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7 关系: 南口战役,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中條山會戰,七七事变,平型关战役,井岳秀,张友清,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刘天章,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一屆國民大會陝西省代表,靖安军,西安事变,西北军,西北军政委员会,西北行政委员会,阴凯卿,赫光,通州戰鬥,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抗日战争第一战区,李力果,晋东南1938年战役,1938年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
南口战役
南口戰役,為中国抗日战争早期平綏鐵路沿線作戰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7年8月8日至8月26日,地點在河北省昌平縣(今北京市昌平區)南口與察哈爾省張家口(今河北省張家口市)一帶。 結果日軍獲勝,南口失守。.
查看 高桂滋和南口战役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简称红二十四军,是中国工农红军地方部队之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共有委员559人,任期为1954年12月至1959年4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简称陕西省政协,成立于1955年2月。它的前身是陕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简称陕西省协商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the CPC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简称中共山西省委),是中国共产党在山西省的领导机关,由中国共产党山西省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执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指示和中国共产党山西省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山西省的工作,定期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现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是骆惠宁。.
中條山會戰
中条山會战,晉南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1938年起計13次防衛成功擊退日方;第14次於1941年5月间,中華民國军队在山西省范围内的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
查看 高桂滋和中條山會戰
七七事变
七七事變,又稱蘆溝橋抗戰、卢沟桥事變,是中華民國與日本於1937年7月7日發生在中華民國河北省宛平縣盧溝橋的一起軍事衝突,為第二次中日戰爭(八年抗戰)全面爆發的起點。 1937年7月7日晚,日本駐屯軍在蘆溝橋附近演習。駐豐台日軍稱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宛平城搜查,遭拒絕後,即攻擊城西盧溝橋。當晚10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點傳來槍聲,並有一名為志村菊次郎的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守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前身之一為西北軍)拒絕。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中國駐軍第二十九军奮起抵抗。翌日清晨5時許,日軍炮轰宛平城。随后发生了平津作战。第二十九軍在之后的平津作战中打輸,撤退至保定,平津地区為日本佔領,第二次中日戰爭随后全面爆发。.
查看 高桂滋和七七事变
平型关战役
平型關战役,或稱平型關战斗,是對日抗戰期間太原會戰(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中的一场战役,由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司令官閻錫山所領導,历时一个月(从当年9月3日制定作战计划到10月2日全线撤退),战场范围达数百里,中国方面投入兵力11个军共计十余万,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屬中等规模战役。 中國大陸所稱平型關大捷或乔沟伏击战或蔡家峪伏擊戰,指该战役的第18集团军第115師林彪部在山西灵丘县西的平型关一带配合国军作战,為平型關戰役中的一段小插曲。中共戰史普遍未提及國軍戰況與死傷人數,僅稱「九月二十五日……以劣势装备获得「歼灭」日军精锐部队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1000余人,击毁汽车百余辆、马车200辆、缴获步兵炮1门、轻重机枪20余挺、掷弹筒20余具、步枪1000余支、军马53匹及其他大批军械的战果……」 平型关战役中,国民革命军第二战区的作战指导思想是“守土抗战”。也曾作过一次较大的主动出击计划,策划以3个师的兵力,出长城合围日军,歼灭日军于关外,缓解平型关正面防御的紧张局势,以巩固内长城的基本防线。即计划由晋绥军71师、新编第2师以8个团兵力西北出擊,八路军第115师以4个团東南出擊。关内守军誘引日軍第5師團主力從當面來攻,出关的3个师從兩翼合圍日军。1937年9月24日,阎锡山以第6集团军名义下达“25日平型关出击计划”,115师于喬溝伏擊了相向而行,于数小时内先后抵达的日軍武装押运汽车队和輜重隊两部,击毙两部中佐指挥官,日军辎重队7人幸存。中共史称平型關大捷。 平型关战役本身是完全失败的,乔沟伏击战也未確實阻斷日本軍。.
查看 高桂滋和平型关战役
井岳秀
井岳秀()字崧生,陕西蒲城人,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十,人称“井十”。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查看 高桂滋和井岳秀
张友清
张友清(),原名张学静,字新侬。陕西省神木县人。八路军军事将领。.
查看 高桂滋和张友清
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
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曾先後組成六次:1926年兩次,1927年、1931年、1933年、1948年各一次。.
刘天章
刘天章(),又名刘望,字云汉,陕西省高陵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查看 高桂滋和刘天章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是中华民国国军主力之一,新桂系嫡系部队。曾参加统一广西、滇桂战争、北伐战争、宁汉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國共內戰、抗日战争,获誉“钢七军”。最终于1949年11、12月间,在广西博白地区,被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陈赓第四兵团、第四野战军43军围攻,全部被消灭。.
查看 高桂滋和国民革命军第七军
第一屆國民大會陝西省代表
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於1947年11月21日至11月23日,全國同時舉行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應選3045席實選2961席,隨國民政府遷台者一直沒有進行改選,許多代表一直當到過世,未過世者則一直擔任至1991年底方才全面退休。.
靖安军
靖安军是满洲国军的组成部分之一。设立时名为靖安游击队,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在关东军指导下编成的日本人、满洲人混成部队,主要进行对满洲各地抗日组织和武装集团的清剿。在中日戰爭爆发后出征华北,后改编为国防军第1师。.
查看 高桂滋和靖安军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中華民國第一次国共内战末期的一場軍事政變。1936年12月12日,時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副總司令的东北军將領张学良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總指揮的西北军將領杨虎城在中國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並殺死保安人員、中央機關人員。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獲釋;从而國民政府放棄「攘外必先安內」基本國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形式上建立。.
查看 高桂滋和西安事变
西北军
西北军,泛指在民國初年至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具有中國西北地域关联背景的军队,是一个泛称。其得名於1919年,由原计划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军」改編而成的「西北邊防軍」。如冯玉祥统帅“国民军”,中原大战后由冯玉祥体系中分裂出的韩复榘、宋哲元、石友三等。另外,杨虎城所部源自陕军,也被称西北军;而杨虎城的部队在中原大战曾猛烈攻击过冯玉祥军。相比起东北军的称呼,这些被视为西北军的队伍在形成过程中与西北地域并无稳定联系,很多将领是直隶、山东人,且也非发迹于西北(但也有一些人是起于西北的地方势力,如杨虎城、高桂滋)。即使从其队伍活动最久的势力范围看,也并非仅仅在西北,更多活动在塞北及华北地带。而还有一些地方势力,尤其是边疆民族地方的势力,虽然也在西北地域,但一般被视为西北军阀势力而不称西北军,如马家军(马鸿逵曾参与冯玉祥“护党救国西北军”又离开)、新疆不同时期的控制者。1930年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获胜后,南京國民政府对军队获得了优势主导权,西北军这样的称呼慢慢不再被人们使用。.
查看 高桂滋和西北军
西北军政委员会
西北军政委员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北地区的最高政权机关,1950年成立。.
查看 高桂滋和西北军政委员会
西北行政委员会
西北行政委员会是1953年至1954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西北大行政区的代表机关。.
查看 高桂滋和西北行政委员会
阴凯卿
凯卿(),山西省夏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物。.
查看 高桂滋和阴凯卿
赫光
赫光(),原名万锡绂。甘肃省海原县人。中国工农红军将领。.
查看 高桂滋和赫光
通州戰鬥
通州戰鬥發生於1933年5月22日-6月17日,地點則是在中國冀北一帶。是抗日戰爭初期的主要戰鬥之一,交戰一方為守軍之國民革命軍,另一方則為日軍。而中國軍隊領導者為龐炳勛、高桂滋。6月17日,國軍於通州撤退。.
查看 高桂滋和通州戰鬥
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
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是抗日战争末期重庆(当时为中华民国陪都)文化界人士就时局向国民政府发表的进言,于1945年2月22日刊登于重庆《新华日报》,刊登时列出了312人的署名。.
抗日战争第一战区
抗日战争第一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政府於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一戰區所轄範圍為河北北部及山東北部,後來視戰爭實際情況,第一戰區分別於1938年、1939年與1944年做過三次相當大規模的更動。.
查看 高桂滋和抗日战争第一战区
李力果
李力果(),原名子常,又名烈飞。陕西米脂人。李鼎铭次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高桂滋和李力果
晋东南1938年战役
晋东南1938年战役,中国称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的一场战役。 1938年4月4日,日军分9路对晋东南的八路军发起进攻,历经长乐村战斗等战斗,以失败告终《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军事历史研究部 编,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ISBN 7-80137-315-4,卷“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总览”。.
1938年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
1938年國軍戰鬥序列編列發布於1938年1月,這裡的國軍是指中華民國所屬國民革命軍。該戰鬥序列是中国抗日战争爆發後,中華民國政府為了「持久抗戰,鞏固武漢核心」,並且有效抗擊日本的入侵,所編列的中國全境國軍戰鬥序列,戰略目的則在於「東保津浦,西守道清」。另一方面,位於武漢的國民政府以修正《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組織大綱》方式,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定為戰時政府之實質統治機構,也將統率國軍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蒋中正取代國民政府主席成為實際上的中国最高領導人。 1938年11月中旬,中國軍隊於武漢保衛戰失利,加上南戰場重要據點廣州亦極為危險,至此,中華民國政府再度遷都至重慶。為了此戰略異動變數,加上兵士折損眾多,國軍戰鬥序列於同年年底至翌年年初予以大幅度更動。而跟隨戰鬥序列更動,抗日战争第一期之第二及三階段亦告正式結束,而中國也正式邁入以重慶為根據地的第二期抗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