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5 关系: 岐關車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廣東省職官列表,东江纵队,丘念台,张文 (民国),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粵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冬季攻势,元朗官立小學,第一屆國民大會廣東省代表,第四戰區冬季作戰,西关,香姓,香灼璣,魏邦平,關國煊,邓澂涛,鄧世增,陳濟棠,抗战胜利勋章,梅花村街道,最新支那要人传,1944年國軍戰鬥序列。
岐關車路
岐關車路有限公司(Kee Kwan Motor Road Co, Limited)成立於1927年。屬下公司包括珠海市岐關觀光巴士有限公司、岐關旅運 (香港) 有限公司、岐關貨運公司及岐關大酒店。 岐關公司是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直屬全資國有駐澳企業,是澳門中國企業協會的副會長單位。 岐關車路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以經營澳門至內地客、貨運輸為主,擁有各種大、中、小型巴士及箱式貨車拖頭。 岐關車路有限公司的業務除運輸外,還有旅遊、酒店、貿易、汽車修理等。.
查看 香翰屏和岐關車路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
五次围剿(Fifth Encirclement Campaign against Jiangxi Soviet)(中華民國方面稱「第五次剿共戰爭」或「第五次剿匪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從1933年10月17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國军,开始攻打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各个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圍剿歷時363天,直到1934年10月14日才結束;红军被迫撤退,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标誌着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围剿反擊战斗的失败。.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廣東省職官列表
本條目列出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年-1949年)廣東省主要軍政、民政職官。.
东江纵队
东江纵队,全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主要活动在广东东江下游的惠阳、东莞、宝安一带,以及香港和广州的周边地区,抗日战争后期还把游击区扩展到粤北山区和韩江流域。东江纵队最初起源于1938年成立的多支游击队,包括由曾生等人创立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由王作尧等人创立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等。这些队伍在1939年4月至5月间接受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下辖的两个大队。1940年9月这两个大队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1942年1月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12月2日部队番号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并发表宣言正式公开东江纵队是由中共领导的军队。抗日战争结束之后,1946年6月30日,根据国共两党重庆谈判达成的协议,东江纵队北撤到山东,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的序列。.
查看 香翰屏和东江纵队
丘念台
丘念台(),初名伯琮、國琮,入中學時更名琮,祖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人(現改蕉嶺縣)。先世於清嘉慶年間,由粵遷臺,世居今臺中市潭子區大豐里。其父為臺灣先賢丘逢甲,臺灣民主國失敗後,丘逢甲返回大陸在其鎮平故里,榜其居曰「念臺山館」,以示不忘光復臺灣。念臺亦是其長子琮之別號,冀其繼承父志,完成復臺宏願。念台仰承庭訓,奉為畢生力行之鵠的,日後辦中國國民黨黨務時,總裁蔣中正發給黨部委任狀,書其名為「丘念台」,自此以「念台」為正名,易「--」為「台」。 其兒子為國際知名物理化學家丘應楠。.
查看 香翰屏和丘念台
张文 (民国)
张文(),原名芹元,字香池,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张文早年曾就读于介文学校、潮州韩山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介文学校。此后前往广东陆军讲武堂学习,旋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期间加入同盟会,并任同盟会保定支部军事部长。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粤军总司令姚雨平部参谋长。后前往陆军大学深造,毕业后出任陆军部编译处副处长。1926年起,历任国民革命军总部参事、李济深部驻韶关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副参谋长、石井兵工厂厂长、北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长等。1929年在救援被蒋介石软禁的李济深失败后,前往香港。1933年参与福建事变,就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参谋团参谋长。闽变失败后再度前往香港,并参与成立了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1936年任广东非常会议天津办事处主任。 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张发奎顾问、余汉谋顾问、粤闵边区总司令香翰屏部参谋长、桂林行营参议等职。1941年参与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为民盟桂林核心小组成员。1942年返回故乡梅县,并与中共取得联系。1945年当选民盟东南干部筹备委员会会议副主任委员。抗战结束后在香港成立民盟南方总支部并任副主任委员。1946年任民盟广东省支部主任委员。1948年当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兼团结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民盟广东省委主任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等。1960年在广州逝世。.
查看 香翰屏和张文 (民国)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粵系)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粵系),正式名稱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由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擴編而成。曾先後變為第一集團軍、第四路軍、第十二集團軍等。.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是中華民國軍政時期建國民革命軍中的一支軍隊,前身為廣東軍隊「建國粵軍第一師」。 第四軍是國民革命軍始創部隊之一,更是國民革命軍北伐主力,曾在湖南及江西分別大敗吳佩孚及孫傳芳,奠定北伐成功,因而稱為「鐵軍」。 第四軍中,本來中國共產黨黨員甚多。国民革命军北伐途中,中國國民黨實行分共;部份由中国共产黨掌握部隊在南昌發動南昌兵變,成為中國共產黨直屬部隊。 之後第四軍發展成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成為一二八事變中著名抗日部隊。部份於北伐時留守廣東部隊,則一直維持至中國抗日戰爭正式爆發,以至第二次國共內戰。.
查看 香翰屏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简称南昌行營,設立於1933年5月21日,是最早设置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南昌行营以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以此机构指挥江西剿共戰爭及推行新生活運動著稱。南昌行营於1935年2月16日撤銷。.
冬季攻势
冬季攻势是指1939年11月26日至1940年4月1日,由南嶽會議策定反攻作戰計畫,發動北起包頭,南迄北海的冬季攻勢,以二、三、九戰區擔任主攻,配合1939年10月完成之第二期整訓部隊,參戰部隊分別為:.
查看 香翰屏和冬季攻势
元朗官立小學
元朗官立小學(英語:Yuen Long Government Primary School),位於香港元朗凹頭。 此校始創於1929年,至今已有80多年歷史,是一所全日制的政府小學。 元朗官立小學的校訓,「樂善勇敢,服務社群」,帶領學生走一條正確的路,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邁向積極人生。距離新元朗中心約5-10分鐘路程,附近為東華三院馬振玉紀念中學。 該校有三間同區聯繫中學,包括: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趙聿修紀念中學和天水圍官立中學。.
查看 香翰屏和元朗官立小學
第一屆國民大會廣東省代表
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於1947年11月21日至11月23日,全國同時舉行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應選3045席實選2961席,隨國民政府遷台者一直沒有進行改選,許多代表一直當到過世,未過世者則一直擔任至1991年底方才全面退休。.
第四戰區冬季作戰
1939年11月26日至1940年4月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動冬季攻勢。 1939年11月15日,日軍第5師團與台灣旅團、佐世保陸戰隊一部於欽州灣登陸,11月20日推進至鬱江南岸。1939年11月27日至1940年1月10日,第四戰區奉命參與冬季作戰,在崑崙關、高峰坳與日軍激戰,最後演變成桂南會戰。國軍傷亡約一萬一千餘人。.
查看 香翰屏和第四戰區冬季作戰
西关
西關是广东省广州市的一個傳統區劃,可視之等同於荔灣區,範圍大致為:北到西村,東至人民路,西、南瀕珠江邊,是明、清時期對廣州城西門外一帶的統稱,該名沿用至今。.
查看 香翰屏和西关
香姓
中國姓氏:香,是罕見的姓氏,不在「百家姓」之中。神農氏炎帝—姜子牙後人,齊傾公姜無野之一子食採於楂邑為爵,其後子孫以封地為姓,是為査姓(古楂、査同音)。香姓乃査氏之後裔,據考證香氏始祖為查銓録。姓香的名人有炒股大王香大侠,香植球、中國國民黨「鐵四軍」十二師師長,香翰屏、恆基紙行有限公司董事長,香伟灿。 Category:漢字姓氏 Category:香姓.
查看 香翰屏和香姓
香灼璣
香灼璣(英文名:Daniel Heung,),祖籍廣西合浦,香港建築師,前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的表哥,父親是國軍抗日將領香翰屏。香曾任香港公民教育委員會主席、城市規劃委員會成員、新界鄉議局執行委員及規劃地政政策聯絡委員會委員。任職公民教育委員會主席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就是製作了《心繫家國》電視宣傳片,於每日傍晚新聞報導前播放。2011年7月於寓所心臟病發死亡,終年67歲。.
查看 香翰屏和香灼璣
魏邦平
魏邦平()名麗川,号邦平,以号行,廣東省香山縣海洲鄉麒麟村(今中山市)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军事及政治人物。.
查看 香翰屏和魏邦平
關國煊
國煊(KWAN Kwok Huen,),中國近代史學家,廣東順德人,生於順德。畢業於香港仿林中學、建公書法專修學院、台灣省立師範大學(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讀中學時,以慧、慧之、君慧、慧君筆名投稿香港《華僑日報》、《星島日報》副刊《學生園地》。1955年獲《青年文友》月刊徵文比賽高級組冠軍、香港基督教青年會及全港中小學書法比賽高中組冠軍。大學畢業後,返港長期任中學文史教員。課餘以本名及筆名鄭仁佳、關--昌、趙志邦在台灣《傳記文學》月刋發表《民國人物小傳》多篇。.
查看 香翰屏和關國煊
邓澂涛
鄧澂濤(),字儷山,號滿堂。广东省高要縣均寧鄉(原名思禮鄉)竹山村紫來里人,屬“徵”字輩。曾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出任四會縣、高要縣縣長。1948年當選為第1屆立法委員。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至台灣,1974年病逝於台北市。.
查看 香翰屏和邓澂涛
鄧世增
鄧世增(),號益能,廣東合浦人(今屬廣西)。陸軍中將,中國同盟会会员,第1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全黨團結委員會委員。.
查看 香翰屏和鄧世增
陳濟棠
陳濟棠(),字伯南。廣东防城縣(今廣西防城港)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曾長時間主政廣東,政治上与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方面頗有建樹,有南天王之稱。主政广东时,广州工商业和市政建设成绩卓著,为广州打下现代化基础 广州图书馆 2006-10-23。.
查看 香翰屏和陳濟棠
抗战胜利勋章
抗战胜利勋章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華民國政府授予抗战有功人士的勋章。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8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通过了《颁给胜利勋章案》。10月10日公布《颁给胜利勋章条例》。次年1月8日,又修正为《颁给胜利勋奖章条例》。该勋章为襟绶有表,不分等级。勋章中心为时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肖像,肖像由八颗金星围绕,其四周为光芒,并以红色代表胜利。章环则用嘉禾围绕着国徽。 首批获授胜利勋章的共有如下94人: 何应钦、程潜、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李济深、白崇禧、陈绍宽、唐生智、徐永昌、何成浚、陈仪、熊式辉、张治中、龙云、何键、于学忠、朱绍良、万福麟、张钫、金汉鼎、张之江、吕超、顾祝同、刘峙、蒋鼎文、万耀煌、徐培根、余汉谋、卫立煌、张发奎、薛岳、胡宗南、孙蔚如、卢汉、汤恩伯、王耀武、王缵绪、张镇、邓锡侯、潘文华、钱大钧、贺国光、周至柔、黄光锐、毛邦初、周亚卫、钱卓伦、熊斌、刘斐、刘士毅、王俊、袁守谦、刘咏尧、萧毅肃、戴笠、张笃伦、石敬亭、曾万钟、范汉杰、裴昌会、朱德、彭德怀、叶剑英、杨爱源、唐式遵、上官云相、韩德勤、孙震、郭忏、陈继承、冯治安、周嵒、蒋光鼐、郭寄峤、何柱国、牟中珩、王陵基、高树勋、李延年、马法五、马占山、邓宝珊、刘多荃、香翰屏、黄琪翔、关麟征、邓龙光、夏威、郑洞国、孙元良、张雪中、夏楚中、彭位仁 在此之后,双十节期间共颁布了十余道授勋令,有近千人获颁胜利勋章。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之后又有颁发,共计有万余人获得了该勋章。.
查看 香翰屏和抗战胜利勋章
梅花村街道
梅花村街道是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下辖的一个街道,位于越秀区东部。以辖区内的梅花村得名。辖区总面积1.73平方公里,下辖15个社区,常住人口7.53万人。.
查看 香翰屏和梅花村街道
最新支那要人传
《最新支那要人传》(最新支那要人伝)是日本朝日新闻社于昭和16年(1941年)出版的图书,收錄343位當時中華民國政治、外交及軍事知名人士的簡要傳記。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網站有該書的數位化版。.
查看 香翰屏和最新支那要人传
1944年國軍戰鬥序列
1944年國軍戰鬥序列編列發布於1944年冬天,這裡的國軍是指中華民國所屬國民革命軍。該戰鬥序列是中日戰爭末期,統治中國之中華民國政府為了適時反攻需要所編列的中國全境國軍戰鬥序列,此序列大致沿用至1945年年中的兩國戰爭結束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