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靖难之役

指数 靖难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間发生的内戰。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續三年。建文帝缺乏謀略,任用主帥不當,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以燕京(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 歷史上藩王造反成功者還有南梁時的侯景、馬楚時的馬希萼等人(因割據政權的中央政府軍力有限),但大一統王朝則惟此一例,絕無僅有。.

310 关系: 劉中敷劉兆玄劉端 (明朝)劉璟 (長史)劉榮 (明朝)劉才 (明朝將領)卜萬南平郡主南京城墙南京市南京六部南軍 (消歧義)卓敬古今風雲人物吳言信吳高吳與弼吳溥吳成壬午之难夏原吉大屠杀列表大庆寿寺天津歷史女仙外史姚广孝墓塔姚廣孝孟善孫巖孔姓孔公鑑宁波历史宜倫郡主安徽省宋端儀寧王之亂尹昌隆屠呦呦山东省崔聚上下五千年丁志芳中國娼妓史中國歷代亂世中國歷朝通俗演義中国历史中国大屠杀列表中国东北地区历史中国首都...中国战争列表东厂东亚史丘福三岔河口平安 (明朝)平燕承宣布政使司废后应天应天府应天府 (明朝)仁孝文皇后仁宣之治建极殿大学士建文建文帝建文改制任禮廖昇张信张麒张昶 (外戚)张昇 (外戚)张敬妃弘光帝張信 (鄖國公)張倫張玉張輔 (英國公)張興張欽張武 (明朝)張昺何福 (明朝)徐理徐祥徐輝祖北京城墙北京历史北京市北京皇城北軍 (消歧義)刘端周宗起呂太后 (明興宗)哈姓唐赛儿民变唐雲兀良哈三卫削藩政策倭寇皂旗張石话实说石撰瞿能玄天上帝王叔英王友王府王忠 (明朝)王真 (明朝)王爵王聰王高 (建文進士)王賓王艮王艮 (建文進士)王通 (明朝)火真神奇秘譜票擬禁軍第三次宦官時代第二次妖書案篡位練姓红崖天书續英烈傳翰林院真定之戰田中芳樹燒餅歌盧原質盛庸癸酉靖難遷都荣成市鐵鉉靖难之役顧統行在衛青 (明朝)袁忠彻袁黃馬亮 (明朝)覆雨翻雲覆雨翻雲角色列表解縉訾敖高士文高煦之亂高牆高遜志謝升 (明朝)譚廣譚忠譚淵诸侯谢夫人拒嫁女明成祖贱民足利義滿趙彝蹇義黃子澄黃福黃觀黄俨黄淮齊泰茅大芳胡子昭胡季犛胡廣 (明朝)胡閏郭義郭英郑和下西洋郑赐赵彝 (忻城伯)薛祿薛貴薛斌藍玉案藩王葉砥钱谦益邓州市鄭居貞鄭亨鄭和鄭公智野史自贡市金川門之變金玉 (明朝)蕭授雒僉耿炳文陳亨 (明朝將領)陳忠陳志陳志 (遂安伯)陳瑄陳賢 (壽州)陳質陳鼎 (弘治進士)陳迪 (宣城)陳旭 (明朝將領)陳懋陳性善陽山碑材陈诚 (明朝)柳升林嘉猷李友直李堅 (駙馬都尉)李任李彬 (明将领)李遠 (明朝)李貫 (建文進士)李贤 (忠勤伯)李濬 (襄城伯)李浚李文忠 (明朝)李景隆杨溥 (明朝)杨文 (洪武总兵)東昌之戰梁銘梃擊案梅姓梅殷楊士奇楊善楊松楊洪 (明朝)毛勝永乐盛世永乐迁都洪武洪武三十二洪武之治洪洞大槐树洪洞大槐樹移民清君侧溥洽滿正得朝鮮端宗朱宸濠朱守谦朱允熞朱元璋朱高熾監國朱高煦朱贊儀朱能 (明朝)朱植朱榑朱橚朱橞朱權朱有爋朱文圭惠宗房寬房胜明十三陵明史講義明太祖实录明东陵明仁宗明入越明鄭時期明英宗明清北京城明朝明朝吏部尚書明朝七卿年表明朝内阁明朝内阁辅臣年表明朝公爵列表明朝状元列表明朝皇族明朝玉玺明朝王府明朝行政區劃明朝那些事兒明朝歷史明朝海盜明成祖明日貿易海禁方孝孺方政 (明朝)族誅日本國王政變故宫慶陽公主承宣布政使司承運傳招魂 (小說)景清1390年代1399年1400年代1402年14世纪南京7月13日8月6日 扩展索引 (260 更多) »

劉中敷

劉中敷,初名中孚,深县石槽魏村人。 在靖難之役有功,擢工部员外郎。迁升為江西右参议。宣德三年迁升為山东右参政,進階為左布政使。歷官戶部尚書。正統六年(1441年),被言官彈劾“變亂”宗祖之法,下狱十六天,后释放。 有子劉璉、劉機,分別為正統十年、成化十四年進士。.

新!!: 靖难之役和劉中敷 · 查看更多 »

劉兆玄

劉兆玄(筆名上官鼎,),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學者、作家,湖南衡陽市人 ,出生於四川成都市,戰後隨雙親移居臺灣,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化學博士。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東吳大學校長等職。 2008年中國國民黨重新取回執政權後,劉兆玄獲總統當選人馬英九的組閣邀請,入閣擔任行政院院長,翌年9月10日因八八水災所引發的政治風波而率領內閣總辭。於2010年1月14日接任國家文化總會(後更名為中華文化總會)會長,於2016年底卸任會長職務;現任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新!!: 靖难之役和劉兆玄 · 查看更多 »

劉端 (明朝)

劉端,建文帝時期大臣,任大理寺丞,靖難之役時,與中書舍人何申等棄官逃去。後為朝廷逮獲,明成祖問他方孝孺何人,劉端說:“忠臣也”,朱棣又問為什麼不跟他一起死,劉端說:“存身以圖報耳!”朱棣大怒,將他耳、鼻割去,問他“作如此面目,還成人否?”刘端骂道:“我犹有忠臣孝子面目,九泉之下也有面目去见皇祖!”朱棣親手用棍棒將劉端打死。 D L.

新!!: 靖难之役和劉端 (明朝) · 查看更多 »

劉璟 (長史)

劉璟(),字仲璟,又字孟光,号易斋,明朝开国元勋劉基(劉伯溫)的次子,明朝政治人物。 劉璟在弱冠之年就通曉經學。明太祖想念劉基,就招其入殿,说话如同一家人。洪武二十三年,命其袭父爵,但是劉璟推卻,說是有兄长劉璉的长子劉廌在世。朱元璋于是特设閤门使给他,并任命其为谷王府左长史。劉璟善于言谈,尤其喜欢用兵。当时温州葉丁香反叛,延安侯唐勝宗向其请教退兵之策,后来果然有效。朱元璋大喜道:“劉璟真是刘基的儿子啊!” 一度与燕王朱棣对弈,朱棣问道:“您不让一让嗎?”劉璟正色回答道:“可讓的地方我就讓。不可讓的地方,我不敢讓啊。”朱棣懂得話中之意,所以沉默。后朱棣起兵靖難,劉璟随谷王归京师,劉璟上了十六道策略,朝廷不用。命其作為李景隆的參军事,兵败后上书,不省,回乡。。 朱棣打敗建文帝,即位,召见劉璟,劉璟称病不去。后被逮捕到京师,還是称「殿下」,不肯稱「陛下」。劉璟对朱棣说:“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因此下狱,狱中自縊身亡。法官想要迎合皇帝諭旨,上奏请求连坐其家屬,朱棣以其父是劉基之故,未予批准。.

新!!: 靖难之役和劉璟 (長史) · 查看更多 »

劉榮 (明朝)

劉榮(),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歸德府邳州宿遷縣(今江蘇省宿遷縣)人,明朝軍事將領。廣寧伯。.

新!!: 靖难之役和劉榮 (明朝) · 查看更多 »

劉才 (明朝將領)

劉才(),字子才,河南行省安豐路霍丘縣(今安徽省霍邱縣)人,明朝軍事將領、靖難之役人物。 元末時,劉才擔任元帥,后歸降明朝,歷任營州中護衛指揮僉事。靖難之役時,朱棣攻佔大寧后歸降,此後從戰有功勞。永樂年間,封廣恩伯,祿九百石,世指揮同知。永樂八年,跟從明成祖北征,督軍右掖。后因失律議罪,之後被寬恕。永樂二十一年,與隆平侯張信處理永平、山海關邊務。次年跟從朱棣北征,抵達懷來時因兵退還。宣德五年去世。.

新!!: 靖难之役和劉才 (明朝將領) · 查看更多 »

卜萬

卜萬,祖籍不详,明朝军事将领。 靖难之役时,燕王朱棣部队袭击大宁,卜萬担任大宁都指揮,与都督劉真、陳亨帥兵扼松亭關。陳亨欲降燕,畏萬,不敢發。朱棣采用反间计,给卜萬写信,盛赞卜萬而诋毁陳亨。且故意厚赏传密信的士兵转信给卜萬,并让其他士兵看到;没有得到赏银的士兵于是告发。劉真、陳亨搜身后得此信,于是逮捕卜萬并下狱致死。.

新!!: 靖难之役和卜萬 · 查看更多 »

南平郡主

南平郡主(),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懿文太子朱标的第四女。生母不详。 1392年,父亲朱标逝世。1399年,兄长朱允炆登基。没有她受册公主和嫁人的记载。她的四叔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建文帝朱允炆的江山。朱棣即位后,就是明成祖,次年,改元永乐。永乐十年(1412年),朱氏去世。被明成祖追册南平郡主。.

新!!: 靖难之役和南平郡主 · 查看更多 »

南京城墙

南京城墙,现指南京明城墙,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明朝初年在都城南京修筑的城墙,当时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郭四重,现在通称的“南京城墙”一般特指其中的内城城墙。内城城墙东傍钟山,西据石头,南凭秦淮,北控后湖,周长35.267公里,现存基本完好的明城墙25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代城墙,是中国少有的保存良好的古代城墙,是南京现存最大的古代建筑。 南京城在刚建成时共有四重城墙,由外向内分别为外郭(外城)、内城(京城)、皇城和宫城。外郭大部为夯土城牆,原有18座城门,周长约60千米,約20公里為磚造,早已湮没无存,仅余城门的地名流传至今。内城为“土筑砖包”,夯土筑成的城墙外由城砖或条石包砌。内城因地形而建,呈不规则状,突破了以往都城为方形的城制。内城原本开有13座城门,与外郭城门合称“里十三,外十八”。内城在20世纪50年代时仍大体完好,但是在其后20年间遭受严重破坏,现存长度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二。内城原有的13座城门,历经战火、破坏以及改建之后,现存的明代城门还有聚宝门(中华门)、石城门(汉西门)、神策门(和平门)和清凉门,其中除神策门还保留有清朝时修建的城楼之外,其他城门的城楼都已无存。 南京明城墙的建造被形容为“人穷其谋、地尽其险、天造地设”,体现了“天人合一”、“皇权天授”等思想。由代表朝廷的紫微垣、太微垣以及天市垣規劃內城部局,內外城牆又與天體赤道、黃道二十八宿作對應,有朝有廷有市,並非較簡單的前朝後市布局。民间传说南京城墙是“宝葫芦”形,有专家研究认为是“非方、非圆的不规则的多角不等边的粽子形”、“呈宫扇形”。最新认为:南京城墙是依照天上南斗星与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

新!!: 靖难之役和南京城墙 · 查看更多 »

南京市

南京市(英文:Nanjing,邮政式拼音:Nanking),简称「宁」,别称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会、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暨第二大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下轄11個區,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827.05万,其中城镇人口678.14万人。 南京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個朝代及政权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被視為中华之正朔所在,是國家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全國重要科教文化中心,有八所大學列入全國百所重點建設大學,居各大城市第三位。根據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年自然指數,位居國內科研領先城市前三。技術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新興產業蓬勃,例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新型顯示產業居全國第二,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設有南京軟件谷、智慧電網谷、生物醫藥谷、衛星應用產業園等多个產業園區。有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南京圖書館、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等。.

新!!: 靖难之役和南京市 · 查看更多 »

南京六部

南京六部,明朝的政治機構。明朝原本定都金陵應天府,明成祖靖難奪位之後,決定回到根據地燕京,稱北京,是為永樂遷都。但依舊保留了陪都的地位,金陵改稱南京。並設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稱為南京六部,而南直隸(簡稱南直)的行政由南京六部直接管轄。 其實“南京吏部尚書”以及其他五尚書等職位,多半為虛銜。為參贊機務或涵養清望的閒職之所,重要性已無關政體本身。.

新!!: 靖难之役和南京六部 · 查看更多 »

南軍 (消歧義)

南軍,相對於北軍,可以指:.

新!!: 靖难之役和南軍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卓敬

卓敬(),字惟恭,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溫州府瑞安縣卓嶴(今屬瑞安市仙降鎮)人。靖難之役後被殺。.

新!!: 靖难之役和卓敬 · 查看更多 »

古今風雲人物

《古今風雲人物》,是一個香港電台的廣播節目,於2010年開始播出,介紹古今中外人物的歷史。繼《神州五十年》後於香港電台播放,播放時間為一輯半小時(三十分鐘),由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於香港電台第一台播放。除此之外,香港電台網站亦設有專屬網頁,供聽眾聆聽。 該節目由《中華五千年》的撰稿人張偉國博士,以及與張偉國共同主持《神州五十年》的麥勁生教授、亦有曾與張偉國共同於公開大學共事的曾卓然,在樹仁大學共事的羅永生博士主持,本節目主要以講述及兩位主持人(每集只有兩位主持人)的對談為主。 除了討論人物的生平事跡以外,亦有講述當時的時代背景,供聽眾了解該時代的時空背景。.

新!!: 靖难之役和古今風雲人物 · 查看更多 »

吳言信

吳言信,明初官員,福建邵武人。 吳言信為國子監生,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中式辛未科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靖難之役中,吳言信不知所終,一說全家死難。後入祀邵武鄉賢祠。清光緒《重纂邵武府志》有傳。.

新!!: 靖难之役和吳言信 · 查看更多 »

吳高

吳高,明朝军事将领,吳良之子。 吳高早年在山西、北平、河南等地练兵,曾率部队征讨百夷。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罪调任广西,去征讨土司趙宗壽。 燕王朱棣起兵叛變,稱為靖難之役,吳高镇守遼東,与楊文数次进攻永平。朱棣说:“吳高虽然胆小,但是做事缜密。杨文则有勇无谋,除掉吴高,杨文就无能为力了。”于是采用离间计,於是寫了两封信,一盛赞吳高、一贬低楊文,卻故意把兩封信對調寄給兩人。兩人得到書信,俱上呈朝廷。建文帝知道后生疑,把吳高削爵贬到广西,只剩楊文獨自鎮守遼東,后来果然败了。後來燕王朱棣入金陵應天府,稱帝,改元永樂。 永乐初期,吳高再次被起用镇守大同,上言守卫边疆的策略。永乐八年,朱棣北征回师,吳高称病不上朝,被弹劾废为庶人。 洪熙元年,明仁宗看到他的名字,說:“吳高过去经常对我无礼,贬他去海南。”当时吳高已死,其親人遭到流放,后遇到大赦得釋。宣德十年(1435年),其子吳升求繼承爵位,朝廷不許。.

新!!: 靖难之役和吳高 · 查看更多 »

吳與弼

吳與弼(1391年—1469年),字子博,號康齋,江西崇仁縣人。 父親吳溥,建文時為國子監司業。靖難之變,燕王朱棣攻入應天府時,王敬止、胡廣、解缙、吳溥四人聚會,胡、解各有慷慨陳詞。獨敬止哭泣不言。吳與弼以為胡、解會自殺身殉建文帝。吳溥認為胡、解只會講空話,真正忠君愛國的是王敬止。話還沒講完,卻聽到胡廣大聲對家人喊叫,「外面很喧鬧,小心看好豬啊。」吳溥笑著說:「連一隻豬都捨不得,難道捨得生命嗎?」不久,敬止自鴆而死,胡廣、解缙迎附朱棣。 與弼年十九歲時,見《伊洛淵源圖》,放棄科舉,苦讀閩學語錄,數年不下樓。推崇程朱理學,注重“靜時涵養,動時省察”。中年家贫,躬耕讀書,“本之以小學、四書,持之以躬行實踐”,“非其义,一介不取”,學者稱康齋先生。有弟子胡居仁、陳獻章、娄谅。娄谅不屑细务,一日与门人共耕,吴与弼一边挥锄,一边对娄谅说:“学者,须亲细务。”娄谅立即醒悟。 天順初授左春坊右諭德,以“少贱多病,杜迹山林,本无商行”为由请辞,回鄉講學。英宗三次挽留,坚辞。嘗言“宦官、釋氏不除,而欲天下之治,難矣。吾庸出為?”吳與弼自稱經常夢見孔子、周文王二聖。。他開始透過《日錄》記載夢中的情境。其一生言行皆體現於《日錄》,黄宗羲撰《明儒学案》,以“崇仁之学”为首卷,称:“微康斋,焉得后世之盛哉?”宪宗成化五年卒,享年七十九。其墓位于崇仁县六家桥乡曹坊熊家村西南。著作有《康齋文集》、《日錄》等。.

新!!: 靖难之役和吳與弼 · 查看更多 »

吳溥

吴溥(),字德润,江西崇仁人。明朝政治人物。 建文二年(1400年)二甲一名進士,任翰林院修撰。永樂年间,入國子監任職。为人谨慎、居官操行廉洁,死无以殓。存有《古崖集》 吴溥有識人之明。燕王朱棣破官軍,入主金陵時,王敬止、胡靖、解縉、吳溥四人聚會,胡、解各慷慨陳詞,敬止哭泣不言。吳溥的兒子吴与弼,以為胡靖會殉死建文帝。吳溥則表示胡、解只會講空話,真正忠君愛國的是王敬止。話還沒講完,卻聽到胡靖大聲對家人喊叫:「外面很喧鬧,小心看好豬啊。」吳溥說:「連一隻豬都捨不得,難道捨得性命嗎?」不久聽到王敬止全家哭泣,原來王敬止已經服毒自殺了。胡靖、解縉則果然迎附朱棣,求取官位。.

新!!: 靖难之役和吳溥 · 查看更多 »

吳成

吳成(),初名買驢,遼東都指揮使司(今名遼寧省遼陽市)人,明朝軍事將領、清平侯。 吳成父通伯時任元朝遼陽行省右丞,后歸降明朝。買驢改名為吳成,充任總旗,屢次跟從大軍出塞。建文元年,授永平衛百戶。靖難之役時,投降燕王朱棣,后征戰屢次有功,升都指揮僉事,參加淝河之戰、小河之戰、合戰齊眉山,攻敗靈璧軍,均為殊死搏鬥之戰。明成祖即位后,授都指揮使。從征大戰本雅失裏,隨後與朱榮同當前鋒,追阿魯臺與闊灣海,班師后晋升都督僉事。洪熙元年,升左都督。與陽武侯薛祿征大松嶺有功。宣宗初,因舊功而封清平伯,祿千一百石,予世券。并跟從征討樂安朱高煦叛亂,與薛祿為前鋒。平定后,出任興和守備。因為其愛好狩獵而不顧防備,致使蒙古軍偷襲入城,并掠奪其妻子。明宣宗得知后,不予追問。當時阿魯臺入貢,於是還其家口。宣德三年,跟從宣宗北征獲勝,進封清平侯。宣德八年后去世,贈渠國公,謚壯勇。.

新!!: 靖难之役和吳成 · 查看更多 »

君,原指君主,後來成為爵位的一種,即關內侯,如褒成君等,也變為對男子的敬稱,如王君、謝君之類,君也可當第二人稱使用,如詩句: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新!!: 靖难之役和君 · 查看更多 »

壬午之难

壬午之难发生于1402年,是中国明朝时期,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获胜后杀害忠于建文帝大臣的事件。朱棣攻破南京后,建文帝朱允炆焚宫自尽,朱棣随后即位。而建文一朝,朝臣600余人,只有29人投降。朱棣勃然大怒,对建文帝臣属开展清算和镇压,忠于建文帝的大臣被杀者一百二十人,更有甚者灭方孝孺十族,坐死者达八百七十三人。当时为中国农历壬午年,故称壬午殉难。。.

新!!: 靖难之役和壬午之难 · 查看更多 »

夏原吉

夏原吉(),字維喆。祖籍江西德興,居於湖廣行省潭州府湘陰縣縣城夏家橋。明朝初期官員,長期擔任戶部尚書。 夏原吉早年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建文年间,任户部右侍郎,后充采访使。靖难之役后,为户部尚书,与蹇义并称于世。此后又相继辅佐明仁宗、明宣宗,政绩卓越。宣德五年(1430年)逝世,赠太师,谥忠靖。.

新!!: 靖难之役和夏原吉 · 查看更多 »

大屠杀列表

本列表按照发生年代的先后顺序列举世界历史上发生的大屠杀。.

新!!: 靖难之役和大屠杀列表 · 查看更多 »

大庆寿寺

大庆寿寺,又称庆寿寺,俗称双塔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现已无存。.

新!!: 靖难之役和大庆寿寺 · 查看更多 »

天津歷史

天津平原地区的开发大约开始于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而且经过了一个由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步推进的过程。 天津市自古因漕运而兴起,城市的雏形始于隋朝的三会海口。海运与漕运的交汇,使得天津逐渐成为商业的枢纽,逐渐繁荣起来。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并更名为“天津”,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自1860年天津开放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多国在天津设立租界,洋务派亦在天津兴办实业,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在领风气之先的同时,天津近代工业、商业、金融业等发展迅速。由天津开始的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中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目前,天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和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经过1990年代开始的工业东移战略,已经形成“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天津港-天津南港”的双城双港的城市布局。.

新!!: 靖难之役和天津歷史 · 查看更多 »

女仙外史

《女仙外史》又名《石头魂》,全名《新刻逸田叟女仙外史大奇书》,日译本题名《通俗大明女仙传》,神魔小说,清代吕雄著。以明初「靖难之役」为背景,叙述山东唐赛儿起义的故事。唐赛儿此人正史有记载,但本书情节为虚构。此书约成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梓行于康熙五十年(1711)。清朝政府因其中有一些“淫亵书”,把它划入淫书之列,被列入禁毁之书。.

新!!: 靖难之役和女仙外史 · 查看更多 »

姚广孝墓塔

姚广孝墓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是明成祖朱棣的重臣姚广孝的墓塔。该墓塔始建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于宣德元年(1426年)建成。该塔是一座八角九级的砖石重檐塔,高33米,顶部塔刹高3米。2013年,姚广孝墓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靖难之役和姚广孝墓塔 · 查看更多 »

姚廣孝

姚廣孝(),幼名天僖,賜名廣孝,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庵號獨庵(獨菴),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通稱姚道衍。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江路(明为南直隶苏州府)長洲縣(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元末明初政治人物、禪宗僧人、詩人,明成祖靖难之役的謀臣之一。.

新!!: 靖难之役和姚廣孝 · 查看更多 »

孟善

孟善(),中書省濟南路無棣縣(今山東省無棣縣)人,明朝軍事將領。保定侯。 孟善早期仕于元朝,任山東樞密院同僉。之後歸順明朝,并跟從大軍北征,授定遠衛百戶。后平定雲南,晋升燕山中護衛千戶。靖難之役時,跟隨朱棣起兵,攻佔松亭關、白溝河均有功。之後守衛保定,以數千兵力抵擋中央軍的萬人圍攻,后保存城池。此後累升至右軍都督同知,封保定侯,祿千二百石。永樂元年,鎮守遼東。七年召還北京,須眉皓白。明成祖憐憫其,命致仕。十年去世,贈滕國公,謚忠勇。有子孟瑛、孟賢,其中孟瑛继承爵位。.

新!!: 靖难之役和孟善 · 查看更多 »

孫巖

孫巖(),明朝将领,南直隶凤阳府凤阳县人。初为金吾左卫百户,“靖难之役”时追随明成祖,立有战功,封应城伯,去世后追赠翼城侯,谥威武。.

新!!: 靖难之役和孫巖 · 查看更多 »

孔姓

孔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5位,2007年数据按人口计算排名第98位。来自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数据库数据,孔姓人口计算排名第83,约270万。.

新!!: 靖难之役和孔姓 · 查看更多 »

孔公鑑

孔公鑑(),字昭文,山東曲阜人。孔子第五十八代嫡孫,孔讷之子。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十二,孔讷的原配夫人陈氏生下孔公鑑。为人好学知礼。明惠宗建文二年(1400年)孔讷去世,当时正值靖难之役,孔公鑑没有来得及袭封衍圣公。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初五,公鑑因病去世,享年二十三岁。妻子巨野胡氏生下一子孔彦缙,当时才刚满周岁。明成祖永乐八年(1410年)孔彦缙袭封衍圣公。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朝廷追赠孔公鑑为袭封衍圣公。宣德三年(1428年)应孔彦缙之请,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为孔公鑑撰写墓表。.

新!!: 靖难之役和孔公鑑 · 查看更多 »

宁波历史

宁波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夏时,宁波所在地区称为鄞。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始建句章城。秦朝时,宁波属会稽郡,下辖鄞、鄮、句章3县。六朝时,佛教传入宁波,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唐朝,称宁波为明州,市域范围逐渐形成,与当代宁波城市格局相近的城市规格也在那时形成。同时,宁波依赖地理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开埠港口,与日本、高丽均有非常频繁的贸易往来。五代时,宁波属吴越国。吴越王钱镠的富民政策发展了宁波的经济。宋代,以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大学者使得宁波开始确立“耕读传家、商儒并生”的传统,本土的四明学派开始出现。人口的南迁使得宁波的农业生产和文化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达使得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元代,宁波已经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和全国最为重要的港口之一。明代,倭寇的进犯和海禁政策使得宁波的航运开始衰败,而宁波商帮也在此时作为重要的商业力量在中国出现。清代,宁波出现了全国闻名的著名学派浙东史学,与西方的交流也日渐频繁。鸦片战争后,1844年,宁波开埠。外资的进入使得宁波本土经济受到重创。此时,宁波商帮开始转变为近代商人并将新兴的上海作为主要活动地点,对上海的城市建设和上海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华民国时期,宁波经历战乱,经济发展起伏很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宁波靠近台湾,因而成为对台作战的前哨和东海舰队驻地,经济发展几近停滞。改革开放以后,宁波在众多优惠政策和海内外宁波帮人士的帮助下开始迅速发展。.

新!!: 靖难之役和宁波历史 · 查看更多 »

宜倫郡主

宜倫郡主,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孫女,父親是懿文太子朱标,生母不详。 1392年,父亲朱标逝世。1399年,兄弟朱允炆登基。没有她受册公主的记载。她的四叔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她兄弟朱允炆的皇位并即位為明成祖,次年改元永乐。永乐十五年(1417年),宜倫郡主下嫁--礼。.

新!!: 靖难之役和宜倫郡主 · 查看更多 »

安徽省

安徽省,简称“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合肥市。安徽省大致位于东经114°54′至119°37′与北纬29°41′至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同时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从而孕育出了省内的四大文化圈,即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在经济上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中国中部经济区,北部和南部分属中原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其南部原徽州府的徽商与粤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自21世纪以来,安徽省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靖难之役和安徽省 · 查看更多 »

宋端儀

宋端儀(),字孔時,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靖难之役和宋端儀 · 查看更多 »

寧王之亂

寧王之亂,又稱朱宸濠之乱或宸濠之乱,指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最后由南贛巡撫王守仁(王陽明)、吉安太守伍文定平定。.

新!!: 靖难之役和寧王之亂 · 查看更多 »

尹昌隆

尹昌隆(),字彦谦,江西泰和人,明朝政治人物。榜眼及第。.

新!!: 靖难之役和尹昌隆 · 查看更多 »

屠呦呦

屠呦呦(),浙江宁波人,祖籍江蘇無錫,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这些抗疟药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亚洲南部、非洲和南美洲等热带发展中国家的人改善了健康状况,被认为是20世纪热带医学的显著突破。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该年度的临床医学界最高奖项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成为首位问鼎该奖的中国人。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在研制青蒿素等抗疟药方面的卓越贡献,与威廉·C·坎贝尔、大村智共同被诺奖委员会授予该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三人发展出針對一些最具毁灭性的寄生虫疾病具有革命性作用的疗法”,屠呦呦独享其中一半獎金。她是歷史上第三位因瘧疾研究獲獎的人、首位華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首位亞洲及華人女性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也是首位接受本土高等教育且在中国大陆进行研究工作的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以及第十一位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双得主。2017年1月9日,中国国务院将2016年度中国科学界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赵忠贤院士与屠呦呦研究员两位科学家。屠呦呦由此成为第一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女性获奖者和非两院院士获奖者。.

新!!: 靖难之役和屠呦呦 · 查看更多 »

山东省

山东省,简称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是华东地区的最北端省份,省会设于济南,副省级城市有济南市、青岛市。2017年山东省常住人口超过1亿人,位列全国第二。其中汉族占99.3%,另有回、满、蒙3个世居少数民族及朝鲜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山东省西部连接内陆,逆时针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泰山是全境最高点(1532.7米);东部是山东半岛。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海峡相对,东面与朝鲜半岛隔黄海相望。 山东土地面积约15.79万平方公里,排名全国第19,境内交通发达,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密集。山东是工农业大省,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一部分,2017年生产总值达7万亿人民币,位列全国第三名,对中国内地经济的贡献約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10位。山东在2011年1月确立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山东半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组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2018年1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山东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齐鲁文化,又分为“鲁西文化”和“胶东文化”。其中儒家的创立人孔子和孟子是鲁文化的代表人物,政治家管仲、军事家孙子、孙膑则是齐文化的代表。而鲁菜则位居中国八大菜系之首。.

新!!: 靖难之役和山东省 · 查看更多 »

崔聚

崔聚(),安徽怀远人,明朝军事将领。 崔聚在靖难之役中跟随明成祖起兵。1410年(永乐八年),跟随明成祖北伐蒙古,击败蒙古兵于广漠戍。1425年(洪熙元年),官至左军都督佥事。 1426年(宣德元年),成山侯王通出兵安南讨伐黎利,被黎利打败。朝廷以柳升征虏副将军,任总兵官;又以保定伯梁铭为左副总兵,都督崔聚为参将,尚书李庆赞军务,率领步兵骑兵共七万,与黔国公沐晟会同前往征讨。翌年梁铭病死,由崔聚率领其部众,率军至昌江,遭到蓝山起义军的包围。蓝山军以战象攻入阵中,明军阵型大乱。蓝山军大声劝降,但明军无一投降,或阵亡,或逃跑,全军覆没。崔聚力战被俘,蓝山军千方百计劝其投降,始终不屈服,最后被处死。.

新!!: 靖难之役和崔聚 · 查看更多 »

上下五千年

《上下五千年》是中国作家林汉达、曹余章编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通俗历史读物。内容包括从上古到鸦片战争前共262个历史故事。其中上古到东汉是林汉达的遗作,三国到清中期由曹余章撰写。1979年,由少年儿童出版社首次出版,分五册,后改为分上中下三册。1991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合订本。200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彩图版。2002年,曹余章将历史故事扩展到了332个,时间断限到辛亥革命,出版名为《新版上下五千年》。2012年,又将历史故事扩展到372个,时间断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出版名为《最新版上下五千年》。.

新!!: 靖难之役和上下五千年 · 查看更多 »

丁志芳

丁志芳,又名志方,山東行省東昌府聊城縣(今山東省聊城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

新!!: 靖难之役和丁志芳 · 查看更多 »

中國娼妓史

中国历史中最早关于娼妓记载是春秋時代管仲建立的官妓制度,漢武帝時加以制度化。陈东原认为中国有妓女真正开始于汉武帝时的营妓。妓女可分为宮妓、營妓、官妓、家妓和民妓等。她们本人则多是罪犯、罪犯家属、贩卖人口或战俘。妓女社会地位地下,而将大臣或敌方的女性家属发配为妓女,亦是君主所使用的惩罚手段。 中国古代“娼妓”本作「倡伎」,本意是歌舞表演中的女演员。許慎《說文解字》有「倡」字無「娼」字。梁朝顧野王《玉篇》始出現「娼」字。.

新!!: 靖难之役和中國娼妓史 · 查看更多 »

中國歷代亂世

中國歷代亂世,是指中国各朝代中所出现的亂世。乱世通常在一个王朝或政权的中晚期发生,之後通常是政權消亡,或者是有能君主的中興。中国历史上的長時間分裂,如東周-春秋戰國; 三國-魏晉南北朝和五代-遼宋夏金亦會稱為亂世。与乱世相反的则是盛世。.

新!!: 靖难之役和中國歷代亂世 · 查看更多 »

中國歷朝通俗演義

《历朝通俗演义》,又稱《中國历朝通俗演义》,作者為蔡東藩。.

新!!: 靖难之役和中國歷朝通俗演義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新!!: 靖难之役和中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屠杀列表

本列表按照發生年代的先後順序列舉中國歷史上發生的部分大屠殺事件。.

新!!: 靖难之役和中国大屠杀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

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中国东北地区的兴凯湖畔就产生了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两周时期,东北地区为箕子朝鮮、肃慎、燕、亳吾的领土,这一时期东北和中原地區开始交流。前300年左右,燕将秦开破东胡,設置辽东郡;前226年,秦将王翦攻克燕都蓟(今北京),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秦将李信追太子丹至衍水。前2世纪,扶余国在中国东北中部建立;前37年,高句丽国建立。公元698年,渤海国建立,渤海国模仿唐朝的治国模式和文化,被称为“海东盛国”。而当时,东北地区还有靺鞨等各民族存在。907年,唐朝灭亡后,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后改称辽),并灭渤海国,建立了东丹。此后,契丹与高丽爆发了多次战争,最终失败。此后女真开始在东北地区兴起,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定都会宁(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不久灭掉了辽。金朝完颜亮时期,都城从上京(会宁)迁到了中都(今北京)。成吉思汗征讨金朝时占领了东北地区,使东北地区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统治范围。蒙古曾多次攻打朝鲜半岛的高丽,1269年(至元6年),元政府设置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于辽阳。 1409年(明永乐7年),明政府在漢地遼東设置辽东都司,在辽东都司以北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奴儿干地区的所有军事建制机构。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派驻数年而轮调的流官,后为当地部落领袖所世袭。15世纪初期,位于漢地遼東地區以北的女真族分成三部,其中以建州女真最为强大。明朝收建州女真为藩属,册封阿哈出为建州都指挥使,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左都督。猛哥帖木儿在被野人女真所杀后,其弟凡察与子董山被迫南移,最后定居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并入建州卫内。1442年明朝自建州左卫分立出右卫,以凡察领导右卫、董山领导左卫,形成建州三卫。1616年努尔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后于赫图阿拉(后称兴京)称汗建立后金。1618年后金起兵侵明,至1621年辽东地區被滿族的后金所征服,1636年皇太极将当时的后金都城(今沈阳)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在盛京称帝,改年号为崇德,国号为大清。顺治入关后,以驻防八旗留守盛京。康熙至乾隆年间,东北地区逐渐形成三个相当于行省的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之下设专城副都统分驻各城,并管理各城的临近地区。副都统下有总管统领各旗。在汉人聚居之处,置府、州、县、厅,如同内地。居于黑龙江、嫩江中上游的巴尔虎、达斡尔、索伦(鄂温克)、鄂伦春、锡伯等族,编入八旗,由布特哈总管、呼伦贝尔总管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及库页岛的赫哲、费雅喀、库页、奇楞等渔猎部落则分设姓长、乡长,由三姓副都统管辖。1858年,清俄签订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清国被迫割让黑龙江以北国土予沙皇俄国。1860年,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上疏朝廷,呼吁开禁放垦,鼓励移民,获得采纳,闯关东移民潮开始。1894年甲午战争战败后,清国被迫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后经俄法德三国干涉,日本交还辽东予清。1898年,日本租借关东州(今辽宁大连)。1900年(光绪26年),沙俄武装占领东北地区长达5年之久。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最终日本战胜俄国,促成了日本在东北亚地区的军事战略优势。1907年(光绪33年),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撤销,奉天、吉林、黑龙江建省。1912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取代清朝继续在东北地区进行统治。 中华民国初期,东北地区军阀林立,1918年(民国7年),张作霖统一东三省,此后东北一直处于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政府统治之下。1928年(民国17年),发生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死。此后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奉天市改称沈阳市,东北归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之下。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此后日本迅速武装占领东北地区。1932年3月1日,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建立起傀儡政权“满洲国”。1945年,苏军出兵中国东北,日本战败,满州国政权崩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收东北,并与早一步接收的中共武装发生发生冲突。1949年,中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东北成为中国的重要的工业基地。中苏交恶后,东北成为中国抵御苏联潜在入侵的前沿阵地,1969年中苏爆发了珍宝岛武装冲突。中共改革开放至今,东北地区依然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

新!!: 靖难之役和中国东北地区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首都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城市都曾經成为過中国的首都,也有更多的城市曾经成为中国某一地区所成立国家的首都。.

新!!: 靖难之役和中国首都 · 查看更多 »

中国战争列表

中國自古以來內部或對外具有重大影響的戰事列表,戰事名稱以大中華地區使用者為準,後面附上時間為該戰進行時間或中方參戰時間,每場戰爭名詞下方為該戰簡介。中國有明确记载确实发生过的战争列表如下:.

新!!: 靖难之役和中国战争列表 · 查看更多 »

东厂

東廠,其全名為東緝事廠,廠衛之一。中國明朝時期的由宦官执掌的特權監察、情治機構,偵查異見人士,以鎮壓反對力量。 东廠對官吏、士大夫甚至於一般庶民製造了大量冤案,在當時頗受士人反感。執行公務時,與錦衣衛相同,持有「駕帖」以證代皇帝行事,並且由刑科给事中的「佥签」。廠衛的主要偵查以反叛亂、捉拿異議分子為主,与其他两厂(西厂、内行厂)一卫(锦衣卫)合称“厂卫”,是明朝“特务治国”的象征。清代「以軍法從事」常態化遂罷。.

新!!: 靖难之役和东厂 · 查看更多 »

东亚史

東亞史是指以東亞為整體的歷史,涉及地域包括东亚及周边的东北亚、中亚和东南亚的一部分,这些地区在近代之前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文化圈。东亚史主要包括中国历史(包括中国中原王朝和地方性政权历史)、蒙古地区的历史、日本群岛的历史和朝鲜半岛历史,以及越南北方王朝的歷史,今日一般指中日韓三國。 东亚地区的国家深受中国传统文明的影响,并传播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台湾和蒙古地区、印度支那等地。在大陆,中国的黄河流域孕育了早期的文明,并在公元前211年出现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朝鲜半岛的北部长期受到中国的统治和影响。日本在隋唐之际屡次派出留学生前来中国学习传统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另外,由于中国的中原王朝为了抵御蒙古高原的少数民族开始大修长城,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长期隔离并且冲突频发;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女真《後來滿族(滿州)》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尤其显著,其中蒙古族和女真族曾一度统治整个中国。然而由于中华文明根深柢固且汉族人口众多,这些曾经侵入或征服汉地的民族,例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后来都因程度不同地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而被认为是完全或部分融入所谓中华民族当中。这些民族交流及融合的历史,但最终扩张了汉民族的文化内涵。 近代以来,东亚国家成为了列强争夺的焦点,唯独日本通过近代化的改革成为世界强国,并不断与其他邻国和地区发生战争。 20世纪以来,民族独立和殖民体系的崩溃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二战以后,欧洲国家相对衰落,世界重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东亚又成为世界的重要地区。其中,中国大陆和中華民國、日本、韩国的迅速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21世纪以来,东亚地区发展机遇和矛盾并存,地区合作不断深化,另外,南海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中日矛盾也成为地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新!!: 靖难之役和东亚史 · 查看更多 »

丘福

丘福(1343年-1409年),清朝因為避孔丘的諱,而改為邱姓,明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明永樂時將領。 丘福为行伍出身,初年在燕王府工作,被授予燕山中護衛千戶。后参与靖难之役,居功臣之首,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永乐七年(1409年),率部北伐蒙古,因轻敌导致全军覆没,被杀。.

新!!: 靖难之役和丘福 · 查看更多 »

三岔河口

天津三岔河口,古名为三会海口。地处天津老城以北,子牙河北岸归河北区管辖,南岸归红桥区管辖。乃子牙河、南运河、海河交汇之地,海河干流起始处,海河水系的标志性区域。还是今天天津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的最早发祥地。.

新!!: 靖难之役和三岔河口 · 查看更多 »

平安 (明朝)

平安(),小字保兒,南直隸鳳陽府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人,明朝建文帝的大將,曾在靖难之役多次痛擊朱棣,朱棣即位後赦免了平安,還任命为「都督僉事」,但是在數年後想起了平安,將他逼死。.

新!!: 靖难之役和平安 (明朝) · 查看更多 »

平燕承宣布政使司

平燕承宣布政使司為靖難之役時明惠帝所設之藩司,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之沿續,建文四年撤銷。.

新!!: 靖难之役和平燕承宣布政使司 · 查看更多 »

废后

废后指的是被废黜的王后或皇后。皇后被废黜不外乎是政治原因或个人原因。有些皇后则是在死后才被废黜了皇后头衔。中国亦有皇后两度被废且两度复立。皇帝废黜皇后,可再立新--。但废后通常不会再嫁。.

新!!: 靖难之役和废后 · 查看更多 »

应天

应天,有如下几个含义.

新!!: 靖难之役和应天 · 查看更多 »

应天府

应天府,可以指:.

新!!: 靖难之役和应天府 · 查看更多 »

应天府 (明朝)

应天府是中國明朝设置的府,为明代初期首都,後改留都。即今南京市。.

新!!: 靖难之役和应天府 (明朝) · 查看更多 »

仁孝文皇后

仁孝文皇后(),徐姓,本名无记载,明成祖朱棣嫡--,濠州人,明朝开国功臣徐达之嫡长女。.

新!!: 靖难之役和仁孝文皇后 · 查看更多 »

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三楊)、夏原吉、蹇义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使他们在位的十一年期间(1424年至1435年)成为明代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代。 朱棣去世後,太子朱高熾即帝位,是為仁宗,改元洪熙。仁宗時“停罷採買,平反冤濫,貢賦各隨物資產,陂池與民同利”,他赦免了惠宗時的舊臣和成祖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洪熙一朝僅短短一年,仁宗即行去世,其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宣,改元宣德;宣宗御駕親征,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安抚赵王,稳定了国内形势。 清修《明史》稱仁宣之治為:“官吏稱職,政治清平,綱紀嚴明,倉庫常滿,百姓安居樂業,遇災多救不為害。此治理是明朝開國六十年后遇到的盛世,民氣得以漸漸舒展,整個王朝也有蒸蒸日上治平的氣象了。”學者谷應泰亦將仁宣之治與周朝的“成康之治”、漢朝的“文景之治”相提並論。.

新!!: 靖难之役和仁宣之治 · 查看更多 »

建极殿大学士

建极殿大学士,旧称謹身殿大學士,为明朝、清朝内阁大学士之一。清朝為正一品衔。掌管奉陳規誨,點檢題奏,票擬批答等职位。 明朝初期,明太祖大興冤獄,誅殺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殺胡惟庸,罷中書省,廢除二千餘年來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親統六部。但由於工作份量實在過於龐大,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不得不設殿閣大學士,為皇帝顧問,一開始大學士並無實權,類似今日的秘書之職。之后明成祖靖難奪位後逐渐倚重内阁,内阁权力遂大。 明仁宗即位后,升楊榮為太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謹身殿大學士,仁宗始置,閣職漸崇。 嘉靖时,謹身殿改为建极殿。清朝改建极殿为保和殿。先后有额色黑、成克巩、李霨、魏裔介、杜立德、索额图、卫周祚、王熙、梁清标、吴琠、马齐、张廷玉、鄂尔泰、讷亲、傅恒等十五人担任保和殿大學士。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初四(1749年1月22日),定内阁大学士由四殿二阁(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改为三殿三阁(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保和殿大學士的名号作为首席大学士的称号。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傅恒死后,一直到清朝灭亡,无人再担任保和殿。.

新!!: 靖难之役和建极殿大学士 · 查看更多 »

建文

建文(1399年-1402年6月)为中國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允炆的年号,共四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后不承认建文年号,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明神宗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下詔恢復建文年號。 值得注意的是,明成祖一直没有明诏宣布革除建文年号。一些学者认为革除年号不是朱棣的本意,而只是臣下所为。也有人认为明成祖通过重修《太祖实录》和修纂《奉天靖难记》对建文朝历史肆意篡改,实际上相当于革除了建文年号,只是又不愿亲自公开实施而承担历史责任。.

新!!: 靖难之役和建文 · 查看更多 »

建文帝

明惠宗朱允炆(),或稱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代皇帝,年號“建文”,明太祖朱元璋之孫。在位期間進行一系列寬政、削藩的改革,史稱“建文改制”。由於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攻入南京應天府,是為明成祖,惠宗隨後下落不明。大臣梅殷諡其為「孝愍皇帝」,上廟號「神宗」,但不被成祖承認,故不使用。直到南明時,弘光帝追谥其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清高宗乾隆元年,高宗追谥其為「恭閔惠皇帝」,故也作「明惠帝」。.

新!!: 靖难之役和建文帝 · 查看更多 »

建文改制

建文改制是明惠宗朱允炆、方孝孺等人推行的改革,主要改善明太祖重武重軍事的政策,提升文人政治、削除藩王勢力。惠宗受孝孺的影響,悉去太祖苛酷專濫之政,減輕江浙重賦,開廣言路,虛心納諫;並且在黃子澄與齊泰協助之下實施削藩政策。惠宗的改革大多是託古改制,具有理想性質姜公.

新!!: 靖难之役和建文改制 · 查看更多 »

任禮

任禮(),字尚義,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彰德府臨漳縣(今河南省臨漳縣)人,明朝軍事將領,寧遠伯。 靖難之役中,其以燕山衛卒從朱棣起兵,積功至山東都指揮使。永樂二十年,擢都督僉事。之後跟隨明成祖北伐。明仁宗即位后,命掌廣西都司事。后改為遼東。明宣宗即位后,晉升爲都指揮同知,跟隨平定朱高煦叛亂,后跟隨征兀良哈。明英宗即位后,晋升為左都督。 正統元年,佩平羌將軍印,充左副總兵鎮甘肅,抵禦阿臺、朵兒只伯進犯。正統十四年,也先分道入寇,抵肅州,兩軍相戰。景泰年初,提督三千營,后以老致仕。不久,復起守備南京,入掌中軍都督府。成化初年去世,贈侯,謚僖武。.

新!!: 靖难之役和任禮 · 查看更多 »

廖昇

廖昇(),湖廣行省襄陽府襄陽縣(今湖北省襄阳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廖昇早年为方孝孺、王紳相友善。洪武末年,由左府斷事擢太常寺少卿。建文初期,参与修订《明太祖實錄》,董倫、王景為總裁官,廖昇为副總裁官,李貫、王紳、胡子昭、楊士奇、羅恢、程本立為纂修官。燕兵朱棣渡江后,朝廷遣使請割地,不许。廖昇听闻后大哭,与家人告别,后自尽身亡。靖難之變殉難的諸臣中,廖昇死的最早。陳瑛在奏諸臣逆天命,請命诛杀建文旧臣,亦首推廖昇。.

新!!: 靖难之役和廖昇 · 查看更多 »

张信

张信可以指:.

新!!: 靖难之役和张信 · 查看更多 »

张麒

张麒,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永城县人,诚孝昭皇后张氏的父亲,明宣宗的外祖父。 洪武二十年(1387年)张麒的女儿嫁给为燕王朱棣的世子朱高炽为世子妃,张麒授兵马副指挥。朱棣靖难之役成为永乐帝,世子朱高炽为太子,张麒进京卫指挥使,不久去世。太子即位明仁宗,追封彭城伯,谥号恭靖,后进彭城侯。三子张昶、張旭及张昇,并就是诚孝昭皇后之兄。.

新!!: 靖难之役和张麒 · 查看更多 »

张昶 (外戚)

张昶,中国明朝武官、外戚,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永城县人。 明仁宗张皇后和张昇的哥哥,父亲张麒。随从明成祖起兵靖难,攻克大宁战郑村坝有功,授义勇中卫千户指挥同知,援救蓟州,击败辽东兵。回师辅佐自己的妹夫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府。永乐初年,官至锦衣卫指挥使,有过失,被明成祖责备。明仁宗即位,任内兄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彭城伯,子孙世袭。改元洪熙,命掌管五军右哨军马。明英宗即位,妹妹太皇太后张氏令他不得参与朝政,正统三年(1438年),得病去世。.

新!!: 靖难之役和张昶 (外戚) · 查看更多 »

张昇 (外戚)

张昇,中国明朝政治人物、外戚,字叔晖,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永城县人。 明仁宗张皇后之季兄(明史中誤載為其弟),父亲张麒,母親仝氏,兄长张旭、张昶。随从明成祖起兵靖难,以守北平之功,授义勇卫千户,历羽林卫前指挥佥事。永乐十二年(1414年),随明成祖北征蒙古。明仁宗即位,任大舅子为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宣德四年(1429年),明宣宗特许舅舅张昇参与朝中大政议决,宣德九年(1434年)明宣宗北征,命他掌管都督府事,留守京师。明英宗即位,太皇太后令他不得参与朝政,杨士奇称他贤能。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封惠安伯,赐诰券,子孙世袭。次年,得病去世,终年六十三岁。张昇历事四朝,身居显官,能自尊自爱。每遇大事,倾听大家的建议。.

新!!: 靖难之役和张昇 (外戚) · 查看更多 »

张敬妃

张敬妃(),中國古代明朝皇族女性,明仁宗妃。 河南祥符人(今河南开封),其祖父张玉为靖难之役的著名将领,后于东昌之战中战死。明成祖朱棣称帝后,以靖难第一功臣,追赠其为英国公。其父为袭爵英国公张辅,姑姑是明成祖的昭懿贵妃张氏。 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册封张氏为敬妃。两个月后,明仁宗就死了,但张敬妃被特恩免殉葬。去世后葬于金山。.

新!!: 靖难之役和张敬妃 · 查看更多 »

弘光帝

明安宗朱由崧(),又稱弘光帝,為南明首位皇帝,原為福王。朱由--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堂兄弟,福忠王朱常洵之子。思宗殉国後,朱由--在南京即位,改元弘光,在位僅一年。弘光元年清军南攻,朱由--被俘,押往北京,翌年被處決。南明永历帝为其上庙号安宗,谥号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溫恭仁孝簡皇帝。.

新!!: 靖难之役和弘光帝 · 查看更多 »

張信 (鄖國公)

张信(),河南行省鳳陽府臨淮縣(今安徽省凤阳縣)人。明朝初年政治人物。.

新!!: 靖难之役和張信 (鄖國公) · 查看更多 »

張倫

張倫可以指:.

新!!: 靖难之役和張倫 · 查看更多 »

張玉

張玉(),字世美,諡號忠武,河南祥符人(今河南省開封市),明朝軍事人物,靖難之役著名將領。 張玉隨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其中多立有戰功,後於東昌之戰中戰死。朱棣稱帝後,以為靖難第一功臣,追贈為榮國公,謚忠顯。明仁宗加封為河間王,改謚忠武,與朱能、王真、姚廣孝等靖難功臣同享成祖廟廷。.

新!!: 靖难之役和張玉 · 查看更多 »

張輔 (英國公)

張輔(),字文弼,諡忠烈,明河南等處行中書省汴梁路祥符縣(今河南省開封市祥符縣)人。明成祖時大將張玉之子,襲封英國公。 張輔早年隨父參加靖難之役,后進攻并佔領安南,改其為交阯,此後四次平定叛亂。宣德年間,率軍平定高煦之亂。正統年間,隨明英宗北征,在土木堡之變中陣亡,享年七十五岁。.

新!!: 靖难之役和張輔 (英國公) · 查看更多 »

張興

張興(),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安豐路(今安徽省壽縣)人,明朝軍事人物、靖難之役人物。安鄉伯。 靖難之役時,張興任燕山左護衛指揮僉事。之後因功任都指揮同知。其與侄張勇作戰勇敢,后重傷不能戰。永樂年間,封安鄉伯。永樂五年去世。.

新!!: 靖难之役和張興 · 查看更多 »

張欽

張欽可以指:.

新!!: 靖难之役和張欽 · 查看更多 »

張武 (明朝)

張武(),湖广布政使司长沙府浏阳县人,明朝初期軍事將領、靖難之役人物。 張武早期擔任燕山右護衛百戶,靖難之役時,跟隨朱棣起兵并攻克薊州、雄縣、鄚州。與諸位將領在真定擊敗耿炳文。夾河之戰獲得大勝,小河之戰時,斬首兩萬余人。之後累任都督同知。明成祖即位后,論功封成陽侯,祿千五百石,位次朱能之後。之後回守北平。同年去世,贈潞國公,謚忠毅。.

新!!: 靖难之役和張武 (明朝) · 查看更多 »

張昺

張昺可以指:.

新!!: 靖难之役和張昺 · 查看更多 »

何福 (明朝)

何福(),河南行省安豐路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人,明朝政治人物、軍事將領,寧遠侯。 洪武年間,曾參與南征雲南與明太祖第六次北伐。建文年間,在靖難之役中作戰但兵敗;永樂年間,鎮守西北并參與明成祖北征。后因被彈劾自盡身亡。.

新!!: 靖难之役和何福 (明朝) · 查看更多 »

徐理

徐理(),河南行省汝寧府西平縣(今河南省西平縣)人,明朝軍事將領,武康伯。 洪武年間,徐理擔任永清中護衛指揮僉事,改營州衛。靖難之役時,投降燕軍,并任右軍副將,屢出戰功。朱棣襲擊滄州的時候,徐理與陳旭在直沽造浮橋,以援助燕軍。之後累任都指揮僉事。永樂年間,封武康伯,守衛北平。永樂六年去世。.

新!!: 靖难之役和徐理 · 查看更多 »

徐祥

徐祥(),湖廣行省興國路大冶縣(今湖北省大冶縣)人,明朝軍事將領、靖難之役人物。 元朝末期,徐祥最初跟從陳友諒,之後朱元璋攻佔江州后歸順,后累任至燕山右護衛副千戶。靖難之役時,朱棣起兵,徐祥跟從轉戰四年,有功累任至都指揮使。明成祖即位后,論功封興安伯,祿千石,為十四位封伯爵之首。永樂二年去世。.

新!!: 靖难之役和徐祥 · 查看更多 »

徐輝祖

徐輝祖(),初名允恭,明朝開國功臣徐達長子,母谢氏,以嫡子袭封魏国公。.

新!!: 靖难之役和徐輝祖 · 查看更多 »

北京城墙

北京城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京师顺天府的城墙,是明清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 靖难之役和北京城墙 · 查看更多 »

北京历史

北京是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它历史悠久,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來,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边防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順天府等等。.

新!!: 靖难之役和北京历史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靖难之役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北京皇城

北京皇城位于明清北京紫禁城之外、北京内城之内。四周由城墙环绕,并设置城门,被称为皇城。 北京皇城位于今北京市东城区和西城区。其范围南至东长安街、西长安街和毛主席纪念堂处;北至地安门西大街、地安门东大街;西至府右街、灵境胡同、西黄城根南街、西黄城根北街;东至晨光街、东黄城根南街、东黄城根北街。面积约6.87平方公里。.

新!!: 靖难之役和北京皇城 · 查看更多 »

北軍 (消歧義)

北軍 (消歧義)相對於南軍,可以指:.

新!!: 靖难之役和北軍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刘端

劉端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靖难之役和刘端 · 查看更多 »

周宗起

周宗起,福建漳州府漳浦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洪武十八年,登進士三甲,授大理寺丞,靖難之役后,與子被戍琴川后去世。.

新!!: 靖难之役和周宗起 · 查看更多 »

呂太后 (明興宗)

呂太后(),壽州人,明朝明興宗朱標的繼妻。.

新!!: 靖难之役和呂太后 (明興宗) · 查看更多 »

哈姓

哈姓為回族姓氏之一,現代標準漢語讀第三聲hǎ,是指中國中原地區的姓氏標準,即漢字「哈」姓。它不是各少數民族或外國人名字中,音譯時,有「哈」的發音。也不是伊斯蘭教的經名,例如:「哈三」、「哈散」、「哈桑」等。 元明時期,很多從西域來華的人,名字中有「哈」發音,統統說成是今天的「哈」姓是錯誤的,事實上他們的後人,絕大多數都不姓「哈」。回回入附中原之前大多是沒有姓氏,只有名字的。明朝開國之初,太祖朱元璋是禁止入附的少數民族隨意改易原來姓氏的,即所謂的「以嚴夷夏之辨」。「土木之變」以前,《明實錄》和其他明代的歷史文獻,尚未查證到改姓名時以「哈」為姓的,中原地區的「哈」姓,源於明中期「土木之變」後。 明代的「哈」姓,分為「南京哈」,與「河間哈」。哈剌卜達是「南京哈」的始祖,哥哥哈剌卜丁是「河間哈」的始祖。現在的獻縣、肅寧、瀛州(河間市),歷史上統歸河間府管轄,稱河間人。.

新!!: 靖难之役和哈姓 · 查看更多 »

唐赛儿民变

唐賽兒民变,又称唐赛儿起义,为明朝初期永乐十八年(1420年)发生于中国山东的一系列以白莲教为旗号的民变事件,民变领袖为唐賽兒。.

新!!: 靖难之役和唐赛儿民变 · 查看更多 »

唐雲

唐雲(),祖籍不詳,明朝軍事將領、靖難之役人物,新昌伯。 唐雲最初任燕山中護衛指揮。靖難之役時,燕王朱棣殺張昺、謝貴后,中央軍仍然控制北京城九個門。當晚張玉等襲擊攻佔其中八座,唯獨西直門無法攻下。朱棣於是派遣唐雲到守城處宣佈:“天子已聽王自制一方。汝等急退,後者戮。”并說服眾人歸降。朱棣對唐雲非常信任,其經常出入左右。之後朱棣南攻時,唐雲留守輔助世子,之後累升至都指揮使。明成祖稱帝后,封其新昌伯,世代繼承指揮使。次年去世。.

新!!: 靖难之役和唐雲 · 查看更多 »

兀良哈三卫

兀良哈三卫又称朵颜三卫,由泰宁卫、福余卫、朵颜卫组成。元朝灭亡后,兀良哈三卫与鞑靼、瓦剌构成了蒙古的三大部落。.

新!!: 靖难之役和兀良哈三卫 · 查看更多 »

削藩政策

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鞏固自身權利而收回藩王、藩鎮、诸侯、軍閥等地方政權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著手实施的政策。由于利益冲突,削藩常常引发政治动荡,甚至军事对抗。.

新!!: 靖难之役和削藩政策 · 查看更多 »

倭寇

倭寇(倭寇)是东亚地區对东亚海盗的贬称,一般是指13至16世紀期間活躍於朝鮮半島及中國沿岸的海盜,这些海盗被抓拿后一般報稱自己為日本人,故此又说是為日本海盗,惟歷史上倭寇来源众多,成分复杂,在倭寇最強盛之時,他們的活動範圍遠至東亞各地、甚至是內陸地區。 倭寇不一定都是來自日本的海盜。前期的倭寇,以日本人为主体,被称为「真倭」;戚繼光《紀效新書》倭寇的盔甲、武器、劍術戰法描述的非常清楚,和官府對決的戰鬥確實以精湛的日本劍術,甚至能做到一攻五。後期的倭寇,出現了以中国人为主体、其他東亞族裔為輔,被称为「假倭」,《明史日本傳》有云:「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朝鮮正史《世宗實錄》(二十八年十月壬戌)亦記載「然其間倭人不過一二而本國民假著倭服成黨作亂」。.

新!!: 靖难之役和倭寇 · 查看更多 »

皂旗張

旗張,其姓名不详,明朝军事将领。 皂旗張为明朝都指挥使。靖难之役爆发后,皂旗張率部平定,因其力挽千斤,每次攻城拔寨时都举皂旗为先锋,军中称其为“皂旗張”。后死时仍執旗不倒。.

新!!: 靖难之役和皂旗張 · 查看更多 »

石话实说

《石话实说》是石家庄广播电视台于2011年播出的一档旨在普及石家庄市所辖范围历史的文化宣传兼科教讲座式节目,在中国大陆城市电视台推出的第一部大规模发掘、拯救城市文化精髓的大型电视系列节目,也是第一部用讲座形式书写的电视讲坛版石家庄通史,一定程度上开创了用电视讲座形式书写城市通史的先河。节目的第一部名为《石话实说-石家庄的100个故事》从2011年1月15日开始播出,2012年1月14日播放完毕。 2012年5月10日,石话实说系列节目第二部--百集系列文化节目《石话实说——石家庄的100个村庄印记》(原称"100个名村名镇")在井陉县河北历史文化名镇天长镇宋古城大南门举办了开机仪式.

新!!: 靖难之役和石话实说 · 查看更多 »

石撰

石撰,山西省太原府平定州(今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石撰担任明寧府左長史,以學行稱。靖难之役时,燕王朱棣起兵的时候,曾经献计防守,并以臣節諷寧王,寧王亦对其尊敬。当城池被攻占后,石撰被捕不屈而被朱棣下令肢解。.

新!!: 靖难之役和石撰 · 查看更多 »

瞿能

瞿能(),南京廬州府合肥縣(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明朝軍事人物。 其父親瞿通,洪武年間累官任都督僉事。瞿能世襲其官,并以四川都指揮使身份跟從藍玉出大渡河擊西番,立功。後來又以副總兵征討建昌叛酋月魯帖木兒,破其軍於雙狼寨。 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變後,瞿能跟從李景隆的朝廷大軍北征朱棣。進攻北平時,與兒子率精兵千餘攻擊彰義門,旋即攻克。李景隆妒忌其才能,命其等候大軍同時進攻。於是燕兵夜間用水澆在城郭之上,大寒把城牆凝結了冰,不可攀登,終於引致李景隆大敗。 此後,瞿能跟從李景隆進駐白溝河,與燕軍交戰。瞿能父子奮勇進擊,所向披靡,至日落收兵。次日再戰,幾乎攻至燕王身畔。朱棣急忙假裝招喚後軍,令其生疑,成功逃脫。薄暮,瞿能再率軍搏戰,大呼「滅燕」,殺敵數百。諸將俞通淵、滕聚又率眾會師。適逢旋風颳起,朱棣突然率騎進擊,瞿能父子死於戰陣之中,俞通淵、滕聚、及精兵萬人皆戰死,從此朝廷軍隊不振。.

新!!: 靖难之役和瞿能 · 查看更多 »

玄天上帝

天上帝,本稱玄武大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为避讳宋圣祖赵玄朗之名而改称为真武。全稱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玉虛師相金闕化身蕩魔永鎮終劫濟苦天尊,通稱北極玄天上帝。常被簡稱為玄帝、北帝、真武大帝或玄天上帝。其又有玄武神、真武神、元武神、玄武大帝、元天上帝、開天大帝、北極大帝、北極佑聖真君、北極蕩魔天尊等稱;俗稱上帝公、上帝爺公、上帝爺、帝爺、帝爺公等。 其象徵北極星與四象中的玄武,為統理北方之道教大神,北方在五行之中屬水,能統領所有水族與水上事物(故兼海神),因北方在五色中屬於黑色,又稱黑帝。 玄天上帝亦是明朝鎮邦護國之神、降妖伏魔之神、戰神,明朝公家建了許多玄天上帝廟,並由官方祭祀。北帝據說擁有消災解困,治水禦火,護持武運及延年益壽的神力,故頗受擁戴。 在日本佛教真言宗,奉祀北辰之神妙見菩薩,亦作一手持劍,腳踏龜蛇(玄武)之像(有時只踏一大龜),與真武大帝有異曲同工之妙,被視為同一位神祇。 而康元帥與趙元帥玄壇真君同為玄天上帝之護法神。.

新!!: 靖难之役和玄天上帝 · 查看更多 »

王叔英

王叔英(),字原採,號靜學,黃岩亭嶺(今太平小河頭村)人。 洪武年間與楊大中、葉見泰、方孝孺一同被徵召,洪武二十年(1387年)被推薦為仙居訓導,改德安教授。遷漢陽知縣,有德政。學醇行正,與方孝孺為至交。建文時,召為翰林修撰,並薦楊士奇入翰林。 靖難之役時,叔英奉旨到安徽廣德募兵。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兵陷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叔英自縊於廣德祠山玄妙觀銀杏樹下,由道士盛希年葬於祠山之麓。兩個女兒投井自盡,“二女井”為紀念王叔英的女兒而建。成化十年(1474年)進士周瑛重修王公墓,“墳墓陵夷,鞠為邱莽,所可識別者,僅有楊公之碑而已。”又作《修撰王公墓記》。.

新!!: 靖难之役和王叔英 · 查看更多 »

王友

王友(),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中興路(今湖北省江陵縣)人,明朝軍事將領、靖難之役人物。清遠侯。 其繼承父親燕山護衛百戶職位。靖難之役時,與朱棣起兵后攻佔南京。論功因為侯爵,但卻驕縱而改授都指揮僉事。丘福等人上議后,改封清遠伯。次年,擔任總兵率領海軍清剿倭寇。永樂四年,征討交阯,并與指揮柳琮合兵攻破籌江柵等地,斬首三萬七千人。永樂六年,晉升爲侯爵,世代鐵券。次年,再進交阯。永樂八年,與明成祖北征,督軍中軍。后因避戰而被朱棣指責,其兵權交給張輔。后回師議罪,得赦免。永樂十二年,因誹謗罪被奪爵,未幾去世。.

新!!: 靖难之役和王友 · 查看更多 »

王府

王府,通常指为亲王或郡王建造的住宅,也指親王或郡王的家族。一些受冊封為王爵的藩屬國君主,其王室宮殿及朝廷也稱為王府,如琉球王府。除中國外,越南對內稱帝,亦有親王、郡王等王爵,因此亦有王府。中国古代建筑及越南古代建築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除君主居住的宫殿外,亲王府即是等级最高的建筑。若日后,他们成为君主,王府则被称为潜邸或潜龙邸。.

新!!: 靖难之役和王府 · 查看更多 »

王忠 (明朝)

王忠(),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德安府孝感縣(今湖北省孝感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靖安侯。 靖难之役时,王忠与李遠一同在蔚州投降燕兵。其每次战斗,都率领骑兵为骑兵,并多有斩获。此后累任都督僉事,封靖安侯,祿千石。永乐年间,北征中战败而死,爵位被夺。.

新!!: 靖难之役和王忠 (明朝) · 查看更多 »

王真 (明朝)

王真(),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咸寧縣(今陝西省西安市)人,明朝軍事將領、靖難之役人物。 洪武年間,其由士兵起家,后累功至燕山右護衛百戶。靖難之役時,燕王朱棣起兵,王真參與攻打北京九門,后戰永平、真定,攻下廣昌,襲擊雁門。之後跟隨大軍攻破滄州,追趕中央軍到滑口,俘虜七千餘人。后累任都指揮使。淝河之戰,王真與白義、劉江各帥百騎誘平安軍,并伏擊,之後因援兵不繼而被困重傷,大呼“我義不死敵手。”遂自殺。朱棣即位后,追封其為金鄉侯,謚忠壯。明仁宗時,追封其為寧國公,加號效忠。王真有一子王通。.

新!!: 靖难之役和王真 (明朝) · 查看更多 »

王爵

王爵是君主制下的一种爵位,一般地位僅次於整個國家的君主,高於公爵。中国近代最高等级的王爵称为亲王,因此“亲王”也用来翻译西方君主制国家相应的爵位。王爵和作为君主称号的“王”有所不同,前者是君主授予的爵位,而后者是一国的君主。.

新!!: 靖难之役和王爵 · 查看更多 »

王聰

王聰(),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蘄州路蘄水縣(今湖北省浠水縣)人,明朝军事将领。武城侯。 靖难之役中,王聰以燕山中護衛百戶出身起兵,跟随燕王朱棣攻下薊州、遵化、涿州,此后转战茌平、滑口,退守保定。之后跟随大军进攻中央军軍舟,后累任都指揮使。后封武城侯,祿千五百石。永樂年间,跟随同安侯火真備禦宣府。之后跟随邱福出塞北征,后兵败被杀。追封漳國公,謚武毅。.

新!!: 靖难之役和王聰 · 查看更多 »

王高 (建文進士)

王高,字彦高,江西南昌府南昌县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曾祖王仲銘,祖父王思齊,父親王繼和,有兄王彥政、弟王彥清、王彥輝。江西鄉試第八名中舉。建文二年,會試第十九名,殿試登庚辰科進士二甲第二十四名,授邢科給事中,歷任大理寺丞。靖難之役中,因支持方孝孺,后與同鄉劉端連坐,被朱棣施以劓刑去世。隆慶年間,明穆宗下詔祭祀王高于大節祠。.

新!!: 靖难之役和王高 (建文進士) · 查看更多 »

王賓

王賓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靖难之役和王賓 · 查看更多 »

王艮

王艮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靖难之役和王艮 · 查看更多 »

王艮 (建文進士)

王艮(),字敬止,江西吉水人,明朝政治人物,建文二年庚辰科榜眼,靖難之變後自鴆殉國,南明弘光帝追谥文节。.

新!!: 靖难之役和王艮 (建文進士) · 查看更多 »

王通 (明朝)

王通(),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咸寧縣(今陝西省西安市)人,明朝军事将领,成山侯。.

新!!: 靖难之役和王通 (明朝) · 查看更多 »

火真

火真(),原名火里火真,蒙古人,明朝军事人物,同安侯。 洪武年间,火真归顺明朝,任燕山中護衛千戶。靖难之役时,跟随燕王朱棣起兵,攻打真定,并以先馳突耿炳文阵营,获大胜。之后袭击大寧,戰鄭村壩。此后累任都督僉事,封同安侯,祿千五石。永樂年间,跟随丘福北征出塞,后兵败战死。爵位被除。子孫世襲觀海衛千戶。 子孙中有火斌为武举出身,并与倭寇交战。.

新!!: 靖难之役和火真 · 查看更多 »

神奇秘譜

《神奇秘譜》是明朝時朱權所著的一部古琴曲譜,因爲朱權號“臞仙”而亦稱《臞仙神奇秘譜》。這部琴譜編纂歷時十二年,在洪熙乙巳年(1425年)成書。分爲三部分,共收錄六十四首古琴曲。是“已知最早的刊印琴曲減字譜的譜集”。.

新!!: 靖难之役和神奇秘譜 · 查看更多 »

票擬

擬,是指官員向皇帝上書,要先送內閣,由內閣大學士或軍機大臣做出初步的建議,之後再交給皇帝批閱。皇帝用朱筆(紅筆)在奏章上批示,叫做「批紅」。杨士奇《汉府之变二》云:“凡中外所进章疏,专命公批。未及命,携出条旨,许用小票墨书,帖各疏,面以进。” 明朝在朱元璋洪武十三年罷相後,中央官制不設宰相。永樂帝靖難奪位後,改設內閣。內閣中最德高望重為內閣首輔,是為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因此多由首輔票擬。.

新!!: 靖难之役和票擬 · 查看更多 »

禁軍

禁軍,直轄屬於帝王或元首(如監國、太后等),擔任護衛元首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軍隊。.

新!!: 靖难之役和禁軍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宦官時代

三次宦官時代是柏楊《中國人史綱》中的一個章節,敘述十五、十六世紀的明朝宦官干預朝政。.

新!!: 靖难之役和第三次宦官時代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妖書案

二次妖書案,此案是明朝萬曆年間的歷史案件,是妖書案的一部分,由於國本之爭引起的東林黨爭事件。.

新!!: 靖难之役和第二次妖書案 · 查看更多 »

篡位

篡位是一個貶詞,通常用來形容不合法地或有爭議地在君主制下奪取王位(皇位/帝位)的權力;或者一個人不是透過繼承王位來成功成為君主;或者任何人違反憲法而行使權力,都屬於篡位。篡位也可伸延到在一個人在他的權力或管轄權(權限)以外,作出超越權限的公務行為。.

新!!: 靖难之役和篡位 · 查看更多 »

練姓

練姓是漢姓之一。.

新!!: 靖难之役和練姓 · 查看更多 »

红崖天书

红崖天书,又被称为红崖碑、红崖古迹、红岩天书,是位于中国大陆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晒甲山崖石壁上的神秘符号,被称为“南中第一奇迹”,李业成, ,《当代贵州》1997年第3期。 和仓颉书、夏禹书、夜郎天书、巴蜀符号、东巴文、岣嵝碑文字和仙居蝌蚪文并称为中国八种神秘文字。 天书并非篆刻,而是书写在一块长达百米,高达三十米的巨大浅红色石屏上,符号呈铁灰色,有数十个,大者如斗,小者如升,其形状若篆似隶。对其含义后人虽多有解读,但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对红崖天书的研究共有过三次高潮,分别为明朝嘉靖年间、清朝光绪年间和1990年代。,《北京青年报》2001年7月11日。.

新!!: 靖难之役和红崖天书 · 查看更多 »

續英烈傳

《續英烈傳》,作者明代紀振倫,明萬歷刊本,五卷三十四回。敘述明朝靖難之變。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太孫朱允炆繼位,國號建文。朱允炆即帝位後,開始與齊泰、黃子澄商量削藩,引起燕王朱棣不服起兵叛變之故事。.

新!!: 靖难之役和續英烈傳 · 查看更多 »

翰林院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歷朝歷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張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翰林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封建中国文官制度的基本架构。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然而,成为翰林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新!!: 靖难之役和翰林院 · 查看更多 »

真定之戰

真定之戰發生於明朝建文元年八月(1399年),是靖難之役時在真定(今河北正定)進行的一場戰役。 明太祖晚年殺戮功臣太甚,導致明惠帝手下缺乏將才可用,建文元年七月(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朝廷僅能派65歲的長興侯耿炳文率兵北上討伐,佩征北大將軍印,號稱30萬人(實際上仅13万)。耿炳文率領的中央軍在八月十二日駐真定,其部下潘忠、楊松率兵駐鄚州(在今河北任丘),以先鋒9000人據守雄縣。燕軍趁中秋之夜突襲雄縣,又擊敗了援兵,潘忠、楊松被執,燕軍攻陷鄚州。此時中央軍主力屯于滹沱河南北两岸,朱棣遂遣还耿部降将张保謠傳燕軍將下真定,诱其南岸屯军移营北岸。耿炳文移營時,燕軍前來攻擊,結果中央軍大敗,部將李堅、甯忠、顧成被執,斬首3萬餘級,获马2万餘匹。炳文殘軍入真定城,堅守不出。朱棣攻城三日,一直沒有攻下,於是對諸將說:「攻城下策,徒曠時日,鈍我士氣。」遂解圍而去。敗訊傳至南京,惠帝接受黃子澄的建議,撤換耿炳文,以曹國公李景隆接任,齊泰堅決反對,但惠帝不聽,調兵五十萬人伐燕,結果仍是屢戰屢敗。 Category:明朝战役.

新!!: 靖难之役和真定之戰 · 查看更多 »

田中芳樹

中芳樹(田中 芳樹,),日本著名科幻小說家,本名田中美樹(本名與筆名日文讀音相同)。.

新!!: 靖难之役和田中芳樹 · 查看更多 »

燒餅歌

《烧饼歌》,是中国著名民间预言書之一,假託是明朝开国軍師刘伯温與明太祖朱元璋對話時所著。.

新!!: 靖难之役和燒餅歌 · 查看更多 »

盧原質

卢原质(),字希鲁,江浙行省台州路寧海縣(今浙江宁波市宁海西乡桑洲田洋卢村)人。明朝探花、官员。 卢原质为大儒方孝孺姑母之子。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举进士,殿试名列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因文采超群,深受太祖朱元璋赏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任太常少卿。建文年间,屡有建言。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破南京城后,方孝孺被“诛十族”。原质宁死不屈,与弟原朴等皆被杀。.

新!!: 靖难之役和盧原質 · 查看更多 »

盛庸

盛庸(),籍贯不详,是靖難之役的中央軍主要將領之一。曾在靖难之役多次痛击朱棣,朱棣即位后归降。但在之后,遭千户王钦、都御史陈瑛弹劾而自杀。.

新!!: 靖难之役和盛庸 · 查看更多 »

癸酉靖難

酉靖難是發生在朝鮮端宗時期,朝鮮王室相殘的局面,最後由首陽大君李瑈獲得勝利,登基為王,成為朝鮮世祖。.

新!!: 靖难之役和癸酉靖難 · 查看更多 »

遷都

遷都是指一個國家把首都或行政中心從某城市遷至另一城市。古代由于政治环境的不稳定、以及迁都成本远低于现代,因此迁都事件比较多见,例如中國歷史上就曾多次遷都。迁都通常基於戰亂、朝代、政权的交替,或者领土的变更與扩大,原首都的某些機能丧失,或是原首都過於擁擠等因素,甚至为了平衡各地发展等原因而迁都。.

新!!: 靖难之役和遷都 · 查看更多 »

荣成市

荣成市为中国山东省下辖县级市,仍属威海地级市管辖。2012年,福布斯将荣成市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第14名。荣成市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东、南、北三面环海,海岸线长487公里,与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距韩国最近的地区。.

新!!: 靖难之役和荣成市 · 查看更多 »

鐵鉉

鐵鉉(),字鼎石,河南鄧州(今鄧州市)人,元代色目人後裔。他是明惠帝時著名忠臣,在靖難之變時不肯投降造反奪位的燕王朱棣,被施以磔刑、油炸而死。後人尊其忠義不屈,在各地有鐵公祠以祀之。南明時,追赠太保、諡忠襄,清朝乾隆時諡忠定。.

新!!: 靖难之役和鐵鉉 · 查看更多 »

靖难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間发生的内戰。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續三年。建文帝缺乏謀略,任用主帥不當,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以燕京(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 歷史上藩王造反成功者還有南梁時的侯景、馬楚時的馬希萼等人(因割據政權的中央政府軍力有限),但大一統王朝則惟此一例,絕無僅有。.

新!!: 靖难之役和靖难之役 · 查看更多 »

顧統

顧統,河南行省揚州路江都縣(今江蘇省揚州市)人,明朝軍事人物。顧成之子。 顧統早年隨父參戰。洪武三十年,雲貴西堡、滄浪諸寨蠻亂,顧成派遣指揮陸秉與其子顧統分兵討伐平定,后升爲普定衛指揮。靖難之役中,因顧成被擒降燕,顧統被誅。 顧統之子顧興祖繼承顧成的侯爵爵位。.

新!!: 靖难之役和顧統 · 查看更多 »

行在

行在(漢語拼音:xínɡ zài;古譯:Quinsay),字面上的意思是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指在名义上并非帝都,但实际上是皇帝、皇宫和朝廷所在并行使首都职能的地方。因帝權年代以皇帝為中心,被称为行在的地方是彼时全国的政治中心,例如圓明園、或咸豐北狩熱河時的避暑山莊,而陪都、行宮则未必。舊唐書·卷一八五·良吏傳下·呂諲傳:「肅宗即位于靈武,諲馳赴行在。」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僖皇行在住于成都,令孜與敬瑄相與交結,事盜國柄,人皆畏威。」 舊時皇帝巡幸的行宮亦稱為行在,鞏華城沙河行宮、承德避暑山莊、乾隆眾多行宮等,只要是皇帝所在皆稱之。陪都成為行在后,反而經常成為政治中心。.

新!!: 靖难之役和行在 · 查看更多 »

衛青 (明朝)

衛青,字明德,松江華亭人。明朝軍事將領。 靖難之役中,以薊州百戶降燕王朱棣,后積功至都指揮僉事,負責中都留守司,改山東備倭。永樂十八年,平定浦臺妖婦林三妻唐賽兒叛亂。后擢為青山東都指揮使,在海上備兵抵禦倭寇。之後因事情連坐入獄。宣德元年釋放,恢復原職。明英宗即位后,進都督僉事。有子衛穎。.

新!!: 靖难之役和衛青 (明朝) · 查看更多 »

袁忠彻

袁忠徹(),字公达,又字静思,明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人。 父袁廷玉精通相術,曾预言燕王朱棣稱帝,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即位後,拜为太常寺丞。 袁忠徹幼传父术,博學多闻,被封为尚宝司少卿,後改中书舍人,扈驾北巡。好藏书,築有瞻衮堂藏书樓。忠徹曾为于谦看相,说他“目常上视,法曰望刀眼”(日后恐遭斬首之灾),後來果然應驗。著有《人相大成》、《凤池唫稿》、《符台外集》五卷等。.

新!!: 靖难之役和袁忠彻 · 查看更多 »

袁黃

袁黃(),原名表,字坤儀、學海,號了凡,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吳江縣人,改入籍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万历进士,曾任主事、拾遺之官,贈尙寶司少卿。崇信佛法,六十九歲時,將一生的體驗寫成著名的勸善文《了凡四訓》。.

新!!: 靖难之役和袁黃 · 查看更多 »

馬亮 (明朝)

亮(),河南承宣布政使司衛輝府淇縣(今河南省淇縣)人,明朝军事人物,招遠伯。 靖难之役时,馬亮以燕山衛卒跟随朱棣起兵,累功至都指揮僉事。宣德年间,官至左都督。其率部进攻兀良哈并获胜,封招遠伯。正统十一年去世,謚榮毅。.

新!!: 靖难之役和馬亮 (明朝) · 查看更多 »

覆雨翻雲

《覆雨翻雲》是香港作家黃易的一部武俠小說,以明代為背景,為破碎虛空的後傳。整部小說有二十九卷(修訂版有十二卷)。這部小說曾被無綫電視改編成同名電視劇。.

新!!: 靖难之役和覆雨翻雲 · 查看更多 »

覆雨翻雲角色列表

覆雨翻雲角色列表,是黃易所作的武俠小說《覆雨翻雲》裏全部登場人物角色的概覽。.

新!!: 靖难之役和覆雨翻雲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解縉

解縉(),字大紳,号春雨,谥文毅,江西吉水州(今江西吉安吉水县)人,解綸之弟。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

新!!: 靖难之役和解縉 · 查看更多 »

訾敖

訾敖(?—前529年),羋姓,熊氏,名比,字子干,楚共王的第三子,楚康王、楚灵王的弟弟,也被称为公子比、右尹子干。前541年,公子围杀死侄儿楚王郏敖自立,公子比北逃晋国。前529年,楚国人推翻楚灵王,公子比回国即位,不久,弟弟公子弃疾故意让蔓成然报告称楚灵王已率兵回都靖難,公子比和弟弟公子黑肱吓得自杀,公子比被葬在訾这个地方,因此称为訾敖。 起初,楚共王有五个宠爱的儿子:公子昭、公子围、公子比、公子黑肱、公子弃疾,没有嫡长子可立。于是就祭祀群神,请神来决定派谁主掌国家。楚共王暗中和巴姬在祖庙内埋藏一块璧玉,然后召见五个公子斋戒入内,公子昭跨璧而过,公子围用手肘爬过,公子比、公子黑肱都远离璧玉,没有从上面经过。公子弃疾年幼,被抱进庙,一拜再拜都正好压在璧上。 所以公子昭以长子而即位,为楚康王,到了他的儿子楚王郏敖失国,公子围为楚灵王,结果身遭弑杀。公子比做了十几天的王,公子黑肱没有即位,又都被杀。郏敖的儿子被楚灵王所杀,灵王的儿子又为弃疾所杀;四人都没有后代。唯独公子弃疾,后来即位为平王,终于延续楚国的世系。 Category:楚國君主 Category:羋姓.

新!!: 靖难之役和訾敖 · 查看更多 »

高士文

士文(),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奉元路咸陽縣(今陝西省咸陽市)人,明朝軍事將領。 洪武年間,其以小校從征雲南及金山有功,為燕山左護衛百戶。后跟從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累官都督僉事。此後跟從張輔征戰交阯。永樂五年,在追討黎季犛餘黨時候,中飛石死。追封建平伯,令其子高福嗣,祿千三百石,予世券。.

新!!: 靖难之役和高士文 · 查看更多 »

高煦之亂

之亂,即朱高煦叛亂,又称高煦之變,為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謀反的事件。明宣宗朱瞻基御駕親征迅速平息了此次叛亂。.

新!!: 靖难之役和高煦之亂 · 查看更多 »

高牆

墙位于明中都禁垣东侧,是用于囚禁明朝宗室罪犯的特别监狱。 明太祖朱元璋登位後,將故鄉鳳陽升為中都,並興建修砌在此先祖皇陵。又於皇陵附近興設一監獄專門囚禁有罪宗室及其親屬,稱為「高牆」,囚禁于此的宗室称“罪宗”。明惠帝次子朱文圭即在靖難之變後為明成祖監禁於高牆,在明英宗天順年間獲釋,但不久死去。.

新!!: 靖难之役和高牆 · 查看更多 »

高遜志

遜志,字士敏,蕭縣人,元末僑寓嘉興。 好學問,師從貢師泰、周伯琦、鄭元祐,“文章典雅,成一家言”。洪武三年明太祖再次下詔重修《元史》,二月六日重開史局,以宋濂、王禕為總裁,以高遜志、李懋、張宣、李汶、張簡等十五人為纂修官。是年七月一日,纂成順帝一朝本紀十卷,志五卷、表二卷、列傳三十六卷。入翰林,累遷試吏部侍郎。建文初年,召為太常少卿,與董倫同主會試,提拔胡靖、吳溥、楊榮、金幼孜、楊溥、胡濙、顧佐等人。靖難之役時,燕王入京,生死不明。.

新!!: 靖难之役和高遜志 · 查看更多 »

謝升 (明朝)

謝升(),明朝山東諸城人。 其生平史不詳書。約知建文帝時,官至御史,靖難之役結束,朱棣進入南京後,與丁志方、甘霖等御史從容就死。史稱:「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

新!!: 靖难之役和謝升 (明朝) · 查看更多 »

譚廣

譚廣(),字仲宏,江浙等處行中書省鎮江路丹徒縣(今江蘇省鎮江市)人,明朝軍事將領。永寧伯。.

新!!: 靖难之役和譚廣 · 查看更多 »

譚忠

譚忠,明朝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揚州路滁州清流縣(今安徽省滁縣)人,明朝军事将领、靖难之役人物。譚淵之子,新寧伯。 譚忠跟從譚淵一同參與靖難之役,以其父緣故封新寧伯,祿千石。 明朝永樂二十一年,率領右哨跟隨明成祖北征。 明朝宣德元年,從征樂安。兩年后,因征討交阯失律連坐,下罪論死,此後被釋放,后死。其子譚璟乞嗣,吏部稱其因罪而死,不應當襲爵。 明宣宗稱其有免死券,應當予以嗣爵。之後爵位傳至孫譚祐。.

新!!: 靖难之役和譚忠 · 查看更多 »

譚淵

譚淵(),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揚州路滁州清流縣(今安徽省滁縣)人,明朝军事将领、靖难之役人物。 譚淵继承其父职燕山右護衛副千戶。靖难之役时,燕王朱棣起兵,譚淵跟从攻占北京城,此后攻破雄縣。潘忠、楊松从鄚州进攻时,譚淵率领千余壮士潜水藏于月漾橋水中,等中央军经过后,再出战夺桥,并活捉潘忠等人。此后升任都指揮同知。 譚淵英勇善战,并善于射箭,但是其性情嗜殺。在燕兵攻破沧州时,朱棣命其給牒散降卒,其中还有三千士兵未被遣,准备明日再发通牒。而譚淵一夜内全部杀尽,朱棣听后大怒。譚淵说:“这些都是壮士,如果释放了都是后患。”朱棣说:“如果都按照你说的,應該全杀了,敵人可以被殺得盡嗎?”譚淵听后惭愧而退。夾河之戰中,譚淵进攻时马蹶,被盛庸杀去。朱棣听后大惜,即位后,赠都指揮使,追封崇安侯,謚壯節。其子譚忠繼承伯爵爵位。.

新!!: 靖难之役和譚淵 · 查看更多 »

诸侯

诸侯国中文狭义上主要是指中国历史周朝時分封制之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君主最高统治者被赐与“诸侯”的封号。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国”混淆使用。 诸侯国,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封建社会)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直至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取消世爵。 少数时期,与中原朝廷对抗的軍閥割据势力,也被稱為諸侯。如東漢末年的袁紹、袁術、張魯、張繡、劉表、劉焉、馬騰、韓遂等地方將領,晚唐以武力自居,不理會朝廷的軍事藩鎮河北三鎮,五代十国南方的吳越、南吳、閩國、南唐、荊南、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和北漢等政權,或者元朝末年的陳友諒、張士誠羣雄等。.

新!!: 靖难之役和诸侯 · 查看更多 »

谢夫人拒嫁女明成祖

谢夫人拒嫁女明成祖,指徐达之妻谢氏在长女徐皇后逝世之后,拒绝女婿明成祖继娶第四女为皇后一事。这是在明朝中后期出现的伪史,同时期的史学家王世贞即以反驳,指出谢夫人在此事发生多年前已经逝世。万历年间何乔远编撰《名山藏》和清初黄宗羲编撰的《明文海》中,记载了拒婚明成祖的另一个版本,即徐达第三女徐妙锦拒绝成为明成祖皇后。《名山藏》和《明文海》皆将徐妙锦拒婚的事迹归入“烈女”。 现代作者中亦有认为谢夫人拒嫁女是信史,或似《名山藏》、《明文海》一般,将之描述为弱女反抗暴君明成祖。.

新!!: 靖难之役和谢夫人拒嫁女明成祖 · 查看更多 »

贱民

賤民是指等级社会中社会地位低于普通人的特殊的社会阶层,一般不能和普通民众通婚。贱民往往和特殊的职业或者姓氏有关,在很多社会里贱民和奴隸制度有关。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等级制度和奴隶制度的废除,贱民制度也随之废除,对贱民的歧视也成为非法行为,甚至有的国家如印度还制定了对贱民的优待政策,但对贱民的歧视并没有完全消除,另外也產生了逆向歧視。賤民階級因為貧窮無法就學,導致教育程度低,社會道德感低落,常常淪為乞丐與娼妓或者犯罪者。為求改善賤民問題,孔子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新!!: 靖难之役和贱民 · 查看更多 »

足利義滿

足利义满(),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1368年至1394年在任)。他是第二代將軍足利义诠的兒子,母親是義詮的側室紀良子。 足利義滿在任期間,南北朝獲得統一。足利義滿對勢力較為強大的守護大名進行了壓制,改革政制,设“三管四职”,確立了幕府的中央集权。同時建立了金閣寺(鹿苑寺),是為室町时代北山文化的代表作。其在任時期是室町時代政治、經濟和文化最為強盛的時期。 1378年,足利義滿將邸宅遷往了京都的北小路室町,在那裡建立了花之御所。因此義滿被人稱作室町殿。歷史用語室町幕府就是由此得名。 1383年受封为准三宮(待遇等同上皇),之后又被明朝册封为“日本國王”。足利義滿在任期間,幕府將軍的威權首次完全淩駕於天皇之上,將天皇變成傀儡。 1394年让位其子足利义持,自任太政大臣,后出家为僧,但仍掌握實權。 1408年足利义满圓寂,死后曾獲追贈为太上天皇,“鹿苑院”。.

新!!: 靖难之役和足利義滿 · 查看更多 »

趙彝

趙彝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靖难之役和趙彝 · 查看更多 »

蹇義

蹇義(),原名蹇瑢,字宜之,四川行省重慶路巴縣(今重慶市)人。明朝永樂、洪熙、宣德年间重臣、进士出身。 蹇瑢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中进士,为朱元璋赐名“义”。建文年间,官至吏部右侍郎。永樂年间,晋升吏部尚书,并负责辅导皇太子朱高炽。洪熙年间,晋升少师,此后受明仁宗、明宣宗所倚重。明英宗即位后逝世。.

新!!: 靖难之役和蹇義 · 查看更多 »

黃子澄

黃子澄(),江西分宜县(今大冈山乡大坑村)人,名湜,字子澄,以字行。明初官員,官至翰林学士。 黃子澄於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時考取了會試第一,历任編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伴讀東宮。明惠帝即位后,兼翰林學士之職,與齊泰共同建議削藩。結果引發燕王朱棣在建文元年(1399年)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奪得帝位後,將黃子澄逮捕并处死。.

新!!: 靖难之役和黃子澄 · 查看更多 »

黃福

黃福(),字如錫,号後樂,諡忠宣,中書省益都路濰州昌邑縣(今山東省昌邑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黃福為工部尚书。安南屬明時期,任首位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贈太保。.

新!!: 靖难之役和黃福 · 查看更多 »

黃觀

黃觀(),原姓許,字伯瀾,尚賓,明神宗时追谥文贞。江浙行省池州府貴池縣(今安徽貴池)人。明初狀元、政治人物。.

新!!: 靖难之役和黃觀 · 查看更多 »

黄俨

俨,明朝初年宦官,永乐年间任司礼监太监。 黄俨早年是燕王府的内官,他与朱棣三子朱高燧(后来的赵王)交好,常常诽谤世子朱高炽(明仁宗)。靖难之役时,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方孝孺为建文帝出谋,致书朱高炽,承诺他若背叛父亲朱棣,便封他为燕王,来离间他们父子。黄俨得知后向燕王告密,当时朱高炽已将方孝孺来信送给父亲,表明心迹。 黄俨曾十一次出使李氏朝鲜: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黄俨与都指挥高得,左通政赵居任等到朝鲜册封李芳远为朝鲜国王,黄俨“举止无礼”,被朝鲜官员批评。十月,黄俨再次到朝鲜等分赐给太上王、国王、王妃及世子等人冕服、书册,同时索取阉人和贡马。永乐四年(1406年),黄俨出使朝鲜,求取济州法华寺铜佛像,有羞辱国王之举。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黄俨到朝鲜,索取朝鲜太祖宝藏舍利回京供奉。永乐六年(1408年),司礼监太监黄俨,护送到南京贺正的朝鲜世子李禔回国,国王李芳远以静妃的名义,送给黄俨、海寿鞍马,命世子陪同黄俨、海寿游览金刚山。黄俨、海寿等收得贡马三千匹,赏赐朝鲜银两、丝,选中了朝鲜处女五名,其中一人后来的权妃。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黄俨往朝鲜,要求再选处女。永乐九年(1411年),黄俨使朝鲜,“敕谕赐国王药材”,又征选朝鲜处女。史称“凡俨之所求,令工曹备办,物数不可胜纪”。永乐十五年(1417年),黄俨与海寿出使朝鲜采选处女,同时索取大量贿赂。永乐十七年(1419年)正月,黄俨作为册封使,册封李祹为朝鲜国王,索取阉人四十名。六月,赐赠国王《善阴骘书》,同时求献舍利。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黄俨参与赵王朱高燧乘成祖病重、弑帝自立的阴谋,王瑜上告明成祖。黄俨的结局史书不载,因为他多次陷害朱高炽,有说法他在明仁宗或明宣宗即位后被处死。.

新!!: 靖难之役和黄俨 · 查看更多 »

黄淮

黃淮(),字宗豫,号介庵,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溫州路永嘉縣(今浙江溫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大学士、進士。.

新!!: 靖难之役和黄淮 · 查看更多 »

齊泰

齊泰(),本名德,獲明太祖賜名泰,字尚礼,号南塘,直隸溧水縣(今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人,明初官員。 齊泰为洪武进士,历任礼、兵二部主事、兵部郎中、左侍郎。明太祖临终时,齐泰被招去接受顾命。建文帝即位后,晋升兵部尚书,与黄子澄建議削藩。结果引发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夺得帝位后,将齊泰逮捕并处死。清乾隆年間,高宗為建文諸臣平反,齊泰追諡忠敬。.

新!!: 靖难之役和齊泰 · 查看更多 »

茅大芳

茅大芳(),名誧,河南江北行省揚州路泰興縣(今江蘇省泰興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忠於建文帝,被明成祖所殺。著有《茅大芳集》五卷。.

新!!: 靖难之役和茅大芳 · 查看更多 »

胡子昭

胡子昭(),字仲常,初名誌高,四川行省嘉定府路榮縣(今四川自贡)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方孝孺任漢中教授時,--子昭從學于方,后蜀獻王薦為縣訓導。建文初年,参与修编《明太祖实录》,授檢討。后累任至刑部侍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破南京后,方孝孺被“诛十族”。--子昭连坐而被诛杀。.

新!!: 靖难之役和胡子昭 · 查看更多 »

胡季犛

胡季犛(,),本名黎季犛(),即位后又改名胡一元(),字理元(),越南胡朝开国君主。年号聖元 。 他本是陳朝的一位權臣和外戚,1400年篡奪了皇位,改國號為大虞。不久讓位給次子胡漢蒼,以太上皇的身份仍掌朝政。1407年胡朝在同明朝的戰爭中滅亡,他同親屬一同被俘虜,被明軍執送京師應天府。 胡季犛也是一位儒學學者和詩人,他對越南的民族文字喃字的發展起著重要貢獻。.

新!!: 靖难之役和胡季犛 · 查看更多 »

胡廣 (明朝)

胡廣(),一名靖,字光大,号晃菴,諡文穆,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吉安路吉水州(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建文二年庚辰科状元,文淵閣大學士。明朝政治人物、内阁首辅。.

新!!: 靖难之役和胡廣 (明朝) · 查看更多 »

胡閏

胡閏,字松友,明朝江浙行省饒州路鄱陽縣(今江西省鄱陽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其文采與方孝孺相仿。建文帝時,任大理寺少卿。靖難之役後,朱棣召見他,胡閏身穿喪服,慟哭而至。朱棣命他更衣,胡閏不從,牙齒全被打掉,被勒死於殿上。吕毖的《明朝小史》记载胡闰全族男女二百一十七人被诛,“所居之地,在府城西隅硕铺坊,一路无人烟。雨夜闻哀号声,时见光怪。尝有一猿,独哀鸣彻夜。东西皆污池,黄茅白苇。稍夜,人不敢行”。.

新!!: 靖难之役和胡閏 · 查看更多 »

郭義

郭義(),中書省濟寧路濟州任城縣(今山東省濟寧市)人,明朝軍事將領,安陽侯。 洪武年間,其累功為燕山千戶。靖難之役中,跟從朱棣攻入南京,累升至左軍都督府都督。永樂九年,因坐軍不援而被謫交阯,后立功寬恕。之後屢次跟從明成祖北征,封安陽侯,祿千一百石。后因病而卒。.

新!!: 靖难之役和郭義 · 查看更多 »

郭英

郭英(),明朝军事将领。濠州(今安徽鳳陽)人。鞏昌侯郭興亲弟,郭宁妃兄。 郭英早年与兄长郭兴从朱元璋起兵,负责宿卫。先后跟随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平定中原、云南等地。洪武十七年(1384年)封武定侯。郭英身经大小五百余战,总计擒斩获俘人马一十七万余,身被七十余伤。因郭宁妃是他的同胞妹妹,因而备受朱元璋恩宠。靖难之役时,跟随朝廷大军征讨燕王朱棣无功。永乐元年(1403年)逝世,追赠营国公,谥威襄。.

新!!: 靖难之役和郭英 · 查看更多 »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指中国明代早期1405年至1433年間的七場連續的大規模遠洋航海,跨越了東亞地區、印度次大陸、阿拉伯半島、及東非各地,被認爲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洋航海项目。从1405年(明永樂三年)到1433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餘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這段時期是在迪亞士發現好望角的七十年前及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八十年前;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航航海项目。郑和船隊七次下西洋的總航程達到七萬多海里,長度相當於地球圓周的三倍有餘。 郑和船隊曾经航行至東海、南海、泰國灣,繞過馬六甲海峡進入安達曼海及孟加拉灣,再繞過整個南印度至阿拉伯海、波斯湾,從亞丁灣進入紅海,亦有航行至東非馬達加斯加北部更远的海域,到达沿海三十多個國家及島嶼,包括東南亞的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暹羅;印度的古裏、榜葛剌;阿拉伯半岛的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東非的木骨都束、莫桑比克贝拉港。郑和舰队的七次遠洋有六次是在明成祖永乐年间(1402年至1424年)開始,而最後的第七次远航是在明宣宗宣德元年(1425年至1435年)開始。前三次远航最远到达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而第四次最远航行至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最后,船队远航至阿拉伯半岛和东非肯尼亚。 《鄭和航海圖》是世界現存最早的航海圖。.

新!!: 靖难之役和郑和下西洋 · 查看更多 »

郑赐

鄭賜(),字彥嘉,江浙行省建德路甌寧縣(今福建省建甌市小橋镇陽澤)人。 鄭賜為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丁顯榜進士。授監察御史。明建文帝時,任工部尚書,曾率兵抵抗“靖难” 之师。明成祖時,不咎既往,官至刑部尚书、礼部尚书。编撰《永乐大典》。洪熙元年,赠太子太保,謚文安。.

新!!: 靖难之役和郑赐 · 查看更多 »

赵彝 (忻城伯)

趙彝(),河南行省淮安路泗州虹縣(今安徽省泗縣)人,靖難之役人物、武官、忻城伯。 洪武年間,赵彝擔任燕山右衛百戶,之後跟從傅友德北征,鎮守宣府、萬全、懷來,后升任永平衛指揮僉事。靖難之役時,投降燕軍,并參與數次戰役有功,累升至都指揮使。明成祖即位后,封忻城伯,祿千石。永樂八年(1410年),鎮守宣府,跟從明成祖北伐。后因偷盜餉銀連坐下獄,之後釋放。之後以呂梁山洪暴發,命其鎮守徐州進行處理。之後因擅殺運丁、盜官糧等罪名,被督察御史李慶彈劾。三法司審查后,再次釋放。明仁宗即位后,召還。宣德初年,去世。傳伯爵至趙之龍。崇禎末年,趙之龍協助鎮守南京,清兵進攻江南時,趙之龍率眾投降。.

新!!: 靖难之役和赵彝 (忻城伯) · 查看更多 »

薛祿

薛祿(),原名薛六,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膠州(今青岛市胶州市)人,明朝軍事將領,陽武侯。.

新!!: 靖难之役和薛祿 · 查看更多 »

薛貴

薛貴(),本名脫火赤,薛斌之弟,蒙古族,明朝軍事將領,安順侯。 靖難之役時,薛貴以舍人從燕王朱棣起兵,屢次幫助朱棣脫險。積官都指揮使。隨後跟從明成祖北伐,進都督僉事。永樂二十年,封安順伯,祿九百石。宣德元年進侯,加祿三百石,予世券。死後,贈濱國公,謚忠勇。.

新!!: 靖难之役和薛貴 · 查看更多 »

薛斌

薛斌(),本名脫歡,中書省大都路昌平縣(今北京昌平)人,明朝軍事將領,永順伯。 薛斌父薛臺于洪武年間歸附明朝,累官燕山右護衛指揮僉事。薛斌嗣職,在靖難之役中跟隨朱棣起兵,累遷都督僉事。之後跟從明成祖北征有功,進都督同知。永樂十八年(1420年),封永順伯,祿九百石,世指揮使。有子薛綬、薛敬。.

新!!: 靖难之役和薛斌 · 查看更多 »

藍玉案

藍玉案,是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誅殺大将蓝玉的事件,隨後大肆株連殺戮功臣宿將。此为明初四大案之一。.

新!!: 靖难之役和藍玉案 · 查看更多 »

藩王

藩王就是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或郡王,通稱諸侯王。中国历史中,拥有王爵者都可以称作藩王,不管是宗室或是外姓,亦不管亲王或郡王。藩王可能拥有兵权,镇守一方。 外姓一般得到藩王称号的都是战功卓越的臣子。如明代的鄭成功、清代的耿精忠,尚可喜等。.

新!!: 靖难之役和藩王 · 查看更多 »

葉砥

叶砥(),字周道,一字履道,号坦斋,浙江上虞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 明洪武四年(1371年),中三甲五十一名进士。官定襄县丞。有学问,通经史。建文年间,为翰林院编修,后改为广西按察使。永樂年初,因修改史书中关于靖难事而被逮捕,后事情平反后仍修史书。后历任考功郎中、《永乐大典》编辑,侍讲东宫,后在饶州知府任上去世,有功绩。著有《坦斋文集》。.

新!!: 靖难之役和葉砥 · 查看更多 »

钱谦益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绛云楼主人、蒙叟、东涧老人,又因其住址而称虞山、因其职位而称宗伯,直隶常熟县(今江蘇省苏州市常熟市)人,万历三十八年探花。作为明末清初时期文学领域的集大成者,钱谦益领导这一时期的文坛长达五十年。在政治上钱视为東林黨或復社人士。明朝时四次出仕,官至礼部尚书。后在南京降清,任礼部侍郎五个月,被视作“贰臣”。辞官后投入反清复明运动,为遗民义士接纳,更成为联络东南与西南抗清复明势力的总枢纽。后钱谦益的诗文被乾隆帝下诏禁毁。 陈寅恪认为其是“复国之英雄”,“应恕其前此失节之愆,而嘉其后来赎罪之意,始可称为平心之论”,并称钱与其妻柳如是的诗文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新!!: 靖难之役和钱谦益 · 查看更多 »

邓州市

邓州市古称“邓”或“穰”,是中国河南省直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南阳市南部,总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地处南阳盆地中南部,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河南省和湖北省交界部位,东际淮海,南控荆襄,西通巴蜀,素有“三省雄关”之称,乃豫州之雄镇。邓州左襟白河,右带丹江,江汉环其前,伏牛耸其后,宛桐障其左,郧谷拱其右,江汉之上游,襄汉之藩篱,秦楚之扼塞,沃野百里,古代邓州地志将邓州描绘为天府首选之地。邓州在历史上曾被称为上郡、望郡和钜郡,是中州巨区和军事重镇。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写于邓州的花洲书院,邓州也是全球华裔“邓姓”的发源地、医圣张仲景的故里,今日醫術仍盛行不輟。 近年,邓州先后被授予对外开放城市、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优先发展中等城市的试点市、河南省重点扩权市和对外开放重点市。2014年1月1日,邓州市成为河南省直管市,赋予省辖市享有的经济和财政管理权限。邓州市的经济发展以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纺织化纤和仓储物流等产业为主导,逐步向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前进。.

新!!: 靖难之役和邓州市 · 查看更多 »

鄭居貞

鄭居貞,福建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鄭居貞因明经被举荐,历任鞏昌通判、河南参政,有政绩。其与方孝孺为友,孝孺教授漢中时,鄭居貞作《鳳雛行》。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破南京后,方孝孺被“诛十族”。鄭居貞连坐而被诛杀。.

新!!: 靖难之役和鄭居貞 · 查看更多 »

鄭亨

鄭亨(),河南行省廬州路合肥縣(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明朝军事将领,武安侯。 靖難之役時,鄭亨跟隨燕王朱棣起兵,參與白溝河、小河戰役等,任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武安侯。永樂年間,鎮守大同、宣城等地,并参与全部五次明成祖北征。宣德年间,死于任上。.

新!!: 靖难之役和鄭亨 · 查看更多 »

鄭和

鄭和(),原姓馬,回族人,其阿拉伯名為哈兒只·馬哈茂德·贍思丁(حاجی محمود شمس الدين‎ Hajji Mahmud Shamsuddin),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與正統哈里發-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的後裔,小名三宝,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阳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明成祖賜姓鄭,故稱鄭和。中國明代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宦官及武術家。鄭和奉明成祖之命開始他的七次遠航,歷時28年,访问了30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總航程達七萬多海里,足繞地球三週有餘,其航程之遠及船隊規模之大,為歷史罕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了近一個世紀。.

新!!: 靖难之役和鄭和 · 查看更多 »

鄭公智

鄭公智(),字叔貞,江浙行省台州路寧海縣(今浙江宁波)人,明朝政治人物。 其早年从师于方孝孺。其以賢良而被举荐,担任监察御史有声名。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破南京后,方孝孺被“诛十族”。鄭公智连坐而被诛杀。.

新!!: 靖难之役和鄭公智 · 查看更多 »

野史

野史又稱稗史,是指正史上無紀錄,或者正史上紀錄為「傳聞」的史事,多是民間的街谈巷说及遗闻佚事。惟野史不一定虛假,《汉书·艺文志》引如淳之言,“细米为稗,街谈巷说,甚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里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余嘉錫《小說家出於稗官說》認爲“稗官者天子之士也”。周楞伽《稗官考》反對稗官是“天子之士”說。 相對於中國歷朝正史數千年皆儒家士大夫集團把持編修,勝者為王,須符合儒學意識形態單一標準取捨,多有曲筆或偏袒隱瞞,造成紂王“天下之惡皆歸焉 ”,因此正史也不一定就是真相,如苻堅涉嫌改史,唐太宗因玄武門之變而亦涉嫌改史。野史在研究中國歷史挖掘真相上,頗具參考價值及貢獻,不宜輕忽。.

新!!: 靖难之役和野史 · 查看更多 »

自贡市

自贡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偏南。市境东临泸州市,南接宜宾市,西邻乐山市,北界内江市。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低山丘陵区,沱江纵贯市境东部,于东南部与釜溪河汇合,岷江支流越溪河流经西部。总面积4,372平方公里,人口277.02万。 自贡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和“美食之府”之称,为中华民国最早建制的二十个市之一,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现已发展为一座百万城市人口的大城市。自贡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省区域中心城市、川南区域中心城市。 自贡市具有两千年的盐业历史。自贡市因盐而得名--自贡其实就是自流井和贡井两个著名产盐区的合称。举凡交通、运输、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卫生、市政,以及城市的职业构成、社会意识、政治风云、生活方式等,无不深刻地打上盐业经济的烙印。正是盐塑造了自贡这座城市。自贡盐业生产起源于东汉章帝年间,素有「千年盐都」美称,一度成为中国井矿盐的中心和最大的手工工场。自贡市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地方。自贡因盐业的鼎盛而「富庶甲于蜀中」,被誉为「川省精华之地」,曾经为中国最富庶的城市之一,也为抗日战争中捐款额度全国最高的城市,记录于国民政府军方资料中,釜溪河北岸的石刻“还我河山”就是当年国军将领冯玉祥为自贡富商捐款之善举所题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自贡市成为三线建设中重要的化工城市。在“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市公司视角下的城市排名”中,自贡市位列市级行政区中成长竞争力前十强的第一位。自贡市区也是罕见的天然太极城,半城青山半城楼,釜溪河绕城而过,并在代家坝和樊家坝形成了S形河床,组成一幅天然的太极图案。未来的自贡将以“太极城”为中心,将老城区、汇东新区(含南湖)、沿滩新城、东部新城连接成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

新!!: 靖难之役和自贡市 · 查看更多 »

金川門之變

金川門之變,是靖難之役的最後一幕,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自瓜洲渡江,十三日,直逼南京,“一夕朝臣縋城去者四十餘人”,曹國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開金川門降燕軍,兵部尚書茹瑺等數十人亦降。 燕軍進南京,朱允炆見事不可為,遂在皇宮放火。馬皇后死於大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終;此後其下落成為謎團。 朱棣入城,派人找出馬皇后的屍體,指認其為朱允炆,并執其手哭「傻小子,何苦如此」,隨後六月廿日以天子禮葬之,造成惠帝已死的假象,朱棣稱帝,改元永樂。 永樂十五年(1417年)谷王朱橞聲稱:“往年我開金川門出建文君,今在邸中。我將為申大義,事發有日矣。”.

新!!: 靖难之役和金川門之變 · 查看更多 »

金玉 (明朝)

金玉(),京師應天府江浦縣(今江蘇省江浦縣)人,明朝軍事將領。惠安伯。 其襲父官為羽林衛百戶,調任燕山護衛。靖難之役中,跟隨朱棣起兵有功,累升至河南都指揮使。永樂三年,晋升都督僉事。永樂八年,任鷹揚將軍,跟隨明成祖北征。永樂十四年,討伐山西妖賊劉子進,后論功,封惠安伯,祿九百石。十九年卒。.

新!!: 靖难之役和金玉 (明朝) · 查看更多 »

蕭授

蕭授,華容人。明朝軍事將領。 靖難之役時,其由千戶跟從燕王朱棣起兵,官至都指揮同知。永樂十六年,升任右軍都督僉事,擔任總兵官,鎮守湖廣、貴州。宣德元年,鎮遠、邛水民亂,指揮祝貴往撫時被殺,於是他派遣都指揮張名討伐,次年他派都指揮蘇保會宣慰宋斌攻破昆阻比寨。隨後蕭授一邊討伐一邊巡撫,宣德七年諭降安隆酋岑俊,并移兵擊江華苗,討伐富川山,先後攻破。明英宗繼位后,命佩征蠻副將軍印,鎮守如故,后因念其年老,以都督僉事吳亮擔任副官。正統元年,普定阿遲自立為王,并四處攻掠。蕭授派遣顧勇等攻破,之後晉升爲右都督。正統四年,分兵攻下貴州計沙苗族民變。隨後論功,升左都督。同年以老致仕,之後起視管理右軍都督府。正統十年去世,贈臨武伯,謚靖襄。.

新!!: 靖难之役和蕭授 · 查看更多 »

雒僉

雒僉,北直屯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刑部尚书。 洪武年间,任佥都御史。靖難之變時任保定知府,叛附燕王朱棣,朱棣登基後升任刑部尚书。永樂元年,改任北京刑部尚书。永乐三年,因進諫忤怒朱棣。御史陈瑛乘機弹劾其貪暴,后因连坐诛死。.

新!!: 靖难之役和雒僉 · 查看更多 »

耿炳文

耿炳文(),濠州(今安徽鳳陽)人,中國明朝开国军事将领,官至大将军,以功封長興侯。.

新!!: 靖难之役和耿炳文 · 查看更多 »

陳亨 (明朝將領)

陳亨(),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安豐路人,明朝軍事將領、靖難之役人物。.

新!!: 靖难之役和陳亨 (明朝將領) · 查看更多 »

陳忠

陳忠(),京師鳳陽府臨淮縣(今安徽省鳳陽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陳忠初为寬河卫副千戶,后因参加靖难之役,任卫指揮同知,之后因事连坐戍边广西,后跟从征讨交趾,自己率部偷袭黎季犛水寨,并率先登入多邦城。后调任交州左衛,屡有战功,晋升都指挥同知。黎利进攻清化时,战死。.

新!!: 靖难之役和陳忠 · 查看更多 »

陳志

陳志可以指:.

新!!: 靖难之役和陳志 · 查看更多 »

陳志 (遂安伯)

陳志(),四川等處行中書省重慶路巴縣(今四川省重慶市)人,明朝軍事將領、靖難之役人物。 洪武年間,擔任燕山中護衛指揮僉事。靖難之役時,跟從朱棣起兵,累升都指揮同知,封遂安伯。其為人恭謹受知、始終不懈。永樂八年去世。.

新!!: 靖难之役和陳志 (遂安伯) · 查看更多 »

陳瑄

陳瑄(),字彥純,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廬州路合肥縣(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平江伯。 陳瑄早年跟隨徐達征戰,在靖難之役時率領水師投降燕王朱棣,封平江伯。之後長達三十余年組織修築、管理京杭大運河,使得明初漕運得以完備,并影響到明、清兩朝的漕運制度。.

新!!: 靖难之役和陳瑄 · 查看更多 »

陳賢 (壽州)

陳賢(),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安豐路(今安徽省壽縣)人,明朝軍事人物、靖難之役人物。 陳賢早年跟從朱元璋起兵,授雄武衛百戶。之後跟隨徐達征討西番、雲南,又與藍玉北征至捕魚兒海,后歷任燕山右護衛指揮僉事。靖難之役時,跟隨朱棣轉戰各地,累升都督僉事。永樂元年,封榮昌伯。八年,充神機將軍,跟隨朱棣北征。永樂十三年,去世。.

新!!: 靖难之役和陳賢 (壽州) · 查看更多 »

陳質

陳質(),祖籍不详,明朝政治人物。 陳質早年任江西都指揮使。靖难之役时,以參將身份守卫大同,晋升中軍都督同知。后助宋忠镇守怀来,宋忠战败后,陳質退守大同。代王欲舉兵應燕,陳質控制器部队不准起兵。燕王朱棣攻占大同而不下,而早先歸順燕王的蔚州、廣昌又被陳質夺回。朱棣即位后,以陳質“劫制代王,剽掠已附”,诛杀陳質。.

新!!: 靖难之役和陳質 · 查看更多 »

陳鼎 (弘治進士)

陳鼎,字大器,一字文相,山東都指揮使司登州衛(今山東省蓬萊市)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其高祖為陳廸。.

新!!: 靖难之役和陳鼎 (弘治進士) · 查看更多 »

陳迪 (宣城)

陳廸(),字景道,京師寧國府宣城縣(今屬安徽省宣城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新!!: 靖难之役和陳迪 (宣城) · 查看更多 »

陳旭 (明朝將領)

陳旭(),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揚州路滁州全椒縣(今安徽省全椒縣)人,明朝軍事將領、靖難之役人物。 陳旭父親為陳彬,跟從朱元璋,任指揮僉事。之後陳旭嗣官,為會州衛指揮同知。靖難之役時,舉城降燕。之後跟從朱棣戰灤河、真定。守衛德州時,盛庸兵抵達后,其棄城而逃,朱棣不問其罪。之後跟隨朱棣攻入南京,封雲陽伯,祿千石。永樂元年,命巡視中都都督府以及直隸衛所軍馬城池。永樂四年,跟從英國公張輔征交阯,擔任右參將,并與豐城侯李彬攻破西都。后平定陳季擴叛變,與張輔平定。之後擔任沐晟副將,后因病死於軍中。.

新!!: 靖难之役和陳旭 (明朝將領) · 查看更多 »

陳懋

陳懋(),字舜卿,謚武靖,南直隸鳳陽府壽州(今安徽省壽縣)人,明朝军事将领。寧陽侯。 陳懋早年隨父陈亨參與靖難之役,之後立功封寧陽侯,鎮守寧夏、甘肅等地,并屢次跟從明成祖远征漠北。之後,跟隨明宣宗征討平定朱高煦叛亂。明英宗時期,鎮守甘肅并平定福建民變。 陳懋也是唯一一位以靖難之役功臣立,而活至天順年間仍保持爵位的侯爵。.

新!!: 靖难之役和陳懋 · 查看更多 »

陳性善

陳性善(),名复初,以字行。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属绍兴市)。明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忠於建文帝,靖難之變後自殺殉國。.

新!!: 靖难之役和陳性善 · 查看更多 »

陽山碑材

阳山碑材,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由3座从山体上开凿出的石材组成。这3座石材开凿于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原本做为明孝陵的碑材使用,在开凿时动用了上万名人力,由于工程量巨大,开凿期间也曾出现不小的伤亡。但由于最终开凿出的石材过于巨大而无法搬运,这三座石材也被弃置于原地。阳山碑材根据形状不同可分为龟趺、碑身和碑首三个部分。2005年,阳山碑材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世界最大的碑材”。2013年,阳山碑材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靖难之役和陽山碑材 · 查看更多 »

陈诚 (明朝)

诚(),字子鲁,号竹山,中国江西临川人,明朝政治人物、旅行家。洪武至永乐年间,曾出使安南、五次出使西域帖木儿帝国、漠北鞑靼。.

新!!: 靖难之役和陈诚 (明朝) · 查看更多 »

柳升

柳升(),一作柳--,字子漸,南直隸安慶府懷寧縣(今安徽省安慶市怀宁县)人,明朝军事将领,封爵為安遠侯。死後谥襄愍。.

新!!: 靖难之役和柳升 · 查看更多 »

林嘉猷

林嘉猷(),名升,江浙行省台州路寧海縣(今浙江宁波)人,明朝政治人物。 其早年从师于方孝孺。洪武年间,以儒士校文四川,任蜀獻王府幕僚。建文初年,进入史館任編修,后升任陝西僉事。曾因事进入燕王朱棣住处。方孝孺知道朱棣谋反的事情,实为林嘉猷所告发。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破南京后,方孝孺被“诛十族”。林嘉猷连坐而被诛杀。清朝諡節愍。.

新!!: 靖难之役和林嘉猷 · 查看更多 »

李友直

李友直,青苑縣人,明朝工部尚書。 靖難之役前期,北平布政使張昺與都指揮使張昺密謀逮捕燕王朱棣。張昺之友李友直率先密謀朱棣,燕王遂逮捕張昺、張昺,起兵謀反。朱棣即位后,李友直官至工部尚書。.

新!!: 靖难之役和李友直 · 查看更多 »

李堅 (駙馬都尉)

李堅()武陟人,明朝武官、駙馬都尉,尚明太祖第七女大名公主。.

新!!: 靖难之役和李堅 (駙馬都尉) · 查看更多 »

李任

李任(),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金華府永康縣(今浙江省永康縣)人,明朝軍事人物。 李任以燕山衛指揮僉事跟隨朱棣起兵,因靖難之役功勞任都指揮同知。宣德元年,跟從征討交趾,并鎮守昌江。黎利認為昌江是官軍往來要路,於是全力進攻。當時都督蔡福被逮,安南軍以其命李任投降。李任在城上大罵蔡福:“你是大將,不能殺賊,卻被賊用,連豬狗都不會啃你的尸首。”於是命城中發炮進攻,於是安南軍帶著蔡福逃跑,之後雲集兵象飛車進行攻城。李任與指揮顧福帥精騎出城掩擊襲擊。安南軍又設置土城射箭,并鑿地道入城。李任、顧福鎮守昌江長達九月,前後三十餘次會戰。后安南軍聽聞征夷將軍柳升兵將至,更加進攻。次年四月,攻破城牆,李任仍帥部隊三次擊敗進攻,之後不能支撐,於是李任、顧福均拔劍自剄。內官馮智、指揮劉順均自盡。.

新!!: 靖难之役和李任 · 查看更多 »

李彬 (明将领)

李彬(),字質文,諡剛毅,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安豐路濠州定遠縣(今安徽省定遠縣)人,明朝军事将领,豐城侯。.

新!!: 靖难之役和李彬 (明将领) · 查看更多 »

李遠 (明朝)

李遠(),南京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懷遠縣)人,明朝军事人物,安平侯。 李遠襲父职位,为蔚州衛指揮僉事。靖难之役时,燕兵进攻蔚州,李遠舉城投降。当时中央军驻扎德州,运量通道为徐州、沛州之间。李远以六千輕兵偷袭焚烧万艘运量船。袁宇率领三万部队进攻,李远偷袭成功。建文四年时,燕軍驻守蠡縣,李遠率八百骑兵分哨至槁城,遇到葛進率领的万余步騎,并用计击退葛進。朱棣以此战为该年首胜,賜書嘉勞。之后因功升都督僉事,封安平侯,祿千石,予世伯券。永乐元年,与武安侯鄭亨守卫宣府。 之后明军北征时,李遠跟从邱福出塞,抵达臚朐河。李遠屡次劝阻邱福而不听,以至于兵败。李遠率部突围时因马蹶被逮,随后骂不绝口而死。追封莒國公,謚忠壯。其子李安继承爵位。.

新!!: 靖难之役和李遠 (明朝) · 查看更多 »

李貫 (建文進士)

李貫,江西吉安府(今吉水)人,明朝探花,政治人物。.

新!!: 靖难之役和李貫 (建文進士) · 查看更多 »

李贤 (忠勤伯)

李賢(),初名醜驢,韃靼人,中書省大都路薊州(今天津薊縣)人,元末明初政治人物、忠勤伯。 李賢曾為元朝工部尚書,洪武二十一年歸降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授燕府紀善,侍燕世子朱高熾。靖難之役時,有勞績,累遷都指揮同知。后凡塞外表奏及朝廷所降詔敕,均命其翻譯。李賢亦有陳詞,明成祖均採納。明仁宗即位后,念其舊勞,進後軍都督僉事,再進右都督。后封忠勤伯。食祿千一百石。.

新!!: 靖难之役和李贤 (忠勤伯) · 查看更多 »

李濬 (襄城伯)

李濬(),河南行省廬州路和州(今安徽省和縣)人,明朝軍事人物、靖難之役人物。襄城伯。 李濬繼承其父的洪武中燕山左護衛副千戶,在靖難之役時,跟從燕王朱棣奪取北京城九門。后在薊州、永平招募數千勇士,在真定擊敗中央軍,并佔領大寧。在鄭村壩之戰事,率領精兵突入陣地,眾人隨後跟從大勝。之後轉戰山東,為前鋒。在小河時,與中央軍倉猝相遇,於是率領敢死隊先斷河橋,直至朱棣率領大軍趕到后大敗中央軍。之後,累升都指揮使,封襄城伯,祿千石。永樂元年,鎮守江西,并平定永新盜亂。永樂三年去世。.

新!!: 靖难之役和李濬 (襄城伯) · 查看更多 »

李浚

李浚可能指:.

新!!: 靖难之役和李浚 · 查看更多 »

李文忠 (明朝)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儿,盱眙(今屬江蘇)人,汉族,朱元璋外甥(母親曹國公主朱佛女),明朝開國功臣。 李文忠母早亡,後來隨父投奔朱元璋,十九岁时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此后率军平定江南战事,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率军征讨北元,获封曹国公。洪武十二年(1379年),主持大都督府、兼主管国子监。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新!!: 靖难之役和李文忠 (明朝) · 查看更多 »

李景隆

李景隆(),小名九江,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子,襲父爵封曹國公。靖難之役時,為建文帝大將,屢屢敗於燕王朱棣。朱棣南下時,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開金川門投降,建文帝失蹤,燕王朱棣即位。永乐二年(1404年),被削爵圈禁,永乐末年去世。.

新!!: 靖难之役和李景隆 · 查看更多 »

杨溥 (明朝)

楊溥(),字弘濟,號南楊,一號澹庵,谥文定,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荊州府石首縣(今湖北省石首)人。明朝內閣首輔、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與楊榮、楊士奇共稱“三楊”,是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

新!!: 靖难之役和杨溥 (明朝) · 查看更多 »

杨文 (洪武总兵)

杨文(),南直隶和州含山县(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人,明朝开国将领,官至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曾任广西、北平、辽东等地总兵官。洪武年间,两次率大军南下平乱有功。“靖难之役”时讨伐燕王,兵败被俘,燕王怜其开国老臣不杀,永乐四年(1406年)去世。.

新!!: 靖难之役和杨文 (洪武总兵) · 查看更多 »

東昌之戰

東昌之戰是明朝靖难之役的一部分。.

新!!: 靖难之役和東昌之戰 · 查看更多 »

梁銘

梁銘(),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汝寧府汝陽縣(今河南省汝南縣)人,明朝军事人物。保定伯。 靖难之役时,梁銘以燕山前衛百戶,跟从朱棣起兵,后從朱高炽守北平。李景隆圍城时,戰甚力。后積功至後軍都督僉事,侍太子監國。永樂八年,因事连坐下狱。永乐十九年后恢复职位,担任副都督辅佐胡原在廣東逮捕倭寇。明仁宗即位后,晋升为都督同知。之后以參將佩征西將軍印,同都督同知陳懷镇守寧夏,后论功封保定伯,俸禄千石,予世券。宣德初年,御史石璞劾其貪黷,后下狱,本当奪爵,明宣宗宽宥。之后,辅佐柳升征讨交趾,柳升兵败后次日梁銘死去,其死因,中國方面的史料稱是病亡;越南方面的史料則稱是被黎利的軍隊擊斃。.

新!!: 靖难之役和梁銘 · 查看更多 »

梃擊案

梃擊案,(梃,音挺)明末三大案之一,亦是國本之爭的插曲。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有一男子張差欲以梃(木棍)刺殺皇太子朱常洛,最終失敗,朱常洛亦鞏固太子地位。.

新!!: 靖难之役和梃擊案 · 查看更多 »

梅姓

梅姓是一个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45位,按不同统计结果。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七位或一百五十七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九。根据不同统计方式,人口约80-105万。梅姓在湖北为相当常见的姓氏,并以华中、华东为中心,向南北递减。在华北和华南,梅姓为较不常见的姓氏,约占比例百分之零点零三左右。参见袁义达,邱家儒 .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上中下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袁义达,邱家儒 .中国四百大姓(上中下册)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3。.

新!!: 靖难之役和梅姓 · 查看更多 »

梅殷

梅殷(),字伯殷,汝南侯梅思祖從子,中國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的女婿,因忠於明惠宗,1405年被明成祖遣人暗殺而死。.

新!!: 靖难之役和梅殷 · 查看更多 »

楊士奇

楊士奇(),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吉安路太和州(今江西省泰和縣)人。明朝內閣首輔、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與楊榮、杨溥合稱“三楊”,是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

新!!: 靖难之役和楊士奇 · 查看更多 »

楊善

杨善(),字思敬,北直隸大兴县(今北京市)人。明朝禮部尚書。善辩,曾不理明景帝敕命,以自己的口才說服了瓦剌太師也先,迎回了被俘虜的明英宗。明英宗回國後,又參與奪門之變,復辟了被軟禁的明英宗,贈興濟侯,謚忠敏。.

新!!: 靖难之役和楊善 · 查看更多 »

楊松

楊松可以指:.

新!!: 靖难之役和楊松 · 查看更多 »

楊洪 (明朝)

楊洪(),字宗道,六合人。明朝軍事將領,昌平侯。.

新!!: 靖难之役和楊洪 (明朝) · 查看更多 »

毛勝

毛勝(),字用欽,初名福壽,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順天府薊州(今天津薊縣)人,元朝右丞相伯蔔花之孫,明朝军事将领。南寧伯。.

新!!: 靖难之役和毛勝 · 查看更多 »

永乐盛世

永乐盛世是明朝明成祖朱棣統治时期(1402-1424)所出現的盛世,而明成祖统治期间以永乐作為年號。.

新!!: 靖难之役和永乐盛世 · 查看更多 »

永乐迁都

永樂遷都,即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應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迁往北京順天府,是具有中国历史重大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新!!: 靖难之役和永乐迁都 · 查看更多 »

洪武

洪武(1368年-1398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的年號,也是明朝的第一个年号。 洪武年间全国没有战乱,社会迅速从元末的战乱中恢复,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規定後代子孫登基後,在位時只能使用一個年號,故除明英宗因為退位後又復辟,故有兩個年號外,其餘均守祖制,參見一世一元制。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其嫡長孫朱允炆即位,翌年改元建文。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通过靖难之役即皇帝位的明成祖朱棣废除建文年号,改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乐,夏燮《明通鑑》考異認為從朱棣在1399年北京起兵開始其征伐地区復稱洪武年號,靖難之役後下令全國復用洪武年號。.

新!!: 靖难之役和洪武 · 查看更多 »

洪武三十二

《洪武三十二》(Relic of an Emissary)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古裝宮廷劇集,全劇共30集,由馬德鐘、謝天華、徐子珊、陳鍵鋒及江若琳領銜主演,並由陳山聰及陳展鵬聯合主演,以及由黃偉聲擔任監製。此劇為2011無綫節目巡禮劇集之一。.

新!!: 靖难之役和洪武三十二 · 查看更多 »

洪武之治

洪武之治是指中国明朝明太祖在位时期(1368—1398年)的治世。明太祖统治期间,以洪武作為年號。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改革吏治,并实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生产的措施,人口有所增加以及经济有所增長,史称「洪武之治」。.

新!!: 靖难之役和洪武之治 · 查看更多 »

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山西大槐树,位于中国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是明代的一处移民基地。.

新!!: 靖难之役和洪洞大槐树 · 查看更多 »

洪洞大槐樹移民

洪洞大槐樹移民是發生在明朝早期將山西人口強制遷移到華北地區(河南、山東、安徽、河北)的移民潮。.

新!!: 靖难之役和洪洞大槐樹移民 · 查看更多 »

清君侧

清君侧是古代汉字文化圈的一個政治性名詞,其主要涵義為「清除国君身旁的乱臣贼子」,最早發源於中國。該名詞最早见于中國經書《公羊传》中“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通常作為政變起事者強化其正當性使用。清君側也稱「凊(音同淨)君側」,意為「清除君王身旁的的奸邪小人」。然而从历史上来看,相当一部分打着“清君侧”旗号的起事,结果都是“君”和“侧”同时被清除。.

新!!: 靖难之役和清君侧 · 查看更多 »

溥洽

釋溥洽,溥洽法師(),字南洲,晚号迂叟,又称一雨翁,俗姓陆。杭州人,明建文主錄僧。 成祖靖難,有指溥洽知帝出亡所之,坐事長系十五年。1418年(永樂十六年)姚廣孝臨終,成祖問所欲,告:「僧溥洽繫久,願赦之。」薨,成祖釋溥洽。.

新!!: 靖难之役和溥洽 · 查看更多 »

滿正得

滿正得,字唯朋,號用九,河東人,明军事人物。 名、表字採用唐朝神童劉晏的典故。劉晏七歲為正字之官,唐玄宗戲晏曰;“正字,正得幾字?”刘晏答道:“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有正得。” 浙江左布政使滿福周之姪,元朝末年,隨福周歸附朱元璋,後成為其騎兵軍官,轉戰山東,官至千戶,為人謹慎,待下甚嚴,明代建文帝時曾經力抗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變,但而後還是投降,但朱棣懷疑他詐降而賜死,於是自鴆而死,死時七孔流血,也有人說是被部下素怨者所謀而毒死。弟滿正行收斂之,葬之山東。 Category:明朝軍事人物 C.

新!!: 靖难之役和滿正得 · 查看更多 »

朝鮮端宗

朝鮮端宗(;),諱李弘暐(),是李氏朝鮮的第6代君主,1452年至1455年在位。廟號端宗,諡號恭懿溫文純定安莊景順敦孝大王(),葬於江原道宁越郡的莊陵。.

新!!: 靖难之役和朝鮮端宗 · 查看更多 »

朱宸濠

朱宸濠(),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五世孫,繼為寧王。發動宸濠之亂,被贛南巡撫王守仁所俘,而後處死。.

新!!: 靖难之役和朱宸濠 · 查看更多 »

朱守谦

朱守謙(),安徽鳳陽人,祖父南昌王朱興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哥哥、父朱文正明史·卷116 诸王一。.

新!!: 靖难之役和朱守谦 · 查看更多 »

朱允熞

朱允熞(),明朝太子朱標的第四子,惠帝朱允炆胞弟,母太子妃呂氏。.

新!!: 靖难之役和朱允熞 · 查看更多 »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讳元璋。曾名朱兴宗、朱重八,投军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字国瑞,生於濠州钟离县 。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据说法号如净。 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後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後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領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後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

新!!: 靖难之役和朱元璋 · 查看更多 »

朱高熾監國

朱高熾監國,是指明朝永樂年間,皇太子朱高熾在明成祖朱棣北征或北行,留守南直隸應天府并代行皇權、進行監國,一共有六次。 朱高熾在監國時期面臨其弟朱高煦、朱高燧的讒言以及奪嫡威脅,并在諸位大臣的力助下多次化險為夷。此監國為朱高熾在登基后積累了大量的治國經驗,而協助輔佐其監國的大臣多成為洪熙、宣德年間的重臣,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礎。同時,朱高煦、朱高燧因屢次篡權進讒不得,最終亦導致了此後的朱高煦叛亂等政治事件。.

新!!: 靖难之役和朱高熾監國 · 查看更多 »

朱高煦

朱高煦,乃明成祖朱棣第二子,封漢王,後謀反失敗,被明宣宗炮烙而死。.

新!!: 靖难之役和朱高煦 · 查看更多 »

朱贊儀

朱贊儀(),明朝第二代靖江王,祖籍安徽鳳陽,祖父為明朝開國功臣朱文正,文正是明太祖侄,父靖江王朱守謙,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三月,明太祖詔令朱贊儀拜訪秦、晉、燕、周、楚、齊、蜀、湘、代、肅、遼、慶、谷十三藩王,自湘、楚入蜀,歷陝西,抵河南、山西、北平,東至大寧、遼陽,從山東回京師。朱贊儀恭慎好學,習得治國之道。建文二年(1400年)襲封,因靖難之役於永樂元年(1403年)才復藩到封地,蕭用道為長史輔佐朱贊儀。永樂六年薨,諡悼僖。.

新!!: 靖难之役和朱贊儀 · 查看更多 »

朱能 (明朝)

朱能(),字士弘,懷遠(今屬安徽)人。明朝軍事人物。 朱能早年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随朱棣征漠北,骁勇善战。靖难之役时,朱能夺取北平九门,先后击败耿炳文、李景隆,在灵璧俘虏平安等十万人,累功至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永乐四年(1406年),朱能担任征夷将军,征讨安南,病死于军中,追封东平王,谥号武烈。.

新!!: 靖难之役和朱能 (明朝) · 查看更多 »

朱植

朱植(),明太祖第十五子,生母韩妃,為高麗美女,同母妹妹含山公主。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衛王,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遼王,王府位於廣寧(今遼寧北鎮)。 韓氏姿色嬌美,受明太祖寵愛,被封為妃子,韓氏生下兒子朱植,洪武十三年,韓氏又生下女兒含山公主。 因為封地接近東北邊境的緣故,朱植熟習軍旅,屢樹軍功。建文時,燕王朱棣起兵反,朝廷擔心距離朱棣不遠並擁重兵的朱植會支持朱棣,於是召朱植到南京。朱植服從建文帝的命令,從海路來到南京後,封地被改為荊州。朱棣奪得帝位後,埋怨朱植在靖難之變時不支持自己,所以不喜歡他。永樂十年(1412年)削其護衛,只留下軍校廚役三百人供他差使。 朱植在1424年去世,諡曰簡,長子世子朱貴煐早卒,由次子朱貴烚繼承王爵。.

新!!: 靖难之役和朱植 · 查看更多 »

朱榑

齊恭王朱榑(),明太祖第七子,达定妃所生。洪武年间曾参与北征,因此自恃有军功。建文年间,因罪而被明惠帝借机削藩,废为庶人,禁锢在京城(今南京)四年。靖难之变后,明成祖恢复其地位,但数年后再度因行为不轨而被废为庶人,从此被软禁在南京至死。.

新!!: 靖难之役和朱榑 · 查看更多 »

朱橚

朱橚(),明太祖第五子;洪武三年(1370年)封為吴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封周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府;其諡号为定,故又称周定王。.

新!!: 靖难之役和朱橚 · 查看更多 »

朱橞

谷王朱橞,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母郭惠妃為滁陽王郭子興女,明朝第一代亦為唯一一代谷王,王妃周氏,兵馬指揮周鐸之女。他在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1391年5月17日)受封谷王,之所以稱作谷王,是因為就藩地宣府古名上谷郡。一作如意王。 他在位二十六年,並在洪武二十八年三月十二日(1395年4月1日)就藩宣府。建文四年二月初四(1402年3月7日)改封長沙,又增加歲祿二千石。 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1402年7月13日),靖難之役末期燕王圍攻南京城時,與李景隆共同投降並開其鎮守的南京金川門讓燕王軍隊進城,史稱金川門之變。 朱橞在封國日益無道,奪人民地田,侵吞稅款,又殺無罪之人。長史虞廷綱諫之,朱橞反誣虞廷綱誹謗,斬之。後來朱橞密謀謀反,被蜀獻王朱椿向明成祖告發,終於在永樂十五年二月初六(1417年2月22日)和二位兒子一起被明成祖削為庶人,与家人一同囚禁于徽州新安卫公署内,谷國被撤除。宣德三年(1428年)朱橞在囚禁中去世,其家属取赴京,后安置凤阳、庐州。.

新!!: 靖难之役和朱橞 · 查看更多 »

朱權

朱權(),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封寧王,号臞仙,又號涵虛子、丹丘先生。封地為寧國(今內蒙古寧城),在靖难之役中被朱棣綁架,共同反叛建文帝,朱棣即位後,將朱權改封於南昌,削其藩。朱權只好將心思寄託於道教、戲劇、文學,鬱鬱而終。.

新!!: 靖难之役和朱權 · 查看更多 »

朱有爋

汝南王朱有爋(一作有;),明太祖孙,周定王朱橚第二子。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初五日生。洪武卅一年(1398年),年幼的有爋卻向新登基的建文帝告發其父朱橚谋反,建文因此將朱橚拘捕,削爵,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有爋封汝南王。 成祖發動靖難之變即位,复周王爵,有爋为其父所不容,遂改封云南大理。 宣德三年以罪削爵,封国撤除。.

新!!: 靖难之役和朱有爋 · 查看更多 »

朱文圭

朱文圭,為明朝建文帝次子,母皇后马氏,兄朱文奎。文圭史稱建庶人。其叔父朱允熥被稱為吳庶人。.

新!!: 靖难之役和朱文圭 · 查看更多 »

惠宗

惠宗作为東亞君主庙号,可以指下列君主(按时间顺序):.

新!!: 靖难之役和惠宗 · 查看更多 »

房寬

房寬(),河南行省汴涼路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人,明朝軍事將領、靖難之役人物。思恩侯。 洪武年間,其以濟寧左衛指揮身份跟從徐達在北平練兵,之後擔任北平都指揮同知,后移守大寧。房寬在任時,對地形風貌均知,然而不能撫恤士兵。燕兵逼近時,城中縛寬投降。朱棣釋放其,并讓其帶兵。在白溝河之戰中率領右軍,后失利,之後跟從攻克廣昌、彰德,晋升為都督僉事。永樂年間,封思恩侯,祿八百石,世指揮使。永樂七年去世。.

新!!: 靖难之役和房寬 · 查看更多 »

房胜

房勝(),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沔陽府景陵縣(今湖北省天門縣)人,明朝军事将领。富昌伯。 房勝早年跟从陳友諒,之后归顺朱元璋,累功至通州衛指揮僉事。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起兵,房勝以通州投降。明成祖即位后,以以守城功,封房勝为富昌伯,祿千石,世指揮使。.

新!!: 靖难之役和房胜 · 查看更多 »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天壽山下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距離北京市区約50公里,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建築群。自永樂七年五月(1409年)起用,直到安葬崇禎帝後結束,歷時230多年,共葬有13位明朝皇帝,23位明朝皇后、2位明朝太子、30餘名妃嬪、1位太監,是全球保存完整皇陵墓葬群之一。2003年7月3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靖难之役和明十三陵 · 查看更多 »

明史講義

《明史讲义》,著名历史学家孟森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是孟森在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授课时的讲义,后由其弟子商鸿逵整理,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但有刪改。中华书局2006年再版的版本是目前最佳的版本,已将先前删节之文字还原。另,此書在台灣由華香園出版社印行,根據的版本是楊聯陞所收藏的北大講義,未曾刪改,但校訂不佳。.

新!!: 靖难之役和明史講義 · 查看更多 »

明太祖实录

《明太祖实录》,记录中国明朝明太祖、建文帝两朝皇帝事迹的史籍。根据《明史·艺文志》的记载:《明太祖实录》共有二五七卷。.

新!!: 靖难之役和明太祖实录 · 查看更多 »

明东陵

明东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的陵墓。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明孝陵东约60米处。原为懿文太子墓,朱允炆即位为建文帝後,将其升格为东陵。靖难之役後,明成祖再降东陵为懿文太子墓,南明弘光帝、清朝乾隆帝两次恢复朱标、朱允炆的帝号,东陵的陵号。东陵与孝陵共用一条主神道。 Category:明朝皇家陵寝 Category:钟山风景区 Category:南京明代遗迹 Category:南京墓葬.

新!!: 靖难之役和明东陵 · 查看更多 »

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熾(),或稱洪熙帝,明成祖長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中山王徐達外孫,明朝第四代皇帝。 洪武年間,被封為燕世子。靖難之役中,仁宗負責鎮守北平,并成功抵禦李景隆率領的中央軍圍攻。永樂二年(1404年),立為皇太子,并在明成祖屢次北伐中,擔任監國職位,實際負責國家政事。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繼承皇位,年號“洪熙”,在位期間,採取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改革與調整,國家富足。仁宗與子明宣宗在政治用人、行政處理上,均為後世所称善,史稱“仁宣之治”。.

新!!: 靖难之役和明仁宗 · 查看更多 »

明入越

明入越,越南稱之為明與大虞戰爭(),指的是明永樂四年至五年 (公元1406年至1407年) 期間明成祖进攻越南胡朝(大虞國)的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明朝勝利,胡朝滅亡告終。越南被併入明朝領土,標誌著安南屬明時期的開始。.

新!!: 靖难之役和明入越 · 查看更多 »

明鄭時期

明鄭時期是指1662年-1683年間,由奉大明正朔的延平王鄭成功于南臺灣所建立之政權統治時期。明郑時期前後歷經鄭成功、鄭經及鄭克塽三世統治21年。 明末,战乱频起,内有流寇犯上作乱,外有满清虎视眈眈窥视中原。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农民军占领,江南地区的明朝宗室建立南明政权。1645年,弘光政权瓦解,不久之后鄭芝龙家族在福建拥立隆武帝与清兵抗争。郑芝龙降清后,其子鄭成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继续斗争,后因北伐失利,退守东南沿海地区。随着清军的不断“围剿”,鄭成功的势力范围也逐步缩小,为了寻找反清复明的基地,1661年郑成功东征,佔领荷属台湾。 明鄭為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閩南民系)政權,鄭成功登陸臺灣後將該地改名為「東都」,仿照大陆的郡县制,将赤崁地方更名“东都明京”設置承天府為地方府治行政中心,作为臺灣最高的行政机构,效仿明朝中央官制,设六官;府城分为东安、西安、宋南、镇北四坊,各设首领,管理事务;府之下设二县,承天府以北叫天兴县、以南叫万年县,同时各种民生工作也逐步展开,例如:查户口、报田产、征劳力、纳税银等。鄭成功抵臺一年後即病逝,世子鄭經與其弟鄭世襲發生政爭戰役,其間鄭經於沒有皇帝的冊立之下,接受眾臣擁立為「世藩」。 鄭經嗣位之爭後,鄭經以「世藩」身分主政,改东都为「東寧」,建都安平鎮於熱蘭遮城,經過加以翻修稱之後稱為「王城」。对内奉南明永历帝正朔,对外与占据大陆的清朝互不统属,所谓“东宁建国,别立乾坤”,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明鄭政權的有效統治地區僅限於臺灣西南部地區,其他地方則有大肚王國、大龜文王國、瑪家王國等原住民政權管轄。 郑经去世后,明郑内部爆发权力之争,馮錫範借口监国郑克臧不是郑经亲生子,拥立自己的女婿郑克塽为延平王,聯合刘国轩發動東寧之變,殺害了郑克臧,最终大权旁落,民心涣散,明郑从此一蹶不振。1682年,施琅师法郑成功收台之法,攻克澎湖岛,於1683年占领台湾,明郑结束。為防止台灣的東寧遺民以東寧王室的名義反叛,康熙帝下令将鄭成功、鄭經等郑氏在台王室陵墓悉数崛起迁葬中国内陆。 鄭成功受封明朝爵位「延平王」,在正式文告中皆謹守藩王的身份,多自稱「本藩」(Pun Poin;Pumpuan;Pún-phoan),曆法上,始終奉南明永历帝的永曆年號為其正朔,因此,永曆帝死後亦持續使用;於現存對其他政權的諸多外交文書中皆以「大明招討大將軍」的官職與「延平王」的爵位(鄭經則稱世子)作為其官方身分号召恢复明朝,有人指出明郑应为南明的延续;亦禮遇眾多流寓明朝宗室,如寧靖王朱術桂、魯王世子朱弘桓等人,並於重要冊封儀式中邀請明朝宗室於旁觀禮以維持宗藩體統。 但實際上,明郑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為皇帝或监国,國家元首即是延平王,是一個獨立行政、以延平王為實際領導者的政治實體,即使對內、外遵行明朝體制禮法的鄭經也曾經自認東寧從來不內屬中土,而是另新闢的海外領土。明太祖祖訓曾提到不征之國,要求後世不可征服內容中的藩屬國,其中台灣列屬藩屬國中的小琉球。而清世宗雍正提到乃是其父將台灣拓入中國版圖等語。.

新!!: 靖难之役和明鄭時期 · 查看更多 »

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鎮(《明英宗實錄》“以宣德二年丁未十一月十一日生。”,謚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是明朝的第6代與第8代皇帝;最初使用正统(1436年-1449年)年号,復位後使用天顺(1457年-1464年)年号,在位22年。.

新!!: 靖难之役和明英宗 · 查看更多 »

明清北京城

明清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京师顺天府城防建筑的总称,从内到外由宫城(即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4道城池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是世界存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城市防御体系。北京城池自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四年(1264年)兴建的元大都开始计算,已有850多年的建城建都史,奠定了明清北京城风貌的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的筑城迁都计划;明嘉靖帝三十二年时(1553年)增筑外城,形成了今日北京城“凸”字型的布局。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兴建的最后一座帝王都城,作为完整跨越两代封建王朝的文化、经济、军事和政治中心,在许多方面集中了明清时期中国城池建设的最高水平,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上的集大成之作。 北京城池的变迁始自明末1644年李自成出逃时对城墙建筑的焚毁。清末1900年八国联军攻城时曾有过较大破坏,其后历任的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等都对北京城池进行过拆改,至1949年北平和平易帜时,北京城池整体风貌保存尚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都北京后,因为交通发展和修建地铁的需要,北京城池自1958年起逐渐被市政府拆除、改造。目前,城池的核心——宫城(紫禁城)尚保存完整;皇城余有城门天安门一座、南皇城墙一段保留较完好,东皇城墙尚有一段明代残余;内城拆改严重,现存正阳门城楼与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以及崇文门一段残余城墙,西便门桥段也有一段城墙遗址;外城被完全拆除,只有位于中轴线最南端的永定门后被重建。对城池的拆除在1970年代后期停止,2000年后陆续开始复原部分城墙、城楼、箭楼等。现今的北京城墙已被环绕着的二环路取代,为完全恢复城池原貌带来难度。.

新!!: 靖难之役和明清北京城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靖难之役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朝吏部尚書

明朝吏部尚書,常雅称天官、冢宰、塚宰、太宰,為明朝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級長官,負責掌管官員的任免、封賞、考核等《明史》(卷72):“尚書,掌天下官吏選授、封勳、考課之政令,以甄別人才,贊天子治。蓋古塚宰之職,視五部為特重。侍郎為之貳。”,正二品。 14世紀中國的明朝吏部尚書,相當於當今西方各國的人事部長、人力資源部長,或中華民國五權憲法下的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局長與考試院銓敘部部長。 明朝吏部尚書中,既有蹇義、王直等一代名臣,亦有詹徽等謀權諂媚的官僚。永樂遷都后,明朝設置南京六部,“南京吏部尚書”以及其他五尚書等職位,多為虛銜,多為參贊機務或養清望閒職之所,重要性已無關政體本身。.

新!!: 靖难之役和明朝吏部尚書 · 查看更多 »

明朝七卿年表

明朝七卿年表,即尚书与都御史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与都察院的最高长官。除短暫的明朝中書省時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二品,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长官。 明朝吏部尚書、户部尚書、礼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工部尚書、都御史,往往與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寺卿合稱“九卿”。明朝時,重臣任擇須由九卿及外省巡撫、總督公開舉薦,此為廷推。各部司不能單獨決定的國家大事、要事,須經七卿、九卿公決,此為廷議。而由三法司無法決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開會定獄,此為廷鞠或園審。七卿與明朝內閣構成了明朝的行政權力中心與決策核心。 此表不包括明朝南京尚書與都御史年表。.

新!!: 靖难之役和明朝七卿年表 · 查看更多 »

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確立。乃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永曆十六年(1662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明太祖廢除宰相。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還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得以親自接見。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然而,雖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明朝內閣由始至終都不是明朝中樞的一級行政機構,所謂內閣只是文淵閣的別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黄宗羲對明朝內閣作出如此評價:“或謂後之入閣辦事,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也。曰:不然。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其事既輕,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內授之而後擬之,可謂有其實乎!”.

新!!: 靖难之役和明朝内阁 · 查看更多 »

明朝内阁辅臣年表

明朝内阁辅臣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明朝内阁成员。内阁初为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還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得以親自接見。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 然而,雖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明朝內閣由始至終都不是明朝中樞的一級行政機構,所謂內閣只是文淵閣的別稱。.

新!!: 靖难之役和明朝内阁辅臣年表 · 查看更多 »

明朝公爵列表

明朝的异姓封爵为:公、侯、伯,凡三等,以封功臣及外戚,皆有流有世。功臣則給鐵券,封號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開國輔運推誠;從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難推誠;餘曰奉天翊運推誠,曰奉天翊衞推誠或曰欽承祖業推誠奉義。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 下面列出明朝受封公爵的功臣及外戚。部分公爵死后追赠郡王,见本表“谥号”栏。明朝建立前,追赠郡公的死难功臣,另见明朝郡公、郡侯、郡伯、縣子、縣男列表。部分侯爵、伯爵死后追赠公爵,见明朝侯爵列表、明朝伯爵列表的“谥号”栏,本表不再赘列。.

新!!: 靖难之役和明朝公爵列表 · 查看更多 »

明朝状元列表

中國科舉狀元全覽請見中國狀元列表。 * Category:明朝人列表 Category:中国状元列表.

新!!: 靖难之役和明朝状元列表 · 查看更多 »

明朝皇族

明朝皇族為「朱姓」,除以明朝皇帝为核心的皇室外,包括各地藩王及宗室。.

新!!: 靖难之役和明朝皇族 · 查看更多 »

明朝玉玺

明朝政府大量制作帝王用玺以冲淡无传國玉玺之虚。明朝共制二十四方玉玺,称二十四御宝。.

新!!: 靖难之役和明朝玉玺 · 查看更多 »

明朝王府

明朝王府为明朝亲王、郡王理政及居住的府邸。依據《大明会典》,明代王府分为亲王府、郡王府两等。亲王府制度拟于宫室,有王城、四门、前三殿、后三宫、山川社稷坛、宗庙等建筑;郡王府为四合院式建筑。 明朝共实封亲王六十三位,在陕西、山西、北平、山东、河南、湖广、江西、四川、广东九布政使司、云南,及北平、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万全、辽东都指挥使司等地建造亲王府四十六处。浙江虽有亲王分封,但并未营建王邸,旋改封别处。另在广西有亲王府规格的靖江王府一座。 明朝两京十四布政使司中,福建、贵州、交趾,以及南京未设王府。北平布政使司后升为京师,燕王府拆除后翻建为今日的故宫。 明朝灭亡后,各地明朝所建的亲王府、郡王府多被焚毁或拆除。现仅存桂林靖江王府城门、殿陛,大同代王府九龙壁,襄阳襄王府绿琉璃影壁,钟祥兴王府凤翔宫,开封周王府龙亭,南阳唐王府王府山、新乡潞王府望京楼、安阳赵王府高阁寺、青州衡王府石坊、兰州肃王府大门遗址、成都蜀王府石柱、西安秦王府城墙等遗迹。.

新!!: 靖难之役和明朝王府 · 查看更多 »

明朝行政區劃

明朝行政區域劃分,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中書省制,但后来深感不便,于是进行了全面改革。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各州以下有县,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省府州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明初设置的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三分各省军政司法权力的体系,后逐渐被巡撫制度接掌,巡撫常常成为各省权力统一的最高长官。.

新!!: 靖难之役和明朝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套在網路上連載的關於中國明朝歷史小說,作者為當年明月。於2006年3月10日在天涯社区首次發表,其內容始於明太祖朱元璋的誕生,終於崇禎帝朱由檢。《明朝那些事兒》在網絡連載期間,每月點擊率逾百萬人次。后來,《明朝那些事兒》集結成書籍刊行,在台灣發行了正體中文版本。之後被翻譯為日文、韓文及英文等多國語言。.

新!!: 靖难之役和明朝那些事兒 · 查看更多 »

明朝歷史

明朝历史,在中國歷史學家的定義,自1368年朱元璋金陵稱帝為始,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為止的历史情況 。但是明朝的餘絮有1662年滅亡的南明諸王與1683年滅亡的臺灣明鄭王朝。 明初武功極盛一時,明太祖朱元璋立國江南,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北伐中原,最終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並逐步從戰亂中恢復國力,史稱洪武之治,又利用胡藍黨獄铲除权臣,以斷後患。明太祖的繼承人明惠帝在位時爆發靖難之變,燕王朱棣最终获胜,朱棣改元永樂,史稱明成祖。明成祖時曾北進蒙古,南征安南,令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致萬邦來朝,史稱永樂盛世。其後的十一年在明仁宗和明宣宗的治理下,大明國力達到頂峰,史稱仁宣之治。宣宗之子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一时「海內清平」。 至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皇太后去世,明英宗僅十五歲,宦官王振趁機開始擅權;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但名臣于謙另立明景帝,並擊退了瓦剌,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瓦剌於是送還了英宗,但英宗從此被景帝軟禁。數年後,英宗利用奪門之變復辟,并廢除自明太祖時殘酷的殉葬制度,並逐漸任賢用人使朝政有所轉機。英宗之子明憲宗繼位後,初年勵精圖治但後期寵幸万贞儿及閹宦汪直國力日衰。明孝宗統治的弘治年間,明朝君臣同心協力,國家呈現中興氣象,史稱弘治中興。 到了正德、嘉靖两朝虽然开创了嘉靖革新的局面,后世后期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並面臨蒙古、倭寇兩大外患。明穆宗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明神宗萬曆朝初期在名相張居正的輔政之下曾一度中興。後世計當時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可稱世界第一。惟至萬曆朝中期始,因立太子之爭,君臣關係緊張,終致皇帝怠政、官員腐化,關外女真興起,明朝開始走向衰敗。但萬曆年間,明朝仍取得了明緬戰爭的勝利、援助朝鮮擊敗日本的勝利。神宗去世后,儿子朱常洛登基,年号泰昌,史称明光宗。而光宗在位仅一个月去世,由儿子朱由校即位,年号天啟,也就是明熹宗。少年皇帝明熹宗事事信賴太監魏忠賢,加快了明朝腐敗的進程。 至崇禎年間,臣子黨爭激烈,皇帝決策失准,诛殺袁崇煥,後金軍隊突破長城,五入關內燒殺搶掠。又遇連年災荒疫疾,民不聊生,各地爆發民變,叛降數易,官兵疲於奔命。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之下,明朝仍取得了寧遠大捷擊傷努爾哈赤,取得料羅灣海戰的勝利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隊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隨後清朝軍隊在原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領下入關擊敗大順軍,但由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的若干個南明政權延續了數十年,忠於明朝的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取得臺灣作為反清基地,是謂明鄭王朝。直到1683年清軍佔臺,明廷餘絮完全滅絕。.

新!!: 靖难之役和明朝歷史 · 查看更多 »

明朝海盜

明朝海盜,指於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年間活動的海盜,他們往往亦商亦盜,一面貿易一面從事劫掠,台灣作家毓纶稱此種經營模式為武裝海商集團。.

新!!: 靖难之役和明朝海盜 · 查看更多 »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或稱永樂帝,是明朝第三任皇帝,公元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 明太祖皇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洪武三十二年或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削藩,燕王遂發動靖难之役,起兵奪位,經過三年的战争,最終胜利,殺害方孝孺,驅逐其姪建文帝奪權篡位自封為帝。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使北京至此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至今。此外他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另外,他加強太祖以來的專制統治,強化錦衣衛並成立東廠,此外,他在位期間重用宦官,也促成明朝中葉後宦官專政的禍根。 明成祖崩逝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嘉靖帝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新!!: 靖难之役和明成祖 · 查看更多 »

明日貿易

明日貿易(日明貿易),是指明朝與日本(室町時代)兩國之間所實行的商業交易活動。明日貿易的時候因為需要使用到被稱為「勘合符」的許可證,所以明日貿易又被稱為「勘合貿易」。在同一個時期的發生的貿易活動也包括中國與中南半島之間的貿易活動與日本與朝鮮(李氏朝鮮)間的日朝貿易貿易活動等。.

新!!: 靖难之役和明日貿易 · 查看更多 »

海禁

海禁(又稱洋禁),是一种鎖國政策,旨在禁止民间私自出海,有謂「尺板不得出海」,也限制外國商人前往本國通商。具体实施隨著时間變遷而有张有弛,即「严禁」及「弛禁」之分。然而,實際上真正受到打擊的是本國對外的貿易及漁業。海盜和走私商人的活動亦反而因為海禁而更加猖獗,對本國及其周邊國家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中国历史上,海禁最早實行于14世紀末,橫跨元、明、清三個朝代。元朝曾經4次實行海禁,每次持续时间都比較短,共約11年,对海外贸易並未产生全局性的負面影响。而明清两朝的海禁,不仅在政策上有所强化,而且持续時間長達多年。中國的海禁也成為東南亞陶瓷業發展的契機。另一方面,藩屬國例如琉球等國家,亦因為海禁的關係,利用獨佔與中國貿易的契機而獲取大量利益。此外,朝鲜王朝及日本德川幕府皆執行海禁逾200年,規定指定國籍和商人外,官民禁止与別國商人貿易。.

新!!: 靖难之役和海禁 · 查看更多 »

方孝孺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南明弘光帝追谥文正,浙江寧海縣(今属浙江宁波市)人。齋名遜志齋,蜀獻王朱椿改之為正學,故世稱正學先生。明朝建文年间重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宋濂、劉基合稱「明初散文三大家」。后因参与组织削藩,靖難之變後拒绝与朱棣合作,被朱棣诛十族。.

新!!: 靖难之役和方孝孺 · 查看更多 »

方政 (明朝)

方政(),諡忠毅,南京滁州全椒(今安徽全椒縣)人,明朝軍事將領。 襲濟陽衞千戶,靖難之役中,因功升任都指揮僉事,永樂年間,跟隨張輔平定交趾,晉升為都指揮使。正統三年,升任右都督,助沐晟征麓川之役,次年陣亡,謚忠毅。.

新!!: 靖难之役和方政 (明朝) · 查看更多 »

族誅

族誅是一種將受刑人連坐其族處以死刑,為古代社會的殘酷刑罰。而族就是有血緣關係的親屬之合稱。此刑法亦針對以家庭為本位傳統社會,例如古時的中國。當其中一位家庭成員犯下通敵叛國、欺君犯上、密謀造反等滔天死罪時,當權者為免除後患、斬草除根就會對犯事者施行此嚴刑以鞏固自身政權。 與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的朝鮮、日本和越南,亦曾使用這一種刑罰。而朝鮮制度中對「族」的定義與中國制度中的定義是幾近一樣。 在中國歷史中,族誅始於商朝。當時被稱為劓殄,乃族誅的初形,斬殺犯罪者及其後代之刑。秦朝时發展為誅三族、五族、七族。隋朝时被隋文帝廢除,但在隋煬帝復行並擴至誅九族。.

新!!: 靖难之役和族誅 · 查看更多 »

日本國王

日本國王是日本掌握政權者(尤其是武家政權的統治者)在中世紀和近世時期在外交上使用的稱號。 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接受了明朝「日本國王」的封號後,日本國王成為室町幕府將軍的外交稱謂。江戶幕府的將軍則多自稱「日本國大君」。.

新!!: 靖难之役和日本國王 · 查看更多 »

政變

政變(法語:coup d'État,,亦音译为“苦跌打”、“苦迭打”),是指一個國家之中有一部份人通过密谋策划,采取軍事叛亂或政治行动,夺取国家政权的行为。如果能成功完成政變,則會造成权力的转移、政府的更迭、或政体的改变。.

新!!: 靖难之役和政變 · 查看更多 »

故宫

北京故宮,即紫禁城,是明清兩朝廿四位皇帝的皇宮。故宮始建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北京故宫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198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故宮现为故宫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两代宫廷收藏为基础;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与俄罗斯埃米塔什博物馆、法国羅浮宮、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館并称为世界五大博物馆。 明初定都于南京应天府。建文年间,燕王朱棣自北平起兵,发动靖难之变。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頒詔改北平为北京。从永乐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从各地迁入人口至北京。永乐五年闰七月,朱棣颁诏开始营建紫禁城。主持营建工程为泰宁候陈珪、工部侍郎吴中、刑部侍郎张思恭、设计师蔡信。著名的工匠如石工陆祥、瓦工杨青等以及大量工匠,在永乐五年五月到达北京。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时进行的,以原来的元大都城为基础改建。紫禁城工程开始後不久,即受到长陵建设及永乐八年、十一年两次北伐蒙古战役影响而放慢,至永乐十六年六月方才开始重新开工。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紫禁城完工。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永乐迁都完成;同年五月遭雷擊,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天啟七年(1627年)方完工。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未幾,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擊敗李自成;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古代建筑史》清代卷(孙大章主编),第三章《宫殿》,第一节《北京紫禁城宫殿的复建与改建》。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以皇极门为常朝场所,以未被焚毁的建极殿为位育宫,作为顺治帝寝宫;摄政王多尔衮在武英殿办公。顺治元年至顺治十四年,重建了午门、天安门、外朝前三殿,将位育宫恢复为建极殿,改名为保和殿;又整修内廷、东路、和西路的建築。康熙六年重建端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開始部分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建築。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間對紫禁城大規模增建和改建。嘉慶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徒林清率教眾攻打紫禁城。光绪十四年(1886年)太和门护军值班室发生火灾,由于救火设施不完善,大火烧了两天,贞度门、太和门、昭德殿被焚。此次损坏直到光绪二十年才修复完毕。 民国元年(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 2012年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十八万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一千五百万人次,可以说是世界上接待游客最繁忙的博物馆。2013年5月18日起,故宫博物院范围内禁绝明火,全体员工、在院合作单位和游客,不管在室内和室外,不分开放区与工作区,一律禁止吸烟、禁用明火。.

新!!: 靖难之役和故宫 · 查看更多 »

慶陽公主

慶陽公主,明朝公主,蒙城王朱重五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堂侄女。 其由朱元璋許配其嫁給黃琛。黃琛后因功征討任龍江翼守禦千戶。洪武元年,冊封蒙城王女為公主,授黃琛為駙馬,升任淮安衛指揮使。洪武四年,禮官上書說:“皇侄女應當改為郡主。”朱元璋說:“我就有兩個侄女(福成公主和慶陽公主),不忍加封后再奪取,還是照舊稱她們公主吧。”於是慶陽公主祿為五百石,駙馬只能享用本職俸祿。后黃琛任中都留守,死於任上。建文年間,慶陽公主降為慶成郡主。 后来靖难之役时,建文帝大势已去,派慶成郡主去燕王朱棣军中乞求割地求和,被燕王拒绝。.

新!!: 靖难之役和慶陽公主 · 查看更多 »

承宣布政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為中国明清两朝的省级地方行政機關。 明朝時,承宣布政使司為国家一级行政区,是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的辖区,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俗稱「行省」、「省」,负责一级行政区的民事事务。布政使司设左、右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各一人,即一级行政区最高行政长官。而一省之刑名、军事则分别由提刑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管轄。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合称为「都布按三司」,皆為省级行政区最高機關,都布按三司職權相当于元朝的「某地等处行中书省」,但非行中书省此種中央軍事控制;三司品阶以都指挥使司最高,其首长都指挥使为正二品,布政司次之,左、右布政使均为从二品,提刑按察使司之长官提刑按察使为正三品。 清朝沿襲明制,保留各承宣布政使司,但只設一員布政使,並在布政使之上設置固定制的總督、巡撫掌管全省軍民事務。布政使成為巡撫屬官,專管一省或數個府的民政、財政、田土、戶籍、錢糧、官員考核、溝通督撫與各府縣。 越南後黎朝倣傚明制,設立“承宣”,其長官曰“承政”,故又稱“承政司”;阮朝後期倣傚清制,設立省,長官為巡撫、總督、布政使。 民國時廢除布政司制度,設省,中國首次出現以“省”為正式通名的行政區劃。.

新!!: 靖难之役和承宣布政使司 · 查看更多 »

承運傳

《承運傳》明萬歷年間刊本,四卷四十則。以朱棣奪權為體材,為史上最有名的「靖難之役」。本書主旨在歌頌燕王朱棣的博大、英勇、果斷、斥責建文帝的近臣齊泰、黃子澄等人。.

新!!: 靖难之役和承運傳 · 查看更多 »

招魂 (小說)

《招魂》是科幻小說作家倪匡的作品之一,衛斯理系列編號64。該小說於1987年12月31日完成,並在1989年4月1日出版。據顯示,《招魂》一書的內容本由倪匡的好友葉李華提出,葉提出某科學家把金庸筆下的角色通過電腦製作成真正的人類,但由於倪匡認為此舉一則有違版權,二則深知難及金庸,故選用類似的故事內容。.

新!!: 靖难之役和招魂 (小說) · 查看更多 »

景清

景清(),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慶陽府真寧縣(今甘肅正寧)人,明朝政治人物,建文帝忠臣,意图行刺明成祖未成,被滅族,甚至家鄉所有人均被成祖下令殺死,俗稱「瓜蔓抄」。.

新!!: 靖难之役和景清 · 查看更多 »

139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靖难之役和1390年代 · 查看更多 »

1399年

没有描述。

新!!: 靖难之役和1399年 · 查看更多 »

140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靖难之役和1400年代 · 查看更多 »

1402年

没有描述。

新!!: 靖难之役和1402年 · 查看更多 »

14世纪南京

南京于:1301年-1329年,为元朝建康路;1329年-1356年,为元朝集庆路;1356年-1366年为韩宋应天府(吴王朱元璋管辖);1367年-1368年为朱吴应天府;1368年-1400年,为明朝应天府(1368年-1378年称南京,1378年-1400年称京师)。.

新!!: 靖难之役和14世纪南京 · 查看更多 »

7月13日

7月13日是阳历年的第194天(闰年是19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71天。.

新!!: 靖难之役和7月13日 · 查看更多 »

8月6日

8月6日是阳历年的第218天(闰年是219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47天。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诞辰纪念日。.

新!!: 靖难之役和8月6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靖难靖难之变靖難靖難之役靖難之變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