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颱風安琪拉 (1995年)

指数 颱風安琪拉 (1995年)

颱風安琪拉(Typhoon Angela,國際編號:9520,台灣編號:9522,中國大陸編號:952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9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Rosing)是1995年太平洋台风季的一個热带气旋,风暴在10月20日形成,在11月7日消散,维持了18天。安琪拉是一股非常強大的五級颱風,其最高持續風速達到時速285公里(相當於時速180英里),最低氣壓低至879百帕(毫巴)。 安琪拉影响了菲律賓中部地區,並為該區造成巨大損失。安琪拉造成93.3億披索(約3.15億美元,兩者均以1995年計算,下同)的經濟損失,並共有936人罹難。安琪拉是繼1970年的颱風鍾茵以來,直接影響菲律賓受災最強烈的颱風,直到2006年颱風象神侵襲菲律賓為止。.

7 关系: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颱風象神 (2006年)颱風黑格比 (2014年)颱風海燕 (2013年)1992年台风盖伊1995年太平洋颱風季2000年以前強烈颱風列表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Wind Scale,簡稱SSHWS),前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scale,SSHS)用於分類颶風(位於大西洋或東北太平洋,大於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SSHS根據颶風的強度,把颶風分為一至五級。級數越高代表颶風的最高持續風速越高。 此SSHS系統只用於西半球如美國,其它地區如澳洲、日本、印度則使用各自的等級系統。另外,美國是使用「1分鐘平均風速」當作持續風速來區分颶風等級,澳洲則是使用「陣風」的風速及自己的系統區分等級,中国使用「2分鐘平均風速」作為持續風速,而日本則使用世界氣象組織所建議的「10分鐘平均風速」作為持續風速,並用各自的系統區分颱風等級。.

新!!: 颱風安琪拉 (1995年)和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 · 查看更多 »

颱風象神 (2006年)

颱風象神(英語:Typhoon Xangsane;國際編號:0615;中國氣象局編號:0616;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編號:18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Milenyo)是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象神是老撾提供的名字,指象。 象神曾嚴重影響菲律賓北部、越南甚至泰國,由於造成了廣泛的破壞,2006年12月4日至9日的第39次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決定把象神這個名字退役,由「麗琵」替代。.

新!!: 颱風安琪拉 (1995年)和颱風象神 (2006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黑格比 (2014年)

颱風黑格比(Typhoon Hagupit,國際編號:142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22014,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Ruby),為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二十二個被命名的風暴。「黑格比」(Hagupit)一名是由菲律賓提供,即「鞭打」之意。.

新!!: 颱風安琪拉 (1995年)和颱風黑格比 (2014年) · 查看更多 »

颱風海燕 (2013年)

颱風海燕(Typhoon Haiyan,國際編號:1330,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312013,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Yolanda,菲律賓華語譯名:尤蘭沓)為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8個被命名的風暴,是2013年度全球最強的熱帶氣旋、21世紀至今該區域的最強風暴,以及該區域史上第二強的熱帶氣旋,並創下登陸時最強風暴的紀錄。「海燕」一名由中國提供,是指海燕鳥。 海燕的強度突破2010年颱風鮎魚,成為西北太平洋有紀錄以來第二強的熱帶氣旋,僅次於1979年颱風泰培。日本氣象廳評定海燕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230公里(以10分鐘平均風速計算),與鮎魚相同。香港天文台評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每小時285公里(以10分鐘平均風速計算),以每小時15公里之差,超過鮎魚的每小時270公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評定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每小時280公里(以2分鐘平均風速計算),亦以每小時20公里之差,高於鮎魚之每小時260公里。上述3項數據均顯示海燕的風速僅於泰培之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定海燕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315公里(以1分鐘平均風速計算),高於梅姬之每小時295公里,更超越泰培之每小時305公里,成為有可靠紀錄以來,全球1分鐘平均風速最高的熱帶氣旋,但此紀錄於2年後被颶風帕特里夏打破。海燕更達到德沃夏克分析法中的「T指數」8之數值,是該指數系統的上限。 由於海燕以巔峰狀態登陸菲律賓,海燕成為全球有記錄以來,登陸時風速最高的熱帶氣旋。而其猛烈風力及引起的大規模風暴潮則在菲律賓中部造成毀滅性破壞,官方確認逾6300人死亡,菲國莱特省一名警官估計約1萬人罹難,而菲律賓紅十字會更表示失蹤人數多達25000人。風暴過後大半年,災區罹難人數仍然持續增加。因應海燕在菲律賓造成的災難性傷亡,「海燕」一名在2014年初的颱風委員會會議上被除名,並在2015年的會議上通過由「白鹿」取代;同時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亦把當地名稱「約蘭達」除名。.

新!!: 颱風安琪拉 (1995年)和颱風海燕 (2013年) · 查看更多 »

1992年台风盖伊

台风盖伊(--,国际编号:9230)是1992年太平洋台风季最强烈且持续时间最长的风暴,于11月14日由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的一个季风槽形成,该季风槽还催生了另外两个天气系统。途经马绍尔群岛时,盖伊已经成为一个还在继续增强的台风,并在完全穿过该群岛后在公海上空达到最高强度。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估计其最高风速达到每小时295公里,最低气压低至872毫巴(百帕,25.8英寸汞柱)。不过西太平洋的官方预警中心日本气象厅估计系统风速为每小时205公里,气压900毫巴(百帕,27英寸汞柱)。达到最高强度后,盖伊由于与另一个台风的相互影响而迅速减弱,到11月23日袭击关岛时风速已降至每小时160公里。之后风暴曾短暂地再次强化,之后再次减弱,于11月30日在日本以南洋面转变成温带气旋。 台风最先袭击了马绍尔群岛,造成5000人无家可归,大量农作物受损,该国首都马朱罗在风暴期间出现停水断电。群岛上没有当地人丧生,但有一位水手遇难。盖伊袭击关岛时成为该岛这年遭遇的第六个台风。之前岛上大部分质量较差的建筑物都在台风奥马尔来袭期间被毁,所以这次的台风没有对岛上造成严重损失。由于强度降幅很大,这场台风的内核混乱,产生的降雨量很小,但强风吹起的海水烧焦了关岛上的许多植物,导致大面积脱叶现象。在纬度更高的地区,台风摧毁了塞班岛上一套房屋,日本冲绳出现暴雨,导致洪涝和停电。.

新!!: 颱風安琪拉 (1995年)和1992年台风盖伊 · 查看更多 »

1995年太平洋颱風季

1995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95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6月至12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係由東京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W 字母作結。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PAGASA)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新!!: 颱風安琪拉 (1995年)和1995年太平洋颱風季 · 查看更多 »

2000年以前強烈颱風列表

強烈颱風(Severe Typhoon)是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颱風分級的一種,是該機構目前熱帶氣旋分級制度中最強等級。強烈颱風的下限是中心持續風速達每秒51公尺(時速185公里)或以上。 1991年以前,中央氣象局甚至設有「超級強烈颱風」等級,門檻為以1分鐘平均風速計算,中心持續風速達每秒67公尺以上(超過每小時240公里)。不過自從1991年開始,中央氣象局改用10分鐘平均風速作為測量熱帶氣旋強度的標準,該分級亦遭廢除。 以下是2000年之前,1991年至1999年強烈颱風的列表。.

新!!: 颱風安琪拉 (1995年)和2000年以前強烈颱風列表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台风安吉拉 (1995年)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