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馬陵之戰

指数 馬陵之戰

陵之戰是中國戰國時期,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時損失,進攻弱小韓國,使其向齊國求救。是齊軍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殲滅魏軍的著名伏擊戰。《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Ⅰ》,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739頁。上將軍太子申被斬殺,次將龐涓陣亡,從此魏國不再有能力與齊秦兩國爭霸,淪為二流國家。.

42 关系: 反情報太子申孙膑山东省中国历史年表中国先秦发明列表中国战争列表东周列国故事新编亚洲战争列表庞涓周顯王商鞅公子卬 (魏国)公子赫先秦諸子繫年前341年前342年秦孝公田忌田盼田齐韩国 (战国)莘县襄陵之戰鬼谷子魏国 (战国)魏武卒魏惠王齊威王郯国關門捉賊邹忌逢泽之会桑丘之戰桂陵之战楚威王河西之战 (战国)戰國戰國戰役列表战国 (电影)战国七雄

反情報

--(Counterintelligence,縮寫:CI),亦可譯為--或防諜,它是指無論平時戰時,偵破、防止與制壓敵方間諜破壞、顛覆與其情報活動或減低其效能的一切措施,目的是確保己方的安全。它本為軍事術語,是情報工作之一環。在現代,也將用於對付商業間諜的作為稱為反情報。.

新!!: 馬陵之戰和反情報 · 查看更多 »

太子申

太子申(),中国战国时期魏惠王之子,名申。马陵之战遭到田忌、孙膑俘虜,處死。.

新!!: 馬陵之戰和太子申 · 查看更多 »

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活躍於战国中期(前4世紀)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稱孙膑。 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齐国的霸业。明末清初有以孙膑、庞涓生平为原型的历史小说《孙庞斗志演义》,使孙庞斗智的故事广为流传。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新!!: 馬陵之戰和孙膑 · 查看更多 »

山东省

山东省,简称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是华东地区的最北端省份,省会设于济南,副省级城市有济南市、青岛市。2017年山东省常住人口超过1亿人,位列全国第二。其中汉族占99.3%,另有回、满、蒙3个世居少数民族及朝鲜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山东省西部连接内陆,逆时针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泰山是全境最高点(1532.7米);东部是山东半岛。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海峡相对,东面与朝鲜半岛隔黄海相望。 山东土地面积约15.79万平方公里,排名全国第19,境内交通发达,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密集。山东是工农业大省,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一部分,2017年生产总值达7万亿人民币,位列全国第三名,对中国内地经济的贡献約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10位。山东在2011年1月确立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山东半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组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2018年1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山东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齐鲁文化,又分为“鲁西文化”和“胶东文化”。其中儒家的创立人孔子和孟子是鲁文化的代表人物,政治家管仲、军事家孙子、孙膑则是齐文化的代表。而鲁菜则位居中国八大菜系之首。.

新!!: 馬陵之戰和山东省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历史年表,是依年份列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朝代更迭之間,執政權經常不會立即轉移,因而會有時間重疊。本年表基於年份不重疊的原則,將在下一個朝代的「記錄」起始點延至前一朝代結束的下一年,並非代表該年份為朝代的真正起始點。.

新!!: 馬陵之戰和中国历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先秦发明列表

在新石器时代之后考古挖掘首先出现在中国的发明,特指是在商朝(前1600年-前1050年)期间或之后者,列于下方。.

新!!: 馬陵之戰和中国先秦发明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战争列表

中國自古以來內部或對外具有重大影響的戰事列表,戰事名稱以大中華地區使用者為準,後面附上時間為該戰進行時間或中方參戰時間,每場戰爭名詞下方為該戰簡介。中國有明确记载确实发生过的战争列表如下:.

新!!: 馬陵之戰和中国战争列表 · 查看更多 »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是中国作家林汉达编著的一部关于中国春秋战国历史的通俗历史读物。作为《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系列的第一部。内容包括从周宣王到焚书坑儒历史故事,大体与《东周列国志》的故事范围相同。是林汉达对以口语写作的实验作品,其中人物的对话都是口语。1948年,由生活书店出版。1962年,经林汉达修订,又被中华书局出版。.

新!!: 馬陵之戰和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 查看更多 »

亚洲战争列表

這裹不包括中東戰爭。.

新!!: 馬陵之戰和亚洲战争列表 · 查看更多 »

庞涓

涓,活躍於戰國中期(前4世紀)军事家,魏將,孙庞鬥智故事的主角之一,曾為魏國將軍,因妒賢,迫害同學孙膑,斬其足,黥其顏,孙膑逃至齊國。前354年在桂陵之戰被孙膑俘虜,透過調停後釋放。但前342年馬陵之戰敗於孫臏,陣亡。.

新!!: 馬陵之戰和庞涓 · 查看更多 »

達文西繪製的超巨型弩 弩,古曾稱窝弓,現亦稱十字弓(來自英語的Crossbow),是一种射擊兵器。它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身)、弩弓(弩翼)、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因不需要在拉弦時同时瞄准,所以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装填时间比弓长很多,但是一般來說它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而且命中率更高,在古代是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强弩的射程可达六百公尺,床弩的射程更达一千多公尺。按张弦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臂张弩、蹶张弩和腰张弩等,歐洲人更是使用各種拉弦器來上弦。.

新!!: 馬陵之戰和弩 · 查看更多 »

周顯王

周显王(),又稱周显聖王或周显聲王,姓姬,名扁,中國東周君主,在位48年,為周烈王之弟。 周顯王五年(前364年)發生河西之戰,秦獻公親率主力進至河東,秦將章蟜在石門山(今山西省運城市西南)大敗魏軍,斬首6萬。由於趙國出兵救援魏國,秦才退兵。此戰為秦國對魏國的首次重大勝利,諸侯震動,周顯王亦祝賀「獻公稱伯」,並頒賞他繡着黼黻圖案的服飾。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周顯王十六年(前353年)發生桂陵之戰,周顯王二十八年(前341年)發生馬陵之戰。.

新!!: 馬陵之戰和周顯王 · 查看更多 »

商鞅

商鞅(),中國戰國時代政治家、统帅,法家法派代表人物。衞國國君的後裔,姬姓,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早年学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颁布求贤令后由魏入秦,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法律、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军收复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部分失地。但商鞅在变法改革过程中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打击旧贵族,招致極大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旧贵族势力的报复,最终身亡。 商鞅及其变法对法家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法家学派后人將商鞅的言行與思想及其后学著作汇编成《商君書》。司馬遷著《史記》時,为商鞅單獨立《商君列傳》。此外,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王蘧常著《秦史》時,都將商鞅和其門客尸佼合立於《公孙鞅传》。.

新!!: 馬陵之戰和商鞅 · 查看更多 »

公子卬 (魏国)

公子卬,生卒年不详,姬姓,魏氏,名卬,战国时期魏国公子。.

新!!: 馬陵之戰和公子卬 (魏国) · 查看更多 »

公子赫

公子赫,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的王子。 前342年,魏惠王的太子申率領龐涓进攻齐国,是為馬陵之戰,太子申被孫臏俘杀,第二年,魏国以公子赫为太子。 《战国策·魏策二》有公子理,门客劝他向父王阻止太子申出征,太子申成功他可以邀名,失败就可以继任太子。前336年,魏太子鸣作为政治人质到齐国,太子鸣、公子理和公子赫可能是同一人。最后继承魏惠王王位的是公子嗣(魏襄王)。.

新!!: 馬陵之戰和公子赫 · 查看更多 »

先秦諸子繫年

《先秦諸子繫年》是中國歷史學家錢穆的重要作品之一,主要考證先秦時期諸子的生卒年份及相關重要史事的發生時間。該書考證細密,在史學方法上繼承了清朝諸儒的攷辯方法,又不拘于前人舊說習見及瑣屑而無關宏旨之論,從整個學術發展史著眼,從小處入手,乃得先秦學術脈絡之真諦。.

新!!: 馬陵之戰和先秦諸子繫年 · 查看更多 »

前341年

没有描述。

新!!: 馬陵之戰和前341年 · 查看更多 »

前342年

没有描述。

新!!: 馬陵之戰和前342年 · 查看更多 »

秦孝公

孝公(),《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献公之子,西元前361年-西元前338年在位,共24年。 秦孝公在位期间致力于恢复秦穆公时的霸业,他因此颁布著名的求贤令,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将秦国改造成为富裕强大之国,为秦国将来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新!!: 馬陵之戰和秦孝公 · 查看更多 »

田忌

忌(?-?),也作陈忌,即陳臣思,中國战国时期齊國公子,約為公元前340年,孫臏逃亡到齊國時,田忌賞識孫臏的才能,收為門客。在一次賽馬時,孫臏向田忌提出了以下馬對上馬,以上馬對中馬,以中馬對下馬,此即「田忌賽馬」。 公元前354年,發生桂陵之戰,魏國攻打趙國,齊國派兵相助,田忌為司令,孫臏為參謀,結果孫臏以「圍魏救趙」的兵法大勝。 公元前341年,發生馬陵之戰,魏國攻打韓國,趙國派兵相助。齊軍救韓,以田忌為元帥,孫臏為軍師,孫臏仍進軍魏都大梁,用「減灶之計」,讓魏軍大將龐涓輕敵深入,中埋伏而陣亡,元帥太子申被斬殺,齊國大勝回师,田忌以军功封徐州,赐子爵,升中大夫。同年年底,被齊相鄒忌用反間計陷害,田忌無法澄清,逃亡楚國,楚王封于赣北江南邑,并任大夫。前333年随楚威王攻越,杀越王无彊,并镇守会稽,迁五大夫,楚怀王即位后去职,回歸封地;前319年齐宣王即位后,回齐国,又升上大夫,前314年随齐王伐燕,回师时病死。(根据山东滕州徐氏族谱).

新!!: 馬陵之戰和田忌 · 查看更多 »

田盼

,又名田朌、田肦、田颁、陈盼、陈朌、陈肦、陈颁,也称“朌子”、“盼子”、“肦子”、“颁子”,亦稱齊盼子、齊朌子、齊肦子、齊颁子。戰國時齊國名將。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於齊威王、宣王時代(前356年-前301年),齊國王室宗親。田盼長期戍守齊國西部邊鎮高唐,並曾參與指揮名聞天下的馬陵之戰,還曾多次率領齊軍攻伐魏國及趙國,立下了顯赫的戰功,是當時齊國的名將。.

新!!: 馬陵之戰和田盼 · 查看更多 »

田齐

氏齐国,史称田齊,为田氏代齐后的齐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妫(guī)姓。 田氏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田完)。前672年,陈完因避難入齐,事齐桓公,為齊國大夫,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人稱「田氏」,田桓子時田氏开始强大,到了田和時流放了齐康公,自立为君,是為田和代齐。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取代了姜齊。 田和传三代到齐威王,进行改革,国力强盛,大败魏国,开始称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此后长期与秦国东西对峙。前284年五国联合攻齐,齐被燕将乐毅攻破,从此国力衰弱。前221年为秦所灭。.

新!!: 馬陵之戰和田齐 · 查看更多 »

韩国 (战国)

韓國是中國战国七雄之一,也作乾国,出自晉國宗室,姬姓。後世历史學家將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平陽(今山西临汾),灭郑国后则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新!!: 馬陵之戰和韩国 (战国) · 查看更多 »

莘县

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聊城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山东、河北和河南三省交界处。.

新!!: 馬陵之戰和莘县 · 查看更多 »

襄陵之戰

襄陵之战,指前352年,魏国韩国联军和齐国的一场战役。 前353年,齐国通过桂陵之战大败魏国,擒获魏国大将庞涓。前352年,魏国与韩国结盟,合攻当时仍在包围襄陵(今山西襄汾)的齐军,结果齐军战败,齐威王收兵,请楚国调停。秦国则乘魏齐大战偷袭魏国,魏国只好和齐国签署和约。前351年,魏国把夺取三年的邯郸归还赵国。直到前342年马陵之战,齐国才正式取代魏国的中原霸主地位。.

新!!: 馬陵之戰和襄陵之戰 · 查看更多 »

鬼谷子

谷子(生卒年不詳),大約活躍於戰國中期(前四世紀)的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政治家、外交家、阴阳家、预言家,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

新!!: 馬陵之戰和鬼谷子 · 查看更多 »

魏国 (战国)

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1年(一说:公元前339年)魏侯罌(即後來的魏惠王)从安邑(一说: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新!!: 馬陵之戰和魏国 (战国) · 查看更多 »

魏武卒

魏武卒,是由戰國初期魏國名將吳起建立的一支重甲步兵軍團。當時魏國與秦國不斷反復爭奪河西之地,吳起任魏國上將軍後,為了提升軍隊素質,創立了這支日後聲威赫赫的重甲步兵團。 戰國250余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吳起任河西守將進行軍事改革,訓練了令天下談之色變的魏武卒。魏所處的中原地區開發較早,生產力先進,人口眾多、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由於路網縱橫、交通便利所以天下物產雲集從而使商業繁榮、制作業發達。戰國時,鐵器已逐漸推廣使用。當時天下的冶金中心均在韓魏。魏國由以兵器制作業發達而稱雄於當世。魏軍以逐步采用鐵制兵器代替青銅兵器,史稱魏軍甲兵犀利。魏國選練武卒,均為重裝步兵,披重鎧、持戈配劍、背弓弩、跨矢囊。可以說是裝備精良。鐵制兵器的使用對魏武卒的誕生產生巨大影響,如果沒有強大冶金工業及兵器制作業的支持,以如此裝備武裝到單兵是難以想象的。.

新!!: 馬陵之戰和魏武卒 · 查看更多 »

魏惠王

魏惠王(前400年-前319年),原名魏罃或魏嬰,魏武侯之子,生於魏文侯四十七年(前400年),全谥为魏文惠王或魏惠成王,通稱魏惠王,戰國時期魏國的第三代君主,在位期間為前370年-前319年。在位时期魏国由盛至衰。《孟子》一書中又稱其為梁惠王,《莊子》中稱文惠君。.

新!!: 馬陵之戰和魏惠王 · 查看更多 »

齊威王

齊威王(約前378年-前320年,約59歲),田齊君主,本名田因齊,出土文物作陈侯因齐(上次下月),為田齊桓公之子。在位初期,「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把政事交給卿大夫處理。後來採姬妾虞姬之言,重用即墨大夫,烹殺佞臣阿大夫,齊國得以大治。其後在能臣鄒忌、田忌的輔助下,一度稱王中原。齐侯称王,自齊威王始。.

新!!: 馬陵之戰和齊威王 · 查看更多 »

郯国

郯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型诸侯国。.

新!!: 馬陵之戰和郯国 · 查看更多 »

關門捉賊

关门捉贼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二十二计。 原文为:「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对于小股敌人可以将他们围住,剥夺围歼。放走他们是极其有害的。).

新!!: 馬陵之戰和關門捉賊 · 查看更多 »

邹忌

邹忌,生卒年不詳,战国时代齐国人。《史记》中亦作驺忌,齐威王时为相,后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齐宣王。邹忌时期,齐国先后取得了桂陵之战、桑丘之战、马陵之战等胜利,徐州相王后齐国国君开始称王,多国朝于齐国。但邹忌也曾阻止齐国救赵、救韩,并因将相失和而一度逼走田忌。.

新!!: 馬陵之戰和邹忌 · 查看更多 »

逢泽之会

逢泽之会,战国时期前344年魏惠王率领诸侯朝觐周王的盟会。 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泗上十二诸侯举行会盟,图谋攻打秦国。秦孝公下令加强防守,并采纳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来麻痹魏王,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秦孝公派商鞅游说魏惠王,劝说他除了号令宋国、卫国、邹国、鲁国等十二个小国外,还要向北联合燕国,向东攻打齐国,迫使赵国屈服;向西联合秦国,向南攻打楚国,迫使韩国屈服,这样霸业可成。商鞅还建议魏惠王顺从天下之志,先行称王,再图霸业。 魏惠王听从商鞅的游说,开始称王,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今河南省开封市南)会盟,秦公子少官和赵肃侯也应邀参加,诸侯会盟后又前往朝见天子周显王。魏惠王僭越礼制的行为引起了齐、楚等国的愤怒,诸侯纷纷倒向齐国。《战国策·卷十二·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而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卫鞅谋于秦王曰:‘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于天下,有十二诸侯而朝天子,其与必众。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王何不使臣见魏王,则臣请必北魏矣。’秦王许诺。卫鞅见魏王曰:‘大王之功大矣,令行于天下矣。今大王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此固大王之所以鞭箠使也,不足以王天下。大王不若北取燕,东伐齐,则赵必从矣;西取秦,南伐楚,则韩必从矣。大王有伐齐、楚心,而从天下之志,则王业见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魏王说于卫鞅之言也,故身广公宫,制丹衣柱,建九斿,从七星之旟。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处之。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两年后,爆发马陵之战。.

新!!: 馬陵之戰和逢泽之会 · 查看更多 »

桑丘之戰

桑丘之戰是發生在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的戰役。此戰役為秦國商鞅變法以來首次與齊國正面交鋒的戰役,秦國本打算藉著勝魏解楚的威勢趁勝擴大戰果,向韓、魏二國借道攻齊以挫敗齊國,卻反被齊國打敗,於是秦國派遣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向齊國賠罪。.

新!!: 馬陵之戰和桑丘之戰 · 查看更多 »

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即围魏救赵)的战役。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城,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果然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而後魏國與韓國結盟,合攻另一支齊軍,是為襄陵之戰,最後在楚國與秦國的介入之下,魏、齊簽署和約,孙膑釋放庞涓。.

新!!: 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战 · 查看更多 »

楚威王

楚威王(?),芈姓,熊氏,名商,楚宣王之子,战国时期楚国著名国君,被称为楚国的中兴之主。他在位期间,楚国的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囊括了长江中下游以及支流众多的淮河流域。苏秦曾对楚威王说:“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楚国大軍伐齊,與齊將申縛戰於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威王十一年而卒,子楚懷王熊槐繼位。.

新!!: 馬陵之戰和楚威王 · 查看更多 »

河西之战 (战国)

河西之戰是中國戰國時代,魏國與秦國為爭奪關中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地區發生的大規模戰爭,前後反復交戰數次。.

新!!: 馬陵之戰和河西之战 (战国) · 查看更多 »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新!!: 馬陵之戰和戰國 · 查看更多 »

戰國戰役列表

由於在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53年或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發生大大小小不同的戰役,如五國聯軍攻齊之戰、阏与之战、長平之戰等等,以下為西元前4世紀至前3世紀的戰事,由魏秦河西之戰至秦滅齊統一中國為止。.

新!!: 馬陵之戰和戰國戰役列表 · 查看更多 »

战国 (电影)

《战国》是一部中国古装历史电影,由导演金琛执导。该片以战国时期庞涓与孙膑两位名将之间的争斗为历史背景,包含了爱情、计谋、战争、背叛等电影元素。本片大部份是基於馬陵之戰、田忌賽馬、圍魏救趙等史實進行改編。 2010年3月14日该片在北京举行开机发布会,其后在焦作影视城周王宫广场开机。据制片方透露,该片投资巨大,仅建筑和布景便花去2000万元。2010年6月27日,该片完成了在焦作的拍摄任务,在此期间,共启用了3万余人次群众演员并搭建了大量外景。9月2日,该片正式杀青。《战国》原定于2011年4月1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后为与在北美地区上映时间保持一致而提前至12日。.

新!!: 馬陵之戰和战国 (电影) · 查看更多 »

战国七雄

戰國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和戰國時期无数次兼併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從數百减少到數十。到战国後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诸侯国,分别为燕、秦、楚、齊(田齊)、韩、赵、魏,合称为“战国七雄”。常与春秋五霸并称。 除战国七雄外,小國尚有宋、衛、東周、中山、魯、滕、鄒、費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惟中山與他國互王,《戰國策》載其國之策,宋国也在战国后期称王,有一定的实力(宋襄公一說為春秋五霸之一)。 在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齊國國力最強。三晉之中,韓最弱小,魏都大梁最壯觀,趙國多名將。楚才晉用為知名典故。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东六國”。前230年,秦灭韩,开启了统一六国的序幕。燕太子丹謀刺秦王政失敗導致身死國滅後,公元前221年,秦軍圍臨淄滅齊,結束戰國群雄割據。.

新!!: 馬陵之戰和战国七雄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马陵之战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