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6 关系: 厄尔尼诺-南方振荡现象,已命名热带气旋列表,五级太平洋飓风列表,熱帶風暴琳達,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颶風瑪麗 (2014年),颶風派翠莎,飓风帕特里夏的气象历史,飓风肯纳,1973年飓风艾娃,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1997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1997年热带风暴伊格纳西奥,1997年飓风吉列尔莫,1997年飓风诺拉,295。
厄尔尼诺-南方振荡现象
厄爾尼諾-南方振盪現象(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或聖嬰-南方振盪)是发生在横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一种气候类型,大约每5年发生一次。南方振盪是指东太平洋赤道区域海面温度(厄尔尼诺事件时变暖,拉尼娜事件时变冷)和西太平洋赤道区域的海面上气压的变动。这两种变动是相互联系的:东太平洋的暖洋阶段,即厄尔尼诺,伴随着西太平洋的高海面气压;东太平洋的变冷阶段,即拉尼娜,伴随着西太平洋的低海面气压。导致这种变动的机制仍在研究中。 这种气候类型变动的极端时期,即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会在世界很多区域引起极端的天气(比如洪水和干旱)。依靠农业和渔业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太平洋沿岸的国家,所受影响最大。厄尔尼诺-南方振盪比较流行的称呼常常省略为“厄尔尼诺”。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指“小男孩”,指的是,因为南美太平洋的变暖时期通常都在圣诞节附近。.
已命名热带气旋列表
下面列出已命名的热带气旋名称(List of named tropical cyclones),它们来自西北太平洋(1945年至2014年)、北大西洋和东北太平洋(1950年至2014年)、北印度洋(2004年至2014年)、西南印度洋(1960年至2014年)、南半球澳洲地区(1963年至2014年)、南太平洋(1984年到2014年),也包括菲律宾名称(1963年至2014年),雖然這些都是非正式的。粗體名稱表示該風暴活躍中.
五级太平洋飓风列表
五级飓风指的是强度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达到五级的大西洋和東太平洋飓风,这一强度属地球上飓风强度的最高等级。有记录以来,东太平洋形成五级飓风的次数很少,经常每数年才会发生,而且往往在同一年内形成多个,如1994(3个)、1997(2个)和2002年(3个)等年份。由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总体会向西面行进,所以这些风暴中登陆的例子很少。 依据“飓风”的定义,本条目只列出在东太平洋范围内达到五级强度的热带气旋。“飓风”指的是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强烈热烈气旋,这其中的东太平洋指的是赤道以北,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的太平洋。在这些海域达到五级强度的飓风,即为五级飓风。西北太平洋(赤道以北、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同类热带气旋则称为“台风”或“超级台风”。达到萨菲尔-辛普森强度等级中的五级的台风通常在每个台风季都会出现多场,相对而言更为常见。一个热带气旋可能会在移动过程中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这一类的热带气旋将会(在强度符合“飓风”与“台风”的标准的前提下)在处于东太平洋的时间段内被称为飓风,在位于西北太平洋期间被称为台风,例如1994年的飓风约翰。本条目根据“飓风”的定义,对于生成于或移入过东太平洋范围,但仅在西北太平洋达到过五级强度的热带气旋不予收录。例如前述1994年的飓风约翰因为在东太平洋范围内达到五级飓风强度,故被收录在本条目内;而1997年达到五级强度标准的超级台风柏加和超级台风奥利华,以及2014年的超级台风吉纳维芙不会被收录在本条目中,因为这三个热带气旋虽然都是于东太平洋形成并获得命名,但都是在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后才达到五级强度标准。.
熱帶風暴琳達
熱帶風暴琳達可以指以下的太平洋颶風季熱帶氣旋:.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Wind Scale,簡稱SSHWS),前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scale,SSHS)用於分類颶風(位於大西洋或東北太平洋,大於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SSHS根據颶風的強度,把颶風分為一至五級。級數越高代表颶風的最高持續風速越高。 此SSHS系統只用於西半球如美國,其它地區如澳洲、日本、印度則使用各自的等級系統。另外,美國是使用「1分鐘平均風速」當作持續風速來區分颶風等級,澳洲則是使用「陣風」的風速及自己的系統區分等級,中国使用「2分鐘平均風速」作為持續風速,而日本則使用世界氣象組織所建議的「10分鐘平均風速」作為持續風速,並用各自的系統區分颱風等級。.
颶風瑪麗 (2014年)
飓风玛丽(Hurricane Marie)是有纪录以来第7强烈的太平洋飓风,其气压于2014年8月降至918毫巴(百帕,27.11英寸汞柱)。系统源于8月10日离开非洲西海岸进入大西洋上空的一股东风波,起初虽然组织结构有所改善,并且也有一些降雨和雷暴活动,但很快就因干燥空气入侵而减弱。东风波在接下来几天里长途跋涉,先后穿越大西洋和加勒比海。8月19日,位于中美洲以西的东风波内有低气压区整合。由于外界大气环境有利,系统周围的对流活动和带状特征有所增长,到8月22日时已发展出足够的组织结构,在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东南偏南方向约595公里海域成为第十三E号热带低气压。低气压快速发展,仅形成6小时后风速就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到8月23日又达到飓风标准。但由于受到部分垂直风切变影响,风暴的强化速度减缓,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的一级飓风强度下保持了一段时间。 8月24日,玛丽发展出风眼并迅速强化成五级飓风,持续风速达每小时260公里。处于最高强度期间,飓风的烈风强度风场范围有925公里宽。玛丽随后于8月25日开始眼墙置换并因此逐渐减弱。接下来几天里,受行经洋面水温降低、大气环境更加稳定的影响,风暴逐渐弱化至低于飓风强度标准。8月29日,系统中已没有深层对流组织迹象并退化成残留低气压。庞大的天气系统在随后几天里逐渐收缩,风速也在8月30日降至低于烈风强度。残留气旋最终失去原本层次分明的中心,于9月2日在夏威夷州东北方向约1950公里洋面消散。 飓风玛丽的中心始终远离陆地,但由于风暴规模庞大,南加州到墨西哥西南部沿海地区的海浪高度都出现上升。洛斯卡沃斯近海有3人在船只倾覆后溺亡。气旋的外围雨带给科利马州和瓦哈卡州带去暴雨,在当地引发洪灾,导致两人遇难。南下加利福尼亚州也有类似灾情。8月末,玛丽给南加州带去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海浪。沿海地区受到3至4.6米的涌浪冲击,圣卡塔利娜岛和大洛杉矶地区都有建筑物受到结构性破坏。长滩附近的一条防浪堤有部分被洪水突破,所受破坏估计价值达1000万美元。马利布附近有1人溺毙。马利布有上百人因风暴而需救援,加上其他地区,救援作业有数百起之多,风暴一共造成的损失达到2000万美元。.
颶風派翠莎
颶風派翠莎(Hurricane Patricia,)是2015年太平洋颶風季的第廿八個熱帶氣旋,第廿四場獲得命名的風暴,第十五場颶風和第十場大型颶風,是西半球史上最強烈的熱帶氣旋,並且為有具可靠性數據以來,一分鐘持續風速全球最大的熱帶氣旋,同時也是2015年北半球最強烈的熱帶氣旋。其起源於當年十月中旬,在特萬特佩克灣當中規模龐大的熱帶擾動,該系統在10月20日增強為一熱帶低氣壓,當時移速較為緩慢,隔日(21日)即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不久,派翠莎因受惠於非常良好的大氣條件之下而快速增強,短短廿四小時之內遂自熱帶風暴增強為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等級之下的五級颶風,這種增強速度在太平洋颶風史上,僅有1997年颶風琳達類似於此;之後登陸墨西哥後快速減弱。.
飓风帕特里夏的气象历史
飓风帕特里夏是有纪录以来西半球气压最低的热带气旋,也是全球范围内气压第二低的热带气旋,风暴达到的一分钟最大持续风速同样创下了新纪录。系统源自2015年10月中旬特万特佩克湾的大规模扰动天气,于10月20日首度归类成热带低气压。气旋起初发展缓慢,成为热带气旋当天仅有小幅强化。接下来系统增强成热带风暴并获名“帕特里夏”,成为这年太平洋飓风季第24场获命名的风暴。10月22日,气旋因外界环境极为有利而进入爆发性增强期。发展出层次分明的风眼,帕特里夏仅用24小时就从热带风暴增强成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最高级别的五级飓风,速度之快接近历史最高纪录,同時也是2015年唯一一個五级飓風。气象机构对风暴强化过程的预测成效不佳,无论预测模型还是气象学家,在预测帕特里夏发展期间的误差幅度都创下新纪录。 10月23日,飓风猎人侦察机两次测得飓风的风力时速达到335公里,最低气压879毫巴(百帕,25.96英寸汞柱)。美国国家飓风中心认为风暴是在这两次观测之间达到最高强度,估计帕特里夏的最高强度为风力时速345公里,最低气压872毫巴(百帕,25.75英寸汞柱),帕特里夏至此成为有纪录以来除1979年的台风泰培外全球最强烈的热带气旋。受其极高强度的影响,飓风名称“帕特里夏”于2016年4月退役,今后永远都不会再在东太平洋热带气旋命名时采用。2015年10月23日晚,正快速减弱的帕特里夏从墨西哥哈利斯科州奎克斯马拉附近登陆。虽然已有大幅弱化,但飓风登陆时的风速估计仍然高达每小时240公里,比历史上任何登陆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风暴都要强。受该国山区地形影响,气旋的弱化速度比之前爆发性增强的速度还快,进入陆地上空不足24小时后就已退化成热带低气压,并且很快就于10月24日晚完全消散。.
飓风肯纳
截止2015年10月,飓风肯纳(Hurricane Kenna)仍是有纪录以来袭击过墨西哥西海岸的第四强太平洋飓风,也是2002年太平洋飓风季的第16个热带低气压,第13个热带风暴,第7个飓风,第6个大型飓风和第3个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达到五级的飓风。这场风暴于10月22日在墨西哥南部由一股东风波形成,气象部门对其增强程度的几次预测均远小于最终达到的实际数值。在进入一片上层环境有利于系统强化,并且海洋表面温度也较高的区域后,肯纳快速增强,于10月25日在哈利斯科州巴亚尔塔港西南方向约410公里附近达到每小时265公里的最高风速。之后风暴在转朝东北方面前进的过程中逐渐减弱,以每小时225公里的风速强度袭击了纳亚里特州的圣布拉斯(San Blas)附近地区,最后于10月26日在西马德雷山脉上空消散。 肯纳给墨西哥造成了1.01亿美元(2002年美元,相当于年美元)的经济损失,还直接导致4人死亡,是从纳亚里特州圣布拉斯到哈利斯科州的巴亚尔塔港之间所遭受过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上百人因飓风受伤,数千户民房和商户受损或被毁。圣布拉斯的建筑物中有95%受损,巴亚尔塔港沿岸地区有数百幢建筑物被毁。由于风暴造成的严重影响,其名称“肯纳”(Kenna)之后予以退役。.
1973年飓风艾娃
飓风艾娃(Hurricane Ava)是有纪录以来东北太平洋最强烈的热带气旋之一,也是1973年太平洋飓风季首场获命名的风暴。系统于6月上旬成形,并很快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五级强度,成为有纪录以来第一个在6月形成的五级太平洋飓风,也是一年中形成日期最早的五级太平洋飓风。气旋的中心气压创下太平洋飓风的新低。虽然强度很高,但艾娃自始至终都在远离陆地的海上活动,没有造成显著影响。 为了研究这场风暴,人类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测量和侦察手段。他们不但启动多次侦察飞行任务,还试验了多种气象仪器。天空实验室计划的宇航员还从太空拍下这场飓风的照片。.
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
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週期的一部分。東太平洋颶風季從1997年5月至1997年11月結束;而中太平洋颶風季從1997年6月開始,至1997年11月結束。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颱風,並被列入1997年太平洋颱風季。在中東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及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xxE或xxC。.
1997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
1997年太平洋飓风季是继1994年以来最活跃的太平洋飓风季,一共产生24个热带低气压,其中19个发展成热带风暴或飓风。本季于1997年5月15日从东太平洋(西经140°以东的太平洋)、6月1日从中太平洋(国际日期变更线到西经140°的太平洋)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的太平洋形成的时间段。本时间轴中记录了全年东太平洋盆地所有热带和亚热带气旋形成、增强、减弱、登陆、转变成温带气旋以及消散的具体信息。美国国家飓风中心每年都会对前一年飓风季的所有天气系统进行重新分析,并根据结果更新其风暴数据库,因此以下时间轴中还包含有实际操作中没有发布的信息。包括风速、位置、距离在内的所有数字都是经四舍五入换算成整数。 全季首场风暴于6月1日形成,最后一场风暴在12月6日进入西太平洋(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太平洋)。东太平洋和中太平洋一共形成了24个热带气旋,其中包括5个没有命名的热带低气压。有19个热带气旋位于东太平洋,8个最高只达到热带风暴强度,10个达到飓风标准。有7场发展成大型飓风,其中包括中大西洋的台风奥莉华和台风柏加,两者都在进入西太平洋后成为台风。 中太平洋的热带天气系统活跃程度高于平均水平,除多个热带低气压外还形成了两场热带风暴。部分风暴从东太平洋飘移到了中太平洋,共计有9个热带气旋形成或进入该海域。.
查看 颶風琳達 (1997年)和1997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
1997年热带风暴伊格纳西奥
热带风暴伊格纳西奥(Tropical Storm Ignacio)是1997年8月对美国西部部分地区构成影响的一个强度较弱的热带气旋,也是1997年太平洋飓风季形成的第12个热带低气压和第9个获得命名的风暴。系统源于墨西哥以西的扰动天气区,并且位于更大规模的天气系统以内。8月17日,系统成为热带低气压,然后很快就增强成热带风暴并获名“伊格纳西奥”(Ignacio)。接下来由于外界环境不利,风暴在北上期间逐渐减弱。8月19日,伊格纳西奥在逼近加利福尼亚州时转变成温带气旋,其残留在该州产生的降雨量创下8月的新纪录,引发多起交通事故,还有7万8000人家中停电。.
查看 颶風琳達 (1997年)和1997年热带风暴伊格纳西奥
1997年飓风吉列尔莫
飓风吉列尔莫(Hurricane Guillermo)是有纪录以来第九强劲的太平洋飓风,其最高风速达到每小时260公里,气压低至919毫巴(百帕,27.14英寸汞柱)。吉列尔莫于1997年7月30日由一股位于墨西哥瓦哈卡州萨利纳克鲁斯以南约555公里的东风波形成,这股东风波之后在稳步朝西北偏西方向行进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于8月1日达到飓风强度,并于次日开始快速强化。这一强化阶段结束时,风暴已经达到最高强度,成为五级飓风。8月5日下午,风暴开始减弱,于8月8日降级为热带风暴。进入中太平洋飓风中心管辖区域后,系统曾短暂减弱为热带低气压,之后又重新强化至热带风暴状态。8月15日,风暴进入北纬41.8度海域,对于热带气旋来说这一纬度异常之高,隨后转化成温带气旋。风暴残余先往东北方向移动,之后转朝南面,再转而向东,一直持续了超过一星期后才于8月24日在加利福尼亚州近海被一个更大的温带系统吸收。 这场飓风自始至终没有对任何一块大陆构成威胁,对陆地的影响很小。不过由于其强度较高,在太平洋产生的海浪对从夏威夷到墨西哥的海岸都产生了影响。沿美洲的太平洋海岸一共有三人在巨浪中淹死,其中两人在下加利福尼亚州,一人在加利福尼亚州。吉列尔莫达到最高强度时曾是有纪录以来第二强的太平洋飓风,但自那以后已经先后被另外四个风暴超越,其中包括同年晚些时候的飓风琳达。由于风暴没有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其名称吉列尔莫(Guillermo)也就没有予以退役。.
1997年飓风诺拉
飓风诺拉(Hurricane Nora)是有纪录以来第三个到达亚利桑那州时仍然有热带风暴强度的热带气旋,也是1997年太平洋飓风季的第7个飓风和第14个获得命名的热带气旋。这场风暴于9月在墨西哥的太平洋海岸外形成,并且在聖嬰-南方振盪現象带来的温暖水流影响下最终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的第四级强度。 诺拉的增强和减弱都很快,其行进路径很不寻常,两次在下加利福尼亚州登陆。登陆后,风暴的残余部分以热带风暴强度对美国西南部构成了影响,给这些地区带去了暴雨和洪水。飓风在墨西哥直接造成两人死亡,并导致了海岸侵蚀和洪水,美国则有三到四人间接因风暴遇难,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和犹他州部分地区降雨量达到以往一整年的平均水平,多地有发生洪水的报告。报告显示这场飓风造成的损失总计达数亿美元。.
295
295是294與296之間的自然數。.
亦称为 1997年飓风琳达,颶風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