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65 关系: 加帛省,加拿逸县,华人新村,占族,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人,印度尼西亚人名,南岛民族,南嘉布都,南嘉摩利副县,南非語,南马,反華,反馬來情緒,古籠裝,古晋县,古晋省,可倫坡,叻沙,双溪亚齐,吉隆坡城中城,坤甸,塞舌尔,塞舌尔历史,多民族,大和族,天猛公,姜皓文,娘惹糕,婆罗洲,实巴荷副县,实包勿副县,实兰沟县,实文然县,宁木,宁木副县,宿霧拉賈國,安達曼人,尼科巴人,少数民族,山口洋,山打根,峇峇娘惹,峇眼亞比,崔兰轩,巫 (消歧義),巴塔克人,巴布亚新几内亚,巴登马六甲,巴淡,... 扩展索引 (315 更多) »
加帛省
加帛省(Kapit Division Bahagian Kapit),也称第七省,是婆罗洲砂拉越其中一个省份。加帛省是全砂州最大的省份,总面积38,934 平方公里,人口约有11.2万人(2010年人口普查),而伊班族占了一半以上。 加帛省经济主要来源于农业,木材业,油棕业,橡胶业及胡椒业。砂拉越最大的水坝,装机240万千瓦巴贡水坝 (Bakun Dam)就坐落于加帛省的巴鲁伊河(Balui River)。.
查看 马来族和加帛省
加拿逸县
加拿逸县(Kanowit District Daerah Kanowit)是砂拉越诗巫省下辖的一个县,人口约有2.8万(2010数据),伊班族占多数。.
查看 马来族和加拿逸县
华人新村
华人新村是马来西亚华人聚居的村落,形成于1950年代,是马来亚英国殖民地政府在长达12年的紧急状态中设立的一系列华人集中定居点。当时英殖民政府为了阻止郊区的华人与森林中的马来亚共产党游击队接触,便将原本散居在郊外华人集中起来,这些集中点后来就变成了华人聚居的新村落。 今日整个马来西亚共有452个传统华人新村,占该国百分之22的人口,其中霹雳州是马来西亚最多华人新村的州属。在这之中以华人居多,而马来人和印度人居住在甘榜和园丘。早期的华人新村多为木屋区,随着时代发展,今日许多木屋已翻新成现代式洋房,也有一些新村因人口外移、房屋废弃而逐渐变得破旧不堪。 这些华人新村在20世纪中叶出现。华人新村的村民只可以根据政府规定时间内出入橡胶园和郊区或其它森林里,时间在早上7时至傍晚6时。这些华人村民大部分都是以割胶为生。 绝大部份华人新村都位于西马,东马也有三个新村:“新生村”、“来拓村”和“大富村”,是当年砂拉越英殖民政府为应对砂拉越共产党而设立.
查看 马来族和华人新村
占族
占族(占婆語:Urang Campa、người Chăm:ជនជាតិចាម),東南亞民族,公元2世紀建古國占婆,至1471年被越南後黎朝瓦解成多個土司自治領地,1832年被越南阮朝改土歸流吞併滅國,今占人分佈於柬埔寨東部、越南中南部,總人口約50万。占婆語屬南岛语系,與印尼蘇門答臘島亞齊人的亞齊語最親近。原為印度教徒,9-10世紀兼信佛教,至17世紀末徹底變成穆斯林。.
查看 马来族和占族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简称印度尼西亞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約由17,508個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黃煥宗、孫福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印度尼西亞歷史。。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6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8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查看 马来族和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人
印尼人指的是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的公民,包含了不同的民族族裔。.
查看 马来族和印度尼西亚人
印度尼西亚人名
印度尼西亚人名和命名习俗反映了印度尼西亚群岛17,000多个岛屿的多元文化和多语种特性。作为世界人口排名第四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拥有大约365个部族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和语言。国家正式承认的民族就多达300个以上。爪哇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占印度尼西亚人口的40%左右,在印尼政治和文化上一直占居支配地位。受爪哇传统文化影响的印尼人不仅仅是爪哇族,也包括巽他族、万丹族等。可以说,爪哇人名最能反映印尼本土文化的痕迹。.
查看 马来族和印度尼西亚人名
南岛民族
南岛民族指大洋洲和东南亚以南岛语系為語言的族群。其中包括台灣原住民族、东帝汶、澳洲、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马达加斯加、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和波利尼西亚以及新西兰和夏威夷玻利尼西亚人、非巴布亚人的美拉尼西亚人等多个民族。他们还分布于泰国北大年地区、新加坡、越南和湛地区(覆盖越南中部和南部的占婆王国)、柬埔寨、中國海南。这些地区统称为南岛民族地区。.
查看 马来族和南岛民族
南嘉布都
南嘉布都(Nanga Budu)是位于砂拉越木中省实拉卓县布都副县由多个长屋组成的地区,面积290.01平方公里。布都约有超过3.6千人,分别居住在41座长屋,有97%的居民是伊班族,多数信奉基督教。 据居民,在伊班语里「南嘉布都」是长屋地区的意思。南嘉布都里有许多河流,主要有流向实拉卓县和甲望副县的克连安河(Sungai Krian),另外还有其支流:布都河(Sungai Budu)及嘎波河(Sungai Kabo)。当地居民多数从事种植橡胶及胡椒业;而稻谷、蔬菜和水果则是自己食用。.
查看 马来族和南嘉布都
南嘉摩利副县
南嘉摩利副县(Nanga Merit Sub-District Daerah Kecil Nanga Merit)是砂拉越加帛省巫拉甲县下辖的一个副县,总面积有1,744.95平方公里,人口约有4千(2010数据),伊班人占多数。南嘉摩利副县在1987年1月1日正式成立。.
查看 马来族和南嘉摩利副县
南非語
南非語(Afrikaans),字面上的意義是「非洲語」或「非洲」的意思,但發展是基於歐洲語言而來,为南非境内的白人种族阿非利卡人的主要语言。也有人將其漢名譯為南非荷蘭語、阿非利堪斯語、阿非利卡语或斐語。由於使用南非語的歐洲移民在過去被稱之為「布尔人」(“布尔”在荷蘭語中農民的意思)、歷史上也有人將南非語稱之為「布尔语」1。 南非語是使用於南非及納米比亞的一種語言、在語言分類上是屬於印歐語系的日爾曼語族。南非語目前是南非憲法所規定之11種官方語言中的一種、同時也是納米比亞憲法所承認的一種國語但非官方語言,詳見納米比亞。 南非語的歷史發展過程以及其在當今南非社會的地位都備受爭議。《大英百科全書》在介紹該語言時就這樣陳述:「很少有語言能夠『像南非語一樣』產生這麼多的爭議」。.
查看 马来族和南非語
南马
南马即马来西亚的南部。南马狭义指柔佛;广义则指巴生河流域至彭亨河以南的半岛部分。但大部分指的是马六甲、森美兰和柔佛三个州属。.
查看 马来族和南马
反華
反华、排华或恐华,在不同情境及時空脈絡下指反對、排斥或歧視華裔、华人、中國人或中国政府的簡要代稱。由於這兩字的實質內容取決於是「誰」(非華主流社會、反對中国政府政體或政策人士)反對「什麼」(華裔、华人、中國人或中国政府),因此在政治論述中當被用來對华人、中國人或中国政府進行政治權益或正當性辯護,在不同的時空情境下會有不同的反應和詮釋。反华并不等于反共。 在非華人主導的社會情境下,反華一詞指的是華裔及华人為少數族裔的情境下受到主流社會的反對或排斥表現及政策。因此非漢人/華人主流社會對华人及華裔做為少數族裔產生的反对、排斥、歧視、仇视或恐惧的情绪或具體反华或排华現象,乃為族群矛盾政治緊張關係的表現, 有時和種族主義或仇視外來移民相關。這未必和在国际关系及中國外交政策上的反中或恐华相關的所謂「境外反華勢力」的政治宣傳及論述相等。.
查看 马来族和反華
反馬來情緒
反馬來情緒,是指針對馬來人的反感情緒,主要存在於泰國和新加坡。.
查看 马来族和反馬來情緒
古籠裝
古籠裝(Baju kurung),是馬來人女性傳統服飾的一種,由一件貫頭式上衣和一條筒裙組成。.
查看 马来族和古籠裝
古晋县
古晋县(Kuching District)是砂拉越古晋省的其中一个县,总面积1,868.83平方公里。 古晋县下辖三个区:古晋, 巴达旺(Padawan)和新生村(Siburan),总人口约有617,887人。.
查看 马来族和古晋县
古晋省
古晋省(Bahagian Kuching;Kuching Division )也称第一省,位于婆罗洲砂拉越最西部的省份,总面积4,565.53平方公里。古晋省是砂拉越十一个省份里拥有最多人口的省份,总人口约有70.5万,占了砂洲总人口的28.6%。.
查看 马来族和古晋省
可倫坡
,位於錫蘭島西南岸、瀕印度洋,是斯里蘭卡的最大城市與商業中心,同时也是西部省的行政中心。而斯里蘭卡的政治首都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Sri jayawardenapura-kotte)位於其郊區,但因距離過近,近年來許多國際的官方資料仍記載可倫坡為斯里蘭卡的首都,包括美國中央情報局,可倫坡的名稱來自僧伽羅語的Kola-amba-thota,意為「芒果港」,其後葡萄牙人將其拼寫成Colombo以紀念哥倫布。 根据布鲁金斯学会科伦坡市区人口为752,993人,都会区则多达5,600,000人。科伦坡是一个繁忙且充满生气的城市,有着现代化和殖民时期残留下来的建筑及生活风格。科伦坡直到1982年为斯里兰卡的首都。 如同许多其他城市,科伦坡的郊区范围远超过其行政区界限,并包含了许多其他市区或郊区的行政区,例如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代希瓦勒-芒特拉維尼、科洛那瓦(Kolonnawa)、卡杜维拉(Kaduwela)和科迪卡瓦他塔穆勒利亚瓦(Kotikawatta Mulleriyawa)。斯里兰卡主要的行政办公室、餐厅和娱乐场所都位于此。.
查看 马来族和可倫坡
叻沙
叻沙又稱喇沙(馬來语:Laksa),是一道起源於南洋的麵食料理,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代表性料理。叻沙有非常多不同的種類,不同族群和地方對於叻沙的做法和味道也有極大差異,一般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人所指的叻沙多為咖哩叻沙(Curry Laksa)或亞參叻沙(Asam Laksa)。其中亞參叻沙在2011年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CNN)旗下的旅遊網站CNNGO,選為全球50大美食中的第7名,而咖哩叻沙則被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評選為死前必嘗的世界十大美食之一。.
查看 马来族和叻沙
双溪亚齐
双溪亚齐(Sungai Acheh, 又名Sungai Aceh),是马来西亚槟城州威南县西南部的一个村,北有高渊港口。此区居民以马来人为主,也是高渊国会议席的一个州选区。珍那岸(Sungai Chenaam)就在这里的不远处。.
查看 马来族和双溪亚齐
吉隆坡城中城
吉隆坡城中城(Kuala Lumpur City Centre,簡稱KLCC),是吉隆坡的一個都市更新區域,總面積100公頃,自1993年3月開始進行開發,現已成為吉隆坡首要的中心商務區(CBD)。國油雙峰塔(Petronas Twins Tower)、吉隆坡國際會展中心(Kuala Lumpur Convention Centre)、城中城公園(KLCC Park)、明讯大厦(Menara Maxis)等重要設施皆位於區內,且區內亦匯集眾多商場、高級酒店、豪宅及企業總部,成為吉隆坡最為國際化的地段。.
查看 马来族和吉隆坡城中城
坤甸
坤甸市(Kota Pontianak)簡稱「坤甸」(Pontianak 或 Khuntien),是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省的首府,臨近赤道,地處境內。該市被卡普阿斯河分隔兩岸,一邊(東面)為市區,另一邊(西面)則為郊區。該市總人口約達62.8萬人,乃西加省的經濟、政治中心和最大城市。 坤甸建市於1771年10月23日,目前市中心為。早在西元18世紀,該地就被定為蘭芳共和國的首都。由於該市市內水渠縱橫交錯,故屋舍大多被興建在水上。.
查看 马来族和坤甸
塞舌尔
塞舌爾共和國(塞舌尔克里奥尔语:Repiblik Sesel;République des Seychelles;Republic of Seychelles)是位於非洲大陸東南方,印度洋中西部一個群岛国家。大英國協成員國之一。首都維多利亞。.
查看 马来族和塞舌尔
塞舌尔历史
塞舌尔是印度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其文字历史可追溯到17世纪。.
查看 马来族和塞舌尔历史
多民族
多民族指一個地區或國家有多個不同的種族,有些是有一個占絕大多數的主要種族,再加上多個少數民族,歷史上各民族多有關係。.
查看 马来族和多民族
大和族
大和族(大和民族/やまとみんぞく),又称日本民族、和人、大和人,是构成日本人的主体民族,以日本語為母語,约占當前日本人口总数的99%(其余为阿伊努族與琉球族),主要分布於整個日本列島。最早起源於阿伊努人對日本另一地區居民的稱呼,後來「大和」一詞有時成為日本的代稱,例如大和魂即指日本精神。在大日本帝国时代,大和人(内地人)是指不同于阿伊努族、琉球族、朝鲜族、蕃人、漢人的民族。.
查看 马来族和大和族
天猛公
天猛公(爪夷文:تمڠݢوڠ,罗马化:Temenggong或Tumongong)是马来人诸苏丹国中的一种高级官职,一般负责国中治安,是苏丹宫廷侍卫、警察和军队统领。现已演变成为马来西亚和文莱的一种荣誉称号。 1511年,马六甲王国被葡萄牙灭亡,其苏丹逃亡廖内群岛,派遣其天猛公代表其统治其在大陆的领地,即今柔佛和新加坡地区。1760年后,天猛公作为廖内苏丹的封臣成为上述地区实际上的统治者。 1819年,英国殖民者斯坦福·莱佛士在新加坡登陆,并与天猛公阿都拉曼签订协定,在当地建立殖民据点。但是根据廖内苏丹和荷兰之间的条约,天猛公并不能代表苏丹与外国定约。故此,莱佛士和阿都拉曼于当年2月6日拥立廖内苏丹觊觎者,当时苏丹的长兄东姑胡先为傀儡苏丹,声称英国只承认东姑胡先为合法的廖内苏丹。1868年,天猛公阿武峇卡在英国支持下废黜傀儡苏丹,1885年,他自命为柔佛苏丹。.
查看 马来族和天猛公
姜皓文
姜皓文(Philip Keung Ho-Man,),花名「黑仔」,香港男演員。妻子為前亞洲小姐殷寧(原名金慧英)。他在節目《兄弟幫》中透露自己是隔代混血兒,外公外婆具有馬來血統。現今經紀公司為天下一藝人管理有限公司(One Cool Artist Management Co.
查看 马来族和姜皓文
娘惹糕
娘惹糕(馬來文:Nyonya Kuih)為娘惹糕點的總稱,流行於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印尼及泰國南部一帶,其種類及口味繁多,有蒸、炸、烤、甜、鹹、辣等,主要製作原料為糯米、米、木薯粉等,並依照不同的口味添加不同的特殊材料,如班蘭(Pandan)、椰漿、椰絲、綠豆泥、紅豆泥、花生粉、椰糖(Gula Melaka)、叁巴(Sambal)等。大多數娘惹糕因使用糯米粉或木薯粉的緣故,口感較為軟糯,加上早期娘惹善於利用各種植物的汁液為糕點染色,鮮豔的色彩及混合各種香料的強烈香味為娘惹糕的最大特色。.
查看 马来族和娘惹糕
婆罗洲
婆罗洲(Borneo),印尼稱之為加里曼丹岛(Kalimantan)是世界第三大岛,亞洲第一大島,面积736,000平方公里,僅次於格陵蘭及新幾內亞。現全境由印尼、馬來西亞及汶萊三國管轄,而菲律賓曾宣稱有沙巴部分的主權。.
查看 马来族和婆罗洲
实巴荷副县
实巴荷副县(Spaoh Sub-District Daerah Kecil Spaoh)是砂拉越木中省木中县下辖的副县,人口约有1.2万(2010数据)。实巴荷副县有16个甘榜和36座长屋。.
查看 马来族和实巴荷副县
实包勿副县
实包勿副县(Sebauh Sub-District Daerah Kecil Sebauh)是砂拉越民都鲁省的一个副县,总面积有5229.48平方公里,人口约2.1万(2010年人口普查)。县里有4个小镇,6个甘榜和202个长屋,多数的地区可以通过陆路交通到达,但一些较深郊地区还是需要通过水路到达如:乌鲁班丹(Ulu Pandan) 宾友(Binyo) 和乌鲁浙拉隆(Ulu Jelalong)。.
查看 马来族和实包勿副县
实兰沟县
实兰沟县(Selangau District Daerah Selangau)是砂拉越诗巫省下辖的一个县,人口约有2.2万(2010数据),伊班族占多数。 实兰沟地区最初是属于木胶县管辖。由于该地区的经济与人口迅速发展,使其在2002年3月1日正式成为县,同时也成了诗巫省下辖的县。.
查看 马来族和实兰沟县
实文然县
实文然县(Simunjan District Daerah Simunjan)是砂拉越三马拉汉省下辖的一个县,人口约有3.9万(2010数据)。.
查看 马来族和实文然县
宁木
宁木(Debak)是位于東馬來西亞砂拉越木中省木中县宁木副县的副县城,坐落在淋巴斯河(Sungai Rimbas)边。此河连接了这座小镇与其它邻近的乡村。.
查看 马来族和宁木
宁木副县
宁木副县(Debak Sub-District Daerah Kecil Debak)是砂拉越木中省木中县下辖的副县,人口约有1万(2010数据)。有90%的县民都是农民。.
查看 马来族和宁木副县
宿霧拉賈國
宿霧拉賈國(Gingharian sa Sugbu;Kaharian ng Cebu;:ᜄᜒᜑᜇᜒᜀᜐᜐᜓᜊᜓ),是菲律賓被西班牙人征服前宿霧島上一個印度化王國,建立者室里·魯馬伊是一個來自佔領蘇門答臘的朱罗王朝的王子,他後來成立了自己的王國。 根據米沙鄢人的民間傳說,室里·魯馬伊來自蘇門答臘,為泰米爾人和馬來人混血兒。他定居在米沙鄢,並有幾個兒子。他的一個兒子是室里·阿爾霍,他統治了一個被稱為Sialo的地方,其中包括現在宿霧的南部地區的卡爾卡爾市和桑坦德市。另一個兒子室里·烏戈博在北部統治了一個名為Nahalin的地方。他在與來自南方的摩洛人穆斯林海盜的戰鬥中去世。為防範穆斯林入侵,室里·魯馬伊採焦土政策來阻止入侵。 室里·魯馬伊的王位由最小的兒子室里·巴圖格所繼承,他是在一個名為Singhapala的地區實行統治,現在是宿霧市的Mabolo。他死於疾病。室里·巴圖格有一個名稱為帕蘭的兄弟,他原本打算繼承室里·巴圖格。但他是一個跛子,因為自己的虛弱而無法控制自己的政體。因此帕蘭將他的王位傳給了室里·巴圖格的兒子和他的侄子哈馬巴。 哈馬巴統治期間,該地區成為農產品交易的重要貿易中心。從日本來的香水和玻璃器皿,主要來自印度貿易商和緬甸人民貿易商的象牙產品,皮革,珍貴和半寶石也出現在宿霧,菲律賓人與西班牙人的第一次接觸也發生在哈馬巴統治期間。 在拉賈圖帕斯統治時期,拉賈國因受米格尔·洛佩斯·德莱加斯皮攻擊而在1565年解體。.
查看 马来族和宿霧拉賈國
安達曼人
安達曼人(英語:Andamanese),分布於印度東南方的安達曼群島上,有安達曼語,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安達曼人目前主要分為四個部落,分別為大安達曼人(Great Andamanese)、加洛瓦人(Jarawa)、翁奇人(Onge)和桑提內爾人(Sentinelese)。居處制度採行兩可制,婚姻實施交表婚及一夫一妻制,家庭內部實行雙邊繼嗣。經濟生產方式為打獵和採集。安達曼人相信泛靈信仰,主要的儀式包括成年禮及葬禮。「安達曼」(Andaman)的名稱源自於印度阿利安人的猴子神「哈奴曼」(Hanuman)。根據印度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安達曼群島在過去被視為哈奴曼的土地,因此馬來人將島上的原住民稱為Handuman,並演變為今日的安達曼(Andaman)。Sen, Probhat Kumar, 1962, Land & peoples of the Andamans: a geographical & socio-economical study with a short account of the Nicobar Islands, Calcutta: The Post-Graduate Book Mart.
查看 马来族和安達曼人
尼科巴人
尼科巴人,是印度尼科巴群島操南亞語系的原住民。1978年人口20000人。.
查看 马来族和尼科巴人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是实行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区别对待政策的国家的差别用语,是民族主义国家中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群体,人口比例占少数。少数民族可以是原住民族,也可以是外来民族,来源真实可靠且较为全面完整的各类考古学资料可用于对此二者加以鉴别区分。由于少数民族在所居住国家的比例以及他们与多数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语言、服饰等特质,国际法中有一些保护少数民族的专门规定。.
查看 马来族和少数民族
山口洋
山口洋市(別稱:千廟之城)(印尼語: Kota Singkawang)是位於印度尼西亞西加里曼丹省北部的濱海城市,在西加省首府坤甸以北145公里,為西加省第二大城。由於山口洋有大量華人,因此也是印尼有名的中國城。山口洋這名稱是由當年的客家人移民所取,他們看到有山、港口和海,於是便取名為山口洋,而Singkawang這印尼語名字也是由山口洋音譯而成。.
查看 马来族和山口洋
山打根
、 山打根(英语、马来语:Sandakan),位于马来西亚沙巴州东海岸,人口大约15.73万(2010年)。山打根是现任首席部长拿督斯理慕沙阿曼的政治基地,曾经吸引大批香港人到来做生意,加上景貌相似,有「小香港」之称。山打根是沙巴州内唯一以粤语为主的城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山打根市是曾在轰动一时的日本电影《望乡》中以阿崎婆为代表的日本南洋姐们的主要生活地域之一。山打根这个城市,也因为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而成为当年日本众多下层女性被迫远赴南洋卖身的悲惨命运的见证者。.
查看 马来族和山打根
峇峇娘惹
峇峇娘惹(),又稱土生華人或海峽華人,是指15世纪初期到17世纪之间开始定居在马六甲、印尼、新加坡、泰國和緬甸一带的中國明代、清代移民后裔。這些人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1960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馬來西亞是土著身份(Bumiputra),但由于某些政党政治因素而被馬來西亞政府归类为華人(也就是馬來西亞華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峇峇娘惹今天在馬來西亞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 相較於馬來半島的峇峇娘惹,華人與纳闽、沙巴土著的混血族裔稱為華嘉族。.
查看 马来族和峇峇娘惹
峇眼亞比
峇眼亞比, 亦稱 巴眼亞比 (印尼語 : Bagansiapiapi),簡稱 峇眼 或 巴眼, 是印度尼西亞廖內省洛江希列縣 (印尼語 : Kabupaten Rokan Hilir) 的縣城, 位於該國西部蘇門答臘島中部東海岸 (馬六甲海峡沿岸), 距離廖內省首府北干巴魯約350公里。 峇眼亞比是一個小漁鎮,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印尼最大產魚區, 世界三大漁場之一。.
查看 马来族和峇眼亞比
崔兰轩
崔兰轩(Robert Jermain Thomas,),本名罗伯特·杰曼·托马斯,英國威尔士人。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有认为他是第一位在朝鲜半岛殉道的基督教新教宣教士。.
查看 马来族和崔兰轩
巫 (消歧義)
巫可以指:.
查看 马来族和巫 (消歧義)
巴塔克人
巴塔克人(Batak) 是主要分布在印尼蘇門答臘的民族。分为阿拉斯族(Alas)、可魯特族(Kluet)、新葛吉爾族(Singkil)、卡羅族(Karo)、代里族/帕克帕克族(Dairi/Pakpak)、西馬隆貢族(Simalungun)、托巴族(Toba)、昂科拉族(Angkola)、曼代林族(Mandailing)等數個民系,各民系具有相關卻獨特的語言與習俗。他們使用、馬來語、印尼語,總人口約六百萬至八百萬人,主要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傳統信仰。.
查看 马来族和巴塔克人
巴布亚新几内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Independent State of Papua New Guinea),通称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巴布亚皮钦语:Papua Niugini;希里摩图语:Papua Niu Gini),简称巴新,是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的一個島嶼國家,主要涵蓋新幾內亞島東半部,西鄰印度尼西亞的巴布亞省,南部和東部分別與澳洲和所羅門群島隔海相望。.
查看 马来族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巴登马六甲
巴登马六甲(Batang Melaka)是马来西亚马六甲州的一个小镇。人口以马来人为主,同时还有一些华人、印度人和原住民。当地设施较齐全,但是旧有的火车站已关闭。 Category:馬六甲.
查看 马来族和巴登马六甲
巴淡
巴淡島(印尼语:Batam)轄屬印尼廖內群島省,是廖內群島的其中一個島,面積 715 平方公里。為一個集商業、工業及旅遊發展的島嶼。.
查看 马来族和巴淡
严重秽物现象研讨会
当代世界严重秽物现象研讨会(Seminar Fenomena Najis Mughallazah Dalam Dunia Kontemporari)于2009年8月8日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莎阿南市视听室举行。该项研讨会的目的是成为学者们交流和共享学术专业的平台,以便从学术角度来探讨“猪”,意在找出“猪”在马来西亚所引起的马来人敏感、人权、养猪场对环境的影响等课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马来西亚清真认证标准(MS 1500:2004),严重秽物(Mughallazah)指狗和猪,包括从它们的排泄处、后裔和衍生物上所排出的任何液体和固体。.
中馬
中马即马来西亚半岛的中西部。中马狭义指巴生谷一带;广义则指从霹雳州中部至雪邦,甚至还包括森美兰州。但大部分指的是雪兰莪、吉隆坡和布城三个州属和联邦直辖区。.
查看 马来族和中馬
丽娜·乔依
丽娜乔依(马来语:Lina Joy)是一名自伊斯兰教改宗至基督教的马来人。本名阿兹丽娜·再兰尼(Azlina Jailani),1964年7月28日出生于马来西亚一个爪哇族穆斯林家庭,她于26岁时改换信仰。1998年,丽娜受洗后,申请获得马来西亚法院的承认。虽然她的姓名变更在1999年得到承认,并且体现在了身份证上,但她的改宗并未获承认(缺少一份回教法庭的确认文件)。为此,她于1999年向高等法院提起诉讼,绕开了回教法庭。她后来于2006年向联邦法院提起诉讼。丽娜希望以基督徒的身份大方地生活,却因案件的宣传不得不过着隐匿的生活。 联邦法院2007年5月30日以两票对一票,驳回了她的诉讼。 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敦与拿督阿拉乌丁(Datuk Alauddin Mohd Sheriff)投出了反对票。这项裁决指出,“宣布要脱离宗教的人,必须按照现行的特定宗教法律或惯例来执行,只有在该人符合要求之后,当局才确信该人已弃教,她才可以皈依基督教......换句话说,一个人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和幻想脱离或皈依宗教。” 沙巴和砂拉越的大法官拿督则认为“这无异于法律治下的不平等待遇。换句话说,它是歧视性的和违宪的,理应被推翻。出于这点,应该满足上诉人的要求,即宣布她有权拥有不含“伊斯兰教”一词的身份证件。 法律承认将允许在她的大马卡上体现宗教更换,此举也将消除她与她的基督徒未婚夫结婚的法律障碍(穆斯林女性与非穆斯林男性结婚在马来西亚是不被允许的;马来西亚法律规定非穆斯林男性必须皈依伊斯兰教后才能与穆斯林女性结婚;伊斯兰教法则规定穆斯林男子只能娶有經者(信仰伊斯兰教诞生以前的亞伯拉罕諸教者,有条件和限制)为妻。在马来西亚,回教法庭有权处理伊斯兰教问题,包括对脱离伊斯兰教的法律承认。相反,回教法庭对那些不是穆斯林的人没有管辖权。乔伊斯自己承认自己不再是穆斯林,但只有回教法庭才可以在法律上确认。根据回教律师协会发言人Pawanchek Merican的说法,改宗不是什么未知的事情,“在森美兰州,回教法庭批准了16人的脱离伊斯兰教的申请......” 根据一名国民登记局高级官员的说法,国民登记局在她的身份证件上更改宗教将意味着该部门正式宣布她为属于回教法庭管辖范围内的叛教者。 在过去的几年里,回教法庭对自伊斯兰教改信其它宗教者的司法权一直是马来西亚公众讨论的焦点,媒体也是争相报道类似的改宗案件。乔伊不是第一个申请承认其自伊斯兰教改宗其它宗教的人。英国广播公司报导的另一名名叫“玛利亚”的女性也有类似案件。2006年,森美兰州芙蓉市的回教高等法庭裁定批准黄亚娇(又名娘惹达希)自伊斯兰教改信佛教的申请。然而,尽管她是被华族佛教徒家庭养大的马来人,但她从未践行过伊斯兰教实践,而且判决之时也已离世。.
查看 马来族和丽娜·乔依
东南亚
东南亚是亚洲的一个地區,由中国以南、印度以東、新幾內亞以西與澳洲以北的國家組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東南亞分為兩個區域,陸域為中南半島,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與馬來半島,海域大致為馬來群島,包括东马来西亚、汶莱、東帝汶、印度尼西亚、菲律賓、聖誕島、新加坡。不過,東南亞國家往往也被西方學者和傳媒納入东亚的範圍。此區地處板塊交界,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 台灣在歷史文化上則因臺灣原住民與菲律賓、印尼等其他東南亞國家同屬南島語系,人種上屬馬來人種,血液成分亦與東南亞較相近;地理上則位處東北亞與東南亞交接的東亞島弧中心位置。而可能因此有時會被視為東南亞的一部分。印度的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也是如此,七姐妹州如曼尼普爾邦有時亦然。 南岛民族与马来裔占主导位置,区域内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与佛教,其它如基督宗教,包括印度教與泛靈論相關宗教等都可以在此区域内发现。印尼是全球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泰国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国家。 除了新成立的东帝汶以外,區域內十国组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 」或「 亚细--安」)組織。.
查看 马来族和东南亚
东帝汶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德頓語:Repúblika Demokrátika Timor-Leste),通称东帝汶(德頓語:Timor Lorosa'e;葡萄牙語:Timor-Leste),是位於東南亞地區帝汶島東端的國家,曾是葡萄牙在远东仅有的两块海外殖民地。1999年8月底在澳洲等國家的支持下通過公投決定獨立,2002年5月20日零时獨立,2002年9月27日正式加入聯合國,成為第191個聯合國會員國。 東帝汶政府採用“Timor-Leste”同時作為其葡萄牙語的國名。leste是葡語「東」的意思;而Timor本來是印尼語timur,也是「東」的意思。所以東帝汶這個國號是一個恆真式名稱。而在印尼統治時期的東帝汶,採用“Timor Timur”作為地名,並簡稱東帝汶為“Tim-tim”。“Lorosa'e”則是德頓語的「東」,意思是日出的太陽。.
查看 马来族和东帝汶
布吉人
右 布吉人又译作武吉斯人(Orang Bugis),是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南蘇拉威西原始區域的民族,該地區3个主要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15世紀時,馬來人和米南佳保人等移民開始遷移到蘇拉威西島並擔任Gowa王國的行政管理階層或是從事商業貿易,然後漸漸被布吉文化影響而改變,最後也被歸類是布吉人。 许多布吉人居住在望加锡、Pare-pare这样的港口城市,但更多布吉人居住在Maros的低地平原上,从事农业。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布吉语。在欧洲的文献中,布吉人以勤劳勇敢闻名。马来西亚的雪兰莪州也有少量布吉人分布。.
查看 马来族和布吉人
布连拾街长老会磐石堂
布连拾街长老会磐石堂(Prinsep Street Presbyterian Church)是新加坡的一座长老会教堂,位于新加坡中区的布连拾街。 该堂1843年创建时,称为马来礼拜堂。它是新加坡第一座侨生教堂。目前的罗曼式教堂建于1930年到1931年。 1931年新加坡基督少年军在这里成立。.
布都副县
布都副县(Budu Sub-District,Daerah Kecil Budu)是砂拉越木中省实拉卓县下辖的副县,人口约有3,600(2010数据)。县里有41座长屋,97%的居民是伊班族,多数信奉基督教。县民多数从事种植橡胶及胡椒业;而稻谷、蔬菜和水果则是自己食用。.
查看 马来族和布都副县
布拉甲县
布拉甲县(Belaga District Daerah Belaga)是砂拉越加帛省下辖的其中一个县,人口约3.6万(2008年人口普查)。.
查看 马来族和布拉甲县
世紀帝國II:拉者崛起
是1999年即時戰略遊戲《世紀帝國II:帝王世紀》的第四個擴充資料片,僅限於Steam平台的HD版本。本資料片新增了四個東南亞文明且更新了印度種族的建築風格,遊戲中也增加了一些新單位、建築和物件。 拉者為南亞、東南亞以及印度等地對國王、君主或酋長的稱呼,又譯作拉惹。.
万年烟副县
万年烟副县(Balingian Sub-District Daerah Kecil Balingian)是砂拉越沐膠省沐膠县下辖的副县,总面积有1,170 平方公里,人口约有9千(2010数据)。县里有1座村镇,6座甘榜和137个长屋。.
查看 马来族和万年烟副县
三發縣
三發縣(印尼語:Kabupaten Sambas)是印度尼西亞西加里曼丹省的一個縣,為西加里曼丹省最北端的沿海地區。.
查看 马来族和三發縣
三马拉汉县
三马拉汉县(Samarahan District Daerah Samarahan)是砂拉越三马拉汉省下辖的其中一个县,总面积有407.08平方公里,人口约有8.7万(2010数据)。.
查看 马来族和三马拉汉县
三马拉汉省
三马拉汉省(Bahagian Samarahan、Samarahan Division)是马来西亚砂拉越的其中一个省份,也称第八省,离古晋市约30公里。在地理位置上,三马拉汉省东边是诗里阿曼省而西边是古晋省。三马拉汉省在1986年成为砂拉越第八省,是由第一省(古晋省)分割出來,总面积有4,967.45平方公里,人口约25万(2010年人口普查)。 该省里拥有两座高等学府:(砂大)与。此外也有一座师范学院:。.
查看 马来族和三马拉汉省
帛琉華人
帕勞華人,自19世紀以來,一直在帕勞定居。 早期的移民由商人和勞工組成,經常與帛琉婦女通婚。他們的後代迅速被當地民眾同化,一般認為自己是帕勞人。近年來,在帛琉1999年與台灣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之後,帛琉見證了越來越多的來自台灣的外國商界人士。 July 29, 2009.
查看 马来族和帛琉華人
乾親
乾親,又稱為契親、客親(台灣)、仮親(日本),或俗稱乾字輩,是一種人際關係,結乾親、拜乾親又稱上契、,「誼」是指情誼,「契」是指契約,是指兩個或以上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結為一種擬親屬的關係,彼此之間以親情維繫,可以是長輩和幼輩,也可以是同輩。通常友上加親,亦友亦親,關係比一般的遠親和一般的朋友更密切,同輩的結乾親又稱結拜、結義、換帖。 日本也有認乾親的習俗,而且要通過一定的儀式,但日語中的「義父母」或「義兄弟姊妹」不但指結乾親的親屬,還包括所有非血親的關係,如繼父、岳父、妻舅等繼親和姻親。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結乾親的習俗,但儀式和性質也各有不同。 在中國古代,結乾親屬於較為嚴肅的關係。現在儀式往往已經簡化,有些只是口頭承諾,彼此承認,可是沒有進行任何宗教或祭祀儀式,也沒有書面的契約成立。.
查看 马来族和乾親
乔治市
乔治市(George Town;槟城福建话:『坡底』,意为市中心),为马来西亚槟城州的首府,位于槟岛东北角。槟岛是2010年马来西亚第二大城市及第一大岛城。在2010年共有708,127人。而以乔治市为中心的大槟城都会区方面则有约两百五十万人,也是全国第二大的组合城市。乔治市也是国内古老城镇之一,并在2008年7月7日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形成了现今的古迹区。乔治市是槟城州乃至整个北马区的政治、金融、旅游、文化和高等教育中心。 乔治市是由英国东印度公司船长弗朗西斯·莱特(Francis Light)于1786年作为转口港创立,也是英国在东南亚的早期殖民地之一。乔治市在1867年和新加坡马六甲组成海峡殖民地,之后被大日本帝国占领,二战结束后大英帝国成功收回槟城,并在1957年马来亚独立前被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颁布为马来西亚第一个大城市,过后在70年代被剥夺城市资格并重组成为(MPPP)。在2015年,乔治市以『槟岛』的名义再次取得大城市资格。 由于全盛时期时许多不同种族及宗教的人抵达并在这里居住,使乔治市的建筑风格以殖民地和亚洲风格为主。由于其独特且无处不在的街头小吃,使乔治市获得了『马来西亚美食之都』的美誉。还有,乔治市也拥有许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生华人(Peranakan,为早期华人先辈与当地土著的后代)就拥有自己的建筑风格和饮食习惯。 今天,乔治市也是马来西亚最重要的医疗旅游中心,接待国内约一半的医疗游客,也有一些来自临近国家。乔治市也是数家马来西亚和国际银行在北马的金融中心。乔治市也是一个交通发达的城市,位于乔治市南部的槟城国际机场提供飞行至亚洲主要城市的航班,和槟威大桥则连接至对岸的马来西亚半岛。槟城港口将乔治市与全球200多个港口连接起来,并吸引豪华邮轮在此停靠。.
查看 马来族和乔治市
乔治市街道名称列表
本列表阐述并介绍马来西亚槟城州首府乔治市范围内的街道名称。1780年代,槟城在海峡殖民地政府的接管统治下成为大不列颠王国最早的远东贸易转口港,乔治市正值开辟期间皆由殖民政府为新建街道命名。槟城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乔治市街道在马来西亚下为迎合国家政策需要而被译成马来语,但大量街道的英语原名仍沿用迄今。 乔治市街道名称多与当时老百姓的生活起居和习惯、环境、人物、历史事迹等息息相关,反映了城市的多元文化遗产。乔治市的街牌除马来文之外,一般附有英文、中文或阿拉伯文译名。.
亚维语
iso3 亚维语即用泰文字母书写的泰國南部的當地马来语方言,泰文字母書寫為ยาวี,英文是Yawi,马来文是Yawi或Jawi。 泰国南部有一些地名其实是由来于这种亚维-马来语,比如普吉府的名字‘Phuket’即原本于‘bukit’,即‘山丘’的意思,相当于泰语中的‘ภูเขา或เขา - khao’但是发音完全不同。 亚维-馬來语流行于泰国南部,据不完全统计有三百万人懂这种馬來語方言,由於歷史上這一帶屬於獨立的北大年蘇丹國,当地人又称这种方言为‘北大年-马来语’(Bahasa Melayu Patani)。尤其在信奉伊斯蘭教的马来族占绝大多数的泰國最南端部的三府内有很多穆斯林学校采用该馬來語方言进行教学。.
查看 马来族和亚维语
亞非混血
亞非混血兒是指祖先血统具有撒哈拉沙漠南部非洲土著居民与亚洲人混合血统的人。.
查看 马来族和亞非混血
京族
京族(外文:Kinh、中國羅馬字母拼寫:Gin,),亦稱越族(),是越南的主體民族自稱,越南北部少数民族传统上称京族为交人(Keo),郭晔旻,澎湃新聞,2016-02-29。,而这个名称源自历史上的交趾郡。佔越南總人口的86%,是狹義上的越南人。在中國境內,京族被視為少數民族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1958年將中國境內的這個民族定名為京族,在越南官方也使用「京族」這一名稱來區別於越南境內其他民族。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京族的母語京語通常被認為屬於南亞語系,故京族一般被視為南亞語系民族。另有一種說法認為,京族是百越後裔的壯侗語系民族之雒越為主體,加入南島語系民族之占人、南亞語系民族之高棉人及漢藏語系民族之漢人而重新融合而成的民族。而由於長期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京族文化更接近於東亞而非東南亞。.
查看 马来族和京族
人民行动党
人民行动党(People's Action Party,缩写为PAP)是新加坡独立至今的唯一执政党,1959年至1963年在英联邦新加坡自治邦,及1963年至1965年在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州执政,自1965年在新加坡共和国执政至今。.
查看 马来族和人民行动党
五一三事件
五一三事件(Peristiwa 13 Mei、13 May Incident),是马来西亚的一場種族衝突事件,爆发於1969年5月13日,並延續數個月。 事件的起因是馬來西亞反對勢力在該年舉行的1969年第三屆全国选举中獲得50.9%的得票率,第一次超越聯盟政府(國民陣線之前身)。反對黨在5月11日進入吉隆坡慶祝勝利並且遊行。一些巫統的激進黨員爲之所觸怒,舉行反示威。5月13日,兩派人馬在街頭短兵相接,最終演變成為流血大暴動。5月15日,最高元首陛下(Yang di-Pertuan Agong)应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之请宣佈全国進入「緊急狀態」。 马来西亚官方解释此事件主要是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种族衝突,原因是在当时的各族间政治及经济能力有很大的差异;然而部分华人認為这次事件是马来人针对华人所展开的屠杀行为。這次血腥的種族衝突導致了多人死亡和負傷;在華人占多數的地區,華人死傷人數遠高於馬來人。 事后马哈迪·莫哈末把此前的激进民族主义改成温和的改良主义。马来西亚政府开始执行馬來西亞新经济政策以消除各种族在政治以及经济能力的差异,同时减低贫民率,提供了许多工作机会与提升收入。其主要內容是給予馬來人及土著特權,以提高他們的經濟佔有率。.
查看 马来族和五一三事件
仁当
仁当(香港亦稱巴東)是一道辛辣的肉类美食,起源于印度尼西亚的米南佳保人, 现已遍布全国各地 。作为米南佳保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往往成為正式场合、或與向客人表示尊敬时的桌上佳肴。 仁当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的马来人,以及南部菲律宾的摩洛人中也十分常见。 在传统上,米南佳保人在节日时制作仁当,例如传统仪式、婚礼、开斋节。 尽管美食家们经常认为仁当是一种咖喱, 但它在印度尼西亚通常并不这样归类,因为仁当更为浓郁,并比一般的印度尼西亚咖喱含有更少的液体。 2011年,在一项35,000人参与的CNN International在线调查中,仁当被评选为“全球50大美食(读者的选择)”第一名。|author.
查看 马来族和仁当
他加祿人
他加祿人() ,是菲律賓的一个民族,人數約為3000萬,為继米沙鄢人之後菲律賓第二大本地民族,也是菲律宾各民族中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民族,大多數居住在低地,通常位於河岸和三角洲,如馬尼拉都會區和呂宋島中南部,傳統服裝是Barong Tagalog,是菲律賓的民間服飾,马可斯倒台后在阿基诺夫人推动之下,标准化的他加祿語成为菲律賓的官方语文。 他加祿人主要是基督徒(大多數天主教徒和少數是新教徒),少數信仰伊斯蘭教,佛教和其他宗教,無信仰。.
查看 马来族和他加祿人
廖内群岛
廖内群岛(Kepulauan Riau,简称Kepri),印度尼西亚的岛群,位于苏门答腊以东,在马六甲海峡的东南入口,隔新加坡海峡同新加坡相望。由宾丹(Bintan,面积1075平方公里)等数百小岛组成,总面积约3835平方公里,多山地,地面崎岖,岛外多珊瑚礁。主要港市为丹戎摈榔(Tandjungpinang),全群岛属印度尼西亚的廖内群岛省。 廖内群岛的居民以马来人为主,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都承认廖内群岛的马来语最标准,称为Bahasa Riau。许多语言学家认为廖内群岛是马来语的发源地。 在室利佛逝年代,廖内群岛就已成为重要的贸易基地。室利佛逝帝国瓦解后,廖内群岛归属马六甲苏丹国(中国史书称“满剌加”)。1511年,葡萄牙攻占马六甲,马六甲苏丹转移至廖内群岛继续统治,称“柔佛苏丹”或“柔佛-廖内苏丹”,使得廖内群岛成为马来文化的中心。 18世纪,英国势力渗入马六甲海峡,柔佛苏丹逐渐落入英国的保护。1824年,英国和荷兰签署条约,规定肢解柔佛苏丹国:新加坡以北(包括新加坡)的领土归英国,廖内群岛归属荷兰。印度尼西亚独立后,廖内群岛一直归属廖内省管辖。2004年,印度尼西亚政府决定将廖内群岛以及南海内的纳土纳群岛划为独立的廖内群岛省。 廖内群岛自古以盛产锡而闻名,是锡矿带的最南端。 Category:印尼島嶼 Category:太平洋島嶼 Category:印度洋群岛 Category:新加坡海峽 Category:群島 Category:大巽他群岛.
查看 马来族和廖内群岛
廖内群岛省
廖內群島省(Kepulauan Riau)是印度尼西亞的一個省,位於蘇門答臘以東、加里曼丹以西。原屬廖內省,2004年設省。面積21,922平方公里。首府丹戎檳榔位於民丹島上,是該省兩個城市之一(另一個是新加坡以南的巴淡)。下又分四區。.
查看 马来族和廖内群岛省
廖內省
廖內省(Riau)是印度尼西亞的一個省,位於蘇門答臘東部,與馬來西亞隔馬六甲海峽相望。原屬本省廖內群島2004年分出,設廖內群島省。面積83,232平方公里。首府北干巴魯(省內另一個城市為杜邁)。下又分八區。.
查看 马来族和廖內省
伊班族
伊班族(Iban)是婆羅洲上的原住民達雅族的一個分支,在英國殖民時期,伊班族人被稱為海上的達雅族或海达雅族(Sea Dayaks)。在馬來西亞,大多數伊班族人居住在砂拉越的诗里阿曼省、木中省和加帛省,又有一小部分居住在沙巴,也有少数遷移到马来西亚半岛居住。 伊班族原來是獵頭族,用以驱逐妖魔鬼怪;但自從歐洲人抵達並慢慢的殖民當地,現時他們已不再進行獵頭活動,但其他族群習俗仍有繼續,例如喜欢吃腌与卤的食物,而且仍繼續使用伊班語。伊班族人口主要集中在砂拉越、印尼的西加里曼丹省及汶萊。他們居住在稱為rumah panjang的長屋內。 如今,大多數的伊班長屋都配備了現代化的設施,如供電、供水等配套設施,道路也覆蓋了瀝青,還有電話線和互聯網。年輕的伊班人主要分佈在城市地區,在節假日期間返回探訪他們的家鄉。伊班人今天正變得日益城市化,但同時仍保留大部分的傳統遺產和文化。.
查看 马来族和伊班族
伊萬特人
伊萬特人,是菲律賓巴丹群島的主要民族,他們的起源問題在學者中有爭議,在西班牙人來到該地前他們是自由的。 他們的文化受到當地地理條件的影響。與菲律賓常見的老式小屋不同,伊萬特人採用石灰石建成石頭房子,旨在防止極端氣候。.
查看 马来族和伊萬特人
伊斯兰文化
伊斯蘭文化主要用來敘述歷史上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共同文化習俗。早期的穆斯林文化主要是阿拉伯人的文化。隨著哈里發國的迅速擴張,穆斯林文化融入了波斯、印度、高加索、突厥(土耳其)、蒙古、馬來、摩洛、索馬里、柏柏爾和埃及的文化。伊斯蘭文化包括伊斯蘭教的宗教儀式文化,包括祈禱(صلاة)和各地伊斯蘭信仰的次文化。伊斯蘭信仰在不同的文化和傳統中所表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查看 马来族和伊斯兰文化
伦乐县
伦乐县(Lundu District Daerah Lundu)是砂拉越古晋省下辖的其中一个县,人口约3.3万(2008年人口普查),县城是伦乐。伦乐县下辖有一个副县:三马丹副县 (Sematan Sub-District)。.
查看 马来族和伦乐县
休·洛
休·洛爵士,GCMG(Sir Hugh Low,)为英国殖民地官员及博物学家。休·洛曾在纳闽担任各种殖民地官员,经常被认為是馬來半島首位成功的英國官員。1851年他登顶京那峇鲁山,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一次。京那峇鲁山的最高峰及附近的深谷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查看 马来族和休·洛
依干副县
依干副县(Igan Sub-District Daerah Kecil Igan)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州沐膠省玛都县下辖的副县,总面积有247.50平方公里,人口约有3千(2010数据)。县里有7座甘榜和5座长屋。 依干这地名是来自其中一种叫依干(Igan)的鯷鱼,居民相信只有在依干地带才能找到这类鱼。.
查看 马来族和依干副县
依约
依约(Ijok)是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瓜拉雪兰莪县的一个市镇,也是一个华人新村。依约的面积为144.50平方公里,位于马来西亚联邦大道 ,其交汇处通向八丁燕带。 由于商店和小型建筑物并排在其主要街道的两旁,酷似牛仔部落的建设结构,因此依约也在民间被称作马来西亚的“牛仔城镇”。.
查看 马来族和依约
俄羅斯民族
俄羅斯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其疆域領土内居住着超過180個民族的人民。.
查看 马来族和俄羅斯民族
土珠島
土珠岛(),是一座位於暹羅灣越南海域的大陸島,為土珠群岛之中最大的一個島嶼。該島介於越南與柬埔寨之間的海域,兩國皆聲稱擁有此海域的主權以及經濟開發權。 土珠岛在早期的西方世界曾被稱作布羅般洋島或班讓島(Pulau Panjang),這個名稱本是馬來人對該島的稱呼。在2014年的馬航航班事故中,少数中国媒体及海外华文媒体将其误作为苴洲島。.
查看 马来族和土珠島
土衛六表面特徵列表
本表列出已命名的土衛六的地質特徵,它們在卡西尼-惠更斯號到來之前幾乎無人知曉。.
圣诞岛
聖誕島(Christmas Island)是澳大利亞位於印度洋東北部的海外領地,為火山島,面積135平方公里。北距印尼首都雅加達約500公里,東南距澳大利亞西岸首府伯斯約2600公里,東距另一澳大利亞海外領地科科斯(基林)群島975公里。聖誕島有人口約2,072人,大部分居住在岛北部的飛魚灣、銀城、半山和Drumsite。聖誕島是世界上少數除大中華地區及新加坡以外華人佔人口大多數的地區,官方語言為英語。.
查看 马来族和圣诞岛
在臺印度尼西亞人
在臺印度尼西亞人,該族群來臺者有種種因素,包括:婚姻、工作型短期移民、華人移居等,最主要為前二者,後者自印尼排華事件後有減少的趨勢。.
查看 马来族和在臺印度尼西亞人
地方主義
地方主義(Localism),又稱本土主義、地方保護主義,指一個地區为维护本土社会利益而實行文化及人口保護,防止外來事物可能冲击或侵蚀本土生态。明顯地,一個發達地區的人所享有的權利或福利,比一個合法的移民多很多,或者移民根本不能享有。另一方面,由於語言和文化的不同,本地人難免與外來人發生矛盾,引發地方保護主義。在處理地方和全國的關係上的一種傾向。地方主義也是反全球化運動的一環。.
查看 马来族和地方主義
北大年府
北大年府(馬來語:Patani,ปัตตานี),泰国一級行政區劃之一,位于泰國南部的东海岸,居住着大量穆斯林,是一个民族关系复杂的地区,经常发生骚乱和袭击事件。陶公府、惹拉府以及北大年等三府原来是北大年苏丹国統轄之地,后被暹罗吞并,自此,马来穆斯林分离主义就没有停止过。为监控分离主义,泰国政府长期对泰南三府进行军事管制。.
查看 马来族和北大年府
北干巴魯
北干巴魯(,或稱北干峇鲁,佩坎巴魯等)為印尼廖內省的首府,同时也是蘇門答臘岛内第五大城市。“北干巴魯”在印度尼西亚语中的意思是“新城镇”,是濒临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港口。该城市共分为12个行政区,机场有直航雅加达、巴淡岛、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马六甲的航班。 从17世纪开始北干巴魯开始有人定居,19世纪末开始发展咖啡和煤炭工业,自从1930年代发现石油后,城市迅速发展,成为印度尼西亚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许多国际和国内重要石油公司在这里设立办事机构,许多体育设施、桥梁、机场、道路都是由石油公司出资修建的。 北干巴魯是印尼最清洁的大城市,2006年和2007年曾连续获得印尼清洁城市奖。 北干巴魯是从新加坡进入印尼的主要入口和必经之地,有吸引旅游者的许多清真寺、大型市场、文化公园、人工湖,有许多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商品,也是重要的马来文化中心,2004年曾举办过马来文化节。.
查看 马来族和北干巴魯
北马
北马,即为马来西亚北部。北马狭义指玻璃市、吉打、槟城和霹雳的吉辇县;广义则指马来西亚的北部州属。从这里坐车到新山一般要7小时,到吉隆坡则要5小时。.
查看 马来族和北马
國民陣線
國民陣線(Barisan Nasional;National Front),簡稱國陣(BN),是1973年成立的马来西亚政党联盟,在州层次里掌控13州中的2个州议会及州政府。该阵线联盟主席是阿末扎希。 国阵是其前身“联盟”的「扩大版」,前后共有14个政党参与此政党联盟。国阵成立后主宰了马来西亚政治至少四十年,但2008年开始面对反对党更大的挑战,特别是人民联盟及其后续者希望联盟。国阵前身“联盟”自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独立就开始执政,现今的“国民阵线”在1973年成立,并执政至2018年,被认为是民主世界持续执政最久的执政联盟。2018年5月9日大選落败,正式被希望聯盟終結61年的执政地位。.
查看 马来族和國民陣線
刁曼岛
刁曼岛 (Pulau Tioman),为马来半岛东岸外32公里的一个小型火山岛,属马来西亚彭亨州管辖,面积约228平方公里,当地居民人烟稀少,仅2000人左右。刁曼岛以周边美丽的珊瑚礁闻名,1958年著名美国电影《南太平洋》在此取景,遂使当地成为旅游胜地,尤以潜水著称。.
查看 马来族和刁曼岛
分離主義
分離主義,又称分裂主義,意味著將自身從原本相连的其他部分抽離。.
查看 马来族和分離主義
嘉莱族
嘉莱族(嘉莱语:Jarai,Người Gia Rai)是越南官方认定的54个民族之一,分布在越南的中央高地一带,主要集中在嘉莱省、昆嵩省,以及得乐省部分地区和柬埔寨的腊塔纳基里省。 嘉莱族与占族人、马来人以及菲律宾人关系密切,以嘉莱语為母語,嘉莱语属于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由於其世居土地被京族人強占、民族文化遭到越南官方嚴重打壓,嘉莱族人对越南的國家认同很淡薄,在历史上,曾联合巴拿族、埃地族、格贺族成立“被压制民族斗争统一战线”,发动过多次抵抗運動,试图实行区域自治。.
查看 马来族和嘉莱族
咖哩魚頭
咖哩魚頭是馬來西亞的咖哩海鮮食品,早於英國統治馬來半島時期已成為當地的特色美食。印度人在英國的統治下,遷入同樣是英國殖民地的馬來半島,印度人把咖哩烹調手法引入馬來亞,由於當地馬來人和印度人在殖民統治下,地位遠低於英國統治者,所以普遍窮困,因為魚頭比整條魚便宜,因此當地人便結合咖哩的烹調方法,把便宜的魚頭製作為咖哩魚頭。.
查看 马来族和咖哩魚頭
咖哩麵
咖哩麵(Curry Mee),又稱咖哩叻沙(Curry Laksa),是一道由馬來人、華人、娘惹等不同文化混合的麵食料理。因馬來半島上有許多不同族群,加上地理分隔,造成不同族群及不同地方的咖哩麵都會有所不同,但是基本的原料是相同的。 咖哩麵最大的特色是使用加了椰奶的咖哩湯頭,味道較為濃郁。咖哩麵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是一道非常常見的麵食料理,幾乎在大部分的路邊攤、茶餐室、美食中心等都可見其踪影。檳城的咖哩麵曾經被赫芬頓郵報評選為「死前必嘗的世界十大美食」之一。.
查看 马来族和咖哩麵
哈贾·法蒂玛回教堂
哈贾·法蒂玛回教堂(Masjid Hajjah Fatimah)是新加坡的一座清真寺,兴建于1845年到1846年,位于加冷规划区甘榜格南区美芝路。该清真寺代表伊斯兰和欧洲建筑的混合,由殖民地建筑师汤姆森设计。 这座清真寺得名于其捐助者,马来人女商人哈贾·法蒂玛。她出生在马六甲的一个富裕家庭,嫁给了在新加坡经商的苏拉威西布吉人王子。然而婚姻没有持续多久,在她年轻时丈夫去世。她勇敢地一手经营他的生意。 清真寺建在爪哇路哈贾·法蒂玛的故居原址。在19世纪30年代后期,这所房子曾两度被毁,第二次还被焚烧。哈贾·法蒂玛在纵火事件时离开,未受到伤害,于是改建为清真寺。其余部分现已拆除改建为现代高层公寓。 她惟一的孩子,女儿拉贾西蒂,嫁给了阿拉伯商人Alsagoff。哈贾·法蒂玛死后,生意交给了Alsagoff家族。她的墓地和女儿女婿的墓地都在此清真寺。 1873年7月6日,哈贾·法蒂玛回教堂列为新加坡国家古迹。.
哈达·拉加萨
哈达·拉加萨(Ir.
查看 马来族和哈达·拉加萨
克里斯坦人
克里斯坦人(又稱馬六甲土生葡人或葡萄牙歐亞裔)是一支居住在馬來西亞以及新加坡的葡萄牙—馬六甲混血人種。除了葡萄牙血統,由於長年的通婚,克里斯坦人亦有著不少荷蘭、英國、馬來族、華人以及泰米爾人血統。同時亦有大量馬六甲猶太人通過跨族通婚而融入到克里斯坦社區。 克里斯坦族群大概於16-17世紀,馬六甲成爲葡萄牙殖民地時形成。後代多使用一種基於葡萄牙語的克里奧爾語——克里斯坦語。現時當地政府把克里斯坦人定義為葡萄牙歐亞裔。 學界通常認爲,在葡萄牙擴張期間初期,葡萄牙婦女通常不會留在殖民地當地,因此克里斯坦社群形成於外來的葡萄牙男性(水手、士兵、商人等)與本地婦女的通婚。今天,克里斯坦人更加傾向于與華人或者印度人通婚,因爲若果與馬來族通婚,通常由於伊斯蘭教教法的規定而需要改變宗教信仰,而克里斯坦人多不願意為此而改變自身的文化及宗教認同。 “克里斯坦”一詞源于葡萄牙語"Cristão"(意思為“基督徒”)。對當地的克里斯坦社區亦有其他貶稱,例如"Gragok"(源于葡萄牙語 camarão,意思為“蝦”——映射克里斯坦人傳統上為漁民)。克里斯坦人則多自稱 Gente Kristang (葡萄牙語,信奉基督的人)。.
查看 马来族和克里斯坦人
回辉人
回辉人(Utsul、ĥu Zaan)也称海南回族,是中国未识别民族,主要居住在海南三亚市鳳凰鎮的回新社區、回辉社區,约有5000人。回辉人操回辉话,属南岛语系。他们被中国政府认定为回族,但目前民族定位依然模糊,有的學者認為是現今占族的一個民系,也有的認為應獨立成為回輝族或稱為北占族(因回輝話屬北占語支)。.
查看 马来族和回辉人
回族
回族(小儿经:;轉寫:khui khui),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至1953年的民族识别过程中官方确认的一个少数民族。回族一词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回民族”的另一常用简称是“回民”。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目前在中国大陆人口数目为10,586,087人,人数现列中国第三。回族以散居为主,大部分省份均有回族。.
查看 马来族和回族
回族身份认同
回族身份认同是一个关于回回民族身份鉴定和自我认同及归属的重要问题。回族这一名称近代最早来源自民国初年模糊的口号五族共和,而也正是自那时起,回回民族的定义开始存在争议民國時期的“回族界說”與中國共產黨《回回民族問題》的理論意義,華濤;翟桂葉,《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在线浏览地址: 。之前民间多用“回民”或“回回”一词泛指中国境内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而现在回族的定义则是以汉语为母语的穆斯林。回族鉴定这一问题通常基于宗教和系谱学(血缘和家族)这两个角度来进行讨论。争议点主要包括:.
查看 马来族和回族身份认同
石隆门县
石隆门县(Daerah Bau)是砂拉越古晋省下辖的其中一个县,县城是石隆门。石隆门县总面积884.4平方公里,人口约54000人(2010年人口普查)。 石隆门县人口最多的族群是比達友族,占县里的人口将近70%,约3.7万人。华人则是第二多族群,相对下人口较少,约9千多人。县民多数从事农业,种植油棕、可可、橡胶、胡椒、稻谷及咖啡。 县里有两座洞穴:仙洞(Fairy Cave)及风洞(Wind Cave)。 石隆门县在1931年7月17日正式成立,县城是石隆门镇。石隆门县的第一任县长是达克先生(W.S.B.
查看 马来族和石隆门县
玛都县
玛都县(Matu District Daerah Matu)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州沐膠省下辖的其中一个县,人口约1.6万(2010年人口普查)。.
查看 马来族和玛都县
珍貴的禮物
珍貴的禮物 (阿拉伯語:Tuhfat al-Nafis)是廖內蘇丹國王子拉惹阿里哈吉(Raja Ali Haji)編寫的歷史書籍。他也是一位作家,有布吉人(武吉士人)血統。這本書寫於1885年,以爪夷文書寫。這本書記錄了18世紀至19世紀馬來各州的的事件。本書記載了登嘉樓的興起和柔佛蘇丹馬末沙二世的被殺。 珍貴的禮物有四份手稿。1890年的抄本於1923年由倫敦皇家亞洲學會馬來亞分會出版。 珍貴的禮物卷首有一段取自馬來紀年的摘要,然後更詳細記載柔佛蘇丹王朝(柔佛-廖內蘇丹國)的的歷史。杜法(Tuhfat)是武吉士王子中一個活躍的角色,因其軍事和外交的手腕使柔佛-廖內蘇丹國在廖內、雪蘭莪、三發(Sambas)和馬坦蘇卡達納(Matan-Sukadana)間獲得重要地位。 本書上半部反覆出現的主題是廖內的米南佳保人和馬來人和武吉士人的聯盟部隊之間的衝突。衝突於廖內各省和錫國(Siak)、吉打、雪蘭莪和加里曼丹發生。下半部包括18世紀中期到1864年廖內的武吉士人和馬來人間的敵對,以及1756年和1784年由馬六甲的武吉士人的帶領下,對荷蘭人的兩次襲擊。最後荷蘭人與廖內蘇丹簽條約,廖內成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封地,最後一次進攻結束。 雖然珍貴的禮物以廖內和柔佛的歷史的為主,可是也結合了歷史上許多其他如馬來各州如錫國、吉打、雪蘭莪、吉蘭丹和婆羅洲西海岸等地的歷史。.
查看 马来族和珍貴的禮物
現代標準漢語
代標準漢語,或標準現代漢語、漢語標準語、標準漢語,是指現代的漢語標準語,以北京官話为基础音、官話白話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與書面文體。其廣泛通行於華人地區,但在各地有不同標準,於中华人民共和国稱為“普通話”、中華民國稱為“國語”、马来西亚、新加坡稱為“標準華語”,港澳地區前兩者通用。 192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於現代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1932年經中華民國教育部頒佈《國音常用字匯》後,被採納為中國的官方語言,當前在中國大陸、新加坡等國家均作為官方語言之一,在台灣為政府及多數人民主要使用語言,也是东南亚及其他海外華人群体廣泛採用的共通口語或書面語;且作為聯合國六種官方工作語言之一,成為國際人士學習漢语的主要參照。 中国大陸的「普通話」、臺灣的「國語」與東南亞地區的「標準華語」在語音與詞彙上存在一些差別。現代標準漢語在世界各地的口语中出現许多的腔調變體,如臺灣國語(臺式國語,受臺灣話音調影響)和新馬華語(受閩南語、粵語、馬來語及英语影響)等;而身為漢語起源地的中國内部更出现更多腔調變體,衍生出各种带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普通話」。.
查看 马来族和現代標準漢語
琉球国
琉球国(),又稱琉球王國,是琉球历史上第一尚氏王朝和第二尚氏王朝两个朝代的统称和共有国号,也包括早期三山时代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王国(作为其共同的对外自称)。 琉球国的地理位置在臺灣和九州之间,曾经向中国的明、清两代朝贡,遭日本薩摩藩入侵後也向萨摩藩、江户幕府朝贡。琉球国多次遭受諸島外部勢力的入侵,特別是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日本庆长十四年)萨摩藩的入侵以後,萨摩藩控制并干涉了琉球国的內政。琉球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1871年,日本在全國實施廢藩置縣,琉球國被當作令制國編入鹿兒島縣。1872年,琉球國被改設為琉球藩。1879年3月11日,日本兼併琉球,廢除琉球藩,編入鹿兒島縣;同年,以琉球之地設置沖繩縣。.
查看 马来族和琉球国
琉球族
琉球族(;)是琉球群島的土著民族,現多稱作うちなーんちゅー,或按所其生活的地域的不同(沖繩群島、先島群島與奄美群島)劃分,分別稱為沖繩人、先島人和奄美人,為現今日本第二大民族。 由於琉球群島在近代從獨立的民族國家成為日本的一部份,因而強調出身地的「沖繩人」、「先島人」、「奄美人」,在意義上不同於血統及文化論的「琉球族」,兩者不能畫上等號。目前日本的國勢調查中,並無所謂「琉球人」或「琉球民族」之類的統計項目存在,另外,沖繩縣民也不等同於所謂「琉球人」或「琉球民族」,所以,目前無法確認其定義或數目等。歷史上的琉球族主要分布於琉球群島(包括今沖繩縣和鹿兒島縣的奄美群島),另有部分人生活在日本本土和臺灣、以及其他一些海外地區。 琉球族的原生語言是琉球語,如今有些琉球族人已不會說琉球語,今日較通用的語言為日本語或沖繩辯(沖繩式日本語)。.
查看 马来族和琉球族
砂拉卓县
拉卓县(Saratok District Daerah Saratok)是砂拉越木中省下辖的其中一个县,人口约4万(2010年人口普查)。.
查看 马来族和砂拉卓县
砂拉越
拉越(Sarawak),旧译砂--朥越、砂--勞越、砂羅越或砂--捞越,簡稱砂或砂州,马来语又稱作“犀鸟之乡”(Bumi Kenyalang),是马来西亚在婆罗洲领土上两个行政区域之一(另一个为沙巴州),也是全马面積最大的州。砂拉越州在行政、移民和司法制度上与马来西亚半岛的其他行政区明显不同。地理上砂拉越州位于婆罗洲西北,东北与沙巴州相邻,并把汶莱这一独立国家隔成两部分,而其南与印尼加里曼丹接壤。砂拉越州的首府古晋市是全州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州内还有美里、诗巫和民都鲁等大大小小的城市分布。根据2015年的人口估查,砂拉越州共有2,636,000人。全州的气候类型是熱帶雨林氣候,生长着大片热带雨林,为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以许多著名的洞穴系统而闻名的姆鲁山国家公园也位于砂拉越州。发源于依兰山脉的拉让江既是该州的重要河流,也是马来西亚最长的河流;其支流上的巴贡水电站是东南亚的大型水电站之一。砂拉越州的最高点为2,423米高的毛律山。 在尼亚洞发现了距今四万年前早期人类在砂拉越的居住遗迹。在公元八至十三世纪砂拉越,这一地区与古代中国维持着贸易往来。在十六世纪时这一地区开始受到汶萊帝國(渤泥国)的控制。1841年,英国探险家詹姆士·布鲁克从汶莱手中取得砂拉越(今古晋一带)的统治权,成为了独立的王国,并逐步将版图扩张至今天的范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砂拉越在1941年被日本占领。战后的1946年,砂拉越又被划给英国成为了直轄殖民地,直到1963年7月22日才從英國取得自治權。同年9月16日,砂拉越與北婆羅洲(今沙巴)、新加坡(在1965年被驱逐出联邦)和马来亚联合邦(今马来西亚半岛或西马)组成今天的马来西亚。这一联邦体制的建立受到了邻国印尼的反对,并导致了两国陷入了长达三年的武装对抗。1966年8月对抗平息后的砂拉越又经历了砂共叛乱,这场叛乱直到1990年才停息。 砂拉越州呈现出富有代表性的民族特点、文化特色和多样化语言。砂拉越州的州元首称作“Yang di-Pertua Negeri”,而其政府首脑称为“首席部长”。砂拉越州的政府架构与西敏制相似,并在国内拥有最早的州議會制度。砂拉越州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和马来语,并没有规定官方宗教。位于古晋的砂拉越博物馆是婆罗洲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砂拉越还以它的传统乐器而闻名。为期三天的(RWMF)便是在砂拉越州举行。同时砂拉越州也是全国唯一庆祝的地方。 砂拉越州蕴藏着大量自然资源,其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外向出口型,特别是在石油、天然气、木材和油棕方面。砂拉越州还有制造、能源和旅游等产业。.
查看 马来族和砂拉越
砂拉越反让渡运动
拉越反让渡运动(Gerakan Anti-Penyerahan Sarawak),又称砂拉越反割让运动,是砂拉越历史上一项为了反对英国人将管理的砂拉越王国(英国保护国)改为直辖殖民地而发起的运动。这项运动由1946年7月1日持续至1950年3月1日。.
查看 马来族和砂拉越反让渡运动
离婚
离婚,是互为配偶的双方生存期间,透过法律手段解除婚姻关系的方式。 通常办理离婚程序的过程中,都要面對许多复杂的問題,尤其是子女的撫養權或監護權,以及夫婦間甚至是双方家庭在財產上的分配、以及對其中一方是否支付及支付多少贍養費等問題;而且相当多的夫妻离婚之前会先协议分居。离婚协议书里的内容,该是平等协商后的两全其美的公平结果。离婚亦有与死去的配偶离婚的例子,日本等部份國家接受死後離婚的登記,但現代社會已較少這種需要,不过丧偶的情况下也能算是离婚。在信奉天主教為多數的国家,离婚曾是禁止的,但现已自由宽松。如今,目前世界上仅有梵蒂冈和菲律宾这两个国家不允许离婚。在菲律宾,解除婚姻关系的方式,是宣布婚姻为「無效婚姻」。 在不同的社会和民族中,离婚的原因和难度也各不相同。在肯尼亚的古希人中,不育或阳萎是离婚的理由。而在一些印第安人中,比如雅甘人,如果人们认为丈夫残忍或者无法抚养家庭,那么离婚是被视为公正的。.
查看 马来族和离婚
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racism)指一套社會意識形態,其基本信仰為人類可以被分類成不同及互不附屬的「人种」,因此主張遺傳的肉體特質直接決定人性、智商、道德等等文化及行為的特性,並主張某些種族的人在本質上比其他種族的人優越。種族主義也贊成對某些種族的人以輕蔑、討厭、瞧不起等方式的對待,即種族歧視"Racism" in R.
查看 马来族和种族主义
移民新加坡
移民新加坡是指人們遷徙至新加坡,并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的過程。目前这些藉由移民而成为新加坡公民中,有為數不少的知名人士是受到新加坡政府吸收精英的政策,轉而入籍新加坡,如:台灣的曹興誠、王泉仁,中國的鞏俐、李連杰,波黑的亞歷山大·杜里奇。然而,因為新加坡不認可其國民有雙重國籍,所以若要入籍新加坡,都必須先放棄原有國籍。.
查看 马来族和移民新加坡
科科斯群島馬來人
科科斯群島馬來人,是生活在澳洲海外领地科科斯群島上的馬來人族群。他們多是來自印尼和馬來西亞各地如峇里島、比馬、西里伯斯、马都拉岛、松巴哇島、帝汶島、蘇門答臘、馬六甲、槟城、雅加達和井里汶。他們人口約4000-5000人。.
查看 马来族和科科斯群島馬來人
科科斯(基林)群島
科科斯(基林)群岛(Cocos (Keeling) Islands)是澳大利亚位於印度洋的海外领地,位於澳大利亞本土與印尼之間的南緯12°0′00″ 東經96°30′00″。群島面积達14.2平方公里;人口有628人(至2005年7月),由27座珊瑚島組成。仅家岛(Home Island)和西岛(West Island)有人居住。科科斯(基林)群岛的行政中心位于西岛。 本群島的國家及地區頂級域為.cc。.
秋傑站
秋傑站(Stesen Monorel Chow Kit)位於彭亨路(Jalan Pahang)、怡保路(Jalan Ipoh)與東姑阿都拉曼路(Jalan Tunku Abdul Rahman)交叉路口的上方,為吉隆坡單軌的車站之一,站名取自所在地名稱「秋傑」(Chow Kit),。.
查看 马来族和秋傑站
穆納人
納人,是印尼南蘇拉威西省穆納島的居民,人口約321000人。 他們的外表如體型、體型、膚色和頭髮型態較接近美拉尼西亞人和玻里尼西亞人不同於一般馬來人。他們的文化與東努沙登加拉省的帝汶島和弗洛勒斯島的文化也有相似之處。在東努沙登加拉省和穆納島的紗籠有著類似的圖案,其頭飾的形狀也有相似之處。由以前一直到今天,穆納族漁民往往為收穫海參前去澳大利亞達爾文的帝汶海水域,已多次被澳洲政府在這些水域多次逮捕。.
查看 马来族和穆納人
第一大马计划
一大馬計劃是一項由馬來西亞政府在1966年至1970年期間實行的經濟發展計劃,也是首項為馬來西亞全境(包括沙巴和砂拉越)制定的經濟建設計劃。和之前的經濟建設計劃相反的是,之前的經濟計劃(包括第二個馬來亞計劃)只在馬來亞推行。第一大馬計劃的目的是促進全體公民的福利,提升農村地區(特別是低收入階層)的生活條件。.
查看 马来族和第一大马计划
第二大马计划
二大马计划,乃马来西亚政府颁布的经济发展计划,实施时间为1971至1975年,以贯彻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NEP)为目标,旨在“重建”社会,削弱当地经济中华资及外资的主导地位,从而提高马来人的经济地位。这次计划是第一大马计划的延续,后者同样尤其注重解决马来人的贫困问题。然而,第一大马计划所取成效着实有限,这其中也许受到 1969年发生于吉隆坡的5·13种族暴乱影响。有人认为第二大马计划过于热忱让马来西亚人更多参与经济,于是当该计划截止之际,政府相应地减少对重组经济的强调。.
查看 马来族和第二大马计划
粽
粽,或作--,又稱粽子,傳統以米為主的食品,並用葉子包裹於其外,其中以中國式粽為主流。中國粽更為端午節應食品之一。一般是以竹葉包裹糯米或油飯、豆沙、绿豆、红豆、眉豆、黄豆、腊肠、鹹鴨蛋、花生、栗子、玉米、冬菇、虾米、豬肉之類,並水煮或蒸熟。 起源於端午節祭祀龍或伍子胥的祭品,後來楚人为了让投江過世的屈原遺體不被鱼类所食,就以粽子投江喂鱼,另說則是直接以粽子祭祀屈原的亡魂。.
查看 马来族和粽
紅包
紅包,----,越南語叫法與粵語相同。乃由紅色封套製成的一種小型禮品,常見於中國傳統習俗與漢字文化圈背景下的各種慶祝活動,包括新春(拜年)、婚禮(婚宴)、生辰(賀壽)等場合,其顏色在中華文化裡常常代表「喜慶」之意。早期的紅包多為以毛筆書寫、帶有吉祥字句的一張紅紙折疊而成,直至明清時期出現包裹銅板的作法(是為壓歲錢),並逐漸演變成將金錢放置於紅包袋內的一種現代禮金形式。.
查看 马来族和紅包
緬甸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緬甸少数派宗教,據緬甸官方統計佔4%人口。.
查看 马来族和緬甸伊斯蘭教
纱笼
纱笼,一种服装,类似筒裙,由一块长方形的布系于腰间。纱笼盛行于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东非等地区。狭义的纱笼仅指马来人所着的下裳。在缅甸等地,称作“笼基”。.
查看 马来族和纱笼
缅甸宗教
緬甸是一個多宗教國家雖然沒有國教,但政府調查大多數的緬甸公民信奉上座部佛教。根據緬甸政府2014年人口普查,佛教徒佔88%,主要由緬族、若開人、撣族、孟族、克倫族和華人所信奉。除此之外,緬族人也信奉 。新憲法規定了宗教自由; 然而,它也給予了諸多的特權例外,允許政府隨意限制這些權利。少數民族信仰基督宗教(6.2%,主要是景頗族和克倫族),伊斯蘭教(4.3%,主要是洛興亞人、印裔緬甸人和馬來人),印度教(0.5%,主要是印裔緬甸人)。.
查看 马来族和缅甸宗教
美丹端姑站
美丹端姑站(Stesen Monorel Medan Tuanku)位於蘇丹依斯邁路(Jalan Sultan Ismail)上方,為吉隆坡單軌的車站之一。.
查看 马来族和美丹端姑站
美国公理会中国差会
美国公理会差会(又名美部會或音译亚比丝喜美总会)是紧随伦敦会和荷蘭传教会(Netherlands Missionary Society)之后,第三个进入中国的更正教差会,也是第一个进入中国的美国差会。1829年,雅裨理和裨治文两位牧师出发,次年2月在中国受到马礼逊的接待;他们在海峡殖民地的华人和马来人中间工作。 美部會随后又接连派遣多名传教士。帝禮仕(Ira Tracy)和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在1833年定居新加坡和澳门,同年杨顺(Stephen Johnson)和Samuel Munson牧师前往曼谷和苏门答腊。 到1890年,公理会已经在中国的直隶、福建、山西、山东、广东5省建立了14个传教士驻扎总堂,有28名传教士、16名单身女传教士、10名医疗传教士、4名本地牧师、105名未受圣职的本地助手,将近1000名领圣餐信徒、450名学生,为在华主要西差会之一。但是此后美国公理会差会在中国的传教事业扩展较慢,逐渐落后于其他不少差会。.
美里
美里(Miri),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州的第二大城市、美里省省会,坐落在砂拉越北部,与文莱隔鄰。美里省是砂拉越第二大的省份,是马来西亚最早的石油生产地,所以也被称为油城。石油的开發带动了城市发展,是美里早期的主要经济支柱。后期的经济发展也着重于土产,木材业,农业(主要为油棕种植业),造船业,教育业以及旅游业。美里于2005年5月20日升格为大城市,是马来西亚第十个大城市。.
查看 马来族和美里
美里省
美里省(Miri Division Bahagian Miri)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其中的一个省份,也称第四省。美里省是砂拉越第二大的省份,东边与文莱为界而南边与東加里曼丹。美里省被分割成两个县:美里县 (Daerah Miri)及馬鲁帝县(Daerah Marudi),总面积26,777平方公里,人口约有360,000人(2010人口普查)。 闻名于世界的姆鲁山国家公园 (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 及尼亚石洞国家公园 (Niah National Park) 就位于美里省。此外美里省还有占地6,952公顷的蓝比尔山国家公园 (Lambir Hills National Park) 及罗干布奴国家公园 (Loagan Bunut National Park)。.
查看 马来族和美里省
羅越人
羅越人,是指生活在新加坡、馬來半島和廖内群岛的馬來人族群,同時也指生活在泰國和緬甸安達曼海的南島民族,如莫肯人。.
查看 马来族和羅越人
翁惹化
拿督翁·嘉化爵士(Dato' Sir Onn bin Ja'afar',1895年 – 1962年1月19日),KBE,馬來人政治家,馬來西亞及馬來聯邦柔佛州首席部長。他是巫來由人統一組織(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簡稱巫统)的創立者,並且設置了(Majlis Amanah Rakyat,簡稱MARA),促進了馬來西亞的社會經濟發展。 他的兒子敦胡先翁(Tun Hussein Onn)是馬來西亞第三任首相,孫子希山慕丁·侯賽因(Hishammuddin Hussein)曾擔任馬來西亞國防部長。他的母親是土耳其人。.
查看 马来族和翁惹化
烏打
烏打(也稱烏達,馬來文:Otak-otak),是一種以魚肉泥與各種香料混合,放進香蕉葉或亞答葉包裹拿去炊蒸或烘烤的食品,在東南亞一帶非常常見,也是馬來西亞柔佛州麻坡(Muar)的代表性美食。Otak在馬來文意指「腦」,在印尼一帶的烏達多以灰白色為主,看起來像人腦,因此被稱為Otak-otak,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一帶的烏達因混合了辣椒、、黃薑粉等香料,是呈橘紅色的,且大多使用亞答葉來包裹。.
查看 马来族和烏打
爪哇裔馬來西亞人
哇裔馬來西亞人,是指生於或移民到馬來西亞的爪哇族。根據馬來西亞憲法他們也是馬來人(馬來西亞也是印尼外第二多爪哇族的國家)。 他們大多來自中爪哇省,主要是在馬來西亞還是英國殖民地時來到尋找新工作機會。他們主要住在西馬的柔佛州、霹靂州和雪蘭莪州,在東馬的沙巴和砂撈越也有分布。 多數的爪哇族已被馬來西亞主泡文化同化說馬來語,並和馬來人結婚。根據馬來西亞法律,這使他們成為馬來人。這種情況與新加坡的爪哇人相同,在那裡他們也被認為是馬來人。.
查看 马来族和爪哇裔馬來西亞人
爪哇族
哇族 (爪哇語:Wong Jawa,印尼語:Suku Jawa)是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一个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以8500万人(截至2009年)成为岛上最大的族群,也是印度尼西亚的最大族群。经过几百年的迁移,他们现在居住在印度尼西亚的大部分省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南美洲苏里南。.
查看 马来族和爪哇族
父名
名是姓名的一种。一个人的父名取自他的父亲。而取自母亲的名字则称作。.
查看 马来族和父名
瑪美里族
美里族(Mah Meri),馬來西亞雪蘭莪州之加厘島(英文:Carey Island)上的原住民族,2006年人口約1300人。瑪美里族是屬于Senoi人6個部族之一,其他5族為Che Wong、Jahut、Semoq Beri、Semai和Temiar。 瑪美里族在加厘島上已經生存了約400年,到目前為止尚保存其傳統文化,族內多人對神明的力量深信不移。此族婦女多為編織好手,從小就自行編織瑪美里族的傳統服裝、家中擺設裝飾及籃子等;而該族男性多有木雕才能,他們的木雕藝術在國際上甚為知名,其中不乏世界級著名的木雕作品。.
查看 马来族和瑪美里族
炸香蕉
香蕉(馬來文/印尼文:Pisang Goreng,泰文:กล้วยทอด,越南文:Chuối chiên)是一道將香蕉裹上一層麵糊,在放進熱油裡炸,酥炸後的炸香蕉外脆內軟,流行於東南亞各地和南印度一帶,是當地人下午茶時間或飯後所享用的甜點。.
查看 马来族和炸香蕉
炒粿条
粿條是潮州人的小吃,也是馬來西亞檳城潮州人的代表性美食,在馬來半島各處的茶餐室、美食中心或路邊攤都可找其踪跡。香港稱作炒貴刁。.
查看 马来族和炒粿条
甲抛峇底
抛峇底(Kepala Batas),是马来西亚槟城州威北县中部的一個城镇,也是威北县政府所在地。西有本那牙,東有打昔牛汝莪。人口则有百分之73是马来人,百分之22是华人,而印度人比例少於百分之4。.
查看 马来族和甲抛峇底
甲望县
望副县(Kabong Sub-District,Daerah Kecil Kabong)是砂拉越木中省实拉卓县下辖的副县,人口约有1.2万(2010数据)。甲望副县里拥有26座长屋及27个甘榜。.
查看 马来族和甲望县
甘波罗王国
波罗王国,是斯里蘭卡歷史上的一個王國,其首都位于今之中央省,靠近康提。.
查看 马来族和甘波罗王国
無奈
無奈是一首馬來西亞巫族民歌,1982年由香港女歌手徐小鳳演唱廣東話版,1985年由已故台灣歌手鄧麗君翻唱華語版,華族歌手羅賓亦曾翻唱過。 Category:馬來西亞民歌.
查看 马来族和無奈
番仔
仔(tl syhp),是漢族用來用來稱呼「外地人」或「外國人」之稱謂,後延伸用於形容語言不同或無法溝通之人,考究「番」字本義係舊時漢人對邊境少數民族或外國的稱呼。如:「土番」、「紅毛番」。或外國的、外族的。如:「番邦」、「番船」、「番茄」、「番椒」、「番薯」。故「番」並不特指某單一民族。印尼華人、新加坡華人、菲律賓華人與馬來西亞華人等皆以番仔稱呼非華裔的東南亞人。台灣日治時期,閩南裔台灣人也以番仔稱呼身為統治階級的日本人,對於藝妓則稱其為番仔雞(hoan-á-ke);至於日本人妻則稱之為番仔酒矸(hoan-á chiú-kan),意思為外國的酒瓶。在台灣,閩南及客家族群曾經廣泛地以番仔概括稱呼原住民,並以番仔王(Hoan-á-ông)稱呼大肚王國的白晝王。在檳城,番仔被用於稱呼馬來族,而紅毛及吉零仔則被分別用於稱呼歐洲人及坦米爾人。 此外,由於文化接觸與融合,許多西洋傳入東方的物品皆以番仔做為形容詞形容之,例如番仔火(hoan-á-hóe)、番仔油(hoan-á-iû)、番仔薑(hoan-á-kiuⁿ)、番仔樓(hoan-á-lâu)、番仔字(hoan-á-jī)、番仔幔(hoan-á-moa)等等。 中華民國教育部的《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認為要避免用「番仔」來稱呼原住民,而《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則還沒跟進。2010年5月1日,臺灣原住民詩人莫那能於勞動黨第八屆黨代表大會致辭,他說,「原住民過去被外來的漢人稱為番仔;其實,我們都是一樣的人,都是中國人」。 過去漢人也以類似的用法來稱呼來自北方的蒙古入侵者。基本上,「番」這個漢字即蘊藏著野蠻人的意涵。類似用法也出現於北方漢語中,例如用以形容深膚色人種的番瞶。.
查看 马来族和番仔
狼牙脩
牙脩(Langkasuka)是古代東南亞的印度化國家之一,其领土包括今马来半岛东岸北大年以东和东北地区,约位于東經101°18',北緯6°48',及今马来西亚的吉打州。 狼牙脩在宋代称为“凌牙斯加”、元代称为“龍牙犀角”、明代称为“狼西加”。“Langkasuka”一词首见于,印度尼西亞11世纪泰米尔文碑銘作 Ilangasongam,14世纪《爪哇史颂》(Nagarakrtagama),作Langkasuka,16世纪出版的阿拉伯文《吉打纪年》(Kitab al-Minhaj al-fakhir fi-ilm al-bahr al-zakhir)作Langashuka。“Langkasuka” 的得名或来自印度文化,依照印度的佛經《枵伽經》里的記載,Lanka是傳說中一個在马来亚峰(英文:Mount Malaya)上面的山城;而在梵文中Sukha乃是“快樂世界─Sukhavati”一詞中的前半截。因此Langkasuka或取義於“快樂的马来半岛山城”。 狼牙脩建國年代约于公元1世紀末至2世紀。 狼牙脩的居民以吉蔑人為主,而統治階級是印度人。狼牙脩开始是盛行佛教,使用南印度的文字。但至元代称“龍牙犀角”时期,已不见佛教盛况,那时期伊斯兰教已传入东南亚多时。由於地理位置優越,狼牙脩是當時世界的重要航站。.
查看 马来族和狼牙脩
登巴德尼亞王朝
登巴德尼亞王朝成立於1255年,為斯里蘭卡(錫蘭)中世紀的獨立皇朝,該王朝首都本為錫蘭北方城市登巴德尼亞,亦是王朝名稱緣由。登巴德尼亞王朝崛起於1215年,於戰勝趨走馬來人後,統治了錫蘭大部領土。1260年,馬來人再度進攻錫蘭。1280年,不敵馬來人軍事勢力的登巴德尼亞王朝遷都並移徙至錫蘭南部,惟直至1330年-1340年間登巴德尼亞王朝才漸次潰散滅亡。 Category:斯里兰卡历史 Category:1255年建立 Category:1340年廢除 Category:短命国家.
查看 马来族和登巴德尼亞王朝
登嘉樓
登嘉楼(Terengganu),旧称丁加奴,是馬來西亞位於西馬的州属,東臨南中國海。西北部與吉蘭丹州交界,西南部有彭亨州。登嘉楼面积12,955平方公里,人口101萬人,首府是瓜拉登嘉楼。 人口比例爲:馬來人佔94%(859,402人)、華人佔5%(42,970人)、印度人4,355人、其他3,238人(1995年统计数字)。.
查看 马来族和登嘉樓
白蘭園
怡保白蘭園(Taman Cempaka)為位於馬來西亞霹靂州的怡保市的東南部,一華人占多數的花園式住宅。主要的商業街道一共有三條,有一座加德士加油站、一個以白色為主色的菜市場(Pasar),分別有馬來人和華人分開經營的攤販。 因白蘭園位於山城之所在,在四季如夏的馬來西亞,天氣仍然清爽宜人。.
查看 马来族和白蘭園
隼人
人是古代日本南九州地區的原住民,大和王權時期被和人當作異族人看待。「隼人」一詞在平安時代初期的史料中曾多次出現。 「隼人」一詞最早出現於平安時代,在之前的史料中沒有記載。而同為九州地區原住民的熊襲,在《日本書紀》的日本武尊相關故事中曾多次出現,但到了平安時代就消失了。因此有人認為隼人是平安時代大和王權對這些九州熊襲原住民的稱呼。由於其風俗習慣與大和人有所差异,被大和人當作異族看待。大和王權曾多次管治隼人区,並將隼人遷往畿內居住。隼人多充當宮中的守護,以及藝能、相撲、竹細工等職業。山城國(今京都府)南部地區曾有一個大隅隼人的聚居區,被稱為「大住」,位於現在的京田邊市。 天武天皇時期(673年-686年),大和朝廷平定南九州的叛乱,统一了南九州。698年4月更是派使者前往視察,多数隼人部落服從大和朝廷統治。此後的數十年中,隼人各部相繼歸附。720年(養老4年),大隅隼人據守姬木城(今鹿兒島縣霧島市國分平野北部的一座山城),大規模起兵反抗大和朝廷(史稱「隼人反亂」)。大和朝廷遣大伴旅人為征隼人持節大將軍率軍前往鎮壓,一年半後平定叛亂。此後隼人完全歸附大和王權,逐漸與和人融合。 由於隼人剽悍尚武,在接受了大和王權的支配之後,「隼人」成為律令制下的一個基本的官職名稱,屬於兵部省的被官、隼人司管轄之下。隼人成為百官名之一,在東百官中,設有「隼人助」一職。 日本学者在对自身民族起源问题的探讨中,曾提出过日本民族是一个“复合民族”的观点。他们认为,远古时期日本民族主要系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从中国南部、东南亚包括南洋一带,顺着太平洋上的一股称之为“黑潮”暖流到达日本列岛。另一部分则是从西伯利亚、中国东北部经朝鲜半岛,穿过对马海峡抵达日本。.
查看 马来族和隼人
銀城 (聖誕島)
銀城(英語:Silver City)是澳大利亞海外領地聖誕島的一個小型定居點,位於首府飛魚灣東部,其居民由華人、歐洲民族以及少數馬來人組成。銀城在1970年代建立,當地房屋曾經使用鋁和其他金屬建造以抵禦氣旋吹襲,另外也有幾座採用當代澳大利亞風格建造的大型房屋。.
查看 马来族和銀城 (聖誕島)
莫哈末尼查贾玛鲁丁
拿督斯里莫哈末尼查贾玛鲁丁(Mohammad Nizar Jamaluddin,)是马来西亚霹雳州第十任州务大臣,现任州议员,曾任武吉干当区国会议员兼区州议员。尼查曾任伊党霹雳州署理主席。作为霹雳州务大臣,他曾领导着前民联政府在以多数的州议席下执政,成为首位非国阵巫统的霹雳州务大臣,奈何3名议员在霹雳宪政危机下转向支持国阵致使他失去大臣席位。2015年,他加入由末沙布成立的国家诚信党,并担任该党中委。.
莫肯人
莫肯人,是分布於緬甸南部與泰國南部的南島民族。人口8,000-10,000人,很多仍生活海上,被稱海上吉卜賽人。.
查看 马来族和莫肯人
荷万
荷万(Roban)是砂拉越木中省砂拉卓县荷万副县的副县城,位于荷万河(Sungai Roban)和实比拉河(Sungai Seblak)的交界处,临近有许多小河流及小溪。荷万是一座拥有7排店屋小镇,人口只有约550人。.
查看 马来族和荷万
華人地區
華人地區是指以華人聚居為主的地方,狹義的僅指華人主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包括香港、澳門两个特别行政区)、中華民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汶莱部分地區、聖誕島,以上地方基本广泛使用中文,并且拥有华人社团及华文教育;廣義上也包括有些许華人居住及活動的地區,如泰國、印尼、越南、加拿大卑诗省列治文市(2011年华裔人口占49%)及各地的「唐人街」等。 由於馬來西亞和汶莱的社會重心仍以馬來人為主體,以國家來說不被納入華人地區。然而部分地方的城市华人人口較多,並且通用華語、粵語、閩語、客語及潮语等漢語方言,在这里依据城市群劃定為華人地區。.
查看 马来族和華人地區
華人馬來文學
華人馬來文學是生活在馬來地域(特別是馬來西亞)的海外華人所創作的文學種類。這類文學一般以多種語言寫成,包含馬來語、印尼語、英語、多種漢語變體如官話和福建話等以及克里奧語或以上語言的混合語等。.
查看 马来族和華人馬來文學
華裔泰國人
華裔泰國人(ชาวไทยเชื้อสายจีน)指的是移民到泰國的華裔。今日屬於泰國人的一支,也是一個主要族群,約有850万人(2008年),占總人口的12%,其中相當一部份來自中國廣東潮汕地區。.
查看 马来族和華裔泰國人
菲律宾
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ka ng Pilipinas;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通稱菲律賓,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亚相望,西隔中国南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宾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7,641個島嶼組成,可分為呂宋島、-zh:米沙鄢群岛;zh-tw:維薩亞斯群島;zh-hk:維薩亞斯群島;zh-sg:米沙鄢群島;-和zh:棉兰老岛;zh-tw:民答那峨島;zh-hk:棉蘭老島;zh-sg:棉兰老岛;-三大島群。其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2015年時總人口破億(世界第12名),成為東南亞第二個人口破億的國家。菲律賓群島上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該地區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的發展,各地分別受到了印度文化、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航海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期間開始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战争及美菲战争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被日本佔領,並在戰後獨立。美國在當地留下了英文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污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其國內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有所改善,海外打工移民陸續歸國,特別是北部各島嶼、马尼拉的建設達到新興國家水平,該國並榮獲了亞洲四小虎的称号。.
查看 马来族和菲律宾
菲律宾华人
華裔菲律賓人(Chinoy 或 Tsinoy),簡称華菲,是指那些具有华人血统并出生及居住在菲律濱的菲律濱籍居民,人数约有110万,多數使用閩台片閩南語。如果把华裔麦士蒂索人(混血族群)也计算在内,菲律宾有超过两成人具有华人血统。.
查看 马来族和菲律宾华人
菲律宾人
菲律宾人是菲律宾共和國的主體民族,也指具有菲律宾血统的人。在菲律宾國內约有92,000,000人 ,菲律宾境外則约有11,000,000人。“Filipino”一词得名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大部分菲律宾人自称「Pinoy」(女性自称「Pinay」),这是一个俚语单词,由「Pilipino」的最后4个字母以及后缀"-y"组合而成。 最早的菲律賓人其實是指在菲律賓出生的土生西班牙人,在菲律賓革命後指所有在菲律賓生活的公民。.
查看 马来族和菲律宾人
裕南副县
裕南副县(Maludam Sub-District,Daerah Kecil Maludam)也称马路当副县,是砂拉越木中省木中县下辖的副县,人口约有6千(2010数据)。 裕南在20世纪80年代就升格为副县,曾下辖于诗里阿曼省,至2002年才下辖于木中省。裕南的地理位置是在鲁巴河口与沙里拨河口之间。县里的居民多数是农民和渔民。.
查看 马来族和裕南副县
西加里曼丹省
西加里曼丹是印尼在婆羅洲島加里曼丹地區的四個省份之一。面積約146,807平方公里。居民中超過一半信仰為伊斯蘭教、23.94%為天主教、12.38%為基督新教,其餘信佛教,印度教和孔教。首府坤甸(Pontianak)剛好位於赤道線上,故该省又称为“赤道上的土地”。2000年人口約3,740,017,人口年增長率是1.5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6人。.
查看 马来族和西加里曼丹省
西连县
西连县(Serian District,Daerah Serian)是砂拉越西连省辖下两个县之一,2015年以前属三马拉汉省,人口约有9.1万(2010数据),比达友族占多数。.
查看 马来族和西连县
馬來
来(Melayu;Malay)可以指:.
查看 马来族和馬來
馬來亞緊急狀態
來亞紧急状态(Malayan Emergency;Darurat; 爪夷文:ضرورت)是指1948年马来亚共产党展开武装斗争之后,英殖民政府宣布全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一直持续到1960年才解除。期间,英聯邦軍隊與馬來亞人民解放軍之間進行了长达十二年的游擊戰。 「馬來亞紧急状态」一詞是馬來亞殖民地政府對衝突的稱呼,而馬來亞人民解放軍則稱之為「反英民族解放戰爭」。據馬共方面指出,當地的橡膠園和採錫業一直堅持以「危機」形容衝突,原因是如果使用「戰爭」,他們蒙受的損失將不獲勞合社賠償。 雖然马共在1960年落敗,但馬共領袖陳平在1967年再發起另一場馬共武裝鬥爭。這次英澳等國軍隊已經撤出大馬,但鬥爭仍斷續至1989年以失敗告終。.
查看 马来族和馬來亞緊急狀態
馬來式竹筒飯
竹筒飯(馬來文:Lemang)是一道流傳馬來西亞、印尼、汶萊、新加坡一帶馬來社區的料理,在竹筒裡倒入糯米、椰奶和鹽,然後放置柴火內燒烤的,為了防止糯米飯粘粘在竹筒壁同時也為了增添香味,在倒入糯米前會在竹筒內圍一圈香蕉葉。 竹筒飯是馬來人在佳節如開齋節、哈芝節等所享用的美食,烤製好後,將竹子剖開,取出被香蕉葉圍繞的糯米飯,然後切成塊再搭配咖哩、仁當(Rendang)或咖椰(Kaya)等不同的醬料享用。雖然竹筒飯的製作不難,但在都會空間難以尋獲大片土地用作燒烤,且隨處燒烤有觸法之慮,因此除了佳節期間或到鄉下地方,一般時節在都會地區難以找到此料理。 除了馬來人外,一般馬來群島的原住民如伊班族(Iban)、卡達山族(Kadazan)、達雅族(Dayak)、米南加保族(Minangkabau)等,在慶祝豐收節等各種重大節慶時,也有享用竹筒飯的習慣。因為受到馬來人的影響,這些原住民的竹筒飯的做法及吃法幾乎與馬來人的一樣。.
查看 马来族和馬來式竹筒飯
馬來咖喱角
咖喱角(馬來語:Karipap;印尼語:pastel;英語:Curry Puff)又称咖喱卜,是一道馬來糕點,流行於印度尼西亞、马来西亚、新加坡、汶萊、泰国等地。.
查看 马来族和馬來咖喱角
馬來西亞人名
来西亚人名在追踪一个人的文化和种族背景方面非常有用,因为马来西亚有许多种族和文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系统。人名在一定程度上由国家注册部门规定,特别是自从推介了国家注册身份证(NRIC)后。 马来西亚华人是使用家庭姓氏的主要族群。许多其他族群包括马来人、原住民及沙巴和砂拉越原住民都共享命名系统,即个人名字后加上父名为姓。.
查看 马来族和馬來西亞人名
馬來西亞土著
來西亞土著(馬來語:Bumiputera),在《馬來西亞憲法》下指的是馬來西亞的馬來人,及沙巴和砂拉越的原住民族。Bumiputera一詞源自梵文,意指地球之子或是土地之子,這是由於Bumi一詞有“土地”和“地球”之意。在馬來西亞,中文使用者一般都使用“土著”一詞來稱呼這些人。由於馬來人佔了土著92%以上的人口,所以,一般人使用土著一詞時,指的就是馬來人。而不屬於Bumiputera的人,则稱為非土著。而非土著一詞指的就是華人、印度人、歐亞裔和一些已具有馬來西亞公民權的新移民。华人和印度人佔了非土著近99%的人口,所以非土著通指華人或印度人。 不同于马来人的(Orang Asli),在馬來西亞一般被稱為原住民,他們是否是土著範圍下的人向來是輿論的焦點。 20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实施了有利于马来西亚土著的“新经济政策”,《经济学家》将其称为“种族歧视”,政策目的是为马来西亚土著创造机会,缓和自1969年五一三事件后华人与马来西亚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些政策成功打造了大量的马来人城市中产阶级,但是对于消除农村社区的贫穷状况见效甚微。一些分析学者注意到,那些被排斥在外的群体充满怨氣,对这些政策强烈抵制,尤其是为数众多的华人和马来西亚少数民族。.
查看 马来族和馬來西亞土著
馬來西亞華人
來西亞華人(或馬來西亞華裔、大馬華人)指明清至民國數百年來自中國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遷徙至馬來西亞的移民後代張從興::,2007年4月20日更新。馬來西亞华人是该国第二大民族,包含閩南民系近300萬(其中200万是福建闽南人)、廣府人100萬、客家人100萬等,總人口約有741萬人(根据2016年人口普查),佔马来西亚總人口约23.4%,主要分佈於吉隆坡(首都)、喬治市(檳城州)、怡保(霹靂州)、新山(柔佛州)、古晉(砂拉越州)、亞庇(沙巴州)和馬六甲市(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此外,華人也是吉隆坡的第二大民族,佔該直轄區總人口的43.2%(馬來人佔44.2%)(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
查看 马来族和馬來西亞華人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
来西亚华人公会(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简称马华公会或馬華(MCA),成立于1949年2月27日,原名马来亚华人公会,马来西亚成立后改为现名。马华公会是一个代表马来西亚华人的单一种族政党而该党所有党员皆是由马来西亚华人和具有华人血统的公民组成。 该党现今不再是代表马来西亚华社的唯一政党,但在早期至1960年末有一定的影响力。1960年开始因其他政党的成立,其华人支持率接连受到挑战,但90年代中至千禧年期间还是有一定程度的支持。不过,2008年开始华社倾向投选民主行动党。.
查看 马来族和馬來西亞華人公會
馬來西亞飲食
來西亞料理或馬來西亞菜(馬來語:Masakan Malaysia),是馬來西亞的鄉土料理,以其風味獨特而且多元化聞名於世。主要從馬來系各原住民部落、中國系移民、印度系移民、阿拉伯人等族群各異的獨自料理演變而來,受到其他民族的食材與調理方法影響很多,是反映出馬來西亞多元種族文化的要素,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受著各地菜式影響的各種馬來菜式。 馬來西亞料理是以米或麵條作主食,通常以不同風味烹調的肉或魚作主菜,再配上蒸熟的蔬菜伴碟。而主菜食物多會蘸上醬料食用。總體來看馬來西亞人喜歡吃辣的食物,其辣味主要是辣椒中的香辣,辣度相比泰國的更辣。 虽然马来西亚是一个穆斯林占60%人口的穆斯林居多国家,但政府允许猪肉、螃蟹和酒精类饮料等非清真食品在各大超级市场或菜市场等售卖。.
查看 马来族和馬來西亞飲食
馬來西亞民族
來西亞民族(Bangsa Malaysia)是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的一个理想政策,为所有马来西亚的公民创造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民族认同,从而放弃旧有国家文化政策所强调的马来民族认同。.
查看 马来族和馬來西亞民族
馬來西亞旅遊諮詢中心
來西亞旅遊諮詢中心(Malaysia Tourism Centre, MaTiC)位於吉隆坡安邦路(Jalan Ampang)上,臨近國油雙峰塔。旅遊諮詢中心成立的目的是為遊客提供關於馬來西亞的旅遊資訊,另外這裡也提供遊客訂購旅店、機票、旅遊配套和錢幣兌換的服務,馬來西亞觀光警察也在這裡設立櫃檯,為遊客提供報案和援救服務,同時這裡還設有手工藝中心、迷你劇場、紀念品店、巧克力專賣坊,以及一家提供高檔馬來料理的莎羅瑪劇院餐廳(Saloma Theatre Restaurant)。.
馬拉人
#重定向 马来族.
查看 马来族和馬拉人
香港宗教與風俗
香港宗教與風俗相當多元化。根據《香港基本法》第32和141條,以及香港法例383章《香港人權法案條例》,信仰及宗教自由是香港居民享有的基本權利之一,並受法例保障。源自世界各地的宗教均在香港和諧並存,其中有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和琐罗亚斯德教等。香港大約有43%的人口信仰某种宗教。兩种最主要的宗教是佛教和道教,二者的儀式常在同一座廟宇中進行。据一位和主要宗教派別有聯繫的當地學者估計,香港約有200萬名佛教徒和道教徒、48萬名基督教新教徒、38萬名羅馬天主教徒、約2萬名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教徒、30萬穆斯林、10萬印度教徒、2000-3000名錫克教徒以及3000-4000名猶太教徒。許多宗教團體除了弘揚教義外,也興辦學校、提供衞生福利設施等。.
查看 马来族和香港宗教與風俗
马哈迪·莫哈末
敦马哈迪·莫哈末医生(Tun Dr.;昵称Dr.
查看 马来族和马哈迪·莫哈末
马六甲
六甲,Melaka,爪夷文:,Malaca),簡稱甲州,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州,在马来半岛南部,濒临马六甲海峡,首府马六甲市,有古城之称。马六甲州面积1,650平方公里,人口约73万。 古时明史记载為满剌加,被葡萄牙侵占后,改称馬六甲。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7月7日的加拿大魁北克当地时间上午9时30分(大马时间9时30分)召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宣布马六甲市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查看 马来族和马六甲
马六甲海盗
六甲海盗对于经过900 千米(550英里)长的航道的船主和水手来说,历来都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威胁。根据国际海事局(IMB)的数据最近几年,由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整合的海上巡逻队,以及船舶上日益强大的安全防卫措施显著地减少了海盗的活动。"Watchdog hails improved security in Malacca Strait; Increased patrols and other measures have cut number of pirate attacks", The Straits Times, January 23, 2007 piracy in the straight of malacca was originated around the 14th century.
查看 马来族和马六甲海盗
马章武莫
武莫(Machang Bubuk),是马来西亚槟城州威中县东南部的一個郊区。西有阿儿玛,東有居林。2011年人口2134人,其中百分之85是华人,百分之12是马来人,而印度人比例少於百分之3。此区大约有421栋房屋。 其附近有双溪里武新村、阿儿玛和位于吉打州的居林。.
查看 马来族和马章武莫
马鲁帝县
鲁帝县(Marudi District Daerah Marudi)是砂拉越美里省下辖的一个县,人口约有6.4万(2010数据)。.
查看 马来族和马鲁帝县
马来亚大学
来亚大学(University of Malaya;Universiti Malaya,简称:「马大」或「UM」),是马来西亚20所国立的公立大学之一,也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和最著名的大学。马大的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爱德华七世王学院(Kolej King Edward VII)和1929年成立的莱佛士学院(Kolej Raffles)。马大总校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班底谷(Lembah Pantai)。马大下设多所学院、学术中心、研究院及文体中心等等,提供超过100多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课程。 马大的学术水平广受世界承认,被英国QS列为5星大学(5-Star University Ratings)和泰晤士报世界前200大学,其也在泰晤士报的2009年全球大学排行榜中位居第89位,在马来西亚国内排名第3位。2018年6月6日,马来亚大学在2019年QS全球大学排行榜中位居全球第87位,马来西亚国内排名第1位,东南亚排名仅次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排名第3位。.
查看 马来族和马来亚大学
马来亚共产党叛乱 (1968年-1989年)
来亚共产党叛乱(Communist Insurgency War),简称马共叛乱,又称第二次马来亚紧急状态,是于1968年到1989年在马来西亚境内以及马泰边界发生的马来亚共产党叛乱事件。马来亚共产党在1960年的马来亚紧急状态被马来西亚武装部队(当时称“马来亚武装部队”)打败并退到马泰边界后,号召各成员重新集结并极力对抗马来西亚政府。这场战争也导致马来西亚境内与越南境内的马来人以及华人之间的种族关系恶化并处于紧张状态。 马来亚共产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间接提供援助,直到1974年6月马来西亚与中华民国断交,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才停止Chin Peng, p.450。1970年,马来亚共产党对根据地进行了几次“肃反”,处决了不少人,导致部分党员非常不满,进而导致马来亚共产党分裂出马来亚共产党(马列)和马来亚共产党革命派Chin Peng, pp.467–68,原有的马来亚共产党依旧存在并继续参战。马来西亚政府因曾与英国一同经历过第一次马来亚紧急状态,因此在应付叛乱者已有经验,马来西亚政府在国会通过并引入新的政策来打击马来亚共产党,这包括成立安全和发展法令(KESBAN),推广邻里守望计划以及RELA计划。 1989年12月,在国际冷战结束之际以及缺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支援的情况下,马来亚共产党宣布解散,最终在泰国南部与马来西亚政府以及泰国政府签署《》。 在《合艾条约》里,马来西亚政府不再要求马共人员投降,而马来亚共产党则会停止所有军事行动和平解散,所有成员将放下武器并对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宣誓效忠,马来西亚政府则对其保证日后不再追究马来亚共产党的法律责任。马共解散之际,共有约1188名活跃党员,当中部分选择回到马来西亚的故乡定居,另一部份则选择留在泰国边境的和平村内。对于回国的前马共党员,马来西亚政府向每人发放了马币八千元的补偿金,其中三千元在他们回国时发放,另五千元则在三年后发放。 依照条约,陈平原本有权回到马来西亚定居,但在2005年,阿都拉巴达威政府拒绝让他入境之后,高等法院及上诉庭也在相继在2005及2008年驳回其上诉。在聆审期间,上诉庭要求他出示做为马来西亚公民的书面文件,但陈平通过代表律师表示这无法做到,原因是他的身份证件早在1948年紧急状态时就被官方所销毁。至2013年去世,陈平都未能达成其回国心愿。 在这次叛乱期间,马来西亚也正进行其他军事行动以及受到其他威胁,如:砂拉越共产党叛乱(1962年—1990年)以及国内的种族血腥冲突五一三事件(1969年)。此外马来西亚也在该段时间举行全国选举(1969年5月11日)。.
马来亚联邦
来亚联邦(Malayan Union,1946年—1948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殖民政府为整合英属马来亚,而在马来半岛所策划的联邦体制,属英国皇家殖民地,由第一任总督在1946年4月1日宣布成立。后来在马来人民族主义高涨的反对声浪下,于1948年1月31日终止,由马来亚联合邦所取代。 马来亚联邦由马来联邦、马来属邦与海峡殖民地(不包括新加坡)所组成,共11个州属。.
查看 马来族和马来亚联邦
马来亚虎
来亚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jacksoni)俗称马来虎,是2004年新确认的老虎亚种,分布于马来半岛南部的马来西亚与泰国境内,此前一直被归类为印度支那虎的一个种群。此新分类是罗述金等人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的基因多样性实验室(Laboratory of Genomic Diversity)研究所得。 据2010年至2013年的统计,显示其数量急剧下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
查看 马来族和马来亚虎
马来人种
來人種,又稱南方蒙古人種或海洋蒙古人種,最初是由德國科學约翰·弗里德里希·布卢门巴赫提出的人種概念,認為是棕色人種一個分支。主要分布於馬來群島、菲律賓、台湾島、復活節島、馬達加斯加。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馬來人種常用來形容南島民族。.
查看 马来族和马来人种
马来人至上
来人至上(另译为马来人主权,爪夷文:کتوانن ملايو;Ketuanan Melayu)是一种种族主义信条,认为马来人是马来西亚或马来亚的主人或特权者(tuan)。马来西亚华人和印度裔马来西亚人构成了马来西亚的重要少数种族,被认为是承蒙马来人的恩惠,通过承认马来西亚宪法第153条裏规定的马来人优待,而获得公民权。这种交换通常被称为。马来人至上的概念常常被政治野心家,尤其有影响力的马来民族统一机构(简称巫统)所提及。 虽然该观念在马来西亚独立前已存在,但这个名词直至2000年代初期之前并未成为流行。在历史上,对于这个观念最强力的反对声浪来自非马来人为首的政党,比如民主行动党,激烈反对种族主义观念;2000年代,多种族的人民公正党也反对马来人至上的观念,转而提倡“人民至上”(ketuanan rakyat)。马来人至上的观念在1940年代开始受到注目,马来人组织因将剥削马来统治者之政治权力而抗议马来亚联邦的成立,后来又为争取马来亚独立而战。1963年至1965年参组马来西亚的新加坡在人民行动党的领导下亦挑战了这个观念,引发了1964年新加坡种族骚乱。最后,时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以避免局势恶化为由,在1965年8月7日下令将新加坡州自马来西亚联邦中除名。新加坡独立后改由民主行动党续握政权。 1969年5月13日的五一三事件后,马来西亚宪法中有关马来人至上的部分(实际仅列明马来人特殊地位)得到确立,成为,期间也有了发展,他们宣扬建立一个由巫统一党执政的政府,并强调只有马来人才是真正的马来西亚人。197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开始推行只是有利于马来人的新经济政策 。国家文化政策也强迫非马来人融合到马来族群中去。直至1990年代,马来西亚首相时任马哈迪开始推行马来西亚民族(Bangsa Malaysia)政策,强调马来西亚人而不是马来人的认同。但在2000年代,政治野心家们开始宣扬马来人至上的观念,并公开谴责那些质疑马来西亚社会契约的政府官员。“Ketuanan Melayu”这个词语迟至二十一世纪初,才成为流行的马来语。.
查看 马来族和马来人至上
马来粽
来粽(Ketupat)是一种东南亚传统食物,在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马来族居多处欢庆伊斯兰开斋节常见这种食物,并且当成开斋节主要象征之一。 马来粽由於制法与形状类似华人所紮的粽子,所以当地华人习惯上把它称作“马来粽”。通常所见的马来粽大抵可分两种:一种是采用羽状棕榈叶(daun tupat)包裹的,另一种是用椰叶紮成。.
查看 马来族和马来粽
马来群岛
來群島(Malay Archipelago)過去曾有「東印度」、「印度群島」、「印度尼亞西群島」等名稱。是一组散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上,位於东南亚大陸和澳大利亚之间的群島。該群島由2万多个岛屿组成,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群岛上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东马) 、文莱、新加坡、东帝汶"."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查看 马来族和马来群岛
马来西亚
來西亞(Malaysia;Malaysia;簡稱大馬)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由前馬來亞聯合邦、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於1963年9月16日所組成的聯邦制、议会民主制、选举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國家,新加坡後來在1965年8月9日从聯邦中被除名,並獨立建國。目前全國共十三個州,包括馬來半島十一州及位於婆羅洲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兩州,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布城及納閩),全國面積共330,345平方公里 。馬來西亞隔南中国海分為東西兩大部分,間隔南中国海:西半部位於馬來半島,常稱為「西馬」,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與新加坡連接;東半部常被稱為「東馬」,位於婆羅洲島(Borneo Island)上的北部,南鄰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而汶萊國則地處納閩、沙巴和砂拉越之間,人口較不密集。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其氣候屬於亞洲熱帶型雨林氣候CIA.
查看 马来族和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历史
來西亞是一個擁有狹長海岸線(如馬六甲海峽),並且接受全球貿易與外來文化影響的東南亞國家。過去,傳自印度的兴都教与佛教文化一直主導该国的早期區域史,其影響力於西元7世紀到14世紀之間擴大至蘇門答臘、爪哇、馬來半島以及婆羅洲諸多地方,並在室利佛逝文明於蘇門答臘島的統治時期達到頂峰。 早在前3—1世紀,即已出現古吉打王國(羯荼);布央谷文明則在3世紀出現。10世紀起來自中東的穆斯林就曾多次途徑馬來半島。 1136年第9任吉打统治者玛哈拉惹得哇拉惹二世自兴都教皈依伊斯兰教,改称,建立吉打苏丹王朝,兴都王朝也就此走入歷史。15世紀伊始,島上以馬六甲為首的一些新興蘇丹國開始採用伊斯蘭教,使得伊斯蘭教對马来人產生深遠影響,同時反之亦然。 1511年,葡萄牙人佔據馬六甲,成為在馬來半島和東南亞地區建立定居點的第一個歐洲殖民列強,而荷蘭人也在1641年緊隨其後。然而,當英國人在亞庇、古晉、檳城和新加坡初步建立軍事基地之後,他們卻成為最終能夠確保其霸權橫穿各個 出於外部因素影響,現在的馬來群島地區被劃分成六个主權國家(即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東帝汶和菲律賓)。儘管如此,基於地理和歷史連接,今天的馬國在文化和語言上,与馬來群島國家之間的差別較少。.
查看 马来族和马来西亚历史
马来西亚印度人
来西亚印度人(也被称为马来西亚印度裔;Orang India Malaysia),是对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印度人的称呼。印度裔马来西亚人大多是在是在英属马来亚时期從印度移居马来半岛的后裔。这可能发生在在印度人在东南亚第一波迁徙时期──阿育王对卡林加的南征和之后沙摩陀罗·笈多对东南亚各地的入侵,势力远及爪哇和马来半岛,从此开始有印度人移居于此。如今,它们成为了马来西亚的第三大族群,人口规模在马来人和馬來西亞華人之后。 马来西亚是海外印度人聚居最多的其中一个国家,约占马来西亚人口的7%。他们同时也创造了与人口比例不相符合的大量的马来西亚专业人士,特别是在医学领域。.
查看 马来族和马来西亚印度人
马来西亚宪法第153条
《马来西亚宪法》第153条规定,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有责任保护马来族与沙巴州和砂拉越州的原住民的特殊地位,以及其他民族的合法权益。具体来说,该条文赋予最高元首权力,在最高元首认为合理的情况之下,最高元首有权确保公共服务、高等教育机构保留名额给马来族与沙巴州和砂拉越州的原住民。 在该条文下,最高元首拥有允许执行固打制的权力,且执行这项权力是必须在当最高元首认为合理的情况之下的,即最高元首不可任意执行之。.
马来西亚中学
来西亚中学(Sekolah Menengah、Secondary School)是马来西亚一套5年强制性和2年非强制性的马来西亚教育制度。.
查看 马来族和马来西亚中学
马来西亚人
来西亚人指的是和马来西亚相关联的人。而关联可能是在居住、法律、历史或文化方面。对于大多数马来西亚人来说,此类联系中都存在(通常是所有),并且象征一个人是马来西亚人。虽然大多数马来西亚人都是居住在马来西亚的马来西亚公民,可是非马来西亚籍公民和海外马来西亚人也可以被视为马来西亚人。 马来西亚是各种不一样来源和族群的人的家。也因如此,马来西亚人与马来西亚國籍和族群不尽相同,但和公民和对国家的忠诚相同。多数马来西亚人都是移民和移民的后裔。在经过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长期殖民,许多移民期在近5个世纪不断出现,许多非原住民也在这里建立家园。 自1948年马来亚联邦(不包括新加坡皇家殖民地,北婆罗洲皇家殖民地和砂拉越皇家殖民地)建立以来,当地居民逐渐希望从大英帝国独立。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了马来西亚人希望让其家乡成为一个主权国家的愿望。.
查看 马来族和马来西亚人
马来西亚人口
来西亚是一个主要以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和多个原住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根据2017年9月30日为止的马来西亚人口普查,统计的人口为3215万4100人。其中本国公民占91.8%,外国人占8.2%。在本国公民中,馬來族占68.8%、华族占23.2%、印度民族占7%、其他民族占1%。 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为马来语,在所有官方事务都主要使用马来语。在日常生活上,同族之间的沟通语言皆使用自己的母语;但在不同种族之间的沟通通常会使用马来语或英语。 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的主要宗教,共有61.3%信奉伊斯兰教。除此之外,19.8%的人信奉佛教,9.2%的人信奉基督宗教,6.3%的人信奉兴都教,1.3%的人信奉华人传统宗教或道教,0.4%的人信奉其他宗教,0.7%的人沒有宗教信仰,1.0%的宗教不明。.
查看 马来族和马来西亚人口
马来西亚回教
来西亚是一个多元宗教的国家,而回教是马来西亚马来人和其他土著为主信奉的宗教。截至2013年,有大约61.3%(1950万)马来西亚人是回教徒(穆斯林)。逊尼派(特别是沙斐仪学派)是该国回教的最大教派,传统上回教法的立法依据主要来自于沙斐仪学派。《马来西亚联邦宪法》第三条规定,回教是马来西亚联邦宗教,但《马来西亚联邦宪法》第十一条同时保障其他宗教和平传播和国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该国的法律制度以及判例是依据英国的英美法系,仅有回教徒受到回教法管辖,并且仅限于家事法与宗教信奉相关事务。 尽管有人提出马来西亚是一个回教国(Islamic state),但宪法条文阐明马来西亚是一个宗教自由的世俗国,而回教是马来西亚的联邦宗教而已。.
查看 马来族和马来西亚回教
马来西亚团结大会
来西亚团结大会(Malaysian Solidarity Council,縮寫 MSC),是曾經存在於1965年5月至8月的一個馬來西亞跨黨派政治組織。 1965年5月9日,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召开「马来西亚团结大会」,在会上成立了这组织。MSC 成员除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还有马来半岛及各地的联合民主党、人民进步党、沙捞越统一进步党及马真达党等非马来人政党或组织。MSC以“建立一个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而非马来人的马来西亚”为口号,号召马来西亚联邦内的各界人士广泛参与。 出席“马来西亚人民团结机构”代表大会的各党代表:杨国斯(砂人联党)、布马(砂马真达党)、杜进才博士(人民行动党)、林苍祐(民主联合党)、D.
查看 马来族和马来西亚团结大会
马来西亚独立日
来西亚独立日,又称马来西亚国庆日、马来亚独立日,定于每年的8月31日,为纪念马来亚联合邦在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及其团队前往英国伦敦的谈判争取下于1957年8月31日宣布独立而设立的节日。.
查看 马来族和马来西亚独立日
马来西亚马来人
来西亚马来人 (Orang Melayu Malaysia) 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民族,根据2010年马来西亚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马来西亚总人口为2601万,马来人占54.6% 、华人占24.6%、印度裔占7.3%、其他占民族7.8%。 根据马来西亚联邦宪法第160条的释文,“马来人”的定义如下:.
查看 马来族和马来西亚马来人
马来西亚政府
来西亚政府(Government of Malaysia;Kerajaan Malaysia)主要指位于吉隆坡联邦直辖区和布城联邦直辖区的马来西亚联邦政府。 马来西亚是一个由13个州属组成的联邦制、议会民主制和选举君主立宪制国家。马来西亚国会体制沿袭自英国国会的西敏议会制,也被归类为代议民主制。马来西亚的法律体系是英美法系,为普通法司法管辖区。 《马来西亚联邦宪法》第127条文明确的将联邦权力分成三个部分,即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之间皆受到的唯一制约是联邦宪法确立的相互制衡。三权分立制在联邦及全国13州都一样,以贯彻作为治国基础的联邦概念。马来西亚联邦政府是依此执行和运作的,而州政府的运作则需奉行行政权和立法权分立。这是因为在马来西亚,司法系统是全国统一运作,且各州州宪法和立法不能与联邦宪法有所冲突。.
查看 马来族和马来西亚政府
马来语
來語(Bahasa Melayu)在語言分類上是屬於南島語系的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主要使用于馬來西亞以及文莱、新加坡、印尼蘇門達臘島的部分地區等。马来语是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汶莱的国语,并在4个东南亚国家或地区拥有官方语言地位。 在1945年以前,印尼蘇門達臘以外的很多地方也是使用馬來語。但是在印尼獨立以後,該國所使用的馬來語則被稱為印尼語(Bahasa Indonesia),並以之為國語。 在馬來西亞,大概有1300萬人是以馬來語為母語,約佔全國人口的55%。此外,在馬來西亞還有1000萬人是以馬來語作為他們的第二語言。至於在其他國家,印尼的蘇門達臘也有1000萬的馬來語使用人口,泰國有100萬,新加坡則有40萬人左右。.
查看 马来族和马来语
詹姆斯·布魯克
詹姆斯·布鲁克爵士,KCB(Sir James Brooke,),英国探险家,将砂拉越发展为以自己为拉者的殖民地。.
查看 马来族和詹姆斯·布魯克
鬼老大哥大
《鬼老大哥大》(Hantu Gangster)是由黄明志第二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是配合马来西亚独立月(8月)而传达爱国精神的喜劇片。这也是由一群星光熠熠的多元种族影星,包括黄明志、、、、、、、(Amber Chia)、、刘凯彦(Dennis Lau)等等所参演的马来西亚电影。.
查看 马来族和鬼老大哥大
诺哈碧妲
诺哈碧妲(;),出生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是一位马来西亚女子跳水运动员。.
查看 马来族和诺哈碧妲
诗巫县
诗巫县(Sibu District Daerah Sibu)是砂拉越诗巫省下辖的一个县,总面积有2,229.8平方公里,人口约有24.7万(2010数据),华人占多数。.
查看 马来族和诗巫县
诗巫省
诗巫省(Sibu Division Bahagian Sibu)是婆罗洲砂拉越的其中一个省份,也称第三省,总面积8,278.3平方公里。在行政上,诗巫省分割成了三个县:诗巫县 (Sibu District),加拿逸县 (Kanowit District) 及實蘭溝县 (Selangau District),人口约30万(2010年数据)。人口主要由福州裔華族及伊班族组成。现今诗巫省的行政中心位于诗巫市。 拉让江 (Rejang River) 和伊甘河 (Igan River) 是诗巫省主要的河流。 木材业及木材加工业是省里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在农业上出产了油棕和胡椒。.
查看 马来族和诗巫省
诗里阿曼省
诗里阿曼省(Sri Aman Division Bahagian Sri Aman)是马來西亚砂拉越的一個省,又称第二省或成邦江省(Simanggang),总面积5466.25平方公里,人口约有94,000人,伊班族占大多数。 诗里阿曼省主要的经济是靠农业和生态与文化旅游业。峇丹艾国家公园 (Batang Ai National Park)就坐落于诗里阿曼省。.
查看 马来族和诗里阿曼省
贝尔甘榜
贝尔甘榜(Kampung Pueh Pueh Village)是砂拉越三马丹镇附近的小村子,约有130户,人口约有700,拥有352人是毕达友实拉高人(Bidayuh Selako)。.
查看 马来族和贝尔甘榜
身份证计划
身份证計劃(Project IC)亦稱M計劃,是馬來西亞以輸入穆斯林移民來操縱選舉結果的一個秘密計劃。「IC」指的是马来西亚身份证(identity card),「M」是指有份參與該項計劃的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该計劃主要集中在東馬沙巴實行,目的是透過改變沙巴人口結構來干預選舉投票模式,使之更加有利於執政政府和某些政黨。前國會下議院議員及州議員庄永谅(Chong Eng Leong)在2012年披露,馬來西亞已輸入75萬“身份证計劃公民”,而當中的20萬人是合資格選民。在其後的調查聽證會中,證實這個秘密的計劃可能存在。.
查看 马来族和身份证计划
麻坡
麻坡(馬來語:Bandar Muar),又稱香妃城(Bandar Maharani)、皇城(Bandar Diraja),是位於馬來西亞柔佛州西北部的都市,也是麻坡縣的縣府,人口大約25萬,華族人口過半。為柔佛州第3大城,全市面積為135.2平方公里。隶属于麻坡市议会管辖范围。 麻坡因是歷史古城、常年舉辦文創活動、有著豐富的美食、和戰前遺蹟林立而成為馬來西亞熱門旅遊景點之一。麻坡有香妃城之稱,在2012年2月5日柔佛州蘇丹正式的宣佈下成為「柔佛州皇城」,因此升格為香妃皇城。.
查看 马来族和麻坡
麻那里
麻那里是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在其著作《岛夷志略》中所記載的一個地方。過往曾被認為是指占吉巴,即今日的桑給巴爾。現時,根据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韩振华教授考证,認為麻那里一名是马来语Maharani、Marani的对音,意为女人国,其地在澳大利亚北部达尔文港附近《郑和下西洋文选》510页,ISBN 705027-6377-5/K引韩振华《元朝有关澳洲的几个地名及其风土人情的记述》。马来人称澳大利亚北部为麻那里。 汪大渊曾亲自访问此地,在所著《岛夷志略》中记述:“界迷里之东南,居坤角之绝岛。石有楠树万枝,周围皆水,有嚎如山立,人少主之。土薄田瘠,气候不齐。俗侈,男女辫发以带捎,臂用金丝,穿五色绢短衫,以朋加剌布为独幅裙系之。地产骆驼,高九尺,土人以之负重。有仙鹤高六尺许,以石为食,闻人拍掌,则耸翼而舞。” 汪大渊文中的“迷里之”是马来语Miraj(死亡)的对音,马来人称澳洲北部为死亡之地廖大珂《从郑和航海图谈早期中国人对澳洲的认识》《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506-511 海洋出版社 2005 ISBN 705027-6377-5/K。 文中“石楠树”是澳洲的火焰树的中文译名,“耸翼而舞”的仙鹤指澳洲特产的澳洲鹤(brolga),约翰·根室在《澳洲内幕》一书中记述几百只澳洲鹤成群结队地跳舞。 学者廖大珂认为汪大渊文中的“坤角”,指中国海船从泉州出发,取海道针经中的坤角(西南225°),穿过巽他海峡,就抵达绝岛——澳洲北部。廖大珂指出,中国人在宋代已经航行到达澳洲了。 宋朝周去非著《岭外代答》已述及女人国。这女人国就是澳洲北部;直到19世纪,澳洲北部还保持原始社会的母系制度。.
查看 马来族和麻那里
黎剎
扶西·黎刹(José Rizal,全名:José Protasio Rizal Mercado y Alonso Realonda,漢文譯为厘沙路,又譯黎薩、黎刹爾、黎薩爾;)是菲律賓的一位民族英雄,華人,柯姓閩南人後裔,常被華僑稱為柯黎薩。他的尊稱有“馬來人之驕”、“馬來偉人”、“第一個菲律賓人”、「菲律賓國父」、“革命彌賽亞”、“萬世英雄”和“救贖彌賽亞”等。 黎剎是一名眼科醫生,精通包括英、法、德、拉丁、閩南語以及官話等22種語言,並在文理各方多才多藝,除医学外,还懂得绘画、雕刻、哲学和历史等。從年輕時就開始從事西班牙統治下的改革工作,曾在1882年至1892年旅居歐洲,出版曝露西班牙統治弊端叢生的小說,成為宣傳運動的領袖,發表了針對改革的文章、雜誌和詩歌。他同时也是菲律宾共济会成员。 黎剎於1896年12月30日被西班牙殖民當局處決,今菲律賓政府將此日定為國定假日黎剎日。.
查看 马来族和黎剎
黃梨餅
黃梨餅、或稱黄梨酥,是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汶萊華人在過農曆新年時,不可缺少的年餅之一,是早期峇峇娘惹的傳統糕餅之一,其製作方法及使用材料與臺灣的鳳梨酥略有不同。馬來西亞華人一般將鳳梨稱之為“黃梨”,因黃梨在廣東話、潮州話和泉漳話的諧音“旺來”,有招財和好運之一,因此被演變成農曆新年的重要應節食品之一 。隨著馬來半島各族群文化的互相密切交流,近年來馬來人和印度人在慶祝開齋節及屠妖節時,也開始享用這道糕餅了。 馬來西亞的黃梨餅比起鳳梨酥,外型較小巧,可一口解決,且外型多變,早期是使用酥皮包裹著鳳梨餡,後來延伸出將酥皮捏成各種造型或花邊來包裹餡料,其外型與鳳梨酥最大的不同是餡料都會外露。黃梨餡是使用切碎的鳳梨伴以砂糖一起熬煮,有些人也會添加肉桂、丁香或八角來提升香味。直到黃梨醬開始變濃稠及不粘手之後,才開始包裹餅皮。黃梨餅的餅皮一般多使用麵粉、牛油和蛋黃製成,多使用擠花筒將餅皮擠出不同的形狀,將黃梨餡放上,再捲起或包裹,之後送入烤爐內烘烤。 因製作黃梨餅的成本高昂且繁瑣,在馬來西亞一般的華人社區中,平時是難以找到黃梨餅的踪跡,僅有在接近農曆新年時,家庭式的工廠或各家庭主婦為幫補家用才會開始製作黃梨餅。但隨著觀光業的日益發達,在馬六甲和檳城老街開始出現大量生產的黃梨餅販售給遊客,作為當地的特產。.
查看 马来族和黃梨餅
黄森屏
黄森屏(Huang Senping),传闻是明朝初年移民汶萊的一位传说中的漢人。文莱人写作“Ong Sum Ping”。汉文有译为黄森屏的,也有写作王森屏的。在中国有传闻称蘇丹阿哈默德妻为黄森屏的妹妹“支那巴坦加公主”(Puteri Kinabatangan)。也有人认为黄森屏为马来人传说中的人物,但《文莱国王世系表》确有记录文莱苏丹马合谟沙(Sultan Muhammad Shah,1363-1402)将女儿拉特那蒂蔚公主(Puteri Ratna Dewi)嫁给黄森屏为妻。 明史记载当时中国国内流行的传闻:"万历时,为王者闽人也。或言郑和使婆罗,有闽人从之,因留居其地,其后人竟据其国而王之。" 中国有传闻说苏丹阿哈默德就是黄森屏,另一传闻是阿哈默德死后,黄森屏之女继位成为文莱国王,实为讹误,根据文莱王室承认的正统史料《Batu Tarsilah》中记载苏丹阿哈默德是苏丹马合谟沙的兄弟,并不是黄森屏,而文莱第三任苏丹是在文莱非常有名的苏丹沙里夫·阿里(1425-1432年,سلطان شريف علي)。苏丹沙里夫·阿里统治是文莱的全盛时期,今日文莱国旗标志,起源于此位君主。苏丹沙里夫·阿里并非女性,文莱王室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女王。 Category:閩南裔汶萊人 Category:汶萊華人 S.
查看 马来族和黄森屏
辣
辣是化學物質(譬如辣椒素、薑酮、薑醇等)刺激細胞,在大脑中形成了类似于灼烧的微量刺激的感覺,不是由味蕾所感受到的味觉,而是一種痛覺。所以其实不管是舌头还是身体的其他器官,只要有神经能感觉到的地方就能感受到辣。 其次,辣也可以表示一种极端刺激的感觉或感受。譬如《红楼梦》的人物王熙凤,她的绰号就叫“凤辣子”,就是形容她为人尖锐,有如辣味一样给别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所以汉语中也有很多词语包含“辣”字、但和平常所说的触觉不相干的,例如泼辣、狠辣、毒辣、心狠手辣等。此外、辣也可以用來形容性感的人,例如「辣妹」。.
查看 马来族和辣
达岛
达岛镇(Tatau Town Pekan Tatau)是砂拉越民都鲁省的一个小镇,也是达岛县的县城,离民都鲁省省会民都鲁镇约65公里。 达岛镇就座落在县里其中的主要河流:达岛河(Sungai Tatau)旁。县城里的人口多数是华人,马来人和马兰诺族。.
查看 马来族和达岛
达岛县
达岛县(Tatau District Daerah Tatau)是砂拉越民都鲁省其中一个县,总面积有4,945.85平方公里,人口约有30,000人(2010年人口普查)。达岛县里有一条河流:达岛河(Sungai Tatau),是上游地区居民的主要交通道路,陆路交通至今还无法到达县里的一些上游地区。.
查看 马来族和达岛县
达佬县
达佬县(Daro District Daerah Daro)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州沐膠省下辖的其中一个县,人口约3万(2010年人口普查)。达佬县前身是玛都-达佬县(Matu-Daro District),于1991年5月5日和玛都县同时正式分开,成立县。.
查看 马来族和达佬县
龙芽副县
龙芽副县(Lingga Sub-District Daerah Kecil Lingga)是砂拉越诗里阿曼省的一个副县,总面积有262.47平方公里,人口约有4,500(2002年数据)。县里只有一座小镇:龙芽镇(Pekan Lingga),另外还有3个甘榜和39个长屋。.
查看 马来族和龙芽副县
茨厂街
茨厂街(Jalan Petaling;Petaling Street)是一个坐落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唐人街。它以售卖手表、衣服和首饰闻名,亦有地道小吃。除此之外,它也是国内、国外游客必到的观光点。 茨厂街一帶有很多出名的餐馆和小贩中心,售卖本地出名的福建炒面,烧鱼,叻沙及咖哩面。小贩们多以华人为主,其他种族包括印度人,马来人和孟加拉人。.
查看 马来族和茨厂街
茜蒂·諾哈麗莎
茜蒂·诺哈丽莎(全名:Siti Nurhaliza binti Tarudin,)是马来西亚最驰名马来族女歌手之一,也许是该国音乐坛历史中最成功的艺人。她的歌曲居多以马来语演唱,倾向流行及马来传统民谣歌曲,除歌唱之外,她也拥有作曲才艺。从进入乐坛时候至今,她已经获得超过一百遍本地与国际奖赏。.
查看 马来族和茜蒂·諾哈麗莎
蜂窩餅
蜂巢餅或稱蜜蜂竇是一道流傳於馬來半島一帶的糕點,使用麵粉、粘米粉、雞蛋、椰漿、砂糖拌成麵糊,讓麵糊沾點在蜂巢裝的餅模模上,再放進熱油內將其炸熟,成品類似蜂巢或幾何圖案的大圓花瓣,吃起來薄而脆。雖然材料簡單且廉宜,但製作過程麻煩,需要長時間站在熱油旁,搖晃餅模直到麵糊脫落,再用筷子不停地翻動糕點的每個孔洞,讓它在熱油中定型,加上馬來西亞炎熱的氣候,製作過程非常艱辛,使得這糕點通常只有在華人的農曆新年、馬來人的開齋節或印度人的屠妖節才會見其踪影。其外型與與中國南部一帶流傳的“糖環”類似,但是製作方式並不相同。 蜂巢餅是一道源自南印度的食品,在南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將其稱為“Achu Murukku”,在喀拉拉邦(Kerala)則叫做“Achappam”。後來這糕點流傳至馬來人社群,因沾麵糊下鍋油炸的模具是由黃銅(Loyang)所製,因此被稱為“黃銅餅(Kuih Loyang)”。早期土著嫁給華人成為娘惹後,開始將這道馬來食品帶入華人社會,再進行改良,成為流傳於南洋華人社會中,成為農曆新年中必備的食品之一。華人因糕點的圓盤形且充滿洞柱,而聯想成蜂窩,因此將其稱為“蜂巢餅”或“蜜蜂竇”,也有不少福建人將其稱為“蜂窩菊”(Pang Siu Kiok),後來這道糕點也傳入當地的印度社區中,也成為該族群的佳節糕點之一。近年來,在馬來社區中,因有人認為其形狀類似玫瑰花,而將其稱之為“玫瑰花餅(Kuih Ros)”.
查看 马来族和蜂窩餅
舍门将军号事件
舍门将军号事件(英语:General Sherman Incident 韩语:제너럴셔먼호 사건 )1866年发生的美国武装商船与朝鲜军队冲突事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将这一事件作为朝鲜近代史的开端。.
查看 马来族和舍门将军号事件
阮福映
阮福映(,),又作阮映、阮福--,是越南最後一個傳統王朝阮朝的开国君主,1802年至1820年在位,死後廟號阮世祖()。因其年號嘉隆,故而被稱作嘉隆帝()。 阮福映出身廣南阮主家,是武王阮福濶的孫子。1775年春季北方鄭氏軍隊攻陷富春(今順化),阮福映隨其叔定王阮福淳南逃至嘉定(今胡志明市一帶)。1777年定王及新政王阮福暘為西山軍所殺,阮福映被推為大元帥,並於1780年稱王,据嘉定(今胡志明市一帶)與西山軍對抗,1782年被西山軍擊敗,流亡富國島,旋即逃入暹羅求援。1784年与暹羅联军共抗西山朝,但再次為西山軍所敗,被迫再度流亡暹羅。此後希望藉助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百多禄的關係來获得法国援助。1787年,百多禄攜阮福映的長子阮福景出使法國,並代表阮福映同法国政府签订《法越凡尔赛条约》,规定法国派兵援助阮福映,越南割讓沱㶞港(今岘港)和昆仑岛給法國。但是由於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法國最终並沒有實質上幫助阮福映,因此阮福映也拒絕履行他在與法國所簽訂條約中的諾言。1789年乘西山朝內部分裂之機回國,奪取嘉定,之後逐漸平定全安南国境。 1802年改富春為順化,改元嘉隆,建立阮朝。初訂新國號為「南越」;12月,遣使向中国清朝請求冊封。1803年6月,嘉慶帝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確定新國號「越南」,但有時仍舊使用原國號「大越」。1806年,阮福映舉行登基大典稱帝,正式登基。在位期間進行軍事、行政、經濟、文教等方面的改革,大興土木修建城市、官道等建築。1815年參照中國的《大清律》,頒行《嘉隆律書》(當時稱為《皇朝律例》)。 1820年逝世,在位18年,終年58歲。其子明命帝繼位。.
查看 马来族和阮福映
阿米尔·哈姆扎
东姑·阿米尔·哈姆扎(Tengku Amir Hamzah,)印度尼西亚诗人、翻译家、民族主义者。.
查看 马来族和阿米尔·哈姆扎
阿米尔·莫哈末
阿米尔·莫哈末(马来文:Amir Muhammad,)是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作家兼电影工作者,曾制作多部探讨国家政治课题的电影和纪录片。其作品有《》、《朋友》、《》、《》等等。.
查看 马来族和阿米尔·莫哈末
阿魯群島
阿魯群島(印尼语:Kepulauan Aru)是大洋洲的一組约95个低窪島嶼组成的群岛,位於印尼東部的馬魯古省。群岛同时也是马鲁古省下的一个县。.
查看 马来族和阿魯群島
阿龍·辛康
阿龍·辛康(Arung Singkang)18世紀初亞洲印度尼西亞所屬馬來布吉部族(Buginese)的王室貴族。因為家族失勢,早年被流放於婆羅洲,1737年,他率眾回布吉所轄領地,並奪取印尼瓦佐等地,並統治該地。 Category:印尼人 Category:亚洲贵族.
查看 马来族和阿龍·辛康
阿里·穆哈亞·斯雅
阿里·穆哈亚·斯雅(Ali Mughayat Syah,)是苏门答腊岛北部亚齐苏丹国的第一任苏丹,统治时期为1514年至1530年。虽然他不是亚齐腹地的第一任统治者,但他被认为是大亚齐王国的建立者。他在位期间,见证了亚齐长期与葡萄牙人争夺马六甲海峡的霸权。但对阿里苏丹的人生及事业历史记录仍然是残缺不全,只能从各亚齐人、马来人以及欧洲人的记录中拼凑起来。 Category:亚齐 Category:苏丹 (称谓).
阿榜糕
阿榜糕(馬來文:Apom或Apong)是一道流行於馬來西亞的街頭小吃,在發酵後的米漿加入椰漿和砂糖,放入小鐵鑊將粉漿烙成圓形,再取出對折成半圓形。該糕點源自於南印度,與曼煎粿類似,也經常被誤認,不過兩者的口感與味道不相同,阿榜糕的口感較為軟嫩,且充滿椰漿的香氣和米漿發酵的酸味。其口感香脆,而中間部分則軟嫩成糕,並且會搭配不同的餡料。此糕點在2012年5月被馬來西亞國家文物遺產局列為國家文化遺產(顯著文化遺產及非顯著文化遺產)之一。.
查看 马来族和阿榜糕
阿末安沙·阿兹曼
阿末安沙·阿兹曼(Ahmad Amshay Azman,),马来西亚男子跳水运动员。他于2015年参加2015年世界游泳锦标赛。.
查看 马来族和阿末安沙·阿兹曼
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
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Afonso de Albuquerque,),有时称为“东方凯撒”、“海上雄狮”和“葡萄牙战神”,是一位葡萄牙贵族,海军将领,其军事和政治活动形成了在印度洋的葡萄牙殖民帝国。通常认为他是依靠成功的策略征服世界的军事天才。他在去世前不久被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授予第一位“果阿公爵”的称号,成为第一位并非出身王室的葡萄牙公爵,和第一个葡萄牙海外领地的贵族头衔。他试图控制所有从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红海、波斯湾、太平洋的海军航线,将其由土耳其帝国及其穆斯林与印度人盟友的“内海”,变成葡萄牙人的“内海”(拉丁语:Mare Nostrum) 。.
阿拉伯裔馬來西亞人
阿拉伯裔馬來西亞人,是指始祖是阿拉伯人(特別是哈德拉米人)的馬來西亞人,人數約220000人。 阿拉伯人出現在馬來群島是為找尋香料,同時把伊斯蘭教帶到東南亞。 馬來西亞的吉打、吉蘭丹、柔佛當地居民很多是馬來人和阿拉伯人的混血兒。與鄰國菲律賓、印尼、新加坡、汶萊的阿拉伯人一樣,他們很快同化於當地的土著南島文化。.
閃邁人
閃邁人(Semai)是馬來西亞中部閃努人(Senoi)中最大的群體。他們分佈廣泛,從山區的熱帶雨林到北部皮翰(Pehang)郊區和南部皮瑞克地區(Perak States)。大多數的閃邁人靠打獵、漁獵、採集和利用雨林資源,例如水果或樹藤進行交易,或在鄰近的小鎮打工。住在較大沿海城市的閃邁人已習慣於馬來人的生活方式。閃邁人是馬來西亞原住民歐瑞阿斯利(Orang Asli)中十七族中的一族。.
查看 马来族和閃邁人
葉亞來
葉亞來,又名德來,字桂軒,號茂蘭,原籍中國廣東省惠阳县淡水鎮周田鄉、客家人,吉隆坡第三任甲必丹,是吉隆坡的開埠功臣。.
查看 马来族和葉亞來
蒙古人種
蒙古人种(Mongoloid),是西方世界人種分類學上为人类分类学说的種族,大致上可以稱呼蒙古或東亞族裔的人,此詞大概是有數百年歷史的說法,現代北美(美國,加拿大)習慣以高加索人來稱呼歐洲人種。由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種分类学放弃了必须为人类分类的观念。人种特性现多被认为具有连续性。.
查看 马来族和蒙古人種
蒙古人種東亞型
蒙古人種東亞型,是蒙古人種在中國、日本、朝鲜半島的分支。可分别為北支、中支、南支三種。 北支有高而窄的臉和鼻子,狹窄,細長的頭骨,身材中高。分為三種類型:.
查看 马来族和蒙古人種東亞型
邦加-勿里洞省
邦加-勿里洞(印尼語:Kepulauan Bangka Belitung)是印尼的一個省,由邦加島和勿里洞島組成,與南蘇門答臘省隔海相望。本省原屬南蘇門答臘省,於2000年單獨設省。首府在邦加檳港。采矿业在这里很重要(印尼最大的锡生产地),他们也生产CPO牌的白胡椒等等。邦加-勿里洞也有许多海滩和小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2004年人口为1012655人。 Category:邦加-勿里洞省 Category:蘇門答臘 Category:2000年印尼建立.
查看 马来族和邦加-勿里洞省
邦加島
邦加島(印尼語:Bangka),是印尼邦加-勿里洞省二島之一,面積約11,910平方公里,位於蘇門答臘以東,隔邦加海峡,北临南中国海,東隔加斯帕海峡至勿里洞岛,南临爪哇海。邦加島的首府和最大市鎮在邦加檳港,第二大都市是双溪利亚特。.
查看 马来族和邦加島
邦戛
邦戛(印尼語:Pemangkat)是印度尼西亞西加里曼丹省三發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三發縣西南部,距山口洋市30公里,距三發縣的縣治三發鎮50公里。.
查看 马来族和邦戛
鄚天賜
鄚天賜(,),曾名天錫(Thiên Tích),又名琮(Tông),字士麟(Sĩ Lân),號樹德軒(Thụ Đức Hiên),中越混血兒,父親鄚玖來自中國廣東,母親是越南婦女。1736年繼承父親河仙鎮總兵一職,成為18世紀越南河仙(今越南堅江省)的實際統治者。在他任內,對內積極地推行文治,使中國文化得以宏揚,對外則貫徹其父的親越南舊阮政策,繼續俯首稱臣。及至1770年代,越南南方爆發西山起義,鄚天賜因不敵而逃入暹羅,最終受暹羅王鄭信猜忌,自殺而死。死後,阮氏王朝讓他的子孫繼續鎮守河仙,他本人亦得到越南人士的崇敬。.
查看 马来族和鄚天賜
臺灣對外關係史
台灣的對外關係,始於何時並不確定。經由人類語言學的考證,有學者提出台灣為西太平洋南島語系的源頭,亦即大部份南島民族是由台灣遷徙出去的,這大致上可以說是台灣對外關係的起點。《三國志》記載三國時代吳國曾指派軍隊登陸夷洲,但此夷州是否為台灣仍有爭議。元朝、明朝設澎湖寨巡檢,曾打算進取台灣。1593年发生了日本豐臣幕府家臣原田孫七郎的台灣納貢事件。1670年,台灣台南一帶統治者鄭氏王朝鄭經與英國簽訂通商條約,是台灣的第一個正式外交條約。其后,台湾先后由清朝与日本统治,其涉外关系也融入了清朝及日本的外交当中。1945年日本投降,中华民国接管台湾。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国共内战中失利继而播迁台湾,在國際上仍宣稱己為唯一代表「全中國」的合法政府,其後經歷金門砲戰、退出聯合國、美國與之斷交。在美國制定台灣關係法後,確立美國第七艦隊仍然肩負防衛台灣的重大使命,台灣主體性意識開始抬頭。1984年,首度以中華台北名義參加洛杉磯奧運,並開始使用梅花旗取代青天白日滿地紅,此後對外關係開始以奧會模式為基準,並積極參與國際相關活動,该现状维持至今。.
查看 马来族和臺灣對外關係史
臺灣島史觀
臺灣島史,或稱臺灣島史觀,是由臺灣歷史學者曹永和(1920-2014),於1990年所提出的一個臺灣史史觀概念與史學理論。曹永和參考法國年鑑學派的觀點,結合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學科,形成整體性觀點,以時間為座標、將生活於臺灣的人民為主體,來看臺灣自身的歷史。曹永和認為,從史前時代起便有許多不同種族、語言、文化的人群在其中活動,他們在臺灣所創造的歷史都是臺灣史。, 台灣光華雜誌, 2010年5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他的觀點,對臺灣史與臺灣史學界的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這種史學,涵括了在島內人群活躍生產的總體性結構,和綜觀長時間以來,臺灣透過海洋與外界建立的各種關係,以及臺灣在不同時間段落的世界潮流、國際情勢中的位置和角色,將臺灣史置於東亞乃至世界史的範疇做整體考察,也就是以國際的角度來看臺灣史。曹永和認為研究臺灣歷史應該超越政治史的限制,跳脫漢人觀點、國家單位,朝人民的、區域的歷史發展,以提升研究境界。他相信,「臺灣島史」的觀念有助於臺灣史研究跳脫出學界泛政治的解釋模式,而顯露臺灣史的真實面貌。.
查看 马来族和臺灣島史觀
臺灣荷蘭統治時期
荷蘭統治臺灣時期為1624至1662年間,荷蘭人與荷蘭東印度公司於南臺灣歷時38年的殖民統治,影響力遍及整個臺灣西部。若將澎湖群島與臺灣本島兩者視為一體,則可視1622年荷蘭人建風櫃尾城堡為本時期的開端。 此時正逢地理大發現,歐洲強權紛紛前來東亞貿易,並建立殖民地,而荷蘭人為建立能與明朝、日本貿易的據點,遂於1624年佔領臺灣。在荷蘭人據臺以前,臺灣本島未有嚴格定義的漢人移民,大多數皆為短期僑居的漢人。荷蘭殖民當局為了開墾土地而急需勞動力,又缺乏本國移民發展殖民地,便招引大量漢人移民臺灣。當時荷蘭人為漢人建立了適合移居的環境,漢人雖然最多不過萬人,但也提供了經濟發展所需的勞動力,而臺灣經濟就在荷漢相互依賴之下快速成長,因此有學者稱其為共構殖民。 在原住民的統治方面,起先荷蘭人以發展貿易為重,無力擴張。等到1635年起,荷蘭殖民當局對外貿易開始穩定,才發起征服行動,與麻豆社原住民部落訂定麻豆協約,確立荷蘭人為領主、原住民為封臣的封建關係。荷蘭人透過定期召開的地方會議(landdag),維繫雙方的封建關係,並任命原住民首長,確立原住民社會的正式領袖,以協助荷蘭人推行政令。透過地方會議,荷蘭人也將原本以個別村社為政治實體、彼此攻伐的原住民部落,統合成互相聯盟的聯合村(Verenigde Dorpen),置於荷蘭主權之下。荷蘭人便藉由攻擊聯合村的敵對部落,讓原住民出草,使得雙方的關係更為緊密歐陽泰 2007,頁359-362。 1640年代以後,臺灣殖民地的行政支出不斷地暴漲,收入也逐漸從轉口貿易轉移到本地稅收。為此,荷蘭人開始新增各種稅收,加上1650年後許多農民賴以維生的甘蔗業開始衰退,漢人對於荷蘭人的統治越來越不滿,引爆了郭懷一事件。事件平息之後,荷蘭人並沒有更改整個殖民地的結構,依然以剝削漢人勞力為經濟發展基礎。然而鄭成功崛起於福建沿海,為荷蘭人創建的荷漢殖民地帶來新的變數,鄭成功於1661年進攻臺灣,翌年荷蘭人為其所擊敗,退出臺灣。.
查看 马来族和臺灣荷蘭統治時期
金文泰
金文泰爵士,GCMG(Sir Cecil Clementi,),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1930年至1934年任海峽殖民地總督兼英國駐馬來亞高級專員、1925年至1930年任第17任香港總督。 金文泰在1899年加入香港政府,早年歷任新界助理田土官、巡理府、助理輔政司、行政立法兩局秘書、以及署理輔政司兼兩局當然官守議員等職;出任港督前,他曾先後擔任過英屬圭亞那政府秘書(後改名輔政司)和錫蘭輔政司。在港督任內,他成功緩和持續多時的省港大罷工,使香港從百業蕭條的局面逐漸恢復過來;此外,他重視社會基礎發展,除了主持興建九龍醫院、瑪麗醫院和修築城門水塘外,又熱心推崇中國文化,設立香港首家官立中文學校和支持香港大學增設中文系,該座官立中文學校後來更名為金文泰中學,以紀念他對中文教育的重視。金文泰與香港華民各界關係要好,任內爭取委任周壽臣爵士為行政局歷來首位華人非官守議員,並准許新界鄉紳設立鄉議局管理地方事務,政績頗受稱譽。 在海峽殖民地總督與馬來亞高級專員任內,金文泰面對環球大蕭條下的經濟衰退,設法緊縮開支,又研究引入限制計劃,防止當地錫礦和橡膠業務因生產過剩而導致國際市場價格急跌,成功減輕大蕭條對當地經濟造成的衝擊。同時間,他為新加坡主持多項大型基建,當中包括海軍基地、加冷機場、克利福碼頭和丹戎巴葛火車總站等,以配合當地的急速發展。可是,金文泰在任內提出的地方分權方案卻備受爭議,其中,馬來屬邦本土政界擔心方案會削奪他們長久以來享有的自主性、而馬來亞華人和印巴裔社群則擔心方案連同一系列推動馬來文化和馬來語的政策,會變相使當局施政進一步向馬來人傾斜。金文泰的方案雖然深具遠見,但最終卻因強大的阻力被迫妥協,未能一展抱負,連同他推動限制移民入境等被指針對華人的舉措,均成為他任內的瑕疵。 作為一名學者型總督,金文泰早年就讀牛津大學時經已顯露出在拉丁文方面的才華。在香港任職期間,他更迅速學會廣東話和官話,並憑藉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練得一手好書法,對中國詩詞也有深入的了解,是一位典型的漢學家和「中國通」。在公務之餘,他長年著作甚豐,題材涉足文學、歷史和地理等多個方面,學術造詣深受稱許,更被印度詩人泰戈爾評價為「在東方遇過最有修養的歐洲人」。金文泰還熱愛四處遊歷,曾走遍中國各省和深入印度等地,香港的不少郊野山徑,均由金文泰和他的妻子最先開闢而來。.
查看 马来族和金文泰
苏丹回教堂
苏丹回教堂(Masjid Sultan)位于新加坡甘榜格南区的马斯喀特街与桥北路,是新加坡最重要的清真寺之一。.
查看 马来族和苏丹回教堂
英屬馬來亞
英屬馬來亞是大英帝國殖民地之一,包含了海峡殖民地(1826年成立)、马来联邦(1895年成立)及五个马来属邦(1904年至1909年间取得宗主权),战后,先后改组成马来亚联邦及马来亚联合邦,直至1957年獨立。.
查看 马来族和英屬馬來亞
雷鳥神機隊
《雷鳥神機隊》(原題:Thunderbirds),為傑瑞·安德森(Gerry Anderson)的AP Films製作,ITC Entertainment發行,於英國聯合電視Associated TeleVision(獨立電視台其中一間舊營運商台名)在1965年9月30日~1966年12月25日所播出的科幻人偶影集,全2季,共32集。 台灣地區於1967年(民國56年)8月6日至1968年(民國57年)10月20日間,於每週日下午5:30~6:00時段在台視以《神機雷--鳥號》之名首播,後來中視在1972年(民國61年)12月19日~1973年(民國62年)3月4日,於每週一~五、日下午5:30~6:00時段重映時,易名為《雷--鳥神機隊》。之後又再於1973年(民國62年)6月11日至9月25日間,由開聯影藝公司擔任錄音以國語配音方式重播。.
查看 马来族和雷鳥神機隊
集选区
集选区(Group Representation Constituency,縮寫:GRC)是新加坡实行的一种选举制度,也是一种选区,在该制度下需要几个人组成团队参选国会议员。實施集選區制度的官方理據主要是為確保國會有少數種族的代表:角逐集選區議席者的至少其中一人必須是來自新加坡馬來族、印度族或其他少數種族社群。此外,對管理公共住宅區的市鎮理事會(市鎮會)而言,打理較大規模的選區將更經濟。 集選區制度於1988年6月1日生效,在這個制度落實之前,所有選區均為單選區(Single Member Constituency,縮寫SMC)。《國會選舉法令》(法例第218章,2008年修訂版)規定必須劃分至少8個單選區,同時所有集選區之議員人數不得少於總議員人數的四分之一。有鑑於此,新加坡的單選區與集選區總數及其範圍並不是固定的,而是由內閣經諮詢選區範圍檢討委員會後決定的。 《憲法》與《國會選舉法令》皆規定一個集選區必須設3到6個議席,每個集選區所設之確切議席是由總統在內閣的指導下,於臨近大選時宣告的。在2015年的大選,新加坡劃分了13個單選區和16個集選區,每個集選區設4到6個議席。 有評論就政府實行集選區制度所提供的理據提出反對,並指出隨著五人及六人集選區的產生,每個集選區的少數種族議員比例有所下滑。執政的人民行動黨(行動黨)也被指利用集選區制度作為其招募新人上陣的手段,讓新人得以搭著由資深黨員領軍的快車順利當選進國會。再者,反對黨在該制度下亦更難湊足人數角逐集選區議席,使反對黨處於不利境地。另外,這個制度使選民擁有不相等的投票權利,削弱了選民與議員間的關係,也樹立了新加坡政治種族分化的局面。.
查看 马来族和集选区
雅各布斯·安東尼·梅森
雅各布斯·安東尼·梅森(Jacobus Anthonie Meessen、,)是一名荷蘭攝影師,在1864年至1870年間的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拍摄了超過250張的人物照和。出生於烏特勒支的梅森是木匠之子,青年時前往東印度從事木工業,1860年返荷後任職於,1862年在家鄉成婚。1864年時,他再度遠赴東印度殖民地,熱衷紀錄島上的風土民情,主要的工作地點是首府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爪哇島及蘇門答臘的巴東,亦曾至邦加島、勿里洞島、婆羅洲和尼亞斯島取材。 1870年梅森重回荷蘭之後,與亞伯拉罕·佛莫稜(Abraham Vermeulen)建立了短暫的合夥關係,開始宣傳自己的攝影作品,從中選出的部分照片在1871年精裝成冊,獻給荷蘭國王威廉三世,更多的作品則於1875年由J·H·德布西印刷廠(J.)出版,並送到巴黎和阿姆斯特丹展出。梅氏晚年主要以建築師為職業,曾負責興建學校。逝後,他的分別由荷蘭四座機構和組織收藏,其內還有一些照片經過,或是加註圖片說明。.
雅国
雅国博士(Dr.
查看 马来族和雅国
老越县
老越县(Lawas District Daerah Lawas)是砂拉越林梦省下辖的其中一个县,总面积有3,811.90平方公里,人口约有3.8万(2010数据)与。 在1905年前,老越县的行政中心是位于大老山(Trusan),之后迁移至老越镇。.
查看 马来族和老越县
陶公府
陶公府官方名字那拉提瓦(นราธิวาส,RTGS:Narathiwat),馬來語媽那啦(馬來語:Menara),是泰南三府之一,邻近府份为泰国的惹拉府、北大年府、和马来西亚的吉兰丹州。 陶公府名的直译是『良民居住的地方』,在这里有一些讽刺,因为此地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社会十分动荡,人民的生命安全缺乏保障。.
查看 马来族和陶公府
陈杰毅 (马来西亚)
杰毅(Alvin Tan Jye Yee),马来西亚公民,马来西亚博客作者,马来西亚色情片演员兼导演,前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律系学生,因在博客中放上与女友的性爱照片与模仿强奸剧情的影音以及在脸书上发布吃猪肉(肉骨茶)的照片祝贺穆斯林开斋节快乐而爆红。自称为“自由言论活动家”,目前居住在美国并得到该国的政治庇护。.
陀羅缽地
羅缽地王國(Dvaravati)據信是孟族於六世紀至十一世紀在今天泰王國北部所建立的多民族城邦王國,有證據證明該王國並非由單一的民族組成,其中很有可能包括馬來人和高棉人,當時的傣族人尚未遷移進入這一地區。Mon語是當時的通用語言,該王國後來被兩個鄰邦羅渦(Lavo)和素攀地(Subharnaburi)所蠶食殆盡。.
查看 马来族和陀羅缽地
WTO姐妹會
《WTO姐妹會》(WTO Sister Show)臺灣八大電視旗下八大綜合台所製作播出的訪談性節目,自2009年3月2日起播出至今。除了每集邀請的藝人以及專家之外,該節目的來賓皆為外籍人士,來自於世界各國,故藉世界貿易組織英文縮寫作為命名。而開播時僅有女性來賓,故稱「姐妹會」。節目當中「台灣新住民」一詞經常被使用,反映出台灣新生代族群的多元與開放。 每集節目皆定有主題,主要以來賓訪談的方式進行,但是有時也穿插特別活動,例如棚外錄影。常見的主題包括有世界各國文化差異、文化衝擊、異國風俗、語言學習經驗、婚姻生活等。 八大綜合台在於目前所播出時間為每週一到週四晚間十一點到十二點首播。TVBS-Asia、愛爾達綜合台亦有重播較早之前的集數。.
查看 马来族和WTO姐妹會
报恩寺 (新加坡)
报恩寺(Poh Ern Shih)是新加坡南岸的一座佛寺,坐落于推迁路(Chwee Chian Road)的一个小山顶上,在巴西班让路(Pasir Panjang Road)的不远处。该佛教建筑是为纪念在1942年的巴西班让战役中丧命者而建立的,主要供奉地藏菩萨,其首位住持即是美籍上座部佛教和尚苏曼迦罗法师,他亦是新加坡第一位获任命为佛寺住持的西洋人。 报恩寺于2003年开始重建,现为新加坡第一座结合环保与亲乐龄概念的宗教建筑。报恩寺同佛友联谊会为该国的佛教社群主办各种活动,如佛法开示、契经论述、禅定课程等等,以中、英文教授。.
柬埔寨宗教
佛教是柬埔寨的官方宗教,大約有97%的柬埔寨公民信奉上座部佛教,其餘信奉伊斯蘭教,基督宗教和泛靈論。.
查看 马来族和柬埔寨宗教
柬埔寨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柬埔寨少數民族占族和馬來人的信仰,在1975年全國穆斯林人口150000-200000人。但因後來紅色高棉種族清洗政策,人口大幅減少,直到80年代末,他們還沒有恢復他們以前的人口。 在2009年,估計全國1.6%人口即236000人是穆斯林。所有占族穆斯林也屬遜尼派沙菲儀派。.
查看 马来族和柬埔寨伊斯蘭教
柬埔寨的黑暗时代
柬埔寨的黑暗时代覆盖了柬埔寨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的历史。柬埔寨在这一时期中不断地衰落并丧失领土。柬埔寨在十六世纪期间曾享有过短时期的繁荣,这是因为那些建都于洞里萨湖以东南地区的湄公河沿线的国王们,曾促进了与亚洲其他地区的贸易。在这一时期,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冒险者和传教士们也首次造访了这个国家。但是暹罗人在1594年对新都洛韦的征服,标志了这个国家的命运又开始走向衰退,并且柬埔寨成为了它的两个渐渐强大的邻国——暹罗和越南——之间的权力斗争中的一个马前卒。 越南在湄公河三角洲的拓居行为导致了它在十七世纪末吞并了这个地区。柬埔寨因而失去了它的一些最富饶的领土并且被切断了与海洋的连接。由于越南下定决心要吞并高棉人的土地并迫使那些居民们接受越南文化,因此,如此的外来侵蚀持续了十九世纪的整个前半叶。.
查看 马来族和柬埔寨的黑暗时代
柬埔寨福建人
柬埔寨福建人又被稱為高棉福建人(高棉語:ខែ្មរចិនហុកគៀន),為12世紀移居至柬埔寨的華裔福建閩南人的後裔。這個術語具體指的是祖先來自中國閩南的柬埔寨華人。隨著人口遷移,柬埔寨華裔福建人也移居到泰國,越南和美國。柬埔寨華裔福建人社群已經與柬族部分或全部同化,大多數都由服裝和語言證明。這種同化情形與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的峇峇娘惹社群類似,但保留的中國傳統文化習俗仍然顯示為華人而非完全同化為柬埔寨當地族群。.
查看 马来族和柬埔寨福建人
柬荷战争
柬荷战争是从1643年到1644年,柬埔寨与荷兰东印度公司间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发起者是柬埔寨国王。这位国王曾在居住在柬埔寨的马来族贸易者们的帮助下通过政变成为了新国王,并皈依了伊斯兰教。这场政变也引发了柬埔寨与荷兰人之间的这场冲突。这位新国王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雇员们实施了一场大屠杀,并在随后击败了被派来向柬埔寨人进行报复的荷兰武装力量。.
查看 马来族和柬荷战争
林加群島
林加群島是印度尼西亞的小型群島,位於新加坡以南廖內群島省東面的赤道兩側;在南海中,邻近苏门答腊岛东北岸,在廖內群島和邦加岛之间。 面积2,178平方公里,其中林加岛和新格岛约占70%;多山,最高点海拔1163米。 林加群島居民主要是馬來族、布吉人和华人,他們以捕魚為生,雖然群島不少沙灘有珊瑚,但交通不便窒礙旅遊業的發展。.
查看 马来族和林加群島
林梦省
林梦省(Limbang Division Bahagian Limbang)是婆罗洲砂拉越的其中一个省份,也称第五省,是砂拉越最东边的省份。林梦省总面积有7,790平方公里,人口约有8.6万人,其中包括:马来族、华族、哥達央族、伊班族、比赛亚族与其它几个族群。林梦省主要经济来源于农业及木材业。此外,每年也有大批的旅客从文莱和沙巴到该省,所以旅游业也是其中重要经济来源。.
查看 马来族和林梦省
李光耀
李光耀,GCMG,CH(Lee Kuan Yew,出生姓名「Harry Lee Kuan Yew」;)是新加坡華裔政治家,曾担任首任新加坡總理和首任人民行動黨秘書長,也是新加坡建國之父之首,新加坡李氏家族政治的创始人,對新加坡政治有深远影响。2011年,《商业内幕》网站在其“20世纪最成功的独裁者”排名中将李光耀列为第二位(僅次於利比亞的伊德里斯一世)。.
查看 马来族和李光耀
李治廷
李治廷(Aarif Rahman,),香港創作歌手及演員,祖籍馬來西亞,是马来族、阿拉伯裔及华裔混血兒。.
查看 马来族和李治廷
松巴島
松巴島(Sumba Island)是印度尼西亞東部東努沙登加拉省的島嶼,屬於小巽他群島,位於松巴哇島東南、弗洛勒斯島西南、帝汶以西、澳洲以北。 面積11,153平方公里,2005年人口611,422。松巴島大部地区海拔600-1000米的高原,最高点1340米;年降水量约1625毫米。居民使用南島語系,有馬來族和美拉尼西亞人的血統。.
查看 马来族和松巴島
松柏港
松柏港(印尼語:Sungai Pinyuh)是印度尼西亞西加里曼丹省喃吧哇縣轄下的一個鎮。位於坤甸市和山口洋市之間,距離坤甸市區約45公里,距離山口洋約72公里,公路里程約95公里。 鎮內有客家人、潮州人、馬來人居住,多以客家話、印尼話為主要語言。 Category:印尼城市 Category:西加里曼丹省.
查看 马来族和松柏港
桑坡县
桑坡县(Song District Daerah Song)是砂拉越加帛省下辖的其中一个县,人口约2万(2010年人口普查)。桑县总面积3,935.2平方公里,90%的地区是山丘。桑县同与加帛省于1973年4月2日成立。.
查看 马来族和桑坡县
椰絲球
椰絲球(馬來文:Ondeh-ondeh、Onde-onde,印尼文:Klepon)是馬來西亞、印尼的傳統甜點之一,發源於爪哇島,此糕點使用糯米製成,內部的液狀餡料為融化的椰糖(Gula Melaka)。傳統的做法是將糯米糰包裹上塊狀的椰糖再揉成圓形,放至水裡煮熟之後,沾上早已刨好的椰絲,其綠色的表皮是因為使用班蘭葉的汁液染製而成,目前也開始在糯米粉內摻雜蕃薯泥,製成橘色、黃色或紫色的椰絲球。在馬來西亞、印尼、汶萊一帶是非常流行的傳統甜點,一般多用香蕉葉裝置。在馬來西亞,此糕點稱為“Ondeh-ondeh”或“Onde-onde”,在馬來文意為丸子;印尼將其稱為“Klepon”(Onde-onde在當地意為煎堆);汶萊則稱為“Kuih Pancit”。 雖然此糕點是馬來人和印尼人的傳統糕點,在15世紀開始南來的土生華人/峇峇娘惹(Penerakan/Baba Nyonya)從母親一輩的土著祖先學製此糕點後,開始將其內化至自身的飲食文化內,在土生華人的傳統婚宴中,椰絲球是必備的甜點之一,意為團團圓圓。.
查看 马来族和椰絲球
槟城
槟城(Penang;Pulau Pinang) ,亦称槟州,是马来西亚十三个联邦州属之一,位于马来亚半岛西北侧。以槟威海峡為界,槟城分成槟岛和威省两部分,其中威省的东部和北部与吉打州为邻,南部与霹雳州为邻,而槟岛西部则与印尼苏门答腊岛隔马六甲海峡相对。 槟城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程度颇高,是马来西亚经济发展重镇之一。1786年设立的首府乔治市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都会区,并于2008年同马六甲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受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获世界级城市评为自足级(Sufficiency Level City)城市。.
查看 马来族和槟城
樟宜
樟宜(Changi)位處新加坡東部,是樟宜國際機場所在,也是樟宜監獄所在,樟宜海軍基地也位於該區。該處在新加坡1942年2月淪陷後被日軍用作囚禁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地區俘虜的战俘。由於沿海,樟宜設有樟宜碼頭。 詹姆士卡萊維(James Clavell)的小說作品《鼠王》(King Rat,1962年)根據他二戰時被囚於樟宜戰俘營的經歷寫成。.
查看 马来族和樟宜
樟仑
樟仑(馬來語:Changlun;泰语:ช้างหล่น),是马来西亚吉打州北部的一个小镇,位于古邦巴素县,距首府亚罗士打约42公里,离北部边境黑木山8公里左右。樟仑一词源于泰语「ช้างหล่น」(拉丁拼音:Chang Lon),意即「倒下的大象」。 樟仑-玻璃市港口高速公路和南北大道的建设不仅带动了该镇的经济发展,同时便于人民使用公路前往重点教育机构,如马来西亚北方大学(UUM)、亚罗士打教育局、 吉打大学预科班学院(KMK)、玻璃市大学预科班学院(KMP)、玛拉工艺大学亚娄校区、玻璃市大学亞娄校区和玻璃市理工学校。.
查看 马来族和樟仑
武吉知马
武吉知马(马来文:Bukit Timah)是位于新加坡主岛中心附近的一座丘陵,海拔163.63米,为新加坡的最高点。 武吉知马所处的四周是市区重建局(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管辖下的武吉知马规划区 (Bukit Timah Planning Area),属于新加坡中区,距离市区的中央商业区只有10公里(6英里)。武吉知马规划区一般称作武吉知马,也有称它为第11邮区(District 11)。 这个地区有为数不少的洋房(独立式洋房或半独立式洋房)和私人公寓(相对于大多数新加坡人所住的公共组屋)。.
查看 马来族和武吉知马
民都鲁
民鲁(Bintulu),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州民都鲁省的省会,州内第四大城,隶属于。该镇东鄰美里、南傍加帛、西接诗巫、北面南海;距离州首府古晋空路距離349公里(約30分鐘航程),陸路距離612公里(約9小時路程)。 十九世纪中叶前,民都鲁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至到1867年召开的砂拉越首届立法会议,民都鲁才逐渐的受關注。而随着之后的一波波巅峰发展期,民都鲁在短短的三十年里,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了一座新兴的工业小镇。从民都鲁沿格盟纳河而上有实包勿镇及另一條支流依序為班丹镇(Pandan)、拉芒镇(Labang)及都胞镇(Tubau)。.
查看 马来族和民都鲁
民都鲁县
民都鲁县(Bintulu District Daerah Bintulu)是砂拉越民都鲁省的一个县,总面积1,990.88平方公里,人口约16.7万(2010年数据),县城是民都鲁镇。 民都鲁县北面濒临南中国海,南面是下辖的实包勿副县面濒临南中国海。.
查看 马来族和民都鲁县
民都鲁省
民都鲁省(Bahagian Bintulu)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其中一个省份,也称第九省,总面积有12,166.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有21.9万(2008年人口普查马来西亚国家统计局 2010年更新 及)。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也在民都鲁省设立一个校园,占地有715.16公顷。.
查看 马来族和民都鲁省
民族列表
以下世界民族列表是各民族汉语译名名称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目前世界上共有2000个民族。 ----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V W X Y Z.
查看 马来族和民族列表
汤米·汤姆斯
湯米·湯姆斯(Tommy Thomas)是一位出身馬來西亞印度裔的憲法專家與刑事訴訟律師,且是現任馬來西亞總檢察長 。作為的會員,他是有史以來第一位直接受委為總檢察長的執業律師,亦是自1963年以来首名擔任該公職的非馬來人與非穆斯林。他被寄予厚望實踐希望聯盟政府的改革議程。.
查看 马来族和汤米·汤姆斯
汶莱
汶萊達魯--薩--蘭國(Negara Brunei Darussalam;爪夷文:بروني دارالسلام),也作汶萊和平之國,簡稱--萊或--萊,舊亦稱婆羅乃。汶萊是北婆三邦之一,位於婆羅洲北岸、南中國海南岸,整個國土被砂拉越所分割、環繞。 1984年1月1日脫離英國和平獨立,1月7日加入東盟。經濟狀況頗佳,2014年人均GDP名列亞洲總第五位、除波斯灣國家外的第二位(列新加坡之後),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和出口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7%,社會福利之程度與範圍皆非常完善,更以不需要繳稅的國家聞名。.
查看 马来族和汶莱
汶萊帝國
汶萊帝國,是一個在婆羅洲北岸的馬來人王國。 王國始建於7世紀初,在中國紀錄中稱渤泥,是由当地信仰万物有灵或印度教的土著国王統治著的一個小航海貿易國。在15世紀皈依伊斯蘭教,這王國在馬六甲蘇丹王朝成為葡萄牙殖民地後,在17世紀勢力伸展至在整個婆羅洲沿海地區和菲律賓。 渤泥和中國最早的外交關係都記錄在978年的《太平環宇記》。1225年,南宋福建泉州市舶司提举趙汝适在《诸蕃志》记载,渤泥有軍艦百艘以保護其貿易,並在王國有大量財富。在14世紀,渤泥似乎受到爪哇的控制,根據1365年的爪哇手稿爪哇史颂Nagarakretagama提到渤泥是滿者伯夷的屬國,每年要進貢40斤樟腦。在1369年蘇祿蘇丹國襲擊渤泥,搶掠它的寶藏和黃金。從滿者伯夷來一支艦隊成功地驅逐蘇祿入侵,但渤泥被攻擊後變得衰弱。1371年一分中國報告中描述渤泥貧困和完全被滿者伯夷控制。.
查看 马来族和汶萊帝國
汶萊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文萊的官方宗教,64%的人口是穆斯林。 最大穆斯林族羣是馬來人,遵從遜尼派中的沙菲儀派。大多數其他的穆斯林群體是島上原住民與華人。 伊斯蘭教是在15世紀時被馬六甲王国蘇丹接受,傳統上,蘇丹是負責維護伊斯蘭傳統,雖然這個也是委派任命的官員的責任。 自20世紀30年代,蘇丹利用上升的石油收入提供了一個龐大的社會福利制度和促進伊斯蘭教,包括資助建清真寺,朝覲,並擴大宗教事務局。.
查看 马来族和汶萊伊斯蘭教
汶萊馬來人
汶萊馬來人(Orang Melayu Brunei, 爪夷文: ),是指生活在汶萊、納閩、沙巴西岸和砂拉越北部的馬來人。他們雖然他們在種族上和其他馬來人彼此相關,並遵循伊斯蘭教的教義,但語言和文化不同於在廣義馬來世界的馬來人。 在馬來西亞獨立後,他們和東馬其他馬來人被定為義為土著民族的一部分。.
查看 马来族和汶萊馬來人
汶萊軍事
汶萊皇家武裝部隊(RBAF)是負責汶萊和平之國的國土完整及國家主權獨立的軍事武裝力量,大致上分成四個組成部分構成:.
查看 马来族和汶萊軍事
汉班托塔
汉班托塔(僧伽罗语:භම්ඛන්තොට;泰米尔语:அம்பாந்தோட்டை),斯里兰卡南部省汉班托塔区首府。该地区人口以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来人为主,信奉佛教的僧伽罗人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现任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即来自当地选区。.
查看 马来族和汉班托塔
沐胶
沐膠(Mukah)是馬來西亞砂拉越州沐胶省省會,為一海邊小市鎮。.
查看 马来族和沐胶
沐膠县
沐膠县(Mukah District Daerah Mukah)是砂拉越沐膠省下辖的其中一个县,人口约4.1万(2010年人口普查)。.
查看 马来族和沐膠县
沐膠省
沐膠省(Mukah Division Bahagian Mukah)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州其中一个省份,也称第十省。沐膠省在2002年3月1日正式成立,是由第三省(诗巫省)分割出來,总面积6997.61平方公里,人口约有110,000人(2010人口普查)。省里有10座镇,138座甘榜和238个长屋。 沐膠省拥有两座高等学府:玛拉工艺大学-沐膠校园(Universiti Teknologi Mara (UiTM) Mukah campus)和沐胶理工学院(Mukah Polytechnic)。.
查看 马来族和沐膠省
油鬼仔
油鬼仔,即马来语的Orang Minyak,是马来族文化传说中内学/隐秘之学的一种,学了这类巫术后就可以来去自如,类似中国文化的穿墙术之类的传说。油鬼仔的独门技巧是身上非常光滑,以致可以轻易地“滑进”人们住所偷窃或者做其他犯罪活动,即使被追捕,也因为身体光滑而轻易的从追捕者的指尖“滑走”。.
查看 马来族和油鬼仔
沙巴
沙巴(Sabah),简称「沙州」,旧名「北婆羅洲」,位於婆羅洲島北部,是馬來西亞的13州属之一,也是马来西亚境內第二大州,僅次於其西南方的砂拉越,而其南面則与印度尼西亚的北加里曼丹省相接壤。 自1881年起,北婆羅洲一直被大英帝國所統治。直到1963年8月31日,北婆羅洲被英國予以自治地位,同時改名為「沙巴」(Sabah),但並未從法律上獲得正式獨立,其國防、外交、財政、內政等事務仍由英國政府所掌管。 1963年9月16日和砂拉越、马来亚联合邦及新加坡共同组成聯邦国家,成立马来西亚。在成立马来西亚之前,沙巴和砂拉越、新加坡一样,皆是英属自治邦,根据成立协议沙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行政自治权,如移民政策自主权。 沙巴享有风下之地(Land Below The Wind)或是风下之乡之美誉,原因是沙巴的位置在飽受台风肆虐的菲律宾之南,但台风不会经过这里。沙巴首府為亞庇,前名為(Jesselton)。其他主要城镇有山打根、斗湖、根地咬、、古达、仙本那、拿笃、斗亚兰、吧巴、实必丹、丹南、兰瑙、古打毛律、哥打马鲁都等。纳闽在1984年由哈里士领导的人民党组成的沙巴政府交给了联邦政府,现为联邦直辖区,也是大马的唯一的岸外金融中心。 沙巴人分为三大民族:华人、卡达山人和巴瑶人,分別使用華語、英语、卡达山话和马来语,随着大量外籍人士涌入使沙巴华人只剩一至两成。.
查看 马来族和沙巴
沙隆再也副县
沙隆再也副县(Sadong Jaya Sub-District Daerah Kecil Sadong Jaya)是砂拉越三马拉汉省阿沙再也县下辖的一个副县,前名是本南县(Pendam District),总面积有140平方公里,人口约有1.4万(2010数据),马来人占多数。县里只有一座小镇:沙隆再也镇,即是副县城,和24座甘榜。.
查看 马来族和沙隆再也副县
沙敦府
ตูล Satun泰国沙敦府 |- 面积:2,479.0 km² 人口:247,875 (2000年) 人口密度:100 inh./km² 沙敦府(จังหวัด สตูล,RTGS:Changwat Satun)是泰国南部府份之一,邻近府份为泰国的董里府、博他仑府、宋卡府和马来西亚的最小一州玻璃市。 沙敦府名字由来于马来语中“Setul”,是一种树的名字,这种树曾在本府广为种植。.
查看 马来族和沙敦府
泰化
泰化是指泰国嘗試同化不同民族与文化入中央泰人文化中。这个政策是二十世纪泰国成为一个民族国家后出现。.
查看 马来族和泰化
泰國宗教
泰國憲法未規定泰國國教,而且保障所有泰國公民的宗教自由——但是國王一定要是佛教徒。2000年的調查結果顯示,94.6%的泰國人是信仰上座部佛教的佛教徒。穆斯林是泰國第二大宗教群體,占泰國人口的4.6%。 泰國最南端的府份——北大年府、惹拉府、陶公府以及宋卡府及春蓬府的部份地區——有著大量穆斯林人口,其中既有泰族也有馬來族。泰國南端主要是馬來人。基督徒(主要是天主教)占泰國人口的0.7%。錫克教徒和印度教徒人數較少,但也有一定影響力,他們居住在城市裡,主要從事零售業。 17世紀後,泰國有少量的猶太人。由2011年開始,穆斯林活動人士——泰國政府稱之為恐怖分子或分裂主義者——因腐敗及種族歧視與中央政府對抗。隸屬於文化部的泰國宗教局(Thailand's Department of Religion)負責該國宗教團體的註冊。它與泰國移民署的警察一起負責監管外國傳教士的傳教。.
查看 马来族和泰國宗教
泰國人口
泰国人口中泰国主体民族泰族占75%。泰族人口分布:中央泰族(占总人口的33.7%,包括曼谷),东北方的老族(34.2%),北方泰族(18.8%),还有南方泰族(13.3%)。中央泰国人讲的方言作为官方语言广泛应用于政府和学校传播。 泰国人口14%是华族,其中相当一部份来自广东潮汕地区。泰国马来族占(2.3%)。其余的少数民族包括高棉、蒙族等与泰族人相似的民族;还有越南人、还有一些住在山上的部落,例如例如巴通族、嘎良族、拉祜族、苗族、瑤族等,接近緬甸的山區有少數撣族人,这些人口大约为788,024人。 除此之外,泰国还有大量的来自亚洲、欧洲、北美等长期居住在泰国的人口,还有大量非法移民。不过由于泰国人口基数大,所以这些人口只占总人口的很小一部分。 泰国的人口主要为农业人口,集中在稻米场地,即泰国的中部和东北、北方。随着全球化进程,泰国也在工业化过程中,有大约31.1%的泰国人集中在曼谷等大城市,而且在持续增长中。.
查看 马来族和泰國人口
泰國伊斯蘭教
泰國的伊斯蘭教是少數派宗教(主要信仰是上座部佛教),主要是南泰國四府的馬來人的信仰。大多數泰國穆斯林屬於遜尼派的教派,人口39000-42000人http://service.nso.go.th/nso/nsopublish/service/survey/cult48.pdf 。.
查看 马来族和泰國伊斯蘭教
泰國馬來人
泰國馬來人(Orang Melayu Thai, ไทยเชื้อสายมลายู, 爪夷文: ملايو تاي, 亞維語: Oré Nayu, Jawi or Bangso Yawi),是一個泰國術語,用來指生活在泰国的马来人。總人口估計190萬。泰国也是马来人第三集中的国家,大多數馬來人都集中在南部省份那拉提瓦,北大年府,也拉府,宋卡府和沙敦府。 他们生活在这里因之前是独立的北大年王国,他们因宗教原因与泰国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与马来西亚较親近。另一方面,馬來民族在沙敦較少傾向於分裂。 沙敦的马来人称讪讪,是马来人与泰人的混血。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但接受泰国文化,形成沙敦府的大部分人口。在马来西亚霹靂州也有他们。.
查看 马来族和泰國馬來人
泰国
泰王國(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Ratcha-anachak Thai,Kingdom of Thailand),通稱泰国(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Prathet Thai,Thailand),舊稱暹罗、暹邏(สยาม,Sayam,Siam),是东南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首都及最大城市为曼谷。泰国国土东临老挝和柬埔寨,南接暹罗湾和马来西亚,西靠缅甸和安达曼海,东南亚国家联盟創始國之一。.
查看 马来族和泰国
泰国南部三府
泰国南部总共有十三府,其中惹拉府、北大年府和陶公府在馬來語被稱作「Patani」(爪夷文: ڤتاني),為泰國在1909年根據《英暹條約》取得,居民主要為信伊斯蘭教的馬來人,與泰國其他地區較不同,因而在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別,並存在分離主義。.
查看 马来族和泰国南部三府
泰国南部地区
泰國南部是泰國主要地理分區之一。北與泰國中部地區以克拉地峽相連,西北鄰緬甸,西為安達曼海,東為泰國灣,南接馬來西亞。泰國南部地區共有14個府,面积77477.52km²,總人口約800萬。其中最南部的三個府(惹拉府、北大年府和陶公府)是泰國在1909年根據《英暹條約》(1909)自馬來亞取得,當地居民主要為信伊斯蘭教的馬來人,這一帶曾經有馬來族建立的獨立的北大年蘇丹國,故當地馬來族穆斯林分離主義運動十分活躍,民族关系错综复杂,社会动荡。 泰國南部地區的主要民族有泰人、馬來人和華人,主要宗教有南傳佛教和伊斯蘭教。馬來族穆斯林不僅在泰國最南部的三個府最為集中,也大量分佈在泰國南部地區臨近的其他府。泰南主要城市包括宋卡、合艾、布吉、素叻等。 Category:泰國地理.
查看 马来族和泰国南部地区
泰裔馬來西亞人
泰裔馬來西亞人,是指出生或移民到馬來西亞的泰族(暹羅泰族),在2014年有70000個泰人有馬來西亞國籍。這個數字不包括那些居住在馬來西亞但不持有馬來西亞公民身份的泰國人。他們多來自泰國與馬來西亞接壤地區。 在政治上,泰裔馬來西亞人被視為馬來西亞土著並給予馬來人的地位。.
查看 马来族和泰裔馬來西亞人
泗里街省
泗里街省(Bahagian Sarikei)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州其中一个省份,也称第六省,是由第三省(诗巫省)分割出來。该省总面积有4,332.35平方公里,人口约有145,200人。泗里街省下分四个县:泗里街县 (Sarikei District),馬拉端县 (Meradong District),蘆樓县 (Julau District) 及巴干县 (Pakan District)。 省里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农业与木材业。泗里街省盛产胡椒,也闻名于其黄梨。.
查看 马来族和泗里街省
洁蒂·阿兹
丹斯里洁蒂·阿兹(英语和马来语:Y.M. Tan Sri Dato' Sri Dr.
查看 马来族和洁蒂·阿兹
港口国
港口国,又名河仙国,是柬埔寨历史和越南历史上的华人割据政权。最初割据于柬埔寨,后内附于广南国。1679年由中国明朝遗民鄚玖建立,到1809年鄚子添去世後,越南阮朝委任官員直接管辖河仙镇。1833年鄚公材牽連入黎文𠐤叛亂,被送到順化審問,其後便再沒有鄚氏子孫返回河仙任职。.
查看 马来族和港口国
漢字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Sinosphere)有時稱為東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中華文化圈,是指歷史上受中國及中華文化(或漢文化)影響、過去或現在共同使用漢字、文言文作為書面語之文化圈。日-zh-hans:朝;zh-hant:韓-越大多不使用漢語雅言作為口頭語言交流媒介,故漢字文化圈範圍大於漢語圈(Sinophone)。 涵蓋國家包括中國以及歷史上曾受中國皇帝冊封或曾向中國王朝朝貢之周邊國家或民族。這些地域在古代主要是農耕民族,存在冊封體制,從中國歷代王朝引進國家制度、政治思想、中華法系,並發展出相似之文化和價值觀,但與中國保持著相對政治獨立。漢字文化圈所覆蓋地域與現代劃分之東洋地區很大程度重合,包括了中國大陸、澳門、香港、臺灣等漢語地區,古代的越南(京族)、朝鮮半島(朝鮮族)、日本列島(大和族)、琉球群島(琉球族)等。日本歷史學者西嶋定生提出之「東亜(東洋)世界論(冊封體制論)」,形成了歷史學上之「文化圈」概念模型。 漢字誕生地中國以及周邊的越南、朝鮮半島、日本、蒙古等地,歷史上完全使用漢字或與本國固有文字混合使用,古代官方及知識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和--稱為“漢文”)作為書面語言,但漢字文化圈並不使用漢語雅言作為口頭媒體。另外,有些遊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雖然位於漢字文化圈地區內,但不使用漢字。在現代-zh-hans:朝鲜;zh-hant:韓-語、越南語和日本語中,六成以上詞彙都是由古漢語派生出之漢字詞所組成。另外日本假名和越南喃字皆是從漢字衍生之文字,朝鮮半島諺文雖為自創文字但亦能跟日文假名一樣和漢字一同混合使用。東洋世界各國歷史上都曾經使用過漢字。聯合國成立後,中文為聯合國六種正式語言之一。.
查看 马来族和漢字文化圈
木中县
木中县(Betong District Daerah Betong)是砂拉越木中省下辖的其中一个县,人口约6万(2010年人口普查)。.
查看 马来族和木中县
木中省
木中省(Betong Division Bahagian Betong)也称第十一省,是婆罗洲砂拉越其中的一个省份,由第二省(诗里阿曼省)分割出來,总面积4,180.8平方公里,位于砂拉越沙里拨 (Saribas),2015年之前是砂州最小的省份。 木中省下辖两个县:木中县 (Betong District) 及实拉卓县 (Saratok District),总人口约有10.8万。.
查看 马来族和木中省
末罗瑜
末羅瑜(Melayu)或末羅遊为古代(大约4世纪-13世纪)苏门答腊岛上一个信奉婆羅門教的古国(现改为占碑),后来末罗瑜被苏门答腊岛上的另一个著名古国三佛齐所并吞。 唐代以后又出现了木剌由、麻里予兒、巫来由、無来由等,这些地名都指向同一个末羅瑜。清代的著述把马来亚(Malaya)翻译为“无来由”或“巫来由”。马来西亚的马来人一向自称“巫来由人”(Orang Melayu)。.
查看 马来族和末罗瑜
惹拉府
惹拉府(ยะลา,RTGS:Yala),香港报章中往往被译为也拉府,中華民國外交部稱為耶拉府,是位于泰国最南部的一个不甚安宁的府份。.
查看 马来族和惹拉府
浮刹县
浮刹副县(Pusa Sub-District Daerah Kecil Pusa)是砂拉越木中省木中县下辖的副县,人口约有1.5万(2010数据)。 浮刹副县盛产剌壳鱼(二名法:Tenualosa toli Terubuk),主要在甘榜柏拉丁(Kampung Beladin)和甘榜浮刹(Kampung Pusa)。.
查看 马来族和浮刹县
海岛逸志
《海岛逸志》,清代王大海在1791年所著的一部关于爪哇岛和马来半岛的游记。王大海字碧卿 生卒年不详,福建龙溪(今 龙海市)人。清高宗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王大海泛海至爪哇,前后侨居巴达维亚、三宝垄等 地十年,游踪遍及爪哇北岸及马来半岛诸港口。归国后撰有《海岛逸志》六卷,载《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海岛逸志》的内容包括地方志、人物志、方物志、花果类等。.
查看 马来族和海岛逸志
斯古拉
斯古拉(印尼語:Sekura)是印度尼西亞西加里曼丹省三發縣直落吉拉馬特(Teluk Keramat)鎮轄下的村之一,為直落吉拉馬特鎮的政府駐地及經濟中心。斯古拉位於三發河畔,被三發河分開與三發鎮分成兩岸,由三發30分鐘左右。.
查看 马来族和斯古拉
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
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ශ්රී ජයවර්ධනපුර කෝට්ටේ、ஸ்ரீ ஜயவர்த்தனபுரம் கோட்டே、,又译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泰)是斯里蘭卡的首都。因名稱较長,通常略稱為科特、科泰。.
斯里蘭卡宗教
斯里蘭卡是一個多元文化、多民族、多語言和多宗教信仰的國家。截至2011年的人口普查,斯里蘭卡有70.19%是上座部佛教徒,12.6%是印度教徒,9.7%是穆斯林(主要是遜尼派),7.4%是基督徒(6.1%是天主教,1.3%是其他基督宗教)。根據蓋洛普調查顯示,2008年斯里蘭卡是全球第三大宗教國家,斯里蘭卡有99%的人認為宗教是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查看 马来族和斯里蘭卡宗教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Republik Singapura;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通称新加坡,又稱為新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星島、星國、狮城、坡岛、猩咖波、石叻、叻埠、昭南等,是东南亚中南半岛南端的一个城邦岛国,它不只是一個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國家。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扼守马六甲海峡最南端出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西马来西亚相隔,并以新柔长堤與第二通道等這兩座橋梁相连於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新加坡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新加坡最大的外島為德光島。自新加坡独立以来,大规模的填海已经为新加坡增加了23%的面积,相等于130平方公里。 1819年,任职于英國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斯坦福·莱佛士与柔佛苏丹签订条约,获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经莱佛士的努力,逐渐发展成繁荣的轉口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戰略据点。1942年至1945年间,新加坡曾被日本占領三年半之久,其后回归英国管理,並從海峽殖民地獨立出來,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成為—個州,稱為新加坡州(簡稱星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并独立建国。 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從一窮二白中,依靠着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本的操作,迅速转变成为富裕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同時憑藉著地理優勢,新加坡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教育素質良好的國民也是亞洲政治和科學文化的紐帶,大多数的新加坡人都通晓至少两种语言,分别是英语以及自己的母语。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种族的社會,也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所以主要由亞洲人組成的新加坡並非為單一民族國家,而是和一部分馬來人及印度人所組成的移民国家,其中漢人文化以福建移民為大宗。。在国内居住的居民有38%为永久居民、持有工作簽证的外籍劳工以及持有学生簽证的学生,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外劳比例分別为80%和50%。整個城市在绿化和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查看 马来族和新加坡
新加坡历史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11世紀,該島開始被受重視是14世紀三佛齊王子拜里米蘇拉建立馬六甲蘇丹王朝將其建設成港口,並於1613年被焚毀。新加坡現代歷史要追溯至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把該島建設成港口,在英國治下該地茁壯為重要的轉口港,負責印度-中國以及東南亞間之貿易,進使該地成為主要的海港城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新加坡在1942年到1945年被大日本帝國所占領,當戰爭接近尾聲之際新加坡重新為英國統治也開始讓新加坡自治,新加坡渴望加入馬來亞聯合邦並在1963年和該國一起建立馬來西亞聯邦,然而社會內部的矛盾與激化,促使人民行動黨和掌握馬來西亞政權的巫統產生歧見,最後馬來西亞將新加坡逐出聯邦,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成為獨立的共和國。 在面臨失業率高以及住屋不足的壓力下,新加坡開始一連串的現代化過程,建立起輕工業、發展大型國宅以及重金投資在公共教育上,從獨立後新加坡每年經濟成長率高達9%以上,在1990年代該地成為世界最為繁榮的國家之列,伴隨而來的是高度經濟發展的自由市場經濟、國際貿易,以及在亞洲僅次於西亞的國民平均所得。.
查看 马来族和新加坡历史
新加坡外交
新加坡与186个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截至2012年8月10日)。新加坡於1965年加入联合国和英联邦、1967年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该联盟5个发起国之一)、1989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新加坡於1965年加入联合国和英联邦、1967年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该联盟5个发起国之一)、1989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新加坡在2001年~2002年担任过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并派兵参与联合国在科威特、安哥拉、柬埔寨和东帝汶等地的维和任务,2004年新加坡还派出了一支120人的医疗救援队伍参加美伊战争之后伊拉克的管制工作。 新加坡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但亦是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主要盟友。2004年,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新期间,新加坡还提议为维护马六甲海峡的通航安全,邀请美国海军参与该海域的巡航工作,但遭到周边邻国如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反对。.
查看 马来族和新加坡外交
新加坡宗教
由于新加坡的历史特殊,并且政府奉行种族和多元文化的政策,新加坡存在多种宗教信仰和习俗,并无宗教占主导地位。《新加坡共和國宪法》第十五条保障宗教自由。與周邊國家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國家不同,新加坡並不設國教。 截至2012年,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佛教(33.2%)、基督宗教(18.8%)、伊斯蘭教(15.1%)、道教(11.0%)和印度教(5.0%),新加坡人口有0.7%信奉其他宗教。17%的新加坡人被正式列为无宗教(相比之下,2000年有14.8%)。尽管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各宗教信徒之间几乎不存在宗教极端主义和仇视。不過年轻人中,尤其是华人,已有与传统价值观,包括宗教仪式和祖先崇拜背离的趋势,減少奉行相關傳統習俗,而無宗教信仰者亦有上升的趨勢。.
查看 马来族和新加坡宗教
新加坡州
新加坡州(Negeri Singapura)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州,于1963年9月16日设立,1965年8月9日独立成为新加坡共和国。 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北婆罗洲(沙巴)、砂拉越和新加坡共同组建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英属时期结束,成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然而,新加坡州与马来西亚联邦政府在经济、财政、政治上的意见经常相左。中,以新加坡州为根据地的人民行动党参加大选,被联邦政府的执政党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巫统)视为对马来人至上的政治系统的威胁。同年在新加坡州发生牵涉到华人社群和马来人社群的种族骚乱。中,人民行动党的对手社会主义阵线参选,受到巫统的支持。1965年,马来西亚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决定将新加坡州从联邦中除名。马来西亚国会于1965年通过紧急修宪将新加坡州逐出马来西亚联邦。同年8月9日,新加坡州获得独立,成立新加坡共和国。.
查看 马来族和新加坡州
新加坡人
新加坡人是城邦國家新加坡的公民 ,新加坡為和多元文化的國家,種族包括華裔、馬來裔、印度裔和其他較小的族裔社群。在19世紀,新加坡已是各民族聚集的城邦。根據2006年AsiaBarometer 調查,大多數新加坡人認為自己是“新加坡人”,而少數人認同自己的種族群體。 目前,新加坡人口為3,439,200人,海外新加坡人口為214,700。.
查看 马来族和新加坡人
新加坡人口
新加坡人口,大约有超过560万人,其中的常住人口中30%以上是外国籍公民。在新加坡公民中,四分之三的人口是华人,也是世界上除了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与台湾,华人人口占大多数的唯一地區。2009年,在本地居民(本国公民及永久居民的總稱)中,新加坡華人占74.2%(泉漳閩南人約佔華人的43%,潮州人約21%,廣府人約14%,客家人約3%),马来人占13.4%,印度裔(以泰米尔人居多)占9.2%,而欧亚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包括峇峇娘惹)则占3.2%。.
查看 马来族和新加坡人口
新加坡共和国海军部队
新加坡海軍,全名「新加坡共和国海军部队」(Angkatan Laut Republik Singapura;Republic of Singapore Navy),簡稱「RSN」,是新加坡共和國的海軍,也是新加坡武裝部隊的一部分。該海軍负责保卫新加坡领海以及航线,主要在新加坡海峡地区行动,被认为是“该海域最强的海军部队之一”。 新加坡海军的所有艦艇代号为「RSS」,即「Republic of Singapore Ship」的缩写。.
新加坡的种族
当代新加坡的种族和民族的概念结合了英国殖民时期的态度和当地反殖民运动的领导者采取的办法。从1960年代起,在新加坡对“种族”的定义几乎没有改变。 然而,新加坡对待种族的方法与其最近的邻国马来西亚很相似。华人主导了新加坡人口,接近总人口的75%。.
查看 马来族和新加坡的种族
新加坡王国
新加坡王国(Kerajaan Singapura)是一个马来小王国,其疆界主要坐落在当今的岛国新加坡共和国。传统的历史观显示,逃亡的三佛齐巨港王子山·尼拉·乌他马(Sang Nila Utama)于约公元1299年建立新加坡王国。14世纪,新加坡经济在蒙古和平时期(Pax Mongolica)蓬勃发展,从一个小商埠转化为和元帝国有密切关系国际贸易中心。然而,新加坡的繁荣和功绩惊动了邻近的两大势力——北方的大城王国和南方的满者伯夷王国。壁垒森严的新加坡因此历经至少两大外敌侵袭,最后终于在1398年被满者伯夷王国消灭。新加坡王国的最后一位拉惹(国王)伊士干达沙逃至马来半岛的西海岸,于1400年建立马六甲苏丹王国。.
查看 马来族和新加坡王国
新加坡福建話
新加坡福建话(臺羅拼音:Sin-ka-pho Hok-kiàn-uē,白話字:Sin-ka-pho Hok-kiàn-ōe),,是通行于新加坡一带的闽语分支,属于闽南语中的泉漳片。语言系属与中国闽南本地的泉州话、漳州话和厦门话以及臺湾的臺湾话为同一个分片,并且具有高度相似性。一般而言,新加坡的福建話主要是以厦门话作为基准,相对臺湾话中的第一优势腔更偏向泉州话。 「福建话」(英語:Hokkien)是东南亚华人对泉漳片闽南语的称呼,新加坡的福建话口音乃基于泉州、漳州二系之闽南语口音,尤以泉州音为重,融入少许潮州话(亦为闽南语的一支)特色,而带有闽南本土和潮汕兼具的色彩,可稱為「潮泉漳濫」。另外,亦融合了部分马来语以及少许英语词汇在內。但语言在语法和语音等方面,仍然与闽南本土的闽南语有着高度相似度。 口语上,新加坡福建话与南马福建话、北马福建话、臺湾话、厦门话同为泉漳混合语,融入了二系的语音,在音韵上皆具有高度对应。但由于泉漳成分比例的不同,之間仍产生少许差异。整体而言,新加坡的福建话较臺灣話第一优势腔更偏泉州腔一点,而近于臺灣話第二优势腔(台北腔、海口腔)。新加坡人若以闽南语和福建、臺湾人士交流,基本上能夠畅通无阻。新加坡的福建话影视作品也能够被福建、臺湾观众理解,仅部分非汉语词汇若未经学习,难以被解读。.
查看 马来族和新加坡福建話
新加坡网络审查
在新加坡,颁布、管理并执行面向当地的网络审查机制,新加坡三家主要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SPs)提供的互联网服务均受到该管理局的管控,供应商们被要求封锁一些令人“极其反感”的内容,包括花花公子、YouPorn及婚外情网站Ashley Madison。新加坡教育部和大学则拥有额外的对互联网的管辖权,可以自行屏蔽含有色情、毒品和个人隐私信息在内的其它网站。.
查看 马来族和新加坡网络审查
新加坡華人
新加坡華人是指出生在或者移民到新加坡、并持有新加坡公民權或居留權的漢族人士,也稱「新加坡華裔」或「華裔新加坡人」)。 2010年,新加坡華人佔新加坡人口的74.1%,约4个新加坡人中就有3个是華人,是新加坡人口当中最大的族群。新加坡共和國是大中華地區以外,世界上唯二以漢族佔人口多数的國家。 今日的新加坡華人因为受英文教育的关系和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一般会先認同自己为「新加坡人」,而后才是「華人」,普遍上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或「華僑」。 土生華人在新加坡華人整体中佔的比例非常小,而这个族群有被主流華人同化的趨势。.
查看 马来族和新加坡華人
新加坡飲食
由於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新加坡飲食反映出新加坡文化,與馬來文化的多樣性,來自中國、印尼、印度、土生華人、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緬甸,以及來自十九世紀英國所帶來的西方移民傳統(特別是英語和一些葡萄牙語影響的歐亞,被稱為基斯)所產生的相互影響,為百年文化彼此交融、互動而成的產物。 各族群除了帶來原有的飲食文化外,彼此之間也互相影響,甚至融合出新的特色。在新加坡的小販攤檔中,即可見得此一現象:華裔廚師受到由印度文化的影響,可能會嘗試多樣化的調味品及配料,如羅望子、薑黃和酥油;而印度廚師則可能提供炒麵等菜。隨著來自各種不同國家的影響,它足以顯示全球化的現象,進一步影響新加坡的飲食習慣與料理方式。.
查看 马来族和新加坡飲食
新加坡裔加拿大人
新加坡裔加拿大人,是指住在加拿大的新加坡籍僑民(如專業人士和留學學生)和有新加坡血統的加拿大公民。由於新加坡是個多民族組成的國家,主要包括華人、印度人與馬來人,新加坡裔加拿大人的社區本身,也分成許多不同的民族聚居。.
查看 马来族和新加坡裔加拿大人
新加坡裔美國人
新加坡裔美國人(Singaporean American),移居美國,擁有美國國籍的新加坡移民及其後代。主要居住在美國西岸,或是各大城市,如休士頓、紐約與芝加哥。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在美國約有2,394位新加坡移民及其後代。 因為新加坡是個多民族組成的國家,主要包括華人、印度人與馬來人,新加坡裔美國人的社區本身,也分成許多不同的民族聚居。.
查看 马来族和新加坡裔美國人
新加坡裔澳大利亞人
新加坡裔澳大利亞人(Singaporean Australians),移居澳大利亞,擁有澳大利亞國籍的新加坡移民及其後代。根據2006年澳大利亞人口普查,有39969名新加坡裔澳大利亞人出生在新加坡 Total count of persons: 19,855,288.
新加坡馬來人
來裔新加坡人 也被稱為 新加坡馬來人(Melayu Singapura;爪夷文: ملايو سيڠاڤورا) ,為具有馬來血統的新加坡公民,於馬來西亞馬來人的定義相近。雖然馬來人早在公元13世紀就居住在現在的新加坡地區,但大多數新加坡的馬來人源於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在萊佛士抵達新加坡之前,許多馬來人生活在屬於柔佛蘇丹國的新加坡。大多屬新加坡馬來人來自馬來群島。截至2015年,新加坡馬來人佔新加坡全國人口的15%,為新加坡第二大族裔社群。.
查看 马来族和新加坡馬來人
新加坡警察部队
新加坡警察部队(Singapore Police Force,縮寫:SPF;Pasukan Polis Singapura;சிங்கப்பூர் காவல் துறை)於1819年成立,是维护新加坡法律及社会秩序的主要執法機關。 新加坡独立初期一度称为新加坡共和国警察(Republic of Singapore Police,縮寫:RSP;Polis Republik Singapura)。.
查看 马来族和新加坡警察部队
新加坡文化
新加坡文化 是融合了亞洲文化與歐洲文化的一個混合社會,它受影響於馬來人、南亞族裔、東亞族裔、以及亞歐混血文化。新加坡這裡被詮釋為 "東方遇見西方"、"簡單亞洲(Easy Asia)"、與"花園城市"。.
查看 马来族和新加坡文化
新加坡早期歷史
新加坡早期歷史意指新加坡1819年之前的歷史。关于新加坡的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公元2世紀,当时希臘地理學者托勒密把新加坡及其周遭地區称为薩瓦納(Sabana)地區。 公元3世纪,马来人将新加坡的主岛命名为“Pulau Ujong”,取意“(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东吴孙权时期交广刺史吕岱于243年派遣朱应、康泰南宣国化。康泰于归国后著《吴时外国传》记录出使南国时的经历的一百数十国的见闻,其中蒲罗中国就是Pulau Ujong 的对音,是新加坡最早的中文名称。。后来,新加坡又被赋予“Negeri Selat”(海峡之邦)的别誉,故《新唐书》中称“萨庐都”,在《宋史》中作“柴历亭”。早期的华人移民以“Selat”(海峡)为本源,呼其作“石叻”。 1320年,元朝派人到“龙牙门”(Selat Panikam)寻找大象;1325年,龙牙门派使臣到中国。有学者指出“龙牙门”就是龙牙岛,即林加群島一小岛。 1330年,中国元代航海家汪大渊首次来到新加坡,并在所著《岛夷志略》一书中将之称为“单马锡”,并留下了“近年素可泰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单马锡,一月不下”的记录。 1365年的《爪哇史颂》把新加坡叫做“Tamusik”,而绘制于1430年(明代宣德五年)的《郑和航海图》则称新加坡为“淡马锡”,类似的名字还出现在同一时期的一份越南文献上。“单马锡”、“淡马锡”、“Tamusik”,都是马来文“Temasek”(海城)的对音,源自梵文“tamarasa”(黄金)。 馬來史書《马来纪年》(Sejarah Melayu)記載,公元13世纪时,一位室利佛逝王子Sri Tri Buana(又名山尼拉乌他马,Sang Nila Utama)的船隻擱淺在該島上。王子在這座島上看到一只獅子,認為是個吉兆,便將該島定名為Singha-pura(或Singapura),在梵語中singha的意思就是獅子,pura则是城市。然而新加坡并没有獅子,因此也有人认为“狮城”一名来源于该岛的形状。 新加坡考古學家在山(Fort Canning)發現14世紀港口的遺址,是當時馬來半岛和中國的貿易港口。 14世纪的暹罗(今泰国)和位于爪哇岛的满者伯夷(Majapahit Empire)正在争夺新加坡的控制权。《马来纪年》记载,在1390年代,一个叫拜里米蘇拉(Parameswara)的巨港王子在被满者伯夷王国推翻后逃亡到淡马锡,并统治五年。之后他又被迫逃亡到麻坡(Muar),再转移到马六甲,并建立了马六甲苏丹国(Sultanate of Malacca)。 15世纪初,新加坡是泰国的属国,但是马六甲苏丹王朝很快就将其纳入自己的领土。新加坡成為海軍統帥漢都亞的封地,亦成为该苏丹国重要的贸易港口。 1511年,葡萄牙占领了马六甲。逃亡到新加坡的马来将领在(Johor Lama)建立新的国都,在新加坡设置了港口官员。1587年,葡萄牙人占领了舊柔佛拉玛。1613年,葡萄牙人焚毀了新加坡河河口的據點。此后两个世纪内没有关于新加坡的史料。.
查看 马来族和新加坡早期歷史
新山
新山市(馬來語:Johor Bahru,全稱:Bandaraya Johor Bahru,意即“柔佛峇鲁市”,簡稱「JB」)是馬來西亞柔佛州的首府,亦是馬來西亞南部之科技、政治、金融、商業與貿易、旅遊、文化和教育中心。新山市位於馬來西亞半島和歐亞大陸最南端,因此亦享有“大馬南方門戶”、“南門城”等雅稱。新山市東接巴西古當,西臨依斯干达公主城,西北依古來,南隔柔佛海峽與鄰國新加坡相望,陸距首都吉隆坡約336公里。新山面積約391.25平方公里,市區人口約497,067人,都會圈人口估计約有1,638,219人,為馬來西亞人口排名前列的城市之一,亦是馬來西亞重要的金融、貿易和商業都市之一。新山於2016年GaWC所公佈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被列為高度自足城市,2018年亦獲美國美世諮詢公司发布的“全球城市最佳生活品質排名”評為東南亞第三宜居城市,僅次於新加坡和首都吉隆坡 。.
查看 马来族和新山
新移民
新移民又稱為新住民,指剛移民到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士。部份新移民本身的謀生技能及適應能力不及本地人士,令新移民不少停留在社會較低階層,需要社會保障的支援。 新移民是相對於當地人而言,當地人有稱為原居民、原住民、當地土人等,例如美洲新大陸的印第安人是原居民,而白人則是美洲的「新移民」。 又例如香港人大部份的第一代,祖父和祖母上幾代不少也曾經是新移民,因為他們都不是香港開埠時期的香港原居民。 在印度殖民歷史上,移居當地的歐洲人就是新移民,他們不少是居於印度的上流社會。 新移民有多種類,例如投資移民、優才計劃、家庭團聚、政治庇護等。 當新移民居於當地,加上其他條件,之後則不再稱為「新移民」,例如通常合法居於香港超過七年。.
查看 马来族和新移民
新经济政策 (马来西亚)
1969年的513事件發生後,當時的马来西亚首相敦拉薩領導的政府於1970年提出了新經濟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Dasar Ekonomi Baru)。旨在改變馬來人和其他種族之間的社會和經濟鴻溝,這個以種族為劃分界線的社會改造計畫被认为是个雄心勃勃但同時也極具爭議性的政策,新經濟政策在1990年撤销后,由國家發展政策(N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y)所取代。.
文丁镇
文丁(马来语: Mantin,英语: Mantin)是马来西亚森美兰里的一个小镇。它是芙蓉(Seremban)通往吉隆坡(Kuala Lumpur)的必经的据点。文丁四周的环境充满乡镇的味道,环境清幽,四周被绿油油的群山环绕。.
查看 马来族和文丁镇
日本人
日本人(にほんじん)指擁有日本國籍的人。現在日本吸引了相當多的外國人在日本生活,當中大部分是華人與西方人,部份外國人歸化了日本國籍,也成為日本人的組成部份。.
查看 马来族和日本人
摩鹿加群岛
摩鹿加群岛(Kepulauan Maluku),又译马鲁古群岛,有時也會被稱為「東印度群島」,位置处于苏拉威西岛东面、新几内亚西面以及帝汶北面,为印度尼西亚境內众多群岛板块之一,是马来群岛的组成部分。中国和欧洲传统上称为香料群岛者,多指这个群岛。.
查看 马来族和摩鹿加群岛
摩洛人
摩洛人(Moro)是菲律賓南部民答那峨、巴拉望省、蘇祿群島及婆罗洲的穆斯林各民族,涵蓋、、馬拉瑙人、雅坎人、桑吉爾人、(也叫「蘇祿人」)、巴喬人、等,是阿拉伯人與马来人和當地原住民的混血後裔,佔菲律賓約5%-10%人口。在马尼拉与宿霧也有他们的社团。 該區人口使用多種語言,屬南島語系,文字以阿拉伯字母書寫。摩洛人除了共同信奉伊斯蘭教外,政治、社會和生活方面形成許多共同特點,形成一個獨特的政治力量。各地方政權政教合一,由蘇丹統治,保留奴隸制,社會分為世襲貴族、自由民和奴隸3個等級。主要從事農業,栽培水稻、旱稻。擅長航海。漁業、手工業和商業發達。 當地人稱其居住地為摩洛蘭(Moroland);菲律賓政府稱此地為「菲律賓南部」,並為當地的長期獨立運動及游擊隊問題所困擾。.
查看 马来族和摩洛人
支那人
支那人,是近現代的一種針對華人的歧视語,为持有反华或反中立场的人士所使用蔡史君《二战期间日本占领下的新加坡(1942-1945)》載〈怡和世纪〉(第二十四期),第90-96頁。与「Negro」类似 ,该词在历史上无冒犯成分,因二战期间在日本涵有日本對中國人的輕蔑態度而带上贬义意思,二戰後結束後,盟國最高司令部的調查指出「支那」稱謂含有貶意,當今大部分华人会被稱為支那或支那人而感到受到冒犯。 支那一词源于印度,原为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可能源于汉字“秦”或“晋”,经佛教经典传入中国。于9世纪初通过佛教交流传入日本,并在明治维新之后由日本传回中国。該詞在中國近代思想中,為討論民族性、國民性的重要概念,包括如梁啟超及嚴復等對民族性中的劣根性求改進討論。晚清知識份子在使用“支那”或“中國”一詞來稱呼國家及國民未有共識,但相当流行。中華民國建立后,中国人以“支那”一词自称的现象减少。 在甲午戰爭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為中日關係最惡劣的時期,在這段時期,支那人一詞在日本涵有日本的自我優越感及對中國人的輕蔑態度。1946年二戰後結束後,盟國最高司令部的調查指出「支那」稱謂含有貶意,要求日本政府不得在公文和公開場合使用該詞,同年,日本政府通令日本國內公文書中不可使用支那一詞,有日本學者宣告這個「非常令人厭惡的名稱」已從日本語言中消失劉檸,,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3-10-28。 在印尼,由於有許多印尼人與印尼華人認為「支那」一詞是貶低異族與種族歧視的象徵,因而採用「中華(Tionghoa)」,當地部分華人團體也積極消除「支那」一詞。蘇哈托政府當政的年代,反華氣氛濃烈,「支那」一詞多被持有反華立場的人所用,後來中印關係回暖,印尼官方才恢復「中華」的稱謂廖建裕《印尼为何在此时废除“支那” 称谓?》,《联合早报》2014-03-26。 今除石原慎太郎(石原因公開使用這些名詞而被專門從事中日研究的約克大學教授傅佛國(Joshua A.
查看 马来族和支那人
攀牙府
攀牙府(จังหวัดพังงา,RTGS:Changwat Phangnga)在泰國南部,她的西面是安達曼海,北到東南面順時針分別是泰國的拉廊府、素叻府和甲米府,在南面以一橋與普吉府相連。.
查看 马来族和攀牙府
慰安妇
慰安妇是二次大戰中太平洋戰爭期間,由日軍委託民間人力仲介募集或强制征集的為日本軍提供性服務的女性,對象主要來自日本本土、台湾、朝鮮半岛、中国大陆、中南半島,也有從歐美殖民地來的美屬菲律賓人、英屬馬來亞人(華裔和巫族),極少數白人來自印尼的荷兰女殖民者。 1931年11月,日本海军将日本侨民在上海虹口经营的4家「风俗场所」指定为日本海军特别慰安所,此后慰妇安妇制度蔓延到日本在东亚的整个战场。 由於有些慰安妇招募方式相當於詐騙或者逼良為娼,其手段極劣,一開始以一般工作的名義掩飾,招聘護士、工廠女工、軍中女清潔隊員,直到該等女性簽約赴工,才知道自己已經成為軍妓。大日本帝國兵敗太平洋戰爭後,中國大陸、南韓、北韓、臺灣的慰安婦向繼任的新日本政府展開了漫長的司法訴訟,並要求道歉,糾紛甚起,紛紛成為各政府的政治角力場。日本數十家教材出版社和辭書對慰安婦的本質並無一致的定義,南韓學校教材多強調為「性奴」,臺灣的歷史教材中此事也引致爭議。.
查看 马来族和慰安妇
扎根
《扎根》是马来西亚华族文化史上最触动人心的大型人文纪录片系列。Astro AEC为欢庆马来西亚独立50周年特别呈现,也是椰楼映画国际影视制作公司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摄制队伍南征北伐,从马来半岛东海岸的吉兰丹河开始拍摄,续而南下槟城,穿越吉隆坡和马六甲三大历史名城,抵达最南端的柔佛新山后,还远赴中国四大侨乡之福建省及广东省,记录一系列华人南来在本土扎根,並跟本土多元文化交融,承传,流变和发扬的动人故事。.
查看 马来族和扎根
拿督
拿督(Datuk, Dato'),源自於古马来语,是一個常見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汶萊的稱號,乃是對有地位和崇高名望者的一種尊稱。在馬來西亞和汶萊,「拿督」也是榮譽制度下的一種稱號,不具有世襲和封邑的權力,是一種象徵式的終身榮譽身份。 明代张燮《东西洋考》作「哪」张燮《東西洋考·卷三》大泥〈吉蘭丹〉條。.
查看 马来族和拿督
拜里米苏拉
拜里米苏拉或拜里迷蘇剌 (馬來語:Parameswara 1344年─1414年),满剌加国(马六甲王朝)开国君主。马来纪年记载,其原为室利佛逝巨港城的王子,传统信奉印度教混合佛教。拜里迷苏拉取名来自梵文परमेश्वर,意为“至高无上的君主”。另有传説其祖先为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 鄭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預中,以長遠影響來看,最重要的是操縱麻六甲海峽(往來中國及海洋貿易的要道),選擇扶植拜里迷蘇剌,於1409年鄭和授與其國璽及皇袍。拜里迷蘇剌曾親自往中國朝貢,使其在麻六甲沼澤地的據點成為日漸富庶繁榮的商業中心。.
查看 马来族和拜里米苏拉
拉叻县
拉叻县(Dalat District Daerah Dalat)是马来西亚砂拉越州沐膠省下辖的其中一个县,人口约1.8万(2010年人口普查)。.
查看 马来族和拉叻县
拉廊府
拉廊府(จังหวัดระนอง,RTGS:Changwat Ranong)在泰國南部,她座落在安達曼海滂。西面是緬甸德林達依省的高当(Kawthaung),東到南分別是泰國的春蓬府、素叻府和攀牙府。.
查看 马来族和拉廊府
拉達那哥欣王國
拉达那哥欣王国(อาณาจักรรัตนโกสินทร์ ;RTGS:Anachak Rattanakosin)为泰国历史范畴内的名词,用以称呼却克里王朝统治时期内的君主专制政权及其统治时期,也称为拉达那哥欣时代。这一时期的权力中心曼谷大王宫位于曼谷拉达那哥欣岛,因而得名。其从1782年拉玛一世建立却克里王朝建立开始,至1932年暹罗立宪革命止,共150年。此时期的正式国号为暹罗(สยาม;RTGS:Sayam),于蒙固(拉玛四世)统治期间确立, CSMngt-Thai.
查看 马来族和拉達那哥欣王國
曼煎粿
曼煎粿(香港又叫冷糕) ,可能源自於福建泉州一帶,是煎餅的一種,使用以發酵的麵糊倒入圓形煎盤上,讓麵糊受熱發脹而成,其餡料多以炒香的花生碎、蔗糖及罐頭玉米粒為主。是一道盛行於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印尼、臺灣、福建泉州等地的街邊小吃。.
查看 马来族和曼煎粿
怡保
怡保(Ipoh,ஈப்போ),是马来西亚霹雳州的首府,隶属于怡保市政厅。其面积为643平方公里,人口于2010年为737,861。该市西北临江沙,东临金马仑高原,南临金宝,西南临华都牙也。怡保距离吉隆坡180公里,槟城州乔治市则有123公里。 怡保于1988年成为继乔治市和吉隆坡之后,马来西亚第三个获得“市政厅”的地方政府。怡保市位于近打河流域,故周边城市带得名近打谷都会区。该都会区是马来西亚国内仅次於吉隆坡(巴生谷)、檳城(大槟城)、新山(新山都市圈)后的第四大都市人口聚集地。怡保因四周被岩石山岭环抱,故有「山城」之称;也因怡保曾是马来西亚主要产錫礦的地方,因此也被稱作「錫都」。 怡保也被孤独星球选为2016年亚洲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并为马来西亚唯一一个入选的城市,位于第六名。.
查看 马来族和怡保
普吉府
普吉府(ภูเก็ต,RTGS:Phuket)是泰國77個一級行政區之一,府治為與行政區同名的普吉市。該行政區全境以普吉島再加上32個離島為範圍。普吉島是泰國境內最大的島嶼,位於泰國南部安達曼海海域上,也是唯一一個擁有自己獨立一級行政區劃的島嶼。普吉是世界知名的熱帶觀光勝地,其豐富的天然資源也替泰國帶來不小的財富。.
查看 马来族和普吉府
1964年新加坡种族骚乱
1964年新加坡种族骚乱,是新加坡在1964年7月21日及9月3日、华人社群与马来人社群之间发生的种族冲突骚乱。 第一次骚乱发生在7月21日,一个马来人队伍纪念圣纪节(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生日)。总共在这场暴力事件中有36人被杀、556人受伤,另有3000人被捕。在此期间,新加坡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州(新加坡州)。 Category:新加坡歷史 Category:1964年政治 Category:1964年亚洲 Category:海外華人事件 Category:種族騷亂.
1969年新加坡種族暴動
1969年新加坡種族暴動(1969 race riots of Singapore)發生於1969年5月31日,是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兩次暴動的其中一次。是次暴動因為在馬來西亞發生五一三事件種族衝突導致了多人死亡和受傷Conceicao.
1993年马来西亚宪法修正案
1993年马来西亚联邦宪法修正案(1993 amendments to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 of Malaysia)是一个对《马来西亚联邦宪法》第32、38、42、63、72和181条文所进行的修正。本次宪法修正案的目的是为了取消马来西亚王室的民事及刑事免控权。此前,宪法赋予了违反法律的马来统治者不可以被任何人在刑事法院起诉,除非陛下或殿下本人自愿放弃他的民事及刑事免控权。 这项宪法修正案也导致了王室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恶化。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一系列涉及马来统治者们和王室的争议事件出现了,其中许多事件都与几位政治家产生了利益冲突。Government and Society in Malaysia, Harold Crouch, pg 1461992年,柔佛州前苏丹苏丹依斯干达和殿下的儿子发生的两起伤人事件后,联邦政府开始着手草拟宪法修正案以取消统治者们的民事及刑事免控权。这也导致王室对政府不满,引发了一系列王室与政府之间的冲突。最后在双方的让步后,该宪法修正案于1993年1月在国会下议院通过,同年1月21日在国会上议院通过,并于同年3月30日正式执行。.
2000年馬來西亞人口普查
2000年馬來西亞人口和住宅普查是馬來西亞自1970年以來舉辦過的第4次人口普查,由馬來西亞統計局負責。普查期間為2000年7月5日至20日,普查標準日在2000年7月5日,本次普查採記 de Jure(常住人口)的調查方式,所有普查時刻正在馬來西亞的人口,包含預期在馬來西亞停留超過6個月的外國人皆在本次調查範圍內。 本次人口普查的準確度達95.4%,其中4.6%基於種種原因未完成調查,經過調整後的馬來西亞人口為23,274,690。.
2001年中加里曼丹種族衝突
2001年中加里曼丹種族衝突是發生於印度尼西亞中加里曼丹省,達雅族與馬都拉族之間的血腥衝突。發生与结束的日期不詳,約在2001年2月18日開始,到4月9日最後一宗衝突後忽然没有了消息。衝突的直接起因至今不詳。.
2010年印度尼西亞人口普查
2010年印度尼西亞人口普查是印度尼西亞自獨立以來的第6次人口普查。普查標準日在2010年5月15日。普查結果顯示印尼總人口為237,641,326人,為世界第4人口大國,僅次於中國、印度與美國。.
2017年馬來西亞沙巴環灘島船難
2017年馬來西亞沙巴環灘島船難發生於2017年1月28日,一艘馬來西亞快艇在該國亞庇海域至環灘島途中沉沒。快艇上載有3名馬來籍船員和27名中國籍遊客。沉船約31小時後,除1名船员和5名游客失蹤外,22人生還,4名中國遊客罹難。.
5月13日
5月1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33天(闰年第13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32天。.
查看 马来族和5月13日
亦称为 巫族。
,严重秽物现象研讨会,中馬,丽娜·乔依,东南亚,东帝汶,布吉人,布连拾街长老会磐石堂,布都副县,布拉甲县,世紀帝國II:拉者崛起,万年烟副县,三發縣,三马拉汉县,三马拉汉省,帛琉華人,乾親,乔治市,乔治市街道名称列表,亚维语,亞非混血,京族,人民行动党,五一三事件,仁当,他加祿人,廖内群岛,廖内群岛省,廖內省,伊班族,伊萬特人,伊斯兰文化,伦乐县,休·洛,依干副县,依约,俄羅斯民族,土珠島,土衛六表面特徵列表,圣诞岛,在臺印度尼西亞人,地方主義,北大年府,北干巴魯,北马,國民陣線,刁曼岛,分離主義,嘉莱族,咖哩魚頭,咖哩麵,哈贾·法蒂玛回教堂,哈达·拉加萨,克里斯坦人,回辉人,回族,回族身份认同,石隆门县,玛都县,珍貴的禮物,現代標準漢語,琉球国,琉球族,砂拉卓县,砂拉越,砂拉越反让渡运动,离婚,种族主义,移民新加坡,科科斯群島馬來人,科科斯(基林)群島,秋傑站,穆納人,第一大马计划,第二大马计划,粽,紅包,緬甸伊斯蘭教,纱笼,缅甸宗教,美丹端姑站,美国公理会中国差会,美里,美里省,羅越人,翁惹化,烏打,爪哇裔馬來西亞人,爪哇族,父名,瑪美里族,炸香蕉,炒粿条,甲抛峇底,甲望县,甘波罗王国,無奈,番仔,狼牙脩,登巴德尼亞王朝,登嘉樓,白蘭園,隼人,銀城 (聖誕島),莫哈末尼查贾玛鲁丁,莫肯人,荷万,華人地區,華人馬來文學,華裔泰國人,菲律宾,菲律宾华人,菲律宾人,裕南副县,西加里曼丹省,西连县,馬來,馬來亞緊急狀態,馬來式竹筒飯,馬來咖喱角,馬來西亞人名,馬來西亞土著,馬來西亞華人,馬來西亞華人公會,馬來西亞飲食,馬來西亞民族,馬來西亞旅遊諮詢中心,馬拉人,香港宗教與風俗,马哈迪·莫哈末,马六甲,马六甲海盗,马章武莫,马鲁帝县,马来亚大学,马来亚共产党叛乱 (1968年-1989年),马来亚联邦,马来亚虎,马来人种,马来人至上,马来粽,马来群岛,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历史,马来西亚印度人,马来西亚宪法第153条,马来西亚中学,马来西亚人,马来西亚人口,马来西亚回教,马来西亚团结大会,马来西亚独立日,马来西亚马来人,马来西亚政府,马来语,詹姆斯·布魯克,鬼老大哥大,诺哈碧妲,诗巫县,诗巫省,诗里阿曼省,贝尔甘榜,身份证计划,麻坡,麻那里,黎剎,黃梨餅,黄森屏,辣,达岛,达岛县,达佬县,龙芽副县,茨厂街,茜蒂·諾哈麗莎,蜂窩餅,舍门将军号事件,阮福映,阿米尔·哈姆扎,阿米尔·莫哈末,阿魯群島,阿龍·辛康,阿里·穆哈亞·斯雅,阿榜糕,阿末安沙·阿兹曼,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阿拉伯裔馬來西亞人,閃邁人,葉亞來,蒙古人種,蒙古人種東亞型,邦加-勿里洞省,邦加島,邦戛,鄚天賜,臺灣對外關係史,臺灣島史觀,臺灣荷蘭統治時期,金文泰,苏丹回教堂,英屬馬來亞,雷鳥神機隊,集选区,雅各布斯·安東尼·梅森,雅国,老越县,陶公府,陈杰毅 (马来西亚),陀羅缽地,WTO姐妹會,报恩寺 (新加坡),柬埔寨宗教,柬埔寨伊斯蘭教,柬埔寨的黑暗时代,柬埔寨福建人,柬荷战争,林加群島,林梦省,李光耀,李治廷,松巴島,松柏港,桑坡县,椰絲球,槟城,樟宜,樟仑,武吉知马,民都鲁,民都鲁县,民都鲁省,民族列表,汤米·汤姆斯,汶莱,汶萊帝國,汶萊伊斯蘭教,汶萊馬來人,汶萊軍事,汉班托塔,沐胶,沐膠县,沐膠省,油鬼仔,沙巴,沙隆再也副县,沙敦府,泰化,泰國宗教,泰國人口,泰國伊斯蘭教,泰國馬來人,泰国,泰国南部三府,泰国南部地区,泰裔馬來西亞人,泗里街省,洁蒂·阿兹,港口国,漢字文化圈,木中县,木中省,末罗瑜,惹拉府,浮刹县,海岛逸志,斯古拉,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斯里蘭卡宗教,新加坡,新加坡历史,新加坡外交,新加坡宗教,新加坡州,新加坡人,新加坡人口,新加坡共和国海军部队,新加坡的种族,新加坡王国,新加坡福建話,新加坡网络审查,新加坡華人,新加坡飲食,新加坡裔加拿大人,新加坡裔美國人,新加坡裔澳大利亞人,新加坡馬來人,新加坡警察部队,新加坡文化,新加坡早期歷史,新山,新移民,新经济政策 (马来西亚),文丁镇,日本人,摩鹿加群岛,摩洛人,支那人,攀牙府,慰安妇,扎根,拿督,拜里米苏拉,拉叻县,拉廊府,拉達那哥欣王國,曼煎粿,怡保,普吉府,1964年新加坡种族骚乱,1969年新加坡種族暴動,1993年马来西亚宪法修正案,2000年馬來西亞人口普查,2001年中加里曼丹種族衝突,2010年印度尼西亞人口普查,2017年馬來西亞沙巴環灘島船難,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