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馬丁五世

指数 馬丁五世

教宗馬丁五世(Martinus PP.,),原名奧托內·科隆納(Otto di Colonna),属于著名的科隆納家族,于1417年的聖馬蒂諾日被選為教宗,並曾在任內的1425年舉行過禧年慶典。 馬丁五世为'''教会大分裂'''后,由康士坦斯大公會議选出的第一任教宗,他的当选标志着持续了72年的教会大分裂的结束。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次会议很快被秉政的教宗,即馬丁五世所否決,并表示康斯坦茨会议所宣布的“公会议高于教宗,且应当定期召开”为异端。.

40 关系: 十字軍東征天主教鲁汶大学天主教會大分裂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尤金四世乔万娜二世亞維農教廷亨利·蒲福康斯坦茨弗朗切斯科一世·斯福爾扎佛羅倫斯大公會議國務院 (聖座)皮翁比诺统治者列表玛尔丁五世科隆納家族科隆纳宫约翰二十三世 (对立教皇)纳税银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罗斯托克罗斯托克大学狄奥多尔二世·帕里奥洛格斯菲利波·瑪麗亞·維斯孔蒂額我略十二世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貢扎加家族費德里科·達·蒙特費爾特羅路易三世 (安茹)蒙特費爾特羅家族老拉努喬·法爾內塞Habemus Papam法语天主教鲁汶大学教宗列表教宗牧徽教宗選舉列表教宗辭職1292年至1294年教宗選舉12月9日1417年1431年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Cruciata;伊斯兰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這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的戰役,由西欧的封建領主和骑士对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十字軍東征最初參與成員,例如:騎士、商人、農民,多數是自願的,受拜占庭帝國之邀,參與奪回聖地戰爭。這些十字軍也非拜占庭帝國主力部隊。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 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配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对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区作佔領并建了一些基督教国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但也涉及对“基督教异端”、其他异教徒和对其他天主教会及封建领主的“敌对势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将矛头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当塞尔柱土耳其的穆斯林與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对戰並取得军事胜利後,十字军的战役为响应拜占廷的求助而被点燃了。旷日持久的战役断断续续在黎凡特地区展开,战争中敌友双方界线不完全是按宗教划定,例如第五次东征时基督徒们与罗姆苏丹国结盟。十字军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他的著作《欧洲中世纪史》裏写道,「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慾」。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十字军东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跡至今尚存。.

新!!: 馬丁五世和十字軍東征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鲁汶大学

鲁汶大学(KU Leuven;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 (UCL);University of Leuven;Universitas Catholica Lovaniensis)是比利时最大的大学,欧洲低地国家重要高等学府,也是世界顶尖的大学之一。1425年由馬丁五世同意建立,是现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学,同时也是西欧“低地国家”(包括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最古老的大学。1968年起分为两座大学——鲁汶大学 (荷兰语)和天主教鲁汶大学 (法语)。.

新!!: 馬丁五世和天主教鲁汶大学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大分裂

天主教會大分裂(1378年-1417年),即亞維儂分裂,是罗马天主教会中数位教宗同时要求其合法性导致的一次分裂。和“异端”不同,“分裂”这个称谓是被天主教会官方统一认可的。 1309年,教宗克雷芒五世被法蘭西國王菲利浦四世擄到法蘭西王國的亞維儂,是為亞維儂教廷。1377年,格列高利十一世把教廷由法國亞維儂遷回義大利羅馬。格列高利十一世去世后,枢机团于1378年一致选出一名意大利人为继任教宗烏爾巴諾六世。但后来其中的13位枢机(大多数是法国人)宣布该选举无效,并另选出一名法国人克雷芒七世为教宗。烏爾巴諾六世将克雷孟七世及其追随者處以破門律,并成立了自己的枢机团。 兩個教宗分別在羅馬和亞維儂聚集了自己的势力,造成天主教分裂。于是,服从哪个教宗由教會的內部事務變成國際危機。在百年战争中所支持的联盟:.

新!!: 馬丁五世和天主教會大分裂 · 查看更多 »

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始自十三世紀末,至1453年為止。在十三世紀末,塞爾柱帝國滅亡,在安那托利亞形成许多小國,其中一個名為索古特(Söğüt),是一支定居於薩卡里亞河(Sakarya River)河谷的小部落,是奧斯曼帝國的誕生地。 這個部落的創立者及首領是埃爾圖魯爾(Ertuğrul),埃爾圖魯爾在1281年逝世,奧斯曼一世繼承為部落領袖。奧斯曼一世建立奧斯曼王朝,成為首任奧斯曼帝國的蘇丹。 帝國建立後,一些土耳其公國與奧斯曼帝國聯合起來對抗拜占庭帝國,自羅姆蘇丹國在十三世紀敗于蒙古人後,拜占庭帝國統治部分安那托利亞地區。拜占庭與奧斯曼之戰持續百多年,由1299年至1453年,在奧斯曼王朝領導下,奧斯曼帝國奪得安那托利亞及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权。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之陷落標誌著拜占庭帝國滅亡,使權力由基督教歐洲社會轉移至中東伊斯蘭勢力。多個世紀以來,奧斯曼帝國成為歐洲的地區霸主。.

新!!: 馬丁五世和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 查看更多 »

尤金四世

教宗恩仁四世(Eugunius PP.,),原名Gabriele Condulmer,於1431年3月3日—1447年2月23日岀任教宗。.

新!!: 馬丁五世和尤金四世 · 查看更多 »

乔万娜二世

乔万娜二世(),自1414年起为那不勒斯女王。她还是名义上的耶路撒冷、西西里、匈牙利女王。.

新!!: 馬丁五世和乔万娜二世 · 查看更多 »

亞維農教廷

亞維農教廷時期(Papae Avenionenses;Cattività avignonese;Avignon Papacy;1309年-1378年),又稱亞維農之囚,是指天主教教廷遷移到法國亞維農(當時亞維農是教宗領地)的一段時期,期間七任教皇和大部份紅衣主教均為法國人。它又被稱為巴比倫的被擄期(Babylonian Captivity),引用以色列人公元前598年及公元前587年被巴比倫人征服的典故。這個時期從克勉五世開始,歷時69年,最後由額我略十一世主動將教廷遷回意大利的羅馬梵蒂岡,結束了亞維儂教廷時代,但他一年後的逝去卻發生了天主教教會的亞維儂分裂事件。.

新!!: 馬丁五世和亞維農教廷 · 查看更多 »

亨利·蒲福

亨利·蒲福(Henry Beaufort, ),中世紀的英國牧師、溫徹斯特主教,一個無論身為主教還是金雀花王朝的皇室成員都反常的人。.

新!!: 馬丁五世和亨利·蒲福 · 查看更多 »

康斯坦茨

康斯坦茨()位于博登湖西端,德国的西南角,毗邻瑞士。她是一座有2000年历史的古城,也是一座年轻的大学城。.

新!!: 馬丁五世和康斯坦茨 · 查看更多 »

弗朗切斯科一世·斯福爾扎

弗朗切斯科一世·斯福尔扎(意大利语:Francesco I Sforza,1401年7月23日圣米尼亚托 - 1466年3月8日米兰)是一位意大利雇佣兵首领、米兰公爵,也是斯福尔扎家族在米兰统治的开创者。.

新!!: 馬丁五世和弗朗切斯科一世·斯福爾扎 · 查看更多 »

佛羅倫斯大公會議

佛羅倫斯大公會議是羅馬天主教的第十七次大公會議,也以三個舉辦地點合稱巴賽爾-費拉拉-佛羅倫斯大公會議。本次會議原是會議至上主義者與教宗首席權的爭執的一部分。此外也因為拜占廷帝國希望藉由教宗的影響力獲得援軍以抵抗奧圖曼土耳其軍隊,因此派遣使節討論解決東西教會分裂的情況,因此本會議也造就許多東方禮儀教會和天主教的共融,產生了許多東儀天主教教會。 本次會議的招開是由於上一次召開的康士坦斯大公會議(會期1414年到1418年)中決議在五年後再度召開一次大公會議。但由於當時的戰亂情況時任教宗瑪定五世雖已打算在1423年於帕維亞召開會議,但是能夠與會的人員實在太少了,才又決議再延七年。 最後終於在1431年1月召開了巴賽爾會議。在1437年以方便當時拜占庭皇帝約翰八世所派使節轉移到費拉拉,又於1439年為了躲避當時流行的瘟疫而移到佛羅倫斯,在這段時間中許多基督正教會受教廷之邀派代表與會,1445年會議宣告結束。.

新!!: 馬丁五世和佛羅倫斯大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國務院 (聖座)

聖座國務院(Secretaria Status,原意為「國務秘書處」)是聖座的行政機構——羅馬教廷內歷史最悠久的,創始於15世紀,主要功能為處理聖座和梵蒂岡城國的內部行政及外交之事務。其首長為國務樞機卿。.

新!!: 馬丁五世和國務院 (聖座) · 查看更多 »

皮翁比诺统治者列表

本条目列出了皮翁比诺邦国各统治者的名单。皮翁比诺邦国存在于1399年至1805年,1594年升为亲王领地。1805年被拿破仑占领整合为卢卡和皮翁比诺亲王国。1814年并入托斯卡纳大公国。.

新!!: 馬丁五世和皮翁比诺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玛尔丁五世

#重定向 馬丁五世.

新!!: 馬丁五世和玛尔丁五世 · 查看更多 »

科隆納家族

科隆納家族(Colonna)或譯科隆那、柯隆那,是一個義大利貴族家族,在中古世紀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擁有強大的勢力,該家族成員包括教宗馬丁五世、至少20位樞機以及多位政治領袖。該家族因與奧爾西尼家族——另一個羅馬強大家族的紛爭而為人所知,直到1511年由教宗儒略二世發布的一份教宗詔書後他們停止了鬥爭。1571年兩個家族的首領分別迎娶了西斯都五世的兩位姪女。科隆納在義大利語的意思為「柱子」,所以他們將柱子作為家族徽章。.

新!!: 馬丁五世和科隆納家族 · 查看更多 »

科隆纳宫

科隆納宫(Palazzo Colonna)是意大利羅馬的一座歷史建筑,位於市中心奎利那雷山下的宗徒廣場,毗鄰十二宗徒聖殿。它興建在古羅馬塞拉比斯神廟廢墟上,屬於著名的科隆納家族已有三十餘代。.

新!!: 馬丁五世和科隆纳宫 · 查看更多 »

约翰二十三世 (对立教皇)

對立教宗约翰二十三世(拉丁文:Antipapa Ioannes XXIII,),一译若望二十三世,原名巴尔达萨雷·科萨(Baldassarre Cossa),意大利人,是天主教会大分裂时期,由选出的一位教皇(1410-1415年在位)。.

新!!: 馬丁五世和约翰二十三世 (对立教皇) · 查看更多 »

纳税银

《纳税银》(Pagamento del tributo,The Tribute Money),也译为《纳税钱》、《献金》,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马萨乔的代表作,创作于1420年代。这件湿壁画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卡尔米内圣母大殿内的布兰卡契小堂。评论普遍认为,这是马萨乔最好的一幅作品,也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发展的重要成就。 画作的题材取自马太福音。马太福音里讲到,耶稣指引伯多禄从鱼嘴里取出一枚金币,作为税金。由于透视法和明暗法的成功应用,《纳税银》成为美术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几个世纪以来,《纳税银》遭到严重的破坏。直到1980年代,《纳税银》连同整个布兰卡契小堂才得到一次完整的修缮。.

新!!: 馬丁五世和纳税银 · 查看更多 »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德语:Wittelsbacher)是一个德意志的王公世家,曾经在德意志境内的数个公国和其它一些欧洲国家建立过长期的、连续的统治。自1996年开始,该家族首脑是巴伐利亚的弗朗茨。.

新!!: 馬丁五世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 查看更多 »

罗斯托克

汉萨城市罗斯托克(德语:Hansestadt Rostock)位于德国北部,人口接近二十万,是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最大的城市。瓦尔诺河(Warnow)流经市区,在瓦尔诺明德(Warnemünde,意为瓦尔诺河口)汇入波罗的海。公元600年左右,开始有斯拉夫部落在瓦尔诺河下游定居,瓦尔诺河在入海前约13公里处由窄变宽,早期居民称这一景象为Roztoc,并以此命名其据点,这也是今天城市名称Rostock的起源。罗斯托克是德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三大港城之一,也是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文化上和经济上最重要的城市,主要经济部门包括造船业、海运业、旅游业和服务业。海滨,港口,汉萨城市的历史,砖石哥特建筑,以及建于1419年的古老的罗斯托克大学勾画出这座城市的特色。罗斯托克的城市格言是“城内一致,众生康乐”(拉丁语:SIT INTRA TE CONCORDIA, ET PUBLICA FELICITAS)。.

新!!: 馬丁五世和罗斯托克 · 查看更多 »

罗斯托克大学

罗斯托克大学(德语:Universität Rostock,拉丁语:Alma Mater Rostochiensis)是德国北部及波罗的海沿岸最古老的大学,位于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羅斯托克市,校园与城市融为一体。.

新!!: 馬丁五世和罗斯托克大学 · 查看更多 »

狄奥多尔二世·帕里奥洛格斯

奥多尔二世·帕里奥洛格斯(Θεόδωρος Β΄ Παλαιολόγος,拉丁化:Theodōros II Palaiologos,),摩里亚专制君主。.

新!!: 馬丁五世和狄奥多尔二世·帕里奥洛格斯 · 查看更多 »

菲利波·瑪麗亞·維斯孔蒂

菲利波·瑪麗亞·維斯孔蒂(Filippo Maria Visconti,)維斯孔蒂家族在米蘭公國最後一位正統繼承人,父親是,母親是。他任內解除米蘭解體的危機,並重建了強大的公國。.

新!!: 馬丁五世和菲利波·瑪麗亞·維斯孔蒂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十二世

教宗額我略十二世(Gregorius PP.,),原名Angelo Correr或Corraro,1406年11月30日—1415年7月4日岀任教宗。.

新!!: 馬丁五世和額我略十二世 · 查看更多 »

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

西吉斯蒙德(德语:Sigismund von Luxemburg,捷克语:Zikmund,克罗地亚语:Žigmund,匈牙利语:Zsigmond,)是卢森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33年—1437年在位)。生于纽伦堡,是查理四世的儿子。他是勃兰登堡选帝侯(1378年—1388年,1411年—1415年),1411年被选举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433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同时还是匈牙利和克罗地亚國王(1387年—1437年在位)和波希米亚国王(1420年—1437年在位)。他被認為受過高等教育,會講多國語言(包括匈牙利語、德語、拉丁語、法語和義大利語),並熱衷於參加馬上比武在內的騎士比賽。 他致力於終結教會大分裂,終於在1414年至1418年在德國康士坦茲(Konstanz)召開大公會議,選出新任教宗馬丁五世(Martin V),結束大分裂;但是在康斯坦茨會議期間,因為捷克(當時為波希米亞王國)神學家胡斯被處死,導致了波希米亞長達十四年的胡斯戰爭,嚴重困擾著西吉斯蒙德晚年的生命。.

新!!: 馬丁五世和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貢扎加家族

貢扎加家族(Gonzaga),或譯貢薩加,是一個享譽歐洲的義大利貴族世家 ,於1328年到1707年統治義大利曼托瓦公國。除了曼托瓦,他們還統治了蒙費拉托、訥韋爾及其他一些歐洲領土。家族成員包括1位聖人(聖路易吉·貢扎加)、10位樞機、13位主教、2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后(、)及一位波蘭王后()。 貢扎加家族的藝術收藏是頗富盛名的,他們的收藏體現了當時人們對於藝術文化欣賞的最高水平,在伊莎貝拉·埃斯特作為曼托瓦侯爵夫人時達到巔峰,家族收藏包括許多文藝復興及巴洛克藝術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但有許多收藏都因家族出現經濟困難在17世紀時賣給了英王查理二世。除了視覺藝術,貢扎加家族也支持文學及音樂創作。.

新!!: 馬丁五世和貢扎加家族 · 查看更多 »

費德里科·達·蒙特費爾特羅

費德里科·達·蒙特費爾特羅(Federico da Montefeltro,1422年6月7日-1482年9月10日),或稱費德里科三世·達·蒙特費爾特羅,於1444年-1482年任烏爾比諾領主(於1474年被封為公爵),是一個非常傑出的義大利文藝復興雇傭軍首領及藝術贊助者,他最有名的事蹟是下令建造一座僅次於梵蒂岡圖書館的圖書館及委託及修建烏爾比諾的公爵宮,該建築於1998年被列入為世界遺產。.

新!!: 馬丁五世和費德里科·達·蒙特費爾特羅 · 查看更多 »

路易三世 (安茹)

第三代安茹公爵路易三世,Louis III,3me duc d'Anjou(),1417年—1426年间为空名的那不勒斯国王,从1417年起为普罗旺斯和福卡尔基耶伯爵,皮埃蒙特伯爵,曼恩伯爵,安茹公爵,从1426年起为卡拉布里亚公爵。 路易三世是安茹公爵路易二世的长子,母亲是著名的“四个王国的女王”阿拉贡的尤兰达(阿拉贡国王胡安一世之女,实际上未获得对其父的任何领土的真正统治权)。 1410年,阿拉贡国王马丁一世驾崩,王位空悬。马丁一世是已故的胡安一世的弟弟,尤兰达的叔父,路易的叔外祖父。尤兰达提出让年仅6岁的路易继承阿拉贡王位。但由于阿拉贡和巴塞罗那的继承法更看重男系继承人,最后阿拉贡在经历了2年的空位期后于1412年根据《卡斯佩妥协方案》推选卡斯蒂利亚国王胡安一世和阿拉贡的莱奥诺尔的次子费尔南多为新国王。8岁的路易就此丢掉了母亲“四个王国”中的一个。但安茹家族保住了蒙彼利埃和鲁西永的阿拉贡领地。尤兰达和她的儿子们认为他们对阿拉贡有更高的继承权,开始使用“阿拉贡国王”称号,并将其加入安茹家族的称号之中。路易二世和尤兰达被称为“四个王国的国王和女王”。“四个王国”指西西里、耶路撒冷、塞浦路斯和阿拉贡,一说包含那不勒斯,该说可能排除了塞浦路斯。但尤兰达和她的家人只能短期占有这四个王国的领地,而且西西里岛和塞浦路斯-耶路撒冷显然从未被他们统治。 1419年12月4日,教皇马丁五世封路易为“西西里(那不勒斯)国王”,以对抗年老无嗣的那不勒斯女王乔万娜二世收养阿拉贡国王阿方索五世为继承人的决定。1420年,路易登陆坎帕尼亚,包围那不勒斯,但在一支阿拉贡舰队到来后被迫逃走。1421年,阿方索进入那不勒斯,而教皇因为厌倦战争的花费已经不再支持路易了。但乔万娜因情夫首相吉安尼·卡拉乔洛被捕,与阿方索的关系突然恶化,搬到了阿韦尔萨,路易与她会合。乔万娜收养路易为继承人,取代了阿方索,并封他为卡拉布里亚公爵。阿方索无奈回国后,那不勒斯平静下来。路易搬到卡拉布里亚的封地居住。1432年,路易三世与萨伏依公爵阿梅迪奥八世的女儿玛格丽特公主结婚。1434年他在意大利的科森扎因疟疾去世,没能在生前成为那不勒斯国王,且未留下任何子嗣。他的一切称号包括对那不勒斯王位的要求由弟弟安茹的勒内继承,第二年乔万娜二世驾崩后,勒内成为那不勒斯国王。 路易三世生前奉行一种与米兰和威尼斯结盟的政策。 |- |- Category:安茹公爵 Category:15世纪意大利人.

新!!: 馬丁五世和路易三世 (安茹) · 查看更多 »

蒙特費爾特羅家族

蒙特費爾特羅家族(da Montefeltro)是一個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貴族世家,該家族於13世紀起獲封烏爾比諾領主並持續統治著烏爾比諾公國直到1508年絕嗣為止。.

新!!: 馬丁五世和蒙特費爾特羅家族 · 查看更多 »

老拉努喬·法爾內塞

老拉努喬·法爾內塞(Ranuccio Farnese il Vecchio,約1390年-1450年7月2日)是一個義大利貴族及雇傭軍首領,他被認為是法爾內塞家族的創始及奠基者。.

新!!: 馬丁五世和老拉努喬·法爾內塞 · 查看更多 »

Habemus Papam

Habemus Papam!(“我们有了教宗!”)是罗马天主教会向世人宣告教宗选举结果时说的一段话,通常由担任執事級枢机时间最长的一位在圣伯多禄大教堂的中央阳台以拉丁语说出。当他宣告完之后,新任教宗会出现在阳台,向守候在圣伯多禄广场的人群及普世人类发表全城及全球的首个宗座祝福;而人群会对他报以“Viva Papa!”(教宗万岁!)的欢呼 ,梵蒂冈广播电台,2005年4月19日,Opus Dei,2005年4月19日,BBC,Tara Holmes, Last updated 2009年8月6日。.

新!!: 馬丁五世和Habemus Papam · 查看更多 »

法语天主教鲁汶大学

天主教鲁汶大学 (法语: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缩写为UCL)是比利时的一个重要高等学府,也是世界有名的大学之一。其前身为1425年由教皇马丁五世下令建立的天主教鲁汶大学,是现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学。1968年天主教鲁汶大学分裂,持荷兰语的部分留在鲁汶,组成天主教鲁汶大学 (荷语),持法语的则搬至新鲁汶,建立了天主教鲁汶大学 (法语)。.

新!!: 馬丁五世和法语天主教鲁汶大学 · 查看更多 »

教宗列表

本表为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教宗列表,参照《宗座年鉴》中的“罗马最高主教”章节,不包括对立教宗。《宗座年鉴》每年由罗马教廷出版,但未注明任数,称由于在一些年代正统继承顺序有争议而无法断定(如利奥八世、本笃五世和一些11世纪教宗。2001年版本对自伯多禄至若望·保禄二世的教宗传记进行了近200处修订,内容包括日期(主要集中于前两个世纪)、出生地及一名教宗的姓氏。 天主教教宗根据传统使用诸多头衔,包括大祭司、最高祭司及神最低下的奴仆等。这些头衔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其他教宗特权不同,无法进行修改。 据传为首位对教宗进行排序的史学家,其列表终于1049年,最后一位教宗利奥九世排列第154。20世纪列表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正统。当选教宗斯德望曾为斯德望二世,但在1961年后被去除。这些修改如今已无争议,但一些列表仍旧将“斯德望二世”包括在内,可能由于其来源自1913年版本的《天主教百科全书》。 许多教宗被封为圣人,包括前50位教宗中的48位,亦有一些教宗正处于封圣过程中。前31位教宗(除则斐琳)均为殉教者。.

新!!: 馬丁五世和教宗列表 · 查看更多 »

教宗牧徽

從1198年開始,每一位教宗都拥有其个人的教宗牧徽以作为其教宗的标志。從1304年起,所有任代理教宗的總務樞機都拥有其个人的宗座從缺牧徽。教宗紋章、宗座從缺紋章與教宗牧徽、宗座从缺牧徽的不同是,教宗紋章、宗座从缺紋章永遠都是一樣;而教宗牧徽、宗座從缺牧徽會跟着不同的教宗而改變。 首位有教宗牧徽是诺森三世(由诺森三世創立,1198 - 1216年在任),首位有宗座從缺牧徽的是加納‧拉義诺(1304年,博義八世至本笃十一世期間,由博義八世創立)。 大部分的教宗牧徽都包含三重冕的图案。教宗本笃十六世改变了纹章学上的习惯,用主教冠和披带将其代替,而教宗方濟各亦跟隨本篤十六世的決定。传统上教宗牧徽均有金银钥匙,以代表权力束缚和释放于地上(银色)和天上(金色)。宗座從缺牧徽是在宗座華蓋下置交叉的一金一銀兩把鑰匙加時任總務樞機(在無教宗時稱代理教宗)的總務樞機徽,當有新教宗時則改用新教宗的教宗牧徽而那位總務樞機則用回原本的總務樞機徽。其中鑰匙的意義由〈瑪竇福音〉第16章18-19句所賦予: 因此,在牧徽学中,钥匙象征着教宗权力作为基督之代表在地上的精神权威。.

新!!: 馬丁五世和教宗牧徽 · 查看更多 »

教宗選舉列表

時共有110次天主教會承認的教宗選舉。1059年之前,教宗選舉沒有固定的選舉過程,因此世俗社會對選舉有很大的影響。教宗選舉中曾出現政治干預,導致出現長時間的宗座出缺期。 1059年,教宗尼古拉二世規定教宗由樞機互選產生,直至1294年才全面轉為秘密會議,樞機團被指派爲唯一的選舉人團,自此選舉人員的範圍變得更加明確。其後的選舉遵循了相似的會議程序。 從1455年起,除了五次選舉外,其餘教宗選舉都在宗座宮舉行。羅馬外舉行了二十八次教宗選舉,分別在:特拉西那(1088年),克魯尼(1119年),韋萊特里(1181年),維羅納(1185年) ,費拉拉(1187年10月),比薩(1187年12月),佩魯賈(1216年、1264年至1265年、1285年、1292年至1294年、1304年至1305年),阿納尼 (1243年),那不勒斯(1254年、1294年),維泰博(1261年、1268年至1271年、1276年7月、1276年8月至1276年9月、1277年、1281年、1282年),阿雷佐(1276年1月),卡龐特拉/里昂(1314年至1316年),阿維尼翁(1334年、1342年、1352年、1362年、1370年),康斯坦茨 (1417年)和威尼斯(1799年至1800年)。.

新!!: 馬丁五世和教宗選舉列表 · 查看更多 »

教宗辭職

教宗辭職(Renuntiatio),即現今在位的天主教教宗自願結束職務,而教宗就會以「辭職」的方式解除教宗職位。在天主教歷史之中,教宗辭職是非常罕見而且不尋常的決定,絕大部份的教宗都會履行職務直至離世為止。目前已知有五位教宗選擇辭職,而根據11世紀至15世紀之間有爭議的文獻表明,另外有四位教宗在3世紀至11世紀之間辭任。最近一位宣布辭職的教宗為2013年2月28日辭職的本篤十六世,對上一位辭職教宗是1415年辭職的額我略十二世。 教宗自願結束職務,通常用「辭職」來發表,而「退位」這個字眼,不常被教會官方採用來形容自願結束職務的教宗。不過古代一些辭職例子說明,若干教宗曾因受壓而辭職。 此外,一些教宗在娼婦專政時期遭「罷黜」,意味被外部權力所遂,在歷史和法典之中教宗的去職始終是複雜問題。梵蒂岡官方的教宗名單似乎認為教宗「默許」之下被去職是有效辭職,但是卻無法證實這些「默許」是由他們心中所願。.

新!!: 馬丁五世和教宗辭職 · 查看更多 »

1292年至1294年教宗選舉

1292年至1294年教宗選舉是在1292年4月5日至1294年7月5日期間舉行的教宗選舉,這是截至目前為止最後一次不以教宗選舉秘密會議形式進行的新教宗遴選過程。教宗尼各老四世1292年4月4日離世後,11位在世的樞機(第12位樞機在宗座從缺期間死去)就新教宗人選商討了兩年才找到合適的繼任人。他們最後選出伯多祿·德·莫羅內為教宗雷定五世,他是中世紀後期期間第3位當選教宗時並非樞機的人(該時期共有6人當選教宗前並不是樞機)。 認為當各樞機的決定送到位於山上的修道院的時候,莫羅內並不想做教宗但後來則不情願地接受選舉結果。Gregorovius, 1897, p. 520.

新!!: 馬丁五世和1292年至1294年教宗選舉 · 查看更多 »

12月9日

12月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43天(闰年第34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天。.

新!!: 馬丁五世和12月9日 · 查看更多 »

1417年

没有描述。

新!!: 馬丁五世和1417年 · 查看更多 »

1431年

没有描述。

新!!: 馬丁五世和1431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教宗瑪爾定五世瑪定五世瑪爾定五世馬蒂諾五世马丁五世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