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霍集斯

指数 霍集斯

霍集斯(),中國新疆烏什人,清代回部王公,歷任烏什、和闐阿奇木伯克,封郡王品級多羅貝勒,作為“平定西域前五十功臣”而圖形紫光閣。霍集斯以機智多謀、善於應變而著稱,歷經蒙古準噶爾部、大小和卓、清朝統治時期,始終身居高位,逢兇化吉。曾在平定準噶爾、平定大小和卓之亂中發揮重要作用,晚年留居北京。霍集斯族屬一般被認為是維吾爾族,留居京師後隸屬於蒙古正白旗。.

15 关系: 平定回部平定準噶爾伯克制玉素卜紫光閣功臣像綽羅斯固山貝子烏什直隸廳額敏和卓达瓦齐阿卜都瓜卜阿克蘇回部郡王品級多羅貝勒阿濟斯和卓鄂對清真普宁寺清朝治疆历史

平定回部

大小和卓之亂,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中國回部白山派首領霍集-占-兄弟發動的叛亂,清代文獻稱之為平定回部。霍集--與其兄波羅尼都出自中亞費爾干納地區伊斯蘭教蘇菲派的分支白山派和卓家族,故稱波羅尼都為“大和卓”,--為“小和卓”。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廷發兵平定準噶爾後,將被準噶爾囚禁的大小和卓兄弟釋放,派波羅尼都隨軍招撫西域天山南路各地。不久定邊左副將軍阿睦爾撒納反叛,大小和卓乘機控制了今新疆西南部一帶。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殺死副都統阿敏道,公然舉兵自立。次年(1758年),乾隆皇帝發兵征討--,清軍在庫車、葉爾羌(今莎車)、和闐等地與大小和卓交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小和卓西逃,經葱嶺進入巴達克山(在今阿富汗東北部)境內。--受傷身亡,波羅尼都被巴達克山首領素勒坦沙擒殺,戰事結束。平定大小和卓之亂是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之一,自此天山南路重新納入中國版圖。.

新!!: 霍集斯和平定回部 · 查看更多 »

平定準噶爾

平定準噶爾,清代文獻又稱之為平定準部,是17世纪至18世紀时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與清朝之間的戰爭。戰爭始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準噶爾首領噶爾丹入侵喀爾喀蒙古,並乘勝進兵至內蒙古;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進兵伊犁(今新疆伊犁州霍城縣),俘獲准噶爾首領達瓦齊,以“準噶爾汗國”滅亡而告終。達瓦齊被俘後,時任定邊左副將軍的輝特部台吉阿睦爾撒納(非準噶爾人)起兵反叛,天山北路再次陷入動亂。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初,逃亡的阿睦爾撒納病死於俄罗斯,俄國請清使驗看屍首,“準噶爾之事,於是大定”。次年,清軍剿滅叛軍殘部並平定回部大小和卓之亂,西域全境底定,西北邊患暫告終結。平定阿睦爾撒納之後,清代蒙古未再發生大的變亂,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後的外蒙古獨立。 平定準噶爾之役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前後長達七十年。乾隆皇帝平定準噶爾後,“拓地二萬餘里”《嘯亭雜錄》卷一平西域,西域天山南北盡入版圖。原準噶爾領地被稱作準部,與天山以南的回部合稱西域新疆,後簡稱新疆。平定準噶爾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之首。.

新!!: 霍集斯和平定準噶爾 · 查看更多 »

伯克制

伯克制是中國清末以前新疆回部實行的官制,主要通行於維吾爾(回人及塔蘭奇)、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族地區。伯克原為回鶻官職,唐宋時已見於史籍。明清時期,西域天山南路的世俗官僚稱為伯克。中亞一些城市的統治者也自稱伯克。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後,清廷保留了回部原有的伯克官職,並加以改革,將其納入清朝官制中。同治新疆回亂和阿古柏入侵後,伯克制度趨於瓦解。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清廷下諭廢除各級伯克,新疆全境實行與內地相同的官僚體制。.

新!!: 霍集斯和伯克制 · 查看更多 »

玉素卜

玉素卜(),一譯玉素布、玉素富,中國新疆哈密(今哈密市)人,維吾爾族,清代第四代哈密札薩克(旗長),封哈密札薩克和碩親王。.

新!!: 霍集斯和玉素卜 · 查看更多 »

紫光閣功臣像

紫光閣功臣像,是清代懸挂在中南海紫光閣內的功臣畫像。这些画像均为立轴式,上方为题赞,下方绘功臣像。此外,当今收藏界还流传着其他类似草稿性质的手卷本若干以及油画。.

新!!: 霍集斯和紫光閣功臣像 · 查看更多 »

綽羅斯固山貝子

綽羅斯固山貝子(由和碩親王降襲),中國清代蒙古爵位,為居京師之厄魯特蒙古閑散爵位,不列外藩。授予蒙古準噶爾部末代首領(渾台吉)達瓦齊一族,姓綽羅斯氏,長居京師(北京)。 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皇帝發兵征討準噶爾。六月,達瓦齊率殘兵南逃,被烏什阿奇木伯克霍集斯生擒。六月二十五日,定北將軍班第隨即派哈達哈、厄魯特台吉根敦扎卜、喀爾喀貝勒那木扎爾車蘇隆等,領兵五百餘人,將達瓦齊及其子羅布扎解送京師。十月,達瓦齊父子抵京,乾隆皇帝令交理藩院候旨。十一月,達瓦齊上奏,請求寫信給杜爾伯特台吉伯什阿噶什等,令其擒拿阿睦爾撒納。乾隆皇帝應允,又以其“庸愨可憫”,加恩封達瓦齊為綽羅斯和碩親王,賜予宅第、奉朝請。乾隆四十六年(1791年),達瓦齊之孫富爾納累世降襲至固山貝子。乾隆四十八年(1793年),詔世襲罔替。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達瓦齊後裔唐古色進入政壇,為民國第一屆國會參議員。 歷代綽羅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世系:.

新!!: 霍集斯和綽羅斯固山貝子 · 查看更多 »

烏什直隸廳

烏什直隸廳(考語:要,衝、疲、難),中國清代新疆省所轄的一直隸廳。 烏什,為溫宿的轉音,即漢代溫宿國地。因準噶爾部曾遣吐魯番人移居烏什,維吾爾語稱烏什為“烏什吐魯番”,清人省譯為圖爾璊(即吐魯番之異譯)。乾隆二十年(1755年),烏什伯克霍集斯歸附清廷,定漢文名為烏什。其境內有烏赤山(今名燕子山)。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置烏什辦事大臣管轄其地,隸屬於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築永寧城,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移駐烏什。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仍置烏什辦事大臣,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遷回喀什噶爾。 光緒九年(1883年),裁撤烏什辦事大臣,置烏什直隸廳,隸屬於阿克蘇道。轄回莊二十八,有7217戶,47454人。治所在今新疆烏什縣。廳境北方及西北與俄羅斯接壤。1913年(民國二年)裁撤直隸廳,置烏什縣。 該廳有卡倫十三處,驛站兩處:烏赤、洋海。境內有布魯特奇里克、胡什齊兩部落牧地。.

新!!: 霍集斯和烏什直隸廳 · 查看更多 »

額敏和卓

額敏和卓(),中國回部吐魯番魯克沁(今新疆吐魯番地區鄯善縣魯克沁鎮)人,維吾爾族,清代第一代吐魯番札薩克,封吐魯番回部札薩克多羅郡王。額敏和卓因平定大小和卓之亂軍功而圖形紫光閣,是乾隆皇帝最為倚重的維吾爾族大臣。額敏和卓名字中的“和卓”(即火者)是人名的一部分,並不是中亞宗教領袖瑪哈圖木·阿雜木後裔之稱號“和卓”。.

新!!: 霍集斯和額敏和卓 · 查看更多 »

达瓦齐

綽羅斯和碩親王達瓦齊(;),準噶爾汗国琿臺吉(首領),大策零敦多布之孫。1745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染病去世之后,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继位。长子喇嘛达尔扎与弟弟争位,杀死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达瓦齐和輝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密谋拥立噶尔丹策零第三子策妄達什为琿臺吉,被喇嘛達爾扎察覺,二人出奔哈萨克汗国。1750年,趁喇嘛达尔扎不备,達瓦齊偷袭伊犁,杀死达尔扎,达瓦齐继为琿臺吉。不久,達瓦齊与阿睦尔撒纳因互相猜忌而反目成仇。阿睦爾撒納被達瓦齊軍隊打敗,不得已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率部降清。 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在阿睦爾撒納的帶領下,清廷派出兩路大軍直搗伊犁,平定準噶爾之戰開始。以班第為定北將軍,阿睦尔撒纳为定邊左副將軍出北路;以定西将军永常出西路,鄂容安、萨赖尔为副,征讨达瓦齐。達瓦齊逃離伊犁,屯兵格登山(在今昭苏縣),準噶爾降將阿玉锡率兵夜袭格登山大营,準噶爾軍崩溃。达瓦齐南逃乌什,被乌什伯克霍集斯擒獲,將他與藏匿在準噶爾的青海台吉罗卜藏丹津一併縛獻清軍大營。達瓦齊被送至北京向乾隆皇帝献俘。不久達瓦齊遇赦,被清廷封为綽羅斯和碩親王,留居北京,隨侍乾隆皇帝左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達瓦齊病逝,乾隆皇帝賞給治喪銀一千兩,以其子羅布扎降襲为郡王。 至中華民國初年,達瓦齊五世孫唐古色仍襲封綽羅斯固山貝子,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參議員。.

新!!: 霍集斯和达瓦齐 · 查看更多 »

阿卜都瓜卜

阿卜都瓜卜(),一作阿不都伯克《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卷一百十六霍集斯傳、阿布都瓦哈布,中國新疆烏什人,回部郡王品級貝勒霍集斯之兄。曾任阿克蘇、葉爾羌之阿奇木伯克,後在大小和卓之亂中被霍集占所殺。 阿卜都瓜卜為吐魯番地方頭目之一阿濟斯和卓長子,早年居於吐魯番。雍正初,清廷進軍吐魯番、烏魯木齊,阿濟斯和卓將部分吐魯番居民強行遷往烏什,改烏什名為“圖爾璊”(吐魯番的異音)。阿濟斯和卓死後,阿卜都瓜卜成為阿克蘇的阿奇木伯克,霍集斯為烏什伯克,向準噶爾渾台吉噶爾丹策零稱臣。乾隆十九年(1754年),喀什噶爾的黑山派和卓玉素普 (黑山派)從伊犁逃脫,北上進攻準噶爾人控制下的阿圖什。阿卜都瓜卜寫信給準噶爾首領達瓦齊,要求速派兵來援,否則準噶爾就會失去喀什噶爾、葉爾羌與和闐。但此時阿睦爾撒納已投奔清廷,達瓦齊只得作罷。 乾隆二十年(1755年)六月,霍集斯擒獲準噶爾首領達瓦齊,阿卜都瓜卜隨霍集斯向定北將軍班第投誠。隨後,阿卜都瓜卜向班第建議派白山派大和卓波羅尼都隨清軍南下,利用其宗教影響,招降天山南路黑山派控制的葉爾羌(今新疆莎車縣)、喀什噶爾(今喀什市)諸城。班第與副將軍阿睦爾撒納商議,遂採納其言,暫不送波羅尼都入覲,派侍衛托倫泰領兵護送波羅尼都南下,又令霍集斯隨行。於是大小和卓波羅尼都、霍集占乘機控制了天山南路回部各城。霍集占忌憚阿卜都瓜卜家族的勢力,以阿卜都瓜卜為葉爾羌伯克,以其子阿布薩塔爾為阿克蘇伯克,又以霍集斯為和闐伯克,令其族人分居各城。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霍集占、波羅尼都舉兵叛清,阿卜都瓜卜被迫脅從。次年(1758年)八月,霍集斯在設計擒拿霍集占失敗後,輾轉投歸清軍大營。霍集占逃回葉爾羌後十分憤怒,將阿卜都瓜卜、阿布薩塔爾等霍集斯親屬囚禁。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勢已去的霍集占將其控制下的阿卜都瓜卜、阿布薩塔爾等全行殺害,然後逃離葉爾羌。清軍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後,阿卜都瓜卜家族在阿克蘇的祖先墳墓由霍集斯之子托克托索丕照看。;;家族世系.

新!!: 霍集斯和阿卜都瓜卜 · 查看更多 »

阿克蘇回部郡王品級多羅貝勒

阿克蘇回部郡王品級多羅貝勒,俗稱阿克蘇郡王,是清代新疆阿克蘇的維吾爾世襲王公。.

新!!: 霍集斯和阿克蘇回部郡王品級多羅貝勒 · 查看更多 »

阿濟斯和卓

阿濟斯和卓(),一譯厄集斯和卓,一名阿斯呼濟、阿喇斯,中國回部吐魯番(今新疆吐魯番地區)人,為18世紀前期烏什、阿克蘇一帶的統治者(阿奇木伯克)。阿濟斯和卓名字中的“和卓”(即火者)是人名的一部分,並不是中亞宗教領袖瑪哈圖木·阿雜木後裔之稱號“和卓”。 阿濟斯和卓始祖為莽蘇爾,父為阿贊,其族屬、事跡均無記載。阿濟斯和卓原居於吐魯番,為當地一小頭目。阿濟斯和卓依附於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受到策妄阿拉布坦的信任。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兵第一次進入吐魯番。吐魯番各勢力如莽蘇爾(察合台後王)、莽噶里克、額敏和卓等紛紛向清軍投誠。阿濟斯和卓則逃往準噶爾控制的地區。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與準噶爾部議和,清軍主力從吐魯番撤回,策妄阿拉布坦派阿濟斯和卓領兵返回吐魯番,將歸降清朝的額敏和卓之兄二人殺害,並裹挾數千戶吐魯番居民遷往喀喇沙爾(今焉耆縣)。途中有一千餘戶逃出,返回吐魯番的魯克察克居住,並以托克托瑪木特為首領抗拒準噶爾兵。阿濟斯和卓最後將吐魯番部衆遷至烏什定居,在準噶爾的扶植下,成為烏什、阿克蘇一帶的統治者。 阿濟斯和卓來到烏什後,仿照家鄉之名,將烏什改名為“圖爾璊”(吐魯番之譯音),又將烏什所屬的城、村也改為吐魯番一帶的地名(如魯克察克、喀喇和卓、森尼木、托克三、洋赫、布干、連木齊木、雅木什)。烏什因此也被稱作“烏什吐魯番”。約在噶爾丹策零統治時期,阿濟斯和卓去世,葬在阿克蘇。其長子阿卜都瓜卜為阿克蘇阿奇木伯克,三子霍集斯為烏什阿奇木伯克。;;家族世系.

新!!: 霍集斯和阿濟斯和卓 · 查看更多 »

鄂對

鄂對(),全名米兒咱·鄂對。中國新疆庫車人,清代回部王公,歷任阿克蘇、葉爾羌之阿奇木伯克,封貝勒品級固山貝子。因其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亂中立下軍功,以“平定西域前五十功臣”而圖形紫光閣。.

新!!: 霍集斯和鄂對 · 查看更多 »

清真普宁寺

清真普宁寺,俗称回回营清真寺,原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中段南侧,新华门正南,是伊斯兰教清真寺,现已无存。.

新!!: 霍集斯和清真普宁寺 · 查看更多 »

清朝治疆历史

清朝治疆历史,是从1759年乾隆帝将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取名为故土新归开始,同治四年(1865年),浩罕汗国阿古柏入侵喀什噶尔、阿克苏、乌鲁木齐等地。光绪二年(1876年),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军出甘肃,于次年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并从俄国手中收复伊犁。光绪十年(1884年)十一月正式建省,省会由伊犁迁至迪化县(今乌鲁木齐),到1912年清朝灭亡为止。.

新!!: 霍集斯和清朝治疆历史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