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陸瓊

指数 陸瓊

(),字伯玉,吳郡吳縣人《陳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四》:陸瓊字伯玉,吳郡吳人也。祖完,梁琅邪、彭城二郡丞。父雲公,梁給事黃門侍郎,掌著作。《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八》:字遐業,慧曉兄子也。……閑四子:厥、絳、完、襄也。……雲公字子龍,襄兄完子也。……雲公子瓊字伯玉,幼聰慧,有思理。六歲為五言詩,頗有詞采。大同末,雲公受梁武帝詔校定碁品,到溉、朱異以下並集。瓊時年八歲,於客前覆局,由是都下號曰神童。異言之武帝,召見,瓊風神警亮,進退詳審,帝甚異之。十一,丁父憂,毀瘠有至性,從祖襄歎曰:「此兒必荷門基,所謂一不為少。」及侯景作逆,攜母避地於縣之西鄉,勤苦讀書,晝夜無怠,遂博學善屬文。,南陳官员。 陸瓊的祖父陸完是南梁琅邪、彭城兩郡郡丞;父親陸雲公則是南梁的給事黃門侍郎。陸瓊自小聰明懂思考,六歲就能寫作五言詩,有文彩。大同末年,陸雲公受梁武帝詔令修訂《棋品》,到溉、朱異等人下棋完畢,陸瓊當時八歲,在他們面前重新擺出原有棋局,於是他在京師以神童聞名。朱異告訴梁武帝此事,就下令召見陸瓊,看到陸瓊機警聰明,言語慎重,覺得非常驚奇。到他十一歲,父親逝世,誠摯的哀傷使他很瘦弱,從祖父驚嘆:「這孩子一定能擔起家業,真難得。」後來侯景作亂,他帶著母親避居縣內的西鄉,勤力讀書,從不懶惰,於是博學、懂得文章。 永定年間陸瓊在州內推举為秀才;天嘉元年(560年),擔任寧遠將軍,始興王陳伯茂王府的法曹行參軍,很快以本官兼任尚書外兵郎,以文學轉兼任殿中郎,任滿後改為實授。陸瓊一直有良好名聲,得到陳文帝讚賞,之後討伐周迪、陳寶應等人的都官符及諸大手筆,詔令都由他執筆。他遷任新安王陳伯固的文學,掌管東宮管記。陳頊就任司徒,揀選幕僚,吏部尚書徐陵向陳頊推薦陸瓊:「新安王文學陸瓊見識廣博,文史富足,在郎署工作多時,左西掾的出缺由他承當最適合。」就除授司徒左西掾,不久兼官通直散騎常侍,出使北齊。 太建元年(569年),陸瓊重新以本官掌管東宮管記,除任太子庶子,兼通事舍人;遷轉中書侍郎、太子家令。長沙王陳叔堅為江州刺史,不守法規,陳宣帝以長沙王年少任命陸瓊為長沙王長史,代理江州府國事,帶任尋陽太守;陸瓊以母親年老不願意遠行,太子陳叔寶亦請求留任,於是並未成事。之後他累遷給事黃門侍郎,領羽林監,轉官太子中庶子,領步兵校尉,又領授大著作,編寫國史《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八》:太建中為給事黃門侍郎,轉中庶子,領大著作,撰國史。後主即位,直中書省,掌詔誥。至德元年,除度支尚書,參選事,掌誥詔,並判廷尉、建康二獄事。初,瓊父雲公奉梁武敕撰嘉瑞記,瓊述其旨而續焉,自永定訖於至德,勒成一家之言。遷吏部尚書,著作如故。瓊詳練譜牒,雅有識鑒。先是吏部尚書宗元饒卒,尚書右僕射袁憲舉瓊,宣帝未之用,至是居之,號為稱職。。陳後主即位,陸瓊在中書省任職,掌管詔令,很快就獲授散騎常侍,兼任度支尚書,領揚州大中正。至德元年(583年),轉正任度支尚書,參與掌管詔誥君主文告,並負責廷尉、建康刑事。最初,陸瓊的父親陸雲公奉梁武帝命令編纂《嘉瑞記》,他繼承父親的工作續寫,自永定到至德年間寫出獨特的見解。其後他改任吏部尚書,依然擔任著作。陸瓊熟悉譜諜,明白人倫,早時吏部尚書宗元饒逝世,右僕射袁憲推舉陸瓊,但陳宣帝未任用,到此時才得任用,號稱稱職,後主十分重用他。 陸瓊個性謙虛儉約,不會扶植自己勢力,雖然官位聲望鼎盛,但操守不改。家中的園林房間不曾改建,使用的車馬衣服追求華麗,所得的祿俸都分配給族人,家中並無多餘金錢。晚年的他深感知足,規避權貴,經常稱病不管政事,不久因母親逝世辭官。當初陸瓊侍奉東宮,他的母親跟隨在官舍居住,陳後主賞賜優厚;其後陸瓊母親靈柩回鄉,朝廷下詔贈送財物協助喪事,並派遣謁者黃長貴持冊奠祭,後主又為他的母親寫下墓誌銘,朝野都覺得這是陸瓊的榮譽。不久陸瓊過份傷心,在至德四年(586年)去世,虛齡五十,贈領軍將軍,協助喪事,有文集二十卷傳世。.

6 关系: 南史人物列表纪传体陸琰陸瑜 (南朝)陸鰲 (正德進士)陈书

南史人物列表

没有描述。

新!!: 陸瓊和南史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纪传体

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皇族、外戚、一般人物稱「傳」,列國諸侯稱「世家」或「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意」或「考」,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馬遷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记》纪传体體例编纂而成,“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而朝鮮的《三國史記》《高麗史》以及日本的《大日本史》是以紀傳體寫成的。.

新!!: 陸瓊和纪传体 · 查看更多 »

陸琰

(),字溫玉,吳郡吳縣人《陳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四》:陸瓊字伯玉,吳郡吳人也。祖完,梁琅邪、彭城二郡丞。父雲公,梁給事黃門侍郎,掌著作。《陳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八》:陸琰字溫玉,吏部尚書瓊之從父弟也。父令公,梁中軍宣城王記室參軍。琰幼孤、好學,有志操。州舉秀才。解褐宣惠始興王行參軍,累遷法曹外兵參軍,直嘉德殿學士。世祖聽覽餘暇,頗留心史籍,以琰博學,善占誦,引置左右。嘗使製刀銘,琰援筆即成,無所點竄,世祖嗟賞久之,賜衣一襲。……有弟瑜。《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八》:琰字溫玉,瓊之從父弟也。父令公,梁中軍宣城王記室參軍。琰幼孤,好學,有志操,州舉秀才。累遷宣惠始興王外兵參軍,直嘉德殿學士。陳文帝聽覽餘暇,頗留心史籍,以琰博學,善占誦,引置左右。嘗使制刀銘,琰援筆即成,無所點竄,帝嗟賞久之,賜衣一襲。……弟瑜字幹玉……,南北朝南陳官員和文學家。 陸琰的祖父陸完是南梁琅邪、彭城兩郡郡丞,父親陸令公是南梁中軍將軍宣城王蕭大器的記室參軍,弟弟光祿卿陸瑜;吏部尚書陸瓊則是他的堂兄弟。他自小失去雙親,唯好學有志向操守。州內推舉秀才,他因而解褐宣惠將軍始興王陳伯茂的行參軍,遷任法曹外兵參軍,直嘉德殿學士。陳文帝處理政務的空閒時間很留心史籍,得知陸琰博學,擅長背誦,讓他伴隨左右;文帝層下令他寫作刻在刀上的銘文,他一下筆就完成,不須改寫,文帝十分驚嘆,賞賜一襲衣服。 不久他兼任通直散騎常侍,擔任琅邪王厚的副手出使北齊,到鄴下時王厚病逝,陸琰獨自為使節;他當時二十多歲,風采俊美,對答得體,北齊的士大夫很是傾心交談。回國後,他轉任雲麾將軍新安王陳伯固的主簿,換授安成王陳頊的長史與寧遠府記室參軍。太建初年,陸琰出任武陵王陳伯禮明威府功曹史,兼任東宮管記,其後因母親逝世辭官,到太建五年(573年)逝世,虛歲三十四。太子陳叔寶很哀傷悼念,發布手令為他舉哀和提供喪事財物,又親自寫下墓誌銘,至德二年(584年)追贈司農卿。陸琰欲望不多,不會矜誇競爭,專心經籍,安然自若。他的作品存世不多,陳後主徵求遺文編成文集二卷。.

新!!: 陸瓊和陸琰 · 查看更多 »

陸瑜 (南朝)

(),字幹玉,吳郡吳縣人《陳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四》:陸瓊字伯玉,吳郡吳人也。祖完,梁琅邪、彭城二郡丞。父雲公,梁給事黃門侍郎,掌著作。《陳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八》:陸琰字溫玉,吏部尚書瓊之從父弟也。父令公,梁中軍宣城王記室參軍。……有弟瑜。瑜字幹玉。少篤學,美詞藻。州舉秀才。解褐驃騎安成王行參軍,轉軍師晉安王外兵參軍、東宮學士。兄琰時為管記,並以才學娛侍左右,時人比之二應。太建二年,太子釋奠于太學,宮臣並賦詩,命瑜為序,文甚贍麗。遷尚書祠部郎中,丁母憂去職。服闋,為桂陽王明威將軍功曹史,兼東宮管記。累遷永陽王文學、太子洗馬、中舍人。《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八》:琰字溫玉,瓊之從父弟也。父令公,梁中軍宣城王記室參軍。……弟瑜字幹玉,少篤學,美詞藻,州舉秀才。再遷軍師晉安王外兵參軍,東宮學士。兄琰時為管記,並以才學娛侍左右,時人比之二應。太建中,累遷太子洗馬,中舍人。,南北朝南陳官員和文學家。 陸瑜的祖父陸完是南梁琅邪、彭城兩郡郡丞,父親陸令公是南梁中軍將軍宣城王蕭大器的記室參軍,兄長司農卿陸琰;吏部尚書陸瓊則是他的堂兄弟。他自小好學,寫作辭藻優美,州內推舉秀才,他因而解褐驃騎將軍安成王陳頊的行參軍,轉任軍師晉安王陳伯恭的外兵參軍、東宮學士;兄長陸琰當時任職管記,都以才學陪伴侍候娛樂主子,當時的人將他們比擬為應瑒、應璩兄弟。太建二年(570年),太子陳叔寶在太學舉行釋奠禮,宮中大臣一同賦詩,命令陸瑜寫序,文詞富麗。轉任尚書祠部郎中,因母親逝世辭官,服喪後,任職桂陽王明威將軍陳伯謀的功曹史,兼任東宮管記,之後累遷永陽王陳伯智的文學、太子洗馬和中舍人。 他年幼經常讀書,晝夜都不間斷,聰明而記憶力強,看一次就不會忘記。陸瑜跟隨汝南周弘正學習莊子和老子的思想,又向僧滔法師學習《成實論》,明白大要。其時皇太子陳叔寶好學,打算博覽群書,以子集書本繁多,下令陸瑜抄寫,但未完成就去世,虛歲三十四。太子為他哭泣,發布手令為他舉哀,朝廷主辦喪事,又親自寫下祭文,遣派使者弔祭。……其見重如此。至德二年(584年)追贈光祿卿,有文集十卷。.

新!!: 陸瓊和陸瑜 (南朝) · 查看更多 »

陸鰲 (正德進士)

鰲(),字伯載,直隸蘇州府崑山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陸瓊和陸鰲 (正德進士) · 查看更多 »

陈书

《陈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记南朝陈朝史。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的史實,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

新!!: 陸瓊和陈书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