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中國醫學史
中國醫學史,指的是中國歷史中人們處理病痛的歷史。它涵蓋中醫學史(以研究中國醫學理論的發展為主),但範圍更為廣泛,包含了疾病、醫者的角色、醫療機構、醫病關係等主題。.
查看 陳存仁和中國醫學史
中醫學史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長期的臨證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中國古代經典作品《詩經》、《山海經》、《尚書》、《周易》等,已記載了當時有關疾病、病因、藥物及其他療法的知識。《周禮·天官》中已記載有“醫師”一職,負責“掌醫之政令”。 中醫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的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氣功、食療、音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其獨特之處,在於「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
查看 陳存仁和中醫學史
第一屆國民大會全國性職業團體及婦女團體代表
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於民國卅六年(1947年)11月21日至11月23日,全國同時舉行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應選3045席實選2961席,隨國民政府遷台者一直沒有進行改選,許多代表一直當到過世,未過世者則一直擔任至民國八十年(1991年)底方才全面退休。.
缠足
纏足,又称裹脚、纏小腳、裹小腳、紮脚(广东),古代漢族女性的一種习俗。具体始于何时何处不可考,仅知北宋已有纏足。此风俗至民国初年,逐渐消失。 惟认为宋朝人以女子小腳為美,北宋元豐後是开始流行的时期。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並要求足形弓弯,如江苏泰州明代刘湘夫妇合葬墓出土的花缎凤首尖足鞋、南昌明代宁靖王朱奠培夫人吴氏墓出土的缎面弓鞋皆长20-23厘米左右,頭向上翹,穿上後顯得足形弓彎。清代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還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要小至三寸古代女性的三寸金莲《齐鲁晚报》2004年07月07日。清末民初,社會普遍認為缠足是陋习。清政府和民国政府亦主张废除此習俗,此后缠足遂逐漸消失。二十世紀後期,在華人社會仍能看到一些上年紀的缠足老婦。.
查看 陳存仁和缠足
關國煊
國煊(KWAN Kwok Huen,),中國近代史學家,廣東順德人,生於順德。畢業於香港仿林中學、建公書法專修學院、台灣省立師範大學(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讀中學時,以慧、慧之、君慧、慧君筆名投稿香港《華僑日報》、《星島日報》副刊《學生園地》。1955年獲《青年文友》月刊徵文比賽高級組冠軍、香港基督教青年會及全港中小學書法比賽高中組冠軍。大學畢業後,返港長期任中學文史教員。課餘以本名及筆名鄭仁佳、關--昌、趙志邦在台灣《傳記文學》月刋發表《民國人物小傳》多篇。.
查看 陳存仁和關國煊
恆社
恆社(Constant club)是中国1930年代由杜月笙发起组织的帮会性社团。名称由陈群取“如月之恒”典故而做,暗含杜月笙姓名。恒社宗旨为:“进德修业,崇道尚义,互信互助,服务社会,效忠国家”。根据社章规定,领导机构为理事会。由社员大会选举的理事十九人,及候补理事十一人组成。杜月笙为名誉理事长。入社仪式较为庄重肃穆,需燃香并跪拜门下,然后由杜月笙逐一扶起。成员主要为工商界人士,也有少量官员及军界人士。.
查看 陳存仁和恆社
沙田蘇浙公學
沙田蘇浙公學(Kiangsu-Chekiang College (Shatin)),簡稱KCCS或沙蘇)位於香港新界沙田禾輋邨,1978年由香港蘇浙同鄉會創立,是該會在香港所創四校之一。 該校校訓為「整齊嚴肅」。學校設有家長教師會、學生會及校友會。該校的特色以著重普通話教授中文科目及設置完備的傷健設施見稱。自1982年起為政府津貼學校,並於1997年實施母語教學之時經政府核准,成為全港一百多間獲准以英語作為媒介(EMI)的中學之一。 該校曾於2001年獲優質教育基金頒發「傑出學校獎——學生表現」。.
查看 陳存仁和沙田蘇浙公學
挖花
挖花,又稱碰花將和、花將牌,是清朝、民國時期流傳於江浙的傳統骨牌遊戲。.
查看 陳存仁和挖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