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間冰期

指数 間冰期

間冰期是於一个冰河時期内部,分隔開相邻冰期的一段地質時代。间冰期全球平均氣溫較溫暖。全新世的間冰期由1.14萬年前的更新世末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

30 关系: 十萬年問題南岛民族古埃及台灣生態大堡礁大冰期大陆架人類世人類演化北極甲烷釋出冰段冰期前10千紀第四紀第四紀滅絕事件第四纪冰河时期白色亚种草原藏北高原蓝田人蓝白细尾鹩莺长趾钝口螈板橋區 (日本)桑加蒙間冰期森莺科漸冰期末次冰期新仙女木期拉森冰架更新世

十萬年問題

十萬年問題是有關於過去一段時間的溫度和進入地球的太陽輻射、日照量之間相關性下降的問題。太陽輻射、日照量的變化主要與太陽本身的輻射強度、地球到太陽之間的距離和地球自轉軸的傾斜度有關。然而,發生在位於冰期和間冰期之間,大約十萬年前的溫度變化,與這些因素的數據的變化不太吻合。 由於米蘭科維奇循環,日照量大約會以2.1萬、4萬、10萬、40萬年成週期性變化。其變化會使地球的氣候變遷,並且被認為是影響冰川期開始和終止的一個關鍵因素。同位素分析表明,氣候變化的主導週期為約10萬多年,離心率的變化對太陽強迫的比進動或傾角一個顯著較小的影響。.

新!!: 間冰期和十萬年問題 · 查看更多 »

南岛民族

南岛民族指大洋洲和东南亚以南岛语系為語言的族群。其中包括台灣原住民族、东帝汶、澳洲、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马达加斯加、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和波利尼西亚以及新西兰和夏威夷玻利尼西亚人、非巴布亚人的美拉尼西亚人等多个民族。他们还分布于泰国北大年地区、新加坡、越南和湛地区(覆盖越南中部和南部的占婆王国)、柬埔寨、中國海南。这些地区统称为南岛民族地区。.

新!!: 間冰期和南岛民族 · 查看更多 »

古埃及

古埃及(مصر القديمة)是位於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的一段时间跨度近3000年的古代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2世纪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公元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雖然之後古埃及文化還有少量延續,但到公元以後的時代,古埃及已經徹底被異族文明所取代,在連象形文字也被人們遺忘後,古代史前社會留給後人的是宏偉的建築與無數謎團,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发现罗塞塔石碑,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解读象形文字成功,埃及学才诞生,古埃及文明才重见天日。直到今日都還不斷被挖掘出來。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遊牧民族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多文化圈。約西元前6000年,因為地球軌道的運轉規律性變化、間冰期的高峰過去等客觀氣候因素,北非茂密的草原開始退縮,人們放棄游牧而開始尋求固定的水源以耕作,即尼羅河河谷一帶,公元前4千年后半期,此地逐渐形成国家,至公元前343年为止,共经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后王朝9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参见“古埃及歷史”一节)。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时(公元前15世纪)达到鼎盛,南部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的領域由現在的蘇丹到埃塞俄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区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份利比亚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杨洪强编著,《古埃及文明-全球史之四》,2005年 在社會制度方面,古埃及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完善的行政体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其统治者称为法老,因此古埃及又称为法老时代或法老埃及江晓原,12宫与28宿:世界历史上的星占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45-64 ISBN 7-5382-7184-8。古埃及的国土紧密分布在尼罗河周围的狭长地带,是典型的水力帝国。古埃及跟很多文明一樣,具有保存遺體的喪葬習俗,透過這些木乃伊的研究能一窺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对古埃及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称为“埃及学”。 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同尼罗河密不可分,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时,尼罗河几乎每年都泛滥,淹没农田,但同时也使被淹没的土地成为肥沃的耕地。尼罗河还为古埃及人提供交通的便利,使人们比较容易的来往于河畔的各个城市之间。古埃及文明之所以可以绵延数千年而不间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相对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地理环境,古埃及北面和东面分别是地中海和红海,而西面则是沙漠,南面是一系列大瀑布,只有东北部有一个通道通过西奈半岛通往西亚。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外族不容易进入埃及,从而保证古埃及文明的穩定延续。相比较起来,周围相对开放的同时代的两河流域文明则经常被不同民族所主宰,兩者對後世所帶來的價值觀也完全不同。.

新!!: 間冰期和古埃及 · 查看更多 »

台灣生態

台灣的生態類型豐富多樣:氣候、地形、土壤等種種環境因素影響了動植物的分布,造就了台灣獨特的生態環境。台灣有很高的物種歧異度;台灣現有約4,077種原生維管束植物,脊椎動物約800餘種,昆蟲近2萬種被記錄。.

新!!: 間冰期和台灣生態 · 查看更多 »

大堡礁

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是世界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位于南太平洋的澳洲東北海岸,它纵贯于澳洲东北昆士蘭州外的珊瑚海,北从托雷斯海峡,南到南回归线以南(約南緯10°至南緯24°),绵延伸展共有2600公里左右,最宽处161公里。約有2900个獨立礁石以及900個大小島嶼,分佈在約3444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自然景观非常特殊。大堡礁的南端离海岸最远有241公里,北端较靠近,最近处离海岸仅16公里。在落潮时,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岛。在礁群与海岸之间是一条极方便的交通海路。风平浪静时,游船在此间通过,船下連绵不断的多彩、多形的珊瑚景色,就成为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来猎奇观赏的最佳海底奇观。 大堡礁是由數十億隻微小的珊瑚蟲所建構成的,是生物所建造的最大物體,就算從外太空也能看到。因其造就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在198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也曾被CNN選為世界七大自然奇觀。 大堡礁大部份區域都在大堡礁海洋公園的保護之下,這減少了人類對此區的影響,像是漁業、觀光業等。但依舊有其他的環境因素影響大堡礁,如因逕流或氣候變化造成的珊瑚白化及棘冠海星週期性增加。 對澳大利亞原住民及托雷斯海峽島民來說,從約一萬五千年前以來,他們就與大堡礁共同生活至今,無論是文化或精神都深受其影響。 大堡礁也是個相當熱門的觀光景點,特別是在降靈群島(Whitsunday Islands)及凯恩斯地區。觀光業是這裡重要的經濟活動,每年約有十億美元的產值。.

新!!: 間冰期和大堡礁 · 查看更多 »

大冰期

大冰期(Ice Age),又称“冰川期”或“冰河期”,是指地球大气和地表长期低温导致极地和山地冰盖大幅扩展甚至覆蓋整个大陸的時期。相邻的大冰期之间的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称为“大间冰期”。大冰期内部又分为若干次冰期(glacial period、glacials或glaciations)与间冰期(interglacials)。 从冰川学的角度,南北半球出现大范围冰盖的时期即可视作大冰期。鉴于格陵兰和南北极大范围冰盖的存在,当今的地球仍处在始于260万年前更新世的第四纪大冰期的一次间冰期中,且尚无迹象表明地球正在走出这次大冰期。.

新!!: 間冰期和大冰期 · 查看更多 »

大陆架

大陆架,又称陸棚、--或陆--,是大陆沿岸土地在海面下向海洋的延伸,可以说是被海水所覆盖的大陆。在过去的冰川期,由于海平面下降,大陆架常常露出海面成为陆地、陆桥;在间冰期(冰川消退,如现在),则被上升的海水淹没,成为浅海。.

新!!: 間冰期和大陆架 · 查看更多 »

人類世

人類世,又称人新世,是指地球最近的地質年代。人類世並沒有準確的開始年份,可能是由18世紀末人類活動對氣候及生態系統造成全球性影響開始。這個日子正與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於1784年改良蒸汽機吻合。一些學者例如威廉·拉迪曼則將人類世拉到更早的時期,例如人類開始務農的時期。 人类世工作组则建议将1945年7月16日人类首次进行原子弹测试的时间定为人类世的开始。.

新!!: 間冰期和人類世 · 查看更多 »

人類演化

人類演化过去一直指的是旧的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出现的演化假设,也就是進化論。通常包括灵长类的演化史。主要研究人属现代智人作为独特的人科物种出现的演化过程,而不是研究灵长类动物出现的演化过程。人类演化的研究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包括体质人类学、灵长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行为学、语言学、进化心理学、胚胎学和遗传学。 在人類演化的脈絡下,「人類」這個專有名詞指的是「人屬」,但人類演化的研究往往包括其他人科動物,如南方古猿,人屬是在大約230萬至240萬年前的非洲,從南方猿人屬分支出來。 Also ISBN 978-0-521-46786-5(paperback)科學家們估計,人類大約在距今500萬到700萬年之間,從他們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分支出來。其後發展的若干人屬物種和亞種,已告滅絕。這些包括棲息在亞洲的直立人、棲息在歐洲的尼安德塔人。古智人(早期智人)大約在距今25萬年到40萬年間演變出來。 關於解剖學上的現代人類的起源,科學家所持的主流觀點是「現代人類晚近非洲起源說」或稱「源出非洲」假說。此一演化說主張,智人興起於非洲,並且在大約距今5萬年到10萬年間遷移出非洲大陸,取代了在亞洲的直立人以及在歐洲的尼安德塔人。「源出非洲」的人類單一起源說,近期獲得粒線體DNA與Y染色體DNA兩項研究證據強力支持,成為國際主流普遍認同的人類演化起源說。 另一「現代人類多區域起源說」或稱「源起多地」假說的科學家主張,智人是在地理上相區隔但維持相互混血的諸多人類群體之間所產生的,這些群體源自於在距今約250萬年前,源出非洲的直立人所從事的一場遍及世界各地的遷徙。證據顯示,尼安德塔人的數個單倍群類型出現於目前在非洲以外的人類群體中;而且,尼安德塔人及其他人屬例如丹尼索瓦人可能貢獻了他們6%的基因體給現今的人類。.

新!!: 間冰期和人類演化 · 查看更多 »

北極甲烷釋出

烷是一種非常強力的溫室氣體。其具有多種天然來源,雖然目前北極僅佔了其中一小部份,然而全球暖化可能造成北極地區甲烷的加速釋放。雖然北極的釋放量近來逐漸增加,但由於其他天然來源並未增加釋放量,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在近十年來是維持穩定的。 北極的天然瓦斯儲藏庫-永久冻土中含有大量的甲烷,水底的晶籠化合物也含有甲烷。甲烷也透過河流被输送到北極地區。。在溫暖的環境中,永久凍土和晶籠化合物會被分解,因此大量的甲烷釋出被認為是全球暖化的可預期結果之一。任何因全球暖化而從北極釋出的甲烷,將會造成更嚴重的全球暖化。這被稱為正回饋(positive feedback)現象。若反馈現象中的增益足夠,將會造成「runaway climate change」。科學家認為目前這樣的情況的確有機會出現,但可能要等到千年後才會發生。 在間冰期時,大氣中的甲烷的濃度是冰河期時最低值的近兩倍之多。在間冰期,有南北半球甲烷濃度不平衡的情況發生,北極大氣中的甲烷濃度比南極要高出8-10%。在冰河時期,這種不平衡的差距縮小到微不足道的範圍內。.

新!!: 間冰期和北極甲烷釋出 · 查看更多 »

冰段

冰段(stadial),或称作副冰期、冰阶,是指冰期内部一段低温时期。这段时期的时长或温度不足以认定为冰期。著名的冰段有老仙女木期,新仙女木期以及从16世纪持续到19世纪的小冰期。 间冰段(interstadial)是指冰期内一段温暖时期,其时长与温度不足以认定为间冰期。一般说来,间冰段持续数千年,而间冰期持续超过万年。末次冰期中,博林振盪与阿勒羅德振盪是最末的两次间冰段。 格陵兰的冰芯钻探表明,过去十万年的末次冰期共有24个间冰段。这一现象称作丹斯伽阿德-厄施格尔周期。.

新!!: 間冰期和冰段 · 查看更多 »

冰期

冰期(glacial period),又称亚冰期,是指在一个“大冰期”(其时间跨度是几千万年甚至2、3亿年)之中,一段持续的全球低温、大陆冰盖大幅度向赤道延伸的时期。而间冰期是指两次冰期之间,全球温度较高,大陆冰盖大幅度消融退缩的时期。冰期与间冰期的时间尺度是数十万年。一个冰河时期由冰期、间冰期交替反复旋回。目前地球处于第四纪大冰期,50万年来出现了5次冰期,每次冰期平均持续7万多年,而每次间冰期平均持续2万多年。目前处于1.1万年前开始的间冰期,这也是全新世的开始.

新!!: 間冰期和冰期 · 查看更多 »

前10千紀

前10千紀,即公元前11000年至公元前10000年之間的一千年,是中石器時代開始的標誌,也是全新世最初的部分。此時在亞洲西南部發展起了奠基在以小米與稻米的原始耕種形式上的農業。Roberts (1994) 此時的人類散布在當時的各大陸上,南極洲還尚未南移,現在認為他們是屬於狩獵收集者社會。由於末次冰期的結束,以及持續到今天的間冰期的開始,使得北方地區的重新移民變得可能。而在最近的一次冰河期結束後,世界進入了全球暖化期。.

新!!: 間冰期和前10千紀 · 查看更多 »

第四紀

四纪(Quaternary Period)是地质时代中的最新的一个纪,包括全新世和更新世两个世。第四纪前是新近纪。它从约260万年前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新!!: 間冰期和第四紀 · 查看更多 »

第四紀滅絕事件

四紀滅絕事件,或稱冰河時期滅絕事件,是於第四紀發生的大量巨型動物群的滅絕事件,大部份都是在過渡到全新世之間發生的。有些學者會將此次生物集群滅絕看為全新世滅絕事件之一,也有認為是獨立事件。古生物學家認為其成因可能是氣候轉變、疾病的傳播、或被人類過度獵殺等。.

新!!: 間冰期和第四紀滅絕事件 · 查看更多 »

第四纪冰河时期

四纪冰河时期,也称作“第四纪冰期”、“第四纪大冰期”、“第四纪冰河期”、“第四纪冰川期”、“更新世冰川期”、“当前冰河时期”、“末次冰河时期”,是指从258万年前到现在的地球气候时段。在此期间,南极大陆与格陵兰岛形成了永久性的冰盖,欧亚大陆北部与北美的北部也出现了面积广大的大陆冰盖,并在世界各处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广泛出现了山岳冰川。此次冰河时期的主要效果是大陆上的冰川侵蚀与沉积,改变了河流系统的走向,产生了数百万湖泊並改变了海平面的高程,在远离冰川边缘的地方发育了雨成湖,地殼均衡,影响到海洋、洪水、生物物种。.

新!!: 間冰期和第四纪冰河时期 · 查看更多 »

白色亚种

白色亚种是对于色素减少而造成体毛、羽毛、皮肤等外表白化的动物个体的称呼,这与黑色素相关的遗传信息缺损而造成白化的白子(白化症)是不同的。代表性的白色亚种有孟加拉白虎、南非白狮、白孔雀、柯莫德熊等等。 一直以来,白色亚种都被认为是由于基因突变而诞生的稀少种类,因此,非洲狮、亚洲虎、美洲野牛等生物的白色亚种都被当地人认为是稀有而神圣的动物进行崇拜。但是白色动物个体本身,在哺乳动物(不仅是老虎和狮子,还有狼、狐狸、貉、熊类、水牛、河马等等、许多种类都已被确认)、爬行动物(鳄鱼、蛇、蜥蜴等)、鸟类(孔雀、鹰、猫头鹰、海鸥等)等所有的脊椎动物中都已被确认有着广泛存在,因此,现在开始认为对于生物来说,与白色亚种相关的遗传信息是正常存在的。另外,也有着像北极熊、北极狐、白鸟这样,由于生存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白色亚种占集团主要地位的物种。 虽然对于白色亚种的产生原因有着多种理论被提出,但现在认为,对于在冰川期与间冰期的重复轮换中存活下来的现代物种而言,白色亚种的体色在冰川期能够作为保护色,而这对于生存显然是非常有利的先天条件。因此能够让生物产生白色突变的遗传信息也被作为基本的遗传基因而一代代传了下来。 虽然白色亚种从外观上来看,容易与白子混同起来,但是在不管是在遗传学还是生理学上,两者都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由于白色亚种的黑色素生成能力正常,因此瞳孔仍然是黑色,而白子的瞳孔则是红色的。 File:Singapore Zoo Tigers.jpg|新加坡动物园中的白虎 File:Pavo cristatus albino001xx.jpg|白孔雀 File:Albino alligator.jpg|白鱷魚 File:Albino peafowl, Hsinchu, Taiwan.jpg|臺灣新竹市立動物園的一隻白變的孔雀(眼睛呈黑色,非白化症,屬於白色亞種).

新!!: 間冰期和白色亚种 · 查看更多 »

草原

草原,是以草本植物為主,可為家畜、野生動物提供生存場所的地區。 天山草原, 是屬於草原地帶。 這個草原的地勢平坦空曠,氣候較乾燥,雨量較少。.

新!!: 間冰期和草原 · 查看更多 »

藏北高原

羌塘(),或称藏北高原,青藏高原大部分,是指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脉、唐古拉山、昆仑山以及可可西里山等众多山脉所环绕的高原。范围大致包括那曲地区西北大部(那曲、安多、班戈、申扎、尼玛五县)、阿里地区东部(改则县、措勤县和革吉、日土两县东部)、日喀则市北方小部(仲巴县全境和其他几县部分地区)、拉萨市当雄县和青海省西南小部(格尔木市西部和治多县西部)。 羌塘,英文一般譯為Changtang,意思是北方平原。面积超过70万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

新!!: 間冰期和藏北高原 · 查看更多 »

蓝田人

蓝田人(學名Homo erectus lantianensis)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通常称作蓝田猿人,学名直立人蓝田亚种。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

新!!: 間冰期和蓝田人 · 查看更多 »

蓝白细尾鹩莺

蓝白细尾鹩莺(学名:Malurus leucopterus)是雀形目鸟类的一个物种,属于细尾鹩莺科中的细尾鹩莺属。它们生活在澳大利亚中心的干燥地带;从昆士兰州中心与南澳大利亚州到西澳大利亚州都有分布。如同其它细尾鹩莺一样,此物种也有显著的两性异形,在繁殖期,一个群居集体中的一只或更多雄性会长出色彩明亮的羽毛。雌性全身为沙褐色,尾部羽毛浅蓝 ;雌性体型比雄性小,繁殖期时雄性身体的羽毛为亮蓝色,喙为黑色,翅膀为蓝色。较年轻的性成熟雄性外形几乎与雌性相同,通常这些雄性正在繁殖。一队蓝白细尾鹩莺在春夏两季会拥有一只较大的、色彩明亮的雄性,这只鸟由许多不显眼的同样是雄性的棕色小鸟陪伴着。得到承认的亚种共有三个;除开大陆上的亚种之外,一个亚种是在德克哈托格岛上找到的,而另一个栖息于西澳大利亚州海岸外的巴罗岛上。这些岛屿上的雄性在繁殖期羽毛是黑色而不是蓝色。 蓝白细尾鹩莺主要以昆虫为食,以小型水果和叶芽为补充食物,它们生活在石南荒原和干旱的灌木丛林中,因为这些地方的灌木提供了掩蔽。如同其它细尾鹩莺一样,此物种也进行合作繁殖,小群的鸟整年都会进行维持领土、保护领土的工作。家庭由社会体制上一夫一妻制的配对构成,几只輔助者鸟帮着养育小鸟。这些輔助者是已经性成熟的后代,它们在羽毛丰满后还会继续留在家庭中一年或更长时间。虽然没有基因的证实,但蓝白细尾鹩莺很可能会是性乱的,并会帮着抚养其它配对的子女。作为求偶表演的一部分,雄性鹩莺会从花上采下花瓣,并将这些花瓣向雌性展示。.

新!!: 間冰期和蓝白细尾鹩莺 · 查看更多 »

长趾钝口螈

长趾钝口螈(Ambystoma macrodactylum,贝尔德 1849年) 是钝口螈科中的一种摩尔蝾螈。成年长趾钝口螈通常身长4.1-8.9厘米(1.6-3.5英寸),其特征为周身夹杂的黑色、棕色、和黄色色素斑点,以及位于后肢突出生长的第四根脚趾。化石记录, 遗传学和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表明:长趾钝口螈和蓝点钝口螈均起源于同一祖先。由于古新世时期北美中大陆航道的流失,它们的祖先迁移至科迪勒拉山脉西部地区。 长趾钝口螈主要分布于海拔高度范围可至2800米(9200英尺)的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它们的栖息地种类繁多,其中包括温带雨林,针叶林,山地河岸带,山艾树灌木平原,紫果冷杉林,半干旱地区的山艾树林,绢雀麦平原,以及沿着山地湖区石岸边的高山草甸。在水中野生繁育阶段,长趾钝口螈生活于水流速度较慢的溪流、池塘、以及湖中。寒冬时节是长趾钝口螈的冬眠期,它们依靠先前储藏在皮肤以及尾部的能量储备来维持生命。 长趾钝口螈的五个亚种有着不同的遗传史和基因史,通过它们不同的颜色以及皮肤纹理进行表型区分。尽管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长趾钝口螈划分为无危物种,各式的土地开发活动都对蝾螈的栖息地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威胁到了它们的生存。.

新!!: 間冰期和长趾钝口螈 · 查看更多 »

板橋區 (日本)

板桥区()是日本东京都東部23個特別区之一,與埼玉縣相鄰。.

新!!: 間冰期和板橋區 (日本) · 查看更多 »

桑加蒙間冰期

桑加蒙間冰期(Sangamonian Stage或Sangamon interglacial)是一個用於北美洲的更新世的一個間冰期,得名於美國桑加蒙縣,是距今最近的間冰期,距今約7.5萬到12.5萬年前Hansel, A.K. and E.D. McKay, in press, Quaternary Period, in D.R. Kolata, ed., The Geology of Illinois.

新!!: 間冰期和桑加蒙間冰期 · 查看更多 »

森莺科

森莺科(学名:Parulidae),亦称为林莺科,是雀形目的一科,由生活于新大陆的小型鸣禽构成,又称为新大陆莺。它们与旧大陆莺与澳洲莺并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 森莺科鸟类常拥有艳丽的体羽。它们大多在树林间觅食昆虫,但橙顶灶莺(Seiurus aurocapilla)、黄眉灶莺(Parkesia noveboracensis)、白眉灶莺(Parkesia motacilla)等少数种类则在地面觅食。 森莺科很可能起源于中美洲北部,那里的物种数量更多、多样性也更丰富。它们在间冰期从那向北迁徒,而在冬季则回到故土。而该科的鸲莺属(Myioborus)与王森莺属(Basileuterus)或许在两大洲相连之间便已到达了南美洲。.

新!!: 間冰期和森莺科 · 查看更多 »

漸冰期

#重定向間冰期.

新!!: 間冰期和漸冰期 · 查看更多 »

末次冰期

末次冰期(Last glacial period)是距今时间最近的一次冰期,发生于第四纪的更新世晚期,始於约11万年前,终於1.2万年前。 末次冰期内,各地冰盖亦曾出現数次的進退。冰退称为间冰段,格陵兰的冰芯钻探表明,过去十万年的末次冰期共有24个间冰段。 这一现象称作丹斯伽阿德-厄施格尔周期(Dansgaard–Oeschger event)。末次冰期的最盛期發生於約1.8萬年前。一般而言,全球冷卻及冰川前進的模式相似,但也有局部的分野,這使得很難以大洲來比較。 末次冰期有時又會被俗稱為「末冰河時期」,不過這並不正確。因為冰河時期(大冰期)是大部份地球被大冰原覆蓋的一段持续上千万年的地质历史时期。冰河时期由多个交替出现的冰期与间冰期组成。另一方面,冰期是指冰河時期內部,在两次間冰期之間的一段較寒冷的時期。故此,末次冰期的終末並非末次冰河時期的終末。末次冰期約於1萬年前完結,而末冰河時期的终结並未到來。几乎没有證據表明已经持续了数百萬年的“冰期-間冰期循環”已告终结。 末次冰期是現今冰河時期所知最多的時期,在北美洲、歐亞大陸北部、喜瑪拉雅山及其他結冰地區都有詳細的研究。在這段時期的結冰作用覆蓋了很多地區,主要都是在北半球,南半球則較少。傳統上按地理分佈,它們會有不同的名稱,包括菲沙冰期(北美洲的太平洋山脈)、派恩代爾冰期、威斯康辛冰期(北美洲中部)、Devensian(不列顛群島)、米德蘭冰期(愛爾蘭)、玉木冰期(阿爾卑斯山)、梅里達冰期(委內瑞拉)、威赫塞爾冰期(斯堪地那維亞及北歐)、維斯瓦冰期(中歐北部)、瓦爾代冰期(東歐)、濟浪卡冰期(西伯利亞)、米蘭科維奇冰期(智利)、大理亚冰期(中国)及奥蒂拉冰期(新西蘭)。 从人类考古学看,末次冰期发生于人类的旧石器时代与中石器时代。随着地球走出末次冰期,人类历史也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新!!: 間冰期和末次冰期 · 查看更多 »

新仙女木期

新仙女木期(Younger Dryas),是指距今12800年至11500年的一段持续1300年左右的冰期。在此之前地球一直处在温度逐渐升高的间冰期中,由于突然发生了新仙女木事件而导致全球气温骤降,北极冰川南侵。 这一时期的得名来自于欧洲北部仙女木属的一种植物,该物种本生活在寒带地区,而对格陵兰冰川的研究却发现,新仙女木期时在低纬度地区都能发现该物种的花粉,从而表明当时气候寒冷,该物种大肆南侵。 新仙女木期冰段發生的時間點,中断了自从20000年前末次冰盛期(LGM)以来气候变暖的趋势的一个寒冷时期。在新仙女木期之前还有与。发生在新仙女木期之前大约1000年,历时约3000年。的日期是大约距今(BP)18,000至15,000年之间。另一方面,此時期的氣候冷卻,引發的生態變化,與新石器革命農耕文明的發展關聯也被深入討論Bar-Yosef, O. and A. Belfer-Cohen: "Facing environmental crisis.

新!!: 間冰期和新仙女木期 · 查看更多 »

拉森冰架

拉森冰架(Larsen Ice Shelf)是位於南極半島邊緣、威德爾海西北方的冰架,從南極半島東岸的渴望角延伸至赫斯特島南方。名稱是以挪威捕鯨船「傑森」號船主卡爾·安東·拉森命名,他於1893年12月駕船抵達了南緯68°10'的冰棚前緣。 拉森冰架可再被細分為3塊不同的冰棚區域,從北到南依序是:拉森A、拉森B、拉森C。其中拉森A面積最小,且已於1995年1月崩解消失。拉森B則於2008年崩解。拉森C在2008年趨於穩定,但科學家預測以當地的暖化速率來看,在可預見的未來內,拉森C也會崩解消失。 按照過去的標準來看,近年來的拉森冰架崩解事件是不尋常的。通常情況下,冰架是以冰山崩裂和冰架的上下表面融化而失去質量。崩解事件被認為是由於南極半島氣候變暖所造成,從1940年代起每十年上升約0.5°C。Connor, Steve (2005) "Ice shelf collapse was biggest for 10,000 years since Ice Age" The Independent, London (Aug 4)科學家從南極環形風的加強得知,當地氣候變暖的原因是由於人為全球暖化。 File:Larsen iceshelves.png|紅色部分是拉森A與拉森B冰架 File:Glacier-ice shelf interactions.svg|冰河與冰架交互作用 File:Antarctic Peninsula, the Larsen Ice Shelf, and the sea ice covered waters around the region.jpg|此圖可清楚地看到南極半島、拉森冰架和涵蓋周邊海域的海冰。 File:Larsen B March 2013.jpg|2013年3月的拉森B冰架 File:LarsenC-detail photo 2016315 lrg.jpg|2016年11月的拉森B冰架l.

新!!: 間冰期和拉森冰架 · 查看更多 »

更新世

更新世(英語:Pleistocene),亦称洪积世(从2,588,000年前到11,700年前),地质时代第四纪的早期。这一时期绝大多数动、植物属种与现代相似。显著特征为气候变冷、有冰期与间冰期的明显交替。此时,欧洲发生过七次冰期:、、、、、和玉木冰期(第四紀冰河時期)。人类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更新世的生物群(Biota)都非常接近现代的形态——许多“属”一级的生物,甚至包括松柏科植物、被子植物、昆虫、软体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其他生存到今天的生物,已经在此时出现。.

新!!: 間冰期和更新世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间冰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