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韩建

指数 韩建

韩建(《旧五代史》卷一十五《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字佐时,许州长社人(今河南省许昌市),晚唐军阀,最终成为篡唐的后梁的下属。他最为知名的是于乾宁三年(896年)至光化元年(898年)在自己的军部华州控制唐昭宗及在昭宗停留期间屠戮宗室亲王。.

52 关系: 可证司徒同平章事太保太傅中书令中國宰相列表张祎 (唐朝)张策 (五代)张鐇张濬侍中徐彦若忠武军节度使刘崇望刘知俊唐彥謙唐长安城唐昭宗冯行袭八次出幸王宗瑶王师范王珂 (唐朝)王珙王重盈王抟积善太后韩王韋昭度鎮國軍節度使西安城墙鹿晏弘郯王薛贻矩长安陳敬瑄李存贞李嗣周李倚李茂庄李滋李惕李承嗣杨守忠杨守贞满存朱朴明朝王府济王...897年912年 扩展索引 (2 更多) »

可证

可证(),姓不详,唐朝妃嬪,唐昭宗李晔的后宫,封晋国夫人。 《全唐文·卷八百三十三》记载新秦郡夫人改封晋国夫人,与可证是否一人无考。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把长安毁掉,迁唐昭宗到洛阳定都。昭宗到达陕州,朱全忠从河中府前来朝见。三月二十日,朱全忠辞别昭宗,先往洛阳。昭宗与朱全忠宴请群臣,宴会散后,昭宗留下朱全忠、韩建继续饮酒。何皇后出去,亲捧玉杯请朱全忠喝酒,晋国夫人可证贴着昭宗耳朵说话。韩建看见,踩了一下朱全忠的脚,朱全忠以为昭宗要谋害自己,于是没有喝,假装喝醉离开。四月十六,朱全忠奏洛阳宫建成,多次催促昭宗早日出发。昭宗屡次派晋国夫人可证传话,说皇后刚生婴儿,不能上路,等到十月东去洛阳。朱全忠怀疑昭宗有意拖延,大怒,让牙将寇彦卿速到陕州,即日催促天子出发。闰四月初三,昭宗从陕州出发;闰四月初八,朱全忠在新安迎接,命医官许昭远告发医官使阎祐之、司天监王墀、内都知韦周和晋国夫人可证等谋害元帅朱全忠。最终,他们都被拘捕处死。.

新!!: 韩建和可证 · 查看更多 »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新!!: 韩建和司徒 · 查看更多 »

同平章事

同平章事,全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级官職。.

新!!: 韩建和同平章事 · 查看更多 »

太保

太保,中国古代职官。从周朝开始设置,负责监护和辅佐年幼的国君。召公是第一个太保,《大戴礼记》说:“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武王去世,成王年少,召公任太保,以长老身份监护。周公东征胜利,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成王至成周亲政,召公为此作长篇教导,即《尚书·召诰》。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 后召公子孙以太保为氏。春秋后废,汉复置,位次太傅。历代沿置,多为大官之加衔,并无实职。《明史》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在周朝,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 朝鮮高麗時代亦設有太保,朝鮮王朝改稱大保。.

新!!: 韩建和太保 · 查看更多 »

太傅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秦朝时期被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朝鮮高麗時代亦設有太傅,朝鮮王朝改稱大傅。.

新!!: 韩建和太傅 · 查看更多 »

中书令

中书令是中國古代官職名。 西漢年間置中書,乃歸屬於內廷宦官机构,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档案,與皇帝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其主官称中書令。史家司馬遷因曾身受腐刑,並學識過人等原因任此要職。 曹魏後,逐漸不拘於宦官,也起用士人,從而演化成可以討論政策的研究机构,其主官阶高者稱中書監,次者稱中書令。 隋唐早期,任中書令為中書省之長官,屬於宰相職。隋朝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內史令,中书省為内史省。自唐太宗始,用其他官员以参议朝政等名義担任实际的相职。到了武周时期,改中书令为「內史」,中书省为「凤阁」。唐初中书令与侍中同为正三品,至唐代宗大历二年时同升为正二品,自此之后成为定例。 其後演化至未授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衔者不是真宰相。由此,中書令與侍中、尚書令、尚書僕射等三省官職轉變成虛位,其功能大用於給重臣加官階。五代十國、宋與之同。 元朝世祖忽必烈統制中國之後,恢復了中書令宰相的職權,但權限則大為擴充至地方行省。明洪武年間,中書令即當朝宰相。後由於胡惟庸案,原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的機構中書省及中書令一職皆遭撤銷,權歸皇帝。 明成祖以後,明、清朝內雖無相職,但有所謂「首輔」或內閣大學士等職接連替代中書令原有的角色,清朝中堂一詞即由此衍生而來。惟與前期相較,內閣大學士等要職皆不復宰相威信。.

新!!: 韩建和中书令 · 查看更多 »

中國宰相列表

*本篇應指歷代最高官職者,並非單指「宰相」一職。.

新!!: 韩建和中國宰相列表 · 查看更多 »

张祎 (唐朝)

张祎,字冠章,唐朝大臣。南阳(治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张正甫的孙子。 张祎出仕历任汴州从事、户部判官、蓝田尉、集贤校理。赵隐担任浙西观察使,刘邺担任淮南节度使,都征辟他为宾佐。入朝为监察御史,转任左补阙。乾符年间,唐僖宗下诏让他入翰林为学士,官至中书舍人。中和元年,黄巢率领变民军进攻长安,张祎随僖宗逃往四川,拜为工部侍郎,判户部事。奉命出使江淮回朝,和当权者不和,改任太子宾客、左散骑常侍,后来转任吏部侍郎,历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随从唐昭宗在华州,被韩建陷害,贬为衡州司马。唐昭宗还京,征张祎为礼部尚书、太常卿,充礼仪使,转任兵部尚书。 张祎用心写文章,年老更加勤奋。担任刑部尚书时,刘邺的儿子刘覃,当黄巢攻打长安时避祸在金吾将军张直方家中,被害。唐僖宗还京,讨厌刘覃的人说他依附逆党,不是因为正义而死,皇帝命令三司审查他的罪行。张祎上书申辩,说刘覃父子都死在黄巢手中,怎么能说是附逆?刘覃家得到昭雪,刘覃被追赠官位。张祎行义自始至终,都像这样。《全唐诗》存诗二首。.

新!!: 韩建和张祎 (唐朝) · 查看更多 »

张策 (五代)

张策(),字少逸,中国唐朝及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官员,在后梁开国皇帝梁太祖朱全忠年间为宰相。.

新!!: 韩建和张策 (五代) · 查看更多 »

张鐇

张鐇(),唐朝末年泾原节度使,或作张铛。 乾宁元年(894年)二月,张鐇弟泾原节度使张钧去世,上表请求以张鐇为留后。十一月,张鐇被任为节度使,加检校司徒头衔。 二年(895年),静难节度使王行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镇国军节度使韩建起兵逼宫。七月,唐昭宗令内官郄廷立去泾原军部泾州传诏命令张鐇出动泾原兵会合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阻断凤翔军道路。张鐇领步骑三万到达京城长安西北,阻断静难、凤翔道路。八月,昭宗削王行瑜官爵,以李克用为邠宁四面行营都招讨使,保大节度使李思孝为北面招讨使,定难节度使李思谏充东北面招讨使,张鐇充西面(一作西南面)招讨使,讨伐王行瑜。十一月,王行瑜败亡。李茂贞求和,被昭宗赦免。 十二月,张鐇去世,以子张琏权知泾原军留后。 F Category:唐朝军事人物 Category:唐朝司徒 Category:泾原节度使.

新!!: 韩建和张鐇 · 查看更多 »

张濬

张濬(《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四),字禹川,中国唐朝官员,唐僖宗、唐昭宗年间宰相。唐昭宗初年,他是朝廷发起从地方军阀手中重夺权力的讨伐战的主倡者,但在指挥讨伐李克用之战损失惨重后被罢免并被迫致仕。昭宗末年,昭宗被原为张濬盟友、意欲篡位称帝(后来成功并建立后梁)的另一军阀朱全忠人身控制,朱全忠担心张濬鼓动其他军阀联合讨伐自己阻止自己改朝换代,命部下张全义屠灭张濬全家。.

新!!: 韩建和张濬 · 查看更多 »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新!!: 韩建和侍中 · 查看更多 »

徐彦若

徐彦若(),字俞之,封齐国公,唐朝官员,唐昭宗年间为宰相。.

新!!: 韩建和徐彦若 · 查看更多 »

忠武军节度使

忠武军节度使,為唐朝、五代在今河南省中部设立的節度使。 759年四月,设立陈郑亳节度使,九月,改为陈颍亳申节度使。 786年七月,设立陈许节度使,治许州。804年四月,建号忠武军,下辖许州、陈州。817年,增加溵州,818年,增加蔡州,822年,罢溵州。889年三月,治陈州。894年,增加汝州。900年汝州归佑国军节度使。904年复治许州。后梁改为匡国军,后唐恢复忠武军。.

新!!: 韩建和忠武军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刘崇望

刘崇望(《旧唐书》卷二十上此处忌日按《旧唐书·昭宗本纪》;《旧唐书·刘崇望传》称他卒于光化二年(899年)。见《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九。刘崇望传称他享年六十二岁。),字希徒,爵封彭城县开国男,唐朝官员,唐昭宗年间为宰相。.

新!!: 韩建和刘崇望 · 查看更多 »

刘知俊

刘知俊(《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字希贤,外号刘开道,在后梁太祖朱全忠为晚唐大军阀乃至后梁皇帝时为其部将。后来他担心太祖对他不利,叛变,先投岐国,再投前蜀。前蜀高祖皇帝王建却忌其才能,后将其诛杀。.

新!!: 韩建和刘知俊 · 查看更多 »

唐彥謙

唐彥謙(?),字茂業,號鹿門先生。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大中二年(848年)出生。才高负气,以博学多艺闻名乡里。能作詩,早年學温庭筠,唐彦谦师法众家,但李商隐对其影响最大,唐彦谦的《无题十首》,容易使人联想到李商隐的“无题诗”。杨亿称其“为诗纂慕玉溪,得其清峭感怆”。代表作有《采桑女》和《宿田家》。咸通末年上京考試,結果十餘年不中。一說咸通二年登第。乾符末年,兵亂,避地漢南。中和中期,王重榮鎮守河中,聘為從事。歷官兴元(今陕西汉中)节度副使,晋州、绛州、阆州(今四川阆中)、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光啟末,王重荣遇害,貶漢中掾曹。楊守亮鎮守興元(今陝西漢中市東)時,擔任判官。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卒于汉中,卒年約在景福元年前后。著有《鹿门集》3卷,附拾遗1卷,续补遗1卷,並由吏部侍郎薛庭珪作序。.

新!!: 韩建和唐彥謙 · 查看更多 »

唐长安城

唐代长安城,初名大兴城,始建於隋朝開皇元年,唐朝建立後,易名為長安城,屬京兆府長安縣、萬年縣,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亦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外国文献上称为胡姆丹。隋代的大兴城人口在隋文帝开皇之治时为25万人(一说60万人),到了唐代武则天时期为100万左右(a) This contains supporting materials for the following book: (b) Ian Morris, 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the patterns of history,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futur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0.

新!!: 韩建和唐长安城 · 查看更多 »

唐昭宗

唐昭宗李晔(),姓李諱晔,原名--,即位後改名為敏,又改名曄。是唐朝第22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在位年间曾三次出逃京师长安,最终为朱全忠部所弑。 Category:李姓.

新!!: 韩建和唐昭宗 · 查看更多 »

冯行袭

冯行袭(《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七),字正臣,封长乐郡王,谥忠敬,晚唐军阀,后依附取代唐朝的后梁。身材魁岸雄壮,脸上有青色胎记,时人称之“冯青面”。《旧五代史》卷一十五.

新!!: 韩建和冯行袭 · 查看更多 »

八次出幸

八次出幸指的是唐玄宗(1次)、唐代宗(1次)、唐德宗(1次)、唐僖宗(2次)和唐昭宗(3次)五名皇帝因為战乱而八次出逃京师长安的避难事件,关中平原、四川和河南多个地点有几年时间内称为行在。从755年爆发安史之亂至904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有8%或长达12年的时间内皇帝不在京师外逃避难(相当于靖康之变至端平入洛金朝占据汴京107年时间总合的11.2%),其中以唐僖宗出行时间最长。八次出幸事件离安史(中唐)、黄巢之乱(唐末)爆发时间不远,出逃时间都在这两段时间频繁发生;而784年的泾原兵变后至880年的黃巢之亂的96年(占唐朝总寿命的33%)内京师则相对稳定,无皇帝出逃躲避战乱。唐军、敌军双方都没有依靠城墙极力坚守长安城,所以也就没有任何大型攻城武器或攻城战的出现,往往在京畿附近的关塞、要塞或州城,如潼关失陷后的几天就移到另一个地点,日后再收复长安,叛军对长安城的防御、进攻方式以城外野战为主,部分包括长安城内的巷战。.

新!!: 韩建和八次出幸 · 查看更多 »

王宗瑶

王宗瑶(),字宝臣,燕人,五代十国时期前蜀高祖王建义子,本名姜郅《九国志》,一作姜志。许田人《十国春秋》卷四十二。.

新!!: 韩建和王宗瑶 · 查看更多 »

王师范

王师范(?《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八《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中国晚唐军阀,889至905年统治平卢镇,其中891至903年是以正式节度使的身份。他最初是权势军阀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的附庸,于903年奉唐昭宗诏(不知是否确为其意愿)举事反对朱全忠。他被朱全忠所败后重新归顺之。908年,已篡唐建立后梁称太祖皇帝的朱全忠在抵抗王师范时战死的侄子朱友宁的遗孀请求下,诛杀王师范满门。.

新!!: 韩建和王师范 · 查看更多 »

王珂 (唐朝)

王珂(),唐朝末年军阀,从895年继承叔父王重盈起,作为护国军节度使统领护国军,至900年被迫投降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为止。.

新!!: 韩建和王珂 (唐朝) · 查看更多 »

王珙

王珙(),晚唐军阀,於光启三年(887年)继承其父王重盈控制保义镇,直至光化二年(899年)过世。 另同时期有利州刺史王珙。.

新!!: 韩建和王珙 · 查看更多 »

王重盈

王重盈(《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晚唐军阀,历任陕虢节度使和护国节度使。.

新!!: 韩建和王重盈 · 查看更多 »

王抟

王抟(《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字昭逸,爵封鲁国公,中国唐朝官员,唐昭宗年间的895—900年间为宰相。光化三年(900年),他有权势的同僚宰相崔胤诬告他勾结宦官,他被昭宗賜死。.

新!!: 韩建和王抟 · 查看更多 »

积善太后

何皇后(《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五),本名不详,被后唐追尊为宣穆皇后,或以居所积善宫称积善太后,唐末皇帝唐昭宗李晔的皇后,皇子李祐(李𥙿)、唐哀帝李祚(李柷)之母。她的丈夫、她本人、她的儿子们都被后来夺取唐政权建立后梁的军阀朱全忠所害。 积善太后遇害后,唐哀帝因朱全忠所迫,下诏追废她为庶人。积善太后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遭到亲生儿子废黜的皇太后。.

新!!: 韩建和积善太后 · 查看更多 »

韩王

韩王是指战国韩國的君主,或一個封號:.

新!!: 韩建和韩王 · 查看更多 »

韋昭度

韋昭度(),字正紀,京兆人。唐朝官员。.

新!!: 韩建和韋昭度 · 查看更多 »

鎮國軍節度使

鎮國軍節度使,簡稱鎮國節度使、華州節度使,為唐朝、五代關中地方的藩鎮節度使之一。.

新!!: 韩建和鎮國軍節度使 · 查看更多 »

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区的城墙。西安城墙自明朝初年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建造起来,后来又经过多次修补,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与平遥城墙、湖北荆州城墙、辽宁兴城城墙等并列为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墙,也是规模最大的古城墙之一(最大为南京城墙),周长13.74公里,城墙周围有护城河环绕,是中世纪后期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 1961年,西安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新!!: 韩建和西安城墙 · 查看更多 »

鹿晏弘

鹿晏弘(),许州人,唐末將領,楊復光屬下。.

新!!: 韩建和鹿晏弘 · 查看更多 »

郯王

郯王,中国古代封爵之一。.

新!!: 韩建和郯王 · 查看更多 »

薛贻矩

薛贻矩(《大梁故开府仪同三司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文馆大学士充诸道盐铁转运等使判建昌宫事河东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食实封一百户赠侍中薛公墓志铭并序》《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字熙用,一字式瞻,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旧五代史》卷一十八中国唐朝及随后的后梁官员,在后梁为宰相。.

新!!: 韩建和薛贻矩 · 查看更多 »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新!!: 韩建和长安 · 查看更多 »

陳敬瑄

陳敬瑄(《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唐朝将领,因是唐僖宗一朝当权宦官田令孜之兄而得以控制西川。唐僖宗之弟继位为唐昭宗后召他,他起兵抗命。最后被王建败杀,王建吞并了他的领地后建立五代十国之一的前蜀。.

新!!: 韩建和陳敬瑄 · 查看更多 »

李存贞

李存贞(),唐朝末年沙陀族军阀李克用部将,一作儿子。 唐僖宗年间,李克用参与对黄巢农民军作战。中和三年(883年)正月,李存贞在沙苑打败黄巢弟黄揆。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静难节度使(邠宁节度使)王行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镇国军节度使韩建逼宫,昭宗出奔。时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起兵勤王。八月,进军渭桥,遣李存贞为前锋。十月,李存贞在梨园北败邠宁军,杀千余人,从此梨园守军闭壁不敢出。李克用遣李存贞奉表于行在,请昭宗回宫。最后王行瑜败亡,李茂贞和韩建与朝廷言和。 此后没有李存贞的记载。.

新!!: 韩建和李存贞 · 查看更多 »

李嗣周

李嗣周(),唐末宗室,唐顺宗子郯王李经后裔,袭封嗣覃王。.

新!!: 韩建和李嗣周 · 查看更多 »

李倚

李倚(),唐朝皇子,是唐懿宗的第八子,生母不详。 咸通十三年(872年),李倚被他父亲唐懿宗封为睦王,住在大明宫内院。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李倚与通王李滋、济王、韶王、彭王、韩王、沂王、陈王领侍卫诸军,统安圣、奉宸、保宁、安化军卫京师。昭宗因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逼宫,投奔镇国军节度使韩建。韩建威胁唐昭宗,说八王擅权、图谋杀死自己再劫驾去河中。遂解除兵权,归于十六宅。嗣延王李戒丕、嗣丹王李允往见李克用,韩建讨厌他们,嗣覃王尝督军伐李茂贞。乾宁四年(897年)八月,韩建与刘季述矫诏攻十六宅,将十一王带到石堤谷,一起诛杀。济王、韶王、彭王、韩王、沂王、陈王、延王、丹王、覃王的世系不明。天复(901年—904年)初年,追赠李倚恭哀太子。《唐会要》记载,其墓倚陵,在京兆府昭应县界。.

新!!: 韩建和李倚 · 查看更多 »

李茂庄

李茂庄(),深州博野(今河北蠡县)人。唐朝末年军事人物。 李茂庄本姓宋,生年不详,仅知不迟于其弟宋文通的生年856年。祖父宋铎,祖母张氏,父宋端。宋文通母卢氏,未详是否李茂庄母。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宋文通因功被赐名李茂贞,列入宗室属籍,李茂庄可能也在此时被赐姓名。约文德元年(888年)至龙纪元年(889年),李茂庄被任为匡国军节度使。约大顺元年(890年),任天雄军节度使。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正月,时任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静难节度使王行瑜、镇国军节度使韩建、匡国军节度使王行约、李茂庄上言称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窝藏自己的养堂伯、先前背叛昭宗的前当权宦官杨复恭,请求出军讨伐,自备供军粮料,并请求加李茂贞山南西道诏讨使。朝议认为一旦李茂贞得到山南西道就不可控制,下诏和解,诸镇都不听,李茂贞、王行瑜等擅自出兵。二月,昭宗加李茂贞山南西道招讨使。八月,杨守亮兵败出奔。李茂贞从此兼并相邻藩镇并在势力范围内表自己的亲族、养子为节度使、刺史,朝廷不能制。 二年(893年)七月,李茂庄被加同平章事。 约乾宁元年(894年)离任。约二年(895年)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光化元年(898年)五月前,李茂庄卒于山南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傅、兼侍中、兴元尹任上,唐昭宗派官员册赠他为太师。 Category:李姓 Category:宋姓 Category:保定人 Category:山南西道节度使 Category:唐朝赐姓名者 Category:匡国军节度使 Category:唐朝同平章事 Category:唐朝开府仪同三司.

新!!: 韩建和李茂庄 · 查看更多 »

李滋

李滋(),唐朝皇子,是唐宣宗的第四子,母吴氏。 会昌六年(846年),李滋被他父亲唐宣宗封为夔王,住在大明宫内院。李滋是宣宗最喜爱的儿子,宣宗有意由他继位,却碍于其非长子未确立为皇太子。宣宗临终将李滋托付于内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三人矫诏欲出支持宣宗长子郓王李温的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为淮南监军,王宗实起初欲赴任,但在左神策副使亓元实提醒下入宫面圣验证诏命真伪,发现宣宗已崩。于是王宗实矫诏以郓王为皇太子,即位为唐懿宗,而王归长等皆被杀。咸通四年,夔王李滋薨。 而《新唐书》则据《旧唐书·昭宗纪》《德王𥙿传》为李滋补传如下:乾宁三年(896年),被改封为通王的李滋与睦王李倚、济王、韶王、彭王、韩王、沂王、陈王领侍卫诸军,统安圣、奉宸、保宁、安化军卫京师。镇国军节度使韩建威胁唐昭宗,说八王擅权。遂解除兵权,归于十六宅。嗣延王李戒丕、嗣丹王李允往见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韩建讨厌他们。乾宁四年(897年)八月,韩建与刘季述矫诏攻十六宅,将十一王带到石堤谷,一起诛杀。 但是于琮所撰《唐故夔王李滋墓志》亦载夔王李滋卒于咸通四年,可见《旧唐书》正确,而《新唐书》误将通王与夔王李滋混为一人。   .

新!!: 韩建和李滋 · 查看更多 »

李惕

李惕(),唐朝皇子,是唐宪宗李纯第十八子,生母不详。 从其兄唐宣宗李忱生年推断,当在810年后。其父唐宪宗在820年逝世。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朝后,大中三年(849年),李惕被兄唐宣宗封为彭王,乾宁四年(897年)八月,李惕被韩建杀于石堤谷,没有留下子嗣。.

新!!: 韩建和李惕 · 查看更多 »

李承嗣

李承嗣(),唐朝末年及五代十国初年将领,先后效力于军阀李克用、杨行密势力。.

新!!: 韩建和李承嗣 · 查看更多 »

杨守忠

杨守忠(),唐朝末年当权宦官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左神策军中尉杨复恭养子。文德元年(888年),被任为武定军节度使。后来,不向朝廷纳贡,上表毁谤藐视朝廷。大顺二年(891年)八月,唐昭宗令杨复恭致仕,十月又攻打杨复恭官邸,杨复恭兵败出奔兴元府投靠养堂侄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与杨守亮和自己的其他养子杨守忠、龙剑节度使杨守贞及绵州刺史杨守厚一同举兵反抗朝廷,声称讨伐原为杨复恭养子但当时已投靠昭宗的天威都将李顺节(前名杨守立)。十二月,李顺节即因跋扈被昭宗诛杀。 景福元年(892年),威戎节度使杨晟与杨守亮兄弟及感义军节度使满存、利阆观察使席俦等相约攻西川节度使王建。三月,杨晟被王建围攻,给杨守贞、杨守忠、杨守厚写信,让他们攻东川以解威戎军军部彭州之围,杨守贞等从之。东川节度使顾彦晖出兵击退杨守厚。杨守贞、杨守忠军无所依靠,在绵、剑二州之间徘徊。王建遣牙将吉谏袭败杨守厚军。杨守贞、杨守忠闻王建出兵,率众奔绵州,合兵攻东川,不能胜。西川行营都指挥使李简在钟阳迎击杨守忠,败之,斩获三千余人,四月,又败杨守厚。西川威信都指挥使华洪以一万军队屯绵州郊,打败杨守忠、杨守厚,二人兵分两路逃回阆州。 先前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请求讨伐杨守亮,于二月被任为山南西道招讨使。八月,攻克兴元府,杨复恭、杨守亮、杨复恭养子杨守信、杨守贞、杨守忠、满存奔阆州。乾宁元年(894年)七月,李茂贞克阆州,杨复恭、杨守亮、杨守信等率其族党突围而逃,被镇国军节度使韩建所俘,都被处死。杨守厚病亡。史书没有记载杨守忠的下落。 S Category:武定军节度使 Category:唐朝军事人物.

新!!: 韩建和杨守忠 · 查看更多 »

杨守贞

杨守贞(),一作杨守正,唐朝末年当权宦官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左神策军中尉杨复恭养子。光启二年(886年),被任为龙剑节度使。后来,不向朝廷纳贡,上表毁谤藐视朝廷。大顺二年(891年)八月,唐昭宗令杨复恭致仕,十月又攻打杨复恭官邸,杨复恭兵败出奔兴元府投靠养堂侄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与杨守亮和自己的其他养子武定军节度使杨守忠、杨守贞及绵州刺史杨守厚一同举兵反抗朝廷,声称讨伐原为杨复恭养子但当时已投靠昭宗的天威都将李顺节(前名杨守立)。十二月,李顺节即因跋扈被昭宗诛杀。 景福元年(892年),威戎节度使杨晟与杨守亮兄弟及感义军节度使满存、利阆观察使席俦等相约攻西川节度使王建。三月,杨晟被王建围攻,给杨守贞、杨守忠、杨守厚写信,让他们攻东川以解威戎军军部彭州之围,杨守贞等从之。东川节度使顾彦晖出兵击退杨守厚。杨守贞、杨守忠军无所依靠,在绵、剑二州之间徘徊。王建遣牙将吉谏袭败杨守厚军。杨守贞、杨守忠闻王建出兵,率众奔绵州,合兵攻东川,不能胜。西川行营都指挥使李简败杨守忠,四月又败杨守厚,西川威信都指挥使华洪以一万军队屯绵州郊,打败杨守忠、杨守厚,二人兵分两路逃回阆州。 先前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请求讨伐杨守亮,于二月被任为山南西道招讨使。八月,攻克兴元府,杨复恭、杨守亮、杨复恭养子杨守信、杨守贞、杨守忠、满存奔阆州。乾宁元年(894年)七月,李茂贞克阆州,杨复恭、杨守亮、杨守信等率其族党突围而逃,被镇国军节度使韩建所俘,都被处死。杨守厚病亡。史书没有记载杨守贞的下落。 S 分类:唐朝藩镇节度使 Category:唐朝军事人物.

新!!: 韩建和杨守贞 · 查看更多 »

满存

满存(),唐朝末年将领。.

新!!: 韩建和满存 · 查看更多 »

朱朴

朱朴(),襄州襄阳人,唐朝官员。乾宁三年(896年)—四年(897年)曾任唐昭宗的宰相。他因保证能使被军阀武力挟制的朝廷复作而被昭宗拜相,但未能兑现,后在军阀韩建鼓动下被贬死。.

新!!: 韩建和朱朴 · 查看更多 »

明朝王府

明朝王府为明朝亲王、郡王理政及居住的府邸。依據《大明会典》,明代王府分为亲王府、郡王府两等。亲王府制度拟于宫室,有王城、四门、前三殿、后三宫、山川社稷坛、宗庙等建筑;郡王府为四合院式建筑。 明朝共实封亲王六十三位,在陕西、山西、北平、山东、河南、湖广、江西、四川、广东九布政使司、云南,及北平、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万全、辽东都指挥使司等地建造亲王府四十六处。浙江虽有亲王分封,但并未营建王邸,旋改封别处。另在广西有亲王府规格的靖江王府一座。 明朝两京十四布政使司中,福建、贵州、交趾,以及南京未设王府。北平布政使司后升为京师,燕王府拆除后翻建为今日的故宫。 明朝灭亡后,各地明朝所建的亲王府、郡王府多被焚毁或拆除。现仅存桂林靖江王府城门、殿陛,大同代王府九龙壁,襄阳襄王府绿琉璃影壁,钟祥兴王府凤翔宫,开封周王府龙亭,南阳唐王府王府山、新乡潞王府望京楼、安阳赵王府高阁寺、青州衡王府石坊、兰州肃王府大门遗址、成都蜀王府石柱、西安秦王府城墙等遗迹。.

新!!: 韩建和明朝王府 · 查看更多 »

济王

济王,中国古代封爵之一。.

新!!: 韩建和济王 · 查看更多 »

897年

没有描述。

新!!: 韩建和897年 · 查看更多 »

912年

没有描述。

新!!: 韩建和912年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