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馳龍科

指数 馳龍科

馳龍科(学名:Dromaeosauridae)又名奔龍科,是群類似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牠們是群體型中至小型的肉食性恐龍,繁盛於白堊紀。在非正式的用法裡,牠們通常被稱為「盜龍」(Raptor),這個名稱因為電影《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出現的伶盜龍而開始盛行。馳龍科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奔跑的蜥蜴」,dromeus / δρομευς 意為「奔跑」,而sauros / σαυρος 意為「蜥蜴」。 馳龍科的恐龍分布範圍可能極廣,化石在北美洲、歐洲、非洲、亞洲、南美洲以及南極洲等地Case, J.A., Martin, J.E., and Reguero, M.

目录

  1. 117 关系: 加賀龍加斯頓龍屬原鳥形龍屬原櫛龍屬偷蛋龙类偵察龍屬半鳥屬半鳥亞科南方盜龍屬古老翼鳥龍屬史前逃龍大盜龍屬大黑天神龍屬天宇盗龍屬始祖鳥科始祖鸟小盜龍屬小盗龙类尾羽龍屬巴拉烏爾龍屬中國獵龍屬中華盜龍屬中華麗羽龍屬中華龍鳥屬帕克氏龍屬亞冠龍屬伶盜龍屬伶盜龍亞科似馳龍屬似鴕龍屬似鵝龍屬彭巴盜龍屬佛舞龍屬依特米龍屬後彎齒龍屬匈牙利龍屬化石翼龍屬傷齒龍科哈兹卡盗龙属內烏肯盜龍屬火盜龍屬獸腳亞目理查德伊斯特斯龍屬福井盜龍屬禽龍屬簡手龍屬纖細盜龍屬纖手龍義縣龍屬羽龍屬... 扩展索引 (67 更多) »

加賀龍

加賀龍(學名:"Kaga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日本。加賀龍是在1988年由Hisa首次提及,但是其化石只有兩顆牙齒。由於加賀龍從未被正式研究敘述、命名,目前被認為是無資格名稱。加賀龍與北谷龍("Kitadanisaurus")及胜山龍不同,並非福井盜龍的異名,有可能是屬於馳龍科。.

查看 馳龍科和加賀龍

加斯頓龍屬

加斯頓龍屬(學名:Gastonia)是多刺甲龍亞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1億2500萬年前下白堊紀的北美洲。加斯頓龍有著薦骨裝甲及巨大的肩膀尖刺,與牠的近親多刺甲龍相似。丹佛自然歷史博物館同時展出加斯頓龍與怪嘴龍的骨架模型。.

查看 馳龍科和加斯頓龍屬

原鳥形龍屬

原鳥形龍屬(屬名:Archaeornithoides)是獸腳亞目手盜龍形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蒙古國。.

查看 馳龍科和原鳥形龍屬

原櫛龍屬

原櫛龍屬(屬名:Prosaurolophus)又名原蜥冠龍、原蜥嵴龍、原蜥冠鱷,意為「原始櫛龍」,是因冠飾與較晚期的櫛龍類似而得名。原櫛龍是種鴨嘴龍類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目前已經發現2個種與至少25個個體,包含頭顱骨與骨骼,但化石整體仍不明確。原櫛龍身長約9公尺,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恐龍公園組與美國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年代為上白堊紀的晚坎潘階,約7600萬到7500萬年前。原櫛龍最顯著的特徵是由鼻骨形成的小型堅硬冠飾,在眼睛前方突出。 模式種是巨原櫛龍(P.

查看 馳龍科和原櫛龍屬

偷蛋龙类

偷蛋龍下目(Oviraptorosauria)是群獸腳亞目手盜龍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亞洲與北美洲。牠們擁有喙狀嘴、羽毛,頭頂具有骨質冠飾。偷蛋龍下目包含偷蛋龍科、近頜龍科、以及數個不屬於以上科的物種,包括擬鳥龍、尾羽龍、以及原始祖鳥。牠們的體型從小如火雞的尾羽龍,大至8公尺長、1.4公噸重的巨盜龍Xu, X., Tan, Q., Wang, J., Zhao, X., and Tan, L.

查看 馳龍科和偷蛋龙类

偵察龍屬

偵察龍屬(學名:Nuthete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目前被認為是疑名,是種小型掠食恐龍,可能屬於馳龍科,身長約兩公尺,體高約一公尺。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歐洲。.

查看 馳龍科和偵察龍屬

半鳥屬

半鳥屬(屬名:Unenlagia)又名若鳥龍,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南美洲。半鳥屬於馳龍科的半鳥亞科,是群奇特、極度類似鳥類、生存於岡瓦那大陸的動物;半鳥與鷲龍、內烏肯盜龍有接近親緣關係(牠們可能與半鳥是同一種動物)。彼得·馬克維奇等人在2005年提出可飛行的脅空鳥龍也屬於半鳥亞科,這意味者不能飛行的半鳥是從類似脅空鳥龍的祖先演化而來,有可能牠們在演化過程中失去飛行能力,或者是多個物種個別演化出飛行能力Makovicky, Apesteguía and Agnolín (2005).

查看 馳龍科和半鳥屬

半鳥亞科

半鳥亞科(Unenlagiinae)是馳龍科的一個亞科,是最原始的馳龍類演化支之一,化石發現於南美洲、馬達加斯加。半鳥亞科同時有大型、小型物種,南方盜龍的身長可達5.8公尺,而鷲龍、脅空鳥龍的體型較小。.

查看 馳龍科和半鳥亞科

南方盜龍屬

南方盜龍屬(學名:Austroraptor)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阿根廷,約7,000萬年前。南方盜龍的身長約5公尺,是種大型馳龍類恐龍,是目前南半球所發現的最大型馳龍類恐龍。與其他馳龍類相比,南方盜龍的前肢相當短。其短小的前肢/身體比例,可與暴龍相比。 模式標本(編號MML-195)包含:部分頭骨、數節頸椎與背椎、肋骨、一個肱骨、以及破碎的後肢骨頭。這些化石發現於阿根廷里奧內格羅省的Allen地層,年代屬於白堊紀晚期(坎潘階到馬斯垂克階),約7,000萬年前。雖然化石的狀態並不完整,但足以發現南方盜龍與其他盜龍類的不同特徵。南方盜龍的頭骨約80公分長,頭骨的形狀較長。頭骨帶有一些類似傷齒龍科的特徵。前肢非常短小,肱骨的長度只有股骨的一半。南方盜龍的牙齒呈圓椎狀、沒有鋸齒狀邊緣,因此有其他科學家提出南方盜龍類似棘龍科。 模式種是卡氏南方盜龍(A.

查看 馳龍科和南方盜龍屬

古老翼鳥龍屬

古老翼鳥龍屬(學名:Paleopteryx)是一屬可疑的獸腳亞目恐龍,並被認為是疑名。牠是由詹姆斯·詹森(James A. Jensen)於1981年命名及誤鑑。繼而於1989年由詹森本人及K.

查看 馳龍科和古老翼鳥龍屬

史前逃龍

《史前逃龍》(英語:Primeval)是一套由英國獨立電視台(ITV)和負責製作的Impossible Pictures公司,聯手打造的科幻電視劇。史前逃龍是由亞德里安·霍奇斯(Adrian Hodges)及添姆·海恩斯(Tim Haines)原創,他們以往是《與…同行》系列紀綠片的原創者,而Impossible Pictures亦有參與製作這系列的紀錄片。 史前逃龍主要內容是圍繞一組由不同人物組成的隊伍,負責處理英國境內的奇異點、從奇異點進入現代的古代或未來生物,以及對抗企圖利用這些生物的壞人。 第一次放送是於2007年2月10日的英國,逐漸吸引到全球各地的觀眾。此劇在第一、二季整體得到的評價均為正面。而且,在英國廣播公司美國台於2008年8月9日放送前,史前逃龍亦已普遍得到美國評論家們的正面評價 on Metacritic.

查看 馳龍科和史前逃龍

大盜龍屬

大盜龍屬(屬名:Megaraptor,意為「巨型盜賊」)又名大猛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年代為科尼亞克階。 大盜龍的身長約8到9公尺,曾經被認為是已發現最大的馳龍科恐龍,但現在被歸類於異特龍超科的新獵龍科。.

查看 馳龍科和大盜龍屬

大黑天神龍屬

大黑天神龍屬(學名:Mahakala)是種原始馳龍科恐龍,唯一的化石發現於蒙古南戈壁省的德加多克塔組(Djadochta Formation),年代為上白堊紀的坎潘階,約8,000萬年前。大黑天神龍是種小型馳龍科恐龍,身長接近70公分,並具有早期傷齒龍科與鳥翼類的特徵。儘管大黑天神龍很晚期才出現,牠們卻是最原始的馳龍科恐龍。大黑天神龍與其他原始恐爪龍下目的體型小,顯示鳥類在發展出飛行能力以前的體型很小。 大黑天神龍的屬名衍化自梵語,是以藏傳佛教八大護法之一的大黑天為名,種名則是以發現地南戈壁省(Ömnögovi Province)為名。.

查看 馳龍科和大黑天神龍屬

天宇盗龍屬

天宇盜龍屬(屬名:Tianyuraptor)是馳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下白堊紀,約1億2200萬年前。牠們的化石是在中國遼寧西部發現。相較於遼寧的其他馳龍科恐龍,天宇盜龍明顯較為原始。模式標本擁有一些北半球馳龍科所沒有的特徵,之前僅發現於南半球馳龍科及原始鳥翼類。故此,專家認為牠們就是過渡性物種,填補了北半球及南半球馳龍科之間的空隙。相較於其他馳龍科,天宇盜龍的叉骨較為小型,而前肢也較為短。.

查看 馳龍科和天宇盗龍屬

始祖鳥科

始祖鳥科(學名:Archaeopterygidae)是活於侏羅紀及白堊紀的一科早期鳥類。其下包含了最為知名的始祖鳥。始祖鳥科與其他早期鳥類不同的是其長及骨質的尾巴,一些物種甚至有較長的第二趾。.

查看 馳龍科和始祖鳥科

始祖鸟

始祖鳥屬(屬名:Archaeopteryx)是鳥翼類的一個屬,是介於有羽毛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過渡化石。曾经被认为是最早及最原始的鳥類,屬名來自古希臘文的ἀρχαῖος(古代)和πτέρυξ(翼),故又名古翼鳥。 後來發現了比其更古老的鳥綱生物近鳥龍屬、曉廷龍屬和曙光鳥屬等。.

查看 馳龍科和始祖鸟

小盜龍屬

小盗龍屬 (屬名:Microraptor,意為「小型盜賊」)是一种在中國遼寧省九佛堂組發現的小型馳龍科恐龙,生存於白堊紀早期阿普第階,約1億2000萬年前,目前已發現近10個化石。 如同始祖鳥,小盜龍的發現證實恐龍與鳥類之間有緊密的演化關係。小盜龍的四肢與尾巴擁有長正羽,根據這些特徵,小盜龍的發表者徐星於2003年提出小盜龍可能用四翼在樹林間滑翔。小盜龍屬目前有三個有效物種,分別為趙氏小盜龍(M.

查看 馳龍科和小盜龍屬

小盗龙类

小盗龙族(Microraptoria)是近鸟类的一个演化支,这类恐龙的腿部都长有羽毛。小盗龙类生存与1亿2500万年前的中国。多数小盗龙类是半树栖滑翔动物。它们的体型都很小;小盗龙属的成年标本介于77-90厘米(2.53-2.95英尺)长并重大1千克(2.2磅),这也造就了小盗龙属为最小的恐龙。Holtz, Thomas R.

查看 馳龍科和小盗龙类

尾羽龍屬

尾羽龍屬(學名:Caudipteryx)又名尾羽鳥,是一屬小型的獸腳亞目恐龍,約有孔雀大小,生活於下白堊紀的巴列姆階(約1億2460萬年前)。牠的學名的意思是「尾巴羽毛」。牠們的身上覆蓋著羽毛,整體外觀很像鳥類。 尾羽龍有兩個物種已被命名,分別是模式種的鄒氏尾羽龍(C.

查看 馳龍科和尾羽龍屬

巴拉烏爾龍屬

巴拉烏爾龍屬(學名:Balaur)又稱雙爪龍或矮壯龍,是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羅馬尼亞。巴拉烏爾龍是種高度特化的肉食性恐龍。 正模標本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巴拉烏爾龍生存於7000萬年前的馬斯垂克階,當時的海平面高,歐洲是多個群島,羅馬尼亞西部當時是個約八萬平方公里的大型島嶼,名為哈提格島(Hațeg Island)。巴拉烏爾龍屬於馳龍科,這個演化支包含伶盜龍、恐爪龍、小盜龍等著名物種,馳龍科的特徵是大型、鐮刀狀、往後縮起的第二趾爪;與其近親相比,巴拉烏爾龍的最獨特處是每個腳掌有兩個大型、鐮刀狀、往後縮起的趾爪,其四肢比例較短、較為粗壯。巴拉烏爾龍是在2010年被敘述、命名,屬名是以羅馬尼亞當地民族傳說的飛龍巴拉烏爾(Balaur)為名,種名在當地語言意為「粗壯的」,意指其粗壯體型。研究人員還列出20個其他進階型特徵。研究人員提出,巴拉烏爾龍的獨特特徵是島嶼環境而造成的;同樣在哈提格島,還生存者許多因島嶼環境而造成的侏儒物種,例如:馬扎爾龍。.

查看 馳龍科和巴拉烏爾龍屬

中國獵龍屬

中國獵龍屬(屬名:Sinovenator)是種獸腳亞目恐龍,屬於傷齒龍科,生存於早白堊紀。中國獵龍的兩個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義縣組下層的陸家屯,約1億2250萬年前的阿普第階Zhou, Z. (2006).

查看 馳龍科和中國獵龍屬

中華盜龍屬

中華盜龍屬(屬名:Sinraptor)又譯中國盜龍,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侏儸紀的中國。儘管名稱中有盜龍兩字,中華盜龍跟馳龍科恐龍(例如伶盜龍)並沒有接近親緣關係。中華盜龍的身長經測量大約有7.6公尺,高度接近3公尺。.

查看 馳龍科和中華盜龍屬

中華麗羽龍屬

中華麗羽龍屬(屬名:Sinocalliopteryx)又名中國美羽龍、中華美羽龍,意為「中國的美麗羽毛」,是美頜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的義縣組尖山溝層,年代為下白堊紀,約1億2460萬年前。中華麗羽龍與近親華夏頜龍相似,但牠們的體型較大,身長2.37公尺,是已知最大的美頜龍科物種。.

查看 馳龍科和中華麗羽龍屬

中華龍鳥屬

中華龍鳥屬(屬名:Sinosauropteryx,早期也譯為中國蜥翼龍)意為「中國的有翼蜥蜴」Ji, Q., and Ji, S. (1996).

查看 馳龍科和中華龍鳥屬

帕克氏龍屬

帕克氏龍屬(屬名:Parksosaurus)是鳥腳下目稜齒龍科的一屬恐龍,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馬蹄峽谷組,年代為上白堊紀的馬斯垂克階。帕克氏龍的化石包含一個關節相連的部份頭顱骨與部分骨骸,顯示牠們為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帕克氏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約7000萬年前,是該時期北美洲地區的非鴨嘴龍科鳥腳類恐龍中,較少被敘述的物種之一。.

查看 馳龍科和帕克氏龍屬

亞冠龍屬

亞冠龍屬(學名:Hypacrosaurus)又譯高背龍,是鴨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與冠龍的外貌相似。就像冠龍般,亞冠龍有高及圓的中空頭冠,但卻沒有那麼大及筆直。牠的名稱的意思是「接近最高的恐龍」,是因牠幾乎與暴龍一樣大。亞冠龍的兩個物種都是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及美國蒙大拿州,約7500萬至6700萬年前,且是北美洲最晚發現的有頭冠、且化石狀況良好的鴨嘴龍科恐龍。長期以來,亞冠龍是一個沒有太多研究的屬;直到1990年代,才仔細研究了蛋巢、蛋及剛孵出幼體。.

查看 馳龍科和亞冠龍屬

伶盜龍屬

伶盗龙属(屬名:Velociraptor,拉丁文中意为「敏捷的盗贼」)或盜伶龍屬,在中文語圈中俗稱迅猛龍,是蜥臀目兽脚亚目馳龍科恐龙的一屬,大约生活于8,300萬至7,000萬年前的晚白垩纪坎潘階。伶盗龙的模式种为蒙古伶盗龙(V.

查看 馳龍科和伶盜龍屬

伶盜龍亞科

伶盜龍亞科(学名:Velociraptorinae),是馳龍科的一個亞科,化石主要發現於北半球。白堊紀早期的化石,主要發現於美國。白堊紀晚期的化石,主要發現於中國、蒙古、羅馬尼亞。已知年代最早的物種是英國的偵察龍、北美洲的恐爪龍。近年在德國中部發現數個化石,可能也屬於伶盜龍亞科,地質年代屬於侏儸紀晚期的啟莫里階van der Lubbe, T., Richter, U.

查看 馳龍科和伶盜龍亞科

似馳龍屬

似馳龍屬(學名:Dromaeosauroides)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被認為是生存於下白堊紀的歐洲。牠們可能是下白堊紀歐洲的唯一馳龍科;偵察龍可能也屬於馳龍科,但目前還無法確定。 牠的化石只有一顆牙齒,發現於丹麥的離島博恩霍爾姆。化石發現地點屬於Jydegaard組地層,是個海相沉積層,過去是個潟湖,地質年代約1億4000萬年前,相當於貝里亞階晚期。 自從1980年代以來,該地已發現一些小型化石。在1990年代晚期,該地開始進行挖掘化石活動,失業的年輕人挖掘零碎化石,以換取金錢。在2000年9月,古生物學家佩爾·克里斯坦森(Per Christiansen)及Niels Bonde帶領一群哥本哈根的古生物學學生,以及當地電視採訪團隊,前往博恩霍爾姆進行實地挖掘教學課程。一位18歲的學生偶然發現這個獸腳類牙齒,這也是第一個發現於丹麥的恐龍化石。 模式種是博恩霍爾姆似馳龍(D.

查看 馳龍科和似馳龍屬

似鴕龍屬

似鴕龍屬(屬名:Struthiomimus)是種類似鴕鳥的長腿恐龍,屬於獸腳亞目似鳥龍下目,牠們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加拿大亞伯達省,約7600萬到7000萬年前。似鴕龍的屬名衍化自希臘文,strouthion(στρουθιον)意為「鴕鳥」,mimos(μιμος)意為「模仿」或「模仿者」;而種名altus在拉丁語意為「高聳的」或「高尚的」。 似鴕龍是種二足動物,身長約4.3公尺,臀部高度為1.4公尺,重量約150公斤。似鴕龍是省立恐龍公園中最常見的小型恐龍之一;似鴕龍的繁盛顯示牠們應為草食性或雜食性,而非肉食性Barrett, Paul M.

查看 馳龍科和似鴕龍屬

似鵝龍屬

似鵝龍屬(學名:Anserimimus),又名似雁龍,是似鳥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蒙古。牠是瘦長及快速奔走的恐龍,身長約3公尺,可能是雜食性的動物。就已知的化石得知,牠與其他似鳥龍科極類似,唯牠的前肢十分強壯。.

查看 馳龍科和似鵝龍屬

彭巴盜龍屬

彭巴盜龍屬(學名:Pamparaptor)是恐爪龍下目馳龍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彭巴盜龍是種原始馳龍科恐龍,句有許多類似傷齒龍科的特徵。 正模標本(編號MUCPv-1163)是一個接近完整、關節仍連接的左腳掌化石。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內烏肯省,屬於內烏肯群(Neuquén Group)的波特蘇埃洛組(Portezuelo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屬於土侖階到康尼亞克階的交界。這個化石最初被鑑定為阿根廷內烏肯龍(Neuquenraptor argentinus)的幼年個體標本。在2011年的重新研究,被Juan D.

查看 馳龍科和彭巴盜龍屬

佛舞龍屬

佛舞龍屬(屬名:Shanag)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蒙古國。 模式種是S.

查看 馳龍科和佛舞龍屬

依特米龍屬

依特米龍屬(學名:Itemi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土侖階。 目前只有一個小型、遭到損壞的頭殼化石(編號PIN 327/699),是在1958年發現於烏茲別克斯坦的Dzharakuduk,屬於Bissekty組地層。模式種是I.

查看 馳龍科和依特米龍屬

後彎齒龍屬

後彎齒龍屬(學名:Aublysodon)是一屬肉食性恐龍,由約瑟夫·萊迪於1868年所命名。牠的模式標本出土於美國的上白堊紀地層,但只有一些個別的前上頜骨牙齒,所以牠目前的狀態是一個疑名。這些牙齒肯定是屬於暴龍科的幼年個體,卻沒有可以進一步分類的特徵。.

查看 馳龍科和後彎齒龍屬

匈牙利龍屬

匈牙利龍屬(屬名:Hungarosaurus)是甲龍下目結節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匈牙利西部包科尼山脈的Csehbánya組,地質年代為上白堊紀的桑托階。匈牙利龍是研究最為完全的白堊紀歐洲甲龍類。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顯示匈牙利龍是結節龍科的基礎物種,但較同為歐洲甲龍類的厚甲龍衍化,比北美洲甲龍類原始,例如林木龍、蜥結龍、以及爪爪龍。匈牙利龍的身長估計為約4公尺,頭顱骨長度估計為32到36公分。如同所有結節龍科,匈牙利龍是草食性恐龍。自從19世紀開始,歐洲各地已經發現許多甲龍類化石,例如英格蘭、奧地利、羅馬尼亞西部、法國、以及西班牙北部。.

查看 馳龍科和匈牙利龍屬

化石翼龍屬

化石翼龍屬(學名:Laopteryx)化石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的莫里遜組,年代為侏羅紀晚期。化石翼龍分類仍不明確,可能屬於翼龍目,或是鳥類。 化石翼龍是在1881年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Marsh)所敘述、命名,當時名為「Laopteryx priscum」。屬名在古希臘文意為「石頭翼」,種名在拉丁文意為「來自神聖時代的」。但是,馬什將種名的詞性搞錯,pteryx本身是陰性名詞,種名並沒有改為陰性。在1971年,才由其他人將種名改為陰性的「prisca」。 化石翼龍的正模標本(編號YPM 1800)是一個頭顱骨的後段,被發現於科摩崖。除了頭顱骨以外,還發現一顆牙齒,也被編入正模標本。馬什當時認為這些化石屬於鳥類,體型相當於鷺大小,並歸類於始祖鳥科。在當時,化石翼龍被認為可能是種北美洲原始鳥類,類似始祖鳥,但可能性不高。古老翼鳥龍也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北美洲,曾被認為屬於恐龍馳龍科或是始祖鳥科。這些物種目前普片被認為是真手盜龍類恐龍。但根據中生代的鳥類化石記錄,鳥類應該起源於歐亞大陸,而非北美洲。 在20世紀的大部份時間,馬什的分類遭到質疑,但由於化石過少,很少遭到研究。在1986年,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提出化石翼龍屬於翼龍類。化石翼龍有可能屬於翼手龍亞目,但因為化石過少,奧斯特倫姆無法確定其分類,只能列為翼龍目的分類未定屬。至於牙齒化石,奧斯特倫姆認為牙齒是屬於某種鱷形超目。但化石翼龍的化石過於零碎,無法建立出足夠的鑑定特徵,目前的狀態為疑名。.

查看 馳龍科和化石翼龍屬

傷齒龍科

傷齒龍科(Troodontidae)是群類似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在過去數十年,傷齒龍科的化石很少發現而且零碎,因為牠們曾多次被分類於虛骨龍類的幾乎每個主要演化支裡。 最近發現了大量的傷齒龍科化石,以及許多新物種。這些新發現包含數個完整且呈天然狀態的標本,以及保存羽毛的標本、蛋巢、包含胚胎的蛋、以及完整的未成年體。 關於傷齒龍科生理結構的研究,尤其是最原始的物種如中國獵龍,證實牠們與始祖鳥、原始的馳龍科恐龍有極相似的生理結構,並證實了這些動物都是近親,共同形成近鳥類演化支。.

查看 馳龍科和傷齒龍科

哈兹卡盗龙属

哈兹卡盗龙属(学名:Halszkaraptor)是驰龙科的一属,生活于白垩纪晚期,化石发现于蒙古的。其属名源于波兰古生物学家,其专长于蒙古恐龙研究。该属的唯一种为埃氏哈兹卡盗龙(H.

查看 馳龍科和哈兹卡盗龙属

內烏肯盜龍屬

內烏肯盜龍屬(學名:Neuquenraptor)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是在2005年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是少數生存於南半球的馳龍科恐龍。身長約2.5公尺,重約30公斤,生存於白堊紀晚期。.

查看 馳龍科和內烏肯盜龍屬

火盜龍屬

火盜龍屬(屬名:Pyroraptor)是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法國。目前只有發現一副標本。.

查看 馳龍科和火盜龍屬

獸腳亞目

腳亞目(学名:Theropoda)屬於蜥臀目,是群雙足恐龍。雖然牠們主要是肉食性動物,但是在白堊紀時期,一部份的獸腳類恐龍演變成為草食性、雜食性、甚至食蟲動物。獸腳類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大約是2億3000萬年前。牠們從侏儸紀早期開始成為獨占廣大陸地的肉食動物,直到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結束為止。獸腳亞目也是恐龍總目中唯一的肉食族群,其餘的鳥臀目所有恐龍、以及和獸腳亞目同為蜥臀目的蜥腳亞目都已經改為素食,但他們的祖先卻肉食素食都有。 獸腳亞目後來演變出一類特殊的小型恐龍,稱為虛骨龍類,虛骨龍經過幾千萬年的演化可能演變成了9,300個物種的鳥類的共同祖先。而目前已知最早的鳥類在侏儸紀晚期已經出現,例如始祖鳥,並且在恐龍還存活的白堊紀就已經有例如黃昏鳥和孔子鳥之類的現代鳥類生存了。獸腳亞目與鳥類之間的共同點包括:腳掌有三趾(牠們的第一趾其實萎縮在腳部後方)、胸部上的「叉骨」、與充滿空氣的骨頭。此外,某些獸腳類恐龍的手臂擁有羽毛(但不應具備飛行能力,例如恐爪龍和盜伶龍)和孵卵行為。.

查看 馳龍科和獸腳亞目

理查德伊斯特斯龍屬

查德伊斯特斯龍屬(學名:Richardoestesia),又名里約龍,是獸腳亞目的一屬中等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

查看 馳龍科和理查德伊斯特斯龍屬

福井盜龍屬

福井盜龍屬(學名:Fukuiraptor)是種中型肉食性恐龍,化石發現於日本的下白堊紀巴列姆階地層。.

查看 馳龍科和福井盜龍屬

禽龍屬

禽龍屬(学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下目的禽龍類,是大型草食性動物,身長約10公尺,高3到4公尺,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動物,或是協助進食。 禽龍的化石多數發現於歐洲的比利時、英國、德國。牠們主要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到早阿普第階,約1億2600萬年前到1億2500萬年前。禽龍的演化位置大約位於行動敏捷的稜齒龍類首次出現,演化至鳥腳下目中最繁盛的鴨嘴龍類,這段演化過程的中間位置。禽龍與年代更晚的鴨嘴龍類,共同屬於禽龍類演化支。 禽龍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發現,並在1825年由英國地理學家吉迪恩·曼特爾進行描述與命名。在過去的研究歷史中,有許多化石被歸類於禽龍,年代橫跨侏儸紀啟莫里階到白堊紀森諾曼階,範圍廣達歐洲、北美洲、亞洲、以及北非。但根據近年研究,這些化石多被歸類於其他屬,或是建立為新屬。目前的唯一有效種是貝尼薩爾禽龍(I.

查看 馳龍科和禽龍屬

簡手龍屬

簡手龍屬(學名:Haplocheirus)是阿瓦拉慈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中國西北部,化石發現於新疆準噶爾盆地的石樹溝組,地質年代為約1億6000萬年前。簡手龍是已知最原始的阿瓦拉慈龍超科,也是生存年代最早的阿瓦拉慈龍超科,其他阿瓦拉慈龍類都發現於白堊紀晚期的地層;簡手龍的生存年代也比著名的始祖鳥早了1500萬年。.

查看 馳龍科和簡手龍屬

纖細盜龍屬

纖細盜龍屬(學名:Graciliraptor)是馳龍科小盜龍亞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中國。 模式種是陸家屯纖細盜龍(G.

查看 馳龍科和纖細盜龍屬

纖手龍

纤手龙属(学名:Chirostenotes,意为“狭窄的手”)是生活在765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加拿大艾伯塔的偷蛋龙类。其模式种为纤瘦纤手龙(C.pergracilis)。.

查看 馳龍科和纖手龍

義縣龍屬

義縣龍屬(屬名:Yixianosaurus)是種手盜龍類恐龍,生存於早白堊紀阿普第階的中國,約1億2200萬年前。義縣龍目前僅發現一對手臂,上有化石化的羽毛。義縣龍在手盜龍類的正確位置仍未確定,但牠們的手部類似另外一種有羽毛恐龍樹息龍。 化石是一個部份骨骸,在2001年發現於中國遼寧省。模式種是長掌義縣龍(Y.

查看 馳龍科和義縣龍屬

羽龍屬

羽龍屬(屬名:Cryptovolans)意為「隱藏的飛行者」,屬於獸腳亞目的馳龍科,是種有羽毛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九佛堂組,是一個由三個化石所構成的單一個體,身長為90公分,目前存放於北票市古生物博物館。羽龍的種名pauli,是以古生物學家格里高利·保羅(Gregory S.

查看 馳龍科和羽龍屬

真馳龍類

真馳龍類(学名:Eudromaeosauria)是獸腳亞目馳龍科的一個演化支,牠們是群體型較大的馳龍類恐龍,是主要獵食其他陸地脊椎動物的肉食性動物。真馳龍類繁盛於白堊紀,具有高度多樣性,被推測大部分物種具有羽毛。 真馳龍類的化石幾乎只發現於北半球。根據化石紀錄,最早的真馳龍類是馳龍亞科的奧斯特羅姆氏猶他盜龍,生存於早白堊紀的早阿普第階,地質年代約1億2400萬年前。但是,發現於英格蘭的偵察龍,生存於更早的1億4300萬年前,可能屬於伶盜龍亞科;發現於德國的數顆無法歸類牙齒,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的啟莫里階,可能屬於伶盜龍亞科van der Lubbe, T., Richter, U.

查看 馳龍科和真馳龍類

省立恐龙公园

省立恐龙公园位于加拿大艾伯塔省荒野的中心地带,有着美丽的风光,保留着大量重要的恐龙时代的化石。现在已经发现了35种恐龙的化石,可以追溯到7千5百万年前。.

查看 馳龍科和省立恐龙公园

猶他盜龍屬

他盜龍屬(屬名:Utahraptor)又名猶他龍,意為「猶他州的盜賊」,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是馳龍科最大型的物種。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晚巴列姆階,約1億2600萬年前Kirkland, J.I. and Madsen, S.K. (2007).

查看 馳龍科和猶他盜龍屬

烏奎洛龍屬

烏奎洛龍屬(學名:Unquillosaurus)是手盜龍類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阿根廷的上白堊紀地層。雖然牠們化石只有一根恥骨,但估計牠身長達2-3公尺。 烏奎洛龍的模式種是U.

查看 馳龍科和烏奎洛龍屬

瑪君龍屬

君龍屬(屬名:Majungasaurus,意為「馬哈贊加蜥蜴」)又譯瑪宗格龍,是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末的馬達加斯加,約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目前僅有一個已確認種,凹齒瑪君龍(M.

查看 馳龍科和瑪君龍屬

瓦爾盜龍屬

龍屬(學名:Variraptor)是獸腳亞目手盜龍類馳龍科的一屬。.

查看 馳龍科和瓦爾盜龍屬

生命演化历程

生命演化历程紀錄地球上生命發展過程中的主要事件。本条目中的時間表,是以科學證據為基礎所做的估算。 生物演化指生物的族群从一個世代到另一個世代之間,获得並传递新性状的过程。並解釋长时段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新物种的生成與生物世界的多样性。經歷數十億年的演化與物種形成,現在的各物种之間皆由共同祖先互相連結。 以下的列表除非有寫公元或西元,否則是從現在開始算,如6500萬年前是指距離現在已有6500萬年的時間了。.

查看 馳龍科和生命演化历程

白魔龍屬

白魔龍屬(屬名:Tsaagan)是種馳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蒙古的牙道黑達組(Djadokhta Formation),該地層屬於白堊紀晚期。目前已發現保存良好的頭顱骨與頸椎,並由馬克·諾瑞爾(Mark Norell)等人在2006年12月所敘述、命名Norell, M.A., Clark, J.M., Turner, A.H., Makovicky, P.J., Barsbold, R., and Rowe, T.

查看 馳龍科和白魔龍屬

Dromaeosauridae

#重定向 馳龍科.

查看 馳龍科和Dromaeosauridae

過渡化石

過渡化石是既保留有其祖先、也保留有其演進出的後代的生命形態的生物化石。 尤其是當其演進出來的生物與其祖先完全不同時,過渡化石在科學研究上的意義就顯得更加重大。這種化石暗示著人類只是用自己所認定的生物劃分系統強行將一個完整的連續統給割裂開來了而已。因為化石本身的不完整性,通常無法判斷一具過渡化石與進化的分歧點有多接近。因此雖然過渡化石場被當做其祖先的模型來進行研究,但并不能假設它們就是後代們的直接祖先。 當1859年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時,化石記錄本身亦並不為世人所熟知,更勿論過渡化石。因此達爾文曾說過渡化石的缺乏是其理論最大的弱點,但同時他也認為這可以用地質記錄數據的缺乏來解釋。 實際上後來其反對者也用這“缺失的一環”來攻擊達爾文的學說。 然而在《物種起源》出版之後兩年就出土了始祖鳥的化石,而這一化石被認為是恐龍向鳥類演進的重要過渡化石。在隨後的幾百年中,又有更多的過渡化石被人類發現,現在其豐富程度已經足以證實脊椎動物的綱之間都是有關係的。.

查看 馳龍科和過渡化石

聯鳥龍屬

聯鳥龍屬(學名:Ornithodesmus)是一屬小型的虛骨龍類恐龍,生存於1億3000萬年前的英格蘭。聯鳥龍的化石是一根像鳥類的薦骨(編號BMNH R187),最初被認為是屬於翼龍目的。後來有很多翼龍目的骨骸被編入聯鳥龍屬中,直至發現這根最初的標本是來自小型的虛骨龍類,可能是傷齒龍科W.

查看 馳龍科和聯鳥龍屬

鍾健龍屬

鍾健龍屬(屬名:Zhongjianosaurus)是屬於馳龍科的小盜龍類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西部的凌源市四合當地區,生存於白堊紀早期,是已知最小的小盜龍類恐龍,也是最小型的恐龍之一。.

查看 馳龍科和鍾健龍屬

風神翼龍屬

翼龍屬(屬名:Quetzalcoatlus)又名披羽蛇翼龍、羽蛇神翼龍,是種翼手龍類,生存於晚白堊紀(馬斯垂克階),約7000萬年前到6550萬年前,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飛行動物之一。牠屬於神龍翼龍科,該科是先進而缺乏牙齒的翼龍類。屬名的來源是阿茲特克文明裡的披羽蛇神克特薩爾科瓦特爾(Quetzalcoatl)。.

查看 馳龍科和風神翼龍屬

西北阿根廷龍屬

西北阿根廷龍屬(屬名:Noasaurus),又名諾亞龍,意為「西北部阿根廷蜥蜴」,是種肉食性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晚坎潘階到馬斯垂克階。西北阿根廷龍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屬於角鼻龍下目,是由約瑟·波拿巴(Jose Bonaparte)與傑米·鮑威爾(Jaime Powell)發現於阿根廷西北部。西北阿根廷龍起初被認為有類似馳龍科的趾爪,而且為獨立演化出來的;但這個論點現在是不足採信的,這些趾爪可能實際上位在牠們的前掌。 與鳥獸腳類相比,西北阿根廷龍的結構較為古老。牠們可能是較大型阿貝力龍科的近親,並且擁有相同的棲息地區;阿貝力龍科與西北阿根廷龍都從相同的基礎角鼻龍下目恐龍演化而來。在馬達加斯加發現的惡龍,是西北阿根廷龍的近親,成為這個理論的證據;惡龍並沒有類似馳龍科的趾爪Agnolin, F.L.

查看 馳龍科和西北阿根廷龍屬

西爪龍屬

西爪龍屬(學名:Hesperonychus)屬於馳龍科,是種小型肉食性恐龍。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恐龍公園組,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坎潘階,約7,500萬年前。.

查看 馳龍科和西爪龍屬

馳龍屬

馳龍屬(屬名:Dromaeosaurus)又名奔龍, 是一類獸腳亞目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坎帕階的加拿大艾伯塔省與美國西部,約7,600萬到7,200萬年前。.

查看 馳龍科和馳龍屬

馳龍亞科

馳龍亞科(学名:Dromaeosaurinae)是馳龍科的一個亞科,大部分化石發現於美國、加拿大,例如馳龍、猶他盜龍,蒙古也有發現化石,例如阿基里斯龍、惡靈龍。在丹麥發現的似馳龍,可能也屬於馳龍亞科。在衣索比亞發現的個別牙齒,地質年代屬於侏儸紀晚期的提通階,可能也屬於馳龍亞科 。 生存於白堊紀中期的物種體型較大,猶他盜龍身長約7.5公尺,阿基里斯龍身長約6公尺。白堊紀晚期的物種體型較小,馳龍、惡靈龍的身長都不超過1.8公尺。馳龍亞科的頭顱骨較短、呈方盒狀,而其他馳龍類的頭顱骨較修長、狹窄。馳龍亞科的體型比較健壯,腿部較粗厚,顯示牠們的力氣較大,而非以速度見長。 馳龍亞科的牙齒前後側,鋸齒狀邊緣的大小相近。在伶盜龍亞科的牙齒後側,鋸齒狀邊緣較大,而前側的鋸齒狀邊緣較小,或沒有鋸齒狀邊緣。 馳龍亞科的大部分物種,生存於白堊紀的巴列姆階到馬斯垂克階。某些物種可能生存於侏儸紀晚期。.

查看 馳龍科和馳龍亞科

豫龍屬

豫龍屬(學名:Yulong)是獸腳亞目偷蛋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亞洲。豫龍的化石是目前最小型的偷蛋龍科化石之一,但是化石都是幼年個體,可成長至更大的體型。.

查看 馳龍科和豫龍屬

鳥翼類

鳥翼類(学名:Avialae)又名初鳥類,意為「鳥的翅膀」,是個演化支,包含鳥綱以及牠們的最近恐龍近親。.

查看 馳龍科和鳥翼類

鳥臀目

鳥臀目(目名Ornithischia或Predentata)也稱為鳥盤目。是一類有喙(外觀類似鳥喙)的植食性恐龍。ornithischia之名源自希臘文中表示「鳥的」的ορνιθειος(ornitheos)與表示「髖關節」的ισχιον(ischion),意思是「如鳥類般的臀部」。之所以有這種名字,是因為牠們擁有與鳥類相似的骨盆結構。然而,一般認為鳥類實際上是蜥臀目獸腳亞目的後代。.

查看 馳龍科和鳥臀目

足羽龍屬

足羽龍屬(屬名:Pedopenna)是種小型、有羽毛的手盜龍類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的道虎溝化石層。足羽龍可能比始祖鳥還要古老,雖然道虎溝化石層的地質年代仍未確定。有些測量認為該地層屬於早白堊紀,但最近的放射性定年法顯示該地曾屬於侏羅紀中期末(1億6800萬年前),到侏儸紀晚期(約1億6400萬年前到1億5200萬年前)之間。 足羽龍的屬名Pedopenna指的是牠們蹠骨上的長正羽;種名daohugouensis則是指正模標本的發現地道虎溝。道虎溝足羽龍身長可能約1公尺,或者更小;但因為足羽龍僅有發現後肢化石,因此很難估計牠們的身長。足羽龍最初被分類於近鳥類的恐爪龍下目,近鳥類包含鳥翼類與牠們的最近親;某些研究人員提出足羽龍屬於鳥翼類,親緣關係接近於現代鳥類,而離恐爪龍下目較遠。.

查看 馳龍科和足羽龍屬

鷲龍屬 (馳龍科)

鷲龍屬(屬名:Buitreraptor)又名阿根廷鷲龍,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

查看 馳龍科和鷲龍屬 (馳龍科)

鸟吻类

鸟吻类(学名:Averostra)是一个包含有着上颌骨窗孔的兽脚亚目恐龙的一个演化支,即在上颌骨的前外侧有构成上颌骨一个额外的开口。.

查看 馳龍科和鸟吻类

近爪牙龍屬

近爪牙龍屬(學名:Paronychodon)是獸腳亞目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的美國蒙大拿州。牠的化石只有牙齒。由於只有化石的碎片,故被認為是疑名。 模式種是湖畔近爪牙龍(P.

查看 馳龍科和近爪牙龍屬

近鳥類

近鳥類(学名:Paraves)或直接稱為近鳥型,是個演化支,包含恐龍之中親緣關係接近於鳥類而離偷蛋龍下目較遠的所有物種,例如鳥翼類(始祖鳥、熱河鳥和現代的鳥類)以及恐爪龍下目的馳龍科與傷齒龍科。.

查看 馳龍科和近鳥類

近鳥龍屬

近鳥龍屬(學名:Anchiornis)又名近鳥,是種小型有羽毛恐龍,屬於手盜龍類的傷齒龍科。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生存年代屬於侏羅紀中期或晚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羽毛獸腳亞目恐龍。 近鳥龍原本被認為是種原始的鳥翼類(Avialae),填補了恐龍演化至鳥類的形態學空白階段。在新的標本被發現後,近鳥龍被改歸類於傷齒龍科,是種原始近鳥類(Paraves)。由於近鳥龍與馳龍科的小盜龍有許多相似特徵,這縮短了原始近鳥類之間的形態差距。 根據近年的詳細研究,近鳥龍是目前第一個幾乎被詳細檢驗過身體顏色的中生代物.

查看 馳龍科和近鳥龍屬

蜥結龍屬

蜥結龍屬(屬名:Sauropelta)又名楯甲龍、蜥肋螈,屬名意為「蜥蜴甲盾」,是結節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白堊紀的北美洲。目前已有一個已命名種,愛氏蜥結龍(S.

查看 馳龍科和蜥結龍屬

蜥鳥盜龍屬

蜥鳥盜龍屬(屬名:Saurornitholestes)意為「蜥蜴鳥類盜賊」,是種土狼大小的肉食性馳龍科恐龍,身長約1.8公尺,生存於上白堊紀上坎潘階的加拿大亞伯達省。目前已在亞伯達省恐龍省立公園的貧瘠地區發現數個部份骨骸、數十個相關骨頭、以及大量的牙齒。;其中大部分存放於亞伯達省德蘭赫勒市的皇家泰瑞爾古生物博物館。 如同其他的馳龍科恐龍,蜥鳥盜龍的第二腳趾擁有長、彎曲、鐮刀狀的趾爪。與其他馳龍科如伶盜龍與馳龍相比,蜥鳥盜龍的後肢較長,體格較輕。蜥鳥盜龍的頜部前部擁有大型、類似犬齒的牙齒,類似伶盜龍。蜥鳥盜龍外表極類似伶盜龍,但牠們在馳龍科的分類位置仍然不確定。 蜥鳥盜龍似乎是恐龍省立公園最常見的小型獸腳亞目恐龍,牠們的牙齒與骨頭比相同時代、地區的較大型馳龍還普遍。關於蜥鳥盜龍的食性與生活方式所知有限,但曾在翼龍類風神翼龍的翼部骨頭發現一個嵌入的蜥鳥盜龍牙齒。由於該翼龍類的體型遠比蜥鳥盜龍更大,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蜥鳥盜龍以這隻翼龍類的屍體為食。 在較年輕的沉積層現了類似蜥鳥盜龍的牙齒,但不清楚這些牙齒是否代表藍斯頓氏蜥鳥盜龍,或是一個不同的相關種。.

查看 馳龍科和蜥鳥盜龍屬

蜥鳥盜龍亞科

蜥鳥盜龍亞科(Saurornitholestinae)是馳龍科的一個亞科,目前包含三屬:野蠻盜龍、斑比盜龍、蜥鳥盜龍。蜥鳥盜龍亞科是群體型中型的馳龍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蜥鳥盜龍亞科是在2009年首次被提出,是馳龍亞科、伶盜龍亞科的姊妹演化支。.

查看 馳龍科和蜥鳥盜龍亞科

郊狼龍屬

郊狼龍屬(學名:Yurgovuchia)是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北美洲。全長兩公尺,體高一公尺。其發現對於馳龍類恐龍的演化具有重大意義,顯示出在體型上演化的同時,也逐漸演化出靈活的尾部。.

查看 馳龍科和郊狼龍屬

阿基里斯龍 (阿根廷)

阿基里斯龍屬(學名:Achillesaurus)屬於獸腳亞目的阿瓦拉慈龍科,化石發現於阿根廷里奥内格罗省的Bajo de la Carpa地層,地質年代為上白堊紀桑托階。 學名意為「阿基里斯蜥蜴」,意指化石的鑑定特徵所在處。阿基里斯龍是種大型、原始阿瓦拉慈龍類恐龍,與阿瓦拉慈龍生存於同一時代。模式標本(編號MACN-PV-RN 1116)是一個部份骨骸,包含一節薦椎、四節尾椎、部份左股骨、脛骨、足部、左腸骨。在2007年,Agustín Martinelli與Ezequiel Vera敘述、命名這些化石,並提出種系發生學研究,將阿基里斯龍歸類於阿瓦拉慈龍科,與阿瓦拉慈龍的關係不明確。阿基里斯龍有者獨特足部鑑定特徵,所以用希臘神話中,具有脆弱踝部的英雄人物阿基里斯為名。在2012年,一些研究人員指出阿基里斯龍可能是阿瓦拉慈龍的異名,兩者化石發現於相同地層,化石的差異小Makovicky, P.

查看 馳龍科和阿基里斯龍 (阿根廷)

阿基里斯龙

阿基里斯龍屬(屬名:Achillobator)又譯阿氏英雄龍,是馳龍科馳龍亞科的一個屬,生活在上白堊紀的亞洲蒙古。牠可能是活躍的雙足獵食動物,以牠後腳第二腳趾上那巨大似鐮刀的趾爪來獵食。牠是屬於大型的馳龍科恐龍,根據目前發現的唯一標本,牠們的身長約6公尺長Holtz, Thomas R.

查看 馳龍科和阿基里斯龙

阿拉善龍 (中國)

阿拉善龍屬(屬名:Alxasaurus),是鐮刀龍超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下白堊紀的中國內蒙古。牠是鐮刀龍超科內最早發現的恐龍之一,化石仍然保有其形狀:包括長頸、短尾及長指爪。與其他的後期鐮刀龍類恐龍一樣,牠是雙足的草食性恐龍,有著大型的內臟來處理植物食物。目前已經發現幾個標本,當中最大型的是一頭幼龍,身長超過3.8米長。 牠首先是由加拿大古生物學家戴爾·羅素(Dale Russell)及他的中國同僚董枝明於1993年的一份論文中被描述及命名。雖然這份論文原先是包括在加拿大地球科學雜誌1993年的期刊內,但這期刊卻要到1994年才出版,所以有些文獻會引用為1994年。.

查看 馳龍科和阿拉善龍 (中國)

脅空鳥龍屬

脅空鳥龍屬(学名:Rahonavis)是種鸟翼类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馬斯垂克階的馬達加斯加西北部,約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脅空鳥龍的正模標本是一個部份骨骸(編號 UA 8656),發現於馬任加省的梅法拉諾組(Maevarano Formation),目前存放於安塔那那利佛大學(University of Antananarivo, UA)。脅空鳥龍是種小型恐龍,身長約70公分Holtz, Thomas R.

查看 馳龍科和脅空鳥龍屬

野蠻盜龍屬

野蠻盜龍屬(學名:Atrociraptor)是馳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麥斯特裡希特階的加拿大艾伯塔省Currie, P. J. and D. J. Varicchio (2004).

查看 馳龍科和野蠻盜龍屬

臨河獵龍屬

臨河獵龍屬(學名:Linhevenator)是獸腳亞目傷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中國。臨河獵龍是目前已知最完整的白堊紀晚期傷齒龍科化石,並顯示傷齒龍科具有前肢縮短的演化趨勢,而傷齒龍科、馳龍科可能平行演化出大型、鐮刀狀第二趾爪。 在2011年,中國與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徐星、柯文·沙利文(Corwin Sullivan)、谭庆伟、韩凤禄等人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譚氏臨河獵龍(L.

查看 馳龍科和臨河獵龍屬

臨河盜龍屬

臨河盜龍屬(學名:Linheraptor)是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中國。牠是小型二足肉食性動物,身長小於3公尺,约2.5米长。目前僅發現一具標本,但相當完整。模式種精美臨河盜龍(L.

查看 馳龍科和臨河盜龍屬

金鳳鳥屬

金鳳鳥屬(學名:Jinfengopteryx)是手盜龍類恐龍的一屬,身長約55厘米。屬名是以中國神話中的金鳳凰來命名。 化石是發現於中國河北省的花吉营組(Huajiying Formation)的橋頭段,地層年代不詳。在地質上,花吉营組是在下白堊紀的義縣組之下,所以被認為是屬於下白堊紀或侏羅紀晚期。近年研究發現橋頭段的地質年代,可能接近於更著名的義縣組,約1億2200萬年前,相當於白堊紀早期Jin, F., Zhang, F.C., Li, Z.H., Zhang, J.Y., Li, C.

查看 馳龍科和金鳳鳥屬

艾伯塔龍屬

艾伯塔龍屬(学名:Albertosaurus),又名亞伯達龍、阿爾伯拖龍、阿爾伯它龍、亞伯拖龍,是暴龍科艾伯塔龍亞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超過7000萬年前。模式種是肉食艾伯塔龍(A.

查看 馳龍科和艾伯塔龍屬

艾雷拉龍屬

艾雷拉龍屬(學名:Herrerasaurus),又稱黑瑞拉龍、埃雷拉龙、黑瑞龍或赫勒拉龍,是最早的肉食性恐龍之一。所有已知的標本都是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西北部的三疊紀中期地層,屬於拉丁尼階晚期,約2億3140萬年前。模式種是伊斯基瓜拉斯托艾雷拉龍(H.

查看 馳龍科和艾雷拉龍屬

雪松山龍屬

雪松山龍屬(學名:Cedrorestes)可能是種基底鴨嘴龍科恐龍,生存於早白堊紀的猶他州。 屬名意為「雪松山脈的居民」,是以化石發現地雪松山脈組為名。化石是個不完整的骨骸,年代為巴列姆階。.

查看 馳龍科和雪松山龍屬

蛇髮女怪龍

蛇髮女怪龍屬(學名:Gorgosaurus),又名魔鬼龍或戈爾岡龍,是獸腳亞目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約7650萬至7500萬年前。化石已在加拿大亞伯達省發現,可能還有美國蒙大拿州。 如同其他已知暴龍科,蛇髮女怪龍是雙足、大型的肉食性恐龍,有很多大型、鋒利的牙齒。牠的前肢相當小,具有兩指。蛇髮女怪龍的最近親是艾伯塔龍,而與體型更大的暴龍的關係較遠。蛇髮女怪龍與艾伯塔龍非常類似,兩者間的差異在於牙齒與顱骨的細微特徵。因此部分科學家主張蛇髮女怪龍是艾伯塔龍的一個種,如果屬實,蛇髮女怪龍將成為艾伯塔龍的一個次異名。 蛇髮女怪龍生存於西部內陸海道西岸的氾濫平原。蛇髮女怪龍是種頂級掠食動物,位在食物鏈的頂層,可能獵食大型的角龍科及鴨嘴龍科。在一些地區,牠與其他暴龍科共同生存,例如懼龍。雖然這些動物的體型相近,但證據顯示牠們佔據者不同的生態位。 蛇髮女怪龍是在1914年由古生物學家勞倫斯·賴博描述、命名。模式種是平衡蛇髮女怪龍(G.

查看 馳龍科和蛇髮女怪龍

虛骨龍類

虛骨龍類(学名:Coelurosauria)又名空尾龍類,是群多樣性的獸腳亞目恐龍,包含許多次演化支,例如:暴龍超科、似鳥龍下目、以及手盜龍類(也包含鳥類)。虛骨龍類的範圍為:獸腳亞目中,所有親緣關係接近鳥類,而離肉食龍下目較遠的物種。目前的有羽毛恐龍幾乎都屬於虛骨龍類,使許多科學家認為大部分虛骨龍類擁有某種程度的羽毛。.

查看 馳龍科和虛骨龍類

暴盜龍類

暴盜龍類(学名:Tyrannoraptora)是獸腳亞目虛骨龍類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侏儸紀晚期到白堊紀馬斯垂克階,分布於北美洲、南美洲、亞洲、歐洲、非洲、以及澳洲.

查看 馳龍科和暴盜龍類

暴龍

暴龙属(学名:Tyrannosaurus)是一種巨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公尺,臀部高度約4公尺,體重約6.8公噸。咬合力將近6公噸,相當於一隻大象的重量。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距今約6700萬年到6500萬年Hicks, J.F., Johnson, K.R., Obradovich, J.D., Tauxe, L.

查看 馳龍科和暴龍

恐爪龍屬

恐爪龍屬(屬名:Deinonychus)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身長約2.5-4公尺,生活於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中期至阿爾布階早期,距今約1億1500萬至1億800萬年前。牠的學名是來自古希臘文的「δεινος」(意為「恐怖」)及「ονυξ/ονυχος」(意為「爪」),因為牠的後肢第二趾上有非常大,呈鐮刀狀的趾爪,在行走時第二趾可能會縮起,僅使用第三、第四趾行走。一般認為恐爪龍會用其鐮刀爪來割傷獵物,但近年就伶盜龍重建模型的測試顯示這爪作刺戳之用,而非割劃。 恐爪龍的正模標本(編號YPM 5205)有個大幅彎曲的第二趾爪,奧斯特倫姆研究鱷魚、鳥類的趾爪,發現主龍類的趾爪具有角質鞘,所以趾爪的實際體積較大。奧斯特倫姆估計這個第二趾爪有13公分長Ostrom, J.

查看 馳龍科和恐爪龍屬

恐爪龍下目

恐爪龍下目(Deinonychosauria)是獸腳亞目虛骨龍類的演化支,存活於晚侏儸紀到白堊紀。恐爪龍類是群肉食性或雜食性恐龍,因為牠們的第二腳趾類似彈簧刀而著名。這個演化支還可進一步分為兩科:馳龍科、傷齒龍科。其中最大的物種可能是猶他盜龍,身長約7公尺;而其中最小的是近鳥龍,身長估計為34公分。恐爪龍類、鳥類是近親,兩者有最近共同祖先。.

查看 馳龍科和恐爪龍下目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查看 馳龍科和恐龙

栉龙属

櫛龍屬(屬名:Saurolophus,意為“蜥蜴冠飾”),又名龍櫛龍、蜥脊龍、蜥嵴龍、或蜥冠鱷,是種大型櫛龍亞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亞洲,地質年代約6950萬到6850萬年前 ;櫛龍是已知少數分佈於多數大陸的恐龍之一。櫛龍的特徵是頭顱後方的尖狀冠飾,長度約15公分。櫛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可用二足或四足行走。 模式種是奧氏櫛龍(S.

查看 馳龍科和栉龙属

樹息龍屬

樹息龍屬(學名:Epidendrosaurus)是中生代中期的恐龍,屬於手盜龍類擅攀鳥龍科。牠是非鳥類恐龍中,第一類明顯是完全或半棲息於樹上的恐龍。.

查看 馳龍科和樹息龍屬

欒川盜龍屬

欒川盜龍屬(學名:Luanchuanraptor)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年代為上白堊紀的中國。牠的化石是一個部份骨骼,發現於河南省欒川的秋扒組,包括有四顆牙齒、一根額骨、一節頸椎、一或兩節背椎、17節尾椎、肋骨、人字骨、肱骨、指骨及指爪、部份肩胛骨及骨盆、以及其他零碎的骨頭,都是來自中等身型的馳龍科。這些化石編號為4HIII-0100,並存放在河南地質博物館。欒川盜龍是第一個在中國東北部或戈壁沙漠以外地區發現的亞洲馳龍科。模式種是河南欒川盜龍(L.

查看 馳龍科和欒川盜龍屬

歐爪牙龍屬

歐爪牙龍屬(學名:Euronychodon)是生活於上白堊紀科尼亞克階至麥斯特裡希特階,距今8千萬至9千萬年前的一屬虛骨龍類恐龍。牠的化石是在歐洲發現,僅有一些牙齒。牠們是由Miguel Telles Antunes與Denise Sigogneau-Russell在1991年所敘述。歐爪牙龍類似另外一種虛骨龍類,近爪牙龍。.

查看 馳龍科和歐爪牙龍屬

氣肩盜龍屬

氣肩盜龍屬(屬名:Pneumatoraptor)是獸腳亞目近鳥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匈牙利。 正模標本(編號V.2008.38.1.)是一個完整的左肩胛鳥喙骨,發現於匈牙利西部的包科尼山脈,屬於Csehbánya組地層,地質年代約8500萬年前,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桑托階。這個標本目前由布達佩斯的匈牙利自然歷史博物館保存、管理Ősi, A., Apesteguía, S.M and Kowalewski, M.

查看 馳龍科和氣肩盜龍屬

沼澤鳥龍屬

沼澤鳥龍屬(學名: Elopteryx)是手盜龍類恐龍的一屬,化石的狀態破碎,發現於羅馬尼亞,地質年代為上白堊紀的馬斯垂克階早到中期,約7100萬年前到6800萬年前。 模式種是諾普喬氏沼澤鳥龍(E.

查看 馳龍科和沼澤鳥龍屬

朝鮮龍

朝鮮龍(學名:"Koreanosaurus")是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南韓。化石只有一個股骨。在1979年,Kim首次提出這個名稱。但在1993年,Kim將這個種歸類於恐爪龍的一種,朝鮮恐爪龍(Deinonychus koreanensis)Kim, 1993.

查看 馳龍科和朝鮮龍

有羽毛恐龍

有羽毛恐龙(Feathered dinosaurs)具有毛状衍生物和羽毛可能是兽脚类恐龙甚至是整个恐龙类比较普遍的一个特征。一般情况下羽毛的痕跡比较難被發現,到目前為止,相对于已发现的恐龙属种只有为数不多的恐龍被鑑定出具有羽毛。雖然有羽毛恐龍僅發現於全球少数化石特异埋藏地區,但可能當時全球各地都出現了有羽毛恐龍。除少数地区(如中国辽西)各地的化石紀錄只有很少有羽毛痕跡的有羽毛恐龍,一个原因可能是因為在化石化的過程中,皮膚與羽毛一类的皮肤衍生物等部份,较難被保留下來;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研究方法还不完善,随着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有可能重新发现一些恐龙的羽毛痕迹。有羽毛恐龙不是一个严密的用于特定分类类群的专门用语。例如驰龙科的许多成员发现了羽毛痕迹,但恐爪龙化石却没有发现羽毛痕迹(由于恐爪龙的近缘种类发现了羽毛痕迹,所以它覆盖羽毛的可能性比较大)。同样鸟类也不用于这个概念。现在的一般认为,恐龙中除鸟类以外的,在化石中确认了羽毛存在痕迹的种类被称为“有羽毛恐龙”。本项目是羽毛得到确认的非鸟类恐龙的记述。.

查看 馳龍科和有羽毛恐龍

有羽毛恐龍列表

这是一个有关有羽毛恐龙的列表,罗列了目前发现的有羽毛印痕和其他间接证据的非鸟恐龙化石。.

查看 馳龍科和有羽毛恐龍列表

惡靈龍屬

惡靈龍屬(學名:Adasaurus),又名惡魔龍或阿達龍,是馳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中亞洲。牠是小型的雙足肉食性恐龍,在後腳第二趾上有鐮刀狀的爪。根據2008年的估計值,成年的惡靈龍的身長約為1.8公尺長。Holtz, Thomas R.

查看 馳龍科和惡靈龍屬

斑比盜龍屬

斑比盜龍屬(學名:Bambiraptor)是獸腳亞目馳龍科的一屬,是種類似鳥類的恐龍,生存於7,500萬年前,由堪薩斯大學、耶魯大學及新奧爾良大學的科學家所發現。雖然斑比盜龍標本似乎是幼年個體,牠站立時不多於0.3米,長0.7米及體重只有2公斤。班比盜龍有可能是蜥鳥盜龍的幼年個體,但是目前無法確定。.

查看 馳龍科和斑比盜龍屬

擅攀鳥龍科

擅攀鳥龍科(学名:Scansoriopterygidae)又名攀龍類,是群手盜龍類恐龍,在中國遼寧省的道虎溝地層發現了保存良好的化石,生存年代為侏儸紀晚期或白堊紀早期。 擅攀鳥龍與樹息龍是已發現的非鳥類恐龍中,第一群已明顯適應樹棲生活或半樹棲生活的動物,牠們可能有大部分時間待在樹上。目前所發現的標本顯示這些個體都是未成年,這使得很難確認擅攀鳥龍科與恐龍、鳥類間的關係。直到2008年,才發現了第一個成年標本,屬於耀龍Czerkas, S.A., and Yuan, C.

查看 馳龍科和擅攀鳥龍科

懼龍屬

懼龍屬(學名:Daspletosaurus)又名惡霸龍,是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7700萬-7400萬年前。目前有兩個有效物種:強健懼龍(D.

查看 馳龍科和懼龍屬

敏捷龍屬 (白堊紀)

敏捷龍屬(學名:Phaedrol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化石是一顆牙齒,發現於中國新疆烏爾禾的Lianmugin地層,地質年代屬於下白堊紀凡藍今階至阿爾布階。這顆牙齒(編號IVPP V 4024-1)是由董枝明所描述,很像恐爪龍的牙齒,但較為短及厚實。他認為敏捷龍可能屬於馳龍科模式種是艾里克敏捷龍(P.

查看 馳龍科和敏捷龍屬 (白堊紀)

慈母龍屬

慈母龍屬(學名:Maiasaura)是種大型鴨嘴龍類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坎潘階的蒙大拿州,約7400萬年前。慈母龍的學名意為「好媽媽蜥蜴」。到目前為止,慈母龍的化石僅發現於雙麥迪遜組。.

查看 馳龍科和慈母龍屬

手盜龍形類

手盜龍形類(学名:Maniraptoriformes)是個虛骨龍類演化支,包含似鳥龍下目與手盜龍類。這個演化支是由托馬斯·霍爾特(Thomas R. Holtz Jr.)所提出,他將手盜龍形類定義為:似鳥龍與鳥類的最近共同祖先,與兩者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大部分物種的前肢可能覆蓋者正羽。.

查看 馳龍科和手盜龍形類

手盜龍類

手盜龍類(学名:Maniraptora)是個虛骨龍類演化支,在種系發生學上包含鳥類,以及與牠們親緣關係最近的恐龍。手盜龍類主要包含:恐爪龍下目、偷蛋龍下目、鐮刀龍下目、以及鳥翼類;有時也會包含嗜鳥龍、阿瓦拉慈龍超科。手盜龍類是似鳥龍下目的姐妹分類單元,兩者共同組成手盜龍形類演化支。手盜龍類在化石記錄中首次出現於侏儸紀(峨山龍),並存活到現代,現今有超過9000種的鳥類繼續存活著。.

查看 馳龍科和手盜龍類

拜倫龍屬

拜倫龍屬(學名:Byronosaurus)是傷齒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牠的屬名是紀念拜倫先生(Byron Jaffe),以感謝他及其家人對蒙古科學院、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挖掘團隊的支持與援助。拜倫龍的第一個標本於1993年在蒙古戈壁沙漠的烏哈托喀被發現,第二個則於1996年在大約8公里以外的地方被發現。.

查看 馳龍科和拜倫龍屬

曉廷龍屬

曉廷龍屬(學名:Xiaotingia)是種小型有羽毛恐龍,屬於手盜龍類的傷齒龍科。化石發現於中国遼寧省西部,生存年代屬於侏羅紀中期或晚期,目前只有一個種,鄭氏曉廷龍(X.

查看 馳龍科和曉廷龍屬

亦称为 依特米龍科,馳龍超科。

真馳龍類省立恐龙公园猶他盜龍屬烏奎洛龍屬瑪君龍屬瓦爾盜龍屬生命演化历程白魔龍屬Dromaeosauridae過渡化石聯鳥龍屬鍾健龍屬風神翼龍屬西北阿根廷龍屬西爪龍屬馳龍屬馳龍亞科豫龍屬鳥翼類鳥臀目足羽龍屬鷲龍屬 (馳龍科)鸟吻类近爪牙龍屬近鳥類近鳥龍屬蜥結龍屬蜥鳥盜龍屬蜥鳥盜龍亞科郊狼龍屬阿基里斯龍 (阿根廷)阿基里斯龙阿拉善龍 (中國)脅空鳥龍屬野蠻盜龍屬臨河獵龍屬臨河盜龍屬金鳳鳥屬艾伯塔龍屬艾雷拉龍屬雪松山龍屬蛇髮女怪龍虛骨龍類暴盜龍類暴龍恐爪龍屬恐爪龍下目恐龙栉龙属樹息龍屬欒川盜龍屬歐爪牙龍屬氣肩盜龍屬沼澤鳥龍屬朝鮮龍有羽毛恐龍有羽毛恐龍列表惡靈龍屬斑比盜龍屬擅攀鳥龍科懼龍屬敏捷龍屬 (白堊紀)慈母龍屬手盜龍形類手盜龍類拜倫龍屬曉廷龍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