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陳達儒

指数 陳達儒

陳達儒(),幼名陳發生,是一位出生於臺北艋舺的流行歌謠作詞家。 他一生創作約300篇歌詞,其代表作為〈白牡丹〉、〈青春嶺〉、〈心酸酸〉、〈安平追想曲〉、〈青春悲喜曲〉、〈港邊惜別〉、〈南都夜曲〉等。此外,他曾在1989年獲頒第1屆金曲獎特別獎。.

51 关系: 十三號水門命案南都夜曲台灣民謠專集台灣民謠歌謠專集 第2輯吳成家吳晉淮姚讚福安平追想曲一個人全記錄周添旺呂泉生回來安平港王雲峰 (作曲家)第1屆金曲獎第2屆金曲獎熱海戀歌特別貢獻獎 (金曲獎)白牡丹草根歌謠 鳳飛飛專輯(一)草根歌謠 鳳飛飛專輯(二)青春嶺許丙丁許石鳳飛飛台灣民謠歌謠專輯鳳飛飛作品列表鳳懷鄉土情農村曲郭玉蘭郭芝苑阿不拉的三個女人蘇桐葉俊麟那卡諾鄧雨賢陳君玉陳冠華陳秋霖林清月林是好林慧萍台灣歌謠專輯李臨秋楊三郎 (作曲家)歌謠風華-初聲江中清洪一峰淑樺的台灣歌想要彈同調想要彈同調精選輯我一定要成功愛愛 (歌手)...2月10日 扩展索引 (1 更多) »

十三號水門命案

十三號水門命案是一起1950年1月發生在臺北市大同區淡水河畔的命案,其情節於日後一再成為各類戲劇的取材對象,其過程也引發諸多關於省籍情結的議論。.

新!!: 陳達儒和十三號水門命案 · 查看更多 »

南都夜曲

《南都夜曲》為臺語歌詞創作人陳達儒與作曲家郭玉蘭藝名(雪蘭)女士於日治時期昭和十三年(1938年)所創,原名《南京夜曲》,莊永明評價此曲認為「不僅陳達儒的詞好,郭玉蘭曲子亦佳」,而郭玉蘭作為日治時期閩南語流行歌曲寥寥可數的女性創作者來說,「南都夜曲一曲已足令她留名閩南語歌壇」。南都夜曲的歌詞內容,原本是描寫一位中國南京風塵女子的悲哀,而後不知何故,陳達儒對歌詞加以修改。.

新!!: 陳達儒和南都夜曲 · 查看更多 »

台灣民謠專集

《台灣民謠專輯》是鳳飛飛第三十二張個人專輯;也是她的第一張的台灣民謠專輯;1977年3月歌林唱片發行。.

新!!: 陳達儒和台灣民謠專集 · 查看更多 »

台灣民謠歌謠專集 第2輯

《台灣民謠歌謠專輯 第2輯》是鳳飛飛第三十四張個人專輯;也是她的第二張的台灣民謠專輯;1977年12月歌林唱片發行。 1977年這一年鳳飛飛在歌林唱片發行了兩張國語專輯以及兩張台灣歌謠;另外海山唱片也發行一張合輯。.

新!!: 陳達儒和台灣民謠歌謠專集 第2輯 · 查看更多 »

吳成家

吳成家()是一位台灣日治與戰後時期知名的台語流行音樂作曲家兼歌唱家。其最為知名的作品為《港邊惜別》。.

新!!: 陳達儒和吳成家 · 查看更多 »

吳晉淮

吳晉淮(),臺灣著名歌謠作曲家及臺語歌手,創作二百多首歌曲,臺語、日語各半,如《關仔嶺之戀》、《暗淡的月》、《可愛的花蕊》、《月娘半屏圓》、《五月花》、《船上月夜》、《冰點》、《情人的腳步聲》、《愛情的力量》、《恰想也是你一人》、《你愛相信我》、《阿爸原諒我》、《嫁不對人》、《不想伊》、《講什麼山盟海誓》、《六月割菜假有心》等歌曲。.

新!!: 陳達儒和吳晉淮 · 查看更多 »

姚讚福

姚讚福(),台灣台中清水出生,知名作曲家,作《心酸酸》、《悲戀的酒杯》、《我的青春》、《夜半大稻埕》等歌曲。.

新!!: 陳達儒和姚讚福 · 查看更多 »

安平追想曲

《安平追想曲》(tl)是1951年所作的一首台語歌曲。為臺灣知名填詞人陳達儒與作曲家許石的作品。該曲描述的是一個清代臺南安平港買辦商人的女兒,與一位負心的荷蘭醫師生下一個金髮女郎,而金髮女郎又一如母親,陷入愛人的背叛。該曲所描述的時空背景常被誤認為是十七世紀荷領時期,事實上是發生於十九世紀末的清朝。此題材不僅於華語歌壇相當獨特,也為全世界少有。.

新!!: 陳達儒和安平追想曲 · 查看更多 »

一個人全記錄

一個人全記錄】是歌手林慧萍的個人二十九張精選輯﹝3片CD﹞,歌林唱片 2010年12月10日發行;瑞星唱片總經銷。.

新!!: 陳達儒和一個人全記錄 · 查看更多 »

周添旺

周添旺(白話字:;),台灣台語流行音樂作詞家,1月25日出生於台北市艋舺剝皮寮(今萬華),登記為農曆1910(庚戌)年12月25日 。1934年進入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接下陳君玉文藝部部長遺缺,與鄧雨賢合作了台語歌曲〈雨夜花〉,由歌星純純主唱。1948年,他結識楊三郎,兩人合作了〈孤戀花〉、〈秋風夜雨〉等作品。1956年為紀露霞主唱的〈黃昏嶺〉填詞。1977年,其譜曲作詞的〈西北雨〉獲中視金曲獎。 其妻子為台灣第一代女歌手的愛愛。.

新!!: 陳達儒和周添旺 · 查看更多 »

呂泉生

呂泉生(),台灣作曲家兼聲樂家,台中市神岡區客家人。呂泉生採集、改編各種台灣民謠,是將台灣民謠藝術化的第一人。創作作品則有年代橫跨詩經到現代詩的藝術歌曲七十多首,民謠合唱曲集和其他合唱曲百餘首等,作品總共有三百多首。呂泉生曾指揮過多支合唱團體,其中尤以榮星合唱團最負盛,被譽為「台灣合唱之父」。.

新!!: 陳達儒和呂泉生 · 查看更多 »

回來安平港

,1972年台灣黑白電影。本片是以著名台語歌曲《安平追想曲》改編而成。由楊麗花、矮仔財、小林、魏少朋主演。.

新!!: 陳達儒和回來安平港 · 查看更多 »

王雲峰 (作曲家)

王雲峰(),台灣台南人,為日治時代的台語流行音樂作曲家、演奏家,精通小提琴以及單簧管。其成名代表作為台灣史上第一首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此曲不僅捧紅了當時的素人歌手劉清香,王雲峰本人也一躍成為古倫美亞的專屬作曲家。他更以先驅者的角色,開啟了1930年代台語流行音樂的風潮,與創作界的後起之秀鄧雨賢、邱再福以及蘇桐四人合稱「四大金剛」。除此之外,他也是日治時期的首位台籍電影辯士。戰後,他與一些學生加入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根據王雲峰之子王壽惠的說法,其父親一生的音樂作品數目總共三十七首,而其中最具知名度且被後世譽為「戰後四大名曲」之一的是他與李臨秋合作的封筆之作——〈補破網〉2000年9月16日,聯合報,32版,文化。。.

新!!: 陳達儒和王雲峰 (作曲家) · 查看更多 »

第1屆金曲獎

1屆金曲獎由行政院新聞局主辦,共設10獎項及1特別獎,於1989年8月受理報名,9月16日公布入圍名單,其中男、女演唱人獎、演唱組獎、新人獎四獎項入圍者必須參與現場演唱,經評審評選後才有得獎機會。男、女演唱人獎及演唱組獎入圍者於12月30日至華視攝影棚現場演唱,新人獎入圍者則於1990年1月6日頒獎典禮現場演出。頒獎典禮於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典禮實況由華視錄影轉播。.

新!!: 陳達儒和第1屆金曲獎 · 查看更多 »

第2屆金曲獎

2屆金曲獎由行政院新聞局於1990年主辦,共頒發13獎項,9月22日公布入圍名單及特別獎得主,頒獎典禮於10月27日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由台視負責製播頒獎典禮。.

新!!: 陳達儒和第2屆金曲獎 · 查看更多 »

熱海戀歌

《熱海戀歌》(Once Upon a Time in Beitou,原劇名《英雄秀秀》),為三立電視開台20周年旗艦大戲,2014年3月7日起於三立台灣台播出的時代劇,屬於「週五台灣好戲」系列之第六部曲。由李李仁、李千娜、平岡祐太、陸明君等人領銜主演。本劇於2013年10月12日開拍,2014年4月7日殺青。本劇主要描述1970年代(民國66年)背景的老北投溫泉及美食文化,為中華民國文化部民國101年度補助5000萬的高畫質電視節目、旗艦型連續劇。本劇以4k電視劇電影規格製作,耗資1.5億。.

新!!: 陳達儒和熱海戀歌 · 查看更多 »

特別貢獻獎 (金曲獎)

金曲獎特別貢獻獎為金曲獎現行頒發獎項,即一般俗稱的「終身成就獎」,該獎項在台灣樂壇所佔地位如同香港樂壇的金針獎。本獎項主旨在表彰與獎勵,長期從事有聲出版相關行業的工作者,而且在業內有特殊貢獻、深遠影響及卓越成就之團體或個人。特別貢獻獎有既定的報名時間和審核過程,頒發規定和金曲獎其它獎項稍有不同,得獎名單會提前公佈。本獎項的得主並無人數上的限制,有可能從缺(即該屆不頒發此獎),但也有可能不只一位得獎者。得獎者不侷限是否仍在世,亦有已逝世的音樂人獲得追頒此獎項。 目前特別貢獻獎最年輕在世獲獎者為陶曉清和江蕙,兩位都是54歲時獲此殊榮。如果將追頒授獎者一起納入計算,則由張雨生以31歲成為最年輕得主。鄧麗君則是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同獲台灣、香港終身成就獎的音樂工作者。.

新!!: 陳達儒和特別貢獻獎 (金曲獎) · 查看更多 »

白牡丹

白牡丹(台羅:)是台灣日治時期的一首台語流行音樂,由陳達儒作詞、陳秋霖作曲,由歌手根根原唱,並於1936年出版,因其旋律輕快優雅,歌詞也很有特色,以白色牡丹花比喻純情的美少女,並充分地暗示了少女等待愛人的期望心理,充滿了少女思春的情懷,故在閩南語地區廣為流傳。.

新!!: 陳達儒和白牡丹 · 查看更多 »

草根歌謠 鳳飛飛專輯(一)

《草根歌謠》系列是鳳飛飛第十三、四張精選輯,專輯收錄鳳飛飛在歌林唱片時期的台灣民謠精選;1986年1月歌林唱片同步發行。.

新!!: 陳達儒和草根歌謠 鳳飛飛專輯(一) · 查看更多 »

草根歌謠 鳳飛飛專輯(二)

《草根歌謠》系列是鳳飛飛第十三、四張精選輯,專輯收錄鳳飛飛在歌林唱片時期的台灣民謠精選;1986年1月歌林唱片同步發行。.

新!!: 陳達儒和草根歌謠 鳳飛飛專輯(二) · 查看更多 »

青春嶺

〈青春嶺〉為1936年臺灣日治時期的一首台語流行音樂,由蘇桐作曲、陳達儒作詞; 本曲原唱則由王福與秀鑾合唱。.

新!!: 陳達儒和青春嶺 · 查看更多 »

許丙丁

許丙丁(),字鏡汀,號綠珊盦主人,日治時期曾取日本名「本山泰若」。臺灣臺南人,南管音樂推廣與愛好者、政治人物,臺灣日治時期曾任警務人員。戰後任臺南市議會參議員、市議員,亦是著名的流行音樂家,文學家。.

新!!: 陳達儒和許丙丁 · 查看更多 »

許石

許石(),是二戰後的台灣作曲家,創作出許多台灣歌謠,《安平追想曲》,發布時間:2013年4月14日,引用時間:2015年8月29日。、《南都之夜》,發布時間:2011年11月13日,引用時間:2015年8月29日。為其代表作。1946年,許石自日本回台,逐步收集整理散落在各地方的台灣民謠與推廣鄉土音樂,其運用交響樂形式提升台灣民謠地位,並組織中國風的合唱團到處演唱宣傳,《解析臺語流行歌曲:鄉愁、翻轉與逆襲》一书评价許君開台灣流行音樂風氣之先河。.

新!!: 陳達儒和許石 · 查看更多 »

鳳飛飛台灣民謠歌謠專輯

《鳳飛飛台灣民謠.歌謠專輯》是鳳飛飛第四張台灣民謠專輯、也是鳳飛飛個人的第五十八張專輯,1982年8月歌林唱片發行。.

新!!: 陳達儒和鳳飛飛台灣民謠歌謠專輯 · 查看更多 »

鳳飛飛作品列表

以下是鳳飛飛的作品列表。.

新!!: 陳達儒和鳳飛飛作品列表 · 查看更多 »

鳳懷鄉土情

《鳳懷鄉土情》專輯收錄鳳飛飛在歌林唱片時期的台灣民謠精選,是她個人的第六十四張精選輯;2012年11月2日索尼音樂發行。 鳳飛飛首張K2HD-CD由日本JVC FLAIR頂級發燒母版處理技術,忠實呈現鳳飛飛雋永音質。.

新!!: 陳達儒和鳳懷鄉土情 · 查看更多 »

農村曲

《農村曲》(台羅:Long-chun-khik)是臺灣閩南語歌謠,1937年的作品。.

新!!: 陳達儒和農村曲 · 查看更多 »

郭玉蘭

郭玉蘭,臺灣日治時期台語流行音樂女歌手、作曲家、教師,1938年在「帝蓄唱片」擔任《南京夜曲》的作曲人(後改編為《南都夜曲》)。.

新!!: 陳達儒和郭玉蘭 · 查看更多 »

郭芝苑

郭芝苑(),台灣苗栗縣苑裡鎮人。台灣音樂作曲家,擁有多元而廣泛的創作類型及風格,包括管弦樂、歌劇、室內樂、協奏曲、鋼琴曲、合唱曲、藝術歌曲等,甚至連兒童歌曲及流行歌曲都有作品產生。郭氏可說是台灣現代民族音樂的先驅,在台灣接觸西洋古典音樂之初,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新!!: 陳達儒和郭芝苑 · 查看更多 »

阿不拉的三個女人

《阿不拉的三個女人》為2016年臺灣製播的時代劇,由柯叔元、劉香慈、余秉諺、王瞳、李珞晴領銜主演。2014年11月12日開拍。2015年1月7日開鏡,該劇遞案2年、籌備半年,導演要求細膩、高規格,電影規格4K拍攝。本劇改編自楊麗玲所著小說《戲金戲土》。本劇獲得新聞局補助300萬、文化部102年度高畫質電視節目補助3000萬新臺幣。本劇演繹出台灣電影半世紀的興衰起伏,故事從1930年代至50年代(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當背景,場景主要以嘉義為主,其中大多選在大林萬國戲院、民雄日式招待所一帶等作為拍攝地點。本劇於2015年12月16日殺青,於2016年4月16日在嘉義大林萬國戲院舉行踩街活動與首映會,於4月17日晚間10點上檔。.

新!!: 陳達儒和阿不拉的三個女人 · 查看更多 »

蘇桐

蘇桐,本名蘇同,台灣琴師、作曲家,善演奏揚琴。 1910年2月19日生,1974年11月26日在台北市九號水門租處去世。 本是歌仔戲揚琴師,后到古倫美亞唱片(Columbia)、勝利(Victor)2家唱片公司創作台語流行歌曲。 1936年,與陳秋霖、陳水柳參加「台灣新東洋樂研究會」,共同研製出「鼓吹弦」(古吹弦),也就是「鐵弦」,國語叫做「喇叭弦」或「喇叭琴」,現在歌仔戲音樂、客家山歌和客家戲曲音樂還使用,歌仔戲喇叭弦定弦比照廣東高胡,客家音樂喇叭弦定弦純4度或純5度。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他成為僅有的3位被日本人留用的台灣戲曲樂師(蘇桐、陳秋霖、陳水柳)其中1位,參加日軍的「明光新劇團」(文藝工作隊;藝工隊;文工團性質),給宣傳劇伴奏。 1960年代成立的台視正聲天馬歌劇團后,他和陳冠華、許再添是主要樂師,捧紅了楊麗花。 曾擔任多部電視歌仔戲的音樂指導,《三進士》、《萬古流芳》等戲有唱片行世。 簡永福、李國治是他的學生。 譜曲作品廣為傳唱,很有影響。 專為歌仔戲編寫的曲調以外,他的多首流行歌曲作品(《青春嶺》、《農村曲》、《雙雁影》等)也被歌仔戲引用。.

新!!: 陳達儒和蘇桐 · 查看更多 »

葉俊麟

葉俊麟()是台灣歌謠作詞家,本名鴻卿,別名應麟,臺北州基隆人。〈舊情綿綿〉、〈思慕的人〉入選1995年《文訊》舉辦「五十年來流行歌曲票選活動」的前二十名歌曲,作品頗受歡迎。.

新!!: 陳達儒和葉俊麟 · 查看更多 »

那卡諾

那卡諾(),本名黃仲鑫,臺灣著名作詞家、鼓手。.

新!!: 陳達儒和那卡諾 · 查看更多 »

鄧雨賢

鄧雨賢(Then Yí-hièn;Tēng Ú-hiân;),是一位出身臺灣桃園平鎮與龍潭地區的客家裔作曲家,畢生創作近百首曲目,關鍵作品為《大稻埕行進曲》,以《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四季紅》為代表作,合稱『四月望雨』,被譽為「台灣歌謠之父」與「台灣民謠之父」。.

新!!: 陳達儒和鄧雨賢 · 查看更多 »

陳君玉

陳君玉(),筆名鄉夫,是一位出生於臺北大稻埕的新文學運動家及台語流行音樂作詞者。.

新!!: 陳達儒和陳君玉 · 查看更多 »

陳冠華

陳冠華(),一說是1911年出生,原名陳水柳,暱稱「魚鰍」、「魚鰍先」(台語「鰍」、「柳」同音,取自他原名的諧音)。台灣戲曲樂師、作曲家、樂器工藝家,生於台北萬華,因膽癌在台北市萬華區辭世。 能演奏喇叭弦、殼子弦、大廣弦、嗩吶、二胡、高胡、中胡、低胡、月琴、秦琴、三弦、管、笛、簫、京胡、京二胡、板胡、六角弦、揚琴、鼓、鑼、鐃鈸、小提琴、薩克斯風、爵士鼓、黑管、吉他。能自製喇叭弦、殼子弦、大廣弦、嗩吶、月琴、秦琴、三弦、管、笛、簫。 曾任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中國音樂科副教授、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系中國音樂組教授、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台灣民俗歌謠班指導教師,1956年自組「省都什音團」,同時成立京劇團「省都國劇團」,後改名「陳冠華民俗樂團」。 1925年參加北投「清樂軒」子弟社,學台灣北管音樂。1926年到1935年間,做布袋戲團、歌仔戲團領奏琴師(兼嗩吶),並為科儀經懺和喪禮樂隊樂師。1926年,師從張圭(收錄在施叔青《台上台下》1書中的〈魚鰍先〉這篇專訪漢字作張雞)學習嗩吶。1933年到1934年間,師從杜蚶學戲曲音樂藝術和管(鴨母噠仔),後隨杜蚶進入音樂界,參與錄製許多戲曲唱片、民樂唱片和流行音樂唱片。曾任職日東唱片公司(Nitto)、勝利唱片公司(Victor)、美樂唱片公司等,為「日東唱片公司創作《望鄉調》、《深夜恨》、《茉莉花》等台語流行歌曲。 1936年,與陳秋霖、蘇桐共同參與「台灣新東洋樂研究會」,研製喇叭弦。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與蘇桐、陳秋霖被日軍留用為台灣戲曲樂師,參加日軍的文藝工作隊「明光新劇團」,演奏西樂,為宣傳劇伴奏。 戰後任職多個歌仔戲、布袋戲、北管戲、高甲戲、南管戲、京劇等各劇種表演團體。於「正聲天馬歌劇團」和「神仙歌劇團」任主奏樂師演奏嗩吶、月琴、三弦、管等樂器。曾應邀到拉丁美洲、美國、日本、印尼、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巡迴演奏。 1998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為表彰他的音樂成就,出版《陳冠華的臺灣福佬民間音樂》雙CD與專書,收錄他的作品和演奏。 2005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出版《陳冠華的吹拉彈唱》專書與3DVD。.

新!!: 陳達儒和陳冠華 · 查看更多 »

陳秋霖

陳秋霖(),台灣琴師、作詞人、作曲家、樂器工藝家、唱片製作人、電影製片人、編導,生於日治臺灣臺北廳士林支廳社仔區,善演奏大管弦和殼子弦、嗩吶(台語「吹」)等樂器。 他是古倫美亞唱片(Columbia)公司的主要樂師和作曲員,錄製許多戲歌和流行音樂唱片。曾得到第二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也是知名作詞、作曲家郭大誠的姑丈。.

新!!: 陳達儒和陳秋霖 · 查看更多 »

林清月

林清月(Lîm Chheng-goa̍t;),筆名林怒濤、林不老、訴心難(素心蘭諧音),臺南人,臺灣日治時期醫師。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第四屆畢業生,致力於鴉片研究,曾於《臺灣醫學會》雜誌刊登數萬字論文,並出版《地球上阿片之運命》一書。曾先後在赤十字社臺灣支部醫院與臺灣病院服務,於1919年在大稻埕建昌街開設宏濟醫院。 他對臺灣歌謠領域的收集採錄,乃至於詞曲創作都有重大貢獻,故人稱「歌人醫生」。於1935年創立臺灣歌人協會,出任理事,出版《仿詞體之流行歌》與《歌謠集粹》等書籍,收錄近千首臺灣歌謠。1951年,擔任臺灣省文化協進會設歌謠委員會委員。.

新!!: 陳達儒和林清月 · 查看更多 »

林是好

林是好(),本名林氏好,別稱林麗美,是一位出身臺南的音樂工作者及社會運動者。她是台語流行歌曲《月夜愁》的首唱者。.

新!!: 陳達儒和林是好 · 查看更多 »

林慧萍台灣歌謠專輯

林慧萍台灣歌謠專輯】是歌手林慧萍推出的首張台灣民謠專輯;也是她個人的第六張專輯,歌林唱片1984年12月22日發行。.

新!!: 陳達儒和林慧萍台灣歌謠專輯 · 查看更多 »

李臨秋

李臨秋(),是一位出身日治臺灣臺北的流行音樂作詞者,最有名的作品為《望春風》。.

新!!: 陳達儒和李臨秋 · 查看更多 »

楊三郎 (作曲家)

楊三郎(),本名楊我成,臺北永和人。臺灣作曲家,代表作有《孤戀花》、《望你早歸》、《秋風夜雨》、《港都夜雨》等。 六歲遷居台北市。十八歲跟鄭玉東學習小提琴,後改習小喇叭,十九歲即被邀請在同聲俱樂部獻藝。1937年赴日本,拜音樂家清水茂雄為師,學習音樂,1940年赴滿洲國各地,擔任樂師,1945年因中日戰爭轉趨激烈而回台。1946年組樂隊加入台灣廣播電台(中國廣播公司前身),1947年在呂泉生鼓勵下,完成處女作——《望你早歸》而揚名歌壇。1948年,他結識周添旺,兩人先後合作了《孤戀花》、《思念故鄉》、《秋風夜雨》等名作;楊三郎的創作量也隨著他的「樂師生涯」而屢有佳作出現,如《港都夜雨》、《秋怨》等等。1952年組「黑貓歌舞團」至全台各地巡迴演出,1965年解散。1976年,楊三郎在桃園投資經營尚大農牧場,從事較大規模畜禽飼養,原擬從此由流行歌壇退休,但是他仍不放棄唱片業者「邀約」,還屢為歌壇效力。 晚年,民眾之台灣意識興起,台語歌曲逐被重視,他原擬重回作曲崗位,不幸此時受侵病魔,1989年5月終因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過世,享年71歲。 1992年,台北縣立文化中心(今新北市立文化中心)曾為他舉辦作品音樂會及出版紀念專輯,政府也在其家鄉永和仁愛公園內為其樹立銅像。.

新!!: 陳達儒和楊三郎 (作曲家) · 查看更多 »

歌謠風華-初聲

,2012年台灣時代偶像劇,現場整合行銷有限公司製作,由黃騰浩、周幼婷、林雨宣、張善為、周詠軒、吳定謙主演。2011年11月3日舉行開鏡記者會,2012年1月開鏡,2012年3月23日殺青。本劇講述鄧雨賢的一生,帶領觀眾回到1930年台灣日治時期流行歌曲的黃金年代,重現大稻埕的風華。該劇獲得行政院新聞局輔導金補助,2012年8月28日開始於HiHD頻道首播,2014年11月21日於台視播出,台視劇名為《純純》(Pure Pure)。.

新!!: 陳達儒和歌謠風華-初聲 · 查看更多 »

江中清

江中清(),是一位出身海山郡板橋街一帶的民間藝人,代表作為〈春花夢露〉。.

新!!: 陳達儒和江中清 · 查看更多 »

洪一峰

洪一峰(),本名洪文路,初出道時藝名為洪文昌,知名台語歌曲創作家。洪一峰出生於台南州新營郡塩水街(今台南市鹽水區),後隨母親遷居台南州北港郡北港街(今雲林縣北港鎮),少年時期在各地流浪,16歲時在淡水碼頭以及籃匡會(台灣傳統的趕集活動)賣唱維生。以《淡水暮色》、《舊情綿綿》、《可憐的戀花再會》等經典台語歌曲聞名全台,而有「寶島歌王」之稱號,其長子洪榮宏亦為知名歌手,而洪榮良則是繪畫家,而洪榮良透露:早年爸爸也是以自己的手工繪圖,來推銷自己的歌仔簿。.

新!!: 陳達儒和洪一峰 · 查看更多 »

淑樺的台灣歌

《淑樺的台灣歌》是台灣歌手陳淑樺的第三十一張專輯,也是她唯一一張台語專輯,於1992年6月19日推出,以《月夜愁》及《走馬燈》兩曲為主打歌。.

新!!: 陳達儒和淑樺的台灣歌 · 查看更多 »

想要彈同調

《想要彈同調》是鳳飛飛加盟科藝百代的首張專輯;也是她個人的第七十二張專輯;1992年8月25日科藝百代唱片發行。.

新!!: 陳達儒和想要彈同調 · 查看更多 »

想要彈同調精選輯

《想要彈同調精選輯》是鳳飛飛第二十九張個人精選輯;1997年6月科藝百代唱片發行。.

新!!: 陳達儒和想要彈同調精選輯 · 查看更多 »

我一定要成功

《我一定要成功》(英語:I Should Succeed)是一部台灣電視劇,以彩妆界为背景的故事,接檔《天下第一味》之後。自民國96年(2007年)9月19日起,於民國97年(2008年)6月25日結束。每週一至週五的晚上八點於三立台灣台上檔,共201集,製作人郝孝祖,編劇朱永崑、林智祥、邱美慈、鄒維剛、黃沁嵐、呂婉君、楚國、孫崑林、蔡文傑、劉肖菁、劉肖蘭,導演龔美富→何東興→沈怡。.

新!!: 陳達儒和我一定要成功 · 查看更多 »

愛愛 (歌手)

愛愛(),本名簡月娥,是一位生於臺北廳新庄支廳的日治時期臺語流行音樂歌手。.

新!!: 陳達儒和愛愛 (歌手) · 查看更多 »

2月10日

2月1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41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24天(闰年则还有325天)。.

新!!: 陳達儒和2月10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陈达儒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