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大廟灣
大廟灣(英文意譯Joss House Bay,或音譯Tai Miu Wan /)是香港的一個海灣,位於新界東西貢區清水灣半島的南部,東至佛堂角和佛堂門,西至觀仔和鐵篸洲。海灣的東南方有東龍洲,北面的岸上有稱為「大廟」的佛堂門天后古廟,大廟灣亦因此得名。 大廟建於南宋理宗年間,現已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大廟後有大廟灣刻石,為香港法定古蹟。刻石刻於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記載了當時官富場鹽官嚴益彰到南北佛堂遊覽,以及大廟的歷史。大廟灣或者佛堂洲可能还有古碑, 大廟前有一空地,並有大廟灣碼頭,為一公眾碼頭。碼頭末端設有香港天文台的大廟灣潮汐站。 Category:清水灣半島.
查看 香港海灣和大廟灣
大樹灣
大樹灣是香港海灣,位於香港島南區中部,布廠灣之東南。該地方為香港海洋公園大樹灣入口(已關閉)和前集古村所在地。.
查看 香港海灣和大樹灣
將軍澳
將軍澳(Junk Bay或Tseung Kwan O,Junk Bay又譯為「帆船灣」)是香港海灣,位於新界西貢區西南部;沿岸土地亦稱為「將軍澳」,位於九龍半島以東。南部為調景嶺、西南部為鯉魚門、東部則為向東南伸延的清水灣半島。將軍澳本來為陆上人煙稀少,以水上人为主的小渔村,但現已發展為香港新市鎮之一。.
查看 香港海灣和將軍澳
中灣
中灣是香港的一個海灣,位於香港島東南部的,鄰近淺水灣及南灣等其他著名海灣。灣內的中灣泳灘現由香港特區政府轄下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查看 香港海灣和中灣
石環
石環又稱石灣,是香港的一個海灣,位於新界青衣島西北部,鄰近鑊底灣,現時為青衣西北交匯處的所在地,之前該地則屬於香港聯合船塢的一部份。 Category:香港海灣 Category:青衣島.
查看 香港海灣和石環
西灣 (長洲)
西灣,又稱長洲灣,是香港新界長洲西岸的一個海灣,三面被陸地包圍,為一天然避風塘,剩下向海的西面則築有防波堤,加強避風的功能。西灣沿岸為長洲最密集的已發展地區,而長洲碼頭亦設於西灣,還有位於西灣南部的張保仔洞。.
查看 香港海灣和西灣 (長洲)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查看 香港海灣和香港
香港已消失海灣
香港有一些海灣,因為填海工程及興建海上水庫而消失,而成為陸地或水庫的一部分。.
查看 香港海灣和香港已消失海灣
香港地理
香港位處中国南部沿岸,北靠广东省、西背珠江口及澳門、南望南中國海,介乎北緯22°08′至35′、東經113°49′至114°31′之間,所處時區比世界協調時間快8小時(UTC+8)。香港北部與廣東省深圳市僅由一條深圳河相隔,南部海域與珠海市萬山群島海域連接。截至2017年,香港境內陸地面積為1106.34km²,連同水域總面積為2755.03km²。香港一般可大致分為香港島、九龍及新界三大區域,有時候離島(包括大嶼山)會視作獨立區域。 位處九龍半島和香港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是水深港闊的天然良港,是香港的著名地標。早在19世紀,英國人已被位處東亞中心位置的香港所吸引,清朝中葉,英國人通過戰爭從滿清政府手上取得香港主權,從而開通港口、發展航海貿易。時至今日,香港的地理位置仍然能讓本地經濟通過轉口貿易以及中轉旅客而得益 。 佔據境內大部分範圍的新界山多平地少,香港可供發展土地本身十分有限。香港開埠早期,新界及市郊大部分範圍由林地、灌木、以及務農的鄉鎮村落組成,並未大規模發展。香港政府後於1976年把部份未開發地區劃為郊野公園,保護綠化環境。而接近維多利亞港的市區,則因經濟發展而使土地移山填海仍供不應求,高密度樓宇向高空發展,寸金尺土。政府自1960年代起規劃多個衛星城市,發展新市鎮,分散人口。為方便市民跨區工作、增加各區人口流動,政府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網絡,縮短市區及郊區之間的旅程時間,陸路、鐵路網絡至今仍然不斷擴張。人口膨脹,大量樓宇發展,逾700萬人不平均地分散於僅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造成人口密度極高之外,亦產生居住空間不足、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
查看 香港海灣和香港地理
龜背灣
背灣是香港海灣,位於香港島南區大潭東部,龜山和白筆山之間。灣內有龜背灣泳灘,為一游泳海灘,現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龜背灣泳灘又名Paradise beach,相传因漁民曾遇見天使光而命名。 龜背灣泳灘的設施包括野餐桌、燒烤區、更衣室、淋浴設備、洗手間、浮台及兒童遊樂場。.
查看 香港海灣和龜背灣
茜草灣 (大嶼山)
茜草灣又稱西草灣,是香港的一個海灣,位於新界大嶼山西北部的深屈。 茜草灣以茜草為名。「茜」的正確粵語讀音是「善」。但因大部份人都將其讀作「西」,所以茜草灣也寫成西草灣。 茜草灣為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茜草灣之役的主要戰場。.
茜草灣 (青衣)
茜草灣(Sai Tso Wan)又稱西草灣,是香港的一個海灣,位於新界青衣島西部。該地主要以重工業為主,有油庫及船塢等建築。長青隧道和南灣隧道均在茜草灣設有入口。 茜草灣以茜草為名。「茜」的正確粵語讀音是「善」。但因大部份人都將其讀作「西」,所以茜草灣也寫成西草灣,通往茜草灣的道路也稱作西草灣路。.
東灣 (長洲)
東灣是一個位於香港新界長洲東岸的海灣,其東南面與觀音灣相連。.
查看 香港海灣和東灣 (長洲)
沙田海
沙田海在昔日是香港新界沙田的一個喇叭形的狹長海灣。當時沙田海位於城門河的河口,連接吐露港。沙田海的英文名稱除了Sha Tin Hoi之外,還有Tide Cove,即潮水灣,當潮漲時,海水便會湧入沙田海。雖然cove的中譯是小海灣,但沙田海相比香港其他海灣,面積已不算小。 1970年代香港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在沙田海兩岸進行填海工程,並把城門河延長成為一條7公里長,200米闊的人工河道。自此,沙田海大部分面積成為了現在城門河兩岸的土地,昔日位於海中央的小島——圓洲成為了沙田區東岸陸地的一部份,並改稱圓洲角。現在馬料水和馬鞍山之間的海灣,仍稱為沙田海。.
查看 香港海灣和沙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