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閩中郡

指数 閩中郡

閩中郡,战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治所在东冶(今福建省建瓯市)。辖境约当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宁海县及灵江、瓯江、飞云江流域。秦末废。 前222年至221年間,秦平定楚國的江南和越國舊地後,就進入了今浙江省南部和福建省,征服了當地的越人政權葛劍雄,《人口與中國疆域的變遷──兼論中國人口對外部世界的影響》,長城文化網,http://www.meet-greatwall.org/gwsd/wen/rkyjy.htm 秦朝廢閩越王無諸為君長,以其地屬閩中郡,但秦的控制點相當少,郡中幾乎沒有設縣。史書無記載閩中郡的廢除時間。 而後無諸北上助漢擊楚,漢高祖封無諸為閩越王,封國閩越國,閩中郡的建置不再出現。.

39 关系: 城厢区南越国台州市君長宁海县东山县东瓯国徐登周朝諸侯國列表前222年玉环市磐安县福安市福州历史福州历史年表福州市福建历史福建省福清县秦始皇秦朝秦朝行政区划秦攻百越之战百越青田县西汉行政区划连江县閩中閩越闽越人泉州市温州历史温州市温州文化漳州市會稽郡浦城县文成县无诸

城厢区

城厢区(Síng-sio̤ng kṳ)是中国福建省莆田市所辖的市辖区,位于福建沿海中部兴化平原西北部,全区面积509平方公里,人口38.2万人,是莆田市文化、教育、商业、政治中心。.

新!!: 閩中郡和城厢区 · 查看更多 »

南越国

南越国,又称为南越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或南粤班固:《汉书》卷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在越南又称为赵朝,是约前204年至前112年《史记》和《汉书》记载的时间为元鼎六年冬,元鼎六年换算成公元纪年应为前111年,但由于汉朝以十月为岁首,冬为一年开始,《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載為「元鼎六年冬十月,行东,将幸缑氏,至左邑桐乡,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依《新编中国三千年历日检索表》,元鼎六年冬十月是儒略曆公元前112年11月14日—12月13日。存在于岭南地区的一个国家,国都位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疆域包括今天中国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广东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广东百科全书》,第101页。王赓武主编:《香港史新编》(上),第28页。肖一亭:《珠海、澳门史前史的重建》,《东南文化》1998年第4期,第108页。。南越国是秦朝将灭亡时,由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后于约前204年建立。前196年,赵佗向西汉皇帝刘邦称臣,南越国成为西汉的一个“外臣”。约前183年,南越国与西汉交恶,赵佗开始称帝,其后,闽越、夜郎、同师等国皆臣属于南越国,南越国的势力影响范围扩张至顶峰。前179年,南越国与西汉修好,赵佗再次向西汉皇帝汉文帝称臣。前113年,南越国第四代君主赵兴因向西汉请求“内属”,而和丞相吕嘉发生争议。吕嘉杀死赵兴,立其兄赵建德为新君主,并与西汉对峙。前112年,西汉君主汉武帝出兵10万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并在同年将南越国灭亡。南越国共存在93年,历经五代君主。 南越国的建立保证了秦末乱世时岭南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使岭南免遭战乱之苦。来源于秦朝中原地区的统治者,带来了中原发达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使岭南落后于中原的政治、经济现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南越国君主推行“和集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移民和南越国各土著部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并使中原文化和汉字得以传入岭南地区,使岭南文化既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又得到了发展。.

新!!: 閩中郡和南越国 · 查看更多 »

台州市

州市(台州话发音:/Tʰɛ-tɕi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市中心处北纬28度,东经122度,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全市土地面积10,044.4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591.30平方公里,海涂面积453.16平方公里。浅海面积8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745公里,占浙江省的28%。有6个县市区濒临东海。人口604.9万,99%为汉族。 市区由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组成一个组团式城市,辖临海、温岭、玉环3个县级市及天台、仙居、三门3个县。1994年以前政府驻地为临海。.

新!!: 閩中郡和台州市 · 查看更多 »

君長

君長是秦始皇於攻克東冶後,為郡縣制度所設置的官制,專門管理閩中郡,於秦末廢除。.

新!!: 閩中郡和君長 · 查看更多 »

宁海县

宁海县,别名城、白峤、丹邱、桃源、宁川、回浦、广度里,偶尔简称宁,是浙江省宁波市下辖县。位于中国大陆海岸中段,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天台山和四明山山脉交汇之处,东临象山县,南界台州市三门县,西靠绍兴市新昌县、台州市天台县,北接奉化区。离宁波66千米,省会杭州164千米,首都北京1267千米。全县总面积1925.85平方千米,其中陆地1712.50平方千米(含内陆水域79.18平方千米),是宁波市陆地面积最大的县市区。 2017年末,全县常住人口68.2万,户籍人口63.2万。下辖4个街道、11个镇和3个乡,共有4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363个行政村。.

新!!: 閩中郡和宁海县 · 查看更多 »

东山县

东山县(Tang-soaⁿ-koān)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部的东山岛上,是漳州市下辖的一个县,邻接广东省。.

新!!: 閩中郡和东山县 · 查看更多 »

东瓯国

东瓯(),又称东越、东海,是古代百越部落建立的一个国家,其国土大致在今日浙江省东南的温州至台州中南部一带。其国都为东瓯,国王姓駱氏(一作雒氏),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的後裔。 东瓯相传是古代越王后裔的封地,越国灭亡之后割据自立。秦灭六国之后,被降为君长。其君长摇率军参加秦末民变,并在楚汉战争中支持汉高祖刘邦,因此在前191年,被西汉册封为东海王,建立东瓯国。前138年,东瓯受到闽越的進攻而举国内附汉朝,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庐江郡(今安徽西部的舒城地区),其故地为闽越所并。 瓯现仍是浙江省温州市的古称,瓯越至今常是温州人的自称。.

新!!: 閩中郡和东瓯国 · 查看更多 »

徐登

徐登,字叔经。中国东汉方士。闽中郡(今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人。善于巫术。 传说他本为女子,后转为男子。善为巫术。少年牧牛,在山上遇到异人,获得仙术。赵炳,字公阿,是东阳人,有越方禁咒之术。当时有兵乱,疾疫大规模流行,二人在乌伤溪水(浙江省义乌市一带)之上相遇,于是相约,都用自己的道术、本地药方治病。徐登能禁溪水不流,赵炳能禁枯树,枯树发芽,二人相视而笑,一起施展道术。 徐登年长,赵炳师事徐登。崇尚清俭,祭神只以东流水为酒,削桑皮为干肉。他们施行禁术,疾病都除去了。 后徐登去世,赵炳东入章安县(今浙江省台州市),百姓不知道他。赵炳爬到茅屋顶上,支锅做饭,主人见到后惊慌,赵炳笑而不答。既而饭熟了,茅屋没有损坏。又曾临水求渡河,船家不理他,赵炳张开伞盖坐在其中,长啸呼风渡河,于是百姓彻底信服,跟随他的人很多。章安县令讨厌他惑乱民众,将他抓起来杀了。人们在永康县为他立祠室,蚊子进不去。 《三洞群仙录》、《福建通志·方外》也有记载。后来有徐赵二真君祠。.

新!!: 閩中郡和徐登 · 查看更多 »

周朝諸侯國列表

周朝諸侯國列表為中國歷史上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及各諸侯國的姓氏、位置、爵位、開始滅亡年限、滅國者和資料來源等簡要情況的彙編。.

新!!: 閩中郡和周朝諸侯國列表 · 查看更多 »

前222年

没有描述。

新!!: 閩中郡和前222年 · 查看更多 »

玉环市

玉环市在中國浙江省东部沿海,浙江省直辖县级市,由台州市代管。.

新!!: 閩中郡和玉环市 · 查看更多 »

磐安县

安县是中國浙江省金华市下辖的一个县。面积1196平方千米,人口21万人。邮政编码322300。县人民政府驻安文镇龙山路1号。.

新!!: 閩中郡和磐安县 · 查看更多 »

福安市

福安市是中国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县级市,现由地级市宁德市代管。位于福建省东北沿海。 福安市地理座標為北緯26°41′—27°24′,東經119°23′—119°51′,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北与浙江省泰顺县毗邻,東鄰柘榮縣和霞浦縣,属闽东。全市面积1880.1平方千米,人口约60万。福安市区为旧韩阳镇发展而来,因此亦称韩城。市人民政府驻城北街道中兴西路16号。 福安地区的建制史可追溯到南宋年间。宋嘉定十年(1217年),因长溪西北乡地偏难治,乡人郑子化上书请求析县。淳祐五年(1245年),宋理宗御批“敷赐五福,以安一县。”划出长溪县西北二乡、九里建福安县。 明清两代福安的统县政区为福宁州、府。虽然福宁的治所一直在沿海的霞浦县,但福安地处山海交汇要道,从而超越了政治中心霞浦,成为闽东地区经济文化中心。民国时,福安又成为了闽东地区的政治中心,直到1970年才被迁往宁德县(今宁德市蕉城区)。.

新!!: 閩中郡和福安市 · 查看更多 »

福州历史

福州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当地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02年,福州成为了闽越国首都冶城的所在地,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由此开始。从晋朝的八姓入闽到晚唐的王潮、王审知兄弟开闽,福州在中原汉人移民潮的长期推动下逐渐繁荣起来,福州民系也逐渐形成。“福州”之名始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五代十国时期,福州成为了闽国的都城。到了宋代,福州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的黄金时期,位列宋朝六大城市之一,也是宋朝科举文教的重地、儒学重镇,而福州的别称“榕城”就来源于宋代福州城内遍植榕树的景象。1276年南宋灭亡前夕,福州一度成为南宋行都所在地。明代,福州的海外贸易复苏,福州作为重要海港,迎来了琉球和日本的商人和使者、早期的天主教传教士,也曾经历严重的倭患,1645年又成为了南明隆武政权的首都。清末,福州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随着1844年福州开埠,以及之后洋务运动时期福建船政学堂等机构在此设立,福州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东南沿海文化教育的一大中心,也是基督教传教的重要地点。1933年到1934年福建事变时期,福州又成为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首都。194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福州城。改革开放以后,福州经济发展迅速,同时福州也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华人海外移民最大的移出地之一。.

新!!: 閩中郡和福州历史 · 查看更多 »

福州历史年表

这是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有关的历史年表。 具体参见:福州历史.

新!!: 閩中郡和福州历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福州市

福州市(ipa(福州話讀音)),別稱榕城、三山、左海、闽都,简称榕,是中華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的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的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当地居民以汉族的福州族群为主,母语为闽东语福州话。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迄今2,200多年,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东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新一线城市。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 福州是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自宋代起福州的文化教育就非常发达,是当时产生进士、状元和两院院士最多的中国城市之一。在近现代史上,福州是中国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工业、科技发源地之一。这裡的习俗、文化、传统艺术、建筑形式都自成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福州还是300多万海外华人的祖籍地,为福建一大侨乡。 2017年福州辖6区1县级市5县,全市陆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常住人口757万人。.

新!!: 閩中郡和福州市 · 查看更多 »

福建历史

福建历史為福建省的歷史:汉地的一部份。福建在上古时代原為百越人聚居地,屬揚州;秦在福建設置閩中郡是第一個在福建設立行政機構的中國政權,但秦王朝并未能对福建实施直接管辖,福建地方政權作為秦的實際藩屬國而存在。 漢高帝五年(西元前202年),漢朝劉邦封越王勾踐的後代無諸為閩越王,封福建為閩越國,其形式仍為藩屬國,都城設於东冶。三國時期,孫吳於建安元年在今福州市設侯官縣。.

新!!: 閩中郡和福建历史 · 查看更多 »

福建省

福建省(Hók-gióng;Hok-kiàn;Fuk-kien),簡稱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沿海的一个省,省会福州。东西最寬約為480公里,南北最長約為530公里,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東北與浙江省毗邻,西、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东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福建省下辖1个副省级城市和8个地级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 福建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福建多山,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这些山地多为森林所覆盖,使得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福建的大陆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岛屿众多。而且由于福建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和中国其他地方不同,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福建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第一章《综合》:基本省情 福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10位,是中國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共31.26平方公里、平潭片区共43平方公里,厦门片区共43.78平方公里),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后,中国第二批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之一。福建旅游资源丰富,有武夷山、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等自然风光和土楼、安平桥、三坊七巷等人文景观。 福建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97.84%,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其它民族人口多为近现代迁居而来,比重极小。福建汉族内部语言文化高度多元,分化成多个族群。.

新!!: 閩中郡和福建省 · 查看更多 »

福清县

福清縣为中国旧县名,在今天的福建省福清市。始建于五代十国闽龙启元年(933年)。.

新!!: 閩中郡和福清县 · 查看更多 »

秦始皇

始皇()嬴政,趙氏,時稱秦王政和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史記索隱】莊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孫也,名子楚。按:戰國策本名子異,後爲華陽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之專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過重,是秦朝在他死後3年速亡之一原因。.

新!!: 閩中郡和秦始皇 · 查看更多 »

秦朝

朝(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首个大一統中央集权的帝國。秦朝皇室為嬴姓,所以史書又称嬴秦。秦朝源自周朝諸侯國秦國。前770年,秦地君長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時有功,受封於关中平原,建立秦國。战国時期,秦國根据礼记总结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輪”的社会现状,推行车辆统一道路,书籍统一文字,行为统一伦理,并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实施商鞅变法,成為天下第一強國。前230年至前221年,到秦王嬴政陸續攻滅其他六個主要諸侯國,一統中原,史称秦朝。 秦王政建立秦朝後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從此中國有了皇帝的稱號,並且發起一系列的改革以鞏固帝國。而後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使得領土約等同中國本土。疆域為東起遼東,西至臨洮,北抵長城,南達象郡(今越南北部)。雖然秦朝外表十分強盛,但由於秦始皇集權、過度發展、嚴重勞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讓天下百姓飽受苛政之苦而想要叛變。秦二世繼位後,秦廷被掌權的趙高掌控而混亂不堪。此時秦末民變爆發,六國有力的軍人各自復國,雖然秦將章邯努力平亂,但秦將王離於鉅鹿之戰被楚將項羽擊敗,秦軍主力投降。前207年十月,新任秦王子嬰於咸陽向民變領袖劉邦投降,後項羽率軍抵達關中,殺死秦王子嬰,焚燒咸陽宮,秦朝於秦始皇死後3年滅亡。而後至西漢統一全國之期間稱秦漢之際,又稱西楚時期。西楚霸王項羽重建封國制體系,分封十八諸侯。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劉邦、田榮等諸侯繼而起兵反抗,演變成楚漢戰爭。前202年劉邦擊滅項羽,受諸侯擁戴為漢帝,建國漢,開啟漢朝。 秦朝為了鞏固遼闊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與改革。政治制度建立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取代过去不同诸侯豪门的爵位制度。法律基本延續秦國法律,增加了皇帝握有生殺大權,丞相僅僅是輔佐。防务方面,興建長城以鞏固北方,毀六國長城與城墩等防禦工事,沒收天下百姓武器,鑄成十二金人,先後五次東巡以安定關東各地區 。交通方面,興建馳道與靈渠等交通要道以便軍隊前往各地平亂,也有利各地區運輸物資。經濟方面,秦朝延續商鞅變法的政策,推行重農輕商,鼓勵農民增產糧食,甚至有機會獲爵位。工商業方面統一貨幣(秦半兩)與度量衡,實行鹽鐵專賣,但不完全禁止商業,也鼓勵如經營畜牧業的烏氏倮與丹砂的巴地寡婦清等商人。 文化思想的部分,秦朝的政治思想以法家為尊,推行融合「法、術、勢」的君主專制,另有發揚陰陽家的五德始終說以神化皇帝。宗教以傳統崇拜上帝、祖先、山神、河神等眾神以及巫術、占卜與占星等,而神仙方術之術受秦始皇所迷信。為了箝制人民叛亂思想、统一中央集权思想、報復欺騙秦始皇的方士們,先後發生焚書坑儒事件,這是先秦文化與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朝的建立使中國由一個抽象的地理名稱轉為具體的大一統帝國,為融合中原文化、秦文化、荊楚文化與齊魯文化等等文化打下基礎,使得「秦」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其遺留下來的驪山秦始皇陵與秦始皇兵馬俑也受後世史學家注目,其中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新!!: 閩中郡和秦朝 · 查看更多 »

秦朝行政区划

朝自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建立秦王朝以後,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分封制,廢除諸侯;行政區域管理上推行單一郡縣制,立郡縣,分天下為36郡;其後南併五嶺以南之南越地,北取陰山以南地。疆域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

新!!: 閩中郡和秦朝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秦攻百越之战

攻百越之战,第一次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领50万大军南下攻击嶺南,秦朝占领了南越地區,设置了南海郡;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军在任嚣和赵佗的率领下攻击西瓯,又称为秦瓯战争,该战結果為秦朝占领了西瓯之地,设置3桂林及象郡兩郡。這些戰爭使到嶺南地區首度成為统一政權(秦朝)的直轄領土。.

新!!: 閩中郡和秦攻百越之战 · 查看更多 »

百越

越部落从夏、商、西周时期开始就是一个他称。是指使用“戉”这种生产工具(或兵器)的南方部落。由于内部“各有种姓”。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陆南部大江大河的下游。故战国时将之称为“百越”。王文光:《百越民族史整体研究论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75页。.

新!!: 閩中郡和百越 · 查看更多 »

青田县

青田县位于中國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东接温州,北接台州,是丽水市下辖的一个县。 青田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石雕之乡、田鱼之乡,现有海外华侨华人达32万之多,分布在世界121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的华侨居住欧洲。.

新!!: 閩中郡和青田县 · 查看更多 »

西汉行政区划

西汉行政区划,由于社会文化和民俗等背景和政治形势;不同于秦帝国的郡县二级的建制。而且汉武帝刘彻首创的以州刺史部为监察区的做法,发展到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第一次出现了古代中国史上的州郡县三级建制,给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新!!: 閩中郡和西汉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连江县

连江县(福州话平话字:;国际音标:)别称闽都金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福州市下所属之县份。全县介于北纬26°07'-26°27',东经119°17'-120°31'之间,东濒台湾海峡;西傍福建省会福州,陆路相距50公里;南临闽江出口;北控闽浙两省通衢。全县陆海总面积4280.15平方公里。陆地面积1168.1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112.02平方公里。 由于上世纪中叶国共内战关系,原连江县一分为二,位于外海的南竿岛、北竿岛等为中华民国政府所有,位于中国大陆的连江县主体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有。故与两岸均有的“福建省”相同,两地亦各有其“连江县”,为唯一两岸分治的县份。.

新!!: 閩中郡和连江县 · 查看更多 »

閩中

#重定向 閩中郡.

新!!: 閩中郡和閩中 · 查看更多 »

閩越

閩越(Mìng-uŏk;Bân-oa̍t;Mâing-ṳ̆e;Máng-e̤̍h),又稱為閩粵,亦稱為無諸國。狭义上的闽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於越人外遷至闽中地区,與當地的百越土著“闽人”所共同建立的一個國家,主体部族为当时的闽部落和於越部落,后世人便将融合了越国文化并承袭了越国衣钵的古闽人称为閩越人,存在的時間大致上在公元前333年至公元前111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202年之後的六、七十年之間,國力達到鼎盛,是當時中國東南方勢力最強的國家,閩越王無諸在城村(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邊的興田鎮)所建的王城,也是當時東南一帶規模最大的城市。.

新!!: 閩中郡和閩越 · 查看更多 »

闽越人

闽越人是古代生活在今天中国福建一带的部落,是福建的早期原住民,属于百越部落的一支。使用閩越語。.

新!!: 閩中郡和闽越人 · 查看更多 »

泉州市

泉州市(ipa)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是闻名海内外的国际花园城市,是福建省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三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9年居福建省首位。 泉州,简称泉或鲤,又称刺桐城、清源、溫陵,地处福建東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闽东南沿海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点,為第一批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馆,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祖籍地,同时泉州也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与发祥地,闽南文化保护的核心区与富集区,历史文化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中世纪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2013年8月26日泉州被国家文化部评为首届中国东亚文化之都,与日本横滨、韩国光州齐名。 泉州民营经济发达,素有“中国品牌之都”、“民营特区”之称,拥有国家驰名商标数目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爱拚才会赢」是泉州的城市精神。泉州是中國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港口城市,泉州港是中国规模亿吨以上的重要大港。2015年,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一部分,泉州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2015年7月,中国工程院把泉州市作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样板和实践范例。.

新!!: 閩中郡和泉州市 · 查看更多 »

温州历史

温州历史悠久,古代称瓯越。温州历史上以造纸、造船、鞋革、绣品、漆器著称,亦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之一。北宋时成为当时的港口重镇,被朝廷辟为对外贸易口岸,南宋时海上贸易尤其发达,是四大海港之一,至今仍为浙南、闽北货物进出的咽喉。晋人郭璞在《山海经》中描述温州的地形为“瓯居海中”,这是有关“瓯”的最早文字记载之一。據晚清学者孙诒让考证,夏为瓯,殷为沤,周为欧,因世异字,故“瓯”从夏始。.

新!!: 閩中郡和温州历史 · 查看更多 »

温州市

温州市(普通话发音:Wēnzhōu,温州话发音:,浙南闽语发音:Vo'e Jeu)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下游南岸,为沿海港口城市,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沿海開放城市,古称瓯。舊城為東晉著名學者郭璞根據風水思想而建。当时,郭璞登上南岸的西郭山,见数峰错立,状如北斗,華蓋山鎖“北斗之口”,以此設計溫州城。故而溫州有“山如北斗城似锁”之美称,別稱“斗城”。传说筑城时,有白鹿衔花而过,人们视为瑞兆,故温州又別稱“鹿城”。是浙江第三大城市。全市总面积12,065平方公里,辖海域1.1万平方公里,2016年末全市户籍人口818.2万人,常住人口917.5万人,为浙江省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年末市区户籍总人口168.04万人(含洞头区)。.

新!!: 閩中郡和温州市 · 查看更多 »

温州文化

温州古称“东瓯”,为“百越之地”,地处东南沿海,温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2002年出土的“老鼠山遗址”表明,5000年之前,温州地区就已经有古人类居住。先秦时期,温州为蛮荒之地,人口稀少,文化也并不发达,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设置闽中郡,温州因此得到开发。西漢惠帝三年(前192年),惠帝劉盈立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即今天的温州市区。永嘉之乱后,汉人大举南迁,史称衣冠南渡,这也导致了温州的人口增长。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年),置永嘉郡,舊城為東晉著名學者郭璞根據風水思想而建。当时郭璞见数峰错立,状如北斗,華蓋山鎖“北斗之口”,以此設計溫州城。故而溫州有“山如北斗城似锁”之美称,別稱“斗城”。又因为建成时有白鹿衔花而过,别称“鹿城”。温州风景优美,谢灵运做永嘉太守时,在此开了中国山水诗的先河。位于温州瓯江上的江心屿风景秀丽,唐宋时期有大量诗人驻足,留下诗句众多,故而别称诗之岛。及至宋朝,尤其是南宋,随着全国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北方汉人又一次的大规模南迁,温州的文化也进一步的得到发展。一时间,学者大家辈出,史稱“温多士,为东南最”,陈亮稱“人物满东瓯”。黄宗羲指出:“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盖亦鉴一种闭眉合眼,目蒙瞳精神,自附道学者,于古今事物之变不知为何等也。”。永嘉学派也随着产生,成为南宋時期中国重要的一個儒家學派之一,與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的「心學」呈鼎足相抗之勢。永嘉学派的核心思想为“事功”学说,此亦为永嘉學派的最大特點,主張利與義的一致性,「以利和義,不以義抑利」,反對某些道學家的空談義理。葉適为永嘉学派之集大成者。由于南宋时期温州文人学士辈出,故而温州也被称作“东南邹鲁”。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温州三面环山,一面环海,故而地理十分封闭,温州的主体方言温州话故而继承了许多古代汉语的特征,没有随北方吴语演变为现代吴语,仍然保持宋朝时期甚至更早时期汉语的特点,因此,温州话作为温州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也被称作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永嘉学派对温州人的文化思想影响很大,造成了温州人追逐利益,脚踏实地的作风。到了元朝,温州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戏剧形式——南戏。永嘉昆曲,温州鼓词等也是温州重要的戏剧品种。进入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温州的商业文明再一次复苏,全民皆商,温州也一度被认为是只知道金钱的“文化沙漠”。然而,根据中国社科院的《2009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温州被列为全中国(含港澳台)最具文化竞争力的城市,其特点恰恰就表现在温州浓厚的商业气氛上。.

新!!: 閩中郡和温州文化 · 查看更多 »

漳州市

漳州市(Tsiang-tsiu-tsh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位于北緯23.6—25度,東經117—118度漳州平原上,鄰近厦門、汕頭两个經濟特区,是福建最南端的一个地級市。全市土地面积1.2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98万人,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4万人。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确定并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閩中郡和漳州市 · 查看更多 »

會稽郡

會稽郡,中國古郡名。秦置,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城區),轄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漢初曾為韓信楚國、劉賈荊國、劉濞吳國領地。七國之亂後復置會稽郡。西漢末年,會稽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江蘇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區,是當時轄境最為廣闊的一郡。隸屬于揚州刺史部。東漢中期,分會稽郡浙江以北諸縣置吳郡。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縣(在今浙江紹興城區),領十五縣。三國吳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部)、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浙江衢州、金華一帶)。西晉至南朝末年,會稽郡僅轄今紹興、寧波一帶。隋文帝滅陳,廢會稽郡,置吳州。隋煬帝改吳州為越州,後又改為會稽郡。唐初置越州,玄宗改越州為會稽郡,肅宗時復為越州。.

新!!: 閩中郡和會稽郡 · 查看更多 »

浦城县

浦城县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最北端,隶属于南平市。踞八闽上游,仙霞岭山脉与武夷山脉交接处,为江西,浙江,福建三省交界处。面积3383.02平方千米。浦城县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为闽北交通要地。.

新!!: 閩中郡和浦城县 · 查看更多 »

文成县

文成县在中國浙江省东南部,是温州市下辖五县之一,温州著名的侨乡。位于浙江省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6’~ 120°15’,北纬27°34’~ 27°59’,中心为北纬27°47′,东经120°05′。东接瑞安,南临平阳、苍南,西南倚泰顺,西北连景宁,北界青田。县城距省会杭州市274千米,距温州市区62千米(均系直线距离),车距约91公里。总面积1293.24平方千米。总人口36.33万人。.

新!!: 閩中郡和文成县 · 查看更多 »

无诸

無諸(閩東語:Ù-cṳ̆;閩南語:Bû-chu;閩北語:Ǔ-cṳ́;),全名騶無諸,第七世閩越王,為越王勾踐的後代,於戰國末期至西漢初期在位,使一度亡國的閩越再度中興茁壯,並成為漢朝立國之初第一位越人的異姓諸侯王。由於無諸是福建歷史上第一位有文獻記載的君主統治者,並且是帶領閩越人登上歷史舞台的卓越人物,因此被後世的閩民系頌揚並尊奉為開閩始祖。 無諸在位時期,剛好歷經了中原政局的動盪與轉變,因此他採取與中原各個政權友善共處的外交策略,先後以臣屬於秦、漢二朝來換取閩越國的延續與發展。有鑒於中原文化與科技的興盛,無諸積極引進華夏文化,並與閩越人原本在地的百越文化做融合,發展出獨特且輝煌一時的閩越文化。在科技方面也引入中原先進的冶鐵技術,使閩越國在農業生產、百姓生活與軍事武裝上都有進一步的發展。.

新!!: 閩中郡和无诸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闽中郡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