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陳大受

指数 陳大受

陳大受(),字占咸,湖南祁阳人。清朝官員。 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選庶吉士,乾隆元年(1736年)散館,授翰林院编修,次年超擢,五遷至吏部侍郎。乾隆十一年(1746年)加太子少保,調任福建巡撫。乾隆十二年(1747年)任兵部尚書。乾隆十三年(1748年),進協辦大學士、軍機處行走。乾隆十四年(1749年)加太子太傅。乾隆十五年(1750年)出任兩廣總督,次年卒于任上。賜祭葬,諡文肃。有《陈文肃奏议》。有子陳輝祖、陳嚴祖。.

目录

  1. 26 关系: 劉於義孝儀純皇后安徽巡撫衙門中國宰相列表三禮館彭維新周學健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列表兩廣總督碩色福建巡抚福泉县 (清朝)直隸總督盋山志贤良祠阿里袞陳輝祖梁詩正江苏巡抚清史稿清朝吏部尚书列表清朝大学士列表清朝兵部尚书列表潘思榘日講禮記解義

劉於義

劉於義(),字喻旃,號蔚岡。江蘇武進(今屬常州市)人,劉一夔之子,劉復之父,武進西營劉氏第十一世。清朝翰林,政治人物,學者。.

查看 陳大受和劉於義

孝儀純皇后

孝儀純皇后(a;),魏佳氏,内管领清泰女,乾隆帝妃,嘉庆帝生母。本姓魏,內務府旗鼓佐領(即包衣漢軍或旗鼓漢軍)正黃旗,后抬旗入滿洲鑲黃旗,改姓魏佳氏。.

查看 陳大受和孝儀純皇后

安徽巡撫衙門

安徽巡撫衙門,於清代康熙元年(1662年)以操江军务(所部十二营)归并两江总督,专设安徽巡抚,驻安庆府,裁撤操江巡抚。在安慶設置(今安徽省安慶市)。.

查看 陳大受和安徽巡撫衙門

中國宰相列表

*本篇應指歷代最高官職者,並非單指「宰相」一職。.

查看 陳大受和中國宰相列表

三禮館

三禮館是乾隆初年設置的纂修機構,參修人數達百餘人,至十九年,編成《三禮義疏》。 乾隆初年下詔開三禮館,以為“《禮記》一書,尚未修纂。又《儀禮》、《周禮》二經,學者以無關科舉,多未寓目。”,隨著清廷異族統治秩序的漸趨穩固,加強禮制建設成為迫切之舉,至七月九日,始任命鄂尔泰、张廷玉、朱轼、甘汝来等為三礼馆总裁,一时重臣、名儒,如诸锦、惠士奇、杭世骏、蔡德晋、吴廷华、姜兆锡等,均赞纂修之职参,李紱即由博学鸿词科跻身三礼馆副总裁,发凡起例和搜集《三礼》文献,另一位副总裁方苞曾就《三礼书目》徵询李绂意见,李绂則建议辑抄《永乐大典》。三礼馆最早的工作是从《永乐大典》中录出有关于《三礼》者,此举亦开四库全书馆辑录《永乐大典》之先河。后汪由敦、尹继善、陈大受、彭维新、李清植、任启运等又补副总裁。杭世骏於乾隆元年(1736)中博学鸿词科之后,入三礼馆纂修《礼记义疏》,用功颇多,《学记》、《乐记》、《丧大纪》、《玉藻》等篇,即出其手,至乾隆八年(1743)因考选御史上书直言触怒高宗被斥罢。全祖望与杭世骏同年考取博学鸿词,次年却力辞方苞邀请他入三礼馆而回乡,但他又推薦另一位禮學大家吳廷華入館。乾隆十九年(1754),《三禮義疏》定本刊刻,包括《周官义疏》48卷、《仪礼义疏》48卷、《礼记义疏》92卷,前後歷時十九年,堪稱一時盛舉。《三礼义疏》刊成后,高宗赐国子监,并颁发各直省学政,令士子研习。 清初朝廷為籠絡中原士子,大開文治之門,創辦所謂的实录馆、明史馆、会典馆、三礼馆、三通馆、一统志馆等。这些馆都以大学士任监修总裁官,学士分别兼副总裁和总纂、纂修等职。誊录官則由三禮馆从生員中自行挑選,或由官员举荐。開館期間,館内費用全部公出,並有饭食银两则出自总裁、副总裁公费。清高宗大规模纂修《三礼义疏》,開啟清朝禮學振興之風,不少修繕人員在離開三禮館後,仍繼續鑽研三禮,例如杭世骏在館期間於《礼记义疏》的修纂用功颇多,在离开“三礼馆”后更倾心于《礼记》一经的搜讨和编纂,晚年撰成《续礼记集说》一百卷。又如王士让撰有《仪礼紃解》、官献瑶撰有《读周官》、诸锦撰有《夏小正诂》等都是離館後的私人續作。.

查看 陳大受和三禮館

彭維新

彭维新(),字肇周,号石原,又号馀山。清朝政治人物,湖南茶陵县人。官至协办大学士。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累迁赞善、谕德,出督山东、浙江学政,迁少詹事,出为直隶、河南按察使,改浙江布政使,调礼部、刑部、吏部右侍郎,充经筵讲官。累升署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仕途坎坷,几次被革职。回乡后,优游林下多年。乾隆三十四(1769年)卒。 有《墨香阁诗文集》十三卷。.

查看 陳大受和彭維新

周學健

周學健(),字勿逸,又字力堂。江西省南昌府新建縣(今屬南昌市)人,中國清朝政治人物。.

查看 陳大受和周學健

军机大臣

軍機大臣(v),雅稱為樞密,負責為清朝皇帝「跪受筆錄」提供建議的職務。中國清代中樞職務名稱;該頭銜屬於任務性質,而非定制官銜,無品階可言,擔任者亦無俸祿。.

查看 陳大受和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列表

军机大臣列表,旨在列出中国清朝自雍正七年(1729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历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雅称为“枢密”,属于任务性质,而非定制官衔,无品阶可言,担任者亦无俸禄。 雍正帝初为指挥青海战事之需要,于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军需房;后形成“办理军机处”,沿为定制,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雍正时首任军机大臣为张廷玉与鄂尔泰,恩遇最隆。自军机处设立,军机大臣取代内阁大学士成为清朝事实上的宰相,但与宰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直到清末官制改定,理论上其功能为新内阁所取代,然而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首任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原亦为领班军机王大臣。 军机大臣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无定员,一般六、七人。其中资历最深者为“首席军机大臣”,或称“领班军机大臣”,但没有正式的名义;入值军机时按资历深浅的分别称“军机处行走”、“军机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三种;“军机处行走”名目从嘉庆后期起即极少使用,仅恭亲王奕䜣以议政王入值军机时使用过一次。.

查看 陳大受和军机大臣列表

兩廣總督

兩廣總督(v),始设于中國明朝时期,總管兩廣(即後世廣東,包括今海南省,和廣西兩省)的軍民政務,至清朝成为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清朝正式官銜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

查看 陳大受和兩廣總督

碩色

碩色(v;),字靜菴,乌雅氏,為中國清朝官員。 1748年11月24日-1750年2月9日期間,奉旨接替尹繼善擔任兩廣總督。全名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的該官職,是兼轄廣西地區的廣東、廣西兩省之最高統治者,亦為清朝封疆大吏之一。 乾隆二十四年卒。諡恭勤。.

查看 陳大受和碩色

福建巡抚

福建巡抚,明清時代地方軍政官員。.

查看 陳大受和福建巡抚

福泉县 (清朝)

福泉县,是清朝时期江蘇省松江府下辖的一个存时极短的县,雍正时从青浦县分出,乾隆初年撤销,复归青浦县。.

查看 陳大受和福泉县 (清朝)

直隸總督

總督(v),正式官銜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管理河道兼巡撫事,是清朝9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直隸的軍民政務,总督署驻直隶省保定府城(今保定市莲池区)。而由於直隸省地處京畿要地,因此直隸總督被稱為疆臣之首。直隸總督例兼兵部右尚書右都御史,可直接上奏皇帝。.

查看 陳大受和直隸總督

盋山志

《盋山志》,是南京的一部地方志。清代顾云编纂,薛时雨裁正,初刻于光绪癸未阳月(1883年)。全书囊括盋山脚下龙蟠里为中心方圆十多里(大致相当于今鼓楼区范围)的形胜、祠庙、园墅、人物和艺文等事物。.

查看 陳大受和盋山志

贤良祠

賢良祠(v),清代雍正八年清世宗敕建,清朝祀王公大臣之有功國家者的專祠,位於地安門西大街103號旁門。 賢良祠坐北朝南,面積約740平方公尺。祠內立有清世宗憲皇帝御制賢良祠碑,御书额曰“崇忠念旧”。最初祀王、公、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都统、将军、总督、提督、巡抚、副都统共78人,又增21人,共祀99人。.

查看 陳大受和贤良祠

阿里袞

阿里袞(z;),字松崖。為中國清朝官員,满洲镶黄旗人,钮祜禄氏。.

查看 陳大受和阿里袞

陳輝祖

辉祖,清代湖南祁阳人。 兩廣總督陳大受之子。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荫生授户部员外郎,後迁郎中。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二月,任广西巡抚,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请修灵渠;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九月,任湖北巡抚;官至閩浙總督。乾隆四十六年七月,奉命查抄王亶望的家产,以四五萬兩白銀盜換了價值九萬餘兩的黃金,隐藏玉器,多將貴重器物佔為己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二月,被赐自尽。 其弟陈严祖在甘肅冒賑案中被处死刑。著有《陈辉祖奏稿》。 陈辉祖本受乾隆器重,承办王亶望贪污案,惜因办案过程中目睹王贪污巨款甚多,顿起贪念占为己有,乃衍生出案中案,中饱私囊,乾隆非常伤心陈辉祖的欺君及不自检点,原判斩监候,后令其在狱中自尽。.

查看 陳大受和陳輝祖

梁詩正

梁詩正(),字養仲,號薌林。浙江錢塘縣人。清代大臣、書法家。.

查看 陳大受和梁詩正

江苏巡抚

江苏巡抚,為清朝在江苏省設立的一個巡撫職位。 顺治二年置江宁巡抚,驻苏州,辖江宁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顺治十八年,江南布政使分为左、右两位,分驻江宁府、苏州府。右布政使辖宁、镇、苏、松、常,左布政使辖余下地方。然这两位布政使仍冠以“江南”头衔,所以不可能认为江南分省。康熙五年(1666年)五月,裁鳳廬巡撫,所属庐州、凤阳2府,滁、和2个州归并安徽巡抚管理;淮安府、扬州府2府及徐州隶属江南右布政使司。此时左、右两布政使辖境已经和现在安徽、江苏两省十分接近。康熙六年,左、右布政使分别改为安徽布政使、江苏布政使(这是“安徽”、“江苏”这两个省名出现之始)。康熙二十五年,改称江苏巡抚。两江总督驻扎在江宁府。乾隆二十五年,安徽布政使从江宁府迁往安庆府。同时,江苏布政使一分为二——江宁布政使(驻江宁府 )和江苏布政使(驻苏州府)。江苏省境内形成了一巡抚两布政的格局。不过,从清朝中期开始,巡抚逐步取代了布政使成为一省之长,所以江苏内部分两个布政的情况并不被认为是“分省”,毕竟名义上还有江苏巡抚统辖坐镇。至此江苏、安徽两省官僚体系完全定型,在清代文献中出现频率逐渐高过“江南”的频率,因而坐实了分省的事实。.

查看 陳大受和江苏巡抚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查看 陳大受和清史稿

清朝吏部尚书列表

下表列出清朝吏部尚书:.

查看 陳大受和清朝吏部尚书列表

清朝大学士列表

清朝大学士列表,旨在列出中国清朝自崇德元年(1636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历任大学士。清代大学士品级为正一品,雅称为“相国”,是清朝政府文臣中最高常设职位,相当于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清军入关后,沿袭明朝内阁制度和票拟制度。但内阁受制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只是转达表章的机构,大学士并不入阁办事。顺治帝亲政后,每日前往票本房,大学士掌管票拟,深受信任。顺治十年(1653年),设置内三院汉大学士,各二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内三院更名为内阁。顺治十八年(1661年),恢复三院旧制。康熙九年(1670年),仍改三院为内阁。自康熙帝设立南书房后,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大学士必须充当军机大臣后,才可以参与处理国家政务。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仿照西方建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和旧内阁被撤销,大学士另外在翰林院排列次序。 清代,大学士设置为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年间撤销中和殿大学士,增设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此后,大学士员限为满汉各二。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均以内阁名义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行政机构。.

查看 陳大受和清朝大学士列表

清朝兵部尚书列表

下表列出清朝兵部尚书:.

查看 陳大受和清朝兵部尚书列表

潘思榘

潘思榘(),字絜方,號補堂,江南武進縣(今屬江蘇省常州市)人。中國清朝官員。 潘思榘為雍正二年(1724年)進士,改庶吉士。雍正三年(1725年),分配至刑部学习。雍正六年(1728年),散館补為刑部主事。累迁郎中。雍正八年(1730年),授广东南雄知府。十三年(1735年),迁海南道。乾隆四年(1739年),迁按察使。乾隆七年(1742年),迁浙江布政使。乾隆十一年(1746年),授安徽巡抚。之後調任福建巡抚。乾隆十七年(1752年)卒。乾隆帝命於京師贤良祠祭祀。谥敏惠。.

查看 陳大受和潘思榘

日講禮記解義

《日講禮記解義》,為清朝官修的解釋《禮記》經義的典籍,為聖祖康熙帝在經筵所講解經文的內容,都經過康熙帝御定。原本未編輯成書,乾隆十二年初(1747年)乾隆帝敕命和碩和親王弘晝、大學士鄂爾泰等人取出書房所藏舊稿,編撰校刊頒行。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一月成書進御。 康熙帝在經筵時認為,《禮記》為治理國家的重要經書,雖南宋朱熹主張《禮記》是《儀禮》的傳,然而特別在〈冠義〉等六篇及〈喪服〉諸篇與《儀禮》互有創造性的闡發;至於其他篇章則多修身正俗的道理、「別嫌明微」之防,不盡然比附《儀禮》;《儀禮》為古文經而《禮記》多紀錄其變化,《儀禮》是大綱而《禮記》多載細節,《儀禮》為原則而《禮記》多釋明意義;因此聖賢精微的言論與切要的義理穿插在《禮記》中,對自己可以正心修身,推行則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日講禮記解義》推論解譯經文,將經文要旨到細微枝節都發揮流暢通達,並將南宋衛湜所蒐集的一百四十四家學說鎔鑄剪裁、匯輯成為《禮記》傳解的精華。乾隆帝主張崇敬經法,編輯《日講禮記解義》與《欽定禮記義疏》相輔相成。.

查看 陳大受和日講禮記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