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陳懋烈

指数 陳懋烈

陳懋烈,號芍亭,中國清朝官員,湖北人。 舉人出身。同治元年(1862年)擔任福建臺灣府知府,同治二年(1863年)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

目录

  1. 9 关系: 台灣統治者丁曰健彭世芬馬樞輝葉宗元臺灣府知府樟腦戰爭洪毓琛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

台灣統治者

台灣統治者有跡可查應自1624年荷蘭殖民算起,期間歷經鄭氏王朝、台灣清治時期、台灣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17世紀中期(1638年)時,台灣原住民-巴布拉族與巴布薩族、巴則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在台灣中部已成立大肚王國,其統治者稱為「大肚王」,不過目前僅有兩位「大肚王」有跡可查。在17世紀之前,元、明兩朝雖於澎湖群島設置了澎湖寨巡檢司,也有澎湖寨巡檢官職設置(例如首任澎湖寨巡檢陳信惠),不過其僅駐於澎湖群島,並未實際管轄台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世紀之前,台灣統治者所轄實際領土幾乎都未達台灣全境;即使到19世紀中期,台灣清治時期政府力量仍未涵蓋所有台灣原住民居住的番地。 除此之外,1722年-1769年負責監督台灣行政之巡視台灣監察御史及1874年-1884年,每年冬春兩季駐守於台灣台南辦公的福建巡撫、掌管台灣內政之台灣府知府、台灣布政使、掌管台灣軍事之台灣鎮總兵等等在此均不認定為台灣統治者。而即使照這樣認定標準下,並扣除未派實上任或回任者,從1624年至今的三百八十幾年當中,台灣統治者也超過了160位以上。.

查看 陳懋烈和台灣統治者

丁曰健

丁曰健,字述安,號述菴,中國清朝官員,直隸宛平人,本籍安徽懷寧。 道光十五年(1835年)舉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任嘉義縣知縣。咸豐四年(1854年)接替朱材哲,於台灣擔任淡水同知。同治二年(1863年)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鎮壓戴萬生事件,並俘斬戴萬生。 據說其平亂時,血腥屠戮,手段兇殘。.

查看 陳懋烈和丁曰健

彭世芬

彭世芬,卢陵人,是一名清朝政治人物。监生出身。 彭世芬曾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接替陈懋烈任邵武府知府一职,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梁元桂接任。.

查看 陳懋烈和彭世芬

馬樞輝

樞輝為中國清朝官員,本籍不詳。馬樞輝於1862年(同治元年)奉旨接替陳鍔,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府知府。而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方父母官。.

查看 陳懋烈和馬樞輝

葉宗元

葉宗元(),字希柳,號峭巖,江西宜黃人,清朝政治人物,舉人出身。 葉宗元於同治二年(1863年)以台灣府海防補盜同知的職位奉旨接替陳懋烈,於台灣地區代理擔任台灣府知府。並於同治七年(1868年)回任。而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方父母官。.

查看 陳懋烈和葉宗元

臺灣府知府

臺灣府知府又名臺灣知府,在台灣清治時期與建省前為台灣清領區之地方父母官,官秩從四品。受上級臺灣道管轄監督,另則制約同知、巡檢、縣丞。清帝國台灣知府衙門在今天台南市赤崁樓旁(今稱「府廟」),台南市又稱作「府城」。 1875年,為了加強防務,台北設府,至此,台灣知府非管轄台灣全境的地方統治者。1885年間台灣行政區劃重新規劃,台灣府升格建省後,台灣府轄區驟地縮小,變成只涵蓋台灣中南部縣份或中部四縣市之建制。台灣知府不再成為清領區最高行政官僚,而是由福建台灣布政使取代。也就是,布政使其實是升格後的台灣知府,而建省後的台灣知府建制與管轄範圍區域已與建省前大相逕庭。事實上,知府升格為布政使,才是台灣西部正式建省的象徵。.

查看 陳懋烈和臺灣府知府

樟腦戰爭

樟腦戰爭(Camphor War;1868年11月20日-1868年12月1日,清朝同治七年)是中國和英國之間因為樟腦問題而引發的戰爭,戰爭導火線是雙方談判破裂而引來英國派兵攻陷安平,戰爭結果是雙方簽訂《樟腦條約》,中方除了必須賠償費用外,還要必須放棄樟腦專賣。此一戰爭又被稱為樟腦糾紛(Contest of Camphor)。.

查看 陳懋烈和樟腦戰爭

洪毓琛

洪毓琛(),字琢崖,號潤堂,中國清朝官員,山東臨清州人。.

查看 陳懋烈和洪毓琛

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

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設置於1791年,前身為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是台灣道的主官正式官職,即台灣清朝統治區的實際統治者。此官職名稱又稱為台道或亦可稱為台灣道、分巡台灣道。 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之官銜與前身「分巡台灣兵備道」最大不同在予新官職明確加授按察使銜,也就是將本來的正四品道員官銜提高到正三品按察使官銜,增加了可直接上奏清朝皇帝之職權。同時,也將福建省監察台灣清領區的職務劃分與台灣道。簡言之,就是新官銜增加了獨立監察權。另外,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與稍早相同,道署設於台南的台灣道仍為福建省所管轄,主官皆為外地輪調。 1885年,台灣道行政區劃升格為台灣省(正式名稱為福建台灣省)之後,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原則歸品等為從二品之台灣巡撫制約,實際行政權也為福建台灣布政使所承襲(布政使司為設省之建置,其職責必然與原道臺相重疊)。不過也造成了雙長官制(應非雙長官制,而較類似職權劃分不清之問題)的情形。劉璈任職期間還與台灣巡撫劉銘傳之間,還因為爭權造成許多紛爭。.

查看 陳懋烈和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