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阿史那社尔

指数 阿史那社尔

阿史那社尔(),突厥人,唐朝初年名将。 他是东突厥汗国处罗可汗次子。十一岁即设牙旗于漠北,统帅铁勒、薛延陀等部族。武德九年(626年),颉利可汗率全族兵力南侵,漠北诸族乘机反抗突厥统治,并击败阿史那社尔同欲谷设等人率领的镇压军。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阿史那社尔被迫率部西迁,击破內亂的西突厥汗国,自立为都布可汗。之后,他不顾众臣劝谕,引五万余骑攻击薛延陀,意图报仇,打了一百多天,部兵苦于战斗太久,多有背叛逃跑,薛延陀趁机攻来,社尔被击败退保高昌。.

目录

  1. 39 关系: 多弥可汗天下长安契苾何力乙毗射匮可汗伊特勿失可汗伏闍信张俭 (唐朝)张公谨和親唐太宗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唐灭薛延陀之战唐軍的突厥人唐朝唐昭陵唐書人物列表羯猎颠白叶护白诃黎布失毕隋唐公主列表韓威 (唐朝)衡陽公主裴阿摩支資治通鑑人物列表龙先那准龙薛婆阿那支郭孝恪阿史那氏薛萬備铁勒長歌行 (漫畫)處羅可汗李多祚李道宗李渊杨弘礼温宿国新唐书旧唐书

多弥可汗

多弥可汗(),名拔灼。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的长子,夷男的正妻所生。630年,东突厥汗国被唐朝灭亡后,薛延陀成为中国北方草原的主要力量。638年,唐太宗在夷男的同意下,册封夷男的儿子拔灼和颉利苾似乎颉利苾,大度,并曳莽可能是指同一人,根据历史记载,对他们的描述似乎重叠很多,但目前尚不能确定。 为夷男属下的可汗,表面上是对他们尊崇,而是希望扩大拔灼和颉利苾之间的分歧。夷男死于645年。在这个时候,拔灼管理薛延陀西部的薛延陀的本族;而夷男的另一个儿子曳莽,不是夷男的正妻所生,管辖薛延陀东部的其他民族。人称曳莽暴虐,并与拔灼有恶劣的关系。葬礼之后,曳莽怕拔灼会害他,突然离开,回到汗国东部。拔灼追赶把他杀死,然后自称颉利俱利薛沙多弥可汗(简称多弥可汗)。 拔灼继承王位后,决定攻打唐朝,认为唐太宗正在东征高句丽,唐的边界将不设防。然而,唐太宗预计到了薛延陀会突然袭击的,命令执失思力率领突厥士兵保卫夏州(今陕西榆林)。拔灼攻击,执失思力和另一位将军田仁会,设置陷阱,诱导拔灼攻打夏州,在夏州击败了拔灼。拔灼撤退後,很快又再次袭击夏州。 646年初,唐太宗下令,除了执失思力和田仁会的部队,命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发朔、并、汾、箕、岚、代、忻、蔚、云九州兵镇朔州;右卫大将军代州都督薛万彻,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发胜、夏、银、绥、丹、延、鄜、坊、石、隰十州兵镇胜州;胜州都督宋君明,左武候将军薛孤吴,发灵、原、宁、盐、庆五州兵镇灵州,以抵御拔灼的攻击。拔灼到达长城后,知道唐军已被动员,连忙撤退。646年春天,执失思力和乔师望,击败拔灼,拔灼逃离,薛延陀坠入混乱。 拔灼易怒多疑。他不用夷男的大臣,用自己的亲信取代他们。这导致贵族不服从他。他作出回应,杀死了大批贵族。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其首领药罗葛吐迷度,与仆骨和同罗反叛拔灼。唐太宗趁机下令对薛延陀进行大规模攻击,以江夏王李道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瀚海安抚大使;又遣右领卫大将军执失思力将突厥兵,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将凉州及胡兵,代州都督薛万彻、营州都督张俭各将所部兵,分道并进,以击薛延陀。由于攻击已经开始,由唐校尉宇文法,是出使乌罗护、靺鞨的使者。返回唐朝时,他遇到了薛延陀的阿波设,宇文法率领他的靺鞨部队,击败阿波设。导致更多的薛延陀人相信唐朝主力已经抵达。在恐慌中,拔灼逃到阿史德部落,当回纥听到这个消息,袭杀了拔灼,屠戮他们找到的薛延陀的王族成员。在回纥接管了薛延陀的大部分领土後,许多薛延陀人向唐军投降。剩下的薛延陀人支持夷男的侄子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多弥可汗

天下长安

,2018年中国古装剧,改编自董哲的小说《李世民:從玄武門到天下長安》。講述在隋末唐初的亂世之爭裡,唐太宗李世民如何開創李唐王朝走向贞观盛世的故事。由秦俊杰、張涵予、李雪健、韩栋、舒暢、姚星彤等领衔主演。2017年2月9日開機。 2017年7月12日殺青。.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天下长安

契苾何力

契苾何力,唐初名将,铁勒人。.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

乙毗射匮可汗

乙毗射匮可汗,西突厥可汗,阿史那泥孰之侄孙。642年九月,乙毗咄陆可汗发兵入侵唐朝伊州(今新疆哈密),被安西都护郭孝恪击败,西突厥属部处密降唐。弩失毕及乙毗咄陆所部屋利啜等派代表至长安,请唐朝废黜乙毗咄陆,另立西突厥可汗。唐太宗遣使册立乙毗射匮可汗。乙毗射匮将原被乙毗咄陆可汗扣留的唐朝使者全部礼送回长安。乙毗咄陆可汗看到自己众叛亲离,逃往吐火罗。 644年,唐朝扶持的乙毗射匮可汗开始与唐朝修好,但也开始扩张自己的势力。646年六月,乙毗射匮可汗遣使向唐朝朝贡,请婚。唐太宗诏令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波、葱岭等五国为聘礼。乙毗射匮可汗不顾唐朝的压力,开始向龟兹、焉耆等国渗透自己的势力。648年,唐朝昆丘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平龟兹,击溃了乙毗射匮可汗在西域的势力。 唐朝晋封原乙毗咄陆可汗部将阿史那贺鲁为泥伏沙钵罗叶护,赐给他唐朝的鼓纛,派他去招抚尚未服从的其它西突厥部落。649年,唐太宗逝世,阿史那贺鲁觉得有机可乘,于七月脱离唐朝并发兵攻打唐朝的庭州。651年,阿史那贺鲁击败乙毗射匮可汗,招降其余西突厥部落,自立为沙钵罗可汗。.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乙毗射匮可汗

伊特勿失可汗

伊特勿失可汗,名咄摩支(在突厥蒙古語中解探馬赤軍)。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的侄子,末代可汗。 多弥可汗拔灼入侵唐朝,被江夏王李道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率领的唐军击败。拔灼逃到阿史德部落,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其首领药罗葛吐迷度,与仆骨和同罗反叛并袭杀了拔灼,屠戮他们找到的薛延陀的王族成员。在回纥接管了薛延陀的大部分领土後,许多薛延陀人向唐军投降。 剩下的7万薛延陀人支持夷男的侄子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以图恢复薛延陀。唐太宗派大臣崔敦礼安抚,但回纥等敕勒部落都不愿重建薛延陀,唐太宗派李世勣进攻咄摩支的驻地,指示:“降则抚之,叛则讨之。”李世勣至郁督军山,其酋长梯真达官帅众来降。薛延陀咄摩支南奔荒谷,李世勣派遣通事舍人萧嗣业前往招慰,咄摩支投降萧嗣业。其部落犹持两端,李世勣纵兵追击,前后斩首五千余级,虏男女三万余人。七月,咄摩支至京师长安,拜右武卫大将军,薛延陀灭亡。咄摩支死在唐太宗之前,被厚葬.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伊特勿失可汗

伏闍信

伏阇信,姓尉迟(又译伏阇),7世纪于阗国王。 本来臣服突厥,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阿史那社尔讨伐龟兹,伏阇信惧怕唐军,派其子以驼万三百匹馈劳军队。及唐军将回师的时候,行军长史薛万备请求阿史那社尔:“今者公既破龟兹,西域皆震恐,国威已振,请因此机,愿以轻骑羁取于阗王献京师。”阿史那社尔派遣薛万备率五十骑抵于阗之国都,薛万备陈说大唐国的威武,劝伏阇信入见天子,伏阇信于是随薛万备来朝。到达长安之後,唐太宗已经病逝。唐高宗嗣位,拜伏阇信为右骁卫大将军,又任命其子叶护玷为右骁卫将军,并赐于阗国金带、锦袍、布帛六十段,并宅第一区,留数月而遣还,因请留子弟以宿卫。唐太宗葬昭陵,刻伏阇信的形象石像列于玄阙之下。后来其弟伏阇雄继位。.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伏闍信

张俭 (唐朝)

张俭(),字师约,雍州新丰人,祖父皖城郡公张威曾當過隋朝相州刺史。父親张植曾經當過车骑将军、连城县公。《旧唐书》卷八十三《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张俭 (唐朝)

张公谨

张公谨(),字弘慎,魏州繁水(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唐朝初期政治人物和军事将领,曾在唐与东突厥的战争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另外,在玄武门之变中辅佐了日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张公谨

和親

和親,又可稱和蕃,是指東亞君主将自己或宗室的女儿或國內其他女性嫁給他国君主以示兩國友好,增進彼此關係,具有政治目的聯姻,是政治婚姻。在傳統華夷思想中一般專指中原王朝把女子嫁給其藩屬國冊封國的君主或王族或以小中華自居的政權把女子嫁給「外夷」(非漢化政權),確立臣屬關係。在非統一時期各個自認為華夏政權、地位相若的小國則不屬和親。 中国的和亲政策始于汉高祖刘邦,和亲从此以后发展成为对外政策,和亲之举不绝于书。中国历代和亲有自愿也有被迫。比如汉朝王昭君自愿请命嫁匈奴呼韩邪单于。而汉初汉朝被迫嫁翁主给匈奴冒顿单于、军臣单于、伊稚斜单于。和亲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例如,王昭君出嫁匈奴成功铸造了当时汉朝与匈奴的友好关系,但汉初嫁给匈奴的汉朝公主,却没能阻止匈奴侵犯汉朝。.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和親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五月……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歐陽修《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換算為公曆即7月10日 。),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太穆皇后窦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顺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終統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号贞观。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够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2岁,在位23年,庙号太宗 ,諡號「文皇帝」,葬于昭陵。.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唐太宗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唐太宗征服东突厥汗国之后,开始对西域(即现代新疆和中亚地区)的西突厥以及一些松散结盟的绿洲城邦国家施加军事实力,其主要针对西突厥,以恢复两汉以来对西域的统治。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派大将侯君集灭亡高昌,由此建立了中原王朝首次在该地区的永久性军事和政治机构西州和安西都护府。在贞观十八年(644年),西突厥的盟友焉耆攻打高昌,唐朝在高昌的守将安西都护郭孝恪反击,并占领焉耆,俘虏国王龙突骑支,但后来焉耆再次脱离唐朝。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的突厥族将军阿史那社尔攻打焉耆和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征服两国。然后疏勒和于阗归附唐朝,使唐朝完全控制了西域,直到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统治期间(670年),被吐蕃占领。之後,西域时得时失,武则天时曾被完全收回,直到唐德宗时唐朝永久性地丧失西域。.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

唐灭薛延陀之战

唐灭薛延陀之战,是唐太宗时期灭亡漠北薛延陀的战争。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强大的东突厥汗国,630年击灭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乙失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世勣在641年战胜薛延陀。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机会,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中原。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的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唐灭薛延陀之战

唐軍的突厥人

在唐代,軍隊中有大批突厥士兵。源自中國北方的唐代精英們對突厥文化非常熟悉,這也是促使唐軍接受突厥人的一個因素。唐太宗獲“天可汗”的稱號,推動形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帝國。太宗經常招募和推廣突厥族的軍官,他們的草原生活經驗為唐帝國在中國西部和北部的擴張做出了貢獻。 突厥將軍阿史那社爾參加了唐在新疆的高昌、焉耆和龜茲的戰爭,有一半突厥血統的將軍安祿山發動叛亂,導致唐朝衰落。 鄂爾渾碑文阙特勤碑批評在唐軍服役的突厥人,並譴責他們幫助中國皇帝擴張他的帝國。駐紮在中亞的突厥士兵定居在該地區,在主要是印歐的地區傳播突厥語。.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唐軍的突厥人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唐朝

唐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的陵墓,位于咸阳市礼泉县九嵕山,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昭陵开始营建于贞观十年(636年),是为埋葬临终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坟墓的长孙皇后而开凿。陵墓依山而建,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寝依山为陵的先例。陵前的陪葬墓群为扇形,大概有200多座,其中有初唐诸王、公主的墓葬,以及魏徵、李靖、李世勣、房玄龄、尉迟恭等功臣陪葬墓。著名的“昭陵六骏”浮雕原置于陵园北面祭坛司马门内东西两庑,现有四骏陈列于西安碑林,另外二骏流落美国。1979年昭陵博物馆建成。昭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唐昭陵

唐書人物列表

本列表包含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記載的人物。.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唐書人物列表

羯猎颠

羯猎颠,唐朝龟兹将领。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龟兹国王白诃黎布失毕派他和宰相那利率军五万,抵挡唐朝阿史那社尔的前锋韩威。兵败退守拨换城(今阿克苏)。社尔围城40天后攻克,俘虏白诃黎布失毕和羯猎颠。社尔以白诃黎布失毕弟弟白叶护为新国王,将白诃黎布失毕和羯猎颠带到长安,被赦免。649年,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复封诃黎布失毕为龟兹王,与那利、羯猎颠还国。那利与诃黎布失毕的妻子阿史那氏通奸,658年,唐高宗召那利与诃黎布失毕至京师,囚那利,护遣诃黎布失毕还国。羯猎颠遣使降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不让诃黎布失毕回国,诃黎布失毕悒悒而死。唐高宗派左屯卫大将军杨胄发兵擒拿羯猎颠,以其地为龟兹都督府,更立诃黎布失毕之子白素稽为王,授右骁卫大将军,为龟兹都督。.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羯猎颠

白叶护

白叶护,白姓,7世纪中的龟兹国王。白苏伐勃駃的儿子。他哥哥龟兹国王白诃黎布失毕停止对唐朝进贡。并攻打附属唐朝的邻国。唐太宗大怒,648年,唐太宗派阿史那社尔率领大军征讨龟兹,俘获白诃黎布失毕。社尔以白诃黎布失毕弟弟白叶护为新国王,并在西突厥、于阗和安国向唐朝进贡后,撤军。唐朝建立龟兹、于阗、疏勒、焉耆为安西四镇。649年,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复封白诃黎布失毕为龟兹王,与那利、羯猎颠还国。.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白叶护

白诃黎布失毕

白诃黎布失毕,白姓,7世纪中的龟兹国王。白苏伐勃駃的儿子。他哥哥龟兹国王白苏伐叠死后,白诃黎布失毕继位。白诃黎布失毕停止对唐朝进贡。并攻打附属唐朝的邻国。唐太宗大怒,648年初,他派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郭孝恪率军攻打龟兹,也征用了铁勒、东突厥、吐蕃和吐谷浑的士兵。社尔兵临龟兹。白诃黎布失毕派他的宰相那利和羯猎颠,来抵挡社尔的前锋韩威。战斗一开始,韩威假装撤退,当龟兹军追击时,韩威和曹继叔反击,大败龟兹。白诃黎布失毕坚守龟兹国都伊逻卢(今库车)。社尔攻打伊逻卢,白诃黎布失毕逃跑。社尔派郭孝恪守伊逻卢,自己继续追击白诃黎布失毕,白诃黎布失毕已逃往拨换城(今阿克苏)。社尔围城40天后攻克,俘虏白诃黎布失毕和羯猎颠。但那利逃跑,率领龟兹残余部队和西突厥救援部队反攻伊逻卢,由于出其不意,郭孝恪在战斗中阵亡。但那利攻不下伊逻卢内城,被迫逃离。龟兹人抓住那利,把他交给社尔。社尔以白诃黎布失毕弟弟白叶护为新国王,并在西突厥、于阗和安国向唐朝进贡后,撤军。唐朝建立龟兹、于阗、疏勒、焉耆为安西四镇。 649年,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复封白诃黎布失毕为龟兹王,与那利、羯猎颠还国。656年,龟兹王白诃黎布失毕来朝。那利与白诃黎布失毕的妻子阿史那氏通奸,白诃黎布失毕不能禁,左右请杀之,由是更加猜忌。658年,使者报告,唐高宗并召那利与白诃黎布失毕至京师,囚那利,护遣白诃黎布失毕还国。羯猎颠不让白诃黎布失毕回国,遣使降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白诃黎布失毕不敢进伊逻卢,悒悒而死。唐高宗诏左屯卫大将军杨胄发兵擒拿羯猎颠,以其地为龟兹都督府,更立白诃黎布失毕之子白素稽为王,授右骁卫大将军,为都督。安西都护府迁徙到龟兹国,以故安西为西州都督府,即拜左骁卫大将军兼安西都护麹智湛为都督。西域平定。.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白诃黎布失毕

隋唐公主列表

隋唐公主列表,以下列表列出在《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及相關史料所載之公主一覽:.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隋唐公主列表

韓威 (唐朝)

韩威,唐朝将领。 唐太宗贞观年间,韩威任松州都督。当时吐蕃日盛。贞观十二年(638年)韩威治下阔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等率诸羌反唐,归附吐蕃,韩威出讨不利,据城固守。八月廿七日,唐朝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八月廿九日,任命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左领军将军刘简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统率步、骑兵五万人攻打吐蕃。松州之战,唐朝获胜,与吐蕃化兵戈为和亲。贞观二十年(646年)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任伊州刺史。唐伐龟兹,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月,阿史那社尔进驻碛口,离龟兹都城三百里,派韩威率领一千多骑兵为前锋,骁卫将军曹继叔紧随其后。短兵相接,韩威引兵假装后退,龟兹兵追击三十里,韩威与曹继叔的军队会合。曹继叔乘机反击,龟兹大败。闰十二月初一,郭孝恪阵亡,曹继叔、韩威在城外扎营,从城西北角进攻龟兹。经过一夜激战,那利的兵马撤退,唐军杀死龟兹兵三千多人。.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韓威 (唐朝)

衡陽公主

衡陽公主,姓李。中国唐朝唐高祖李渊第十四女,生母不明,生卒年不详。李渊封她为衡陽公主。她嫁给了驸马阿史那社尔,阿史那社尔是突厥处罗可汗的儿子。夫妻二人死后,陪葬唐昭陵。.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衡陽公主

裴阿摩支

裴阿摩支,唐朝时疏勒王,本名不详,自号阿摩支。 与前任裴绰的关系不详,裴绰放弃王位,流亡唐朝。阿摩支亲近突厥,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取西突厥的宗室之女为妻。贞观九年(635年)他派遣使者到唐朝,进献好马。贞观十三年(639年)又向唐朝进贡。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派阿史那社尔、郭孝恪等人出兵击破龟兹。阿摩支归顺唐朝,被封为疏勒都督府都督,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裴阿摩支

資治通鑑人物列表

《資治通鑑》编者是古代中国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书名为宋神宗所定,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共294卷,跨古代中国16个朝代,共1362年。 本列表指本书中包括的传记人物名称及概述,详细请参加具体人物条目。.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資治通鑑人物列表

龙先那准

龙先那準,《新唐書》作婆伽利,龙姓,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拥立的西域焉耆国王,龙突骑支、龙栗婆準的弟弟。648年,唐太宗派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郭孝恪率军攻焉耆。西突厥拥立的焉耆国王龙薛婆阿那支放弃焉耆,逃到龟兹东部,阿史那社尔擒杀之。社尔拥立龙薛婆阿那支的堂弟龙先那準为焉耆国王,以其地为焉耆都督府。永徽二年(651年),龙先那準去世,唐高宗放回早年被俘虏的龙突骑支,让他重新当焉耆国王,拜为左卫大将军。   .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龙先那准

龙薛婆阿那支

龙薛婆阿那支,龙姓,644年—648年的西域焉耆国王,龙突骑支、龙栗婆準的堂兄。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派安西都护郭孝恪攻打倒向西突厥的焉耆。俘获焉耆国王龙突骑支,拥立他兄弟龙栗婆準为王。郭孝恪派龙栗婆準在焉耆负责事务,率军撤退。三天后,西突厥将军阿史那屈利的救援部队抵达,但郭孝恪已经撤出,因此屈利抓住龙栗婆準後追赶郭孝恪,被郭孝恪反击。另一个西突厥将军阿史那处那,由他的属下吐屯代替焉耆国王管理焉耆,向唐进贡。但是当他的使者来到长安,唐太宗斥责使者说:“我攻打焉耆,你是谁,怎敢占据?”西突厥恐惧,放弃了焉耆。 焉耆贵族拥立龙栗婆準的堂兄龙薛婆阿那支为新国王,号瞎干,但仍对阿史那处那服从,将龙栗婆準交给西突厥的属国龟兹处死。648年初,唐太宗派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郭孝恪率军攻打龟兹,也征用了铁勒、东突厥、吐蕃和吐谷浑的士兵。648年秋,攻焉耆。龙薛婆阿那支放弃焉耆,逃到龟兹东部,阿史那社尔擒杀之。社尔拥立龙薛婆阿那支的堂弟龙先那準为焉耆国王。.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龙薛婆阿那支

郭孝恪

郭孝恪(),唐朝初年将领,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年少时有不同寻常的志向,父兄以为他是无赖。隋朝末年率数百少年归附瓦岗军李密。李密大喜,使他与徐世勣守黎阳。李密败亡后,徐世勣遣郭孝恪入长安归降唐朝,唐高祖封郭孝恪阳翟郡公,拜宋州(今河南商丘)刺史,下诏让郭孝恪与徐世勣经略武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以东,所定州县,委以选补。 621年,窦建德援救洛阳王世充,郭孝恪上谒秦王李世民,献计固守武牢,军临汜水,随机应变,李世民听从他的建议,取得虎牢之战的胜利。窦建德、王世充被擒获后,李世民置酒大会洛阳宫,对诸将说:“孝恪策擒贼,王长先下漕,功固在诸君右。”郭孝恪迁任上柱国。历任贝(今河北清河)、赵(今河北赵县)、江(今江西九江)、泾(今甘肃泾川)四州刺史,所到之处皆有能干的名声。后改任左骁卫将军,累加金紫光禄大夫。 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拜郭孝恪凉州(今甘肃武威)都督,又改任安西都护、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刺史。郭孝恪在安西治所高昌故城推诚抚御,尽得当地民众欢心。贞观十八年(644年),焉耆王叛唐归附西突厥可汗欲谷设,郭孝恪请击焉耆(今新疆焉耆),即拜西州道行军总管,率三千步骑出银山道,夜袭焉耆,俘虏焉耆王龙突骑支。唐太宗玺书褒奖。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拜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大总管,郭孝恪为昆丘道副大总管,进讨龟兹(今新疆库车),攻破国都,自己留守,遣余军分道进追击逃跑的龟兹国相那利。郭孝恪在城外设营。郭孝恪没有防备那利。那利和城内勾结,袭击唐军,郭孝恪殊死战斗,中流矢而亡,而子郭待诏同时阵亡。将军曹继叔进兵,收复龟兹城。太宗责郭孝恪斥候不明,夺其官。后来怜愍郭孝恪死战,为他举哀。唐高宗即位,追还郭孝恪官爵,赠郭待诏游击将军,赙物三百段。 次子郭待封,官至左豹韬卫将军。高宗咸亨初,作为薛仁贵副将讨吐蕃,在大非川战败,免死为民。少子郭待聘,武后长安年间,官至宋州刺史。.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郭孝恪

阿史那氏

阿史那氏,突厥可汗出身的氏族,為突厥王族。根据《周书·突厥传》记载,突厥可汗姓阿史那氏,居金山(今阿尔泰山),他们在六世纪反抗柔然,552年建國,两兄弟土门与室点密分别成为东突厥与西突厥始祖。 他们740年被回紇打败,有些归付唐朝,唐朝有名将阿史那社爾。后归附隋唐的人,有的改姓史(如史思明)。唐太宗时,阿史那·思摩被赐姓李,改称李思摩。 吐火罗国和可萨汗国的可汗、叶护出自阿史那,但可萨可汗没实权,真正有权的是汗伯克。.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阿史那氏

薛萬備

薛萬備,中国唐朝軍人。本敦煌人,后徙雍州咸陽(今陕西省咸陽市)。 薛世雄之子,薛万均和薛万彻的弟弟,有至行,居母丧,庐墓前,唐太宗下诏表彰。645年,以尚辇奉御从唐太宗伐高句丽。唐军进军白岩城。五月廿九日,高句丽乌骨城派一万人增援白岩,将军契苾何力以八百名精锐骑兵阻击,何力挺身冲锋,腰上被长矛刺中,尚辇奉御薛万备单枪匹马前去救助,在万人丛中救回何力。何力情绪更激愤,包扎上伤口又去拼杀,大败高丽兵,杀死一千多人。648年十二月,阿史那社尔攻下龟兹都城,让安西都护郭孝恪守卫,沙州刺史苏海政、尚辇奉御薛万备率领精锐骑兵追击龟兹国王白诃黎布失毕。阿史那社尔打败龟兹后,行军长史薛万备请求借兵威劝说于阗国王伏阇信入京朝见,社尔听从。649年七月初六,伏阇信随薛万备入朝,唐高宗下诏让他谒见太宗灵柩。薛万备官至左卫将军。653年二月初六,因为房遗爱、薛万彻、李元景谋反,李恪同母弟蜀王李愔被废为平民,安置在巴州;房遗直贬为春州铜陵尉,薛万备流放交州。罢除房玄龄在太宗庙陪祭的殊荣。.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薛萬備

铁勒

铁勒(--,中古漢語擬音:),又称敕勒、高车、丁零、狄历,6世紀到7世紀,亚欧大陆中部分布的突厥以外突厥语族遊牧民的总称。其中的回鶻后来建立汗国。.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铁勒

長歌行 (漫畫)

《長歌行》是夏达创作的幻想歷史漫画作品,於漫友及Ultra Jump中日兩大漫畫雜誌同步連載。2016年12月因為夏天島版權的問題、加上作者本人健康惡化,宣布暫停連載。.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長歌行 (漫畫)

處羅可汗

處羅可汗(),阿史那氏,名奚纯,启民可汗之子,在619年至620年間任東突厥可汗,在位2年。《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生年没有记载。始畢可汗在619年死後,其子什缽苾年幼,東突厥人改立始畢之弟俟利弗設為可汗,是為處羅可汗。處羅繼位後,以隋義成公主為妻。620年處羅收留了隋煬帝的皇--蕭氏及齊王暕之子楊政道,立政道為隋王,把留在境內的中原人交給政道管治。同年處羅去世,義成公主不立處羅嫡子奧射設阿史那摸末,改立處羅之弟咄苾,是為頡利可汗。.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處羅可汗

李多祚

李多祚(),七世纪末期中国唐朝(武周)的靺鞨族将领,被封为上柱國、遼陽郡王,人称遼陽王,三韓貴種(旧唐书)。707年參與重俊之變,敗死,年五十四。.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李多祚

李道宗

李道宗(),字承范,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高祖李渊之侄,中国唐朝初年重要军事将领。李道宗在唐朝初年的宗室中与李孝恭并称为贤。唐太宗在晚年评价李道宗为与李世勣、薛万彻二人齐名的名将。.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李道宗

李渊

唐高祖李渊(),字叔德,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唐朝开国皇帝及奠基者,在位8年,由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禅位于唐太宗,称号“太上皇”。.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李渊

杨弘礼

杨弘礼,字履庄,隋朝尚书令杨素的侄子,父杨岳。杨岳与杨玄感不和,曾秘密上表炀帝说他必然叛乱。杨玄感被诛,杨岳作为其叔父被押在长安狱,隋炀帝使人赦免他,到了之后,杨岳已被长安留守所杀,故只赦免了杨岳诸子。唐高祖即位,以杨素有功于隋,诏命杨弘礼袭封清河郡公,官拜太子通事舍人。贞观年间,累迁至中书舍人。 唐太宗征辽东高句丽,拜杨弘礼兵部侍郎。驻跸山之役,领步骑二十四军跳出敌军后方,所向摧靡。唐太宗自山下看到其军马,袍仗精整,人人尽力,极为称赞,对许敬宗说:“越公儿郎,故有家风。”当时宰相都留在定州辅佐皇太子,只有褚遂良、许敬宗、杨弘礼在辽东军中掌行在机务。唐太宗还长安,拜杨弘礼中书侍郎,迁司农卿。後为昆丘道副大总管,随阿史那社尔、郭孝恪破处密,杀焉耆王,降馺支部,获龟兹、于阗王,凯旋。正好唐太宗驾崩,执事大臣将他下迁泾州刺史。永徽初年,唐高宗追论其功,迁任胜州都督,改太府卿。死后,赠兰州都督,谥号质。.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杨弘礼

温宿国

温宿国,西域三十六国之一,都城温宿城(故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辖有今新疆乌什县、阿合奇县等县一带。 温宿国建都温宿城。最高首领为王,下设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译长各二人,有户2200,口8400,拥兵一千五百多人。汉朝时温宿国土地、物类与鄯善诸国同,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并多到邻近国家耕种土地。 初被匈奴置僮仆都尉所役属,汉武帝开通西域以后臣属汉朝,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归属西域都护府。其地东距长安城八千三百五十里,东至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二千三百八十里。地处塔里木盆地之北,当早期丝绸之路中段北道,为汉通西域北道必经之地。从温宿国向北有小道,过天山可到乌孙国的王都赤谷城(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伊什提克)。 王莽时,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市)国王丞杀其王而吞并温宿国。东汉延光三年(124年)属西域长史。东晋时依附狯胡,派遣兵马与之共抗吕光以救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三国至南北朝时附属龟兹。北魏时其地尽归龟兹。唐太宗贞观年间,阿史那社尔平龟兹,以其地置温肃州,又名于祝,隶属于龟兹都督府。元朝作倭赤,或乌赤。清朝为乌什直隶厅治。清德宗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原来姑墨国故地筑温宿城,即今新疆温宿县。.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温宿国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新唐书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查看 阿史那社尔和旧唐书

亦称为 都布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