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38 关系: 十二使君時期,南翁夢錄,吳權,吳朝,吳昌岌,吳昌熾,吳昌文,吳日慶,塘中,大南實錄,大越史記,大越史記全書,姜公輔,安南屬明時期,安阳王,宋越熙宁战争,尊室訢,丁項郎,丁部領,丁朝,丁朝、前黎朝及李朝君主世系圖,平吳大誥,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後黎朝,後黎朝君主世系圖,往津日記,國史遺編,制能,制蓬峩,制至,嗣德聖製字學解義歌,唐朝五代越南人物及吳朝君主世系圖,光順,前黎朝,前李朝君主世系圖,矯公羨,申利,莫太宗,莫登庸,莫茂洽,莫朝君主世系圖,莫挺之,莫憲宗,靈慈國母,裒主,裒主世系圖,西山朝,馮興,觀爛島龍舟競渡,象郡,... 扩展索引 (88 更多) »
十二使君時期
十二使君時期,又稱十二使君之亂(),為越南歷史中的一段時期。在吳朝開國者吳權去世後,大臣楊三哥篡奪吳朝繼承者吳昌岌的王位,爆發十二使君之亂,越南歷史進入十二使君時期。地方豪強紛紛割據,自稱使君。雖然吴权的次子吴昌文擊敗楊三哥,重建吳朝。但由於未能平定諸使君,所以在十二使君之亂後已非吳朝時期。越南北部直到丁部領崛起後方統一,並建立丁朝。.
查看 陳荊和和十二使君時期
南翁夢錄
《南翁夢錄》(),越南古代史籍,作者是胡朝皇帝胡季犛長子黎澄(又稱胡元澄、胡澄,別號南翁)。明朝滅胡朝後,黎澄到明入仕,在工部任職,並大約於1438年(明正統三年)著成本書。本書記敍越南李朝、陳朝的歷史人物及事件,以及佛道宗教派別事跡,共三十一篇,可補越南正史之不足。《東南亞歷史詞典‧「南翁夢錄」條》,上海辭書出版社版,301頁。.
查看 陳荊和和南翁夢錄
吳權
吳權(,),越南吳朝的開創者,被稱為前吳王(),亦被稱為吳先主,出身於唐末五代時期交趾地方豪族世家,原為該地自主政權統治者楊廷藝牙將。大有十年(937年),南漢的交州發生兵變,屬將矯公羨殺死了主管官員,交趾統治者楊廷藝,割據一方,另一屬將吳權領兵攻打矯公羨,矯公羨便求救於劉龑,劉龑封兒子劉洪操為交王,然後領兵進攻吳權,結果被吳權打敗,劉洪操陣亡。吳權從此佔有了交州,吳權建立的王朝即越南吳朝。造就越南脫離中國統治,被後世視為古代越南獨立建國的重要人物。.
查看 陳荊和和吳權
吳朝
吳朝(Nhà Ngô,939─965年陳重金(即陳仲金)《越南通史》(即《越南史略》),北京商務印書館,57頁;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664頁;《東南亞歷史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509頁。),亦有稱作「吳氏自主政權」,越南歷史時期之一。在10世紀以前,越南北部(古稱交州)長期受中國統治。938年,越南北部(古稱交州)豪族吳權擊敗中國南漢軍隊,並於隔(939)年稱王建政,建立自主政權,是為吳朝。吳朝歷經吳權、楊三哥、吳昌岌、吳昌文等君主,其間出現內部權力鬥爭及各地豪強割據等問題,後更演成「十二使君」之局,吳朝衰亡。後世肯定吳朝在越南爭取自主的重要性,但對於它是否可稱為越南獨立之始則出現爭議。.
查看 陳荊和和吳朝
吳昌岌
吳昌岌(,)是越南吳朝君主,吳權的長子,曾被大臣楊三哥奪取王位,後來於951年,由弟弟吳昌文恢復政權,兩兄弟共同稱王治國,吳昌岌稱天策王()。至954年,吳昌岌去世。.
查看 陳荊和和吳昌岌
吳昌熾
吳昌熾()是越南十二使君時期的「使君」之一,吳朝君主天策王吳昌岌之子。當時,越南國內(當時領土相當於現今北部)長期群雄並起,吳昌熾的叔父南晉王吳昌文於965年死後,吳昌熾以吳使君()的身份據守平橋(有在今越南興安省或清化省等說法),其後被丁朝開創者丁部領所平定。.
查看 陳荊和和吳昌熾
吳昌文
吳昌文(,,即位後稱南晉王(),歷史上稱為後吳王()及吳後主,越南吳朝君主,亦是王朝建立者吳權的次子。950年,吳昌文推翻奪位者楊三哥,並於次年稱王,與兄長吳昌岌同理國政。965年,吳昌文在征戰中陣亡,其後全國陷入十二使君割據時期。.
查看 陳荊和和吳昌文
吳日慶
吳日慶(,),又稱吳覽公(),越南十二使君時期的割據者之一。他原是吳朝王族,在吳朝衰落時,他以使君的稱號,割據唐林一地(一說在膠水)。其後,吳日慶降附丁部領(丁朝開國君主),並成為其駙馬。979年,趁著丁朝朝廷內亂,大權旁落到權臣黎桓之手時,吳日慶企圖勾結占城舟師入侵越南(當時國號大瞿越),但卻遇風暴而覆歿。.
查看 陳荊和和吳日慶
塘中
塘中()是越南歷史地名,指的是鄭阮紛爭時期阮主治下的領土,其地理位置大致為越南中部和南部一帶。在越南汉文史籍中,多称作“南河”,中國史籍中多稱作“廣南國”,西方資料則稱作“交趾支那”(Cochinchine)。.
查看 陳荊和和塘中
大南實錄
《大南實錄》(),是越南阮朝的官修編年體史書,由阮朝國史館編修,584卷,採用漢文文言文寫成。.
查看 陳荊和和大南實錄
大越史記
《大越史記》(),越南古代史書,越南陳朝學者黎文休於1272年編撰而成,採編年體體例,用漢語文言文寫成,共三十--,內容記載自南越國的趙佗(於楚漢相爭時稱王)至李朝李昭皇(於1225年退位)。該書已散佚,但仍被視為首部越南正史典籍,對後來越南史家有重要影響力。.
查看 陳荊和和大越史記
大越史記全書
《大越史記全書》()是越南的編年體通史,以古汉语文言文編撰完成,也是研究越南歷史最重要的史書。該書從黎聖宗洪德年間(1470-1497),由吳士連編纂,收錄了自鴻龐氏時代以來的傳說及史實,最後於1797年,由西山朝史官吳時任負責增補至昭統帝昭統三年(1789年)的史事,為全書最後修訂本。.
查看 陳荊和和大越史記全書
姜公輔
姜公輔(,學者劉志強指《新唐書》等史籍載姜公輔於唐順宗登位不久時去世,亦即「姜公輔逝世於貞元二十一年(805)」,另據新疆和福州的《姜氏族譜》所載姜公輔「壽七十五歲」,故此姜公輔「應生於唐開元十八年(730)」。),字德文指姜公輔「字欽文」,中國學者劉志強在《中越文化交流史論•科舉與愛州進士姜公輔》裡,考證姜公輔的字應為「德文」。,中國唐代名儒及大臣,愛州(今越南清化,當時為唐朝屬地)人,具才智,考中進士入仕唐室,歷任翰林學士、拾遺等職,在783年(建中四年)的涇原兵變中協助唐德宗皇帝避難有功,升至諫議大夫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輔職務。後因直諫,觸怒德宗皇帝而被貶,最終死於泉州。姜公輔享負文名,獲得中、越兩國人士尊崇,有《白雲照春海賦》、《對直言極諫策》等文章傳世。.
查看 陳荊和和姜公輔
安南屬明時期
安南屬明時期(1407年─1427年)本條目的「安南屬明時期」一名,參考自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第四編第十一章第二節及附錄大事年表(年表裡將之列為1407年至1427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389頁及656頁。,另亦有称为「第四次北屬時期」()或「屬明時期」(),是越南(安南)被中國明朝永樂、洪熙、宣德三代皇帝統治的歷史時期,共20年,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在此一期間,明朝消滅越南胡朝,改稱越南為「交址」(又作「交阯」及「交趾」,當時國境相當於現今的中部及北部),掃平意圖恢復陳朝統治的後陳朝勢力,建立起府、州、縣的中央直轄方式,採取移風易俗及推行儒學教化的政策。但明朝的統治激起越南人民反感及叛變,尤以藍山豪族黎利最具影響力,並於抗明十年戰爭(1418年─1427年)後結束屬明時期。後世歷史學家,如中國的郭振鐸、張笑梅,指出明朝佔領越南之舉實屬「非正義」,不過該時期裡,中越兩國的文化、經濟、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对越南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查看 陳荊和和安南屬明時期
安阳王
安陽王()本名蜀泮(),原是古蜀的王子,乃為鱉靈的後裔。在秦國於西元前316年滅古蜀之後,輾轉到達現在越南北部,建立甌貉國,自稱為安陽王,建都於古螺,乃今河内近郊的東英縣。.
查看 陳荊和和安阳王
宋越熙宁战争
宋越熙宁战争(),是宋神宗熙宁年间发生在中国宋朝(北宋)和越南李朝之间的一场战争。至今这场战争还没有准确的叫法。中國學者郭振鐸、張笑梅所著的《越南通史》中,称这场战争为11世纪末中越之战。也有单独称呼两场战役邕州之战、富良江之战的。相对于980年宋朝第一次出兵交趾,在越南此役被称为第二次抗宋战争。关于这场战争现在中越双方各执一词,无法判断究竟哪方最后取得胜利。.
查看 陳荊和和宋越熙宁战争
尊室訢
尊室訢(;),字樂之(),號蓮亭(),越南阮朝官員,維新帝時期的輔政大臣,保大帝時期的輔政親臣。.
查看 陳荊和和尊室訢
丁項郎
丁項郎(,),銘文資料又作「頂帑僧帑」,越南丁朝皇帝丁部領的幼子,獲丁部領鍾愛,被立為太子,但惹起其長兄丁璉不滿。979年,丁項郎為丁璉所殺。.
查看 陳荊和和丁項郎
丁部領
丁先皇(;)是越南朝代丁朝的締造者,968年至979年在位。諱丁部領(),一說名為丁桓(),部領二字本為其官爵。《越南史略》中譯本,59頁,參見原文腳註。他平定了十二使君之亂,建立了越南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丁朝,並確定國號大瞿越,年號太平。但在979年的一次宮廷政變中被宦官杜釋所殺,丁朝隨即被前黎朝取代。.
查看 陳荊和和丁部領
丁朝
丁朝()是越南歷史的朝代之一,其立國期間為968年─980年。其建立者丁部領先後擊敗了割據越南北部的十二使君勢力,於968年統一全國並稱帝,建國號大瞿越。越南於10世紀以前,長期受北方鄰國中國統治。丁朝開國之後訂立制度,逐漸具有國家規模。外交上,丁朝向中國的宋朝通好,遣使朝貢,並首次被中國承認為藩屬而不是領土。 丁朝歷丁先皇(丁部領)、丁廢帝(丁璿)兩位君主。979年丁部領政變遇害後,繼任的皇帝丁璿年幼,由十道將軍黎桓獨掌朝政。宋太宗得知後,欲趁亂南下攻滅交趾。此事傳至交趾,黎桓被軍隊推戴為帝,丁朝遂被前黎朝取代。此後,黎桓率軍在白藤江之戰中擊退了宋朝的進犯。 後世歷史學者,視丁朝為越南建國的創始階段,史家黎嵩稱「我越正統之君,實自此始」《大越史記全書》卷首(黎嵩《越鑑通考總論》),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87頁。,可見它在歷史發展裡的重要地位。.
查看 陳荊和和丁朝
丁朝、前黎朝及李朝君主世系圖
本條目列明越南丁朝、前黎朝及李朝的家族世系。.
平吳大誥
《平吳大誥》(Bình Ngô đại cáo),越南古代的重要政治文告,作者是越南後黎朝的開國功臣兼文人阮廌,以漢語文言文寫成。該文是在明朝佔領越南結束時,抗明勢力中的黎利已擊敗明軍,取得勝利,為宣示大越國(越南)脫離明朝統治、建立後黎朝的統治而寫的。《平吳大誥》全文貫穿著民族情感及去暴安民的思想,既在政治上具有重要含義,亦在文學上有相當成就。在越南後世,《平吳大誥》有「千古雄文」、「第二個獨立宣言」等稱譽。.
查看 陳荊和和平吳大誥
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交趾」又寫成「交阯」、「交址」),簡稱交趾布政司,是中國明朝于永乐五年(1407年)攻灭越南胡朝之后在越南设置的一个地方行政机构,推行与内地相同的管理方式,下设十五府、卅六州、两百余县,统制范围大致为现在越南北纬十七度以北地区。黎利建立後黎朝後,於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廢止。.
後黎朝
後黎朝(),越南的一個朝代,由黎利於1428年(中國明宣宗宣德三年)創立,国号大越。後黎朝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兩部份。前期與莫朝南北對峙;到了後期,阮主和鄭主分據南北對峙,後黎朝皇帝僅為鄭主的傀儡。 部份越南的歷史學者,先將1428年至1527年的前期稱作黎初朝(),後將1533年至1789年的後期稱作黎中興朝(),以示區別。.
查看 陳荊和和後黎朝
後黎朝君主世系圖
本條目列明越南後黎朝的家族世系。.
查看 陳荊和和後黎朝君主世系圖
往津日記
《往津日記》(越南語:Vãng Tân Nhật Kí;法語:Voyage à Tientsin),越南阮朝官宦阮述所撰,用漢語文言文寫成。1882年,阮述奉命到中國天津公幹,為中法越南戰事而與宗主國清朝交涉,路經香港、廣州、上海等城市,翌年(1883年)才返回越南順化。《往津日記》就是以日記形式,記述他這次出差旅程的見聞及其與中國官宦名士交往的經歷。本書載有清法間有關越南交涉的史料,並收錄了清越兩國朝廷間的若干往來文書,對於中法越南戰爭史方面的研究,具有相當的史料價值。.
查看 陳荊和和往津日記
國史遺編
《國史遺編》(),又題為《養浩軒鼎輯國史遺編》(),越南阮朝編年體史書,以漢文文言文寫成,編輯為越南官員潘叔直(1808年-1852年,Phan-Thúc-Trực)。該書的記述,以阮朝的嘉隆帝、明命帝、紹治帝時期的史事為主,包括詔諭、法令、建制、外交、社會、習俗等多個方面,當中內容有與官方史書《大南實錄》互有出入之處,因此《國史遺編》在阮朝史方面具有相當的引證參考的價值。.
查看 陳荊和和國史遺編
制能
制能(;生卒年不詳),又作制陀阿婆粘(),制能一名,見於,陳明宗大慶五年八月條(Image 14);制陀阿婆粘一名,見《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陳紀·英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393頁。即闍耶僧伽跋摩五世(Jayasimhavarman V),占婆第十二王朝末代君王。制能的王兄制至於1312年被大越國陳朝所俘,制能被越人立為新君。其後制能與大越國交戰,最終失敗逃亡。.
查看 陳荊和和制能
制蓬峩
制蓬--(,),又作制蓬峨,或即占婆歷史傳說裡的比那索爾(占語:Binasuor)占婆歷史傳說裡有「比那索爾」之名(G·賽代斯《東南亞的印度化國家》十四章,北京商務印書館中譯本,395頁)。,中國明代典籍稱作阿答阿者或阿--阿者,是占婆國(占城)第十三王朝(1318年-1390年)的重要君王,被視為「英雄國君」,約1360年至1390年在位。即位後,制蓬峩矢志收復越南(大越國)以往奪取的占婆土地,整頓國內軍力,利用來自大越國的降叛者,多次發動對越戰爭,曾三度攻陷越都昇龍(1371年、1377年、1378年),擊斃過一位越南君主陳睿宗(1377年)。此外,制蓬峩與中國明朝建立友好旳外交關係,雙方使節往來頻繁。到1390年,制蓬峩最終戰死於對越交鋒中。.
查看 陳荊和和制蓬峩
制至
制至(;),又作制鷙,即闍耶僧伽跋摩四世(Jayasimhavarman IV),是占城第十二王朝的國王(1307年-1312年)。.
查看 陳荊和和制至
嗣德聖製字學解義歌
《嗣德聖製字學解義歌》(),越南阮朝嗣德帝所編的一部漢越字典。本書名為「字學解義歌」,是特別採用了「六八體演歌」的安排,在文中列出漢字及喃文,並解釋字義。嗣德帝死後,本書的體裁復經由阮朝國史館修書所的黃有秤、吳惠達等人的覆檢及整理,然後才刻印出版。學者陳荊和認為,嗣德帝編寫此書,用意是要作成一部官方的漢越字典來作教學基準,以及促進漢學在越南民間之流傳,使學問得以民眾化。.
唐朝五代越南人物及吳朝君主世系圖
本條目列明越南自唐朝起到靜海節度使之各起事者和吳朝之家族世系。.
光順
光順(越南文:Quang Thuận),越南後黎聖宗黎思誠(灝)年號,時間為公元1460至69年。上接黎宜民的天興(1459年至1460年)年號,其後則為後黎聖宗的洪德年號(1470年至1497年)。.
查看 陳荊和和光順
前黎朝
前黎朝(Nhà Tiền Lê),為越南歷史的朝代之一,由黎桓建立,立國期間為980年-1009年。黎桓原為丁朝的十道將軍,在丁廢帝繼位後獨攬大權。980年黎桓受朝臣擁護,篡位建立前黎朝(疆域約相當現時越南北部)。宋朝聞丁朝被篡位後派兵南下,黎桓率軍伏擊成功,擊敗宋軍。之後黎桓與宋通好,獲得宋朝冊封。黎桓得國後,在國內制定律例,整頓政務,並平定以芒族為主的內亂。1005年黎桓逝世,諸子爭立,黎中宗得位後不久被黎龍鋌(即臥朝皇帝)所殺。龍鉞自立,性好殺戮,1009年去世後,兒子尚幼,大將李公蘊被擁立為帝,建立李朝,前黎朝亡。.
查看 陳荊和和前黎朝
前李朝君主世系圖
本條目列明越南前李朝的家族世系。.
查看 陳荊和和前李朝君主世系圖
矯公羨
矯公羨(,,又作「皎公羨」),交趾峯州人,原為交趾統治者楊廷藝牙將。矯公羨發起兵變,殺楊廷藝而代之,臣服鄰近交趾的中國南漢政權。最後,矯公羨被楊廷藝另一員牙將吳權所殺。.
查看 陳荊和和矯公羨
申利
申利(,生年不詳,死於1139年或1141年,越南史籍文獻又作「翁申利」,銘文資料稱作「尚衰」,中國文獻裡稱為「趙智之」),越南李朝中期的反政府人物。申利原為占卜師,曾寄居大理國,後來自稱李仁宗皇帝之子,於李英宗初年起兵,號稱「平王」(又作「平皇」、「平原大將」),經雞洞(在今高平)、太原等地進軍,攻取富良府(在今宣光、河江、安沛),威脅李朝帝都昇龍,李氏朝廷派太尉杜英武等擊退申利軍隊,申利最終被太傅蘇憲誠所擒,再由朝廷定罪處死,事件結束。申利在封建時代被視為「僭號」的謀亂份子,而現代的越南共產主義學者則稱其為起義者。.
查看 陳荊和和申利
莫太宗
莫太宗(,),名莫登瀛(),是越南莫朝第二代君主,1529年至1540年在位。他是莫太祖莫登庸之長子,即位後改元大正。.
查看 陳荊和和莫太宗
莫登庸
莫太祖(,),名莫登庸(),是越南莫朝開國君主。1527年至1529年期間在位。.
查看 陳荊和和莫登庸
莫茂洽
莫茂洽(,),越南南北朝中期莫朝君主,1562年至1592年在位。.
查看 陳荊和和莫茂洽
莫朝君主世系圖
本條目列明越南莫朝的家族世系。.
查看 陳荊和和莫朝君主世系圖
莫挺之
莫挺之(;),字節夫(),越南陳朝時期外交家、詩人。陳英宗時期大臣,被稱作「」(越南陳朝與中國元朝狀元)。除了莫挺之之外,後世的阮直、阮登道兩位越南人也被稱為兩國狀元。 莫挺之是至靈縣隴洞廊(今海陽省南策縣Nam Tân社)人,為李朝莫顯績的五世孫,《大越史記全書》,吳士連等撰,陳荊和編校,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獻センター(昭和59-61年)(1984-1986),386頁。貌醜而多智。陳英宗興隆十二年(1304年)三月,莫挺之通過殿試,成為陳朝的狀元,獲賜太學生火勇首充內書家。後來成為左僕射。 1308年,元武宗即位後,派遣尚書安魯威來至陳朝,告知即位之事。陳英宗派莫挺之出使元朝。由於莫挺之矮小醜陋,元朝人很看不起他。一天元朝的宰相召他入府,莫挺之見蚊帳上繡著黃雀在竹枝上的圖案,上前將蚊帳撕裂。眾人感到奇怪,皆問其故,莫挺之說:「我聞古人有梅雀書,未聞有竹雀書者。今宰相帳裡繡竹雀。竹,君子也;雀,小人也。宰相以此繡諸帳,是以小人加君子,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我為聖朝除之。」眾人都敬佩他的才能。莫挺之朝見元武宗的時候,恰好有外國進貢扇子,元武宗命令莫挺之題詞。莫挺之提筆寫道:「流金礫石,天地為爐。而於斯時兮,伊周钜儒。北風其涼,雨雪載塗。而於斯時兮,夷齊餓夫。噫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如是夫。」元朝人更加讚賞他。《大越史記全書》,吳士連等撰,陳荊和編校,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獻センター(昭和59-61年)(1984-1986),390頁。這就是著名的《扇子銘》。 越南皇帝莫登庸是莫挺之的七世孫。1527年,莫登庸建立莫朝之後,追諡其為建始欽明文皇帝()。.
查看 陳荊和和莫挺之
莫憲宗
莫憲宗(,),名莫福海(),初名莫德元(),是越南莫朝第三代君主,1540年至1546年在位。.
查看 陳荊和和莫憲宗
靈慈國母
慈國母(,),名陳氏容(),越南陳朝皇族。她原為李朝皇帝李惠宗的皇后,並為之誕下女帝李昭皇,後來與其從弟兼權臣陳守度勾結,奪取李氏帝位,讓姪兒陳煚登基稱帝,陳朝建立,陳氏獲封為「國母」,得到如同皇后規格的待遇。.
查看 陳荊和和靈慈國母
裒主
裒主()是越南南北朝(1533年-1592年)及鄭阮紛爭期間的越南各個割據勢力其中之一,由武氏家族掌政,歷六代領袖。武氏家族參與後黎朝反莫的戰事,世代鎮守宣光地方,並於該地擁有世襲地位。武氏家族當政者因在宣光牧物州大同社(又作大同屯)的邱裒起家,故稱為「主裒」,亦即「裒主」。.
查看 陳荊和和裒主
裒主世系圖
本條目列明越南宣光武氏裒主的家族世系。.
查看 陳荊和和裒主世系圖
西山朝
西山朝()又稱作西山阮朝,越南朝代名,是越南在1778年至1802年间存在的朝代,享國祚廿四年。 1771年出身西山地區的阮岳、阮侣及阮惠三兄弟率領農民起義,推翻了廣南國(阮主)的統治,之後一路擴張,先後殲滅了北方的鄭氏政權以及後黎朝,結束了越南自莫朝建立開始,達二百五十多年的混亂割據狀態,建立西山政權。.
查看 陳荊和和西山朝
馮興
馮興(,),是8世紀越南反唐起義軍的軍事首領。.
查看 陳荊和和馮興
觀爛島龍舟競渡
觀爛島龍舟競渡,是越南廣寧省拜子龍灣的觀爛島(;另亦有中文媒體譯成「君蘭島」、“關蘭島”)在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舉行節慶活動,以紀念陳朝大將陳慶餘抵禦外每、保家衛國的功績。在活動中,參加競渡的選手會分成兩隊,穿上傳統服飾,由其中一人擔任元帥,競渡奪標,情景與端午節划龍舟相似,不過就增添了越南觀爛島的民俗特色。該節慶是拜子龍灣地區較為盛大的節日,屆時鄰近地區的人,都會紛紛赴會。.
查看 陳荊和和觀爛島龍舟競渡
象郡
象郡為秦代在平定百越族後所設的一個郡級行政單位。近現代有關象郡位置向有爭議,一說是在今日廣西與廣東雷州半島,面積達10萬平方公里以上,一說則指象郡包含了越南境內的北圻和中圻,面積廣達30萬平方公里以上。另外,象郡於秦末為南越国所轄無可爭議,不過南越国遭西漢消滅後,西漢是否繼續在原處復設郡縣,則有所爭議。不過,可確定的是,象郡的設置,對於嶺南開發是個不可忽略的關鍵。.
查看 陳荊和和象郡
鴻龐氏
鴻龐氏(「鴻龐」 越南語:Hồng Bàng,又作「鴻厖」),是越南傳說時期中最古的王朝,也被視為越南國家的開端。傳說鴻龐氏存在於公元前2879年至前258年 ,君主的稱號為「雄王」、「雒王」或「碓王」,曾使用「赤鬼國」、「文郎國」等國號。中國古籍中所提到的駱越(又作雒越),就與鴻龐氏的傳說相關。.
查看 陳荊和和鴻龐氏
越南史略
《'''越南通史'''》(《'''越南史略'''》中譯本)書影 《越南史略》(Việt Nam Sử Lược),又譯作《越南通史》,越南史書,由越南法屬時代的历史学家陳仲金(又譯作陳重金,1882年-1953年)於1917年初,用越南語寫成。.
查看 陳荊和和越南史略
越南太上皇列表
下列列表列舉了越南歷代太上皇及太上王的資料。.
查看 陳荊和和越南太上皇列表
越南公主列表
越南公主列表,以下列表列出越南歷史有載之公主一覽:.
查看 陳荊和和越南公主列表
越南獨立宣言
越南《獨立宣言》(),指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時发布的一篇文告,於1945年9月2日在首都河內的巴亭廣場發表,由越南獨立同盟會主席胡志明撰寫及朗讀。當時越南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法國殖民統治,加上二戰期間日本的五年軍事佔領,至胡志明發表《獨立宣言》,亦即表示在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脫離殖民統治,獨立建國,並且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政體。.
查看 陳荊和和越南獨立宣言
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
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該時期的越南受中國的隋、唐等王朝統治,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此一時期的起迄時間,越南史家陳重金(即陳仲金)定為603年至939年;另有定為602年-905年。是越南歷史上被中國隋朝及唐朝統治,並過渡至獨立建國的時期。602年,隋文帝派遣大將劉方平定了前李朝李佛子的勢力,將今越南北部直接置於隋朝的統治之下。621年,唐朝取代隋朝並繼續統治安南,並設置都護府(曾稱作交州總管府、交州都督府、安南都護府、鎮南都護府等)及節度使等軍政官署,管轄當地。在第三次北屬期間,該地曾爆發多起民變,並受環王國(位於現今越南中、南部)、闍婆(位於爪哇)、南詔國(位於中國西南)的侵擾。到唐末五代時期,曲承裕成為靜海節度使,其後,越南人士逐漸取得自主權力,標誌著第三次北屬時期結束。.
越南第一次北屬時期
越南第一次北屬時期(前207年或前111年-39年,)是越南歷史上被中國統治的一個時期,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 前111年,西漢攻滅南越國後,設南越舊地為交州,並置九個郡縣:南海郡、合浦郡、蒼梧郡、鬱林郡、珠崖郡、儋耳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 為了便於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貿易,漢廷非常關注在肥沃的紅河三角洲的統治。在前1世紀時,漢朝在交州的統治十分寬鬆,雒越的君長在自己的部族裡依舊保持著他們世襲的權力。然而在公元1世紀後,漢朝執行同化政策,鼓勵越人與漢人通婚,並加強了稅收,將越南直接置於漢朝統治之下。公元40年(東漢建武十六年),交州爆發了由徵氏姐妹領導的越南人大起義,第一次北屬時期結束。.
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
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43年-544年,)是越南歷史上一段被中國統治的時期,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 公元40年,在徵氏姐妹的領導下,交州爆發了反漢的起義。43年,漢伏波將軍馬援領兵平叛,殺死二徵。交州重歸漢朝管轄,第二次北屬時期開始。 在這一時期,今越南地區曾先後被置於東漢、交州士氏政權、東吳、曹魏、晉朝、劉宋、南齊、南梁的統治之下。541年,交州爆發了李賁起義。544年,李賁稱帝,建立萬春國政權,標誌著第二北屬時期的結束。.
越南追尊君主列表
以下的列表列出越南歷史上所有被追尊君主。.
查看 陳荊和和越南追尊君主列表
越南陳朝及胡朝君主世系圖
本條目列明越南陳朝及胡朝的家族世系。.
越南歷史
越南歷史悠久,據考古資料顯示,越南在舊石器時期已有先民活動,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出現東山文化,較重要的民族有雒越人。越南神話傳說提到約四千年前出現最早的王朝鴻龐氏。中國秦漢時期接觸並征服北部(紅河三角洲)及中部後,越南情況乃有可靠的文獻記載。從公元前3世紀晚期至10世紀前期,越南處於中國統治之下,中國文化大量輸入。現時的越南中、南部地區,曾有占婆國存在(2至15世紀),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一帶曾為扶南、真臘(柬埔寨)等國的領土。 938年,吳權在白藤江之戰打敗中國南漢軍隊,是次戰役為越南獨立過程中的重要一步。968年丁部领建立大瞿越国,越南正式独立建国。其後越南進入封建時期,經歷丁朝、前黎朝、李朝、陳朝、胡朝各朝的發展,15世紀初一度被中國明朝所佔(即屬明時期),不久復國,並在後黎朝前期達至封建時代興盛時期,其後長時間處於分裂及戰亂,有莫朝(與後黎朝合稱南北朝)、鄭主、阮主、西山朝等王朝和政權,到19世紀初期阮朝重新統一全國。越南歷朝曾使用的國號有「大瞿越」「大越」「大虞」「大南」等等,對外被稱為「交趾」「安南」,19世紀初始稱「越南」。在封建時代各朝,統治者採用中國式的制度治國,文化方面融合了儒、佛、道三教。本土文化亦有所發展,本國文字「喃字」得以應用。對外多次進行戰爭,以維護獨立和擴張領土,曾抵禦北方的中國及蒙古等國,在印支半島逐步征服占婆國,入侵老撾,與真臘、暹羅(泰國)爭雄。 19世紀中晚期,法國漸次吞併越南,進行殖民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受日本所支配。1945年越南共產黨(時稱印度支那共產黨)發動八月革命,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即北越),統治北方,獲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共產國家支持,南方亦先後有西方陣營支持的保大帝政權及越南共和國(即南越),南北分裂,美國介入越南政局,支持南越,演成越戰。1975年北越統一全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統一後的越南政府曾染指鄰國老撾、柬埔寨,又與中、美等交惡,外交形勢曲折。1986年以後,越南政府推動革新開放,促進經濟,1990年代又與中、美及世界各國改善關係。.
查看 陳荊和和越南歷史
越史略
《越史略》(),越南古代歷史文獻,作者不詳。該書共三卷,採用編年體,以漢語文言文寫成。是記載越南上古時代(包括越裳氏、南越國等)至李朝(1009-1225年)事跡的重要典籍。(其實亦有陳朝部份,但只介紹歷代年號。).
查看 陳荊和和越史略
黎利
黎利(,),越南後黎朝開國君主,后人称為黎太祖()。他起兵驅逐了明朝的驻军,使越南(當時“大越”國土相當於今越南中、北部)最终取得獨立地位。 黎利生于越南清化地區,在他的青年時期,陳朝被權臣胡季犛所篡,中國明朝籍此於1407年出兵佔領越南(當時國土相當於現今中、北部),設立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使之成為中國轄地。與此同時,越南群雄並起,黎利亦於1418年發動藍山起義,從而展開了抗明十年戰爭。結果,明宣宗決定罷兵,黎利稱帝,使越南重獲獨立,開創後黎朝(1428─1789年)。另外,黎利獲明朝承認其對越南的統治,以保持中越的邦交關係。.
查看 陳荊和和黎利
黎玄宗
黎玄宗(;),名黎维䄔(),又名黎维禧,越南后黎朝第二十代皇帝,1662年—1671年在位。.
查看 陳荊和和黎玄宗
黎聖宗
黎聖宗(;)名諱黎思誠(),又名黎灝(),越南後黎朝第五任君主,1460年—1497年在位。 黎聖宗是黎太宗的第四子,為光淑太后吳氏玉瑤所生,封平原王()。1460年,皇帝黎宜民因為屠戮舊臣而遭群臣的反對,阮熾、丁列發動兵變,殺死黎宜民,擁立黎思誠即位。曾征伐哀牢(即寮國)与占婆等地。黎聖宗即位後,在施政上推行多項改革,包括中央及地方官制、科舉、地方建置、頒行《洪德法典》等等。又致力調理農務,改善經濟生產。聖宗重視文學的推動,在位期間曾组织“骚坛会诗社”,提倡用民族语言写诗,创作多以民间故事为题材,对越文诗歌的发展很有影响。他也写汉文诗,收入《琼苑九歌》和《春云诗集》。而越南知名史書《大越史記全書》,就是由黎聖宗下令編撰。 黎聖宗在越南歷史當中被視為一位較重要的君主。但在私生活方面,越南史籍稱他「女謁盛」,耽於女色。晚年得重病時,遭久已失寵的皇后暗中加害,使他病情惡化而死。享年五十六歲。.
查看 陳荊和和黎聖宗
黎贵惇
黎贵惇(,),字允厚,号桂堂,幼名黎名芳。是越南历史上著名的學者、文人、史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其學識淵博、涉獵甚廣,包括詩文、史學、地理、哲學、醫學、天文、農學等多個領域。生平著述豐富,其大部分著作均收入《黎貴惇全集》中,其在越南哲学史和思想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被稱許為越南集大成學者。.
查看 陳荊和和黎贵惇
黎輔陳
黎輔陳(;生卒年不詳)是越南陳朝時期的一位重要將領,歷仕太宗、聖宗、仁宗三朝。 黎輔陳原名黎秦(),是愛州人,為黎桓的後裔。根據《大越史記全書》的說法,黎秦於1250年被陳太宗任命為御史中將。 1257年,蒙古軍隊南下入侵大越陳朝。此時的蒙古軍隊已征服了亞洲的廣大地域,滅大理國,具有很大的優勢。朝廷的多名高級官員對此態度消極,太宗的弟弟欽天王陳日晈甚至建議投靠南宋。但太宗最終聽從了太師陳守度的建議,親自率兵抗擊蒙古。在平厲原的戰鬥中,陳太宗親自督戰,黎秦奮勇當先,單騎衝入敵陣,神態自若。此戰使太宗對黎秦十分讚賞。黎秦認為蒙古軍強大,建議太宗退往瀘江,得到太宗的採納。 由於這次戰役的功績,黎秦被陳太宗升為御史大夫,賜名「輔陳」,即「輔佐陳氏」之意。他又迎娶了昭聖公主(即李昭皇)為妻。這次婚姻,同陳朝時期眾多被儒家思想認定為「亂倫」的婚姻一樣,受到後世的越南史官的廣泛批評。昭聖公主後來在1278年死於古法州。黎輔陳與她育有一子一女:上位侯黎琮、應瑞公主黎珪。 1258年,黎輔陳與周博覽作為陳朝的使者,被派往元朝,簽訂和平協議。協議規定陳朝每三年一次向元朝進貢,著為定規。同年,陳太宗正式舉行登基大典。翌年,任命黎輔陳為水軍大將軍。 除此之外,黎輔陳也是一名著名學者。1274年,陳聖宗任命他為儲宮教授,與阮士固、阮聖訓一起,成為皇太子陳昑的師傅。 保義侯陳平仲是黎輔陳的孫子。.
查看 陳荊和和黎輔陳
黎桓
黎桓(,)是越南前黎朝的開國君主,980年至1005年在位。由於其死後没有諡號,只能用大行皇帝的临时称呼,故後世稱之为黎大行()。.
查看 陳荊和和黎桓
黎昭宗
黎昭宗(,)本名黎椅(),又名黎譓,是越南後黎朝第十一任君主,1516年至1522年在位。 黎昭宗是莊定王黎漴之子,為鄭氏鸞所生。1516年,黎襄翼帝因為暴虐,被鄭惟㦃殺死。鄭惟㦃欲立黎光治為帝,武佐侯馮邁卻提出要立黎椅為帝,被鄭惟㦃殺害。黎光治遂被擁立為帝。但不久黎光治被鄭惟㦃之兄鄭惟岱劫持到了西都清化,數日後被殺害。而襄翼帝被殺之事傳到安和侯阮弘裕耳中後,阮弘裕發兵進攻東都昇龍,鄭惟㦃只得擁立黎椅即位,是為昭宗,改元光紹(一作光照),隨後挾持黎椅退往西都。 農民軍首領陳暠得知昇龍空虛,率軍襲破了昇龍,宣佈恢復陳朝,改元天應。在黎昭宗的號召下,鄭惟㦃、阮弘裕、鄭綏、陳真等各路諸侯平定了陳暠之亂。但不久阮弘裕、鄭綏就因爭權而發生了軍事衝突,最後陳真驅逐了阮弘裕,執掌了昇龍的朝政。 陳真權勢太重,引起了黎昭宗的猜忌,黎昭宗於1518年將陳真誘入宮中暗殺。陳真的餘黨十分不滿,聯合鄭綏起兵作亂,先後擁立黎榜、黎槱為帝。黎昭宗不得不逃到了嘉林縣菩提津避難,召莫登庸前來救駕。次年莫登庸擊敗並殺死了黎槱,將陳真的餘黨收編為自己的黨羽,權勢越來越大,開始控制昇龍,執掌朝政。 莫登庸出入都使用天子的儀衛,引起黎昭宗的不滿。莫登庸也對黎昭宗十分警惕,派女兒入侍,實際是監視昭宗的行動。昭宗於1522年與西都的鄭綏書信相通,同范獻、范恕二人一起逃到了山西明義縣的夢山,號召天下諸侯討伐莫登庸。皇太后鄭氏鸞和弟弟黎椿都未及隨行,留在了昇龍。莫登庸遂宣稱黎昭宗被奸臣劫持到首都之外,另立黎椿為帝,是為黎恭皇。 黎昭宗出逃的時候本來有許多人支持,但由於聽信了宦官范田的讒言導致人心渙散。黎昭宗又殺死了鄭綏的部將阮伯紀,引起鄭綏的不滿,發動兵變將黎昭宗劫持到了西都清化,成為鄭綏的傀儡。 在莫登庸的主持下,黎恭皇廢黎昭宗為陀陽王()。此後莫登庸曾兩次挾持黎恭皇進攻鄭綏,最終在1525年攻陷西都並殺死了鄭綏,將黎昭宗押往昇龍囚禁。 鄭綏的勢力被滅後,莫登庸篡位之心越來越強烈。1527年,莫登庸指使--將其殺害,葬於清潭的永興陵。死後廟號昭宗,諡號神皇帝。黎昭宗死後不久,莫登庸就脅迫黎恭皇禪位,建立莫朝。.
查看 陳荊和和黎昭宗
黎文休
黎文休(,亦有文獻寫成黎休黎崱《安南志略》卷第十五,北京中華書局,354頁。,),號修賢,越南陳朝官員及歷史學者,著有越南較早的一部編年體正史《大越史記》。.
查看 陳荊和和黎文休
黃五福
黃五福(,)是越南後黎朝末期的一名宦官,也是鄭主麾下的一員名將,封爵曄郡公()。黃五福以其成功鎮壓和攻佔廣南阮主的都城富春的事蹟聞名。.
查看 陳荊和和黃五福
黃廷寶
黃廷寶(,)是後黎朝末期、鄭主統治末期的一位政治人物。封爵為暉郡公()。 黃廷寶原名黃登寶(),是鄭主的權臣曄郡公黃五福的侄子,後來被黃五福收為養子。根據《皇黎一統志》的說法,他「豐姿清逸,有文武全才」。由於當時執政的鄭楹倚重黃五福,他遂娶鄭楹的次女鄭氏玉徹為妻。 黃五福因為戰功日漸擁有威權,有些人認為黃五福會取代鄭主的江山。而當時又有「草一田八」之讖,黃五福「行跡自嫌」,命黃登寶改名黃素履(),後來又改名黃廷寶。 1774年,黃五福攻打廣南阮主的時候,黃廷寶率軍隨行。黃廷寶倚仗著養父的勢力,為眾將所畏服;又因為他喜歡收留人才,許多英雄豪傑紛紛前來投奔。在攻打廣南的一系列戰役中,黃廷寶留下了赫赫戰功,聲名顯著。黃五福死後,鄭森命令黃廷寶接替其養父,鎮守乂安。 當時乂安治安混亂,豪強欺壓百姓,私鑄錢大量流通。且經常發生饑荒,農民揭竿而起。黃廷寶以裴輝璧為輔佐,抑制豪強,禁止民間私鑄錢,開倉賑災,並發兵清剿盜賊,使境內治安得以穩定。1778年,又平定了乂安境內的叛亂,受封為暉郡公。 黃廷寶的威權受到了一些大臣的猜忌,京北鎮守阮克遵多次向鄭森進讒,稱黃廷寶圖謀不軌。黃廷寶內心不安,請求回到昇龍,鄭森答應了他的請求。回京之後,黃廷寶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支持鄭森的愛妃鄧氏蕙和愛子鄭檊,與支持世子鄭棕的山西鎮守阮侃、京北鎮守阮克遵相對抗。 世子鄭棕失寵後,在鄭森生病期間陰集軍士,圖謀不軌。鄭森病愈後得知此事,大怒,於1780年廢黜了世子鄭棕,將其黨羽斬首;次年又立鄭檊為世子。 1782年,鄭森逝世,鄭檊嗣位。黃廷寶奉鄭森遺命,同卿郡公鄭橋、院郡公阮俒、珠郡公阮廷珠、泗川侯潘仲藩、棪郡公阮棪、垂忠侯謝名垂七人共輔朝政。 由於鄭檊年幼多病,人心不服。院郡公阮俒圖謀起兵擁立鄭棕,遂奏請太妃阮氏(鄭森之母),希望以鄭棕為輔政。阮氏將此事告訴黃廷寶,黃廷寶不從。隨後鄭棕便勾結三府軍,發動叛亂,攻打主府。黃廷寶騎象抵抗,為亂兵所殺。.
查看 陳荊和和黃廷寶
胡季犛
胡季犛(,),本名黎季犛(),即位后又改名胡一元(),字理元(),越南胡朝开国君主。年号聖元 。 他本是陳朝的一位權臣和外戚,1400年篡奪了皇位,改國號為大虞。不久讓位給次子胡漢蒼,以太上皇的身份仍掌朝政。1407年胡朝在同明朝的戰爭中滅亡,他同親屬一同被俘虜,被明軍執送京師應天府。 胡季犛也是一位儒學學者和詩人,他對越南的民族文字喃字的發展起著重要貢獻。.
查看 陳荊和和胡季犛
胡宗鷟
胡宗鷟(),越南陳朝時期文學家、官員。.
查看 陳荊和和胡宗鷟
胡元澄
胡元澄(,,原姓黎名元澄,胡朝開國後改為胡元澄,又稱胡澄,降附明朝後改為黎澄),字孟源,號南翁。本為越南權貴及胡朝君主胡季犛的長子,曾任陳朝司徒、胡朝左相國等職。後來被明軍俘獲,在明朝工部任職。著有關於越南史文的《南翁夢錄》傳世。另外,又因他善長兵器,成為一代兵器家,被明代軍士奉為「火器之神」。.
查看 陳荊和和胡元澄
阮匐
阮匐(;),越南丁朝開國宰相,獲丁朝開國君主丁部領封為「定國公」。979年,起兵征討大將黎桓(後來創立前黎朝的奪位者),最終不敵被殺。.
查看 陳荊和和阮匐
阮福洪伉
阮福洪伉(,),越南阮朝绍治帝第九子,生母端嬪張氏慎,協和帝同母兄。 明命十八年四月初一日(1837年5月5日),阮福洪伉在順化京城出生。年少好學。嗣德五年(1852年)二月,受封為富祿郡公(),後因富祿是畿內(承天府)縣名,改封為豐祿郡公()。嗣德七年(1854年),隨嗣德帝前往太學視學,作《御視學詩》六章,收入嗣德帝《御製辟雍賡歌會集》。嗣德八年正月初三日(1855年2月19日),阮福洪伉去世,壽十九歲,諡恭厚,葬於承天府香水縣居正總楊春社。.
查看 陳荊和和阮福洪伉
阮長祚
阮長祚(,),越南阮朝時期改革志士,乂安省興元縣裴洲村人,信奉天主教,年幼時受過越南傳統教育,1859年赴法國,學習西方文化及科學知識,至1861年歸國。阮長祚曾向越南嗣德皇帝上奏,提出從內政、軍事、外交、文教等方面進行改革,遭阮朝士大夫猛烈抨擊,不過嗣德帝仍於1866年,遣阮長祚到法國,購買新機器及招聘技術人員,可是不久因法國入侵越南南圻西部,被急召回國。到1871年去世。.
查看 陳荊和和阮長祚
阮朝君主世系圖
本條目列明越南阮朝及其前身廣南阮主的家族世系。.
查看 陳荊和和阮朝君主世系圖
阮惠
阮惠(,)又作阮文惠(),後改名阮光平(),是越南歷史上一位著名军事人物,亦是西山朝第二代皇帝,1788年至1792年在位。因年號光中,史稱光中皇帝()。他被今日的越南人認為是越南的民族英雄之一。 阮惠生於歸仁府西山邑(今屬平定省西山縣),當時屬於鄭阮紛爭時期南方舊阮的領地之內。因不滿舊阮政府裡權臣當道,政局敗壞,阮惠便與兄長阮岳、阮侶於1771年,在西山發動起義。阮惠在戰事中表現驍勇,使西山阮氏兄弟勢如破竹,先後消滅南方舊阮、北方鄭主及後黎朝,結束了越南二百多年來南北分裂之局,並擊退了來自暹羅及中國清朝等「外國勢力」的軍事干預。但他與兄長阮岳之間的內鬨相攻,致使整個西山朝元氣大傷。他本人則於1792年準備全殲舊阮勢力期間去世。.
查看 陳荊和和阮惠
蘇定
蘇定,中國東漢初年(越南第一次北屬末期)交趾郡太守。蘇定曾對交趾地區的雒越豪族繩之以法,因而在公元40年引起以徵側、徵貳姊妹領導的動亂。結果,蘇定不敵,東漢朝廷調兵委派馬援率領,南下鎮壓,亂事方告結束。.
查看 陳荊和和蘇定
蘇憲誠
蘇憲誠(,),又作蘇憲成,越南李朝的輔政大臣,侍奉李英宗和李高宗兩朝。為官文武兼備,以非宗室身份獲封王爵。.
查看 陳荊和和蘇憲誠
赵始
趙始(),亦作仲始()、趙仲始(),為南越國君主趙佗的兒子,也是越南神話傳說中的一位人物。 据《水经注》所引《交州外域记》的记载,南越王赵佗率兵攻打安阳王,安阳王属下有名叫皋通的奇能异士,为安阳王制造了一次射击就能杀死三百人的弓弩,赵佗知道不能硬攻,就退军驻扎于武宁县,派自己的太子赵始向安阳王投降称臣。安阳王不知道皋通是奇人,暴虐的对待他,皋通因此离去,离开前对安阳王说:“能持有此弩的将可以称王,不能持有的就会丧失国家。”皋通离去后,安阳王的女儿媚珠见到赵始样貌端正,就与赵始暗中交往,赵始向媚珠要求看看她父亲的弓弩,媚珠将弓弩取来后,赵始偷偷的用锯子将弩偷偷的锯断,逃走回报赵佗。南越随后发兵进攻安阳王,安阳王使用弓弩射箭,弓弩却折断了,他因此失败,乘船逃出海。 在後來的越南民間神話故事集《嶺南摭怪》中也有收錄。此後所著的越南國史《大越史記全書》和《欽定越史通鑒綱目》都將仲始的傳說收錄在內。 根據《嶺南摭怪·金龜傳》的記載,安陽王攻滅文郎、建立甌雒國時,有東海的金龜來到甌雒,幫助安陽王建立了螺城,並將自己的爪送給了安陽王。安陽王以其爪為機關,命皋魯(Cao Lỗ)製造了弩,號稱「靈光金龜神機弩」。 後來趙佗率秦軍入侵甌雒,安陽王用靈弩進行反擊,趙佗大敗,逃到了鄒山與安陽王對抗。此後由於雙方都無法取勝,安陽王遂將小江劃為邊界,北邊為趙佗領地,南邊為安陽王領地。為了表示和好,趙佗派兒子趙仲始入贅甌雒,娶安陽王之女媚珠(Mỵ Châu)為妻。仲始引誘媚珠竊取了靈弩,用別的弩代之,計劃將靈弩帶回國中。但心中思念媚珠,恐兩國開戰之後自己將與媚珠失散。媚珠告訴他,若發生戰亂,自己在逃跑時會將身上鵝毛錦褥的毛拔下,放在三歧路上作為標識。於是仲始將靈弩帶回國中。 趙佗得到靈弩之後率軍進攻安陽王。安陽王戰敗,與媚珠同乘一馬向南逃走。仲始順著沿途的標記窮追不捨。安陽王逃至演州郡高舍社夜山一帶的海濱,無船可渡。此時金龜浮出海面,指稱媚珠是亡國的罪魁禍首。於是安陽王斬殺媚珠,乘金龜入海而去。 媚珠深悔自己為了愛情而害死父親,臨死前愿化為珠玉以雪其恥。媚珠的血流入海中,蚌蛤吸取之後化為明珠。其屍體則被仲始帶回螺城安葬,化為了玉石。後來仲始思念媚珠,沐浴時在水中看見了媚珠的形體,於是投井而死。 《大越史記全書·趙紀》中稱南越文王趙胡是趙仲始的兒子。但中國的相關史料中沒有關於趙胡生父是何人的記載。.
查看 陳荊和和赵始
蒼梧士氏世系圖
本條目列明越南及中國交州士氏政權的家族世系。.
查看 陳荊和和蒼梧士氏世系圖
蒙越戰爭
蒙越戰爭(),或元越戰爭、蒙古越南戰爭、蒙古侵越戰爭、越南抗蒙戰爭,是指歷史上蒙古(元)對越南陳朝的侵略戰爭。越南對抗蒙元的戰爭共有三次,分別發生在1257年至1258年,1284年至1285年,以及1287年至1288年。在每次戰爭前后,雙方均進行過外交活動。 如今,越南視抗蒙戰爭為其历史上对外抗战最为光辉的一页。越南陈朝共有三代皇帝经历了此次战争,分别是陈太宗、陈圣宗和陈仁宗。.
查看 陳荊和和蒙越戰爭
鄚玖
鄚玖(,),本姓「莫」,及至僑居越南後,因避免與篡黎自立的莫登庸的家姓相混淆,便在自己的姓「莫」上加上「阝」(邑部),成為「鄚」氏),17世紀末、18世紀初越南河仙鎮的華僑領袖及實際統治者。他本是中國廣東雷州人氏,明朝滅亡後,因不願受滿清的統治,於是僑居位於湄公河三角洲的河仙(即現今的越南堅江省),在該地積極開發及進行管治(及後向越南舊阮稱臣,獲授河仙鎮總兵一職),使之成為繁榮的中南半島城市,並備受當地華僑的尊崇。《東南亞歷史詞典·「鄚玖」條》,406頁。.
查看 陳荊和和鄚玖
鄭主世系圖
本條目列明越南鄭主(北河國)的家族世系。.
查看 陳荊和和鄭主世系圖
鄭柞
鄭柞(,)是越南後黎朝的重要政治、軍事人物,也是鄭氏政權的第五代領袖(1657年-1682年),封號西定王()。.
查看 陳荊和和鄭柞
鄭杠
鄭杠(,《南風》合刊第廿二卷·第一百二十五期·〈鄭氏世家(續)〉),一作「鄭橿」或「鄭」,是越南後黎朝的重要政治人物,也是鄭氏政權的第八代領袖(1729年-1740年),封號威南王()。歷史上對鄭杠的評價很差,稱他是荒淫奢侈、殘暴無能的君主。.
查看 陳荊和和鄭杠
鄭根
鄭根(;),是越南後黎朝的重要政治、軍事人物,也是鄭氏政權的第六代領袖(1682年-1709年),封號定南王()。.
查看 陳荊和和鄭根
鄭梉
鄭梉(,)是越南後黎朝的重要政治、軍事人物,也是鄭氏政權的第四代領袖(1623年-1657年),封號清都王()。他曾於1627年發動征討阮主的戰爭,是為鄭阮紛爭之始。.
查看 陳荊和和鄭梉
鄭棡
鄭棡(;)是越南後黎朝的重要政治人物,也是鄭氏政權的第七代領袖(1709年-1729年),封號安都王()。.
查看 陳荊和和鄭棡
鄭森 (越南)
鄭森(;《南風》合刊第廿二卷·第一百二十五期·〈鄭氏世家(續)〉)是越南南北朝時期後黎朝的重要政治人物,也是鄭氏政權的第十代領袖(1762年-1782年)。封號靖都王()。.
查看 陳荊和和鄭森 (越南)
鄭楹
鄭楹(,),又名鄭櫿,是越南後黎朝晚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也是鄭氏政權的第九代領袖(1740年-1767年),封號明都王()。.
查看 陳荊和和鄭楹
鄭檊
鄭檊(,《南風》合刊第廿二卷·第一百二十五期·〈鄭氏世家(續)〉)是越南南北朝時期後黎朝的權臣,也是被認為是鄭氏政權的倒数第三位君主(1570年)。封號為奠都王()。.
查看 陳荊和和鄭檊
釋利薩多跋摩
釋利薩多跋摩(又簡稱薩多跋摩,占名:Satyavarman),占婆第五王朝(當時稱「環王國」)第二位君主。釋利薩多跋摩在位期間,曾受馬來、爪哇海盜的侵寇,並予以打擊。在內政上,釋利薩多跋摩大興土木,建造神祠和宏偉宮室。.
查看 陳荊和和釋利薩多跋摩
艮齋詩集 (鄭懷德)
《艮齋詩集》(),是越南阮朝官員兼學者、華僑後代鄭懷德(,號「艮齋」,這部詩集就是按照他的號取名)的漢文詩集,它既是越南文學作品,並具有中越關係史之史料價值。.
陳守度
陳守度(;),越南陳朝初年重臣、皇族。陳守度出身於即墨鄉(在今越南南定省)的豪族,並且為李朝的外戚權貴,獲任殿前指揮使,操縱朝政,後來安排從姪陳煚與李昭皇(李朝末帝)結成連理。1226年初,迫昭皇退位給陳煚,建立陳朝。陳守度曾殘酷對待李朝皇室遺族,主理國事近四十年之久,對陳初政局發展有一定建樹。後世學者,如近現代的陳重金(即陳仲金),便稱他為既殘暴,又肩負重任的「奸雄」。.
查看 陳荊和和陳守度
陳國瓚 (越南陳朝)
陳國瓚(;)是越南陳朝將領,封懷文侯()。 1279年,元軍在崖山之戰中攻滅南宋,轉而開始攻打南方的大越(陳朝)和占城。1282年,感覺到威脅的太上皇陳太宗以及皇帝陳聖宗在平灘召集宗室和文武百官,討論禦敵之策。當時的陳國瓚只有16歲,太上皇認為他年幼,沒有讓他參加會議。陳國瓚感到十分恥辱,以至於捏碎了手中的橘子。最終陳國瓚自行組建了一千餘人的軍隊抗擊元軍,其軍旗上書「破強敵,報皇恩」六字。 根據《大越史記全書》的記載,陳國瓚的軍隊異常勇猛,元軍遇上他只能退卻。1285年陰曆四月,陳國瓚在陳日燏的麾下作戰,於鹹子關擊敗唆都率領元朝水軍。陰曆五月,陳國瓚跟隨陳光啓,在章陽大敗脫歡主力,隨後陣斬唆都,迫使脫歡自昇龍撤離,退回元境。 《大越史記全書》中沒有提到陳國瓚是如何死去的。根據《元史·安南傳》的記載,陳國瓚與元軍在如月江(今梂江)激戰,最後陣亡。當時陳國瓚年僅18歲。 得知陳國瓚的死訊後,聖宗下令將他晉封為懷文王。 今日的越南人一直把陳國瓚當作一位年輕的愛國英雄,並流傳著他的不少故事。 越南共和國海軍有一艘護衛艦以「陳國瓚」的名字命名。.
陳國顙
陳國顙(;)是越南陳朝時期的一位宗室、將領。他是興道王陳國峻(陳興道)的第三子,封興讓王()。 陳國顙出生在大越的安生(今廣寧省東潮市社),這個地方是陳太宗分封給陳國顙祖父陳柳的封地。陳柳對陳太宗搶奪自己妻子之事一直耿耿於懷,臨終前要求陳國峻奪取天下。然而不久以後,蒙古軍隊大舉侵犯大越陳朝。在大敵壓境的時刻,陳國峻選擇與陳太宗的兒子昭明王陳光啓並肩作戰。 陳國峻在詢問了兩個十分信賴的家奴之後,決定放棄父親的遺願,為陳朝朝廷效忠。陳國峻隨後詢問了兩個兒子——興武王陳國巘和興讓王陳國顙的意見。陳國巘支持他的主張;而陳國顙卻認為應該像宋太祖那樣趁機奪取後周的天下。陳國峻大怒,拔劍欲殺之,被陳國巘勸止。自此之後,陳國峻與陳國顙斷絕了父子關係。 陳國顙的事蹟在《大越史記全書》中記載不多。他曾於蒙古第二次入侵的時候,與兄長陳國巘一起,在父親的麾下作戰,戰後被升為節度使。1297年,陳國顙跟隨昭文王陳日燏,鎮壓了一場叛亂。 陳國顙既是欽慈皇后的同胞兄弟,又是順聖皇后的父親。因此,陳國顙是陳英宗的舅父兼岳父。通過這層關係,陳國顙後來得以執掌朝政。1307年,占城國王制旻逝世,陳英宗遣陳克終出使占城,欲將玄珍公主迎歸。陳國顙認為這樣做將會造成嚴重後果,力圖勸阻,但英宗不聽。 1313年陰曆三月,陳國顙逝世。朝廷追贈太尉之職。他的兒子文惠王陳光朝也是朝廷高官。 有時候越南人會把陳國顙和慧中上士陳國嵩混淆在一起,這個錯誤最早來源於裴輝璧編纂的《皇越文選》。陳國顙的墳墓位於今廣寧省錦普市,人們在那裡建了一座寺廟祭祀他。.
查看 陳荊和和陳國顙
陳嗣慶
陳嗣慶(;),越南李朝晚期的政治人物。陳嗣慶出身於即墨鄉陳氏豪族,1209年,其妹陳氏容嫁與太子李旵(即李惠宗),陳氏一家成為李朝外戚,而他本人於父親陳李死後,統領陳氏家族。其後,陳嗣慶乘國內動盪起兵控制朝廷,於1216年出任太尉,掌握軍事大權。在朝中,因李惠宗皇帝患病常發癲狂,陳嗣慶與兄長陳承共同主政,此外又致力打擊阮嫩、段尚等地方割據勢力。陳嗣慶死後,獲追封為建國大王(又作建國王),他的族弟陳守度繼續操縱李朝朝政,並最終令陳承之子陳煚取得帝位,創立陳朝。.
查看 陳荊和和陳嗣慶
陳煚
陳煚(,;另又作陳日煚;對蒙古帝國上表奉貢時名為陳光昺;初諱陳蒲),越南陳朝開國皇帝。陳煚原出生於李朝末年的權貴家庭,從叔陳守度把持國政。陳煚被安排侍奉李昭皇(李朝末代女帝),不久後李昭皇退位,陳煚登基,開創陳朝。陳煚在位33年,其間成功抵禦蒙古帝國入侵;於1258年讓位予兒子陳晃,自稱上皇,仍然影響國政,於1277年去世,享壽60歲,後世稱之為陳太宗()。.
查看 陳荊和和陳煚
陳興道
陳興道(,),名陳國峻(),因受封為「興道王」()而得名陳興道。越南陳朝南定美祿縣即墨鄉人,皇族出身,並且是陳朝重要將領。他曾於13世紀率領陳朝軍隊,成功擊退蒙古軍隊的兩次入侵,成為越南歷史上的民族英雄之一。此外,陳國峻對於古代越南的軍事學甚有建樹,撰有《檄將士文》、《兵書要略》等軍事作品。.
查看 陳荊和和陳興道
陳渴真
陳渴真(,),越南(大越國)陳朝晚期將領,曾參予對占婆國作戰,並擊斃該國國王制蓬峩,使占婆進攻越南的威脅得以解除。其後因不滿外戚黎季犛把持朝政,意圖刺殺胡氏,但最終卻行動不成而被殺害。在越南後世,陳渴真因其忠義的形象,受到人民立祠尊崇。.
查看 陳荊和和陳渴真
陳朝 (越南)
陳朝(Nhà Trần),越南歷史上的一個朝代。1225年底(或1226年初),李朝末代君主李昭皇禪位給陳煚,建立了陳朝李昭皇讓位給陳煚的日期,有數種不同的說法。《越史略》記載在乙酉年(建嘉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西曆1225年12月31日)。《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記載在乙酉年(天彰有道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西曆1226年1月10日),而同書《陳紀·太宗皇帝》,則記載在十二月十二日(西曆1226年1月11日),而兩處都加上「戊寅」。見《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9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及《陳紀·太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6頁及321頁。中西曆轉換見。,至1400年終結,国号「大越」,首都位於昇龍(今河內)。因该朝君主姓「陳」,故历史上称为「陳朝」。 陳朝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被史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開國至1293年、第二階段為1293年至1341年、第三階段為1341年至1400年。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一階段裡在陳守度、陳太宗、陳聖宗、陳仁宗等統治者的經營下,內政得以鞏固及調整,採取太上皇主政的方式,以及近親通婚,以妨大權落入外戚之手;學術文教亦得以發展,如科舉的沿用、越南首部官方史籍《大越史記》的編撰等等。對外方面,蒙古帝國(元朝)於13世紀曾三度出兵攻越(分別為1257年至1258年;1284年至1285年;1287年至1288年),但在陳朝君主及名將陳興道等人的奮力抵抗下,成功撃退蒙古軍,陳朝與元朝保持朝貢關係,元封越南君主為安南國王。第二階段裡,陳英宗、陳明宗、陳憲宗等保持祖業,但亦未能化解國內的社會分歧,時治時亂。在第三階段,陳裕宗縱情享樂,朝綱紊亂,其後出現楊日禮被立及被廢內亂局面。陳藝宗、陳睿宗、陳廢帝時長期受占城國王制蓬峩的侵寇,國家元氣衰弱。陳朝晚期適值中國明朝建立,明廷繼續冊封陳朝君主為安南國王。陳順宗、陳少帝時,權臣黎季犛把持朝政。最後,在1400年,黎季犛廢少帝,自立為新君主,建立胡朝,陳朝遂亡。.
查看 陳荊和和陳朝 (越南)
陶璜
陶璜(),字世英,中國三國時代東吳及西晉時人。陶璜生於東吳官宦家庭,歷任顯位。3世紀60年代,東吳所轄的交州(州境包括現時越南北部)地區一度被西晉侵佔,雙方遂在當地爆發爭奪戰,陶璜受東吳孫晧委派率兵,成功擊敗晉軍,璜任交州刺史。其後,西晉於280年滅吳,陶璜投降,晉武帝繼續授任他為交州刺史。陶璜在交州任職三十年,深得當地民眾愛戴,後世越南史書甚至盛讚他「威惠素著」。.
查看 陳荊和和陶璜
陈艺宗
陳藝宗(,,在位:1370年-1372年),名陳暊(),中國明代典籍作陳叔明。越南(大越國)陳朝第九位君主,第五位皇帝明宗之子,封恭定王()。1370年,朝臣廢黜楊日礼(陳朝第八位君主),擁立陳暊即位。1372年,讓位于其弟睿宗,成为太上皇。當時,越南政局困難重重,內有朝中重臣離心及叛乱,外受占婆入侵。為此,陳暊為帝時曾肅清叛亂者,其後亦採取相應措施,以適應時局。而他的外戚黎季犛(日後的胡朝皇帝)在此時逐渐掌握大权。陳暊支撐了大越國政局達四分之一世紀,綜觀這段時期裡,陳朝處於快速衰落的狀態。.
查看 陳荊和和陈艺宗
李常傑
李常傑成書於越南陳朝期間的《越史略》將李常傑記載為「阮常傑」。李氏改為阮氏的原因,據《安南志略》、《大越史記全書》等典籍記載,是要避陳朝皇室的祖先陳李之諱,並且杜絕「民之望李氏」(見黎崱《安南志略·李氏世家》,北京中華書局,307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26頁)。(,,原名吳俊,字常傑《東南亞歷史詞典·李常傑條》,206頁。),是越南李朝的一位宦官和將領,亦是李太宗、李聖宗及李仁宗三朝元老,尤以李仁宗時期他的表現最為活躍,並且成為李朝與宋朝交戰的主要將領。.
查看 陳荊和和李常傑
李公蘊
李太祖(;)諱李公蘊(),是越南李朝的開國君主,1009年至1028年在位。年號順天,廟號太祖,諡號神武皇帝(),葬於壽陵。.
查看 陳荊和和李公蘊
李阿集
李阿集(;),《大南实录》称集亭(),是18世紀末期越南西山朝將領,越南華僑,受封集亭侯。 李阿集是广东潮州人,1759年前往广南国归仁经商,并在当地娶妻,与刘阿眉、孙阿显等清商交往密切,被拥戴为首领。1771年,阮岳、阮侶、阮惠發動西山起義。李阿集糾集了自己的勢力,號稱「忠義軍」,起兵響應西山軍。李阿集的忠義軍都是來自清朝廣東的亡命之徒,以作戰英勇出名。忠義軍作戰時赤裸上身,頭戴紅巾,左手持藤牌,右手持大刀,令敵人畏懼。 1774年,李阿集率軍配合西山軍作戰,攻佔阮主廣義之地。1775年,北方的鄭主鄭森見南方大亂,派遣黃五福率軍南下,攻佔了阮主的都城富春(今順化),阮主阮福淳逃往廣南。西山軍首領阮岳隨即向阮主表示效忠。西山軍以李阿集為先鋒、李才為中軍、阮岳為後隊,迎擊鄭軍於錦沙(今峴港市和榮縣)。李阿集的忠義軍攻勢兇猛,鄭軍一度不敵;但黃五福隨即命黃廷體、黃馮基率騎兵迅速衝擊忠義軍,步兵隨後跟進,因此忠義軍大敗。阮岳、李才被迫逃往板津。阮岳認為李阿集為人暴悍難制,欲借此戰敗之機將其處死;李阿集知道了以後,率部沿海路逃往廣東。清朝的兩廣總督李侍堯把他當作海盜進行圍剿,斬於廣州。.
查看 陳荊和和李阿集
李朝 (越南)
李朝(Nhà Lý),是越南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因该朝君主姓李而得名,历经九代君主,凡217年。 李朝開創於1009年。該年農曆十一月,前黎朝的左親衞殿前指揮使李公蘊(即李太祖)奪取帝位李公蘊即位的時間,據陳朝時編成的《越史略》記載在己酉年(西曆1009年)十一月。後黎朝編成的《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己酉年十月辛亥日(即十月三十日、西曆11月19日),前黎朝臥朝帝去世,李公蘊於「是月癸丑日」即位。然而該年農曆十月並無癸丑日,十一月二日方為癸丑日。見《越史略》卷中,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578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黎紀·臥朝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201-202頁。中西曆轉換見。,次年改元順天,定都昇龍(今稱河内)。李朝建國後,採取唐朝和宋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模式。在太祖、太宗、聖宗、仁宗四代君主的百餘年間,越南進入了政治集中、國家統一、國勢強盛的時期。李朝的治國政策包括興建昇龍城,分封中央軍政諸臣職位,改組地方政治機構,發展佛教,實行科舉制度,改革土地和稅收制度,制定《刑書》以改良法律,對外採取擴張政策等。李朝前半段時期多次與宋朝、真臘、占城發生戰爭,佔領了大片領土。1054年,李圣宗改国号为「大越」,并成为此后越南数个朝代的国号。李英宗時,獲中國宋朝冊封為安南國王,越南從此亦被稱作安南國。李朝在中葉以後逐漸衰弱,國內封建諸侯相互交戰,爭奪權力。李朝晚期,發生了「范猷之亂」、「郭卜之亂」和陳嗣慶、陳承兄弟專權的場面。最後權臣陳守度趁李昭皇年幼,於1225年年底(或1226年初)安排從姪陳煚(陳承之子)「受禪」,取代李氏帝位李昭皇讓位給陳煚的日期,有數種不同的說法。《越史略》記載在乙酉年(建嘉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西曆1225年12月31日)。《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記載在乙酉年(天彰有道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西曆1226年1月10日),而同書《陳紀·太宗皇帝》,則記載在十二月十二日(西曆1226年1月11日),而兩處都加上「戊寅」。見《越史略》卷下,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9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及《陳紀·太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6頁及321頁。中西曆轉換見。,建立陳朝。.
查看 陳荊和和李朝 (越南)
李朝刑書
越南李朝的《刑書》(越南語:Luật Hình thư),共三卷,是一部刑律匯編,於1042年由李太宗下令制定。李朝的《刑書》是越南歷史上最早的成文刑書,原書雖佚,但卻影響了日後越南封建王朝的刑法制度,在越南法權史具有重要地位。.
查看 陳荊和和李朝刑書
李昭皇
李昭皇(;),初名李佛金(),後改李天馨(),是越南李朝的第九任也是最後一任皇帝,同時是越南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是前任皇帝李惠宗的次女,在李朝滅亡後,成為下一代陳朝皇帝陳煚的皇后。.
查看 陳荊和和李昭皇
杜釋
杜釋(;)是越南丁朝的一名宦官,天榜縣(今南定省務本縣)人。 杜釋原為桐關(今寧平省)吏,後被丁先皇任命為祗候內人,得以接近丁先皇。根據《大越史記全書》的記載,杜釋因夢見流星墜入口中,便認為是帝王之兆,伺機篡位。979年,丁先皇醉臥宮中,杜釋便將其殺死,又將其長子南越王丁璉一起殺害。 隨後定國公阮匐率軍入宮平叛,杜釋躲在宮霤之下不敢出來。他三天沒有喝水,十分口渴。恰巧當時下雨,便用手盛水而飲,被宮女發現,報告給阮匐。阮匐派人將杜釋逮捕斬首,將他碎骨分屍,分給國人吃。.
查看 陳荊和和杜釋
杜英武
杜英武(,據《大越史記全書》載,杜英武去世時間為戊寅歲大定十九年(1158年)農曆八月(見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李紀·英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296頁)。《鉅越國太尉李公石碑銘序》載,杜英武是在戊寅歲的「南呂之月」(即農曆八月)患上重病,延至「太簇之月」(農曆正月)二十日(西曆1159年2月9日)去世(見《鉅越國太尉李公石碑銘序》〔1159年刻成〕,收錄於潘文閣、蘇爾夢主編《越南漢喃銘文匯編·第一集北屬時期至李朝》,遠東學院、漢喃研究院,191頁)。農曆及西曆轉換,茲參考。),字冠世(越南語:Quán Thế),越南李朝中期的軍事及政治人物,出身於顯貴家族,名臣李常傑便是其家族先人,他本人是李神宗生母杜太后之弟,其從姪女亦為李英宗夫人。英武自少入朝為官,歷事李仁宗、李神宗、李英宗等數代君主,曾統兵擊退侵擾邊疆的外族,鎮壓「申利之亂」,得到英宗生母黎太后支持,任職輔國太尉(地位等同宰相),獲賜國姓李氏,並且為內侍省人員,匡扶少主英宗,輔政約二十年之久,其間改善軍隊素質,維持儒士參政的方式,對反對份子加以殺戮。歷史上對杜英武的評價並不一致,當時的碑銘文獻稱頌他有「輔世安民」的政績,然而在後世,卻被史家描述為「強梁凌轢」的一代權臣。.
查看 陳荊和和杜英武
杜景碩
杜景碩(,),稱號為杜景公(),越南十二使君時期的割據者之一。他曾為吳朝君主楊三哥、吳昌文效力,後來割據杜洞江一地。最後,被丁朝開創者丁部領所平。.
查看 陳荊和和杜景碩
楊三哥
楊三哥(,生卒年不詳),又稱為楊平王(),越南吳朝時期君主,本為交趾統治者楊廷藝的兒子。吳朝君主吳權去世後,憑著篡奪行為獲取權力,於945年至950年在位。其後,遭吳權之子吳昌文廢黜。.
查看 陳荊和和楊三哥
楊廷藝
楊廷藝(,,部份文獻寫成「楊延藝」()),越南史上亦稱為「楊正公」,交趾愛州人,原為靜海節度使曲氏將領,當其主曲承美被中國南漢灭亡後,楊廷藝奮起抵抗,奪取了交趾的統治,因而被視為是越南自立建國的重要人物之一。.
查看 陳荊和和楊廷藝
楊彥迪
楊彥迪(,)是一位明末清初反清復明的農民軍首領,以及明鄭王朝的軍事人物。 楊彥迪原為鄭成功的部將。根據《防城縣志》的記載,1661年,楊彥迪率部佔據廣東省欽州的龍門島,活躍於欽州、防城港一帶,成為海盜,並自稱楊王,被鄭經封為禮武鎮總兵。1663年,清朝派遣尚可喜前往征討,楊彥迪在-乾-體港戰敗。1669年再次戰敗,退至大風江海面。 三藩之亂爆發後, 1677年,楊彥迪奉明鄭王朝首領鄭經之命,再次出兵攻佔龍門島。1679年,清軍攻佔龍門島。根據《嘉定城通志》記載,楊彥迪見恢復明朝無望,遂在1679年正月同副將黃進率部三千人逃往廣南國,請求阮福瀕給予庇護。陳荊和教授根據英國東印度公司東京商館日誌和日本資料,認為楊彥迪在1679年時仍在廣東省龍門停留,直至1683年清軍渡海攻臺前後才前往廣南國。 面對楊彥迪庇護的請求,阮福瀕將他們安置到了尚未納入廣南國直接統治的水真臘東浦之地(今同奈省、胡志明市和隆安省一帶)。楊彥迪率部在邊和、定祥等地建立村莊和城市,使當地成為了貿易繁華之地,也為廣南國日後接管東浦,建立政權打下了基礎。 1688年,黃進殺楊彥迪,反抗真臘國王。真臘王匿螉秋也築城防備,拒絕向廣南臣服。阮福溙派兵討伐,設計殺死黃進,吞併了該地區。.
查看 陳荊和和楊彥迪
楊嗣明
楊嗣明(,),又作楊嗣眀,是越南李朝中期的軍事及政治人物,本為富良府(在今越南宣光、河江、安沛等地)的首領,為李朝政府效力,招攬邊境民族,曾經率軍鎮壓動亂,獲得朝廷下嫁公主為妻,成為駙馬郎。後來因為不滿朝中重臣杜英武,與一批禁軍將領、貴族諸侯和宮廷侍臣合力指控杜英武。杜英武雖然一度失勢,惟不久就恢復權位,並且報復,楊嗣明最終遭到流徙之刑。.
查看 陳荊和和楊嗣明
武德恭
武德恭(),越南後黎朝時期宣光、大同地區守將,稱和郡公,並曾稱隆平王,對抗黎氏朝廷。.
查看 陳荊和和武德恭
武公俊
武公俊(,),越南後黎朝時期宣光地區的世襲守將,於1669年繼位,稱寬郡公,後來作反,曾自稱小交岡王,後黎朝方面則稱之為逆寬,最後兵敗而被擒殺。.
查看 陳荊和和武公俊
武公紀
武公紀(),越南南北朝時期的後黎朝官員,稱仁郡公,世襲鎮守宣光地方。.
查看 陳荊和和武公紀
武公悳
武公悳(,),越南後黎朝時期宣光地區守將,稱宗郡公,又僭稱王爵,對抗黎氏朝廷。.
查看 陳荊和和武公悳
武文密
武文密(),越南南北朝時期後黎朝的反莫將領,稱嘉國公,鎮宣光地方,並於該地擁有世襲地位。.
查看 陳荊和和武文密
河仙鎮協鎮鄚氏家譜
《河僊鎮協鎮鄚氏家譜》(),簡稱《鄚氏家譜》,越南史書,阮朝武世營所撰,成書於1818年,採用漢語文言文,內容主要記述17、18世紀越南華人鄚玖、鄚天賜等數代人,在河僊鎮(今越南堅江省)開發經營及實行統治的事跡。由於武世營是鄚氏統治者的僚屬,對當地史事有所了解,因而使該書在研究當時越南華人活動及中南半島政局等方面,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港口国
港口国,又名河仙国,是柬埔寨历史和越南历史上的华人割据政权。最初割据于柬埔寨,后内附于广南国。1679年由中国明朝遗民鄚玖建立,到1809年鄚子添去世後,越南阮朝委任官員直接管辖河仙镇。1833年鄚公材牽連入黎文𠐤叛亂,被送到順化審問,其後便再沒有鄚氏子孫返回河仙任职。.
查看 陳荊和和港口国
明鄉人
明鄉人(;មីញហួង / ចិនមីញ),亦作明鄉(),舊稱明香,狹義上是指越南京族和柬埔寨高棉族(主要分布下柬埔寨,今越南南部)內的一群華人後裔,源自17、18世紀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間,大批由於戰亂或經商而離開中國、輾轉遷入越南的華人族群,其中以男性居多。隨著明帝國的滅亡,他們當中有許多出於對滿清的排斥而請求越南皇帝收留,為後者開拓疆土、從事貿易與農耕。最終,明鄉人在當地扎根,與越南与柬埔寨女性通婚、繁育後代。由於貢獻頗多,朝廷准許他們設立叫做「明香社」(后改稱「明鄉社」)的村社組織進行自治。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明鄉人經歷了各個封建朝代、法國的殖民統治與南越和北越的分裂,在越南留下了許多文化印記,更成為中、法、越三方不同時期種族紛爭的焦點。由於不斷的混血、本土化和強制同化等因素,他們逐漸失去中國國籍、對「中國人」之身份的認同和使用漢語交流的能力,人口也逐漸減少。今天在越南的明鄉人已經融入越南文化、改操越南語,大致上改尊越南人(京族)習俗,變成越南主體民族的一份子,因而不再被視作華族人。而分布在下柬埔寨和留在柬埔寨王国本土的明鄉人也有部分已經融入高棉文化、变成下柬埔寨地区的柬埔寨的高棉人的主干部分。.
查看 陳荊和和明鄉人
明鄉陳氏正譜
《明鄉陳氏正譜》(越南語:Minh Hương Trần Thị Chính Phả),越南漢文書籍,為承天省(順化)明香社(明鄉)陳氏家族的族譜,記錄該家族從17世紀中國明清鼎革之際福建漳州人陳養純南遷越南中部定居,繁衍至20世紀陳氏十一代人的事跡。該譜從18世紀前期起由陳氏族人初修,其後經過重修,1930年十世孫陳元爍編輯。該譜在後世獲得學界重視,史家陳荊和指出它記載明末以後越南華人甚詳,是研究明鄉的重要史料。.
查看 陳荊和和明鄉陳氏正譜
昭統帝
黎愍帝(;)是越南後黎朝第二十五代皇帝和最後一代君主,1786年至1789年在位。本名黎維(,一作黎思謙),即位後改名黎維祁()。 他是黎顯宗黎維祧之孫,皇太子黎維禕之子,即位後年號昭統,因此又被後世稱為黎昭統()。.
查看 陳荊和和昭統帝
新亞研究所
新亞研究所(New Asia Institute of Advanced Chinese Studies),創立於1953年,是錢穆等中國大陸政權易手後南渡香港的學者,繼創辦新亞書院後在香港創立的高等教育及研究機構,以中國文學、中國歷史及中國哲學三大範疇為專攻領域。研究所為中華民國教育部立案,畢業生通過論文可獲教育部驗印的碩士、博士學位.
查看 陳荊和和新亞研究所
摩崖紀功文
《摩崖紀功文》本條目名稱「摩崖紀功文」,依據黃文樓、耿慧玲主編《越南漢喃銘文匯編·第二集陳朝》收錄的《摩崖紀功文》(見該書281頁),並有提出若因應文中內容,若以「征哀牢紀功摩崖」為題似更明確(見該書289頁)。此外,19世紀早期阮朝人裴輝璧所編的《皇越文選》卷之七裡,名稱寫成「磨崖紀功文」。(越南語:Ma Nhai kỷ công bi văn),是越南陳朝時期刻寫的摩崖銘文,內容以漢字寫成,刻於乂安省,刻寫時間有不同說法,古代史籍稱是開祐六年(1334年),該銘文本身稱是開祐七年(1335年)。該文內容是紀錄陳朝政府出兵鄰近的哀牢人,後世學術界亦有對它作整理及研究。.
查看 陳荊和和摩崖紀功文
撫邊雜錄
《撫邊雜錄》(越南語:Phủ Biên Tạp Lục),六卷,越南漢文史籍,後黎朝人黎貴惇撰。黎貴惇為後黎朝後期北方鄭主政權的著名官員及學者,1776年,被任命為順化府協鎮,在任約半年,《撫邊雜錄》便是根據他任期內的見聞經歷及所得資料寫成,內容包括順化、廣南等地(約在越南中、南部)的史地、制度、人文、風土等等。《撫邊雜錄》對越南中南部歷史研究具重要參考價值,受到後世學界重視。.
查看 陳荊和和撫邊雜錄
愍太后
愍太后(;),名阮氏玉素,黎昭統帝生母、皇后、皇子之名在越南史料皆無記載。越南史料稱其生母為「愍太后」、皇子為「元子」,皇后無記載。但據同時期清代孫永清的奏摺《奏為查明安南國王眷屬內投、暫為安插並防範關隘緣由摺》可知,昭統帝的生母名「阮氏玉素」,皇子名「黎維詮」,皇后名「阮氏玉端」。是越南後黎朝末位皇太后。.
查看 陳荊和和愍太后
曲顥
曲顥(,)又作曲承顥(),越南史上稱之為「曲中主」,於10世紀初期擔任管治越北地區的靜海節度使(曲顥時期名義上受中國後梁承認,並與南漢保持友好關係),在任期間治績良好,被譽為古代越南的「令主」。.
查看 陳荊和和曲顥
曲承美
曲承美(,生卒年不詳),越南史上亦稱之為「曲後主」,在917年至930年(或923年),繼承父親曲顥的靜海節度使一職(名義上受中國後梁承認),管治交趾(今越北地區)。其後,為割據嶺南地區的南漢所攻破,曲承美被擒,靜海節度使曲氏遂亡。.
查看 陳荊和和曲承美
曲承裕
曲承裕(,,又稱「曲先主」),中国唐朝末期,授任他為静海节度使,管辖今越南北部一带,為日後越南脫離中國独立建国打下基礎。.
查看 陳荊和和曲承裕
曹永和
曹永和(),生於臺灣臺北市士林,臺灣歷史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榮譽博士。以研究臺灣荷西統治時期與提出「臺灣島史觀」著名。.
查看 陳荊和和曹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