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馬鞍壩

指数 馬鞍壩

鞍壩,是臺灣的一座攔河堰,位於臺中市和平區,大甲溪天輪發電廠下游的溪谷,為一混凝土重力壩,功能為匯集天輪壩至馬鞍壩間之水量,引至馬鞍電廠發電。馬鞍壩是大甲溪設置的水壩,於1998年完工。.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8 关系: 台灣水壩列表大甲溪大甲溪發電廠大甲溪發電廠馬鞍機組天輪壩白冷圳臺灣水力發電廠列表臺灣水庫

台灣水壩列表

台灣水壩列表列出了台灣本島、澎湖縣、金門縣、馬祖(連江縣)地區的水壩與攔河堰。由於台灣地勢陡峻,河川河床比降大,遇雨山洪暴漲,氾濫成災,逢旱則乾涸見底,用水缺乏,為了有效治理河川,攔洪蓄水,調節盈虛,增加灌溉、水力發電、工業及公共給水等標的用水,兼收防洪息災,增加農工生產,發展觀光事業等功效,於是在各地興建相當多的水庫壩堰。下表列出台灣各地運作中、計劃或興建中與廢棄的壩堰。.

查看 馬鞍壩和台灣水壩列表

大甲溪

大甲溪是台灣中部重要的河川,屬於中央管河川,主流上游為南湖溪,其源流中央尖溪發源於南湖大山東峰 (標高3,632公尺),流域主要分佈於台中市,並包括南投縣、宜蘭縣之一小部分。南湖溪流至730林道環山檢查哨附近與發源自南投縣仁愛鄉的大支流合歡溪匯合後,續流至台七甲線65.5公里處(清泉橋與太保久間)與另一大支流伊卡丸溪匯流後,始稱大甲溪。流經梨山、佳陽、德基、谷關、白冷、馬鞍等聚落,流入東勢區、新社區後,逐漸進入平地,後流經石岡區、豐原區、后里區、神岡區、外埔區、清水區、大甲區及大安區,最後注入台灣海峽。.

查看 馬鞍壩和大甲溪

大甲溪發電廠

大甲溪發電廠(全名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大甲溪發電廠),是座台灣電力公司所轄的水力發電廠。1996年(民國85年)8月1日,將大甲溪主流沿線上七座電廠及機組合併而成,自上游至下游依序為德基、青山、谷關、天輪(包括新天輪)、馬鞍、社寮及-后里-等,其中五座電廠設有水壩或堰堤,自上游至下游依序為德基水庫、青山壩、谷關壩、天輪壩與馬鞍壩等,均以發電需求而調度為主要工作,由台北調度中心視各地的核電、火力、水力之發電狀況,如遇供電不足或緊急狀況時,可機動對各地水力電廠與機組調增其水輪機即時啟動運轉發電,以即時補充各地供電需求,大甲溪發電廠等七座發電之效能對台灣電力配置甚為重要,亦具有蓄水與對大甲溪下游之防洪功效。大甲溪發電廠等七座電廠及機組的總裝置容量計1137.165MW,年發電量達26億度電,佔全台灣的水力發電裝置容量約4分之1,相當於水力發電容量40%。.

查看 馬鞍壩和大甲溪發電廠

大甲溪發電廠馬鞍機組

大甲溪發電廠馬鞍機組,為一座位於臺灣台中市和平區馬鞍寮的水力發電廠,該廠舊稱馬鞍發電廠,後台電公司成立大甲溪發電廠並將該廠納入旗下管理後將發電廠全名改名為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大甲溪發電廠馬鞍機組。其在民間又有馬鞍水力發電廠或馬鞍電廠的稱呼。廠區坐落在大甲溪中游的天輪發電廠後池旁,是大甲溪流域中最下游的發電廠,同時也是大甲溪流域中最新完成的水力發電廠。.

查看 馬鞍壩和大甲溪發電廠馬鞍機組

天輪壩

天輪壩,是臺灣的一座攔河堰,由台灣電力公司管理,位於臺中市和平區天輪--,位於上谷關附近的大甲溪中游,即位於谷關發電廠下游2.5公里、谷關水庫下游10公里處,主要功能是將大甲溪溪水經由隧道引至天輪發電廠發電,是大甲溪上最早完成的水壩。天輪發電廠下游13公里處設有天輪壩後池堰,係調節天輪發電廠尖峰發電之尾水。1999年馬鞍壩於天輪壩後池堰上游完工運轉後,天輪壩後池即轉為馬鞍發電廠之後池。.

查看 馬鞍壩和天輪壩

白冷圳

白冷圳是台灣台中市一條水圳,乃日治時代遺留的靜態產物,提供新社、東勢、石岡等地區水源,為新社地區的生命之水,具民生用水、灌溉肥田之功效。在當時是一項重大工程,每當碰上山峰溪谷,必須沿途建造隧道、水橋,與平原地區水圳有不同之處,可謂「遇山鑿隧,逢川造橋」,至今已成當地人飲水思源的象徵,也成了歷史活教材。 白冷圳於昭和3年(1928年)所建,由於新社台地位處高地,是良好的蔗苗養成場所,卻有地勢太高而缺乏水源的困擾,於是選定在海拔550公尺的白冷取水,昭和2年(1927年)台灣總督府請磯田謙雄規劃,1928年撥專款145萬日圓開始闢建,日治時期,立有「白冷圳回水灌溉工程竣工紀念碑」。完工後由台灣總督府直接經營,為一條官設官營的埤圳,並設立蔗苗養成所,育苗分發至全台灣推廣種植。.

查看 馬鞍壩和白冷圳

臺灣水力發電廠列表

臺灣水力發電廠列表列出了目前臺灣商轉中的水力發電廠。.

查看 馬鞍壩和臺灣水力發電廠列表

臺灣水庫

台灣境內之河川由於地勢陡峻,河床比降極大,遇雨則山洪暴漲,氾濫成災,逢旱則乾涸見底,用水缺乏,唯一治本之道為興築水庫水壩,以達到有效治理河川,蓄水,增加灌溉、發電、工業及公共給水等標的用水,兼收防洪息災,增加農工生產,發展觀光事業等功效。 台灣早年即有水庫之建設,至2010年為止,台灣已經完成之水庫堰壩計有258座,合計蓄水總容量有21億3,070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19億9,922萬立方公尺,以曾文水庫最大,總容量71,270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4億7,955萬立方公尺。其他在離島部分,臺東縣有1座,澎湖縣有8座,金門縣13座以及連江縣7座。 水庫總放水量包括消耗性用水及非消耗性用水,消耗性用水量包括灌溉、生產及工業用水,90年全年由水庫供應者計47.9億立方公尺;非消耗性用水是指發電用水,其中由水庫供應部分為94.8億立方公尺。90年全年水庫放水量為119億立方公尺,因兩者重複使用,故總放水量非兩者之和。 台灣水庫管理相關單位有,經濟部水利署(北、中、南區水資源局)、臺灣自來水公司、臺灣電力公司、臺北市政府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苗栗縣農田水利會、嘉南農田水利會等單位,中華民國管轄之福建省亦有金門縣與連江縣自來水廠分別管理兩縣水庫。.

查看 馬鞍壩和臺灣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