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6 关系: 劉博文,佳里區,佳里興,國立北門高級中學,國立北門高級農工職業學校,胡龍寶,臺南市市長,臺南市私立天仁高級工商職業學校,臺灣南部地區選舉地理,臺灣地方派系,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陳華宗,曾文郡,1950年-195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195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196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劉博文
劉博文(),台灣台南縣學甲鎮(今台南市學甲區)中洲社區西進里棧寮人,為第五任及第六任台灣臺南縣縣長,在地方上屬「海派」派系。任內因發生六甲鄉農地重劃弊案,導致劉博文被起訴停職,入獄後因病保外就醫,最後在家中上吊自殺。.
查看 高文瑞和劉博文
佳里區
佳里區位於臺灣臺南市西部,北鄰學甲區,西鄰將軍區,西南連七股區,東鄰麻豆區,南接西港區。縣市合併前為全縣人口最多的鎮。全境地勢平坦,海拔約5.5公尺,境內有將軍溪與七股溪流經。 本區是北門地區鹽分地帶的門戶及政經中心。日治時期以來出了許多鹽分地帶文學家及詩人,被視為臺灣文學重鎮。此外也是西拉雅系平埔族蕭壠社的聚居地,為臺灣最早的西拉雅文化發源地之一。代表作物為牛蒡,有「牛蒡的故鄉」之美譽。.
查看 高文瑞和佳里區
佳里興
佳里興是位在臺灣臺南市佳里區的一個聚落,位置大約在佳里區市區與學甲區中間,範圍包括今日的佳化里、興化里與禮化里。曾為清朝初期的諸羅縣治,另據說也是明鄭的天興縣治。.
查看 高文瑞和佳里興
國立北門高級中學
國立北門高級中學(National Pei-men Senior High School, PMSH),簡稱北門高中或北中,位於中華民國臺南市佳里區,為臺灣南部一所男女兼收的高級中學,也是高中男子足球名校。但是隨著少子化與學生家長不重視體育等因素,該校足球隊面臨人數不夠的問題,若不到外縣市招人,預估可能在2016年左右無法組隊參加十一人制比賽,得改參加五人制比賽。.
查看 高文瑞和國立北門高級中學
國立北門高級農工職業學校
國立北門高級農工職業學校(,PMAI),簡稱北門農工、北農,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臺南市佳里區的職業學校,創校於日治時期1936年(昭和11年),創校名稱為「北門國民農業專修學校」,戰後更名為「臺南縣立北門初級農業職業學校」,1968年(民國57年)改制為「臺灣省立北門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翌年增設工科,更名為「臺灣省立北門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於2000年(民國89年)改為現名「國立北門高級農工職業學校」。.
胡龍寶
胡龍寶(),日治時期曾更名弘岡靖章。今台南市善化區胡厝寮人。為第三任及第四任台灣臺南縣縣長,地方派系為「山派」。.
查看 高文瑞和胡龍寶
臺南市市長
本條目列出自臺灣自設置臺南市此一行政區劃後,同名之州轄市、省轄市、直轄市的歷任臺南市市長。現任臺南市代理市長為李孟諺。.
查看 高文瑞和臺南市市長
臺南市私立天仁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臺南市私立天仁高級工商職業學校簡稱天仁工商,是一所位於臺南市學甲區的私立高級職業學校。.
臺灣南部地區選舉地理
台灣南部地區選舉地理,又稱做台灣南部地區政黨版圖、台灣南部地區政治版圖、台灣南部地區選民結構,是社會地理學及政治地理學的一部分,用以對一個國家各區域的選民素質、選情推定、民意測驗等進行統計分析為主的研究,探討選民對政情反應、社會輿論傾向、選舉制度差異、選區劃分等問題。 依據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所擬訂之「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中華民國南部地區包括嘉義縣、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澎湖縣等六個縣市。在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後,中華民國媒體開始提出「北藍南綠」的說法,意指中華民國南部地區政治情勢泛綠陣營佔有絕對優勢。.
臺灣地方派系
臺灣地方派系主要指中華民國臺灣各縣市或鄉鎮市等次級行政區的政治派系。因族群、宗族、地域等關係,牽涉血緣或利益的共同意識,使得外人難以在當地政治環境立足、競爭、共享資源的緊密團體。一般而言,地方政治派系在一級行政區(縣市)或更上層選舉中的影響力漸被政黨政治所取代而式微,但各級民意代表的產生仍一定程度受到地方政治派系的掌控。.
查看 高文瑞和臺灣地方派系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是日治時期所設的高等教育機構,早年與總督府醫學校(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並為兩所台人最高學府。之後經過多次改制和變遷,演變為臺北市立大學以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兩所學校。.
陳華宗
陳華宗(),台灣台南縣學甲鎮(今臺南市學甲區)人,日治時期擔任學甲庄長,戰後曾任台南縣議會議長,台灣省議會議員等職。.
查看 高文瑞和陳華宗
曾文郡
曾文郡為臺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隸屬臺南州,郡役所設於麻豆街,因位處曾文溪畔而得名。在《新臺灣的事業界》(原文書名:《新臺灣の事業界》)一書中,稱該郡是文旦的名產地。 曾文郡管轄麻豆街、下營庄、六甲庄、官田庄、大內庄。轄域即今臺南市麻豆區、下營區、六甲區、官田區、大內區等地。.
查看 高文瑞和曾文郡
1950年-195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1950年-1951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是臺灣戰後時期地方自治的開始,在蔣中正於1950年3月宣布「復行視事」回任總統、6月韓戰爆發後,即由留學美國的政治學博士、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的吳國楨推動。這項選舉也是對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於1947年3月7日向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所提解決問題之《三十二條處理大綱》中政治方面根本處理的要求之一「縣市長於本年六月以前實施民選」的遲來回應。 這項全臺首屆縣市長選舉將臺灣省各縣市分成八期辦理,共選出縣市長21人,任期3年。投票作業於1950年8月12日至1951年7月29日期間在全臺灣省各地投票所進行,投票率高達79.6%。最後,在21位縣市長席次中,花蓮縣縣長選舉由中國民主社會黨的楊仲鯨勝出,臺北市、臺中市、臺南市等3席由無黨籍人士贏得,而其餘17席皆由中國國民黨取得。不少這次選舉的當選人與參選人成了各縣市地方派系形成的代表人物。 這是繼日治時期1935年與1939年的臺灣頭兩次地方選舉後再度舉行以全臺為規模之選舉,也是第一次不限資格的普選,自此定期舉行的改選與1954年起的臺灣省議會議員選舉也為爾後的黨外運動提供平台,奠定了日後1969年首次國會議員增補選、1991年-1992年國會在臺全面定期改選、1994年首次省長暨直轄市長選舉、1996年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直接民選、2004年公民投票等民主化進程的基礎。.
195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195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即地方自治實施以來的第二屆縣市長選舉,與1954年中華民國臨時省議員選舉合併辦理,同時於1954年5月2日舉行投票。本屆選舉共選出臺灣省當時21個縣市的行政首長,但並沒有牽涉到仍由中華民國政府部份管轄的浙江省(大陳地區)、及福建省(金馬地區)。 最後,在21位縣市長席次中,臺北市市長選舉、嘉義縣縣長選舉分別由無黨籍人士高玉樹及李茂松勝出,其餘19席皆由中國國民黨取得。.
196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196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即地方自治實施以來的第五屆縣市長選舉,與1964年中華民國省議員選舉合併辦理,同時於1960年4月24日舉行投票。本屆選舉共選出臺灣省當時21個縣市的行政首長,任期4年,但並沒有牽涉到實施戰地政務的 福建省(金馬地區)。 本次選舉是《自由中國》雜誌社嘗試籌組中國民主黨遭國民黨打壓後的首次縣市長選舉。在21位縣市長席次中,一度沉寂的在野人士在本次選舉頗有斬獲,曾參與組黨的高玉樹及葉廷珪分別取得臺北市及臺南市執政。以政黨分析, 中國民主社會黨、及中國青年黨分別取得基隆市及臺東縣的執政權,臺北市、臺南市等2席則由無黨籍人士贏得,其餘17席皆由中國國民黨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