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露脊鯨

指数 露脊鯨

露脊鯨屬於鬚鯨,為露脊鯨科(Balaenidae)中的一類,分類學上稱為真露脊鯨屬(Eubalaena)。「露脊鯨」亦可用來泛指整個露脊鯨科,其中的弓頭鯨另外歸於露脊鯨屬(Balaena),本條目所介紹的露脊鯨,主要是指真露脊鯨屬(關於弓頭鯨的更多資訊見弓頭鯨)。 露脊鯨可長達18米,重100公頓。牠們的身體大部分呈黑色,在牠們的頭部有特殊的硬皮(粗糙而有斑點的皮)。牠們在英語中之所以被稱為「right whales」是因為捕鯨者認為牠們正是他們的捕獵對象,因為牠們會在陸地的視線範圍內游泳,在被殺死後會浮上水面。現在,人類不再大量獵殺鯨,取而代之的是賞鯨活動。 三種露脊鯨都分別生活在不同的地方:約300條北大西洋露脊鯨生活在北大西洋;約200條北太平洋露脊鯨生活在北太平洋;約7,500條南露脊鯨分佈於南半球的南部。另外,分佈於北冰洋的弓頭鯨約有8,000到9,200條。.

目录

  1. 24 关系: 南露脊鯨塞鯨威廉·斯皮爾斯·布魯斯小露脊鯨弓頭鯨北大西洋露脊鯨北太平洋露脊鯨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Eubalaena鬚鯨小目魚叉鯨魚肉鯨豚類鯨脂露脊鯨 (消歧義)露脊鲸科鄧迪捕鯨遠征鄂霍次克海苏门答腊犀牛虎鯨抹香鲸捕鯨日本哺乳動物列表

南露脊鯨

南露脊鯨(Eubalaena australis),又名黑露脊鯨,為真露脊鯨屬(已知有3種)的其中一種,目前估計大約有10,000隻南露脊鯨生活在南半球的溫寒帶海域。.

查看 露脊鯨和南露脊鯨

塞鯨

塞鯨(學名:Balaenoptera borealis)為鬚鯨的一種,又名北须鲸,為世界上第三大鬚鯨,僅次於藍鯨與長鬚鯨。牠們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域,尤其是在遠離海岸的海洋深層。塞鯨傾向避開陽光與熱帶海域,每年夏季時從寒冷或兩極的海域遷移到溫帶海域,冬季則遷移到亞熱帶海域,雖然大部分區域的遷移路線尚未完全明朗。 塞鯨身長可以達到20公尺(66英尺),體重則可達到45公噸(50短噸) 。估計每天需要900公斤的食物,主要是橈腳類動物與磷蝦,有時還包括其他的軟體動物。塞鯨的速度也是鯨魚中最快的,在短距離上可以達到每小時50公里(31英里或27節)的速度。「塞鯨」這個名稱是從挪威語的「Pollock」(青鱈)而來的,青鱈是種與塞鯨同時間出現在挪威海岸邊的魚類。 在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後期之間的大規模商業獵捕中,估計共有超過238,000條塞鯨被獵捕,而現在塞鯨已成為國際保育動物,雖然冰島與日本仍然有具有爭議的研究計劃在獵捕塞鯨。2006年時估計全球約有54,000條塞鯨,數量大約只剩大規模捕鯨活動前的5分之1。.

查看 露脊鯨和塞鯨

威廉·斯皮爾斯·布魯斯

威廉·斯皮爾斯·布魯斯(William Speirs Bruce,,)是蘇格蘭博物學家、海洋學家、極地探險家及科學家,領導了1902年至1904年的蘇格蘭國家南極遠征(Scottish National Antarctic Expedition,縮寫:SNAE),調查南奧克尼群島和威德爾海。他一生貢獻良多,例如建立了第一座永久南極洲氣象站、設立蘇格蘭海洋學實驗室。他原規畫前往南極點探險,惟缺乏民眾關注及財政支持而作罷。 1892年,布魯斯放棄在愛丁堡大學的醫學研究,以科學助理的身分加入前往南極調查的鄧迪捕鯨遠征。之後他又前往北極旅行,包括新地島、斯匹次卑爾根島和傑克遜-哈姆斯沃斯遠征。1899年,已是當時最有經驗極地科學家的布魯斯申請參加羅伯特·史考特的發現號遠征,但因與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長克萊門茨·馬坎產生衝突,而無法參加這場遠征行動,這使他一直對英國地理機構感到憤恨。儘管他在極地工作方面獲得許多獎項,包括獲頒亞伯丁大學名譽學位,但他自己和蘇格蘭國家南極遠征的同事都沒有被皇家地理學會舉薦獲得極地獎章。 1907年至1920年間,布魯斯因科學或商業目的多次前往北極地區旅行。在蘇格蘭國家南極遠征之後,布魯斯意圖組建大型遠征活動皆告失敗,這被歸咎於他缺乏公眾社交技巧、強大的反對者和自身強烈的蘇格蘭民族主義。1919年,布魯斯的健康每況愈下,在他於1921年過世前,經常因病住院而被人們所遺忘。在蘇格蘭國家南極遠征一百周年之際,布魯斯對極地科學探險的貢獻才被肯定。.

查看 露脊鯨和威廉·斯皮爾斯·布魯斯

小露脊鯨

小露脊鯨(Caperea marginata)是小露脊鲸属唯一的成員,也是鬚鯨中體型最小的一種。现属于新须鲸科,2012年前则属于单独的小露脊鲸科(Neobalaenidae)。小露脊鯨身長約4-6.5公尺,重3,000-3,500公斤,由約翰·愛德華·格雷(John Edward Gray)於1864年第一次描述。雖然被稱為小露脊鯨,但是其實牠們比較接近灰鯨與鬚鯨科,反而與弓頭鯨或真露脊鯨屬關係較遠。 小露脊鯨生活在南半球的中、高緯度海域,以磷蝦、橈足類(Copepod)為主食。目前對小露脊鯨的生活形態所知不多,與其他大部分的鬚鯨不同的是:小露脊鯨不曾是捕鯨業的目標之一。.

查看 露脊鯨和小露脊鯨

弓頭鯨

弓頭鯨(学名:Balaena mysticetus,旧稱北極鯨,又称格陵蘭露脊鯨、格陵兰鲸、巨极地鲸、北极露脊鲸),是一種屬於鯨目的海洋哺乳動物。長成後長度可達20公尺 (雌性比雄性大)。.

查看 露脊鯨和弓頭鯨

北大西洋露脊鯨

北大西洋露脊鯨(Eubalaena glacialis)是露脊鯨的一種,屬於真露脊鯨屬。目前大約有300條北大西洋露脊鯨生活在北大西洋的海域。就像其他的露脊鯨一樣,可以從頭部上的繭、寬闊而沒有背鰭的背部與拱狀的嘴特徵分辨來牠們。北大西洋露脊鯨的身體是深灰色或黑色,有時在腹部有一些斑點。露脊鯨的斑點是白色的,不是因為皮膚的色素,而是因為大片的鯨虱寄生的緣故。biscayensis(Eschricht, 1860)與nordcaper(Lacepede, 1804)皆為北大西洋露脊鯨的異名。.

查看 露脊鯨和北大西洋露脊鯨

北太平洋露脊鯨

北太平洋露脊鯨(Eubalaena japonica)是露脊鯨的一種,屬於真露脊鯨屬。目前估計約有100-300隻生活在北太平洋。雖然自從1935年起就禁止獵捕北太平洋露脊鯨,但是1950與1960年代前蘇聯的非法捕鯨活動仍然減少了牠們的數量。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為北太平洋露脊鯨的數量已經減少到無法恢復的地步,牠們的滅絕可能是無法避免的。自從2006年白鱀豚被宣布已經功能性滅絕後,北太平洋露脊鯨現在是最危急的海洋哺乳類動物。.

查看 露脊鯨和北太平洋露脊鯨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九条規定受到法律保護的野生動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于1988年12月10日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国务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林业部、農業部發佈、施行。該名錄中共有330多種,二級保護動物較一級保護動物更多,共230多种。 列入該名录的动物有:.

查看 露脊鯨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Eubalaena

#重定向 露脊鯨.

查看 露脊鯨和Eubalaena

鬚鯨小目

鬚鯨小目(學名:)是依生物分類法分類之一群鯨類動物。包括蓝鲸、灰鲸、座头鲸和露脊鲸等等。鬚鯨是分布广泛的肉食性海洋哺乳动物和多样化的小目。目前分成四个科,现有15個種。尽管鲸类动物历史上被认为是从中爪兽的后代,分子系统发生学证据支持它们是偶蹄目动物(Artiodactyla)的亲属。 鬚鯨的共同特徵是没有牙齿而有鲸须,大多以小动物为食。.

查看 露脊鯨和鬚鯨小目

魚叉

魚叉(Harpoon),武器,形似矛,常用於捕魚、獵殺鯨魚等大海中之哺乳類動物。由叉刺、叉柄等部分组成,作業時操縱叉柄,利用鋒利叉尖刺捕捕撈對象的漁具。 另有AGM-84导弹(鱼叉反舰导弹)。.

查看 露脊鯨和魚叉

是海洋哺乳动物鲸目中部分生物的通称。鲸目又分為齒鯨類(Odontoceti)和鬚鯨類(Mystacoceti),前者包括海豚科。在日常語言中,常將鲸和海豚(以及江豚)分开,但在動物學中它們同屬於一個系群。海豚科屬於鲸目下的齒鯨亞目,該亞目中有抹香鯨及等。而以鯨鬚替代牙齒,利用鲸鬚過濾水中浮游生物進食的鬚鯨亞目,有座頭鯨及現存地球上最大的動物藍鯨等。 鲸的尺寸可以由只有1.7米長50公斤的毛伊海豚,到長34米重達190噸的藍鲸,後者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一些種類表現出性别差異,雌性體型比雄性體型更大。鲸拥有流線型的身體和鳍狀的一對前肢。雖然不像海豹一样敏捷,鲸鱼也能以20節的速度巡游。鬚鲸用喉咙嚨上的皺褶來擴展它們的嘴,以便吞嚥大口的海水。露脊鲸摄取的海水占牠百分之四十的體重。齒鲸則有尖锥状的牙齒,用於捕捉烏賊和魚類。鬚鲸在海洋中拥有發達的“嗅覺”,而齒鲸擁有敏锐的听觉。鲸的嗅覺之發達,可以同时活躍於水上和水下的環境,以至於有的鲸甚至在盲了以後仍能生存。 數世紀以來,鯨經常被作為桌上佳餚或是工業產品的原料。然而,到了20世紀中葉,鯨的數量已經因為捕鯨工業的盛行而銳減,成為了瀕臨絕種的生物。所幸現階段大多數國家都已經在八零年代簽下全球禁捕令,停止捕鯨工業的持續發展。.

查看 露脊鯨和鯨

鯨魚肉

魚肉指的是鯨魚身上被人類與其他動物食用的部分,包含脂肪、皮以及內臟器官。鯨魚肉在許多地方都有食用的歷史,其中包含西歐與十三殖民地。 食用鯨魚肉的習慣並不僅限於海岸的居民,透過鹽醃的鯨魚肉與脂肪可以保存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並會被輸入至內陸。 現今仍然在食用鯨魚肉的地區包含日本、挪威、冰島、法羅群島、南韓、中國、因紐特人、美國(包括居住在西北太平洋地區的)、加拿大與格陵蘭、西伯利亞的楚科奇人、以及加勒比海地區的聖文森及格瑞那丁(主要於貝基亞島上)。.

查看 露脊鯨和鯨魚肉

鯨豚類

(学名:Cetacea),與偶蹄目有共同袓先,包含了大约八十种大型的有胎盘海洋哺乳動物,即鯨魚﹑海豚和鼠海豚。鲸下目的现存物种可分为两个小目:须鲸(Mysticeti)和齿鲸(Odontoceti)。 根據化石相關資料,鲸魚和陸生哺乳動物(河馬)有共同的祖先,是五千萬年前的海洋動物。遠古鯨魚擁有四肢及尾巴,與爬行哺乳類無異。現今鲸魚為哺乳動物中最適應水中生活者,體形成流線型,前肢為鰭,後肢已退化,後肢與脊椎骨並不相連且隱入身體內。 鲸目中的一些動物以其聞名。美國科學促進會2012年在加拿大溫哥華的大會中,與會者重申對於鯨類動物權利法案的支持,此權利法案將鯨類動物列為「非人類的人」(non-human persons)。 鯨類動物一胎只有一隻,生長期長,又因為其經濟價值遭到人類獵殺,2008年的研究指出四分之一的鲸鱼及海豚受到绝种威胁,其中有9个品种已經到濒危或极度濒危的程度。.

查看 露脊鯨和鯨豚類

鯨脂

脂(或者稱為海獸脂)是鯨魚、鰭足類、海牛目等海生哺乳動物皮下有血管流通的脂肪組織。.

查看 露脊鯨和鯨脂

露脊鯨 (消歧義)

*露脊鯨(英語:Right whale)可能是指:.

查看 露脊鯨和露脊鯨 (消歧義)

露脊鲸科

露脊鲸科(学名:Balaenidae)Mead, James G. and Robert L. Brownell, Jr (2005年11月16日).

查看 露脊鯨和露脊鲸科

鄧迪捕鯨遠征

鄧迪捕鯨探險(Dundee Whaling Expedition)是一場發生於1892年至1893年的南極探險活動。由蘇格蘭鄧迪的捕鯨公司所發起,目的是探勘新的漁業資源,以應付日益縮減的北極鯨群數量。他們以四艘蒸汽船組成的船隊,分別是「巴勒納」號、「活躍」號、「迪亞那」號和「極星」號於1892年9月6日從鄧迪出發,搜尋露脊鯨。蘇格蘭探險家威廉·斯皮爾斯·布魯斯也在「巴勒納」號上。然而,棲息於南極海域的巨大藍鯨不易捕捉,使他們改為獵捕海豹。1892年1月8日,「活躍」號船長湯瑪斯·羅伯特遜發現了鄧迪島。.

查看 露脊鯨和鄧迪捕鯨遠征

鄂霍次克海

鄂霍次克海(p),是西太平洋的一個陸緣海,位於堪察加半島以西,千島群島以西北,北海道岛以北,库页岛以東,以及西伯利亞(包括尚塔尔群岛)東部以南。鄂霍次克海東北部的海灣為舍利霍夫灣。.

查看 露脊鯨和鄂霍次克海

苏门答腊犀牛

苏门答腊犀牛 简称 苏门犀(学名:Dicerorhinus sumatrensis),双角犀属的唯一一种,是现存最小的犀牛,肩高大约130厘米,体长约240-315厘米,体重约700公斤。苏门犀长有两个突角,这一点与非洲的白犀和黑犀相似,而不同于亚洲的印度犀和爪哇犀。前角较大,通常为15-25厘米,後角较小,通常是少于10厘米。身披厚厚的红棕色的长毛。苏门犀是独居动物,仅在发情与扶养幼仔时相聚。它们是犀牛中最吵的,除了声音外,它们还会在泥中做记号或排便。 苏门犀是世界上最后生存的披毛犀牛,曾经广布于印度、不丹、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与沼泽中。在中国,苏门犀曾经广布于华南地区,尤其是四川。 现已是极危动物,于1916年在中国灭绝。现在野外仅存6个种群,其中4个在苏门答腊,另外两个分别在婆罗洲与马来半岛,总数不到100隻。2008年美国网站《生活科学》评出苏门答腊犀牛为全球十大最濒危的稀有动物物种之一。苏门犀濒危的主要原因是为其角而引发的偷猎。犀角在中医药材中极其珍贵,每公斤值3万美元,不過藥材店現在很多都偷偷改用水牛角了。反而現在大規模伐木与森林的开发才是另外一个重要威胁。苏门犀在人工饲养环境下适应较差。.

查看 露脊鯨和苏门答腊犀牛

虎鯨

虎鲸(學名:Orcinus orca, 英語:Killer whale 或 Orca)為齒鯨小目中海豚科下体型最大的海洋物種,又稱為殺手鯨、殺人鯨、逆戟鲸。地球上的所有大洋中都有虎鲸生活,且為全球性分佈,除了在波罗的海、黑海及北冰洋部分地区,在冰冷的南北極地区,溫帶亞熱帶到热带海域都有分布。 虎鲸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食肉动物,位於海洋食物链的最頂端,食性廣泛,但不同生態型的虎鯨會對應相當專一的食性,例如居留型虎鯨幾乎只吃鱼类,某族群的虎鯨只吃海豹, 另外還有遷徙型虎鯨群则会猎杀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包括海豹、海狮、海象,甚至是鲸目的其他物种(如海豚)與大型鯨魚。現今世界上有五類不同外型與生態習性特徵不同的虎鯨,是否可分成单独的种族和亚种仍在討論中。虎鲸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居留型的虎鯨會形成非常稳定的母系社會家族。虎鲸的一些复杂社会行为、捕猎技巧和声音交流,被认为是虎鯨拥有自己的文化的证据。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虎鲸的保护状况列为数据不足。虽然虎鲸不是濒危物种,但是某些地域的族群还是因为食物匮乏、海洋主題公园的捕捉、渔业的冲突、噪音污染、水污染、航运船只、过多的观鲸船只和栖息地丧失等等原因受到極大的威胁。 一般认为,野生的虎鲸不会威胁人类的安全,Carwardine, Mark (2001) "Killer Whales" London: BBC Worldwide Ltd., ISBN 0-7894-8266-5 而人工飼養的虎鲸至今约有約有20攻击人类的記錄。2010年,虎鲸提利康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海洋公園袭击訓練師,導致訓練師溺死。.

查看 露脊鯨和虎鯨

抹香鲸

抹香鯨(学名:)又称巨抹香鲸、卡切拉特鲸,是世界上最大的齒鯨。在分類上,抹香鯨與侏儒抹香鯨與小抹香鯨是親緣較相近,身體構造相似而在體型上有大小的差異。抹香鯨在动物王国中具有的“潜水高手”的美誉。根據目前的觀測紀錄抹香鯨可深潛到一千公尺多,但不排除抹香鲸有能力下潜更深。根據鯨豚穿戴式追蹤器的結果顯示,目前潛水最深记录由柯氏喙鲸创造。在捕鯨年代中,抹香鯨因為頭部的鯨油應用廣泛,被視為獵捕的重要目標,捕捉數量是近期捕鯨中大型鯨被捕最多的一種。美國作家梅爾維爾的經典名著《白鯨記》,書中船長要獵捕的大鯨莫比·敵克就是一頭白子的抹香鯨。種名macrocephalus源自希臘文,意為「大頭」。抹香鯨另有一種名catodon,同種異名的情況過去曾引發長期的爭論,现macrocephalus為主流用语。 抹香鯨是全球分布的種類,有明顯的季節性遷徙,主要吃魷魚,具有複雜的社會結構及豐富變化的溝通喀答聲。.

查看 露脊鯨和抹香鲸

捕鯨

捕鯨是指人類捕獲鯨魚作為糧食以及其他用途。目前為止国际捕鲸委员会限制世界各國捕鯨行為。在20世紀早初的濫捕問題最為嚴重。 19世紀末期爆炸性魚叉與蒸汽動力的捕鯨船的發展,讓以前無法獵捕的大型鯨魚可以成為商業捕鯨的目標,所以鯨魚原先並沒有遭到計畫性的獵殺。當露脊鯨、藍鯨、長鬚鯨與大翅鯨這些更有吸引力的商業捕鯨目標的數量減少後,塞鯨於是成為最被注意的獵捕目標,特別是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之間。因為塞鯨可以快速的移動與躲避,然而從牠們身上獲得的油與肉比起其他大型鯨魚來的少。.

查看 露脊鯨和捕鯨

日本哺乳動物列表

日本有100種以上的哺乳類,其中約30%為特有種。.

查看 露脊鯨和日本哺乳動物列表

亦称为 真露脊鯨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