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中国武术
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民國初期簡稱為國術(後為中央國術館正式採用之名稱,現今台灣亦沿用此稱呼),被視為中國文化之精粹,故又稱「國粹」。由於歷史發展和地域分佈關係,衍生出不同流派。中國武術主要內容包括搏擊技巧、格鬥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術。當中又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個範疇。實踐部分主要指稱有關體育、健身、和中國武術獨有之氣功、及養生等重要功能,理論部分則是來自前人之武術經驗和拳譜記錄。因此,它体现中华民族对攻防技击及策略上的理解。加上經驗上積累,以自立、自強、健體養生為目標的自我運作,練習套路时顯示出身體動作之優美姿態。中國武術往往帶有思想冶鍊的文化特徵及人文哲學的特色、意義,對現今中國的大眾文化有著深遠影響。.
查看 韓慶堂和中国武术
徐紀
徐紀,英文名Adam Hsu,祖籍江蘇省,著名武術家。為劉雲樵弟子,一生熱愛武術。僑居美國之後,創立止戈武塾,揚國術於全世界,還曾為全美十大武術高手,入選。 黑帶名人堂,入選。功夫名人堂,入選。武術名人堂,入選。2006年 第十屆台北文化獎,獲獎。.
查看 韓慶堂和徐紀
苗刀
苗刀,古稱單刀、倭刀、雙手刀、長刀 ,雙手持用,中國傳統刀械之一。源自倭刀,刀形與日本武士刀基本相同,僅刀柄、刀鍔與刀身厚度有所不同。其特色是刀柄較長,与日本野太刀一样属于以兩手握把,與其他較流行的單手握持的中國刀有很大差異。.
查看 韓慶堂和苗刀
陳清河
陳清河,(1960年-2013年12月17日),彰化縣鹿港鎮人,中華民國長洪武術推廣學會創辦人,畢生致力於推廣傳統中國武術,對當代台灣武術的發展影響至鉅。 陳清河自幼即對中國武術懷抱著極大的興趣,由於是農家子女,在田裡幫忙如插秧、割稻、扛稻穀…等農事時,即體會到將武術融入生活的道理,以此鍛鍊腰力、腿力及抓力,也因此紮下良好的基本功。進入大學以前在當地就已經學習太祖拳、縱鶴拳、洪拳等武術,進入文化大學中文系之後,就以學術的方式來研究與學習武術,使得武術的學習更加有了內涵。這時期是陳清河在武學思想與觀念的一大轉變,變得更加成熟與富有涵養。陳清河先生認為古文的研讀 可以調整情緒,譬如莊子的「純任自然,反璞歸真」可以使人心情舒暢,儒家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能勉力學習,因此學武者必須習文,這也是自古以來的明訓。 陳清河在習武的過程中曾經和多位師父學習拳術,而對他影響最深的兩位師父,一位是師承韓慶堂的長拳老師李茂清,李清茂老師教學認真,崇尚武德,教學一絲不苟,認為習拳要求一招一式的正確,才能練好動作正確無誤的套路,這對於陳清河先生日後練習武術與教學嚴謹,注重內斂收攝有關;而另一位則是洪拳老師張克治,其教學活潑多變化,時常隨性所致教學,但是並不是不注重基本功法,有紮實的基本功才有靈巧變化的本錢。北少林長拳動作大開大合,既陽剛有力,又奔放飄逸,內含簡潔 樸實的古意;洪拳依各式型與套路不同,時剛時柔、身形變化多端,手法靈巧千變萬化,由此為陳清河先生所主推的武學主軸。 1986至1994年,陳清河於台北市國術會擔任訓練中心總教練,並擔任台灣大學、中央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資策會、林口長庚醫院....等多所大專院校,及公司社團國術老師。這些經歷,讓陳清河先生在武術教學及行政推廣上都有完整的歷練,更有與國內外的知名武術人士、團體接觸的機會、充分拓展了武術 界的人脈資源。 為了實現傳承武術的理想,並打破門派自限的舊有思維,將北少林長拳及南方洪拳融合成一個廣度深度兼備的拳術教學體系,於1994年在新店市成立了「」,1998年館址自新店市搬至台北市南京東路四段。 長洪武術學會在人才上致力培養一批能文能武的優秀教練與幹部,在武術教學上以長拳、洪拳為主,輔以太極、蔡李佛等拳術;在文獻資料上收集國內外武術相關文獻與多媒體視聽資料;在制度上每年修正制度與規章,調整推廣方針,如段級制度使學員有所依循;每年辦理「長洪盃」武術博覽會為學員提供觀摩聯誼的機會,也訓練幹部規劃活動能力;定期出版會訊、年刊、更新網站,以保留武學資料及學員交流的心聲,這些方式提供了長洪學員一個學習的天地,也實現的陳清河的武術傳承。目前在台灣各地開設武館的弟子有台北總館曾慧美,新北市板橋館與新店館陳江山,新竹館呂瑞旭,桃園館林俊吉,樹林館劉傳鈺,以及高雄、東湖、虎尾、天母、大直、三重、三峽、中壢等地方訓練所。 陳清河長洪武術推廣學會創辦人及擔任第一、二任會長,卸任後擔任總教練,專注於學會的各項教育訓練,所教學生有數千人以上,遍及全台及亞、歐、歐美及南非等地。目前長洪武術學會各分會與訓練所,在全台與海外,共有數十處之多,深獲好評。時常獲邀請於各公司、地區、學校、社團演講及授課。並數度遠至南非約翰尼斯堡及開普敦等地,講座並敎授中國武術。 2013年12月17日到宜蘭礁溪五峰旗風景區登山健行,疑似心肌梗塞突然猝死。.
查看 韓慶堂和陳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