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23 关系: 加利利海,加略人猶大,基督教中的耶稣,垂憐經,历史中的耶稣,偉烈亞力,十架七言,古利奈人西門,台灣青年日,同工,多馬福音,大使命,奧古斯丁假說,威斯科特,安得烈,安葬耶稣,对基督教的批评,对观福音,对耶稣的批评,富能仁,山上寶訓,主的晚餐 (耶和華見證人),世界青年日,帕皮亞,三位一體,平安福音堂,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建寧羅馬字,彼得 (使徒),圣马可广场,地獄 (基督教),匈牙利人名,嗣子說,冶基善,园主的比喻,四福音书,神的國,神童,福音,福音 (耶稣),福音书,福音书历史可靠性,穆拉多利殘篇,第一誡的義務,約瑟·布蘭特,约旦河,猶大福音,聖哥傳,聖經,... 扩展索引 (73 更多) »
加利利海
加利利海(ים כנרת 或 ים כינרת,بحيرة طبريا)又译太巴列湖,是以色列最大的內陆淡水湖,周長53公里,長約21公里,寬約13公里;總面積166平方公里,最大深度48米,低於海平面213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淡水湖,海拔第二低的湖泊(僅高於其南側的盐水湖死海)。加利利海其實不是一個海,只是傳統上稱為海。加利利海全境包括沿岸为以色列所有,与其他爭議地区不同,以色列认为並无任何主权爭议。 由於這個湖泊位於地勢低窪的裂谷中,群山環抱,經常突然發生強烈的風暴,在新約聖经中就記載了關於耶穌平靜風暴及在此传道的故事。在罗马帝國時代,這裡的魚群眾多,捕鱼业发达。在今天,餐廳裡仍非常流行“聖彼得的魚”(羅非魚)。.
查看 馬可福音和加利利海
加略人猶大
大(יהודה איש־קריות,天主教翻譯為“猶達斯依斯加略”)加略人西门之子,在《新约》中是耶稣最初的十二门徒之一。受犹太公会三十块银钱贿赂亲吻并背叛耶稣。他的名字常用来指代背叛。 虽然犹大的死法有很多说法,传统上认为他背叛后自绞,如《马太福音》中记载。他在十二使徒中的地位日后由马提亚替代。 虽然犹大在福音书中臭名昭著,但在基督教历史上颇有争议。例如,犹大的背叛导致耶稣受难以及之后的复活,从传统神学上讲耶稣死而复活为全人类带来拯救。而异端诺斯底主义则认为犹大为人类带来救赎,称赞他是最佳使徒。.
查看 馬可福音和加略人猶大
基督教中的耶稣
基督徒相信耶稣是弥赛亚(基督),并相信通过他的死和复活,人类可以与上帝和好,从而得到救恩和永生的承诺。这些教义强调,作为上帝悦纳的羔羊,耶稣选择在髑髏地的十字架上受难,以此作为完全服从永恒天父的旨意的象征,并作为“神的代理人和仆人”The Christology of Anselm of Canterbury by Dániel Deme 2004.
查看 馬可福音和基督教中的耶稣
垂憐經
《垂憐經》(又譯憐憫頌,Κύριε,Kyrie,意即求主憐憫),是基督教用於禮儀的一首詩歌,亦是一般彌撒曲中的第1個樂章。 全曲的歌詞只有三句,其中第一句和第三句是相同,而第二句亦只是把開始的“Kyrie”改為“Christe”,歌詞的搭配正正反映基督宗教中對祈禱的態度-先向上主承認自己的過往的過失並祈求得到寬恕。.
查看 馬可福音和垂憐經
历史中的耶稣
历史中的耶稣这个概念是指用“批判性的历史方法重构拿撒勒耶稣的生活和教导”的尝试,它与“基督教对耶稣的定义(‘教条的基督’)以及基督教对耶稣的描述(‘信仰的耶稣’)”相对。“历史中的耶稣”也考虑耶稣生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in the The Historical Jesus in Context edited by Amy-Jill Levine et al.
查看 馬可福音和历史中的耶稣
偉烈亞力
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英国汉学家,伦敦传道会传教士。1846年来华。偉烈亞力在中国近30年,致力传道、传播西学,並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在这几个方面都有重要贡献。1877年偉烈亞力因年迈体弱,视力衰退,返回伦敦定居,1887年2月10日逝世。.
查看 馬可福音和偉烈亞力
十架七言
十架七言指的是基督教傳統上認為耶稣被釘在十字架上,臨死亡前的最後遺言。這些遺言分散於四福音书裡,後人將其整理為七句話.
查看 馬可福音和十架七言
古利奈人西門
古利奈人西門(Simon of Cyrene)是根據《聖經》記載在耶穌前往受刑途中,被羅馬人強迫替耶穌背十字架的人。 “他們出來的時候,遇見一個古利奈人,名叫西門,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馬太福音27:32》 “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就是亞力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從鄉下來,經過那地方,他們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馬可福音15:21》 “帶耶穌去的時候,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從鄉下來;他們就抓住他,把十字架擱在他身上,叫他背著跟隨耶穌。”《路加福音23:26》 因為古利奈位于北非利比亞,有人認爲古利奈人西門是第一個黑人基督徒。基督教傳統上認爲他的兩的兒子——亞力山大和魯孚——後來都成爲傳教士。《馬可福音》中有提到他們的名字,顯示他們在早期教會中有一定地位。 S.
查看 馬可福音和古利奈人西門
台灣青年日
台灣青年日(英語譯名:Taiwan Youth Day),簡稱台青(TYD),是台灣天主教會專為青年而舉辦的大型共融活動,由台灣主教團福傳委員會青年組主辦、台灣7個教區輪流承辦。2004年首次舉辦時為3年舉行一次,2007年起改為每年舉行一次,每屆活動時間為期4至6天。.
查看 馬可福音和台灣青年日
同工
同工是基督教、基督徒彼此相稱一同為一個群體服務的夥伴。.
查看 馬可福音和同工
多馬福音
《多馬福音》(古沙依迪克 科普特語:π.εɤαггελιοɴ π.κατα.θωμαс;),又譯為多默福音或多瑪斯福音,福音書之一。 《多馬福音》被非宗教性學術研究團體,美國的「耶穌研究會」列爲值得信賴且有關耶穌傳道訓義的「第五福音」。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指《多馬福音》和《多馬行傳》「對基督信仰團體的起源,這兩份文獻是很重要的研究資料」,但天主教不认为这部福音是天啟的。.
查看 馬可福音和多馬福音
大使命
在基督教中,大使命(Great Commission)是指耶稣復活後對門徒指示,將其教導傳到世界各地。在基督教神學中,這使命是基督徒傳教士活動的一個主要依據。.
查看 馬可福音和大使命
奧古斯丁假說
奧古斯丁假說(Augustinian hypothesis),對於基督教《新約》起源的一個假說,用來解決對觀福音書問題。這個假說認為,在四福音書中,由使徒馬太撰寫的馬太福音是最早寫成的。接著出現的是馬可福音。而路加福音則參考了這兩本福音書。這個觀點可以追溯到拉丁教父聖奧古斯丁,並因此得名。這個假說主要的依據是歷史證據,而不是文本批评。.
查看 馬可福音和奧古斯丁假說
威斯科特
威斯科特(Brooke Foss Westcott,),是英國的一位主教、聖經學者、神學家。他的最著名之處是與霍爾特(Hort)合作出版了1881年希臘語新約,即威斯科特-霍爾特希臘語文本。这版本的希腊语文本属于亚历山大文本类型(Alexandrian text-type,主要依据两个抄本,即西乃抄本和梵蒂冈抄本)。這個希臘語文本在某些地方与公認文本(Textus Receptus)有差别,最著名的地方是缺少馬可福音最後的十二節經文(16:9-20)和約翰福音(7:53-8:11)的故事。.
查看 馬可福音和威斯科特
安得烈
安得烈(天主教译作安德肋,亦称作安德;正教会译作安德列),是耶稣基督第一个门徒。被普世教会称为首召者。也是耶稣的十二使徒之一,伯多祿的哥哥;相传在希腊被钉X型十字架而死。为俄罗斯、罗马尼亚和苏格兰的主保圣人。相传为第一任拜占庭主教,即后来的普世牧首。在正教会中被称为Πρωτόκλητος,意为第一个受召者,第一门徒。 在天主教和东正教以及新教圣公会其纪念庆日为每年11月30日。.
查看 馬可福音和安得烈
安葬耶稣
耶稣的安葬是指新约中在耶稣被钉十字架后对他尸体的安葬。根据正典福音书的记载,他由亚利马太的约瑟安葬在墓中。.
查看 馬可福音和安葬耶稣
对基督教的批评
对基督教的批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基督教产生初期的罗马帝国时期。批评人士批评了基督教的信仰、教义和基督教行动,其批评的方面包括从十字军到现代的恐怖主义。知识分子反对基督教的观点一般抱着这样的假设:基督教是一种暴力、腐败、迷信、多神论和带有偏见的信仰。 在基督教早期,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波斐利(Porphyry)成为批评基督教的主要批评家之一,他写了一部《反对基督教》的作品。波斐利认为基督教是建立在尚未实现的假预言上。继罗马帝国接纳了基督教后,政府和教会当局逐渐压制了不同的宗教声音。一千年后,新教改革导致了欧洲基督教的根本分裂,重新唤起了基督教信仰内部和外部的批评声音。随着科学革命与启蒙时代的到来,基督教经历了诸如伏尔泰、大卫·休谟、托马斯·潘恩和保爾·霍爾巴赫等主要思想家和哲学家的进一步攻击。Martin, Michael The Case Against Christianity, p.
查看 馬可福音和对基督教的批评
对观福音
類福音(Synoptic Gospels)又稱共觀福音、同觀福音、對觀福音等,為新約聖經前三卷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的合稱。這三本福音書的內容、敘事安排、語言和句子結構皆很相似,而它們又以近似的順序、措辭記述了許多相同的故事。使學者們認為它們有著相當的關聯。 四福音書中的另一卷書《約翰福音》及其它被稱為偽典的福音書,與符類福音各方面皆有很大的差異。.
查看 馬可福音和对观福音
对耶稣的批评
拿撒勒人耶稣是基督教的中心人物。基督徒相信他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神,而伊斯兰教认为他只是一个先知、使者和弥赛亚。从他所生活的时代以来,许多有名的作者批评了他,其中一些是基督徒。 早期对耶稣和基督教的批评包括2世纪的塞尔苏斯和3世纪的波菲利(Porphyry,又译“波尔费留”)。19世纪,尼采猛烈地批判耶稣,认为他的教导是“反自然”的,尤其体现在“性”等话题上。更多当代著名作者对耶稣进行了批评,其中包括Sita Ram Goel,克里斯托弗·希钦斯,伯特兰·罗素和Dayananda Saraswati。.
查看 馬可福音和对耶稣的批评
富能仁
富能仁(James Outram Fraser,),又譯傅雷塞,是一位中国内地会派往中国传教的英国籍传教士,他在20世纪上半叶在云南省西北部的傈僳族中间传教近30年。以发明傈僳族拼音文字著称。.
查看 馬可福音和富能仁
山上寶訓
山上寶訓亦作山上圣训、登山寶訓指的是《聖經·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裡,由耶穌基督在山上所説的话。山上寶訓当中最著名的是“天國八福” ,这一段话被认为是基督徒言行及生活規范的准则。.
查看 馬可福音和山上寶訓
主的晚餐 (耶和華見證人)
主的晚餐是耶和华见证人的聖餐禮,每年在犹太旧历尼散月十四日日落以后举行一次的重大活动,基於他們的圣经新世界译本中提到与耶稣有关的纪念仪式。據耶和华见证人的教義,主的晚餐主要记念耶稣基督的牺牲,回顾他献出的赎价的意义。耶和华见证人2008年的信徒总数为712万4443人,但是参加2008年耶稣受难纪念聚会的人数则超过1779万631人。.
世界青年日
世界青年日(英文譯名:World Youth Day,--),簡稱世青(WYD),是天主教會為青年族群舉辦的國際節慶活動,由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84年發起。其舉辦的緣由,是为了扭转有天主教信仰的青年日益远离教会的倾向。世界青年日分為每年聖枝主日在羅馬舉行的「教區級慶典」、和每2至3年舉行一次的「國際級慶典」兩種;如無特別指出屆次,一般所稱的「世界青年日」皆是指國際級慶典。世青國際級慶典在全球擇一城市或教區舉辦,一般皆在暑假舉行,時間約一星期,除了禮儀與靈修活動外,也包括各種國際文化與信仰交流活動,每屆均吸引全球各地的教會青年共襄盛舉。.
查看 馬可福音和世界青年日
帕皮亞
聖帕皮亞(Saint Papias,)小亞細亞弗呂家地區的希拉波利斯城(Hierapolis,現今土耳其的棉花堡Pamukkale)主教,是約翰的門徒、坡旅甲的同工。他的著作有五冊,但都被引述在愛任紐與優西比烏的著作中。資料包括口述傳統、傳說的解說、福音資料,也提供《馬可福音》及《馬太福音》的起源洞見。 在優西比烏的引述中提到帕皮亞說:「這位長老(約翰長老)常常這樣說:『馬可成為彼得的詮釋者,將他所記得的準確地寫下來,卻非按主所說所行之事的時序。因為他從未聽過主的聲音,也未曾追隨過祂,但後來,如我所說,他追隨了彼得。彼得是按需要而做教導,卻沒有按主的聖言的原有次序而加以整理,此馬可是按記憶將其逐點記下的做法,是無可厚非的。因他是專注於一件事,無一遺漏的記下他所聽到的,且使所記的沒有虛謊之言。』」由此可見,帕皮亞的資料提供了《馬可福音》起源的記載。而帕皮亞也是早期提出千禧年觀點的人,認為基督復活後的一千年,基督國度將有形有體的建立在地上。.
查看 馬可福音和帕皮亞
三位一體
三位一體(Trinitas),又譯為三一真神、天主圣三、三一神、聖三一、三一神論,基督教神學術語,是基督宗教神YHWH(新教常汉译为上帝或耶和華,天主教常汉译为天主雅威)的神學理論,建立於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的《尼西亞信經》,是基督教三大宗派的基本信條。 三一論主張:聖父、聖子、聖靈(天主教會譯為聖神,東正教會和新教則譯為聖靈)三個不同的位格為同一本體、同一本質、同一屬性,是一位上帝,他們以homoousios 來表達他們之間的關連。 通俗地說,神是獨一的,只有一位神;聖父完全是神,聖子完全是神,聖靈完全是神;聖父不是聖子,聖子不是聖靈,聖靈不是聖父。亞他拿修信經對三一論得到了比較公認的解釋。 《新約聖經》沒有明確使用「三位一體」一詞,三位一體的理論基礎建基於一些聖經經文。其中包括在經文用「名」是單數,三位一體的支持者指聖父、聖子、聖靈乃共用上帝的名。一些經文被視為隱含三位一體的思想,而教父和護教士加以立論及宣講。 歷史上不斷有一些基督教派及個別人士否定此教義。基督宗教的主流教會接納三位一體為傳統教義之一;反對方則支持“一位格論”、“形態論”、“三位三體”等,否定三一論。 傳統天主教會把聖神降臨節第一主日定為三一主日,紀念天主聖父、聖子、聖神是三位一體。.
查看 馬可福音和三位一體
平安福音堂
平安福音堂(Peace Evangelical Centre,簡稱平安堂)是多間華人基督教獨立教會的統稱,主要活動地方是香港,同時亦於澳門、加拿大列治文市及美國三藩市灣區開設堂會。除堂會外,亦設有神學院及幼稚園等事工。.
查看 馬可福音和平安福音堂
广州基督教青年会
广州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of Guangzhou,简称广州YMCA)是成立于中國廣東省广州市的基督教性质的社会服务团体。主要服务于广州地区的青年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
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維奇(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公曆;儒略曆:1777年12月12日-1825年11月19日),羅曼諾夫王朝第十四任沙皇、第十任俄羅斯帝國皇帝(1801年3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在位),保罗一世之子。由於亞歷山大一世於拿破崙戰爭中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一世,復興歐洲各國王室,因此被歐洲各國和俄國人民尊為“神聖王、歐洲的救世主”。 他在位期間改革俄國兵制,設立軍團制,改變了從伊凡四世一直沿用二百餘年的貴族統兵制。他的統治期前半主要在戰爭時期渡過,後半則沉迷於與宮廷仕女遊玩,以及神秘主義的研究上,漸漸不理政事。最終在其承繼者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間,俄國爆發了一連串人民起義。因此其評價往往是兩極化的,而且直到現在,他的行為仍然不能被理解。他的性格優柔寡斷、多疑、固執,又極其自尊自傲,因此被稱為“(北方的)斯芬克斯”。 不過,在他的統治下,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多方面都進入極盛時期。在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後,俄國領有北至北冰洋、南至高加索山脈、東至阿拉斯加、西至法國巴黎。他率領軍隊橫跨大半個歐洲,一直攻至法國巴黎,使俄國一躍成為當時歐洲第一的陸權國家。在維也納會議上,他聽從本尼格森伯爵的進言,將歐洲各國的土地歸還各國王室,以免去佔領時遇到的種種問題和面對各國王室道義上的責難,此舉為他羸得了歐洲輿論的普遍支持,從而使俄國瓜分波蘭和吞併芬蘭時並未受到反對。同時他更將黑海艦隊推進至位處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鄂圖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堡恐嚇鄂圖曼帝國,迫使在第七次俄土戰爭戰敗的鄂圖曼帝國不敢在俄軍進佔歐洲時乘虛而入。於是,俄國在亞歷山大一世的統治下,成為當時歐洲的一大軍事強權。.
建寧羅馬字
建寧羅馬字(Gṳ̿ing-nǎing Lô̤-mǎ-cī),全稱為建寧府土腔羅馬字(Gṳ̿ing-nǎing-hǔ Gâ̤ Tǔ-kióng Lô̤-mǎ-cī),又稱建州羅馬字或建甌話羅馬字,是西方傳教士為閩北語建甌話罗马化設計的一種教會羅馬字。 19世紀末葉,西方傳教士來到建寧府(今福建省南平市一帶)傳教。但由於建寧府地區大部分人聽不懂官話,為了方便傳教,傳教士便參照了建甌話韻書《建州八音》,模仿福州話平話字,於1896年創造了這套羅馬字。1898年,菲利普斯(H.
查看 馬可福音和建寧羅馬字
彼得 (使徒)
彼得(Πετρος,天主教中文译伯多禄或伯铎,正教中文译裴特若,唐朝景教譯岑穩僧伽法王,),基督教创始者耶稣所收的十二使徒之一,初代教会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有两封书信被收入新约圣经,另外,写马可福音的马可是他的门徒。 天主教会认为他建立了罗马教会,是罗马教会的第一位主教,也就是第一任教宗。 基督新教则认为這個說法沒有證據支持,彼得甚至不一定去过罗马,而羅馬主教的「首位身份」(Primacy),更曾被早期教會視為異教思想,直至中世紀都仍未被廣為接受。新教認為羅馬教會及其主教的地位只是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才逐漸建立起來的。 按照《新约圣经》记载,彼得是加利利海边的一位渔夫,本名西門(Σίμων),由兄弟安德肋带领认识耶稣。耶稣给他改名为矶法(Κηφᾶς),即亚兰文“磐石”的意思,翻译成彼得,又稱伯多禄。他开始跟随耶稣,承認耶稣是神之子,是耶稣最亲近的门徒之一,福音书中对十二门徒的记载以彼得最多。耶稣被捕以后,他失去信心,别人问他是否是耶稣的门徒,他三次否认,正如耶稣预言的一样。耶稣复活以后,他重坚信心。耶稣升天以后,他开始讲道,传讲福音,他大傳耶稣是救世主、也就是彌賽亞,也就是基督的好消息,并成為教会的領導人。按照教会传统说法,他后来在尼禄逼迫基督教的时候到了罗马弘法,不久殉道,官府按照他自己的要求,倒釘十字架而死,因为他认为自己不配像耶稣一样端正地钉十字架。.
查看 馬可福音和彼得 (使徒)
圣马可广场
聖馬可廣場()是意大利威尼斯的中心廣場。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是唯一被稱為「」的廣場,其他的廣場無論大小皆被稱為「」。聖馬可廣場在歐洲城市的廣場中是獨一無二的,它座落在市中心,卻不像其他廣場那樣受到交通的喧鬧,這歸功於威尼斯寧靜的水路交通。作為威尼斯的地標,聖馬可廣場受到遊客、攝影師和鴿子的格外青睞。19世紀法國皇帝拿破崙曾稱讚其為「歐洲最美的客廳」。.
查看 馬可福音和圣马可广场
地獄 (基督教)
在基督教神学中,上帝最后审判不悔改的罪人,他们不是在死后(通过特别审判)就是在一般审判后立刻进入地狱。地狱的特征是从圣经文本的教导推断出来的,对于其中一些文本,人们只是单纯从字面上去解释,于是引出了流行的地狱观点。 今天的神学家普遍认为,地狱是人们运用自由意志拒绝与上帝联合,不与上帝的公义和怜悯相容的逻辑结果(因为上帝不会强迫人们遵守他的意愿)。另一方面,加尔文主义者相信地狱是上帝对人之罪的正义审判结果,但他们拒绝自由主义神学的自由意志的观点。 在大多英语圣经中,有多个希伯来词和希腊词被翻译为“地狱”,这包括: 1,sheol和hades(在希伯来语圣经中的“sheol”,和在新约中的“hades”)。许多现代版本,如新国际版圣经,将Sheol翻译为“坟墓”,而只是音译Hades。人们普遍认为,sheol和hades通常不是指永久惩罚的地方,而是指坟墓,死者临时居的地方,即地下世界。 2,Gehenna。新约中“Gehenna”被描述为一个一“不灭的火”摧毁灵魂和身体的地方(马太福音10:28;马可福音9:43)。这个词在许多英语版本中被翻译为“地狱”或“地狱之火”。 3,tartarō。希腊动词“ταρταρῶ(tartarō)”在新约中出现一次(彼得后书2:4),它几乎总是翻译成“丢在地狱”之类的短语。有时也翻译为“Tartarus”;对于这个词,Holman Christian Standard Bible说道:“Tartarus是一个希腊词,意思是在地下比Hades更低一层的神惩罚人的场所。”(彼得后书2:4).
匈牙利人名
匈牙利人名一般由姓氏和名字两部分组成,有时也有第二名。匈牙利人姓名的排列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的习惯相反,采用“东方姓名顺序”,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匈牙利语是欧洲仅有的几种使用东方姓名顺序的语言之一,其他还有巴斯克语和阿勒曼尼语。 由于匈牙利在历史上曾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日耳曼人又是匈牙利的少数民族之一,因此匈牙利人名中有一定数量的德语人名。.
查看 馬可福音和匈牙利人名
嗣子說
嗣子說(Adoptionism),又譯為嗣子論、義子說、義子論、養子說、養子論、養嗣主義、收養主義,基督教術語,早期教會中對於耶穌神性的一種見解。這派認為,耶穌完全是一個人類,並不是神。他們以「收養」來比喻耶穌與上帝耶和華之間的關係。 伊便尼派認為,在耶穌接受施洗者約翰的洗禮時,上帝因耶穌具備公義的精神與無私的奉獻,才選擇耶穌擔任他的先知與義子。由拜占庭的狄奧多圖斯發展出的觀點,認為耶穌原本為普通人類,復活之後才擁有神性,因此也被稱為動態神格唯一論(dynamic monarchianism)。 這個學說主張上帝獨一無二,而且高於耶穌,否認耶穌的神性。特土良將它歸屬在神格惟一論之下。在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之後,被正統教會認定為異端。這個神學主張後來影響到伊斯蘭教對耶稣的看法。.
查看 馬可福音和嗣子說
冶基善
卡尔·C·杰尔弥森(Carl C. Jeremiassen;),中文名冶基善,是一位丹麦籍船长。他原受清朝广东衙门的雇佣担任缉私船船长,后来辞职自费来海南传教,成为第一位来到海南的传教士。他也是海南白话字的创造者,曾将《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翻译成海南话。.
查看 馬可福音和冶基善
园主的比喻
在《新约圣经》里,坏佃户的比喻,也称为 园主的比喻,是一个耶稣的比喻,见于《马太福音》第21章第33至46节,《马可福音》第12章1至12节以及《路加福音》第20章9至19节。(可12:1-12;路20:9-19) 按照现代中文译本比喻如此开始:.
查看 馬可福音和园主的比喻
四福音书
四福音书(Τὸ ἅγιο Εὐαγγέλιο,《古兰经》汉译本中称之为“引支勒”)是分别由耶稣的门徒馬太(瑪竇)、約翰(若望)以及彼得(伯鐸)的门徒馬可(馬爾谷)和保羅(保祿)的门徒路加写的四部介绍耶稣生平事迹的书。是新约圣经的頭四卷書。.
查看 馬可福音和四福音书
神的國
國」或稱為「上帝的國」(Βασιλεία τοῦ Θεοῦ - Basileia tou Theou;天主教思高譯本:天主的國),基督教術語,意義是神掌權的領域(国度),记载見於《圣经》不同經卷。根據耶穌的教導,神的國不是一個有形的國家,是所有的基督徒所進入的國度。 實際上,依基督教的教義論述,神掌權的領域,包括天上(宇宙)、地上、陰間等萬由的事物均數之,當然也包含惡人、撒旦、異教、意外、災難、死亡及各種負面事物亦均受神的掌管。 “神的王權/統治”(kingship of God)的概念出現在所有亞伯拉罕宗教中,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宗教也使用“神的國”和“天國”的概念。“神的王權”這個概念可以追溯到希伯來聖經,它提到“他的國”,但不包括“神的國”。另外,“諸神的王權/統治”在異教徒中是常見的,例如在希臘神話中的奧林匹斯山或“諸神之王”的短語。 在《馬太福音》中,“神的國”及其同等短語“天國”是耶穌教導的關鍵要素之一。建立在舊約的教導上,基督教關於上帝與人之間關係的描述在本質上涉及到“神的王權”的概念。 《古蘭經》不包括“神的國”一詞,而是指亞伯拉罕尋找“天國”。 然而,巴哈伊的典籍確實使用“神的國”這種表達。.
查看 馬可福音和神的國
神童
童,又稱聖童、奇童、天童、或資優兒童,是對才賦優異的兒童的一種稱呼,所謂“有特稟異質,迥越倫萃,岐嶷兆於襁褓,穎悟發於齠齡”“識洞於未萌,智表於先見,心計足以成務,口辨足以解紛”。戰國時期秦國大臣甘茂之孫甘羅,十二歲時為秦相呂不韋的賓客。漢朝已有對神童的選拔制度,汉朝的选举法中规定:“孝廉试经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任延年十二,为诸生,显名太学中,号为任圣童。张堪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杜安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黄香年十二,博学经典,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南北朝有一位神仙童子元嘉,可以「一心六用」: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口诵经史,目数羊群,兼成四十字诗,足书五言一绝。唐高宗顯慶六年(661年),年僅11歲的楊炯被舉為神童。王勃從小就能寫詩作賦,人目為神童,《舊唐書》載:「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劉晏年幼時號為神童,形狀獰劣,宰相張說稱他為「國瑞」。《兒世說》、《幼童傳》、《世說新語》、《太平廣記》都記載有大量的神童。王安石的《傷仲永》是一篇探討神童問題並警世的散文,他強調:“彼(仲永)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矣。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意即強調後天的教育比天賦更為重要。.
查看 馬可福音和神童
福音
福音即εὐαγγέλιον,为“好消息”之意。中译为福音。.
查看 馬可福音和福音
福音 (耶稣)
基督宗教的福音(gospel),是指神的國來到並宣告赦罪的好消息,《以賽亞書》:「那報佳音傳平安、報好信傳救恩的,對錫安說:『你的神做王了!』這人的腳登山何等佳美!」 當中耶穌基督成為除去世人罪孽的代罪羔羊、受難並且。這個好消息在於人只要用信心接受赦罪,就能得救。 《羅馬書》,威斯康辛路德會,頁13:「福音是基督成為罪人的贖罪祭的好消息,藉這福音聖靈在人的心靈中動工,建立信心,否則按着其人心本質是會抗拒上帝的(彼得前書1:23)。」 福音也可以指神賜聖靈給一切相信的人,以及耶稣再临。.
查看 馬可福音和福音 (耶稣)
福音书
福音書(Gospel,Ευαγγέλιο;唐朝景教譯「阿思瞿利容經」)是以記述耶穌生平與復活事蹟為主的文件、書信與書籍。在基督教傳統中,它通常意指《新約》聖經中的內容。更狹義的說法,則是專指四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 但不同的基督教教派,對福音書的內容,有不同的看法。有些福音書已經失傳,如《希伯來福音書》;有些福音書則被主流教會認定是偽經,如《巴拿巴福音》、《多馬福音》、《猶大福音》、《雅各福音書》等。.
查看 馬可福音和福音书
福音书历史可靠性
福音书的历史可靠性()指的是四部新约福音书作为历史文件的可靠性和历史性。有些人认为,四个经典福音书都符合历史可靠性的五个标准;但也有人说福音书中没有什么历史可靠性。Charles H. Talbert, What Is a Gospel? 几乎所有古代学者都同意耶稣存在,In a 2011 review of the state of modern scholarship, (a secular agnostic) wrote: "He certainly existed, as virtually every competent scholar of antiquity, Christian or non-Christian, agrees" B.
穆拉多利殘篇
《穆拉多利殘篇》(亦稱穆拉多利正典、穆拉多利殘典,天主教稱為 《慕辣托黎残篇》)是已知最古老的新約聖經書卷目錄紀錄,由Ludovico Antonio Muratori在米蘭的安布羅圖書館所發現的手稿,並於西元1740年出版,由於卷頭已散佚故稱「殘篇」。雖然發現的手稿是第七世紀的抄本,但由於近來考據指出它的作者應為羅馬教父 Pius I(卒於西元157年),所以它的成立時間約可追溯到西元170年。這份手稿列出了當時在教會誦讀的新約經卷,並作了簡短的介紹,其中包括了《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使徒行傳》、保羅的十三封書信、《猶大書》、《約翰一書》和《約翰二書》、《啟示錄》。另外書中也有提到,有的人不同意在教會念彼得启示录。.
查看 馬可福音和穆拉多利殘篇
第一誡的義務
《第一诫的义务》(Die Schuldigkeit Des ersten und fürnehmsten Gebottes,K. 35)是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参与创作的一部宗教歌唱剧,写于1767年。这齣歌剧的第一部也是他第一部歌剧作品。创作这部作品时,莫扎特年仅11岁。依照现在的研究结果,这部歌剧的剧本是由伊格纳茨·安东·冯·韦泽所写。此前由于剧本的封面上仅有署名“J.A.W.”,相关研究者曾推测剧本作者可能是约翰·亚当·威兰或是雅各布·安东·马里亚努斯·威默。莫扎特只写了歌剧的第一部,第二部与第三部分别由米歇尔·海顿与完成。后两部目前都已佚失。歌剧的第一部1767年3月12日在萨尔茨堡大主教宫骑士厅首演,第二与第三部则分别于同月的19日与26日首演。.
查看 馬可福音和第一誡的義務
約瑟·布蘭特
約瑟·布蘭特(Joseph Brant,1743年3月-1807年11月24日),族名泰因德尼加(Thayendanegea),莫霍克人戰士及酋長,英國譯官。他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莫霍克人的重要領袖,支持英國作戰。他曾經兩次出訪英國,一生周旋於北美原住民、英國及美國等各方勢力。 布蘭特的父母是英國國教會信徒,母親帶有莫霍克血統。布蘭特憑著家人與英國印第安事務總監的關係,投身法國印第安戰爭,並接受英式教育。他隨後擔任英國與莫霍克人之間的中介及翻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布蘭特協助英軍作戰,贏得英國多名政要及將軍的尊敬。當易洛魁聯盟因為獨立戰爭而陷入內戰時,布蘭特繼續協助英軍,持續侵擾紐約州及俄亥俄谷地,在部族中逐漸樹立權威,更令到後世稱他為「魔鬼布蘭特」(Monster Brant)。 英國與美國議和後,布蘭特與美國及英屬北美政府展開多次談判,為破損的易洛魁聯盟爭取居留地。今日加拿大的即由此而來。他的姐姐和兒子,都是莫霍克人在18世紀未及19世紀初的重要領袖。.
查看 馬可福音和約瑟·布蘭特
约旦河
約旦河(נהר הירדן / nehar hayarden;نهر الأردن / nahr al-urdun)是西亚地区的一条河流,发源于黎巴嫩、叙利亚,流經巴勒斯坦、约旦,注入死海,全长251公里。在历史上和宗教上,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河流之一;而在现代,其珍貴的水資源也成为该地区紛爭的一個因素。.
查看 馬可福音和约旦河
猶大福音
《猶大福音》(Gospel of Judas),是一本以科普特文記載的諾斯底主義該隱(加音)派福音書卷。 只有四本—《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及《約翰福音》— 被認為正典而納入《聖經》。正統教會視猶大為背叛耶穌的門徒,而《猶大福音》以正面的角度來看猶大,記述猶大是應耶穌要求而出賣耶穌。 出土的《猶大福音》經碳14科學鑑定寫於2世紀,與路加福音至今最古老的聖經抄本的寫作時期相約。《猶大福音》內容有共有66頁,目前僅鑑定出26頁的內容,此外部份地方因破損嚴重,無法辨認,但2006年,國家地理學會在復活節前公開發表《猶大福音》的專題,令經文再為人討論。 新教,天主教及東正教普遍視此書為偽經或異端作品。尤其是該書內與其他聖經書卷所描述的猶大完全相反。另外該書內容亦充滿諾斯底主義(神秘主義)的色彩,並指猶大是唯一得著耶穌真正福音的門徒。.
查看 馬可福音和猶大福音
聖哥傳
| 《聖☆哥傳》(聖☆おにいさん),是日本漫畫家中村光的作品,在日本講談社的漫畫雜誌《Morning Two》連載中,台灣的中文版由東立出版社代理。 本作品在2009年時獲得手塚治虫文化獎短篇賞榮譽。在讀賣新聞社主辦的SUGOI JAPAN Award 2015「最想向海外介紹的日本流行文化」評選中獲得漫畫部門第9名。.
查看 馬可福音和聖哥傳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查看 馬可福音和聖經
聖經作者
聖經作者列出聖經各卷書的作者和編修者。一般學者認為,聖經中只有極少數是個人創作,大部分的卷書在創作後都經過長期編修才形成現今所知的聖經。此條目概述了多數當代學者們的結論,包括猶太教或是基督教的傳統觀點。 基督教會則声称「聖經是神所默示的」,聖經因此是神代表的話語,只是透過許多不同背景的人傳達,并认为大部分的卷書都只有一或二位作者,且整部聖經的作者總數約40多人。.
查看 馬可福音和聖經作者
聖經恢復本
圣经恢复本(Recovery Version),是李常受主持翻译的多种语言的圣经译本和研读本《圣经》,包括英文、中文(包含繁、簡體)、西班牙文、韩文、俄文、日文、 葡萄牙文、法文、德文、菲律宾语、宿雾语、印尼文、馬來文、泰文和高棉文等语种。中、英文的《新约》恢复本完成于1987年,英文《旧约》恢复本完成于1997年,中文《旧约》恢复本完成于2003年。.
查看 馬可福音和聖經恢復本
聖經成書時序
以下列出《圣经》中收录的各部分的大致成书时间,作者,写作地点以及大致的覆盖时间。本列表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列出,而是按照各个部分在圣经正典中的位置给出的。具体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可以参看各个部分的主要条目。.
查看 馬可福音和聖經成書時序
聖達勉堂苦像
聖達勉堂苦像(Crocifisso di San Damiano)又譯聖達米盎堂苦像,是一幅繪畫在十字形木版上的大型苦像及聖像畫,原先懸掛於位在亞西西的聖達勉教堂而得此名。由於該苦像在聖方濟的生平中占的地位而聞名於世,有時會被稱作聖方濟十字架或苦像。 繪畫的風格可能受到東方教會聖像畫風格的影響。.
查看 馬可福音和聖達勉堂苦像
聖母領報堂
聖母領報堂(英語:Church of the Annunciation)是一座香港教堂,位于新界西荃湾荃景围和柴灣角一带安賢街11號,建立于1987年4月24日,由天主教香港教区管理。.
查看 馬可福音和聖母領報堂
革尼撒勒
革尼撒勒(Gennesaret)是新约圣经中的一个地名,意思是富裕的花园。见于马太福音14章34节、马可福音6章53节、路加福音5章1节。是拿弗他利的一个市镇,就是《约书亚记》11章2节和19章35节提到的基尼烈/基乃勒特(Kinnereth)。位于加利利海的西北岸,土壤肥沃的"革尼撒勒平原",称为“加利利的乐园”。圣经中记载,许多病人来到那里,摸耶稣的衣服穗子,就得了医治。在湖边,渔夫彼得、雅各和约翰受吸引,撇下一切,跟从了耶稣。现在的名称是el-Ghuweir。.
查看 馬可福音和革尼撒勒
靈恩派
20世紀初的靈恩運動,開始了靈恩派的發展。靈恩派宣稱與基督新教一致,所以靈恩派教會的信仰宣言裏,不會出現「靈恩派」的名稱,他們不願意被貼上「靈恩派」的標籤,但傳統基督教派不同的是,更重視個人化的屬靈經驗,甚至多了許多基督傳統教派所較少見的現象,例如:說方言、醫病神蹟、先知預言。這些現象是類似於使徒傳道時期出現的現象。 靈恩派和五旬節派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強調信徒說方言,醫病神蹟,這與傳統基督信仰的務實觀點,有相當的距離。 不過與傳統基督教是有一些很明顯的分別,所有靈恩派最大特徵是在聚會時也會說一些自己及其他人也不能翻譯的聲音,他們稱其為「說方言」,靈恩派對此有幾個解釋,例如是天使的語言、天上的語言、聖靈的語言,方言是根據聖經在使徒時代所提及過的能力之一,不過聖經上所出現的方言能力,是能夠被翻譯的,是傳教時能講出當地人所用的實在語言,靈恩派的「聲響」則完全無法理解。 靈恩派與傳統基督教被聖靈充滿的情況也有很大差異,靈恩派被聖靈充滿時,不時會引起以下獨有的反應狂笑、狂哭、跳舞、抽搐、抽筋、滾地等現象,雖然以上現象在聖經從沒有出現過,但靈恩派相信這是由聖靈而來的反應,是被聖靈所充滿後的表現之一,據稱聖靈的充滿有助於與神有緊密連接著的關係,也沒有證據顯示這些表現最後會產生不良後果,而傳統基督教徒認為,被聖靈充滿時,是不一定有特殊反應的,反之是心靈上與聖靈達至異常親密的關係,或是唱詩、或是講道、或是方言之類,絕不會是固定化地去說方言,因為哥林多前書所述的恩賜是有很多種,傳統基督徒不認同被聖靈充滿就必須說方言。 靈恩派據稱有治病能力,但與聖經使徒時代所出現的治病能力不同,現代靈恩派的通常是治療非永久性的病,例如傷風、骨痛、瘀青等一些身體也有自我復原能力的病痛,而聖經以往述說的治病,通常是治好盲、癱瘓、痲瘋..等不能復原的病痛,而比較少記載治過一些身體可自行復原的病痛(例如馬可福音1:30-31,耶穌幫助西門的岳母治療熱病)。 靈恩派人數增長很快,根據 David Barrett編World Christian Encyclopedia, 2001的統計:1987年靈恩派有二億四千七百萬人,而2000年是七億七千萬人(David Barrett,Todd M Johnson編World Christian Trends AD30-AD2000, William Carey, 2001)。靈恩派活躍於南非、美國、拉丁美洲、非洲及歐洲等地,最顯著的勢力範圍可說是拉丁美洲與非洲。.
查看 馬可福音和靈恩派
西乃抄本
西乃抄本(קודקס סינאיטיקוס,Σιναϊτικός Κώδικας,Codex Sinaiticus),又譯為西乃山抄本或西奈抄本,一系列以通用希臘語寫作的《聖經》抄本。19世紀在聖凱瑟琳修道院發現,並於20世紀發現更多的抄本。於4世紀以安色爾字體寫成,是現在年代最早的《新約聖經》抄本,在新約研究中有重要的地位。大部份抄本,現存放在大英博物館中。 它包含《新約聖經》及《舊約聖經》。希臘文的《舊約聖經》(即七十士譯本)差不多完整無缺,連同完整的《新約聖經》、《巴拿巴書》及部份《黑馬牧人書》。.
查看 馬可福音和西乃抄本
西庇太
西庇太(希臘文: Ζεβεδαῖος) ,根據四福音書的描述,為雅各和約翰兩位耶穌十二門徒的父親。 根據馬可福音15:40,指他是撒羅默的丈夫。他的職業為漁夫。儘管他的名字數次在福音書中出現,他真的出現的那一次,只在馬太福音4:21-22和馬可福音1:20,記載他在耶穌叫雅各和約翰後留在船上。馬太更指他與「被聘請的人」一同留下。 他住在伯赛大或其附近。"Zebedee", J.
查看 馬可福音和西庇太
馬可 (福音書作者)
圣史马尔谷(Mārcus;Μᾶρκος;Μαρκοϲ;מרקוס;Mark the Evangelist),新教汉譯為马可,唐朝景教漢譯為摩矩辭法王,新約人物,一般相信他是《馬爾谷福音》的作者,為耶穌七十門徒之一,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的建立者。 圣玛尔谷的瞻礼日在4月25日,他的象征是有翼的狮子。.
馬可居先說
可居先說(Markan priority),又稱馬可優先說,新約聖經研究的一個假說。這個假說認為在對觀福音書中,最早出現的是《馬可福音》,隨後出現的《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都引用《馬可福音》作為他們的來源。聖經學者藉由不同書籍之間的比較語言學分析、版本分析與文本比較,確立了這個假說。這個假說於18世紀出現後,就成為新約聖經學者中的主流見解。 在馬可居先說出現之後,學者發現《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當中有些內容,在《馬可福音》中並未出現。他們認為《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在《馬可福音》之外,應該還有參考另外的文件,因此建立了Q來源假說。.
查看 馬可福音和馬可居先說
馬吉安主義
吉安主義是由馬吉安於144年所發展的神學思想,將二元論放在基督教的信仰中,是當時甚受歡迎的一種思想。他認為《希伯來聖經》內所記載的上帝與基督的父有所不同,且《希伯來聖經》內本身充斥著矛盾。他的思想是指《希伯來聖經》中的上帝是「創造的上帝」,是充滿邪惡且暴力的上帝;基督的父則是溫柔善良的上帝。他摒棄了《希伯來聖經》,且只集合了數卷使徒保羅及路加的著作成為正典。 由於馬吉安主義沒有任何著作留下來,包括相信是記載馬吉安思想的《對比論》(Antitheses),他的主張及思想只有從反對他的人的著作中重新構築出來。這些作者包括反對馬吉安主義最要緊的特土良(著有五卷《反馬吉安》)、愛任紐(著有《反異端》)等。在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馬吉安主義被判為異端,而《聖經》的正典亦同時被確立。.
查看 馬可福音和馬吉安主義
馬士曼譯本
士曼文理譯本,是英国浸礼会宣教士馬士曼(Marshman)在出生于澳门的亚美尼亚人拉沙(Lassar)的协助下翻译的文理(文言文)圣经。1810年出版马太福音、马可福音,1811年出版新约,1822年在印度塞兰坡(Serampore)出版《圣经》全书, 史称“马士曼译本”,比马礼逊译本早了一年。马士曼译本(Marshman’s Version)和马礼逊译本(Morrison’s Version)统称“二马译本”。 在翻译过程中,馬士曼于1810年从马礼逊处收到了巴设译本的手稿,后又收到了马礼逊的译本,所以参考了巴设译本和马礼逊译本。因他与马礼逊一样,都参考了巴设译本,而巴设将God翻译为神,所以他也翻译为神,与马礼逊采用的词是一样的。此外,马士曼是浸信会人士,所以他将baptism翻译为“蘸”,而不像马礼逊那样翻译为“洗”。.
查看 馬可福音和馬士曼譯本
馬大
伯達尼的瑪爾大 (亚拉姆语: מַרְתָּא Martâ) 是公元一世紀時的一名猶太婦女。她是伯大尼的马利亚和拉匝祿的姐姐,他們一起居住在猶太地區耶路撒冷附近的伯達尼城。瑪爾大的事蹟被記載於路加福音與若望福音中,她是耶穌復活拉匝祿之事的見證人。.
查看 馬可福音和馬大
馬太福音
《馬太福音》(Κατά Ματθαίον),天主教稱之為《瑪竇福音》,而東正教則譯為《聖福音依瑪特泰所傳者》,是《新約聖經》第一部份《四福音書》的第一卷書,全書共有28章,1168節。教會傳統一般認為,马太福音的作者是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的馬太。 这卷福音书主要记载了耶稣的生平,其中包括耶稣的家谱、耶稣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与受试探、讲道、被釘十字架、复活以复活的耶稣最後向使徒颁布大使命。因為《馬太福音》与《馬可福音》及《路加福音》內容相近,而与《約翰福音》有显著区别,所以这前三本福音書被歸納作「对观福音」(可以互相對照閱讀的福音書)。 在《四福音》中,《马太福音》是最接近猶太基督教传统的,作者显然是一位犹太人。根据思高圣经,《马太福音》是以亚兰文写成,但原文现已失传。多数学者认为这卷福音,如同《新约圣经》其他各卷一样,都是以通用希腊语写成,也有专家认为它最初是以亚兰文写成。 《马太福音》主題:國度的福音─證明耶穌基督是救主。.
查看 馬可福音和馬太福音
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
根據《新约圣经》記載,玛利亞/马利亞(מרים,Miriam,Miryam;亞蘭語:Maryām;Μαριάμ;Maria;مريم;Mary;約公元前18年-約公元41年)是一名居住於加利利地區拿撒勒(纳匝勒)城的猶太婦女,是耶稣的母親。中国基督教新教翻譯為馬利亞,中国天主教翻譯為瑪利亞,景教翻譯為末艷,中国伊斯蘭教翻譯為麦尔彦。 基督徒认定《新约圣经》对玛利亚还是处女时順從天主,受聖神感孕而怀孕生出耶穌的记载,並且認定她所生的耶穌是基督(或稱默西亞),降生成人的天主之子。當時瑪利亞已與聖若瑟訂婚,若瑟把瑪利亞娶過來之後,便陪伴她去了伯利恆,在那裡,她生下了耶穌Ruiz, Jean-Pierre.
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
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Christian Alliance S C Chan Memorial College,簡稱:CASCCMC、SCC、陳瑞芝)是香港一所資助中學,校舍位於新界屯門友愛邨,現時是以英語授課的男女校。校訓為聖經箴言九章十節:「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29位。.
马可福音第16章
《馬可福音》第16章是基督教《新約聖經·馬可福音》的最後一章,是《新約全書》內容裡一章含有爭議性的內容,原因是有學者認為本章後半部是後人所加的。.
马可福音第1章
可福音1章是《新约圣经·马可福音》的第一章。它的首节“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开始”直接表明了马可的信仰。 不过,由于在通用希腊语中没有冠词,有些人建议将的翻译为“神的一个儿子”。罗伯特·米勒的翻译是“耶稣受膏的好消息”,依据是 χριστου 意为“受膏”,而短语 υιου του θεου 并未见于少数早期见证人,“开始”可以指这卷书的开始,也可以指下一节,或者耶稣事迹的开始,因为马可福音只是开始描绘耶稣的生活,并没有记载他完整的传记。 马可说他是受膏的,等于宣告耶稣是弥赛亚,大卫王的继承者。马可总是使用源于希腊文译文的“基督”,却从不使用“弥赛亚”(,源自于亚兰文“弥赛亚”的希腊语音译)。“神的儿子”这个表达在“犹太人的王”案件中等同于一位政治性的弥赛亚,但是也可以理解为神性的表达。 在马可福音中,直到百夫长之前,只有反对耶稣的魔鬼才如此称呼耶稣。好消息可以指关于耶稣的消息,或者来自耶稣的消息,或者耶稣就是那好消息,或者以上建有。.
查看 馬可福音和马可福音第1章
马可福音第2章
可福音2章是《新约圣经·马可福音》的第二章。在本章首次发生犹太宗教领袖和耶稣之间的争论:耶稣治愈了一个瘫痪的人,并且赦免了他的罪;然后与利未等声名狼藉的“好些税吏和罪人”同桌吃饭;争论是否需要禁食(Fasting);是否应该在安息日掐起麦穗。.
查看 馬可福音和马可福音第2章
马可福音第3章
可福音3章是《新约圣经·马可福音》的第三章,包括了在安息日治病的冲突、耶稣选立十二使徒,与经学家的冲突,以及与家人的冲突。.
查看 馬可福音和马可福音第3章
马太福音第1章
《马太福音》第1章是《新约圣经》第一部分《四福音书》的第一书卷《马太福音》的第一章,共有25节,记载了耶稣的家谱和耶稣的降生。.
查看 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第1章
谷
谷可以指:.
查看 馬可福音和谷
路加福音
《路加福音》(Τὸ κατὰ Λουκᾶν εὐαγγέλιον)是《新約聖經》正典中,四福音書之一,並與《馬太福音》、《馬可福音》構成对观福音。 這本福音书记述了耶穌一生的生活,详细记载了他的降生、工作、受難与復活等相關事蹟,並以耶稣升天结束。路加福音是四部福音中對耶稣出生前及童年生活描述最詳細的一部。 《路加福音》主題:赦罪的福音─證明耶穌基督是人救主。.
查看 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
路加福音第4章
《路加福音》第4章是《新約聖經·路加福音》的第4章,全章共有44節。.
查看 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第4章
路加福音第8章
路加福音8章是《新約聖經·路加福音》的第8章,全章共有56節。.
查看 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第8章
迦百农
迦百农(Capernaum),是圣经中的地名,系加利利海附近一域,在西布伦和拿弗他利的边界上,今已成废墟。据称耶稣开始传道时,即迁居此地。(《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4章第13-17节)。.
查看 馬可福音和迦百农
都靈裹屍布
都靈裹屍布(Shroud of Turin)是一塊印有男性臉部面容及全身正反兩面痕跡的麻布,尺寸約長4.4米、寬1.1米,保存在義大利都灵主教座堂(又名施洗約翰大教堂)的薩伏伊王室皇家禮拜堂內。.
查看 馬可福音和都靈裹屍布
阿爸 (阿蘭語)
阿爸(Abba),亦作阿爸父,源自阿蘭語的אבא,意思就是父親。在基督教,這個字的意思被延伸到信徒與上帝的關係,就好像父親與兒子一樣,所以基督徒都可以稱呼上帝為我們的「阿爸父」或「天父」。聖經記載耶穌曾經說過「也不要稱呼地上的人為父.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 」字面上的解釋是只能叫上帝做父,不要稱呼自己的父親為父。.
金華話
金華方言,俗稱金华话(国际音标:),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属於金衢片 (舊分區法中屬於婺州片 ),使用地区为浙江省金华市的婺城区东部和金东区,以金華城裏方言為代表。金華話與臨近的蘭溪話較接近,而與附近其他方言較難通話。金華話內部存在不少差別:城裏和鄉下方言之間有較大差別,不同年齡層次的人說話也有差別。 由於原金華府地區各方言之間差異較大,各縣之間難以互相通話,金華城裏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有該地區交際共同語的作用。 在浙江中部流行的婺劇基本上以金華城裏方言為標準。 本條目的聲韻調、小稱、語音特點和文白異讀、語音的變遷、詞彙、語法等章節中的金華方言均為金華城裏方言。 下文中,“金華”單獨作地名出現時指的是金華話的使用區域,“婺州地區”指的是原金華府所鎋區域。.
查看 馬可福音和金華話
苦難耶穌九日敬禮
苦難耶穌九日敬禮(又稱苦難善耶穌九日敬禮;Novena e Festa em Honra do Senhor Bom Jesus dos Passos)是天主教對耶穌基督在復活節前五十日左右的一個敬禮,其敬禮為期九日主要是天主教教會提醒教友、信友記得耶督基督在其後的四十日及苦難之路作準備及提示。.
雅各 (西庇太的兒子)
西庇太的儿子雅各(:יַעֲקֹב Yaʿqob,通用希臘語:Ἰάκωβος,ⲓⲁⲕⲱⲃⲟⲥ)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天主教称载伯德的儿子雅各伯、圣雅各伯或聖長雅各伯宗徒,以区别于亚勒腓的儿子雅各。 是西班牙、士兵、朝圣者、骑手的主保圣人,相传其遗骨葬于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通往該城的聖雅各之路是朝圣热点。.
雙源假說
雙源假說(Two-Source Hypothesis,縮寫為2SH),聖經研究中,用來解釋對觀福音書如何形成的假說之一。這個假說認為,《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都是基於《馬可福音》以及另一個基督教口傳傳承的Q來源,作為材料,再寫作而成。 雙源假說於19世紀出現,由馬可居先說進一步發展而成,克里斯丁·赫爾曼·魏塞(Christian Hermann Weisse)於1838年首次提出這個假說。目前這個假說仍是聖經研究中,最多學者支持的假說。.
查看 馬可福音和雙源假說
耶稣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查看 馬可福音和耶稣
耶稣基督的女孩
耶稣基督的女孩(Jesus Christ's Girls,简称JC's Girls)又名耶稣基督的女孩女孩女孩事工(JC's Girls Girls Girls Ministry),是美国福音派女性基督教组织,旨在向色情产业中的女性工作者传福音。该组织不会试图说服女性脱离色情产业,但会对希望脱离的女性伸出援手。组织的关注重点也不是要发展更多基督徒,而是为了传达这样的理念:世界上有很多基督徒,他们不会因女性从事色情产业而抱持批判态度,并且愿意接受她们。此外,该组织还会对希望克服的男性和女性提供帮助。 该组织由希瑟·维奇创办,她曾做过4年脱衣舞孃,成为基督徒后退出了色情产业。在的支持下,她于2005年3月的圣周五在加利福尼亚州里弗赛德的桑多斯教堂创办耶稣基督的女孩。2006年1月,耶稣基督的女孩前往,在成人影带新闻成人娱乐博览会布有展位,引来大量关注和新闻报道。到了2008年,维奇已迁往拉斯维加斯,以附近城市亨德森的中央基督教堂作为组织根据地。2007年,耶稣基督的女孩在岩石教堂开设圣地亚哥分会,其创立者是曾做过脱衣舞孃和应召女郎的特丽萨·谢尔,以及社会工作者雪莉·布朗。2011至2014年,维奇、谢尔和布朗相继从耶稣基督的女孩辞职,将领导工作交给劳拉·邦德。截至2014年,耶稣基督的女孩只剩下圣地亚哥一处分会。 加利福尼亚州美南浸信会发言人特里·巴罗内表示,耶稣基督的女孩的志愿者们“所做的正是耶稣所做的……他向妓女和税吏传道”。加利福尼亚州圣贝纳迪诺的一名浸礼宗牧师批评耶稣基督的女孩没有明确鼓励女性退出色情产业,他为此引用《马太福音》第6章第24节,这段《圣经》经文指出,同一人不能事奉二主,意指脱衣舞孃必须辞去工作后才能去教会。对此维奇反问:“我们难道应该要求那些贪食的人要少吃一点才能上教堂?”《卡尔加里先驱报》的菲利普·谢维尔认为,耶稣基督的女孩所进行的传福音活动是“美国最不寻常的基督教外联活动”。.
查看 馬可福音和耶稣基督的女孩
耶稣历史性的来源
耶稣历史性的来源。基督教文献,如圣经新约,包含了对耶稣的详细记载,但学者们对圣经中关于耶稣的特定事件的历史真实性有不同看法。两个关于耶稣的记载中学者们“几乎是普遍同意”为历史事件,即:耶稣接受施洗者约翰的洗礼,并在一年或三年后,被罗马总督本丟·彼拉多钉十字架。 非基督文献来源也被用于研究和建构耶稣的历史性,包括犹太文献,如弗拉维奥·约瑟夫斯,以及罗马来源,如塔西佗。这些来源与基督教文献(如保罗书信和对观福音)相比对。它们通常是相互独立的(例如犹太来源并不引用罗马来源),并且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用于鉴证过程中。 回顾目前研究状况时,犹太学者阿米-吉尔·莱文(Amy-Jill Levine)表示:“没有任何一个耶稣形象能够表示服所有人或大多数学者”,建构出的所有耶稣形象都受到部分学者的批评。.
耶稣受犹太议会审判
耶稣受犹太议会审判是《新约圣经·四福音书》都加以记载的一个事件(,,,)。 耶稣和他的门徒在庆祝逾越节时共用最后的晚餐后,耶稣被加略人犹大出卖,在客西马尼园被捕。耶稣首先被带到犹太公议会面前,连夜受审,然后交给罗马帝国的总督彼拉多,判处死刑。 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已经征服了以色列。当时的大祭司该亚法也由前任罗马总督指派。 根据,耶稣首先被带到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亚那(可能是前任大祭司)那里,亚那盘问耶稣关于祂门徒和祂教训的事,耶稣拒绝在暗地里说话,说自己向来是公开的对世人说话,要亚那问曾听见他教导的许多见证人。旁边的一个差役用手掌打祂,耶稣说,“我若说的不对,你可以指证那里不对;若说的对,你为什么打我?”()。亚那又把他押解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去。约翰没有详细描述下面的情形,而是集中于描写彼得如何否认认识耶稣。 根据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议会授意好些假见证人控告耶稣,例如耶稣要拆毁圣殿,三日内另造一座非人手所造的殿,但是还是找不到足以致他于死地的证据,而且那些见证又互不吻合。耶稣此時竟默不作声。最后大祭司直接问耶稣是否是上帝的兒子基督,耶稣回答说“我是!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大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而来”()于是大祭司撕开衣服,说,“祂说了僭妄的话,我们还需要什么证人?你看,这僭妄的话现在你们都听见了,你们怎么看?”群众回答说,他是该死的。并且吐唾沫在耶稣脸上,用拳头、手掌打他。随后在凌晨,犹太议会将耶稣交给罗马总督彼拉多判決。.
耶稣受洗
根据《对观福音》三书中的《马太福音》第3章、《马可福音》第1章和《路加福音》第3章记载,耶稣在施洗约翰处受洗礼。施洗约翰宣扬为了将来的审判,凡为罪悔改者就为其施洗,并预言有一位比他更大的将要到来。耶稣来到约旦河,接受约翰的洗。耶穌受洗之后,天向他开了,圣灵如同鸽子降临在他身上,神宣称耶稣是他的儿子。随后耶稣受圣灵引导,前往旷野,接受魔鬼的试验后,开始正式尽职。 在《约翰福音》中,施洗约翰宣称耶稣是“神的羔羊”,圣灵如同鸽子从天降下、停留在耶稣身上。这个记载与《对观福音》的记载相吻合:“耶稣受了浸,随即从水里上来。看哪,诸天向祂开了。祂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祂身上。”但是《约翰福音》没有明确提及耶稣的受洗。.
查看 馬可福音和耶稣受洗
耶稣复活
耶穌的复活,是指根据基督教《新约圣经》中的四本福音书及《使徒行傳》的記載,耶穌在被釘死在十字架三天后从死裏复活的事件。耶稣复活是基督教神学的核心信条,也是《尼西亚信经》的一部分:“应验了圣经的话,第三天复活,升天,坐在圣父的右边。”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章写道,“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这一章中,保罗阐明了耶稣复活是信仰的核心信条,“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并且明显我们是为神妄作见证的……基督若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便是徒然,你们仍在罪里,就是在基督里睡了的人也灭亡了。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 基督徒在复活节庆祝耶稣复活。每年复活节的日期和犹太教逾越节相近。.
查看 馬可福音和耶稣复活
耶稣再临
耶稣再临(有时称为第二次降临或基督再临,英文Second Advent或Parousia)是一个基督教概念。二千年前,耶稣“第一次来到”,然后升到天堂。耶稣再临是指他在未来将回到人间。这个信仰是基于正典福音书中的弥赛亚预言,它是大多基督教末世论的一部分。不同的教派和基督徒对耶稣再临的性质有不同的看法。 《尼西亚信经》包含以下声明:“他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边;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我信圣灵;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我信圣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体复活;我信永生。阿们!”.
查看 馬可福音和耶稣再临
耶稣的历史性
耶稣的历史性主要关注文献来源在何种程度上表明拿撒勒的耶稣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存在的。它不仅根据时间和地点的背景去研究“历史中发生的真实事件”,而且同样研究现代的观察者如何知道“历史中发生的真实事件”的。第二个问题是紧密地与分析第一手资料的可靠性以及其它历史证据的历史研究实践、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它还关注耶稣是否是一个拿细耳人问题。 绝大多数新约学者和近东历史学家使用历史调查的标准衡量方法,发现耶稣的历史性可能性是存在的,虽然他们对耶稣的信仰、教导以及福音书中描述的耶稣生命细节的准确性有不同的看法。虽然学者批评耶稣文献的宗教偏见和合理方法的欠缺,但这些批评者几乎都普遍支持耶稣的历史性,并拒绝基督神话理论,该理论认为耶稣不曾在历史中存在过。 “耶稣的历史性”与“历史中的耶稣”的相关研究不同,后者指的是对耶稣生命的学术重构,主要是建立在对福音文本的批判性分析上。相反,历史性作为一个研究主题与历史本身不同,它涉及到两个不同的根本问题。首先,它关注社会变革的系统过程;其次,它关注社会背景和文献来源的作者意图,通过这些元素,我们可以建立历史事件的真相,从而将神话记录与事实情况分离开来。.
查看 馬可福音和耶稣的历史性
耶稣的事工
在基督教的福音书中,耶稣的事工开始于他在约旦河附近的犹地亚(犹大)受洗,并与门徒进行最后的晚餐后于耶路撒冷结束。Christianity: an introduction by Alister E. McGrath 2006 pages 16-22路加福音(3:23)说,他的事工开始时“约30岁”。 "The Date of the Nativity and Chronology of Jesus" in Chronos, kairos, Christos: nativity and chronological studies by Jerry Vardaman, Edwin M.
查看 馬可福音和耶稣的事工
耶稣的比喻
耶稣的比喻是《新约圣经》的《四福音书》(主要在三卷对观福音)中出现的一些比喻(包含寓言),它们在耶稣的教导中大量出现。 这些比喻大部分都非常朴素、令人难忘,每个比喻都传达某一种特别的教训。例如,耶稣用麵酵的比喻和芥菜种的比喻来形容神的国。.
查看 馬可福音和耶稣的比喻
耶稣诞生
耶稣降生的事迹记载在《新约圣经》的《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据信完成最早的《马可福音》没有记载相关情况。 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记载耶稣是马利亚所生的儿子,当时马利亚已经与大卫家族的约瑟订婚,却奇迹般地由圣灵的能力怀孕,约瑟并非耶稣真正的父亲。天使向一群牧羊人宣告耶稣的降生,至少40天之后来自东方的三个占星术士也由于一个特别的星的引导前来祝贺。 福音书宣称耶稣的降生是以色列先知预言 在基督教的圣诞节庆典中,中心内容就是回忆、再现耶稣降生的场景,圣诞节的名称意味着基督徒相信拿撒勒的耶稣就是旧约圣经中应许要来的“基督”或弥赛亚。在罗马天主教和其他一些基督教团体中,圣诞节主要的宗教庆典就是教堂仪式午夜弥撒或圣诞节早晨的礼拜仪式,圣诞节确定在12月25日。在圣诞节前的40天内,东正教实行斋戒。.
查看 馬可福音和耶稣诞生
耶稣拣选十二使徒
耶稣拣选十二使徒是三本对观福音书都记载过的耶稣生平的一个事件,但《约翰福音》并没有提及。耶稣经过祷告,从他的众多门徒中拣选了十二位,被称为十二使徒。 据 《路加福音》记载:那时,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 神。 到了天亮,叫他的门徒来,就从他们中间挑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 这十二个人有西门,耶稣又给他起名叫彼得,还有他兄弟安得烈,又有雅各和约翰,腓力和巴多罗买, 马太和多马,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奋锐党的西门, 雅各的儿子(注:“儿子“或作“兄弟”)犹大和卖主的加略人犹大。 在《马太福音》中,这一事件发生在耶稣治好一个病人枯萎的手之前。 在 《马可福音》 和 《路加福音》中,拣选十二使徒发生在这一神迹之后。 耶稣拣选十二门徒发生在 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前,马太福音28:16-20的大使命发生在耶稣复活之后。.
耶穌的血親
耶穌的血親(δεσπόσυνοι,複數型為δεσπόσυνος;Desposyni),是指與耶穌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姐妹,其中最著名的是主的兄弟雅各。這個字首次見於三世紀的基督教會史學家塞圖斯·朱利葉斯·亞非卡努斯(Sextus Julius Africanus)所著作中。有些學者相信這些血親在早期基督教的耶路撒冷教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但是天主教會反對這個說法,因為他們相信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從來沒有發生過任何性行為,除了耶穌,她不曾生下其他後代。.
查看 馬可福音和耶穌的血親
耶穌顯聖容
耶稣显聖容是聖經新約記載關於耶稣在大博爾山改變容貌並且發光的事。對觀福音(馬太福音 17:1–9, 馬可福音 9:2-8, 路加福音 9:28–36)都有記載此事,彼得後書1章16至18節也參照此事。 在這些記載中,耶稣和他三個門徒前往大博爾山。在山上,耶穌開始發出明亮的光線,顯示出神的容貌。然後,先知摩西和以利亞出現在他兩旁,耶稣和他們談話。耶稣其後被一把從天而來的聲音呼喚為兒子,這被視為上帝對耶稣的工作的肯定。.
查看 馬可福音和耶穌顯聖容
耶穌被釘十字架
耶稣被钉十字架(Crucifixion of Jesus),耶穌被逮捕後以十字架處死的事件,一般認為发生在公元1世纪的犹地亚地区,最可能在公元30到33年之间。虽然历史学家对這個事件的准确细节并没有达成共识,但這個事件在四本正典福音书皆有描述,在使徒书信中有提及,而且也被其他古代资料证实,并被非基督徒的资料来源证实,學者多數認為這是一個历史事件。 据正典福音书记载,基督耶稣被抓捕、审判,被彼拉多判刑,受到鞭打,最终被罗马人钉十字架。耶稣被剥去衣服,士兵在钉十字架之前让他喝苦胆调和的酒。然后他被钉死在两个被判罪的强盗之间;据《马可福音》记载,耶稣在约六个小时后死了。在这段时间里,士兵用三种语言在十字架的顶部写上一个标志:“拿撒勒的耶稣,犹太人的王。”他们“拈阄分他的衣服,看是谁得什么”。耶稣死后,他们用矛刺穿他的肋旁,确定他死了。圣经描述了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七句话,以及当时发生的一些超自然现象。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痛苦和救赎性的死被称为基督受难(passion),它是基督教神学关于救恩和赎罪教义的核心。.
查看 馬可福音和耶穌被釘十字架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help,拉丁化:Yerushaláyim;help,拉丁化:al-Quds,漢譯:古都斯或古德斯,意為「神聖的」;唐朝時期的景教徒曾根據敍利亞語「Ūrišlem」譯作烏梨師斂)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境内的一座城市,位於地中海和死海之间,是古代巴勒斯坦中部的全球宗教重镇,也是完整保留人类信仰文明演进史的一个历史城市。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聖地。自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建成第一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自從公元前10世紀:.
查看 馬可福音和耶路撒冷
G12原则
G12是指G12異象、G12原則或G12策略,是一種細胞小組教會的增長策略。它的基本概念為:每個基督徒應該以基督化的價值觀輔導十二門徒,而此十二門徒再以相同策略各自輔導他們自己的十二門徒。.
查看 馬可福音和G12原则
Mark
Mark可以是下列意思:.
查看 馬可福音和Mark
Q來源
Q來源(Q source),又稱Q文件(Q document)、Q資料、Q福音書(Q Gospel)、Q口傳福音(Q Sayings Gospel)、Q典,或簡稱為Q,對《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文件來源的一個現代學術假設。它來自於德文:Quelle,意思是來源。這個假設認為,《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在《馬可福音》之外,又參考了一份已失傳的文件,這份文件包含了從耶穌門徒直接而來的口傳資料。 這個假設由馬可居先說發展而來,在1900年出現,並且成為現代福音書研究的基礎之一Funk, Robert W., Roy W.
查看 馬可福音和Q來源
抹大拉的馬利亞
抹大拉的馬利亞(Mary Magdalene,又譯為瑪利亞瑪達肋納),在《圣经·新约》中,被描写为耶稣的女追随者。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和圣公会都把她作为圣人。.
查看 馬可福音和抹大拉的馬利亞
橄榄山讲论
橄榄山讲论是对观福音三书中,《马太福音》第24至25章、《马可福音》第13章和《路加福音》第21章所记载,在耶稣受膏及耶稣受难之前,耶稣在橄榄山上发表的一篇演讲或布道。按照大多数学者的观点,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的讲论版本是基于马可福音的版本。 圣经中很少有其他经文比橄榄山讲论更多地成为争议的焦点。在这三卷福音书的记载中,都包括许多对未来事件的预言,其中包括:.
查看 馬可福音和橄榄山讲论
段宜恩
段宜恩 (,Mark Yien Tuan californiabirthindex.org.,),藝名:Mark(),韓國男子團體GOT7的成員,台灣裔美國人,美國洛杉磯亞凱迪亞市(Arcadia)出生,在韓國出道的男歌手、舞者,2014年1月16日以七人嘻哈男子團體GOT7在韓國出道,在團內主要擔任饒舌和(極限武術特技)表演,合唱時負責低音和音,是GOT7的「門面擔當」。.
查看 馬可福音和段宜恩
洗腳禮
洗腳禮,天主教称濯足礼,是某些基督教教派所舉行的宗教儀式。最初的由來與新約聖經約翰福音第十三章之記載有關,而在教會歷史上也曾有許多教派在正式典禮中實行過。.
查看 馬可福音和洗腳禮
涂南山
--南山,臺灣翻譯家、臺灣白色恐怖受難者。 涂南山出生在日治台灣嘉義市,嘉義中學畢業後留學滿洲國建國大學,二次大戰終止後回台,入國立臺灣大學繼續學業,在台大土木工程學系讀書時跟陳茂源老師學《聖經》。1951年在白色恐怖中被抓捕,罪名是翻譯老師的老師著名日本學者矢內原忠雄(戰後任東京大學校長)探討馬克思主義與基督教的著作,被關了10多年,大部份時間關在綠島,被關期間完成矢內原先生2部神學著作《耶穌傳》(《馬可福音》講義)和《羅馬書講義》的漢譯。 --南山反抗中國國民黨統治、追求臺灣獨立建國的意志終其一生,並曾於2014年太陽花學運期間赴立法院探望勉勵學生。2015年5月去世,享年90歲。.
查看 馬可福音和涂南山
渔人权戒
渔人权戒(Anulus piscatoris、Pescatorio),是教宗佩戴的王权标志的一个正式组成部分。教宗被天主教会视为圣伯多禄的继承者,后者曾是一位做贸易的渔夫。它上面有伯多禄在舟中垂钓的浮雕,这象征是来自使徒應該“得人如得魚”(Mark 1:17)的传统。渔人权戒是一个印戒(Signet ring),直到1842年它一直被用来封印教宗签署的官方文件。 每位教宗都会用黄金铸一个新权戒。除被更换的图案外,在位教宗的拉丁名也会被刻上。在教宗加冕或教宗就职典礼上,枢机长(Dean of the College of Cardinals)会将权戒戴在新任教宗右手无名指上。当教宗去世时,该权戒会在其他枢机在场的情况下被總司庫(Camerlengo of the Holy Roman Church;罗马教廷的财务总管)礼仪性地压碎,以便防止在空位时期(Interregnum)或称宗座从缺时期用它封印伪造的旧日文件。 1265年,克萊孟四世写给他的外甥Peter Grossi的一封信里包含了已知的最早提及渔人权戒的记录:它被用来封印所有私人通信,方法是将权戒压入熔化在一张折叠着的纸或信封上的红色(Sealing wax)中。相反地,公共文件则是将权戒压入文件系着的铅中。这样的文件历史上被称为教宗诏书(Papal bull),即首脑钤记的Bulla。15世纪,渔人权戒的使用发生变化,那时它被用来封印官方文件,称(Papal brief)。该种使用到1842年也停止了,当时蜡与保护它的丝绸以及权戒的印记都被红墨水戳记取代了。 经过这么多世纪,渔人权戒不是因其实用功能而是因其作为封建的象征而广为人知。信徒们借鉴了中世纪君主制形成的传统,通过跪于其脚下并亲吻渔人权戒而向在位的教宗表示尊敬。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查看 馬可福音和渔人权戒
潮州话
潮州話(潮州話拼音方案:),是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閩南語的一種方言。潮州話屬閩南語潮汕片,是潮汕民系的母語,在海外的潮汕民系聚居的地區也頗具影響力,仅次于粤语和闽台片闽南语。 潮州话这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潮州话即潮汕話,指整个闽南语的潮汕片(),通行于潮汕地區,即廣東省東部的潮州市、汕頭市、揭阳市以及梅州市管辖的豐順縣。狭义的潮州话指潮州市通行的潮汕话方言,也是潮汕片传统上的代表方言。 潮州話在英文被稱為 或者,分别是“潮州”兩字在潮州話和在粤语中的音譯。在历史上,整个潮汕地区都属于潮州府辖境之内,因此仍有不少詞典、專著等學術著作将整个潮汕片方言统称为“潮州話”,《潮州話拼音方案》便是基於汕頭話為標準編纂的,而《潮汕大字典》則是基於潮州府城音。現今潮汕一帶多以“潮汕話”來稱呼潮汕片方言。.
查看 馬可福音和潮州话
濯足節
濯足節(Maundy Thursday,意思是「授命星期四」,Dies Cenae Domini、意思是「設立聖餐日」,Giovedì Santo、意思是「神聖星期四」)為復活節前的星期四,乃基督教(廣義)紀念耶穌基督最後的晚餐,設立了聖餐禮、濯足服事精神的重要日子。 在亞洲的菲律賓、印度部份邦與地區,歐洲的丹麥、挪威、西班牙部分地區,北美洲的哥斯達黎加、瓜地馬拉、尼加拉瓜,拉丁美洲的哥倫比亞、巴拉圭、烏拉圭等國,濯足節都是法定假日。.
查看 馬可福音和濯足節
木匠
木匠古代稱为木工、匠人、梓匠、梓人。是職業也是一門工藝。.
查看 馬可福音和木匠
本丟·彼拉多
提烏斯·彼拉多(Pontius Pilatus;Πόντιος Πιλᾶτος;),又譯般雀·比拉多,是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的第五任總督(26年-36年在任)。他最出名的事蹟是判处耶稣钉十字架。由於總督的職責,他是羅馬皇帝在猶太地的最高代表。 关于彼拉多的资料,来自四福音书、斐洛、約瑟夫斯和塔西佗的少许记录。碑文『彼拉多之石』更确定了他曾經擔任猶大總督的職務。根据这些资料,彼拉多可能是平托家族骑士团中的一员,并在公元26年接續了瓦伦利亚斯·格拉特斯的治理。他一上任,就冒犯治下百姓的宗教传统,受到了斐洛与約瑟夫斯的斥责。根据弗拉維奧·約瑟夫斯所說,在残酷镇压撒玛利亚暴動之后,他被召回罗马,時間正好在提庇留死后回去,即公元37年3月16日。继任總督的是马赛鲁斯。 在所有四卷福音书中,彼拉多回避处死耶稣的责任。在《马太福音》中,彼拉多洗手以示不負处死耶稣的责任,且不情愿地送他上刑架。在《马可福音》中,描述耶稣并未对罗马帝国策反,彼拉多是不情愿地行刑。在《路加福音》中,不单单是彼拉多否认耶稣对罗马帝国策反,而且希律·安提帕斯,加利利地區的都督均找不出耶稣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在《约翰福音》中,彼拉多说:『我没发现他有什么罪过』,并且向犹太人讯问是否可以把他釋放。 学者常常争辩當如何解释關於彼拉多的描述。而在1961年发现的、刻有本丢·彼拉多的彼拉多之石,也為学者们所争议。.
查看 馬可福音和本丟·彼拉多
會佐
會佐是基督教浸信會的一個終身職份。「會」即教會,「佐」即輔佐,故會佐相當於其他教會執事的職份。過去曾有人建議用「會役」、「會吏」為名稱。 會佐的設立,乃根據聖經馬可福音十章四十四節:「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是一個「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職份,擔當著領導教會、服侍信徒、輔佐教會牧者事務的職責。 現時設有會佐制度的浸信會教會只有三間,分別為:香港浸信教會、九龍城潮語浸信會及澳門浸信教會。 Category:基督教頭銜 Category:浸禮宗.
查看 馬可福音和會佐
朗基努斯
朗基努斯(Longinus,?-45年),是命名于中世纪及现代基督宗教传说中,耶稣受十字架刑后,为确定耶稣是否已经受刑而死,因而用一枝长矛戳刺耶稣的侧腹位置的罗马帝国士兵。由于长矛沾上了耶稣的血液,被一些基督徒视为圣物,长矛亦以物主朗基努斯之名命名为朗基努斯枪。 福音书并未记载这名罗马士兵的名字。传说表述这名罗马士兵称为朗基努斯。传说进一步描述他是《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记载的十字架前之百夫长,见证:「这个人真是上帝的儿子!」、「这个人真是义人!」自此之后,他成为了一名基督徒,被天主教、东正教及其他传统基督教教派视为圣人。.
查看 馬可福音和朗基努斯
惡魔城系列敵人
惡魔城系列敵人為日本電玩公司科樂美的作品─惡魔城系列下所有架空敵人的一覽表。 本表不包含如德古拉、死神等重要角色,僅收錄過場敵人。(注意:日版和海外版的名稱可能不同).
查看 馬可福音和惡魔城系列敵人
海南話白話字
海南白话字(),即海南话教会罗马字,是西方传教士在19世纪末为海南话创造的一种教会罗马字。海南话白话字以海南语琼山话(与海口话相近)为标准音创造的,因此与以文昌话为标准创造的海南话拼音方案存在一定差异。 海南话白话字与潮州话白话字一样,都是在闽南语厦门话白话字的基础上创造的,因此可以找到许多与闽南白话字相似之处。不过,仍存在不少差异,比如//被写作“æ”,//被写作“g”等等。.
查看 馬可福音和海南話白話字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认为的“《聖經》全書”裡继《旧约圣经》之后的其余部分的常用稱呼。.
查看 馬可福音和新約聖經
新约的历史背景
大多研究历史中的耶稣和早期基督教的学者认为,正典福音和耶稣的生活必须在耶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理解,而不是纯粹以基督教正统观念来看待。他们研究那个地区的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教及其局势,趋势和变化的时候,是从希腊、罗马占领的影响以及那时的犹太教派别的角度去研究的,将耶稣看作是在这种环境中的犹太人,并将记载下来的新约看成是耶稣死后兴起的口头福音传统。 公元前64年,当罗马将军庞培占领耶路撒冷时,已部分希腊化的犹地亚地区(犹大)被并入了罗马共和国,成为罗马附庸国。罗马人把犹地亚视为重要的贸易十字路口,和一个缓冲帕提亚帝国(安息帝国)的国家。公元6年,罗马在犹地亚强加了直接统治,通过大祭司政治任命罗马总督到当地维持秩序。在加利利的犹大起义后和在彼拉多任命前(公元前26年),一般来说,罗马的犹地亚陷入了困境中,但它仍旧能够自治,偶尔的骚乱、零星的叛乱和暴力抵抗是持续发生的风险。 在整个一世纪第三季度中,犹太人和罗马人之间的冲突使局势日益紧张。在第一世纪第三季度结束之前,这些紧张局势最终导致了第一次犹太-罗马战争和耶路撒冷第二圣殿的毁灭,这次战争几乎将耶路撒冷夷为平地。羅馬人後來將耶路撒冷重建为一个名叫爱利亚加比多连(Aelia Capitolina)的都市,犹太人被禁止住在城内。.
查看 馬可福音和新约的历史背景
新遺詔聖經
新遺詔聖經是東正教的新約聖經文言文譯本。此譯本於1864年由京都東教宗北館出版刊本。.
查看 馬可福音和新遺詔聖經
无知财主的比喻
无知财主的比喻是记载的一个耶稣的比喻。在伪经《多马福音》中,也记载了类似的比喻。这是很少的《多马福音》与《路加福音》有相似记载而《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中没有记载的地方之一。.
查看 馬可福音和无知财主的比喻
摩爾門經
《摩爾門經》(英語:The Book of Mormon)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四部標準經文之一。接受啟示翻譯此書的約瑟.斯密稱之為「全世界最正確的一本書」,並見證摩爾門經是「我們宗教的拱心石」,摩爾門經在1830年3月26日首次公開發行,僅僅11天後,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就在1830年4月6日成立了。 自2007年起,新的中文官方譯名由原本的《摩門經》改為《摩爾門經》。 根據其教會創始人约瑟·斯密(Joseph Smith Jr.)的自傳:1820年,在他十四歲的那年,他因家鄉有宗教的騷動,有許多的教會,不同的牧師講的不一樣,甚至在街上吵起來。他去不同的教會遊走,想知道那一個教會才是真實的。他自己讀到《聖經》的雅各書一章五節 (雅一5: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解答了他的困惑而令他覺得要到家附近的樹林中向神禱告,求問到底那個教會才是神真實的教會。隨後他宣称天父與耶穌向他顯現,并告訴他當時沒有一個教會是神真實的教會。之后,他又宣称天使摩羅乃于1823年9月21日半夜向他揭露摩爾門經原稿(封印在地底的金頁片)的現藏位置。他得到原稿後在上帝的幫助下把其上的文字——所謂改良埃及文翻譯成英文,並宣稱這是上帝繼舊約新約後另一部為基督作證的約書。藉著隨後的啟示,约瑟·斯密以耶穌基督的名宣稱復興了神真實的教會。 约瑟·斯密是後期聖徒運動的創始人,他於1830年3月於美國紐約州 Palmyra (拋邁拉)出版《摩爾門經》,相信《摩爾門經》與否成為了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之信仰和傳統基督教信仰各宗派的分界線。相信《摩爾門經》的通常被外界稱為摩門教徒或後期聖徒,但相信該信仰者彼此互稱成員(member)或弟兄/姊妹,也自稱是基督徒。此書堅稱它紀錄了三個古代美洲的文明,並且其中之一的拉曼人被認為是「今日美洲的印地安人的主要先祖」。最早的文明是西元約2000年前在巴別塔時期來到美洲,稱做雅列人。(摩爾門經以帖書)此書宣稱它的目的是要透過早先約公元前625-575年間從古代以色列來到西半球的先知的寫作來見證耶穌是基督,是救世主,祂已復活。它宣稱它是由先知/歷史家 Mormon (摩爾門),和他的兒子 Moroni (摩羅乃)在第5世紀的時候為了讓「猶太人和外邦人能夠相信耶穌是基督,是永生之神的兒子」而寫的。约瑟·斯密據傳是由神聖的烏陵和土明的幫助下由金頁片中翻譯這些紀錄,後來金頁片由天使摩羅乃收回。 後期聖徒們相信《摩爾門經》和翻譯正確的《聖經》(英文是James King version,中文暫用和合本)都是天父的話語,後期聖徒教會們也都將《摩爾門經》列為教會正典。今日後期聖徒運動中最大的宗派是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他們接受翻譯正確的《聖經》、《摩爾門經》、《無價珍珠》和《教義和聖約》。在1982年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加入了副標題「耶穌基督之另一部約書」幫助並強調了《摩爾門經》的目的。.
查看 馬可福音和摩爾門經
撒迦利亞書
《撒迦利亞書》(唐朝景教譯作《刪河律經》)是《希伯来圣经》的第38本书卷,基督教《旧约圣经·小先知书》的第十一卷。这一卷包含了很多关于耶稣的预言,在后来的记录中全部得到应验。撒迦利亚是本书的作者。 主題:耶和華藉著基督的救贖,對祂受管教的選民熱切的安慰和應許;基督親受屈辱,在他們被擄中作他們受苦的同伴。.
查看 馬可福音和撒迦利亞書
4
4(四)是3与5之间的自然数,是第一个合成数。.
查看 馬可福音和4
亦称为 聖福音依瑪爾克所傳者,馬爾谷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