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8 关系: 埃氏馬,印度野驢,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南美土著馬,反刍亚目,反芻,古獸馬科,奇蹄目,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始祖馬,已灭绝动物列表 (近现代),三趾马属,亚洲野驴,何苑欣,土庫曼野驢,哺乳动物分类表,前6千紀,王樸 (明朝),第四紀,细纹斑马,Equidae,草原古馬屬,非洲之角,非洲野驴,西部馬腦炎病毒,西藏野驴,馬傳染性貧血,馬源蟲性腦脊髓炎,马属,驴,驴骡,蹄,黄体生成素β亚基,野马,雷獸科,果聚糖,恐馬屬,東部馬腦炎病毒,松錦之戰,極危物種,次馬,波斯野驴,漸新世,漸新馬,星馬屬,斑馬,敘利亞野驢,曹变蛟。
埃氏馬
埃氏馬也称艾氏馬(Equus eisenmannae)是一種已滅絕的馬,生存在240-250萬年前更新世早期的中國甘肅。 埃氏馬長約2.7-3米,高約1.8米,體型較現今的馬及普氏野馬都要大。牠們的肢骨較長,而蹄亦較窄,可見牠們非常靈活。牠們的面部較長,可達73厘米長,可以容納更大的齒列,來吃難以消化的硬草。在吃草時眼睛仍可以保持在草叢的上方,監視掠食者的侵襲。.
查看 马科和埃氏馬
印度野驢
印度野驢(Equus hemionus khur)是棲息在南亞的亞洲野驢亞種。.
查看 马科和印度野驢
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
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是動物地理學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北美洲及南美洲陸地及淡水的動物群因巴拿馬地峽的形成,而經中美洲互相遷徙交換。這次遷徙的最高峰是於約3百萬年前的上新世中期皮亞琴察階。 這是事件在新熱帶界及新北界的結合,最後形成美洲時發生。這次遷徙可以從地層學及新生物學中觀察得知。其最明顯的影響是哺乳動物的動物地理學,且給予了不懂飛行的鳥類、節肢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及甚至淡水魚類機會遷徙。.
查看 马科和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
南美土著馬
南美土著馬(学名:Hippidion)是南美洲的一屬大小如威爾士小型馬的馬,生存於200-1萬年前的更新世。 南美土著馬曾被認為是約於250萬年前遷徙到南美洲的上新馬的後裔DNA分析卻發現牠們應屬於馬屬,與馬有親密的關係。南美土著馬肩高約1.4米,外觀像驢。脆弱的鼻骨結構顯示牠們是獨立於其他北美洲馬種自行演化的。 南美土著馬及其他南美洲馬於8000年前消失。在智利的米羅登洞穴內就發現了其下的H.
查看 马科和南美土著馬
反刍亚目
反刍亚目(学名:Ruminantia)是偶蹄目中的一个亚目,其中的动物均是食草性动物,拥有分为多个胃室的胃。通过这个结构反刍亚目的动物可以通过微生物消化其他只有一个胃的哺乳动物无法消化的糖类(比如纤维素)。除反刍亚目的动物外还有一些其他食草动物如袋鼠、叶猴属动物、马科动物和兔形目动物也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帮助消化纤维素。不过这些动物不是使用胃,而是使用大肠来消化纤维素的。 反刍亚目的名称来自于这些动物在休息时将半消化的食浆重新咀嚼,然后将这样再次磨碎的食物咽下,进行真正的消化。.
查看 马科和反刍亚目
反芻
反芻是指動物將胃內的食物倒流回口腔內再次咀嚼的行為,需要分为多个胃室的胃。在休息时将半消化的食浆重新咀嚼,然后将这样再次磨碎的食物咽下,通过微生物消化其他只有一个胃的哺乳动物无法消化的糖类(比如纤维素)。主要出現在哺乳綱偶蹄目的部份草食性動物身上,例如羊以及牛,這些動物統稱為反芻動物,归属于哺乳綱偶蹄目反刍亚目。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食草动物如袋鼠、叶猴属动物、马科动物和兔形目动物也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帮助消化纤维素。不过这些动物不是使用胃,而是使用大肠来消化纤维素。这不同于反刍。这些动物也不算反刍动物。 目前唯一发现的反刍亚目外能够反刍的物种是灵长目的長鼻猴。.
查看 马科和反芻
古獸馬科
古獸馬科(學名:Palaeotheres)是一類已滅絕的草食性哺乳動物,與貘及犀牛是近親,且有可能是馬科的旁系群。牠們分佈在北半球,介乎6千萬至4千5百萬年前。牠們的肩高由20-75厘米。牠們吃軟葉、嫩苗、草莓及在地上的葉子。牠們生活在密林之中。 Category:奇蹄目 *.
查看 马科和古獸馬科
奇蹄目
奇蹄目(学名:Perissodactyla)是哺乳动物中的一个目,包括有奇数脚趾的动物。原始奇蹄动物的脚趾是前三后四,现生的奇蹄动物貘就是这样的脚趾结构(馬來貘腳趾是前四趾後三趾)。草食,胃的構造和偶蹄目部分成员多的胃室相較簡單,但盲肠大而呈囊状可协助消化植物纤维。奇蹄目有三个亚目,分别是马型亚目(包括马科和已经灭绝的雷兽科),爪兽亚目(已经灭绝)和角型亚目(包括貘科和犀科)。奇蹄目的化石非常丰富,史前曾是十分繁盛的种群,分化出形态各异的种类。史前的奇蹄动物包括爪兽、巨犀等。现代的奇蹄目整体呈衰落状态。有人認為由于偶蹄目更能消化植物纤维,所以奇蹄目的競爭能力不強,被生态位的偶蹄目逐渐取代,现在仅存16个野生物种(包括犀科5种、貘科4种、马科7种),但因為很多奇蹄目是在接觸人類後才滅絕的,所以是不一定是因為構造不如偶蹄目才滅絕的。,且多数处于濒危状态。.
查看 马科和奇蹄目
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
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 (英文:Venezuelan equine encephalitis,簡稱:VEE)是一種感染馬類的病毒,通常分佈於南美洲。最早在1936年於委內瑞拉發現,並因此被命名為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在1995年,有300,000人感染此病毒,当中百分之四有神經受傷傾向。1969年,此病毒經由中美洲,於1971年感染美國德州的馬匹。1993年有大量的墨西哥馬匹因受到感染而被隔離。此病毒大多是經由蚊子传染人類的。感染源头有蝙蝠、鳥類、鼠類、和熱帶小型哺乳動物,亦可經由空氣而由人和人之間傳染。.
查看 马科和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
始祖馬
始祖馬(學名Hyracotherium),又名始行馬或始馬,曾被認為是馬科中最早的成員。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ssil Horses In Cyberspace 現時牠被認為是屬於古獸馬科,這是與馬及雷獸有關的科。始祖馬的大小如狗一般,生存於北半球,分佈在始新世早期至中期(距今約6千萬至4千5百萬年前)的亞洲、歐洲及北美洲。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ssil Horses In Cyberspace 始祖馬的第一個化石標本是由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於1841年在英格蘭發現,他基於牙齒的緣故而懷疑這是一頭蹄兔目。他並沒有發現完整的骨骼,故將牠命名為「似蹄兔獸」(Hyracotherium),即始祖馬的學名。於1876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在美國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骨骼,並命名為曙馬(Eohippus)。後來發現這兩個發現非常接近時,始祖馬因最先被發表,故曙馬則成為了異名。 始祖馬平均只有60厘米長及肩高20厘米。牠的前肢有四趾,而後肢則有三趾。頭顱骨很長,有44顆低冠的牙齒。據信始祖馬是草食性的,主要以樹葉、水果及堅果為食物。 有些科學家相信始祖馬不只是馬的祖先,也有可能是其他奇蹄目,如犀牛及貘的祖先。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ssil Horses in Cyberspace 始祖馬被認為是一類古獸馬,而非嚴格意義上的馬(horse proper),但這情形僅見於模式種的H.
查看 马科和始祖馬
已灭绝动物列表 (近现代)
已灭绝动物列表列出16世纪以后的已记录的已灭绝动物(包括亚种和变种)以及其名称(中文名称和拉丁学名)、命名者与命名年代、已确认的该物种最后一次观察记录时间和该物种分布地。 注:表格中标有*中的物种为是否为有效物种存疑物种.
三趾马属
三趾马为哺乳类动物奇蹄目马科进化史上的一个已绝灭的旁支,生存于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距今约2300万年至78.1万年前,曾经广泛分布于北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栖息地包括无林区、草原、矮草草原和干草原等。三趾马体型比现代马小,主要特征包括颊齿高冠型、上颊齿原尖孤立和每肢三趾,尤其是留有已退化、不触地的外脚趾,肩高约1.4米。.
查看 马科和三趾马属
亚洲野驴
亞洲野驢(學名:Equus hemionus),是一種大型馬科哺乳動物,產於敘利亞、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以色列和中國西藏。由於棲息地的減少和偷獵的威脅,大多數亞種面臨滅絕的危險。亞洲野驢一般認為是西藏野驢的近親,後者曾被列為一個亞種,但最近的分析表明兩者是相互獨立的物種。 亞洲野驢的體型比驢稍大,體重290千克,體長2.1米,外表更接近於馬。與馬相比,它們的腿較短,體色隨著季節的變更而改變:夏天為紅褐色,冬天為黃褐色。背部的中間有白邊的黑色條紋。亞洲野驢不像驢那麼溫順,無法馴服。.
查看 马科和亚洲野驴
何苑欣
何苑欣(HO Yuen Yan Annie,),香港女子馬術運動員和練馬師。.
查看 马科和何苑欣
土庫曼野驢
土庫曼野驢(學名:Equus hemionus kulan),是亞洲野驢的一個亞種。 原産於土庫曼斯坦,是瀕危物種。.
查看 马科和土庫曼野驢
哺乳动物分类表
哺乳动物分类表是根据动物分类学的方法列出的各种哺乳动物的分类。在属下每个物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哺乳动物在分类学上称为哺乳纲。以下就是这一纲的分类列表。 注:†表示已絕.
查看 马科和哺乳动物分类表
前6千紀
在前6千紀(或称前第6个千年),人类开始广泛从事农业生产,全世界人口已经达到5百万左右。.
查看 马科和前6千紀
王樸 (明朝)
王樸(?-1642年),明末大同總兵。 父王威,官左都督。王樸以父廕屢遷京營副將。崇禎六年,進右都督。七年代曹文詔鎮守大同,進左都督。崇禎十一年加太子太保。從總督盧象昇入京勤王。崇禎十四年三月,王樸與唐通、曹變蛟、吳三桂、白廣恩、馬科、王廷臣、楊國柱八個總兵,統兵十三萬,直到寧遠。二十六日王樸、吳三桂等沿海邊逃入杏山,逃跑時,清軍迎頭截擊。數萬明軍馬步爭馳,自相踐踏,“赴海死者,不可勝計”(《清太宗實錄》卷五七)。唐通、马科、白广恩、李辅明等相继逃出重围。曹變蛟、王廷臣死守松山,城破被殺。洪承畴被俘。 松錦之戰後,松山、锦州、塔山、杏山四城失陷,祖大寿举城投降,致使“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京师大震,王朴以“首逃”之罪被逮捕,法司开庭审讯。御史郝晉發言:“六鎮(指逃命的馬科、李輔明、白廣恩、吳三桂、王朴、唐通)罪同,皆宜死。”,他認為不能只斬總兵,“三桂实辽左之将,不战而逃,奈何反加提督”。兵部尚書陳新甲覆議,“但姑念其(吳三桂)守宁远有功,可与李辅明、白广恩、唐通等贬秩,充为事官。”請獨斬王樸,崇祯十五年五月十九日處死王樸。.
查看 马科和王樸 (明朝)
第四紀
四纪(Quaternary Period)是地质时代中的最新的一个纪,包括全新世和更新世两个世。第四纪前是新近纪。它从约260万年前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查看 马科和第四紀
细纹斑马
細紋斑馬(學名:Equus grevyi)又名格氏斑馬、狹紋斑馬,是三种斑马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分布于非洲的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与其他斑马相比,细纹斑马的个子较高,耳较大,斑纹则更加狭窄,差别较为明显,相对而言,细纹斑马与驴的亲缘关系较接近。细纹斑马与平原斑馬(普通斑馬)的分布范围有所重叠。.
查看 马科和细纹斑马
Equidae
#重定向 马科.
查看 马科和Equidae
草原古馬屬
草原古馬屬(Merychippus)是一屬已經滅絕的三趾馬科生物,生活於中新世的北美洲地區。.
查看 马科和草原古馬屬
非洲之角
非洲之角(Geeska Afrika;የአፍሪካ ቀንድ;القرن الأفريقي),有时按照其地理位置,又称东北非洲,作为一个半岛,则又称索马里半岛。非洲之角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东非的一个半岛,在亚丁湾南岸,向东伸入阿拉伯海数百公里。它是非洲大陆最东的地区,非洲大陆最东端的哈丰角也位于这个地区。 作为一个更大的地区概念,非洲之角包括了吉布提、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等国家Robert Stock, Africa South of the Sahara, Second Edition: A Geographical Interpretation, (The Guilford Press: 2004), p.
查看 马科和非洲之角
非洲野驴
非洲野驢(學名:Equus africanus)是馬科下的一種野生動物。這種動物被認為是驢(Equus africanus asinus)的祖先,因而归属于同一物種。牠們生活在東非的草原及其他乾燥的地區。.
查看 马科和非洲野驴
西部馬腦炎病毒
西部馬腦炎病毒(英文:We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簡稱:WEE)是經由蚊子所感染的病毒,主要感染馬類,但也可以感染人。西部馬腦炎病毒和東部馬腦炎病毒一樣都屬腦炎病毒的一種。第一次發現於1930年,首次感染人類的案例為1938年病致死。西部馬腦炎病毒大都分部於密西西比河以西。但在南美洲等國家也有案例。西部馬腦炎病毒相較東部馬腦炎病毒更溫和,致死程度大概在4%左右。.
查看 马科和西部馬腦炎病毒
西藏野驴
西藏野驢(學名:Equus kiang;)是大型馬科哺乳動物,分佈于青藏高原海拔4000-7000米的地區,是所有野生驢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平均肩高為140厘米。它們與波斯野驢(或亞洲野驢,E.
查看 马科和西藏野驴
馬傳染性貧血
傳染性貧血(沼澤熱、沼澤發燒)(英文:Equine infectious anemia,簡稱:EIA)是在馬科裡的一種感染性病毒,由慢病毒屬類的病毒所引起的。和人類的愛滋病屬於同一種類型的病毒。通常得傳染原因為血液、唾液或是身上分泌的體液等。當然也可透過吸血蒼蠅感染。此病徵有分為三種狀況:急性、慢性和隱性。目前有Coggin's test診斷馬是否有感染此病毒。感染的馬類包括:家畜馬、驢、斑馬、騾子。此病毒並不會感染人。馬傳染性貧血是最早被發現的慢病毒屬,但是目前也還沒有可對抗的疫苗。.
查看 马科和馬傳染性貧血
馬源蟲性腦脊髓炎
源蟲性腦脊髓炎(英文:Equine protozoal myeloencephalitis,簡稱:EPM)為馬科動物因寄生蟲而感染的疾病。一般感染的主要以中樞神經系統為主。此寄生蟲主要都在美洲從北美至南美都有案例。最早為1960年代在美國肯德雞州被發現的。負鼠則為此寄生蟲的最終宿主。 30-60%的美國馬匹在血清型裡都為陽性,表示曾接觸過寄生蟲,但不一定有顯示症狀。有些地方只有1%的馬匹會顯示症狀。.
查看 马科和馬源蟲性腦脊髓炎
马属
属(学名:Equus)是奇蹄目马科中仅存的唯一属,也是现存奇蹄目动物中种类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人们最熟悉的。马属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成员包括马、驴和斑马,曾存在着约22种,现仅存8种(家马和家驴分别被归类为野马和非洲野驴的亚种)大多数野生种都处于濒危状态。.
查看 马科和马属
驴
(学名:Equus africanus asinus)是常见的马科马属家畜,是非洲野驴被人类驯化所形成的亚种,和马体形相似,但耳朵长,尾巴有尾柄,类似牛尾巴。.
查看 马科和驴
驴骡
骡(学名:E.
查看 马科和驴骡
蹄
蹄 马蹄断面 蹄是某些哺乳动物四肢前端的角质器官。.
查看 马科和蹄
黄体生成素β亚基
体生成素β亚基(Luteinizing hormone subunit beta 或 lutropin subunit beta )是一种由人类基因LHB 编码的蛋白质。.
查看 马科和黄体生成素β亚基
野马
野馬(学名:Equus ferus),是马科马属的一种,其中已灭绝的欧洲野马一般被认为是家马的直系祖先,而蒙古野马(即普氏野马)则是目前仅存的真正野生亚种。.
查看 马科和野马
雷獸科
雷獸(學名:Brontotheriidae,或稱Titanotheriidae)是奇蹄目下一科已滅絕的哺乳動物。雖然雷獸有可能是馬的近親,但外表卻很像犀牛。牠們生存於5千6百萬至3千4百萬年前的始新世早期至晚期。.
查看 马科和雷獸科
果聚糖
果聚糖是果糖分子的聚合物,存在於洋蓟、芦笋、四季豆、韭葱、洋葱、葱、菊薯、小麦等食物中。 在动物饲料中,牧草也含有果聚糖,由此可以看出果聚糖可能是马科的饮食必需。.
查看 马科和果聚糖
恐馬屬
恐馬屬(学名:Dinohippus;來自希臘語,原意即“可怕的馬”)是一屬已經滅絕的草食性馬科生物。它們生活在中新世到上新世之間的北美洲,存在了大約670萬年。它們與馬屬生物有很近的親緣關係,早期研究認為恐馬為單趾馬,但1981年發現的化石顯示它其實是三趾馬。.
查看 马科和恐馬屬
東部馬腦炎病毒
東部馬腦炎病毒(英文:Ea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簡稱:EEE)為一種馬因病毒而感染的疾病。常見於美洲及加勒比海一带。最早在1831年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發現。因為病毒較常感染美國東部省份的馬類,因此被稱為東部馬腦炎病毒。(有一種比較溫和的病毒较常见于美國西部,請參考西部馬腦炎病毒) 感染此病毒而引致死亡的機率甚高,在馬類的死亡機率為70-80%,而人也有50%的死亡機率。病毒會經由蚊子感染人、鳥和兩棲動物。.
查看 马科和東部馬腦炎病毒
松錦之戰
松錦之戰,又称松錦大戰,是從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二月到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四月在锦州地区进行的明朝与清朝入关前的最后总决战。明军共20万,清军共24万松锦之战亲历者唐奉山口述,见《辽海志略》,以明军全军覆没,明军统帅洪承畴投降清朝告终。 崇禎十二年(1639年)明廷調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繫東北邊防,防衛金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三月,皇太極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今辽宁义县),“驻扎屯田,令明山海关外宁锦地方不得耕种”,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清兵包围了锦州,“填壕毁堑,声援断绝”。锦州守将祖大壽向明廷报称:“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山、杏山、锦州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明廷命洪承疇领王樸、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十三万,速令各镇总兵“刻期出关”,速会兵于宁远。.
查看 马科和松錦之戰
極危物種
極危物種指其在保護現狀中被列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的生物,牠們的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機率非常高。實際的列表除物種外,也包含亞種、植物品種(variety)、生物群(stock)或次族群(subpopulation)。 对于極危物種常常采用人工圈养的方式进行保护,但也有观点认为在自然条件下能否重建种群更加重要。.
查看 马科和極危物種
次馬
次馬(學名Epihippus),又名後馬、外馬或表馬,是一屬已滅絕的馬。牠們生存於4600-3800萬年前的始新世。 次馬相信是演化自山馬,承接了用來磨碎食物的牙齒。次馬有5根頰齒,其冠低及可以用來磨碎食物。E.
查看 马科和次馬
波斯野驴
波斯野驢(學名:Equus hemionus onager)是馬科動物亞洲野驢的亞種。 生活在伊朗境內。 波斯野驢被認為是極度瀕危物種。有時“onager”(中亞野驢)一詞特指波斯野驢。關於該物種的具體信息十分缺乏,因此對其保護工作造成了困難。.
查看 马科和波斯野驴
漸新世
漸新世(Oligocene)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的最後一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3400萬年前,終於2300萬年前,介於始新世(Eocene)與新近紀的中新世(Miocene)之間。比起其他比較古老的地質時期,用岩床來確認漸新世比较准确,但精確的起始與結束時間仍不確定。渐新世(Oligocene)之名来自希腊文字ὀλίγος(oligos,“少”之意)和καινός(kainos,“新”之意),即表示在始新世喷發式的进化之后,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种类增加并不明显。 渐新世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是连接“炎热的始新世时期的古老世界和生态系统更具有现代特征的中新世”的纽带。渐新世时期生态系统发生的一大变化是草原在全球的扩张,而热带阔叶林则萎缩至赤道一带。 标志渐新世开始的事件是一起被称为大置换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除了少数本地的啮齿类动物和有袋类动物之外,当时欧洲的动物群都被来自亚洲的动物群所取代。渐新世和中新世则没有显著的全球性事件为其分野,而是各个地区相继从较温暖的渐新世晚期(2,600-2,300万年前)进入较寒冷的中新世。.
查看 马科和漸新世
漸新馬
漸新馬屬(學名:Mesohippus),又名間馬屬,是一屬已滅絕的早期馬。牠們生存於4000-3000萬年前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中期。牠們在北美洲非常普遍。.
查看 马科和漸新馬
星馬屬
星馬屬(学名:Astrohippus)是一屬已經滅絕的奇蹄目馬科动物,其化石發現於今日的美國南部和墨西哥的奇瓦瓦州、哈利斯科州、瓜纳华托州。它生活於中新世的巴斯图阶至上新世的晚亥姆菲尔阶之間。 牙齒形態學的研究顯示星馬不太可能是現代的馬的祖先,而星馬本身的祖先則是上新马MacFadden, B.
查看 马科和星馬屬
斑馬
斑馬是斑馬亞属(學名:Hippotigris)和细纹斑马亚属(學名:Dolichohippus)的通称,是一类常見於非洲的馬科動物。斑馬身上有許多的條紋,每只的條紋都不一樣。一般來說斑馬是社會性動物,習慣群體生活;規模較小的群体由一隻雄性斑马及若干隻雌性組成,較大的則由幾百隻斑馬組成。斑马不太擅長奔跑,没有固定的栖居地,过着迁徙性的生活。成年斑馬一般約2.3米高,肩高約1.5米,體重為300到400公斤,最重的超過410公斤。除了斑紋之外,斑馬還有立起的鬃毛。斑馬跟其近親馬、驢不同,還未被人类真正馴養。 現存的斑馬有三種,分別為平原斑馬、細紋斑馬及山斑馬。平原斑馬跟山斑馬都屬於斑馬亞屬的動物,細紋斑馬則為细纹斑马亚属的動物。細紋斑馬及驢屬有點類似;而平原斑馬及山斑馬則比較像馬。雖然如此,DNA及分子生物學的數據顯示,斑馬有其獨立的起源,但和马与驴同屬馬科马属。在肯亞的一些地區,平原斑馬經常跟細紋斑馬一起生活。 斑馬不仅有獨特的斑紋,也有独特的行為習性。在各種类型的棲息地裡面都可以看到牠們,例如熱帶草原。不過,由於獵殺及對棲息地破壞等人为因素,斑馬的數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細紋斑馬及山斑馬經已经被列为瀕危动物,只有平原斑馬還拥有健康的種群數目。斑驢(亦稱作「白氏斑馬」、“拟斑马”)已經在19世紀絕種。.
查看 马科和斑馬
敘利亞野驢
敘利亞野驢(Equus hemionus hemippus)是一種分佈在敘利亞山區及沙漠的亞洲野驢亞種。最後一隻於1928年在維也納動物園死去。現已滅絕。.
查看 马科和敘利亞野驢
曹变蛟
曹變蛟(),大同人。明朝軍事人物。 曹文詔的從子,早年隨文诏出兵作战,積軍功至游擊。崇禎四年(1631年),跟從曹文詔、馬科、王世虎等克復河曲,斬首1500餘級。曹文詔戰死,曹變蛟收集溃卒,追隨洪承疇為部下,身不解甲二十七昼夜,其後李自成大敗,遁走商洛。進位為左都督。 崇禎十四年(1642年),參與松錦之戰,清军偷袭明军笔架山糧草得逞,明军辎重尽失,更無鬥志。諸將趁夜突圍,死傷甚慘。曹变蛟則放棄突圍,突袭清军大营,身被兩創仍拼死向前,直入大帳中,清军猝不及防,皇太極本人拔刀抵抗。遏必隆与锡翰偕同辅国公额克亲合力抵御,变蛟受伤撤离。崇祯十五年正月,明軍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以為內應。二月十八日夜晚,夏承德开城门,清軍由南城墙登梯而入,松山城陷。洪承疇與曹變蛟與遼東總兵王廷臣、巡撫邱民仰皆被俘。與4000名明軍俘虜被皇太極處決,僅洪承疇、祖大壽、祖大樂存活。一說曹變蛟隨洪承疇被押至凌河,對洪承疇說︰“可以死矣。”遂自刎死。.
查看 马科和曹变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