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阿爾薩斯-洛林

指数 阿爾薩斯-洛林

阿爾薩斯-洛林 (Elsaß-Lothringen;Alsace-Lorraine)指的是法國和德國在歷史上有過爭議的一處地區。此地區本屬神聖羅馬帝國,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後逐漸成為法國領土。1871年普法戰爭後透過法蘭克福條約歸於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曾短暫宣告獨立,後來又再度成為法國的領土。納粹德國1940年恢復主權至1945年,又復歸法國所佔。 目前是法國的洛林的摩澤爾省、默爾特-摩澤爾省、孚日省和阿爾薩斯的上、下萊茵省。.

75 关系: 卡爾·勃蘭特卢森堡危机吸血鬼大東部大區安德烈·馬奇諾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巴登共和国上法蘭西大區帝国区三帝同盟亞爾薩斯-摩澤爾伊莎貝·雨蓓弗赖堡火车总站復仇主義德國人口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国铁路德意志非洲軍北部-加来海峡喬治·布朗熱凡尔赛条约凡爾賽體系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菲斯特·霍恩洛厄-希灵斯菲斯特BLS勒奇山铁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納粹德國維希法國约翰·迪林杰罗贝尔·舒曼猶太人大屠殺瘋子莫蘭特奥多尔·艾克聯邦君主制领土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香槟-阿登魏瑪共和國让·阿尔普阿尚 (萨尔格米纳区)阿尔塞纳·温格阿尔伯特·史怀哲阿尔伯特·史怀哲号列车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阿尔萨斯阿尔萨斯-洛特林根阿尔萨斯洛林赤色体育国际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赫尔曼·戈林艾尔萨斯-洛特林根艾尔萨斯号战列舰陳季同歐洲聯盟語言汉斯·普菲茨纳沃尔姆斯火车总站波蘭戰役法國人口法國飲食文化法国法国军事史活跃的分离主义运动列表活著就是為了作證洛特林根号战列舰洛林明道加斯二世斯特拉斯堡国家和大学图书馆斯特拉斯堡国家剧院斯特拉斯堡新城新教堂 (梅斯)无畏舰日耳曼長城普法戰爭1900年德意志帝國人口普查 扩展索引 (25 更多) »

卡爾·勃蘭特

卡爾·勃蘭特(Karl Brandt,)是一位納粹德國時期的醫生與親衛隊官員。勃蘭特於1932年加入納粹黨,並於1934年8月間成為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隨行醫生。作為一名貝格霍夫的希特勒內層社交圈成員,勃蘭特於1939年獲得元首個人事務辦公廳主任菲力普·鮑赫勒的推薦成為《T-4安樂死行動》的計畫主持人之一,隨後又於1942年獲指派為帝國健康衛生主任委員(Bevollmächtigter für das Sanitäts- und Gesundheitswesen)。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勃蘭特遭指控涉入納粹人體實驗與其他戰爭罪行,並於醫生審判中遭美國軍事法庭判決有罪,隨後於1948年6月2日在遭絞刑處決。.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卡爾·勃蘭特 · 查看更多 »

卢森堡危机

卢森堡危机(Luxembourg Crisis,Luxemburgkrise, Crise luxembourgeoise, Luxemburgse kwestie, Lëtzebuerg-Kris)是1867年法兰西帝国与普鲁士之间围绕卢森堡的政治地位问题的外交纠纷及对立。此次对立差点导致双方开战,但最后由《伦敦条约》和平解决了危机。.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卢森堡危机 · 查看更多 »

吸血鬼

吸血鬼是民间传说里的一种虚构生物,通常以人类或其他生物的血液为食。在民间传说中,不死的吸血鬼经常去造访他们的亲人,并在他们活着时住过的地方造成伤亡。他们被描写成身着裹尸布,身体浮肿,面色血红或漆黑的形象,与17世纪初期开始到今日那些瘦削,苍白的吸血鬼截然不同。虽然许多文化中都有对吸血类生物的记录,但“吸血鬼”这个名词直到18世纪初期才普及,对吸血鬼的迷信是从吸血鬼传说流行的地区(例如巴尔干半岛和东欧)涌入西欧才开始的Silver & Ursini, The Vampire Film, pp. 22-23.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吸血鬼 · 查看更多 »

大東部大區

大东部(Grand Est)是法国的大區之一,由阿爾薩斯、香檳-阿登、洛林等3個大區合併而成,於2016年1月1日正式成立、同年9月28日改用現名。.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大東部大區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馬奇諾

安德烈·马奇诺(André Maginot,),法国官员、军人、政治家。.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安德烈·馬奇諾 · 查看更多 »

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

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法国貴族,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 ,被後世尊稱為“近代化學之父”。他使化学从定性转为定量,給出了氧與氫的命名,並且預測了硅的存在。他幫助建立了公制。拉瓦锡提出了「元素」的定義,按照這定義,於1789年發表第一個現代化學元素列表,列出33種元素,其中包括光與熱和一些當時被認為是元素的化合物。拉瓦锡的貢獻促使18世紀的化學更加物理及數學化。他提出规范的化学命名法,撰写了第一部真正現代化学教科书《化學基本論述》(Traité Élémentaire de Chimie)。他倡导并改进定量分析方法并用其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創立氧化说以解释燃烧等实验现象,指出动物的呼吸实质上是缓慢氧化。这些划时代贡献使得他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 拉瓦锡曾任税务官,因此他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科学研究。不幸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而死。.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 · 查看更多 »

巴登共和国

巴登共和国是魏玛共和时期德意志国内的一个国家,成立于1918年。其领土从原德意志帝国巴登大公国继承下来。在纳粹党执政时期,巴登共和国实质上并不存在任何权力。历经二战后德国行政区整合,巴登领土成为了巴登-符腾堡州的西部。.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巴登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上法蘭西大區

上法蘭西大區(Hauts-de-France)為法國大區,是根據2014年大區重劃,合併北部-加來海峽、皮卡第等兩個大區,2016年1月1日起生效。.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上法蘭西大區 · 查看更多 »

帝国区

帝国区(Quartier impérial)是德意志帝国兼并阿尔萨斯-洛林期间在洛林梅斯建设的新区,建于1902-1918年,原名“新城”(Neue Stadt),现在则跨新城(Nouvelle Ville)和梅斯中区(Metz-Centre)两个行政区。 该区的边界大致为“帝国三角”:梅斯城站、圣女小德肋撒堂和 Serpenoise门,主要建筑包括总督宫(Palais du Gouverneur),街道和广场包括戴高乐将军广场、福煦大街和雷蒙德·蒙东广场。 帝国区如同斯特拉斯堡新城,为德意志帝国保存最完好的德国城市规划。 File:Metz Avenue Foch R01.jpg| Image:Immeuble rue Mozart - Metz.jpg| Image:Vue sur l'avenue Foch - Metz.jpg| Metz - Place Raymond Mondon - Maison de la fédération des Corporations -1.jpg| Metz Chambre de Commerce R01.jpg| Metz - trésorerie générale (2).JPG| Metz - 14 avenue Foch (1).JPG| Metz - 22 avenue Foch (1).JPG| Avenue Foch - Hôtel des mines - Metz.jpg| F57 Metz avenue-Foch.JPG| Metz R04.jpg|Passage de l’Amphithéâtre.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帝国区 · 查看更多 »

三帝同盟

三帝同盟(Dreikaiserabkommen,Союз трёх императоров),德國首相俾斯麥感到法國想報普法戰爭(1870年-1871年)之仇、取回阿爾薩斯-洛林(割讓給德國的領土),欲恢復由俄皇亞歷山大一世發起的神聖同盟,以及防止俄國與法國聯手,發動戰爭東西夾擊德國,於是撮合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及奧匈帝國皇帝法蘭西斯·約瑟夫於1873年簽署以孤立法國為目標的三帝同盟。.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三帝同盟 · 查看更多 »

亞爾薩斯-摩澤爾

#重定向 阿爾薩斯-洛林.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亞爾薩斯-摩澤爾 · 查看更多 »

伊莎貝·雨蓓

伊莎貝·安妮·馬德琳·雨蓓(Isabelle Anne Madeleine Huppert,法文發音) ,),法國電影演員,自1971年開始,她已演出超過100部電影。她曾被凱撒獎提名16次,是該獎項的紀錄保持人,並曾以《》(1995)與《她的危險遊戲》(2016)獲得凱撒獎最佳女主角獎。 目前有總共有20部伊莎貝·雨蓓參與演出的電影獲選入坎城影展正式競賽單元,她並以《》(1978)與《鋼琴教師》(2001)兩度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女演員獎;她也曾以《》(1988)與《儀式》(1995)兩度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女演員獎。2016年,雨蓓因演出電影《愛情未來》與《她的危險遊戲》獲得國家影評人協會、紐約影評人協會、洛杉磯影評人協會與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獎,並憑藉後者獲得凱薩獎最佳女主角獎、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女主角,與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伊莎貝·雨蓓擁有極高國際知名度,並參與許多非法語圈電影的拍攝,曾與許多著名導演合作,例如克勞德·夏布洛、尚盧·高達、麥可·漢內克、麥可·西米諾、塔維亞尼兄弟、貝特朗·塔維涅、班諾·賈克、安德烈·華依達、拉烏·盧伊茲、巴提斯·謝侯、馬可·貝羅奇奧與安德烈·泰希內等,甚至也參與拍攝亞洲導演潘禮德、布里蘭特·曼多薩與洪尚秀執導的電影。.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伊莎貝·雨蓓 · 查看更多 »

弗赖堡火车总站

弗赖堡火车总站(Freiburg (Breisgau) Hauptbahnhof)是德国弗赖堡行政区在铁路运输方面最重要的枢纽车站。有(曼海姆-巴塞尔)、(弗赖堡-多瑙艾辛根)和(弗赖堡-科尔马)在此交汇。 车站位于西缘的俾斯麦大道(Bismarckallee)5-7号,距离弗赖堡主教座堂以西约1公里。同样设在这条街上的还有、多家酒店、以及自2008年起在铁路沿线修建的复合型写字楼“Xpress”。带有元素的首座建于1845年,当它在1944/45年间被摧毁后,当局又以一座临时性建筑延用了超过50年。后者直至才被一座集成了购物中心、酒店和写字楼的所取代。 根据在2011年的报告,该站在德国20座主要车站的准点率中排名第2,仅次。.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弗赖堡火车总站 · 查看更多 »

復仇主義

复--主义 (法语:Revanchisme;源于法语名词 revanche ,意指复--) 从1870年代开始被广泛使用,意指透过政治运动,向一个国家收复于战争后所失去的领土之行为,可在战争完结多年后发生。一般而言,复--主义的萌芽,是基于挽回民族尊严、重建报复者地缘政治之影响,或是借助打败敌人获得经济利益。极端复--主义的思想,经常带有鹰派色彩,多数认为收复失地只能够以武力解决,此谓「以牙还牙」。 复--主义与民族统一主义有非常复杂的关联。后者的意思,是某个民族的文化与人口在他们的民族国家之国界以外。 复--主义之思想,通常将民族与民族国家相提并论,并动用根深柢固的种族民族主义作宣传,宣称对国民在该国家外之居住地拥有主权。复--主义也通常利用沙文主义式的民族主义争取支持。复--主义之论据,往往是基于古代版图,甚至是原居民对领土之占有 (英语:Autochthonous) 。法律学也有同义的名词,是德语的 Urrecht ,译作原权、自然权或固有权。.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復仇主義 · 查看更多 »

德國人口

德國人口約8,185.9萬人(2011年11月30日),人口總數居世界第16位,德國人口呈現零成長或負成長,整體呈現老化且幼年人口較少。2010年的总和生育率為每名婦女生育1.4名子女 ,係自1990年以來的新高,由於年長婦女生育率較預測模組高,且年輕世代生育率也較高,未來總和生育率將提高至1.6。生育率與教育程度相關,接受較低程度教育者的生育率通常較受高等教育者為高Statistisches Bundesamt.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德國人口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国铁路

德意志国铁路(Deutsche Reichsbahn)又译作德国国营铁路或德意志帝国铁路,是德意志国于魏玛共和国时期至盟军占领时期前所运营的国营铁路。1945年后,德意志国铁路在苏联占领区的部分继续作为国营铁路由苏联军事当局代管直至1949年民主德国成立,并保留沿用德意志国铁路的名称。而德意志国铁路在其它三个占领区的部分至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后则被更名为德国联邦铁路。.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德意志国铁路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非洲軍

德意志非洲軍(Deutsches Afrikakorps)是二次大戰北非戰場中控制利比亞和埃及的德國裝甲部隊,編制為軍。由於附屬於軍的部隊有輕微變動,所以這詞通常用於表示它的司令部和戰鬥部隊。.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德意志非洲軍 · 查看更多 »

北部-加来海峡

北部-加来海峡(Nord-Pas-de-Calais)是法国北部一個已不存在的大區,北與比利時接壤。面积12,413km²。下轄諾爾省(59)、加來海峽省(62)。其首府是里尔。北部-加来海峡位在皮卡第的北邊,其北邊和東邊和比利時相連,北邊是英吉利海峽,西北邊是北海。北部-加来海峡區域的大部份曾是低地国家中南尼德蘭的一部份,在神圣罗马帝国中勃艮第公國的統治下,後來先後被西班牙及奧地利統治。在1477年至1678年之間漸漸的成為法國的一部份,尤其是在路易十四在位的時期。歷史上在北部-加来海峡出現前,這個地區的行省為阿圖瓦、法國佛蘭德斯地區及,也有一部份屬於皮卡第,當時的居民仍常常使用這些以前的名稱。 北部-加来海峡的面積為12,414 km2,但其人口密度相當高,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30.8人,總人口410萬人,約佔法國人口的7%,是全法國人口第四多的地區,其中有83%住在城市中。其行政中心和最大城市是里尔,第二大城市是加來,是歐陸重要的經濟及交通中心,離英吉利海峽另一側,英國的多佛尔只有,在晴天時還可看到多佛白色懸崖,其他的主要市鎮有瓦朗謝訥、朗斯、杜埃、贝蒂讷、敦克爾克、莫伯日、濱海布洛涅、阿拉斯、康布雷及圣奥梅尔。.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北部-加来海峡 · 查看更多 »

喬治·布朗熱

喬治·厄內·讓-瑪麗·布朗熱(Georges Ernest Jean-Marie Boulanger,),法國將軍、政治家,曾利用法國民眾的反德民族主義情緒和對自己的高度支持,險些顛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後身敗名裂,自殺身亡。.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喬治·布朗熱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le Traité de Versailles,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Traité de paix entre les Alliés et les Puissances associées et l'Allemagne,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and Germany),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和战败的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7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凡爾賽條約》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在凡爾賽和約的眾多條款中,最具爭議性的一項莫過於第231條款。該條款迫使德國承認發動戰爭的全部責任。合約也限制德國的軍事能力,使其割讓領土,以及迫使他們支付巨額的賠款。在1921年時,德國所要負擔的賠款高達1320億馬克(爾後減免至314億馬克)。當時許多經濟學家,包含著名的約翰·凱因斯,都認為凡爾賽條約太過苛刻,賠款金額過於高昂並且容易產生不良後果。但是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例如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就認為條約對德國非常寬容。.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凡尔赛条约 · 查看更多 »

凡爾賽體系

凡爾賽體系(Versailles system)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国基于以《凡爾賽條約》为代表的一系列條約与协定形成的國際關係體系。 这一体系最初建构于协约国与同盟国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的基础之上。其中的一些理念,如民族自决原则及组建国际联盟等,则源自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此前于1917年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这些条约重新划定了欧洲及近东地区的国界,对德国战前拥有的殖民地重新进行分配,并对德国、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及土耳其等战败国进行了包括裁军、赔款及惩治战争罪行在内的一系列处置。此外,在战间期对于维系体系有重大影响的国际联盟也是基于这些条约建立的。后来这一体系经由《洛桑条约》及华盛顿会议上与会国家所签订的一系列协定与条约得到进一步完善,近东地区及远东地区的局势由此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较为稳定。这些条约与协定共同安排了战后世界的秩序,而战间期国际政治事件也大多与它们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战后初期,欧洲各国间仍是存在大量的矛盾与冲突,尤以德法两国间的斗争为甚。占领鲁尔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到了20年代中期,欧洲大陆的秩序开始得到重建,欧洲国家也由此进入繁荣时期。道威斯计划与《洛迦诺公约》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两项外交成就。国际联盟也在这时迎来了黄金时代。而后各国又在寻求实现持久和平方面进一步做出努力并取得一定进展,其中包括西方大国于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以及1930年通过的杨格计划。 但到了30年代初,凡尔赛体系开始受到经济与政治两方面的冲击。1929年10月自美国兴起的大萧条,一方面重创了各国经济,打破各国此前在赔款及战债问题上所做出的安排,另一方面加速了纳粹党的崛起。1931年,陷于经济危机之中的日本在中国东北引起了九一八事變。虽然国联试图通过调解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但调解最终仍是以失败收场。九一八事變一方面瓦解了华盛顿会议对于远东秩序的安排,另一方面使国联的威信受到了重创。而1932年开始的最终也以失败收场。协约国没有执行其在《凡尔赛条约》中所许诺的裁军。德国也由此得到了重整军备的借口。 纳粹党的掌权导致欧洲大陆的外交格局发生剧变。德国在希特勒上台后冲破《凡尔赛条约》的限制重整军备,并违背《洛迦诺公约》的规定。意大利也在此时侵占了阿比西尼亚。这几个事件给凡尔赛体系带来了较大的伤害。而此时,世界其他地区的时局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远东,中日之间的战争于1937年全面爆发。而欧洲此时也在一步步走向战争。1937年,由德日意三国组成的轴心国集团初步形成。德国也在1938年完成了德奥合并,并占领了处在德捷边境附近的苏台德区。尽管英法等国试图通过绥靖政策来阻止全面战争的爆发,但这并没有使德国停下侵略的脚步。1939年,德国在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不久,发起了对波兰的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凡尔赛体系至此彻底终结。.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凡爾賽體系 · 查看更多 »

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菲斯特·霍恩洛厄-希灵斯菲斯特

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霍恩洛厄-希灵斯菲斯特亲王,拉蒂博尔和科魏亲王(Chlodwig Carl Viktor, Prince of Hohenlohe-Schillingsfürst, Prince of Ratibor and Corvey) (Fürst zu Hohenlohe-Schillingsfürst, Fürst von Ratibor und Corvey) 通常被称为霍恩洛厄亲王(Prince of Hohenlohe),德国政治家,德意志帝国首相兼普鲁士总理大臣(1894年10月——1900年10月)。被任命为总理之前,他还担任过巴伐利亚总理大臣(1866–1870)、德国驻巴黎大使(1873–1880)、外交大臣(1880)和阿尔萨斯-洛林总督(1885–1894)。他也是巴伐利亚的天主教徒、王室成员。拥有霍恩洛厄-希灵斯菲斯特亲王和拉蒂博尔和科魏亲王封号。曾參與三国干涉还辽。.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克洛德维希·卡尔·维克托·菲斯特·霍恩洛厄-希灵斯菲斯特 · 查看更多 »

BLS勒奇山铁路

BLS勒奇山铁路股份公司(BLS Lötschbergbahn AG)是瑞士的一家前私营铁路公司,拥有总长度达245公里的铁路运营里程,为瑞士规模最大的私铁之一。该公司主要经营穿越勒奇山的南-北向铁路运输,并负责伯尔尼大区的业务。此外,它也在图恩湖及布里恩茨湖经营航运。BLS勒奇山铁路股份公司于2006年6月与合并,并组成了新的BLS股份公司,新公司自2006年6月27日起运营。.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BLS勒奇山铁路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次工业革命,也称第二次科技革命,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业革命。其中西欧(包括英国、德国、法国、低地国家和丹麦)和美国以及1870年后的日本,工业得到飞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紧跟着18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从英国向西欧和北美蔓延。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電力的大規模應用為代表,电灯的发明为标志。.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

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或譯第二次康白尼停戰協定,Armistice du 22 juin 1940;Waffenstillstand von Compiègne (1940))由法国与纳粹德国在1940年6月22日18点50分签订,签订的地点是法国贡比涅附近的一节火车车厢。德国在1940年5月10日至6月21日的法国战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后,占领了法国北部大片领土,包围了全部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的港口,仅给法国政府留下南部领土。希特勒故意选择在贡比涅森林附近的火车车厢里签订停战协定,是因为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末时,德国就在此地此车厢向法国投降并签署康边停战协定。.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第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維希法國

维希法國(法语:Régime de Vichy),正式国名为法兰西国(l'État français),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納粹德國控制下的法国政府;它也被称为维希政权、维希政府,简称“维希”。1940年6月德国占领巴黎后,以贝当为首的法国政府向德国投降,1940年7月政府所在地迁至法国中部的维希,故名。维希政府在被德国国防军占领的法国北部领土(即占领区)还保有一些权力;但是它主要统治包括维希在内的非占领区,也就是自由区,约占法国本土领土面积的40%。维希政府于1944年6月盟军诺曼底登陆解放法国后覆灭。.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維希法國 · 查看更多 »

约翰·迪林杰

约翰·赫伯特·迪林杰(John Herbert Dillinger,),是大萧条時期中活跃于美国中西部的一名银行抢匪和美國黑幫。出生於美國印地安那州印第安納波利斯的他,可說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罪犯,曾被指控与数名的警官死亡有關,但都沒有定罪。他與一群名叫的人合作,計劃过針对至少24家银行和4家警察局的抢劫,並曾两度越狱。在這一系列的犯罪中,至少有超過10人因此喪生或輕重傷,包括監獄管理人員、警察、調查局探員、其他組織的黑幫以及一般民眾。儘管受到警方等人的厭惡,甚至被當時美國调查局(後來改組為联邦调查局)冠上「頭號--公敵」(「Public Enemy No.1」)的稱號,但是当时人们却仍对他尊崇有加,认为他是现代罗宾汉, 而其发迹和成名也离不开当时美國大萧条和禁酒令的社会背景。 在1934年,包括邦妮和克莱德、凯特·巴克(人称“巴克妈妈”)、「娃娃臉」尼爾森、「漂亮男孩」弗洛伊德以及約翰·迪林傑等罪犯都受到了媒体的关注,媒體大規模地報導并渲染其作案事件。面對这些罪犯的猖獗活动,約翰·埃德加·胡佛开始推动聯邦調查局的发展与完善,以便打擊這些組織犯罪。 隨著聯邦調查局密切地追查,約翰·迪林傑在其最後一年內不斷跨洲逃亡。並曾在逃跑時負傷,前往其父親的家中靜養。1934年7月22日,由於警察和聯邦調查局探員自手中得知有關約翰·迪林傑的重要情報,由所帶領的警察和探員們包圍了芝加哥的传奇剧院門口,企圖在電影散場時逮捕迪林傑。迪林傑發現了埋伏,很快持槍逃到了附近的小巷中,但最後仍遭击毙。但由于其震惊世人的犯罪行为,他在死后仍不时被人提及,尤其是他的越狱和抢劫事迹,已经成为了都会传奇之一。.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约翰·迪林杰 · 查看更多 »

罗贝尔·舒曼

罗贝尔·舒曼(Robert Schuman,,台灣舊部編版課本又翻譯為徐滿)是一位法国政治家,曾担任法国總理和外交部长,以他名字命名的舒曼计划为欧盟的前身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铺平了道路。他和让·莫内(Jean Monnet)一起被称为“欧盟之父”。他出任了欧洲议会的第一任议长。.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罗贝尔·舒曼 · 查看更多 »

猶太人大屠殺

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השואה,Shoah;חורבן,Hurban)指的是纳粹德国及其协作国对近600万犹太人进行的种族灭绝行动。当时欧洲共有近900万犹太人,其中近三分之二被害,包括近150万儿童。一些学者称大屠杀亦当涵盖近500万非犹太遇难者,由此总受害人数将达到近1,100万人。屠杀发生于纳粹德国、德佔欧洲地区及纳粹德国盟国所控区域。 1941年至1945年,纳粹对欧洲诸种族及政治群体展开迫害,犹太人遭到广泛系统性屠杀,其规模为史上最大。。在纳粹党领导及党卫队协调之下,德国所有政府部门均参与了大屠杀的相关事宜。其他受害的非犹太群体包括波兰人、其他斯拉夫人、苏联平民及苏联战俘、罗姆人、共产党人、同性恋者、共济会成员、耶和华见证人及身心障碍者。德国与德国占领区有近42,500个设施用于集中关押受害者,将其作为奴隶劳工使用,对其进行屠杀或其他反人权活动。参与执行大屠杀的总人数估计超过200,000人。 迫害与屠杀分阶段进行,最终发展为所谓的“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对欧洲犹太人进行集体灭绝。最初德国政府通过法案(如《1935年纽伦堡法案》)以将犹太人自社会中排除出去。1933年起纳粹开始建立一系列集中营,而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开始建立犹太区。1941年,德国在东欧开始广泛获取新领土,别动队在这些区域屠杀了近两百万犹太人、游击队员及其他群体,手段普遍为大规模射杀。至1942年年末,受害者普遍乘火车前往灭绝营,若能在旅途中幸存,则将于毒气室中遭系统性杀害。这一状况一直持续至1945年4月至5月欧洲战场尾声阶段。 犹太武装抵抗运动规模相对有限。最大规模的抵抗运动为1943年的华沙犹太区起义,数千武装贫乏的犹太人抵御武装党卫队时间长达四周。在东欧,约20,000至30,000犹太游击队员同纳粹及其协作者展开斗争。法国犹太人加入法国抵抗运动行列,对纳粹及维希法国政权开展游击战。战争期间犹太武装起义超过一百次, accessed 22 December 2013.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猶太人大屠殺 · 查看更多 »

瘋子莫蘭

喬治·克拉倫斯·莫蘭(George Clarence Moran,),本名艾得蘭得·昆寧(Adelard Cunin),綽號瘋子莫蘭(Bugs Moran),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美國禁酒時期芝加哥幫派份子,曾與艾爾·卡彭爭奪地盤,引發情人節大屠殺。.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瘋子莫蘭 · 查看更多 »

特奥多尔·艾克

特奥多尔·艾克(德語:Theodor Eicke,1892年10月17日—1943年2月26日)是一位納粹德國黨衛隊上將(Obergruppenführer),為著名的骷髏師指揮官,同時也是納粹德國創設集中營的重要人物。他的納粹黨編號為114901,而黨衛隊編號則為2921。艾克於長刀之夜中,連同黨衛隊中校米歇爾·里貝特(Michael Lippert)一起處決了衝鋒隊領導人「恩斯特·羅姆」。.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特奥多尔·艾克 · 查看更多 »

聯邦君主制

聯邦君主制是一種政治體制,指的是一聯邦制國家遵奉一位君主為整個聯邦的唯一國家元首,但在政府運作上則沒有一般君主立憲政體的特徵;換言之,聯邦下的每個邦皆仍得保有其原有的體制。與之相對的是聯邦共和制。.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聯邦君主制 · 查看更多 »

领土

领土,亦稱疆域,是指主权国家所管辖的地区範圍,通常包括一个该国国界(邊境)内的陆地(即领陆)、內水(包括河流、湖泊、内海),以及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领空),有时亦会包括领海。 領土與國家存亡有密切關係,因為領土是国家的一部份,形成國家的必要條件,國家行使主權的地域及顯示出國家獨有的主權的方式。.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领土 · 查看更多 »

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次世界大戰的西方戰線是指1914年戰爭爆發後,德國入侵比利時與盧森堡後所開闢的戰區,前者迅速佔領了法國大片的重要工業地區,但戰爭形勢因為馬恩河戰役而有了戲劇性地改變,雙方沿著法國邊境自北海至瑞士挖了一連串的壕溝實行陣地戰,整條戰線在戰爭大部分時間都未有明顯的變動。在1915年至1917年期間,雙方沿著此戰線發動了一些大型攻勢,其以大規模火砲的砲擊與步兵進行攻擊,然而在結合壕溝、機槍巢、鐵絲網和火砲的防禦工事下造成進攻方巨大的人員傷亡,而防禦者則發動反攻;因此,雙方的進攻皆無明顯的成果。為了打破僵局,雙方研發了新型的軍事科技與戰術,包括毒氣、噴火器、飛機和戰車等,但僅讓戰線有了小幅的改變。 儘管此戰區大部分時間處於停滯狀態,卻被證明對於戰爭的結果具有決定性,協約國軍隊於1918年時已擁有同盟國無法阻擋的軍事力量,令德軍指揮官瞭解到戰敗已無可避免,其政府被迫簽署停戰協議,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香槟-阿登

香檳-阿登(Champagne-Ardenne)是法国東北部一個大區的名稱,北鄰比利時。面积25,606平方公里,人口1,342,363。下轄阿登省 (08)、奧布省 (10)、馬恩省 (51)、上馬恩省 (52)。 2016年1月1日起,阿爾薩斯、香檳-阿登和洛林等三個大區合併成大東部大區。.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香槟-阿登 · 查看更多 »

魏瑪共和國

威瑪共和國(Weimarer Republik)指1918年至1933年採用共和憲政政体的德国,于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由於這段時間施行的宪法(一般称之为《威瑪憲法》)是在憲法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而得此名稱。其使用的國名為「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威瑪共和」这一稱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从来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有如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算是第五共和國,共和是針對政權的說明。 威瑪共和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嘗試,于德国十一月革命后而生,因阿道夫·希特勒及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执政而结束。虽然1919年的威瑪共和宪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在法律上仍然有效,但納粹黨政府在1933年采取的一体化(Gleichschaltung)政策已经彻底破坏了共和国的民主制度,所以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已经名存实亡。.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魏瑪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让·阿尔普

让·阿尔普(Jean Arp,),德语名汉斯,德裔法国雕塑家、画家和诗人。1916年参与达达主义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又与超现实主义者和表现主义者有着广泛的交往。阿尔普主张艺术的完全自由,注重内在情感的表达。阿尔普延续了康斯坦丁·布朗库西、查特金、赫西埃等人的道路,实现了雕塑的全面抽象化。其雕塑代表作有《云的牧人》、《和平廊柱》、《平面延长》、《构成》等,常常给人流水一般的感觉。.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让·阿尔普 · 查看更多 »

阿尚 (萨尔格米纳区)

阿尚(Achen)是法国大東部大區摩泽尔省的一个市镇,属于萨尔格米讷区(Sarreguemines)罗尔巴克莱比特克县(Rohrbach-lès-Bitche)。该市镇总面积12.12平方公里,2014年时的人口为999人。 阿尚是一个洛林乡村村庄,位于斯特拉斯堡西北66千米。它与比奇附近的其它46个镇一起联合成一个镇联盟。 最早关于阿尚的记录源于12世纪的文献。在神圣罗马帝国期间它曾经属于不同的领主。在三十年战争期间由于多次军队经过和征战人口大减。1766年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洛林公国合并入法兰西王国,阿尚也随之成为法国领地。1871年到1918年之间以及纳粹德国1940年到1945年占领期间阿尚与摩泽尔其它地区一样属于德国阿爾薩斯-洛林。.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阿尚 (萨尔格米纳区) · 查看更多 »

阿尔塞纳·温格

阿尔塞纳·温格,(Arsène Wenger,,),是一名法國籍著名足球教練。雲加自1996年10月起開始執教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球會阿仙奴,是球會史上任期最長、執教成績最好的領隊,同時亦是英超史上執教時間最長的英超領隊。雲加將於2017-18賽季完結後離任阿仙奴教練一職,結束22年執教阿仙奴的生涯。 雲加出生於法國的史特拉斯堡,並成長於迪特勒南。雲加的父親為一名地區足球隊教練,因為他,雲加開始接觸足球。在球員時代,雲加曾為數支球隊上陣,並於1979年取得法國甲組足球聯賽冠軍。雲加於1981年取得教練資格,並於1984年開始執教南錫,但這次的執教並不成功,於3年後便告終。他其後轉為執教另一支法甲球隊摩納哥執教。於1988年,雲加便帶領球會獲得聯賽冠軍,亦於1991年獲得法國盃冠軍。可是,經歷數季後,他無法帶領球隊奪得聯賽冠軍,球會與雲加於雙方同意下選擇解約。其後,雲加遠赴日本執教日本職業足球聯賽球隊名古屋鯨魚,於執教期間贏得天皇盃和日本超級盃冠軍。 1996年,雲加成為阿仙奴的主教練,於上任2年後成為「雙冠王」,獲得1997-98賽季的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和英格蘭足總盃冠軍。2001-02賽季,他再度帶領球隊成為「雙冠王」,並於次季再次贏得足總盃冠軍。2003-04賽季,雲加以26勝12和不敗的成績奪得聯賽冠軍,成為自1889年的普雷斯頓後,115年來首支於頂級聯賽保持全季不敗的球隊。其後,雲加更打破-zh-hans:诺丁汉森林; zh-hk:諾定咸森林;zh-hans:諾丁漢森林;-所保持的42場聯賽不敗的紀錄,把紀錄延至49場,直至2004年10月被曼聯擊敗。2006年,雲加帶領阿仙奴進入歐洲聯賽冠軍盃的決賽,可惜不敵巴塞隆拿無緣冠軍。經歷9年的冠軍荒後,雲加於2013-14賽季、2014-15賽季和2016-17賽季取得3次足總盃冠軍。.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阿尔塞纳·温格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史怀哲

阿爾伯特·史懷哲(德语:Albert Schweitzer,),法國阿爾薩斯(出生時屬於德國)的通才,擁有神學、音樂、哲學及醫學四個博士學位。他生於當時德國阿爾薩斯-洛林凱瑟斯堡,半年後舉家遷往昆斯巴哈定居。阿爾薩斯位於法國與德國的邊境,雖以德裔為主但曾長期屬於法國,所以在孩童時期能運用德法兩個語言。因為他在中非西部加蓬創立阿爾伯特史懷哲醫院(),而在1953年獲得1952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阿尔伯特·史怀哲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史怀哲号列车

阿尔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是运营于德国多特蒙德至法国斯特拉斯堡间一班长途列车所使用的名称,该命名源自德裔法籍医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尔伯特·史怀哲,他出生于阿爾薩斯-洛林地区,并在斯特拉斯堡接受教育。列车由德国联邦铁路和法国国家铁路自1980年起共同开行Thomas Cook International Timetable (March 1–April 5, 1980 edition), pp.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阿尔伯特·史怀哲号列车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Alfred Kastler,1902年5月3日法国盖布维莱尔 - 1984年1月7日),法国物理学家,196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 · 查看更多 »

阿尔萨斯

阿尔萨斯(Région Alsace;Elsass)是法国东部地区,以莱茵河南北分开成两个部份:北部的下莱茵省和南部的上莱茵省。古代是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发源地,在17世纪以前归属神圣罗马帝国,三十年战争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割让给法国(首府斯特拉斯堡到路易十四时代完全被法国吞并)。它和洛林都在普法战争后割让給普鲁士,一战结束后重新被法国吞并,二战初期又被纳粹德国占领,至二战结束再次被法国吞并,阿尔萨斯和洛林都是白葡萄酒的著名产地。 2016年1月1日起,阿爾薩斯、香檳-阿登和洛林等三個大區合併成大東部大區。.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阿尔萨斯 · 查看更多 »

阿尔萨斯-洛特林根

#重定向 阿爾薩斯-洛林.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阿尔萨斯-洛特林根 · 查看更多 »

阿尔萨斯洛林

#重定向 阿爾薩斯-洛林.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阿尔萨斯洛林 · 查看更多 »

赤色体育国际

赤色体育国际,是共产国际在体育界的外围组织。.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赤色体育国际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

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Hermann Emil Fischer,),德国有机化学家。他合成了苯肼,引入肼类作为研究糖类结构的有力手段,并合成了多种糖类,在理论上搞清了葡萄糖的结构,总结阐述了糖类普遍具有的立体异构现象,用费歇尔投影式描述之。他确定了咖啡因、茶碱、尿酸等物质都是嘌呤的衍生物,合成了嘌呤。他开拓了对蛋白质的研究,确定了氨基酸通过肽键形成多肽,并成功合成了多肽。1902年他费歇尔因对嘌呤和糖类的合成研究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戈林

赫爾曼·威廉·戈林(Hermann Wilhelm Göring,)是納粹德國的一位政軍領袖,與「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關係極為親密,在納粹黨內有相當巨大的影響力。他擔任過德國空軍總司令、「蓋世太保」首長、「四年計劃」負責人、、、經濟部長、普魯士總理等跨及黨政軍三部門的諸多重要職務,并曾被希特勒指定为接班人。 戈林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著名的「王牌飛行員」,有著擊落22架敵機的紀錄,并獲得了德國最高級別的軍事勳章——「功績勳章」,戰爭後期還擔任曾為「紅男爵」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所領導的第1戰鬥機聯隊最後一任指揮官。戰後戈林加入了納粹黨,為該黨最早的一批成員,並參與了1923年失敗的「啤酒館政變」,期间身中槍傷。为此,後來他一直靠注射嗎啡來減緩痛苦,结果終生麻藥成癮,體型也從健壯轉為肥胖。1933年,戈林創立秘密警察機關——「蓋世太保」。1935年,戈林被希特勒任命為德國空軍總司令,並憑藉他個人的政治影響力為空軍取得大量預算與獨立地位,令其快速建軍。 戈林以德國空軍最高領袖的身份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儘管他本人並不直接干預作戰細節,對現代化空軍技術也缺乏了解,但還是對德軍有相當大的影響,特別是敦克爾克戰役、不列顛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三場決定性戰鬥的發展、德國海軍航空兵、空降部隊和空軍地面部隊的建立、指揮反盟軍轟炸作戰等等。1940年德國打敗法國後,戈林的權力與聲望達到最高峰:希特勒將其晉升為「國家元帥」(或譯作「帝國大元帥」),高過傳統意義上的德國元帥,隔年還指名戈林為其政治接班人。1942年後,隨著德國軍事情勢惡化,戈林的聲望和希特勒對其的信任逐漸降低,于是前者从此不管政治與軍事事務,專注於掠奪各佔領地的藝術品與财富,并過著奢華的生活度日。 1945年4月22日,戈林得知希特勒將自殺,遂拍發電報告知後者他將接掌德國的所有權力。希特勒見狀,認為此為不忠的表現,便下令撤銷戈林全部職務,同时開除黨籍并將其逮捕。二戰結束後,戈林在審判德國黨政軍領袖的「紐倫堡審判」中被判犯「」、「」、「戰爭罪」和「反人道罪」,并處以絞刑,但在行刑前一天晚上,戈林服毒自殺身亡。.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赫尔曼·戈林 · 查看更多 »

艾尔萨斯-洛特林根

#重定向 阿爾薩斯-洛林.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艾尔萨斯-洛特林根 · 查看更多 »

艾尔萨斯号战列舰

艾尔萨斯号战列舰(SMS Elsass)为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不伦瑞克级前无畏战列舰的第二艘,于1901年开始进行,并于1904年投入舰队服役。它得名于当时的德意志帝国领地艾尔萨斯,即今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其姊妹舰还包括有不伦瑞克号、黑森号、普鲁士号和洛特林根号。舰只在入役后被编入德国本土舰队的第二战列分舰队,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它又被调至第四战列分舰队。艾尔萨斯号在战争中参加了于波罗的海针对俄国海军的行动,其中包括1915年8月的,期间它曾与俄国战列舰光荣号交火。至1916年,迫于船员短缺,它只得作储备闲置,并在战争的剩余时间里担当。 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艾尔萨斯号在战争结束后被保留了下来,并于1923-24年间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它随水面舰队在魏玛国家海军服役直至1930年,然后再度作储备闲置。舰只于1931年从中除名,并在威廉港被短时用于。这艘过时的战列舰最终于1935年售予北德劳埃德,至翌年拆解报废。.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艾尔萨斯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陳季同

陳季同(), 字敬如,號三乘槎客,清代福建侯官人。晚清時期中國新政的參與者,也是同一時期的外交家、作家。 1878年至1880年留學于法國巴黎政治大學,時謂“巴黎政治學堂”,修習公法專業。 1895年,台灣因馬關條約遭清廷割讓與日本,他引用亞爾薩斯-洛林案例,主張成立國家以求外援。之後參與策劃台灣民主國并起草民主国宣言,后被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任命為外務大臣,負責該國外交事務。.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陳季同 · 查看更多 »

歐洲聯盟語言

歐洲聯盟的語言指歐洲聯盟成員國的民眾使用的語言,包括歐盟的二十四種官方語言以及若干其他語言。歐盟支持語言的多樣性,且設有「歐洲語言多樣化專員」一職。 歐盟成員國的語言政策由各成員國各自--定,歐盟並無統一的語言政策。歐盟諸機構在語言政策方面起的是輔助作用,目的是增加各成員國之間的合作以及促進各國從全歐視角制定語言政策。歐盟提倡其民眾使用多種語言,鼓勵他們在母語之外至少學會兩種語言。歐盟雖然不直接影響各成員國的語言政策,但提供資金予若干提倡語言學習以及多樣化的計畫。 據統計,歐盟諸語言中使用人數最多的是德語,而超過半數的民眾以德語、英語、法語或義大利語為母語且能理解英語。無歐盟官方地位的語言中,最廣泛使用的語言是加泰隆尼亞語、加里西亞語和俄語(後者主要在波羅的海諸國)。歐盟的三個行政中心城市(布魯塞爾、斯特拉斯堡和盧森堡市)皆使用法語。.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歐洲聯盟語言 · 查看更多 »

汉斯·普菲茨纳

汉斯·埃里希·普菲茨纳(Hans Erich Pfitzner,),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音乐学家,德奥末期浪漫乐派代表人。.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汉斯·普菲茨纳 · 查看更多 »

沃尔姆斯火车总站

沃尔姆斯火车总站(Worms Hauptbahnhof)是一座位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沃尔姆斯的铁路车站,由美因茨车站管理公司(Bahnhofsmanagement Mainz)负责管理。它是除沃尔姆斯桥(Worms Brücke)停车点和外,在沃尔姆斯市内的三座客运站之一及规模最大的车站,每日约有15,000人在此乘降.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沃尔姆斯火车总站 · 查看更多 »

波蘭戰役

波蘭戰役(又稱「德波戰爭」,而波蘭稱其為「1939年保衛戰」或「1939年九月戰役」;Kampania wrześniowa,德國則稱其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是德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後,德國於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而蘇聯亦於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波蘭戰役結束。 德國軍隊分作北、南、西三個方向發動攻擊,並以兩翼包圍的方式夾擊集結於邊境地帶的波軍主力部隊。波軍損失慘重、欲撤出佈署於德波邊境的部隊,將其用於首都華沙以西的位置建立一條防線,等待軍事同盟國的英法兩國對德國的西方戰線發動攻擊,但擁有兵力絕對優勢的盟軍卻按兵不動。9月中旬,德軍兵臨華沙,波軍將大部分僅存的主力集結,於布楚拉河一線反擊德軍,一度逼迫後者抽調兵力應付,最終,德軍將波軍主力包圍殲滅,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9月17日,東方的蘇聯根據《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協議而入侵波蘭,開闢了第二戰場。波蘭政府認定原先守於東方「」進行固守的計劃已不可行,遂下令撤離所有部隊至中立的鄰國—羅馬尼亞。10月6日,最後一批波蘭軍隊於科克戰役被擊潰,德蘇兩軍佔領波蘭全國。儘管波蘭從未有代表全國的政府或組織出面宣佈投降過,但也已象徵了波蘭境內戰事的結束。 10月8日,經過短暫的軍政府管理後,德國直接將波蘭西部,包括西里西亞、大波蘭、波莫查、羅茲等曾為德意志帝國領土或有大量德裔人居住的地區併吞為國土,而前但澤自由市與其餘區域則由親衛隊上將的漢斯·法郎克所領導的波蘭總督府進行管理,對內施行「德國化」政策,在德國佔領期間,納粹親衛隊於波蘭境內建立了大量的集中營,關押猶太人、醫生、公務員、教會人員與地主等群眾,最後將其有系統地大量處決。在蘇聯1939年後的佔領區中,史達林則對波蘭人實行「俄羅斯化」,同樣殺害了波蘭社會精英與政治反對者,其中尤以屠殺兩萬名波蘭軍官的「卡廷森林屠殺案」最為出名。在德國佔領波蘭全國後,後者組織起地下抵抗勢力—「波蘭家鄉軍」於二戰期間進行游擊戰。逃到西方國家的數十萬波軍則另外組成一流亡政府,並加入了盟軍,於其他戰場繼續與軸心國戰鬥。二戰結束後,波蘭本土由波蘭統一工人黨所執政,與西方意識形態接近的流亡政府則無法回到波蘭,一直到東歐革命後才重回故土。 波蘭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軍的首次大規模陸上作戰,世界各國對於德軍迅速達成的勝利感到驚訝,進而產生許多誤解或有很大爭議的觀點,部份錯誤資訊仍在今日的出版品中可以見得,例如最有名的「波蘭騎兵向德國戰車衝鋒」、「德國空軍於一天內消滅波蘭空軍」等,實際上是眾多以訛傳訛的資訊加上的刻意宣传所造成的不正確印象。另外,有軍事歷史學家將本戰役視為德軍新型態作戰模式—「閃擊戰」首次使用的作戰,並視其為德軍吸收西方軍事家(B·H·李德哈特、J·C·富勒和夏爾·戴高樂等人)的戰車理論而發展的結果,同樣地,這個論點也受到了相當的批評。.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波蘭戰役 · 查看更多 »

法國人口

2013年1月1日時,法蘭西共和國有人口66,394,000Population of Metropolitan France and the 4 old overseas departments, plus the new overseas department of Mayotte, plus the overseas collectivities of French Polynesia, New Caledonia, Wallis and Futuna, and St Martin, St Barth, and St Pierre and Miquelon.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法國人口 · 查看更多 »

法國飲食文化

法国菜(法语: Cuisine française, IPA: )是一种源于法国,并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烹饪系统。法国君主具有较强王权,在路易十四时达到顶峰,宫廷奢华风气在饮食上十分讲究,各种烹饪方法通过效仿的贵族流入民间。 法国烹饪重视烹饪方法和就餐礼仪,法国盛产葡萄酒(法语:vin)和-zh-cn:奶酪;zh-tw:起司-(法语:fromage),成为法国烹饪必不可少的-zh-cn:调料;zh-tw:調味料-,法国各地大约出产450多种不同风味的--,每一种--以最先发明其做法的村镇名命名,有的村镇如Camembert在任何普通地图中都找不到,但在任何一本法语词典甚至英语词典中,都能找到这个代表--名称的词。 法国烹饪在各地区根据其特产,也具有不同特色,南方沿海多使用橄榄油,南方、西方沿海多水产,北方、东方则多肉食。--,法国人不太喜欢素食。 法国比较具有特色的食品有:青蛙腿(grenouille)、炖鸡(coq au vin)、法国蜗牛(escargot)、油封鴨(confit de canard);主食主要是面包,具有法国特色的面包有可頌(croissant)和棍式面包(baguette)。 法国人就餐非常讲究礼仪,一般用长条型餐桌,男女主人各坐餐桌两头,家中其他成员或客人在餐桌两旁按从女主人一侧向男主人一侧重要程度递减方式排列,餐具使用各种不同形状的餐刀、叉子和勺子,用餐盘就餐,桌面上只能存在一道菜,撤去前一道才能上第二道,但餐具根据本次用餐情况全部摆放到就餐人餐盘两侧,--使用。一般第一道菜是开胃浓汤(soupe),然后是冷盘(hors-d'œuvre),接着才是主菜(plat de résistance),最后是甜点(dessert),面包随时取用,比英美人消耗多。餐前喝利口酒,餐中水产和禽类菜配干白葡萄酒。肉类菜配干红葡萄酒,法国人消耗葡萄酒较多,几乎每餐必备,和英美法律也不同,未成年人也允许饮用葡萄酒。法国人的就餐礼仪已经成为西方宴会的经典模式。 法国餐馆以其豪华的礼仪和风味著称,世界各大城市中最豪华昂贵的餐馆几乎都是法国餐馆。法國是世界著名的飲食文化大國,在法國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色美食。由于法国人相当地重视美食,所以吃法国菜时所需要的餐具也是非常多的。.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法國飲食文化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军事史

法国军事史是指从2,000多年前到现在的这段时间中,在今天的法国、欧洲和欧洲海外殖民地上发生的一系列冲突与反抗。法国发生的大事常常会影响欧洲历史和世界历史。 高卢-罗马冲突从前400年一直延续到了前50年,罗马在凯撒的领导下取得了高卢战争的胜利。在罗马帝国衰落之后,一支名为法兰克人的日耳曼人分支在战胜其他民族后控制了高卢。法国的扩张在克洛维一世和查理大帝在位时达到了顶峰。在中世纪,英格兰和神圣罗马帝国与法国发生了一些激烈的冲突,例如百年战争。高度的中央集权和自罗马时代以来的第一支常备军队使法国成为了中世纪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它只在意大利战争中输给了西班牙。16世纪的胡诺格战争(1562—1598年)一度使法国一蹶不振,但是在瑞典的帮助下,法国在1618年6月23日—1648年10月29日的三十年战争中打败了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并再一次成为了西部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17世纪和18世纪初,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统治下扩大了法兰西王国的领土,但是此时法兰西王国在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代国力已达到极限了。 法国与英国在18世纪的第二次百年戰爭與全球竞争,导致了1756—1763年七年战争。虽然法国最终战败,丧失了它的北美殖民地,但是它随后又帮助北美十三州从英国独立了出来,因此英国的损失也不小。然而國內的財政問題與政治纷争,最终导致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法国的势力在这段时间达到了顶峰,但是到了1813年10月中旬的莱比锡戰役和1814年3月,它的国力大幅退縮,甚至不如大革命之前(失去所有的境外領土與海外殖民地)。接下来就是殖民帝国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法国共与俄国(1853年10月—1856年2月的克里米亚战争)、奥地利(1859年法奥战争)和普鲁士(1870年7月—1871年2月普法战争)发生了战争。 在1870年7月—1871年2月的普法戰爭中被打败之后,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再一次成为了德国的劲敌。这次,法国和英国在美国的援助下最终成为了胜利者。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被德国占领。盟军最终战胜了德国,战后法国也在德国境内有了一个占领区。两次世界大战化解了法德之间的敌对状态,并为欧洲各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统一铺平了道路。今天,法国军队经常出现在它从前的殖民地,并与法国在北约中的盟友一起在全球焦点地区执行任务。.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法国军事史 · 查看更多 »

活跃的分离主义运动列表

本表列出了当前正在活动的为寻求民族自決、獨立建國或自主自治的分离主义运动。.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活跃的分离主义运动列表 · 查看更多 »

活著就是為了作證

《--》(,另譯《--》)是一部於2000年公映的紀錄電影,由羅伯·伊普斯坦、謝菲·費烈曼導演,鲁伯特·埃弗里特旁白。 電影記述幾名男女被納粹黨以法例第175條中的“同性戀罪名”逮捕的經過。 德國刑事法第175條是德國於1871年頒布的性悖軌法,這條例於1933年至1945年間被引用以逮捕逾10萬名男同性戀者,其中約10,000至15,000人被關入集中營,史家估計在集中營的同性戀者死亡率高達60%。 時至2000年,已知依然生存的人士少於10名,其中5名挺身於電影中首次說出他們的往事,這些往事被視為納粹德國最後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 《175紀事》將一個歷史中的空白公諸於世,揭示了事件導致的持久遺害。受害者親自道出自己的經歷:.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活著就是為了作證 · 查看更多 »

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洛特林根号战列舰(SMS Lothringen)为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不伦瑞克级前无畏战列舰的最后一艘,于1902年开始进行,并于1906年投入使用。它得名于当时的德意志帝国领地洛特林根,即今法国洛林地区。其姊妹舰还包括有不伦瑞克号、艾尔萨斯号、黑森号和普鲁士号。 洛特林根号在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内都服役于公海舰队的。它于1914年12月参加了一次舰队推进,以支援的行动,在此期间,德国舰队曾短暂与英国大舰队的一个分遣队遭遇并发生冲突。1916年,洛特林根号由于较差的装备条件而被迫退出舰队服役,随后在波罗的海担当,继而又被用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洛特林根号获重新组建的魏玛国家海军保留了下来,并改装为一艘可搭载F式扫雷艇的。它于1931年3月从中除名,并于同年末被售予拆船商。.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洛特林根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洛林

洛林(Lorraine;Lothringen)是法国東北部大區,北鄰比利時、盧森堡及德國。面积23,547km²,人口2,310,376。下轄默爾特-摩澤爾省(54)、默茲省(55)、摩澤爾省(57)、孚日省(88),首府梅斯,历史上的首府曾为南锡。 2016年1月1日起,阿爾薩斯、香檳-阿登和洛林等三個大區合併成大東部大區。.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洛林 · 查看更多 »

明道加斯二世

明道加斯二世(Mindaugas II.,),即乌拉赫的威廉(Wilhelm (II.) von Urach,Vilhelmas fon Urachas),全名威廉·卡尔·弗罗雷斯坦·格罗·克莱申提乌斯(Wilhelm Karl Florestan Gero Crescentius),第二代乌拉赫公爵,1918年7月11日被选为立陶宛国王,四个月后立陶宛君主制覆亡。.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明道加斯二世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斯堡国家和大学图书馆

斯特拉斯堡国家和大学图书馆(Bibliothèque nationale et universitaire,简称:BNU),是法国斯特拉斯堡的一座公共图书馆,位于共和国广场(从前的皇帝广场),面对莱茵宫。.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斯特拉斯堡国家和大学图书馆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斯堡国家剧院

斯特拉斯堡国家剧院(Théâtre national de Strasbourg,TNS)于1968年10月成立于斯特拉斯堡,由休伯特·吉纽(Hubert Gignoux)和安德烈·马尔罗领导。它是巴黎以外法国唯一的国家剧院。.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斯特拉斯堡国家剧院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斯堡新城

斯特拉斯堡新城(Neustadt)又称为德国区(quartier allemand)或德国扩展区(extension allemande),是斯特拉斯堡中心的一个区,位于大岛(老城区)以东。.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斯特拉斯堡新城 · 查看更多 »

新教堂 (梅斯)

新教堂(Temple Neuf)是法国洛林摩泽尔省梅斯的一座阿尔萨斯-洛林归正会教堂,建于1901-1904年,德意志帝国兼并阿尔萨斯-洛林时期。新教堂今天仍是梅斯归正会社区的中心。 1901年11月25日赫尔曼亲王为该堂奠基Le Temple Neuf à Metz sur ,1904年5月14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为其揭幕。该堂为希腊十字平面,长53米,宽26米,塔高55米,容量为1204人。 建筑物的立面和屋顶于1930年1月6日列为法国历史古迹。 Image:Temple protestant à Metz, Georges-Louis Arlaud.jpg| image:Orgue temple-neuf Metz.JPG| Image:Metz R03.jpg| Image:Temple neuf et quartier Saint-Marcel - Metz 57.JPG| Image:Temple de Metz mai 2009.jpg| Image:Temple neuf metz 14 07 2006 nuit.jpg| Image:Metz_Temple_Neuf_R01.jpg| Image:Temple neuf de Metz 1995 Nuit.jpg|.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新教堂 (梅斯) · 查看更多 »

无畏舰

無畏艦(Dreadnought)是一種活躍於20世紀初期的戰艦類型。1906年,英國皇家海軍的「無畏號」下水服役,由於其技術與設計之先進遠超過同時代的戰艦,故以其為名自成一種新型戰艦的類別——「無畏艦」,而落伍的舊式戰艦則全部被歸為「前無畏艦」,意指「無畏艦」出現前設計者。 「無畏艦」具兩種革命性的創新設計,一為採取「全重砲」武裝配置,其裝備的大口徑火砲數遠超過以往的戰艦,二為使用蒸汽渦輪發動機作為推进系统。隨著「無畏艦」逐漸成為海上力量、乃至於國力的重要指標,各國展開了規模巨大的「無畏艦」建造競賽,遍及歐洲、亞洲和美洲國家,尤其是英國與德國最為激烈、建造數量最多。「無畏艦」造艦競賽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並一直持續到開戰當年,在僅僅五年造艦技術迅速發展的時間裡,「無畏艦」在火砲口徑、噸位、裝甲和推進力都有了飛躍性的提高,甚至出現了在前述的技術指標上發展到極致的「超無畏艦」,而原先領先全球的「無畏號」反而在開戰後成了落伍的二線戰艦。一次大戰結束後,世界海軍列強為避免再因造艦競賽重起戰端,召開了「華盛頓裁軍會議」,以此限制各國海軍軍艦的噸位和武裝,但許多艘「超無畏艦」依舊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儘管在20世紀初世界各國耗費大量資源、爭相建造「無畏艦」,但歷史上卻只在1916年爆發過一次「無畏艦」艦隊間的大規模交戰——「日德蘭之戰」,為英國與德國的主力艦隊於日德蘭半島附近海域進行的一次海戰,儘管雙方兵力投入之多,卻沒有產生什麼決定性的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後來建造的軍艦皆全部具備了「無畏艦」的技術概念,故該名詞也不再作為特定艦種之類別而無再使用,另外「無畏艦」一詞亦可用於具備其特徵、在「無畏艦革命」展開後出現的新式戰艦類型——战列巡洋舰之上。.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无畏舰 · 查看更多 »

日耳曼長城

上日耳曼-雷蒂安边墙是罗马帝国在上日耳曼行省(Germania Superior)和雷蒂安行省(Raetia)内修建的一段边境防御工事,建筑于83年到260年间。它把罗马帝国和未被征服的日耳曼部落分隔开来,从莱茵河上的波恩延伸到多瑙河上的雷根斯堡。总长568公里,包括至少60座堡垒和900座瞭望塔。.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日耳曼長城 · 查看更多 »

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在法國稱1870年法德戰爭(Guerre franco-allemande de 1870),在德國稱德法戰爭(Deutsch-Französischer Krieg),是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普法戰爭 · 查看更多 »

1900年德意志帝國人口普查

1900年德意志帝國人口普查是德意志帝國自1871年的第7次人口普查,普查標準日在1900年12月1日。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文化鬥爭」的影響,本時期的報告都被廣泛批評低估了天主教徒的人數。另外在自瓜分波蘭後得到的領土,官方推行「德國化」政策,因此對於德國人與波蘭人的比率都受到「調整」,以合理化德國對這些領土的主張。.

新!!: 阿爾薩斯-洛林和1900年德意志帝國人口普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亞爾薩斯-洛林阿尔萨斯-洛林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