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1 关系: 加薩戰役 (前312年),塞拉西亞戰役,墨勒阿革洛斯 (將軍),夥友騎兵,安提柯一世,安条克四世,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希臘重裝步兵,帕尼翁戰役,亞歷山大大帝於巴爾幹的征戰,庫諾斯克法萊戰役,伊蘇斯戰役,伊普蘇斯戰役,彼得那戰役,刀輪戰車,克里昂米尼战争,克拉特魯斯,回到三國,索西比烏斯,罗马军团,罗马:全面战争,銀盾兵,馬其頓安提柯王朝陸軍,馬其頓王國,馬其頓阿吉德王朝陸軍,馬格尼西亞戰役,马其顿方阵,高加米拉戰役,阿波羅尼亞戰役,阿斯庫路姆戰役,赫拉克利亞戰役,薩里沙長矛,腓力三世 (马其顿),腓力二世 (马其顿),陣法,步兵夥友,方陣 (軍事),文明V,托勒密王國,拉菲亞戰役,0 A.D.。
加薩戰役 (前312年)
加沙戰役(Battle of Gaza), 是第三次繼業者之戰中托勒密(埃及總督)與德米特里(安提柯之子)之間的一場戰役。.
塞拉西亞戰役
塞拉西亞战役(Μάχη της Σελλασίας)于公元前222年爆發,由安提柯三世领导的马其顿王國和亚该亚同盟的聯軍對抗斯巴達克里昂米尼三世軍隊。战斗发生在拉科尼亚北部边境上的塞拉西亞,以马其顿和亚该亚聯軍获得胜利告终。.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塞拉西亞戰役
墨勒阿革洛斯 (將軍)
墨勒阿革洛斯 (希臘語:Mελεαγρος; ),涅俄普托勒摩斯之子,並且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傑出的馬其頓將領。.
夥友騎兵
夥友騎兵(古希臘語:ἑταῖροι;hetairoi),又譯夥伴騎兵或馬其頓禁衛騎兵,夥友騎兵是馬其頓軍隊中的精銳騎兵,源於馬其頓王國的國王騎兵衛隊,在腓力二世的擴充改良下,成為馬其頓軍最重要的突擊主力,在當時古代西方世界可說是最精銳的騎兵,它也被認為是第一個能夠發起有效衝鋒的騎兵。而馬其頓國王的近身護衛官也從夥友騎兵中精選。.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夥友騎兵
安提柯一世
安提柯一世(獨眼),或譯安提哥那一世( Άντίγονος ό Μονόφθαλμος ,,於前306年~前301年在位),腓力之子,出身馬其頓厄利苗提斯貴族。在早年時為馬其頓腓力二世的將軍,後來跟隨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並被派為大弗里吉亞的總督。亞歷山大逝世後,安提柯成為繼業者戰爭的主要角色,於前306年自行稱王,建立安提柯王朝。他被認為是亞歷山大最強大的繼業者,也是希臘化時代最傑出的軍事統帥之一。.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安提柯一世
安条克四世
安条克四世(神顯者)或譯安提約古四世(希臘語:Αντιοχος ο Επιφανης;約),是塞琉古帝國国王(前175年—前164年在位)。他是安条克三世第三子,原名米特里達梯,登基後改名為安條克。 安條克四世任內最著名的兩件事分别是:他差點征服埃及,卻在羅馬干涉下不得不撤退,此事亦是西方諺語“在沙地劃下底線”(Line in the sand)的典故;另外,安條克四世對猶太人推行希臘化政策,導致後來馬加比起義。 安條克是首任在錢幣上使用神性稱號(divine epithets)的塞琉古國王,这或许是仿效早先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希臘化君主推行的类似政策,也可能是受到其父安條克三世已在帝國境內所建立的統治者崇拜的鼓舞。安條克四世的稱號包含Θεὸς Ἐπιφανής(「顯現的神」)及擊敗埃及後的稱號Νικηφόρος(「勝利擁有者」)。另外,安條克也試圖展現他親民的風格,并积极與民眾接觸:他曾出現在公眾澡堂,亦曾尝試擔任新創的市政官。這些舉動讓他的臣民難以適應,甚至覺得相當古怪,又因安條克時有任性行為,因而也有厭惡他的人把他的稱號Επιφανης改念成Επιμανης(「瘋子」)。.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安条克四世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Battle of the Hydaspes),為亞歷山大大帝在前326年希達斯皮斯河附近對抗印度波羅斯的一場戰役,地點在今日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區,而波羅斯的王國疆域就包含旁遮普一部分。希達斯皮斯河戰役是亞歷山大大帝最後一場,也是代價相當高昂的一場大型會戰。波羅斯和他的大軍在這場戰役英勇抵抗入侵的馬其頓軍,儘管最後失敗,但贏得亞歷山大的讚賞和尊敬。 這場戰役由亞歷山大獲勝,但他疲憊的軍隊之後不久發生譁變,士兵們拒絕亞歷山大繼續往印度內陸深入的遠征計畫,亞歷山大不得不準備返回巴比倫,並往印度河口前進。雖然之後一路上還與一些印度部族起衝突,但依舊獲得勝利,亞歷山大最後在印度許多地方建立殖民城市來做為日後的據點和貿易中心,便離開了印度。.
希臘重裝步兵
希臘重装步兵(ὁπλίται,hoplitai),是古希臘城邦的公民士兵,他們主要使用長槍並以密集方陣作戰,其字源古希臘語ὁπλίται,是從(hoplon)衍伸而來。「hoplon」是指當時常用的希臘式大圓盾,故「hoplitai」就是指持大圓盾的步兵,之後這一詞語衍伸為古希臘的重裝步兵。 希臘重裝步兵主要由城邦的公民組成,這些自由人需自行準備自己的武器和鎧甲,故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在許多希臘城邦中,公民都有接受基礎的軍事訓練,需服役常備軍一定時間,而當戰事發生時他們都要會被徵招起來。其中最令人知名的是斯巴達的公民,他們一生都在進行軍事訓練,並有相當強悍、恐怖的軍事力量。而斯巴達的勁敵雅典人,他們在六十歲以後就免除兵役。幾乎所有古希腊名人,包括哲學家和詩人,都曾加入過希臘重裝步兵。 希臘重裝步兵準確發展年代不是很確定,其中較流行的說法是希臘重裝步兵大約在前八世紀或前七世紀就發展出來,當時那個時代英雄式的戰鬥思維逐漸被廢棄,並引進偏重訓練的軍事系統,同時阿爾戈斯式的盾牌也開始流行。另外,學者Peter Krenz則認為希臘重裝步兵這個思維是從儀式化戰爭中所發展出來,且不是在前八世紀或前七世紀,而是在前480年以後發展的,當時在方陣中開始排除使用非重裝的士兵。 在馬其頓王國在前四世紀稱霸這個希臘後,希臘的城邦逐漸放棄希臘重裝步兵的作戰方式,並改用馬其頓式風格的步兵方陣。.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希臘重裝步兵
帕尼翁戰役
帕尼翁戰役或譯巴尼亞戰役(Battle of Panion 或 Battle of Panium),發生在前200年,是塞琉古帝國與托勒密王國在第五次敘利亞戰爭的一場重要戰役,最後以塞琉古安條克三世獲勝。托勒密王國失去柯里敘利亞、腓尼基和巴勒斯坦等地。.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帕尼翁戰役
亞歷山大大帝於巴爾幹的征戰
亞歷山大大帝的巴爾幹軍事行動發生在前335年,在這次行動中他將對付數個反抗馬其頓霸權的勢力,其中還有許多他父親腓力二世降伏的部族,他們趁著亞歷山大剛繼位,國勢不穩時再度反叛。亞歷山大成功一次次平定各處,這使他日後遠征阿契美尼德帝國時沒有後顧之憂。.
庫諾斯克法萊戰役
庫諾斯克法萊戰役或譯西諾塞法拉戰役(Battle of Cynoscephalae),發生在前197年的色薩利,是馬其頓王國與羅馬在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這場戰役中,提圖斯·昆克蒂烏斯·弗拉米寧所率領的羅馬聯軍擊敗馬其頓腓力五世,結束第二次馬其頓戰爭。.
伊蘇斯戰役
伊蘇斯戰役(Battle of Issus),發生在前333年11月的安那托利亞西南方。年輕的亞歷山大大帝率領馬其頓軍入侵至此,並擊敗數量比他多一倍的波斯大流士三世軍,是亞歷山大東征第二場重要戰役。 在亞歷山大於格拉尼庫斯河戰役成功擊敗波斯總督後,繼續進軍至小亞細亞西南部。而大流士三世率領從帝國各地招集的大軍,進駐索契,但馬其頓並沒有出擊迎戰,大流士三世於是進軍伊蘇斯,從後方切斷馬其頓聯軍的補給線,迫使亞歷山大回頭與波斯軍交戰,戰場在皮納魯斯河河口,位於伊蘇斯村落的南方。 亞歷山大擔憂人數眾多的波斯軍隊會從左方側翼進行包抄,為了確保左翼安全,命令部隊沿著海岸前進。又因波斯軍先到達戰場並佔據有利的位置,使馬其頓必須朝陡峭的河岸進攻。然而波斯兵力上的佔優並沒有為波斯帶來勝利,波斯步兵素質的低劣斷送了整場戰事,讓亞歷山大成功突破波斯左翼陣列。更重要的是,大流士三世在戰爭末段棄甲逃離戰場,將士們頓時軍心散漫,爭相撤退,但在狹長的波斯陣地中難以撤退,被從後追到的馬其頓軍隊屠殺,大流士三世的妻子及母親皆被俘虜。伊蘇斯戰役最終以大流士三世的逃陣告終,奠下波斯逐漸衰亡的道路。.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伊蘇斯戰役
伊普蘇斯戰役
伊普蘇斯戰役(Ἱψός),為亞歷山大大帝諸繼業者於前301年在小亞細亞的弗里吉亞展開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因戰場所鄰近的當地村莊伊普蘇斯而得名。此戰中,安提柯一世與其子德米特里一世的王國對上聯合起來的另外三名亞歷山大舊將勢力,即馬其頓的卡山德、色雷斯的利西馬科斯、與巴比倫的塞琉古一世。 該戰役規模在繼業者戰爭中空前絕後,雙方動員的部隊總計16萬以上,有四位國王同時在戰場上。儘管安提柯軍的德米特里一世所率的騎兵擊敗聯軍騎兵,但因追擊過遠,使得聯軍有時間派出戰象陣來阻撓德米特里返回戰場,註定了安提柯軍的失敗,也決定了這場戰役的結果。伊普蘇斯戰役是亞歷山大繼業者戰爭中的最高潮,此戰中,最為強大的繼業者安提柯一世戰死,他的失敗決定亞歷山大帝國無法重建,帝国的分崩离析成为既成事实。.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伊普蘇斯戰役
彼得那戰役
彼得那戰役(Battle of Pydna),發生在前168年的馬其頓,是馬其頓王國與羅馬在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這場戰役中,盧基烏斯·埃米利烏斯·保盧斯所率領的羅馬軍擊敗馬其頓珀爾修斯,結束第三次馬其頓戰爭。此次戰役結果導致馬其頓王國覆亡,安提柯王朝因此斷絕,此戰確定羅馬將君臨希臘世界。 學者Paul K.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彼得那戰役
刀輪戰車
刀輪戰車或譯鐮刀戰車(Scythed chariot),是古代一種馬戰車,其兩個車輪的輪軸尾裝上大鐮,這些刀刃可以快速地把人和馬的肢體切下,除了造成敵軍損傷外,更重要的是讓敵人陣形產生混亂。.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刀輪戰車
克里昂米尼战争
克里昂米尼战争波利比烏斯.
克拉特魯斯
克拉特魯斯(希臘語:Κρατερός,約),在亞歷山大大帝麾下是一名相當倚重的大將,後來成為繼業者之一。 克拉特魯斯參與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的大小戰役,在著名的伊蘇斯戰役和高加米拉戰役中指揮著方陣左冀步兵。在公元前326年的希達斯皮斯河戰役中,他負責指揮佯動部隊在西岸駐守,成功欺騙敵軍並讓亞歷山大的主力部隊順利渡河。亞歷山大對克拉特魯斯相當信任,在亞歷山大諸將中他最信任就是赫費斯提翁和克拉特魯斯。雖然他深受國王信任,然而克拉特魯斯堅守、捍衛馬其頓傳統,與亞歷山大提倡的東方化政策相牴觸,使他官位上無法與赫費斯提翁、佩爾狄卡斯相比媲,但反而使他深受馬其頓士兵歡迎,緣於馬其頓士兵們不滿亞歷山大的東方化政策。 遠征軍返回巴比倫尼亞後,他受命與波利伯孔一起帶領11,500名老兵返回馬其頓,當亞歷山大在巴比倫逝世時,他正在行軍至奇里乞亞,因此未參與巴比倫的王位繼承權之爭。隨著亞歷山大逝世,希臘諸城邦反叛之刻,克拉特魯斯在拉米亞戰爭中支援安提帕特對付希臘叛軍。他與他的馬其頓海軍啓航到希臘並在前322年參與克蘭農戰役。隨後他與安提帕特聽信安提柯對帝國攝政佩爾狄卡斯的指控,起兵聲討佩爾狄卡斯。公元前320年,他在小亞細亞卡帕多細亞與歐邁尼斯的一場戰役中交戰陣亡。.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克拉特魯斯
回到三國
《回到三國》(Three Kingdoms RPG)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科幻古裝電視劇,2012年TVB Amazing Summer劇集之一, 全劇共25集,由林峯、馬國明及楊怡領銜主演,監製为劉家豪。.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回到三國
索西比烏斯
索西比烏斯(希臘語:Σωσιβιoς),生活於西元前三世紀,是埃及托勒密王朝托勒密四世的重臣。 關於索西比烏斯的家世沒有詳細記載,有可能是托勒密二世期間的索西比烏斯之子,也缺乏關於索西比烏斯從政經歷的描述,但可知他對年輕的托勒密四世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並實際掌握政務。根據波利比烏斯的描敘,索西比烏斯利用巧妙的政治手腕,在不用直接煽動托勒密四世的情形下,使 托勒密四世的叔叔利西馬科斯、兄弟馬格斯、母親貝勒尼基二世接連遭到處死。而當時流亡到托勒密王朝的斯巴達國王克里昂米尼三世可能會影響索西比烏斯所掌握傭兵的部隊,索西比烏斯因而利用當時的局勢使克里昂米尼三世遭到軟禁。 在托勒密四世沉迷於享樂不理朝政之後,王國的實權逐漸落到索西比烏斯的手中,使國家的財政和軍事防衛衰敗,鄰近的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趁機發動第四次敘利亞戰爭,隨即占領柯里敘利亞等地。索西比烏斯利用精湛的外交協商使安條克三世的征服行動延誤,讓埃及有足夠時間招募傭兵和訓練部隊,索西比烏斯更從本土埃及裔中招募士兵,並依馬其頓方陣的戰術來訓練,彌補托勒密軍中希臘裔的缺乏。在前217年,索西比烏斯陪同托勒密四世進軍巴勒斯坦,於拉菲亞戰役擊敗安條克三世獲得戰爭勝利,之後,托勒密四世派索西比烏斯與安條克交涉一個相當滿意的和約。 之後托勒密四世的期間索西比烏斯依然握有大權,但某種程度上與阿加托克利斯分享權力,對於隨後的過程不是很清楚,可確定索西比烏斯和阿加托克利斯策劃謀殺了阿爾西諾伊三世。 索西比烏斯後來可能遭到反對派處死或被撤職,然而關於這些詳細史料都已散失,因而不是很確定。 Category:希臘化時代埃及人 Category:托勒密王國將軍.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索西比烏斯
罗马军团
罗马军团(Roman legion,源自legio,意為軍階)為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时期的正规军队,以其高效的适应性及机动性--服了地中海沿岸地区。 按照古罗马传统,一旦有战争爆发,执政官就需要担负起从合格的公民中临时征集起一支军队的职责。而后,两名执政官中的一个,就需要率领这支主要由志愿者组成的军队开赴战场。 直到前2世纪的最后几年,除了少数特别情况外,罗马大体上仍然在实行这种传统的兵农合一的公民兵制度,所有的士兵都必须符合:必须达到户口调查的第15等级或以上。至少拥有3,000塞斯特尔提乌斯的财产。能够自行购置所属兵种等级对应的武器装备等严格条件。 自蓋烏斯·馬略當選前107年的執政官後,對羅馬進行了一系列軍事改革。馬略的軍事改革對羅馬歷史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改革擴大了兵源,增強了軍隊戰鬥力,但同時也使軍隊性質逐漸發生變化,為日後的軍閥出現以及軍事獨裁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馬略一就任,就立即着手開始進行軍事改革。他一反舊制,對已經不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做法進行變更,並把之前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就已經出現的一些臨時性的,但卻行之有效的應急措施從法律上予以固定。 這些措施包括以募兵制代替徵兵制。馬略放棄了早就難以為繼的財產資格限制,規定凡是自愿且符合條件的羅馬公民,包括無財產者都可以應募入伍。這樣就解決了困擾羅馬多年的因符合服役資格者不足而導致的兵源匱乏問題。而且也延長服役年限,明確軍餉報酬,軍隊能夠進行長期的正規訓練,有利於戰鬥力的提高。馬略規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須服役滿16年。士兵退伍後,還能在被征服地區分得屬於自己的土地或一次性退休金,大多士兵會選擇後者,因為大多分得的土地是比較荒涼遠無人煙的地方。然後在改編羅馬軍團編制,戰鬥隊形則變得更加多樣,作戰的靈活性和指揮效能得到加強,統一武器裝備規格、樣式,而便于軍隊補給。.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罗马军团
罗马:全面战争
是一款由Creative Assembly开发的回合制即时战术游戏,游戏背景设定为公元前270年开始的罗马共和国时期。游戏发布於2004年9月22日。 游戏以全景式战场表现著称,因3D引擎性能提升,游戏最多可於一战斗场景中显示三万名以上士兵。另游戏要求玩家运用综合性策略技巧,亦赢得好评。.
銀盾兵
銀盾兵(希臘語:Ἀργυράσπιδες )字義為攜帶銀盾的,為當年跟隨亞歷山大大帝南征北討的馬其頓老兵,因手持銀盾而得名。 銀盾兵以馬其頓方陣陣型作戰,成員主要來自亞歷山大時的持盾衛隊老兵,帕曼紐之子尼卡諾爾曾擔任過持盾衛隊的指揮官。亞歷山大逝世後,在第二次繼業者之戰中他們跟隨歐邁尼斯與安提柯作戰,此時他們至少六十多歲,但多年來的征戰經驗使他們在戰場幾乎無敵。銀盾兵對亞歷山大大帝相當愛戴,當時,歐邁尼斯需拿出亞歷山大的名號才能駕馭它們。 在伽比埃奈戰役中,雖然銀盾兵擊退安提柯的步兵,但營帳卻遭到安提柯騎兵的洗劫,因而失去了銀盾兵的所有行囊。這些行囊累積三十多年來的戰利品。戰利品中不但有黃金寶石,還有希臘婦女及小孩。安提柯要求銀盾兵交出歐邁尼斯,便可換回全部行囊,銀盾兵隨即反叛,並把歐邁尼斯繳給安提柯。然而,安提柯相當厭惡銀盾兵這種不齒的行為,且銀盾兵自視甚高難以統御,安提柯把其中一些人派遣到邊境阿拉霍西亞那,在分割成小隊後,執行對付蠻族的危險任務。使銀盾兵逐漸被消滅。.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銀盾兵
馬其頓安提柯王朝陸軍
其頓安提柯王朝陸軍,是馬其頓王國於安提柯王朝時期的陸上武裝力量,存在時間從前276年到前168年。它是希臘化時期希臘最強大的陸軍,維持到前168年彼得那戰役戰敗為止,並被解散。然而,在前150年到前148年安德里斯庫斯自立為馬其頓國王這段短暫的時間它被重新組建。 在前270年代安提柯二世時,它僅是一支不大並以傭兵為主的軍隊,以此為基礎,它最後發展成為希臘化時期希臘半島上最強大的軍隊。它參與許多戰爭,先後與許多不同的國家對抗過,如伊庇魯斯、亞該亞同盟、雅典、斯巴達、埃托利亞同盟以及羅馬共和國,更不用說威脅馬其頓北方邊界的無數個色雷斯和塞爾特部落。 馬其頓安提柯王朝陸軍以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陸軍結構為基礎,步兵以馬其頓方陣為主幹,這種方陣的士兵有著較小的盾牌且手持非常長的薩里沙長矛。作戰時無數的馬其頓小方陣組成整條陣列,在一場戰爭中通常馬其頓方陣占了全部軍隊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在安提柯的馬其頓方陣的側翼旁,還會安置精銳部隊輕盾兵、數量龐大的同盟和雇傭步兵和其他附屬部隊,以及為數不少的馬其頓騎兵和同盟騎兵。.
馬其頓王國
其頓王國(古希臘語:Μακεδονία)是古希臘西北部的王國。其史上最輝煌的時刻,也就是亞歷山大帝國(馬其頓帝國),是由亞歷山大大帝開創。 亞歷山大帝國是历史上继波斯帝国之后第二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其疆域东自费尔干纳盆地及印度河平原,西抵巴尔干半岛,北从中亚细亚、裏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北部。.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馬其頓王國
馬其頓阿吉德王朝陸軍
其頓阿吉德王朝陸軍,是古代馬其頓王國阿吉德王朝的陸上武裝力量,在馬其頓腓力二世軍事改革後首次在歷史中展現出這股顯赫的軍事實力,並由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大帝發揚光大,它被認為是古代世界中最強大的軍事武力之一。 原先,早期阿吉德王朝的馬其頓軍隊只是由部落民兵組成,後學習南部希臘城邦的希臘重裝步兵作戰方式,最後經由腓力二世的軍事改革,採用最新的戰術和武器,並透過獨特的多兵種協同作戰。加上腓力二世連年作戰,征召的士兵幾乎成為常備的職業軍人,使腓力二世無時無刻可以驅使這支堅強、專精的軍隊,也保障兵源。在短短的時間內,馬其頓勇猛的軍事機器成為希臘或亞洲前所未聞的顯赫力量,軍隊的勝利更讓國家成為一個橫跨洲際的大帝國。 在戰術的改良上,腓力採用底比斯伊巴密濃達(他兩次擊敗斯巴達軍隊)的斜形陣列戰術,發展成早期的聯合兵種軍隊,包括有步兵方陣、騎兵、投射部隊,至亞歷山大大帝時就連攻城武器也投入野戰作戰使用。在武器的改良上,腓力二世引入薩里沙長矛,這種長矛(Pike)引入讓步兵在攻擊和防禦時都有良好的優勢。腓力的改革也使騎兵成為決戰戰役勝負的致勝兵種。 新式的馬其頓軍隊還與其他非馬其頓兵種並肩作戰,尤其是希臘的色薩利騎兵,其他還包含腓力二世雇傭愛琴海周圍和巴爾幹半島的各式傭兵部隊。當前338年腓力二世準備入侵波斯時,馬其頓軍隊中有半數以上來源都是非馬其頓裔的希臘人和周圍的蠻族部落組成。.
馬格尼西亞戰役
格尼西亞戰役(Battle of Magnesia),發生在公元前190年,是塞琉古帝國與羅馬在羅馬-敘利亞戰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戰場在馬格尼西亞附近,羅馬和他的同盟帕加馬擊敗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確認了羅馬在東地中海的霸權。.
马其顿方阵
其顿方阵是由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前359年-前336年),所創的军队方阵阵型,以16乘16共256名手持長矛及盾牌的步兵所構成的正方形陣形。.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马其顿方阵
高加米拉戰役
加米拉戰役(Battle of Gaugamela),在前331年10月1日發生,是馬其頓與波斯之間的一場戰役。高加米拉的確實位置未有定論,有人認為在今伊拉克摩蘇爾以東。 前331年,波斯的大流士三世領20萬軍隊(號稱百萬)、戰象15頭、刀輪戰車200輛,駐紮在底格里斯河左岸的高加米拉村,企圖阻止亞歷山大繼續東侵;亞歷山大則率步兵4萬、騎兵7000趕來迎戰。 10月1日拂曉決戰開始。亞歷山大令其右翼斜向楔入,波斯左翼騎兵迂迴迎擊遠征軍右翼,先勝後敗,刀輪戰車亦未奏效。亞歷山大重採伊蘇斯戰役的戰法,率騎兵直接插入敵軍左翼的缺口,直撲大流士三世的指揮營。大流士三世以為敗局已定,再度逃跑,波斯軍頓時群龍無首,全線潰敗。據阿利安記載,波斯軍損失超過10萬人,遠征軍則僅以數百人的代價贏得了這場重要戰役。大流士三世不久後被部將殺害。 高加米拉戰役中,亞歷山大徹底摧毀了波斯的軍事力量,注定了波斯帝國的滅亡。.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高加米拉戰役
阿波羅尼亞戰役
阿波羅尼亞戰役(Battle of Apollonia),是前220年塞琉古帝國安條克三世平定東方叛亂省份中一場決定性的戰役,戰場在米底西部的阿波羅尼亞附近。.
阿斯庫路姆戰役
阿斯庫路姆戰役(Battle of Asculum)發生在前279年,羅馬共和國在執政官普布利烏斯·德西烏斯·穆斯的指揮下與伊庇魯斯摩羅西亞國王皮洛士所帶領的塔蘭托、俄斯克、薩姆奈特人和伊庇魯斯等聯軍作戰,是皮洛士戰爭的第二場戰役。這場戰役皮洛士獲得惨烈的勝利,但惨烈勝利的代價是皮洛士難以承受的,也是西方諺語皮洛士的勝利的來由。.
赫拉克利亞戰役
赫拉克利亞戰役(Battle of Heraclea)發生在前280年7月,是皮洛士戰爭的第一場戰役,伊庇魯斯統帥皮洛士所率領的大希臘城邦和當地部族共有塔蘭托、梅塔蓬圖姆、圖利和赫拉克利亞的聯軍,並在赫拉克利亞附近擊敗羅馬執政官布利烏斯·瓦萊里烏斯·拉埃維努斯所帶領的羅馬軍團。.
薩里沙長矛
薩里沙(希臘語:σάρισα)長約3.6到6.4米(12-21英尺)。其經由腓力二世引入馬其頓方陣,來取代先前的希臘長槍(Dory)。薩里沙長矛光是槍尖的部份即約有50公分,其尾部裝有銅釘使重心後移保持平衡,當槍尖折斷時,可迅速用槍尾繼續作戰。又因薩里沙長矛相當長,需要一個金屬環把兩根普通長槍相接而成。薩里沙這個名詞到了拜占庭時期也被使用,指步兵所持的長矛。 在馬其頓騎兵中也配屬類似薩里沙長矛的騎槍,稱之為緒斯同(Xyston)。.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薩里沙長矛
腓力三世 (马其顿)
腓力三世(希臘語: Φίλιππος Αρριδαίος;約公元),馬其頓王國國王(前323年-前317年),是國王腓力二世與拉里薩的菲莉涅(據說是色薩利的一個舞者)所生的兒子、亞歷山大大帝同父異母的哥哥。出世時名為阿里達烏斯,登基後取名腓力。 阿里達烏斯很明顯地是有智力障礙的。根據普魯塔克的記載,他在腓力二世的妻子奧林匹亞絲王后企圖下毒後便變成弱智及癲癇;奧林匹亞絲是要消除她兒子亞歷山大的潛在競爭者。這些可能只是一些惡意的傳聞,因為並無證據顯示奧林匹亞絲與這個丈夫與前妻所生的孩子的病況有關。亞歷山大非常喜歡阿里達烏斯,也帶他一起,為了保護他,也為避免他成為政治人質,而威脅到自己的王位。當亞歷山大死於巴比倫後,他被在亞洲的馬其頓軍隊立為國王。但他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國王,及一個又一個實力軍人手上的人質。 月球上的阿里達烏斯隕石坑就是以他命名。.
腓力二世 (马其顿)
腓力二世(Φίλιππος Β' ο Μακεδών,),为馬其頓國王 (前359年-前336年),是阿敏塔斯三世和歐律狄刻最小的兒子,出生於佩拉。他是亞歷山大大帝和腓力三世的父親。.
陣法
陣法亦稱陣形、戰陣,通常用來描述古代軍隊於行動或戰爭時的部署方式,在冷兵器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戰國時期《孫臏兵法》就提及「八陣」與「十陣」,又以八陣最為著名,為歷代重要陣法。歷史上另外還有用以射擊的「雲陣」、圍敵的「贏渭陣」、奇襲用的「闔燧陣」、重視軍隊防守及互相救應的「率然」、「掎角」陣勢,備受推崇的諸葛亮改進過的「八陣圖」以及「六花陣」等等,種類超過20種。.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陣法
步兵夥友
步兵夥友(古希臘語:πεζέταιροι ; pezhētairoi),或譯步行夥友。在字義上由希臘文中「步兵」(pezos)和「夥友」(hetairos)兩詞所組成。步兵夥友是馬其頓軍隊中的重裝步兵,原是馬其頓王國的國王步兵衛隊,後來在亞歷山大大帝時演變成馬其頓方陣重裝步兵,是馬其頓軍的主幹,此名稱持續在繼業者國家出現。 在亞歷山大大帝時,幾乎所有馬其頓方陣都是步兵夥友,步兵夥友因為手持長矛可以抵擋馬背上的敵人衝鋒,也可以在兵器的長度優勢上對抗其他步兵,因此可以有效對抗敵人的騎兵和步兵。.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步兵夥友
方陣 (軍事)
方陣(phalanx),是一種長方形的大規模軍事陣法,通常完全由重步兵手持矛、長柄槍、薩里沙長矛或類似的武器所構成。該詞特別用來描述古希臘戰爭中所使用的這種陣法,雖然古希臘作家用它來描述任何大型步兵陣法,而不論其所使用的武器為何,就如同古希臘歷史學家阿里安在描述他所參與軍團的著作《應戰阿蘭人的陣法》時所述一樣。 在希臘文裡,方陣用於部署戰鬥、行軍甚至是紮營,從而描述被部署於戰場第一線的大規模的步兵或騎兵。他們集體行動,恰似一個單一個體。「Phalanx」一字源自希臘語,意為手指。.
文明V
《文明V》(Civilization V)是由Firaxis开发的回合策略游戏,是文明系列的第5部作品。游戏对应Microsoft Windows及Mac OS X平台,于2010年9月21日和9月24日分别在北美和欧洲发行。 文明V是文明系列游戏中的一个里程碑。文明V取消了宗教系统(后资料片又重新加入),而且出现了领袖的全身动画以取代以往的头像模式,并且使领袖有了自己的声音,这些细节都增加了游戏性。文明5并不把游戏模组与地图修改工具直接集成,玩家可以通过安装Sid Meier's Civilization V SDK来完成模组与地图的修改。 游戏包含社区、游戏模组和多人游戏元素。 文明5目前已发布两部資料片《眾神與諸王》及《美麗新世界》,已分别於2012年6月19日和2013年7月9日推出。 此游戏还能在有触控功能的Windows 8或Windows 10電腦上使用觸控操作。.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文明V
托勒密王國
托勒密王國(Πτολεμαϊκὴ βασιλεία)或稱托勒密埃及,是亞歷山大大帝逝世之後,統治埃及和周圍地區的一個希臘化王國。王國建立者為亞歷山大大帝的將領托勒密一世,他在公元前304年自立為國王並宣稱自己是埃及法老。托勒密王朝統治埃及直到公元前30年埃及女王克麗奧佩脫拉七世兵败自杀為止,歷經274年。王國疆域最鼎盛時包含埃及、昔蘭尼、安那托利亞南部、敘利亞南部和一些愛琴海島嶼,領土最南時可達努比亞。亞歷山卓是托勒密王國的首都,也是當時是希臘化世界的重要文明中心以及貿易樞紐。 埃及托勒密王朝一裔中兄妹或姊弟通婚很多。男性後裔常稱托勒密,女性的名稱常有克利奥帕特拉、贝勒尼基和阿尔西诺伊。其中最後的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是最爲後世所知的。托勒密王國因內部王室紛爭、境內埃及人叛亂、以及外國入侵等等種種原因逐漸衰弱,最終被羅馬共和國占領。但所留下的希臘化文明一直延續到埃及被穆斯林征服為止。.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托勒密王國
拉菲亞戰役
拉菲亞戰役(Battle of Raphia),發生在公元前217年,是塞琉古帝國與托勒密王國在第四次敘利亞戰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也是希臘化時代規模相當龐大的戰役之一。.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拉菲亞戰役
0 A.D.
《0 A.D.》是跨平台的历史题材自由及开放源代码3D即时战略游戏,风格类似于世紀帝國系列遊戲。遊戲的題材著重於西元前500年到西元后500年的歷史,支援Windows、OS X和Linux。遊戲的開發精神是完全免費而且開放源始碼,在GPL 2+條款下授權遊戲引擎,CC-BY-SA條款下授權遊戲美術內容。.
查看 马其顿方阵和0 A.D.
亦称为 馬其頓式方陣,錘砧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