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雲南郡

指数 雲南郡

雲南郡,中国古代的郡。 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平南中,分建宁郡、越巂郡、永昌郡三郡之地设置云南郡,郡治云南县(今云南省祥云县云南驿镇),辖云南(今祥云县、弥渡县)、蜻蛉(今永仁县及大姚县北)、弄栋(今大姚县南及姚安县)、姑复(今华坪县)、遂久(今永胜县、丽江市)、邪龙(今巍山县、漾濞县、南涧县)、叶榆(今大理市、剑川县、洱源县、鹤庆县)7县,属庲降都督。 西晋改庲降都督地为宁州。泰始六年(270年),云南郡增设两县:云平县、永宁县。永嘉五年(310年),分云南郡叶榆县设东河阳郡。建始年间,分云南郡蜻蛉,弄栋二县属兴宁郡,云南郡领云南、东姑复、西姑复、云平、邪龙5县。咸和八年(333年),成汉李雄占据宁州,设立建宁国。建元元年(343年),成汉设汉州,云南郡先后属建宁国、汉州。 东晋爨氏自袭宁州刺史,晋末南北朝云南郡属爨西之地。隋朝开皇初年,爨氏降隋,开皇三年(583年),废云南郡,设南宁州总管府。 Category:蜀汉的郡 Category:晋朝的郡 Category:南朝的郡 Category:隋朝的郡 Category:云南的郡.

目录

  1. 12 关系: 寧州三国行政区划呂凱 (蜀漢)西晉寧州行政區劃越巂郡蜀汉蜀漢行政區劃雲南縣永寧縣 (雲南郡)永寧縣 (消歧義)曹魏行政區劃晉朝行政區劃

寧州

寧州,中國古代州名。西晉置。刺史鎮建寧郡。初置時領四郡,其地大致相當於今雲南省除迪慶、昭通以外的大部份地區。東晉、南朝宋、齊時轄有今雲南省全境、貴州省中西部地區。梁中期以後廢。北周置南寧州。隋初置南寧州總管府,後廢,其地入濮部、六詔。.

查看 雲南郡和寧州

三国行政区划

三国行政区划,大体上保留了东汉末年形成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

查看 雲南郡和三国行政区划

呂凱 (蜀漢)

呂凱,字季平,永昌不韋縣人,三國時蜀漢永昌郡五官掾功曹。.

查看 雲南郡和呂凱 (蜀漢)

西晉寧州行政區劃

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分益州置。太康三年(282年)省入益州,置南夷校尉管理。太安二年(303年)復置寧州。州治在滇池縣(今雲南省晉寧縣東)。初置時領四郡,其地大致相當於今雲南省除迪慶、昭通以外的大部份地區。後轄有今雲南省全境、貴州省中西部地區。.

查看 雲南郡和西晉寧州行政區劃

越巂郡

越巂郡(巂一作嶲,讀若髓,注音:ㄙㄨㄟˇ,汉语拼音:suǐ;一說讀若西),中國古郡名,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開邛都國而置。郡治在邛都縣(今四川西昌市東南)。西漢後期隸屬于益州刺史部。王莽時改越巂為集巂。梁置巂州。隋唐時兩度恢復越巂郡舊稱。唐末其地入南詔。.

查看 雲南郡和越巂郡

蜀汉

蜀漢(221年-263年,自稱季漢)為中国历史上三國時期西南方的一個政權。於221年由昭烈帝稱帝開始,至263年曹魏攻入蜀地,後主投降為終,共經過43年,二帝統治。漢昭烈帝劉備、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統治下,政治清明,為蜀漢建國、北伐奠定基礎。 刘备以延续汉代劉氏皇室政权,称国号为“漢”,自稱「季漢」。不過,魏晉政權皆不承認季漢政權承繼漢室、國號為「漢」,而因其主要領土古稱蜀地,而稱之為「蜀」,「蜀」遂成為其俗稱。由於季漢為曹魏所滅亡,晉又取代魏國,所以《三國志》作者陳壽(季漢出身,季漢滅亡後仕西晉)為保持政治正確,以「蜀」稱呼其國號,而不使用正式國號「漢」;資治通鑑稱其為「漢」。後來歷史為區別西漢和東漢,稱劉備政權為「蜀漢」、「季漢」。.

查看 雲南郡和蜀汉

蜀漢行政區劃

蜀漢行政區劃,大體上沿習了東漢以來的州、郡及縣政區制度。蜀漢的疆域北至秦嶺一帶;東與孫吳相鄰於長江三峽;南至雲貴高原一帶,西南伸入今緬甸境內。.

查看 雲南郡和蜀漢行政區劃

雲南縣

雲南縣,中国旧县名。 漢代置雲南縣,隸益州郡。東漢屬永昌郡。蜀漢改屬雲南郡。唐初置雲南州,貞觀中改匡州,領勃弄縣、匡川縣二縣。蒙氏為雲南州,改品甸縣。晉代因之,宋為雲南州。元立品甸干戶所。至元中復為雲南州,後降之為縣,隸大理路。明代仍之,屬大理府,十七年改屬趙州。清屬大理府。1929年11月改名祥雲縣。.

查看 雲南郡和雲南縣

永寧縣 (雲南郡)

永寧縣,西晉晉武帝咸寧五年置,屬雲南郡,後屬河陽郡,在今鶴慶或麗江,或云在今雲南省寧蒗縣。.

查看 雲南郡和永寧縣 (雲南郡)

永寧縣 (消歧義)

永寧縣,可以指:.

查看 雲南郡和永寧縣 (消歧義)

曹魏行政區劃

曹魏行政區劃,為東漢末年至265年晉代魏的45年期間,曹魏統治區的行政區變化情形的過程。.

查看 雲南郡和曹魏行政區劃

晉朝行政區劃

晉朝承襲曹魏領土,統一後領有孫吳疆域。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肅、雲南,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西晉政區制度承襲東漢末期的制度,為州郡縣三級制。於三國曹魏時期有司、豫、兗、青、徐、冀、幽、--、雍、涼、荊、揚十二州,滅蜀漢後分益州置梁州。265年西晉代曹魏後,分雍、涼、梁三州之地設秦州,後分益州地設寧州,後分幽州地設平州。280年滅孫吳後得荊、揚、交、廣四州,並將荊、揚兩州與原曹魏荊、揚兩州合併,共十九州。秦州、寧州曾經廢止,後來復置。291年分荊、揚州地設江州,307年分荊、江州地設湘州,至此共二十一州。州以下分郡、王國。晉武帝防止野心世族篡位,制定分封制,依人口多寡封國諸王,有大國、次國、小國三種類型(詳見晉朝藩王列表)。但諸王僅得租稅,王國如同郡縣。諸王的軍權,主要來自鎮守之地。郡、王國以下為縣。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至於公國、侯國,其地位同縣。 東晉政區襲承西晉,也是實行州郡縣三級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轄區縮小。西晉末年,大量流民南渡。東晉朝廷為了安撫僑民及僑姓世族,以原籍州郡縣名寄治別處,而無實地,此即僑州郡縣。等到安定後實施土斷,使其州郡領有實地,戶籍和賦役與一般州郡縣相同。 東晉政區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由於外族入侵與晉軍北伐,北疆時常變動;四川先後出現成漢、譙蜀等國;東南疆域大致固定。晉元帝時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帶。成漢佔據四川,於347年被桓溫滅。桓溫發動三次北伐,一度收復山東及河南地區,後敗於前燕而止。前秦屢次入侵東晉領土,此時東晉僅剩揚、荊、江、廣、交、豫、徐、兗、益、寧七州,及兗、青、冀、司、幽、--、益等僑州,共十五州。383年淝水之戰,前秦慘敗。隔年謝玄北伐,成功收復黃河、秦嶺以南地區。之後東晉內亂,桓玄篡位,譙蜀獨立,疆域萎縮。劉裕崛起後攻滅譙蜀並發動兩次北伐,收復四川、山東、河南及關中地區。然而劉裕因故返京,將領內亂,夏人入侵,關中得而復失。此時東晉領有揚、北徐、豫、江、北青、司、荊、北雍、東益、寧、交、廣、北--、北冀、梁、徐、北兗等十七州,及幽、冀、東秦、青、--、兗、秦、雍等僑州,共二十五州。.

查看 雲南郡和晉朝行政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