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抚顺市

抚顺市,清代及满洲国时期亦称抚西(满语:fusi hecen)。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初期,曾非正式更名为雷锋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辽宁省东部,是距离省会沈阳最近的城市,辖三县、四区,有两个省级开发区和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曾被誉为“煤都”。目前抚顺已发展成为一个以煤炭、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建材工业为支柱,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门类比较齐全,实力相对雄厚的综合性重工业城市,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 2015年2月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和辽宁省住建厅专家、学者组成的部省联合审查工作组对《抚顺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年)纲要》进行审查,时任抚顺市市长栾庆伟在审查会议上发表的致辞中将抚顺的城市性质定义为以石化、装备为主导的国家产业基地,辽吉交界区域的中心城市,以山水生态、工业遗产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名城。.

新!!: 魏国 (战国)和抚顺市 · 查看更多 »

暴鳶

暴鳶(?-?),戰國時期韓國將領。.

新!!: 魏国 (战国)和暴鳶 · 查看更多 »

李牧

李牧(),,战国後期军事家,赵国名将,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李牧驻守代郡、雁门郡期间,率军大破匈奴。在肥之战、番吾之战两次击败秦国,受封武安君,但最终被赵幽缪王杀害。而关于李牧的死因,史料记载也多有不同。李牧死后仅三个月,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被秦军攻破,赵幽缪王成为阶下之囚。.

新!!: 魏国 (战国)和李牧 · 查看更多 »

李斯

李斯()。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方)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曾任秦朝左丞相,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或說其字通古。 李斯,早年为上蔡郡的小吏,负责掌管文书,后和韓非师从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诸子百家中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李斯学成后进入秦国,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文信侯很赏识李斯,任他做郎官。后劝说秦王政攻灭东方六国,被任命为长史。秦王政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命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国水工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至廷尉。在秦滅六國之戰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尊秦王政称号为皇帝。李斯主张郡县制,反对分封制;又主张焚毁民间所收藏诸子百家之书。李斯还参与了秦朝诸多制度建设,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保身,与赵高陷害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立秦始皇幼子胡亥为皇帝,后被赵高所害,诛灭三族。.

新!!: 魏国 (战国)和李斯 · 查看更多 »

李悝

李悝(前455年-前395年,悝普音同虧,粵音同灰),魏國安邑(今山西夏縣)人。中國戰國時代著名思想家。任魏國的相國,主持變法,其「重農」與「法治」結合的思想對商鞅、韓非影響極大。故一般認為他是法家的始祖。.

新!!: 魏国 (战国)和李悝 · 查看更多 »

李悝变法

李悝變法,戰國初年魏国文侯當政時,于公元前422年,任命李悝(前455年-前395年)为相,实行变法。.

新!!: 魏国 (战国)和李悝变法 · 查看更多 »

東郡

東郡,中國古郡名。 秦王政五年(前242年)攻取魏國北部地置。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封皇子劉恢為梁王,置梁國,領碭郡、東郡。呂-后-七年(前181年),徙梁王恢為趙王,徙呂王產為梁王,改梁國為呂國。漢文帝元年(前179年),梁國除為碭郡、東郡。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東郡領二十二縣:濮陽、觀、聊城、頓丘、發干、-范-、茌平、東武陽、博平、黎、清、東阿、離狐、臨邑、利苗、須昌、壽良、樂昌、陽平、白馬、南燕、廩丘。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濮陽市與山東省聊城市一帶,郡治在濮陽(今河南省濮陽市西南),都尉治所在東阿,屬兖州刺史部。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東郡有401297戶,1659028人。王莽改東郡為治亭。 東漢以後轄境縮小。西晋改为濮阳国,北魏時复置,移治滑臺。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改為兖州。大業三年(607年),改兖州為東郡,治白馬縣。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為滑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靈昌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滑州。.

新!!: 魏国 (战国)和東郡 · 查看更多 »

桑丘之戰

桑丘之戰是發生在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的戰役。此戰役為秦國商鞅變法以來首次與齊國正面交鋒的戰役,秦國本打算藉著勝魏解楚的威勢趁勝擴大戰果,向韓、魏二國借道攻齊以挫敗齊國,卻反被齊國打敗,於是秦國派遣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向齊國賠罪。.

新!!: 魏国 (战国)和桑丘之戰 · 查看更多 »

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即围魏救赵)的战役。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城,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果然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而後魏國與韓國結盟,合攻另一支齊軍,是為襄陵之戰,最後在楚國與秦國的介入之下,魏、齊簽署和約,孙膑釋放庞涓。.

新!!: 魏国 (战国)和桂陵之战 · 查看更多 »

梁可指:.

新!!: 魏国 (战国)和梁 · 查看更多 »

棘蒲之戰

棘蒲之戰發生於前381年,楚國、趙國聯軍打敗魏國的一場戰爭,以各國皆疲弱而告終。主因是趙國侵佔了衛國大塊土地,威嚇到魏國在中原地區的利益,使得魏國出兵支援衛國,齊國也派兵支援,趙國向楚國求救,楚國也加入了這場大戰。這場戰役也是魏國自魏文侯改革以來首次在戰場上失利。.

新!!: 魏国 (战国)和棘蒲之戰 · 查看更多 »

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楚荆,中国历史商朝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國君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之戰,爲秦所滅。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安徽、河南、湖南、浙江、上海、江苏、江西、重庆、貴州、山东部分地方。.

新!!: 魏国 (战国)和楚国 · 查看更多 »

楚肅王

楚肅王,原名熊臧,楚悼王子。楚悼王剛死,舊貴族射殺吳起,吳起跑入靈堂,伏在楚悼王的屍體上,結果貴族殃及楚悼王的屍首。楚肅王繼位後,以傷害悼王屍體罪,收捕作亂貴族七十餘家,並處以三族之刑。楚肅王四年,巴伐楚,取茲方(今湖北松滋),楚被迫築扦關(今湖北宜昌市西),进行防御。楚肃王六年(前375年)魏攻楚,战于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韩国乘机而攻灭郑国,并迁都至郑(今河南新郑)。前371年,魏國遣軍攻佔魯陽。楚肃王十一年(前370年)卒,其弟熊良夫继位,是为楚宣王。.

新!!: 魏国 (战国)和楚肅王 · 查看更多 »

楚汉战争

楚汉战争,或稱楚漢相爭,是秦朝滅亡后,项羽和刘邦之间为争夺统治权力而进行的战争。時間一般認定為前206年-前202年,秦朝滅亡之后開始,一直到項羽於烏江邊自刎結束。楚汉战争结束了秦末民變之后短暂的分裂局面,是继秦灭六国之后的又一次中国统一战争。.

新!!: 魏国 (战国)和楚汉战争 · 查看更多 »

楚懷王

楚懷王,羋姓,熊氏,名槐,楚威王之子,楚國之王,任用佞臣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寵愛南--鄭袖,排斥左徒大夫屈原,為人利令智昏,國事日非。最後被秦昭王所騙,監禁於秦國至死,楚人皆悲之。 秦朝末年,群雄並起,前208年反秦的民變領袖陳勝敗亡後,當時反秦大將項梁(舊楚國將領项燕之子)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楚王,仍號「懷王」,以爭取楚人民心,史家稱為楚後懷王,項羽昇懷王為楚義帝。.

新!!: 魏国 (战国)和楚懷王 · 查看更多 »

楼观台

楼观台,位于中国陕西省秦岭北麓中部西安市周至县楼观镇,东距西安70公里,西距周至县城15公里。为中国道教最早的重要圣地、道教楼观的发源地。一说其经台犹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因此常称作楼观台。也是著名的圣迹游览地,号称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

新!!: 魏国 (战国)和楼观台 · 查看更多 »

樗里子

樗里子(),嬴姓,名疾,又稱「樗里疾」(樗,音「出」,拼音「chū」),秦國宗室、大臣,秦孝公之子,惠文王弟,母親為韓國人。受封嚴縣,乃戰國時代著名軍事家及政治家,曾輔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國君主。擅長外交、軍事。秦武王驅逐張儀、魏章後,任命戰功卓著的叔父樗里子為右丞相,精通韜略的甘茂為左丞相,二人相得益彰,並且進行一連串戰爭,擴張秦國版圖,為日後秦始皇打敗六國诸侯,統一中國打下穩固根基。秦昭王元年,樗里子仍任為丞相。 樗里子名叫疾。因居樗里(或作褚里,今陝西渭南一帶),故被稱為樗里疾或褚里疾(《史記》作樗--子)。其後他任庶長(大良造的幕僚輔官),被稱為庶長疾。後來他被封於蜀郡的嚴縣(今四川省滎經縣嚴道鎮),號稱嚴君,人稱嚴君疾。後人以采邑為姓,故此也被視為嚴姓其中一個根源。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说:「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樗里子因足智多謀,綽號“智囊”,又傳說能預言風水,被後世堪輿家尊之為「樗里先師」。.

新!!: 魏国 (战国)和樗里子 · 查看更多 »

殷国 (楚汉战争)

殷国,中国楚汉之际的封国。 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将魏国一分为二,魏王魏豹为西魏王,以司马卬为殷王,都城在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前205年三月,司马卬降汉,殷国为河内郡。 Category:诸侯国 (项羽) Category:河南古代行政区划 Category:前206年建立 Category:前205年废除.

新!!: 魏国 (战国)和殷国 (楚汉战争) · 查看更多 »

永济市

永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一个县级市,由运城市代管。位于山西西南隅,同蒲铁路穿越市境。.

新!!: 魏国 (战国)和永济市 · 查看更多 »

汲塚書

汲冢书,是中国西晋初年(280年左右),在汲郡(今河南省衛輝市附近)出土的一批竹简的总称。 当时,汲郡的盗墓客「不準」(不,姓氏,音biāo)盗掘一座战国时期的魏国古墓(魏襄王或魏安-釐-王),发现了一批竹简。但「不準」本人并未意识到其价值,曾经点燃部分竹简,以作照明之用。不久,当地政府得知古墓被盗,整理了散落竹简,共计十余车、七十五卷以上,全文约古字十余万言。 经过荀勖、傅瓒、卫恒、束皙等人的整理,从竹简残片中发现了多种先秦著作,其中重要的有《竹书纪年》、《琐语》、《國語》、《易经》、《穆天子传》等。汲冢书中大部分内容至今已失传,完整流传下来的只有《穆天子传》,至於《竹书纪年》、《汲冢琐语》和《归藏易》只存有辑佚本,汲冢中出土的《周书》则与汉代流传的《逸周书》汇编在了一起。.

新!!: 魏国 (战国)和汲塚書 · 查看更多 »

河北省

河北省,简称冀,因其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下游北岸而名。面积为18.88万平方公里。 地处华北、东临渤海,渤海之滨,地理上包围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是京城通往外地的门户,自金朝开始即是京畿要地。与北京市、天津市、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和内蒙古等省市區接壤。全省最高峰是小五台山的主峰北台(海拔2882米),全省面积43%的平原海拔不到100米。省会是石家庄市。因省境于《禹貢》为冀州之地,故简称冀。.

新!!: 魏国 (战国)和河北省 · 查看更多 »

河內郡 (中國)

河内郡,是漢代畿郡、名郡,位於今日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東西部。 中國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戰國時河內為魏國領土。秦末民变时司馬卬被項羽封為殷王,都城在河內。漢高祖即位時設置殷國,次年改名為河内郡,位於太行山東南與黃河以北。與河東郡、河南郡合稱三河,领县十六:汲县、共县、林虑县、获嘉县、修武县、野王县、州县、怀县(郡治)、平皋县、河阳县、沁水县、轵县、山阳县、温县、朝歌县、武德县。漢武帝時,河內郡守王溫舒“令郡具私馬五十疋為驛,自河內至長安”,可知河內當時有大量養殖牲畜。 西漢官員在河內推動了許多防洪工程。西漢末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和基本經濟區,已從關中轉移到河內一帶。光武帝劉秀起兵,把河內委托給最信賴的部下寇恂,令他準備和轉運軍糧。.

新!!: 魏国 (战国)和河內郡 (中國) · 查看更多 »

河西

河西可以指:.

新!!: 魏国 (战国)和河西 · 查看更多 »

河西之战 (战国)

河西之戰是中國戰國時代,魏國與秦國為爭奪關中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地區發生的大規模戰爭,前後反復交戰數次。.

新!!: 魏国 (战国)和河西之战 (战国) · 查看更多 »

法典

法典 (codex)是指详细而全面记述一个法律体系的所有法律的,或是某个法律体系内关于某一方面的所有法律的成文法。历史上,各古文明的法律大多使用法典纪录。在近代,西方法学经常按照法典在一个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性把该体系分类。法典占主导地位的一般称民法体系。法典占辅助地位,而不成文法为基础或主体的,一般称普通法体系。 最著名的早期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诞生于公元前18世纪,原碑现藏巴黎罗浮宫。比汉穆拉比更早的现存法典还有里辟伊士他法典(前19世紀)、伊施嫩納法典(前20世紀)、吾珥南模法典(前22世紀),以及制定于公元前2400年左右、在埃卜拉城(在叙利亚)发现的古档案中的泥版。 欧洲现在的民法体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罗马人的早期法典《十二铜表法》,而罗马法最著名和最有影响力的法典是公元6世纪的查士丁尼法典。可是这两部法典都有局限性:《十二铜表法》只概括了基本法律原则,而实际执行的法律则是由法官从这些原则上推断出来;查实丁尼法典虽然在后世影响巨大,但在当时只在东罗马有效执行,在西罗马没有发展成法律传统。随着东罗马帝国的衰败,这一传统在欧洲也失去了影响力。欧洲近代的编纂运动始于十五世纪以后,随着民族国家的崛起,欧陆国家开始把发展独立法制视为主权的象征。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几部重要的欧陆法典相继问世,包括《拿破仑法典》即法国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典》、《商法典》、《刑事诉讼法典》、《刑法典》,《德国民法典》和《瑞士民法典》 在中国,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魏相李悝(前455年-前395年)编纂的《法经》,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较系统的法典。中国的近代法典的源头是公元651年的《唐律》,其后各朝基本循唐制,而法典最终发展到清朝的《大清律例》,成为全面、完整,囊括现代刑法和民法的法典。直到近代,中国周边国家的法律制度大多受中国法典影响。日本是最早编纂西方式法典的亚洲国家。在明治维新过程中,日本推行了以德国民法为模范的《日本民法典》。辛亥革命前后,受西方法学影响,中国开始改革法律体制,编纂了《大清民律草案》和《中华民国民法》,并从此逐渐发展为大陆法系或社会主义法系国家。 在英美法系区域中,由于采用的是判例法,法典的使用相对较少。普通法国家的法典编纂可以分为两种。在一些国家,受欧陆传统的影响,法典代替了一些方面的普通法,如美国一些州有各自的刑法典,以及较统一的商法典。美洲和澳洲的一些法律区域也有完整的刑法典和程序法典。另一方面,一些英美法系区域把普通法编纂成册,也称之为法典,例如加利福尼亚州的民法。可是此类成文法没有一般意义上法典的内部逻辑性,而只是松散的罗列了现有法律。 国际上也在努力编纂或起草使各个法系国家比较能接受的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关于仲裁、货物销售的法律。 Category:各形态法律.

新!!: 魏国 (战国)和法典 · 查看更多 »

法经

《法经》是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制定,为中国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成为以后历代法典的蓝本。 《法经》的原文已失传,根据后来文献记载,法经共有六篇,即盗法、贼法、囚(或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后来商鞅把法经带入秦国,在其基础上制定《秦律》。.

新!!: 魏国 (战国)和法经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魏国 (战国)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濟西之戰

濟西之戰發生於前284年,戰國時代燕國名將樂毅統率燕、秦、趙、韓、魏五國聯軍及被策反的楚軍共同攻打齊國的一場戰爭。.

新!!: 魏国 (战国)和濟西之戰 · 查看更多 »

濁澤之戰

濁澤之戰發生於前369年,韓國、趙國聯軍攻打魏國的一場戰爭。 前371年,魏武侯在尚未指定魏國繼承人的情況下逝世,國內發生混亂,兒子魏罃和魏緩互相爭立。 當年七月,魏緩逃亡到達邯鄲,請求趙成侯出兵為他回國爭位。前369年,魏國大夫公孫頎亦從宋國經由趙國進入韓國會見韓懿侯遊說他,魏罃雖有王錯相助,挾據上黨,只得半個魏國而已,若能趁魏國內亂之際,聯合趙國,定能除掉魏罃及打敗魏國,實在機不可失。 韓懿侯聽了很高興,就跟趙成侯合兵一起進攻魏國。趙成侯與韓懿侯親率兩國軍隊,聯兵大舉討伐魏國。聯軍向魏國都城安邑進發(今山西省夏縣西北)。魏罃坐鎮都城,連忙派出魏軍在濁澤迎戰。韓趙聯軍勢大敗魏軍於濁澤,進而包圍安邑。 此時,韓懿侯和趙成侯發生了分歧,趙成侯主張除去魏君,擁立魏緩,割地而退。韓懿侯認為這樣會被其他人視為貪暴,他主張把魏國分裂為兩國,使魏國不強於宋國、衛國,則韓趙兩國日後再無魏國之患。 雙方固執己見。韓懿侯不悅,遂乘夜率領韓國軍隊離去。趙成侯見趙軍勢孤,不能再戰,也領軍撤走。聯軍不戰自破,安邑之圍即解。魏罃殺死魏緩,自立為君,是為魏惠王。.

新!!: 魏国 (战国)和濁澤之戰 · 查看更多 »

濉河

濉河,古作睢水,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北部和江苏省西部,古睢水经黄河泛滥及历代治理后已面目全非,今濉河干道主要是指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张树闸以下河段,长151.7公里,流域面积3598平方公里。濉河有时与其支流为奎河合称为奎濉河,又曾经借唐河入淮,曾合称濉唐河。.

新!!: 魏国 (战国)和濉河 · 查看更多 »

成阳君

成阳君,名字不詳,战国人,韓國韓僖王的封君。 成阳君的封地在成阳(城阳,今河南省信陽市東北)主張聯合秦國、魏國。前290年(韓僖王六年),他和東周君一起朝見秦國。以武遂地二百里给秦國。後來后孟嘗君、魏昭王到趙國,獻給趙國相國李兌養地。建議韓國和魏國聽從秦國號令,韓王不從。後來前287年,趙國、楚國、魏國、韓國、齊國五國合縱攻打秦國,成阳君從韓國逃到齊國,最後投奔東周王室。.

新!!: 魏国 (战国)和成阳君 · 查看更多 »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新!!: 魏国 (战国)和戰國 · 查看更多 »

戰國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名著。由漢朝劉向編訂,但其原作者不詳。劉向因此書所记的多是東周後期时諸國混戰,纵横家为其君王擬定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定名为《战国策》,而該時期亦因此被史家稱為戰國時代。 《战国策》為國別體,全书按东周國、西周國、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韓国、燕国、宋国、衞國、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三十三卷,约十二万字。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說客們言行,更包括了不少纵横家的政治策略與辯論技巧,也可說是合纵與連橫的实战演习手冊。本書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

新!!: 魏国 (战国)和戰國策 · 查看更多 »

戰國縱橫家書

《戰國縱橫家書》是一部記載戰國時期縱橫家遊說活動的文獻。原書久佚,1973年發現於長沙馬王堆漢墓中,使這部散失兩千多年的文獻重見天日。.

新!!: 魏国 (战国)和戰國縱橫家書 · 查看更多 »

戰國歷史年表

戰國歷史年表為中国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各国君主在位年代的列表。.

新!!: 魏国 (战国)和戰國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战国七雄

戰國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和戰國時期无数次兼併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從數百减少到數十。到战国後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诸侯国,分别为燕、秦、楚、齊(田齊)、韩、赵、魏,合称为“战国七雄”。常与春秋五霸并称。 除战国七雄外,小國尚有宋、衛、東周、中山、魯、滕、鄒、費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惟中山與他國互王,《戰國策》載其國之策,宋国也在战国后期称王,有一定的实力(宋襄公一說為春秋五霸之一)。 在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齊國國力最強。三晉之中,韓最弱小,魏都大梁最壯觀,趙國多名將。楚才晉用為知名典故。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东六國”。前230年,秦灭韩,开启了统一六国的序幕。燕太子丹謀刺秦王政失敗導致身死國滅後,公元前221年,秦軍圍臨淄滅齊,結束戰國群雄割據。.

新!!: 魏国 (战国)和战国七雄 · 查看更多 »

战国四公子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公子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

新!!: 魏国 (战国)和战国四公子 · 查看更多 »

我家是戰國

《我家是戰國》,2016年八大電視八點檔。由謝祖武、Melody、柯淑勤、楊蕎安、海裕芬、林若亞、郭鑫、花花、張兆志、夏語心、NueNue領銜主演。 本劇於2015年10月26日開鏡,場景有四分之三於棚內拍攝,2016年2月24日舉行殺青宴,本劇於3月24日上檔。.

新!!: 魏国 (战国)和我家是戰國 · 查看更多 »

春申君

春申君(),名黄歇,中国战国时代楚国人(今河南省潢川人)。楚考烈王时期官至楚国令尹,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信陵君魏无忌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新!!: 魏国 (战国)和春申君 · 查看更多 »

浚仪县 (秦国)

浚仪县,中国古县名。 战国时为魏国都城大梁。因大梁城北的人工沟渠名为浚水或浚仪渠,故称大梁为浚仪。前225年,秦国将军王贲攻破大梁,魏国灭亡。秦国在此地置浚仪县。西汉时,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属陈留郡。北朝、隋朝、唐朝为陈留郡、梁州、汴州治所。五代、北宋与开封县同为开封府治所。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改名祥符县。.

新!!: 魏国 (战国)和浚仪县 (秦国) · 查看更多 »

济阳县 (西汉)

济阳县,中国古县名。 战国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属陈留郡。东汉光武帝出生于此。北魏属阳夏郡,隋属曹州、济阴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属杞州。贞观元年(627年)废入冤句县。 Category:汉朝县份 Category:曹魏县份 Category:西晋县份 Category:五胡十六国县份 Category:北魏县份 Category:东魏县份 Category:北齐县份 Category:北周县份 Category:隋朝县份 Category:唐朝县份 Category:河南古代县份 Category:开封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兰考县.

新!!: 魏国 (战国)和济阳县 (西汉) · 查看更多 »

新垣衍

新垣衍(),一作辛垣衍,戰國時代魏國人。.

新!!: 魏国 (战国)和新垣衍 · 查看更多 »

悼太子 (秦国)

悼太子,战国时代秦国公子,秦昭襄王长子。秦悼太子曾被派到魏国做人质,前267年,秦悼太子在魏国去世,葬于芷阳(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前265年,秦昭襄王另立安国君柱为太子。.

新!!: 魏国 (战国)和悼太子 (秦国) · 查看更多 »

扁鹊

扁鹊,原姓秦,名越人,一名緩,号卢医、扁鹊,中國戰國時代醫師。生於周安王元年(公元前401年)前后,卒于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传说中東周战国時期姜齐勃海郡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鄚州鎮)人。与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其實「扁鵲」是他的綽號,相傳黄帝时有一個神醫名為「扁鵲」,秦越人因其醫術高超,被眾人認為是神醫,所以謂之「扁鵲」,又因秦越人曾在盧國(国都在今湖南省襄阳市西南,公元前613年被楚国吞併;一說齊國盧邑,即今山東省济南市長清区)行醫,人稱「盧醫」。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脈诊断方法,开启中医学之先河。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均佚。相傳《難經》亦為扁鵲所著。.

新!!: 魏国 (战国)和扁鹊 · 查看更多 »

景翠

景翠,景氏,战国时期楚国人,一作景痤。 官至柱国,爵位执珪。前312年,楚怀王命他围攻韩国的雍氏(今河南省禹州市东北)。秦国救韩国攻打楚国,被韩国、秦国反包围。他联合齐国,进攻秦国、魏国、韩国三国。.

新!!: 魏国 (战国)和景翠 · 查看更多 »

景監

景監,生卒年不详,景氏,战国时期秦国宦官,多次向秦孝公举荐商鞅,使其得到重用。.

新!!: 魏国 (战国)和景監 · 查看更多 »

智寬

智宽,中国战国时期晋国智氏的族人。 前453年,赵氏、魏氏、韩氏三家灭智,智伯瑶被杀,智氏族人或被杀,或流落外国。前448年,晋大夫智宽率他的邑人逃奔秦国,秦厉共公接纳他。.

新!!: 魏国 (战国)和智寬 · 查看更多 »

智开

智开,中国战国时期晋国智氏的族人。 前453年,赵氏、魏氏、韩氏三家灭智,智伯瑶被杀,智氏族人或被杀,或流落外国。第二年(前452年,晋出公二十三年、秦厉共公二十五年),晋大夫智开率他的邑人逃奔秦国,秦厉共公接纳了他。.

新!!: 魏国 (战国)和智开 · 查看更多 »

晉鄙

晋鄙(?-前257年),戰國魏國軍事人物。 秦軍在長平之戰坑殺趙兵四十萬人,而後又攻擊趙國首都邯鄲,是為邯鄲之戰。前257年,晋鄙奉命令出兵救赵國,秦昭王恐嚇魏安禧王不得出兵,於是魏王阻止晋鄙进军,軍隊留在鄴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按兵不动。信陵君請魏王的寵妃如姬盗取兵符,前往晋鄙军中,奪取兵權,晋鄙不肯。信陵君下令朱亥以四十斤铁锤擊殺晉鄙。.

新!!: 魏国 (战国)和晉鄙 · 查看更多 »

晉陽之戰

晉陽之戰,發生於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晉國四大世族大夫,智伯瑤(知伯瑤)、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之間的一場戰爭,又稱三家滅知、三家滅智。最後智伯瑤被後三者圍剿而死。.

新!!: 魏国 (战国)和晉陽之戰 · 查看更多 »

晋国

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晉是重要的封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一個。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獻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晉景公時遷都新田,稱之為新絳,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因為春秋初年晉國發生過小宗曲沃篡奪大宗的曲沃克晉,以及晋献公時的骊姬之乱兩件宗室內鬥事件,為避免歷史重演,晉文公開始除太子以外,國君其他兒子及兄弟皆要遷離晉國,《左传》称“晋无公族”,有別於其他國家。晉靈公時,晉的卿大夫勢力開始壯大,成公即位後,封異姓卿大夫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漸成為晉國政權的主導力量。晉平公以後,六卿的實力凌駕於國君之上,形成了六卿執政。晉定公時,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滅,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晉出公時,魏氏、韓氏反戈一擊聯合趙氏滅掉最強大的知氏,晉國名存實亡。終於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从晋国中分裂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而晋国仅剩两城,苟延残喘80年后被韩、赵完全瓜分。 三家分晋被視為戰國時期的開始,宋代司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將此事作為開篇。以血緣關係來看,韩国王室是晉國君主的後裔。.

新!!: 魏国 (战国)和晋国 · 查看更多 »

晋烈公

晋烈公(),姬姓,名止,中國戰國時期之晉國君主,晉幽公之子,《史記·六國年表》作晉幽公之弟。 前416年,晋幽公被杀;烈公即位。烈公十三年(前403年)發生三家分晋:从此魏國、韓國、赵国成为诸侯国。魏國控制晋国。烈公二十三年(前393年),太子喜出奔;烈公二十七年(前389年),烈公死。 Category:晋国君主 Category:姬姓.

新!!: 魏国 (战国)和晋烈公 · 查看更多 »

晋静公

晋静公(前4世紀去世),又稱晉靖公、晉後悼公,姬姓,名俱酒,是中國戰國時代晉國的最後一代君主,晋孝公之子。孝公死後,静公即位,被三晉流放,奪取殘餘的食邑端氏,後被韓國大臣韓玘所殺。.

新!!: 魏国 (战国)和晋静公 · 查看更多 »

晋文公

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晋獻公之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在位九年,在赵衰(赵国先祖)、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魏国先祖)、介之推等人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开创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原霸权,为后来的三晋(赵国、魏国、韩国)位列战国七雄奠定了基础。.

新!!: 魏国 (战国)和晋文公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戰國魏國魏國 (戰國)魏國君主魏国 (东周)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