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46 关系: 劉峙,劉祖漢,劉紀文,劉詠堯,博羅戰鬥,卢师谛,卢德铭,卜道明,卓國華,古应芬,叶举,叶剑英,叶辅平,叶挺,司徒拔,吴奇伟,吴铁城,吴景濂,吕超,大埔戰鬥,大元帅府码头,大沙头站,天演論,奉化三俞,季方,孫中山,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孫中山紀念,孫科,孔庚,孙中山 (1986年电影),宁武 (人名),宋庆龄,對孫中山的評價,岭南大学 (广州),上海展览中心,丁人傑,丁炳權,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广东省职官列表,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广西省职官列表,中华民国初年国会,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中华民国政府沿革,中山公園,中山纪念堂 (广州),中山舰,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扩展索引 (296 更多) »
劉峙
劉峙,字經扶,江西吉安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曾任黃埔軍校教官,参与北伐、中原大戰等多場戰事,甚為得到蔣中正賞識。抗戰時曾任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司令,第五戰區司令。1948年被任為徐州剿共總司令,被解放軍全线击敗。1954年到台灣,至1971年病逝。.
查看 陈炯明和劉峙
劉祖漢
劉祖漢(1894年—1985年),中華民國政治軍事人物。学名西屏,浙江奉化人。.
查看 陈炯明和劉祖漢
劉紀文
劉紀文()原名兆銘,字自然,别字紀文,并以别字行。祖籍广東省广州府東莞县横沥镇下车岗村,生于广东省順德县,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Who's Who in China 4th ed.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Shanghai), 1931.
查看 陈炯明和劉紀文
劉詠堯
刘咏尧(),字則之、詠堯、泳堯,號武琨,籍貫湖南醴陵,湖南省醴陵縣人,1922年毕业于湖南岳云中学,1923年赴广州大本營軍政部陸軍講武學校学习。1924年,轉入黃埔軍校第一期步兵科畢業,國學底子深厚,書法遒勁。先後歷任南京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國民革命軍營長、團長、陸軍五十師政治部主任、中央軍校政訓處長、政治總教官、湖南軍管區副司令兼參謀長、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廳長、軍委會廬山軍訓團講師、陸軍大學教授、中華民國國防部次長、代理部長兼全國人事部部長等職。以陆军四星上将退役。著有《中國國民黨黨史》、《政治學概論》、《世界各國革命史》、《人事行政論叢》、《人生哲學論》、《經濟學概論》、回憶錄《九十憶往》等。 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府贈予劉詠堯將軍一面題有神雕大師的匾額。.
查看 陈炯明和劉詠堯
博羅戰鬥
博羅戰鬥發生於1923年5月10日-11月8日,地點則是在中國粵中一帶。是北洋政府時期大型戰鬥之一。博羅戰鬥的交戰兩方為桂滇聯軍及陳炯明所屬粵軍。戰鬥結束後,楊坤如率領的粵軍獲得絕對勝利,滇桂聯軍獲得重大挫敗,11月8日,滇桂兩軍原有之廣東中部駐守地遭陳炯明佔領。.
查看 陈炯明和博羅戰鬥
卢师谛
卢师谛()字心臣,号锡卿,祖籍江西南康唐江镇卢屋村,生于四川成都,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元老,中华民国军事及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卢师谛
卢德铭
卢德铭(),别名卢继雄,字邦鼎,号又新,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仲权镇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物,秋收起义总指挥。.
查看 陈炯明和卢德铭
卜道明
卜道明()字士畸,曾用名卞士吉、卜世畸、卜士琦、卜士奇。湖南益阳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高级干部,曾代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共六大代表、共产国际五大代表、青年共产国际四大代表,后为中华民国官员。石川祯浩,早期共产国际大会的中国代表(1919-1922年),袁广泉译,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2005年徐友春,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陈予欢,黄埔军校将帅录,广州出版社,1998年.
查看 陈炯明和卜道明
卓國華
卓國華,廣東香山人,同盟會會員,近代女革命家,在參與黃花崗之役時假扮新娘偷運軍火,遂得「革命新娘」之稱。.
查看 陈炯明和卓國華
古应芬
古应芬()字勷勤、湘芹,广東省广州府番禺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古应芬
叶举
叶举()字若卿,广东惠阳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查看 陈炯明和叶举
叶剑英
叶剑英(),原名宜伟,字沧白,汉族,廣東梅县客家人,中国共产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 叶剑英早年曾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参与北伐战争。1927年12月,组织广州起义。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等职务,参与历次反围剿战役及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参谋长、中央军委参谋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后委书记、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1949年1月,任北平聯合辦事處主任,為接管北平做了大量的工作。同年參加中共代表團,同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團進行和平談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廣州市市長,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军事科学院院长兼政委等职务,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卷入“二月逆流”案。林彪事件后,他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 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他与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等人联手策划怀仁堂事变,逮捕四人帮成员。此后担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廢除國家主席時期相當於國家元首)等職。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在北京逝世,骨灰安葬于广州红花岗烈士陵园。.
查看 陈炯明和叶剑英
叶辅平
叶辅平(),原名葉全,广东惠阳客家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叶挺胞弟。.
查看 陈炯明和叶辅平
叶挺
叶挺()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客家人,为北伐名将,八一南昌起义前敌总指挥,新四军军长。 叶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参加建国粤军,参与粤桂战争,任工兵营副营长。1921年,调任孙中山之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192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起,他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处长、第十二師第三十四團團長、叶挺独立团团长,参加北伐战争;之后担任第二十五师副师长,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1927年,叶挺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但之后因在党内受到不公正待遇脱离中共,流亡莫斯科。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曾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时被俘。1946年,叶挺获释后重新加入中共,随后因飞机失事遇难。.
查看 陈炯明和叶挺
司徒拔
司徒拔爵士,GCMG,FZS,JP(Sir Reginald Edward Stubbs ,),舊譯史塔士,英國殖民地部官員,曾長年在白廳供職,後來罕有地獲外調到錫蘭的殖民地政府工作,並且在十分短的時間內升任總督之職。司徒拔曾先後出任香港、牙買加、塞浦路斯與錫蘭的總督,任內以作風率直強硬和不易妥協著稱。在任香港總督期間,司徒拔就因為拒絕對海員大罷工與省港大罷工作出讓步,結果釀成了軒然大波。他後來在任錫蘭總督時,復遇上了布雷斯格德爾事件,並在事件發生後不久引退。.
查看 陈炯明和司徒拔
吴奇伟
吴奇伟(),原名晴云,字梧生,广东大埔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查看 陈炯明和吴奇伟
吴铁城
吴铁城()祖籍广東省广州府香山县,生于江西省九江府,中国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军人。.
查看 陈炯明和吴铁城
吴景濂
吴景濂(),字莲伯,濂伯,号述唐,别号晦庐,晚年署抱冰老人,辽宁宁远(今兴城)人,民国初年四次出任国会议长。.
查看 陈炯明和吴景濂
吕超
吕超()字漢群,号平林,四川省叙州府宜賓县人,祖籍湖南省,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吕超
大埔戰鬥
大埔戰鬥發生於1920年8月6日-16日,地點則是在中國廣東大埔。是北洋政府時期內戰之一,也屬於桂粵戰爭(或稱兩粵戰爭)的系列戰鬥。交戰兩方為的桂軍岑春煊及粵軍陳炯明,最後,陳炯明獲勝,佔領大埔占峰市、蕉嶺及潮汕兩地。.
查看 陈炯明和大埔戰鬥
大元帅府码头
大元帥府碼頭,原名為石涌口碼頭,是中國廣州市海珠區珠江沿岸的一個客運渡輪碼頭。位於河南濱江東路江灣大橋側。.
查看 陈炯明和大元帅府码头
大沙头站
大沙头火车站,旧称广九车站,原址位于中国广州市越秀区白云路南端,是原广九铁路华段的终点站,始建于1911年,历史上曾以广州东站、广州站为名,曾经是广州市内规模最大的铁路客运站。广州新客站在1974年启用后,大沙头火车站一度改为客技站使用,至1985年被拆除。.
查看 陈炯明和大沙头站
天演論
《天演論》原名《演化论与伦理学》,是嚴復翻譯自英国生物学家-zh-hant:湯瑪斯·亨利·赫胥黎; zh-hans: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名為Evolution and Ethics的演講與論文集,此書阐发了达尔文《物种起源》一書中關於生物进化的理论。 嚴復並未將原著完全翻譯,且除了翻譯之外還加入許多自己的見解,或是加入其他學者如-zh-hans:斯宾塞; zh-hk:史賓莎; zh-tw:史賓賽-的主張。.
查看 陈炯明和天演論
奉化三俞
奉化三俞,指在中华民国(及后来的臺灣时期)和中国国民党历史上有卓著影响的三位俞姓政治人物。“三俞”即:俞飛鵬、俞濟時和俞國華。.
查看 陈炯明和奉化三俞
季方
季方(),字正成,江苏海门三阳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季方17岁参军,1912年8月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3年离校参加癸丑讨袁的湖口起义,兵败返回南通,任江苏省警备队连长。后应响应蔡锷讨袁护国运动,事先被泄、判刑十年。袁世凯死后获释,进入上海中华模范地方自治讲习所学习。 1921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军校任特别官佐,曾参加东征和讨伐陈炯明之役。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组织科长,第二十二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第一师政治部主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军事指挥教导营营长,第四军教导团参谋长。1930年,参加邓演达创建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任中央干部会干事,负责总务、联络、军事方面的工作。1933年参加闽变,任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随后被逮捕,后保释。1938年,参加“华东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的活动,组织武装抗日。1939年,任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1940年,进入苏中根据地,任新四军苏中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抗日战争后,担任任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1948年,担任华东军区解放军军官教导总团团长。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51年12月,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执行局委员兼中央副秘书长。1958年起,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代理主席、主席。1978年3月至1987年12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查看 陈炯明和季方
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稱孫中山。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華民國奠基人,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在日本東京由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号召下與華興會以及光復會等組織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後於東京黑龍會總部組成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主張使用狀似日本軍旗「旭日旗」的「青天白日旗」,反對使用黃興所提出的井字旗作為革命旗幟,並在黑龍會等組織的支持下被推為總理。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臨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中山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時期,他依舊未有行動,28岁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建言改革,卻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將兵遣師,侵入中國。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國國民黨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原本,孫中山提倡以武裝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以建立中華民國,但民國建立以後,他得不到北洋軍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於是遭受許多非議。他提出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影響中國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尊其為唯一總理。 孙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查看 陈炯明和孫中山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位於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紡織路東沙街18號,是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广州大元帥府舊址”為依托建立的遺址性紀念館。该处旧为孫中山於1917年興建於此地的廣東大元帥府。於2006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孫中山紀念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革命、推翻沿用千年的帝制、建立共和的策劃者之一,是近代中國的一位有高度重要性的政治人物,其同黨、仰慕者、身前友人們等為了表達尊崇之意,將孫中山升格為偉人、中華民國國父,以致於在世界各地都有地方用不同方法去紀念孫中山,其中以銅像最多。 1925年4月16日,廣東省政府將香山縣改稱中山縣;永豐艦改外中山艦,以資紀念。孫中山著、葉匡政編:《孫中山非常言:論道1896-1925》,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1929年6月1日,孫中山的靈柩安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查看 陈炯明和孫中山紀念
孫科
孫科(),字哲生,廣東省香山縣南朗鎮翠亨村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長子,其母是孫文的元配夫人卢慕贞。高中畢業於美國夏威夷檀香山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畢業。曾任廣州非常國會及外交部秘書,英文《廣州時報》副主編,廣州市市長,國民政府常委、代理廣東省長、交通部部長,中國國民黨政治委員會委員、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軍事委員會委員。1927年起歷任國民政府建設部長、財政部長、鐵道部長、考試院副院長、行政院長、立法院長。在中華民國史上,他是唯一先後當過五院制之下不同院的院長(行政院長、立法院長和考試院長)的人。曾代表國民政府去蘇聯談判,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和《中蘇商務條約》。.
查看 陈炯明和孫科
孔庚
孔庚()又名昭焕,字文轩,号雯掀。湖北省浠水县朱店王祠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孔庚
孙中山 (1986年电影)
《孙中山》,1986年上映于中国大陆的传记片,讲述了孙中山波澜壮阔的一生,导演丁荫楠,主演刘文治、张燕、王咏歌。.
宁武 (人名)
宁武()学名宁良志,曾用名宁梦岩、宁孟言,生于奉天府海城县响堂乡苗官屯,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宁武 (人名)
宋庆龄
宋庆龄(曾用名:宋庆林、宋庆琳;英文译名:Soong Ching-ling;曾用英文名:Rosamond;),20世纪中国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国际活动家,是已故中国革命家、中国国民党总理及中華民國國父孙中山先生在中國的第二任正式妻子,孫在前已有元配盧慕貞以及日配大月薰。 在国共内战时期,她堅持孙中山的「聯俄容共」的政策,反对中国国民党“清党”。抗战爆发后,宋庆龄通电支持国共合作,并和宋家姐妹以「團結合作」的面貌示人,还筹建了中国福利基金会,积极投身社会福利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家副主席等职务,并曾两次代理国家元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首位女性国家元首,亦位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列。1981年,她获授予国家名誉主席称号,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这一称号的人士。同年,她因病于北京逝世。.
查看 陈炯明和宋庆龄
對孫中山的評價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家,近代中國革命之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及中國國民黨之主要領導人。孫早年創立三民主義,為革命運動制定綱領。国共两党的宣传称,1911年,孫領導辛亥革命,廢除封建帝制,創立中華民國。晚年復吸納新思想,賦予三民主義以新解釋,推動國民革命發展。策劃反清起義,策動反袁、護法,致力打倒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為爭取中國獨立、自由和統一而奮鬥。各界對他評價不一。.
查看 陈炯明和對孫中山的評價
岭南大学 (广州)
岭南大学是在美國美北长老会海外差会同意下,1888年于中國廣州创立的一所不隸屬於任何教派的基督教大學嶺南大學嚴格而言並不是一所「教會大學」,它以基督精神為教育宗旨,但不隸屬於任何教派。 嶺南大學前身格致書院雖然是由美北長老會同意下創立,其主要教員亦為美北長老會廣州佈道團成員,但在正式開校之前,即1886年「嶺南基金會」成立時已脫離長老會自立。書院僅與長老會保持聯繫,卻不必聽命於教會,而是受「嶺南基金會」管轄(後來大學成立校董會管理校政,「嶺南基金會」保留贊助人身份)。校董會內成員亦包括其他教派人士,如倫敦会佈道團、英國循道会佈道團、美國公理会佈道團等。 大學資金主要來自在美加及東南亞的籌款(特別是來自華僑的捐款)。鍾榮光於1927年嶺南大學收歸國人自辦時亦稱:「本校並非美國政府所供給,亦非某一個教會所管轄。開辦之始,不過美國幾位熱心基督教人,欲以世界實用之科學,造成中國領袖之人才,加以幾分基督犧牲為人之精神,使學生不至自私自利。」詳參李瑞明編(1997)《嶺南大學》及,為民國時期13所中國基督教大學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2年的中国高校院系調整,与原国立中山大学合并组成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校區遷至原嶺南大學康樂園校址。1967年,「嶺南教育擴展會」以「嶺南書院」名義在香港復校,並在1999年復稱嶺南大學。.
上海展览中心
上海展览中心()亦称上海展览馆,位于上海市中心静安区延安西路1000号,北靠南京西路,南面延安路高架,东起威海路林村,西到铜仁路。上海展览中心现有展览面积2.2万平方米,大小40多个多功能会议室和会议厅。南部是以序馆、中央大厅、东一馆、西一馆和西二馆所组成的展览区,北部是以友谊会堂和东二馆组成的会议区。 上海展览中心建成于1955年,原名“中苏友好大厦”,是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也是50年代上海市建造的首座大型建筑和上海的第一个展览馆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查看 陈炯明和上海展览中心
丁人傑
丁人傑(1891-1920),又作仁傑,譜名愷元,字景梁,湖北房縣人,中華民國初年革命黨人物。 房縣高等小學畢業,投身行伍,受張之洞賞識,選入「武昌陸軍特別學堂」,加入革命黨組織文學社、共進會,1911年9月,曾任「文學共進聯合大會」代表。武昌起義時,與何燮桂、陳庭訓等革命黨人脅迫九江新軍五十三標標統(團長)馬毓寶投降。 1911年南北議和後,丁人傑因是孫文的強烈支持者,與反對孫文的章太炎激辯,不了了之。後成為中國同盟會會員代表。1913年與熊秉坤、蔣翊武意圖討伐袁世凱,事敗,逃亡日本。 1914年,化名「長野周作」,偽裝為南滿洲鐵道會社上海辦事處的日籍職員,與蔣介石(化名「石田雄介」)赴滿洲鼓吹奉軍反袁世凱。又與陳其美、蔣介石「謀運動肇和艦及襲取應瑞艦,並攻奪陸地各官署」失敗,陳蔣等人四處流亡, 丁人傑被租界巡捕拘拿,後獲釋,逐出租界。 1916年陳其美被刺時,丁與刺客死鬥,身負重傷。 1919年,陳炯明命為長汀知事。1920年,與陳炯明失和,棄官投奔許崇智軍,在辦公室內因為電燈故障而觸電死亡,無妻無子,孫文以奠儀銀元五千撫其家,命人扶柩回籍,葬於湖北鳳凰山。.
查看 陈炯明和丁人傑
丁炳權
丁炳權(1898年-1940年),字御伯,湖北雲夢縣人,中華民國軍人,官至中將。他為中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
查看 陈炯明和丁炳權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广东省职官列表
本条目列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1912年-1928年表中同时还收录了1911年广东都督府时期主要职官)广东省主要军政、民政职官。.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广西省职官列表
本条目列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1912年-1928年表中同时还收录了1911年广西都督府时期主要职官)广西省主要军政、民政职官。.
中华民国初年国会
中华民国国会(1913年-1925年)是指中華民國依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于民國二年(1913年)4月8日正式于北京成立的立法機關,由參議院與眾議院共同構成,主要依據《臨時約法》執行議會權力。此外,第一屆國會還負責制定《憲法》。由於政治原因,中華民國國會多次解散和重新召集。最終於直皖戰爭后,因段祺瑞聲明廢棄法統,而宣告終止。.
查看 陈炯明和中华民国初年国会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是指1913年至1925年期间间断召开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国会议员任期長達十三年,因该届国会议员于民国元年(1912年)选举,故俗称“民元国会”;相对于第二届国会(俗称“新国会”)而言,又被称为“老国会”。该届国会的法理依据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是孙中山在广州于1921年5月5日与1923年2月21日第二次護法時的职任名称。.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于1923年3月2日在广州创建。其继承了广州中华民国政府的传统,继续采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因其存在期间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故现时中国大陆历史教科书亦称之为广东革命政府。.
中华民国政府沿革
中華民國政府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於武昌市的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之後歷經南京臨時政府、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直到現今在臺灣执政的蔡英文政府。.
查看 陈炯明和中华民国政府沿革
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是為了紀念近代中國革命先行者、國父、中華民國建國者孫中山而以其為名的公園,主要分布在臺灣、中国大陆、香港、澳門及其他華人聚居地,而分布於中國移民聚居地的中山公園通常由華僑捐建,亦有於當地政府與中國之政府機構締結雙方之友誼時設置,此二者通常具有強烈的中國建築特色。.
查看 陈炯明和中山公園
中山纪念堂 (广州)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广州市中心的越秀区內,北靠越秀山,正对广州市人大常委會辦公樓,左邻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地铁二号线的纪念堂站就是以此命名。.
中山舰
中山舰(1912年-1938年)是一艘钢木结构的军舰。2號艦。舰长65.837米,宽8.8米,其排水量不足千吨。中国近代史上很多重要事件发生在这艘军舰上。.
查看 陈炯明和中山舰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查看 陈炯明和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4年1月20日至30日期間,在當時广州的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禮堂舉行。大會出席代表共196人,孫中山任大會主席,胡漢民、汪精衛、林森、李大釗及謝持任主席團成員。苏联顾问鲍罗廷也出席此次会议。.
中國共和政體地方政權列表
中國共和政體地方政權列表,主要列出中国的地区性独立于中央政府,采用的是共和政体的政权。.
中國歷朝通俗演義
《历朝通俗演义》,又稱《中國历朝通俗演义》,作者為蔡東藩。.
查看 陈炯明和中國歷朝通俗演義
中国名人录
《中国名人录》(Who's Who in China),《上海密勒氏评论报》(The China Weekly Review)於1918-1950年間系列作,九度更新緊貼時局,圖文並荗介绍中華民國政商大老及專業精英,係研究民国史的重量級外文参考书。系列作並非旨在囊括一切名人,而是尽可能令世界認識中国人。.
查看 陈炯明和中国名人录
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
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广东区执委)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区执行委员会之一,负责领导中共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地区的工作。.
中国致公党
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排名第六的民主党派。同时,该党也是现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内的第七大党。目前,其党员主要来自归国华侨﹑侨眷和与海外有联系的代表性人士。,中国致公党共有党员4万人。 致公党创立于1925年。其早期会员多来自海外洪門三合會人士。其前身是华侨社团“美洲洪門致公堂”发起的旨在维护华侨的正当权益的海外組織。中国致公党在实际工作当中,也承担洪门中国分部的职责,负责会见海外洪门代表团及成员,并对海外洪门组织进行访问活动。 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下设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联络部、参政议政部、社会服务部等6个职能部门、13个专门委员会,并有中国发展杂志社、机关服务中心、致福慈善基金会和中国致公出版社等下属机构。.
查看 陈炯明和中国致公党
中華五千年
《中華五千年》是一個香港電台廣播節目,一九八三年四月四日開播至二千年停播,一共九百集,為香港電台最長壽的歷史教育廣播劇。.
查看 陈炯明和中華五千年
中華聯邦主義
中華聯邦主義,或稱中國聯邦主義,是指中國自近代以來各種主張聯邦制的政治思想,現今主要目的則是實現中國統一,甚至改變中國大陸現有的政治體制,使中國成為如美國或德國般實施聯邦制的民主國。 此概念最先出現於民國初年,主要針對當時的軍閥割據問題。今有部分學者認為中華聯邦制能在維持國家統一的前提下,使地方政府的自治權得到完善保障。各方所提出的名稱有大中華聯邦共和國 中國民主正義黨、中華聯邦、中華聯合共和國、中华联邦共和国等。.
查看 陈炯明和中華聯邦主義
中華革命黨
中華革命黨為孫中山於民國三年(1914年)7月8日在日本東京創立的革命組織,黨員多為原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及1912年成立的國民黨的部分人士,後於民國八年(1919年)10月10日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查看 陈炯明和中華革命黨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查看 陈炯明和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指從1912年1月1日建國至1949年底中央政府撤离中国大陆、退守臺灣的時期,与此後的「臺灣時期」相对。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清朝分崩离析。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歷史年表
中華民國於1912年至1949年期間統治中国大陆地區,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接管满洲国及台湾澎湖,1949年之後退出中國大陸,實際管轄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東沙群島和南沙太平島等島嶼。.
中華民國國防部
國防部為中華民國軍事及國防事務之最高主管機關,負責統轄中華民國國軍各部隊。除了國防部本部之外,下轄參謀本部、陸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空軍司令部、憲兵指揮部、後備指揮部、政治作戰局、主計局、軍備局、軍醫局等軍事機關/機構,以及所屬業務與學術單位。國防部是行政院下的所有部門裡唯一一個有設置副部長跟沒有設置政務次長的部門。.
查看 陈炯明和中華民國國防部
中華民國國旗
中華民國國旗是中華民國的國家象徵之一,建國初期曾採用五色旗,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後被現今設計取代。其由孫中山提議,將陸皓東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置於紅旗的左上角而成,故又稱「青天白日滿地紅」;後經國民政府立法定為國旗,並在國民革命軍(中華民國國軍前身)北伐勝利後頒行全國。 《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章總綱第六條明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旗上三色分別象徵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同時亦代表中華民國以三民主義肈建之初衷。除中華民國各級政府機關必須懸掛外,亦使用於其邦交国家及外交使節訪問、或遇特殊慶典等。.
查看 陈炯明和中華民國國旗
中華民國空軍
中華民國空軍(Republic of China Air Force,缩写为 ROCAF)是中華民國國軍的空中武裝部隊,隸屬國防部空軍司令部,下轄空軍作戰指揮部、空軍防空暨飛彈指揮部、空軍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指揮部、空軍保修指揮部、空軍軍官學校,各作戰聯隊及基地指揮部等單位,員額約30,000人左右,是東亞地區重要航空部隊之一。 中華民國《國防報告書》之中指出中華民國空軍的任務是:「平時負責臺灣海峽偵巡、維護臺海空域安全,堅實戰備整備及部隊訓練任務,充實戰力完成戰備,主動協助災害防救;戰時全力爭取制空,並協同陸、海軍遂行各類型聯合作戰,以有效發揮空軍作戰之效能,擊滅進犯敵軍,確保國土安全。.
查看 陈炯明和中華民國空軍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別稱黃埔軍校,簡稱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陸官(英文:Republic of China Military Academy;縮寫:ROCMA),是中華民國的軍校,由孫文指示籌辦,成立於1924年6月16日,第一任校長為蔣中正,陸軍軍官學校創校於廣東廣州黃埔,因此世人也別稱它叫「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產物,因此有許多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與將領都出自黃埔軍校。陸軍軍官學校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國歌的發源地,因為該校第一期學生開學日由孫中山頒布之書面訓詞正是今日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陸軍軍官學校目前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而其宗旨和創校目的是為了培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便改為大學與專科學制,但專科學制在2004年末屆第27期後便取消。 陸軍官校創立時,校址位於廣東廣州黃埔長洲島,創立時命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當時是中國國民黨的黨校。1927年,陸軍官校遷往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改為隸屬國民政府,並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陸軍官校為避過戰爭而西遷成都市。1946年,陸軍官校因應軍隊國家化改稱「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陸軍官校校本部成建制投共。1950年,陸軍官校於臺灣高雄鳳山第四軍官訓練班位址復校迄今已年。陸軍官校黃埔時期的校址和南京時期的校址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而成都时期的校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司令部及空军机关驻地。 陸軍官校在大陸時期(1924年至1949年)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曾經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事。而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於臺灣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沒有參與過戰事,這些人大都擔負起戰備整備等要務,他們的貢獻主要在維繫臺海安全。.
三合會
三合會(Triad),史上曾為反清秘密组织,始于清朝的康熙、雍正年间。如今由于很多港人黑社会组织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清朝的洪门三合会,而现在其實是没有洪門三合會,因此现在‘三合会’一般用来泛指由港人组成的黑社會犯罪組織。 三合會原是在1830年(道光十年)由廣西邊陲至廣州一帶,包括梧州、肇慶和佛山在內的團練、市鎮民團及村民組織互相自保而成的民间组织。經過鴉片戰爭後,兩粵(兩廣)的珠江水系三江民心思變,特別是在廣州、佛山、香山及肇慶的相連的地區,加上鄉勇及團練興起,武裝社團林立,因加入俗稱為洪門的天地會,是為洪門。另說則是洪秀全在廣西發動金田起義,演變成洪仁玕、李文茂、羅大綱、陳開等人组成的“反清復漢”组织,聚眾建立太平天國,實行揭竿起義,互稱洪門子弟,進行現稱「廣東洪兵起義」的革命事跡。早於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香港的殖民政府就應清朝要求,封鎖三合會的活動。1842年,英屬香港就頒布法令《壓制三合會及其他秘密結社》條例。 清朝亡後到二次大戰後,三合會已經演變成為香港傳統江湖秘密結社的統稱。近半世紀以來,三合會的各幫派行为包括收取保護費、贩卖毒品、洗黑錢、非法赌博、經營性產業等所謂黃賭毒的偏門行業。個別成員亦會進行偷竊、诈騙、綁票及恐嚇勒索等犯罪行為。香港大型的三合會會員約20多萬人以上,大部分小型街头帮派裡中有7-10%的黑社會成員是活躍份子,若然統一所有香港三合會和黑幫,可達致40萬-50萬人以上,所以香港往往將三合會與黑社會混在一談。時至今天在香港,自稱三合會會員或成員、身為三合會會員或成員、拿用任何三合會組織的名字和名稱使用者,同樣當成自稱三合會人士亦觸犯法例,採用任何有關三合會物品入會儀式(例如令旗、令符、诗句、禁條、誓詞、隱語及祭器,不少包含道教和佛教的宗教元素)、採用類似的洪門入會儀式、以及藏有有關攻擊性武器、兵器、看管任何武器庫、兵器庫,藏有任何武器危險物品、物件,即違反社團條例及觸犯刑事罪行。一旦被發現,最高刑罰監禁7年和罰款25萬元。加上香港境內和海外秘密結社是有不少有所聯繫,有見及此,至今香港警方仍不時出動打擊任何有關三合會活動。.
查看 陈炯明和三合會
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Three People's Principles),又被稱為“孫學”(Sunology)、“國父思想”、“總理遺教”,是由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的创始人孫中山所提出,為中國國民黨的基本理論,在中華民國憲法前言以「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稱呼,並被納入《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內容。孫中山提出的民主革命的綱領,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基本原理來自中國文化傳統、西方政治學與民主主義、資本主義、民族主義、國際主義,再加上孫中山個人的理解與想像。孫中山表示:「余之謀中國革命,其所持主義,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者,有規撫歐洲之學說事蹟者,有吾所獨見而創獲者。」此綱領在歷年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多次對三民主義所作的表述,皆有所改變和發展。而中國國民黨領導人與黨員、學者,對三民主義也有不同的解讀。.
查看 陈炯明和三民主義
平和戰鬥
平和戰鬥發生於1923年7月23日,地點則是在中國閩南。是北洋政府時期內戰之一,交戰兩方為粵軍陳炯明及閩督臧致平,戰鬥末了,粵軍陳炯明獲得勝利,閩軍喪失重要閩南據點。.
查看 陈炯明和平和戰鬥
平湖戰鬥
平湖戰鬥發生於1925年2月10日,地點則是在中國廣九一帶。是北洋政府時期內戰戰鬥之一,交戰兩方為教一團及陳炯明部隊。.
查看 陈炯明和平湖戰鬥
广州历史
广州市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朝,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特指广州这座城市。.
查看 陈炯明和广州历史
广州中华民国政府
广州中华民国政府于1921年4月2日在广州成立,其前身为护法军政府。 1921年春,孙中山在广州再次举起护法的旗帜。广州军政府第一次采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以反对及不承認北京的北洋政府的法统。.
查看 陈炯明和广州中华民国政府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又名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是中国广州市一所三级甲等医院。 医院创建于1904年,由马达臣、朱启良等成立红十字会组织,并在广州创办的一所医疗救护机构,1915年隶属中国红十字会广州地区分会。1956年由广州卫生局接管,1968年改名为广州市第五人民医院,1978年恢复原名。.
广州商团事变
广州商团事变,是指1924年8-10月因广州商团和商界因反对孙中山組織的广州军政府而引发的一场流血冲突事件。广州军政府将这次事件描绘为一次反革命叛乱,所以又稱廣州商團叛亂,广州商团及民间则把孙中山镇压商团的这一事件描绘为专制政府迫害商民的暴行,所以又称西關屠城血案、西关惨案。镇压活动是由孙中山下令,蒋中正等人指挥军队完成。广州军政府將此大規模衝突事件定調為英國政府操縱與支援的“反革命叛亂事件”,并解释为孙中山的北伐目标直系軍閥受英美两国支持,而任广东省商团军总团长的陈廉伯又是英籍华人,广州商团的活动很有可能受到英美的支持,以牵制北伐进程。然而这种解释迄今缺乏有力的证据,因为在整个事变进程中,无论是英国政府还是南北各大军阀,都没有给广州商团任何实质性援助,相反孙中山依靠苏联提供支持镇压了广州商团。另一方面,在商团事变中,广州商团采用共议机制,陈廉伯的个人作用不大。.
查看 陈炯明和广州商团事变
广东历史
广东位于中国漢族地區的南部,古代为揚州百越(粤)之地,故简粤,距今15万年和13万年就有“封开人”和“马坝人”在粤地生息。秦统一九州后,曾在番禺(今广州)设南海郡;秦末,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于番禺(今广州);公元前112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广东境内属交州。广东一直是历代皇帝流放囚犯之地,那些流放来的罪臣、囚犯们,在这里开发、生活,把他们从中原学到的先进文化带来到广东,促进了这里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广东的开发较晚,到了明代,广东的生产力水平赶上中原的水平;广东的近现代的商品生产和对外贸易比较发达,是中国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查看 陈炯明和广东历史
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
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外马路129号,曾是广州国民政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所在地,1979年被列入第二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独立
广东独立,簡稱粤獨,指的是认为广东應脫離中國,宣布独立或自治的政治主张与運動。在中国近代,包括康有为弟子(后与康因主张而反目)欧榘甲在内的等人均提出过这一主张。欧氏在其著作《新广东》中提出了建立“广东人之广东”的主张。1911年辛亥革命,10月底,广东同盟会会员陈炯明、鄧鏗和彭瑞海等人在广东各地组织民军起义。11月9日,陈炯明率部光复惠州,同日,广东宣布独立,成立中华民国粤省军政府。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广东省成为中华民国中的一省。在中华民国初年,受聯省自治思想影响,广东省起草了《广东省宪法草案》,并于1921年12月19日由广东省议会通过。但是這個对广东省未来规划的主張並沒有獲得足夠支持,并且随着苏联势力介入远东以及国共两党北伐而流产。.
查看 陈炯明和广东独立
广东行政长官列表
下表列出歷代广东省历任主要长官。.
查看 陈炯明和广东行政长官列表
广东谘议局
广东谘议局是1909年至1911年间在广东省设立的谘议局。.
查看 陈炯明和广东谘议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Gvangjsih Bouxcuengh Swcigih),简称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个自治区之一,首府为南宁市。1958年,廣西僮族自治區成立,1965年,改用现名。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南地区,南濒北部湾,與越南接壤。廣西壮族自治区有中國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通用普通话,地方語言有廣西平話、桂柳官话、壮语、粤语、客家話、闽语等各種民族語言和方言。.
查看 陈炯明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庚戌新军起义
庚戌新军起义,又称第二次廣州起義或廣州新軍起義,是1910年2月发生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清朝“新军”部队起义事件。起义最终遭到镇压,但与此有关人员部分后来参与了黄花岗起义(第三次廣州起義)。.
查看 陈炯明和庚戌新军起义
二次革命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二次革命,即「討袁之役」,又稱「癸丑之役」、「贛寧之役」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198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9月,第20頁,ISBN 978-7-5326-0083-0,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繼辛亥革命後發動的反對袁世凱的武裝鬥爭。江西、江蘇、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南、四川等地一度脫離北洋政府獨立。最後以北洋軍擊潰革命勢力告終。 传统意义上革命是对专制政權或文化的颠覆,「一次革命」是指推翻滿清的辛亥革命,符合革命的定義;而孙文在已進行國會民主選舉的時代發動的这场战争是否属于革命的范畴,少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学者也有非议。.
查看 陈炯明和二次革命
五条人
五条人是一支来自中国广东省海丰县的民谣乐队,以其独特的海丰话方言、草莽架势和乡土关怀而闻名。.
查看 陈炯明和五条人
井邊巷
井邊巷,曾叫井頭巷,是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的一條街道,範圍在越秀區的光孝路到西門口。該街為死巷,路形如「丫」字。明朝羊城八景中的「琪林蘇井」就在此附近。.
查看 陈炯明和井邊巷
廣西省 (中華民國)
廣西省為中華民國過往的省分之一,係延續清朝制度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南7省之一,簡稱為「桂」。.
廣東公立法政大學
廣東公立法政大學,簡稱廣東法大,是民國時期的一所專科性大學,被譽為中國近代法政教育的濫觴。該校是國立廣東大學的四大組成學校之一,也是當今廣東中山大學、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的前身學校。.
查看 陈炯明和廣東公立法政大學
廣東省 (中華民國)
廣東省,為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級行政區,是延續清代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南六省之一。簡稱為「粵」。.
廣東省財政廳大樓
廣東省財政廳大樓,是廣東廣州的一座著名政府部門建築物,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北京路北端,大楼為仿西方古典折衷主义风格。首期工程建成于1919年。由广东省财政厅延續使用。1993年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入选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陈炯明和廣東省財政廳大樓
建国军政制置府
建国军政制置府是1922年由徐树铮在福建设立的政府。.
查看 陈炯明和建国军政制置府
廖承志
廖承志(),曾用名何柳华,中國廣東惠陽人。廖仲恺与何香凝之子,中國共產黨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家。 1949年前多數时间在国统区工作,曾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部長、全国海员总工会中国共产党党团书记、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長、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新华社社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長等职,参与长征,曾七次被捕,七次獲釋;1949年後,历任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总会主席、政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侨办主任,港办主任等职。長期是中国共产党海外統戰工作負責人。廖承志是中國战后中日关系、人民外交及对港澳、對臺、僑務工作的主要領導者之一。.
查看 陈炯明和廖承志
廖承志致蔣經國先生信
廖承志致蔣經國先生信,是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蔣經國的一封信。此信是继中国大陆方面1981年发表“叶九条”之后,发表又一份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文告。.
伍朝樞
伍朝枢(),字梯云,祖籍广东新会,生于天津。伍廷芳之子,中华民国外交官、政治家、书法家。鄭則民「伍朝枢.
查看 陈炯明和伍朝樞
张云逸
张云逸(),原名张运镒,字胜之,广东省文昌县(今海南省文昌市)人。同盟会会员、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新四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张云逸早年参加同盟会,参与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时又参加攻打两广总督府的战斗并担任炸弹队队长,随后参加护国战争,后任广东省揭阳县县长。之后参与东征与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25师参谋长。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其率众发动广西百色起义,担任红七军军长,之后参与红军主力战略转移。抗日战争期间,其担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3支队司令员;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兼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司令,负责对解放军后勤补给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担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等职位,负责维护广西等西南地区治安稳定。1974年去世。.
查看 陈炯明和张云逸
张冲 (1887年)
张冲(),字亚光,四川万县凉水乡人。为清末四川选送留日幼童之一。毕业于日本海军学校,曾加入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从军于沪军都督陈其美部。同年,因作战英勇,屡建战功,升任海军陆战队长。1912年,熊克武奉孙中山之命,组织蜀军回川,张冲随之出任蜀军营长、军械处长。袁世凯篡权后,其四川亲信及滇、黔、陕、甘、鄂五省援军合击熊部。熊不支,率张冲等逃到日本。1915年,张冲随熊克武、蔡锷返回四川。1918年孙中山任命熊克武为四川督军,张冲任督军署副官长兼警卫团长,不久升任第二混成旅旅长,该旅因第一团团长刘伯承极具指挥天才,善用夜袭战术,屡战屡胜,闻名全军。1923年,刘湘、杨森等受北洋军阀吴佩孚之命,合击熊克武。熊再度放弃重庆,分3路进攻成都,张旅负责中路进攻,攻打川西各县及成都,战功卓著,孙中山特从广东寄来亲笔信嘉勉张冲,并手令升张冲为第三师师长(未就职)。不久,张旅内部发生兵变,所属8个营的官兵离他而去,张势力削弱,导致熊军败北,再次被迫退出四川,撤至贵州及湖南西北。熊到黔、湘后,集聚川、滇、黔三省革命力量,组成建国联军。1924年11月,孙中山北上,临行前,用密信命熊克武“将所部集中武汉一带,相机行事”。1925年1月,熊部欲攻武汉。3月12日,孙中山病逝北京,进攻武汉计划落空。此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倒向北方,以武力驱熊。熊军3万人到达广东时,广东革命政府大权已被蒋介石、汪精卫之手,熊克武及随从等6人被蒋介石秘密逮捕、囚禁,部队悉被改编。张冲因先期被熊克武派赴孙中山处汇报战况及西南各省政局,遂被孙先生派往东江等地联络陈炯明、胡景翼援助北伐,未遭囚禁。但他在北方及四川已无立足之地,遂逃亡上海,后去广州定居。先后在陈济棠、李宗仁部任职,官至中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国抗战。张冲携小回川。刘湘曾任命他为川康绥靖公署中将,未出任。因在旅途患病,回万县后医治无效,于同年8月20日在陈家坝病故,卒年50岁。.
张竞生
张竞生 (),字公室,是一位生於廣東省饶平县浮滨镇大榕铺的社会学家與美学家,為中国现代性教育先驱,與藝術家劉海粟、音樂家黎錦暉並稱舊上海“三大文妖”。.
查看 陈炯明和张竞生
张西曼
张西曼(),又名百禄,男,湖南长沙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左翼人士,中华民国政治人物、社会活动家、俄语语文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民主与科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中国近代俄罗斯学的奠基人。.
查看 陈炯明和张西曼
张民权
张民权(),号美真,籍贯不详(一说为湖南人),中华民国初年世界语者、无政府主义者,活跃于五四运动时期。.
查看 陈炯明和张民权
张我权
张我权()号自操,广东长乐(今五华)人。清朝及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民国广东大事记,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查看 陈炯明和张我权
張發奎
張發奎(),字向華,原名发葵,又名逸斌。廣東省始興縣客家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名將,中國共產黨在南昌起义的軍隊為其部下。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先指揮淞滬抗戰,後來任第四戰區司令。1949年後居於香港。.
查看 陈炯明和張發奎
張開儒
張開儒()字藻林,雲南省東川府巧家厅(今巧家县)人,清末民初軍人,滇军领导人之一。.
查看 陈炯明和張開儒
彭干臣
彭干臣(),又名彭干成,化名黄春山、何越,湖北英山人,曾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查看 陈炯明和彭干臣
彭程萬
彭程萬(),字凌霄,號克亮,江西貴溪縣金沙鄉流嶺村人。.
查看 陈炯明和彭程萬
彭汉垣
彭汉垣,(),中国广东省海丰县人。彭湃(原名彭汉育)胞兄 。 因参加彭湃发起领导的农民运动等活动,1928年被国民政府抓捕枪杀,後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查看 陈炯明和彭汉垣
彭湃
彭湃(),原名彭汉育,1896年10月22日,出生在中国广东省海丰县一个地主家庭>,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民国时期中国农民运动的领导人,毛泽东称其为中国“农民运动大王”。他认为土地和农民问题是1920年代初中国诸多社会问题中最根本的问题。.
查看 陈炯明和彭湃
彭湃烈士故居
彭湃烈士故居位于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桥东。内有得趣书室以及彭湃母亲居室。目前为纪念馆,属广东省级文物单位,并对游客免费开放。.
查看 陈炯明和彭湃烈士故居
但懋辛
但懋辛(),字怒刚,四川荣县方家冲人,中华民国军事及政治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但懋辛
何天炯
何天炯()字晓柳,广东省兴宁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
查看 陈炯明和何天炯
何香凝
何香凝(),中國女性革命家、政治家、妇女运动先驱,国画家,号双清楼主,籍貫廣東省南海县(今广州市荔湾区东漖棉村),生于香港,中国国民党改革派元老。 何香凝是廖仲恺的夫人,二人均为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早期成员。何香凝提倡男女平等,并组织了中国第一次庆祝国际妇女节的活动。1925年,廖仲恺遇刺,这使得何香凝在接下来的20年中远离党派政治,但仍积极组织支援抗日战争。1948年,何香凝参与共同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众多高阶政府职务。 何香凝是岭南画派著名画家,作品被中国邮政发行的特种邮票采用。何香凝美术馆收藏、陈列及研究何香凝的书画作品。.
查看 陈炯明和何香凝
何成濬
何成濬,又名季刚(亦说季哲),派名光镛。字雪竹,初字雪舟。湖北随州厉山何家畈龚家湾人。1882年6月20日(清光緒八年五月初五)出生。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被誉为天才的说客和杂牌军的天才领袖。與劉鎮華(字雪亞),陳調元(字 雪暄)并稱為“三雪”。.
查看 陈炯明和何成濬
何應欽
何應欽(),字敬之,貴州興義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中國國民黨軍政界首要人物;在黃埔系當中,有蔣何並稱地位。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歷任軍政部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軍分會委員長、大本營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聯合國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團長、國防部部長及行政院院長。於1949年前往臺灣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和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並為中華民國統帥旗、黃埔軍校校旗及中華民國國徽設計者(因青天白日圓形體第一次出現在黃埔軍校校旗中)。在高層決策謀劃中嘗有「干才」之譽。日本稱其為日本通巨頭。曾獲美國總統羅斯福、英皇喬治六世、法國政府與墨西哥政府等授予各式勳章。著有《八年抗戰》、《中國與世界前途》。何應欽還曾任上海大夏大學校董。.
查看 陈炯明和何應欽
余立奎
余立奎(),安徽肥东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1910年,毕业于安徽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和讨袁战争。1921年,参与组织王亚樵的斧头帮、铁血锄奸团,组织刺杀刺杀宋子文、汪精卫、白川义則等案,指挥上海虹口公园爆炸案。1924年,任建国湘军独立旅旅长,参加讨伐陈炯明的战役。北伐战争期间,担任国民革命军48军第1师师长。1921年,因参与反蒋介石,后被俘关押于陆军监狱。1931年出狱后,参加广州独立战争,任17军军长。1932年,组建淞沪抗日义勇军,后改为救国决死军,其担任司令,负责前方指挥。后改为19路军补充团,任团长。 1933年,参加福建反蒋活动。1935年,因参加行刺汪精卫案,在香港被捕。1936年,被引渡至南京后,被南京国民政府判处死刑,1948年释放。1950年,任南京救济分会监委会副主任,并由李济深先生介绍,担任民革南京分部常务委员。1951年回安徽,历任皖北行署委员、安徽省人名政府委员,省政协第一、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
查看 陈炯明和余立奎
徐向前
徐向前(),原名徐象谦,字子敬,中国山西五台县人,20世纪中国军事家、革命家、政治家,曾經擔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中唯一一名北方人。 徐向前早年考入黄埔军校為一期生,并参与北伐战争,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他参与广州暴动,并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之后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转战陕甘宁地区、进行长征,并到达陕北。后率领西路军渡黄河北伐,但失败。中日战争期间,他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29师副师长,并参与开辟河北、山东等敌后根据地。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其率领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指挥运城、临汾、晋中和太原戰役等,攻占山西全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向前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牵扯进“二月逆流”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期间,他宣布停止金门炮战。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亚运会开幕前夕徐向前因病于北京逝世。.
查看 陈炯明和徐向前
徐圣禅
徐圣禅(1882年—1958年),民国时期金融家、银行家、实业家,江浙财团代表人物之一。浙江镇海县(今宁波市北仑区)人。.
查看 陈炯明和徐圣禅
徐元誥
徐元誥()字寒松,号鹤仙,江西吉水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法官、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徐元誥
徐連勝
徐連勝(1881年—1918年),名名淵,字遠運,號捷卿,湖南桂陽太和鄉地界人。少年喪父,17歲輟學務農,常去廣東挑鹽謀生。19歲赴粵為生。宣統元年(1909)升為管帶兼哨官,兩年後任廣東新兵巡房營長。時以陳炯明、鄧鏗為首的中華革命軍東江第一軍進駐廣東惠州,徐連勝與洪兆麟聯合參加循城起義,投奔革命。與清軍作戰,連戰連勝,因名「連勝」,並以軍功升第五標統,補陸軍中校。 民國二年七月,「二次革命」爆發,廣東宣佈獨立。連勝隨鄧鏗赴三水作戰,討伐袁世凱軍。八月,討袁失敗,廣東為龍濟光所據,鄧鏗被通輯,連勝率部退至增城。民國三年被龍所收編,任增城防軍統領。因不發一彈解決「湘南兵變」,被授予陸軍少將、四等文虎勛章。民國四年四月,鄧鏗兩次潛入增城,策劃連勝率兩個營起義,佔據仙村、石灘,旋取石龍、博羅。徐部駐石龍,擁鄧鏗為中華革命軍東江總司令,徐連勝為第一旅旅長,與廣州、惠州、東莞三面之敵苦戰月餘,擊潰數倍于己之敵。 民國五年,調任陸軍第一混成旅旅長,六月,袁世凱死,龍濟光逃離廣州,桂系軍閥陸榮廷部據粵,歧視排擠革命軍,徐又與廣東省長朱慶瀾政見不合,於是憤而去職返鄉,與家鄉父老共辦興賢會、積谷會,獎勵學子,救濟貧困,受到地方群眾讚許。 民國六年,徐連勝奉孫中山急電返粵,任護法軍粵軍游擊司令,並於廣州司後街與孫中山、宋慶齡合照留念。 民國七年,受命為粵軍警備司令,領少將銜。六月,援閩粵軍初戰勝利。後敵軍增援,攻勢受挫,徐率部星夜馳援洪兆麟,很快突破敵陣,粵軍力克閩西南二十餘縣。後,徐在攻永定戰鬥中中彈殉職,時年僅三十八歲。 徐連勝死後,鄧鏗上書孫中山:「今捷卿因克復永定陣亡,失此良將,非僅粵軍不幸,本黨亦失一健將也」。孫中山聞耗,痛惜不已,特派員護送遺體回鄉,葬荷葉鋻塘村蔣家後山,並為之刻石立碑。國民政府撥撫金一萬元(銀元),後又每月發三百元家屬撫恤費,頌發「少將第」鍍金匾。 徐妻劉淑卿在其夫生前好友李濟深、蔡廷鍇等倡導和支持下,從香港回桂陽創辦捷卿中學(今湖南省桂陽縣第三中學),其子徐廣麟亦在澳門、廣東坪石、廣州創辦連勝中學、名淵中學作紀念。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軍事人物 L L L L.
查看 陈炯明和徐連勝
俞应麓
俞应麓(),字咏瞻,江西省广丰县人。中國民主革命家、政治家。.
查看 陈炯明和俞应麓
俞作柏
俞作柏()字健侯。廣西北流縣岑垌鄉石梯口村人。是中華民國軍事人物,桂軍重要將領。俞作豫的哥哥,李明瑞的表哥。.
查看 陈炯明和俞作柏
俞國華
俞國華(),浙江省奉化縣人,與中華民國前總統蔣中正及蔣經國同鄉,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因為與蔣中正份屬同鄉,進入其侍從室工作,後留學英美深造。1955年返臺從政。日後在財金方面大展長才,與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前財政部長李國鼎、前主計長周宏濤等,並稱臺灣經濟奇蹟最關鍵的推手。1984年5月,行政院長孫運璿中風辭去院長職,俞國華以中央銀行總裁兼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身份,繼任行政院長。卸下院長職後,曾任總統府資政及中國國民黨副主席。俞先生逝世七年後,時任中央銀行總裁的彭淮南猶於正式場合,詳述俞國華於金融自由化、制度化與國際化方面,對國家貢獻隆崇的事蹟。 與俞飛鵬、俞濟時合稱為「奉化三俞」。.
查看 陈炯明和俞國華
俞镇臣
俞镇臣(?—1927年,一说1924年),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政治人物,蒋中正亲信。又名忠郊、作屏,浙江奉化人。.
查看 陈炯明和俞镇臣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或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是指中華民國建國初期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央政府,因由北洋系人物掌权,故而被後世稱之。北洋政府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繼承中国法統的政權。民國2年(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经过选举成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标志着北洋政府正式成立,中华民国臨時政府結束。从民國元年(1912年)3月至6年(1917年),北洋政府體制經歷了内阁制、总统制、帝制、内阁制的變動。 北洋政府定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定《卿雲歌》為中華民國國歌。在北洋政府主导下,中华民国1917年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于1919年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但因五四运动抗议而未在《凡尔赛和约》签字。1928年,由中國國民黨發動的北伐戰爭结束後,北洋政府隨著北洋軍的失敗而瓦解,政權被國民政府所取代。.
查看 陈炯明和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将军府将军列表
将军府将军是由将军府所设的荣誉称号,由大总统在陆海军将领中特任。最初分为上将军、将军(冠字)两等,1919年底起增设无冠字将军。1914年至1928年间被授予将军称号的共500余人(其中1925年至1926年6月间停授)。.
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革命軍,是中國國民黨在1924年師法蘇聯共產黨軍事制度創設之軍隊。19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將所屬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是中國國民黨所轄的軍隊,也是中華民國在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到行憲前的國家武裝力量,為中華民國國軍的前身。 國民革命軍建軍之初,將領和軍官均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創設的黃埔軍校加以培養訓練。國民革命軍是國民政府进行北伐的主要武裝力量。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完成,正式統一中國,國民政府定於一尊,國民革命軍也被稱為國民政府軍,簡稱「國軍」或「國府軍」,同時效忠黨與國家,期間經歷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爭。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頒布實施,國民革命軍成為中華民國國軍,簡稱「國軍」。.
查看 陈炯明和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北伐
國民革命軍北伐,又稱國民政府北伐、國民黨北伐、國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間,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向北洋軍閥發動政變之內戰,因為國民革命軍戰場由南向北推進,故又簡稱“北伐”或“北伐战争”。 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由蒋中正担任总司令,起兵廣東,连奪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進至華中,國民政府内部因对蘇聯與中国共产党态度不同而分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復合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上,加入西北冯玉祥、山西阎锡山後,1928年6月攻克北京。奉系军阀、安國軍總司令、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张作霖從北京撤往中国东北,隨後因皇姑屯事件被炸死,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完成武裝奪權。 國民政府在北伐戰爭中,除了透過直屬的國民革命軍,也吸收中國各地反北洋勢力,成功將北洋軍閥及其掌控的北洋政府瓦解。北伐結束後,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的政權。但實際上,國民政府的組成內外仍有不同派系勢力,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鬥衝突,且由于之后的日本入侵中国以及国共两党间的斗争,导致中国实质上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接管中国大陆。.
查看 陈炯明和國民革命軍北伐
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
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曾先後組成六次:1926年兩次,1927年、1931年、1933年、1948年各一次。.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次為黃埔軍校畢業生所建立,首創於1927年,源自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
查看 陈炯明和國民革命軍第一軍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是中華民國軍政時期建國民革命軍中的一支軍隊,前身為廣東軍隊「建國粵軍第一師」。 第四軍是國民革命軍始創部隊之一,更是國民革命軍北伐主力,曾在湖南及江西分別大敗吳佩孚及孫傳芳,奠定北伐成功,因而稱為「鐵軍」。 第四軍中,本來中國共產黨黨員甚多。国民革命军北伐途中,中國國民黨實行分共;部份由中国共产黨掌握部隊在南昌發動南昌兵變,成為中國共產黨直屬部隊。 之後第四軍發展成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成為一二八事變中著名抗日部隊。部份於北伐時留守廣東部隊,則一直維持至中國抗日戰爭正式爆發,以至第二次國共內戰。.
查看 陈炯明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國民黨 (1912年)
國民黨由宋教仁於民國元年(1912年)主導成立,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一個主張內閣-制-的重要政黨。國民黨係由中國同盟會和其他黨派合併而成,與日後孫中山成立的中華革命黨,以及由其改組而來的中國國民黨淵源頗深。雖然國民黨的理事長孫文及部分成員後來另立了中華革命黨,然而是否應將國民黨視為中華革命黨及中國國民黨之前身,仍存在諸多爭議。.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由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來,故早期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1948年5月2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7月1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至1928年之間,其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隨着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1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爆發中日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中國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中國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此外在行憲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經常在眾多場合稱為「國民政府」。.
查看 陈炯明和國民政府
刘孟纯
刘孟纯(),字粹文,广东惠州(今惠城区)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刘孟纯
刘畴西
刘畴西(),湖南长沙望城人。中国工农红军将领、红十军团军团长。.
查看 陈炯明和刘畴西
刘震寰
刘震寰(),原名瑞廷,字显臣、显承,广西马平人。 刘震寰毕业于广西优级师范学校,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在柳州起义,任右江国民军第一支队司令。翌年被任命为广西陆军第五路帮统。二次革命中在柳州担任讨袁军总司令,以失败告终。后前往日本,1915年返国后任粤桂联军总司令。1917年投奔旧桂系陈炳焜,被任命为广西巡防营副司令。1920年其暗地与粤军相通,被委为广西陆军第一师师长。1921年粤桂战争中倒戈反桂,结束了旧桂系对广西的统治,翌年出任广西绥靖处督办。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后,刘被孙委任为中央直辖桂军第二路总司令,讨伐陈炯明,后又出任西路讨贼军总司令。1923年1月击败陈炯明,2月迎请孙中山回广州。 1924年1月,当选国民党第一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同年被任命为广西省省长,但因新桂系李宗仁、黄绍竑的反对未能赴任,后改任建国军桂军第三军军长。1925年刘震寰支持唐继尧就职广东大元帅府,被国民党拒绝,並且击败,失败后赴香港。其后曾到昆明任云南省政府顾问,1937年晉升陆军中将,1945年又返香港。1972年在港病逝。.
查看 陈炯明和刘震寰
喻英奇
喻英奇(),湖南保靖人。中華民國陸軍中將。漢族人,籍貫湖南保靖,屬湘西苗區,是國民黨力加培植的高級將領。.
查看 陈炯明和喻英奇
善后大借款
善後大借款是1913年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向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團的一次大借款,款項高達二千五百萬鎊,年息五厘,分47年偿清,以解決政府的國庫空虛問題。善后大借款當時未經參議院同意以鹽稅、海關稅抵押,並將鹽務交給外人交辦,引發爭議,认为是丧国辱权的行为。.
查看 陈炯明和善后大借款
善后会议
善后会议是1925年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在北京成立的临时性民意机构。.
查看 陈炯明和善后会议
唐繼堯
唐繼堯(),字蓂賡,中國雲南會澤人,滇軍創始人與領導者。他於1915年宣佈雲南獨立,发动护国战争,被視為袁世凱下臺原因之一。一度與國民黨合作,1925年欲討伐國民黨,但半途遭到桂系的李宗仁擊敗,勢力大減,1927年部下龍雲、胡若愚等發動兵變而被禁錮,尋病卒,一說被龍雲處死。.
查看 陈炯明和唐繼堯
唐繼堯川黔滇聯軍與廣西李宗仁之戰
唐繼堯川黔滇聯軍與廣西李宗仁之戰,為中國歷史上少數以少勝多的戰事之一。此戰發生在1925年,孫中山於北京病危。滇系軍閥唐繼堯乘機聯絡廣東軍閥陳炯明、鄧本殷、劉震寰等企圖東下入粵,消滅新興之中國國民黨。唐繼堯向李宗仁開出700萬元銀洋借道費,被李宗仁拒絕。唐遂派龍雲、盧漢、唐繼虞等率領7萬滇軍,兵分三路入桂。 自1925年2月至7月,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以2萬人之軍力,終將三路7萬滇軍擊潰。至此由名將蔡鍔一手訓練、裝備精良之滇軍,不再成為中國軍界主要勢力之一。新桂系晉身成為中國地方強權之一,也使廣州國民政府新興之中國國民黨倖免於難。.
军阀
軍閥可以定義為軍人以武力為後盾,割据一方,以保有並擴張自己的權位,忽視國家的秩序法律。以下為軍閥的定義:.
查看 陈炯明和军阀
六·一六事变
六·一六事变指1922年6月16日发生于中國广州一場以陳炯明为首的武装事件,又稱陳炯明事件;從孫文的立場則稱為「廣州蒙難」。由於陈炯明主張联省自治,率领部下粤军以军事行动驱赶主張北伐統一中國的孫文,期间粤军发炮三响威吓总统府,中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稱為「陳炯明砲擊總統府」。.
查看 陈炯明和六·一六事变
国共内战
國共內戰,又稱國共戰爭,是1927年开始,中国境内爆发的内战。内战的一方为1947年行宪之前,为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行宪之后,为民选的中华民国政府 ,另一方为中国共产党所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戰爭可分为两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27年至1937年間之第一次國共內戰,第二階段則是1945年至1950年大致结束之第二次國共內戰。其為中國現代史的重大轉折點,共產黨透過這兩次內戰,最終取得大陸地區絕大部分區域的統治權,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取代原有的中華民國國家體制,造成現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與中華民國相隔台灣海峽兩岸政治分立與軍事對峙的局面。兩個政權自1979年1月1日起停火,也恢復民間和部分官方的交流活動,但仍未簽署任何形式的停戰協定或和平協議方式正式結束戰爭。 1925年,主张聯俄容共的國民黨領袖孙中山去世后,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內的勢力迅速擴大,導致國共兩黨的合作關係出現裂痕。國民黨建立國民政府發動北伐期間,两党矛盾激化,導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於1927年4月12日在南京宣布清党;同年7月,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分共,國共兩黨正式決裂。1927年8月1日,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事,開始武裝夺权,並先後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及數處革命根据地,與定都南京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分庭抗禮。1928年12月,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形式上統一中國後,自1930年起先後5次圍攻共產黨在南方之根據地。1934年,在第五次圍剿戰爭中,国軍攻佔當時中共中央所在的中央苏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展開逃亡,於1935年抵达陕北。1936年12月发生西安事变後,國共雙方同意停止內戰,达成合作抗日协议,中国工农红军編入國民革命軍,共產黨統治的陝甘寧邊區則在名義上由國民政府直轄。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發後,國民政府将大量地方军阀武装推上抗战前线,而胡宗南等國民政府中央军精锐则包围陕甘宁边区;共产党則以游击战为主,建立大量敌后根据地。国共双方皆指责对方抗战不力,並多次军事冲突。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国共之间的矛盾因裁軍、行憲與聯合政府等議題再度凸顯,導致雙方在1946年全面開戰。共產黨將其掌握的武裝力量命名為中国人民解放军;經過辽沈、-zh-hans:淮海; zh-hant:徐蚌-、平津等三大战役後,共產黨在東北與北方取得軍事上絕對優勢,至1949年初已控制长江以北所有省份。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在1947年結束訓政、頒行憲法、將以黨治國的國民政府改組為行憲之中華民國政府、將國民革命軍改組為國軍,並以推行金圓券等金融改革措施提振當時尚處戰後疲弱的中國經濟,尝试以改革換取社會菁英與中產階級的支持,但改革失敗反使國民黨民心盡失。1949年4月,國共雙方在北平進行停火談判但告失敗,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即發起渡江战役,佔領首都南京、第一大城上海,並漸次奪取絕大部分的中國疆域。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更名後的北京成立,而隨著國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中華民國政府輾轉於1949年12月撤退至臺灣地區。自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政府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諸島。1950年後,國共雙方仍有數次小規模交戰,至1979年雙方自行停戰後大致維持相隔的臺灣海峽分治的統治格局。.
查看 陈炯明和国共内战
国民革命军东征
國民革命軍東征是由孫中山、蔣中正為首的廣東革命政府,以黃埔軍校師生所組成的黃埔革命軍為主力,於1925年至1926年間,與當時同樣盤踞於廣東等地的武裝勢力,包括陳炯明、林虎、洪兆麟、鄧本殷、楊希閔、劉震寰之間發生的戰爭。結果,黃埔革命軍徹底消滅陳炯明勢力,為日後的國民革命軍北伐奠定基礎。.
查看 陈炯明和国民革命军东征
石围塘站
石围塘站是广茂铁路线上的一座二等站,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石围塘路,于1903年投入使用,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火车站,隶属广州铁路集团三茂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管辖。客运可办理旅客乘降及行李、包裹托运;货运可办理整车、集装箱及零担货物到发。.
查看 陈炯明和石围塘站
石龙站 (东莞市)
石龍站位於中国广东省东莞市石龍鎮,为广深铁路的客货运三等站,目前由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简稱广铁)廣深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管辖,共擁有四個側式月台。在東莞站(新石龍站)未啟用前,来往广州和深圳的广深城际列车「和谐号」动车组的大部分班次均会停靠石龙站,每日办理旅客列车到发170列,但石龙站没有任何始发车次。石龙火车站自2014年1月7日末班车D7064开车后暂停办理客运业务,列车将调整至新东莞站。.
王尔琢
王尔琢(),湖南省石门县人。中国工农红军将领。 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生,参加过平定广州商团事变和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4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25师74团参谋长。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等转战闽粤赣湘边区。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4月,随朱德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部会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1928年8月25日,在江西省崇义县思顺墟,因追剿逃离的红军连队,被追兵杀害,年仅25岁。在他去世之后,林彪被提拔为红28团团长。.
查看 陈炯明和王尔琢
王世和
王世和(1899年~1960年)名忠淼,字世和,以字行,中华民国陆军中将。浙江奉化人。是蒋中正首任侍卫长。王世和为人低调寡言,对蒋介石忠心耿耿。.
查看 陈炯明和王世和
王和顺
王和顺(),字德馨,号寿山。壮族。广西巨宁(今南宁)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王和顺
王昆侖
王昆仑(),原名王汝虞,字鲁瞻,江苏无锡人,生于直隶定县。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红学家、诗人。中国国民党及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革命同盟、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的创建者之一,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
查看 陈炯明和王昆侖
福建行政长官列表
本表列出历代福建地区历任主要行政长官或相当官员。.
查看 陈炯明和福建行政长官列表
程潛
程潛(),字頌雲,中国湖南醴陵人,同盟會元老,國民革命軍一級陸軍上將。北伐战争時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抗戰時第一戰區司令長官。1948年時曾參選中華民國副總統,但未成當選。 1949年年中在長沙向共產黨投诚,同年出席北京全国政协。其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員長,湖南省省長、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1968年4月5日病逝北京。.
查看 陈炯明和程潛
竺培基
培基(1900年—1970年),中华民国高级将领,中华民国陆军少将军衔。浙江奉化人。.
查看 陈炯明和竺培基
第一大总统
《第一大总统》,又名《国父孙中山》,2011年上映于中国大陆的传记片、史诗片,导演王才涛,主演邱心志、聂玫、刘劲、韩庚、何洁、张峻宁、姚居德等。.
查看 陈炯明和第一大总统
第一次粤桂战争
一次粤桂战争,又称两广战争。是旧桂系军阀陆荣廷,与效忠孙中山,由陈炯明所指挥的建国粤军,在1920年至1921年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主要作战地域为广东、广西两省。.
查看 陈炯明和第一次粤桂战争
第一次直奉戰爭
一次直奉戰爭,發生於1922年4月28日至5月5日,以直勝奉敗收場。.
查看 陈炯明和第一次直奉戰爭
第一次滇桂战争
一次滇桂战争是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争夺对中国国民党控制权的继承战争,发起者为滇系军阀,对抗国民党领导者及新桂系军阀。时间为2月至7月,双方共投入兵力数万。吴宝璋、范建华《第一次滇桂战争的性质及影响》.
查看 陈炯明和第一次滇桂战争
第二次粤桂战争
二次粤桂战争,是1921年6月至1921年8月期间,广西省军阀陆荣廷,与掌握广东“中华民国政府”实权的陈炯明所爆发的战争。战争进行的主要地域为广西省。 “第二次粤桂战争”在史学界被视为“第一次粤桂战争”的延续。.
查看 陈炯明和第二次粤桂战争
簡又文
又文(),字永真,號驭繁,笔名大华烈士,斋名猛进书屋,祖籍廣東省新會县双水镇木江维新里。中国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基督徒。.
查看 陈炯明和簡又文
瘦狗岭
狗岭位于中国广州市天河区沙河街道东北侧,是一个小山岭。 因岭上高校众多而闻名,是广州著名的学校区域,有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侨补习学校(俗称“华侨补校”或简称“华补”)。在20世纪初期代是广州最有名的山头。南邻广州火车东站。.
查看 陈炯明和瘦狗岭
田桐
桐(),字梓琴,号恨海,晚号玄玄居士、江介散人,湖北蕲春漕河镇田家河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田桐
申圭植
申圭植(신규식;),又名申柽(chēng),字睨观,别号青丘、一民、余胥等,韩国独立运动家,诗人、文学家、教育家、外交家,参加辛亥革命的唯一外国人,也是参加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位韩国人,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政议院副议长、代国务总理兼法务总长、外务总长、财务总长和劳动总办。 申圭植出生于朝鲜忠清北道文义郡桂山里的一个书香门第望族家庭,早年曾从事义兵运动和教育救国。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后,他于1911年流亡中国,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参加了辛亥革命。他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陈其美等当时中国的革命党人领袖关系密切,相互支持,友谊深厚。为培养韩国独立运动人才,他在上海组建了和博达学院,并资助韩国学生到中国大学、军校学习或留学欧美。为宣传韩国独立运动,他于1920年10月在上海创办《震坛》周刊。 申圭植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发展有特殊贡献。1921年5月,在李承晚离开上海回美国后,他担任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代国务总理兼法务总长、外务总长、财务总长和劳动总办,实际负责掌管临时政府事务。1921年10月3日,申圭植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特使的身份到访孙中山在广州刚刚成立的广州中华民国政府,双方相互承认,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大大提高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和孙中山护法政府的国际地位,成为中韩近代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申圭植留有《韩国魂》和诗文集《儿目泪》。.
查看 陈炯明和申圭植
焦达人
焦达人(),字知生,号雄飞,焦达峰之胞弟,龙伏焦家桥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少入文光书院学习。光绪三十年(1904)入长沙铁路学堂学习。两年后辍学,加入共进会。后由曾杰介绍入同盟会。 宣统二年(1910年),长沙发生抢米风潮,当局严捕革命党人。焦达峰等避走醴陵。焦达人奉命留长保管机密文件,并来往长、醴间,传递消息。随后在会党中奔走,筹集活动经费,参与运动新军,翌年公历10月长沙起义前夕,奉派到浏阳发动会众参战。 湖南光复后,焦达人担任都督府参谋兼监印官。 焦达峰、陈作新被杀害后,焦达人荷枪实弹,准备报仇。经谭人凤劝止,乃间道还乡,从师习武。 民国2年(1913年),以烈士家属得照顾,公费入日本东京同文校陆军班,施转民治大学习法科。两年后毕业回湘。因不满汤芗铭独裁统治,走江西安福,募众垦荒种稻。 民国5年(1916年),回湘参与“反袁驱张”斗争。第二年,曾杰奉孙中山令,来湘组织护法国民军。焦达人经黎先诚帮助,先整顿会党,担任总龙头。民国7年(1918),筹措经费成立护国军,在浏阳北乡一带阻击北洋军,与张敬尧部战于焦家桥、黄泥界等地。后转到周洛山区,卒因寡不敌众败散,焦达人间道奔郴州投程潜。 民国10年(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曾杰为北伐军湘军别动队司令,焦达人任该部第一路司令兼副官长。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离粤去沪,焦达人回湘。 民国18年(1929年),焦达人与柳聘农、文斐、谢介僧等老同盟会员,组织己巳俱乐部湖南分部于长沙。 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焦达人与曾杰等联合发出“团结抗日”的呼吁。又与谢介僧等整理会党,立楚荆山,被拥为山主。 民国24年(1935年),焦达人来往于武汉、上海、香港之间,宣传抗日。直至民国26年(1937)“七七”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发生,才回长沙。不久因病回家乡。民国31年(1942)去世,年51岁.
查看 陈炯明和焦达人
焦达悌
达悌(),字岛松,焦达峰之弟。中华民国军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夕,与中共合作,1952年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处决。.
查看 陈炯明和焦达悌
熊克武
克武()字錦帆,祖籍湖南省麻陽县(今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生於四川省井研縣鹽井灣。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军事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他是川軍的领导人之一。.
查看 陈炯明和熊克武
盧釗
盧釗乃国民党20年代初期北京地区的负责人之一,负责成立组织和招募党员;在国民党的各种档案中,关于记载也是少之又少,與張繼反對聯俄容共,指稱李大釗(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之一)为“首鼠两端”、“骑墙人”。.
查看 陈炯明和盧釗
直奉戰爭
奉戰爭,北洋政府時期,直系軍閥和奉系軍閥在中國北方先後於1922年、1924年進行的兩次戰爭,直系先勝後敗,奉系則先敗後勝。.
查看 陈炯明和直奉戰爭
白逾桓
白逾桓(),字楚香,湖北京山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及报界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白逾桓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为当代经济学者杨小凯所著的一本读史笔记。介绍了中国近百年来政治经济制度的变迁,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韶关市
韶关市(官方音译:Shaoguan,传统外文:Shiuchow、Shaokwan,粤音外文:Siu Kwa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北部,广东、湖南和江西的交界处。地理位置东经112°50'-114°45',北纬23°5'-25°31'。城市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广东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抗日战争中,日军占领广州后,韶关曾成为广东临时省会。.
查看 陈炯明和韶关市
韋愨
韦悫(),原名乃坤,别号捧丹,笔名普天。广东香山县翠微乡(后广东省中山县翠微村,现广东省珠海市翠微村)人。 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1914年赴英国留学,翌年转往美国。1918年获俄亥俄州奥柏林学院文学士学位,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孙中山非常大总统秘书兼外交部秘书,上海教育局局长,上海青年会中学校长,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光华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教授,商务印书馆编审部主任等。进入苏北和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后,任新四军江淮大学校长,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华东大学校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华侨大学代理校长,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查看 陈炯明和韋愨
莫榮新
莫榮新()字日初,廣西省潯州府桂平县江口鎮盤石村人。清末民初军事将领,旧桂系成员。.
查看 陈炯明和莫榮新
聯省自治
聯省自治,中华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執政時期政治家与地方实力軍人提出的政治制度改革方案。 與聯省自治不同的是,1920年毛澤東發表「由省建國」的分離主義理念,主張建立湖南共和國,中國各省自行獨立建國,他説到:「最好辦法,是索性不謀總建設、索性分裂,去謀各省的分建設,實行『各省人民自決主義』。二十二行省三特區兩藩地(應指西藏及蒙古),合共二十七個地方,最好分為二十七國。」,成為近代分離主義思想的急先锋.
查看 陈炯明和聯省自治
非常大总统 (电影)
非常大总统,中國的彩色故事片,198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
顧祝同
顧祝同(),字墨三,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江蘇省涟水縣人,曾任江蘇省政府主席、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國防部長。.
查看 陈炯明和顧祝同
飛雲號驅逐艦
飛雲號驅逐艦是清朝末期订购的驱逐舰之一,为長風級驅逐艦三号舰。本舰下水时清朝已经覆灭,中华民国继承了该舰,为避免重名而改名“同安”。本舰参加过护法舰队,护法运动失败后辗转于渤海舰队、东北海军等军阀舰队之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在青岛自沉。日军随后打捞起本舰,改造成炮艇,以“同春”之名加入日本帝国海军。1940年,日军将本舰转交予汪精卫政权。1944年底,部分汪政权海军官兵夺取了本舰起义,前往烟台附近登陆,其后本舰下落不明。 本舰最初的舰名“飞云”为中国自创立近代海军以来第二艘以此为名的军舰,第一艘飞云号为晚清时期福建船政建造的一艘炮舰。.
查看 陈炯明和飛雲號驅逐艦
馬曉軍
晓军()字翰东,广西省容县松山镇慈堂村人,中华民国陆军中将。 ,容县招商网,于2013-06-26查阅.
查看 陈炯明和馬曉軍
香港海員大罷工
香港海員大罷工是香港歷史中其中一件主要罷工事件,發生於1922年。是次罷工與孫中山及國民黨關係密切。這次事件被部份人士用作如何處理勞資關係及公共行政的參考個案。香港親共方面,視之為當年的「反英抗暴」的紅色記憶,體現團結、和平、談判的重要性。.
查看 陈炯明和香港海員大罷工
許崇智
許崇智(),字汝為,生於廣東番禺,建國粵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早期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查看 陈炯明和許崇智
马超俊
超俊(),原名麟,字星樵,广東省广州府新寧县(今台山市)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工会组织领导人。倡导“劳资协调”。熊尚厚「馬超俊.
查看 陈炯明和马超俊
马思聪
思聪(),中国广东海丰县人,中国作曲家、小提琴家与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他于1937年创作的《思乡曲》,被认为是中国20世纪的音乐经典之一。 马思聪早年曾赴法国巴黎求学,并在后来考入了法国的巴黎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1932年初,马思聪由法国回到中国,并在同一年与王慕理结婚。此后陆续创作了《摇篮曲》《绥远组曲》《西藏音诗》《牧歌》等多部著名音乐作品。1949年12月,马思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马思聪遭到了造反派的批斗。1967年1月15日晚,马思聪与夫人王慕理、次女马瑞雪和儿子马如龙出走香港,后由美国驻香港领事陪同飞抵美国。同年5月,在康生和谢富治的示意下成立的“马思聪专案组”(又名“002号专案组”)开始对马思聪出走的经过进行调查,株连马家亲属数十人。1968年,马思聪被定为“叛国投敌分子”,这一罪名直至1985年才得以平反。 1987年5月,马思聪在美国接受心脏手术时手术失败,于5月20日逝世于美国费城,享年75岁。.
查看 陈炯明和马思聪
高旭
旭,字天梅、号剑公,中国近代诗人,南社的三个创始人之一。他早年倾向维新变法,后来转向支持革命,与柳亚子、陈去病等创立南社。卷入曹锟贿选事件使他晚年声名不保,诗文由其弟高基编为《天梅遗集》。.
查看 陈炯明和高旭
魏邦平
魏邦平()名麗川,号邦平,以号行,廣東省香山縣海洲鄉麒麟村(今中山市)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军事及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魏邦平
護法運動
護法運動(1917年—1922年)指由孫文領導,反對段祺瑞主導的北洋政府終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廢除中華民國國會,在廣州另立中華民國軍政府的行動,因陳炯明反對孫文後失敗並向段祺瑞主持的北洋政府和談而結束。在中國國民黨歷史中,亦稱為「三次革命」。所謂「護法」指的是護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當時的臨時憲法)。.
查看 陈炯明和護法運動
谭熙鸿
谭熙鸿(),号仲逵,江苏吴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中国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生物学系首任系主任,浙江大学农学院首任院长。浙江理工大学校长谭伯鲁,回忆先父谭熙鸿,钟山风雨2009年第6期。.
查看 陈炯明和谭熙鸿
谭道源
谭道源()又名谭逸如,湖南湘乡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查看 陈炯明和谭道源
谭植棠
谭植棠()广东省高明县(今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濠基村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创立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查看 陈炯明和谭植棠
谭浩明
譚浩明()字月波,壮族,广西省太平府龙州厅(今龙州县)人,清末民初军事将领、政治家。桂軍领导人之一,旧桂系成员,陆荣廷的義弟(其姐姐是陆荣廷的妻子)。.
查看 陈炯明和谭浩明
越秀山体育场
越秀山体育场位于廣東省广州市越秀山南麓,镇海楼下方,用地面积39916.7平方米,建筑面积11676平方米,可容纳2万名观众,主要举办足球比赛及大型活动。体育场位于越秀山谷,三面环山,看台依山而建,因此观众席距离赛场比较近,且全部呈45度角向下俯冲,有较佳的视野及回响,被视为广州足球的“福地”。 体育场先后于1956年到2017年间进行了10次翻修,曾承办两届全国运动会比赛,并承办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的足球比赛。.
查看 陈炯明和越秀山体育场
趙惜夢
赵惜梦()原名赵云鹤,笔名惜梦,后更名赵惜梦。奉天省瓦房店(今辽宁省瓦房店市)人。中华民国作家、编辑、记者、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趙惜夢
黃屏蓀
黃屏蓀(),番禺人,前東華醫院及保良局主席。.
查看 陈炯明和黃屏蓀
黃世仲
黃世仲(),別名黃小配,廣東番禺人,清末民初政治家、報人、小說家。同盟會成員,曾任《中國日報》記者,並參與《世界公益报》、《廣東日報》、《有所謂唯一趣報》等革命報刊編輯,同時在《時事畫報》等報刊連載長篇小說。1906年創辦旬刊《香港少年報》,1907年創辦旬刊《廣東白話報》。辛亥革命後,任廣東民團局長,卻被都督陳炯明以「侵吞軍餉」罪名槍殺,得年四十歲。 主要作品有《洪秀全演義》、《大馬扁》、《廿載繁華夢》、《黨人碑》等。.
查看 陈炯明和黃世仲
黃強
黃強(),字莫京,廣東省龍川縣附城鎮人,中華民國政治、軍事人物。曾任廈門市長、高雄市長等職。.
查看 陈炯明和黃強
黃花崗起義
黃花崗起義,又称第三次廣州起義、辛亥廣州起義、三·二九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是中國同盟會於1911年4月27日(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在广东省廣州市發起的一場起義。.
查看 陈炯明和黃花崗起義
黃鎮球
黃鎮球(),字劍靈,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生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
查看 陈炯明和黃鎮球
黃昌穀
黃昌穀(),字富廷,号贻荪,湖北省蒲圻县新店泉坑垄(今赤壁市新店镇朱巷村)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曾为孙中山的私人秘书。.
查看 陈炯明和黃昌穀
黄士龙
士龙()广东花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军事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黄士龙
黄大伟
大伟()男,字子荫,号毅孙,中国湖北黄陂六指镇黄家湾(今属武汉市黄陂区)人。中国革命家、军事将领。.
查看 陈炯明和黄大伟
黄花岗公园
黃花崗公園(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先烈中路,是為了紀念於1911年4月,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黃花崗起義中英勇犧牲的72位烈士而修建。除了七十二烈士墓之外,墓园内还陆续地修建了王昌墓、鄧仲元墓、馮如墓、潘達微墓、史堅如墓和楊仙逸墓。.
查看 陈炯明和黄花岗公园
黄锦辉 (1903年)
锦辉(),又名黄润生,出生于广西临桂县六塘镇,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黄明堂
明堂()字德新,广东钦县(今广西钦州)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田子渝, 刘德军,中国近代军阀史词典,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第493页.
查看 陈炯明和黄明堂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公元1911年(農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的中國,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制的全国性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开始,至1912年清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始自2000年前秦朝时期的帝制,開启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中国人思想,不仅结束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國內各民族間關係等有重要的影响。.
查看 陈炯明和辛亥革命
龙济光
龙济光(),字子诚(亦作紫丞、子澄),哈尼族,云南省臨安府蒙自县逢春嶺納更土司(今其辖地属元阳县)。清末民初军事将领,曾任广西提督,广东安抚使、都督兼署民政长,两广巡阅使。.
查看 陈炯明和龙济光
范石生
范石生()字筱泉(又作小泉),号小翁,云南省河西县西乡小街(今峨山彝族自治县小街街道)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查看 陈炯明和范石生
范漢傑
范汉杰,名其迭,字汉杰,以字行,广东嘉應府大埔縣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曾任陆军副总司令、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1948年國共內戰時被解放軍俘虜,拘押於戰犯管理所,1960年特赦,後任全国政协委员。.
查看 陈炯明和范漢傑
胡宣明
胡宣明()福建漳州人,中华民国公共卫生专家。彭一万,怀瑾握瑜 雪魄冰魂 ——中国现代音乐事业先驱者周淑安,载 厦门音乐名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
查看 陈炯明和胡宣明
胡毅生
胡毅生()名毅,字毅生,号隋斋,以字行,广东番禺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胡毅生
郭化若
郭化若(),原名郭可彬,曾用名郭俊英、郭化玉、郭化羽等,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查看 陈炯明和郭化若
郭椿森
郭椿森()字松年,广西武宣县桐岭镇雅岗村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周家珍,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辞典,法律出版社,2000年.
查看 陈炯明和郭椿森
舊桂系
舊桂系是指在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之后,以广西为基地,以舊派桂系军政人物为代表的军事政治集团。主要以陆荣廷为代表。.
查看 陈炯明和舊桂系
阎揆要
阎揆要(),陕西葭县(今佳县)阎家峁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55年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查看 陈炯明和阎揆要
薛岳
薛岳(),原名薛仰岳,字伯陵,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八年抗戰名將之一,广东韶关乐昌客家人,曾在抗日战争中取得多次对日作战胜利,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 原名薛仰岳,因出生时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刚战败,其父起名“仰岳”以求能效法岳飞成为民族英雄。薛仰岳后改名薛岳,以示不仅仰慕岳飞,更将身体力行。祖籍湖南郴州汝城县,据《薛岳自传》,薛岳的爷爷从湖南的客家聚居地─汝城县迁移到乐昌坪石, 而坪石是一个距离湖南只有10公里的小镇。.
查看 陈炯明和薛岳
關麟徵
关麟徵,原名志道,字雨东,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陕西鄠县人,曾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與陸軍軍官學校校長,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查看 陈炯明和關麟徵
葉葆定
葉葆定(),祖籍廣東惠州,為陳炯明部將葉舉之子,與著名哲學家陳榮捷為中學校友兼連襟。 1929年畢業於香港拔萃男書院,後就讀於廣州嶺南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1934年畢業。回國後,歷任工程師、總工程師,兼任嶺南大學教授。 1945年戰後在香港從商,經營木制家私、房地產等。1983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1998年起,擔任廣州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董事會名譽主席及榮譽教授。 葉氏生活簡樸,然高度關注、支援教育事業,捐贈母校款項總額累計至5400萬港幣。2008年1月25日於加拿大逝世。.
查看 陈炯明和葉葆定
蒋孝先
蒋孝先(),字昭卿,别字啸剑,1900年(一说1899年)生于浙江省奉化县(今宁波市奉化区)溪口。蒋中正的堂侄孙,故称蒋中正为族叔公(一说“伯父”,为误传)。蒋孝先為国民革命军中将。為华北陷落和西安事变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查看 陈炯明和蒋孝先
蒋先云
蒋先云(),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乡人,中華民國军事将领,黄埔军校一期毕业。.
查看 陈炯明和蒋先云
蒋国涛
蒋国涛(1900年—1989年),别字孝宗,浙江奉化溪口人,中華民國大陸時期高級將領,少將軍銜。.
查看 陈炯明和蒋国涛
蒋恺
蒋恺,中国演员,辽宁大连人。毕业于辽宁大学表演系。.
查看 陈炯明和蒋恺
邓泰中
邓泰中()字和卿,云南会泽人。清末民初军人。滇军指挥官之一,后成为孙中山的亲信。.
查看 陈炯明和邓泰中
邓演达
邓演达(),又名策成、仲密,字择生,化名石生登,中国广东归善永湖乡鹿颈村人(今惠州市惠城區三栋镇)。历任黄埔军校教练部副主任、黄埔军校教育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武汉行营主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等。在国民党内部属于國民黨左派。.
查看 陈炯明和邓演达
邓本殷
邓本殷()字品泉,广东防城县茅岭乡大陶村(今属广西)人,中华民国军事人物,粤军将领。佟义东,粤军虎将——邓本殷,文史春秋2007年第2期.
查看 陈炯明和邓本殷
肇和號巡洋艦
肇和号防护巡洋舰是清朝末期订购的一艘防护巡洋舰,为肇和級防護巡洋艦首舰。本舰为中华民国所继承,加入民国海军,经历了军阀混战的动荡时代。1937年虎门保卫战期间在虎门要塞附近与日本海军舰艇互相炮击,而这也是中日双方在战争中仅有的一次水面舰艇对射的战斗。其后本舰遭日军空袭重创坐沉。 本舰根据装甲防护方式可以划分为防护巡洋舰;根据设计时的预定用途则可以划分为Richard W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p.
查看 陈炯明和肇和號巡洋艦
肇慶戰鬥
肇慶戰鬥發生於1920年11月15日,地點則是在中國廣東肇慶。是北洋政府時期內戰之一,交戰兩方為桂軍韋榮昌及粵軍陳炯明,最後,陳炯明獲勝,桂軍失敗退至廣州一帶。.
查看 陈炯明和肇慶戰鬥
蔡突靈
蔡突靈()又名复灵,名少钧,号少黄,江西省宜丰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蔡突靈
蔡炳炎
蔡炳炎,(1902~1937年8月27日),又名蔡善举,字孑遗、絜宜,安徽合肥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和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毕业生。曾参加北伐战争。 淞沪会战爆发时,任中华民国陆军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一旅少将旅长。1937年8月27日晨,在淞沪会战中殉国,时年35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查看 陈炯明和蔡炳炎
蔣中正
蔣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中国大陆多称其字介石。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此外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早年于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考送日本振武學校,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團士官候補生;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0年10月受基督新教洗禮。他参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参与創建黄埔军校,逐步成为中国国民党核心人物。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任總司令,推翻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建設黃金十年。蔣統率军民抗击日本軍國主義,最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華民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主持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实行宪政,成立國民大會并当选为第一任行憲後中華民國总统。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共解放军佔領中国大陆,蔣和中华民国政府軍民撤退至台澎金馬。在台期间,蔣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继续连任总统並实行中國國民黨一黨執政,且一直主张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直至1975年去世。 蔣是20世紀重要的世界領袖,他統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以及冷戰中的兩岸國共對抗,影響中國近代史和東亞史發展。.
查看 陈炯明和蔣中正
蔣鼎文
蔣鼎文(),字銘三,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浙江諸暨盘山(亦称磨石山)人。獲青天白日勳章,曾當選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浙江省代表。.
查看 陈炯明和蔣鼎文
鄧世增
鄧世增(),號益能,廣東合浦人(今屬廣西)。陸軍中將,中國同盟会会员,第1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全黨團結委員會委員。.
查看 陈炯明和鄧世增
鄧鏗
鄧鏗(),又名仕元,字仲元。廣東惠陽人。中國軍人,陸軍上將,革命家,中華民國建國元勳之一。.
查看 陈炯明和鄧鏗
鄧蔭南
鄧蔭南,原名鄧松盛,字有相,因家中排行第三,又作鄧三。鄧蔭南,出生於中国广东省开平縣之農村,後為美国华侨,清朝末年之革命分子,曾為興中會副主席,乃辛亥革命元老之一,曾多次资助孙中山的革命運动,死後被追封為陸軍上將。.
查看 陈炯明和鄧蔭南
鄧澤如
邓泽如()原名邓恩,号愚翁,生于广东新會,马来西亚华侨,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鄧澤如
鄒魯
鄒魯(),字海濱,中國廣東省大埔縣人,革命黨人,鄒魯自幼聰穎,為文有神氣, 且精於書法。曾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
查看 陈炯明和鄒魯
臧致平
臧致平(),安徽太和人。字和斋。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中将。.
查看 陈炯明和臧致平
致公堂
致公堂(原名洪順堂)屬於洪門組織,成立於1848年。1879在舊金山市政府註冊「非牟利機構」,因駐舊金山清政府公處阻撓,才改名「致公堂」。而在南洋等地,洪門組織則多以義興會。1904年,黃三德當選為舊金山總堂盟長,主要任務是周遊各埠分堂,傳逹總堂最新動向,祖國國情動態消息。.
查看 陈炯明和致公堂
金章
金章(),字浩亭,廣東番禺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金章
金汉鼎 (滇军)
金汉鼎()云南省江川县海浒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查看 陈炯明和金汉鼎 (滇军)
長風號驅逐艦
長風號驅逐艦是清朝末期订购的驱逐舰之一,为長風級驅逐艦首舰。本舰在清末下水,回国时清朝已经灭亡,由中华民国继承并改名“豫章”。本舰参加过护法舰队,护法运动失败后转入闽系中央海军。1932年因浓雾触礁沉没。.
查看 陈炯明和長風號驅逐艦
苏慎初
苏慎初()广东省合浦县廉州镇(今属广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军事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苏慎初
老隆戰鬥
老隆戰鬥發生於1920年9月2日,地點則是在中國粵東的老隆。是北洋政府時期內戰之一,交戰兩方為桂軍的莫榮新及粵軍的陳炯明,最後,粵軍陳炯明獲勝,桂軍敗,粵軍佔領廣東東部的老隆。.
查看 陈炯明和老隆戰鬥
陳劍如
陳劍如()广东台山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6,國史館,1988年.
查看 陈炯明和陳劍如
陳家鼎
陳家鼎()字汉元,湖南宁乡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陳家鼎
陳公博
陳公博()。祖籍福建上杭,生於廣東南海縣(今廣州市),中國政治人物。曾經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大會中央執委。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隨汪精衛任南京政府立法院長,是汪兆銘政權第二號人物。汪精衞死後代理南京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抗戰勝利後逃往日本,最後被押解回中國,審訊後被槍決。.
查看 陈炯明和陳公博
陳策 (民國)
陳策(),字籌碩,廣東(今屬海南)文昌人,中華民國海軍上將,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海軍第四艦隊名將。曾協助孫中山在廣州對抗陳炯明,抗戰時負傷截斷一腿,有「獨腳將軍」之稱。日軍攻陷香港時,陳策帶領數十名英軍成功突圍,獲英皇頒授大英帝國爵級司令勳章。.
查看 陈炯明和陳策 (民國)
陳繼承
继承()别号武民,江苏靖江人。中华民国军事人物。蒋介石的嫡系。.
查看 陈炯明和陳繼承
陳誠
陳誠(),字辭修,乳名德馨,別號石叟。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是中國國民黨黨、政、軍首要人物之一。其軍事集團是蔣中正嫡系部隊中堅力量。他自黃埔軍校起就一直追隨蔣中正,成為心腹干將,曾任軍長、兵團總指揮、集團軍總司令、軍政部長、湖北省政府主席、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兼任海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等要職。到臺灣後,歷任臺灣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副總統和中國國民黨副總裁。.
查看 陈炯明和陳誠
陳演生
陳演生(1875年—1952年8月14日),廣東海豐鶴佬人,著有《陳競存先生年譜》等書。 中國致公黨創黨祕書長、第2屆、第3屆秘書長,長期輔助致公黨總理陳炯明(競存)和首任中央主席(副主席主持工作)陳其尤。 清帝國時中秀才,后參加同盟會,民國后隨陳炯明在廣東和漳州工作,曾代表陳炯明主持談判。 1949年與同志陳其尤當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1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2年終老英屬香港。 Category:1875年出生 Category:1952年逝世 Category:海豐人 Category:陳姓.
查看 陈炯明和陳演生
陳濟棠
陳濟棠(),字伯南。廣东防城縣(今廣西防城港)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曾長時間主政廣東,政治上与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方面頗有建樹,有南天王之稱。主政广东时,广州工商业和市政建设成绩卓著,为广州打下现代化基础 广州图书馆 2006-10-23。.
查看 陈炯明和陳濟棠
陸榮廷
陆荣廷(),原名亚宋,字干卿,广西省思恩府武缘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县),壮族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军事将领,旧桂系首领。.
查看 陈炯明和陸榮廷
陈听香
听香(),广东番禺人,清末民初报人、记者。.
查看 陈炯明和陈听香
陈姓
陳姓是中国人、韓國人、越南人中相當常見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行第10位。在香港、澳門、臺灣都是第一大姓;但在中國大陸是屬第五大姓,其中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海南等省為第一大姓。 根據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陳姓按人口計算是现代中国大陆第五大的姓,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中国陈姓人口约7000萬,位居第五,全球约8000萬。 由於在標準漢語及多種漢語方言中,陳的發音近似其它姓,為了區別清楚,陳姓多以「耳東陳」作為強調,其中“耳”指阜字旁“阝”。.
查看 陈炯明和陈姓
陈其尤
陈其尤(),原籍广东海丰县(清帝國時屬惠州府,現歸汕尾地級市),中国致公党第3屆副主席(主持工作);第4、第5、第6届中央主席。 少年時在廣州學習現代醫學,后入同盟會,參加革命,民國后留學日本,1917年擔任陈炯明的机要秘书,后到漳州的东山、云霄(漳州最靠近潮汕的2個縣)工作,在漳州創辦《闽星日刊》、《闽星半月刊》。 1931年,在香港參加中国致公党(總理是陈炯明)。 1949年9月6日,以致公党首席代表身份在北京參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另4位代表是黃鼎臣、官文森、雷榮珂、嚴希純。 1949年9月21日,以致公党首席代表身份在北京參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1届全体会议,另5位代表是陳演生、黃鼎臣、官文森、雷榮珂、嚴希純。 后當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1届全國委員會委員,另1位致公黨當選人是陳演生。 1950年起,連任中国致公党第4、第5、第6届中央主席。1957年成为致公党最大右派分子。文革中同样受到批斗、挨打、抄家的革命行动。 1970年12月在北京病逝。 Category: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 C C C C C C C Category:海豐人 Q其.
查看 陈炯明和陈其尤
陈祖康
康(),字绍文,号宜安,福建省漳平县菁城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黄埔军校政治教官,第三党党员、闽变参与者,中国国民党党员、军统特务。.
查看 陈炯明和陈祖康
陈群 (民国)
群(),汉奸。乳名荣福,字人鹤,号中之,福建长汀童坊镇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中華民国維新政府要人。.
查看 陈炯明和陈群 (民国)
陈炯明墓
炯明墓,位于中国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紫薇山,为前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中国致公党首任总理陈炯明的墓葬。1990年被列入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陈炯明和陈炯明墓
陈炳焜
炳焜(),字舜琴,广西省柳州府马平县人,清末民初军事将领,旧桂系要人之一,与岑春煊、陆荣廷并称广西“前三杰”。劉立道「陳炳.
查看 陈炯明和陈炳焜
陈独秀
(),安徽省怀宁县十里铺(今属安庆市)人。字仲甫,家谱名庆同,科举名--生,留学日本时名由己,办《安徽俗话报》时名三爱,辛亥革命后始名陈独秀,办《每周评论》时名只眼,号实庵。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语言学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及首任总书记,中国托派的精神领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新青年》,也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 1921年作为总书记的他,反对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的大量金钱和鸦片(代替货币以方便在中国南方变现)援助,但反对无效。他于1927年7月被共产国际剥夺中共党内领导职务。1929年因中东路事件中苏正在中国东北开战,他反对当时中共提出的“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之后,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开始向托洛茨基主义靠拢,对斯大林主义进行了批判,并于1931年主持建立托派组织“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
查看 陈炯明和陈独秀
陈赓
赓(),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陈赓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随后参加东征。之后赴苏联学习间谍技术,回国后参加南昌起义,之后到上海负责中共中央特科工作。后赴鄂豫皖苏区任红四方面军师长等职务,之后负伤赴上海治疗期间被捕。后获释赴中央苏区,并跟随红军主力战略转移。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長。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在山西、河南地区作战,之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率部参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攻下华中、华南、西南直至云南全境,并支援法越战争。1951年,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参与指挥朝鲜战争。回国后担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国国防部副部长等职位。1961年3月16日,陈赓于上海病逝。.
查看 陈炯明和陈赓
陈树人
树人(),原名哲,后改名韶,字树人,号葭外渔子、二山山樵、得安老人,中国广东省番禺县明经乡(今番禺区归入广州市)人,是中国近代知名政治家、画家。少从岭南画家居廉学画。曾经两度赴日本留学,为同盟会会员,也是辛亥革命元老,曾任国民党党务部长和广东省政府民政厅厅长。作画擅长山水、花卉,尤工木棉花。其绘画融汇中西画法而别具明洁雅逸,为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与高剑父、高奇峰并称“二高一陈”、又稱「嶺南三傑」。著有诗集《寒绿吟草》、《戢塵集》等。.
查看 陈炯明和陈树人
护法军政府
护法军政府于1917年9月1日在广州建立,正式名称为中华民国军政府。1917年7月17日,中華革命黨總理孙中山南下广州,举起了护法的旗帜,組建南方軍政府,與北洋政府對抗。.
查看 陈炯明和护法军政府
林劍虹
林劍虹生於1880年廣東海豐縣歸豐林,1900年中清朝秀才,於1907年考取廣東法政學堂,於1909年7月以優等生畢業,與陳炯明為同校校友。在廣州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後來為了反清起義,光復海陸豐,於1911年(清宣統三年)11月6日(農曆九月十六日),梁鏡球、丘耀西、林激真等革命黨人在博羅縣發動起義成功,攻破縣城西北兩門。殺守備何賡廷,俘知縣蔡國英。在東江地區首先宣佈光复。 11月8日,周鋒、遊克楨率革命軍1000餘人抵達永安,知縣王賓棄城逃跑。翌日,周鋒率隊進城,宣佈光复永安縣(今紫金),推舉海豐田墘名紳遊克楨為首任縣長。 11月9日,惠州民軍司令劉鏡清和鄧尹臣奉陳炯明令,腰懸大刀騎著白馬率領革命軍30多人到達歸海邊界,佔領了碣石鎮右營千總防地鲘門砲台後,在吳道洲、林劍虹、徐策等海豐同盟會員的協助下,立即召集海豐鲘門、鵝埠、赤石、梅隴等地民軍100多人到梅隴埔集結。鐘景棠、黃杰群等同盟會骨幹早已接到陳炯明的手令,做好了武裝起義的準備。與此同時,在海豐東笏陳氏世紳陳月波、陳達生暗中的策劃下,也做好了輿論宣傳準備,除了極個別守舊的頑固派士紳反對革命外,城內各界士紳都讚成恢復漢族政權。由於海豐是陳炯明經營多年的革命黨策源地,縣城及全縣各地遍布同盟會員和三點會成員。大家群起呼應拿起各種武器,其中海豐振君社出動武裝學生40多人,郊區農民出動尖串隊100多人;於中午時分集結梅隴墟,然後在鐘景棠、黃杰群等的帶領下,組成各路民軍,跟隨劉鏡清、鄧尹臣準備進攻海豐縣城。民軍的吶喊聲嚇壞了海豐城守黃森泉,見事勢不妙他立即率領200名兵勇衝出東門逃到陸豐縣城去了。1925年9月29日就任廣東省海豐縣縣長 於1950年逝世,享年65歲 分类:中国同盟会成员.
查看 陈炯明和林劍虹
林伯渠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中国湖南省安福縣(今临澧縣)人,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和吴玉章并称为中共五老。.
查看 陈炯明和林伯渠
林直勉
林直勉(),原名培光,字紹軒,晚号鲁直。在与朋友的通信中,曾落款林畲、林虞、林愚。廣東東莞石龍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书法家。.
查看 陈炯明和林直勉
林資鏗
林資鏗()、字季商、號祖密、式周(或作石周),又稱:林祖密,臺灣臺中霧峰錦榮里人,霧峰林家成員;傳聞共有九個孩子。.
查看 陈炯明和林資鏗
林虎
林虎(),原名荫清,字隐青,广西省陆川县人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台北:遠流出版,2010年2月1日初版。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早年为革命派人士,后属旧桂系。李微「林虎.
查看 陈炯明和林虎
林树巍
林树巍()广东省信宜县镇隆镇荔枝村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查看 陈炯明和林树巍
捷成事件
捷成事件,又稱五·二九事件或葡警屠殺華工事件,發生於1922年5月28日起,為澳門歷史上的一次較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取名自事件發生翌日(5月29日)在白眼塘捷成戲院舊址的嚴重警民衝突,而又稱為葡警屠殺華工事件是因為在該次衝突中葡萄牙警察向民工亂槍掃射,造成約200人死傷。事件使當時的澳門陷於一片蕭條,澳門人口亦一度減少超過七成,澳門工運也受到重大挫折。.
查看 陈炯明和捷成事件
李励庄
李励庄()广东番禺人南京市档案馆编,審訊汪偽漢奸筆錄(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年,中华民国妇女活动家。陈公博夫人。.
查看 陈炯明和李励庄
李士珍
李士珍(1896年-1998年),字梦龙,号梦周,浙江省寧海縣(今屬寧波)人,中華民國陸軍中將,中國軍事政治人物,有“中國現代警察之父”和“民國警界梟雄”之稱,是中國現代警察建制及現代警察教育的奠基人。.
查看 陈炯明和李士珍
李宗仁
李宗仁(),字德鄰,廣西桂林人,生於临桂西鄉村。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黨員。新桂系首领,曾任首任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 父親李培英是名教師,育有五子三女。李宗仁排行第二,幼年家貧務農,18歲入廣西陸軍小學。1910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支部,辛亥革命後陸軍小學改組,畢業於廣西陸軍速成學校。 李宗仁以實力軍人之姿,在廣州加入孫文陣營。後與白崇禧、黃紹竑合作,統一廣西,拥戴广州国民政府。國民革命軍北伐時,帶領廣西軍隊一路由湖南進攻至山海關。北伐以後十年期間,屢次發動和参與中原大戰、蔣桂戰爭等國民黨內戰,亦苦心經營廣西。抗日戰爭時,動員廣西將士抗日,指揮多次大戰,在台兒莊會戰中名震一時。 1948年中華民國行憲,經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1949年11月,當中國國民黨自陪都重慶撤退,代總統李沒有跟他們在一起;相反,李乘機到香港宣布會入醫院治療胃病。蔣介石復出接替李之出缺,開始帶領中國國民黨對抗共產主義。李在香港守侯兩週,之後和夫人郭德潔等家人一道出走美國。李並未赴台,1954年被彈劾罷職。後經瑞士回到中國大陸,1969年病逝於北京。 李宗仁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兩岸分治前,首任也是唯一的中華民國副總統。.
查看 陈炯明和李宗仁
李宗黄
李宗黃()字伯英,雲南省麗江府鶴慶州(今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人,中華民國政治家暨軍人。中國同盟會革命派人士、中國國民黨元老。國民政府地方行政專家,深入地參與了對地方制度的設計。.
查看 陈炯明和李宗黄
李福林
李福林(),字登同,中国广东廣州海珠區大塘村(原番禺縣大塘鄉)人。曾任建國粵軍第三軍軍長,第五軍軍長,兼任廣東全省警務處長、廣東全省民團統率處督辦、廣州市市政廳廳長、廣州市市長等職。.
查看 陈炯明和李福林
李章达
李章达()字南溟,广东省东莞县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李章达
李谦 (民国)
李谦(),原名李隆光,又名李刚,号仲武。湖南醴陵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黄埔军校一期生。.
查看 陈炯明和李谦 (民国)
李根源
李根源(),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高黎贡山人,出生于云南省腾越厅(今梁河县)九保街,中国国民党元老,中华民国政治家、军事将领。.
查看 陈炯明和李根源
李濟深
李济深(),广西苍梧人,字任潮。原籍江苏。中华民国国民党军人,政治家。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曾于黄埔军校任教,北伐期间支持蒋中正的四一二事件,之后又多次反蒋,曾于福建事变时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政府主席。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響應中國共產黨一致抗日之號召,反對國民政府之反共政策。抗战胜利后脱离蒋中正之中国国民党。1948年發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查看 陈炯明和李濟深
杨希闵
杨希闵() ,字绍基,云南省大理府宾川州平川街人,中华民国滇军将领。.
查看 陈炯明和杨希闵
杨度
杨度(),生于湖南湘潭縣姜畲石塘村,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人,政治活動家。先后投身截然对立的政治派别,颇具争议。.
查看 陈炯明和杨度
杨庶堪
杨庶堪()名先达,字品璋,后改字沧白,号庶堪,晩号邠齋,以号行世,四川省重庆府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家。.
查看 陈炯明和杨庶堪
杨仙逸
杨仙逸(),祖籍廣東香山北台村。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查看 陈炯明和杨仙逸
杨伯勋
杨伯勋(1898年—1960年),字鼎铭(明),曾用名杨斌、董文涛,云南腾冲人,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曾任國民革命軍少將。.
查看 陈炯明和杨伯勋
杨立德
杨立德(),字竹庵,汉族,元代住路南武德将军普鲁海牙后裔,云南路南县鹿阜镇南门街人。中国近代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杨立德
杨虎
杨虎(),字啸天,中国安徽省寧国府宁国县杨山乡人,国军陆军中将,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杨虎
杨池生
杨池生()云南石屏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查看 陈炯明和杨池生
東征
東征,意為向東方征伐的行動,現代史中常特指1925年的國民革命軍東征。在歷史上還可以指:.
查看 陈炯明和東征
東華義莊
東華義莊(Tung Wah Coffin Home)是由香港東華三院於1875年成立的一家義莊,現址位於香港島薄扶林沙灣大口環道,義莊的建築物已被列入香港歷史建築。.
查看 陈炯明和東華義莊
杜聿明
杜聿明(),号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机械化部队任职,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百师师长、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军长,率部參加桂南會戰,取得崑崙關大捷。曾因錯誤決策,在緬甸導致四萬國軍大半死於野人山(今枯門嶺)撤退。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戰役中全軍覆沒,於安徽省萧县张老庄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俘。1959年12月4日,獲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特赦釋放。1981年,病逝於北京。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楊振寧是他的女婿。.
查看 陈炯明和杜聿明
桂粵戰爭
桂粵戰爭可以指:.
查看 陈炯明和桂粵戰爭
梁華盛
梁華盛 ,廣東省高州府茂名縣人。中華民國陸軍中將。.
查看 陈炯明和梁華盛
梁钟汉
梁鐘漢(),字瑞堂,湖北汉川马口镇人。中国民主革命家。.
查看 陈炯明和梁钟汉
梁长海
梁长海(),男,中国广东新会会城镇永安村兴基里人,曾侨居越南。中国商人、银行家,曾赞助中国民主革命。.
查看 陈炯明和梁长海
棉湖戰鬥
棉湖戰鬥發生於1925年3月~21日,地點則是在中國广东省揭阳县棉湖一帶。是國民革命軍東征的一部分。.
查看 陈炯明和棉湖戰鬥
楊如軒
杨如轩()字夷斋,云南省宾川县平川乡盘谷村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查看 陈炯明和楊如軒
樊鍾秀
樊钟秀()原名全有,改钟秀,字醒民。河南省宝丰县夏庄(今属河南省平顶山市石龙区)人。中华民国军事人物,中原大戰參加馮玉祥陣營,任第八方面军總司令,與蔣介石對抗,被空襲,陣亡。.
查看 陈炯明和樊鍾秀
欧事研究会
欧事研究会,民国初年的政治团体,国民党党史中的一个阶段。1914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查看 陈炯明和欧事研究会
欧阳驹
欧阳驹(),字惜白,广东香山人,民国政治家,吴铁城亲信。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广东公安局局长、广州市长、闽粤赣边区中将副总司令、总统府国策顾问等。妻易蕴端为篆刻名家易大厂侄女,弟欧阳万里为广州市银行行长。.
查看 陈炯明和欧阳驹
毛維壽
毛維壽,(1892年——1937年)字祺勋,号考三。 生于江西省峡江县巴邱镇毛家村,粤军第一师军官教育班出身。曾任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第61師師長。他所統領的該師,曾為一二八事變的中國方面軍隊,也曾為1933年閩變主力之一,隨後又於閩變期間依附蔣中正,為蔣中正平息閩變主因。但不久也被免去兵权,1936年委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时年冬,旧伤复发,医治无效。逝于大华医院,终年46岁。.
查看 陈炯明和毛維壽
毛思诚
毛思诚(1873年-1940年),民國政要,蔣中正的早期啟蒙老師和機要秘書,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軍銜。黃埔軍校校史研究的第一人,也被稱為《蒋介石日记》研究第一人。原名裕称,字彩宇,号勉庐,浙江奉化人。工文能诗擅書法。.
查看 陈炯明和毛思诚
民國無雙
《民國無雙》是一款以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軍閥競逐、抗日戰爭、國共内戰為背景的免費回合制策略游戏。遊戲的概念源自於DOS平臺上的「大時代的故事」。民國無雙的作者希望復刻大時代的故事,並打造一個允許玩家將遊戲客製化的遊戲引擎。 2010年7月,《民國無雙》發行第一個正式版本1.0版。遊戲的劇本由香港遊戲工程師鄭立與中華民國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學生張承洲合作編寫。遊戲發佈一個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便以「嚴重影響國家文化安全」為由將《民國無雙》查禁。.
查看 陈炯明和民國無雙
民国军阀
民國軍閥是指在20世紀初影響中華民國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名義上歸屬「中央政府」領導,但他們在各地建立自己的勢力並採用各種手段擴大自己的勢力,以軍隊作為主要政治資本的勢力,在其勢力強大時即成為當時中國的正式主導政府(即北洋政府)。在實質上依然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割據勢力。中国共产党認為民國軍閥的出現是外國帝国主义在中國的利益表現。主要勢力早期為北洋军阀、滇系軍閥、粵系軍閥、舊桂系軍閥等。後期則由中國國民黨、中国共产党、新桂系軍閥、直系軍閥、奉系軍閥等取代。 軍閥割据時期通常是指自1916年袁世凱之死到1928年东北易帜,共持續了13年的時間(也有說到1930年中原大戰為止)。1928年之後,雖然蔣中正委員長的南京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中國,但是各路新舊軍閥依然對中央政府及其中央軍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獨立性,軍事上與政治上的明爭暗鬥或略有式微卻並未停止,這導致了日後抗日戰爭和国共内战時,統一的國家軍政體系始終未能徹底的建立。.
查看 陈炯明和民国军阀
汕头市
汕头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国务院以《立法法》确立的经济特区,位于广东省东部。市境西邻揭阳市,北接潮州市,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南滨南海。地处莲花山脉东南麓,韩江三角洲平原,韩江、榕江、练江的入海口,东部为广东省最大岛屿南澳岛。全市总面积2,199平方公里,人口555.21万,为著名侨乡。.
查看 陈炯明和汕头市
汕尾市
汕尾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廣東省下轄的地級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頻南海。市境东邻揭阳市,北临梅州市、河源市,西界惠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與粤东沿海丘陵区的結合部,東距汕頭市160公里,西距深圳市120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有莲花山脉,东南为低山丘陵和滨海平原。螺河、黄江等从北向南流入南海,海岸线约455公里,拥有沿海多个岛屿。总面积4,862平方公里,人口302.16万。.
查看 陈炯明和汕尾市
汕尾市行政區劃
汕尾市全境.
查看 陈炯明和汕尾市行政區劃
河源戰鬥
河源戰鬥發生於1920年9月6日-10月16日,地點則是在中國粵東河源。是北洋政府時期內戰之一,交戰兩方為桂軍莫榮新及粵軍陳炯明,最後,新粵軍陳炯明獲勝,在一個多月的激戰後,陳炯明為首的粵軍佔領粵東大部分領土。.
查看 陈炯明和河源戰鬥
沈鴻英
沈鴻英()原名亞英,字冠南,廣西省雒容县(今柳州市鱼峰区雒容镇)人,清末民初军事将领,属于旧桂系。.
查看 陈炯明和沈鴻英
洪兆麟
洪兆麟()字湘丞,湖南宁乡西冲山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查看 陈炯明和洪兆麟
洪门
洪門,又稱天地會,与袍哥会、青帮为清朝三大秘密结社,主要活动于華南,以福建、广东、湖廣等地區更盛。有時史學家所謂的洪门一詞,代表了一切反清的祕密會社,如青幫、理教等。後來演變成名称不一的多個地下社團或會黨,並隨著華僑移民南洋而傳播東南亞。 1840年代鴉片戰爭後,廣東幫會會眾借洪門之名反對地方政府。原本就是互不統屬、各有不同宗旨的社團,因為同一理由互相合作,對外宣傳,吸引新會眾,實屬发动民变的社團組織,如像歷史上白蓮教所发动民間組織的社團民变一樣。洪门也協助了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逃亡途中的护军就是广东洪门。 清末時,革命黨亦為了推翻滿清需要,而參與其中,及至1911年中華民國肇建後,不少「天地會」、「三合會」成員均有國軍身份。1949年後,香港三合會組織的兩大龍頭大佬皆有中華民國國軍將領軍階。.
查看 陈炯明和洪门
淡水戰鬥
淡水戰鬥發生於1925年2月13-17日,地點則是在中國粵省惠州一帶。是國民革命軍東征的一部分。交戰兩方為黃埔軍校教導一、二團及救粵軍。.
查看 陈炯明和淡水戰鬥
温建刚
温建刚()字天剑,广东大埔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查看 陈炯明和温建刚
温树德
温树德()字子培,山东省青州府(今青州市)凤凰店村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海军将领、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温树德
溫宗堯
温宗尧(),汉奸。字钦甫,广东省广州府新宁县(今台山市)人,清朝末年、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溫宗堯
滇系軍閥
滇系軍閥,為民國初期南方軍閥之一,代表人物有唐繼堯及龍雲,其勢力範圍為雲南及部分貴州、四川地區。 西南地区军阀派系之一。以唐继尧为首的滇军集团,占有云南、贵州两省。滇军源于清末新军第十九镇,辛亥革命后转为维护共和的力量,军权为蔡锷、唐继尧等所掌握。1913年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进北京,唐继尧继任云南都督兼民政长,逐渐掌握滇军的实力和全省的统治权。护国战争后期,唐继尧大量扩充军队,除统治云南,控制贵州外,并把滇军派入四川,占领地盘,掠夺财富。1917年4月至8月间,曾与川军刘存厚部在成都和资阳、内江等地多次发生争夺战。 1917年7月,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后,拒绝恢复国会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揭起护法旗帜,唐继尧利用"护法"之名,实行扩张,将滇军改组为"靖国军",自任总司令。12月间同黔军袁祖铭部和川军熊克武部联合,任"川滇黔靖国联军" 总司令。次年 2月所属部队进入成都,再次控制四川。与此同时,陕西、湖南、福建等省部分军事首领,亦以"靖国"相号召,唐继尧以川、滇、黔、鄂、豫、陕、湘、闽八省联军总司令自命,使滇系军阀的声威达到了顶点。 1918年滇系、旧桂系勾结直系军阀,破坏护法军的北伐计划,并改组广州护法军政府,迫孙中山离广东。 1921年2月唐继尧因驻川滇军第一军军长顾品珍倒戈,被迫流落香港。次年春,他收买旧部和云南土匪偷袭并击毙顾品珍,回至昆明重掌军政大权。顾品珍所部滇军大部分在张开儒率领下经贵州入广西,后来由杨希闵带领,入广东参加驱逐陈炯明。但他们抢占地盘,截留税收,压榨人民。最后与唐继尧等军阀勾结,企图夺取广州革命政权。1925年6月发动叛乱,被广东革命军队消灭。 唐继尧回云南后标榜"民治",组织"民治党";又派兵入贵州,进行军事控制和经济掠夺,并谋求向其他省份扩张。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企图推翻广州国民政府,攻占两广地盘,但被崛起的新桂系李宗仁等击败,没有得逞。 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不断胜利,1927年2月滇军将领龙云、胡若愚、卢汉发动政变,迫使唐继尧交出政权,解散"民治党",结束了旧滇系的统治。.
查看 陈炯明和滇系軍閥
漳州城墙
漳州城墙,位于中国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城墙已于1918年拆除。.
查看 陈炯明和漳州城墙
漳州戰鬥
漳州戰鬥發生於1918年2月11日,直到同月16日結束,戰鬥地點則是在中國福建漳州。該戰鬥是北洋政府時期的內戰之一,交戰兩方為粵軍的陳炯明、许崇智及閩軍的李原基。戰鬥末了,陳炯明部獲得獲勝,取得福建南部的控制權。值得一提的是,此戰鬥中,蔣中正編制於陳炯明部的麾下,擔任的職務為「作戰科長」。.
查看 陈炯明和漳州戰鬥
潯州戰鬥
潯州戰鬥,又稱桂平戰鬥,發生於1925年3月16日,地點是在中國桂東。是北洋政府時期內戰之一,交戰兩方為黃紹雄、范石生混部及滇軍唐繼堯部。最後,黃紹雄、范石生混部獲勝,滇軍唐繼堯部敗下南寧。.
查看 陈炯明和潯州戰鬥
朱卓文
朱卓文()名仕超,又名式武,字卓文,以字行。广东省香山县张家边区西桠村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中国早期飞行员之一。.
查看 陈炯明和朱卓文
朱云卿
朱云卿(),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 朱云卿幼年时随叔父在印度尼西亚打工,1924年归国,进入黄埔军校第三期。1925年,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进入井冈山,任红四军11师31团团长,此后率部参加了草市坳战斗、新老七溪岭战斗和龙源口战斗。1929年,朱云卿随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朱云卿任军参谋长。同年6月,红1军团成立,朱云卿任军团参谋长。12月,蒋介石组织国民革命军进行围剿,朱云卿亲自率红三军团、红一军团组织龙冈战斗,活捉师长张辉瓒,及下九千余人,取得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 1931年1月,苏区中央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项英为代书记和军委主席,毛泽东、朱德为副主席,朱云卿为中革军委总参谋部代部长。然而同年,在备战得第二次反围剿战役时,朱云卿身患重病,被国民党特务在医院暗杀。.
查看 陈炯明和朱云卿
朱德
朱德(),原名朱代珍,曾用名建德,字玉阶,四川仪陇人,祖籍廣東韶關。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朱德早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参加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官至云南省警察厅长。1922年,他赴德国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8月1日,他参加南昌起义,此后率部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先后担任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总指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革军委主席,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期间,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同毛泽东指挥中共军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职务。1959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文化大革命期间,朱德受到冲击。1976年7月6日,朱德在北京逝世。 北洋政府時期,朱德曾被授予勳五位、三等文虎勋章、陸軍中將军衔。抗日战争期间被国民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上将军衔,战后获抗战胜利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于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查看 陈炯明和朱德
朱慶瀾
朱庆澜(),字子桥(又作子樵、紫桥)。祖籍浙江绍兴钱清秦望村,生于山东历城县。中华民国军事及政治人物。朱庆澜还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命名者。.
查看 陈炯明和朱慶瀾
朱执信
朱执信(),名大符,字执信,以字行。广州人,祖籍浙江萧山,出生于廣東番禺(今廣州市越秀区豪賢路)。中国近代革命家、理论家。是孙中山的文胆。.
查看 陈炯明和朱执信
惠州市
惠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深圳,北连河源、韶關,东接汕尾,西邻东莞和广州;珠江三角洲东端,南海大亚湾北部。 惠州市是广东省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即有“岭南名郡”和“粤东门户”之称,历史上曾有包括苏东坡在内的不少名人旅居于此,留下大量题咏惠州的诗词,因而使惠州积累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而且是客家人最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旅居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民眾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称为客家侨都。祖籍惠州的港澳台同胞逾80萬人,旅居香港的惠州籍鄉親達100多萬人,7個香港人中,就有1個是惠州籍。對惠州人來講,自家有親戚在香港十分尋常。 惠州市是珠三角经济圈的9个地级市之一,是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快速发展的商业,高科技產业、服務业、旅游业、工业化城市,是中国大陆重要的高科技產业和电子制造业基地,近年来,随着总投资额730多亿元人民币的多个石化项目在惠州的兴建和投产,使惠州成为珠三角经济圈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2015年10月18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惠州市正式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6年4月25日,《第一財經周刊》發布了新的中國城市分級排名榜單,惠州被定義為二線城市。.
查看 陈炯明和惠州市
惠州戰鬥
惠州戰鬥發生於1920年9月7日,地點則是在中國廣東南部之惠州。是北洋政府時期內戰之一,交戰兩方為桂軍林虎及粵軍陳炯明,最後,陳炯明獲勝,10月22日佔惠州,桂系勢力退出軍政府。.
查看 陈炯明和惠州戰鬥
戴永豐
戴永丰(),中華民國國父孙中山的外孙、孙婉与戴恩賽的小儿子。.
查看 陈炯明和戴永豐
戴民權
戴民權,(),名正,字端甫。河南汝州市蟒川鄉戴灣村人,中華民國軍人,官至中將。他為中日戰爭期間陣亡的國軍高級將領之一。.
查看 陈炯明和戴民權
战争列表 (1900年-1944年)
Category:战争列表 Category:20世纪战争 Category:20世纪相关列表.
海南特別行政區
海南特別行政區,簡稱為「瓊」,是中華民國在海南島和南海諸島全境設置的特別行政區,其管轄範圍與當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海南省大致相同。.
查看 陈炯明和海南特別行政區
海容號防護巡洋艦
海容号防护巡洋舰是清朝末期订购的一艘防护巡洋舰,为海容级巡洋舰首舰。辛亥革命后本舰参加革命,加入民国海军,经历了军阀混战的动荡时代,最终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在江阴要塞附近自沉。 清末总理衙门主持海军建设时期,所购军舰均以“海”字开头。本舰作为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海军重建时期新购主力军舰之一,舰名寓意“布局有容”。.
查看 陈炯明和海容號防護巡洋艦
海丰县
海丰县(传统外文:Hoifung)取义“南海物丰”,是中国广东省汕尾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广东省东南海滨,处在惠州市惠东县和汕尾市陆丰市之间。.
查看 陈炯明和海丰县
海琛號防護巡洋艦
海琛号防护巡洋舰是清朝末期订购的一艘防护巡洋舰,为海容级巡洋舰三号舰。辛亥革命后本舰参加革命,加入民国海军,经历了军阀混战的动荡时代,最终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在江阴要塞附近自沉。 清末总理衙门主持海军建设时期,所购军舰均以“海”字开头。本舰作为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海军重建时期新购主力军舰之一,舰名寓意“成果昭著”。.
查看 陈炯明和海琛號防護巡洋艦
海陸豐
海陸豐,在中國國內,今日是指廣東省汕尾市的別稱。中華人民共和國1988年建立下轄海豐縣、陸豐縣及陸河縣的汕尾地級市,所以海陸豐亦泛指汕尾市。 但在臺灣或海外,「海陸豐」的概念多是認同於自己祖籍是清朝廣東省惠州府的華人,而不太可能會是指祖籍汕尾市的華人,因為汕尾市是晚到1988年才成立的地級市,也才管轄了海豐縣、陸豐縣,但這兩縣在清朝,是隸屬於廣東省惠州府管轄,而臺灣與海外的華人,大多數都是清朝時往海外移民的華人後代,其代代相傳歷史記憶的「海陸豐」,仍是祖籍「惠州府」,而不會是指汕尾市。.
查看 陈炯明和海陸豐
新三民主義
指毛澤東在蘇俄特使鮑羅廷「聯俄、容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基礎上的再詮釋。毛澤東在1940年《新民主主義論》中稱:「孫中山於1924年1月的廣州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區分了三民主義的兩個歷史時代,新時期革命的三民主義,就是聯俄、容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義。」中國共產黨認爲新三民主義是國共合作的重要依據。蔣中正在其《中國之命運》一書中則駁斥中共將三民主義劃分為新舊之舉。 近代史學界認為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並非出自孫中山之手,這些都只是蘇聯、中國共產黨片面的自我詮釋,不符史實。.
查看 陈炯明和新三民主義
新桂系
新桂系是指相對於舊桂系,在1920年代崛起的以李宗仁、白崇禧等廣西出身者为代表的軍閥、中國國民黨內部派系。广西历史上一直处于中国边远落后之地,經濟與文化較為落后。历史上广西籍人士除太平军外,只有新桂系登上影响全中国政治舞台。後因國共內戰,中國國民黨失利,新桂系也隨之瓦解。.
查看 陈炯明和新桂系
方君瑛
方君瑛(),字润如,福建侯官县人,清末民初的女革命家。她是中国同盟会的会员,曾留学日本和法国,在清末时主张暴力革命,负责组织刺杀行动,辛亥革命后从事过教育事业,后因意志消沉而自杀于上海。方君瑛家中的兄弟姐妹一共11人,其家族同辈中有6人都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被称为“举族赴义”,其中七弟方声洞还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查看 陈炯明和方君瑛
方聲濤
方聲濤(),字韻松,中國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今福州市)人,中華民國建國初期的政治人物。胡健國,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台北:國史館,2001年.
查看 陈炯明和方聲濤
方覺慧
方覺慧()原名方士楷、方学惠,字子樵,湖北省蕲春县赤东镇方上湾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张梁森,蕲春籍国民党将军人物小传,载 蕲春文史第15辑,政协蕲春县文史教文卫委员会,2003年.
查看 陈炯明和方覺慧
文昌市
文昌市是中国海南省东北部沿海下辖的一個县級市,政府所在地在文城镇。面积2403平方公里,人口55.8万。东南北三面临海,海岸线长210千米,沿海多天然良港和沙滩。 文昌市属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
查看 陈炯明和文昌市
支那暗殺團
支那暗殺團是劉思復在1909年在香港成立一個暗殺組織,劉思復擔任團長,高劍父擔任副團長,陳炯明是團員之一。該組織主要策劃刺殺清朝的廣東省高官,民國元年(1912年)即解散。.
查看 陈炯明和支那暗殺團
應瑞號巡洋艦
应瑞号防护巡洋舰是清朝末期订购的一艘防护巡洋舰,为肇和級防護巡洋艦二号舰。本舰为中华民国所继承,加入民国海军,在军阀混战时代长期属于中央海军。1937年抗日战争淞沪会战期间,在南京附近遭受空袭沉没。 本舰根据装甲防护方式可以划分为防护巡洋舰;根据设计时的预定用途则可以划分为Richard Wright, The Chinese Steam Navy 1862-1945, p.
查看 陈炯明和應瑞號巡洋艦
曹受坤
曹受坤()字伯陶,广东番禺人,中华民国学者、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曹受坤
曾震五
曾震五()字克毅,今湖南省涟源市斗笠山镇黄港村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及政治人物。.
查看 陈炯明和曾震五
总理
总理(英語對應詞:Premier / Prime Minister /Chief Chancellor等)是指一个國家或地區的行政首長,负责統領政府的行政工作,可通用于君主制或共和制國體。现代多数实行议会制、雙首長制、君主制以及其他虚位元首制度的国家都有总理或类似的政府首脑职位,但在一些總統制國家(例如美国),國家元首兼任政府首腦,賦有總理的職責,因此無須另設政府首脑官職。在漢語中會分為「首相」與「總理」,但其他语言中較少严格区分的对应,汉语中的首相一詞,意即位居第一的大臣,因此一般只用在君主制國家的政府首腦之稱,例如英国首相,但根据习惯用法有很多例外。各国政府首脑在中文裡的称呼更多是根据传统译法而定,有时更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君主立憲制下的泰国首相在漢語裡经常被称为「泰國總理」;同样君主立憲制下的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在日语中可以直接從全稱擷取為「总理」,或根據其義-總大臣-稱為「首相」,而在漢語圈較常使用後者(君主立憲制下的政府首腦)。总理与首相两者均可用閣揆一詞泛指,此用法來自中國古代將宰相別稱為「首揆」,明代也將內閣首輔稱為首揆,《明史·宰辅年表一》:“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 需要注意的是,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等英联邦国家,在英语中这些西敏制国家的政府首长,头衔和英国一样,稱為“第一大臣”(Prime Minister),並且共戴同一個君主,但事實上會由英王委派總督代表君王行使國家元首職務,因此實際政府首腦稱「總理」而非「首相」,是相對總督而來,而不是相對君主。 另外實施議會內閣制的區域政府首腦也可以译为“總理”(例如魁北克總理、昆士蘭總理等),但一般“州總理”、“州长”、“省长”或“首席部长”的用法更普遍,实际译法依照习惯而定。.
查看 陈炯明和总理
普宁历史
Category:普宁市.
查看 陈炯明和普宁历史
普宁市
普宁市(官方音译:Puning,传统外文:Poleng)是中国广东省揭阳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地处广东东部,潮汕平原西缘,海峡西岸经济区西南隅,常住人口21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35万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县级市,也是逾180万旅外华侨的祖籍地《广东年鉴》(2008年),广东年鉴编纂委员会,广东年鉴社,2008年出版。1988年被纳入广东省沿海经济开放区《关于扩大广东省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的批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88年6月18日,1993年因商贸发达而撤县设市陈朝辉、蔡人群、许自策:《潮汕平原经济》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拥有地级市经济管理权限普宁市人民政府: 。普宁也是首批 “中国纺织基地市” 和“中国中药名城”首个试点城市,纺织服装和医药是当地两大支柱产业。经济外向性明显,以商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当地经济中始终占有着重要地位。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58.7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广东各县之首。.
查看 陈炯明和普宁市
1919年中國南北和平談判
1919年中国南北和平谈判,簡稱1919年南北和谈,是中國在1919年2月20日到5月13日之間,由北京北洋政府与南方护法军政府之间的和平谈判。.
1920年
1920年是一個閏年,第一天從星期四開始。.
查看 陈炯明和1920年
1923年
请参看:.
查看 陈炯明和1923年
1923年中華民國大總統選舉
1923年中華民國大總統選舉為中華民國北洋政府舉行的第三任大總統選舉,也是中華民國行憲前最後一次的大總統選舉。結果由曹錕以480票當選大總統,並於10月10日就職。.
1月13日
1月13日是公历年的第1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2天(闰年是353天)。.
查看 陈炯明和1月13日
1月15日
1月15日是公历年的第1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0天(闰年是351天)。.
查看 陈炯明和1月15日
1月16日
1月16日是公历年的第1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49天(闰年是350天)。.
查看 陈炯明和1月16日
6月16日
6月16日在一年当中是第167天(闰年则是168天),距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98天。.
查看 陈炯明和6月16日
9月22日
9月22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65天(闰年第26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00天。.
查看 陈炯明和9月22日
,中國共和政體地方政權列表,中國歷朝通俗演義,中国名人录,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中国致公党,中華五千年,中華聯邦主義,中華革命黨,中華民國,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歷史年表,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國旗,中華民國空軍,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三合會,三民主義,平和戰鬥,平湖戰鬥,广州历史,广州中华民国政府,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州商团事变,广东历史,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广东独立,广东行政长官列表,广东谘议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庚戌新军起义,二次革命,五条人,井邊巷,廣西省 (中華民國),廣東公立法政大學,廣東省 (中華民國),廣東省財政廳大樓,建国军政制置府,廖承志,廖承志致蔣經國先生信,伍朝樞,张云逸,张冲 (1887年),张竞生,张西曼,张民权,张我权,張發奎,張開儒,彭干臣,彭程萬,彭汉垣,彭湃,彭湃烈士故居,但懋辛,何天炯,何香凝,何成濬,何應欽,余立奎,徐向前,徐圣禅,徐元誥,徐連勝,俞应麓,俞作柏,俞國華,俞镇臣,北洋政府,北洋政府将军府将军列表,國民革命軍,國民革命軍北伐,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國民黨 (1912年),國民政府,刘孟纯,刘畴西,刘震寰,喻英奇,善后大借款,善后会议,唐繼堯,唐繼堯川黔滇聯軍與廣西李宗仁之戰,军阀,六·一六事变,国共内战,国民革命军东征,石围塘站,石龙站 (东莞市),王尔琢,王世和,王和顺,王昆侖,福建行政长官列表,程潛,竺培基,第一大总统,第一次粤桂战争,第一次直奉戰爭,第一次滇桂战争,第二次粤桂战争,簡又文,瘦狗岭,田桐,申圭植,焦达人,焦达悌,熊克武,盧釗,直奉戰爭,白逾桓,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韶关市,韋愨,莫榮新,聯省自治,非常大总统 (电影),顧祝同,飛雲號驅逐艦,馬曉軍,香港海員大罷工,許崇智,马超俊,马思聪,高旭,魏邦平,護法運動,谭熙鸿,谭道源,谭植棠,谭浩明,越秀山体育场,趙惜夢,黃屏蓀,黃世仲,黃強,黃花崗起義,黃鎮球,黃昌穀,黄士龙,黄大伟,黄花岗公园,黄锦辉 (1903年),黄明堂,辛亥革命,龙济光,范石生,范漢傑,胡宣明,胡毅生,郭化若,郭椿森,舊桂系,阎揆要,薛岳,關麟徵,葉葆定,蒋孝先,蒋先云,蒋国涛,蒋恺,邓泰中,邓演达,邓本殷,肇和號巡洋艦,肇慶戰鬥,蔡突靈,蔡炳炎,蔣中正,蔣鼎文,鄧世增,鄧鏗,鄧蔭南,鄧澤如,鄒魯,臧致平,致公堂,金章,金汉鼎 (滇军),長風號驅逐艦,苏慎初,老隆戰鬥,陳劍如,陳家鼎,陳公博,陳策 (民國),陳繼承,陳誠,陳演生,陳濟棠,陸榮廷,陈听香,陈姓,陈其尤,陈祖康,陈群 (民国),陈炯明墓,陈炳焜,陈独秀,陈赓,陈树人,护法军政府,林劍虹,林伯渠,林直勉,林資鏗,林虎,林树巍,捷成事件,李励庄,李士珍,李宗仁,李宗黄,李福林,李章达,李谦 (民国),李根源,李濟深,杨希闵,杨度,杨庶堪,杨仙逸,杨伯勋,杨立德,杨虎,杨池生,東征,東華義莊,杜聿明,桂粵戰爭,梁華盛,梁钟汉,梁长海,棉湖戰鬥,楊如軒,樊鍾秀,欧事研究会,欧阳驹,毛維壽,毛思诚,民國無雙,民国军阀,汕头市,汕尾市,汕尾市行政區劃,河源戰鬥,沈鴻英,洪兆麟,洪门,淡水戰鬥,温建刚,温树德,溫宗堯,滇系軍閥,漳州城墙,漳州戰鬥,潯州戰鬥,朱卓文,朱云卿,朱德,朱慶瀾,朱执信,惠州市,惠州戰鬥,戴永豐,戴民權,战争列表 (1900年-1944年),海南特別行政區,海容號防護巡洋艦,海丰县,海琛號防護巡洋艦,海陸豐,新三民主義,新桂系,方君瑛,方聲濤,方覺慧,文昌市,支那暗殺團,應瑞號巡洋艦,曹受坤,曾震五,总理,普宁历史,普宁市,1919年中國南北和平談判,1920年,1923年,1923年中華民國大總統選舉,1月13日,1月15日,1月16日,6月16日,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