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飓风伊万的气象历史

指数 飓风伊万的气象历史

飓风伊万的气象历史是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所有热带气旋中持续最久的一个,从8月末一直延续到9月下旬。这场飓风源于8月31日离开非洲海岸的一股东风波,由于受到高压脊的影响而向西行进,进入热带大西洋深处后由于外界环境有利而在9月2日发展成热带低气压。气旋逐渐增强,到9月5日时又开始进入爆发性增强期并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四级飓风标准,还创下了当时位置最偏南部的大型大西洋飓风新纪录。 由于遇到干燥的空气,伊万迅速减弱,但又逐渐地重新组织起来,于9月7日以大型飓风强度在格林纳达以南近海掠过,然后又在中加勒比海达到五级强度。接下来的数日时间里,风暴因以眼墙置换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强度波动,以风速略低于五级飓风标准强度从牙买加以南近海,开曼群岛以及古巴西部经过。接下来伊万转向北上,因外界环境变得不利而逐渐减弱,于9月16日以每小时195公里风速强度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格尔夫海岸登陆。风暴在转向东北的行进过程中迅速减弱成热带低气压,于9月18日转变為温带气旋。 伊万的残留转向南下,后又转至西南,于9月21日穿过佛罗里达州后开始重新获得热带系统特征。9月22日,系统在路易斯安那州东南方向再次成为热带低气压,之后还达到了风速每小时95公里的热带风暴强度,然后再逐渐减弱并以热带低气压强度沿路易斯安那州西南方向登岸,其环流于9月25日进入德克萨斯州境内后消散。.

5 关系: 中華民國與格瑞那達關係飓风伊万对小安的列斯群岛和南美洲的影响飓风伊万的气象历史飓风珍妮的气象历史1988年大西洋飓风季

中華民國與格瑞那達關係

中華民國與格瑞那達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格瑞那達之間的關係。兩國於1989-2005年有官方外交關係,斷交後,目前沒有在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對格瑞那達的相關事務由中華民國駐聖文森國大使館。.

新!!: 飓风伊万的气象历史和中華民國與格瑞那達關係 · 查看更多 »

飓风伊万对小安的列斯群岛和南美洲的影响

飓风伊万对小安的列斯群岛和南美洲的影响為共计45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12.47亿美元(2005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其中又以格林纳达最为严重,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当地受飓风破坏最为严重的一次。这场风暴源于10月5日的一股东风波,之后经爆发性增强成为仆街大型飓风,于9月7日以每小时205公里风速在小安的列斯群岛以南近海掠过。当时飓风中心向外延伸260公里外风力仍有热带风暴强度,向外延伸110公里外风力则有飓风强度,风眼的北部也在格林纳达上空经过。 受创最为严重的格林纳达遭受了价值高达11亿美元(2004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破坏,相当于该国两年的GDP。飓风令超过1.4万户民房受损,其中30%被彻底摧毁,导致约1.8万人无家可归,岛上共有39人遇难。委内瑞拉北部因伊万致使至少3人丧生,还造成了中等程度破坏。特立尼达岛和巴巴多斯各有一人死亡,风暴名称“伊万”(Ivan)也因此予以退役。.

新!!: 飓风伊万的气象历史和飓风伊万对小安的列斯群岛和南美洲的影响 · 查看更多 »

飓风伊万的气象历史

飓风伊万的气象历史是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所有热带气旋中持续最久的一个,从8月末一直延续到9月下旬。这场飓风源于8月31日离开非洲海岸的一股东风波,由于受到高压脊的影响而向西行进,进入热带大西洋深处后由于外界环境有利而在9月2日发展成热带低气压。气旋逐渐增强,到9月5日时又开始进入爆发性增强期并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四级飓风标准,还创下了当时位置最偏南部的大型大西洋飓风新纪录。 由于遇到干燥的空气,伊万迅速减弱,但又逐渐地重新组织起来,于9月7日以大型飓风强度在格林纳达以南近海掠过,然后又在中加勒比海达到五级强度。接下来的数日时间里,风暴因以眼墙置换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强度波动,以风速略低于五级飓风标准强度从牙买加以南近海,开曼群岛以及古巴西部经过。接下来伊万转向北上,因外界环境变得不利而逐渐减弱,于9月16日以每小时195公里风速强度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格尔夫海岸登陆。风暴在转向东北的行进过程中迅速减弱成热带低气压,于9月18日转变為温带气旋。 伊万的残留转向南下,后又转至西南,于9月21日穿过佛罗里达州后开始重新获得热带系统特征。9月22日,系统在路易斯安那州东南方向再次成为热带低气压,之后还达到了风速每小时95公里的热带风暴强度,然后再逐渐减弱并以热带低气压强度沿路易斯安那州西南方向登岸,其环流于9月25日进入德克萨斯州境内后消散。.

新!!: 飓风伊万的气象历史和飓风伊万的气象历史 · 查看更多 »

飓风珍妮的气象历史

飓风珍妮的气象历史从2004年9月13日开始并持续了超过两个星期。飓风珍妮是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11个热带气旋,是第十个获得命名的风暴和第七场飓风,也是第六个大型飓风。这场风暴于9月13日在小安的列斯群岛附近由一股东风波形成,并因接触到的外界环境有利而增强至热带风暴强度。珍妮在东加勒比海得到进一步增强,成为一场强烈热带风暴,并在9月15日吹袭波多黎各前不久发展出了一个风眼。之后风暴的组织结构仍然良好,于9月16日袭击多明尼加最东部前达到飓风强度。 飓风珍妮在穿越伊斯帕尼奥拉岛东部的过程中稳步减弱,9月17日时一度短暂降级为热带低气压,然后重新到达开放海域。其原有的环流已经消散,但中心主雷暴区附近又有新的环流形成。之后风暴转向北上并逐渐组织起来,于9月20日再度达到飓风强度。然后系统以环状路径迂回向西,并因其产生的上升流影响而有所减弱。珍妮继续西进并接触到有利于发展的外界环境,在9月25日穿越巴哈马北部前达到大型飓风强度。次日,风暴袭击了佛罗里达州的马丁县,其登陆位置与数星期前的飓风弗朗西丝几乎完全相同。飓风登陆后逐渐减弱并转向西北,于9月27日在乔治亚州上空降级为热带低气压。低气压又转向东北,于9月28日转变成温带气旋,最终在9月29日与一股冷锋融合而消散。 飓风沿途普降暴雨,在海地造成了毁灭性的泥石流,该国报告有超三千人遇难。风暴在波多黎各和佛罗里达州登陆时也给当地带去了暴雨,引起河流泛滥。飓风以最高强度进行最后一次登陆,其产生的狂风吹袭了之前受到飓风弗朗西斯和飓风查利影响的许多地区。珍妮存在末期将海上的湿气和陆上的干燥空气混合起来,在乔治亚州和中大西洋各州导致龙卷风爆发。.

新!!: 飓风伊万的气象历史和飓风珍妮的气象历史 · 查看更多 »

1988年大西洋飓风季

1988年大西洋飓风季是一次活跃程度属中等水平,但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大西洋飓风季,共有多达15场热带气旋直接对陆地产生影响。飓风季从1988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段,但早在5月30日时就有热带低气压在加勒比海发展形成,提前拉开了这年热带天气活动的序幕。不过,第一个获得命名的热带风暴阿尔贝托却要到飓风季开始两个多月后的8月8日才形成,比通常情况要晚一个多月。热带风暴基斯是全年的最后一场风暴,于11月24日转变成温带气旋。 本季共计产生19个热带低气压,其中12个达到热带风暴强度。有一场热带风暴在起初的实际操作中归类为热带低气压,但之后经再度分析后重新归入热带风暴。共有5个热带气旋达到飓风强度,其中又有3场达到大型飓风标准。 颶風吉爾伯特是全季最具影响的气旋,创下当时最强烈大西洋飓风的新纪录。这场飓风途经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对墨西哥和许多岛屿国家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其中又以牙买加特别严重。风暴沿途共计造成超过300人死亡,其中大部分都发生在墨西哥,经济损失高达50亿美元(1988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以四级强度袭击尼加拉瓜的飓风琼也导致超过200人丧生,经济损失约20亿美元(1988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这场飓风之后还进入东太平洋并因此重新归类、命名为热带风暴米利安。.

新!!: 飓风伊万的气象历史和1988年大西洋飓风季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