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骆驼科

指数 骆驼科

骆驼科(学名:Camelidae)是哺乳动物偶蹄目胼足亚目的一科,也是胼足亚目中唯一一个生存至今的科,它可以分两个族:第一个族包括骆驼属的动物,即单峰驼和双峰驼,第二个族则包括生活在美洲的动物,包括羊驼属(无峰驼)和骆马属。.

目录

  1. 23 关系: 原駝偶蹄目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反刍亚目古駱駝大羊駝大駝小羊駝小羊駝屬岳齒獸科單峰駱駝哺乳动物分类表先獸Camelidae第四紀羊駝屬羊驼美洲驼骆驼骆驼族胼足亚目極危物種漸新世

原駝

原駝(Lama guanicoe)是原住於南美洲的駱駝科。牠們肩高1.07-1.22米,重90公斤。毛色變化很少,由淺褐色至深肉桂色,腹部漸變成白色。牠們的面部呈灰色,耳朵細小而直立。牠們的眼睛很大,呈褐色,體型流線型,步履活躍。.

查看 骆驼科和原駝

偶蹄目

偶蹄目(學名:Artiodactyla)是哺乳动物中的一个大目,约220种,其中包括许多对人类生活很重要的动物。偶蹄目动物是现代进步的繁盛的有蹄类,90%的现存有蹄动物都是偶蹄动物。其中又以牛科最为繁盛。除了陆地上的种类,四足已经高度特化的海洋动物鲸豚类也是属于这一演化支。.

查看 骆驼科和偶蹄目

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

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是動物地理學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北美洲及南美洲陸地及淡水的動物群因巴拿馬地峽的形成,而經中美洲互相遷徙交換。這次遷徙的最高峰是於約3百萬年前的上新世中期皮亞琴察階。 這是事件在新熱帶界及新北界的結合,最後形成美洲時發生。這次遷徙可以從地層學及新生物學中觀察得知。其最明顯的影響是哺乳動物的動物地理學,且給予了不懂飛行的鳥類、節肢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及甚至淡水魚類機會遷徙。.

查看 骆驼科和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

反刍亚目

反刍亚目(学名:Ruminantia)是偶蹄目中的一个亚目,其中的动物均是食草性动物,拥有分为多个胃室的胃。通过这个结构反刍亚目的动物可以通过微生物消化其他只有一个胃的哺乳动物无法消化的糖类(比如纤维素)。除反刍亚目的动物外还有一些其他食草动物如袋鼠、叶猴属动物、马科动物和兔形目动物也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帮助消化纤维素。不过这些动物不是使用胃,而是使用大肠来消化纤维素的。 反刍亚目的名称来自于这些动物在休息时将半消化的食浆重新咀嚼,然后将这样再次磨碎的食物咽下,进行真正的消化。.

查看 骆驼科和反刍亚目

古駱駝

古駱駝(Aepycamelus)是已滅絕的駱駝,生存於1400-1500萬年前的北美洲(如科羅拉多州等)。牠的外表很怪誕,但卻是高度專化的動物。牠的頭部相對身體的其他部份較細小,頸部較長,四肢較長而像高蹺,肘及膝關節在同一水平。 古駱駝是趾行的,並演化成現今駱駝般的墊子。 古駱駝明顯是棲息在有一些樹的草原。估計牠們像現今的長頸鹿般是單獨或以細小的群族活動,並吃樹上的葉子。故此牠們並沒有競爭者,生存了差不多整個中新世。牠們於上新世開始前就已經滅絕,可能成因是氣候轉變。.

查看 骆驼科和古駱駝

大羊駝

大羊駝(学名:Lama glama),又名家羊駝,是南美洲的駱駝科,和多種相似動物合稱為駱馬或美洲駝。在印加帝國及其他安地斯山脈地區是原住民廣泛蓄養的動物。在南美洲,大羊駝是用來背負重物、製造纖維及作為食物。 完全成長的大羊駝全高1.6-1.8米。牠們重約127-204公斤。初出生的大羊駝重約9-14公斤。大羊駝是群居的動物,喜歡與其他的大羊駝組成族群。大羊駝所生產的纖維非常柔軟及沒有羊毛脂。牠們在幾次嘗試後就可以學會東西,非常聰明。牠們可以背負其體重的25-30%的重物行走幾里路。 大羊駝在4000萬年前源自於北美洲中央的平原。牠們在約300萬年前的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遷往南美洲。在冰河時期,牠們在北美洲消失。直至2007年,在南美洲有超過700萬頭大羊駝及羊駝。另外由於從南美洲進口的關係,美國及加拿大在20世紀末就有超過10萬頭大羊駝及6500-7000頭羊駝。.

查看 骆驼科和大羊駝

大駝

大駝(Titanotylopus),以往被稱為象駝,是已滅絕的駱駝科成員,生存於中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早期的北美洲。 大駝的四肢很長及巨大,腦顱則較細小,眶間區突出。大駝平均高3.5米。由於大駝的脊骨上有長的神經弓,估計牠像現今的駱駝般是有駝峰的。 大駝與其他早期駱駝不同的是牠那大的上犬齒及牙齒特徵,而且牠的頭顱骨沒有淚腺窩。大駝不像擬駝,牠的第二趾骨相對的闊,顯示牠們像現今駱駝般腳上有真正的墊子。 大駝屬的T.

查看 骆驼科和大駝

小羊駝

小羊駝(Vicugna vicugna)又稱駱馬。主要棲息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中段的半乾旱草原,外形很像駱駝,但無駝峰,身體細長,頭小,尾短,腿與頸都長,耳朵長而尖。上體皮毛淺褐色發亮,下體帶白色,頸基部有一撮灰白色長毛。其毛柔滑若絲,細於羊毛而被視為上品,從前印加人曾將其專供王族享用。 駱馬常年生活在高原地帶,以青草、樹葉為食,適應高寒氣候,幾天不喝水也能長途跋涉運載貨物。 在秘魯駱馬是當地的主要家畜和運載工具,並被作為民族象徵之一,他們國徽中心的盾徽上,分別繪有駱馬、金雞納樹和羊角。.

查看 骆驼科和小羊駝

小羊駝屬

小羊驼属(学名:Vicugna)也称骆马属,是偶蹄目骆驼科的一属,分布于南美洲,包括2种:.

查看 骆驼科和小羊駝屬

岳齒獸科

岳齒獸科(Merycoidodontidae)是有著羊般大小的草食動物。牠們的面短,身體粗壯,有如象牙般的犬齒及長尾巴,短腳上有四趾的蹄。 岳齒獸科外觀像羊,但其牙齒顯示牠們較為接近駱駝科。牠們很有可能生活在林地及草原,廣泛分佈在漸新世至中新世的北美洲。後來的形態則變化得適合多種不同的環境,例如岳齒獸適合半兩棲的生活。.

查看 骆驼科和岳齒獸科

單峰駱駝

單峰駱駝(學名:Camelus dromedarius)是一種大型的偶蹄目動物,產於非洲北部、亞洲西部與南部 - 漫漫「驼生」,作者為汪永晨(人民網亦有收錄該文,位於,文章名稱為「大漠苦行者——野骆驼」,作者汪永晨),亦有部分是來自非洲之角、蘇丹共和國、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然而,現今的野生駱駝僅有澳大利亞的澳洲野生駱駝及南美洲的美洲駝。。 單峰駱駝是駱駝科中最為人所知的成員,而駱駝科中的其他成員有南美洲的骆马属和羊驼属的几种美洲駝。單峰駱駝的背上僅有一個駱峰,跟背上有兩個駱峰的雙峰駱駝有著明顯的不同。有時單峰駱駝亦會被稱為“阿拉伯駱駝”。一些人仍舊認為單峰駱駝的英語「dromedary」只適用於賽跑的駱駝(此名來自希臘語,意為「奔跑」)。在奧克蘭動物園(Oakland Zoo)的網站上有這麼一句話:.

查看 骆驼科和單峰駱駝

哺乳动物分类表

哺乳动物分类表是根据动物分类学的方法列出的各种哺乳动物的分类。在属下每个物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哺乳动物在分类学上称为哺乳纲。以下就是这一纲的分类列表。 注:†表示已絕.

查看 骆驼科和哺乳动物分类表

先獸

先獸(Poebrotherium)是已滅絕的駱駝,生存於3500萬年前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早期的北美洲。 先獸長1米,外觀像現今的駱駝而多於牠的後裔原疣腳獸,頭顱骨則像大羊駝。牠的四肢都有蹄,比原疣腳獸更適合奔跑。 Category:先獸屬 Category:古動物 Category:始新世哺乳類 Category:漸新世哺乳類.

查看 骆驼科和先獸

Camelidae

#重定向 骆驼科.

查看 骆驼科和Camelidae

第四紀

四纪(Quaternary Period)是地质时代中的最新的一个纪,包括全新世和更新世两个世。第四纪前是新近纪。它从约260万年前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查看 骆驼科和第四紀

羊駝屬

羊駝屬(Lama)於生物分類學上屬於哺乳綱偶蹄目駱駝科。主要棲息地為南美洲的高地,被當成家畜利用 從前,羊駝(Vicugna pacos)被歸類在羊駝屬;根據近來的研究,羊駝實際上和小羊駝(Vicugna vicugna)是比較接近的,因此被改分類在小羊駝屬(Vicugna)。臺灣叫駱馬。 羊駝屬底下有二個種,分別是原駝(Lama guanicoe)和大羊駝(Lama glama)。.

查看 骆驼科和羊駝屬

羊驼

羊驼(學名:Vicugna pacos、Alpaca),又名驼羊,属偶蹄目骆驼科,外形有点像绵羊,一般在高原生活,世界现有羊驼约300万只左右,約90%以上生活在南美洲的祕魯及智利的高原上,其餘分佈于澳洲的維多利亞州以及新南威爾士州。.

查看 骆驼科和羊驼

美洲驼

美洲驼族(学名:Lamini)是骆驼科骆驼亚科的一族,也稱為無峰駝或羊驼、駱馬,包括原产于美洲大陆——尤其是南美洲的几种骆驼科动物,共两属四种。它们之间大多可以杂交。它们的中文译名比较混乱。.

查看 骆驼科和美洲驼

骆驼

駱駝属(学名:)通称駱駝,是偶蹄目骆驼科的动物,主要有两种。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早在公元前3000年已经开始驯养駱駝,作为役畜,以供驮运和骑乘,有许多国家有倚赖骆驼为生的骆驼牧民,甚至有骆驼骑兵,所以稱為[沙漠之舟]。.

查看 骆驼科和骆驼

骆驼族

骆驼族(Camelini)為骆驼科下屬的一族,分布於亞洲、北美洲,以及非洲等等。本科最早的化石紀錄始於始新世晚期至今。為駱駝屬(Camelus)。已知其中至少一屬()曾抵達南美洲。.

查看 骆驼科和骆驼族

胼足亚目

胼足亚目(学名:Tylopoda)是偶蹄目的一个演化支,大约在4620万年前始新世中期开始出现,在北美洲及欧洲都有长期的化石记录,现在仅有骆驼科一支存活至今,目前分布在南美洲、亚洲及非洲北部;澳洲大陆也有由人类引进的野化骆驼分布。 胼足动物曾经非常多样化,比如原角鹿科、无防兽科、双锥齿兽科、剑齿兽科等都被归类于此亚目,高齿羊类的岳齿兽科及Agriochoeridae也包含在其中。.

查看 骆驼科和胼足亚目

極危物種

極危物種指其在保護現狀中被列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的生物,牠們的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機率非常高。實際的列表除物種外,也包含亞種、植物品種(variety)、生物群(stock)或次族群(subpopulation)。 对于極危物種常常采用人工圈养的方式进行保护,但也有观点认为在自然条件下能否重建种群更加重要。.

查看 骆驼科和極危物種

漸新世

漸新世(Oligocene)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的最後一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3400萬年前,終於2300萬年前,介於始新世(Eocene)與新近紀的中新世(Miocene)之間。比起其他比較古老的地質時期,用岩床來確認漸新世比较准确,但精確的起始與結束時間仍不確定。渐新世(Oligocene)之名来自希腊文字ὀλίγος(oligos,“少”之意)和καινός(kainos,“新”之意),即表示在始新世喷發式的进化之后,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种类增加并不明显。 渐新世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是连接“炎热的始新世时期的古老世界和生态系统更具有现代特征的中新世”的纽带。渐新世时期生态系统发生的一大变化是草原在全球的扩张,而热带阔叶林则萎缩至赤道一带。 标志渐新世开始的事件是一起被称为大置换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除了少数本地的啮齿类动物和有袋类动物之外,当时欧洲的动物群都被来自亚洲的动物群所取代。渐新世和中新世则没有显著的全球性事件为其分野,而是各个地区相继从较温暖的渐新世晚期(2,600-2,300万年前)进入较寒冷的中新世。.

查看 骆驼科和漸新世

亦称为 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