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马家浜文化

指数 马家浜文化

家浜文化為中國的一种新石器文化类型,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嘉兴市马家浜。位于嘉兴市区西南7.5公里。 1959年初春,嘉兴南湖乡天带桥马家浜地方在沤肥挖坑中发现大量兽骨和古代遗物, 马家浜遗址被发.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45 关系: 吴越民系小古城遗址小黄山遗址崧泽遗址崧澤文化上海历史上海市上海人中國陶瓷史中國文化史中国史前发明列表中国传说时代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丹阳市平湖市博物馆张家港市余杭区北阴阳营文化嘉兴历史嘉兴市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前6千紀石门镇 (桐乡市)福泉山遗址罗家角遗址百越青浦博物馆青浦区西溪遗址马家浜遗址骆驼墩遗址谭家湾遗址邱城遗址长江文明良渚文化杭州市江苏历史河姆渡遗址河姆渡文化戚墅堰区浙江历史浙江省新石器时代无角菱无锡市

吴越民系

吳越人,即吳越民系,或為江浙民系,江南民系,是以華夏部落为主体的中原人与江南百越诸部落融合而成的漢族內部一个民系。一般指稱说吳語(包括有系属争议的徽语)的汉族民系。吴越民系所操的方言称为“江浙话”或“江南话”,学术上称为“吴语”、“吴方言”。吴越民系主要分布于江苏东南部、安徽东南部、浙江省大部分地区、上海市全境和江西東北部及福建北部的部分乡村,吴越地区也称江浙,即古代文化地理上的江南,现代经济地理上的长三角。吴越人人口大约7000万。.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吴越民系

小古城遗址

小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潘板镇俞家堰村西南约200米处,是一座人工堆筑的大土台,面积约达35万平方米。出土遗存上至马家浜文化,下至春秋战国,尤以马桥文化最为丰富。1997年8月29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小古城遗址

小黄山遗址

小黄山遗址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1984年,嵊州市文物管理处在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200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嵊州市文物管理处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小黄山遗址面积达50000多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距今9000年前后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2006年5月9日,小黄山遗址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是自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开展以来浙江省第13项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小黄山遗址

崧泽遗址

崧泽遗址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于1957年被发现,此后曾多次被发掘。该遗址共分为三个文化层,其中第二个文化层为首次发现,并由此文化层确定了崧泽文化。此外,在该遗址中还发掘出了截至2016年上海境内最早的人类头骨。2013年,崧泽遗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在遗址建立的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正式竣工。.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崧泽遗址

崧澤文化

崧澤文化,為中國的一种新石器文化类型,為母系氏社會向父系氏社會過渡階段,距今約5300-6000年(取自上海博物館史前文化紀年表)。1958年在青浦縣趙巷鎮--澤村發現,1982年命名。它上承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與浙江寧紹平原發現的河姆渡文化一起,成為長江下游太湖流域重要的史前文化階段。.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

上海历史

上海历史最早可溯及距今6000余年前的马家浜与-崧-泽文化。至泰伯奔吴及周天子分封后,此地被纳入中原版图。随后的上海,由于气候温润、濒临大海,遂逐渐发展成为盐业的产区之一。东吴立国后,境内发展愈速。至唐宋时期,境内在行政区划上有了长足进展,出现了独立的县治华亭县。上海作为行政区域名称也出现在这一时期。入元后,华亭县升格为松江府,上海镇升级为上海县。明代,随着上海地区棉纺技术的改进,松江府成为全国主要的棉布生产地而被誉为“衣被天下”。黄浦江成为上海地区最大河流也形成于明代。清末,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利,上海成为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也由此开启现代化的进程。至1920年代,上海成为远东首屈一指的国际都会。1978年改革开放后,上海又重新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之一。.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上海历史

上海市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直辖市,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其港口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主要产业包括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制造等。上海位於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正中间,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北端的崇明岛处于长江入海口中,佔地面積6,340平方公里。上海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截至2016年,人口2419.70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占59%,达1439.50万;近年来,上海市也与周围的江苏、浙江两省高速发展的多个城市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几大城市群之一。2017年生产总值為30,133.86億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4463.09億美元或8587.59億國際元,為世界一大經濟區域;人均生产总值則為124,571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18,450美元或35,500國際元,接近先進经济体20,000美元的标准。2017年上海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988元人民幣,位居全国首位。2017年上海居民的税后月收入為1,336美元,比較其他國內一線城市為高,但較香港的2,715美元、倫敦的2,776美元、東京的2,897美元、排名第九新加坡的3,077美元、排名第二旧金山的4,817美元,以及排名第一瑞士苏黎世的5,876美元為低。 晋代,上海初步发展为一个渔港、盐产地和商贸集镇。唐代到元代,上海地区归华亭县、松江府管辖。明清两朝,上海已较为繁荣,棉纺织业发达。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五口之一正式开埠,由此开始上海租界的历史。上海凭借独特的政治环境,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苏、浙、粤、皖、鲁等周边省份及外国的移民,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都会之一。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包括開埠後的西方近现代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在民国时期,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被蒋中正评价为“中外观瞻之所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主要发展内陆的重工业等,西方国家也对中華人民共和國经济封锁,上海大量支援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1990年,上海迎来浦东开发开放政策,经济成长速度加快;2005年设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批准的上海自贸区,也令上海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世界级大都市,更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和中国财政收入的支柱城市,但目前上海正面临外地来沪人员所導致的犯罪率上升,同時人才外流、上海话及海派文化消失等问题也為上海的前景帶來隱憂。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典范,因此也拥有不少著名地标景观,包括豫园-城隍庙、南京路-外滩、陆家嘴摩天大楼天际线等。.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上海市

上海人

从上海简短的城市历史来看,现代上海人的概念存在仅百年左右。上海人通常讲上海话,上海话属于江南吴语的一种。由于现代上海地区的三分之二是最近的两千年才逐渐成陆,而其余早先成陆的地区也饱受海侵与洪水,几度荒无人烟,所以如今上海的居民追根搠源,基本上都是不同时期的移民。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于邻近的江苏、浙江地区。.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上海人

中國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经历了数千年的技术革新,发展出唐三彩、白瓷、青瓷、青花瓷、五彩等种类繁多的陶瓷工艺。英语中的“China”一词除了指的是中國,另一个含义就是“瓷器”,由此也可看出中国与陶瓷之间的密切关系。中国瓷器不仅在古代宫廷中大量被使用,從東南沿海裡發現的南宋古沈船中,可以發現當時已經陶瓷器已被作為主要贸易品之一,並出口至亚洲、伊斯兰文化圈、以及欧洲各国,其对中国的象征意义,可与丝绸齐名。中国陶瓷的工艺也在悠久的国际贸易中逐渐转播到全球各地,对世界陶瓷生产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中國陶瓷史

中國文化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就文化的載體文字而言,漢字的誕生時間尚難以考證,相傳伏羲作八卦,倉頡造字。19世紀末發現了三千多年前的漢字——甲骨文,近些年又有更早期文字發現的報導,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郵陶文等。中國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傳統,注重人倫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柳詒徵:《中國文化史》 。周朝末期進入春秋戰國,產生了諸子百家,漢以後成為儒家社會,東漢前後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都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西洋文化自明代時傳入中國,在清末和民國初年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中形成于西方的近代科學技術推動了中國文化的進步,而形成于西方的民主政治觀念和馬列主義思想等文化也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總而要之,或謂自太古至秦、漢,為中國人創造文化及繼續發達之時期;自漢末以來,則為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 。在中國大陸,隨著改革開放以後市場經濟的逐漸興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与政治民主化成为一个社会趋势。 中国的政治文化主要经历了四次较大的转型,商周之变确立了男尊女卑制度、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繁琐的礼节,周秦之变确立了君主集权制度、官僚体制和“儒表法里”的政治文化体系,宋元之变使得传统的专制模式日趋僵化并开始严重禁锢思想和阻碍社会的进步,晚清至21世纪则是中国从封建专制社会向近现代民主社会转型的曲折的过渡阶段(尚未完成)。.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中國文化史

中国史前发明列表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依笔画顺序列于下面。.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中国史前发明列表

中国传说时代

传说时代,又稱傳疑時代,是指依靠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是中國地區古代傳說和神話的一部份,在汉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口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到后來才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看出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中国传说时代

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

该列表列举了由考古发掘所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文化,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以图例方式大纲列出。.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

丹阳市

丹阳市为中国江苏省下辖县级市,由镇江地级市代管。丹阳为经济较发达、具备较强实力的县市,其综合竞争力2010年列江苏省县(市)的第八位,全国县(市)第十六位。.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丹阳市

平湖市博物馆

平湖市博物馆位于中国浙江省嘉兴平湖市当湖街道新华南路372号,现馆址落成于1999年,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设有“平湖文物史迹”和“书画陈列”两个固定陈列。馆藏文物万余件,一、二、三级文物2000多件,如马家浜文化红陶喇叭形豆、良渚文化玉琮和石破土器、唐铜佛头及明犀牛角杯等,尤以明清及近现代书画为特色,如明文徵明行书轴、清华喦人物图轴、现代张大千山水图轴以及晚清“海上画派”诸家如吴昌硕、任颐的作品等。.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平湖市博物馆

张家港市

张家港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是中國江苏省苏州市代管县级市。张家港市其综合竞争力列2010年全国百强县(市)第一梯队,全市总面积998.48平方公里,2012年户籍总人口91.02万。.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张家港市

余杭区

余杭区是中國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面积1222.56平方千米。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余杭区目前常住人口1170290人。2011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7.67万人。邮政编码311000。区人民政府驻临平街道西大街33号。 1994年前为余杭县。.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余杭区

北阴阳营文化

北阴阳营文化属于长江中下游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代的文化,分布在江苏省宁镇地区和安徽省东南部。其年代大约在距今6000年到5000年左右。因南京发掘的北阴阳营遗址而被命名为北阴阳营文化。此处是南京市发现的最早的文明,故称南京文明的发源地。北阴阳营文化与东面的马家浜文化后期遗存,与西面的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和北面邳县刘林遗址的大汶口文化遗存,都有一定的联系。 1955年到1958年,南京博物院对北阴阳营遗址进行了四次发掘的,直到1979年学术界才界定其为北阴阳营文化。据南京博物院所称,在发掘现场发现了76粒“花石子”,与现今的雨花石无异,所以一些人认为当时南京居民已经在玩赏雨花石了。.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北阴阳营文化

嘉兴历史

嘉兴是華東的歷史名城,從史前到現在的歷史長達7000年。嘉兴是中国著名的古城,是一个拥有7000年文明史的城市,和3150年(以一代城建城开始计算)的古老城郭。嘉兴经过多次大起大落。历经兴衰。.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嘉兴历史

嘉兴市

嘉兴市(汉语拼音:jiā xìng,吴语拼音:Kā shīng,IPA:/gᴀɕi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浙江省北部,上海、杭州、苏州三座江南名城的中间位置,属于长三角地区核心地带。是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嘉兴市

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

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为位于中国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月河历史街区小猪廊下中基路180号的一家民办博物馆,由真真老老食品有限公司创办,以嘉兴粽子历史与粽子文化为主题,建筑面积1051.6平方米,馆藏300余件。主要展示内容包括马家浜文化与嘉兴粽子的起源和传承,古街张家弄合记、庆记和荣记五芳斋粽子店的历史及五芳斋、真真老老、昌记等当地知名粽子品牌的变迁过程,并设置有专门的体验粽子制作过程的互动区。.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

前6千紀

在前6千紀(或称前第6个千年),人类开始广泛从事农业生产,全世界人口已经达到5百万左右。.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前6千紀

石门镇 (桐乡市)

石门镇,原石门乡和羔羊乡合并而成,是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下辖的一个镇。.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石门镇 (桐乡市)

福泉山遗址

福泉山遗址,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西200处的一座名为福泉山的土墩及其周围的农田中,是一座新石器时期的墓葬及生活遗址。该遗址于1962年被首次发现,1982年起开始大规模发掘,其中分布了包括崧泽文化的墓葬和生活遗址、良渚文化的墓葬遗址在内的大量遗迹,而福泉山也被确定为良渚文化的高台墓地。2001年,福泉山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福泉山遗址

罗家角遗址

罗家角遗址位于中国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颜井桥村罗家角,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家角遗址东起小庄桥,西至陈家村,北临古运河,南抵罗家角,总面积12万余平方米。该遗址于1956被发现,1979年11月至1980年1月进行了局部发掘,表土层约2米,文化层厚2~3米,四层文化层均属马家浜文化。共出土石、陶、骨、木器794件。第四文化层出土的炭化芦苇经碳十四测定,最早年代距今约7040±150年,属马家浜文化早期,被称为马家浜文化罗家角类型。.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罗家角遗址

百越

越部落从夏、商、西周时期开始就是一个他称。是指使用“戉”这种生产工具(或兵器)的南方部落。由于内部“各有种姓”。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陆南部大江大河的下游。故战国时将之称为“百越”。王文光:《百越民族史整体研究论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75页。.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百越

青浦博物馆

青浦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青浦区华青南路1000号,展示了青浦和早期上海的历史。.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青浦博物馆

青浦区

青浦区是上海市的市辖区,区名因青龙镇而得名,原为青浦县。位于上海市西部淀山湖畔,西侧毗连苏州市的吴江区与昆山市,南侧与松江区、金山区及浙江省嘉善县相接,北部连接嘉定区,东侧为闵行区。全区总面积668.54平方千米,至2016年常住人口121.5万人,户籍总人口47.8万人。 青浦自明嘉靖二十一年起置县,县治初在青龙镇。后一度撤县,万历元年复置后,县治改设唐行镇(今盈浦街道境内)。1958年由江苏省划归上海市。1999年撤县设区。 青浦水系丰富,农业较发达。区内白鹤镇是西气东输管道的终点。 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福泉山遗址和江南水乡古镇朱家角镇。亦有近年来在淀山湖边新建的大观园和东方绿舟公园等。.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青浦区

西溪遗址

西溪遗址位于中国江苏省宜兴市芳庄镇溪东行政村西村自然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002年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溪遗址地处太湖西部,2002年4月、2003年5~7月、2003年9月~2004年1月先后进行了三次发掘,共发现马家浜文化灰坑109个、灰沟3条、婴幼儿墓葬4座、祭祀遗迹1处、房址16座以及大面积多层次的建筑遗存柱洞群,文化层中发现了大面积堆积深厚的蚬蚌螺蛳类遗存,还清理了良渚文化时期墓葬1座、灰坑2个,商周时期灰坑2个,唐宋时期墓葬3座。西溪遗址的文化遗存可分为早、晚两个时期,早期阶段属马家浜文化早期,绝对年代约为距今七千年至六千四五百年,晚期阶段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并表现出向-崧-泽文化的过渡性, 绝对年代为距今六千四五百年至五千九百年前后。出土物以陶器为主,骨角器次之,石器较少。.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西溪遗址

马家浜遗址

家浜遗址位于中国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南湖街道天带桥马家浜村北100米的三河交叉处,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6月9日,浙江省文物局公布其为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马家浜遗址面积约15000平方米,于1959年3月被发现,随即对其抢救性发掘,发现有上下两个文化层,墓葬三十多座,房屋遗迹一座,出土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年代距今约6000~5500年。其文化特征鲜明且典型,被命名为马家浜文化。.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马家浜遗址

骆驼墩遗址

骆驼墩遗址位于中国江苏省宜兴市新街镇塘南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地处宜溧山地向太湖平原的过渡地带,现存面积约25万平方米。遗址分南、北两区,两区相隔约500米。2001年11月~2002年7月,南京博物院与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包括墓葬52座、瓮棺39座、灰坑5座、房址3座、大型贝类及螺壳堆积1处、祭祀遗迹4处,还发现了-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1座、灰坑2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3座、灰坑3座,以及广富林文化时期的文化堆积等。遗址共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约400件,以及各类动物骨骼标本约2000件。发掘者建议把以骆驼墩遗址早期文化遗存为代表(即以平底釜为主要特征和文化内涵)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命名为“骆驼墩文化”。.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骆驼墩遗址

谭家湾遗址

谭家湾遗址位于浙江省桐乡市乌镇新春村谭家湾。遗址面积约8.75万平方米,中心点表土层厚1米左右,文化层厚约1.50米,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类型。 1989年12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谭家湾遗址

邱城遗址

邱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白雀乡马池潭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63年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紧临太湖的两个相连的小山上,依山有两个错交的方形夯土城墙,北城较大,南城较小,俗称大、小邱城。邱城是春秋时吴筑三城(邱城、彭城、吴城)之一。在城墙的东、南和西南部发现有新石器时代遗址,称邱城遗址,面积约有3万平方米。邱城遗址于1957年、1973年和1987年先后三次发掘,其文化堆积可分三层,下层属马家浜文化,中层属-崧-泽文化,上层属马桥文化。.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邱城遗址

长江文明

长江文明是长江流域各区域文明的总称,是汉文化的一部分,与黄河文明并列为汉文化的两大源泉。长江文明区域之广、文化遗址数量之多、密度之大,都堪称世界之最,包括有江蘇和上海大部分的湖熟文化,浙江中部的河姆渡文化。 长江文明,特别是长江文明中的“稻作文明”,给东亚及世界很大的影響。.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长江文明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遗址。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於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同马家浜文化、马桥文化一样,其考古地点分布于太湖周围地区。.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

杭州市

杭州市,简称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之一,浙江省交通枢纽、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中国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國際知名的旅遊城市。杭州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下辖10区、1个县级市和2个县,总面积16,853.5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292.31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946.8万,其中市区824.1万。 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州都市圈,面积达到34,585平方公里,居住的人口已经达到2,152.1万人。根据2012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12年中国都市圈评价指数”,杭州圈在中国大陆是仅次于上海圈、广州圈、首都圈(北京)的第四大都市圈。2015年杭州经济总量位居中國大陸第十,并被《福布斯》多次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杭州正在以“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为总体发展目标,由“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前进。 相传当年大禹在这里停靠过船泊,故其地称“禹航”,谐音为“余杭”;一说“禹航”只是后人附会,“余”字与“无锡”之“无”、“勾吴”之“勾”一样,实为古吴越语中的发语词,江浙地名中常见。隋朝取余杭县之“杭”字,改该县所在的钱唐郡为杭州,此名辗转沿用至今。杭州历史悠久,五千多年前著名的良渚古城便坐落于此;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中央管辖史。古时曾称“临安”(南宋)、“钱塘”、“武林”等。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市内有西湖、西溪湿地等景區,其中西湖周邊還有文瀾閣等眾多名勝古蹟。因為風景秀麗,自古有“人間天堂”的美誉。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主办了2016年G20峰会,2018年世界短道游泳錦標賽、2022年亚洲运动会也将在杭州举办。.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杭州市

江苏历史

江苏地域是汉族诞生的摇篮之一,江苏北部屬徐州,而南部屬揚州。三千年来,经济文化都处于中国的前列。江苏省会南京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做過十二個朝代的都城,一直被視為中華正朔。「無錫」作為吳文化的發源地,「蘇州」作為吳文化最為代表城市,名揚海外。而境内的扬州、徐州在历史上也曾经为各割据政权的首都。.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江苏历史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是浙江省余姚市1973年发现的一处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芦山寺村的姚江北岸。遗址发现于1973年夏,此后的两次发掘发现了4个叠压地层,揭露了干栏式建筑等遗迹,出土了夹炭黑陶等遗物和大量动植物遗存和栽培稻谷,一时轰动学术界,其代表的考古文化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1982年,河姆渡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考古》杂志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发现地建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展示区。.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分布於中國浙江杭州灣南岸平原地區至舟山群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其年代大約在距今6000年到7000年之前,因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發掘最早,故稱作河姆渡文化。 該文化最早在1973年被發現,在1973-74和1977-78年兩次對河姆渡遺址作發掘並有資料。在建築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干欄式建築的遺跡,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發現,被斷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殘存尚有葫蘆、橡子、菱角、枣子等,動物方面有豬、狗、水牛等家養的牲畜。 在人工製品上,石器數量較少,主要是斧等打獵工具,亦有裝飾品。多的是木器和骨器,其中發現中國最早的木製飾品「木雕魚」,其他包括木柄骨製的耕田用具耜、和刀鏟等切割器具,亦有大量紡織工具。在河姆渡並出土了中國境內所發現最早的漆器,其陶器製作有一定的水準,估計最高燒成溫度達1000摄氏度。河姆渡陶器為手工製作,十分厚實,呈灰黑色,表面常打磨,常有繩紋,或雕刻植物、動物圖案。其他的河姆渡手工藝品,包括粗陶動物及人偶,以及鳥類圖案的木雕及象牙雕,其中以「雙火鳥」紋雕刻最為知名。.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戚墅堰区

戚墅堰区是历史上隶属于武进县(1947-1953)和常州市(1953-2015)的一个区。曾经的戚墅堰区位于常州市区东部,以发达的重工业而闻名。其东、南、北方向是武进区,西边连天宁区、新北区。 2015年4月28日,国务院签署《关于同意江苏省调整常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戚墅堰区与武进区合并。.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戚墅堰区

浙江历史

今天浙江省的范围定型于明朝初期,且700年改变甚小。此前的历史有些历史时期涉及太湖地区北部和东部,如宋朝浙西路的苏州、松江、湖州府和嘉兴府地划予南直隶;后因为浙江实在太小,1381年,湖州府、嘉兴府地划予,从此太湖流域分属两地,而浙江省范围于此后700年间未有太大改变。而苏州府、常州府、松江府等地区划入南京范围后,经历江南省,江苏省与浙北一直分属不同的政区。 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初期不含太湖地区的湖州府、嘉兴府)在范围上大体即为今天的浙江省范围。.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浙江历史

浙江省

浙江省,是一个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东临东海,北连长江三角洲,与江苏省接壤,太湖位于两省之间,东北一角邻上海市,西接江蘇省和江西省,南连福建省。境内最大的河流為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省会为杭州市。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浙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尤以發達的民营经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至2013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位居中国第一。浙江与江苏、安徽、上海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地區生產總值位居中國第四位。.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浙江省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磨製石器和製作陶器為主,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7400多年至2200多年不等。不過,在有些地區,如中美洲,在西元後仍停在新石器时代,不過仍出現高度文明,如馬雅文化。 新石器時代結束後,人類進入銅器時代(金屬器時代的最早期),也開始進入信史時代。.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新石器时代

无角菱

无角菱(学名:Trapa acornis)是千屈菜科菱属的植物。分布于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江西、湖南、浙江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的地区。.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无角菱

无锡市

无锡市,简称锡,古有梁溪、金匮等称,被誉为“太湖明珠”。无锡地处江南长江三角洲、太湖之滨,位於江苏省南部,下辖江阴市与宜兴市。无锡东邻苏州,距上海128.2公里;南濒太湖,与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距南京183公里;北依长江,与泰州市所辖的靖江市隔江相望,是长江三角洲及蘇錫常都市圈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无锡历史悠久,曾为吴国的首都。无锡是首批经国务院批准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享有地方立法权;同时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文化名城及1998年国家旅游局评定的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无锡不仅是江南地区传统的鱼米水乡,更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及现代乡镇民营企业的摇篮。早在1981年,无锡市便被列为全国十五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而在取得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无锡也不乏文化软实力相伴,从无锡走出过诸如顾恺之、倪云林、钱穆、钱锺书等诸多名流,也有以寄畅园、蠡园、鼋头渚等为代表的古今著名园林传世。.

查看 马家浜文化和无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