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3 关系: 古物古蹟辦事處,古物諮詢委員會,坪洲,大圍村,崇正新村,下城門水塘,八鄉,美荷樓,芳園書室,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香港2007年12月,香港大學,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 (新界區及離島區),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列表,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列表,香港歷史 (消歧義),香港法定古蹟列表,香港文化,鯉魚門軍營,麥理浩,蘭花刼,集體回憶,排頭,東華義莊,歐陽乃霑,歷史建築,油麻地戲院,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深水埗,明德國際醫院,景賢里,2004年香港。
古物古蹟辦事處
古物古蹟辦事處(英語: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ffice)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部門,按香港法例第53章《古物及古蹟條例》於1976年成立,其目標是確保香港最具價值的古蹟及建築物、文物得到保護。 古物古蹟辦事處與香港公營機構古物諮詢委員會有密切關係。古物諮詢委員會負責進行研究,再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有關決定,包括決定香港法定古蹟及評級香港歷史建築。 古物古蹟辦事處總部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6號,即前九龍英童學校之建築之內。.
古物諮詢委員會
古物諮詢委員會(Antiquities Advisory Board),是一個香港法定機構,委員會由各有關領域的專門人才組成,就古物古蹟事宜向「古物事務監督」(現為發展局局長)提供建議。.
坪洲
坪洲(Peng Chau)是香港的一個島嶼,地區行政上屬於離島區,面積為0.99平方公里。.
查看 香港歷史建築和坪洲
大圍村
大圍村原名積存圍,於明朝萬曆初年建圍,是香港沙田歷史最悠久(1574年建村)以及規模最大的圍村。現時位於大圍站附近城門河邊,在積福街及積富街交界處。大圍村是一條雜姓村,膾炙人口的九約竹枝詞有「大圍風景實如何,村裡人居雜姓多」之語,住著十六姓:包括韋、陳、吳、楊、黃、李、許、鄭、唐、袁、游、林、駱、譚、莫及蔡,以韋姓最多,成為村中大族,亦只有韋氏族人在圍村內設有祠堂。大圍村亦是沙田九約的鄉村之一。在沙田新市鎮開始發展,以及九廣鐵路大圍站落成後,大圍村的「大圍」之名逐漸演變成包含城門河人工河道以南和獅子山隧道公路以西的整個沙田區南部的地區名稱。.
查看 香港歷史建築和大圍村
崇正新村
崇正新村是香港新界元朗區南部十八鄉的一條雜姓客家村落,位於元朗公路以南,大棠路和大樹下西路之間,村內居民是由梅縣、大埔、蕉嶺、平遠、豐順及惠陽、寶安等地遷來的客家人,人口接近3,000人,是香港境內最大的一條客家村落。.
查看 香港歷史建築和崇正新村
下城門水塘
下城門水塘(Lower Shing Mun Reservoir)位於香港新界針山以南,處於城門水塘下游的一段俗稱城門峽的峽谷地帶。它始建於1961年,1964年竣工,於1965年開始供水,為香港後期興建的中型水塘,容水量429萬9,000立方米,是船灣淡水湖供水計劃一部份,亦是郊野公園範圍以外的少數水塘之一。.
查看 香港歷史建築和下城門水塘
八鄉
八鄉(Pat Heung)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的一個鄉村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早於香港開埠以前已有新界原居民在此居住。八鄉的名稱來源有多個版本,較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由於早期共有八條村莊,因而命名為八鄉。 八鄉與屏山、厦村、十八鄉、錦田和新田合稱「元朗六鄉」。.
查看 香港歷史建築和八鄉
美荷樓
美荷樓(英文:Mei Ho House),位於香港九龍石硤尾寮屋區清拆後分期重建的石硤尾邨,1954年建成,是香港最早期、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石硤尾邨舊型大廈重建,第41座美荷樓則獲得保留,耗資2億2千萬港元改建為美荷樓青年旅舍及旗下之美荷樓生活館,於2013年12月開幕。.
查看 香港歷史建築和美荷樓
芳園書室
芳園書室(英文:Fong Yuen Study Hall)位於香港新界荃灣區馬灣田寮村,於1920年代建成,於2003年停止舉辦學校,被評級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於2009年年初被圓玄學院社會服務部申請,活化為芳園書室旅遊及教育中心暨馬灣水陸居民博物館,於2013年3月月底開幕。.
查看 香港歷史建築和芳園書室
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
前--道已婚警察宿舍(Former Hollywood Road Police Married Quarters)是香港歷史建築之一,於2010年11月10日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前身包括多種用途,最後為前已婚警察宿舍,位於香港島上環的--,設有5個門口,正門在其東面的鴨巴甸街35號,中央廣場為停車場及操場。.
香港2007年12月
;(請按此參閱當天之報章頭條).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簡稱港大(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HKU),是香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大學本部位於香港島的薄扶林。香港大學成立於1911年,並於1912年3月11日正式辦學,是香港最早建立的高等教育機構。成立之初,更是大英帝國在東亞成立的唯一一間大學。 香港大學創立於殖民地時期的香港,其溯源是1887年成立的華人西醫書院,該校後來併入香港大學並成為香港大學醫學院,與文學院及工程學院一同被認為是香港大學的創校學院。香港大學在日佔時期遭受嚴重破壞,太平洋戰爭結束後,香港大學於1948年恢復運作,其後多所學院及學術部門相繼成立。港大創校以來一直採用英文教學,香港大學現在共有十所學術學院,香港大學作為跨學術領域的綜合大學,其以法律學、政治學、教育學、工程學、會計學、生命科學及醫學見長。港大醫學院是全球第一個成功鑑定及上報冠狀病毒(非典型肺炎病原體)的研究單位。香港大學自創校以來一直為香港社會培養出各界的著名人士,香港大學的排名在香港高等院校中長期名列前茅,亦曾持續位於《QS》及《泰晤士》綜合排名的亞洲三甲之列。港大牙醫學院於2016年及2017年全球排名第一,而港大教育學院於2017年為亞洲第一。.
查看 香港歷史建築和香港大學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Grade III historic buildings in Hong Kong)是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的香港歷史建築的第三個級別。在這個級別的建築物,被認為具若干價值, 並宜於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的建築物;如保存並不可行則可以考慮其他方法。 2005年,當局選取了1444幢歷史建築物,由專家小組進行深入評估,並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交擬定評級,供委員會考慮及審議。截至2015年9月17日,全港有451幢建築物被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另有33幢不屬於上述名單的建築物,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兩者合共484幢。.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 (新界區及離島區)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是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的香港歷史建築的第三個級別。在這個級別的建築物,被認為具若干價值,宜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 2005年,當局選取了1444幢歷史建築物,由專家小組進行深入評估,並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交擬定評級,供委員會考慮及審議。截至2010年6月24日,全港有262幢建築物被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
查看 香港歷史建築和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列表 (新界區及離島區)
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列表
香港一級歷史建築(Grade I historic buildings in Hong Kong)是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的香港歷史建築的第一個級別。在這個級別的建築物,被認為具特別重要價值,而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政府於2008年確立制度,身兼古物事務監督的發展局局長,可考慮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是否達到「極高門檻」,宣布為香港法定古蹟。 2005年,當局選取了1444幢歷史建築物,由專家小組進行深入評估,並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交擬定評級,供委員會考慮及審議。截至2015年9月17日,全港有162幢建築物被確定為一級歷史建築;另有8幢不屬於上述名單的建築物,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兩者合共170幢。 此列表不包括已列為法定古蹟的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列表
香港二級歷史建築(Grade II historic buildings in Hong Kong)是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的香港歷史建築的第二個級別。在這個級別的建築物,被認為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 2005年,當局選取了1444幢歷史建築物,由專家小組進行深入評估,並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交擬定評級,供委員會考慮及審議。截至2015年9月17日,全港有329幢建築物被確定為二級歷史建築;另有20幢不屬於上述名單的建築物,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兩者合共348幢。.
香港歷史 (消歧義)
香港歷史可以指:.
香港法定古蹟列表
香港法定古蹟(Declared Monuments in Hong Kong),是指受到香港法例第53章《古物及古蹟條例》所保護的歷史建築、以及考古或古生物地點與構築物。古物事務監督經諮詢古物諮詢委員會,並經行政長官批准後,可刊憲公告宣布個別地方、建築物、地點或構築物為法定古蹟。 截至2016年5月20日,全港共有114項法定古蹟,其中45項位於香港島、11項位於九龍、50項位於新界(不包括離島)、8項位於離島。.
香港文化
香港文化饒有特色,屬遠東文化版圖之內,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而在過去百多年間香港曾經成為英國殖民地,故此同時受到西方文化影響,釀造成華洋融合的獨特文化。從19世紀的轉口港,到21世紀的國際都會,世界各地的文化也持續影響香港文化。.
查看 香港歷史建築和香港文化
鯉魚門軍營
鯉魚門軍營是香港昔日一個海陸兩軍專用之軍營,位於香港島東區的筲箕灣鯉魚門及西灣山上,並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中央兵房區域現已改為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低地炮台現改為香港海防博物館,高地炮台為西灣炮台,現時仍然屹立西灣山上。軍營建築群歷史價值甚高,部分建築已被評為一、二及三級歷史建築。.
查看 香港歷史建築和鯉魚門軍營
麥理浩
伯克的麥理浩男爵,KT,GBE,KCMG,KCVO,(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 Baron MacLehose of Beoch,),英國資深外交官及殖民地官員,1971年至1982年出任第25任香港總督,他的任期前後長達10年半,先後獲四度續任,是香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港督。 外交官出身的麥理浩雖然缺少殖民地的行政管理經驗,但沒有殖民地包袱的他,反而被普遍認為是歷史上最傑出和最受市民愛戴的港督之一,輿論更以「麥理浩時代」(MacLehose Years)形容他在任港督的日子。麥理浩任內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使香港的社會面貌出現深刻的改變。他的改革涉及房屋、廉政、教育、醫療、福利、基礎建設、交通、經濟和社會各個範疇,十年建屋計劃、開發新市鎮、創立廉政公署、九年免費教育、設立郊野公園、興建地下鐵路和地方行政改革等重要的政策和建設,紛紛在他任內推出。這些政策不單直接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還進一步為殖民地政府在市民心目中建立起正面形象,同時也增強了香港人對香港的歸屬感。 麥理浩見證了香港的經濟起飛,任內經濟增長之強勁為開埠以來所未有。在他的協助下,香港由原本以輕工業為主導,逐步轉型以電子工業、金融業和商業為重心,一躍而成「亞洲四小龍」之一,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日後成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大都會,奠定重要基石。此外,財政司夏鼎基爵士在麥理浩任內提出的「積極不干預主義」,也成為港府的理財哲學、以及麥理浩在施政上的依歸。 不過,外界也有意見批評麥理浩始終未能完全解決房屋不足、大學學位不足、教育質素參差、貧富不均和交通擠塞等核心問題,不少輿論也認為他未能快速應對任內接二連三的社會運動;至於在處理中國大陸非法入境者及越南難民來港的問題上,也引起不少爭論。 在中港關係方面,麥理浩改善了雙方自六七暴動以來的關係,他在1979年應邀訪問北京等地,成為二戰後首位官式訪問中國的港督。訪華期間,他會見了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席間得悉鄧小平堅決要在1997年或之前收回香港,結果這次會面為後來的香港前途談判揭開序幕。麥理浩返港後擔心引起恐慌,隻字不提鄧小平堅持收回香港的言論,只引述鄧小平「叫香港投資者放心」,但為免觸動中方神經,他放棄原擬推動民主政制改革的計劃。 麥理浩未及香港前途談判召開,便先行卸任港督,但他卸任返英後,繼續透過上議院議員的身份參與香港事務。他在晚年参与制定「居英權計劃」,又多次批評末任港督彭定康為立法局引入的民主改革。在1997年,年近80歲的麥理浩特意返回香港,在6月30日晚出席香港主權交接儀式;縱使英政府杯葛在7月1日舉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別行政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但他仍堅持出席。 無論如何,麥理浩對香港的貢獻深受各方肯定,他除了多次獲英廷授勳外,更在1982年獲封為終身貴族,而香港的麥理浩徑和麥理浩夫人度假村,也是為了紀念他的貢獻而以他命名。.
查看 香港歷史建築和麥理浩
蘭花刼
《蘭花刼》(Phoenix Rising),前名《獄焰驚情》,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民初恩仇電視劇,由蘇玉華、田蕊妮、唐寧及陳錦鴻領銜主演,並由黃智賢及胡諾言聯合主演,監製唐基明。 此劇以民初的上海法租界為故事背景,描述失散三姊妹間的恩仇愛恨,刻劃人性陰暗和善良的一面。當中環繞女子監獄的生活情節,使用位於香港中環已關閉的歷史建築域多利監獄作場景。.
查看 香港歷史建築和蘭花刼
集體回憶
集體回憶,或集體記憶,是一種概念,最初由法國社會學家霍布瓦克(Maurice Halbwachs)在1925年首次完整地提出,以跟個人記憶區分開。 集體回憶是在一個群體裏或現代社會中人們所共享、傳承以及一起建構的事或物;這個討論由阿斯曼(Jan Assmann)延續,他寫下了《Das kulturelle Gedächtnis》(文化記憶),較近期的學者如保羅‧康納頓(Paul Connerton)的著作《社會如何記憶》,把這個概念再伸延,認為人類的身體就是記憶的保留和繁衍這種集體過程所進行的地方,而皮埃爾·諾哈(Pierre Nora)研究地方與空間(lieux de memoire - 記憶的場所)在集體回憶中的角色有很大的貢獻;他說:「一個『記憶的場所』是任何重要的東西,不論它是物質或非物質的,由於人們的意願或者時代的洗禮(英譯為the work of time)而變成一個群體的記憶遺產中標誌性的元素(這裏所指的是法國社會)。.
查看 香港歷史建築和集體回憶
排頭
排頭(名稱源於排頭村,亦稱排頭圍),是香港新界沙田區的一個社區,現位於沙田市中心的西北方。開村祖宗為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人藍勝昌,至今共七代人,前後約共百餘年。藍氏族人在村內設有祠堂,基於歷史價值,藍氏祠堂已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排頭亦是沙田九約之一,排頭約包括排頭、銅鑼灣、上禾輋及下禾輋一帶的村落,即以往沙田海西岸,現港鐵沙田站附近。.
查看 香港歷史建築和排頭
東華義莊
東華義莊(Tung Wah Coffin Home)是由香港東華三院於1875年成立的一家義莊,現址位於香港島薄扶林沙灣大口環道,義莊的建築物已被列入香港歷史建築。.
查看 香港歷史建築和東華義莊
歐陽乃霑
歐陽乃霑()是香港著名畫家。早年習西畫,常以油畫、水彩畫及版畫發表及展出;近年則集中於水彩畫及水墨創作。他是香港本土培養的第一代有卓越成就的畫家之一。他堅持寫生,足跡遍及港九新界至大江南北,其作品喜以漁港、街景及鄉村小景為題,以敏銳的觀察力擅於把香港歷史建築及街頭巷尾入畫,形成獨特的本土藝術風格。其兒子為香港文化人歐陽應霽。.
查看 香港歷史建築和歐陽乃霑
歷史建築
歷史建築是指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在某些地區是法律上的用詞。以下頁面與「歷史建築」有關:.
查看 香港歷史建築和歷史建築
油麻地戲院
油麻地戲院(Yau Ma Tei Theatre)位於香港九龍油麻地,窩打老道和新填地街交界,是香港現存唯一一座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成的電影院、戲院,有「五大戲院」之一的稱號。戲院於2007年被列作第二級歷史建築物,獲得建築署修復和活化為戲曲活動中心,於2012年7月月中重開。.
查看 香港歷史建築和油麻地戲院
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活化歷史建築--計劃(Revitalising Historic Buildings Through Partnership Scheme),於2004年由當時的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首先提出的概念,香港特區政府在2008年起推出政策,將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及法定古蹟活化再用,當局向zh-hans:非营利组织;zh-tw:非營利組織;zh-hk:非牟利機構;zh-mo:非牟利機構;-提供非經常性撥款、象徵式租金、非經常性補助金等財政援助,以便承辦機構經營社會企業,以營運歷史建築。.
深水埗
深水埗(Sham Shui Po)是香港十八區的深水埗區之主要部分,位於九龍半島西北部,有着悠久的歷史。當中「埗」、「埔」、「埠」三字相通,皆有碼碩的意思,由此可知深水埗過去是繁忙的深水碼頭。 深水埗包括深水埗區原有臨近海傍的一部分,大致上以大埔道、界限街和欽州街為界,七八十年代以通州街為海岸綫,其後因應填海工程而成為現今模樣。欽州街至東京街則為深水埗與長沙灣的過渡地帶,故此深水埗區議會的長沙灣選區大部份屬於深水埗範團。深水埗人口密度非常高,區內有業主經營劏房、棺材房以至籠屋,部分居所生活環境惡劣。深水埗與又一村、石硤尾、長沙灣、荔枝角、昂船洲等地在行政區劃上同屬深水埗區,而這些地區沒有明顯分界而且互相交接,加上興建地鐵荃灣綫時,深水埗區的車站沒有按照其所在地的地名進行命名,區內設施亦有類似情況,因此市民經常出現混淆,將深水埗區內非深水埗的地方誤作深水埗的一部分。 現今深水埗已經成為九龍西北部的核心區,商業活動發達,並已經成為電子產品、潮流玩意、服裝配飾、古玩玉石等多方面商品集中地,每天車水馬龍、熙來攘往。而深水埗西填海區深旺道一帶亦陸續發展高密度的住宅區,區內亦有零星的重建項目,改變外界對深水埗集中着傳統唐樓的印象。.
查看 香港歷史建築和深水埗
明德國際醫院
明德國際醫院(簡稱明德醫院,英文:Matilda International Hospital)是香港一所私立醫院,位於香港島太平山奇力山,初期為山頂區居民提供醫療服務,1951年後全面開放服務予所有病人。明德國際醫院被列為第二級歷史建築物,內裡醫療設備則相當先進,手術室設計創新,牆身為玻璃屏,並且裝置了發光二極管,以及沿用天花吊臂裝置手術儀器等。於2012年,明德國際醫院獲得美國專題周報《HealthExecNews》評級為全球第三最美麗醫院,坐擁無敵大海景,俯瞰南中國海,外觀及內部設計均保留了上世紀的新喬治亞設計的風格。.
景賢里
景賢里(英文:King Yin Lei),原名禧廬,是一座有年歷史的嶺南大宅,是散建於港島山邊的歷史豪宅之一。位於香港香港島東半山司徒拔道45號,糅合中西方建築特色、是華南地區保存最好的1930年代嶺南大宅。由早年香港富商,望族李陞家族成員李寶椿在戰前出資興建,其後李寶椿送給妹妹,即李陞的女兒李寶麟及李寶麟丈夫岑日初,岑日初先生則是廣東新會著名的殷商。 景賢里是以中國文藝復興風格建造、糅合優秀的中西式建築特色的罕有例子。這種中西結合的風格,令該建築物在香港成為一幢罕見、出色的建築藝術品。 景賢里原名「禧廬」,約建於1937年,首任業主為岑李寶麟女士。大宅由厘份則師樓設計。大宅具有標誌著香港歷史發展的重要性。它是散建於港島山邊的歷史豪宅之一,不僅反映當時華人社群在本港地位日高,財富日增,也展示高尚住宅區開始在半山區成形的本港早期歷史。 1978年,大宅售予邱氏家族-邱子文先生及其子邱木城先生,邱氏家族把大宅易名為「景賢里」。 2004年6月,業主邱木城有意清拆及於該處進行重新興建。2007年9月,業主開始清拆瓦頂。在香港社會輿論壓力下,香港政府將其列為暫定香港法定古蹟;2008年1月25日,香港政府宣佈將其列為法定古蹟,於同年7月11日刊憲。2011年4月,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及古物古蹟辦事處定於同年4月2日至5月8日的周末、復活節及勞動節假期於景賢里舉行為期15日的公眾開放日。至今,景賢里處於招標階段,以準備未來進行活化及作為其他用途。 景賢里是香港受破壞程度最大而需要復修的歷史建築,由於建於1930年代,很多當年的工藝已經失傳或淘汰,保育花了很多時間去尋找工場製造組件。在製造組件前要確定原貌,但大宅大部份地方已經被工人拆掉,門窗、地磚、瓦頂等散落在四周,保育人員根據場地留下的散件及舊業主提供的舊相片,花了差不多一年去推敲原貌。.
查看 香港歷史建築和景賢里
2004年香港
香港2004年繼去年七一遊行後再次經歷了鉅大政治爭議,4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行使權力解釋基本法,並否決了0708年雙普選。5月,商業電台多名著名節目主持人指受到壓力相繼暫停節目,發生了「商台名嘴封咪事件」。7月1日,仍有數以十萬計市民參與七一遊行表達爭取民主訴求。9月,第三屆立法會選舉刷新了歷屆投票紀錄,有178萬多人投票(投票率55.64%)。 經濟方面,去年發生沙士事件後情況逐漸改善,失業率下跌至2004年第四季的6.5%,是近三年以來的低位,年內本地生產總值增長8.1%,是自1987年以來的第二快增長,歷時68個月的通縮終於結束,經濟復甦主要受惠於東亞、歐美國等主要市場的強勁需求,以及中國內地對外貿易暢旺和內部需求殷切所帶動。然而去年沙士期間,帶來經濟下滑以及增加開支,政府賬目錄得赤字401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