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5 关系: 強烈熱帶風暴燦鴻 (2015年),強烈熱帶風暴蓮花 (2015年),熱帶風暴燦鴻 (2015年),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颱風天鵝 (2015年),颱風威馬遜 (2014年),颱風巨爵 (2015年),颱風彩虹 (2015年),颱風哈洛拉,颱風紅霞 (2015年),颱風美莎克 (2015年),颱風燦鴻,颱風白海豚 (2015年),颱風蘇迪羅 (2015年),颱風閃電 (2015年),颱風薔琵 (2015年),颱風杜鵑 (2015年),颱風昌鴻 (2015年),颱風浪卡 (2015年),颱風海高斯 (2015年),颱風海鷗 (2014年),香港空氣質素健康指數,超強颱風,藤原效應,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
強烈熱帶風暴燦鴻 (2015年)
#重定向 颱風燦鴻 (2015年).
查看 颱風燦鴻 (2015年)和強烈熱帶風暴燦鴻 (2015年)
強烈熱帶風暴蓮花 (2015年)
強烈熱帶風暴蓮花(Severe Tropical Storm Linfa,國際編號:1510,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0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Egay)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0個被命名的風暴。「蓮花」一名是由澳門所提供,即荷花,花瓣呈粉紅色,大葉,是澳門的特區區花。 蓮花是2015年7月初3個同期形成的熱帶氣旋之一,其路徑飄忽不定、詭譎難測,其生命史內出現5次最少90度的大幅度轉向,原先預計橫過菲律賓呂宋時轉向侵襲臺灣,結果卻移入南海東北部並西折吹襲華南,橫掃廣東沿岸,一度對珠江口構成重大威脅,而粤东更遭受2013年颱風天兔以來最嚴重破壞。香港天文台與政府飛行服務隊合作並派出定翼機測風,實測錄得颶風程度10分鐘平均風速。而蓮花登陸廣東後的減弱速度亦超乎各氣象部門預期,香港天文台為蓮花發出該年惟一一次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結果卻是逾40年來風勢最弱的一個,直至紀錄於2017年被更弱的熱帶風暴洛克打破。.
查看 颱風燦鴻 (2015年)和強烈熱帶風暴蓮花 (2015年)
熱帶風暴燦鴻 (2015年)
#重定向 颱風燦鴻 (2015年).
查看 颱風燦鴻 (2015年)和熱帶風暴燦鴻 (2015年)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Wind Scale,簡稱SSHWS),前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scale,SSHS)用於分類颶風(位於大西洋或東北太平洋,大於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SSHS根據颶風的強度,把颶風分為一至五級。級數越高代表颶風的最高持續風速越高。 此SSHS系統只用於西半球如美國,其它地區如澳洲、日本、印度則使用各自的等級系統。另外,美國是使用「1分鐘平均風速」當作持續風速來區分颶風等級,澳洲則是使用「陣風」的風速及自己的系統區分等級,中国使用「2分鐘平均風速」作為持續風速,而日本則使用世界氣象組織所建議的「10分鐘平均風速」作為持續風速,並用各自的系統區分颱風等級。.
颱風天鵝 (2015年)
颱風天鵝 (Typhoon Goni,國際編號:151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6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Ineng)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4個被命名的風暴。「天鵝」(고니)是由南韓所提供,是一種鴨科動物,雌雄同色,體形較大且脖頸修長,不同種喙的顏色有明顯的差異。 天鵝的生命史內經歷3次增強和減弱的過程,當中首次及最後一次加強均是快速增強。天鵝亦是2015年第9個達到香港天文台「超強颱風」分級的熱帶氣旋(按達到該強度的時間計算;若以形成的先後次序排列則為第8個),標誌著2015年風季已超越2013、2014年,成為該部門2009年採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及「超強颱風」以來,最多超強颱風的風季。.
颱風威馬遜 (2014年)
颱風威馬遜(Typhoon Rammasun,國際編號:140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92014,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Glenda)為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9個被命名的風暴。「威馬遜」(รามสูร)一名是由泰國提供,是指當地神話的雷神。 威馬遜兩度出現臨岸急劇增強的情況,分別在橫過菲律賓中部及中國海南島前出現。按照登陸時強度計算,由於威馬遜以顛峰強度登陸海南,根據中國中央氣象台資料,威馬遜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登陸中國的最強風暴;而按照香港天文台資料,威馬遜則是1950年有紀錄以來南海區域的最強風暴,亦平1979年颱風荷貝紀錄,成為吹襲華南(包括港澳地區)的最強風暴之一。位於中國海南省文昌市的七洲列島實測過程最低海平面氣壓為899.2百帕斯卡,為亞洲地區有史以來實測最低氣壓記錄,威馬遜以絕對優勢成為1949年以來登陸中國氣壓最低的熱帶氣旋。此外,按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數據,威馬遜亦是首個於南海上空增強至相當於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最高級別「五級颱風」的熱帶氣旋。 由於雷馬遜在菲律賓和中國造成嚴重傷亡和重大損失,所以在第47次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被永久除名,在次年第48次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通过由「博羅依」取代,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亦將格倫達除名。.
颱風巨爵 (2015年)
颱風巨爵 (Typhoon Koppu,國際編號:152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4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Lando,菲律賓華語譯名:蘭度)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4個被命名的風暴。「巨爵」(コップ)一名是由日本所提供,即巨爵座。 巨爵是一個強度相當猛烈,而路徑難以預測的熱帶氣旋。巨爵在登陸菲律賓呂宋前兩度快速增強,對當地構成重大威脅,而西風槽卻在巨爵橫掃呂宋之時打擊副熱帶高壓脊,結果原先高速逼近的巨爵登陸後卻緩慢移動,帶來極具破壞性的風力之餘,更使當地暴雨連綿不斷,造成嚴重水災。北半球入秋後的西風槽向來詭譎難測,令巨爵於橫過呂宋時的路徑倍添變數,各大電腦數值預報模式對巨爵穿越菲律賓時的預測路線落差巨大及搖擺不定,甚至在巨爵整個生命史內,從未出現路徑近乎一致的集合預報,每一次集合預報顯示的預測路線皆極為分散。各官方氣象報門預計巨爵肆虐呂宋後會北上侵襲臺灣,然而這預測未有實現,原因正是巨爵長時間徘徊呂宋附近一帶,導致其結構不斷遭當地地形磨蝕,而最終巨爵在呂宋海峽上空減弱為低壓區,其殘餘低壓區重返西北太平洋,並移至硫磺島附近後消散。由于巨爵在菲律宾造成严重伤亡和破壞,所以在第48次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会议中被永久退役,由小熊替代,是指小熊座。.
颱風彩虹 (2015年)
颱風彩虹 (Typhoon Mujigae,國際編號:152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2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Kabayan)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0個被命名的風暴。「彩虹」(무지개)由北韓提供,正是指彩虹這種光學現象。 彩虹於路徑方面是一個典型的西進風暴,於菲律賓以東海域形成後,橫過呂宋並進入南海北部,吹襲華南,不過強度上則比各官方氣象部門預期猛烈,原先預計只達強烈熱帶風暴上限或颱風下限強度,最終彩虹卻發展為一股成熟颱風,更成為1949年以來,10月登陸中國的最強風暴,超越1964年颱風黛蒂之紀錄,並為海南島、廣東西部等地帶來嚴重破壞,「彩虹」一名因而在第48屆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上被通過永久退役,並改名為「舒力基」。強烈厄爾尼諾現象改變大氣環流,令南海北部於2015年風季自從7月颱風蓮花之後沒有熱帶氣旋活躍,香港、澳門、廣東西部、廣西、海南島等地罕有於夏季出現接近3個月不受熱帶氣旋吹襲的「空窗期」(當中香港更是1946年有紀錄以來首個8月至9月皆沒有風暴吹襲的風季),直至彩虹的來襲才令空窗期結束;而那一段空窗期亦成為彩虹強度超出各部門預測的原因,在這段空窗期中,南海積聚大量能量,彩虹受惠於這些能量,橫過南海時強度爆發。「彩虹」一名對上一次使用是在2009年,當年的熱帶風暴彩虹也是侵襲南海北部和華南地區,並同樣為港澳地區帶來三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但強度就遠遠不及。.
颱風哈洛拉
颱風哈洛拉(Typhoon Halola,國際編號:1512,中太平洋颶風中心:CP01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Goring)為2015年太平洋颶風季第五個被命名的風暴,以及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二個風暴,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首個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從中北太平洋進入西北太平洋的風暴,亦是自2000年來,繼2002年颱風伊利、颱風胡高、2006年颱風伊歐凱、2013年強烈熱帶風暴佩娃及熱帶風暴烏娜拉、2014年颶風金娜薇後,第七個以熱帶風暴以上強度從中北太平洋跨區至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
颱風紅霞 (2015年)
颱風紅霞(Typhoon Noul,國際編號:150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6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Dodong)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6個被命名的風暴。「紅霞」(노을)一名是由北韓所提供,是指日落時紅色的天空。 根據數位颱風網資料顯示,紅霞於5月4日被給予國際編號與命名,是史上第二早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的第6號熱帶氣旋,僅次於1971年熱帶風暴貝貝的5月3日升格紀錄。而紅霞在5月9日傍晚被香港天文台升格為該部門之超強颱風,連同2月的颱風海高斯和3月至4月的颱風美莎克,這意味著2015年風季是2009年香港天文台採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及「超強颱風」以來,首個於5月或之前出現3個超強颱風的風季;紅霞亦是年內第2個達到日本氣象廳之「猛烈的」評級,和第3個達到「超級颱風」分級的熱帶氣旋。紅霞的路徑符合「轉向型」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沿副熱帶高壓脊西行逼近菲律賓呂宋,之後繞過該高壓脊西側和改向東北直衝,掠過琉球群島及日本;但紅霞在轉向後的移速飆升至每小時90公里,是其西行速度的大約5倍,只消30小時便由臺灣東南面海域直達日本本州,速度之快在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中非常罕有。.
颱風美莎克 (2015年)
颱風美莎克(Typhoon Maysak,國際編號:150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4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Chedeng)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4個被命名的風暴。「美莎克」(ម៉ៃសាក់)一名由柬埔寨提供,即柚木,屬於脣形科柚木屬,闊葉喬木植物的一種,原產於南亞、東南亞等地,是世界知名的珍貴硬木,有「萬木之王」的稱號。 美莎克是北半球有氣象紀錄以來,1至4月最強的熱帶氣旋,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超越1989年颱風安迪的紀錄,中心氣壓亦比安迪低。美莎克亦是日本氣象廳有記錄以來,惟一一個在3月及4月達到「猛烈」颱風評級的熱帶氣旋。若依香港天文台評級,美莎克是當年第2個達到超強颱風級別的熱帶氣旋(第1個為2月颱風海高斯),顯示當年是香港天文台於2009年使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及「超強颱風」級別以來,首個於4月或之前出現兩個超強颱風的風季。雖然美莎克的移動路徑符合西北太平洋颱風季的「西進型」風暴,由西北太平洋長驅直進,經菲律賓移入南海;但是這種路徑一般在6月至10月出現,美莎克於4月採取這種路徑,情況甚為罕見。結果美莎克成為2008年以來首個於4月進入南海北部的風暴,而當時的南海環境惡劣,危害熱帶氣旋的發展,美莎克最終在南海北部上空被東北季候風擊潰而減弱消散,情況類近於11月進入南海北部的熱帶氣旋。.
颱風燦鴻
颱風燦鴻可以指:.
颱風白海豚 (2015年)
颱風白海豚(Typhoon Dolphin,國際編號:1507,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72015)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7個被命名的風暴。「白海豚」一名是由香港所提供,在此是特指中華白海豚,是當地的吉祥物之一,主要棲息於熱帶及溫帶沿岸水域,例如澳洲中部及北部、華南、印尼等西太平洋水域。白海豚生成初期走向飄忽不定,但隨後開始呈現西北太平洋「轉向型」風暴的路徑,先沿副熱帶高壓脊向西北偏西移動,到達其西側後再轉向東北,直撲阿留申群島一帶,期間受冷空氣入侵而轉化為溫帶氣旋。 白海豚於5月9日被給予國際編號與命名,是史上最早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的第7號熱帶氣旋,打破熱帶風暴解拉於1971年5月19日被命名的紀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5月16日將白海豚升格為該部門之「超級颱風」分級,翌日更評估白海豚的強度等同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五級強度的標準,同時成為2015年第4個達到「超級颱風」的熱帶氣旋;白海豚與紅霞皆在5月達到5級強度,這也是有紀錄以來首次。此外香港天文台亦於當日評估白海豚達到該部門之「超強颱風」分級,連同紅霞、美莎克及海高斯,這使2015年風季成為香港天文台在2009年採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和「超強颱風」以來,首個在6月前已經出現4個超強颱風的風季。.
颱風蘇迪羅 (2015年)
颱風蘇迪羅(Typhoon Soudelor,國際編號:151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3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Hanna)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2個命名的風暴。「蘇迪羅」一名是由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所提供,是波納佩島傳說中的酋長。 蘇迪羅是2015年西北太平洋地區的最強風暴,大多數官方部門均評定蘇迪羅比同年3月至4月的颱風美莎克及5月颱風紅霞更強,是日本氣象廳年內第3個評定達「猛烈的」程度的颱風,亦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年內第6個超級颱風,以及香港天文台於年內第7個超強颱風。其生命史內兩度發展「雙重眼壁」,對近年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而言甚為罕見。根據數位颱風網資料顯示,蘇迪羅是繼1983年颱風艾比後,首個於8月份經日本氣象廳評估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達115節以上的熱帶氣旋。蘇迪羅橫掃塞班島及臺灣期間造成嚴重破壞,而隨後登陸中國福建省時亦為當地及鄰近的浙江省帶來破紀錄雨量;與此同時,港澳地區受蘇迪羅外圍的下沉氣流影響,令本已持續數日的熱浪加劇,香港更出現破紀錄的酷熱天氣。由于苏迪罗在北馬里亞納群島、臺灣和中國大陸造成严重伤亡及破壞,因此在第48屆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永久退役,並於翌年的第49屆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由「沙德爾」取代。.
颱風閃電 (2015年)
颱風閃電 (Typhoon Atsani,國際編號:151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72015,--)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6個被命名的風暴、第6個超級颱風、第5個巔峰強度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之五級颱風的熱帶氣旋。.
颱風薔琵 (2015年)
颱風薔琵 (Typhoon Champi,國際編號:152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52015)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5個被命名的風暴。「薔琵」一名是由寮國所提供,取代2009年於東南亞造成重大傷亡的凱薩娜。.
颱風杜鵑 (2015年)
颱風杜鵑 (Typhoon Dujuan,國際編號:152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1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Jenny)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9個被命名的風暴。「杜鵑」由中國所提供,指杜鵑花。此名稱為第3次使用,對上兩次使用分別是在2003年和2009年,當中2003年颱--風杜鵑曾肆虐華南並造成嚴重破壞。 杜鵑形成初期的發展非常遲緩,結構惡劣之餘更一度出現高低層分離的現象,但杜鵑在徘徊西北太平洋的同時重整環流,之後逐步發展成一個成熟的颱風,更是年內第10個達到香港天文台之超強颱風分級、第4個達到日本氣象廳颱風分級之「猛烈的」程度的熱帶氣旋。而杜鵑形成後不久,各個官方氣象部門均預測杜鵑轉向北上,移至日本以南海域,詎料不消多久各大電腦數值預報模式的預測便告翻盤,最終杜鵑以西北至西北偏西的移動路線直撲臺灣及中國東南部,並成為繼2008年颱風薔薇後,首個以臺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等級登陸臺灣的風暴。杜鵑橫掃臺灣及福建的路徑與同年8月的颱風蘇迪羅非常接近,但減弱速度卻遠超預期,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在杜鵑登陸福建後3小時內便把杜鵑連降兩級。.
颱風昌鴻 (2015年)
#重定向 颱風燦鴻 (2015年).
颱風浪卡 (2015年)
颱風浪卡(Typhoon Nangka,國際編號:151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12015)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1個被命名的風暴。「浪卡」(Nangka)一名是由馬來西亞提供,意為波羅蜜。.
颱風海高斯 (2015年)
颱風海高斯(Typhoon Higos,國際編號:150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022015)為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二個被命名的風暴。「海高斯」(Higo)一名是由美國所提供,即查莫羅語之无花果(該詞彙之根源語言是西班牙語)。 根據數位颱風網資料,海高斯打破自1951年起,2月8日至13日這段「無颱空窗期」的紀錄。海高斯的最低氣壓亦超越1970年颱風南施的紀錄,成為有氣象紀錄以來北半球二月份氣壓最低的熱帶氣旋;而海高斯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亦超越南施的每小時220公里(以1分鐘平均風速計算)。 .
颱風海鷗 (2014年)
颱風海鷗(Typhoon Kalmaegi,國際編號:141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52014,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Luis)為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4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海鷗」(갈매기)一名是由北韓提供,即海鷗。.
香港空氣質素健康指數
氣--健康指數(Air Quality Health Index,簡稱AQHI)是香港空氣污染情況的一項指標,由香港環境保護署於2013年12月30日起推出以香港市民健康為本的空氣--健康指數,取代由1995年沿用、使用了18年的空氣污染指數。此指數計算了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粒子引起的健康風險,每小時更新。另外當環保署預測部分監測站的指數將會達到10+之「嚴重」水平時,會透過香港政府新聞網發新聞稿,通知市民有關事項。.
超強颱風
超級颱風、超強颱風或超級強烈颱風(Super Typhoon,中國氣象局使用縮寫SuperTY,香港天文台使用縮寫SuperT.,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使用縮寫STY),是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中最猛烈的分級。此級並非世界氣象組織之建議分級,但設立此級的官方氣象部門為數不少,只是下限定義不一,低至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每小時160公里,高至每小時240公里。.
藤原效應
藤--原效應(Fujiwhara effect),是指兩個距離不遠的水旋渦或大氣旋渦(例如熱帶氣旋),因為渦度、質量及相對位置的不同,而互相影響的狀態。藤原效應最早是由日本氣象學家藤原咲平在1921至31年間所進行的一系列水工實驗及研究發表,主要解釋當兩個颱風同時形成並互相靠近時所產生的交互作用,因而得名。其發現兩個接近的水旋渦的運動軌跡,會以兩者連線的中心為圓心,繞著圓心互相旋轉。而大氣旋渦亦出現類似情況。 由於藤原咲平在太平洋戰爭時任日本中央氣象台(今日本氣象廳)台長,任內和參與研發气球炸弹,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裁定為戰犯,故有些機構會以政治正確因素而改稱雙--颱風效應(binary interaction)。.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
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於2015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皆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15年太平洋颶風季。於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氣象廳所命名(即國際名稱),國際編號為15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則將於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之編號以W字母作結。 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GASA)均會給予當地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英文名稱(官方以國際名稱為準);此外,由於中港澳採用同一中文譯名,而臺灣當地之中文譯名可能與其有所不同,故同一個風暴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中文名稱。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巔峰形態為準。 2015年風季的熱帶氣旋明顯較強,該年成為香港天文台在2009年採用新熱帶氣旋分級制,新增「強颱風」和「超強颱風」以來,最多超強颱風的風季(共13個),以及首個在6月前已經出現4個超強颱風風季。.
亦称为 中度台风昌鸿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